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记者 陈斯 周鸿 摄影报道)三月时节,春光无限,百花盛开。尤其是眼下的乡村,成片的油菜花绽放,放眼望去,一片金黄。3月9日,四川新闻网记者走进德阳市罗江区调元镇顺河村,这里不仅有成片的金黄色油菜花,还有橙色、紫色等五色的油菜花,给人耳目一新。从顺河村花椒山俯瞰下去,近3000亩油菜花尽收眼底。其中,橙色、紫色等五色油菜花点缀其中。从高处望去,更有“川剧脸谱”、“菜花彩虹”及“菜花迷宫”等图案藏在油菜花中。而“菜花迷宫”集参与性、趣味性于一体,带给游客扑朔迷离的穿越之感。莫负春光有一年。不少的游客趁着春日相邀踏青,在油菜花田中忙着摄影留恋。繁忙的不仅是游客,还有蜜蜂,它们正忙着穿梭在花间采蜜。而在罗江区白马关镇合圣村,一江春水缓缓流动,金黄的油菜花装饰着两岸。每到春季,这里的凯江大回湾是有名的观景点,成为了远近游客的“打卡地”。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3-11
(朱映雪 记者 钟正有)乡村要振兴,人才必振兴。近年来,德阳市旌阳区新中镇坚持党建引领,高度重视人才振兴对乡村振兴的促领作用,以乡情为纽带、以产业为依托、以政策为保障,持续引贤、留贤、育贤、用贤,为乡村人才振兴注入新动能。内挖外引“聚人才”。通过发动“拉网式”摸底排查等方式,充分挖掘本村的致富能人、种养大户、能工巧匠、优秀毕业生等精英人才。出台创业政策吸引在外精英人才返乡创业就业。积极引进外来人才,引进12家农业种植企业及合作社,推动了龙居村特色农业、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目前,全镇持续吸引返乡人才62人。创新服务“留人才”。成立乡村振兴工作站党支部,建立党员网格化帮扶模式,把党建工作与人才振兴有机结合。探索党员联系园区模式,以党员带头加强为业主和人才服务。明确人才返乡帮扶机制,保障人才下乡有激情,创业干事有底气。精心培养“育人才”。邀请电商专家送课下乡,开展座谈交流和网络销售实操培训;邀请农技专家实地讲授种植、养殖等农业知识,加强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利用“农民夜校”“远教系统”等平台,不断提升培训效果。目前已培养专业技术人员22人。示范带动“用人才”。通过致富能手搭建人才交流平台,建立合作社,带动其他村民增收致富。将优秀农村人才选为村组理事会成员、村“两委”干部,切实打造一支敢担当、善作为、作风优良的乡村振兴主力军。2021年全镇新发展党员9人,选拔后备干部15人。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3-11
四川农村日报讯 梁潼 特约通讯员 肖开丰 文/图白墙黛瓦、诗意庭院,细如银丝的中江手工挂面如纱如幔,村民登梯而上、挥杆晾晒、好似正指挥着一曲动人的乡村振兴乐曲。周边大片金灿灿的油菜花田在暖阳下格外动人,七彩廊桥横跨田间,引蝶来、随风舞,这是中江县东北镇觉慧村的大美春光图。村民登梯而上,晾晒中江挂面。  觉慧村,全村家家户户以制卖手工挂面为生,成为远近闻名的“挂面村”。3月8日上午,正值当地第一届油菜花赏花节开幕,游客如织,壮美花田和洁白挂面交相辉印,引得游客争相拍照,置身其中,流连忘返。  “早就听闻中江近郊有个挂面村,一直没有机会来,今天妇女节,公司组织我们女职工来赏花,品尝了中江手工挂面,同时还亲自晾晒感受非遗文化,不虚此行!”来自绵阳的游客廖女士兴奋地说。  挂面村600亩油菜花如期盛放,气温回升也正是挂面晾晒的好时节。当地借助花期,结合挂面非遗文化开展赏花节活动,节会期间,日均接纳游客约1.5万人次。村民通过销售挂面,收入较平时增加了两倍以上。“整个节会期间,预计游客量将达到20万人次,可实现收入300余万元。”觉慧村村委会副主任李泽说。  据李泽介绍,觉慧村依托挂面文化、油菜花田,深耕“三变五社”改革,通过改革,产业振兴方兴未艾,农旅融合根基稳固,逐步实现了产业发展有市场、生产经营有收益、农民集体有分红,让群众真正尝到甜头、得到实惠。  近年来,中江县以花为媒,做强“花经济”,各乡镇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特色文化,借助花期大力开展赏花节等系列活动,乡村旅游势头正盛。“接下来,我们将充分挖掘、发挥各乡镇资源禀赋,做强基础配套,加快业态创新转化,壮大油菜花、桃花、荷花、芍药花等‘花经济’,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该县乡村振兴局局长陈福葆表示。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3-10
(万仁杰 记者 钟正有)广汉市向阳镇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小拱棚韭菜种植产业为抓手,通过积极探索实践发展,不断扩大韭菜种植面积,进一步提高了经济效益,让小韭菜成为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大产业”。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向阳镇党委政府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按照“国有资源+集体资产+社会资本”的方式,主导全镇农业产业发展布局,多措并举抓好高寿村韭黄产业提质扩面工作,不断放大龙头产业示范引领作用,助农增收致富。走进高寿村,极目远眺,成片的韭菜田颇为壮观,一垄垄韭菜整齐排开,充满勃勃生机。微风吹过,空气中飘来阵阵韭菜的清香。高寿村村民发挥创新精神,发挥韭黄产业优势,提出“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引进新品种推进韭黄品种更新换代,进行土壤改良提升,将现有的韭菜田向无公害种植和绿色种植园区转型。据悉,近年来,向阳镇高寿村以黑色塑料薄膜覆盖方式发展韭黄种植,一年能收割2至3茬。该村目前共种有韭黄近300亩,平均一年亩产2000公斤左右,预计全年可收割60余万公斤。高寿村韭黄种植基地一片金黄,务工群众正动作娴熟地收割。“在基地务工,平均每个月能拿到1500元至2000元工资。”正在收割韭黄的当地村民张昌见说,自从村里发展韭黄产业后,再也不用外出奔波了,就地就近就可以增加收入。据介绍,像张昌见一样在基地务工的群众,每天约有30名。高寿村韭黄种植基地还与彭州公司、西南地区最大的农产品集散地濛阳市场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售卖韭黄。村党委书记眭本志介绍说:“基地每天出售给彭州公司、濛阳市场的韭黄800公斤左右,价格为每公斤16元。”在这里,企业不仅售卖普通的泥巴韭黄,经过精细裁切抽真空包装的精品韭黄同样受欢迎。同时,高寿村盘活利用集体资产,建设了高标准智能化的冻库,基地出产的韭黄抽真空后在冻库冷藏,可以售卖到全国各地,这样也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增收。“正常情况下,我们精品韭黄售价达到20多元每公斤。这些韭黄主要销售到陕西、浙江、上海、江苏、广东等地。高峰时,一天的销售额可达10万元。”高寿村韭黄分拣中心负责人王加荣说。据了解,高寿村接下来将继续创新优化生产技术,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助力韭黄产业更好更快发展,以产业兴旺带动乡村振兴。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3-09
田野感言:好日子是奋斗出来的。“三八”节到了,祝广大奋战在农业生产一线的姐妹们节日快乐,事业蒸蒸日上,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多做贡献。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 特约通讯员 王路姣  拖拉机、植保机、插秧机,这些大型农机的驾驶员,大多数都是男性。不过,有这么一位女士,她不仅熟练掌握各类大型农机的驾驶技巧,而且还是广汉市“金穗丰”家庭农场主、广汉市麦浪土地股份合作社法定代表人。她就是广汉女农人——杨萍。农机作业。受访者供图  3月5日,广汉市连山镇锦花村机器轰鸣人头攒动。一头短发、性格干练的杨萍,十足一副“新农人”领头雁的样子,正带着6名农场工人为水稻育秧做准备,今年农场可为近2万亩水田提供秧苗。  对于农机,杨萍了如指掌。上世纪80年代,杨萍的父亲杨启华承包了锦花村农机站。经过多年努力,农机站从当初只有一台“红50”拖拉机发展到拥有拖拉机、旋耕机、收割机、插秧机、施肥机及植保机等40余台(套)。  1998年高中毕业后,19岁的杨萍便女承父业,当起了一名农机手,担起了村里部分农户的农机服务和家庭承包种植业重担,麦收时还随父母远赴云南、陕西等地跨区作业。虽然当农机手常年在外漂泊,但杨萍却乐在其中,不仅成为了农机专家,还获得了周边农户的认可。  2011年开始,杨萍陆续流转周边农户的土地进行规模种植。在之后的几年时间,在当地农业部门的指导下,她陆续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进行粮食生产,不断提高种植技术和收益。  为了更好地为家乡服务,2014年她注册成立“金穗丰”家庭农场,土地流转规模达400多亩。  开办家庭农场的第一年,杨萍就成功实现盈利,越来越多的村民愿意将土地流转给她。至此,一个巾帼不让须眉的职业农民,规模种粮的路子越走越宽。  2017年,杨萍流转土地面积达到1600亩。获得了不错效益的杨萍没有忘记当初支持自己的父老乡亲。她联合当时流转土地给自己的392名乡亲,以土地入股的形式成立麦浪土地合作社。村民们可以在原来750斤稻谷的保底收益的基础上,额外增加20%的二次分红。每年杨萍帮助合作社成员增加收入达30余万元。  为帮助周边农村妇女就业,合作社成立以来,杨萍帮助周边妇女就业200余人,带动妇女就业100余人,帮助妇女增加经济收入20余万元。  “接下来最重要的是抓好春耕备耕生产,确保今年稳产稳收。”杨萍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3-08
 (张亚镌 记者 钟正有)近日,中江县黄鹿镇在黄鹿湖农业规划馆举行“黄鹿湖”品牌农产品发布会暨“黄鹿湖品牌大米生产销售一体化”签约仪式。发布会现场签约仪式上,种植业主、生产加工企业、销售运营企业签订了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三方协议,种植业主签订耕地保护责任书。去年以来,黄鹿镇在抓好生产的同时,积极推进一、二、三产融合,着力延伸农业产业链,建成黄鹿湖农业公园规划馆和农产品展示中心,使“农业产品”变成“农业商品”有了更高的平台,特色农业产业、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得到全方位发展。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3-07
(记者 钟正有)在推进数字农业进程中,德阳市旌阳区新中镇积极鼓励农业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上进行升级改造,有效推动农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今年以来,新中镇已引进四川袁氏蜀菜生鲜有限责任公司,为全镇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打下坚实基础。汇聚创新资源。新中镇即将建设的基地将以“生态农业、健康绿色”为经营特点,按照现代农业标准化建设模式投资,建设成国家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打造成四川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标准化蔬菜种植及育苗大棚,充分利用和发挥好当地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助力乡村振兴。坚持融合发展。坚持三产并举融合发展道路,基地将是集现代农业展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观光采摘、研学示范、休闲旅游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科技示范的绿色生态基地。提升农业的休闲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实现三产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完善产业体系。基地将具备较强的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能力,发展优质蔬菜,具有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充分解决当地农民就业,带动新中镇及周边农户就业,增加周边村民收入。新中镇将以数字农业建设为抓手,乘科技之东风,通过进一步完善各项服务管理,着力将相关企业打造成集品种研发、示范带动、技术培训、栽培指导、咨询服务和产品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示范平台,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加强劲的动力。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3-04
四川农村日报讯 白水  搞水产出身的四川溪源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高安友,正热衷于一种新型稻渔降镉减量技术的示范推广,因为,一个偶然机会,使他拥有一项具有诸多优点的稻渔降镉技术发明。  2018年,高安友在什邡市南泉镇玉泉村找到一块稻田,准备饲养娃娃鱼的饵料鱼。但若直接在稻田中养殖,一旦遇上涨水天,饵料鱼就会被水冲跑。于是,他在稻田架设了玻璃钢水池养殖饵料鱼,形成了“养殖废水排放到稻田自然净化,再把田水抽回池子养鱼”的内循环养殖模式,经过检测,饵料鱼重金属含量极低、农残未发现。之后,他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稻田节约化工厂养鱼系统》实用新型专利,在2019年2月获得通过。  2019年,高安友将稻谷送检,结果显示降镉明显。去年1月,他又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一种降低稻米、稻田鱼重金属含量的生态养鱼系统及方法》的发明专利,目前正等待授权。  3月1日,高安友介绍,该技术被德阳市列为重点科技研究项目,成果已通过省内水稻、水产及环境土壤领域专家鉴定,并在什邡市委市政府、市农业农村局大力支持下,从试点到示范推广已有4年,2021年已迅猛扩大到8000亩,2022年新增扩大10000亩以上。该技术优点如下:  一是保障了鱼类的质量优质,降低稻谷重金属镉的含量,降幅高达70%以上,即稻谷背景镉含量超过国家标准4倍以下的,通过该技术后稻谷的镉含量均能达到国家标准。  二是提高了稻谷的有效穗和有效粒,千粒重增加0.6克,实测产量提高10%左右。  三是鲜鱼亩产超100公斤,是常规稻鱼的4倍以上,能够规避暴雨洪水的侵袭。  四是真正实现以稻净水,以鱼养稻的稻田生态内循环微流水高密度养鱼,达到养鱼尾水零排放。  五是实现农药减量,少施或不施化学肥料,大幅度提高土壤的有机质,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  六是占地量是稻田养鱼国家准许标准约1/16,即亩用地4平方米。  七是老百姓每亩稻田可从节约化肥、粮食增产增值以及养鱼中节支增收 1200元。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3-02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 文/图随着春季的到来,不少果园都忙着清除杂草。然而在德阳市旌阳区新中镇茶店村牧归田园家庭农场,柑橘树下一片片“杂草”丛生,农场主邓华却毫不在意。近日他到果园里查看良久,觉得很满意。  原来,农场里的这些草主要是百三叶、光叶紫花苕等,是对果园有益的草,还能抑制其它有害杂草的生长,“以草治草”这一自然农耕方式使用得法,极大地减少了果园农药化肥的使用。邓华介绍“以草治草”的情况。  邓华的家庭农场开办于四年多前,2019年初种植了“明日见”柑橘170多亩,另有桃、李、耙耙柑、果桑 140 多亩,不过栽完果树不到一年,园间就杂草丛生,令人头疼。邓华先后采用了除草剂和人工除草等方法,虽然暂时控制住了草势,但缺点也很明显:人工除草成本高;而且使用除草剂的时候,容易对作物产生药害,同时杂草生命力旺盛,一年之内往往需要反复数次除草,才能保证作物正常生长,间接增大了农药残留等潜在风险。  2019 年秋,在旌阳区农业农村局技术专家的指导下,邓华想到了“以草治草”的方法,当年就购进了一批光叶紫花苕和百三叶草种,播撒在了果园里。由于这些草长势快、竞争力强,很快就在果园里形成密密的“绿毯”,压制了其他杂草的生长。  “这些草不用怎么管理,也不会影响柑橘树生长,每年结的草籽掉落在果园里,第二年又会萌发新芽。它们不但具有保水保温的作用,而且在冬季枯萎后还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可谓一举多得。”邓华说。  除了这些好处以外,农场在除草环节的投入成本也大大降低。邓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人工+除草剂”除草,每年至少3-5次,投入成本高达11-12万元,而“以草治草”只需一次投入种子成本3-5万元,再通过人工播撒实现320亩果园“全覆盖”,以后几乎不用怎么管护,就能达到以前多次除草的效果。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3-01
四川农村日报讯 张明云 记者 刘佳近日,在德阳市罗江区白马关镇万佛村,一条总长约7公里,投资达400余万元的白龙谷产业观光路竣工通车。新修成的水泥路盘山而建,犹如一条丝带将农户住家、产业园区、乡村旅游巧妙融合。2月23日,行走在宽敞平整的道路上,看着纷繁绽放、红艳至美的报春红梅,来自罗江城区的游客们眉开眼笑。游客们行走在万佛村新修的道路上  万佛村有贵妃枣种植面积近万亩,有曲折幽深、山清水秀的白龙谷,谷内种下碧桃、李子800余亩,每到花开时节,繁花似锦、花开荼蘼,八方游客纷至沓来,打卡拍照,驻足流连万佛乡村美景。但熟知万佛村的人们都知道,由于地处深丘,白龙谷山高谷深,道路蜿蜒曲折,之前村民换上干净的衣服出门,走几步就被道路扬尘、雨季稀泥打上“印记”,雨天路滑农副产品运不出去,建设新村的材料运不进去……白龙谷的道路不但成为了老百姓的“烦心路”,也成为村“两委”干部规划美好发展蓝图的“绊脚石”。要致富、先修路,痛定思痛,在镇村干部的努力和罗江区相关部门的鼎力支持下,白龙谷硬化道路终于在虎年伊始建设完工,成为当地的便民路、产业路和致富路。  串点连线,如今,这条道路将村庄与村庄连在一起,将产业与产业连在一起,行人置身其中,便能感到乡村振兴的强劲动力。当谈到万佛村的乡村振兴工作,村党委书记金利琼信心满满:新贯通的白龙谷产业观光路让村交通更为便捷,为万佛村打造“一带多点”环形景区,发展休闲度假、乡村特色旅游,推动农旅融合提供了绝佳的条件和底气。  为了迎接繁花似锦的春天,万佛村干群齐动手,在修葺一新的道路两旁栽种下了4万余株观赏桃花,并且紧锣密鼓筹划实施一些观景平台、停车场、厕所等基础设施配套,只为能给游客们提供更好的赏花体验。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3-01
(记者 文莎)2月18日15时,天气放晴。广汉市连山镇锦花村农机服务大户杨万锐穿着白色板鞋,跳上农用三轮车,下田去了。  这个春天,他要负责至少3000多亩的小麦施肥与农药喷洒。但杨万锐却很放松——此前,他购置了一架T20植保无人机。站在田间的水泥路边,只要轻点“开始”按钮,无人机呼啸升空,田野里“吹”起一排排绿色麦浪。  植保无人机,只是这个春天杨万锐购买的新农机中的一个。利用高科技的新农机种田,越来越多的农户像杨万锐一样,敢于穿着白色板鞋下田了。杨万锐新购置的植保无人机。记者 文莎 摄种田更省心无人机取代农户双手,23天“管”了3000多亩地  不到15分钟,无人机就完成了30亩地的喷洒作业,杨万锐又骑上三轮车朝远处一片麦田驶去,脚上的白鞋一点泥都没沾……  几天前,锦花村种粮大户陈朝顺还在犯愁——由于连日低温潮湿等原因,田里出现了可能造成小麦减产乃至绝收的条锈病,必须尽快打药,“这在过去是老大难问题,这个时节人难找、工钱高。”  所幸,今年有无人机这位“好帮手”。发现条锈病苗头后,陈朝顺立即请来专业团队,在两名“飞手”的操作下,当天,500亩麦田的喷洒作业就完成了。  陈朝顺算了一笔账:如果请工人来喷药,手脚麻利的一天最多也只能干完10亩田,人工成本高达200元一天,还不算农药成本,总花销起码万元起步,有时还不一定能请到人;用植保无人机,每亩地服务费仅15元,五六个小时就能搞定。  高效省力的植保无人机正成为越来越多农民的新选择。打开手机APP,杨万锐晒出今年的“业绩单”:作业3072.1亩、40.9小时、23天。  植保无人机在展开相关作业时,一般是两人配合,一人操作机器打药;另一个人负责更换电池、加灌药液。“飞行其实比较简单,难点在于后期的补给与保障。”谈起具体操作,杨万锐头头是道,“我的无人机工作时长为10至15分钟,载重药液不超过20公斤,‘飞手’必须要不间断地更换电池、补给农药。此外,操作无人机时,不能为追求效率而将飞机速度和高度设置得过快、过高,农药的流量也要精准控制……”  操控植保无人机需要获得相应的资格证。如今,为了培养更多合格的“飞手”,广汉每年会举办培训班,让学员们通过理论加实践的方式,掌握农用植保无人机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农机助力,种地省心。2月24日,在眉山市仁寿县宝飞镇龙马村,几台大型机械正在进行土地整理。 潘建勇 摄(视觉四川)政策更普惠补贴范围扩展到113个品目,新农机飞入寻常农户家  清擦电机、固定螺旋桨、检查遥控器,机身上的螺丝紧了又紧……广汉市惠民农机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萍忙活了半天。  “我们又新订购了一台大疆T40,有40公斤喷药或50公斤播撒载重。”杨萍介绍,该型号无人机原价是6万多元,领完农机购置补贴后,价格直接便宜了一万多元。“以前买6台的钱,现在能买7台了。”  “如今,天上飞的、地上跑的,都成了咱们种地的好帮手。种地用上了高科技,春耕不忙反而清闲了。”与各式农机打了20多年交道的杨萍感慨。据了解,她所在的合作社有包括16台植保无人机在内的各类拖拉机、收割机、插秧机、播种机等农机216台,可为周边农户提供从种到收一站式种粮服务。  继去年四川明确扩展农机购置补贴范围后,今年相关政策进一步细化落实。2月18日,省农业农村厅印发《四川省2021—2023年农机购置补贴机具种类范围(修订)》,共22大类45个小类113个品目,植保无人驾驶航空器、粮食色选机、水质调控监控设备等多个高科技农机纷纷被纳入补贴范围。  如何补?以植保无人驾驶航空器为例,依据基本配置和参数,补贴设置了5个标准,补贴金额为6000至12000元。  “价格实惠了,购机的农户也多了。”广汉市鑫弘达农机公司销售负责人雷波说,今年1至2月,植保无人机销售量同比增长30%。  为减少农民购机的中转环节,降低购机成本,广汉还在农机市场开通了“一站式”服务,让符合补贴条件的购机户现场购机,现场受理申请。  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四川将持续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让植保无人机等新农机飞入寻常农户家。同时,建立农机购置跨周期调节机制,完善以机具补贴为重点,以作业奖补、新产品补贴和报废更新为补充的“三位一体”农机补贴政策框架体系。特别是,结合四川地形和农户实际需要,逐步提高对丘陵山区急需农机具补贴标准、扩大补贴范围,补齐我省农业生产机械化短板。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2-25
(何佳玲)为写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广汉市积极构建党建引领、群防群治、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的工作机制,通过“三整合一赋能”,实现商业小区和安置小区智能化服务,棚户区和企业片区化服务,农村院落“三长”模式化服务,形成覆盖广、层次高、实效强、反应快的基层治理网格化管理服务体系。网格整合,资源集约使用。以镇(街)为主体,建立镇(街)、村(社区)、小区、楼栋(院落)四级网格管理服务体系,实现“一张网”管理服务。金雁街道通过网格整合,在全市率先实施全要素网格化治理,共组织67名网格服务者和133名“三长”工作服务队,形成了村(居)民有事找网格员的良好局面。职责整合,队伍减负提能。制定《网格化管理服务及“三长共治”职责清单》,优化八大职责,确保网格员聚焦主责主业,有效减轻村(社区)的工作负担,不断提升网格管理服务的工作效能。同时,通过每月网格“微”评议进行网格员实绩考核,确保网格员高效履行相关职责。力量整合,服务优化提升。坚持以党组织为核心,积极探索“1+N”模式,充分发挥村(社区)“三委”干部、志愿服务人员、热心群众、社会组织、企业等力量的作用,引导各方力量齐参与,推动群防群治,不断提升自治水平和能力,实现共建共治共享。截至目前,全市已吸纳100余名企业或物业工作人员加入网格工作者队伍,建立党员先锋队12支。智慧赋能,强化科技支撑。建立网格化管理服务及“三长共治”指挥调度及分组响应制度,构建“网格发现、社区呼叫、分级响应、协同治理”的工作格局,以数字技术之“智”提升以人为本之“治”。目前,广汉市已有10余个小区运用智慧化手段辅助做好小区疫情防控、消防安全、防盗、禁毒等工作,并计划在全市所有符合条件的小区进行推广。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2-24
(旌轩)“分红了!”1月26日,新春佳节将至,德阳市旌阳区新中镇白河村会议室里,村民们有序领取分红,现场十分热闹。一年来,白河村一组78户村民从该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先后领取两次分红,总额超过16万元,最多的一户分到近5000元。  岁末年初,类似的场景在旌阳区各地上演,这得益于当地的一项改革创新——旌阳区在推动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中,围绕“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在26个村积极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与发展模式。2021年末,试点村经营性净资产由8400万元增至1.7亿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由平均24万元增至38万元。德阳市旌阳区新中镇龙居村产村相融,描绘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曾才刚 摄规范建社股份合作搭平台  冬日的旌阳区孝泉镇五会村,晨雾弥漫,一片沃野平畴,生机盎然。  走进位于德孝路旁的五会村村委会小院,5块招牌在墙上依次排开,分别为该村集体资产、土地、劳务、置业、旅游五大股份合作社。  5块招牌从何而来?这要从“三变”改革说起。2015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2017年,“三变”改革首次写入中央1号文件。为了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旌阳区结合全省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深入实施,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以“五社”实践为代表的股份合作。  因村制宜,分类实施。2020年9月,旌阳区启动红伏、高槐、五会、扬嘉、五星、桂花等6个村试点。试点村成立“1个母社+4个子社”,推动“五社”实践。“母社”为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不参与具体市场经营活动;“子社”包括土地、劳务、旅游、置业股份合作社,在“母社”组织下开展土地流转、劳务承包、旅游服务和开发建设。  具体而言,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经登记赋码获得特别法人资格,管理集体资产、服务集体成员,牵头负责筹集项目、投入资金、监督管理和年终分红;土地、劳务、置业、旅游股份合作社则聚焦农村土地分散“不长钱”、房屋空置“不值钱”、自然风光“不卖钱”、劳力闲散“不来钱”、资金零星“不生钱”等问题,推动当地优势资源转化利用。  改革过程中,旌阳区坚持公平公开、依法推进。开展试点的26个村共清理村级经营性净资产5652万元、组级经营性净资产2816万元;4个镇(街道)共清理经营性净资产1.64亿元。26个村共确认股东8.7万人,量化股权19.9万股。  试点成效迅速显现。首批试点的6个村村民人均可支配年收入达到23278元,高出全区平均水平1156元。2021年3月,旌阳区推动20个村改革扩面,为在更大范围整合用好资源,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5月又通过竞演选取了孝泉、德新、新中3个镇开展镇级改革试点,并将天元街道扬嘉片区同步纳入试点。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旌阳区26个改革村“五社”已实现集体收入1001.18万元,累计实施保底分红加二次分红3116.43万元。德阳市旌阳区东湖街道高槐村以崭新颜值吸引八方来客。(德阳市旌阳区委宣传部供图)创新模式因村施策促发展  在旌阳区“三变”改革、“五社”实践中,26个村全部组建集体资产、土地、劳务、旅游、置业五大股份合作社,4个试点镇(街道)组建了五大联社。此外,试点镇村成立股东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做到民主决策、科学管理。  合作社架构一致,推进工作却“因村制宜”“各显神通”。  因文创而知名的东湖街道高槐村,“五社”实践大多瞄准文旅产业。2021年,其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吸引社会资本4900余万元,1000余万元的村民自建项目陆续实施,部分已建成运行产生收益。其中,高槐里民宿酒店项目收取租赁费4万元/年,依云酒店项目、儿童娱乐项目分别收取固定分红4.8万元/年、3.51万元/年。  当地还以片区规划编制为契机,强化中心村带动作用,实现资源共享、产业共兴。旌阳区龙高片区编制跨镇域2镇6村规划,依托高槐村“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优势,推动片区农文旅融合发展,6个村平均增收20万元。  五会村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调整田型、消除田埂沟渠实现“小田变大田”。2021年4月,当地整合4400亩农户承包地、村集体机动地和未利用边角地,形成增量300亩,分成9个地块挂牌招租,实现集体收益27万元。下一步,业主将开展规模化、科技化农业种植,五会村劳务股份合作社等也将获益。  在孝感街道红伏村,当地依托集体资源资产、自然人文等元素,出资与文旅企业组建运营公司,建设红光印象产业园。通过一年多的运行,红伏村成功实现了“两个翻番”:集体经济收入从2019年的70万元,攀升至2021年底的150万元;可经营性资产通过清产核资和近两年的发展,从124万元上涨到536万元。  “三变”改革、“五社”实践不仅壮大了集体经济,也为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新中镇龙居村4组村民李太春,将9亩多撂荒地入股土地股份合作社,集中流转给外来业主种植柑橘,他本人又以劳动力入股劳务股份合作社,参与果园管理。“两笔收入加起来,一年有2万多元,比以前种菜、打零工好多了。”李太春说。德阳市旌阳区孝感街道红伏村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样本。(德阳市旌阳区委宣传部供图)把牢方向稳慎推进守底线  “三变”改革、“五社”实践是推进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的创新举措。如何为这一新生事物“保驾护航”?旌阳区开展积极探索。  在资金统筹整合方面,旌阳区坚持行业内应统尽统、行业间集中投入,整合1.3亿元精准投向“五社”,将5.8亿元区属国有资产按程序委托“五社”管护、经营和收益。在项目重点扶持方面,优先向试点村安排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集体经济发展扶持项目,对财政单项投资100万元以下涉农项目,允许“五社”按程序争取实施或开展劳务合作。  高槐村便受益于此。2021年,高槐村推进实施了小流域治理、水毁沟渠修复、乡村振兴学校建设、道路铺设沥青等涉农项目,总投资200余万元。该村劳务股份合作社组织劳动力,积极参与项目建设,壮大集体经济、促进村民增收。  旌阳区还引入相应的风险防范机制,把牢方向,稳慎推进。借助第三方平台市场化盘活资源资产,明确土地只租不入股、房屋只租不出售、项目只租不经营,在“五社”和其出资成立的市场主体之间设置“防火墙”,有效防范经营风险。  对于“三变”改革、“五社”实践,群众不仅全面参与,更能全面监督:村组资产向群众公示、股权量化由群众签字、股东代表由群众推荐、重大事项由股东代表大会表决、收益分配由群众监督……晒出“明白账”,充分保障群众利益。  德新镇五星村被列为“三变”改革、“五社”实践试点村后,村监委会随即指导开展相关工作,还主动到村民及种粮大户家中调查摸底,了解村民对集体经济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并逐一记录、反馈,受到村民好评。  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实践,旌阳区“三变”改革、“五社”实践“尝到甜头”,全区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从2019年的18个增加至2021年的40个。探索无止境,实践无穷期。下一步,旌阳区将力争69个村改革全覆盖;稳步推进4个镇级试点,做大做强镇域经济,超前谋划思考区级“三变”,构建三级联动的工作体系。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2-23
(记者 余如波)2月21日一早,中江县农民工和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副主任张勇华便忙着联系各乡镇,搜集、汇总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情况。“前期‘座谈会’的成效,需要摸排和进一步巩固。”  中江是人口大县,常年有50万人左右在外务工。近年来,不少人萌生返乡创业、就业意愿。2021年,中江有2000多人返乡创业、就业,全县支持实现返乡创业项目2809个,带动吸纳就业2.23万人。当地共有226人成功创业申报补贴资金205万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923万元。  春节前后,中江县人社局抓住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时机,成立返乡创业政策宣讲专班,赴全县各乡镇开展返乡创业座谈会,多措并举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发展。截至目前共开展吸引“归雁”反哺家乡流动座谈会10余次,覆盖返乡农民工500余人。虎年伊始,德阳各大装备制造企业抢抓生产,奋战“开门红”。图为2月16日,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隔板分厂工人进行隔板焊接作业。 黄飞 摄有困惑 座谈会一 一解答  近日,在中江县黄鹿镇举行的座谈会上,40余名返乡农民工就心中疑虑争相发问,县人社局、黄鹿镇政府工作人员一一耐心解答。  黄鹿镇沙河村村民胡刚今年40岁,在浙江等地从事水产行业已近10年。“如今自己有技术、有资金,完全可以回到家乡自己干一番事业。”胡刚表示,镇上稻虾产业发展势头很好,打算回来创办虾笼加工厂。  位于中江县辑庆镇柳河村的中江县福瑞康水果专业合作社产业园区里,30余名返乡农民工参加了座谈会。“大家比较关心土地流转、资金支持和技术培训,我们前期进行了整理归纳。”中江县人社局副局长周光旭说。  “在外漂泊20多年了,如果问我想不想回来,我的答案很坚定:想!”家住辑庆镇柳河村的代先才在广东潮州从事企业管理方面的工作,孩子长期留在家乡由岳父岳母照料,他心里已盘算好了初步的回乡计划:“根据村里的现实条件,先搞一些水果种植。”  在中江,这样的返乡创业座谈会从年前火到年后。“目前,很多返乡农民工正纠结着是否继续外出。”周光旭介绍,针对这一情况,当地继续“加码”,争取让更多农民工知晓返乡创业政策。有疑虑“先行者”现身说法  代先才、胡刚等人的想法笃定,还源于“先行者”经历的鼓舞。  2017年4月,中江县福瑞康水果专业合作社董事长唐武琼回到辑庆镇柳河村,租赁荒地260余亩,流转土地1000余亩,套种果树与中药材。这一过程中,他不时会遇到难以解决的技术问题。中江县人社局与当地农业部门联系,组织村民参加种植技术培训,协调对口专家前去开展技术“问诊”。  中江县相关部门还先后争取到各级专项资金2000余万元,修建、完善了44公里的产业路,近两年又加宽、新建,将福瑞康水果专业合作社整个串联起来。“目前,我们园区年产值总计2000万余元,解决200余人就近务工,每户每年增收15000余元。”唐武琼说。  在黄鹿镇,唐玉琼创建的中江县众玉辉稻谷专业合作社,也得到了镇党委政府的支持,先后流转土地1100余亩开展稻渔综合种养,年实现销售收入和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收入1000余万元,带动周边832户农户种植无公害优质粮油产品2800余亩。  利用座谈会契机,中江还邀请来农业专家,走进田间地头现场开展技术培训,鼓励返乡创业。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2-22
(记者 余如波)2月17日,广汉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内,成片的小麦长势喜人。园区的种植户都忙着清沟排水、锄草、施肥。广汉市农业农村局组织的农技人员也来到田间,对小麦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工作进行指导。  2021年,德阳农业农村工作喜讯不断:获评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进市、市农业农村局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集体、中江县纳入全国首批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绵竹市获评省级乡村振兴先进县、旌阳区获评全省农村改革工作先进县……  如何继续稳住农业这一“基本盘”“压舱石”?2月9日至10日,德阳市委农村工作会议为“三农”工作定方向、明路径。2月16日,中江县富兴镇茯岭村的绿枝园家庭农场已展开春耕工作。肖开丰 摄基础打牢守好耕地数量、质量双红线  近日,中江县在悦来镇碧池村等地大力推动撂荒耕地治理工作。中江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此举旨在确保粮食播种面积不减少、粮食产量稳定增加。  在德阳全域,耕地保护相关责任将层层压实。德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叶科透露,将建立市、县、乡、村、组五级“田长制”责任体系,构建覆盖全部、责任到人、监管到位的耕地保护监管网络,确保每块耕地有“田长”,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全覆盖。  坚持“藏粮于地”,德阳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明确,坚决落实耕地保护措施,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建设,守好数量、质量双红线。  今年,德阳将加快编制规划,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库,多渠道增加资金投入,持续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加强项目管护利用,确保建成高标准农田19.43万亩以上。  德阳市旌阳区孝泉镇五会村已经尝到甜头。2021年,该村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等举措实现“小田变大田”,通过第三方平台一次性流转4400亩土地,年底实现分红56万元,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增加400余元。  “加强骨干输水体系建设,提升农业灌溉用水保障能力。”德阳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期间,德阳规划了21个都江堰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要重点做好旌阳区46-2支渠、中江县元兴右干渠整治等项目的落地工作,力争年内开工建设。产量谋增粮食生产力争高位突破  2月11日上午,中江县永太镇一片油菜田边,金穗源粮食专业合作社的“飞手”操纵着无人机腾空而起,来回喷洒高效低毒农药预防病虫害。  小春生产忙,大春备耕也在展开。金穗源粮食专业合作社宽敞的院坝内,各种农用机械停得满满当当。合作社负责人刘玉兰介绍,目前正紧抓农时,开展水稻育秧准备工作、翻抹水田秧床等,确保春耕生产顺利进行。  “2022年,我们将始终把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头等大事。”德阳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江涛说,将努力确保全市粮食播面达到470万亩,粮食总产量突破200万吨,比上年增加6000吨以上。  谋求“高位突破”,各地各级各尽其能。“以超常超强的力度抓好粮油生产稳面积提产能。”广汉市市长杜尚武表示,今年将新建高标准农田2.1万亩,确保粮油播种面积稳定在4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只增不减。德阳市罗江区将高标准建设水稻制种和油菜制种“五化”基地3万亩,预计2023年全面建成该项目后,年制种面积达6万亩,可提供优质粮油种子1100万公斤以上。  粮食增产,离不开当地科研机构的智力支撑。2021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奖评选中,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的一项杂交稻研究成果新增经济社会效益23.37亿元,荣获一等奖。“下一步,我们将创新育种方法、培育高效高质重大新品种新产品、配套高效生产技术,大面积示范推广。”研究所副所长张涛说。  人才也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德阳市委党建办副主任周杰表示,将在条件成熟的村选聘职业经理人,吸引更多专业人才常驻农村、干事创业。成效求稳坚决防止规模性返贫  2月17日,中江县帮扶干部、驻村工作队员等根据统一安排,冒着小雨深入全县乡村,全面摸排医保购买情况。“我们力争做到脱贫户医保全覆盖,防止出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情况。”继光镇石马村驻村干部薛辉说。  中江县将每月17日定为“民情走访日”,将每周二定为“乡村振兴工作日”,统筹各方力量全面摸排掌握脱贫户、监测户、一般农户的家庭基本情况。  截至2021年底,德阳全市共有1958户4568名监测对象,大多发展能力较弱、抗风险能力较低。德阳市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落实政策要不折不扣。  产业帮扶上,通过支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以及新型经营主体,让脱贫群众和监测对象融入产业利益链条;就业帮扶中,持续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做好劳务输出和就地就近就业,优化公益岗位政策,延续脱贫攻坚期内特殊公益性岗位和就业奖补等有效措施。  “确保每个有劳动力的脱贫家庭至少有1人稳定就业。”德阳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提升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拓展务工就业渠道,落实好就业帮扶各类补助,统筹用好以工代赈、公益岗位等政策,稳住脱贫人口就业规模。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2-22
(蒋欣竺 记者 钟正有)当前,正值春耕备耕的好时节,什邡市供销社提前谋划,在抓好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同时,从农机、农资、农技等方面入手,积极做好春耕农资供应工作,力促春耕生产有序开展。保障农机安全,用好“田科技”。近年来,什邡市供销社积极组织协调农机合作社、农机维修网点做好春季生产所需的各类农机具、零配件、油料的供应储备工作,确保各类机械、物资及时供应到位。同时,不断提升农机安全监管能力和服务水平,压实农机合作社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由合作社为农户提供销售、检修、培训的一条龙服务,持续夯实农机安全生产基础。保障农资储备,当好“田货郎”。什邡市各基层供销社利用镇、村、社微信工作群采取线上发布农资销售动态、播种信息、市场行情的模式,以“网上购买、送货上门”的方式,进行大春所需农资产品供应,并对供销社社员实行社员优惠制度,让利农户。保障农技服务,做好“田参谋”。什邡市供销社制定了《新型农业社会化多元服务实施方案》,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组织体系比较完整、经营网络比较健全、服务功能比较完备的优势,开创“生产托管+农村金融+互助合作”的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模式,力争今年新建10家规模适度、功能适用的现代为农服务网点。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2-21
(刘艳红 记者 钟正有)入春以来,德阳市旌阳区水利局早谋划、精组织、细安排,积极开展渠道水毁修复、掏淤岁修,为灌区春灌用水提供有力保障,扎实做好春耕生产准备各项工作。针对人事变动等原因,及时调整充实区管渠道调度运行管理人员,确保各渠道均配备1名以上专职管理人员,负责渠道巡查、管护、水毁岁修、防洪度汛及其灌区的农村用水调度工作,将渠道供水调度运行责任到人,落实到岗。扎实推进旌阳区旌东、旌西片区2021年区管渠道水毁修复工程建设进度,该项目总投资近200万元,共计整治平坝、丘陵片区渠道48处水毁点位、20余公里,目前已完成建设任务80%以上,预计2月底前全面完工。及时下发《关于认真做好旌阳区水利工程冬春修掏的通知》,明确工作任务及工作要求,组织各镇、街道对人民渠各支渠积极开展岁修清淤工作,目前已完成掏淤渠道8.2公里,修复水毁堵塞10处,清理土石方2000余方。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2-17
四川农村日报讯 周长虹 记者 刘佳  一年之计在于春,新年刚过,在德阳市旌阳区各粮食生产基地、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田间地头……到处是农户们备农资、忙春耕的忙碌身影。  2月11日,天气晴好,在新中镇茶店村牧归田园家庭农场,10余名工人在农场主邓华的带领下,忙着清园、修枝、喷洒药剂,连续3天时间作业,320亩果园的清园修枝工作基本接近尾声。花庙种植专业合作社蔬菜基地,工人们正忙着收割青菜。梁鑫 供图  修完枝,邓华还查看了农场的水肥一体化设备和管网,他介绍:“目前化肥农药已备足,十余名务工人员也陆续到位,接下来将用好水肥一体化系统,为果园施好肥、打好药。”  早在 2019 年,邓华就购进了这套设备,并在果树下铺设了管网,实现了节本增效,他说:“300多亩果园,过去施一次肥需 8名工人连续工作10天,现在方便多了,只需要1名工人守住设备,用1天时间就搞定,每年节省人工成本12万元左右。”  2月12日,在位于旌阳区粮油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的德新镇五星村花庙种植专业合作社蔬菜基地,工人们正忙着收割青菜,为了抢农时,拖拉机、挖掘机都派上了用场。据统计,专合社每天采收青菜200吨左右,主要发往外地的订单客户。  当前,正值春耕备耕关键时期,农业生产资料准备好了吗?旌阳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在确保疫情防控的基础上,该区已组织农资销售门店稳定供应农业生产物资。目前,全区已贮备了杂交水稻种子20.5万公斤,占计划用量的100%;杂交玉米种5.5万公斤,占计划用量的100%;农膜198.2吨,占大春计划用量的99.2%。全区共有农机专合社30 个,备好大中型拖拉机2403台、播种机297台、旋耕机 5617 台、植保无人机 130台、粮食烘干机126台,各种配套农机具5903台,检修率达到50.8%。  据了解,目前旌阳区小麦处于越冬末期、油菜已进苗后期,正是小春作物营养生产向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调查显示,今年小春粮油作物播种质量高、生长快、苗期、苗壮,长势喜人,有望获取高产。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2-17
四川农村日报讯 梁潼 特约通讯员 肖开丰 文/图立春刚过,正值田间各类作物长势的关键时期,为给日后丰收打好基础,连日来,中江县各农场主,组织当地群众,抓紧进行田间管理。  今年55岁的中江县富兴镇茯岭村的绿枝园家庭农场负责人曾星木,2021年6月在富兴镇茯岭村流转4、5、6 组的土地500余亩,投入300余万元用以打造绿枝园家庭农场,农场在栽种银柳、栀子花的基础上,套种了玉米、大豆等,还单独规划片区用于芍药种植。根据他的估算,农场丰收后,年销售额突破300万元,常年解决当地剩余劳动力80余人,可实现人均年增收20000余元。景色秀丽的家庭农场 摄影 肖开丰  “我之所以有经营家庭农场的想法,一是看到这里有非常优渥的土地资源和适宜的土壤性质,加上离城区近,方便产品运输;二是如今政策好了,我们的压力轻了、信心增加了。”曾星木说。站在曾星木的家庭农场内放眼望去,大大小小的梯田错落有致,田间地头有20余个当地村民正在对地里的银柳进行除草、固土、正枝等工作。  “家庭农场很新颖,对我们当地村民也有很大益处,家门口干活不累有钱挣,每年还能得土地租金,日子可以说越过越好了。”家住茯岭村5组的胡修琼说道。她算了这样一笔账,每个月不定时来农场做点杂活,一月下来能有1600元左右的薪酬,再加上土地租金,一年下来能到手2万多元。群众在家庭农场内进行田间管理工作。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和更多支持农村发展政策的出台,越来越多人愿意扎根乡土,顺应新型业态的发展,发展特色家庭农场,这样既减少了撂荒土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发展了产业,带动农户增收致富。”茯岭村党支部书记文德米说道。  中江县按照“培育一批、提升一批、合作一批、示范一批”的思路,鼓励具有一定规模的大农场为小农场“做示范”,大力推广绿色种植技术,免费提供技术支持,生产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家庭农场的兴起,持续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2-15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笔者日前从什邡市委组织部获悉,近年来,什邡市按照“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总体要求,在湔氐镇龙居寺村创新实施先锋、民主、平安“三大工程”,以党建为引领,坚持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治理,努力打造“幸福龙居,你我共建”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2021年以来,龙居村强化党组织建设带发展,154多名党员结对帮扶困难群众,推广党建“1+5”发展模式,以“支部+协会+基地”方式助力产业发展,建成省级猕猴桃种植示范区,种植猕猴桃0.3万亩,2020年销售收入达3000余万元。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2-15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