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 文/图  “隆隆”的机器声中,一台“四行大豆两行玉米”一体化施肥播种机,在中江县黄鹿镇宝塘村翻耕过的土地上均匀地播下了一行行种子,这是省农业农村厅主办的“四川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机械化生产培训示范推广大行动”作业演示环节一幕。  今年我省将完成310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推广任务,农机装备及技术的提升将对任务的完成提供重要支撑。目前,我省不少地区正积极推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全程机械化生产,而要做好专用播种机具的推广,则需要政策“赋能”,为农机“下地”插上“硬翅膀”。小微播种机具展示。专用播种机在丘区运转如飞  宝塘村为典型的丘陵地貌,经过农田宜机化改造,耕作条件大大改善,“四行大豆两行玉米”一体化施肥播种机运转如飞,中江盛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法人代表范勇介绍说,今年计划在宝塘村带状复合种植大豆玉米300-400亩,目前已购买了大豆玉米一体化施肥播种机、单体播种机多台。“3月初,本地的农机生产企业就施肥播种环节进行了田间演示,从机具的体型来看,感觉比较适合丘区作业,且大大节省劳动力。”  前来观摩的绵阳市农业农村局农业机械化科科长向毅表示,现场演示的播种机具从大到小、从全自动到手扶式,种类齐全,方便种植户依据田块挑选的合适机具。今年绵阳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扩种任务是17万亩,根据绵阳大豆、玉米种植多集中在丘陵、山地的特点,中小型机具、手扶式微耕机的应用会更多一些。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为何要推广专用播种机?农业农村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专家指导组组长、四川农业大学教授杨文钰指出,有的地方准备将过去的净作播种机直接应用到带状复合种植当中,这是不可取的,因为株距和施肥量都可能达不到技术要求。  然而,四川以丘陵山地为主,地形地貌复杂,机械化水平较低,加上专用播种机较高的购机成本,让不少种植户望而却步。中江盛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部负责人米华表示,以公司采购的这台“四行大豆两行玉米”一体化施肥播种机为例,单套价格在3万元左右。  记者随即电话连线了金堂县、宣汉县等地准备进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种粮大户,他们均对丘区实现“玉米不减产,多收一季豆”的目标持乐观态度,但也表达了丘区机械化作业难度大、购置专用机具成本高等方面的顾虑。从三个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目前,我省重点从“购机补贴、宜机改造、技术指导”这三个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力争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专用播种机具在丘区也能得到应用推广。  减少购机成本方面,今年省农业农村厅会同省财政厅制定了《四川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专用播种机补贴额一览表》,这是我省首次补贴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专用播种机,并细分为“播种行数6-10行”和“播种行数11行及以上”等档次进行补贴,其中“播种行数11行及以上”的播种机最高可获得1万元补贴。  “从种植习惯来看,我省‘春玉米套种夏大豆’居多,大豆、玉米在不同时间下种,我们鼓励通过更换播种盘、调整单体个数和带间距实现玉米、大豆同机播种,关键是农机参数要满足带状复合种植要求,实现农机与农艺的融合。”省农机推广总站负责人表示,“减少农户购机投入,我们支持各地组建大豆玉米种植农机社会化服务队,为广大种植户提供农机作业服务。”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机械化生产,“地要宜机”是前提。据了解,我省已安排省级财政资金1.1亿元,实施“五良融合、宜机改造”项目,大力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新装备、新技术。  同时,加大对作业主体的技术指导。我省制定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机械化技术指南》,采取定点联系、包片负责、巡回指导等方式,指导各地配套机具研发、机具选型、试验鉴定、推广应用、开展标准化生产等工作。  “要纠正一个误区,不能为了机械化而机械化。”杨文钰认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能够机械化当然最好。以大豆玉米带状间作为例,用一体化专用播种机可以一次性播种完成,节省成本、减少劳动环节,但如果条件不具备、机具不具备的地方,让不符合农艺要求的农机勉强“上阵”,种植密度、施肥量却达不到技术标准,最后产量上不去,是得不偿失的。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4-11
(雍海林 记者 钟正有)中江县紧抓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契机,紧扣“治理能力现代化”任务要求,通过建体系、树标杆、强监督,不断推动乡村治理向纵深推进。建体系,凝聚乡村治理合力。印发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方案、“十大微改革工程”分工方案、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1+24+6”工作方案,进一步理顺城乡基层治理体制机制,统筹有序推进各项治理任务;以需求为导向,从市、县、乡三级选派122名第一书记和130名工作队队员到65个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35个集体经济薄弱村、22个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和30个公共卫生水平相对薄弱村开展新一轮重点帮扶,并从市级医疗系统中选派30名医务工作者参与村级公共卫生委员会建设,不断凝聚治理合力。树标杆,凸显乡村治理效能。采取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方式,每年从先进党组织中按照一定比例评选3A、4A、5A级党组织,统一命名统一授牌,形成对标看齐、比学赶超、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2021年评定3A级党组织31个,4A级党组织12个。同时,积极开展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和乡村振兴先进乡镇、示范村创建,现已建成乡村治理国家级示范村1个,建成乡村治理省级示范村3个。强监督,夯实乡村治理根基。建立村“两委”干部联系群众机制,印发《中江县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权力责任清单》的通知,从议事决策、财经纪律等8个方面制定“五不”准则,进一步规范“一肩挑”后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权力运行,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净化农村基层政治生态;健全完善29项小微权力清单,健全完善40项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权力责任清单,全面推行522个村(社区)党组织副书记兼任纪检委员和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并进一步厘清职责,明确监督重点,不断夯实基层治理根基。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4-07
四川农村日报讯 马安安 金黉瑜 记者 罗敏  连日来,在德阳市罗江区略坪镇长玉村,村民们发现身穿蓝色马甲的网格员不时在村落里巡逻、走访。刘其国是其中的一名网格员,他最近按照村里的安排,逐户了解村里的人口、疫情防控等各类信息。“我是一名新选派的网格员,一定要清楚了解包联院子村民的情况,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他们服务。”刘其国说道。  今年以来,罗江区在实施基层治理现代化“十大微改革工程”中,构建全科网格,推进“一张网”治理。3月,“一张网”治理机制正式运行,全区网格员累计报送信息 1163条,较去年同期增加20%,所有事项均在规定时间内办结。“一网统揽”优化网格设置  “以往没有整合前,市场监管、应急管理、卫生健康等区级部门都有自己的网格,这样既浪费人力资源,又不利于提高工作质量。”谈起网格整合前的状况,罗江区委政法委副书记严崇平向记者倒起了苦水。  如何使网格高效运转起来,成为罗江区在提升基层治理精细化管理中面临的一个难题。结合实施基层治理现代化“十大微改革工程”,该区以30户100人的标准,优化重构基础网格,将机关、学校、医院、超市等全部收编入网,共设置网格基本单元 2106个,在有地质灾害点的村(社区),还增设专属小网格,配备地质灾害专职网格员。  “将多个网格进行整合,设置属地和专属网格,并由区综治中心归口管理,这样不仅统一了工作标准,而且还实现了各类工作一网统揽。”严崇平介绍说,通过设置上述两类网格,实现网格“人、地、物、场所”治理全覆盖。“及时响应”优化网格服务在网格员工作队伍的配置上,罗江区则力图调动更多力量参与网格工作。该区建立乡镇党政正职“总网格长”+联村副科级干部“网格长”+村(社区)主要负责人“副网格长”+村(社区)常职干部“一级网格员”+居民小组长、楼栋长等“二级网格员”+镇(区级部门)干部“网格专干”的工作队伍,配备专兼职网格员2482名,其中二级网格员2106名。  “通过镇村干部与网格员交叉任职,进一步压实网格事项办理责任。”罗江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区基治中心主任李润介绍,与其他地区“一张网”机制不同的是,该区突出重心下移,通过设置更多二级网格员提升网格反应效率和工作质效,而其他网格员则通过镇村干部兼职赋予网格工作职责,有效破解镇村工作与网格事项“两张皮”现象。  “我的职责是发现问题,而问题处理则由区级部门和镇上的职能部门负责。”走访中刘其国主动向记者谈起了自己的工作职责。罗江区充分考虑“多网合一”后网格事项增多和网格员身份属性等问题,通过建立网格事项准入和退出机制,依法判定“主体”和“配合”职责,将网格事项调整至43项,以清单方式明确二级网格员基础信息采集、网格事项走访等3类基本任务。  检验“一张网”治理运行是否有效,网格事项办理效果则是重要参考指标。“走访中一旦发现问题,网格员通过手机APP就能发起网格事项流转,非常方便!”说起网格事项办理流程,略坪镇长玉村一级网格员、村文书潘小青介绍说。  为推动基层事情基层办,严崇平介绍,对网格呼叫事项,首先由村(社区)主要负责人进行判定,如果能解决的立刻解决,如果不能解决的按照流转程序由镇一级判定处理或区综治中心交由区级相关部门共同处理。此外,为提高办理进度,该区还建立“呼叫”事项办理结果满意度测评制度,对不“响应”、迟“响应”或“响应”不作为的区级部门单位进行通报批评并责令整改。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4-07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周金泉油菜结荚绿油油,恰似一田碧水流。时下,正是蜀乡广袤大地油菜结荚时节。4月1日,记者在广汉市成德大道高坪镇境内看到,绿油油的油菜荚竟“铺”满了大道两侧的绿化带,微风过处,碧浪滚滚。原来,这是当地扩种粮油的新举措,引导大户、散户利用230余亩绿化带种植粮油蔬菜。据高坪镇纪委书记邓成波介绍,成德大道在高坪镇境内共有9公里,从2015年通车至2020年7月,道路两侧各有纵深15米的绿化带一直没有绿化,以致乱丢乱弃垃圾、杂草丛生、环境脏乱差。为此,该镇向广汉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发函,希望引入社会资本在绿化带种植蔬菜、粮油等作物,并向德阳市公路路政管理处做出“道路两侧种植的经济作物不影响道路行车安全视距”等承诺,最终得到两家单位支持。  2020年8月,广汉市众益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与镇政府一拍即合,签订了为期3年的招商引资协议书,合作社负责将绵延7.5公里的绿化带利用起来种植农作物。  “2020年秋季,我们在绿化带种了70多亩小麦、60多亩豌豆尖,还试种了近30亩油菜;去年春季种了130亩菜豆,秋季首次规模种植180多亩油菜;等今年油菜收后,接着种一季豌豆尖。”广汉市众益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高坪镇李堰村党委副书记周定荣说,“这是因为,成德大道两侧的绿化带都是生土,必须通过蔬菜与粮油作物轮作才有利于改良土壤。为了改良土壤,我施了40吨有机肥和10吨农家肥。现在的油菜长势明显好于之前试种的油菜,估计亩产菜籽300多斤,比试种的菜籽产量高出100斤/亩。”  邓成波说:“当初,我们引导合作社利用绿化带种植蔬菜、粮油等作物,主要是想解决大道两侧绿化带脏乱差的问题,没想到在遏制‘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的背景下,这样做更有意义。”  “绿化带种植油菜,这种形式很好,也很美。这种形式一方面增加了油菜播种面积,进一步提高油料作物产量;另一方面改善了道路环境,形成了季节性特有的道路景观。”广汉市农业农村局植保植检站站长王志述介绍说,在“天府菜油”行动项目支持下,广汉市深挖油菜扩种潜力,每亩给予150元补贴,去年冬天以来,通过属地政府引导,高坪镇的大户和金轮镇部分散户充分利用成德大道两侧绿化带扩种油菜230余亩。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4-06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3月25日,在德阳市旌阳区东湖街道大地村,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的4名研究人员和工人们一起,将一份份用作杂交水稻选育的稻谷,均匀地播撒在规划整齐的试验田方格里,为育秧作准备。这也是研究所“高效安全水稻种质资源创新与应用”课题组今年在德阳播下的第一批谷子。  在淤泥没过脚踝的水田里,只见助理研究员李昭祥穿着筒靴,在一个个大约40*20厘米的方格旁插上竹签、贴上标签,再小心翼翼地从一个小纱布袋里抖出一把谷子,均匀地撒在育秧田上,接着两位工人跟进,将秧田抹平,尽量让稻谷没进泥里,最后覆上薄膜。  李昭祥告诉记者,每个小纱布袋里是一份育种材料,平均每份也就两百粒左右,袋内还有两个同样编号的标签,撒稻谷时,先在格子旁边插竹签、贴标签,然后在撒好种子的秧田上放另一个签,两个编号要一致,便于今后核对。  “这些水稻是进行科学研究的育种材料,属试验品,所以还不能称为品种。”研究所水稻改良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杨莉说,“每个袋子里的编号就是这些育种材料的‘身份证’,从水稻播种到收割入库,这些编号都务必要保留。”  杨莉介绍,课题组有两大主要工作:一是应用研究,就是从海量的育种材料当中,选出特异性的稻子来,有了这些“在某个方面有特长、综合性状好”的材料,再进行组合配制,选育品种,“这有点类似选秀,要从一个个杂交组合当中,选择适合市场需求的品种来。”二是基础研究,就是“从分子层面,发掘材料和品种的有利基因”,这类任务主要在实验室进行,需要借助专业的仪器设备。  据了解,至今年5月下旬前,课题组将陆续播上万份育种材料。由于科研的特殊性,育种材料从播种到收割的每个环节,都需要专家们亲自到田间带头指导和参与。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4-01
(周玉琴 王攀 记者 曹凘源)3月29日,德阳市中江县龙台镇横梁村的一片田里,油菜已经结荚。村民杨大进站在田边谋划,“下个月等油菜籽收了,就要开始蓄水栽秧,希望人民渠来水足,栽秧子顺当!”  地处四川盆地西北部的中江县是典型的丘陵农业大县,也是我省有名的产粮大县。眼下,已经进入春耕时节,像杨大进这样的种粮农户,对今年的灌溉用水保障有着怎样的期待?我省又有哪些保障措施?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前往中江部分乡镇采访。3月24日,中江县组织村民为输水工作做准备。 本文图片均由王攀 摄“尾巴上”的烦恼中江地处都江堰人民渠灌区的尾水片 曾出现因断流影响栽种的情况“水够不够用,是我们这里部分农户每年都要担忧的问题。”在全县严重缺水的乡镇之一悦来镇,中江县水利局水利管理所所长谢凯拿出手机,打开一张地图向记者介绍,中江地处都江堰人民渠第二管理处灌区的尾水片,来自都江堰的水要跋涉300多公里才能到达这里。  “等水到我们这里,一般就很小了,甚至没有水了。”说起春耕用水,家住悦来镇月耳井村10社的村民石正国言语间有点担忧。  类似的情况不仅存在于悦来镇,“全县41万亩水稻,38万亩要靠蓄水工程放水保秧,而70%的水来自人民渠。”谢凯告诉记者,因为农业供水不足,近几年该县位于人民渠直灌区的部分乡镇(即不具备蓄水条件,需要人民渠来水才能适时栽插的片区),每年有5万—8万亩水稻到芒种后才能栽种,甚至曾出现因断流导致无法栽种的情形。  为何到了中江丘区,人民渠会来水不足?  “主要是由于中江片区地处人民渠灌区末端。”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人民渠第二管理处中江站站长李坤洲告诉记者,每到4、5月栽秧时节,上游成都平原地区也要用水,人民渠主干渠在满负荷输水的状况下会出现用水“打挤”的现象,待上游用水高峰结束后多出来的水才流向下游,用于中江县直灌区大春栽插等。“有时上游用水量大,下游就会断流。”李坤洲说。  即便人民渠水量充足,下游来水时间也会比较晚。  “以身后的这条悦来支渠为例,它的取水口位于人民渠七期干渠135公桩处。水从人民渠0公桩处流到135公桩处需要3天,从取水口到支渠末端还需要1天左右。”李坤洲介绍,时间差造成来水晚,处于支渠末端的秧田,很有可能因此错过农时。  “春耕供水不足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秧苗栽种时间变晚,可能影响产量。”谢凯说,有句农谚叫“不栽六月秧”,意思是要尽量赶在芒种前关“秧门”,否则有可能导致减产。如2020年,因缺水,中江县9万亩水稻栽了“七月秧”,“平均每亩要减产50公斤—100公斤。”3月24日,中江县组织村民维修渠道。供水调度机制创新统一指挥,明确上游灌区用水总量前提下,分时段分地段安排灌溉用水  今年,中江县定下粮食播种面积221.3万亩的目标,较上年增加4.5万亩。在粮食播种面积增加的情况下,还要保证在芒种前关“秧门”,这对保障农业用水提出更高要求。  “希望今年春灌能提早调度供水。”在中江县水利局局长朱国志看来,能否提早调度供水,关键在于大型灌区服务能力能否提质增效。  相关举措正在推进中。今年,四川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下称“都发中心”)在供水调度机制方面进行改革创新,与中江县政府共同制定《关于中江县芒种节前关“秧门”稳粮增收的联合保障方案》(下称《方案》)。  李坤洲介绍,《方案》不仅对输水路线、输水量、输水时段等进行细化,还进行了明确的责任分工——  都发中心供水管理处主要负责制定总体水量调度方案,比如什么时候输水、输多少水、走哪条线路等,同时实时监督各制口、水库、塘堰等水量调度情况,统一指挥。  负责调配成都平原地区灌溉用水的人民渠第一管理处,在明确自己灌区用水总量的前提下,尽量拉长用水时段,降低集中用水量,通过分时段分地段安排灌溉用水,一边保证所辖灌区用水,一边向下游输水,5月底关“秧门”前,向下游放水流量保证在5—10立方米/秒,关“秧门”后,要保证人民渠六七期干渠进口不低于30立方米/秒的输水量,把更多的水向下游灌区输送。  “人民渠第二管理处主要负责中江县在内的丘陵地区灌溉用水,重点要负责协调中江县直灌区和蓄水灌区的用水顺序,把更多的人民渠来水用在直灌区灌溉上,减少上游的输水压力。”李坤洲说,这样的调配机制,将有效改变“春灌用水时节人民渠上下游‘打挤’,下游输水量不足”的情况。3月24日,中江县继光水库取水口处,春灌用水正从人民渠流入水库。装满“坛坛罐罐”打时间差提前蓄水中江县各类塘、库、堰蓄水量已近八成  在优先保障直灌区用水后,如何确保其他片区同样春耕不缺水?答案是八个字:提前蓄水、大量蓄水。  谢凯说,每年他们都要想办法把大大小小的“坛坛罐罐”装满,而今年还要更早行动。  所谓“坛坛罐罐”就是县域各类塘、库、堰。中江县今年错开人民渠上游高峰用水时段,提前一个月从人民渠引水,将水蓄积在水库、塘堰等所有能够蓄水的水利设施中。记者了解到,目前中江县各类水利工程蓄水量达1.68亿立方米,已占应蓄水量的79%。  3月29日下午,在人民渠140公桩处,记者看到人民渠渠边的标尺显示水深已达1.55米。“春灌时,水位可达2米左右。”中江县水利局河湖保护中心龙台站站长郑军说。  在人民渠继光水库取水口,清澈的水流从闸口倾泻而下。“这座库容7971万立方米的水库承载着中江南片区17个乡镇、21万亩田土的灌溉,每年保秧用水要输放3500万—4000万立方米。”郑军高兴地说,往年继光水库4月才可补蓄水,今年人民渠主干渠灌区供水采取一体化管理后,他们将蓄补水提前至3月份,为接下来的保秧备好了充足水源。目前水库已蓄水7000万立方米,“3月底水库开始放第一批育秧水,5月初将大量放水保栽。”  “我们尽量打时间差,坚持能蓄尽蓄,装满县域塘库堰,保证春耕用水。”郑军说。  最高兴的莫过于村民们。在离继光水库不远的龙台镇菱角村,村民胡波告诉记者,虽然春灌要等到5、6月份才能看到具体成效,但今年这么早就开始蓄水了,“应该不得缺水了。”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3-31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阚莹莹3月28日,在中江县永太镇长河村,一片新开垦出来的坡地上,几台挖掘机正在抓紧时间平整。过段时间,这片地将全部以套作模式进行大豆和玉米种植。  “新开垦出来的地,肥料尤其是有机肥必须要给足。”当天,由国家大豆玉米套种专家杨文钰带队的科技下乡万里行专家服务团正在现场进行技术指导。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是杨文钰教授历经22年,率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与循环利用团队研究形成的自主研发成果。这项技术可以实现玉米不减产、亩多收大豆100—150公斤,一亩地产出1.5亩地粮食,是粮食增产的一项关键技术。  机器播种效果如何?株距是否合适?这是“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能否发挥增产作用的关键所在。  随着一台播种机驶过,杨文钰教授拨开土块,仔细观察了种植密度和株距,“这个播种机属于小型,非常适合中江县这样的丘陵地区使用。种子密度和株距也合适,但是大豆种子最好还是要包衣,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杨文钰说。  今年我省初步确定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310万亩。在刚刚启动的新一年科技下乡万里行活动中,首次增加了大豆产业技术服务团。  作为这项技术的带头人,也是科技下乡万里行大豆产业服务团的首席专家之一,今年,杨文钰教授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深入一线,进行技术指导。  “我们将聚焦主产区,首先做好决策咨询,为受援地产业布局、制定技术农机补贴政策措施等建言献策。大力宣传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优势以及对畜牧业、豆制品加工业的积极作用。同时努力开展科技攻关,攻克强耐荫大豆品种和高效作业机具两大瓶颈,促进大面积应用。此外,组建技术推广服务团,开展行政领导、技术干部、科技人员和农户四位一体大培训,蹲点指导,全面提升技术到位率。还要抓好示范样板,建立五良配套高产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大面积推广。”杨文钰表示。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3-30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  成都北上,即步入德阳境内广汉市,京昆高速、西成高铁两侧,沃野平畴,麦浪绵延,“国家级粮油现代农业产业园”闯入眼帘,这样标识性极强的景象,才是人们对德阳的最直观的感知。  什么是德阳?人文视野,是古蜀之源;工业观察,是重装之都。在这两个强势的城市营销口号之下,往往让人们忽略了这片5911平方公里土地上更本真更深厚的表达:  这里处于成都平原向北延伸的核心区,农业生产条件优越,三星堆边,鸭子河岸,千年来就是农耕文明发达之地,也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之一。成都北上依次经过广汉、旌阳、罗江,左侧是什邡、绵竹,右侧是中江,每一处,县域经济充满活力,粮食生产更为亮眼: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单产等指标居全省第一。广汉市菜花公园花田里。 广汉市委宣传部 供图现代农业“试验田”纷纷落地  碎土、拌肥……3月24日,中江县永太镇多宝村金穗源粮食专合社内机器声隆隆,负责人常滔正组织工人准备育秧营养土。今年,该专合社将规模种植水稻1026亩,代育秧、代插秧7000亩左右。  中江县,多年是四川全省粮食产量第一的县。去年底,中江县成功纳入全国首批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目前正围绕示范区建设规划,着力打造国家优质高产高效粮油保障基地、全国丘陵地区粮食全程机械化智能化数字化生产展示区。  从金穗源粮食专合社往西70公里,广汉市三星堆博物馆在新一轮考古中揭晓了新发现:这里出土的炭化稻谷种子,证明了4500年前的古蜀先民已有稻谷种植。广汉,曾诞生了“中国农村改革第一乡”,如今,这里有四川第一个以粮油作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近日,旌阳区德新镇的万亩油菜花谢产籽,这里大部分都是制种油菜,农户正做好田间管理,为增产增收打下基础。在罗江区略坪镇、调元镇,正积极推进“种子芯谷”建设,增强育种创新水平。今年旌阳、罗江两地均入选了国家级油菜制种大县拟认定名单。  在什邡,新型稻渔种养循环科研试验和大田示范实现了活水循环、有效降镉、一田双收,技术做到了全国首创、全省唯一。在绵竹,小小的猕猴桃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四川华胜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红实2号”“金实1号”猕猴桃新品种走出了国门,相继在国外申请了品种保护的所有权,目前该公司又投入到猕猴桃新品种选育当中……  一块块现代农业的“试验田”,纷纷在德阳落子。“天府粮仓”要有新作为  德阳,“天府粮仓”的重要承载地。2021年该市以469.1万亩粮食播面,产出了199.4万吨粮食,实现了“十八连丰”。稻谷产量首次突破100万吨,小麦创下西南地区千亩以上平均亩产511公斤纪录,水稻创下四川盆地单田块最高产量911公斤纪录。  今年,该市已锁定粮食生产目标:力争粮食播面稳定在470万亩以上,产量突破200万吨。如何实现?这离不开“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良田”怎么来?当前,德阳正加快完成2021年19.43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并将全面启动2022年度17.4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与此同时,德阳正全域推行“田长制”,构建市、县、乡、村、组五级责任体系,形成全域全覆盖监管机制,让每块耕地都有守护者。  除了“良田”,还有“良技”“良法”。今年,德阳大豆将扩面3.8万亩,怎样确保玉米不减产,再多收一季豆?答案是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  近日,在旌阳区孝泉镇高桥村孝恒农业大豆地膜早熟玉米复合种植产业园,90亩地膜早玉米移栽已经接近尾声,村民们正忙着浇水、除草。  “我们在产业园积极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通过高低作物搭配间种、年际间作物轮作等方式,预计每亩玉米产3000公斤、大豆可产2000公斤,农民多收一季豆、增收2000元左右。”高桥村监委会主任张宗洪说。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一定要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让主产区抓粮有积极性。”德阳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德阳正积极落实惠农惠民政策,紧抓农时忙生产,统筹做好农资储备和调运,在此基础上确保实现“开门红”。“科技的翅膀”在田野飞翔  3月25日,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隆重举行。会上,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联合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等单位完成的“氮高效优质高配合力水稻不育系德香074A的创制与应用”获科技进步类一等奖。  同日,在旌阳区东湖乡大地村的省农科院试验基地里,助理研究员秦俭撒下了一批水稻种子。这些都是用作杂交水稻选育的育种材料,第一批将播1000份。  目前,这个从老三线基地走过来的重装之都,正努力赶上数字化时代浪潮,借助新科技的力量寻求“智造之变”。这样的浪潮,同样覆盖着三农领域。  德阳是成都都市圈重要组成部分,交通便利,便于科研院所和单位及时将成果落地在田间;这里地形地貌多样,从西北山区的绵竹、什邡部分乡镇,到中部平原核心,再到东南丘区的中江县,现代农业总能在这里找到相应的“练兵场”。  从装备水平看,德阳农业机械化总体水平已达74.5%,居全省第二,但机械化水平集中在耕作环节,为弥补这一不足,德阳正在不断提升农业轮作机械化、田间管理智能化、生产监控精准化水平。  从经营模式看,当前,德阳正突破农业生产经营以小农户为主的瓶颈,推进农业产业集中连片发展,不断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丰富经营业态、培育农业品牌。  目前,德阳还着力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今年,该市将持续深化“粮食+”“旅游+”“生态+”等模式,鼓励各地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不断延长产业链,推动全域旅游,实现生态绿色发展。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3-30
(记者 刘蓉)近日,德阳市首批集“农民工服务+电信服务+邮政网点+金融服务”的农民工综合服务站在绵竹市年俗村等20个村(社区)正式挂牌试点。农民工综合服务站通过把过去分散的政务、生活、邮政、金融服务进行充分整合,让农民工在“家门口”就能体验到一站式的快捷服务。据介绍,德阳市农民工综合服务站建设围绕场所、制度、人员、设备、资金、服务功能“六个到位”,建立了“市级主导、职能机构主推、县级主建、县级主导、镇村主抓”的责任体系,同时县级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建立与民政、农信、电信、邮政等部门(单位)的联席制度,合力推动实现全市农民工综合服务站高质量建设。为充分调动建设农民工综合服务站的积极性,确保综合服务站长久为农民工提供方便服务,德阳围绕“六个到位”标准制定了市级农民工综合服务示范站的认定、复核方案,对认定为市级示范站的给予一次性资金奖励,对复核合格的按评分级次再次给予复核奖励。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3-25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 文/图3月16日,什邡市禾丰镇镇江村集体经济——“党建鲜蔬产业园”内,露天种植的100亩豌豆尖已近采收尾声,近20亩大棚辣椒长势良好,预示着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镇江村支书高安有介绍,这两年村集体收入显著提高,村集体每年可支配收入达18万元以上,账目资金已达80万元;同时解决了周边村民务工,每年人均务工工资都在1万元以上。村民杜芝会在基地务工。  过去,镇江村是集体经济薄弱村,村里的道路、亮化、卫生、污水处理等问题难以解决。  “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还要感谢周边的企业。”高安有说,过去不论安装路灯,还是镇江遭遇洪涝后的灾后重建,或者资助生活困难群众,村内企业都主动捐资,2018年以来总计捐资100万余元。在镇江村准备筹建鲜蔬产业园时,也得到了什邡市长丰化工有限公司3万元的赞助。  据了解,近年来,镇江村通过党建引领,联合长丰化工党支部,在什邡市率先启动“村企共建”模式。村党支部帮助长丰化工解决劳动力不足等问题,长丰化工支持村上发展集体经济,实现共赢。  高安有告诉记者,镇江村正积极探索集体经济发展“三联工作法”,即以“支部联合、产业联盟、利益联结”为抓手,推动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产业联盟方面,以“党建鲜蔬产业园”为依托,带动村民增收致富,以70岁的村民杜芝会为例,每小时务工收入12元,以每天工作8小时计,日均工资96元。  利益联结方面,强化与农业龙头企业的合作,村民将从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治理、风貌改造、大病救助等方面分享发展红利。  支部联合方面,打造一处“党建引领村企共建院落”,展示村企党支部共建成果,开展村企共建活动。“目前项目正在积极筹备过程中,争取早日落地。”高安有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3-25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  3月20日,在什邡市禾丰镇和平村,石亭江边的河滩地上一片青绿。12位党员带头出资、种下的150亩青花椒抽出了嫩嫩的花芽,旁边的养殖大棚里,一只只土鸡探出脑袋,不时到花椒园里找食。沟渠旁,村集体经济合作联合社理事会成员黎昌武正带着三位村民安装喷灌设施,预计在6月前能够投入使用。花椒园  “去年花椒园初挂果20亩、收入8020元,400余只土鸡已出栏300多只,投入的3.6万元已回本。今年鲜花椒亩产预计300斤,收益可达5万元,9月将再养一批土鸡,加工成腊鸡后售卖,增加养殖效益。”村支书高勇兴奋地告诉记者。  由于土壤贫瘠,几年前这 150亩河滩地还遭到了村民们的“嫌弃”。高勇回忆,这片地分属不同的村民所有,但大家都不太愿意在上面耕种,用锄头向下面挖一指深,都是鸡蛋大小的鹅卵石,根本蓄不住水,平时就种点耐旱的大豆、洋芋,收成也不怎么好。最关键的是,由于地势较低,如果遇到石亭江涨水的年成,这里排水不及时,又很容易形成内涝。  2016年,在一次村支部书记培训班上,高勇了解到德阳市罗江区蟠龙镇以种植青花椒为主导产业,成效显著。培训结束后,高勇立即召集村“两委”班子到实地考察,并将本村河滩地的土质和水取样送到四川省农科院进行分析。分析结果令人皆大欢喜:河滩地土适宜种植花椒,村干部带领大家种植花椒的信心有了。  确定了产业的发展方向,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启动资金从哪来?没有技术人员怎么办?以何种模式进行种植经营?……从罗江“取经”回来后,村干部们先是发动河滩地上的农户散种花椒40亩,后来发现农户们的管护技术参差不齐,加上三年后花椒投产时行情较为低迷,极大打击了农户的种植积极性。“不如以土地入股,实现抱团发展。”为了打消群众顾虑、吸引村民入股,2019年3月,和平村12名党员干部带头出资6万元、流转河滩地种植花椒40亩。当年 4月带动46户村民土地入股、保底分红,建设一期100亩示范园。为了更好管理花椒苗,和平村还从蟠龙镇聘请了专业技术人员入驻,不定期为种植户开展农技培训,形成“共同投入、共同管理、共享收益”的发展模式。  2019年11月,和平村“党建花椒产业园”成功争取到100万元省级财政扶持壮大集体经济项目资金,为花椒园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动力。当年,村民们就在河滩地上再种花椒树6000株,扩大种植面积50亩。党建引领下,经过精心培育,从前荒芜的河滩地如今郁郁葱葱,种下的花椒树枝繁叶茂。  高勇介绍,为拉长产业链,增加利润空间,和平村党支部在2020年又购置了两套经济活动板房用于堆放农具,2021年8月又购置并安装了花椒烘干设备,在花椒树下养殖土鸡,注册“禾记和麻子”商标,同时也打了一口100米的深井、安装喷灌设施,不仅解决了当地闲散劳动力的收入问题,也实现了村集体和群众“双增收”。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3-24
(记者 余如波 曹凘源)3月15日,德阳市罗江区新盛镇土城村,村民杨隆成在油菜花海中查看油菜长势,“制种油菜正处于盛花期,接下来的关键是防治病虫害。”  早在2013年,罗江就已成为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近日又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国家级油菜制种大县。全区杂交水稻、杂交油菜种子基地共5万亩,年产优质杂交水稻种子600万公斤,优质油菜种子375万公斤,可满足400万亩水稻和4000万亩油菜种植需求,产值1.6亿元。  目前,罗江正通过优化产业布局、提升科技含量、增加产业附加值等方式,推动制种产业成片、成链发展。扩面增产谋划新业态“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罗江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当地一直推动制种油菜、水稻种植扩面和成片发展。  2021年,杨隆成就是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号召下,将原本种植普通农作物的90亩土地改种制种油菜,“虽然田间管理比普通油菜复杂一些,整体收益还是更高。”  除引入和组建种业龙头企业外,罗江培养专业化制种经理人30余名、制种家庭农场100余户,扶持建设制种社会化服务组织5个。  推动扩面增产,罗江还积极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仅2021年就投入3000多万元,在水稻和油菜制种区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2.11万亩。  略坪镇制种项目核心区原有3000多亩制种水稻、2000多亩制种油菜,去年投入项目资金近2000万元,针对性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和田形调整,推动“小田变大田”后,吸引制种企业又流转2450亩土地。  罗江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地正紧抓“全国全域土地整治工作试点”契机,流转5万亩土地建设“种子芯谷”现代种业园区,形成优势制种集中发展区。同时,把发展育种产业作为先导性产业,对接省农科院、川农大等科研院所,建设川内核心育种基地,提升种业基地科技含量,积极争取建设四川省级育种场。接“二”连“三”提高附加值  位于略坪镇制种产业核心区的长玉村,从2004年左右就开始发展制种产业。如今,制种业已成为该村的主导产业之一,种子主要销往长江中下游地区。长玉村党委书记丁洪生认为,让种子持续“增值”,不能就“种植”说“种子”,而是要将一二三产业融合起来。  “以前,我们鼓励种植大户适度开展二产加工,由于技术环节比较复杂,产品质量不稳定。”丁洪生透露,今年将投入1000多万元实施制种加工房项目,建成投用后,将就近解决风干、初选、仓储、物流等需求。  “种子芯谷”现代种业园区将长玉村规划其中,为融合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罗江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项目将促进旅游、体育、文创、研学等与粮油制种深度融合,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样板。  新盛镇则致力于搭建以种业为基础的产业体系,延伸产业链,如邀请研究人员、“土专家”开讲制种理论、技术与实践课程,组织开展施肥、打药、除草、清杂等农事服务。“除了服务本地,还能辐射罗江全域乃至周边地区。”新盛镇党委书记陈可飞说。  据介绍,罗江通过区国有企业四川芯谷农业公司牵头,目前正建设制种展示中心1个、加工中心4个、育种基地2个,扶持耕、种、防、收、烘制种社会化服务组织5个,努力构建适宜现代制种的全产业链体系。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3-22
四川农村日报讯 顾朝辉 特约通讯员 肖开丰 文/图3月15日,中江县富兴镇柳林沟村山坡上,一大片白茫茫的李子花点缀山间,给山川田野穿上了一件洁白如雪的衣裳。3月15日,航拍中江县富兴镇柳林沟村李子基地。  “我从2010年流转土地20余亩,种植李子10余年,市场好的年份,可以挣到30万元。”李子园刘大爷介绍说,“在村里像我这样的家庭果园有很多,这样不仅我挣了钱,还把山坡地用活起来了。  近年来,富兴镇立足发展实际,着力发展特色产业,李子逐渐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全镇家庭果园有48家,种植规模已扩大到5000余亩,其中李子种植面积达1000余亩,去年实现李子收入1000余万元。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3-22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记者近日从什邡市委组织部获悉,近年来,什邡聚力推动产业升级,农村区域整体发展初见成效。  大力推进 2019—2021年度中、省财政资金扶持项目26个,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水平有力提升,确保了全市集体经济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达30个以上。洛水镇在整合原有高景关、大王庙等景点资源基础上,打造3A级“李冰文化旅游景区”,全年累计吸引游客20余万人,带动周边商家320余户,旅游收入达1000余万元。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3-18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记者近日从什邡市委组织部获悉,近年来,什邡聚力整治环境设施,农村人居风貌提升初见成效。  全市87个村18个农村社区全面完成人居环境整治,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配套设施持续完善健全。其中,马祖镇利用“禅云马祖”智慧APP把党员、村民、业主有机联系,通过线上征集问题,线下“议事听证”和“代办代诉”方式,顺利完成旱厕改造、彩钢棚整治、污水管网铺设以及垃圾分类投放等环境改善和基础设施提升工作。通过在规范用地建设上下深水,顺利完成蓥华山风景区内15家违建项目拆除复垦复林和76家农家乐的风貌整治,有效改善什邡山区生态环境状况。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3-17
(记者  刘蓉)记者从德阳市水利局获悉,目前,该市已建成涵盖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等多领域系统治理的水美新村116个,其中,12个水美新村成为乡村振兴示范点,10个水美新村成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点。今年,该市还将建成水美新村22个。据悉,绵竹市孝德镇年画村以生产、制作、经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绵竹年画而成名,是典型的历史文化名村。四川水美新村建设启动以来,该村实施清河(塘)、护岸、保洁、净水行动,保护河湖健康水生态,不仅提升了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擦亮了生态名片,还有效促进了休闲度假、农业观光体验、美食娱乐、文化体验交流、养老养生、科学教育等新业态蓬勃发展,打造成为精品型乡村文化旅游景区。今年,德阳市将水美新村与“四好”新村、乡村振兴、农村环境整治有机结合,整合交通、住建、农业农村等部门资源整体打造示范样板,实行共建共治。同时,按照“以水兴业、以水富民、以水美村”的发展思路,着力加快水利建设、完善工程体系、加强水利管理、改善水利服务、推进水利扶贫,为“建设一批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丽新村”提供有效的水利支撑。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3-16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记者近日从什邡市委组织部获悉,近年来,什邡市以村(社区)换届为契机,持续深化“子苗工程”,104名后备力量充实到党组织班子中,35岁以下优秀年轻干部达166名。84名优秀农民工成功回引入围党组织班子,其中党组织书记候选人6名,占新进党组织书记候选人比例达100%。2020年,禾丰镇和平村回引优秀农民工党支部书记高勇牵头建立“党建花椒产业示范园”,种植面积达200亩,带领当地亩均增收3000元。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3-16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 文/图  “就在今年2月底,我们5个人拿到经销商给我们新换的植保无人机,对处理结果很满意!”3月15日,广汉市金鱼镇种粮大户周又伟在电话中告诉记者,为期一年的维权之路终于画上了句号。在今年“农机3·15”产品质量行活动现场,农户了解植保无人机。无人机故障频现耽误农时又闹心  故事要从一年前说起:2021年3月,周又伟等5个农机用户从广汉市金升农机销售公司购买了6台3WWDZ-16A型多旋翼植保无人机,该机生产企业为北京市某企业。几位农户在使用无人机作业时,都出现电池充电后不久电量显示充足,使用时却又没电的情况,此外无人机在作业时,与手机之间的信号不稳,导致飞行时颠簸厉害。  遇到飞机出现质量问题,几位用户商量后,决定一起找经销商广汉市金升商贸有限公司解决。  “我们现场查看了几位用户的农机,发现无人机的信号表现不好,电池续航能力也不是很好,并第一时间与生产企业的销售人员联系,希望得到妥善解决。”金升商贸有限公司负责人回忆。  不过,刚开始生产企业也派人上门免费维修,但后来因质量问题频繁出现,生产企业多次派人上门维修后,还要向用户收费,不然不予维修。周又伟等人认为购买机器还未过三包期,应免费维修或更换。农时耽误不得,不得已,几名用户向农机投诉部门投诉。农机投诉部门出面让维权有了转机  省农业机械鉴定站左学中介绍,在接到周又伟等5位农户投诉后,他们立即与经销商及生产企业的销售人员取得联系,由站长李和平带队,安排两名工作人员一同前往广汉,先听取用户反映投诉情况、介绍机器故障,随后询问了投诉诉求,再与生产企业的销售人员取得联系,确认经销商与用户是否存在销售关系,机器是否存在质量问题。   随后,鉴定站工作人员向企业的销售人员详细讲解了产品质量法及销售产品的三包规定,以及企业销售产品应承担的义务。听了工作人员的分析后,企业销售人员同意召回无人机,并对配套使用的电池进行更换,对飞控系统重新升级。经协调处理,生产企业和用户达成了一致处理意见。  “虽然厂家随后对飞机进行了升级,电池也进行了更换,但几位用户使用不久,又发现老问题频频出现,我们主动出面,给他们更换了其他厂家的农机,确保他们的权益得到充分保障。”金升商贸有限公司负责人说。过程一波三折 该如何维权?  前后一年,周又伟等人的维权之路一波三折,那么,广大农机用户应怎样进行投诉维权,才更稳妥高效呢?  “建议先协商,协商不成及时投诉。”左学中告诉记者,很多用户在农机出现故障以后,往往持“有问题找经销商”的想法,这个没错,如果是农机产品质量问题,经销商可出面跟厂家协商,也可在赔偿农机用户后,向厂家追偿。但实际维权过程中,由存在合作关系的经销商出面,厂家可能会一口咬定农机没有问题,或不愿主动鉴定、维修、更换农机,从而让用户的维权之路陷入僵局。  “以此次无人机事件为例,在陷入僵局以后,几名用户如第一时间向农机投诉部门提起维权申请,可大大减少投入的精力、节省时间。”左学中说。  那么,用户和经营者发生农机质量问题争议,应到哪里投诉?左学中介绍,目前全省已建立起省、市、县三级农业机械质量投诉监督机构(简称农机投诉机构),大家可向农机投诉机构投诉,也可向当地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投诉。投诉受理机构依法进行调解。而超过三包有效期发生质量问题并引起纠纷的,农机用户可以申请仲裁,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3-16
(旌轩 文/图)春意渐浓,漫步德阳市旌阳区龙高路,“舞·彩”“竹蜻蜓”“色彩变奏”“看得见夜莺的房间”“黄金芝士”,一个个艺术景观令人赏心悦目。“来旅游‘打卡’的人越来越多,生意也越做越好了。”在龙高路上,春节前完成改装升级的“滨水驿站”汇集当地优质农产品,驿站负责人黄霞兴奋地表示。  龙高路“上新”艺术地标,源于旌阳区创新开展美育提升行动。旌阳区发挥美学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启动“艺术旌阳·焕彩城乡”美育提升行动,使美学成果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实现因“美丽”而激发“美力”,建设好具有时代特征、国际品质、文化特色的“美丽旌阳”。  这是旌阳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兴盛的有力探索,着力提升全民审美素养、培养社会创新能力、增强文化软实力。“此举将激发城乡发展内生动力、提升全民精神风貌,奋发有为推进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旌阳,推动共同富裕。”旌阳区领导说。旌阳区龙高路沿线壁画《樊仙》。焕彩出发 凝聚城乡发展新动能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美丽四川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德阳市委八届十二次、十三次全会把建设美丽德阳作为推动德阳高质量发展的“六大工程”之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时代在召唤,旌阳有需求,相关举措势在必行。  作为德阳的中心城区,这里兼具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文明气息,人文之美、产业之美、生态之美、城乡之美交相辉映。近年来,“旌韵高槐”“红光印象”“荷韵龙居”等,已成为旌阳城乡之美的典型代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正成为旌阳人民的共同追求。  二者如何有效衔接?旌阳的创新探索悄然展开。  以旌阳区委主要领导、中央美术学院相关负责人为双组长的组委会很快成立,组委会议事规则和艺术家驻留工作机制逐渐健全。  致力培育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全区干部群众提高审美水平、培养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培育创新精神、激发创造活力的《“艺术旌阳·焕彩城乡”美育提升行动实施方案》正式施行。  以实现旌阳全域全民美育提升为宗旨,美学教育、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为方向,艺术驻留、艺术展览、艺术美化、艺术节日、美育课堂、艺术地标为路径,党建美学、人文美学、城市美学、乡村美学、规划设计美学和交通美学为体系的“1366”旌阳美育特色逐渐呈现。  ……让美育有规划,让行动有标准,旌阳区美育提升行动形成特有的城乡视觉导视系统:以旌阳的“阳”字作为出发点,用以代表旌阳的状态和精神。从旌阳特有的自然、人文风貌中提取图形元素,展现独属于旌阳的在地性特点。  在广袤的大地上描绘诗与远方,旌阳蝶变整装再出发!旌阳区龙高路沿线艺术装置“色彩变奏”。植根本土 走出艺术传承宽路子  时间拉回2021年9月1日。当天,“艺术旌阳·焕彩城乡”美育提升行动艺术家驻留活动,在旌阳区东湖街道高槐村田野秀场启动,来自中央美术学院和全国各地的艺术工作者们齐聚一堂,共话旌阳全域全民美育提升路径,11位艺术家以项目化的方式深入旌阳城乡5个点位,展开为期3个月的艺术家驻留活动,“舞·彩”“竹蜻蜓”“色彩变奏”等6个艺术景观在龙高路惊艳亮相,成为当地春节大假的“打卡”地。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唯有植根本土特色、深挖本土资源,才能让美育提升在“接地气”、被群众认可的同时自由生长,焕发蓬勃的生命力。艺术家们深挖旌阳丰富的创业文化、奋斗文化、廉洁文化、大爱文化和德孝文化,以装置、雕塑、墙绘、设计等艺术形式,在孝感街道、天元街道、孝泉镇等城乡重要节点又布局了“蝶恋花”“遇在孝泉”等4个地标性艺术品。  目前,旌阳区内已设置10件地标性艺术品,艺术天际线和艺术风景线雏形初现。位于孝感街道红伏村的壁画《美境红伏》,由艺术家田野将当地花朵、植被、鸟类、溪流等进行艺术化组合,并与建筑实体和周边环境巧妙融合,引得游人们纷纷驻足。  美育提升“在地化”正持续深入。“安安送米”是流传已久的德孝文化故事,位于孝泉镇的安安社区综合体项目,将夕阳红之家、未来之星、城市书坊等多种公共服务和生活服务融于一体,因地制宜孵化党建美学品牌项目。  这是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次全新尝试。艺术日益深入地走进群众、走进生活,成为大美旌阳的表达载体。孝感街道红伏村艺术装置“蝶恋花”。星星之火 点亮美丽旌阳新未来  谈到此次艺术家驻留活动时,艺术家蒙志刚表示,将力争在当地留下艺术精品,助力旌阳打造城市文化新品牌,为文旅事业发展进一步塑魂。“我们将和当地的活动参与者进行深入广泛的交流,共同发掘城乡公共艺术的各种可能性。”  普通人能否参与到艺术活动当中?旌阳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实际上,如何让当地百姓变身为深度参与者并从中获益,正是“艺术旌阳·焕彩城乡”美育提升行动组织者从一开始就在积极思考的问题。艺术家驻留活动启动当天,“美焕乡村 美绘童心”乡村美育创新主题沙龙活动第一课随即开课。艺术家王波现场解读经典艺术作品,来自德阳市实验小学的30多名小学生在艺术家们的指导下,发挥艺术创造力,以废旧纸盒为原材料,完成“新乡村·新画像”主题创作。  除了美育课堂,旌阳区的中小学师生和群众还收到艺术“大礼包”:旌阳区与中央美术学院合作搭建的“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一体化美育课程体系。校内开展“区域美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横向课题,全方位调查研究旌阳美术教育,形成《四川德阳市旌阳区美术教育现状调研报告》等3个研究成果,打造“艺满旌阳”校园美术节等3个美育“名片”项目;校外引入知名艺术品牌——“青年艺术100”,在城市建设社区美育中心,在乡村孵化美育基地,开设美育课堂,通过“1+1+N”的模式,在学校、在城市、在乡村培养一批有“美感”的本地师生、新农人、新社区人,让全民学会“欣赏美”,主动“创造美”,自觉“爱护美”,自信“拥有美”。  项目支撑,艺术铸魂。在拟定美育提升行动的主要目标时,旌阳着眼长远,提出分阶段实现全域美学“一年有突破、二年有提升、三年大变样”。2021年实施美学项目36个,2022年正在实施的美学项目34个,2023年计划实施的美学项目22个……带动全域全民美育工作,形成一城千面的美育氛围,实现旌阳全域全民的美育大变样。  在旌阳,T恤衫、雨伞、手提袋、笔记本、便利贴等美育文创产品正在不断开发和丰富,力争打造为当地知名文化品牌。艺术地标、特色街区、艺术乡村、艺术节日、艺术展览、美育教育在旌阳大地徐徐铺展,构建美丽空间,创造美好生活,营造美育环境,城乡美学艺术的独特吸引力正逐步发挥效应。旌阳区领导表示,“下一步,旌阳区将注重发挥美学经济叠加效应,持续在人、城、乡三方面进行深化,谋划一批兼具艺术性、支撑性和带动力强的重点项目,全面夯实美育提升行动基础,促进美育价值转化、形成美学经济,为高质量发展凝聚合力、注入动能。”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3-15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寇元林 摄3月6日,德阳市罗江区新盛镇罗汉村4组田间,村民在为油菜授粉。  目前,油菜公本、母本进入授粉期,农业技术员带领村民抢抓农时,每天在田间为油菜摇袋授粉、确保今年再获好收成。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3-15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