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眼下正值油菜丰收季,5月10日上午,在中江县永太镇多宝村金穗源粮食专业合作社,千亩油菜早已褪去金色的外衣换上了丰收的新装,四位农机师傅驾驶着收割机在地里来回穿梭,伴随机器的轰鸣声,一排排油菜卷入收割机,脱粒后,秸秆被机械自动切割成碎末,均匀地撒回田里。不到半小时,收割机满载而归,脱壳后的油菜籽被装入运输车中运回仓库,等待统一装袋、烘干处理。金穗源粮食专合社内,收割机正在田间忙碌不远处,还有数十名农户正背着背篓,用镰刀收割机械收割不到的地方,确保做到“颗料归仓”。“今年的油菜籽粒粒饱满,一亩的产量超400斤,今年专合社种植了1000亩油菜,产值在140万元左右,是个大丰收年。”金穗源粮食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常滔说。近年来,中江县把油菜种植作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经济作物来抓,不断加大科技种植力度,采取“专合社+农户”的生产模式,扩大生产规模、提升生产效益。从三月的赏花到五月的丰收,从散户种植到专业合作社规模化经营,从人工收割到全程机械化作业,中江正迈步在现代农业的大道上。2022年,中江县围绕“稳产增收”目标要求,切实抓好小春粮油生产,小春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完成48万亩,预计产量达15.2万吨;种植油菜54.5万亩,较2021年增加5.35万亩,产量预计11.5万吨。(供稿:中江县委宣传部 顾朝辉 梁潼)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5-12
(陈永莘 记者 童登俊 文/图)连山镇滴水村位于广汉市东南一角,与中江、金堂交界,是广汉唯一拥有山水地貌的风水宝地。这里有着世外桃源一般的自然景色,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闻名遐迩的上梨园,已有百年历史,数十里的山坡上,一片片百年梨树林,每到三月但见白茫茫的一片,老梨树虬枝百曲,花朵如云似雪,实在是美不胜收。乡村旅游风景线虽然拥有宛如天堂一般的自然风光,但道路崎岖、出行不便,导致许多乘客慕名而来,“败兴而归”,严重阻碍了滴水村乡村旅游的发展。大多数年轻人选择外出工作赚钱,村里的空巢率一直居高不下。 2021年9月,上梨园道路改造项目第一期开始施工建设,3米宽的观景道路一直修到了山顶,2000平米的停车场可以满足40余辆汽车同时停放,梨园变成景区,今年3月游客翻番,周边群众通过发展农家乐、农产品采摘、茶园等庭院经济,自己在家门口当上了“小老板”,收入也不断增加。滴水村上梨园的“幸福路”建成后,将上梨园的“美丽资源”转变为“美丽经济”,不仅辐射带动了整个沿山乡村旅游发展,带动附近花棚子等景点的人气,让连山的乡村旅游成为广汉旅游的标志。而且还带动沿山乡村的农家乐、民宿的发展,解决剩余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的问题,同时还增加了景区村民的收入,让周边的老弱妇孺可以在景区就近售卖农产品,扩大销路,增加收入。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5-12
(查思宇 记者 童登俊 文/图)5月7日,在广汉市连山镇太阳村,党员志愿者深入田间地头,帮助农户耕地、播种大豆。大豆种植据了解,为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充分发挥耕地作用,连山镇采取“党委引领、党员主动参与、政府技术支持”的举措遏制耕地“非农化”及防止耕地“非粮化”,全力扩大大豆种植面积,为增加大豆国内市场供给贡献力量,在沙田村、太阳村等5个村试点,积极采用果树下间种及开发荒山种植的方式种植大豆,并以此为出发点调动各村重农抓粮、务农种粮的积极性。      基层党委引领打造示范区域。沙田村在村党委牵头及党员代表的支持配合下,学习钻研大豆种植技术,开发丘区荒山300余亩用于大豆种植,建立连山镇“党建引领,丘区大豆种植示范区”,目前示范区内大豆长势良好。大豆种植可以增加土壤的疏松程度和有机质含量,变荒山为“青山”,变闲置为效益,为其他村(社区)大豆种植起到了良好的指导推动作用。党员参与种植党员群众出力参与种植扩面。连山镇在党员群众的支持配合下采取蔬菜和黄豆轮作,一年两季,一季蔬菜一季黄豆模式以及大片种植模式推进大豆种植工作,努力实现“季节不留闲,土地不留空”。今年,连山镇计划减少1000余亩蔬菜面积用于种植黄豆。目前,大豆种植面积已达6000余亩,相比去年扩种1700余亩。农场大户带头实施林下间种。由政府出面采购600斤优质高蛋白的“中黄39”大豆种子,免费发放给水木田园农场进行果树下间种,预计林下间种大豆122亩,全镇预计间种1200亩。该模式利用幼龄果园一般行距较宽,挂果前期树冠较小,空间大,有充分的地力和立体利用空间的优势,不仅能大大提高土地利用率,还能促进生产,保持水土,培肥土壤,抑制杂草。后期,还将加强动员宣传,鼓励家庭农场、专合社在果树下套种大豆,今年预计增加2100余亩。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5-11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  5月2日中午,绵竹市新市镇两河口村骄阳似火,麦浪滚滚,村道两旁,施工队正在搭花台、栽绿植,到处一派繁忙景象。两河口村3组79岁村民刘再元顾不得午休,和老伴许容心一起守在家门口的花台前,观察工程的进度。为了这处花台,刘再元夫妇还主动捐资了200元,为的就是早日打造出最美庭院。资料图片  “不只刘再元一家,两年来为了建设最美庭院,全村9个村民小组3000余名常住人口都在积极行动。”同行的两河口村村支书黎冬梅告诉记者,去年八一组率先开展的“最美庭院”建设仿佛点起了“一把火”,引燃了村民们的热情,现在其他村民小组的村民们争先恐后,主动捐资、投工投劳,建花台、栽绿植、改庭院等如火如荼,全域范围内的最美庭院打造指日可待。  要争一口气男女老幼齐上阵  在两河口村八一小组,到处花香四溢,各家院墙上是一幅幅五颜六色的墙画,与自然环境和谐相融。  “开窗有花,转角见画”,打造最美庭院,这里的村民过上了“向往的生活”。村支书黎冬梅告诉记者,过去农家小院又脏又乱,短短两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走进八一小组村民赖福秀的家,记者看到,这里的农具摆放整整齐齐,室内扫得一尘不染,后院更是“别有洞天”:“五一”小长假,赖阿姨并没有出远门,而是“宅”在后院里伺弄花草,一盆盆多肉青翠欲滴,一棵棵绿植争奇斗艳,处处皆是生机盎然。  除了在家栽花草,去年底八一小组在每个院落前增设了一个花台,80岁的赖福秀还主动出工出力,帮着左邻右舍在花台里扯草,当起了义务志愿者。  “我们都是打心底里想改善环境,这里自然资源好,村民既淳朴又团结,完全有机会打个翻身仗。”赖福秀告诉记者,不论绵竹市孝德镇的年俗村,还是年画村,距离都很近,这几年看到这两个村子环境更美了、屋子更整洁了、人气更旺了,心里更是憋着一股劲儿。俯瞰两河口村为了乡村美女猪倌重拾画笔  村民们心中的这团火,是怎么点燃的呢?  新市镇党委副书记黄静介绍,2021年,新市镇全镇范围内开展了最美庭院评比,以此为契机,两河口村“两委”坚持党建引领,构建民主协商机制,完善自愿参与模式,让村民参与到和自己有关的事情中来。“打造最美庭院是村民自己的事,我们没有向政府伸手要钱。但为了谨慎起见,我们决定先在一个村民小组试点,成熟后再逐步推广,其中表现最为积极的八一小组,成为全村第一个‘吃螃蟹’的地方。”黎冬梅说。  启动资金从哪里来?村委会想到了“社会组织帮一点,村民捐一点,村委会补一点,党委政府奖一点”的办法,不仅发动村民踊跃捐款,还获得了成都农禾之家的项目资金支持;打造需要投工投劳,路两边的每一户人都为庭院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还出现了村民栽花,志愿者喷漆,入党积极分子在墙上作画涂鸦写字的场景。  养猪专业户罗运芝,家里有年出栏上千头的养猪场,她书法好,在打造最美庭院过程中,她主动站出来,承担起文化墙的绘制工作。去年12月起,在养猪之余,她晚上构思、白天作画,前后用半个月时间,不仅扮靓了乡村,还为村上节省了一笔开支。  去年底,两河口村在全镇的美丽庭院评比中获得了一等奖,八一组许多农户都被评为“乡村振兴爱心示范户”,通过最美庭院建设,真正实现了“家风美,庭院美,居室美,厨厕美,文化美”。  一柄锄头、一把扫帚、一支画笔,再加上一双双勤劳的手,如今全村的群众都行动起来,纷纷投入最美庭院建设当中,让庭院美起来,乡村靓起来。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5-07
(记者 钟正有)记者从德阳市旅游局获悉,“五一”期间,德阳市A级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60.38万人次、同比下降11.06%,实现门票收入140.40万元、同比下降74.42%;全市公共文化场馆服务9736人次;全市文旅行业实现了“健康、安全、秩序、质量”四统一的目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五一”期间,德阳市推出特色“近郊游”“乡村游”等8条精品旅游线路,乡野踏青、野外露营、赏花品果、亲子游等休闲体验活动受到热捧。中江县西南界洞峡群、挂面基地等景点吸引大量游客。旌阳区高槐村乡村旅游区每日吸引上千人前来打卡游玩。罗江区庞统祠博物馆、滑草场等景点吸引游客结伴体验乡村亲子游。值得一提的是,绵竹市露营、野炊、温泉等成为吸引广大游客的优质产品,中国玫瑰谷月季园恢复开放,万亩玫瑰花争先绽放,实现门票收入达150余万元;金色清平4A景区推出划水项目,吸引众多游客参与。罗江区创新旅游产品模式,打造“旅游+产品”体系,以豆鸡、乐明花生、麻饼、农家菜等特色产品满足广大游客需求。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5-06
4月21日,绵竹市玉泉镇圣母泉社区举行2022年一季度“有事来协商”院坝协商会议,围绕“圣母泉社区集体闲置资产盘活问题”进行协商,成都农交所德阳所绵竹服务中心主任杨公琼应邀参加“院坝会”。会上,绵竹市政协委员、圣母泉社区协商议事会成员等围绕如何盘活圣母泉村14间门面房和闲置厂房畅所欲言,“我认为村集体可以寻找合作伙伴,采取合作的方式经营”、“我认为还是直接出租比较稳妥,至少租金是有保障的”、“目前这14间门面比较破旧,村集体又没有资金改造,可否直接把门面卖了,收益分配给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会议现场随后,成都农交所德阳所绵竹服务中心主任杨公琼针对与会人员提出的问题给出了意见和建议,并对相关政策、规定进行了宣传。根据相关规定,村(社区)、组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资源对外承包、租赁、转让、参股、联营、合作等重大事项,需按规定履行民主决策程序,并通过成都农村产权交易所德阳所公开、公正、规范交易。结合本项目的实际,可以采取出租或者联营的流转方式,最终的流转方式须按照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决策程序进行。农村有相当丰富的优质资源,但是怎么盘活这些资源,壮大集体经济,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没有合适的经营项目”、“缺少项目资金”、“缺乏经营人才”都是摆在集体经济组织面前的难题。成都农交所德阳所下沉一线,走进“院坝会”,为村集体盘活闲置资源资产出谋划策,充分发挥城乡资源配置的桥梁纽带作用,服务于壮大集体经济,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供稿:成都农交所德阳所 房健明)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4-24
(蒋欣竺 记者 钟正有)什邡市供销社以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为契机,着力“强基、固本、提质”三大任务,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创新供销社、农民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三社”融合发展机制,在新时代下牢记为农服务宗旨,推动农民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开创供销合作事业新局面。夯实基础,搭建基层供销平台。基层供销社是直接为农民提供生产生活服务、推进“三社”融合发展的前沿阵地,基层供销社平台建设是推动“三社”融合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一要通过“党委任用、企业选聘、村民选用”的方式,建立基层供销社组织负责人选聘机制,选聘爱供销、爱农民、懂农业、善经营的能人为负责人。二是市社统筹发展,以中心镇、中心村基层供销社为重点,有计划地指导起步快、劲头足的基层社,加强监管、指导和服务,培育创建示范社,通过例行会议制度、派出监事制度,共同研究解决产供销各环节遇到的难点问题,服务农民生产生活。三是龙头企业带动,在“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生产模式的广泛应用下,将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借龙头企业之力,带动自身发展,提升农业产业链资源整合效应。聚焦主业,提升为农服务水平。对接邦力达农资公司,建立农资供应商资料库和生产资料需求信息库,实现农民合作社、农户与厂家“点对点”直连,开展配送到家服务,降低成本,让惠于民。成立金穗会计服务有限公司,帮助解决农村各类经营业主、小微企业等会计基础薄弱、财务管理混乱等问题,补齐会计质量短板,规范财务管理,激发经济活力。加快构建综合性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合作社和农民提供农机农技、代耕代种、金融服务等服务,缓解农村劳动力不足、劳动力成本高、土地撂荒等问题,实现惠农服务进村入户、深入地头,农民生产粮食和增加收入齐头并进。着眼增收,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服务乡村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共同富裕是“三社”融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社”融合必然融合在乡村农产品发展上,融合在农业产业链上。一要发展绿色高效农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利用生态资源及区位优势,开展“土地股份合作+全程托管服务”,推动农业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为周边居民增加就业机会和收入,形成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红白镇碧源供销合作社,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模式,年收购农户茶叶20万斤左右,带动160户社员,共计发展了2000余亩的茶叶种植面积,年助农增收20余万元。二是探索延伸产业链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探索健康养生、文化娱乐、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等产业形态,结合各方优势资源培育农业区域公共品牌和企业品牌,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目前,马井镇同心村粮食烘干房建设项目、南泉镇金桂村农产品加工及冷链仓储项目、沿山猕猴桃专业合作社乡村振兴衔接项目、蓥华镇石门村山野菜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展览销售综合用房项目等均按计划有序推进。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4-24
(曹爱珍 记者 钟正有)自深化作风纪律建设活动开展以来,市农业农村局在知粮情、走基层、优服务、创举措方面下狠功夫,坚决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底线,保障和丰富市民的“米袋子”“菜篮子”, 切实推动“三农”工作取得新突破,再上新台阶。查看现场将党组织建在稳粮保耕上,强化粮经复合种植新模式一是把准“方向盘”,制定稳定粮食防止耕地非粮化方案。什邡市农业农村局党组坚持“走在前、做表率”,采取领导带动、会议推动、加压驱动的方式,稳定粮食种植面积,严格耕地用途管制,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监管,规范流转土地管理,督促和带动干部职工抗稳粮食安全重任,严守耕地红线,稳定提升粮食产能。二是增强“内动力”,激发执行主动性。以“我为群众办实事”为载体,组织全局152名党员干部开展基层“大走访”活动,深入基层积极宣传种植结构调整政策,形成了“大春抓粮、小春抓钱”的粮经复合种植模式,在师古、南泉、马井等坝区镇(街道)建成水稻集中种植区,在禾丰、马祖等镇建成小麦集中种植区,全市粮油优势产区集中度达90%。小春生产以种植蔬菜、中药材为主,建成了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等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同时正在培育以水稻、蔬菜为主导产业的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和以水稻、川芎为主导产业的彭什川芎产业园,促进粮经产业发展,装足“米袋子”,丰富“菜篮子”。讲解现场将党建联盟建在资源共享上,强化能力素质“双提升”一是建立联动机制,资源共享促发展。依托彭什协同发展,市农业农村局机关党委与城东村党支部结对联盟,立足城郊区位优势,构建以观光、餐饮为基础,以休闲度假为重点的新型乡村旅游产品业态体系,促进乡村旅游特色化、规模化、品牌化、可持续化发展,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全力打造幸福美丽新城东。三是打造生态农业新模式,提升土地利用效能。新型稻渔种养循环技术通过布设田间管网,建立稻田-鱼水循环系统,将“优化施肥”技术和“水分管理”技术相结合,在节约占地面积不破坏耕作层的基础上,既为水稻提供天然养分,又可以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活性。将作风纪律建在思想教育上,强化粮食安全主体责任一是强化作风纪律建设,筑牢廉洁思想防线。加强对中省市各级纪委全会精神学习和贯彻落实,始终坚持党对农业农村工作的绝对领导,把强化理论武装作为根本性任务,解决好“思想根子”问题,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二是压实主体责任,从严落实管党治党责任。强化统筹谋划,压实乡镇(街道)主体责任,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从实际出发,对现有“非粮化”情况摸清底数,按照因地制宜、宜粮则粮、宜经则经的原则,稳妥搞好分类处置,优化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考核指标,防止耕地“非粮化”、耕地撂荒,坚决推进耕地保护与建设,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守牢“什邡粮仓”。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4-24
(刘金柯 记者 钟正有)“时雨乃降,五谷百果乃登”。谷雨时节雨水充沛,正是庄稼生长的最佳时节,农作物处于最佳时期。随着天气回暖,在广汉市向阳镇田间地头、育秧大棚内,不少种粮大户抢抓时令,提前开启水稻插秧模式,田间地头呈现出一派农忙景象。在同兴村种粮大户付洪玉新承包的地里,一台台农用机正在紧张工作,农户们忙着清理育秧盘。据付洪玉介绍,她家今年承包了500多亩地,同兴村像她一样的水稻种植大户有8家,水稻种植面积达4000余亩,集中育秧工厂有3100平方米,大家合资购买了机械插秧机13台、收割机1台、无人机2架,从育秧到插秧,从耕地到播种,从施肥到收割,全程机械化作业,极大提高了耕种效率。“20盘育秧就能机插一亩大田。一袋2.5公斤的旺苗能拌250公斤的营养土,装成100个盘,能够机插5亩田,育秧结束后,流转的500亩地几天时间就可以全部插完。”付洪玉充满信心,“过去靠人工插秧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而且插播也不均匀,影响粮食产量,现在依靠机械插秧,既节约了生产成本,又提高了生产效益。现在每亩粮食产量稳定在650公斤,比人工插秧每亩增加了50公斤。”今年,向阳镇计划栽插水稻1600亩,机插集中育秧已落实面积500余亩,通过政策扶持、示范带动、技术指导等举措,大力推广水稻工厂化集中育秧和机械插秧,提高春耕效率,为实现全年粮食稳产增效目标打牢基础。再过几天,将陆续进入水稻秧苗移栽阶段,该镇30余台插秧机整装待发,相继进入工作阶段,机插率预计将比上年同期增长5%以上。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4-22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 文/图  在德阳市罗江区略坪镇文明村,连绵的农田一眼望不到边。田地边,俊明农业机械化服务专业合作社“育秧工厂”格外显眼。去年,这家“工厂”为周边几个乡镇2000多亩水稻提供了机械化育苗插秧服务。当前正值育秧关键期,这里的生产情况如何?4月8日,记者走进了这家“工厂”。  “工厂”内,伴着阵阵“隆隆”的轰鸣声,4名工人有条不紊地在流水线上操作,不到5分钟时间160个制作好的育秧盘就在流水线末端码放得整整齐齐——这是“工厂”今年首次投入使用的全自动水稻播机流水线。依靠传送带和自动化设备,能一次性完成送盘、铺底土、洒水、播种、覆盖籽土、叠盘等作业工序,较人工播种质量好且工效高。流水线正在作业。  “今天已全速运转了3个小时左右,制作秧盘2000多盘,按每天工作8~10个小时计算,每天能育秧1万盘左右。过去暗化育秧供不应求,我们不敢接更多订单,今年产能上去了,订单也直接翻番,将为4000多亩稻田提供育苗插秧服务。”专合社理事长彭丽带领记者来到室外的暗化育秧场,揭开塑料布,3月底育下的第一批秧苗出芽整齐,效果很不错。  这条流水线是去年专合社专程从上海一家公司购进的,今年首次投入使用。公司还派来了工作人员在流水线旁观察设备运转情况,并指导操作使用。流水线让育秧播种实现了自动化,对于工人来说,操作简便了不少。以秧盘铺土为例,由于制好的秧盘是一摞摞码放的,底土不能太满,不然会压得很紧,一般在厚度2~2.5厘米之间。针对不同规格和格式的秧盘,通过调节流水线旁边的旋钮,控制出土量,可以让每个秧盘的底土厚度都达到要求。  “从目前运行的情况来看,较之前的半自动化流水线作业更省力,也更高效。”彭丽说,“去年送盘、铲土、洒水、播种等环节都靠人工,需要10个人相互配合才能运转起来,今年4个人就能完成,且劳动强度大大降低,还省了劳动力投入成本。”彭丽查看流水线运行情况。  看似简单的“叠盘”环节,制作好的秧盘每盘重达6-7斤,单人每次能抱起两盘,叠盘时需不断弯腰、站起,时间长了根本受不了,专合社一般安排所有工人连轴转,一天下来大家都腰酸背疼。而流水线能自动将制作好的秧盘码放整齐,叠盘结束后,还会发出警报,提示叉车及时将秧盘运走。  “在政府有关项目扶持下,专合社总计投入600多万元建成了这家‘育秧工厂’。这里还成功引进了全区第一条全自动水稻播机流水线,单季育秧、供秧能力可达到1.5万亩以上,育秧效率不断提高,育秧成本不断降低,可以满足周边水稻种植户,尤其是种植大户育秧需求,实现了集约化生产,也是罗江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该区农业农村局农技站站长文斌介绍,“‘育秧工厂’以科技赋能综合农事服务,不仅可以实现水稻育秧从大田到大棚的转变,也实现了育秧、插秧、田间管理、收割、烘干全流程的现代化产业链。”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4-21
 (记者 钟正有 文/图)为严厉打击农资市场制假售假等违法行为,开展农业安全法律法规知识宣传,4月18日,德阳市旌阳区新中镇农业服务中心组织检查新中场镇农资销售门店。此次行动重点对销售点的经营资质、农资产品生产许可证、合格证及包装标识、禁限用农药、进销货台账、经营场所等进行检查,同时审查农药、化肥、种子的购销渠道、种子是否存在未审先推、掺杂使假、套牌侵权。通过此次集中检查行动,有效打击了违法经营假冒伪劣及禁用农资行为,强化了农资产品准入制度,规范了农资市场经营秩序,保证了农民合法权益。检查现场据了解,新中镇将不定期对区域内农资经营门店开展常态化检查,规范经销商的农资经营行为,要求农资销售商严控进货渠道,认准合格标识。严厉打击农资制假售假行为,切实维护农资市场秩序,全力保障全镇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为全年粮食安全生产夯实基础。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4-20
(王攀 记者 曹凘源)4月13日,在位于什邡市马井镇的稻鱼种养循环现代农业园区内,四川溪源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高安友正在鱼苗培育工厂里忙碌。在芒种前,这些鱼苗将与秧苗一道进入什邡市的万亩稻田。  在稻田架设玻璃钢水池养鱼,养殖废水排放到稻田自然净化后,再抽回玻璃钢水池中用于养鱼,稻田在其中扮演的就是“污水处理系统”的角色——高安友说,这样可以形成一个绿色生态循环,既减少污染,增加土壤肥力,又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记者从什邡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这一“稻田节约化工厂养鱼系统”已经申请了实用新型专利。相比亩均占地六七平方米的稻田开边沟养鱼传统模式,这一养殖模式亩均占地只有4平方米,可节约化肥用量30至50公斤。“除了亩均产出鲜鱼50—75公斤外,稻谷亩均增产可达20—30公斤。”什邡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说,农田亩均产出收入较传统模式可增加千元以上。  更让什邡看重的是该模式推动建立的绿色循环体系。经连续检测,在这种模式下产出的鱼和稻米,重金属含量明显下降,农药残留含量极低甚至未检出。  “3年来,稻鱼种养循环试点示范推广面积已从最初的50亩扩大至上万亩。”什邡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在马祖镇复兴村,种粮大户王小波去年拿出500亩农田进行试生产,尝到甜头后,今年计划将更多土地应用上述生产模式;马井镇建设村在去年试点100亩的基础上,今年再扩大200亩。  除了推广应用,什邡还将助力延伸到产业上下游,这座鱼苗培育工厂就是由当地政府投资兴建的。“今年,什邡还将在水质监测、田间智慧管理等方面加大投入。力争在‘十四五’末,走出一条现代绿色循环农业之路。”什邡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说。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4-20
(周玉琴 记者 曹凘源)近日,德阳市旌阳区东湖街道东湖尚岭小区里,面积270平方米的“尚岭·家”居民活动中心正式开放。“以前这里是居民停放电瓶车和堆放废弃家具的卫生死角,现在成了全小区居民的‘大客厅’。”70多岁的居民陈凤翔乐呵呵地说,这得感谢社区共建共享活动。  2020年9月,德阳开展社区共建共享活动,旌阳区商务局副局长邵开全进驻东湖尚岭小区,与小区党支部、业委会、物业公司齐心协力,解决了小区电力设备移交难等“疑难杂症”。  社区共建共享是德阳基层治理现代化尝试中的一项。聚焦基层痛点难点堵点,施行“小手术”,倒逼“大改革”,通过解剖难题、精准施策,取得一系列治理成效。“小切口”实现“大破题”  “现在我们在办公室填报表的时间越来越少了,有更多的时间精力为村民办事。”在德阳市罗江区鄢家镇星光村,村党委书记周华深有感触地说。  罗江区基层干部“轻装上阵”,得益于“一表三审”基层减负“微改革”。  为切实推动基层减负增效,罗江区把严控报表台账填报作为基层减负的首要任务,按照“一个口子管报表”,明确由区城乡基层治理促进中心统筹把关区级部门台账、报表下发工作,全面落实“一表三审”制度,对拟下发的台账报表进行严格审核,解决要求基层反复、多头报表等形式主义问题。  罗江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全区仅下发报表台账10张。  在“一表三审”基层减负为罗江区基层干部松绑的同时,德阳经开区旌东街道的社区居民也通过“智慧社区”建设获得便利。  “东湖街一家麻将馆夜里太吵闹,严重影响居民休息,请相关部门处理。”4月10日上午11:30,德阳经开区城市管理智能调度云平台收到市民王女士的投诉。14:50,王女士的手机短信就接收到投诉办结情况的反馈。  为解决街道在管理、服务中面临的有责无权、人少事多、眼长手短等难题,旌东街道设计打造该市首个城市管理智能调度云平台,并在德阳市委组织部的协调推动下,将市、区、街道、社区34个单位纳入线上调度。  “现在平台可以实现2小时接单、24小时处理、7天办结,重大事项15天办结。”旌东街道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调度中心通过“一个平台”的迅速流转,推动部门执法服务重心下移,同时也激发了派驻力量的服务活力。“大协作”同下“一盘棋”  在旌阳区旌阳街道平安社区,一张温暖有力的“网”,兜起了居民获得感。  平安社区是2020年全省基层治理示范社区,2021年该社区的平顺苑小区还获评全省基层治理百佳示范小区。不过,这个拥有19个小区、1.7万居民的社区,在“家转居”(即二重“家委会”转为地方社区居委会)之前却是另外一番模样。  “治安环境差,邻里矛盾层出不穷,居民对社区治理服务参与热情不高。”平安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黄从英回忆。  2020年5月,借助社区优化调整改革,平安社区在旌阳街道的统筹下从队伍建设、服务阵地亲民化改造、服务综合体创建、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平安建设、基层治理等工作领域着力,探索“一张网”联动治理。  “我们建立了四级网格员综合网格治理体系,百余名网格员深入小区、扎根楼栋,第一时间发现社区问题,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黄从英说,平安社区的党群综合服务中心成为亲民化的社区综合体,公共卫生服务站、青少年科普工作站、社工站、退役军人服务站、基层治理人才工作站等一批服务平台纷纷入驻。  “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让更多力量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黄从英表示,如今的平安社区,部门单位、社会组织和广大群众等多种力量集聚,形成了“共建共治”的治理新模式。  从“智慧社区”建设到“一张网”联动协同治理,德阳在“智慧”和“集成”上下功夫,上接中心大局,下接群众需求,形成“全市一盘棋”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基层治理体系。  目前,德阳市13个街道、370个社区、3880个小区已建成智慧管理系统,实现城乡全覆盖,形成“一网通管、一网通办”工作格局;全市13个街道实现综合指挥有权限、执法服务有平台、共驻共建有力量。此外,通过“多网合一”建设,将民生服务、执纪执法等20余个部门的各类网格整合为“综合网格”,把党建、综治、环保、卫生等10项职能纳入“一网统管”,形成了网格化治理体系。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4-20
四川农村日报讯 王予辰 记者 刘佳装药、起飞、喷洒,在参赛选手熟练的遥控指挥下,植保无人机螺旋桨飞速旋转,“嗡嗡”飞向稻田上方。近日,由广汉市农业农村局、市家庭农场发展创业联盟主办的“广汉市第六届新型职业农民年会——植保无人机技能大赛”在广汉市连山镇举行,共有6支队伍12名选手参赛。植保无人机技能大赛现场。 罗怀琨 秦立军 摄  本次比赛以现场操作考核的形式,共进行了障碍飞行、农药配比知识、故障维修等三项技能考核,并通过完成度和操作时间进行评分。经过两个小时的激烈比拼,植保飞手廖成勇拔得头筹,在竞赛中脱颖而出,其余选手也表现优异,赛出了水平和风范。  目前,广汉市已有 150多台植保无人机在田间作业,经过培训的“飞手”也已达168人左右。利用无人机技术进行大田农作物植保作业,一次可持续作业10亩地,主流机型可负载10~40升农药,效率比传统机械作业可提高十倍以上。  “感谢这个平台,让我们互相有了学习交流的机会,进而提升技能,将其运用到农业生产当中。”一位植保飞手在赛后接受采访时说道。  赛事主办方负责人介绍,本次大赛为植保飞手们提供了学技能、比技能、用技能的机会,为壮大农机实用人才队伍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4-20
四川农村日报讯记者 杨都 文/图还有1个月左右的时间,我省将迎来小麦收获季。处于灌浆期的小麦,现在表现如何?4月10日,在德阳市中江县辑庆镇新建村,小麦一株紧挨着一株,就像给大地织上了一件“绿毛衣”。当天,在此调研的四川农业大学副校长刘登才、小麦研究所所长魏育明、农学院教授樊高琼等小麦专家对新建村小麦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密、壮、大,这是当天专家们在麦田中最直接的感受。专家调研蜀麦1868田间表现。  “眼前这块田种的是蜀麦830,从现在的情况看,穗子很大,长得非常好。”中江县惠农粮食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范勇告诉记者,今年是他第一年尝试种蜀麦830,今年他种植的600余亩小麦中,这一品种占到六分之一。  “这个品种是我在参加培训的时候了解到的,它最吸引我的地方是抗性好。”范勇说,今年中江有个别地方的小麦出现了赤霉病,他所种植的几个品种的小麦都很健康。此外,在前几天的大风天气中,蜀麦830也经受住了考验,未出现倒伏。  去年,蜀麦830在大邑县安仁镇先后克服幼苗生长期多雨、遭遇严重湿害等困难,高产田块亩产达到564.1公斤,丰产性突出。该品种的培育者刘登才介绍,蜀麦830全生育期180天,平均株高83厘米。这个新品种属重穗型,区试穗粒数48.7粒、千粒重50克。除了抗湿害、产量高外,蜀麦830在抗条锈病、白粉病、赤霉病方面,也有较强的表现。蜀麦830  在范勇所种植的蜀麦830旁,另一片小麦同样长势喜人,“ 这一片是蜀麦1868,是今年通过审定的新品种。”据介绍,该品种同样出自川农大小麦研究所,在产量、抗病性、品质等方面表现良好。  “预计这两个品种今年的亩产能达到500公斤,按照去年2.4元/公斤的收购价,1亩地可增收240元左右。”范勇说,在专家与当地农技人员的指导下,他严格开展病虫害防治和水肥管理,与以往平均亩产400公斤相比,每亩增产100公斤左右。  “下一步将通过田间生产示范及宣传推广,将蜀麦830等新品种打造成西南地区优质高产、具有代表性的小麦品种之一。”相关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  “近年来,中江县通过采购蜀麦830、绵麦902、川麦104等优良小麦品种,推广到各乡镇,优品的表现突出。今年这季小麦,到目前为止,病虫害程度较常年轻。”该县农机站站长杨云飞介绍,在当前小麦田墒情较好等因素的作用下,新品种的优势进一步突显,全县39.22万亩今年小麦总体较好,丰收在望。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4-19
(记者 钟正有)当前已进入水稻育秧、夏粮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广汉市南丰镇工作人员抢农时、抓田管,下沉一线抓生产,为夺取粮食全面丰收奠定基础。农技指导下沉专合组织。南丰镇现有专业合作社54家,家庭农场66家,其中开展水稻集中育秧2家。经摸排了解南丰镇实施机播育秧面积达15000余亩。为提高育秧质量,镇乡村振兴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下沉各专合社组织育秧场针对肥料配比、病虫防控、育秧摆盘、田间控温控水等进行现场技术指导,确保春耕春播工作顺利开展。病害防治下沉田间地头。今年天气反复,病虫害发生率高,南丰镇农业服务人员积极活跃在田间地头,送达病虫情报、现场释疑解惑,为种植大户出谋划策,确保今年生产高质高效。同时,叮嘱他们病虫防治要早发现、早预防、早防治,农药必须到正规有合格证的商家进行购买,达到“治违禁、控残留、促提升”的目的。项目推进下沉重要点位。为确保不误农时农事,南丰镇早规划早安排早实施加快农业项目推进落地。就利用好公益事业财政奖补资金,对桂红村、双福、七玉院落道路进行硬化或者改扩建项目进行统筹规划;组织安排各村(社区)、各小组开展沟渠清掏,畅通全镇600余条水道,提前做好防洪排涝工作;协助市农业局加快实施3号附渠2.08公里的沟渠硬化改造,提高沿线农田灌溉效率。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4-18
(记者 曹凘源)从德阳市区出发,开车50分钟就抵达被称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乡”的广汉市向阳镇。穿过场镇,道路两侧出现大片绿地。沿着柏油路往绿地深处走去,“哗哗”的水流声传来,蒋家河从绿地中间蜿蜒穿过。  2020年初,向阳镇着手规划建设蒋家河湿地公园,并于当年6月启动建设。依托几十年的牛杂火锅文化,规划方案提出,要将蒋家河沿岸的河滩地打造成具有本地特色的火锅业态。目前,整个湿地公园已初具规模,蒋家河也凭借天然优势成为向阳镇打造“火锅公园”的一条“中轴线”。广汉市向阳镇蒋家河畔正在建设的“火锅公园”。 摄影 李林羲依托优势资源四大主题火锅业态沿河分布  “这两处是我们正在建设的庭院火锅和滨水火锅,目前正在进行室内装修。”向阳镇同花社区党委书记刘长敏介绍,这片河滩地近年来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发生变化。  “我们把这些河滩地流转给第三方平台公司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再由商家负责经营,形成三方合作的模式。”刘长敏说,规划了公园后,土地的流转价格从原来的每年每亩700元涨到每年每亩1000元,项目建成运营后,还会根据营业额将一定比例的分红返给村集体,让群众共享发展红利。  为啥要发展火锅产业?这得从向阳牛杂火锅的“成名史”说起。  向阳牛杂火锅起源于改革开放后。当时,屠宰场将牛的内脏低价售卖,随着火锅的兴起,向阳人把牛杂牛肉放入火锅涮烫,味道鲜美无比。上世纪90年代末,向阳镇有了第一家牛杂火锅店,自此,向阳牛杂火锅开始兴起。2016年,广汉向阳江南肉牛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以专业化和标准化的运营进一步推动向阳肉牛交易和屠宰业发展,牛杂火锅的吃法也随之不断演变,最终形成如今独树一帜的向阳特色。  “依托多年发展经验,我们正在蒋家河两岸规划‘火锅公园’。”向阳镇镇长蒋瑶介绍,按规划,这里将建庭院火锅、滨水火锅、森林火锅和田园火锅4个经营组团,总建筑面积5100平方米,“‘火锅公园’一期建成后,将进一步带动广汉特色川味火锅底料等上游产业发展,形成独特的食品产业链条。”广汉市向阳镇蒋家河畔正在建设的“火锅公园”。 摄影 李林羲盘活闲置资源宅基地有偿退出,丰富公园业态“火锅公园”距离天府大道北延线(成都段)出口500米,距离成都第二绕城高速公路出口1公里,距离成都市青白江区4公里,距离广汉市区8公里,交通区位优势明显。“要把区位优势发挥到最大,我们还需要丰富除火锅产业以外的其他业态。”蒋瑶边说边带记者前往位于蒋家河南岸的高寿村。  走过一条修建不久的村道,3栋紧挨着的农家小院出现在路的尽头。最里面的小院是卢盛鼎家,这是一个100多平方米的小院,二层小楼,院子后面有一片树林。为了充分利用村里的闲置资源,同时进一步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向阳镇在高寿村试点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卢盛鼎家是最早参与“民房改民宿”的家庭。  “有偿退出后,镇政府按照每户80平方米的标准在原住地重新为我们修建居住房屋,自用地以外的住宅面积以及其他的宅基地则通过流转的方式改成民宿。”卢盛鼎说,房屋改建后,相邻的几家人可能就集中住在一个小院里,其余的房子拿来建民宿。除了居住条件大幅度提升之外,“原本的‘无用’之地变得‘有用’起来,我们都是获益者。”  蒋瑶表示,在村民的支持下,他们将抢抓天府大道北延线建设契机,利用成德同城先行融合区地理优势,继续挖掘“中国农村改革第一乡”人文底蕴、牛杂火锅特色产业名片效益,通过盘活村级闲置资产资源,将蒋家河打造成“流动的味觉飘带”,建设牛杂火锅特色第一乡。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4-18
四川农村日报讯 梁静 王开欢 记者 刘佳4月8日,在罗江区鄢家镇星光村的蜜柚地里,村民在镇上“土专家”的指导下,正在有序嫁接新型“阳光一号”桔柚。  针对市场蜜柚需求逐年减少、蜜柚产业经济效益低下,果农种植的积极性降低等问题,鄢家镇因地制宜,大力实施“阳光1号”桔柚技改,推动产业提质增效。果农正在嫁接桔柚  “‘阳光一号’桔柚每亩产量能达3000斤,盛产期可达7000斤,是我们与省农科院合作研发的改良蜜柚品种,其目的是逐步淘汰已经老化和产量下降的旧品种。”鄢家镇镇长杨占森介绍,“我们还将与四川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农科院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通过搭建合作平台,组建实验田、技改区、示范园,不断做精做新做实产业。”  “看了又试吃了这个品种的桔柚,我们都有信心,大家还是想换品种,觉得以后这个肯定还是好卖。”星光村村民张云凤说。  近年来,在柑橘产业发展方面,鄢家镇通过“三个统一”,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制定了《鄢家柑橘发展产业专项规划》,对点位现有产业依次更迭,推动产业科学、可持续发展,实现统一布局。对福橘的种植、田间管理、筛选、包装等环节进行统一管理,保证品质一致,打响品牌。同时,依托“罗江福橘”品牌,运用多元化的宣传方式来统一营销,在抖音、快手等平台进行直播带货,提高品牌知晓率,让鄢家柑橘产业成为罗江福橘的市场形象“代言人”。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4-15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记者4月12日从什邡市委组织部获悉,在高质量续写“合村合组”改革后半篇文章、推进人居环境治理中,什邡市蓥华镇红峡谷村探索形成“一主线四治理二融合”机制,不但提升了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而且让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质效更优。  红峡谷村突出“党建引领”,把筑牢支部堡垒根基和发挥党员先锋作用贯穿人居环境整治各方面全过程,以“四项治理”(即“一体化”治理生活污水、“网格化”治理生活垃圾、“清单制”规范开展河道治理、“一拆二立三栽四建五规范”)为抓手提升村容村貌,高质量推进治理与发展相互融合。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4-14
(记者 寇敏芳)什邡市马井镇是成都平原的“菜篮子”之一,全镇有5个村都在发展蔬菜产业,但因缺乏统筹规划,各敲各的锣,产业发展难有突破。  今年,马井镇5个村突破行政区划界限组建村级片区,并整合基层党支部、蔬菜产业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成立“什邡市马井蔬菜产业党建联盟”,共谋农业规模化发展。  这是我省正在推行的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的一个缩影。  去年11月,我省作出以片区为单元编制乡村国土空间规划的部署,并将其作为推进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的总牵引和主抓手。以片区为单元编制乡村国土空间规划,核心是打破县域内行政区划和建制界限、推动经济区和行政区适度分离,重塑乡村经济和治理格局,已于去年3月启动试点。  这张新蓝图如何绘就?近日,记者来到我省首批试点地什邡寻找答案。马井镇的蔬菜产业种植园(什邡市马井镇供图)打破界限的片区破除行政区划的有形之“界”与“各自一亩三分地”的无形之“界”  我省乡村数量多、规模小、分布密、实力弱,修条村道、栽根电线杆子,都可能因跨村跨镇难以协调推进,规模化发展产业、提供公共服务、搞好乡村治理面临的困难就更多。  破界。在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中,四川在全国创新提出以片区为单元编制乡村国土空间规划,推动经济区和行政区适度分离。  如果说“前半篇”文章是物理变化的减量,“后半篇”文章就是化学反应的提质。“要推动两项改革从建制变化到体制变革,划片是第一步。”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从乡镇到片区、从行政区域到“经济区和行政区适度分离”,不仅要求破除行政区划这个有形之“界”,还要破除“各自一亩三分地”的无形之“界”。  如何破?这是一项考验。我省的划片思路是,在不打破乡镇行政区划的前提下,从经济体量角度考察,以2—5个乡镇(街道)为一个片区开展划片;选择基础条件好、辐射能力强的建制镇作为中心镇,引导其成为片区内人口吸纳、产业承载、公共服务和交通物流等的核心。  2021年3月起,什邡开始试点,此间共经过三次大调整,从五区变三区,再从三区调四区。在什邡市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王剑的办公室,透过一叠规划草图,背后的调整跃然纸上。  “前期划片,每次开会都要为这个地方争论。”王剑指向地图左下角的马井镇,它紧邻主城,天然具备吸引产业转移的优势;同时又是什邡重要的蔬菜基地,向北划入雪茄种植业发展片区也有基础。确定产业发展定位,很“考手艺”。  此外,当地沿龙门山区的乡镇有3个,高处1个乡镇部分区域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内,应以保护功能为主;低处2个乡镇山区旅游资源丰富,农家乐早已形成规模。“在划片时,要处理好生态保护和发展的关系。”王剑表示。  “统筹发展布局和资源投放,在更大范围内促进产业集聚和协作,培育区域经济支点。”王剑说,什邡通过11项基础研究,在广泛征求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确定了划片思路。  最终,什邡将10个镇(街道)划分为石亭江产城融合发展片区、雪茄种植业发展片区、龙门山旅游带什邡半山片区、龙门山旅游带什邡蓥华片区4个镇级片区,将124个村(社区)划分为27个村级片区。沿龙门山区的3个乡镇最终被分成两个片区,高处重保护,低处重开发。  划片之后,设立区域发展的新支点中心镇,今后配置资源要素、优化生产力布局、完善区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都将围绕中心镇展开。  目前,全省片区划定已完成,共划定809个乡镇级片区、6812个村级片区,设置700个中心镇、128个副中心镇、7392个中心村。“多规合一”的规划优化要素分配,各部门从规划的“裁判员”变“运动员”  “合村并镇后,仍然存在利益分配不均衡、公共服务需求对接不准、发展治理提升不足等多重问题,需要通过空间规划引领优化生产力布局、公共资源投放,提升发展能级。”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郭晓鸣说,国土空间规划具有刚性约束,也就是说同一片土地,是种粮食蔬菜、修房子修路,还是搞生态保护、发展乡村新业态……都会通过这次规划明确下来。  什邡按照“一片区一主业一特色”划片,片区不同发展方向也可能不同。“马井镇之所以分歧大,其实就是不同发展方向的博弈。”省国土空间规划研究院全程参与了什邡片区规划的编制过程,副院长夏太运介绍,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发展诉求,但最终要放到县域的大盘子考量,这是从规划的源头打破“一亩三分地”的实践。  马井镇最终被划入雪茄种植业发展片区,这是什邡划定的农业发展片区。“马井镇耕地保有量大,种植业基础好,不能片面追求发展,违背耕地保护红线。”王剑介绍,几番激烈讨论后,终于达成一致意见。这次调整具有重要的探索意义,在我省后来确立的规划原则中,优先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再布局生产发展成为刚性要求。  翻看什邡的规划底图,土地矛盾的确存在:马井镇的玉马片区是一个种植业为主的村级片区,现有耕地保有量超过70%。根据片区规划,未来耕地面积还将增加,是建设用地的13倍还多。  “如果放在过去,肯定要闹意见,但这次我们通过片区规划解决了分歧。”什邡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划片之后产业连成一片,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比如说烘干车间,原来每个村都要建一个,浪费土地,现在片区建一个大的,标准更高,统筹性更好。”规划配足了要素,保障玉马片区农产品加工、流通、乡村旅游休闲等新产业新业态用地共21.87公顷。  为支撑规划落地,什邡将片区空间规划和专项规划同步编制,因地制宜形成“1+ N”规划序列。比如为了保护好耕地生态空间,农业部门统筹规划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自然资源部门匹配生态修复项目,交通部门规划毛细路网……各部门从规划的“裁判员”变成“运动员”,共绘一张蓝图。  这一做法也成为我省片区规划编制的统一要求。“做好重大项目、各类规划有效衔接,尤其将‘后半篇’文章专项方案内容植入片区,做到‘多规合一’。既有总体的蓝图引领,又有细化的实施路径。”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说,就像一本配了“说明书”的图纸,方便后期项目落地。“只加不减”的布局突出发展导向,中心镇做加法,一般镇不做减法  “规划的一个重要思路是突出中心集聚。”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将通过规划引导政策、资金、项目等资源要素向县城和中心镇倾斜,增强县城和中心镇人口吸纳、产业承载、公共服务等功能。  “中心镇就像城乡之间的一道桥梁。”四川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主任姚树荣认为,随着优势资源和产业的布局,会进一步吸引农村人口往镇上转移,探索适合四川特色的城镇化路径。  过去,乡镇公共服务布局大多“小而散”,比如在什邡雪茄种植业发展区,师古、南泉、马井镇各有一个消防站,但力量分散、人员较少,服务效能不高。新的规划蓝图中,3个镇的消防力量被整合起来,集中到中心镇,形成“1+1+1>3”的合力。  产业布局也将优化。我省突出发展导向,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则旅的思路规划产业和项目,助推形成“一片区一主业一特色”的发展格局。  以中心镇师古镇的家具产业为例,原来像豆子一样分散的加工企业将被规划聚拢,整合进入场镇周边的工业组团。“过去,有些企业想要扩大规模,但因为落地在了乡村,周边被农田环绕,没有发展空间,进入组团后,配套设施跟上了,发展空间也充裕了。”师古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了促进规划能够顺利实施,什邡在规划编制阶段同步探索相应举措。师古镇红豆村和师古村建立村级“党建联盟”,搭建交流互动平台,化解两村利益纠纷,合力推动了跨村景区的落地。下一步,什邡计划把村级基层探索的“党建联盟”固定成制度体系。  “资源都给中心镇了,我们这些一般镇咋办呢?”有群众质疑。  “不是选了中心镇,其他乡镇就不发展了,这是个误区。”什邡规划编制团队曾向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院长杨伟民求教,对方明确了观点:中心镇与片区内的其他乡镇是中心集聚、辐射带动、互促互进关系,绝对不是取代关系。  郭晓鸣也建议,应鼓励中心镇和一般镇探索“以强带弱”的共富发展路径,在特色产业和集体经济发展中创新项目联建、股份合作、联合经营等抱团发展模式,逐步缩小差距并走向均衡发展。  “中心镇做加法,一般镇不做减法。”王剑说,发展的要素向中心镇聚集,但公共服务配套不会减少。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补充,将通过加大投资力度,优化布局“两所一庭”等机构设施,统筹规划建设一批具有区域性服务功能的学校、卫生院、养老院、文化站等公共服务设施。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4-13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