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  “要找我的房子很容易,就在园区那个大牌牌旁边!到了春天我的油菜田还成了网红打卡地!”7月20日,提起家门口的农业园区,德阳市旌阳区德新镇五星村17组种植大户、金森家庭农场负责人周凤木满脸自豪 。 五星村拥有耕地9000余亩,以粮油为主导产业,还打造了“中国和海”田园综合体。  旌阳区致力于建设都市型农业,该区探索“特色小镇+农业园区”发展模式,到2020年底,建有四川省三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和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各1个、油菜种业等区级现代农业园区4个。主导产业和发展模式均不同的现代农业园区,却有着一致的发展目标:小康圆梦,与村民共享发展成果。良种油菜成花海  周凤木从事油菜制种12年、水稻制种近10年。制种,是他经营的一份事业。他一般与当地的种子公司合作,制成的种子由公司包回收,其中油菜种供应德阳本地市场。  园区建成后,制种又有新变化:制种规模更大,种植效益更优。由于农村老年人居多,年轻人外出务工,更多农户愿意把土地流转给像周凤木这样的种植大户,今年他油菜制种的规模从200多亩扩大到300多亩,预计明年能够达到500多亩。 另一方面,农业园区成立了社会化服务专合社,从耕种防收烘等环节都能享受到贴心的服务,省工省力不说,还节省了一笔不小的开支。  “油菜、水稻轮作,每年亩均效益 2000 元钱,机插秧、植保、机收等环节有专业的农事服务,比起以前请人工,每亩节约成本在300元左右。”周凤木说。  这是看得到的“有形”收益,还有看不到的“无形”收益:园区道路四通八达,种植大户机耕、机播、机收都更方便,沟渠管网更加完善,灌溉条件明显改善。这两天周凤木正与一公司洽谈合作,回收农户的水稻用作特色米线的原料。  据统计,园区共有像周凤木这样的农户5万余名,大多数与园区的利益联结密切,2020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万元以上。就地务工条件好  由于地处城郊,市级红光印象果蔬现代农业园区更像德阳市区的“菜篮子”“果园子”,其中5000亩连片核心区位于孝感街道红伏村。域内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以柑橘、樱桃、菜心等果蔬业为主。  7月16日,工人们正在红伏村收鲜食玉米,装车、发往外地市场。人群中一位上了年纪的阿姨引起了记者的注意,经询问得知是红伏村村民顾文琼,今年65岁,和老伴留守在家,老伴几年前摔伤后被确诊为股骨头坏死,长年瘫痪在床,前年她看到附近园区在招工,觉得是个好机会,就加入进来。  “每个月挣 2000 多元钱,现在园区创造了好的条件,我们也不用走更远的路打工了。”顾文琼指着不远处的一排房子告诉记者,最矮的那栋两层小楼是她的家,“家里5口人,儿子在德阳一家工厂上班,孙女还在上五年级。前年在政府集中安置政策下,我们建了新房,国家帮了我们那么多,现在更要自食其力。”  旌阳区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吴志广介绍,近年来,红光印象园区通过“聚资源、融产业、享发展”的“红光共振模式”,实现了产业良性联动、农旅协调推进,土地流转+园区务工等已成为农户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26
(杨晓晗  记者  钟正有)7月21日,中江农商银行与中江县乡村振兴局、中江县玉兴镇人民政府举行乡村振兴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会上,双方在支持现代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打造文化旅游产业、脱贫攻坚成果巩固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旨在进一步深化合作,加快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下一步,该行将按照省联社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指导意见,深入推进扩面强基、整村评级授信、走千访万、农村金融服务站建设等工作,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形成政银融合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格局,为地方乡村振兴贡献四川农信力量。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07-23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  7月18日,在德阳市旌阳区双东镇东美村5组,蛋鸡养殖大户杨权正在清理圈舍,头一批已经老化的蛋鸡被处理后,她准备今年8月份再引进一批鸡苗。  杨权养殖蛋鸡10多年,年存栏规模达20多万羽。她说:“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蛋鸡养殖风险确实大,疾病、洪涝等意外都会造成损失。政府推动的特色农产品保险非常好,去年给予参保农户补贴,解决了我们的大问题。”  2017年时,杨权的鸡场温控设备在夜间被雷击坏,由于她没有及时发现,当晚就热死了5万多只鸡,损失上百万元。“当时我心痛不已,都差点站不住了。”  2020年起,杨权购买了特色农产品保险,圈舍每只鸡保费1.8元,其中政府以奖代补50%,一旦出现因灾死亡等情况,最高赔付额度可达30元/羽。  在双东镇清泉村,柑橘种植户李本国近段时间天天刷着手机上的天气预报。由于汛期来临,他十分关注德阳可能出现的极端天气。  “今年种了30多亩水蜜桃,目前正在采收。由于采用生态有机方式种植的,市场不愁销,但就怕暴雨等自然灾害对果树生长带来不利影响!”李本国说。  去年李本国试着购买了特色农产品保险。今年 2月,遇到霜冻天气,初挂果的几百亩柑橘受损,保险公司赔付了10多万元,弥补了一定损失。今年他再次购买了保险,为柑橘园稳产保收“托底”。  记者从旌阳区农业农村局获悉,旌阳区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的原则,积极开展农业保险工作,近年来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2020年全区政策性农业保险涉及7个镇、3个街道办,共有2.02万户农户参保,其中种植业投保面积21.61万亩,包含水稻11.99万亩、玉米2.15万亩、小麦6.66万亩、油菜0.79万亩、马铃薯0.02万亩,养殖业投保4.11万头,包含育肥猪3.59万头、能繁母猪0.52万头。  该区还不断创新,2020年新增蛋鸡、柑橘特色农产品保险品种,对参保种养户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提高特色农产品产业风险保障水平。2020年,全区柑橘投保面积0.26万亩,蛋鸡投保67.96万只,特色农产品总保费达186.18万元,其中区财政补贴93.09万元,农户自缴93.09万元。  目前,旌阳区已被纳入农业大灾保险试点县,水稻、玉米、小麦保额分别提高到每亩700元、700元、600元,能繁母猪、育肥猪保额分别提高到每头1500元、800元。区农业农村局充分维护投保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利益,提高保障水平,确保惠民政策落实到位。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23
(熊姣 王涛 记者 闫新宇)近年来,德阳市罗江区调元镇坚持以产业发展带动农村改革的理念,明确引进主导产业,建设规模化、现代化农业基地的发展思路,重点突破、统筹推进,聚焦青花椒产业发展,在顺河村规划建设万亩青花椒产业园。7月,正值青花椒成熟的季节,走进顺河村万亩青花椒产业园,漫山遍野的花椒树郁郁葱葱,一簇簇绿油油的花椒籽挂满枝头,长势喜人。在三麻子青花椒种植专合社车间里,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阵阵“麻”香沁人心脾,工人们正忙着称重、装袋、搬运、装车运送……与往年不一样的是,今年专合社引进了几台电力烘干机代替传统的烧煤烘干。“电力烘干机能将摘下来的花椒以最快的时间烘干,在减少人工投入的同时还能提升青花椒品质。”看着眼前井然有序的生产现场,三麻子青花椒种植专合社理事长杨洪军高兴地介绍道。据了解,专合社平时有七八十个工人,每年花椒采摘季时用工量达100余人,大多数都是当地村民,他们每天工作7-9小时,按时15元/时计算工资,一天能挣105-135元。“凡是困难群众愿意来干活,我们专合社都会接收,现在我们工人里面有20多个贫困户、低保户、残疾人……”杨洪军说,对于手脚不便的困难群众,专合社都会特别照顾,让他们做些扫地、剪枝等劳动强度低的工作,一天也能挣70-90元。“2012年我就跟着小杨干了,现在每年务工收入加上土地分红,一年至少能挣2万。”60多岁的易正祥是顺河村的贫困户,因妻子常年瘫痪在床,他无法外出务工,自从跟着杨洪军干,现在家里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连妻子的病情都有所好转,易大爷干得更起劲了。不光易正祥,该村共有232户村民都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加入了专合社,每年光土地承包费和固定分红就会给村民带来300万的收入。除了直接销售花椒外,杨洪军还开发了一系列产品:花椒籽填充的枕头、花椒刺为原料的足浴包、花椒叶填充的香囊……下一步他还要研究花椒枝条“变废为宝”的工艺,让花椒“浑身是宝”。“把产业做大,让我们顺河村的老百姓都致富奔小康。”杨洪军说,这是他返乡创业的初心,也是一直以来的动力。如今,6000多亩的青花椒基地让以往的荒山变成了老百姓的金山,顺河村的村民们彻底改变了以前靠天吃饭的日子,大家都干劲十足。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07-22
(记者  钟正有)为切实抓好水稻、玉米等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保障粮食安全,近日,全省大春中后期病虫害及草地贪夜蛾防控现场会在中江县召开。来自全省21个市(州)植保站站长、有关县(市、区)植保站站长及种植大户等28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期间,参会代表先后参观了中江县永太镇多宝村的水稻绿色防控和辑庆镇文堂村的草地贪夜蛾绿色防控现场,观摩了来自全国各地37家农药、药械生产商的绿色防控产品和植保无人机防控演练,听取了与会商家绿色防控产品介绍,学习了推广应用生物农药、绿色农药和现代植保防控装置的先进理念。会议安排部署了全省近期及下一阶段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防控工作,要求各县(市、区)要抓好病虫害监测预报和防控,全力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加大中省项目实施进度,充分利用水稻、玉米病虫害防控的关键时期,应用植保无人机等现代高效植保机械,大力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要求各县(市、区)要通过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和微信、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滚动宣传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全面推进全省农药减量化工作。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07-20
记者  黄晓庆  闫新宇时代不负江山秀,岁月从来应美景。绵水之滨,茂林修竹,是谓绵竹。绵竹,古为蜀山氏地,有“古蜀翘楚,益州重镇”之誉,是远近闻名的酒乡画城。它,因酒而兴,“唐时宫廷酒,盛世剑南春”。一壶老酒,香溢四海,传承千年,兴了一方业。它,因画而名,木板年画,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江苏桃花坞并称中国年画四大家,源于北宋,行销世界,名了一座城。昔日,绵竹从2200年前的历史深处走来,在1245.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写下了酒乡画城的传奇。今朝,新时代绵竹又以酒乡画城为底,绘就全域旅游的新诗篇。近年来,绵竹市委、市政府依托丰富文化底蕴,深挖本土旅游资源,串起绿水青山连起金山银山,以旅游业态融合,全力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天府旅游名县“双创”工作,做精做特做优旅游文章,拓展出全域旅游的发展格局。2019年,绵竹市成功入围首批天府旅游名县候选县。2020年,成功创建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入围2020中国旅游潜力百强县。一座诗意城   酒香绵延画境新千年绵竹,古而不老。盛夏时节,步入绵竹城区,一缕酒香打翻了时光的沙漏,开启了一条老街的前世今生。剑南老街,一条酒香千年的古街。早在1500年前,绵竹人开始在此酿造美酒,酿出了“大唐国酒”剑南烧春;造出了酒坊林立,商贾云集,百业兴盛。如今,明清风格的剑南老街,是剑南春集团依托“剑南春遗址”和“天益老号”酒坊,打造的“旅游+工业”景区。500米长的青石板巷,串起了剑南春独有的御酒历史,勾连着川酒会馆、诸葛双忠祠、年画坊等酒文化、三国文化和绵竹年画文化。白天,来剑南老街,可以体验古法酿造全过程,现场品尝新出的美酒;也可以拜谒诸葛瞻父子墓,瞻仰汉室忠烈的遗风等。夜里,可享近日全新开启的“夜游模式”。古色古香的老街,萨克斯手、吉他手、魔术人等艺人齐聚,吸引了无数市民和游人,点亮了千年古街的夜。不久,剑南春大唐国酒生态园即将开园,将开启剑南老街全新的体验。视线从城市转到乡村,年画村又是另一番诗意的风景。绵竹年画,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著名作家冯骥才称其为“土中大艺术,纸上剑南春”。走进年画村,田野里的川西民居青瓦、白墙、朱漆,错落有致,墙上绘出的胖娃娃憨态可掬,门神眉目传神,一展绵竹年画的千年魅力。在这里,年画不再只是挂在墙壁上的艺术,而是以年画为题材开发了各类年画手工衍生品,游客们可以DIY自己喜欢的产品,也可以体验传统农耕文化。年画村党支部副书记徐晓燕告诉记者,目前村上有年画作坊20家左右,年画艺人400余名,他们过着“农忙扛锄头,农闲握笔头”的诗意生活。如今,年画村荣获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首批“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两项殊荣,成为四川引领乡村振兴的示范村。在酒乡画城之上写“文旅新韵”,绵竹的手法远不止于在千年“老底片”上绘“新名堂”,更在于深入挖掘地域特色,“无中生有”,打造了“一镇一貌”的旅游特色小镇发展格局。在麓棠镇,依托万亩大马士革玫瑰花打造的“中国玫瑰谷”,不仅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三的大马士革玫瑰种植基地,还以玫瑰产业为基础,带动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互动,催生了“她经济”和“美丽经济”相关产业落户绵竹,形成玫瑰生态全产业链,被称为酒画之外的第三张城市名片。去年6月,玫瑰小镇成为国家发改委特色小镇典型示范。今年6月,又上榜四川省特色小镇。龙门山脚下,九龙镇打造了滑草滑翔项目,吸引了来自全国的滑翔伞爱好者;推出“绵竹绿道”IP,荣获“中国最适宜骑行游览线路”;打造花棚子、花乡花宿等特色民宿。2019年,九龙山景区获评“中国体育旅游精品景区”。在清平镇,绵绵的青山里,通过政府引导,“矿区变景区、家园变花园、颜值变产值”,昔日的泥石流遗址和矿场料坑上,“钻”出了彩色的民房、星空泡泡屋、特色民宿,跑起了浪漫的观光小火车,打造出金色的童话世界,一个成渝文旅新地标,拔地而起。“旅游+工业”“旅游+文化”“旅游+体育……从城市到乡村,从景点到全域,绵竹不断加大旅游资源供给。“春赏花、夏纳凉、秋品果、冬观雪”。近年来,绵竹依托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努力打造“多业融合,全域联动”的发展格局,形成“历史文化游”“休闲度假游”“自然生态游”“运动康体游”和“特色乡村游”等特色旅游精品。目前,已建成大小景点50余处,成功打造了国家4A级旅游景区3处,国家3A级旅游景区2处,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确立了“酒香画境,美丽绵竹”的文旅品牌。千年酒乡画城,更添了诗和远方的新韵。一条创新路   不拘一格谋发展在宁静的剑南老街上,最近随时可见四川四汇斋年画有限公司总经理曾涌忙碌的身影:跑自家原创年画图案被盗用案的庭前调查举证;忙自主研发的绵竹年画主题白酒的销售;忙着引进年画项目的谈判……“我们正在引进一个年画相关的文旅项目,预计投资2000万,可能是绵竹近年来投资最大的年画项目。”曾涌说,虽然最近又忙又累,但想起新项目,浑身都是劲儿。“不仅本地从业者投入积极了,外地的企业也敢来投资了。”曾涌告诉记者,这两年绵竹年画产业发展活力倍增。而这一切变化,源于2020年1月1日《德阳市绵竹年画保护条例》的正式实施。绵竹年画,首批国家级非遗。近年来,水平参差不齐,行业自律不足,保护不足,成产业之困。《德阳市绵竹年画保护条例》是国内首部年画保护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其出台和实施以来,建立了对行业的刚性约束,大大提振了年画人信心,激发了行业活力,受到文旅部通报表扬。这是绵竹市护航文旅发展路上的一大创举,也是绵竹大力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侧影。“近年来,绵竹市文旅发展,围绕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天府旅游名县,积极创新突破,从机制体制、基础设施、服务体系等方面全方位下深水,全面保证文旅发展。”绵竹市文旅局局长钟声说。在机制体制方面,绵竹实施创新突破,进行高位推动,凝聚发展合力。2018年,绵竹市委十三届二次全会上,出台了《关于推进转型发展、绿色发展、融合发展,努力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决定》。随后,成立以书记、市长为组长的“双创”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全域旅游规划建设会战指挥部和联席会议制度。同时,建立“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责任体系。组建市文化体育和旅游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健全“1+3+N”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机制(旅游警察、旅游法庭、旅游市场执法中队)。为保证工作落到实处,绵竹市还将“双创”工作纳入全年目标工作考核,并逐年加大权重;开展全域旅游统计监测,加强行业协会自律管理,推动旅游管理从单一部门向社会综合治理转变。在基础设施方面创新突破,2019年,绵竹市与中国绿地博大绿泽集团有限公司签约,率先在全省“双创”工作中实施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这既解决了建设资金问题、项目营运问题,又能全力补齐文旅发展短板。2020年6月,被省发改委、省财政厅列为全省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示范项目。而在服务体系方面,绵竹市也开启了创新模式——以成为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试点县为契机,以全市文旅人、涉旅企业、青年团员、景区人员为主体,成立“画境绵竹”志愿服务大队,整合构建“1+9+N”阵地体系,为创建天府旅游名县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服务。一颗名城心   不负千年不负卿脉脉人文传古今,不负千年一名城。绵竹,始建于西汉高祖6年,是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的宝地。旧志载:“汉有五忠,宋有三贤”,晚清有“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的杨锐,近现代有令人崇敬的早期共产党员王干青、骆是愚、赵利群。至今,绵竹境内保存的历史古迹众多,有诸葛双忠祠、南轩祠、杨锐墓祠、“天下第一禅林”祥符寺、道教圣地严仙观、千年名刹吉祥寺、紫岩书院遗址、回澜塔等古迹,形成名酒文化、年画文化、南轩文化、三国文化、德孝文化等历史文化名片。早在1995年,绵竹就被命名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而近年来,随着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绵竹更以历史文化为底,提出建设“文旅名城”,科学编制了《四川省绵竹市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及7个子规划,形成“一心、一园、三带、六组团”的全域旅游空间布局,延伸了全产业链条,做大做强旅游产业转型发展的“基本盘”。同时,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争创四川省旅游强县为抓手,全力推进中国熊猫谷、中国玫瑰谷、中国年文化小镇、天府冰雪小镇、清平4A级景区提档升级项目等一批重大文旅项目建设,形成“多业融合,全域联动”的发展格局。2019年,绵竹成功入围首批“天府旅游名县”候选县。2020年,绵竹成功入选为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十四五”,绵竹响亮提出,紧紧围绕德阳市建设“三区两地”的建设目标,深度融入成德眉资同城化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战略,深度融入旅游发展新格局;以绵竹建设“三高三地”为核心,以天府旅游名县创建为引领、以巩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成果为基础,打造高颜值旅游目的地。目标既定,重在落实。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绵竹市围绕打造高颜值旅游目的地的目标定位,坚定不移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重点推出绵竹玫瑰谷、绵竹天府冰雪运动项目、全域旅游PPP项目等10大文旅重点项目建设,总投资118亿元。如今,绵竹大地,重点项目建设热火朝天:月季园玫瑰城堡正在升级外观,中国玫瑰谷君澜玫瑰度假酒店项目已签订协议;清平游客集散中心钢柱、梁施工完成,停车场完成50%;绵竹市户外山地运动项目,建设方案正在编制中。……让游客舒心游,让游客有得游,让游客方便游。绵竹,正全力补齐文旅发展短板——加快形成以中国玫瑰谷为主体的国际化高端旅游度假目的地;以中国熊猫谷为主体的集观赏、游乐、科普、休闲于一体的沉浸式科普乐园;以大九龙山片区为基础的国家级山地运动旅游度假区;以年画、年俗、年味、年趣为核心内容的一站式年文化体验度假旅游景区;以清平优质森林资源为核心的国家森林康养基地。绵竹,不负千年,不负游客,绵远河畔,一方全新的酒香画境正点亮人们向往的“诗和远方”。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07-20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阚莹莹  7月12日,在广汉市新协和农机专业合作社,由四川省农机化技术推广总站、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广汉市农业农村局、广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共建的四川省农业装备新技术推广示范基地正式揭牌。  智能农机装备制造是全省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中的三大先导性支撑产业之一,记者从现场了解到,接下来,这里将被打造为四川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载体,良种、良法、良制、良田、良机“五良”融合的集成基地,农业科技创新的孵化基地,农业新技术成果的促化基地,新技术人才的成长基地,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基地,现代农业装备的展示窗口。选址广汉引领高质量发展  为何将基地建设在广汉?记者了解到,广汉市是四川省重要粮食生产基地,现代新型农业装备广泛使用,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在广汉共建四川省农业装备新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对于进一步推进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农业机械化示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举措,是对广汉市农业装备新技术推广工作的肯定。今后,我们将继续本着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加强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共享多方人才培养资源,创造高技能人才就业环境,开展专业领域新技术示范更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为全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积累先进经验。”广汉市副市长梁筱萍表示。院校加持壮大人才队伍  在基地共建中,农机人才培养是一大关键,成都农业职业学院重点承担这项任务。  近年来,成都农业职业学院以农业创业青年、农机合作社骨干、家庭农场主、种植大户等为主要对象,培育了一批新时代农机工匠,不断壮大现代农业装备人才队伍,承办了2020年省农业农村厅、省人社厅、省总工会主办的植保无人机操作技能竞赛,两名“农机工匠班”学生入选省部级农机使用“土专家”名录,《微智农机》创业项目荣获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四川省金奖,“农机工匠培养创新与实践”被认定为四川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大项目。  “只要共建参与方资源共享、精诚合作、优势互补,培养更多有用、能用、实用的现代农机工匠,推广更多农业装备新技术,建设更多农业装备推广示范基地,就一定能够提升四川现代农业装备水平,擦亮四川农业金字招牌。”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副院长陈昌辉表示。区域领先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3%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实施以来,省农业农村厅农机化技术推广总站作为全省农机技术推广的负责机构,围绕推动全程全面机械化要求,聚焦粮油和特色农产品的稳产保供,聚力薄弱环节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技术集成配套和系统解决方案的研究,加快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数据统计,2020年底,全省农机总动力达4700多千瓦,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3%,处于全国同类地区领先水平,水稻、小麦、油菜等主要农作物生产实现由人畜力为主向机械化为主的重大跨越。  “我们将以基地的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职能资源优势,支持基地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加快农业科研成果转化运用,促进农机与农艺融合、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引领农业生产方式变革,与其他共建方一道,将基地打造为集科研开发、技术推广、教育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性平台。”省农机化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谷剑表示。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20
( 杨洲静 梁静 记者 闫新宇)近年来,德阳市罗江区以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为契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向基层延伸,全域推进镇村便民服务“三化”建设试点,全域覆盖、标准规范、保障到位的便民服务体系初步形成,服务质效和群众参与率、满意度不断提升。聚焦服务功能  夯实“三项基础”完善优化服务场所。规范设置便民服务中心7个、便民服务站2个、便民服务室93个,全力构建区、镇、村(社区)三级便民服务体系,打造15分钟便民服务办事圈,镇村便民服务机构覆盖率达到100%,实现便民服务“就近办”,有效解决群众就近就地获得便民服务难题。结合场地实际和各镇村服务重点,合理配置办公设备和自助服务终端机等服务设施,规范统一场所名称标识、服务窗口、功能分区,并增设了填写台、休息座椅、饮水机等便民设施,努力营造温馨舒适亲民的服务环境。规范统一服务事项。充分考虑镇村承接能力,按照“依法依规、能放尽放”的原则,全面梳理下放镇村群众办理的高频事项,108项便民服务事项统一纳入乡镇便民服务中心(站)办理(代办事项84项,全流程办理事项26项),51项便民服务事项统一纳入村(社区)便民服务室办理(代办事项35项,全流程办理事项16项),42项高频事项全部实现镇村“一次办”。深化“一窗受理、分类审批、一枚印章、统一出件”工作模式,整合民政、残联等8部门业务实行综合受理,制定完善指导目录,全面推进“无差别受理”综合柜员制,持续减少办事环节、缩短办事时限、提高办事效率,努力让企业和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配齐配强服务力量。把乡镇便民服务中心作为区行政审批局下属事业单位,中心主任按八级职员配备,由区行政审批局统一派驻,统筹开展镇村便民服务、人员培训等相关工作,有效提升乡镇便民服务水平。按照“区招镇用”工作模式,进一步充实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力量,窗口常驻工作人员达到5-7人。鄢家镇特设农业产业发展服务秘书,专门为辖区内柑橘、蜜柚等农村产业发展提供帮办服务。工业园区实行涉企服务全程代办,巩固提升在建企业项目秘书制度和投产企业驻企特派员制度,努力实现企业足不出户即可办结所有行政审批事项,园区已配备项目秘书、驻企特派员11人。聚焦群众期盼  推进“三个提升”提升服务覆盖面。在省市便民服务体系“三化”建设标准的基础上,根据群众日常生活需求,鼓励各便民服务中心(站)结合自身实际和特色,制定开展个性化服务事项,将快递投放、农村金融服务、水电气费用缴纳与便民服务措施结合起来,打造镇村综合便民服务平台,促进农村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有序流动,拓宽便民服务种类,丰富便民服务内容。提升服务便利化。根据群众办事需求,创新推行预约服务、延时服务、上门服务、帮办代办等个性化定制服务,大力推进“一网通办”,努力让群众办事不再受时间地点限制,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着力推行“六减”工作法,持续开展“减证便民”行动,坚决取消各类不合法、不合理证明,村(社区)开具证明事项累计取消33项,仅保留4项。依托省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积极推广“德阳市民通”,启动“智慧罗江”建设,创立“幸福罗江”“罗江邻里+”指尖政务品牌,大力推动掌上办事,“网上办”事项占比达到100%,较2020年提高30个百分点。提升服务满意度。加强便民服务制度建设,建立完善首问负责、限时办结、责任追究、一次性告知、服务双岗、去向留言、信息公开、投诉举报等制度,强化对便民服务工作人员的日常管理。在各镇便民服务中心大厅设置“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积极回应群众诉求,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全区群众办事满意度不断提升,1-6月达到100%。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07-14
四川农村日报讯 顾朝辉 特约通讯员 肖开丰 文/图中江县充分利用山坡地种植青花椒 1.8 万亩,年产量达5000余吨,年产值7000余万元,为群众增收开辟了新路径。  当前正值青花椒采摘上市的好时节,中江县黄鹿镇五丰村的青花椒基地内,村民们正忙着剪枝摘椒,一串串青花椒装满背篓,一车车运载青花椒枝条的车辆行驶在产业道上,将青花椒运回烘干房进行加工。村民在采摘青花椒。  “李大妈48斤、肖大叔56斤……”7月6日12时,正在给村民采摘的青花椒过秤的基地负责人李定国挨个报出重量,与大家一起分享丰收的喜悦。  李定国从2011年开始种植青花椒,以前没少走弯路,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现在已承包本村300余亩山坡地种植青花椒,年产值120余万元,每年给当地村民发放工资30余万元。“平时用工高峰期,到我这儿务工的村民多达60多个,每天80多元工资,手脚快的可以挣100多元。”李定国介绍。  五丰村青花椒基地里,村民肖由琼也正忙着采摘青花椒。“我农闲时就在花椒基地除草、摘花椒,一年下来少说可以挣3000块。”同时,她在李定国的带动下,自家也种了两亩多青花椒。  “全镇共种植青花椒5000余亩,我们还结合各村特点,发展菊花、大闸蟹、龙虾、肉牛等产业,促进群众增收,实现乡村振兴。”黄鹿镇党委书记田勇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13
让更多乡土文化能人“触网”和“出圈”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你听说过贺娇龙、丁真、李子柒吗?”“你身边有这样的人吗?你想成为他们吗?”7月6日上午,四川省首届乡村文化振兴魅力乡镇竞演大赛首场片区培训会走进德阳中江,特约讲师林立“开门见山”抛出的这几个问题,一下子引起了参训学员的兴趣。会议现场  林立随后就大家关心的“乡土文化能人如何通过短视频扩大影响力”“魅力乡镇如何通过短视频推介家乡”“怎样参与全省首届乡村文化振兴魅力乡镇竞演活动”等内容进行了详细讲解。  4月底,由省委宣传部、省农业农村厅、省文旅厅、省体育局、省广播电视局主办,四川日报报业集团等承办的四川省首届乡村文化振兴魅力乡镇竞演大赛火热开启,活动线上线下搭建了展示乡土文化能人和魅力乡镇的舞台,挖掘、发现、推出更多的“丁真”“李子柒”,为乡村文化、文脉传承、文旅发展助力。  为进一步推进竞演活动走深走实,以乡村文化蓬勃发展的切实成效助推乡村振兴开好局起好步,省委宣传部以市州为单位,通过线下落地培训的方式,为参训人员系统讲解“短视频风口”“活动报名流程”“短视频直播”“事例分享”等内容,帮助参赛人员和活动组织者了解竞演活动基本情况和熟练掌握参与技巧,推动更多乡土文化能人、魅力乡镇“触网”和“出圈”。  现学现用,包教包会。不同于以理论讲解为主的传统授课方式,本次培训更加注重实操及案例分享。课堂上,讲师林立现场指导学员们下载快手、抖音,用手机进行初步剪辑并上传视频,邀请学员们扫微信二维码加入培训群,方便进一步跟踪、指导。  “平时我也玩抖音,也有一定粉丝量,作为一名普通的村干部,听了这次培训,我想把自己平时的工作日常推广出去,搞好文化建设。”听完培训课程,参加培训的中江县龙台镇龙安村党支部副书记艾辉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09
(记者  钟正有)为鼓励动员各级预算单位等通过优先采购、预留采购份额方式采购脱贫地区农副产品,促进脱贫地区农副产品销售,持续助力脱贫地区农民增收,今年以来,绵竹市积极抓好2021年度采购脱贫地区农副产品信息填报工作。提高政治站位。要求各采购预算单位高度重视该项工作的重要性,认真领会上级财政部门等文件精神,克服今年部署时间晚、填报时间迟、时间已过半等困难,高度重视脱贫地区农副产品信息填报工作,确保信息填报工作按时完成。明确填报内容。各预算主管部门要统筹指导所属二级预算单位,填报内容主要包括:年度食堂食材采购总额、预留比例、联系人、联系电话等。工会采购也纳入本次填报范围。基于2020年食堂食材实际采购总额,预计2021年度本单位农副产品采购总额按照不低于10%的比例预留份额,采购脱贫地区农副产品。按时间进度完成。各预算单位须制定合理采购计划,确保如期完成全年的采购份额,实现年度预留份额采购清零。鼓励超额完成填报的食堂、工会采购份额。未完成支付或通过“832平台”以外其他渠道采购的,不计入本单位年度采购总额。目前,绵竹市已圆满完成填报份额,2021年全市预算单位食堂预留采购份额148.48万元,比2020年度预留份额81.38万元净增67.1万元,已在“832平台”采购6.51万元,有力地支持了脱贫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07-08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张闻亚 文/图  6月28日,在位于绵竹市广济镇的四川华胜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简称“华胜农业“)的猕猴桃园里,有机肥撒施、农药喷洒、猕猴桃枝条粉碎、除草以及松土……数台机械在行间操作,来自全国的猕猴桃、机械领域的专家在旁仔细观看和检查机械操作的效果。  原来,这是省农村科技发展中心聘请的专家,正在对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等多家单位共同完成的“猕猴桃农机农艺融合高效生产技术创新与应用”成果进行评价。  “这项技术全国领先。”“这项成果破解了猕猴桃规模化生产的瓶颈。”……对于这项经过5年时间创新集成,凝聚多家单位辛勤付出的科技成果,与会专家给予了高度评价。碎枝机。痛点和难点机械化率<30%  适度规模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但在猕猴桃产业上,却出现了一个怪圈:大规模种植也不赚钱。“这个现象在我省乃至我国都普遍存在。”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的猕猴桃首席专家、猕猴桃育种专家李明章告诉记者,究其原因,“机械化程度低,人工成本高,是主要原因之一。”  我国水果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但与农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果园综合机械化作业水平较低。据我省猕猴桃栽培专家、省农科院园艺所副研究员涂美艳介绍,我国果园的平均综合机械化率不到30%,猕猴桃种植的平均水平还低于这个数字。很多规模化园区劳动力依赖度高,而农村用工难问题极为突出,果园效益难以提升。  我省有猕猴桃种植面积75万亩,是我省“10+3”产业川果中的一张靓丽名片。面对日益增长的人工成本以及农村用工难问题,我省要实现猕猴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农机农艺融合、实现猕猴桃生产全程机械化是必由之路。创新与成果农机农艺融合  当日,在绵竹市广济镇的猕猴桃千亩园区里,记者看到,猕猴桃已挂满枝条,丰收在望。  众所周知,猕猴桃在修剪、施肥、除草、松土、制粉、授粉、喷药、兑药等生产环节人工依赖度高,市场上适宜南方猕猴桃园的管理机械较少,现有栽培技术体系与机械化生产的匹配性差。  怎么办呢?科研人员通过引进、创新研发系列小型装置、农机具及设施设备和智能管控系统,为全程机械化生产提供设备(装置)保障。“包括有机肥撒施机、农药喷洒机、碎枝机、松土机等,都是我们根据四川的土壤环境和建园条 件 研 制 的 ,有 46 台(套)。”涂美艳告诉记者,科研人员还集成了果园智慧化管理与决策平台1个,基本实现了南方猕猴桃生产管理全程机械化。  通过在都江堰、苍溪、绵竹、蒲江、巴中等我省猕猴桃主产区多个点的示范显示,该项成果节本提质增效显著,提高授粉、施肥、喷药等关键环节管理效率3~5倍,化肥农药减量30%以上,商品果率提高10%以上,肥料利用率提升30%。“猕猴桃有机肥用量大,前几年请人施有机肥,有两个70多岁的老人还摔伤了。”成果参与单位华胜农业总经理白峰告诉记者,现在用机械,效率提升了几十倍,而且比人工施肥更均匀。  在果园,记者发现,部分猕猴桃枝蔓被一根根细柱牵引到6米左右的高空。“这些枝蔓都是第二年的结果母枝,以前,它们会垂掉在果园里,一是影响机械进园,二是影响光合作用,三是不利于其增长增粗生长。”涂美艳告诉记者,通过这种农艺上的改变,为机械化和持续丰产提供了条件。  在该项成果中,农机农艺的融合随处可见,足足有20余项农机农艺融合技术。“该项成果针对南方地区果园生产实际,全面、系统、科学、规范地研究了全园机械化生产关键技术,实现了农机农艺相结合并高效融合应用,为猕猴桃轻简高效生产提供了支撑,创新性突出,总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专家组这样评价。  国家桃产业技术体系成都综合试验站站长、省农科院园艺所书记江国良研究员表示,该项成果针对性强,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对其他果树种类栽培管理机械化有借鉴作用。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08
    (记者 钟正有 文/图)中江县白果乡通过市、县、乡三级联动,三级领导调研走访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确定三大举措,有效推动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走访现场    落实政策“定心丸”    “脱贫后的五年过渡期保持已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对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至关重要,我乡依托现有政策体系,建立了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白果乡党委副书记冯海兰说,通过每月固定走访日和工作日走访监测,建立起覆盖全乡贫困户和边缘易致贫户的动态监测网,利用现有的扶持政策和乡村振兴政策,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分类分级整改,确保贫困户不发生返贫。    用好项目“助推器”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为选择合适的产业项目,让产业振兴带动村集体与已脱贫群众增收,白果乡积极与上级沟通对接,德阳市扶贫开发局领导、市县相关部门多次到白果乡调研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乡村振兴、防返贫监测机制建设等工作情况,最终由德阳市扶贫基金会选择在白果乡百安村11社建设金牧粮草种养循环示范项目,通过“公司+村集体+农户”合作模式,为村集体每年带来股份分红,为已脱贫群众创造务工、土地租金收入。    “我村被市扶贫开发局推荐纳入全省重点帮扶关注村,我们将服务好金牧粮草种养循环示范项目,按照乡党委统一部署,落实好产业道建设、撂荒地整治、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项目,并以这些项目为抓手带动全村实现产业振兴。”百安村第一书记任刚说。    在产业发展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白果乡还大力推动人居环境示范社评比,建设“一村一院落”人居环境改善示范点,常态化抓好生活垃圾治理、秸秆禁烧、河湖长制等工作,稳步推动着生态振兴工作。    用活扶贫好经验    白果乡注重从脱贫攻坚工作中总结经验和做法,建立了调研走访、会商研判、定点督导等工作机制,针对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及五大振兴工作内容进行调研、研判、督导,以解决项目和工作中的重难点问题,确保乡村振兴工作稳步推进。    “此外,我乡每季度都将召开乡村振兴现场会,组织党员干部到各村乡村振兴点位去观摩学习,通过比学赶超的方式,督促乡村干部将乡村振兴工作抓在手上、抓出成绩。”白果乡乡村振兴中心主任黄磊说。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07-06
    (记者 钟正有)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德阳什邡市财政局聚焦新时代“三农”发展要求,认真落实乡村振兴各项决策部署,保投入、助振兴,强反哺、补短板,防风险、促转型,有效推动该市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加强财政支出投入“保障”,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农业优先发展理念,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各项农村补贴、奖补资金及时拨付,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和拓展,乡村振兴发展无缝衔接推动。截至6月初,已投入乡村振兴保障资金29887万元,超去年同期214万元。    加强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接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推进涉农资金整合,统筹力量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项目适度整合,资金向园区集中”的原则,已完成今年什邡市第一次涉农资金2567.53万元的整合利用工作,主要用于南泉园区田形调整、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五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等21个项目。    加强土地出让收入“反哺”,接续补齐农村发展短板。统筹考虑什邡市财政实力、土地出让收入规模、农业农村发展需求的前提下,制定了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计划,集中支持乡村振兴重点任务和解决“三农”发展短板事项,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资金保障。    加强产业发展风险“补偿”,接续助力现代农业转型。继续安排500万元资金注入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贷款风险补偿金专户,目前风险补偿金规模已达到1685万元,预计今年底风险补偿金专户规模将达到2500万元。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06-29
    (记者 钟正有)今年以来,中江县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工作要求,制定出台防返贫监测和帮扶、农业产业发展、稳岗就业、基础建设等“八项措施”,因地因户,精准施策,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乡村振兴夯实基础。    建立巩固机制,坚决守住脱贫成果。建立巩固脱贫政策体系,制定出台边缘易致贫户住房保障等系列政策,持续落实已脱贫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医疗、教育等各类民生保障政策,确保政策“不断档”。建立完善防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机制,对已脱贫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开展常态化动态监测。    强化资产监管,确保持续发挥效益。强化扶贫项目建设进度、质量监管,成立专班开展项目建设、资金检查,动员群众积极参与现场监督,聘请第三方开展项目资金预算执行和绩效目标跟踪分析,实现项目建设规范有序、高效推进。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对非经营性资产,落实管理主体和管理责任;对经营性资产,充分发挥作用,产生的收益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发展乡村产业,提升产业发展层次。按照全县“2+2”农业产业体系,加大扶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力度,建设20万亩凯北粮油生猪循环现代农业园区等。积极推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突出抓实优质粮油等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提档升级“中江芍药谷”等农业主题公园,推进继光湖等旅游景区建设,举办乡村文化旅游节等节会活动,打造成都都市圈乡村旅游优选地,全面提升产业发展规模和发展层次。    狠抓稳岗就业,确保持续稳定增收。以就业为目标大力开展技能培训,加强与东部发达城市对接,拓展就业工作岗位;积极扩大就地就近就业渠道,大力挖掘、开发就业岗位,就地就近吸纳劳动力就业。2021年全县已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3.6万余人,比2020年增长9%。    夯实基础设施,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生活环境。强化示范带动,分片区设立示范乡镇,各乡镇和五大振兴牵头行业部门分别设立示范村、示范点,坚持示范带动作用,并纳入年终考核,对排位前列的给予奖励,对排位靠后的进行约谈和述职。    兜牢民生底线,持续巩固脱贫成果。进一步完善低保和救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科学认定农村低保对象,提高政策精准性,对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人口,分层分类做好帮扶救助。对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收入人口,落实好产业、就业等帮扶。对没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收入人口,主要由民政等部门负责进行兜底保障,并逐步提高保障水平。严格考核评估,压紧压实主体责任。严格按照中、省、市相关要求,将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重点考核贯彻落实决策部署、推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年度任务落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情况。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将考核结果纳入年终综合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评先奖优、问责追责的重要参考。    落实保障措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五级书记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成立以县委、县人大、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将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会、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会、县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会“三会合一”,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落地落实。持续加大财政衔接资金投入,继续按原渠道设立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按照不低于脱贫攻坚期内投入数量和增长比例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06-28
蹲点点位广汉市向阳镇历史评价  1979年9月,广汉县委在向阳公社进行政、社工作分开试点,得到省委肯定。1980年5月,广汉县委在向阳公社进行人民公社体制改革试点;9月,摘下“广汉县向阳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牌子,挂上“广汉县向阳乡人民政府”牌子。向阳乡成为全国最早改变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的体制,实行党政分工、政企分开新体制的乡。向阳公社作为农村管理体制改革的先行者,为确立农村基层政权新体制提供了新鲜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1-05-31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