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张明云 罗统喜 记者 钟正有)“听说今年石龙社区的桃子初挂果,我和闺蜜都想来尝一尝,顺便带孩子来体验一下采摘的乐趣,亲近亲近大自然,让他们也感受一下乡村的生活。”红桃满枝,人来人往,端午假期,在德阳市罗江区万安镇石龙社区,上百亩桃林硕果累累,来自县城的杨女士、杜女士呼朋引伴带着自家孩子兴高采烈地来到果园,一边采摘桃子,一边笑语盈盈地说道,桃林里弥漫着淡淡香甜的气息。游客采摘桃子2019年,石龙社区以每亩平均600元左右流转本村100余亩土地栽植胭脂脆桃、中桃9号和油桃,经过3年精心管理,3万余斤果形圆润饱满、果品脆甜多汁的桃子跃然枝头,煞是惹人喜爱。为了让这“甜蜜的事业”继开花结果后到见到效益,社区班子煞费苦心,通过线上线下、微信朋友圈等多渠道、多方式进行宣传,社区水灵灵、红通通的桃子名声在外,引来络绎不绝的市民、游客和经销商。截至端午假期结束,社区新桃销售接近尾声,扣除人工、土地流转费和管理等成本支出,社区集体经济增收5万余元,社区也尝到了桃子产业发展的甜头。据社区负责人罗通喜介绍,3年来,社区雇请村民、脱贫户、监测对象参与种植、日常管理和销售,用工超过300余人次,支出务工费2万余元,社区小赚一笔,缺少文化和技能的老百姓也“足不出村”增了收。村民和脱贫户在青花椒扶贫产业园务工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近年来,石龙社区(农村社区)坚持按照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而大力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依托临近县城的地理优势,石龙社区两委看准发展产业强村助农增收这一大有可为的路径。通过多方考察与学习,在罗江区农业农村局、区扶贫开发局和万安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与指导下,2014年开始,石龙社区积极招引业主流转本村产出效益低下的土地400亩,栽植青花椒。基地+公司+农户,几年下来,由于有科学的种植和管理技术,业主武法勇把椒园管理得井井有条,产生了不菲的经济效益和示范引领作用。从开荒栽种伊始,到除草、施肥、剪枝、打药、剪花椒,武法勇的青之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用工全部为石龙村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残疾人和村民。一年四季,平均每个月都要雇用30余人,每名务工人员每天都会得到80元左右务工收入,几年来,发出去的人工工资已经超过100多万元。武法勇还给大家传授一些种植花椒的技巧,带动大家也种花椒,并积极帮助种植户收购与销售。于是,不少村民通过勤劳的双手,让“青果果”变成了“红票票”,在麻花椒里尝出了“甜滋味”。2016年,石龙社区为更好解决全村贫困户就业问题,切实为他们提供就地、就近就业机会,该村充分利用100万元扶贫资金,按照“适度规模、集中建设、统一管理”原则,建立了200亩具有“造血”功能的青花椒扶贫产业园。同时,产业园瞄准股权设置精准、收益分配精准、对象认定精准“三个精准”,采用公司+专合社+贫困户运作模式,充分调动起了广大贫困户参与扶贫产业园建设、管理和监督的主体作用和积极性。从2019年开始,全村贫困户每家每户都领到了分红,不仅实现了就近务工,还增加了收入,改善了生活。几年来,青花椒已成为石龙社区不折不扣的特色支柱和优势产业,成为村民和贫困户致富奔康的希望与寄托。移栽榨菜、儿菜从青花椒里尝到了产业发展的甜头,2019年,石龙社区把全社区剩下的1000余亩土地全部进行流转,分别栽下市场前景良好的翠冠梨、秋月、桃树等优质果苗。随后,镇村干部又多方奔走,成功引进5家专业管理经验丰富的业主分包其中的500余亩,其余的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成立的汇鑫种植专业合作社管理。针对前期无收益的实际情况,5家业主和汇鑫种植专业合作社都选择了在林下套种大豆、莴笋、白菜、鱼腥草、土豆、榨菜、儿菜等应季时令蔬菜,以短养长,从而实现获取土地效益的最大化。产业发展既绿了荒山、富了百姓,更无形中壮大了社区集体经济。“社区2021年的集体经济收入已经突破10万元,集体有钱了,我们就加大公共设施的投入,我们在主要道路两旁栽植了长约4公里,近千株樱花、桂花、银杏等观赏花卉苗木,让大家都来享受发展红利。”社区支部书记米辉颇为自豪地介绍道,谈到下一步的打算和发展方向,米辉充满信心的说:“除了继续深耕特色产业发展,不断扩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外,我们还将竭尽全力争取土地双挂钩项目建好新村聚集点,力争为老百姓提供更好的居住条件和环境,让大家有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从弹丸小果到拳头大果,从麻到甜、从绿到红,这一连串的转折变化,让石龙社区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依托完善的道路基础设施,立足日渐成形、成熟的优势产业,石龙社区已经具备打造生态观光、休闲采摘、娱乐观景为一体的新农业发展模式与业态。谈到今天的幸福生活,年逾七旬、正和左邻右舍在村道上散步锻炼的老人吕昌秀眉开眼笑地说:“我以前也是村支部书记,现在托党和政府的福,社区300多名老年人都在领一个月1、2千元的社保金,汗都不出一滴。原来是起早贪黑为饱肚,如今是茶余饭后为强身。”的确,已然成为万安镇发展示范村的石龙社区如今推窗见田、开门见绿,每天清晨和黄昏三三两两、成群结队的居民以健康为名,闲情逸致地绕村休闲游走,生动地展示出了一幅村美、民富、产业旺的景象。依托能人治村、能人带动,一群能干事、肯干事、干成事的党员干部队伍在一垄一沟、一山一梁为丰富市民的菜篮子、果盘子,以及老百姓的钱袋子而努力脚踏实地、励精图治。放眼未来,青山绿水、鸟语花香、四季果蔬,石龙社区从集体到个体,更好的日子,更靓的容颜,都还在明天和未来慢慢走来。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6-08
(肖开丰 梁潼 记者 闫新宇 实习记者 陈康 文/图)眼下正值黄桃成熟期,连日来,位于中江县南华镇严家坝村的启蛰临生态产业园里一派繁忙景象。走进园内,600余亩黄桃压弯了枝头,果林里工人们正熟练地对黄桃进行采摘、装筐,再陆续装车运往不远处的加工厂房进行分拣、套袋、装箱,整个流程有序高效,大家忙得不亦乐乎,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6月6日,位于中江县南华镇严家坝村的启蛰临生态产业园里,600余亩黄桃采摘正当时“我们有时间就过来摘果子,在家门口就能挣钱,大家干着也有劲。”在园区务工的当地村民邹章现开心地说道。目前正值采摘季,每天都有100余个当地村民在园区内务工,产业园按照计量发薪的方式,村民们采摘一个黄桃可挣8分钱,手脚快的一天可以摘大约5000个黄桃,一天下来就能挣400元,收入相当可观。6月6日,村民们正在园区里熟练地采摘黄桃得益于优渥的土壤、水、光照等自然条件,加之长期以来的悉心照料,园区内的黄桃果皮色泽诱人、味道香甜可口,备受消费者青睐。启蛰临生态产业园为充分满足市场需求,开辟了“线下批发销售+线上微店经营”的销售模式,拓宽销售渠道,黄桃一直处于“爆单”状态,每天还有不少慕名到园区采摘购买的人。6月6日,中江县南华镇严家坝村的启蛰临生态产业园里,村民正开心地采摘黄桃“今年黄桃迎来大丰收,个个都是‘精品果’,我们每天加班加点赶订单,包装好的黄桃主要销往北上广、成渝等地。”启蛰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勇说道。据了解,产业园共有600余亩黄桃,预计产量40万斤,预计销售收入800万元。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6-07
(张娟 记者 钟正有)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今年以来,绵竹市持续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强化就业优先政策,通过健全就业服务体系、拓宽就业渠道、鼓励自主创业等措施,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确保全市就业形势稳中趋好。截至5月,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员3147人,帮助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543人,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1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3%。招聘会夯实就业稳定器  织牢民生保障网2月18日上午,绵竹市人社局在政务中心广场举行了2022年“春风行动”专场招聘会,采取线上、线下同步进行的方式,吸引求职者积极应聘。同时,不少企业HR也现身直播间,详细宣讲招聘政策,并就求职者关心的薪资、待遇、环境等问题进行互动和解答,实现了信息精准对接、“云上招聘”高效。稳就业事关广大家庭生计。今年以来,绵竹市多措并举畅通线上线下渠道,为城乡劳动者搭建就业平台,广开就业之路。不断擦亮特色招聘品牌,将每月最后一周的星期五确定为“绵竹招聘日”,把招聘会延伸到镇(街道)、企业园区、大学校园,将人社就业服务送到“家门口”。疫情期间,创新开展直播带岗、入企送岗等网络招聘活动,帮助更多人实现就业。截至目前,绵竹市已开展线上、线下招聘会12场,其中直播带岗专场招聘会2场、入企探岗专场招聘会1场,1381家企业提供岗位46692个,涵盖互联网、房地产、生产制造、医疗健康、生活服务等多个行业,达成意向性协议3267余人。“通过参加创业培训班,我更加全面地了解了当前市场现状、未来发展趋势以及营销策略等,让我对创新创业有了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四川天一学院护理专业2021级5班学生万游颇有感触地说道。今年以来,为适应绵竹市产业发展和群众就业需要,该市人社局以“政府挂单、群众点菜、市场检验、企业定制”的方式,持续深入开展项目制培训和新型学徒制培训,不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技能。同时,进一步提升重点群体就业创业能力,已面向在校大学生、返乡农民工等群体开展个性化培训,其中大学生创业培训330人、大学生技能培训250人、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30人,让更多劳动者通过培训掌握一技之长,实现稳定就业。鼓励创业“造饭碗”  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今年政府给我们企业发放了失业保险稳岗返还资金15.87万元,让我们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更加坚定了发展的信心。”近日,收到补贴的四川绵竹恒达运输有限责任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说,这些补贴缓解了企业流动资金压力,有助于企业稳定就业岗位。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渠道。今年以来,绵竹市积极落实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按照免申即享工作要求,及时为符合条件的企业返还失业保险金;对吸纳就业困难人员、高校毕业生和农村脱贫户的用人单位给予吸纳就业奖励。截至目前,已为该市189家服务业企业发放稳岗返还资金224.12万元;小微企业招用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11人,发放社会保险补贴3.1464万元;企业招用就业困难人员1人,发放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助0.6867万元;就业援助基地招用就业困难人员2人,发放高质量就业补贴0.825万元。合影为激发全民创业激情,提升创业能力,今年5月20日,第五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德阳选拔赛暨德阳市第五届“千里眼”创业大赛绵竹预选赛圆满落下帷幕。经过前期报名和资格审核,绵竹市最终有15个创业创新项目进入选拔赛。谈起参加比赛的感受,大家纷纷表示,通过比赛打开了思路,寻找到了发展方向,同时也从优秀的创业者身上学到了很多有益的想法和经验,进一步激发了创业者创业活力。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今年以来,绵竹市积极鼓励农民、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失业人员自主创业,为成功创业的创业者发放创业补贴、场租补贴等,为有资金需求的创业者和企业提供创业担保贷款,并由政府财政给予贴息,通过创业扶持政策充分带动就业。目前,已为71人发放担保贷款1840.5万元,为50人发放创业补贴、场租补贴51万元。(图片由绵竹市人社局提供)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6-07
 (记者 钟正有)春已至活水来,不负春光抢农时。随着春耕生产节奏加快,农业生产用水量随之增加,为进一步保障粮食安全,为农业生产服好务,从3月中旬起,德阳市中江县黄鹿镇陆续开始春灌放水工作,主要通过黄三渠、黄梨渠,将黄鹿水库的水引入田间地头,灌区涵盖宝塘、利兴、福沟、思源、景观、青藕、沙河等10余个村,目前,春灌面积达28000余亩。为保障此次春灌工作高效有序开展,黄鹿镇多措并举进行安排部署。高度重视,开展灌前宣传。将春耕生产工作列为当前农村工作的重点,提前谋划,精心部署,有序组织。加大春灌宣传力度,通过发放宣传单200余张,张贴宣传标语30余幅,召开坝坝会、广播会20余次等方式积极引导群众科学灌溉、节约用水,形成良好春灌用水秩序,确保辖区耕地应灌尽灌。未雨绸缪,抓实灌前排查。组织专业队伍修缮闸门、维修启闭设施,同时各村组织专门的排查人员对村域内干渠进行安全检查,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并组织人力财力,及时清理渠道淤积,进行维修养护,确保渠道输水畅通。目前共完成渠道清淤6公里,修复渠道边墙坍塌300米,修复渠堤管涌与渗漏16处。跟踪督导,强化春灌管护。多部门联动,整合乡村振兴服务中心、水管站等部门资源,选派精干力量,实时了解灌区用水情况,坚决杜绝跑冒滴漏,严格按照春灌计划,提高用水效能。同时,着重化解问题难点,积极协调矛盾纠纷,全力抓好输水管理,助力农业增产增收,推动黄鹿镇“鱼米之乡”打造。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6-07
(罗虹 记者 钟正有)随着德阳市中江县南片乡镇的快速发展,乡镇的需水量迅速增加,为满足群众生产生活用水需求,加快修建新水厂,增强自来水供给能力,已经到了非常必要和迫切的阶段,作为中江县重大民生工程,德阳市“三比三看”项目,目前,中江县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项目响滩子水厂改扩建工程正如火如荼加快建设。施工现场   在白果乡毛店村,这项惠及中江人民的民生工程建设正酣。一根根钢筋纵横交错,一座座建筑拔地而起,伴随着塔吊机、挖掘机等设备的轰鸣声,工人们各司其职,一派繁忙的施工景象。据了解,该项目为响滩子水库新建净水厂厂区一处,厂区占地26.4亩,总投资35115.82万元,设计供水规模为20000m³/d,并与现有水厂共同运行,总计供水规模为25300m³/d。施工现场“为确保水厂厂区快速推进,我们开足马力抢抓建设,对水池、泵房等重要分部分项工程,实行两班倒制度,‘白天关模,晚上浇筑’,加班加点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有力推进了厂区主体工程的建设。”施工单位现场负责人鲜艳军介绍,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工程于2021年5月25日开始动工。截至目前,响滩子水厂厂区主体工程完成70%,管网工程完成加压泵站(积金、冯店、永兴)主体工程建设。在继光镇幸福村,工人们操作着挖掘机,沿着蜿蜒的沟渠埋设管道,一米一米向前铺展······中江县水利局分管负责人白晓波告诉记者,项目开工时,管网铺设作业对于工人来说十分辛苦,由于主管设计为钢管,过于沉重,且施工地形复杂,上坡下坡、翻山越岭在所难免,加之村社道路窄,转运难度大,需经二次三次转运至村社道路和田间地头及山腰,安全运输要求高。同时,焊接用电需搬动发电机,焊接工艺要求高。工人们常常顶着烈日,有时还需要蹲着或卧着来回替换姿势进行焊接。为了减轻工人施工难度,加快建设进程,白晓波和相关技术人员白天到现场查看,夜晚便召开会议。大家群策群力,最终提出对水厂管网施工方法和施工技术创新的解决方案。通过对所涉及的9个乡镇1900千米的管网铺设施工、监理,以及业主对照施工图现场就座标、高程全域施工测量复核并放样,形成管网控制网络,确保施工单位的劳务班组、机械、台班等从不同方面、全方位地进场开工建设,有力推进管网建设的进度。同时,实行管网建设“四边工作法”边开挖、边安装、边试水试压、边质量评定和验收,及时回填管沟并复耕,确保当地群众的农田、耕地的栽秧、播种,从而不误农时。目前,管沟开挖和管材安装近1500千米,预埋管道已完成80%。“项目计划2022年12月底完成厂区和管网主体工程,2023年2月试水运行。下一步,我们将加快项目推进,确保工程质量,严把质量关,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力争该项目工程建成群众满意的民生工程,早日让14余万群众喝上安全、卫生、优质的干净水,持续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白晓波说。响滩子水厂改扩建工程,是中江县城乡供排水一体化改革的重要一环。项目建成后,将有效缓解南片乡镇供水压力,提高水源安全性和可靠性,从根本上解决广福镇、积金镇、白果乡、继光镇、冯店镇、太安镇、会龙镇、通山乡、永兴镇等9个乡镇、156个村、8个社区、140680人的饮水问题。(图片来源:微中江)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6-07
(记者 钟正有)记者从德阳市文旅局获悉,端午假日期间,该市假日文旅市场总体呈现回暖态势,实现了“健康、安全、秩序、质量”四统一的目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全市22个A级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26.0658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92.4957万元;全市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场所共接待群众5153人次,累计开展线上、线下活动59场次,线上活动点击量4006人次。端午假日期间,德阳市组织文化执法人员对A级旅游景区、网吧、歌舞娱乐场所、旅游饭店、公共文化场馆等场所落实安全生产、疫情防控措施和规范经营情况进行了巡查检查,共出动执法人员364人次,检查各类经营单位19个,督促发现并整改落实问题14个,确保了端午假日文旅市场安全规范有序。德阳市充分释放三星堆“龙头”品牌效应,推出三星堆博物馆、红峡谷·钟鼎寺旅游度假区等涵盖6个景区的“耍·古蜀旌城”精品旅游线路。花坞御景园等7个景区实施重庆籍游客5至7折优惠政策。开展2022年德阳市“走德阳、耍安逸~嗨一夏”系列活动。举办端午文庙光影秀,通过现场真人实景表演,实现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无缝转换的“沉浸式”体验。利用光影科技,映亮了德阳文庙宫墙,吸引了5200余人次现场体验,超过192万人次线上观看。以“非遗传承 安康端午”为主题,举办第三届“四川非遗购物节”德阳专场活动,德阳酱油、中江挂面等17种当地非遗产品通过直播间向全国网友推荐分享,共吸引11.7万余人次线上围观。观光休闲、文化体验、乡村旅游等城市周边“微旅游”“微度假”备受青睐。罗江白马关景区的卡丁车、丛林穿越等户外运动项目吸引了大量青年运动爱好者;旌阳区高槐村乡村旅游区吸引了大量乡村亲子游游客打卡体验;绵竹市露营、野炊等特色产品深受游客欢迎。德阳市7个图书馆、7个文化馆、8个博物馆(纪念馆)全部免费开放,策划举办“粽情端午”文艺演出进景区、基层文艺骨干舞蹈培训、端午主题线上美文分享等端午文化活动20余场,为市民提供了质量高、内容优、参与性强的文化惠民大餐。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6-07
四川农村日报讯 梁潼 特约通讯员 肖开丰 摄影报道眼下,中江县水稻栽插工作接近尾声,即将实现水稻移栽“关秧门”。中江县永太镇多宝村的农户正在运输秧苗。近日,中江县永太镇,放眼望去,刚刚完成插秧的万亩连片的秧田透出淡淡绿意,一派生机。据统计,今年大春中江播种粮食作物173.22万亩,其中水稻41.37万亩,预计将在芒种前全面完成栽种。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6-06
(赵开君 记者 钟正有)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绵竹市在大力实施乡村建设的同时,因地制宜推动特色产业发展,通过以产带村,以村促产,进一步做实产业“里子”,展现美丽“面子”,让广大村民尝到了产村齐美的“甜头”,增收场景亮点纷呈。桑葚采摘近年来,绵竹市新市镇石虎村通过土地流转、能人带动、大户经营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逐步形成特色产业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要素集约化、发展品牌化的特色产业新格局。目前,已集中形成50亩的火龙果种植基地、260亩的稻虾蟹种植、40亩的桑葚采摘和千亩油菜花种植四大产业,有效地引领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了从“农区变景区、家园变花园”的华丽蝶变。今年4月初,石虎村桑葚迎来了第一次盛果期,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采摘品尝,成为新晋的“网红打卡地”,节假日的日均人流量更是达到1万人次。该村通过游客现场采摘、水果店收购、网络平台销售等方式不断拓宽销售渠道,桑葚产值达50万元左右。针对桑葚果保鲜期短、易坏的特征,下一步,业主计划通过延长产业链,与深加工企业合作,打造桑葚酒、桑葚干、桑葚茶等石虎村石虎里品牌,让石虎村四大产业之一的桑葚产业更上一层楼。蔬菜种植在绵竹市川红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蔬菜丰收,景象喜人。绵竹市川红种植专业合作社是由红旗村全体村民、村组干部和党员发起,由绵竹市供销社社有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德云矿产有限公司、德康生猪养殖有限公司入股联合经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采取“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基地”的运作模式,并发展订单农业,推进种养循环现代农业体系,对入股农户在保证租金的基础上,年底合作社予以分红,带动群众增收。合作社大力发展豇豆、青菜、大蒜、萝卜、榨菜等种植项目,并发展周边村民一起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现已带动本村500余户农户及周边镇村共同种植。今年上半年,合作社种植蔬菜750亩,其中茄子85亩,上海青185亩,豌豆尖115亩,豆子90亩,莲花白110亩,香葱60亩,莴笋105亩,实现毛收益600余万元。红旗村村民就近前来务工,总计用工2万余个,发放人工工资165万元。川红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已然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新引擎”。 带状复合种植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德阳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切实抓好大豆、油料等作物生产,绵竹市因地制宜提出猕猴桃套种大豆模式,探索粮经复合产业园区建设,全市猕猴桃产业园区 “连线成片”达1.2万亩。山牧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华胜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佳源专合社、贵菲家庭农场、宏丰专合社等多家猕猴桃种植业主均开展了猕猴桃套种大豆试种,套种面积达到了1500余亩。错开猕猴桃9月的采摘期,3-6月之间在猕猴桃园区种植早熟豆科植物,大豆的根部有根瘤菌附着,可从空气中固氮,肥地的同时压制杂草的生长,可保水保肥降地温,起到一举多得的作用。园区内种植早熟大豆,既可采收青豆夹,亦可采收干黄豆,预计每亩可收黄豆80公斤,增加收入480元。全市园区可产黄豆120吨,增收72万元,为大豆、油料“保卫战”贡献力量,为农民增收插上了翅膀。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6-01
(李复全 记者 钟正有)近日,记者从绵竹市农业农村局获悉,为助力乡村振兴,绵竹市积极推动特色产业发展。该市有茶园近万亩,主要集中于麓棠镇、九龙镇和汉旺镇,由北至南,沿山而走,形成了绵竹沿山旅游——茶叶带,拥有三溪香茗、绵竹蜀峰和绵竹方正等茶叶产销企业3家,培育绿茶、茉莉花茶等系列产品50余个,打造出以赵坡绿剑、九顶飘雪、野窝子茶、玫瑰红茶、竹城茶、方正茶等茶叶品牌为代表的绵竹茶产业品牌群。依托园区建设,做“优”产业基地。积极探索“公司+农合+茶农+旅游”四位联动发展模式,推动茶旅融合发展,按照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标准,积极培育以麓棠镇、九龙镇为核心的凤凰山茶叶现代农业园区,精心打造以马跪寺为中心的数千亩高品质茶叶产业基地。依托沿山旅游,做“深”文旅融合。由业主自主投资,以绵竹茶叶协会为平台和绵竹赵坡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在九龙镇马跪村的赵坡茶原址上精心打造了代表和传播赵坡茶文化的精品茶文旅融合的“赵坡茶仙谷”。目前,绵竹已逐渐形成以采茶、品茶等休闲消费为核心的游玩方式,正逐步引领游客游出新时尚,预计2022年将接待游客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益260万元以上。依托院企合作,做“实”提质增效。绵竹市万亩茶园中,有5000亩是绿色食品茶园。2020年以来,全市投资360万元改造低产茶园1500亩,通过重施有机肥改土、科学修剪,及病虫绿色防控、合理采摘,让茶园换发了青春活力。三溪香茗成功创建了“陈翠琪茶艺师技能大师工作室”“德阳市科技特派员专家工作站”“绵竹三溪香茗茶叶有限责任公司院士专家工作站”。同时,加强了对绵竹地区的野生和野放茶树资源的收集、整理和创新利用。启动“绵竹市野生茶树品种资源的收集与创新利用”的项目,在四川省茶叶研究所的专家帮助下,对绵竹山区的野生野放茶树资源进行了调查,发现了大量的栽培型古茶园,用高山野放茶树制作的“野窝子茶”,深受市场欢迎。依托品牌营销,做“全”产业链条。研发、种植、加工、销售,该市茶产业已经做到了全产业链发展。三溪香茗茶叶公司研发的大马士革玫瑰鲜花窨制茶叶技术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其代表产品“一院香玫瑰红茶”获省级最佳创新奖。“赵坡绿剑”连续多年获得“峨嵋杯”金奖,并入选全国“名特优新目录”。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6-01
(石玮 记者 钟正有)“快来摘,快来摘,我们这儿的桃子都不打农药,好吃得很!”德阳市罗江区万安镇石龙社区产业园承包户杨令文热情地招待着万安镇前来实地调研的村(社区)书记们。采摘现场德阳市罗江区万安镇石龙社区落叶水果产业园于2019年秋季正式投入建设,分片栽种市场前景良好的蜜桃、中桃、油桃以及翠冠梨、秋月梨。今年,100余亩桃树初挂果,预计收成16万斤。近日,正值蜜桃成熟,个大、汁多、味美,整片园林点缀着红彤彤的果实,微风拂过,一阵香甜。而地里也满是忙碌的身影,社区居民们忙着采摘、分拣、装箱,将一批批蜜桃送往收购地。采摘现场“打药、除草、修枝、疏果、套袋……我们这儿每天有20多人干活,多的时候有4、50个人,都是周围的农民。”石龙社区副书记罗统喜介绍。“一天能赚70元,一个月下来有2000多元收入,离家近,活又不累,大家都愿意挣这个钱!”社区居民周太明高兴地说。近年来,石龙社区全力推动乡村振兴,先后建立青花椒扶贫产业园和落叶水果产业园。落叶水果产业园总面积达1050亩,其中300余亩由各承包户承包种植,700余亩由德阳市罗江区汇鑫种植专业合作社统一管理,招收当地农民就近就地务工,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石龙社区书记米辉说:“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提高营销效率,拓宽销售渠道,争取把蜜桃销往全国各地,切实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让社区乡村振兴取得实效。”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6-01
(记者 文莎)从三分区,到四分区、五分区,再到四分区……5月13日,绵竹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总规划师程俊杰在办公桌上依次摊开多张片区划分草图,经反复推敲的乡村国土空间规划布局跃然纸上。  “好的裁缝不是拿起布就开始剪裁,而是要先准确测量、精心设计,才对得起这块布料。编制乡村国土空间规划同样如此。”程俊杰说。  2021年3月,我省启动以片区为单位编制乡村国土空间规划试点,先后在11个县(市)开展两轮试点。作为试点地区之一的绵竹,一年多来的试点情况如何?对此,记者进行了探访。反复调整优化 寻找片区划分“最优解”  “上面是龙门山旅游带绵竹片区,右下方是绵远现代农业发展片区,中间是酒乡画境农文旅融合发展片区,最下面是新市绿色转型发展片区。”在绵竹市片区划分总图前,程俊杰拿出笔圈出4个片区的范围。  “为了划定这几个圈,我们历时半年,反复地调整、修改、完善方案,开了大大小小60多次会。”程俊杰直言,片区划分是不断寻找“最优解”的过程。  争论的焦点集中在龙门山旅游带绵竹片区。这个片区包括汉旺镇、九龙镇、清平镇、麓棠镇、广济镇,占地面积873.65平方公里,占绵竹市总面积的70%。在前期,大部分规划专家认为,这5个镇应该划分为两个区,清平镇重生态保护,汉旺镇、九龙镇、麓棠镇、广济镇重旅游开发。但随着调研、讨论的不断深入,更多专家支持应该将这5个镇划为一个片区。  “核心是处理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专家表示,龙门山旅游带绵竹片区有近一半区域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内,如果将保护区和开发区完全剥离,会导致保护区内无建设用地可用。相反,划成一个片区后,可以通过统筹规划,有序引导人们在可开发的区域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同步编制规划 为乡村建设“量体裁衣”  以片区来引领国土空间布局、生产力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绵竹同步编制完成4个镇级片区国土空间规划、4个典型村级片区规划和16专项规划,为乡村建设“量体裁衣”。  “最近露营这么火,我们为何不借此吸引游客?”见到九龙镇副镇长郑晓辉时,他正在和川大艺术设计团队商讨为“画境绵竹·九龙里”乡村旅游综合体打造露营地的方案。  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后,九龙镇新龙集镇社区、清泉村、棚花村等实现串联发展,统筹了山地运动、田园景观、研学基地、民宿酒店等丰富旅游资源。“不过,由于要素保障支撑不足,导致较多农旅项目、农业配套设施落地缓慢。”郑晓辉说。  在《龙门山旅游带绵竹片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九龙镇镇区规划了9公顷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2.68公顷商业服务业用地、10.64公顷交通运输用地、1.54公顷公用设施用地和3.62公顷绿地开敞空间用地。  去年,“画境绵竹·九龙里”乡村旅游综合体在原有道路基础上,新建道路600米,改建道路580米,将口字形环线变为目字形环线,形成集休闲度假、观光旅游、田园社区、健康养生于一体的田园观光与运动生活环线。  “‘断头路’打通了,机耕道变旅游路,乡村振兴的劲头更足了。”郑晓辉说,以规划为引领,九龙镇将继续改善景区道路、导视系统、智慧停车场等基础设施,串联起片区内的田野、乡舍、花海、河道、水塘、园区、民宿、营地等,打造成一条景观环线、经济环线。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5-27
 (范家君 记者 钟正有)记者从德阳市中江县黄鹿镇了解到,黄鹿镇思源村贯彻落实镇“四级田长制”工作制度,依托分级联动的保护监管机制,对村域基本农田开展全方位、全覆盖监管,有机结合果、蔬、豆间作轮作与传统耕作模式,种植优质粮油1500余亩,耙耙柑320余亩、大豆240余亩,预计实现亩产效益达5300余元。打造“小渔村”观光旅游基地抓园区建设。按照“五良”发展及粮食扩面增产宜机化要求,联合福沟村建立产业会商机制,协同打造果蔬规模化产业,使小基地变大园区。目前该村改田改土500余亩,配套新建产业道路2公里,沟渠2公里,蔬菜种植、生产加工产业链初具规模。种植业促融合发展。以“三变”改革试点为契机,成立旅游合作社,利用本地生态资源打造“小渔村”观光旅游基地,推行民宿旅游、农事体验、休闲垂钓等活动,形成以“园区+集体经济+农户”渔业辅助模式结合成种产销联盟。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5-26
(汤欢 记者 钟正有)文化铸魂,文化赋能,文化振兴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产业兴旺、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重要支撑。广汉市南丰镇积极挖掘非遗文化、农耕文化价值,探索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整合,打造以近郊旅游为载体的休闲文化。南丰镇非遗艺术博物馆挖掘非遗文化价值,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结合。文化的展现要有载体呈现才能迸发活力。近年来,南丰镇围绕用活文化品牌做文章,积极建设南丰镇非遗艺术博物馆,集中陈列展示汉州面具、汉州土陶、汉州版画等一系列非遗文化作品,让非遗文化有根可循有点可观,让非遗博物馆成为贴近老百姓生活的文化场所。大力支持非遗传承人开展文化作品创新,组织非遗传承人现场参观出土文物启发创作灵感,将三星堆文化、文物元素融入面具、土陶及版画等作品创作,积极开发新型非遗特色文化产品。非遗传习所开展的三星堆面具、汉州面具文化创作体验服务受到广泛欢迎,转化了传统文化价值和提升了文创产品附加值。非遗传承人现场参观启发创作灵感扩大文创影响范围,实现作品创作与运用结合。文化需要一脉传承,更需要广泛传播。南丰镇积极组织申报德阳、广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组织非遗作品参加各类展览展示。以非遗博物馆、非遗传习所等非遗工作室为基地建设“五老工作室”,组织非遗传承人开展中小学生现场教学、观摩等活动,宣传和弘扬非遗文化,播种文化的种子。专题设计制作清廉题材、建党精神、文化兴村等内容的汉州版画作品,建设独具特色的清廉文化、农耕文化宣传阵地。以汉州版画为基调,绘制街道、社区文化墙,既展现非遗风采又提升文化氛围。非遗传承人陆少才指导小朋友进行汉州面具制作转化文化魅力价值,实现文化振兴助力乡村振兴。文化的生成是一个长期的形成过程,壮大文化产业的关键是要找准具有持久生命力的文化产品。南丰镇结合城市近郊和与三星堆遗址区隔河相望的区域定位,借新一轮三星堆考古热潮东风,积极吸引温晴小院、吾行间、陌上书院等以文化创意为发展定位的商家入驻,不断拓宽乡村近郊游发展业态。通过打造3号渠骑游文化长廊,实施乡村美化行动,纵深开展闲置农房盘活计划,让亲子游、体验游、农耕游等文化形式落地生根,吸引人流到村消费。带动周边群众实现就近就业,增加收入。良栖民宿、合杏农庄等一批承接住宿、餐饮服务的商家经营情况向好。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5-24
(记者 钟正有)为深入贯彻落实德阳市旌阳区委、区政府关于对口帮扶工作的决策部署,持续深化旌越两地农业农村部门结对帮扶工作,助力越西县数字农业产业发展。5月17日至20日,旌阳区农业农村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曾飞龙带队前往越西县开展结对帮扶工作并看望慰问前线援彝干部,德阳旌耘农业发展服务有限公司、上海左岸芯慧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和德阳链农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参加。 走访现场曾飞龙一行实地到越西县龙裔良品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越西县东方农业发展公司、凉山州福银苦荞食品有限公司、越西县朱大姐特色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越西县绿金山农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越西县金色阳光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越西县俊荣中药材有限公司等调研走访,详细了解公司生产基地规模、农副产品加工、线上线下销售以及冷链物流等情况,与公司负责人进行了深入交流,并针对公司目前存在的相关问题给予了意见和建议。交流座谈会在交流座谈会上,上海左岸芯慧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德阳链农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分别就旌阳区数字农业建设和区块链建设作了汇报,越西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罗热古就越西县农业基本情况、农业产业发展以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希望旌阳区农业农村局在农业技术人才交流与培养、数字农业产业发展、县级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双认证”实验室建设以及现代农业园区创建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随后,曾飞龙就旌阳区农业产业基本情况、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三变五社”改革、数字农业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并表示旌阳区农业农村局将继续按照“越西所需、尽旌阳所能”的要求,持续深化结对帮扶工作,为越西“三农”工作注入旌阳力量。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5-23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周金泉日前,在中江县仓山镇响滩村省农科院资环所中江仓山综合试验示范基地,四川省科技厅组织相关专家,对我省“十四五”生物育种重大科技专项“绿色高效油菜重大新品种培育”仓山示范片进行了制种产量的现场测产,结果表明,试验田块均比对照田块菜籽产量有较大幅度增产。  现场,验收专家组对“川油81”制种产量进行测产。通过实地考察,选择代表性田块实收测产,攻关田产量达150.19公斤/亩,百亩示范区平均产量134.39公斤/亩,较非示范区田块增产25.8公斤/亩,增幅23.72%。  “绿色高效油菜重大新品种培育”项目首席专家、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李浩杰研究员介绍,四川省“十四五”生物育种重大科技专项于2022年正式启动,此次测产是对项目核心攻关技术“种子高效生产技术”的阶段性成果检验,为制种产量和效益提高提供技术支撑。  “2022年,项目组结合‘川油81’的亲本特性,主要优化完善了父母本行比、株距、硼肥施用量、无人植保机适宜施药量、机械割晒适宜时期等技术参数,初步构建了以‘密肥调控、绿色防控、两段式机械化收获’为核心的轻简高效制种技术模式,在中江县仓山镇初步建立先行示范区100亩。”仓山示范区主研人员、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陈红琳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5-23
(刘金柯 记者 钟正有)5月16日,在广汉市向阳镇高寿村金灿灿的麦田里,数台收割机正忙着收割小麦,一块块麦田收割由机械化一条龙压茬完成,田间忙碌的红色身影引人注目,志愿者们正在帮助农户收割麦子。“有志愿者帮助我们安排规划作业路线,帮着我们一起收割、翻晒、装袋和存放,渴了累了还给我们准备矿泉水,服务太周到了。”高寿村农户张大辉笑着说。收割现场为加快进度,保障丰收丰产,向阳镇积极组织志愿服务队,奋战在生产一线,帮助农户收割清点小麦,宣传引导农户强化麦收防火、秸秆禁烧意识,积极鼓励秸秆还田,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成为田间地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仅是在生产收割方面给农户提供服务,我们还会安排专业农技人员深入农田进行技术指导、技术培训和技术咨询,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高寿村党委书记眭本志说道。通过专业培训讲解,各大农户作业时充分发挥机械化优势,扩大机收面积,加快了夏收进度。近年来,向阳镇坚决遏制耕地“非粮化”“非农化”,多举措稳定粮食生产,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今年全镇种植小麦12000亩,比上年增加300亩。下一步,该镇将全面加强田间管理,分层次、多方法,全力保障小麦颗粒归仓。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5-19
(张明云 记者 钟正有)“套袋时要撑开袋体,使袋底两角的通气放水口张开,幼果要悬在纸袋中央,不与袋壁接触。套袋时不要用手接触果实,更不要拉拽果实,以防拉伤果柄基部,造成果实生长缓慢。袋口捆扎不可过紧,不能扎成喇叭状,更不要把树叶套入袋内和一袋套双果。”5月17日,在德阳市金山镇大井村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基地,由德阳市罗江区农业农村局、区乡村振兴局组织的全区农业劳动技术能手比赛正在这里举行。来自全区各镇60余名家庭农场务工人员和零散种植户参加和观摩了梨树套袋比赛。比赛现场赛前,罗江区农业农村局、区乡村振兴局负责人对梨树套袋可以有效防止或减轻轮纹病、黑星病等病虫害的发生,降低农药残留,提高果实品质和商品性,是实现果品无公害生产的重要环节之一的重要意义进行了深入阐述。大井村梨子专合社理事长“土专家”黄通礼现场讲解了梨树套袋操作技术和流程。随后,参赛选手在监督人员的见证下,各自为阵,有条不紊的穿梭在枝繁叶茂的梨林间,开展了为期一小时的比赛。最终,比赛为名列前茅的优胜者颁发了证书和价值500余元的农资奖励。选手专心致志套袋比赛,没有套袋经验的种植户也在一旁聚精会神的眼观耳听,强化提升自己发展产业的“技能包”。比赛现场“罗江区本着‘小户学技术、大户跑市场’的培训理念,组织规模30亩以内的小农户,通过以赛促学的形式,培训育种、栽植、嫁接、修剪、疏果、套袋、包装、采果、选果分级、配肥配药、施肥施药、测土配方、生物防控、农机操作等技能。同时,我们通过理论结合实际,组织规模100亩以上的经济作物种植大户,分批分区赴全国各地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开展特色农产品宣介锻炼销售技能。截至目前,全区已培养专业技术工人2000余人,拓展水果销售渠道20余条,增加水果销售500余万公斤,提升附加值2000余万元。”比赛现场,区农业农村局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站站长梁科针对当天“以赛促学”的形式侃侃而谈。据他介绍,目前,这些拥有一技之长的技能人才队伍已经广泛活跃在全区产业发展的田间地头、林下果前,参与罗江特色农产品青花椒、贵妃枣、金花梨、晚熟柑橘技、绿色蔬菜等产前、产中、产后的管理、采摘甚至销售等工作,这样一支具有一定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农业劳动者大军,既进一步带动和提升保障了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有效供给的能力水平,也极好地解决了丰收期的“用工荒”。同时,他表示,下一步,还将和区乡村振兴局加强沟通协调配合,在全年计划开展10次这样“以赛促学”的方式方法,让广大果农和种植户通过在劳动竞赛中感悟劳动的艰辛,分享收获的快乐,从而增强主动学技术、练技能、当能手、做贡献的意识,在乡村振兴大业中一展宏图。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作为全省乡村振兴先进区,近年来,罗江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严格按照“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尊重农民意愿、立足产业培训和突出培训重点的原则,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壮大建设大力开展全方位、多形式的万人技术大培训,推动全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上新台阶。理论结合实践,才能有效促进培训内容的转化落地。此外,罗江还通过关键农时开展田间教学、农闲之余外出参观、学成之余组织技术能手比赛等举措和方式,分层分类培训出一批高素质农民,发展壮大了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带动乡村人口综合素质、生产技能和经营能力进一步提升。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5-19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杨都  5月12日,验收专家组对广汉市连山镇锦花村上百亩小麦进行实产验收。结果显示,6个田块的小麦平均亩产达600.2公斤。这意味着西南地区百亩规模小麦单产新纪录在广汉市诞生——亩产首次突破600公斤!  巧合的是,一年前的同一天,同在一个区域,西南地区上千亩规模小麦实产验收单产纪录首次突破500公斤。时隔一年再创新纪录,广汉靠的是什么?小麦收获现场。 史晓露 摄  “种了9年小麦,这是产量最高的一次。”当专家组宣读完结果,锦花村种粮大户冷辑龙尤为高兴。他在连山镇流转了1000亩土地种粮,当天测产的小麦正来自他的农田。  对于为何规模纪录突破的喜事再次花落广汉,作为种植户,冷辑龙有着自己的思考:其一是天气条件,灌浆期的雨水天气缓解了小麦需水问题,利于灌浆的完成。其二是专业优势,当地持“职业农民证”的80后、90后比例高达60%以上,提供了大量智慧型劳动力。其三是专家资源,位于广汉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专家大院,拉近了种植户与专家的距离。此外,优质的技术条件、精准的肥水管理等进一步提升了广汉市粮食生产的综合水平。  冷辑龙的总结得到了专家的认可。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副所长汤永禄进一步分析认为,广汉小麦生产能出如此成绩,原因还在于:  首先是进一步规范播种程序,提高播种质量。免耕带旋播种技术的比例进一步提高,规范程度也进一步提升,这样就提高了播种质量,同时保证了大面积播种的均衡程度。目前,锦花村已实现整村推进免耕带旋播种技术,而连山镇全镇使用该技术的比例高达50%以上。  其次是加强技术培训,措施前移,精准发力,让晚播小麦赶上正常播种小麦的生育进程。汤永禄介绍,尽管在播期遇到湿害问题,依靠免耕带旋播种技术的落实,解决了“播得下”的问题。在后续的水肥管理方面,正常年份一般强调氮肥后移,即减少基肥、苗肥比例,而晚播情况下强调早施追肥,促进生长;常年要推迟灌溉拔节水甚至不灌,以避免造成徒长,而晚播苗子弱,在不会造成渍水的前提下提前灌溉,也是为了促进生长。  最后是强化暖冬年田间管理的整合,打出组合拳。“提高小花分化数量和结实率,使每个小穗粒数增加,最终每穗粒数较去年增加了5至8粒,这是较去年显著增产的关键。”汤永禄解释,同样为29万穗、千粒重51克,如果每穗粒数是39粒,则产量不到600公斤。如果每穗粒数提高到47粒(即今年最高产量田块),产量就提升至接近700公斤。  丰产已成定局。广汉市实现规模化生产亩产突破500公斤到600公斤的跨越,在关键技术落实、农民发挥主观能动性、专家助力、“天公作美”等赋能下,是广汉市创造粮食稳产增产的丰收密码。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5-18
四川农村日报讯 王志述 张相鑫 记者 刘佳  5月12日,广汉市国家农业现代产业园核心区,田间风吹麦浪,遍地金黄,收割机正在麦浪里来回穿梭,丰收的喜悦从田野间拂面而来。  “田里小麦色泽金黄、颗粒饱满,我今年有近600亩小麦丰收。”90后种粮大户刘健在自家田边说,今年他主要种植两个品种川麦104和绵麦 902,该小麦品种具有丰产性突出、多抗性好、抗倒性强、品质优、软质率高、镉吸附低等突出特点。  5月份,广汉市一望无际的田野上,“双抢”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据了解,全市26万余亩小麦机械化收割大约需要20天左右。目前,广汉市已有跨区作业收割机200余台,本地收割机约400余台,陆续还在调入,可保证全市小麦及时收割。之后,将马上轮种水稻,确保大春生产不耽误。  “今年,规模化育秧继续扩大,整体水平较高,没有出现大的育秧问题,大春生产算是开了个好头。”广汉市农技植保站站长王志述在南丰镇一家育秧社会化服务中心说道。  近年来,为稳定水稻面积、保障粮食安全,大力提高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广汉市加快对水稻机械化育秧中心建设,目前已建成育秧中心16个,供秧能力为16万亩。育秧中心建设依据最大供秧服务面积3000亩 、5000亩、1万亩,分为小型、中型、大型三种规模,包括播种生产车间、暗化催芽室、浸种消毒池等。  全市育秧中心普遍采用成熟的“水稻叠盘暗化出苗育秧技术”,实现了水稻工厂化精准播种和标准化育秧的机械化运行。整条播种流水线采用了机械精准播种、机械控制基质厚度和暗化出苗等技术,最大限度规避自然条件下播种育秧风险,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高秧苗素质,开辟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新路径。  据气象部门预测,“双抢”期间广汉市仍有降雨天气,争分夺秒抢时收获,不误农时种好秋粮,已成为保护农民利益,保障粮食安全的当务之急。为切实帮助农民群众抢抓时机加快收获进度,科学指导水稻适期插秧,广汉市农业农村局组织广大农技人员分组分片帮助群众抢收抢种,为夺取粮食丰收,保障粮食安全干实事。  截至5月9日,全市已收获小麦2.8万亩,占应收面积的11%;已收获油菜8.9万亩,占应收面积的54%;已栽水稻0.9万亩,占应栽面积3%。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5-17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 文/图  5月,油菜进入收获季节。7日,在德阳市罗江区新盛镇罗汉村,成熟的油菜漫山遍野。罗汉村4组农户郑飞的油菜地里,一台收割机一边“走”,一边“吃”进之前割倒晾干的油菜,身后吐出的秸秆碎屑直接还田。罗江区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站工作人员叶德平则手持GPS土地面积测量仪绕着田坎跑了两圈,然后认真地将测量数据记录在小本子上。全田机收现场。  这是罗江区 2021 年产油大县示范县奖励项目现场测产的一幕。当日,在省农业农村厅组织下,来自省统计局、省农业农村厅、省农科院、省农技总站的4位专家组成专家组,对罗江区承担的产油大县奖励资金万亩示范区项目进行了验收和指导。  “现场实收总产296.8公斤,除杂质13.2%,经籽粒水分检测仪实测水分含量19.3%,按8%的标准含水量折合油菜籽干产226.0公斤,油菜籽亩产235.4公斤!”罗江区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站工作人员夏红认真记录下测量数据。据了解,郑飞种植了“福乐油1号”油菜品种、测量面积0.96亩,属罗江区高产攻关田块之一,也是参与本轮测产的第一个田块,经全田机收、样本称重、去除杂质、测水杂,测产数据正式出炉。  当日的测产中,专家组选择了罗汉村4组3家租种户总计3块田进行测产,其中租种户郑飞种植的“ 福乐油1号 ”测产面积0.96亩、油菜籽亩产235.4公斤;租种户王秀英种植的“盛贵油5号”品种,面积0.94 亩、亩产219.7公斤;租种户熊琼种植的“德油6号”品种,面积2.06亩、亩产178.2公斤。  “定点调查、随机选田、等距抽样。”在现场观摩指导的罗江区统计局副局长康春平介绍,为获得全区粮食产量数据,通过现场实割、脱粒、称重、测水等环节计算出粮食产量,以保障粮食数据可靠。  通过现场验收,专家组认为,德阳市罗江区通过切实加强领导,落实高产高效创建措施,狠抓技术服务,强化示范带动,促进了大面积均衡增产,全面完成了罗江区2021年产油大县示范县奖励项目目标和任务。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5-13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