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王代强)为加快推进四川林草碳汇高质量发展,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助推实现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研究制定并于近日印发了《四川林草碳汇行动方案》。方案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立林草碳汇高质量发展体系,基本形成林草碳汇多元化发展格局,全省森林蓄积量达到21亿立方米,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87%,湿地保护率达到57%,林草碳汇项目总规模达到3000万亩;到2030年,全省林草碳汇组织管理体系、政策法规体系、技术标准体系、计量监测体系更加健全,基础能力、服务水平和队伍建设有效夯实,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显著提高,林草固碳增汇能力全面提升。根据方案,四川将实施以下六项林草碳汇重点行动。——提升林草增汇能力。科学抓好宜林荒山、荒坡、荒丘、荒滩造林和退耕还林,加强珍稀树木培育,高质量建设竹林风景线,积极推行木竹替代,探索发展生物质能源林。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加强长江廊道、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秦巴山区、乌蒙山区等区域重点防护林建设、低效林改造和退化林修复,制定落实森林蓄积量目标实施方案。——巩固林草固碳成果。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推进健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提升林草气候适应性和气候韧性,强化森林资源“一张图”管理。健全用好“五位一体”的森林草原火情监测即报系统(DPS),强化火源管理,第一时间监测、发现和处置火情,全力抓好松材线虫病防控“五年攻坚”行动。——加强碳汇计量监测。建立健全土地利用变化与林草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制定四川省林草碳汇计量监测技术规程,加快建立符合国家规范、满足工作需要、具有四川特色的省市县三级林草碳汇监测统计体系、报告编制体系和数据覆盖全面、功能高效易用的基础数据库。组织开展林草碳汇连续动态监测,加强林草碳汇计量监测新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推进碳汇项目发展。引导国有林保护局、国有林场(草场)先行先试,采取自主开发、合作开发等多种方式推进林草碳汇项目开发实施。充分依托国土绿化、生态修复、国家战略储备林和竹林风景线等生态建设工程项目开发林草碳汇。支持凉山州乡村振兴、宣汉森林经营、天全大熊猫栖息地恢复、龙泉山城市森林、若尔盖湿地等林草碳汇项目示范。——推进林草碳汇交易。支持四川林草碳汇参与国内外碳排放权交易,协调林草碳汇产品进入碳交易平台挂牌出售。探索林农和牧民小规模林草资源价值实现路径,开发乡村林草碳汇产品。加快探索四川林草碳普惠机制,依托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构建区域性林草碳汇自愿市场,积极推动建立包括“碳惠天府”在内的区域碳减排机制。积极创新“碳汇+义务植树碳汇+旅游”“碳汇+司法”等市场化机制,探索开展林草系统碳足迹核算,努力推动林草系统率先实现碳中和。——强化碳汇科技支撑。开展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碳汇潜力调查评估,发布项目开发指南。推动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四川林草碳汇科技创新联盟。加强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研究,加强林草碳汇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贡献和转化路径研究,推进关键领域技术创新,推广和转化先进科研成果。编制四川造林、森林经营、竹林经营、湿地和草地等碳普惠方法学,系统构建四川林草碳汇技术标准体系。方案强调,要通过组织领导、政策支持、能力建设、宣传科普来加强组织实施。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08-03
省防指印发《预案细化实化再完善工作方案》和《救灾能力再提升工作方案》四川农村日报讯 何邦瑗 记者 刘佳记者近日从省防办了解到,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防汛救灾工作重要决策部署,7月28日,省防指印发《预案细化实化再完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完善方案》)和《救灾能力再提升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提升方案》),要求各市(州)防汛抗旱指挥部、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各成员单位认真总结反思,深刻汲取省内外强降雨应对教训,聚焦最担心的问题、最薄弱的环节,全面分析研判风险,及时编制修订完善各类预案,不断提升救灾能力,形成统一、高效的防汛救灾指挥体系。  《完善方案》要求,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要针对预案是否已编制、内容是否齐全、衔接是否顺畅、联动是否灵通等方面,全面梳理应急预案,进行查漏补缺。要聚焦险村险户、水库堤坝等重点地区和场所,以及矿山、尾矿库等重点行业领域,精准研判安全风险,修改完善预案内容。应急预案要进一步明确响应启动条件,实化响应措施,必要时果断采取停工停产、学校停课、交通管控、暂停户外活动、关闭景区、游客限流等措施。此外,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要立足极端天气、“三断”(断路、断电、断网)等特殊环境,在具有代表性的乡镇(街道)、村(社区)和企事业单位组织开展应急演练,进一步完善预案、磨合机制、锻炼队伍,提升基层应急工作水平。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03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  7月21日一大早,绵阳市北川县擂鼓镇许家沟村驻村工作队员高国钧和村支部书记姜富成一同赶到村里,两人这里瞧瞧,那里逛逛,不知不觉已过了一个上午。6月18日,绵阳市中心社会福利院副院长高国钧正式接受组织任命,派驻许家沟村任驻村工作队员,到新的环境才一个月,他已经跟着姜富成下村 12次,目前还在适应新角色。  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四川省驻村帮扶力量调整轮换工作方案》,新一轮驻村帮扶范围包括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的全部脱贫村、规模较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所在村(社区)、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和党组织软弱涣散村、集体经济薄弱村等,并从脱贫村中确定一批重点帮扶村。驻村帮扶“压茬交接”,新到岗的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纷纷接下乡村振兴的“接力棒”。主动下基层 适应新环境  许家沟村是北川一个不太起眼的脱贫村,这里植被茂密,路陡坡高,村建制调整前分许家沟和大安两个村、6个组,合并为许家沟村后,村民小组调整为4个。  这是高国钧第一次驻村,他说:“工作环境确实变了!过去是坐班打卡,现在工作时间自由灵活;工作内容上,过去为社会代养老人服务,还分管了办公室工作,现在全身心投入驻村帮扶。”  相对于高国钧这样的“驻村新人”,平武县商务经合局电商中心副主任岳禹龙这位“90后”,对驻村工作相对熟悉一些,他过去是坝子乡玉丰村的驻村工作队员,这次驻村帮扶干部轮换,他被调整到了伏龙村。  虽说相距不太远,但毕竟面对新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对象,近日他一个人开着车到伏龙村去转了一圈,对村民的经济状况进行了初步了解。“大家对我的第一印象还比较好,去年因为交叉考核去过这个村,没想到很多村民对我有印象,主动跟我打招呼,算是开了一个好头。”岳禹龙说。实地做调查 融入新角色  在凉山州金阳县,县税务局干部韩松结束了高峰乡舌觉村的驻村帮扶工作,6月中旬他打点好行囊再出发,又从甲依乡沙坝村原第一书记赵武的手中接下工作担子。  “周一到周五,基本都在村委会吃住。”韩松迅速进入角色,实地走访了解产业发展情况,走村入户做好易返贫户摸排等,忙得不亦乐乎。他表示,脱贫攻坚时,工作精力主要在贫困人口脱贫上,新一轮驻村刚开始不久,还在熟悉情况,这两天跟着干部对易返贫户等重点监测户进行排查,今年已新排查出5户。  近日,北川县小坝镇大包村第一书记冯义碧也正在主动融入新角色,本次驻村帮扶干部轮换中,她留在了大包村继续担任第一书记。  “还在适应阶段,手头的重点工作也不能停。”冯义碧说,“大包村是个脱贫村,目前基础设施都没啥问题了,特别是路,通组路都全部贯通,但产业还存在短板,以中药材为例,全村有黄连、沙参、大黄等近1000亩,老百姓出售原材料,效益普遍不高,下一步打算争取项目,建立小型药材加工厂,还能吸引村民来务工,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相关链接新一轮调整轮换已基本到位  记者从省乡村振兴局获悉,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四川累计选派10.7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主要围绕宣传党的政策、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脱贫、为民办事服务、提升治理水平5项职责倾力帮扶,全面协助贫困村完成了精准扶贫任务、建强了战斗堡垒,提升了基层治理水平。  新一轮驻村帮扶力量主要由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各级定点帮扶单位选派干部、省内对口帮扶援彝干部人才等人员构成。  目前,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的全部脱贫村基本已全部轮换到位。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03
(记者 李慧斌)日前,记者从民政部2021年度第三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最近发布的《最低生活保障审核确认办法》中删除了有关城市低保、农村低保的概念,统一规范为“最低生活保障”。民政部将指导地方逐步减少低保工作的城乡差异,推动低保制度城乡统筹发展。民政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最低生活保障审核确认办法》围绕切实兜住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的目标要求,适度扩大低保的保障范围,并对最低生活保障审核确认流程进行了优化和完善。其中低保边缘家庭中的重病、重残人员可以单独提出低保申请。对有条件的地方可按程序将最低生活保障审核确认权限下放至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并对整体办理时限和每个环节的发起或办理时限提出明确要求。不再将民主评议作为必须环节,仅提出对公示有异议的低保申请对象,可以开展民主评议。据介绍,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共有城乡低保对象4311.1万人,其中,城市低保对象773.1万人,农村低保对象3538万人。全国城市低保平均标准达到了每人每月694元,农村低保标准达到每人每年6150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6.4%、8.4%。今年1-6月累计支出低保资金915.8亿元。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8-02
(记者 李琭璐)记者日前从商务部获悉,今年上半年,我国网络零售市场量质齐升,持续向好。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上半年全国网上零售额达6.11万亿元,同比增长23.2%,两年平均增长15.0%。据商务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农村电商较快发展,上半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9549.3亿元,同比增长21.6%;其中,农村实物商品网络零售额8663.1亿元,同比增长21.0%。农产品上行持续恢复,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2088.2亿元。据了解,上半年全国网络零售市场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消费升级势头不减。健康消费日益走红,游泳、足球、瑜伽等相关体育用品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128.9%、106.2%、55.1%。“新国潮”热度提升,有关电商平台“618”促销活动期间,国产品牌销售额占比超过70%。二是在线服务消费持续复苏。在线餐饮消费回暖,销售额同比增长48.2%,其中到店餐饮同比增长93.1%。在线旅游销售额同比增长71.6%。三是西部地区增长较快。上半年,西部地区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32.1%,增速连续5个月快于全国;中部、东部和东北地区网上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21.5%、20.3%和13.0%。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8-02
    ——农业农村部法规司、司法部普法与依法治理局有关负责人答记者问  (记者 李秀萍)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经中央批准,全国评比达标表彰工作协调小组同意,决定在全国开展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创建示范活动。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关于培育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的部署要求,近日农业农村部、司法部联合印发《培育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启动部署该项工作。农业农村部法规司、司法部普法与依法治理局有关负责人就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请介绍一下《实施方案》制定的背景和过程?  答: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是重要的引领和保障。相对于城市,农村法治基础、法治环境还比较薄弱,农民群众学法的积极性不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处理矛盾问题的能力不强,法治对乡村治理、乡村振兴的引领和保障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培育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就是着眼于解决这些问题,通过构建机制、搭建平台、畅通渠道,将法治理念、法律知识送到农村千家万户。在农村培育一批有引领带动作用的学法用法示范户,再通过示范户带动更广大的农民群众学习法律,提升他们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能力,为乡村全面振兴集聚力量、提供保障。这是我们推进这项工作的出发点。  在《实施方案》制定过程中,我们先后赴一些省份调研,了解农村法治建设的现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对示范户培育的思路定位、目标任务、原则方法、认定标准和保障措施等进行反复研究,注重听取各方意见,经过多轮次的修改完善,形成了目前的《实施方案》。  问:培育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答:示范户培育工作自今年起组织实施,力争用5年时间,实现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覆盖全国每个行政村,其中到2022年底实现50%的行政村有学法用法示范户,到2025年底实现全国每个行政村都有学法用法示范户。2035年,力争每个行政村的学法用法示范户数量和效果都符合当地法治工作要求。上述目标是在对全国情况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的,既保证预期效果,又尊重发展实际。  问:培育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培育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在实施过程中,重点把握五个方面的基本原则。一是坚持目标导向。重点针对解决普法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问题,着力打通普法通道,加强有针对性的普法,提升农民群众法治素养能力,为乡村振兴培养一批农村法律人才。二是坚持立足实际。引导各地充分利用现有法治宣传教育平台、人才培养项目等,开展示范户培训教育工作,凝聚整合一切可以利用的平台资源,为农民群众学法用法服务。三是坚持循序推进。要求各地尊重乡村发展规律和法治建设需要,制定符合实际的实施方案,可以全面推开、整体推进,也可以选择基础条件好的地方先行试点,再逐步推开。四是坚持探索创新。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创新示范户培育工作机制和方法,大力推进培育工作,及时总结提炼、宣传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加强交流互鉴。五是坚持注重效果。要求各地把示范户培育工作与农业农村法治新实践结合起来、与构建农业农村普法新格局结合起来,避免形式主义,真正落地见效。  问: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的认定标准是什么?  答: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将在农民群众学法用法中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因此需要具备一定条件,主要包括:拥护党的领导,热爱祖国,维护宪法法律权威,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庭主要成员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熟悉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法律知识,以及主要农业农村法律法规;能够自觉运用法治的方式参与社会经济活动,依法维护合法权益;能够带动本村及周边农民群众提高法治意识,帮助指导解决法律问题;积极协助并主动参与矛盾纠纷劝导、化解工作,防止矛盾激化、纠纷升级,维护基层社会和谐稳定。  示范户实行动态化管理,不符合标准的将予以清退。  问:怎样认定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  答:对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的认定,我们有一套严格的流程。从2022年开始,农业农村部将会同司法部每年组织一次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认定工作。省级农业农村部门对照示范户认定标准,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组织本省示范户的遴选、认定工作,以适当形式向社会公布,示范户的名单报农业农村部和司法部备案。  问:培育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的工作机制有哪些?  答:培育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需要多部门协同、上下联合。建立农业农村部牵头、司法部配合、省市县联动的工作推进机制,明确了各自分工和协同要求。要求各级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将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培育工作作为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的具体举措,构建县级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机构与示范户“结对子”机制。构建培育学法用法示范户、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培养法律明白人“三位一体”协同工作机制,合力推进法治乡村建设。构建跟踪调研和监测评估机制,及时掌握示范户学法用法和示范带动的情况与效果,定期开展总结评估工作。  问:培育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有哪些主要措施?  答:重点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开展农民学法用法培训。将农民学法用法内容纳入高素质农民培育课程,运用法治讲堂、田间课堂等多种方式开展法治培训。利用全国智慧普法平台、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崇农云讲堂和各省法律网络培训平台,开设在线学法用法课程,提供在线法律咨询服务。  二是开展执法机构与示范户“结对子”活动。县级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人员采取包区包片等方式,深入农村与学法用法示范户“结对子”,开展以案释法、以案说法,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育指导和跟踪服务。  三是建设一批农村法治教育基地。要求各地利用农村文化礼堂、法治文化长廊、农家书屋等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和职业院校等具备法治普及功能的单位机构,依托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农村法治教育基地,打造农民学法用法平台,更好地服务农民学法用法。  四是加强典型引领带动。组织讲好农村学法用法故事,宣传示范户典型案例,营造农村学法用法的浓厚氛围。总结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培育工作经验,探索推广一批可复制、可操作的培育模式,巩固拓展示范户培育工作成果,推动构建农村普法长效机制。  问:如何确保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培育工作取得实效?  答:《实施方案》要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司法行政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适应农业农村法治宣传教育的新形势新定位,多措并举推动示范户培育工作。要将培育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工作纳入本地农业农村“十四五”规划和“八五”普法规划,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分工责任,统筹部署安排,全力推动工作。强化激励约束,将培育工作纳入普法规划实施的考核范围,将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先进典型列入各级普法先进表彰范围,引导示范户主动参与乡村治理和乡村建设,在乡村振兴各项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8-02
(记者 冯克)7月31日,农业农村部召开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工作视频调度会议,总结工作进展情况,研究部署下一步工作。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部长唐仁健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长江禁渔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刻认识长江禁渔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坚定一禁十年的决心,持续强化执法监管能力建设,抓实抓细退捕渔民安置保障等重点工作,坚定不移打好“十年禁渔”持久战,为共抓长江大保护、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会议指出,长江“十年禁渔”是长江大保护的历史性、标志性、示范性工程,今年上半年,在各地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长江禁捕退捕扎实推进,退捕渔民稳定上岸,禁捕形势总体平稳,社会共识稳定凝聚,“十年禁渔”实现稳步开局。但长江生态恢复是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当前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刻,须臾不可放松,务必保持战略定力,按照“一年起好步、管得住,三年强基础、顶得住,十年练内功、稳得住”的思路,把长期工作阶段化、具体化,久久为功、扎实推进。沿江各省市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一个阶段一个阶段推进,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一个目标一个目标完成,慎终如始、善作善成,积小胜为大胜,促进“十年禁渔”行稳致远。会议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强化长江禁渔的制度保障,抓紧修订完善法律法规,搭建起长江禁渔“四梁八柱”,同时加强地方立法和政策创设,有针对性地解决好禁渔中出现的“花样”垂钓、变相捕捞等突出问题。要统筹用好各方面执法监管力量,切实加强沿江省市渔政机构队伍建设,开展好农业农村、公安和市场监管部门联合打击整治行动,积极吸收退捕渔民、志愿者等组建规模适宜的巡护队伍,整合运用视频监控、雷达等信息化执法资源,充分发挥社会公众力量作用,形成人防技防结合、专管群管互补的监管体系,确保禁渔令落实落地。要持续做好渔民安置保障工作,加强对渔民就业帮扶培训和创业扶持,全面落实退捕渔民养老保险缴费补贴政策,针对特殊困难退捕渔民建立“一对一”跟踪帮扶机制,坚决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要加强对长江水生生物资源的整体联动协同保护,建立长江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体系,实施好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划定并公布长江水生生物重要栖息地,严格涉渔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有效落实生态补偿措施,规范增殖放流活动,不断提升保护水平。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马有祥主持会议,总经济师、办公厅主任魏百刚,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出席。长江禁捕退捕工作专班、公安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通报工作情况。上海、江西、湖北、重庆四省市农业农村部门负责人作交流发言。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8-02
(记者  钟正有)今年以来,中江县采取“六项措施”狠抓稳岗就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精准送岗,助力转移就业。开展“就业援助暨春风行动”线上线下系列服务,累计推送1299家企业7.32万个优质岗位。疫情期间“点对点、一站式”专车服务,实现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32262人;紧抓“成德眉资”人力资源合作契机,促进脱贫劳动力定向就业245人;与成都市就业局、青白江、新津、金堂人社局签订人力资源战略合作协议,与浙江瑞安等地签订劳务合作协议,输出脱贫劳动力37人;依托79家就业扶贫基地(车间),吸纳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1700余人。精准培训,促进稳定就业。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在宏发电声等企业开展线上职业技能提升培训班3期共计培训脱贫劳动力19人。通过“送教下乡”模式,在龙台镇、白果乡等乡镇开展特色农旅“2+2”产业发展扶贫专班、“1+N”创业意识加农村实用技术专班,共计培训脱贫劳动力2842人、兑现生活补贴118.69万元。精准扶持,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宣传创业政策,支持脱贫户创业。提供“第一书记全程跟踪,专家结对线上指导”的帮扶服务,帮助6名脱贫劳动力实现成功创业,兑现5.5万元创业补贴。精准设岗,实现兜底就业。大力开发道路维护、乡村保洁、疫情防控、病毒消杀等公益岗位实现兜底就业8331人、兑现岗位补贴3025.51万元。其中,农村公益性岗位3680人,兑现岗位补贴1726.96万元;特殊公益性服务岗位就业4651人,兑现岗位补贴1298.55万元。精准奖补,协同推进就业。通过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帮扶干部、人社基层服务平台等多途径、多渠道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鼓励脱贫劳动者通过转移就业实现增收,为22156名脱贫劳动力发放1788.35万元外出务工就业奖补资金。精准督查,确保工作质效。由中江县人社局牵头,组建7个就业扶贫专项督查工作组,协同德阳市就业扶贫督导组对全县30个乡镇采取查资料、走基地、入农户的方式进行全覆盖督查指导,共抽查31个市级贫困村,走访了就业扶贫基地(车间)和园区32家;电话抽查脱贫劳动力68人,实地走访83人,督导中发现并整改问题46个。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08-02
1978年  12月18日—22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会确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实现了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转折,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为四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  12月 四川推行住房制度改革和住宅商品化,落实私房政策,恢复房地产交易市场,鼓励私人购、建住房。1979年  1月1日 《人民日报》在当天和之后一段时间的报道中连续介绍了四川、云南和广东的部分社队实行生产责任制的情况。报道称:四川省广汉县委决定从当年开始,全县农业普遍推广“以产定工、超产奖励”的办法。此前,1978年秋,省委也实行了“放宽政策”“休养生息”的方针,支持农民搞包产到组。这是我国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最早实践之一。  1月20日—23日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三次代表大会在成都召开。会议听取和审议了题为《坚决实现全党工作着重点的转移为加快四川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工作报告。  2月24日 省革委发布关于计划生育工作若干问题的试行规定,对晚婚年龄、计划生育的基本要求、自愿只生一个孩子的奖励办法、超计划生育的对策等作出具体规定。  3月21日 省委印发《关于农村人民公社生产队建立健全生产责任制和奖惩制度问题的通知》,对1978年10月省委总结提倡的广汉县金鱼公社实行“分组作业、以产定工、超产奖励”的办法作了肯定。同时重申,要加强定额管理,按照劳动的数量和质量付给报酬,建立必要的生产责任制和奖惩制度,坚决克服平均主义。  6月25日 正在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的四川宁江机床厂在《人民日报》上刊登广告,承接国内外用户直接定货。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日报》首次刊登推销产品的商业广告,突破了生产资料不能作为商品的禁区。  11月19日 省委印发《关于进一步落实农村经济政策,使生产队逐步富裕起来的意见》。《意见》提出,要切实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要搞好农业发展规划和逐步调整农业结构和作物布局;要积极推广包工到作业组、联系产量的责任制;发展社队企业、鼓励社员经营好自留地和家庭副业。1980年  4月 省委、省政府决定,从当月起,全省的猪肉一律实行敞开供应。  6月6日—12日 省委在成都召开阿坝、甘孜、凉山3个自治州工作会议。省委决定,从当年起三年内,“三州”的牧业税按1979年实征数减半征收,农业税按实征任务减三分之一征收,所减收入由省财政专款补助。  6月11日 省委召开沼气工作座谈会。会议要求总结经验,制定规划,把发展沼气当作一项战略措施,当作解决农村能源的大事来抓,力争十年左右全省农村基本普及沼气。  7月2日—13日 省委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会议决定拿出10万吨粮食,扶持山区(不包括“三州”)发展生产,首先用于减免长期缺粮队的粮食负担。对生活困难的农民实行减免征购或返销和减免农业税,此政策三年不变。  7月23日 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做好生猪生产经营若干问题的通知》。《通知》明确全省城乡猪肉实行敞开供应,继续鼓励农民自宰自食,同时积极扩大猪肉销售,保持养猪业稳定发展。  7月25日 省委作出《关于扶持穷队发展生产治穷致富的决定》。《决定》明确,要帮助穷队因地制宜地建立经营管理制度,认真搞好大田生产责任制,特别要以更大的精力抓好多种经营“专”与“包”的责任制;同时,在政策上也适当放宽。  7月29日 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粮食工作几个问题的通知》,要求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对四川的粮食方针,做到收支平衡、并有结余,依靠自己解决粮食问题。从1981年起,四川不再吃外调粮。  9月17日 省委就进一步做好农村扶贫工作发出指示。强调要认真贯彻自力更生为主,社队和国家帮助为辅的方针;采取措施,积极帮助严重困难户。鉴于全省扶贫经费很少,扶贫经费应当重点用于人均分配收入在50元以下困难社队的严重困难户。  9月 广汉县向阳公社摘下“广汉县向阳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牌子,挂上“广汉县向阳乡人民政府”牌子,在全国最早改变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实行党政分工、政企分开的新体制。1981年  1月 四川在全国率先放开454种小商品价格。至1984年,全省小商品价格基本放开。1985年起,又逐步放开肉、菜、蛋等主要副食品价格。  5月26日 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的通知》,要求在20世纪80年代普及小学教育,有条件的地区可进而普及初中教育。  12月11日 省知识青年工作办公室与省劳动局合并。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到1981年9月全省共统筹安排下乡知青回城28.1万人,占1978年底在乡知青(包括云南支边知青)的95%。至此,在四川进行了27年的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宣告结束。  12月25日 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认真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广开门路,搞活经济,解决城镇就业问题的若干决定〉的通知》,要求各地着重开辟在集体经济、个体经济中的就业渠道,并增加自谋职业的渠道;普遍开展对城镇待业青年就业的技术培训;努力把劳动服务公司办好,更好地发挥劳动服务公司的作用。  1981年 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出现转移。为打破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政策对农民进城和跨区域流动的限制,1982年,省委指示,允许新都县农村建筑队在成都市商业街为省委机关修建一幢宿舍作为试验,试验效果良好。1982年  1月16日 省政府作出《关于发展城镇个体经济若干问题的规定》,要求各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在资金、货源、场地、税收、市场、管理等问题上给予支持和方便,以充分发挥他们拾遗补缺的作用。  6月10日—21日 省委工作会议提出,经过五年努力,争取全省粮食总产达到800亿斤;全省农村人均收入从1981年的183元上升到300元。  6月29日 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加快我省农村经济发展若干问题的政策规定》,针对新情况出台新的政策措施,提出打破地区、行业和所有制界限,发展多种形式的经济联合、联办。  1982年 当年初至1986年底,全省扎实开展打击经济领域严重犯罪活动,共立案查处各类经济案件41477件,审查54343人,惩处了一大批违法违纪分子,对促进经济发展和党风、社会风气好转起到了积极作用。1983年  1月30日—2月4日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四次代表大会在成都召开。会议提出,到20世纪末,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四川工农业年总产值由1980年的475亿增加到2000年的1900亿元以上。  5月18日—23日 四川省计划生育改革工作会议提出,大力提高一胎率,严格控制二胎,坚决杜绝多胎生育。  8月15日 省委决定,按照依法“从重从快”方针,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全省先后进行8次集中行动,以7个方面的犯罪分子为重点进行了严厉打击。至11月底,全省共摧毁犯罪团伙5700余个,抓获团伙分子27000余人,依法从重从快判处一批罪犯。1984年  2月8日 省级机关党员干部大会召开。针对四川工农业生产总值人均水平和农民人均收入水平尚处在各省、市、自治区的第24位、25位的落后现状,会议明确指出,开创四川工作的新局面,集中一句话来表达,就是要在“富民、升位”上使劲。  3月省委、省政府决定,全部减免甘孜州、阿坝州和凉山州东北九县的粮食征购基数。这是四川从1976年以来第四次对少数民族地区调减粮食征购基数,先后共减征2.37亿斤粮食。  8月四川省实行粮食统购按“倒三七”比例计价方法,即70%按超购价、30%按统购价。当年,全省农民从此项措施中增加收入1亿多元。1985年  2月10日 全省国营企业工资改革会议召开。会议明确,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浮动后,国家不再统一安排企业调资或进行工资改革。  3月 省物价局和省物资局联合发文,确定物价实行“双轨制”运行。自此开始,四川出现了工业生产资料同种产品计划内部分实行国家统一定价和计划外部分实行市场调节价并存的“双轨制”价格。  4月25日 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加快畜牧业发展的决定》。当年四川生猪饲养量首次突破一亿头,首次实现“一人一猪、一亩一猪”,猪肉产量及外调量持续位居全国第一。畜牧业成为全省农业经济一大支柱。  7月1日 甘孜州乡(城)得(荣)公路竣工通车,至此,全省实现县县通公路,县县通汽车。  8月1日 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提出《关于积极开拓以农村建筑业为主的劳务输出的意见》,提出改革现行管理体制、从政策上鼓励向外开拓、对现有建筑企业进行整顿等具体政策措施和办法。  8月30日 省委决定,从省级机关抽调500名中青年干部到边远山区县和少数民族县工作,帮助山区发展经济和文化建设事业。  9月3日 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加强民族教育工作的决定》,要求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相应增加教育投资,改善办学条件。  12月 据统计,全省90%以上集体航运企业都发展了多种经营,举办项目240多个,年创收1.4亿元,占企业总收入的55.68%,安排富余人员19763人。1986年  1月14日 省政府印发《四川省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方案》,根据各地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将全省214个县(市、区)分成四类地区,有步骤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并提出了四类地区的普及标准。5月8日,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并颁布《四川省义务教育实施条例》,规定四川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1月30日 省委、省政府提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制止向农民乱派款乱收费的通知》的意见。强调要采取果断措施,减轻农民负担。  8月20日 全省放开黑白电视机、收录机、中长纤维布、80支以上的纯棉纱及织物4种工业消费品的出厂价格。9月5日,放开电冰箱、洗衣机和自行车等商品价格,实行有指导地下放给企业定价。11月5日起,全部放开商业环节的经营差异率,由企业根据商品质量、供求等因素,自行制定销售价格。  10月25日 省政府召开全省基本消灭丝虫病总结表彰大会。经卫生部验收,确认至1985年底,四川流行区的500余万人口已基本消灭丝虫病。至此,四川丝虫病防治转入巩固成效、防治监测阶段。  10月 中国第一家“农家乐”在成都市郫县(今成都市郫都区)友爱乡农科村农家院落诞生。此后,以“农家乐”为代表的乡村旅游蓬勃发展。2006年4月,国家旅游局授予农科村“中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称号。  12月 成都市成华区圣灯乡成为1986年全省第一个亿元乡。该乡先后获得省、市政府“率先致富”“蜀都之冠”和国家统计局“中国亿元乡镇”牌匾。1987年  2月18日 省政府通知调整棉花生产、购销政策,使棉农多得实惠,增加收入,进一步调动广大棉农的生产积极性。  3月26日 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振兴卫生防病事业的决定》,对全省卫生防病的战略重点作了部署。  5月 四川升钟水库工程经10年建设竣工。升钟水库是四川建设的第一个特大型水利工程,也是当时西南地区最大的水库,总库容13.39亿立方米。  7月2日 省人大常委会公布实施《四川省计划生育条例》。这是全国第一部计划生育地方性法规。  9月26日 四川省消费者协会在成都成立。9月 成都市开通万门程控电话。1988年  3月3日—4日 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第四次贫困地区工作会议。会议提出,实行干部目标管理责任制,进一步改革扶贫资金的管理办法,把竞争机制引入贫困地区的经济开发,帮助贫困县逐步建立起经济技术培训中心。  4月3日 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加速贫困地区开发步伐的通知》,确定“七五”期间解决群众温饱问题的标准是:人均年纯收入200元,人均年占有粮食300公斤。  4月25日—29日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五次代表大会在成都召开。会议提出,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多的战略目标。  4月 全省建委主任会议提出,四川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在5年内分期分批推开。1988年先在重庆、成都、自贡、德阳、广元、内江6个市和什邡、峨眉、富顺、荣县、温江5个县起步。随后,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在四川各地逐步推开。  5月9日 省政府印发《关于多渠道筹集资金尽快消除中小学危房的通知》,要求从1988年起,国家机关、事业、厂矿企业(包括中央在川单位)和集体单位凡投资新建房屋的,按投资造价的0.7%缴纳中小学危房改造费。  11月1日 省政府决定对城镇居民粮食供应改为凭证凭票、定点限量供应办法。1992年11月起,四川取消统销制度,城镇居民口粮不再采取凭票、凭证平价供应办法,改按市场价销售。1993年4月9日,省粮食局印发《关于销毁地方粮票的通知》。至此,伴随着全省城镇居民40年历程的粮票、油票等各种票证完成历史使命。  1988年 全国各地开始实施“菜篮子工程”①,实行市长负责制。四川蔬菜生产进入“丰富菜篮子”阶段。1989年  2月25日—3月1日 四川省第五次贫困地区工作会议在阆中县召开。会议提出,对基本解决温饱的县,继续实行扶贫政策、扶贫资金、厅局对口扶持、干部包户扶贫“四不变”以及优先安排富县资金的政策。对尚未解决温饱的县,采取有力措施打攻坚战。  3月10日 《四川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制定并公布实施。2018年7月26日新修订后公布实施。  12月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在四川76个县启动,规模为2522万亩,占全国总任务的25.2%,是当时四川最大的一项生态建设示范工程。1990年  5月17日 成都市电信局建设的900兆移动电话系统正式开通,四川“大哥大”自此起步。  6月1日 四川第一所希望小学在宣汉县花池乡中心小学挂牌。该校也是全国第二所希望小学。  9月5日 《四川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制定实施。2011年9月29日新修订后公布实施。  10月6日—12日 四川省农村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会议提出要千方百计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切实减轻农民的各种不合理负担。要继续做好连片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积极做好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工作,帮助少数民族地区牧民解决温饱,脱贫致富;要把面上的贫困户的扶持工作提上议事日程;坚持抓好丘陵县、财政困难县的扶持。  12月 据财政决算统计,全省财政收入超亿元的县(市、区)达到14个。这14个亿元县(市、区)总收入达19.65亿元,为同期全省财政收入的16.4%。  1990年 从当年起,全省持续开展纠风专项治理,集中整治乱收费、乱罚款、乱集资摊派问题,大力纠正医疗和药品购销中的不正之风,中小学乱收费,公路“三乱”(乱设站卡、乱罚款、乱收费),党政机关利用职权无偿占用企业钱物等突出问题,扎实推进减轻企业负担、减轻农民负担工作。  1990年 四川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元,达到1136元。1991年  4月1日 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广汉市进行粮油购销体制和价格改革试点,取消粮油购销价格“双轨制”,在全国率先实施“一步到位、全面放开”政策,为全省粮油商品流通体制改革提供经验。  4月27日 甘孜州康定县长途交换和1000门自动电话同时割接开通。至此,全省21个地(市、州)所在地全部实现电话交换自动化。同年12月31日,康定开通国内长途直播业务,全省地(市、州)所在地城市进入全国长途自动电话网。  4月 截至当月,四川全省超额完成“七五”改水计划:新建自来水厂(站)3万多座、手压机井260多万台、卫生防护大口井70多万口,改造旧井20多万口,结束了5700多万农民长期饮用沟塘田凼水的历史。  4月 省政府发布《四川省〈扫除文盲工作条例〉实施办法》。1991年至1996年,全省共扫除青壮年文盲282.80万人,全省有189个县(市、区)通过检查验收,达到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标准。  5月20日 来自全省21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党政负责人在成都现场签署帮扶协议,帮助4000余名失学少年重返校园。这是四川实施“希望工程”推出的救助新模式。  7月29日 《四川省环境保护条例》制定实施。2017年9月22日修订后公布实施。  11月15日 四川省住房制度改革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提出分阶段实施的房改目标:以改变无偿分配为基本点,人均居住面积达到7.5平方米以上,住房成套率50%左右的“八五”目标;到2000年,人均居住面积达8.2平方米,住房成套率60%至70%的10年目标;2000年以后,全省公有住房租金标准向商品房租金水平迈进,形成完善的房地产市场和住房融资体系,实现住房商品化的长期目标。  12月 酉阳、奉节、云阳、巫溪、巫山等5个贫困县通过检查验收,达到解决温饱的标准。至此,四川盆周48个贫困县全部越过温饱线,1113万人建卡贫困农民有1057万人基本解决温饱。  1991年 四川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达到1016.3亿元。1992年  1月7日 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大力推动科技进步振兴四川经济的决定》。  4月7日 省委、省政府作出“发展县经济,先抓一条线”的决策。即以成都为中心,从江油市到峨眉山市这一条线上的4个市、10多个县(市、区)在发展经济和改革开放上加快步伐,先行一步。  5月23日 四川美术展览馆在成都落成,结束了四川美术界长期以来没有固定展场的历史。  7月22日 《四川省城市园林绿化条例》发布实施。2018年7月26日再次修订实施。  11月1日 从当日起,除甘孜、阿坝两个自治州各县外,全省取消粮食统购统销,全面放开粮食价格。  12月10日 省委、省政府决定,之后8年内投资200多亿元解决蜀道难问题。1993年  1月14日 省委召开地(市、州)委书记会议。会议提出要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在春节前兑现农民手中的“白条”;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坚决把农民合同内的负担控制在上年人均纯收入的5%以内;尽快落实粮食定购“三挂钩”问题。  4月25日—29日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六次代表大会在成都召开。会议提出,加快全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努力提高经济效益,提前三年,即在第六届省委任期内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翻两番。  11月 省政府先后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农村教育费附加征收和管理办法的通知》和《关于加强老少边穷地区教育经费管理的通知》,要求全省农村教育费附加由乡征县管,老少边穷地区人员经费由县统一管理。  12月15日 《四川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制定实施。2004年9月24日修订后实施。  12月 凉山州9个贫困县的68万名贫困人口越过温饱线。  1993年 巴中地委、行署积极探索并创造以改水、改路、改灶、改厕、改圈、建池、建园、建家的文明新村为载体、以池园经济和劳务积累为特色、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保障的“巴中经验”,被誉为“全国扶贫攻坚的一面旗帜”。1994年  6月4日 省政府印发《关于认真做好粮食购销价格改革的通知》,决定从6月10日起调整粮食购销价格。12月19日,省政府印发《关于深化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的通知》,决定建立省级粮食风险基金。  6月9日—10日 四川省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会暨联系点县会在成都召开。会议提出,用三年时间,把全省23万多个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团结带领党员和群众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强战斗堡垒。  7月8日—10日 四川省第十次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黔江举行。会议提出,要力争完成“用七年左右的时间,解决目前全省农村118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的总目标。  10月 省委决定,从全省分批分期抽调3万名机关干部到农村定点包村,帮助工作;其中省、地两级下派中层青年干部1000名。  11月21日 省委、省政府决定将四川贫困地区划分为六大片区,即武陵山区、大巴山区、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片区、川西北高原片区。同时决定,自1994年起,在凉山州进行易地扶贫开发试点工作。  11月26日 北川县城开通1000门程控电话。至此,全省县级以上城市实现电话自动化。  12月7日 省政府印发《关于实施“广厦工程”解决教职工住房问题的通知》,要求各级政府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制定解决教职工住房问题的规划和具体措施。1995年  1月9日 首趟大篷车农民工专列由成都开往广州,迎接“川军”返乡。此后,经过20多年发展,铁路春运实现从“走得了”向“走得好”的转变;2019年春运,四川铁路、公路、航空多种交通方式共运送旅客达1.2亿人次。  7月1日 四川从本日起实施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最低标准确定为四个档次,最低档为125元,最高档为180元。  9月15日 成都至重庆的高速公路建设工程全线完工。12月1日,成渝高速公路举行全线通车典礼。  9月25日 四川省第一个面向社会服务的世界信息通道——全球信息高速公路骨干网INTERNET网络在成都开通。  10月31日 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四川省经济林开发建设规划》,对加速经济林的开发建设,促进林业向高效化、产业化发展,推动山区林业综合开发,实现“绿山富民奔小康”作出安排。  12月20日 省委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农村奔小康工作有关问题通知》。明确全省农村奔小康的工作统一由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由省农工委具体办理。1996年  1月23日 四川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全面启动,有49个县(市、区)列入实施范围。至2000年底,49个县(市、区)分别实现“普九”或“普六”规划目标。  1月28日 四川省“千乡电视工程”开始实施。工程针对已通电但不能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山区,省财政、地(州)和当地群众各出资1万元,建立转播站。至1997年7月,工程建成转播站400余个。  5月26日 国家“九五”重点建设工程——川藏公路二郎山隧道主体工程开工,这是中国当时已贯通的公路隧道中最长和海拔最高的一条隧道。2002年1月1日,隧道建成通车后,缩短行车时间3小时。  10月24日—27日 省委六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审议通过《四川省农村小康建设规划纲要》。  11月4日 省委印发《关于切实加强贫困县贫困村村级组织建设工作的意见》。  12月23日 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尽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决定》。  12月 广汉市264个行政村全部开通程控电话,成为四川第一个实现村村通电话的县级市。至2010年,全省实现行政村100%通电话,自然村89.78%通电话。1997年  6月25日 省政府召开会议,研究拟在甘孜州康定、道孚、炉霍、甘孜、德格5县开展牧区“家庭牧场”试点工作。  12月2日—4日 四川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巴中召开。会议强调,之后三年要解决54个贫困县407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12月 省政府印发《关于在全省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1999年,四川180个县(市、区)全部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对象19万人。2001年10月,省政府出台《四川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2002年,保障对象增至143万人,基本实现“应保尽保”的目标。1998年    1月5日—9日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七次代表大会在成都召开。会议提出,之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基本任务是:努力使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乡人民生活实现小康。  5月21日 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国有企业离退休职工养老金(简称“两保”)工作的紧急通知》。明确最迟从当年7月1日起要确保“两保”金的足额发放。  5月28日 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通知》。  6月8日 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做好四川省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的通知》。  8月20日 省政府发布《关于停止天然林采伐的布告》,决定从9月1日起,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攀枝花市、乐山市、雅安地区全部停止天然林采伐。9月29日,省政府办公厅发出紧急通知,要求从10月1日起,全省范围内所有天然林资源一律停止采伐。到2020年底,四川森林覆盖率升至40%。  12月11日 省委、省政府宣布双流等16个县(市、区)为“小康县(市、区)”。1999年  1月17日 成都市、峨眉山市、都江堰市进入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  1月29日 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四川省天然林保护条例》。  10月19日—20日 省政府在成都召开全省退耕还林试点工作会议,布置1999年至2000年退耕还林20万公顷的工程任务。至2017年底,四川完成退耕还林1336.4万亩,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1646.33万亩,涉及21个市(州)178个县(市、区),惠及620余万农户2200余万农民。  10月29日 《四川省已购公有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上市出售管理暂行办法》出台,对已购公有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出售条件、出售程序、上市交易的税费、房屋售后维修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  12月28日 四川省“九五”重点建设项目成都至雅安、成都至乐山高速公路全线建成通车。至此,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800公里。2000年  1月1日 四川出入境管理实施新举措,个人出国旅游,只需要提交户口簿、身份证、所在单位证明和2000美元资信担保证明,即可申办护照。  3月14日 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意见》。  5月27日 “川电东送”工程正式合闸运行,标志着西电东送、南北互供、全国联网取得重大进展。  6月20日 雅安地区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通过达标验收,成为全国第四个、四川第一个通过达标验收的初级电气化地区。  9月25日—26日 四川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会议提出,年内全省除甘孜、阿坝、凉山3个自治州外,各地要启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并覆盖一定人群;除三州外力争用2至3年时间基本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城镇医药卫生新机制。  9月28日 四川省“打击人贩子、解救被拐妇女儿童”(简称“打拐”)专项斗争总结表彰大会召开。四川省“打拐”专项斗争共破获拐卖妇女儿童案件5938件,打掉拐卖妇女儿童团伙939个,打击处理人贩子和犯罪嫌疑人6600名,1167名不法买主受到法律制裁。  10月22日 乡城—得荣通信光缆顺利调试开通。至此,全省县以上城市通信传输实现了光纤数字化。  11月23日 四川省村村通广播电视总结表彰会暨全省广播电视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会议宣布,截至2000年国庆节前,全省已通电的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通广播电视。  12月10日 省委、省政府转发省教育厅、省民委拟定的《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标志着四川民族地区教育跨越发展的序幕正式拉开。截至2009年底,四川民族自治地方51个县(市、区)中有50个县(市、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普九”人口覆盖率由2000年的19.83%提高到99%。  12月26日 广(安)邻(水)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至此,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000公里,居全国前列,西部第一。2001年  3月28日 全省地税系统农村税费改革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这标志着农村税费改革在四川正式启动。改革后,农民只承担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及其附加和部分农户所交社会公益金,以及按“谁受益,谁负担”原则收取的生产性、服务性收费,其它50余个收费项目一概取消。  7月21日 《四川省失业保险条例》发布实施。  9月22日 《四川省法律援助条例》发布实施。2014年3月20日修订后重新发布。  2001年 中国地质调查局、省政府在四川最缺水的南充市、资阳市部署3000余眼红层供水示范井,成井率达90%以上。至2010年底,完成105个县(市、区)的地下水调查工作,打井213.5万口,解决了近800万人的饮水困难。2002年  3月28日 省委、省政府在成都召开农村税费改革工作会议,宣布这项改革正式在全省全面启动。  5月10日—14日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八次代表大会在成都召开。会议提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增加,就业水平明显提高,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完善;贫困地区整体解决温饱问题,基本实现脱贫;生产条件和人居环境较大改善,大多数城乡居民过上较宽裕的小康生活。  9月30日 四川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会议提出21世纪的扶贫重点:扶贫人口的重点是纯收入1000元以下的1041万人,重中之重是纯收入625元以下的308万人;地区的重点是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工作的重点是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12月23日 成都至南充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标志着川中腹地从此结束了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  12月28日 绵阳至广元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标志着北上经广元出川的快速大通道全线贯通。至此,全省高速公路里程达1500公里,标志着四川省高速公路主骨架网络已基本形成。2003年  5月19日 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停止征收农业特产税的通知》,决定从当年6月1日起,全省从事农业特产生产、收购的单位和个人,一律不再缴纳农业特产税及其附加,四川在全国率先停征农业特产税。  6月18日 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全面启动。至2018年9月,全省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覆盖率达98%,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达75%。  12月8日 省委、省政府召开“三州”交通建设大会战总结表彰电视电话会议。历时两年零三个月的“三州”通县油路建设连通了甘孜、阿坝、凉山“三州”州府到38个县(市、区)和4个相邻省(区)。2004年  1月5日 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做好失地无业农民安置工作的通知》,要求从当年1月1日开始,对符合条件的因国家征地转为城镇居民的农民,都要实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制度。  2月5日 省政府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就大力推进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5月 全省粮油购销市场全面放开,不再下达粮食定购任务。  8月23日 省教育厅、省物价局、省财政厅印发《关于在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行“一费制”②收费办法的意见》,确定从2004年秋季开始在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行“一费制”。  12月23日—24日 全省环境保护工作现场会在自贡召开。会议提出,2010年前,实现还“三江”③清水于民,主要江河段水质达到III类以上标准,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农村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80%。2005年  1月1日 省委、省政府决定当日起全面停止征收农(牧)业税及附加,比全国提前一年实现农业税零赋税。四川农民每年减负总额超过20亿元。  6月 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意见》,全面推动社会救助体系在城乡落地落实。至2006年底,全省符合条件的165.3万城市困难群众全部纳入城市低保,农村共有155.5万困难群众享受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符合条件的41.9万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城市有22.3万人次、农村有34万人次得到了医疗救助。  12月24日 涉及全省130个县(市、区)、1000万亩土地的“金土地”工程④启动仪式在金堂县栖贤乡向前村举行。该工程实施后,全省新增耕地100万亩,建成600万亩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受惠人口达800万人。2006年  1月1日 全省21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全部建立起医疗管理信息系统,600余万参加“新农合”的农民从此可以网上报账。  6月25日 国家电网公司与省政府签署《关于共同推进四川省电力公司农村“户户通电”工程建设会谈纪要》。至2007年9月25日,总投资17亿余元,解决无电户79762户、无电人口267755人通电的“户户通电”工程提前完工。  8月21日 四川省“农村书社”授牌暨出版物启动仪式在成都举行,首批“农村书社”挂牌运行。至2017年底,全省基本实现“农家书屋”全覆盖。  9月21日 省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从即日起,《四川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正式实施,此举标志着四川在西部地区第一个全面启动生态省建设。  9月 四川完成21个市(州)、246个城市和3472个农村建制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的依法划定工作,成为全国第一个全面完成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定的省份。  2006年 四川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0元,达到10371元。2007年  1月16日 四川首部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四川省“十一五”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出台。规划提出,到2010年,四川省社会事业发展达到西部领先、全国中等水平,基本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方面的社会事业发展需求。  4月23日—24日 全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会议提出,要促进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加快四川富民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5月13日—16日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九次代表大会在成都召开。会议提出,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四川,为实现富民强省全面小康而努力奋斗。  5月18日 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强城镇住房保障制度建设的意见》,在全国率先推出住房保障制度建设措施。7月,全省18个地级以上城市建立了廉租住房制度;至当年底,全省县级以上城市率先在全国建立廉租住房制度。  5月31日 省商务厅与四川电信、四川移动分别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全国率先搭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电子商务平台。至2017年底,累计建成县级电商综合服务中心146个、乡镇电商综合服务站2994个、村级电商服务站点12941个,覆盖率分别提高到82%、70%、27.4%。  7月27日 《四川省全民健身条例》发布实施。2010年5月28日再次修订后发布实施。  7月 省委、省政府决定在甘孜州启动富民安康工程。至2012年底,共投入各类资金133.6亿元,规划建设牧民定居点866个,完成57301户、260685人的定居任务。  12月27日—29日 省委九届四次全会在成都召开。全会提出了四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10年、2015年、2020年“三步走”的目标,到2020年,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以上,接近或达到当年全国水平。  2007年 国地税征收税款突破1000亿元,达到1218.7亿元。  2007年 四川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规模突破2000万人大关,劳务收入突破1000亿元大关。  2007年 四川经济总量迈上10000亿台阶,达到10562.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0000元,达到11098.3元。2008年  2月29日 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会上明确,2008年农村要实现新农合全覆盖,两年内筹资水平提高到100元。  5月6日 阿坝州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在红原县正式启动。当年投入资金69078万元,重点解决8个县26个村实施13个易地搬迁建设安置项目。  5月12日 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灾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举全国之力抗震救灾。省委、省政府统一指挥、迅速行动,先后打赢了抢险救人、安置攻坚、抢通保通、卫生防疫、防范次生灾害、恢复生产“六场”硬仗。灾区没有发生饥荒,没有出现流民,没有暴发疫情,没有引起社会动荡。  5月30日 全省灾后重建规划编制工作会在成都召开,标志着全省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正式启动。随后,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建立对口支援联系机制,推进18省市对四川18个重灾县(市)。  6月22日 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鼓励和支持工商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意见》。  7月13日 省委九届五次全体会议在成都召开。全会审议通过《关于扎实做好抗震救灾工作加快重建美好新家园的决议》,提出灾后恢复重建的总体目标:三年基本恢复,五年发展振兴,十年全面小康。  9月1日 四川地震灾区339.99万名学生(包括计划招收新生64.68万人)100%实现复学复课。51个重灾县(市)中共有19369名中小学生在异地复学复课。  10月10日 全省涉藏地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工作动员部署大会召开。明确在全省涉藏地区牧区大规模开展牧民新村建设,实施帐篷新生活行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家家有固定房、户户有新帐篷、村村有活动中心”,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牧区。2009年  2月6日 省委、省政府印发《四川涉藏地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总体规划》,提出用4年时间,总投资180多亿元,从根本上改善涉藏地区牧区9.9万户、48万未定居和仅有简易固定住所的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截至2012年底,全省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完成定居房建设100139户,占规划的100.88%。  5月18日 《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规划》正式出台。这是四川历史上第一次编制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规划。  8月17日 省政府和商务部共同召开了四川省“村村农家店”建设工程攻坚动员会议。确定在巩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再用两年时间,使农家店覆盖全省除甘孜、阿坝、凉山州外的所有县(市、区)的乡镇和行政村。  10月28日 省政府新闻发布会公布,到2008年底,全省已累计完成退耕还林2777.4万亩,工程惠及全省21个市(州)、176个县(市、区)、2266万农民。  2009年 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启动新一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2009年 全省大规模开展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至2016年底,累计投入资金174.2亿余元,新建整治小型渠道6.8万多公里,整治塘堰泵站6.1万余处,新建蓄水池窖8.2万余口,新增灌溉面积564万余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735万余亩。2010年    1月31日 北川羌族自治县新县城所在地永昌镇举行成立大会,永昌镇党委和政府正式挂牌办公。此举标志着“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全国唯一整体异地搬迁的新县城驻地永昌镇正式成立。  1月 四川全省电话用户突破5000万户,达到5018万户,成为全国第7个、西部第1个电话用户超过5000万户的省份。  4月29日 成都市宣布启动覆盖全市1100多万城乡居民的免费体检,在全国率先尝试迈入“全民免费体检时代”。  5月5日—8日 全省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现场会召开。会议集中展示全省灾后恢复重建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研究部署灾区下一步发展产业、扩大就业、扶贫帮困等重点工作。  5月12日 成都至都江堰高速铁路正式通车,这是四川第一条建成投运的高速铁路。  9月1日—2日 四川省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工作会议在成都举行。会议提出,全省经济总量2015年完成比2008年翻一番的目标;到2020年比2008年翻两番。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9月10日 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规划推进工作会在成都召开。规划明确,要经过11年综合扶贫开发,有效解决大小凉山群众面临的突出民生问题,实现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9月27日 我国中西部地区第一条城市地铁——成都地铁1号线正式开通试运营。  10月28日 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奋力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见》,就推动全省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要求。  11月19日 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2011—2020年)》,提出到2020年,全面提高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和教育质量,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县域内均衡发展,普及学前一年双语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例达1∶1。  12月1日 全省学前教育电视电话会召开。会议提出,到2015年,全省普及学前一年教育,社会经济发达地区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到2020年,全省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全省毛入园率达到75%以上,逐步做到适龄儿童就近入园。  2010年 四川国地税收入突破2000亿元,达到2162.8亿元。2011年  1月6日 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会议召开。会议公布五年来,全省旅游总收入累计实现6438亿元,旅游总人数突破10亿人次,分别是“十五”时期的2.68倍、2.23倍。  1月7日 全省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建立“村收集、乡(镇)运输、县处理”机制工作现场会召开。  2月18日 四川203个文化馆及401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从即日起逐步全面免费开放。  2月22日 全省扶贫移民工作会在成都召开。会议发布消息,2000年到2010年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200亿元以上,贫困人口从2000年的1041万人减少到2010年的145万人;贫困农民的收入从2000年的1662元提高到2010年的4209元。  3月25日 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涉藏地区民生工程工作会议。会议决定,从2011年起,将富民安康工程整体纳入全省民生工程,内容包括涉藏地区“三大民生工程”⑤和原富民安康工程涵盖的其他项目两大部分。  4月13日 全省惠民帮扶中心工作推进会在遂宁召开。会议发布消息,全省在21个市(州)、153个县(市、区)、823个乡镇(街道)、1186个社区(村)建成惠民帮扶中心。  5月5日—6日 全省“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区发展振兴工作现场会召开。会议明确,力争通过5年努力,实现灾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振兴。  5月6日 省政府新闻办发布四川省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2010年全省登记户籍人口为89981705人,常住人口为80418200人。户籍人口总数名列全国第四,常住人口总数名列全国第三。  5月30日 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印发《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支持成渝地区打造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深化内陆开放的试验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和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保障区。  7月23日—25日 四川省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在成都举行。会议参观考察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工作现场,对深入实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战略作全面部署。  7月27日 全省民族地区卫生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启动会在成都召开,标志着四川民族地区卫生发展十年行动计划由“规划层面”进入“实施层面”。  7月29日 《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条例》发布实施。2019年11月28日修订后发布实施。  8月1日—2日 省委、省政府在凉山召开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彝家新寨建设现场会。2011年,四川启动404个彝家新寨建设,涉及住房建设30776户、15.4万人。  8月5日 经国家发展改革委同意,省政府印发《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规划(2011—2015年)》,对全省39个极重灾和重灾县(市、区)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振兴作出规划。  8月31日 秦巴山连片扶贫地区和民族地区新村建设整体性安排工作专题会议召开。秦巴山连片扶贫地区和民族地区8个市(州)、78个县(市、区),涉及乡镇2462个,占全省的55.8%;村23658个,占全省的49.3%;农业人口2676.8万人,占全省的40%。  10月15日 全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工作现场会在攀枝花市召开。截至当年底,全省全年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新开工39.18万套,占国家下达计划的111.17%,竣工16.2万套,超额完成国家规定的15万套的目标。  12月31日 省委、省政府印发《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纲要》指出,全省扶贫开发已经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全省将以国家扶贫新标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以下具备劳动能力的农村居民为扶贫开发工作主要对象,进一步加快贫困地区发展。  同日 广(元)南(充)高速公路南充至阆中段、纳黔高速公路纳溪至叙永段、达陕高速公路徐家坝至普光互通段三段高速公路同时建成通车。至此,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3000公里,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2011年 四川经济总量突破20000亿元,达到21050.9亿元。2012年  1月1日 《四川省城乡规划条例》颁布实施。  2月23日 全省文化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印发的《四川省“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提出,到2015年,全省城市基本建成“十分钟文化圈”,农村基本建成“十里文化圈”。  2月27日—28日 省委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成都举行。会议确定之后10年全省扶贫开发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贫困居民显著减少。到2020年,与全省同步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3月 《四川省牧民定居点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办法(试行)》公布。明确四川在有条件的定居点建立幼儿园,解决定居点学前教育问题,同时加强定居点医疗室建设,保障偏远定居点牧民“病有所医”,免费向牧民开放文化活动室。  4月17日 省医改办公布,全省已初步建立全民医保制度。截至2011年底,全省参保人数达8515.17万,参保率达到96%以上。  4月28日 四川当时里程最长、投资最大、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的雅安至西昌高速公路全线建成通车。至此,四川高速公路的南北进出川大通道打通。  5月10日 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启动会在广元市召开。会议发布的《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涉及四川5个市16个革命老区县(市、区),面积4.8万平方公里,农村人口848万人,其中贫困人口227万人。  5月16日—19日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十次代表大会在成都召开。会议提出,之后的五年,要着力把基础做牢、把产业做强、把城市做大、把科教做优、把民生做实,努力实现“三个翻番”⑥“五个提升”⑦的奋斗目标。  6月20日 全省山区及贫困地区促进农民增收工作座谈会在剑阁县举行。会议强调,要培育农民增收支撑产业,确保实现全省农民收入5年翻番目标。  11月9日 《关于全面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 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金制度的通知》发出。全省约有100万中职学生享受该项政策,四川成为全国第一个以省为单位全面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的省。  2012年 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在云南昭通启动。凉山州昭觉、布拖、美姑、金阳、雷波、越西、喜德、普格8个县被纳入乌蒙山片区规划,面积1.7万平方公里,涉及农村人口154.24万人,其中贫困人口30.7万人。  2012年 四川国地税收入突破3000亿元,达到3245.4亿元。  2012年 四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0000元,达到20307元。2013年  1月9日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发布消息,截至2012年12月底,全省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2829万人,1021万人按月领取养老金,覆盖城乡养老保险体系基本建成,进入全民养老时代。  1月27日 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  2月1日 全省首批省级生态文明试点乡镇建设启动。  2月9日 全省用时3年的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全面完成。  3月7日 《四川省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印发实施。  4月9日 省政府印发《四川省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提出全省到2015年将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2496万亩,补充耕地116万亩。  4月20日 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强烈地震。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省委、省政府成立“4·20”芦山地震抗震救灾指挥部,现场统筹指挥抗震救灾。  4月 全省电话用户总量达到7098万户,成为全国第6个、西部第1个用户总量突破7000万户的省份。  5月8日 省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在成都签署《开发性金融支持“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重建暨新型城镇化建设战略合作备忘录》。  5月13日—14日 省委十届三次全体会议在成都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决定》和《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推进芦山地震灾区科学重建跨越发展加快建设幸福美丽新家园的决定》。  5月15日 省政府召开全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会议强调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全省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推动全省现代化进程和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提速。6月4日 全省落实农民增收县(市、区)委书记和县(市、区)长负责制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要求强化各地促进农民增收工作责任,确保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6月9日 全省扶贫重点县特色经济助农增收现场会在广元市召开。  6月13日 省“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会议决定,建立灾后恢复重建省内对口援建机制,组织无灾、轻灾市和部分省内国有企业对口援建地震重灾地区。  6月18日 全省扶贫开发工作暨总结表彰大会在成都召开。会议强调,要大力实施基础扶贫、产业扶贫、新村扶贫、能力扶贫和生态扶贫“五大扶贫工程”。  7月1日 “4·20”芦山强烈地震城镇居民过渡安置入住仪式举行,过渡安置工作自4月底启动以来,历经两个月全面完成安置任务。  7月6日 国务院印发《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提出用三年时间完成恢复重建任务,使灾区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得以恢复并超过震前水平,为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7月19日 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芦山强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省内对口援建工作方案》。根据《方案》,德阳、绵阳、南充、攀枝花、自贡和泸州六个市对口援建芦山、雨城、天全、名山、荥经和宝兴六个县(区)。  7月21日 四川省与交通运输部正式签署部省会谈纪要,决定共同推进“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交通恢复重建工作,重点支持涉藏地区通州府高速公路项目建设。  7月29日 成都市龙泉驿区援助甘孜县公交车正式开通投运,甘孜州康北地区结束无公交车历史。  7月30日 浙川东西扶贫协作工作会议暨《浙江—四川东西扶贫协作工作协议》签字仪式在成都举行。双方达成新一轮扶贫协作工作协议,自2013年开始,浙江省7个市、32个县(市、区)对口帮扶四川涉藏地区2州32县。  7月31日 省政府印发《关于支持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提出34条政策措施支持“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  8月13日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与省政府在北京签署合作备忘录,明确以高原涉藏地区、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彝区等“四大片区”为重点,共同推进四川贫困地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10月9日 《四川日报》报道,农业部和省政府日前签署《共同推进四川芦山地震灾后农业农村恢复重建的合作协议》。双方用三年时间共同完成“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农业农村恢复重建任务。  11月6日 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平原地区丘陵地区盆周山区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17年,全省要有72个县(市、区)的地区生产总值超100亿元,其中31个县(市、区)超过300亿元,15个平原县(市、区)将率先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11月28日 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四川省村镇供水条例》,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  12月26日 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和创新管理服务的意见》。  12月30日 乐山至自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至此,全省高速公路总里程跃上5000公里的大台阶,晋级全国六强。  2013年 四川在全国率先编制完成《四川省危旧房棚户区改造规划(2013—2020年)》。在全国较早全面启动小城镇危旧房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同时,在全国率先实施“农民工住房保障行动”。2014年  2月28日 川西南山区助农增收现场会在攀枝花市米易县召开。会议提出,川西南山区要发挥资源优势,创新体制机制,发展特色农业,全力扶贫攻坚,确保农民收入年年有新提高、生活水平年年有新改善。  3月18日 川藏联网工程正式开工建设。这是继青藏联网工程之后,我国又一项穿越高寒高海拔地区的输变电工程。建成后将解决甘孜州南部18.9万以及西藏东部50万农牧民群众的用电问题。  3月19日 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危旧房棚户区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意见》提出,2013年至2017年,全省改造危旧房棚户区约150万户;2020年前,基本完成城镇现有危旧房和各类棚户区改造。  3月20日 省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修改〈四川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决定》,标志着全省“单独两孩”政策正式实施,四川成为全国较早实施单独两孩政策的人口大省之一。“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后,四川出生人口和出生率大幅提高,2016年至2018年共出生272.1万人,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提高0.75个千分点和0.68个千分点。  3月 省委组织部选派50名处级优秀年轻干部奔赴高原涉藏地区、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彝区“四大片区”的34个县(市、区)挂职帮扶,助力当地扶贫攻坚。这是四川首次选派挂职干部帮扶“四大片区”。  4月30日 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公布全省第二次土地调查主要数据成果,截至2009年12月31日,全省土地总面积48.61万平方公里,人均耕地1.12亩。  5月9日—10日 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强调,要大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增强县域经济实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5月30日 大小凉山彝区“十项扶贫工程”推进工作会议在西昌举行。大小凉山彝区“十项扶贫工程”正式实施。建档立卡精准识别工作全面启动,凉山州精准识别贫困人口88.1万人、贫困村2072个。  7月2日 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创新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机制专项改革方案》。《方案》提出,全省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瞄准扶贫解困,按“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目标要求,实现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7月10日 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健全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专项改革方案》,提出公租房、廉租房制度并轨,建立共有产权住房制度,试点公租房“租改售”等。  8月15日 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扶贫项目审批权下放到县,实行责任、权力、资金、任务“四到县”制度的意见》。这是四川首次将扶贫项目审批权由省级下放到县(市、区),改革实施范围为全省21个市(州)有扶贫开发工作任务的178个县(市、区)。  9月2日 省住建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住房并轨运行的实施意见》,提出在全省推进公共租赁住房、廉租住房全方位并轨,建立统一的公共租赁住房制度,在12月底前,所有市(州)、县(市、区)完成“两房”分配和管理并轨工作。  9月25日—26日 四川省特色经济林产业助农增收现场会在广元市召开。  10月1日 四川省医疗保险异地就医即时结算省级平台上线运行。  10月17日 全省社会扶贫动员电视电话会议在成都召开,并启动“结对认亲、爱心扶贫”公益活动,开通四川爱心扶贫网,广泛动员全社会参与社会扶贫。  11月22日 省政府印发《四川省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全面放宽除成都市外的大中小城市和建制镇的户籍政策,鼓励人口转移到大中小城市。  12月26日 全省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标志着全省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拉开帷幕。  2014年 彝家新寨建设在大小凉山推进的同时,首次扩容至大小凉山以外的甘孜州和泸州、雅安、攀枝花、宜宾市,总投入2.31亿元,包括住房、基础设施、环境、社会建设和产业发展,解决2172户住房、1155人饮水问题。2015年  1月1日 全省征地补偿按新一轮统一年产值标准执行。  1月13日 四川省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完成1700万余宗,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数为14万余宗,基本完成两证的发证任务。  2月25日 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发展新兴产业新型业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意见》。  3月7日 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实施意见》。  3月19日 省政府公布《四川省灰霾污染防治办法》。这是四川在全国率先制定的治理灰霾的专门规章。该办法于5月1日起施行。  4月17日 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会议在广元召开。会议提出,力争3年至5年全面建成省、市、县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系统,逐步实现优势农产品“带标上市、过程可控、质量可溯”。  5月15日 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扩大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面指导意见》,提出打破单位性质和职工户籍身份限制,积极推进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及稳定就业的农民工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扩大制度覆盖面。  5月29日 省委组织部印发通知,决定向全省1150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覆盖选派第一书记。同年11月,省委决定向每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派1个帮扶单位、1名联系领导、1个驻村工作组、1名第一书记,每户贫困户落实1名帮扶责任人,形成“五个一”帮扶力量。  6月1日 《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正式施行,标志着四川省扶贫开发工作驶入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轨道。  7月7日 全省贫困村旅游扶贫试点工作正式启动,范围为国务院扶贫办、国家旅游局2015年确定的四川10个旅游扶贫试点村。  7月7日—8日 省委十届六次全体会议在成都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中共四川省委关于集中力量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  7月28日 四川高速公路ETC实现全国联网并开通运行。  7月28日—29日 全省扶贫小额信贷工作推进会在旺苍县召开。  8月 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大小凉山彝区启动实施“一村一幼”幼教扶贫计划,开展以双语教育为主的学前教育。2017年,“一村一幼”计划扩展到全省民族自治地方51个县(市),实现了村级学前教育全覆盖。至2020年彻底化解了“入园难”问题,累计惠及55.6万余名农牧区儿童。  9月15日 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大小凉山彝区深入推进扶贫攻坚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进程的意见》。  9月29日 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四川省基础设施建设扶贫专项方案》等10个扶贫专项方案。  12月24日 全省电子商务精准扶贫人才培训会暨精准扶贫启动在成都举办。四川有10个贫困县入围国家和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8-02
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支持集中安置点发展就业帮扶车间、社区工厂等就业载体●鼓励企业、专业合作社、民宿旅游、农村电商等各类生产经营主体吸纳搬迁劳动力就业●支持凉山州3年内建成2家以上(含)省级创业孵化基地●加强公益性岗位统筹管理,新增和腾退的公益性岗位向搬迁劳动力倾斜●公共就业服务、农民工服务向集中安置点延伸,在大型及以上集中安置点设立就业增收专员,优先安置符合条件的搬迁劳动力(记者 刘春华)近日,省人社厅、省财政厅联合印发《促进凉山州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就业增收十条措施》,进一步加大对凉山州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力度,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我省易地扶贫搬迁70%及以上安置点集中在凉山。《十条措施》围绕劳务输出、就近就业、创业培训等方面,促进群众就业增收。  《十条措施》明确,搬迁劳动力通过有组织劳务输出到户籍所在地县外稳定就业3个月以上的,给予不超过300元/人的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劳务经纪人组织搬迁劳动力到企业就业,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参加社会保险的,按不低于300元/人标准给予一次性就业创业服务补助。  支持集中安置点发展就业帮扶车间、社区工厂等就业载体,符合创业担保贷款贴息政策规定的,可申请最高不超过30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还款积极、项目前景好、带动搬迁劳动力就业能力强的,可再次申请贷款和贴息。鼓励企业、专业合作社、民宿旅游、农村电商等各类生产经营主体吸纳搬迁劳动力就业,对稳定就业半年以上的,按1000元/人标准给予生产经营主体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对吸纳搬迁劳动力超过10人并稳定就业半年以上的,再按每10人1万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奖补,最高不超过20万元。  支持凉山州3年内建成2家以上(含)省级创业孵化基地,经认定后每个基地给予90万元的一次性补助,期满后可再次申请认定,其辐射带动集中安置点就业创业成效作为认定的重要依据。鼓励搬迁劳动力返乡创业,符合条件的,给予1万元一次性创业补贴,并享受创业担保贷款和贴息政策。  加强公益性岗位统筹管理,新增和腾退的公益性岗位向搬迁劳动力倾斜,优先安置大龄、残疾等就业困难的搬迁劳动力,给予不低于500元/人·月的岗位补贴。对有培训意愿的搬迁劳动力至少组织其参加1次技能培训或者创业培训,并按规定落实培训补贴,培训期间给予不超过50元/人·天的生活费(含交通费)补贴。  公共就业服务、农民工服务向集中安置点延伸,在大型及以上集中安置点设立就业增收专员,优先安置符合条件的搬迁劳动力,每名就业增收专员服务不少于1000名搬迁劳动力。在分配中央和省级财政就业创业补助资金时,向凉山州搬迁任务较重的11个县予以倾斜。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8-02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张立峰 7月30日,省地质灾害指挥部办公室印发通知,从即日起至8月12日开展主汛期地质灾害隐患大排查工作,这是我省入汛以来的第三轮全省地质灾害隐患大排查。此次排查对全省175个地质灾害易发县(市、区)实行全覆盖,重点突出汶川地震灾区、芦山地震灾区、攀西地区、秦巴山区、乌蒙山区等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区域的极端天气防大灾、防巨灾责任和措施落实情况。  此次排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地质灾害隐患排查、防灾措施落实核查、宣传培训和避险演练三个部分。在充分收集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对有人居住区域全覆盖排查,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进行复核,对已销号的隐患点进行再评估,对遥感识别出的潜在地质灾害隐患点位进行现场核查。有针对性地重点排查场镇、学校、医院、旅游景点、人口聚居区、地震灾区安置点、工矿企业、在建工程、切坡建房等区域。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02
    ——相关部门就《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解读    (记者 芦晓春)近日,经国务院同意,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水利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为准确理解方案的背景和内容,推动方案扎实落实落地,日前,农民日报·中国农网邀请相关部门对方案进行了解读。  《实施方案》出台的背景及必要性  这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黑土地保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要把黑土地保护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把黑土地用好养好”。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李克强总理也多次对保护黑土地提出工作要求。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进行了明确部署。  这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的重要抓手。以黑土耕地为主的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最可持续的粮食稳定增产地区。2020年,东北四省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的25.9%。此外,2020年东北四省区生产的猪肉、牛肉、羊肉和牛奶分别占全国12%、27.4%、28.1%和37.4%。粮食和农业生产的根基是耕地,只有切实保护好东北地区的黑土地,才能夯实东北地区的粮食和农业生产基础。只要东北地区的粮食和农业生产稳住了,国家粮食安全就有坚实的支撑。  这是基于对目前黑土地保护利用面临严峻形势的统筹考量。由于长期高强度的开发利用和不合理的耕作方式,东北地区黑土地退化问题已十分严重。一是土层明显变薄,黑土层厚度由开垦初期的60厘米下降到目前的平均30厘米,有些耕地甚至出现“破皮黄”。二是肥力明显变瘦,黑土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由1950年代开垦前的80-100克/千克下降到25-30克/千克,其中辽河平原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更是不到20克/千克。三是质地明显变硬,不少黑土区旱地土质硬化、土壤板结,蓄水保墒能力明显下降。近年来,东北四省区和有关部门积极推进黑土地保护利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上还处于探索试验阶段,开展保护治理的面积还比较小、效果还比较有限,黑土退化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加强保护治理的任务十分艰巨,形势十分紧迫。  《实施方案》的编制思路  《实施方案》以统筹各项政策为核心,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坚持因地制宜分区分类施策,着力构建综合治理体制机制,实现综合施策、久久为功。  一是坚持问题导向,突出治理重点。围绕黑土地“变薄、变瘦、变硬”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提出综合治理对策,以防治坡耕地水土流失、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培育肥沃耕作层为重点,以优化耕作制度为基础,坚持统筹工程、农艺措施综合治理。  二是坚持分区施策,明确技术路线。根据不同区域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取得的成效,分区确定不同的治理目标和技术路线,分别实施保育培肥、提质增肥、固土保肥、改良培肥等技术模式,明确治理后耕层厚度须达到旱地30厘米、水田20-25厘米,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增幅10%以上。  三是坚持统筹协调,构建长效机制。根据近年来治理过程中形成的经验和发现的问题,研究提出构建长效机制的对策措施。针对政策统筹不够,我们提出“各炒一盘菜、共做一桌席”的统筹协调思路,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平台,统筹实施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秸秆综合利用、深松深耕、有机肥还田等农艺措施项目。针对力量分散、协同不够,提出加强部门横向协作,中央和地方纵向协同,政府、企业、经营主体多主体协力。针对农户积极性不高,提出建设标准化示范,推进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示范带动。  建设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标准化示范区  按照《实施方案》部署,“十四五”期间,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农业农村部等相关部门支持东北省区建设黑土地保护工程标准化示范区1800万亩。  一是切实加大投资支持力度。2021年,已适当提高黑土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鼓励地方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采取措施改良土壤,防止水土流失,加强地力保护。“十四五”期间,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继续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力度,根据投资可能,进一步加大黑土地保护工程标准化示范区的投资力度。  二是坚持综合治理,强化政策协同。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平台,发挥好坡耕地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治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综合施策优势,配套衔接,努力形成黑土地保护政策合力。  三是着力创新项目推进方式。鼓励东北省区以建设黑土地保护工程标准化示范区为引领,通过统一编制规划、统一设计方案、统一组织实施、统一绩效考核等方式,集中连片推进综合治理示范,带动大面积推广。  与此同时,积极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工程建设,鼓励科研机构推进技术和装备配套,研发推广一批适用新技术、新装备,推进种养循环、秸秆粪污资源化利用,加快改善东北黑土地设施条件、内在质量、生态环境。通过多主体协同、多政策协力、多技术合成,建设黑土地农田系统、资源利用、生态环境可持续的示范区。  推动黑土地保护利用相关政策统筹  近年来,财政部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黑土地保护利用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聚焦重点任务,统筹推进政策资金整合。  一是聚焦重点任务。进一步突出对黑土地保护利用的支持,落实好黑土地保护各项重点任务,主要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等。此外,通过中央财政科技计划,支持启动“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重点专项,为用好养好黑土地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二是拓宽投入渠道。支持地方通过土地出让收入、地方政府债券、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等多种资金渠道,加强黑土地保护利用相关项目建设。同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协同推进黑土地保护利用相关工作。  三是加强政策统筹。统筹用好黑土地保护利用相关政策,加强衔接配合,支持各地区根据重点任务,结合本地实际,按照“各炒一盘菜,共做一桌席”的原则,按规定统筹安排相关转移支付和中央预算内投资用于黑土地保护利用。  四是强化绩效管理。围绕黑土地保护重点政策任务,建立“花钱必问效”的全过程绩效管理机制,切实加强监管,确保资金安全、规范、有效使用。同时,强化绩效结果运用,财政部将会同相关部门把绩效结果作为安排下年预算的重要依据。  黑土地侵蚀沟治理  水利部高度重视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治理工作,自2003年以来,就把东北黑土区作为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区域,先后组织实施了水土流失综合防治试点工程、侵蚀沟治理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等一批重点项目,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96万平方公里,整治坡耕地184万亩,治理侵蚀沟6200多条,有效控制了沟道侵蚀和坡面水土流失,有力保护了黑土资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支撑和保障。  根据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成果与补充调查结果,东北黑土区有100米以上侵蚀沟29.17万条,其中黑龙江省11.55万条、吉林省6.3万条、辽宁省2.13万条、内蒙古自治区9.19万条。在耕地、林地和草地上侵蚀沟数量分别为16.94万条、8.04万条和3.53万条。发展型和稳定型侵蚀沟数量分别为26.22万条、2.95万条,其中62%的发展型侵蚀沟分布在耕地上,直接减少耕地面积1260万亩,影响周边耕地利用面积近3000万亩。  《实施方案》明确“十四五”时期治理侵蚀沟7000条的目标任务,其中内蒙古自治区2660条、辽宁省700条、吉林省1120条、黑龙江省2520条。  关于侵蚀沟治理的工作思路和建设内容是:以小流域为单元,采取截、蓄、导、排等工程和生物措施,形成综合治理体系。小型侵蚀沟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沟道整形、暗管铺设、秸秆填沟、表层覆土等综合治理措施,将地表汇水导入暗管排水,侵蚀沟修复为耕地。大中型侵蚀沟修建拦沙坝等控制骨干工程,同时修建沟头防护、谷坊、塘坝等沟道防护设施,营造沟头、沟岸防护林以及沟底防冲林等水土保持林,配合沟道削坡、生态袋护坡等措施,构建完整的沟壑防护体系,以有效控制沟头溯源侵蚀和沟岸扩张。  下一步,水利部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提高政治站位,扛起政治责任,全力配合有关部门实施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切实加强侵蚀沟治理。相关地方也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多方参与、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分解细化任务资金,组织实施相关工程,尽早发挥效益,切实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7-30
(记者 芦晓春)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以及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等相关要求,近日,经国务院同意,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水利部、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国家林业和草原局7部门联合印发《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明确黑土地保护原则、目标和内容,提出“十四五”期间将完成1亿亩黑土地保护任务,黑土耕地质量明显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提高10%以上。  《实施方案》强调,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要坚持保护优先、用养结合,促进黑土地在利用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实施差异化治理。要坚持政策协同、实行综合治理。要坚持示范引领、加强技术支撑。要坚持政府引导、带动社会参与,形成黑土地保护建设长效机制。  《实施方案》提出,“十四五”期间完成1亿亩黑土地保护任务,其中标准化示范面积1800万亩。完成建设高标准农田5000万亩,治理大中型侵蚀沟7000条。实施多种模式保护性耕作5亿亩次,每年1亿亩全覆盖。有机肥还田1亿亩,每年2000万亩。方案实施后,耕地质量明显提升,旱地耕作层达到30厘米以上、水田耕作层达到20厘米至25厘米,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提高10%以上。  《实施方案》明确了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内容和分区实施重点。在内容上,着重实施土壤侵蚀治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肥沃耕作层培育、耕地质量监测评价等措施,解决黑土耕地出现的“变薄、变瘦、变硬”问题。在区域上,松嫩平原北部的中厚黑土区以保育培肥为主;松嫩平原南部、三江平原、辽河平原的浅薄黑土区以培育增肥为主;大兴安岭东南麓、长白山—辽东丘陵的水土流失区以固土保肥为主;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西部的障碍土壤区以改良培肥为主。  下一步,7部门将以《实施方案》为基础,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黑土地保护利用技术模式和长效机制。一是将强化政策统筹,加强东北四省(区)已有项目统筹、行业内相关资金整合和行业间相关资金统筹的衔接配合。二是强化多方协同,共同推进黑土地保护利用的机制。三是强化规模化示范带动,推进黑土地保护与高效农业、品牌农业发展的有机结合,提高黑土地保护利用综合效益,调动农民积极主动实施相关措施。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7-30
核心提示《最低生活保障审核确认办法》在审核确认流程上,对城市低保和农村低保不再进行区分,实行统一的服务管理《最低生活保障审核确认办法》适度拓展了低保范围,明确低保边缘家庭中的重病、重残人员可以单独提出低保申请《最低生活保障审核确认办法》明确有条件的地方可按程序将最低生活保障审核确认权限下放至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求低保审核确认工作应当自受理之日起30个工作日之内完成如何更好地保障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行业协会商会乱收费“零容忍”如何实现?残疾人等群体民生保障工作如何完善?民政部日前召开第三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对这些民生新亮点予以解读。《办法》“升级”推动低保制度城乡统筹发展最低生活保障是为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作出的一项基础性制度,是社会救助体系中的核心制度安排。记者从发布会了解到,截至2021年6月底,全国共有城乡低保对象4311.1万人,其中,城市低保对象773.1万人,农村低保对象3538万人。全国城市低保平均标准达到了694元/人/月,农村低保标准达到6150元/人/年,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6.4%、8.4%。2021年1至6月累计支出低保资金915.8亿元。结合近年来低保制度实施情况,民政部近日印发《最低生活保障审核确认办法》,为完善低保制度“保驾护航”。据民政部社会救助司副司长张再刚介绍,办法的一个亮点是在审核确认流程上,对城市低保和农村低保不再进行区分,实行统一的服务管理。“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相关要求,指导地方逐步减少低保工作的城乡差异,推动低保制度城乡统筹发展。”张再刚说。值得一提的是,办法适度拓展了低保范围,明确低保边缘家庭中的重病、重残人员可以单独提出低保申请。此外,在流程优化方面,办法明确有条件的地方可按程序将最低生活保障审核确认权限下放至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级民政部门加强监督指导。办法还对低保整体办理时限作出规定,要求低保审核确认工作应当自受理之日起30个工作日之内完成,特殊情况下,延长至45个工作日。整治乱收费营造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近年来,民政部持续加大清理规范行业协会商会收费工作力度,行业协会商会乱收费现象总体有所缓解。但是,由于行业协会商会整体生存能力不足、培育扶持力度不够等多种原因,再叠加乱收费行为本身的顽固性、复杂性和多发性特点,仍需持续整治。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副局长吕晓莉介绍,今年下半年,民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对行业协会商会乱收费开展专项清理整治。此次专项清理整治将重点围绕4个方面展开:一是整治包括强制或变相强制入会并收取会费等情形的强制收费;二是整治包括对会费所包含的基本服务项目再重复收取费用等情形的重复收费;三是整治包括采取“收费返成”等方式吸收会员、收取会费等情形的违规收费;四是整治包括会费和一些强制性经营服务性收费项目的收费标准未按规定程序制定或修改等情形的不规范收费。“我们希望通过这次清理整治行动,集中解决一批社会和企业特别关注和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吕晓莉说。坚持“弱有所扶”进一步织密民生保障网今年4月,民政部办公厅、中国残联办公厅联合印发通知,明确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资格认定申请不受户籍地限制。发布会上,民政部新闻发言人贾维周介绍了残疾人两项补贴资格认定申请“跨省通办”的实施情况。截至6月底,全国受理两项补贴“跨省通办”申请331例,成功办理149例。指导地方开展康复辅助器具社区租赁服务试点、组织实施“福康工程”项目是民政部向残疾人献上的又一“大礼包”。据介绍,目前,全国康复辅助器具社区租赁服务试点工作已投入2.4亿元,服务惠及约16万人次。截至5月底,“福康工程”为城乡困难残疾人配置假肢矫形器和轮椅、护理床等康复辅具5.4万余件(具),完成手术矫治康复856例。如何帮助老年人安享晚年,一直是民政部关注的重点工作之一。据贾维周介绍,目前,全国养老机构和设施数量有所提升。截至一季度末,全国养老机构和设施33万个,同比增长60.9%,养老床位817.2万张,同比增长4.8%。此外,民政部积极开展“关爱老人、享受美好生活”行动,指导各地持续推动解决老年人申领津贴补贴遇到的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加大防范养老服务领域非法集资宣传教育力度。
新华社 | 分享: 2021-07-30
四川在线记者 刘佳7月29日上午,四川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举行全体会议,表决通过了《四川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条例》。条例注重将人大立法决策与党对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决策有效衔接,将省委的决策部署贯彻到地方性法规中,为推进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促进乡村振兴提供法治支撑,也为国家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立法探索“四川经验”。其中,针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召开难的问题,根据基层实践,创造性规定委托表决制;充实完善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相关规定,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合法权益,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都是条例的创新亮点。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30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进入“十四五”,四川和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三农工作重心也发生历史性转移。日前,省人民政府印发《四川省“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指明了今后五年四川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和实施路径,是我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指导性文件。  根据《规划》,我省将通过5年努力,力争到2025年,农业基础更加稳固,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脱贫地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具体来讲,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更加有力,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高,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美丽四川·宜居乡村”建设行动取得明显成效,农民全面发展取得重要进展,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拓展。到2035年,全面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  在实现路径上,《规划》布局了以下9项重点工作。  ——粮食安全首当其冲。《规划》提出,要坚决守住粮食安全底线,提升重要农副产品供给保障水平。通过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只增不减。坚决守住耕地红线,充分保障生猪等“菜篮子”产品的市场供应和价格总体平稳。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并加强农村水利设施建设。  ——夯实“粮袋子”的同时,也要鼓足“钱袋子”。《规划》提出,要加快发展高质高效现代特色农业,提升产 业 链 供 应 链 现 代 化 水平。推动优势特色产业集聚发展,加快农村商贸物流发展,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高水平发展都市农业,推进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  ——农业要发展,必须瞄准短板、不足发力。《规划》提出,要加快补齐“10+3”产业体系支撑性短板,构建现代农业园区梯级发展体系。将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做强现代农业种业、现代农业装备、现代农业烘干冷链物流三大先导性支撑产业,强化现代农业科技支撑,分区分类推进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  ——乡村美不美,是衡量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规划》提出,要深入实施“美丽四川·宜居乡村”建设行动,建设宜居宜业乡村。加快推进村规划建设,持续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快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农业的发展,要可持续。《规划》提出,要坚决打好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将开展农用地土壤环境分类管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清洁生产和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等工作,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  ——立足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规划》提出,要推动农民全面发展,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我省将培育多元化农村市场主体,加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探索创新职业农民培养机制,并着力提升农民收入水平。  ——乡村要发展,离不开治理有效。《规划》提出,要扎实做好乡村治理这篇大文章,建设文明和谐乡村。为此,要扎实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快构建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并全面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  ——全面小康后,如何接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规划》提出,要持续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要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并提升脱贫地区整体发展水平。  ——发展的动力,要靠改革激活。《规划》提出,要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为此,我省将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稳步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加快推进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健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投入保障机制;推进农业开放合作。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30
    ( 记者 李锐 实习生 彭书慧)“凡是乡村振兴,必有科技支撑。”7月27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科技支撑发布会上,科技部农村科技司相关负责人作出上述表示。  据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部认真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在“藏粮于地”方面,主要通过实施“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等国家科技项目,在提高土壤肥力、增加有效耕作面积上做文章。一是把黑土地等优质土地保护利用起来,二是把可利用的盐碱地改造出来,三是把红黄壤等中低产田地力提升起来,四是发展立体农业和海洋农业,向空间要土地、向海洋要食物。经过多年努力,改造盐碱地580余万亩,黄河三角洲超过10万亩盐碱地变为“吨粮田”,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示范推广农业节水新技术超过1亿亩。在“藏粮于技”方面,主要通过实施“七大农作物育种”国家科技项目,突破了玉米单倍体育种等新技术,创制了“鲁原502”等小麦新品种,研制了智能高效的稻麦联合收割机等新装备。通过新技术、新品种、新装备等科技成果的供给,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强支撑。  在科技助力脱贫攻坚方面,科技部深入实施科技扶贫“百千万”工程,动员全国科技系统围绕贫困地区乡村特色产业累计实施科技项目3.76万项,投入资金200多亿元,选派28.98万名科技特派员,建立7.7万个科技帮扶结对,建设1290个创新创业平台,推广先进适用技术5万余项。  下一步,科技部将围绕一个目标,即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聚焦两大战略,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科技支撑乡村振兴行动,具体说就是“五个一批”——部署一批引领性国家科技项目、强化一批国家农业战略科技力量、培育一批农业科技领军企业、组织一批科技人才上山下乡、转化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实现农业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充分体现“凡是乡村振兴,必有科技支撑”。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7-29
——既要抓牢“米袋子”也要实现“富口袋”(记者 王成栋 史晓露)近日,省政府印发《四川省“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提出了“十四五”期间实现四川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和路径。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四川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底气何来?路径何在?相关人士对此进行了解读。资料图片这是一份“分析册”“基础不错,机遇很多”  “基础不错,机遇很多。”提到“十四五”期间四川农业农村现代化,省委农办相关负责人信心满满。  先看基础。《规划》显示,2011年以来,全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496万亩,项目区粮食每亩产能提升80斤以上。至2020年底,全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3%,冷链物流静态库容达430万吨。去年,四川油菜籽、生猪出栏和晚熟柑橘等农产品产量均位居全国第一。现代农业园区梯次推进体系也稳步推进。  全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川字号”优势特色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日渐完善,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深化,农业“压舱石”的地位日益巩固。全省农村居民收入保持平稳增长、农村人居环境逐步整治改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  再看机遇。“十四五”期间,“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一系列政策红利、改革红利和发展红利将持续释放。  同时,四川一系列农业农村改革红利不断释放。全省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前半篇”任务基本完成,带来乡村高效治理的重大机遇。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持续改善脱贫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则带来乡村全面振兴的重大机遇。这是一份“施工图”建好园区载体是关键  四川农业农村现代化如何落子?《规划》清晰擘画“施工图”。  坚决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具体来说,要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强耕地保护与质量建设、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和提升农业抗风险能力。在稳定增加面积和单产的基础上,实现四川粮食稳产增产。  “十四五”期间,四川将重点实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安全保障重大工程,特别是实施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优质粮食工程、“鱼米之乡”试点等。  既要抓牢“米袋子”,也要实现“富口袋”。第一步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重点是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升脱贫地区整体发展水平。  第二步是发展高质高效现代特色农业和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产业效益。具体来说,要不断推进农产品加工业提质增效、加快农村商贸物流发展、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高水平发展都市农业、推进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实现促农增收。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好园区载体是关键。《规划》明确,“十四五”期间,四川将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全力打好种业翻身仗、提高现代农业装备研发应用能力、加强现代农业烘干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强化现代农业科技支撑、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等,带动提升全省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乡村治理效能方面,我省将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成一批“美丽四川·宜居乡村”示范村。这是一份“保障书”补上环境“必修课”  如何把“规划图”变成“施工图”,进而成为最终建设成果?  “激发活力、注入动力、守住红线。”在省委农办相关负责人看来,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规划》提出各种保障举措,包括改革、考核、筑牢环境红线等。  《规划》明确,四川将持续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按部署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阶段性任务。同时,稳步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等。  配合农业农村改革,四川将进一步出台引导和鼓励工商资本投资乡村振兴的政策措施,吹响全社会参与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冲锋号”。同时,通过完善省级立法和持续深化农业综合执法改革,不断将四川农业农村现代化纳入法治化轨道。  环境“守红线”,是“十四五”期间的新课题和“必修课”。“这是以往涉农规划中所没有的新内容。”省委农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规划》明确相关项目实施的环境影响减缓措施,以最大程度减轻不利环境影响。附: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四川省“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的通知川府发〔2021〕11号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有关单位:现将《四川省“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四川省人民政府2021年7月24日四川省“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全文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7-29
基本形成全省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全川粮食播种面积要稳定在9500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3540万吨以上  ●生猪存栏稳定在4000万头以上、出栏稳定在6000万头左右  ●构建起符合四川实际的现代农业园区梯级发展体系  (记者 史晓露 王成栋)省政府近日印发《四川省“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作为“十四五”时期,四川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指导性文件,《规划》勾勒出今后五年四川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路线图”。  《规划》提出,四川将通过五年努力,争取到2025年,农业基础更加稳固,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脱贫地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四川要实现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更加有力,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高,“美丽四川·宜居乡村”建设行动取得明显成效,农民全面发展取得重要进展,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拓展。其中,全川粮食播种面积要稳定在9500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3540万吨以上;生猪存栏稳定在4000万头以上、出栏稳定在6000万头左右。全省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构建起符合四川实际的现代农业园区梯级发展体系,带动小农户进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形成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态势。  实现路径上,《规划》提出开启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坚决守住粮食安全底线,提升重要农副产品供给保障水平;加快发展高质高效现代特色农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加快补齐“10+3”产业体系支撑性短板,构建现代农业园区梯级发展体系;深入实施“美丽四川·宜居乡村”建设行动,建设宜居宜业乡村;坚决打好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农民全面发展,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扎实做好乡村治理这篇大文章,建设文明和谐乡村;持续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健全规划落实机制,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7-29
四川农村日报讯 文良旭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文/图  “如果没有去年政府10万元的‘创业贷款’政策扶持,我就不可能成为拥有近40个蔬菜大棚的蔬菜种植能手,也不可能获得30万元的收入。”7月18日,泸州市纳溪区合面镇胜利村6组返乡青年农民曾方林一边为大棚里的二茬豇豆藤蔓捆绑绳子,一边欣喜地介绍说。曾方林在分拣西红柿政策扶持“蔬菜大王”  笔者走进曾方林高标准的蔬菜大棚基地看到,第二茬种植的豇豆、白菜、黄瓜长势喜人。“今年是第二年种植大棚蔬菜了,早春就靠着38个蔬菜大棚卖了30万元。这多亏了国家‘创业贷款’好政策。”曾方林说。  2019年10月,在外打工且从事大棚蔬菜种植多年的80后青年农民曾方林毅然回到村里,流转了40余亩土地发展大棚蔬菜种植。曾方林说,他选择回乡种大棚蔬菜,是因为大棚蔬菜能保证一年都有新鲜蔬菜上市,且不会受炎热和寒冷天气的影响。  当年11月,曾方林开始搭建大棚时,虽然流转的土地已平整好,但由于原本计划的竹子大棚改为钢管大棚后,资金上出现了压力,导致仅搭建不到15个大棚就停工。正当曾方林为筹集大棚资金犯愁时,合面镇创业办人员带着纳溪区农商行的工作人员来到他的大棚基地,为曾方林办理了10万元“创业贷款”,及时解了曾方林的燃眉之急,38个大棚才得以建成,确保了冬季菜苗按时移栽进棚。订单销售绿色蔬菜  “曾老板,明天学校食堂所购买的西红柿、黄瓜、丝瓜等4类蔬菜所需数量又发你微信上了,你早上按时送过来就行……”  如今每天下午,是曾方林最忙碌的时候,他要逐一按照微信上订购蔬菜的单子安排工人采摘,每天销售的各类蔬菜都在1000斤以上,且都是为企业、学校和机关的食堂或村民家中的红白喜事配送。“我的大棚菜全是配送,缘于采用‘绿色防控’种植,市民更放心。”  在曾方林的蔬菜大棚里,笔者发现,棚里每隔10多米就交叉悬挂着一张张沾满小虫的黄板,棚中央立着一盏频振式杀虫灯。曾方林说,时下正是蔬菜虫害多发季节,利用“绿色防控”技术,不需喷药,还节省人工,让蔬菜也更安全。  曾方林告诉笔者,所谓“绿色防控”技术就是以物理、生物防治对蔬菜病虫害实行有效的防控,彻底改变以往过分依赖化学农药的做法。“灯+板+性诱剂+生物农药”是“绿色防控”的四大法宝。灯就是频振式杀虫灯;板是利用害虫趋色性的黄色粘板;性诱剂杀虫是利用昆虫的性信息素引诱雌性昆虫进入诱捕器。“灯+板+性诱剂”这三种物理方法就能使害虫减少一大半,再使用生物农药就完全能够达到绿色种植目的了。“在节省成本的基础上,‘绿色防控’带来的更大好处是提高了蔬菜安全系数,有了‘品质’,‘订单’就来了。”  曾方林还告诉笔者,他的大棚蔬菜品种,都是通过精心安排、循环种植,确保一年四季都有新鲜蔬菜出售,实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既顺应市场需求,又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按目前的销售价格,今年我的40亩蔬菜大棚,通过四季循环种植,预计获利在50万元左右。”曾方林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29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