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 李中 刘璐明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明确指出,要健全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基本建立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监督的村庄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并取得明显成效,农民群众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同时也应看到,我国农村人居环境与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求、与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仍有差距。其中,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建设问题相对比较突出。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要建更要管,必须加快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加强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管理,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资料图片  建立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队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开展以来,部分地区人居环境管护工作要么群众发动不充分,要么群众参与渠道不畅,致使管护队伍中农民占比偏低,导致管护工作与农民实际需求脱钩、资源浪费等问题。加快建立长效化管护队伍,构建以农民为主体、多方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基层管护新格局势在必行。一是要做好管护宣传工作,激发农民主体意识。应借助一些新媒体手段如公众号、小视频、专题片等,围绕农村人居环境管护重要性开展宣传;二是要积极拓宽人才参与管护渠道。乡镇政府应充分发挥自身组织领导能力,完善人才参与机制,充分调动当地人才,同时引进外来人才,主动发掘人才的关键作用;三是要加强人居环境管护专业技能培训。应采取线下线上或二者相结合等方式,定期举办管护专业技能培训活动,组织乡镇工作人员学习示范村庄建立管护队伍的先进经验。  建立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制度。当前农村人居环境管护机制建设刚刚起步,相关制度的系统性、完整性还有待加强。一是要全方位完善管护制度。围绕管护工作多个方面,尤其是明确农村基础设施产权归属、建立健全管护标准规范等,打好农村人居环境管护制度基础;二是要系统梳理内部关系,发挥制度的整体效应。面对农村复杂的管护现状,应突出把握管护工作各项任务之间的关联性,着重强调对制度整体性、协同性要求,在相互促进中推动农村人居环境管护工作的高效进行;三是要立足实际,保障管护制度稳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管护工作涉及农民的切身利益,务必要保持审慎态度,不可急功近利。要将管护制度建立与农村发展、稳定等因素结合起来,由点到面逐步推进,以农民满意度作为根本标准,守好管护工作底线。  建立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经费保障机制。随着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深入,我国农村村级组织经费紧张问题日益突出。一是要加大农村人居环境管护财政投入力度。在农村社会事业方面,城乡差距依然比较显著,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仍存在较大资金缺口,人居环境财政投入应继续纳入政策支持选项。二是要充分发挥村级组织力量,做好经费统筹工作。有必要以村为单位,统筹利用村集体经济力量,同时不断吸引社会资本加入,加快形成管护社会化服务体系和服务费市场化形成机制;三是建立健全农户合理付费机制。因地制宜探索建立农户缴费分摊机制和相关使用者付费制度,对厕所粪污清淘、垃圾处理等收取农户合理费用,适度缓解政府财政压力。  建立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监督机制。当前,一些地区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中存在重速度、轻质量等问题,导致出现了一些“民怨工程”,必须加快建立健全相关监督机制。一是要加快农村人居环境管护法制化,进一步明确政府、村组织、村民、企业等各参与主体的权利与责任,把农村人居环境管护工作落到实处。二是要加快完善管护监督流程。建立村民定期上报、自查以及互查机制,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科技手段,进行全方位、全天候动态监督管理。三是要全面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信息公开透明化,保障村民的参与权和知情权,通过设立举报监督电话等方式,确保把民生工程做好、做实,推动农村人居环境管护工作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效,展现新气象。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01-16
四川三农新闻网绵阳讯(通讯员 长河川淼)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昨天,绵阳市高新区党工委隆重召开人才工作会议暨“高新英才”表彰大会,这是中国(绵阳)科技城立足人才兴市,不断抓党建、拼经济、搞建设、促发展、惠民生的重大行动。我们应压紧压实责任,跟进目标管理,着力营造尊贤重才好氛围,让绵阳各地人才工作落实见效。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战略,就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不断把中央和省市县委决策部署转化为培养运用人才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行动。当然,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党的百年奋斗史,更是一部集聚团结人才、造就壮大人才的过程。多年来,绵阳各级党政坚持人才引领驱动,通过人才兴市,全方位引育、用好、留住人才,为科技城加快建设创新发展先行区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与智力保证。迈进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求高素质人才。这就要紧扣时代与地方发展需求,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着力集聚人才,保障更为积极、更为开放、更为有效的人才识别引进。实现更多智慧资源、创新要素汇聚。需紧扣产业经济创新创业育强人才,对接成渝双城经济圈创新高地持续建设,依托“云上大学城、云上科技城”等科创资源,构建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不断增强好人才自主供给能力。坚持党对人才的全面领导,在于创新方式方法,紧扣地方特色主导产业集聚用好人才,强化招商链、壮大产业链、拓展创新链,夯实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实现主特产业发展壮大。做到以诚留才,破除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障碍。通过优化政务、市场和社会环境,让各行各业人才真心扎根,从而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3-01-14
  (记者 王田)年前举行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如何把“中国饭碗”端得更牢更稳,进一步提高粮食产能?记者专访了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  供给保障强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农业强国首先要‘供给保障强’,这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基础,也是首要任务。”潘文博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中国式现代化最本质的特征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粮食安全保的是生命安全、生存安全,是最基本最基础的安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首先要让14亿人吃饱吃好吃得健康,这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根基,更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这是基于新形势新时代的新要求。如何理解“稳定安全供给”?  潘文博表示,从国际看,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全球农产品供应链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从国内看,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近年来我国极端天气多发频发,农作物病虫害呈频发重发态势,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越来越大。在这样的背景下,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就是要全方位把粮食安全根基夯得再实一点,把粮食安全系数打得再高一点,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和自然灾害的不确定性。  一方面,要稳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逐步把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逐步把品种迭代、农技革新、装备升级、服务覆盖、政策支撑等全部配套到位,努力实现两熟区亩均“超吨粮”、一熟区亩均“超千斤”,推动粮食产能再上新台阶。另一方面,立足国情农情,树立大食物观,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向森林、草原、江河湖海、设施农业要食物,向动物、植物、微生物要热量和蛋白,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两稳两扩两提” 全力以赴端牢端稳饭碗  回望2022年,我国粮食生产攻坚克难,在逆境中夺取丰收。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为稳物价、稳预期、稳住经济大盘提供了有力支撑。  潘文博说,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起步之年,全力夺取粮食和农业丰收,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农业农村部将坚持把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作为头等大事,以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为抓手,全力以赴端牢端稳“中国饭碗”。  在目标任务上,重点是“两稳两扩两提”。  “两稳”就是稳面积稳产量,确保粮食面积稳定在17.7亿亩以上、力争有增加,确保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力争多增产;“两扩”就是扩大豆、扩油料,确保大豆油料面积稳定在3.5亿亩以上、力争再扩大;“两提”就是提单产、提自给率,力争主要粮油作物亩产提升1%以上、食用植物油自给率提高1%以上。  在具体政策举措方面,一是强化党政同责稳面积。推动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考核落地见效,继续下达各省份粮食、大豆和油料生产目标任务,督促各地提早谋划、抓好落实。二是强化政策扶持稳预期。继续协调有关部门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在非主产省产粮大县实施粮食作物完全成本和种植收入保险全覆盖;扩大轮作规模,支持南方稻油轮作扩油菜,充分调动农民种粮扩油积极性。三是强化建管协同提产能。制定逐步将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实施方案,尽快出台种植用途管控试点指导意见。四是强化科技支撑攻单产。实施玉米单产提升工程,依托绿色高质高效行动,分作物、分区域组织开展高产竞赛,促进粮油作物大范围均衡增产。五是强化防灾减灾降损失。全力抓好干旱、洪涝、台风等自然灾害防御和小麦条锈病、水稻“两迁”害虫、草地贪夜蛾等重大病虫害防控,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  抓好三大要素 充分释放粮食增产潜力  粮食产能在1.3万亿斤的高起点上,再提升千亿斤。如何迈上新台阶?  “巩固提升粮食产能,前提是面积,基础在耕地,关键靠科技。”潘文博认为,要通过强化政策支撑,加大资金投入,抓好责任落实、耕地保护、科技支撑三个要素。  落实责任稳面积。一是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和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底线。开展耕地种植用途管控,确保“良田粮用”。二是保护调动地方政府重农抓粮和农民务农种粮积极性。加大对产粮大省、大市、大县的利益补偿,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稳定各省粮食面积。对种粮农民来说,做好价格引导、加大补贴力度,稳定农民种植收益预期,让农民种粮有钱赚。  依靠科技提单产。一是突破关键品种。加快选育推广高产耐密玉米和高油高蛋白大豆品种。以玉米、大豆为重点,加快实施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二是大力推广以增密为核心的技术模式。强化良种良法配套,大规模开展绿色高质高效行动,集成组装推广区域性、标准化的密植高产的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三是防灾减灾减损失。有效应对自然灾害和病虫害,落实小麦“一喷三防”、秋粮“一喷多促”等措施,切实减轻灾害损失,持续推进节粮减损。  持续强化农田基础设施。优先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土壤健康、绿色生态、节水高效的高标准口粮田。大力发展北方旱地高效节水灌溉设施,重点推广水肥一体化设施,提高旱地灌溉比例。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潘文博表示,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将抓紧抓实部署安排,落细落小关键措施,充分释放粮食增产潜力,努力保持粮食稳定发展的好势头,推动粮食产能尽快迈上1.4万亿斤台阶。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01-13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评论员  在年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组织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特别是要加快防疫、养老、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这一番话,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乡村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对我们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对于农民群众的幸福生活,总书记始终念兹在兹,他多次强调,要牢记亿万农民对革命、建设、改革作出的巨大贡献,把乡村建设好,让亿万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乡村建设如何开展?要把握好哪些重要原则?总书记提出的要让“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这其中的“基本”二字蕴含深意,需要我们认真体会。  这“基本”是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刻认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城的比重上升、乡的比重下降是必然趋势,但城乡将长期共生并存也是客观规律,未来仍将有大量农民在乡村生活、工作、发展,让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这本身就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这些年来,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已有很大改善,乡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不再是凋敝落后的代名词,而是和城镇各美其美,成为现代生活的重要承载地。但不可否认的是,农村生活条件距离“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其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等,和农民的期待也有落差。农民群众要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这“基本”更是对我们国情农情的深刻把握。“基本”具备就是“大致上”“大体上”具备,不是“全面”具备,更不是超常规实现、跨越式发展。我们是一个农业大国,任何一项基础设施的提升、一项公共服务的推进、一处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乘以60多万个行政村、近5亿农村常住人口的基数,都是世界级的庞大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要考虑财政的可持续,更要考虑农民的接受度。  我们在提高公共服务、改善群众生活时,一定要考虑主客观条件,有多少米做多少饭,不随意吊高胃口;我们在进行基础建设时,要长远考虑,不搞大拆大建,更不能“讲新鲜”“图好看”,要以满足农民群众生活需要为引领,重点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我们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时,要立足乡土特征,不能简单“向城市看齐”,既要功能完备、设施完善,也要保留乡风乡韵、乡景乡味。  虽然只是“基本”要求,但是落实起来并不容易。我们既要快马加鞭,努力补齐农业农村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上的短板,又要量力而行、稳扎稳打,在实效上见真章,争取早日实现“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的美好追求。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01-13
标本兼治、系统治理,正本清源、固本培元,杜绝政商勾连、资本向政治渗透,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增强严的基调、措施和氛围,突出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开展自我革命,切实把从严治党作为长期永恒战略而不断吹响冲锋号,更好激发党群干群主动创造性,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统一思想、意志与行动,保持零容忍震慑不变、高压惩治力量常在,始终增强干事创业精神状态。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要遏制腐败增量、有效清除存量,随时保持清醒坚定,结合“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刀刃向内、刮骨疗毒,猛药祛疴、重典治乱。永远保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难题,坚决啃下一块块民众普遍关心的硬骨头。严格纪律作风常态管理,保持零容忍震慑不变、高压惩治力量常在。十八大以来,通过不断深化自我革命,从严治党已成为内涵丰富、科学规范、功能完备、运行高效的大体系。此体系,重在制度治党、依规治党,机制衔接、联动集成、协同高效。运用内容全涵盖、对象全覆盖、责任全链条、制度全贯通,让从严治党和依法治国更好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现阶段,更须以强有力政治监督保障二十大精神落地见效。通过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阶段完成重点任务、实施重点举措、到位重要政策、明确重要要求。做到有令则行、有禁则止,防止做选择、搞变通、打折扣,坚决防治“灯下黑”,清除害群之马,督促党建经济落细落地。(通讯员:长河川淼)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3-01-13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评论员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对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这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宏伟蓝图作出的战略部署,更是未来三农事业征程上锚定航向的灯塔。航向已定,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些什么?资料图片  回答这个问题,要充分理解三农之大、三农之重和三农之慢。首先,我们建设农业强国涉及到2亿多小农户、5亿多农民,人口体量大,乡村面积大,情况和问题也是千差万别,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这种复杂性。其次,农业强国建设的质量和成色关乎14亿多人的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关乎现代化大局全局,牵一发而动全身,要科学推动各项任务落实,避免出现系统性风险和颠覆性错误。此外,三农发展是个慢变量,与工业和城市不同,很多事情都急不得,所以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也不能简单照搬实现其他强国目标的经验做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当以系统的思维和历史的眼光,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和原则。  要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需要有明确的路线图和施工图,以科学的规划来指导建设过程更好地开展。在制定规划时,要注意做好与现有规划的衔接,我们建设农业强国不是要“另起炉灶”,不能“翻烧饼”,要保持三农工作整体的连续性。同时还要强化系统思维,注意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其他现代化的有机耦合,处理好建设农业强国和实现其他强国目标之间的关系,实现“农强”与“国强”的互促并进。  要做到循序渐进。当前我国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仍是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在此基础上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要善于用大历史观看待三农问题,保持历史耐心,遵循历史规律推进三农工作,结合当前的发展阶段,稳步推进农业强国建设,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在完成好各项目标任务的同时,多做一些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  要坚持因地制宜。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越五个气候带,东西横跨五个时区。资源禀赋不同,民俗风情各异,不同地方探索建设农业强国的路径也不相同,可以有大而强,也可以有小而美。各地在抓落实的过程中切不可“本本主义”“照本宣科”,更不能一股脑去追求脱离实际的“高大上”,而是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精准施策,走多样化特色化发展道路。  要按农业农村发展规律办事。工业生产中,输入一系列参数,生产线上就可以生产出标准化的工业品。但农业农村的情况不同,春种、夏耘、秋收、冬藏,农业生产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依农时和生物节律有序而行,早了不行,晚了也不行。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也不能脱离这种发展规律,不可“想当然”,要做到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按照农业农村发展规律制定目标任务、谋划政策举措。  要守牢农民利益不受损底线。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为了满足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要切实保护好农民的权益。我们决不能为了追求农业生产效能的提升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农民的权益问题。我们要发展产业,但不能一味拼速度、“摊大饼”,损害了农民利益;我们要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到农业强国建设中来,但不能成了“跑马圈地”,必须要让农民从中真正受益。总之,凡是涉及农民基本权益的事情,特别是改变千百年来生产生活方式的事情,都必须慎之又慎,决不能让农民利益受损。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我们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务必要久久为功,重农强农。让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全局大局,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而努力奋斗,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强国伟业!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01-12
(记者 史晓露 邵明亮)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聚焦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西部唯一的粮食主产省,四川在全国农业版图中肩负着重要使命。如何聚焦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需要把握哪些重点?对此,记者采访了多位省人大代表和省政协委员。建好“天府良田”,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良田是基础。  “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省政协委员、自然资源厅厅长孙建军表示,四川对耕地保护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  措施“硬”在哪里?孙建军介绍,要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对各类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从源头上减少耕地占用,还要加强耕地用途管制,控制新增建设占用耕地,确保“良田粮用”。  良田守得住,还要有人种、有人管。  去年7月,我省全面推行田长制,在省人大代表、德阳市罗江区鄢家镇星光村党委书记周华看来,有了这个制度,基层对耕地的保护更有抓手,“通过积极落实田长制,村民的耕地保护意识越来越强了,乱占耕地现象也少了。”  除了制度设计,硬件的提升对建好良田同样重要。“守牢建好‘天府良田’,高标准农田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两大抓手。”省政协委员、自贡富顺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黄慧表示,针对四川丘陵地区地形地貌,每年要集中扩面建设“旱涝保收、宜机作业”的高标准农田,藏粮于地。  水利被称为“农业的命脉”,去年的严重旱情,凸显了我省骨干水网尚未形成、渠系配套建设滞后等问题短板。对此,黄慧建议,要加快丘区骨干水利渠系配套工程建设,规划建设一批小型水源工程和末级渠系,配套完善机电提灌站、高效节水灌溉设施。  水利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省正积极推进引大济岷等骨干水网工程前期工作,加快在建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扎实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等。培育“天府良种”,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农业科技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关键是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推动粮食生产提质增效。”省政协委员、省农科院党委书记吕火明举例,去年夏季我省遭遇极端高温干旱天气,但水稻新品种“品香优秱珍”仍取得亩产950.3公斤的成绩,刷新四川一级优质稻的高产纪录,这说明培优品种,才能从源头上为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建设保驾护航。下一步,省农科院还将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培育出更多优质高产、绿色高效的突破性新品种。  要强化良种和良法配套。在省政协委员、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马均看来,当前,农民最迫切需要的是既节本增效,又简便易行的农业生产技术。他建议省级层面加大科技投入,特别是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开展联合攻关,研发推广绿色高效种植技术,从而推进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减量,实现种粮节本增效。  此外,还要提升丘陵山区农机农艺融合水平。近日我省出台《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行动方案》,对相关工作进行了规划。“成都平原地势平坦、耕地肥沃,重点和难点在丘陵山区。”马均表示,下一步要重点在薄弱地区实施“五良”(良田、良机、良种、良法、良制)融合产业宜机化改造,提升农业装备现代化水平。  现代农业园区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载体。“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可以率先在园区示范推广,从而起到引领带动作用。”省人大代表、德阳广汉市麦浪土地股份合作社理事长杨萍说,她所在的合作社位于广汉市连山镇锦花村,是广汉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核心区。近年来随着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建成,粮食亩均生产成本降低300元,亩均产量提高50公斤,合作社规模也不断壮大,目前土地流转面积已达2700亩。  “种粮亩均利润有两三百元,只有规模经营才能产生规模效益。”杨萍建议,下一步要加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力度,提升农业规模经营能力。用好“天府良策”,让种粮有赚头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还要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好”的问题。  对此,省人大代表、资阳安岳县通贤镇帽石村党支部书记关祖苹深有感触。“现在留在村里的基本是老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才是稳粮增收的‘主力军’。”关祖苹建议,全省要加大对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力度,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同时,还要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示范引领作用,大力推进撂荒地整治、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并通过与社会资本合作经营,解决好种地问题。  还要用好政策“指挥棒”。近年来,我省加强落实国家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稻谷种植者补贴和省级财政种粮大户补贴等惠农政策,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下一步还要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出台保障农民种粮收益的一揽子政策,让农民种粮有合理收益。”省政协委员、农业农村厅一级巡视员杨朝波表示,另一方面,在继续严格开展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考核的基础上,还要建立对地方党委政府抓粮食生产的激励机制,进一步加强对产粮大县的财政激励政策,切实调动地方党委政府抓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在政策方面,还要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机制。“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特别是去年的极端高温干旱天气,造成部分地区粮食作物受灾。”杨萍建议,下一步要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力度,完善保险理赔机制,兜底种粮风险,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种粮有赚头,农民才有劲头。”省人大代表、成都蒲江县寿安街道吕石桥村党委书记白蓉华认为,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还要在促进农民增收上下功夫。当前,村里已经有了新的谋划:已有1000亩耕地纳入蒲江县万亩粮经复合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还腾退低效园地,种上了彩色油菜。下一步将建设昆虫馆,打造农商文旅体项目,发展研学旅行,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力争一亩地实现“千斤粮、万元钱”。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1-12
新华社北京1月11日电(俞懋峰 欧阳为)2023年,受气候变化、地缘政治危机和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等因素的影响,国际粮食市场仍将有较大不确定性,部分低收入国家可能继续面临粮食短缺困境。  国际社会只有加强协调,及时疏通粮食产业链供应链的堵点和断点,着力消除损害全球粮食系统韧性的长期结构性顽疾,才能更好应对全球粮食安全挑战。2022年9月4日,农民驾驶收割机在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武乡镇田间收割水稻(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粮食安全威胁犹在  分析人士认为,2023 年粮食安全危机尚难完全化解,主要是因为此前导致危机的因素依然存在。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数据显示,2021年,全世界多达8.28亿人面临饥饿,饥饿人口主要分布在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2022年,45个国家和地区的总计约2.05亿人处于“危机”级别或更严重级别的粮食不安全,人数较上年大幅增长。粮农组织近日在一份报告中指出,2022年低收入国家粮食进口支出与预期几乎持平,但进口量可能减少10%,表明这些国家粮食获取形势日益严峻。  多种因素引发了粮食危机,其中包括新冠疫情持续蔓延、供应链出现瓶颈等。为应对疫情暴发后的经济下滑,西方发达经济体推出量化宽松政策,造成粮价大幅上涨。  俄罗斯和乌克兰都是重要粮食出口国,俄罗斯还是重要化肥出口国。2022年2月乌克兰危机升级后,国际粮价攀升,粮食危机加剧。世界粮食计划署数据显示,乌克兰危机升级前,俄乌小麦出口量合计约占全球小麦贸易量的30%。2022年3月,粮农组织食品价格指数升至159.7点,创下1990年该指数设立以来最高纪录。  西方国家对俄农产品出口设置了“隐性壁垒”,致使俄出口商在许多环节被“卡脖子”。分析人士还指出,美国鼓动盟友一再加码对俄制裁,影响国际能源、化肥供应,导致农业投入成本飙升,可能影响全球下一个种植季农业生产,刺激粮价继续上涨。  2022年北半球干燥炎热的气候影响了几大主要产区的冬季小麦产量,全球玉米产量预计也低于上年水平。国际市场供应紧张意味着2023年小麦和玉米价格将继续波动,并对气候条件和相关政策变化高度敏感。  此外,当前一些主要经济体出现经济衰退或明显放缓迹象,全球经济下行也给粮食安全带来风险。2022年9月30日在黑龙江省肇东市东升村拍摄的盐碱地上收获的水稻。新华社记者 王松 摄粮食分配亟待均衡  应该看到,当前全球粮食供给总量并未出现明显短缺,造成当前粮食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全球粮食分配不均衡,粮食资源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间存在巨大落差。  粮农组织去年 12 月预计,2022年全球谷物产量为27.56亿吨。专家认为,尽管全球人口去年已达80亿,但从全球粮食总产量来看尚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粮食安全问题。但过去几十年来,粮食出口国相对集中,进口国则比较分散。这样的供需格局使得国际粮食市场极易受到疫情、地区冲突等因素影响。  根据粮农组织日前发布的《2022年世界粮食及农业统计年鉴》,在世界范围内,按毛额计算最大粮食出口国是美国、荷兰和中国。到目前为止,按净额计算最大出口国是巴西,其次是阿根廷和西班牙。发展中国家整体粮食自给率较低,以非洲为例,有30多个国家是粮食净进口国。  出于对粮食供应和粮价上涨的担忧,近几年许多粮食出口国实施保护主义政策。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7月,21个国家实施了粮食出口禁令,6个国家实施了出口限制措施。如果主要粮食出口国升级贸易限制措施,国际粮价将走高。  埃塞俄比亚亚的斯亚贝巴大学教授科斯坦蒂诺斯表示,全球粮食总产量是足够的,但当前的粮食分配及供应链体系刺激市场卖方不断推高粮价。  不少低收入国家粮食和农业生产资料高度依赖进口。过去一年,在美联储持续激进加息和美元升值背景下,中东、非洲、南亚和拉美一些国家进口粮食的财政负担明显加重,脆弱群体的粮食安全进一步受到威胁。  与此同时,粮价上涨成为一些发达国家攫取世界财富的盛宴。比如,美国艾地盟公司、邦吉公司、嘉吉公司和法国路易达孚公司等控制世界粮食贸易的巨头操控着国际粮价,屡屡通过炒作粮食安全问题渲染紧张局势,牟取巨额利润。多边合作化解危机  尽管近期全球粮食价格有所回落,但粮食供应与安全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新的一年,如何消除粮食安全威胁仍是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  随着全球化发展,安全问题的传导性、联动性、跨国性越来越突出。正因如此,粮食安全问题近年来屡屡成为重大国际多边会议上备受关注的重要议题。  2022年6月召开的世界贸易组织第12届部长级会议强调,贸易对实现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同年11月,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巴厘岛峰会通过宣言,承诺建设可持续、有韧性的粮农系统和全球供应链,采取协同行动解决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维护粮食供应链正常运转,促进粮农贸易畅通。  对于国际贸易如何助力实现更高效、更包容、更具适应性和更可持续的粮食系统,粮农组织驻日内瓦联络处主任多米尼克·比尔容认为,首先应提高市场透明度和推动政策对话,减少对全球农产品贸易的干扰;其次,各国应考虑贸易限制措施对国际市场的潜在破坏,重新定位贸易和国内政策;第三,需要大力实施贸易便利化措施,开展国际合作。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副教授唐健说,要让全球80亿人吃饱,国际社会应倡导自由贸易,保持粮食贸易畅通,特别要尽快解决乌克兰危机升级导致的粮食供应中断。同时,大国要合力提供全球公共产品,联合国要发挥主导作用。此外,应建立健全粮食市场预警机制,提前预测哪些地区可能出现粮食危机,做好预案和准备。
新华社 | 分享: 2023-01-12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周金泉 文/图  当前,广袤蜀乡如火如荼开展乡村振兴。四川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如何抓产业促增收?自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开幕以来,不少省政协委员针对乡村振兴建言献策。1月11日,委员在小组会上发言,聚焦如何助力乡村振兴。安居与乐业并重  “‘十四五’以来,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改造,将农村易返贫致贫户、农村低保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等六类对象纳入政策范围,中、省继续给予政策资金补助。”省政协委员郭佳莲关注群众的住房问题。  郭佳莲建议,省上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改造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将符合条件且住房存在安全隐患的农村低收入群体等重点对象纳入政策支持范围,及时到位资金,切实解决其基本住房问题,确保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  省政协委员、甘孜州农牧农村局总农艺师李泽柳,则关注广大青稞种植户如何通过精深加工进一步增收的问题,他认为这对乡村振兴至关重要。  “甘孜州的青稞播面高达50万亩。如何提升青稞的种植效益?”李泽柳说,“自脱贫攻坚以来,全州已有12家青稞饼干、蛋糕、食品等初加工企业,这虽比传统的种植提升了一个档次,但附加值难以进一步体现。”  “我们的青稞产业,迫切需要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提升,走精深加工之路。”李泽柳说,“但是,省外企业本就在青稞主产区,不愿意跨区发展;本省企业又出于时间和成本的考量,不愿搞技术研发。希望由省内科研院所来研发技术,出了成果再转让给加工企业。这样,企业通过精深加工有更多的钱可赚,农户的青稞亩产值也有望得到增加。”兴园区重农旅  省政协委员、峨眉山手工制茶协会会长王敏认为,四川应着力推进全国优质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这是大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  基地怎么建?王敏表示要突出科技兴园,拓宽产品赛道。建立省级层面的农业科技创新管理体制,实施创新引领行动,推进以在川高校院所为主体、地方和企业共同参与的多层次种质资源收集保护体系建设,实施省、市、县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支持高校院所与企业共建技术创新联盟、建设种子新型研发机构,科学配置资源,既推广“老字号”的优秀传统特色农产品,又加快扶持新兴农产品。同时,加强智能装备、农业物联网、关键传感器等技术攻关,进一步将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应用扩展到农业生产全过程,努力把产业基地打造成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的高地。  “此外,还要突出绿色富园,注重农旅融合。”王敏建议,加强产地环境保护,推行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等绿色模式,打造整省域推动绿色优质农产品发展模式。延链强链推动基地由“卖原料”向“卖加工品”“卖服务”转变,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从生产、加工、销售不同环节推动强链补链延链,深化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发展休闲旅游等新业态,反哺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破农村电商短板  “近年来,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力量。”省政协委员、四川科技职业学院乡村振兴学院常务副院长高善峰说,“四川农村电商也存在农村电商物流配套设施与服务发展滞后、农村电商产品的同质化问题严重、农村电商发展的专业人才不足等诸多短板。”  为此,高善峰的建议是“加强农村电商建设,助力四川乡村振兴”,提出三大对策:  一是完善四川农村电商治理体系。完善主管部门、监管机构职责,分工合作、相互配合;改进提高监管技术和手段,加大政务信息化建设统筹力度,强化政府针对农村电商的治理能力和服务能力建设。  二是积极开展农村电商人才培养。建议由有关部门和单位各司其职,提高农民在农村电商经营过程中对产品的整理、打包、包装等专业技能,培养一批农村电商网红和致富带头人,推动农村电商从业者综合技能提升,保障农村电商可持续发展。  三是着力提高农村电商品牌意识。加快农产品品牌化和标准化建设,为四川农村电商发展塑造IP基础提供品牌保证;培育推广更多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公共品牌,力求与更多知名农产品电商企业合作,拓宽农产品出村进城渠道。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1-12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评论员  农业强国和农村现代化是什么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断,深刻阐释了农业强国和农村现代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我们一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资料图片  环顾全球,当今世界上的农业强国,不仅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佼佼者,而且其农村建设的现代化水平、农民的富裕程度都同样发达领先。立足自身,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也不是只单一看农业强不强、发展水平高不高,而是既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取得长足进步,又要大力推进农村现代化、让农民过上富裕富足的生活。大国小农是我们的基本国情农情,我国农村地区占国土总面积的90%以上,集聚着大量农业产业、生活着几亿农村人口,还有2亿多小农户,如果只考虑现代化规模化生产,像一些国家那样将土地集中在大农场、大公司手里,农业的生产效率是提上来了,却很有可能引发一些农村农民的新问题,不利于保护农民权益、保障农村稳定。这样不仅会影响到实现建设农业强国的目标,还可能影响到现代化的大局全局。  新时代以来,尤其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我国乡村发展日新月异,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但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方面还有不少欠账。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不仅要实现“农业强”的目标,还要统筹好“农村美”“农民富”的任务,加快补齐农村发展短板弱项,一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  要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农村是亿万农民生长于斯的家园,也是建设农业强国的主阵地,让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才能满足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才能更好地留住人才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瞄准这一目标,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让乡村“硬件”过硬,健全水电路气房讯基本条件,在“村村通”的基础上加快“户户通”;让乡村“软件”跟上,加快补上防疫、养老、教育、医疗等方面公共服务供给短板,把便民服务送到农民家门口;让乡村环境更美,大力抓好生活垃圾污水治理,持续开展户厕改造与村庄清洁行动,让农民屋内干净整洁、屋外鸟语花香。  要建设形神兼备的和美乡村。农民精神富足、农村安定祥和,干部群众干事创业才有精气神,产业才能健康稳定发展,农业强国建设也才能行稳致远。中国式的和美乡村是形神兼备的,不仅有田园风光之美,也有人文和谐之美。我们一方面要走乡村善治之路,健全党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创新抓手载体,推广积分制、清单制等务实管用的“工具包”,持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另一方面要铸精神文明之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推动农村移风易俗,遏制天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陋习,传承弘扬优秀农耕文化,发挥村规民约作用,让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吹遍乡土大地。  要建设宜居宜业的新乡村。与城市生产和生活、工作和居住区相对分割的格局不同,农村的生产生活空间是相对统一的。这就要求我们在乡村建设规划过程中,要考虑到“宜居”和“宜业”的协调统一性。重点保障农村生产生活基本功能,优先建设道路、冷链、物流等既方便生活又促进生产的基础设施,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乡村规划中要为农业产业发展留下一定的空间和余地,不可片面追求整齐划一。另外,还要结合城镇化趋势和乡村发展规律,合理确定村庄布局分类,避免在“空心村”无效投入、造成浪费。  绘就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宏伟蓝图,高质高效的农业、宜居宜业的乡村、富裕富足的农民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笔。我们要以久久为功的恒心与跬步千里的耐心,努力建设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增色添彩。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01-11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评论员  目标任务已明,路径机制既定,接下来就是落实了,关键是要解决好靠什么人来建设农业强国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本土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重点加强村党组织书记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全面提升农民素质素养,育好用好乡土人才;要引进一批人才,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这一重要指示,为我们加强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有力人才支撑指明了方向。资料图片  构大厦者必资于众工。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需要各级干部队伍齐心协力抓好三农,也离不开人才这个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近年来随着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的人才来到乡村,成为推动三农发展的重要“生力军”。但整体来看,目前我国农业从业者素质依然不高、年龄普遍偏大,乡村人才总量不足、结构失衡等问题依然存在。农业强国建设需要更多的发展引路人、产业带头人、政策明白人,这就对农业农村人才队伍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不仅需要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才,还需要信息营销、管理服务、规划建设等多方面人才。对标新要求新任务,要通过多种途径打造一支“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的乡村人才队伍,为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坚强支撑。  要育好用好本土人才。广阔的乡土大地上,有一批熟悉本地情况、心系农业农村、具备实用专业技能的“土专家”“田秀才”,他们在推动农业农村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创新本土人才培育机制,激发“存量”人才潜力。一方面开展农业生产、品牌打造、电商营销等培训,全面提升农民素质素养,鼓励支持这些优秀本土人才传授生产经营经验、带动更多农民发展,实现以点带面的效果。另一方面要持续构建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将高素质农民纳入职称评审体系,提升他们的职业认同感,让他们物质上有回报、精神上有荣誉、社会上有地位,激发他们投身农业强国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要因人施策做好人才引进。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需要激活人才“存量”,还要实现人才“增量”,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做好这项工作不能搞“拉郎配”,也不能“一窝蜂”,要因人施策,加强分类引导。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可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相结合,加强与相关院校对接,推进产教融合,培养引进更多农业强国建设所需人才,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引导能人回乡,要多举措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和发展需求“筑巢引凤”,引导会种地、懂经营、能使用新技术等拥有一技之长的能人回乡,引领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引导农民工返乡,要多途径拓宽农民就近就业创业渠道,大力发展乡村产业,落实就业帮扶政策,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引导企业家入乡,要鼓励社会资本下乡成为农业经营主体、参与乡村建设,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为乡村发展注入活水。  要激发活力做到人尽其才。强化农业强国建设的人才支撑,不只是要把人才引进来、留下来,更重要的是激发人才的能力和智力,为实现这一目标添砖加瓦。要做到“人尽其才”,既要因地制宜、聚焦农业强国建设任务做好科学谋划,更要树立阶段性用才理念,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观,进一步拓展引才渠道,丰富用才模式,让更多优秀人才在乡村广阔天地大展身手。同时要推动县域内人才打通使用,破除人才培养引进的体制机制障碍,破除城乡间人才流动调配的制度壁垒,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在乡土一线创新创造的活力。  人既尽其才,则百事俱举。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为各方人才提供了发展的广阔舞台;实现强国目标,也需要更多管用对路的人才投身其中。乡村有人可用、人才各尽其用,农业强国的建设才能跑出“加速度”。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01-10
四川农村日报讯 丁慎毅  日前,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召开,提出全面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乡村文化振兴,离不开乡村阅读。自2006年农家书屋工程被写入《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列为国家文化重点工程,乡村图书馆建设工作就成为了乡村振兴工作中的重要一环。但从实践看,任何一座线下实体图书馆的成本支出都不会是一笔小数目,并非每一个乡村都能有条件建起来。即使能开起来,由于图书馆的开放时间多数是在工作日、农忙、上班、上学时段,其服务很难辐射全村,只便于少数空闲又乐于读书的老人。即使体量更小的农家书屋,一些地方在给农家书屋配书时,缺乏“用户意识”,不够“接地气”,只满足于好看,忽视了好用。给农民配的书“货不对板”,结果农民并不买账。  如何突破这一现实困境?2022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等6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为此指明了方向——从创意设计、演出产业、音乐产业、美术产业、手工艺、数字文化、其他文化产业和文旅融合8个重点领域赋能乡村振兴。  这就要求通过数字赋能,将“村村有书屋”变为“人人有书屋”,让线上图书馆或农家书屋提升服务能力,线下图书馆或农家书屋建设农村阅读风气。从“田间”到“云端”,不仅可以阅读,还可以观看非遗表演、听乡村音乐,看乡村美术展等等,既满足科技发展时代村民对文化的多层次需求,也为数字化农村的发展添砖加瓦,从而打通乡村阅读“最后一公里”。这时候,农家书屋可能就不再是几间房子,而是一片园区。农家书屋的消费者不仅是本地农民,还有各地的游客。游客带来的信息和建议,又会进一步促进乡村阅读的创新。  首先,要在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上加快补短板。根据《2022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到2022年底,5G网络实现重点乡镇和部分重点行政村覆盖,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超过60%。今年要借助扩大投资这一重头戏,进一步提升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  其次,要共商共享共管共建,吸收社会力量,把数字赋能乡村阅读整合成“一件事”,使其真正成为让农民汲取文化养分的“知识大本营”,掌握先进技能、提升乡村振兴信心的“精神加油站”。  再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乡村阅读活动,把乡村阅读与乡村文化传承、乡村文旅结合起来,用阅读促进各项文化活动,用文化活动倒逼进一步阅读。让图书馆或农家书屋从乡村振兴的文化“加油站”转向乡村振兴的“公路综合服务区”。  最后,要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要鼓励“双招双引”和“乡贤带富”,让人才提升村民的数字素养,指导阅读促进阅读。要鼓励“小镇做题家”成为“小镇创业家”,让小镇青年通过文创来丰富乡村文化生态,建设美丽乡村,从而形成更好的乡村阅读氛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1-10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周金泉 文/图  1 月 3 日,在成都市双流区彭镇舟渡村的一片河滩地,舟渡村三组农户杨留清等人正在采挖、筛选一蔸蔸“蓬头垢面”似土疙瘩的郁金,这些浑身裹满砂土的郁金被淘洗出来,瞬间大变样,浑身淡黄,恍然一看貌似土豆。  “我们村家家户户种郁金几十年了,每年春季3-5月播种,12月冬至前后就可采挖。”杨留清介绍说,他家种了3亩郁金,每亩可挖“ 头子 ”( 种子 )1200-1300 斤,可卖8元/斤,“头子”上结出的“果果”郁金,经过淘、煮、晒等环节,可得干货 三 五 百 斤 ,可 卖13-14 元/斤。1 亩产值上万元。农户在采挖郁金。全村500亩八九成是绿丝郁金  郁金为姜科植物,是姜黄或莪术的根块,具有凉血止血、清心活血、行气疏肝、化痰开窍等功效。以姜黄为“头子”(种子)种出来的“果果”为黄丝郁金,以莪术为“头子”(种子)种出来的“果果”为绿丝郁金。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中药材的郁金,与众所周知的花卉植物郁金香,虽仅有一字之差,但风马牛不相及,除了名称相似,长相、用途都各不相同。  杨留清说:“采挖的郁金首先要淘洗干净,再在锅里煮1个多小时,然后捞出来晾晒1 个多月就成为干货。近几年,郁金的价格都稳定在每斤10多元,但受2022年天干影响,亩产量有所减少,估计今年开春后收购价会有所上涨。”  杨留清介绍,郁金的“头子”可重复利用多年,如果有被沤烂的,第二年种植就适当补一些新的“头子”。因此,种植郁金在种子上的成本投入很低,主要是肥料的投入,每亩每年要用 1000 斤以上的农家肥,因而每亩每年的投入为1000多元。此外,每亩的用工量比较大,挖、淘、煮、晒等环节都离不开人工,如不算人工,每亩的收益还是不错的。  其实,在舟渡村,黄丝郁金的市场售价高达 35 元/斤左右,比绿丝郁金高得多,但由于其亩产只有几十至100斤左右的干货,因此农户们还是喜欢种植绿丝郁金,全村500亩左右郁金,有八九成都是种的绿丝郁金。太耗人工多是老年人种植  “我们村的郁金,都是种植在砂壤土里的,砂壤土非常适合郁金生长。我们的郁金剖开后,就能在横截面看到一道金环,这是与其他郁金不一样的地方。经成都中医药大学专家化验,这种带有金环的郁金,药效成分更高。”舟渡村党支部书记张衡说。  张衡介绍,郁金是村里最大的传统特色产业,全村500亩郁金销路一直不愁,年可销“头子”六七十吨、“果果”二三十吨。为继续壮大产业,村里去年成立了郁金种植专业合作社,2022年12月29日还举办了第二届郁金丰收节。目前正依托专家的相助,在积极申请农产品地理标志,后面还准备申请注册商标,拟在今年内引进企业带领农户统种、统销。同时,与成都中药材市场直接对接,减少郁金从田间到市场的中间环节,提高农户的收益。  不过,让张衡大感头痛的是,全村种植郁金的绝大多数是老年人,年轻人不愿意种。因为种植郁金太耗费人工,光是在采挖环节每亩就需二三十个工,这制约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采挖郁金,既要采挖‘头子’,又要同时采挖‘果果’,而且‘果果’特别脆,至今我们都没有找到专门采挖郁金的机具。”张衡说,“如果有了专门的采挖工具,我相信我们村的郁金种植面积还能再扩大500亩,进一步向周边辐射。”专家观点机具研发转化难  对于令张衡头痛的问题,记者特意咨询了省农业机械研究设计院副总工程师徐一研究员。徐一表示,郁金这个产业比较小众,省内科研机构目前并未进行相关机具的研发,毕竟它的市场需求量不大,即使研发出来,成果转化也是一个问题。徐一建议,舟渡村可以向四川农业大学机电学院、成都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西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专家和教授求助,他们每年要带本科生、研究生搞科研,正需要有机械设计和社会实践的机会,由专家、教授带领学生来做郁金采挖机具的研发,更容易出成果,也符合把科技端口前移、把科技成果写在大地上的需求。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1-10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评论员  乡镇、村是农村地区疫情防控的第一道关口,面对农村疫情防控挑战,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近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等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作用加强农村地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对此作出重要部署。各地要抓好贯彻落实,科学精准做好农村疫情防控工作。  农村跟城市情况差异比较大,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非常关键。农村地区地域广、人口多,居住相对比较分散。农村基层党组织与农村群众距离最近、联系最密切、接触最多,对本村情况最熟悉。近年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等各项工作中积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大战大考中交出优秀答卷,进一步密切了与群众的联系。实践证明,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始终是广大群众最可靠、最坚强的“主心骨”。在打硬仗的关键时刻,更要充分发挥其作用。  基层党组织要及时有效做好宣传引导。通过农村大喇叭广播、上门走访、村干部点对点联系等多种方式,做好疫情防控宣传工作。通过宣传引导,让农民群众提高科学防护和健康生活意识,了解个人防护和疫情防控知识,做到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卫生习惯,主动接种疫苗,在发生感染时理性应对、及时就诊。可以根据本地本村情况,在劝导有症状的阳性人员合理安排返乡时间,倡导乡村适度减少市集、亲友聚会、红白喜事等聚集性活动等方面,积极做好宣传引导。  基层党组织要抓实抓细农村疫情防控工作。基层干部长期扎根农村,哪家有重点人群?哪家有特殊困难?他们往往最为了解,做工作也能够更有针对性,有些事情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疫情防控大考中,基层干部要以抓脱贫攻坚一样的工作力度,充分发挥地熟人熟情况熟的优势,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努力做到精准服务,扎实推动各项防控措施落实落地、到户到人。  基层党组织要发挥好统筹协调作用。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是打赢农村疫情防控硬仗的重要政治和组织保证。尤其是村“两委”干部要发挥动员各方力量、协调各方资源的作用,组织动员其他各类组织和广大农民群众,同时在村里患者转诊衔接、医疗物资储备投放、畅通信息沟通渠道等方面做好统筹协调,保障各项工作顺畅有序开展。  面对复杂严峻的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形势,基层干部在工作中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做实工作,做细服务,解决好人民群众实际困难,最大程度保护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农村生产生活的影响。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01-09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评论员  抓好建设农业强国的各项重点任务,需要怎样的体制机制来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党领导“三农”工作原则不动摇,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坚强保证。这一重要指示,指明了我们建设农业强国的制度保障和实现路径,为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指南。资料图片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关键在党,必须始终坚持党领导“三农”工作不动摇。这不仅是因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也因为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建设关系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全局大局,涉及的行业多、领域广、群体大,不只是农业农村部门一家的事,要压实部门责任、强化协同配合、汇聚全社会资源力量,都需要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而从当前发展环境来看,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有坚强的领导核心来保证农业强国建设行稳致远。  以党的领导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坚强保证,不是空洞抽象的,而是要实实在在地体现在三农工作各方面各环节。要健全党领导三农工作的体制机制,以“如身使臂,如臂使指”的坚强组织体系,确保农业强国建设的各项任务全面落实。  五级书记要把建设农业强国的责任扛在肩头。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新征程上,不重视三农的书记不是好书记,抓不好农村工作的书记不是称职的书记。立足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衡量一个地方的领导干部是否称职,不仅是看GDP指标和项目数量,更是在于能否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要求,从全局大局出发,把农业强国建设的重点任务抓好抓实。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要把重农强农的责任扛牢扛稳,要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层层落实五级书记责任要求。尤其是市县两级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头戏来抓,县委书记要当好“一线总指挥”。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发挥好坚强战斗堡垒作用,把村级自治组织、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组织、各类社会组织等力量拧成一股绳,锚定农业强国建设目标稳扎稳打、不懈奋斗。  要加强对涉农干部的培训力度。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政策性强、地域差异大,新情况多、老问题不少,既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又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既需要全面系统的政策把握,又需要应时而动的思维创新;既需要严格执行的制度落实,又需要因地制宜的实践探索。近期正值各地党委和政府换届,新一轮全国村“两委”集中换届已经全部完成,有些干部是三农领域的新手,对农业农村情况不熟悉、政策不了解,“说起工业大半天,说起农业一袋烟”,自己还弄不懂、说不清,这样怎么能抓好三农工作?各级党委要加大对涉农干部的培训力度,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提高工作本领,改进工作作风,让他们能尽快把三农理论政策和本地情况了解清楚,把三农工作拿得起来,打造一支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具有领导农业强国建设能力的三农干部队伍。  要持续强化三农干部队伍建设的机制保障。用好考核“指挥棒”,完善激励评价和考核监督机制,将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结合,对抓三农工作敢于担当、实绩突出的干部,在评先评优、提拔任用上适当倾斜,对农民群众反映工作不力的干部督促整改、传导压力,激发各级各地党员干部抓好三农工作的干劲和动力。要强化村干部队伍建设保障,多举措提高村“两委”班子领导能力,派强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让更多优秀的年轻干部在乡村广阔天地中锻炼成长。同时还要避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持续为基层干部减负,让他们能把更多精力放在推动三农发展和为农民群众办实事上面。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历史任务,然而“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走稳走好这条路,需要有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和行之有效的体制机制为保障。让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下,保持战略定力,久久为功,善作善成,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而努力奋斗。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01-09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评论员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抓牢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这件头等大事,还要重点抓好哪些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作出了重要部署,以高远的战略谋划指明了建设农业强国要干什么、怎么干好的问题。我们要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切实抓好这些重点任务,努力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农业强国之“强”蕴含了丰富的内涵,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我们还有不少待实现的目标、要完成的任务。我们要抓好供给保障、农业科技创新、设施装备补短板、产业链条升级、培育国际竞争优势等方面的任务,要在乡村振兴、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农民增收任务上下大力气、花真功夫。在我们这样一个农业人口众多的乡土中国、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如果乡村不振兴、乡村产业不兴旺,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没有守住,农民收入没有增加,就很难说真正建成了农业强国。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夯实产业基础,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让亿万农民共享农业强国的建设成果。  要抓住产业振兴这个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产业不兴旺,农民增收的路子很难拓宽,乡村也很难聚人气、谋发展。当前我国各地乡村产业已经基本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但很多仍停留在初级阶段,发展水平较低,“好不好”的问题亟待破解。解决这一问题,要把“土特产”文章琢磨透、做精彩。立足“土”,依托一方水土孕育的丰富乡土资源,积极引入新技术新理念新营销,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体现“特”,既突出地域特色和当地风情,又能“跳出本地看本地”,打造有特色、有认可度、有竞争力的地方发展优势;形成“产”,着力在产业延链、补链、壮链、强链上做文章,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条,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真正建成产业、形成集群。  要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这个底线任务。当前,受新冠疫情、经济下行等因素影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面临新的挑战。一篙松劲退千寻,在促进脱贫地区加快发展上,更是丝毫不能松劲。要做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继续压紧压实责任,坚决防止出现整村整乡返贫。要在增强脱贫地区内生发展动力上多下功夫,增强产业“造血”功能,将帮扶力量和各类资源向促进产业发展和扩大就业方面倾斜,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主攻方向,激发他们勤劳致富、自力更生的精气神,鼓励引导他们靠自己的双手过上幸福生活。要努力实现五年过渡期各项政策平稳衔接,建立常态化帮扶机制,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要把农民增收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近些年我国农民收入取得了较快增长,增速连续十二年跑赢城镇居民,农民收入结构不断优化。但应该看到,当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然明显,而且在农业生产成本持续上涨、新的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情况下,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要不断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引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让更多农民挑上“金扁担”,从农业产业中得到更多收益。要发展好县域富民产业,尤其是一些比较优势明显、带动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产业,进一步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工稳岗就业,挖掘经营增收和务工增收潜力。同时要在农村土地确权的基础上,通过改革激活农村要素资源,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总之,要千方百计让农民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  抓好这些重点任务,对当前做好三农工作和实现农业强国建设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集中力量、齐心协力把这些任务完成好,建设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之路才能越走越稳健、越走越宽阔。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01-09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评论员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在年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这是党中央着眼大局全局、立足国情农情、以宽广深邃的历史视野作出的价值论断和战略部署。“始终”与“头等大事”,掷地有声的两个关键词,再一次阐明了粮食安全任何时候都排在首要位置的极端重要性,深刻诠释了保障粮食安全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逻辑关系,为新征程上持续重农强农抓粮稳粮指明了路径,凝聚了力量。资料图片  “头等大事”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必须排在所有大事要事之前,没有这件事就遑论其他。回望历史、放眼世界,因为粮食危机引发的社会动荡和政权更迭屡见不鲜,也一再证明着,粮食作为人类生存必需品,是安天下的特殊商品和战略物资,事关千家万户和国运民生。尤其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来说,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始终是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也必然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只有牢牢把稳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把稳强农强国主动权,才能让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定海针”更稳更牢。  进入新时代,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端稳了中国饭碗,用有限资源稳定解决14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面对全球粮食危机,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粮食总产量连续8年保持在1.3万亿斤高平台上。然而,什么时候都不能轻言粮食过关了,我们必须对手中的“饭碗”更加重视。一方面,百年变局、世纪疫情、俄乌冲突、极端天气等交织叠加,各种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另一方面,在庞大人口基数和消费持续升级背景下,粮食供需平衡越来越紧,稳定安全供给面临多种约束和风险挑战。这都要求我们必须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力以赴抓粮食、保饭碗。  要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当前,提升粮食产能仍然是首要任务。要抓紧制定实施方案,把任务落实下去。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是提产能的关键,必须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要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坚持良田粮用大原则,明确耕地利用优先序,使农业生产布局更加符合自然地理格局和农业生产规律;建设高标准农田要舍得投入、建好机制,确保建一块成一块。我国种业自主创新与发达国家还有差距,要选准突破口,持续发力、协同攻关,把当家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要健全机制让种粮抓粮不吃亏得实惠。农民种粮能赚钱,国家粮食就安全,“头等大事”才能真正托底。必须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让农民种粮有钱可赚,让主产区抓粮有积极性。价格、补贴、保险“三位一体”的政策体系如何完善?粮食生产经营方式如何创新?如何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动形成粮食产销合作新格局?这些都需要有实招硬招。同时要义利并举,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尽快出台考核办法,督促各地真正把责任扛起来。  要两端发力推进全链条节约减损。保障粮食安全,要一端做加法抓增产,一端做减法抓节约减损。必须重视的是,每年辛辛苦苦生产出来的食物,有相当一部分在采收、储运、加工、销售以及消费等环节“跑冒滴漏”浪费掉了,“舌尖上的浪费”尤其惊人。这既增加了供给压力,又消耗了资源。必须要在遏制消费环节浪费上大力挖潜,树立节约减损就是增产理念,从全链条各个环节上发力,深化食物节约行动,强化刚性约束。  要打开思路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吃饭”不仅是摄入粮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样化,肉蛋奶、果菜鱼、菌菇笋等都是餐桌上的美食。解决吃饭问题,也不能只依靠耕地,要通过向森林、草原、江河湖海等国土资源拓展,拓宽农业生产空间领域,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构建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头等大事”必须头等重视、头等抓实。我们要始终把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放在心里、抓在手上、扛在肩头,抓紧抓牢抓稳抓好,为发展大局奠定坚实基础。唯有如此,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之路方能行稳而致远。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01-06
四川三农新闻网绵阳讯(通讯员 长河川淼)旗帜领航向未来,笃行不怠担使命。牢记领袖殷殷嘱托,胸怀“国之大者”,继续在新时代新征程奋力谱写发展新篇。面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持之以恒强党建、拼经济,在于立足实际、克服困难、战胜风险,推动经济社会取得新进展。 构建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在于严守耕地红线,保护产粮宝地,把粮农经济抓实抓细,以赶考姿态实现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要结合重大命题与突出问题,增进区域协调发展,阶段实现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运用数字化让民营经济再发展。须结合实际到位办法措施,一项项整落实,主动把总书记深切关怀转化为团结奋进力量。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我们应该把“国家所需”与“地方所能”有机统一,科学绘制巴山蜀水现代化新蓝图。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统领,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契合“讲政治、抓发展、惠民生、保安全”,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既站高谋远又精准指向,绿色高质量发展,着力把新蓝图化作新现实。  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与融入新发展格局。以非常之策应对非常之时,更须锚定经济大省挑大梁的重任。发展产业经济,重在强链补链,高标准推进川字号现代农业园,千方百计帮助企业纾困解难,让经济稳得更牢靠、进的动能更强劲。有效形成各展其能、竞相发展的好格局。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3-01-06
  (赵华军)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于2023年1月1日实施。这次法律修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最严”“产出来”“管出来”等指示要求,进一步完善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强化了法律责任和处罚力度,与食品安全法有机衔接,实现“从田头到餐桌”的全过程、全链条监管,对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水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助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前不久,农业农村部办公厅专门印发了学习贯彻新修订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通知,很多地方也都举办了法律宣贯活动。面向基层监管执法队伍开展宣贯,关键是要紧扣受众特点,在做深做实、入脑入心上下功夫。在宣贯内容上,重点要突出三个关键词。  一是责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必须压紧压实各方责任。新修订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进一步明确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属地责任和农业农村、市场监督管理等部门的监管责任;规定乡镇人民政府应当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责任,协助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明确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对其生产经营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负责,把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生产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生产经营主体都纳入监管范围。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还建立了责任约谈等制度,规定了对未依法履职等方面的责任追究情形。要通过宣贯,引导基层监管执法队伍增强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意识,明确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做到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  二是制度。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必须强化全过程风险管控。新修订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建立健全了农产品产地监测、生产档案、包装标识管理、农业投入品销售台账等过程管控制度,进一步完善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风险评估、监督抽查、日常监督检查等监管工作制度,增加了承诺达标合格证、追溯、信用管理等新制度。农业农村部正在抓紧制定和修改完善相关配套规章,各地要因地制宜将法律确定的各项制度和要求转化为可操作、有考核、能落地的具体措施,引导基层监管执法队伍掌握各项制度内容和实施要求。  三是手段。新修订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明确快速检测结果可以作为行政处罚的证据,对农户新增“拘留”处罚方式并可以针对不同情形处以一定数额的罚款,对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建立责任约谈机制,并明确了开展监督检查时有权采取的七项措施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行为行刑衔接机制。要通过宣贯,引导基层监管执法队伍用好这些执法手段,掌握不同违法行为的适用情形、判定范围和处罚罚则,努力让监管执法多一些“硬措施”,让法律长牙齿、好操作,在监管实践中落地见效。特别是涉及农户的监管,要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把教育提醒和指导服务工作做在前面、做足做实。  法律宣贯形式上需要因地制宜,创新方式。要抓紧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岗位职责专题培训,帮助基层监管骨干人员及时掌握新制度新要求,了解法定职责特别是新增职责任务,帮助监管员、协管员队伍了解日常巡查检查、农产品上市把关、科学用药指导、承诺达标合格证推行等工作任务。挑选典型法条和案例,以案释法举办监管执法实训课堂,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人员进行实践操作讲解。组织遴选并集中培训一批普法宣讲员,组成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宣讲团队,深入田间地头广泛宣讲,把法律精神普及到千家万户,营造法律实施的良好氛围。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需以贯彻落实新修订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为契机,继续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出问题治理,扎实推进承诺达标合格证和乡镇网格化管理等重点工作,强化农产品上市前监督抽检,不断巩固农产品质量安全稳定向好态势,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作者单位: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司)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01-05
  (孙娟娟)2022年9月2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下文简称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作为完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顶层设计,其对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特殊考虑既体现于自身的多元立法目的和分类制度设计,也包括与侧重市场监管的食品安全法的可衔接与协调性。  “从农场到餐桌”的全程管理与人人有责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基本原则。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则是基于农产品离开产地进入销地的“三前三后”判定,保留了农业农村部门和市场监管部门的分工。  一方面,作为面向农产品生产环节的单行立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强调了生产者的主体责任,且人人有责。换句话说,无论生产规模或组织形式如何,农产品的生产者均需履行保障农产品安全的法定义务。另一方面,新修订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对农产品经营设定了安全义务和法律责任,但此“经营”的范围限于“三前(食用农产品从种植养殖环节到进入批发、零售市场或者生产加工企业前)”,比如游走在各地收集农户产出的菜贩子。这体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与食品安全法的衔接,即食用农产品的市场销售遵循食品安全法。一如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7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对食用农产品进入批发、零售市场或者生产加工企业后的违法行为和法律责任有规定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依照其规定进行处罚。  田间地头依旧是食源性农产品的主流源头,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通过整合现有的实践经验,从“监测——评估——标准”的制度安排保障了监管的科学性和实际性,以“产地——生产——销售——监督”的制度安排明确了自我监管与官方监管的分工。一是农产品生产环节的投入品涉及农药、兽药、饲料等不同产品,其使用规范需生产经营者和执法者一并考虑《农药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等的关联要求。二是农产品生产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气候炎热对于虫害及其防控的影响。因此,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在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时也要考虑因地制宜,如通过地方性立法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的使用监管。三是为了保障食用农产品安全,此次立法的制度设定也有推陈出新,如优化了监督抽检及其监测作用,新增了承诺达标合格证和信用监管制度。这些制度的科学构建仍需进一步的立法细化,尤其是涉及不同部门或层级的分工合作要求。  与食品安全法相比,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一个特殊之处是对质量的双重考量。一方面,与食品安全相关的质量是食用农产品入市销售的底线要求。这可借助强制执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来确保生产经营者的合法合规性。另一方面,质量的差异化在于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因此,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针对优质农产品设立了质量标志制度。作为制度的顶层设计,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既考虑了安全性质量的统一性,也考虑了梯次性质量的多元性。  “食品安全人人有责”。食用农产品的安全保障也遵循这一原则,且凸显源头治理的重要性。为此,新法不仅通过生产者的主体责任确保“安全食品产出来”,通过监管者的分工合作确保“食品安全管出来”,而且针对多元参与,完善了制度设计。这些制度包括农业主管部门负责的投诉举报,犯罪行为的先刑后行以及从刑事转向行政的衔接,针对农业生产违法侵权的公益诉讼、新闻媒体的公益宣传与舆论监督、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员等制度。  从静态法制到守法、执法、司法、监督等动态法治,上述多元参与可以在现有的实践中整合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的新议题,如人民检察院通过民事或行政公益诉讼来分别督促生产者和监管者履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定的法定义务。同时,鉴于农业生产的场所特殊性、流通复杂性,不同主体之间的合作也要与时俱进。例如,农产品流通涉及“收”“储”“运”多个环节,且有粮食、肉制品、乳制品、生鲜果蔬等不同分类。如何加强“收”“储”“运”监管,并借助合格证、追溯等来明晰各主体的责任归属,尚需结合新修订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实施带来的新契机,探索合作之道。(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01-05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