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仲农平)从来没有一个梦想,是那样牵动人心;也从来没有一种情怀,是如此激荡潮流。现代化,一炬燃烧了180年的爝火,不息传承了十几代中国人的漫漫求索。生存还是毁灭,沉沦还是拔起,复兴的希冀牢牢锁定于现代化,念念于此,念兹在兹。  什么是现代化?怎样实现现代化?近代以来,列强的“船坚炮利”打破了东方大国的“天朝迷梦”,一批仁人志士开始“睁眼看世界”。从“师夷制夷”到“中体西用”,从“全盘西化”到“文化自信”,几番风雨,几经磨难,中国人的现代化情结越来越浓、认识也越来越深入,现代化与民族复兴也越来越浑然一体。  我们要现代化,不是西方化;中国的现代化一定是中国式的,“汉唐旧邦”的现代化、四万里河山的现代化、十四亿人口的现代化,注定是世界上独一份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掷地有声地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中国人的现代化宣言,是中国文化自信的宣示,如同一道思想的闪电,照亮了中华民族奋进百年的现代化求索之路。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设计图纸中,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最基础、也是最艰巨的一环。我国是农业古国、农民大国,农业农村能否实现现代化,不仅直接影响到中国现代化的质量和成色,更关乎其成败。如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如何探求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中国式”路径?我们要到历史的根脉中寻找答案,也要在世界的坐标中看清方向。  中国式现代化成败关键在于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蔚为大观的基础支撑  2013年12月23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这一重大论断将三农的振兴与民族的复兴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犹如乡村振兴战略启动前的第一声春雷,也仿佛中国式现代化的第一缕春风。  如果把中国现代化比作一艘巨轮,其乘风破浪、行稳致远的重要前提和支撑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乡村社会从传统到现代全方位嬗变的一场伟大革命,是社会主义国家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不懈探索。我们要从历史和现实双重维度出发,深刻认识加快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意义。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标志。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中也体现得最为清晰、透彻。比如,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这个规模巨大的人口,很大一部分是农民。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讲求尊重农民意愿,保持历史耐心,正是对人口规模巨大的呼应。再比如,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道路上,农民农村是突出短板,亟需补齐。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致力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正是对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积极践行。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支撑。农业农村历来是文明转换、范式升级最有力的支撑。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不仅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广阔的回旋空间及应变底气,更为中国式现代化稳步转型、有序跃升奠定了坚实底座。比如,中国式现代化要应对新征程上国内国际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必须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动力。中国式现代化爬坡过坎、闯关升级,离不开强大的动力和引擎。无论是构建“双循环”格局,还是推进高质量发展,三农都是主战场。几亿农民同步迈向全面现代化,能够释放出巨量的消费和投资需求。有专家曾算过一笔账,眼下还有2.6亿农民处在“一脚在城,一脚在乡”的城镇化大门口,如果把这部分人转换成城镇户口,即使工资没有提高,都能提升27%的消费。而通过释放农村消费市场活力,畅通城乡经济循环,可以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有效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新时代十年,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行稳致远奠定了坚实基础  1909年春,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教授富兰克林·H·金来到中国等东亚国家,在实地考察以精耕细作为代表的东方农耕体系后,写成《四千年农夫》一书,有力回答了“美国在不到百年的时间内就穷尽了地力,而中国农耕历经四千余年,土壤肥沃依旧,且养活了数倍于美国的人口”的原因。他还盛赞:“东方农耕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农业,东方农民是勤劳智慧的生物学家。”  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智慧、深厚的底蕴——这是中国农业引发世界关注的魅力所在,也是今后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得以大放异彩的巨大价值。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绝非一个横空出世的概念,而是脱胎于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现实。从远了说,她与中华传统农耕文明一脉相承,传承发展了中华先民的农耕智慧;从近了看,她和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等三农战略相互呼应,可谓一体多面,有着相同的使命,指向共同的目标。  ——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就是要实现“农业高质高效”“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其核心要义是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特别是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应保障充实有力,其重要标志是农业生产效率、发展水平和科技含量等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更为优化合理。  ——中国式农村现代化,就是要实现“乡村宜居宜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中国式农村现代化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农村有形的物的现代化,比如,农村要有多元的特色产业作为持久稳定的经济支撑,农村基础设施要能够满足现代生产生活的需要。二是农村无形的服务、生态、治理、文化等现代化。比如,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达到城市水平,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实现绿色转型,农村生态环境优势凸显,乡村文化活力不断释放,文明程度得到新提升。  ——中国式农民现代化,就是要促进“农民富裕富足”“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作为个体的农民,在生产生活方面实现现代化,工作更加舒适,生活更加便捷,从物质到精神实现全面提升、全面发展;作为一个社会群体的农民,更加顺畅地融入到现代化的浪潮中,不再背负“愚昧落后”等身份歧视,其可贵的精神品质更容易被看见、被尊重、被礼遇。  这一蓝图并非是凭空描绘而成的,而是建立在中国三农改革发展厚实的历史积累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进行了一系列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底气更足——始终坚持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将中国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22年更是创下历史新高,达13730.6亿斤;实施精准扶贫,打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彻底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  韧劲更强——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建立,农村承包地制度、集体产权制度等逐步完善;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农村社会事业全面提速,农民收入水平显著提升,三农发展的韧性和后劲明显增强。  潮头更新——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推进,数字化、信息化、科技化引领农业农村加速蝶变,农业多种功能、乡村多元价值不断发掘和彰显,城乡要素双向流通渠道日益畅通,广袤乡村正在成为干事创业的热土、创新创造的蓝海、实现梦想的舞台。  三农发展的稳中向好、全面提升,为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行稳致远奠定了坚实基础。  大国小农的国情、“和美”之风的熏陶,创新理论的烛照,联通古今、熔铸中西的特质,进一步形塑了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丰富意涵  “这就是农业现代化,你们找到了合适的产业发展方向。”2022年10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在硕果累累的苹果园里肯定了当地苹果产业发展情况,并深情勉励:“大力发展苹果种植业可谓天时地利人和,这是最好的、最合适的产业,大有前途。”  大道至简,合适最好。中国180多年的现代化之路,成功与挫折都浓缩在“合适”二字。洋务派、改良派、资产阶级革命派之所以陆陆续续失败,就在于没有找到“合适”的道路。毛泽东同志领导中国革命成功,是因为找到了适合中国实际的“合适”之路;邓小平同志推进改革开放,也是因为找到了“合适”的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最好的、最合适的”的论述,一语道破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核心要义。鞋子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我国的国情农情复杂,资源禀赋、人口结构、人文历史、社会制度等具有较强的特殊性,这也决定了我们无法直接照搬他国的经验,必须立足脚下的乡土大地,找到一个“合脚”的鞋子。这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内涵。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契合大国小农基本国情的现代化。大国小农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农情,“人均一亩三分地、户均不过十亩田”,人多地少矛盾十分突出,户均耕地规模仅相当于欧盟的四十分之一、美国的四百分之一。这也决定了我们不能走西方发达国家大农场、大公司式的农业经营之路,一家一户的家庭经营在相当长的时期仍是我国农业经营的主体。为此,坚持小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与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为引领相协调,把小农户积极纳入现代农业发展体系中来,在追求规模效益的同时,不忘扶助小农,这才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该选择的路径。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以“和美”为价值追求的现代化。“和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理念,自古以来,广袤乡村就是践行“和美”理念的重要载体。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既要有践行绿色发展、强化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农业之“和美”,还要有宜居宜业、乡风文明、塑形与铸魂协调的农村之“和美”,更要有个体全面发展与群体共同富裕的农民之“和美”。在“和美”之风的熏陶吹拂下,“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振兴画卷将迤逦展开,“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的美好梦想也将变为生动的现实。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光照的现代化。建设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的重要内容,是我们党关于三农工作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处处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比如,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了对“人民至上”的不懈坚守。再比如,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不仅要求各个方面的“和美”,更强调整体之间的“和美”,则是对“系统观念”的积极践行。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联通历史、面向未来、熔铸中西的现代化。我国有着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传统,既包括“天人合一”“取物有时”等无形的价值理念,也包括一大批有形的农业文化遗产等,这些历史的馈赠和遗存至今仍在发挥很大作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一边黏连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另一边也在开辟着日新月异的未来。不必说大大提升生产效率和品质的机械化、智能化,也不必说便捷了农产品出村进城和农民生活的数字化、信息化,传统的乡村早已告别往日模样,在新技术、新潮流中焕发新的光彩。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既有现代化一般规律的共性要求,又有东方文化的个性特征。比如,乡村建设,既要潮流的现代品质,又要古老的乡愁乡韵,让宜居宜业的乡村既有“室内五星级”的生活品质,更有“室外五千年”的优美风光。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涵和特征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拓展。只有不断加深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丰富内涵的认识,才能从实践层面,更好地找准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效路径。  尊“道”而行、强“术”而进、应“势”而动,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大棋局中加快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不断开创中国三农发展新境界  有人把现代化比作一场马拉松长跑。欧洲、北美等西方国家具有先发优势,他们用了二百多年实现了现代化,其现代化是一种“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  而我国是“现代化的迟到国”,要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就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  在“新四化”同步发展中,农业现代化是突出短板,迫切需要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大棋局中,加快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  中国哲学讲究“道术势”,道是方向和价值,术是路径和方法,势是势头和趋势。三者互为支撑,统一结合后能产生推动事物发展的强劲动力。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要从中华传统、中国思维、中国智慧中汲取丰富的养分,在道、术、势上统筹发力,洞开新局。  尊“道”——始终坚守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方向和初心。一方面,要行大道,要清楚什么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最核心的目标,什么是要坚定不移坚守的。行大道,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就不会犯方向性的错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叮嘱我们的那样,“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我们在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中,要牢牢守住发展的底线,决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粮食生产能力改弱了,不能把农民利益损害了。另一方面,要走正道。三农发展是一个“慢变量”,很多事情急不得,要尊重事物发展客观规律,尊重农民意愿,不做急功近利的事情。还要严格按照法治原则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确保所采取的举措依法合规,决不做损害农民利益、偏离法治轨道的事情。  强“术”——不断充实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工具箱、武器库。要结合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要求和特点,有的放矢,对症下药,针对性制定相应的对策和举措,要打好“统筹牌”,统筹农业生产、乡村建设、农民增收等各项工作,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起设计、一并推进。要念好“制宜经”,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域农业农村发展情况各异,不同区域农业农村发展情况各异,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现代化发展程度较高,可以提前实现相关目标,但一些西部落后地区,难以同步完成。这就需要我们全国一盘棋,分阶段、分产业、分区域梯度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做好政策续接和渐进改革。一言以蔽之,要结合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上的新形势、新问题、新特点,加强钻研、融会贯通,不断增强三农决策能力和工作本领。  应“势”——准确把握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历史方位、基本规律、前进趋势。水自高而低流,日东升而西降,势也。对势的把握,是对事物发展历史方位、基本规律、前进趋势等的综合研判,进而得出更有利于发挥势能、开创新局的决策和部署。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是不可逆的,一定要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因势而成,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引,从“两个大局”的高度把握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趋势,增强历史主动,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要对照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涵和特征,规划部署未来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方向和发展思路。把握机遇、乘势而上,勇于尝试、善作善成,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至千里,努力把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到新水平、新高度。  什么是现代化?100多年前,“洋枪”“洋火”“洋铁”就是现代化;六十年前,“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就是现代化;如今,“旱涝保收、生活无忧、山清水秀、尊老爱幼”,这些都是现代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美好想象在不断拓展和延伸。  中国道路,三农自信。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突出亮点和核心底色,是从古老的中华大地中生长出来的璀璨文化,也是可以适应现代潮流、并能在未来发展中绽放新的生命活力的新生事物,正不断点燃我们对农业强国、和美乡村的热切向往。让我们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旗,砥砺奋进,顽强拼搏,不断书写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答卷。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2-12-23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推进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事业述评新华社北京12月22日电(记者 齐中熙 于文静 高敬 严赋憬 李晓婷)“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对我们这样一个拥有 14 亿人口的大国来说,‘三农’向好,全局主动。”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引领推进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事业发展,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不懈奋斗,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新时代新征程,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明的奋进方向,我国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加快转变,广袤乡村展现欣欣向荣新气象,亿万农民满怀信心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在河南省黄泛区农场九分场的麦田里,农机手操作收割机收获小麦。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推动农业高质高效:“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  冬日时节,北方的冬小麦正在越冬,而南海之滨耕耘正当时,海南三亚迎来忙碌的南繁育种季。  在崖州区的中国农业大学作物育种海南基地,科研人员正播种玉米育种材料、观察玉米植株长势。10多年来,这里诞生的一个个良种在全国大面积推广。10公里外,一座种业科创新城正在崛起。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崖州湾种子实验室考察调研时强调,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  这一幕让广大科研工作者倍感振奋,让亿万农民深深感到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农业的高度重视。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国家安全发展大局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加快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要求。  ——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  粮食安全在总书记心中是个“永恒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各部门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不断完善支持粮食生产的保障机制,调动主产区和农民种粮积极性,建立健全粮食安全责任制。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13731亿斤,比上年增加74亿斤,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事非经过不知难。今年的粮食生产连过数关,先后经历北方罕见秋汛造成全国三分之一冬小麦晚播、夏季长江流域极端高温干旱、农资涨价、局地新冠肺炎疫情等多重挑战。粮食再夺丰收,充分证明党中央决策部署有力有效。各地持续加强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抗灾增产科技应用推广,全社会形成重农抓粮氛围,共同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粮食产能夯得更实。我国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到今年底将累计建成10亿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启动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种业振兴行动开局良好。农作物自主培育品种面积占比95%以上,实现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树立大食物观,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质量安全监管,推动优胜劣汰、质量兴农。  餐桌的变化,从一个柑橘可以看出。冬日时节,柑橘给人们带来美味和健康。以前我国柑橘只在9月至次年1月上市,如今四季均有鲜果上市,而且包括柑、橘、橙、柚、金柑、柠檬等多种类型。品种更新换代、完熟采收、留树保鲜、覆膜晚采、采后保鲜技术及分选包装等技术,都是品质提升的“密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产品供给结构不断优化,大豆油料种植面积稳中有进,优质食味稻、强筋弱筋小麦等优质专用农产品日益丰富。菜果茶、猪肉、羊肉、禽蛋、水产品产量均居世界首位。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技术创新步伐,走出一条集约、高效、安全、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  10年来,我国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向数量质量并重转变、由依赖资源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由粗放型经营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转变。  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从2012年的 57.2%提高到 2021 年的72%,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54.5%提高到 61%以上。三大主粮基本实现机械化,农业机械化取得长足发展,智慧农业快速起步,农村电商异军突起。  农业资源保护和利用持续加强。各地坚持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对山水林田湖草实施更严格的保护,加快地下水漏斗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区等治理,全面实施长江十年禁渔,重点流域水生生物保护水平不断提高。  ——深化农村改革,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动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为现代农业发展筑牢根基。  土地,民之本。  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主持召开农村改革座谈会时指出:“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加大推进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力度,加强城乡统筹,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促进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  截至2020年底,我国开展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涉及2亿多农户。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给农民吃上了“定心丸”。2021年土地经营权流转面积5.57亿亩,有效促进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  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为主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总数达到 104.1万个,有力带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美好蓝图,在广袤乡村不断铺展。推动乡村宜居宜业:“让生态美起来、环境靓起来,再现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美丽画卷”  乡村承载着农产品供给、生态屏障、文化传承等重要功能。农村环境直接影响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城镇后花园。  良好人居环境,是广大农民的殷切期盼。  “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要守住生态保护红线,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2017年1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  ——村里环境美起来,生产方式绿起来。  道路干净整洁,街道两旁每户村民门口都摆放着垃圾桶,不时有保洁人员对垃圾进行集中清理……走进内蒙古乌兰浩特市乌兰哈达镇三合村,一派美丽乡村图景。  以前,这里也曾经历“脏乱差”。为解决生活垃圾处理难题,当地采取“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垃圾治理模式。不仅大大改善了村里的卫生环境,老百姓也被动员起来,主动加入到垃圾清理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让生态美起来、环境靓起来,再现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美丽画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正在变为现实,三合村的变化正是全国乡村面貌持续改善的缩影。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连续部署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各地各部门真抓实干,不断擦亮农村的绿水青山,扎实解决农民身边的一件件“小事”,交出了靓丽的答卷。  截至2021年底,我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0%,农村生活垃圾进行收运处理的自然村比例稳定保持在90%以上,农村生活污水乱排现象基本得到管控。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取得积极成效。各地各部门持续推进农业清洁生产,推动农药、化肥减量增效,2021年农药、化肥使用量分别比2015年减少 17%以上和 13.8%。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76%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8.1%,废旧农膜回收率稳定在80%以上。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乡村生产生活更便利。  拧开水龙头,澄净的自来水潺潺流出,家住陕西省安康市包湾村的包成云拿着从自家菜园收割的芹菜,开始洗菜做饭。  位于深山的包湾村一直深受缺水之困,以前为了从井里打水,居民得起早去排队。2019年初,自来水厂的水终于通进了村子,村民们不仅有水喝,而且水质有保障。“现在再不用天天牵挂着吃水问题了。”包成云感慨地说。  水润乡村,幸福绵延。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民身边的一件件“小事”,正在汇聚成巨大的变化。我国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 84%,基本实现村村通电、通硬化路、通客车、通光纤和4G网络。各地把挖掘原生态村居风貌和引入现代元素结合起来,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公共服务更加健全,百姓日子更幸福。  “现在看病不用出远门,村里住院能报销,我们的健康更有保障,生活越来越好了!”贵州铜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新寨镇高峰村村民黄朝进难掩心中激动。  前不久,黄朝进在山上干农活时,被野蜂蜇伤昏迷,危及生命。新寨镇卫生院医生余淑红接到电话,立即联系救护车前往施救。经过在卫生院一周的住院治疗,黄朝进痊愈出院。  “以前要是遇到这种紧急情况,只能将病人往县城医院送。”余淑红说,现在通过推进中心村卫生室建设,农村医疗水平提高了,群众看病就医一般不用再跑远路。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更加聚焦群众普遍关注的民生问题,办好就业、教育、社保、医疗、养老、托幼、住房等民生实事,一件一件抓落实,让各族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强调。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不断健全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我国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的“空白点”历史性全面消除,农村医疗卫生机构设施和人才的薄弱环节持续性得到加强。  截至2021年底,全国有县级医疗卫生机构2.3万个,乡镇卫生院3.5万个,村卫生室59.9万个,实现了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全覆盖。  加快构建县乡村三级农村养老服务网络。近年来,我国统筹城乡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充分考虑农村养老服务递送半径长、服务设施老旧、服务成本高、专业人才队伍不足等特点,着力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养老服务均等化。  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村庄更安全和谐。以党组织为领导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明显加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互联网+政务服务”进一步向乡村延伸覆盖,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推动农民富裕富足:“检验农村工作实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  清晨,地处武陵山区的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华溪村从薄雾中醒来。山高沟深、土地贫瘠,这里曾是重庆市 18 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  2019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大山深处的华溪村。在脱贫户马培清家中,总书记看谷仓、进厨房,详细询问生活、收入情况。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党的政策对老百姓好,才是真正的好。”89岁的老党员马培清始终忘不了总书记的这番话。3年多来,村里大力发展脆李、脆桃,林下再套种黄精等作物。随着村里中蜂养殖、乡村旅游等产业不断壮大,村民的增收渠道更加丰富多元。  2021年华溪村集体经济联合社收入超过60万元,向农民分红近15万元。  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8年艰苦卓绝,8年攻坚拔寨。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推动下,全国人民不懈奋斗,我国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 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通信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如今,我们正以更扎实的努力奋斗,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向着共同富裕阔步前进。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  “检验农村工作实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  “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  ……  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始终牵挂的是让亿万农民过上更加富足的日子。  今年6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安徽省太和县的种粮大户徐淙祥回信说:“这些年,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举措,就是要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是要让种粮农民有钱挣、得实惠,日子越过越好。”  为了保障农民种粮收益,党中央持续出台惠农政策,稳步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水平,实现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主产省产粮大县全覆盖。今年以来,面对农资价格上涨等情况,中央财政先后向实际种粮农民发放400亿元一次性补贴。  “种粮补贴、最低收购价、农资补贴,党的惠农好政策一个接一个,乡亲们种粮的劲头更足了。”徐淙祥说。  发展特色产业、推动外出务工、加快三产融合发展……各地各部门多措并举促农民增收。洛川苹果、赣南脐橙、定西马铃薯、苍溪猕猴桃等一批特色品牌不断发展壮大,多种形式技能培训推动农民工能力提升,农事体验、观光采摘、乡土美食、民俗文化、特色乡宿等新业态成为农民增收新动力。  农 民 群 众 腰 包 更 鼓 。2021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18931 元,相比2012年翻了一番多;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由2012 年 的 2.88∶1 缩 小 至2021年的2.50∶1。  农民增收既关系民生福祉,也事关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几亿农民同步迈向现代化,能够释放出巨量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城乡经济循环是国内大循环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确保国内国际双循环比例关系健康的关键因素。  ……  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动乡村经济、乡村法治、乡村文化、乡村治理、乡村生态、乡村党建全面强起来”。  近年来,相关部门先后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的指导意见》《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方案》等文件,各地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成立“美德银行”,为村民发放善行美德积分“存折”,倡导“小事不办、大事简办”,村里推进移风易俗成效显著。  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当地从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中选拔人员组成“三老”宣讲团,把党的方针政策从会议室搬到百姓的家门口。  ……  孝老爱亲、勤俭持家,文明新风吹遍田野乡村。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改了旧习惯、提了精神气、换了新面貌。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加强传统农耕文化保护和传承,涌现出一批乡土文化和民间艺术人才。全国构建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2014年以来培育高素质农民超过700万人次。  奋进新时代,砥砺新征程。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建设农业强国和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作出部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任务艰巨、使命光荣。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同心协力、勇毅前行,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不懈奋斗,必将扎实推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稳步前进!
新华社 | 分享: 2022-12-23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评论员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刻指明了今天我们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生命力的路径所在。  何为创造性转化?就是按照时代的要求,将传统的文化形式进行加工、改造、蝶变,赋予其新的表达样式,简单来说,可以理解为“形”的更新。比如,“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项目日前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而近年来,人们喝茶早已不只有一种方式。想快速提神,奶茶、水果茶、芝士茶、瓶装茶等新茶饮不仅立等可取,还有望开辟出千亿元规模的市场机遇;聊天品茗、“围炉煮茶”成为今年爆火的社交方式。茶饮形式的丰富,让古老的中国茶成为更多年轻人的新宠,焕发出新的活力。正是通过这种“形”的转化,让“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非遗成功“飞入寻常百姓家”。  何为创新性发展?则是指根据时代的特点,对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拓展、延伸、深化,丰富其新的价值空间,可以理解为“神”的发展。还以中国茶为例。曾作为丝绸之路上最珍贵礼物传播到世界各地的中国茶,今天再度成为中国人睦邻友好的生动写照,在“茶叙外交”中担当主角;“茶”字拆开,就是“人在草木间”,现代社会中,天人合一的农耕文明观念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独特的意义;“国际茶日”活动中的茶咖对话,背后是一个和而不同的开放中国。在这种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的过程中,中国茶的韵味不仅更醇厚,还香飘世界各国。  当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都是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的指导方针和科学方法,内在是紧密联系、辩证统一的。我们不能机械割裂地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就像我们不能将文化简单理解为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方程式一样。文化的魅力在于多彩,文化的生命在于创造创新。  包括刚刚成功入选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目前我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这是我们宝贵的财富。守护好、利用好这笔财富,需要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让其“活起来”“火起来”。眼下,贵州苗绣、柳州螺蛳粉等越来越多非遗产品成为“国潮”,许多非遗技艺体验游成为“网红打卡地”,正是因为找准了这个“连接点”,才能让非遗在生活中可感知、被人懂、为人用,才能让更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越是历史的,就越是未来的。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今天发展的需要,也是对子孙后代义不容辞的责任。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2-12-22
  (记者 唐旭)曾用来储水的“陶瓷坛”被用作了花盆,“废弃木桩”围起了长长的绿化带,清理过的裸露土地上种满了四季常绿的绿植,修整后的街道依然保留了村民的菜园。走进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焦村镇纪家庄村,尽管已近深冬,满眼仍是整洁有序、生机盎然,极具“豫西”地方特色的古朴村落。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场硬仗,不仅关系到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也关系到农村社会的文明和谐。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2022年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的元年,像纪家庄村一样通过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焕发生机的村庄,涌现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一个个干净整洁、风光宜人的村庄,成为广大农民的幸福家园。  重质量、强管护,农村改厕没有后顾之忧  “叮!”济南市莱芜区大王庄村民张明宇拿着手机扫描了家里厕所外墙的二维码,简单的操作后,约定了明天清污人员来家里清掏粪污的时间。“家里厕所坏了、化粪池满了都可以扫码解决。”张明宇熟练地向记者介绍厕所“报修”和化粪池“报抽”的流程。“以前自己找人抽粪要80块,现在村里有补助,10块钱就解决。”张明宇喜滋滋地说着改厕后家里的变化。  大王庄村让农户改厕没有“后顾之忧”的管护工作不是个例,湖南省永州市冷水滩区牛角坝镇麦子园村建立了以村级巡查员和卫生保洁员为主的农村改厕管护队伍,公布了监督投诉电话,确保有问题随时报、有人管;安徽省岳西县投入农村改厕管护资金345万元,建立包含农村改厕服务站、粪污清掏服务队和厕具维修服务队、村级服务网点的长效管护体系;浙江湖州市吴兴区,在研发的微信小程序上建立“报修”和“检查”两张问题清单,日常管理形成“巡查—整改—反馈”工作闭环。  2022年,各地在推进农村改厕过程中,坚持精准施策,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实现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确保各类设施建成并长期稳定运行。同时,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扎扎实实向前推进。目前,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0%。  在张明宇享受改厕便利的时候,与其相距1700公里的四川省内江市隆昌市普润镇张佛村,由镇村干部组成的户厕摸排工作队又一次走访去年排查出的问题户厕,查看整改和使用情况。每走访一户,都要用水印相机拍照记录,上传至工作群,确保户厕问题整改到位。  为切实提升农村改厕质量,在去年组织农村户厕问题摸排整改的基础上,今年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又部署开展摸排整改“回头看”工作,发动农民群众和基层干部再次进行拉网式排查,确保基础台账真实准确;对已经完成整改的问题厕所,严把产品质量关、施工质量关、群众满意关;对短期内难以解决的问题厕所,拿出科学合理的整改路线图、任务书和时间表。  据了解,目前各地已基本完成“回头看”任务。  进管网、就地治,因地制宜推进污水整治  今年夏天,34岁山西省河津市郭村村民王姣龙在村里干了一件大事。他作为农村污水改造施工劳务组的组长,带着十几个村民给村里修了5条污水管道。从此,村里的生活污水都通过管道运输到村里的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  “以前村里的污水都是从街上直排到村边的排水渠,排水渠直通汾河。一到夏天村里污水横流,排水渠都变成臭水沟。”王姣龙回忆着污水项目前村里的模样。“听说村里铺设污水管网,村民们都特别高兴!”王姣龙说,这次修管网的劳务人员大部分是本村村民,既能改变村里面貌,又能每天有200元收入,大家都很踊跃。  与郭村污水入管网不同,贵州省剑河县革东镇东南村采取就地消纳的模式,不仅解决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难,还将粪污一并处理。  东南村在村民聚居区设置厕所、厨房污水收储管网系统,通过耐腐蚀、耐磨损、耐高温高压的特殊管道系统将厕所污水和厨房污水收集到田间地头利用。记者发现,村里所有粪污通过管道全部收集在九格化粪池中处理。粪污经过沉淀分解、厌氧发酵等流程,最后成为农田最需要的优质农家肥。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也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中的一块“硬骨头”。2022年,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分区分类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稳步提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能力和水平,农村生活污水乱排乱放现象基本得到管控,目前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28%左右。  争优先、改观念,村容村貌大提升  “积攒的纸皮兑换了积分,房前屋后打扫干净还有奖励的积分!”近日,福建省福州市罗源县白塔乡南洋村村民兰宝金扛着一摞纸皮来到村里的积分兑换超市,高高兴兴地换取了生活用品带回家。将分类的垃圾换取积分,兰宝金一家节约了不少生活开支,“搞卫生”的热情越来越高。  在兰宝金们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推动人居环境治理工作的背后,是各地各部门,铆足了劲儿打赢生活垃圾治理这场重要的战役。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黄平县,“户清扫—村收集—镇清运—县处理”四级链式收转运系统推进了城乡生活垃圾处理一体化;在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各村镇根据自身情况因地制宜打造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一村一策”治理模式;在江苏沛县全域推行农村生活垃圾三次分类法,降低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成本。  据了解,截至目前,我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基本实现全覆盖,生活垃圾进行收运处理的自然村比例稳定在90%以上,全国排查出的2.4万个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基本完成,垃圾分类工作正积极推进。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如何充分调动村民参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积极性,是实现常态长效的关键。  “我家已经是第二次获得这个荣誉了。”指着墙上的“卫生光荣户”流动红旗,黑龙江克东县蒲峪路镇齐心村村民李金良自豪地表示。评选“卫生光荣户”,在全镇营造了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不仅使村居环境明显改善,村民精神面貌也得到极大改观。  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过程中,最难改变的是村民的观念,改变最大的也是村民的观念。在各地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时,很多村民都不适应,村干部就挨家挨户上门宣传动员、开展评比等活动,激励农户争优创先。  美好环境也促进了村民思想和行为上的改变,在潜移默化中,乱丢乱扔垃圾、乱堆乱放杂物的陋习少了,自觉呵护环境、讲究卫生的好习惯越来越多。  目前,农村长期存在的“脏乱差”局面得到扭转,绝大多数村庄基本实现干净整洁有序。全国95%以上的村庄开展了清洁行动。随着行动持续开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理念逐步落地生根、深入人心。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2-12-22
四川农村日报讯 张建超  近年来,广安区全面贯彻落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群众生活品质不断提高、乡风文明程度明显提升,积极打造美丽宜居乡村示范样板,被评为2021年度四川省乡村振兴先进县。  统筹兼顾、分类推进,整体提升场镇品质。一是优先建设中心镇场镇。综合考虑区位条件、场镇规模、现实基础、发展潜力等因素,规划建设花桥镇、石笋镇等4个涉农片区中心镇,系统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场镇改造提升规划,按照新型城镇化标准,分年度系统推进场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推动场镇功能整体性提升、场镇面貌系统性重。二是重点打造特色镇场镇。高标准编制4个特色场镇方案设计,将民俗文化、自然风貌、产业元素融入场镇改造,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三是全面提升一般镇场镇。按照建设一个标准化农贸市场、一条规范商业街区、一所公办幼儿园、一个文体广场、一个停车场、一个管网配套且规范运行的污水处理厂(站)“六个一”标准,全面完成 10 个一般乡镇、10个已撤并乡镇场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功能补短达标。  规范外观、完善功能,实施五类农房改造。一是规范改造内容。制定《广安区乡村农房改造提升专项规划》《广安区五类农房改造提升试点实施方案》,分室内、室外、公共区域、前庭后院明确改造内容、细化改造标准,对新村聚居点、老旧院落、散居农房、传统院落和新建农村居民小区五类农房进行提档升级改造。二是突出群众主体。研究制定单体农房内部功能和外部风貌提升指南,设计“高中低”三个档次室内外风貌改造方案供农户选择,按照每户不高于3万元标准进行补助,引导村民积极参与农房改造。三是分步分类推进。坚持试点先行,优先在25个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村实施五类农房改造,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  分级处理、达标排放,全域治理农村污水。一是提档升级乡镇污水处理厂。实施乡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项目建设三年行动,对所有乡镇污水处理厂进行提标改造。二是规范运行村级污水处理设施。对离场镇较远不能接入污水处理厂的规模居民点或院落,建设污水处理设施97个。对村级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实行分类管理、运行补助,日处理量100吨以下的由村委会管理,并按照每年不超过 1 万元标准进行补助;日处理量100吨以上的由区属国企统一管理维护。三是整村推进散户污水处理。以行政村为单元,大力建设“三格化粪池+一格灰水池”,全面改造农村户用厕所,推进废旧沼气池改造,实现室内改厕和室外治污一体解决,农户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90%以上。  环境塑形、文明铸魂,深化乡风文明建设。一是建设清洁乡村。集中清理农村房前屋后环境卫生、厕屋便池、水源水体、农业生产废弃物、乱搭乱建乱堆乱放等问题,全面提升村容村貌。制定群众普遍接受和遵守的村容村貌管理办法,落实农户“门前五包”措施,推动村庄面貌由“一时美”向“持久美”转变。二是建设文明乡村。逐村制定村规民约和村民自治章程,规范建立并运行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群众自治组织,深入实施移风易俗专项治理,推动形成遵规守法、孝老爱亲、勤俭节约、邻里互助的文明风气。三是开展“一榜两评”。按照“每季度区评乡、每月乡评村、每半月村评户”模式,定期开展乡风文明红黑榜和环境卫生、文明家庭评比“一榜两评”活动,动态评选先进户和后进户。  高位推动、全力保障,优化工作推进机制。一是完善组织领导体系。创新设立 4 个涉农片区综合党委,加强对片区宜居乡村建设的领导。每个乡镇明确1—2名区级领导联系负责,成立正科级单位乡村振兴服务中心,统筹推进宜居乡村建设。二是优先保障资源要素。统筹整合各类涉农资金7亿元、区本级财政资金5.5亿元,明确将10%以上的用地指标用于产业发展和乡村建设,采取“区引乡用”“区引村用”引才模式每年引进专业人才50名,确保每个乡镇配备3至6个乡村规划建设专业人才。三是高效推进工作落实。依法采取简易审批、以工代赈、一事一议等方式,优化村庄建设项目审批程序、简化审批内容、提高审批时效,乡村建设项目前期审批时间减少40%以上。  下一步,广安区将持续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高标准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片、示范乡镇和示范村,统筹抓好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乡风文明培育、乡村治理等工作,加快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努力为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探索经验、打造样板。(作者系中共广安市广安区委副书记)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12-22
四川农村日报讯 董进智  党的二十大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既强调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又要求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这就为乡村产业振兴指明了方向。据此,我们在着力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同时,应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加快构建四川特色鲜明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扎实推动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资料图片:位于邛崃的天府现代种业园。邛崃市农业农村局供图  提起乡村特色产业,人们自然会联想到蒙顶山茶、雷波脐橙、会理石榴、红原牦牛、旧院黑鸡、汶川甜樱桃等,这说明特色产业已深入人心。仔细观察全省各地的乡村特色产业,我们不难发现它们有着诸多共同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乡村特色产业与当地的土壤、气候、文化等自然和人文资源紧密相关,具有独特的内在品质和文化气息,难以复制,生产条件变了品质就得不到保证;二是土壤、气候、农耕文化等是由特定的地形地貌等地理环境决定的,因而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具有较强的地域性;三是乡村特色产业因独特性、地域性而具有明显的稀缺性,其生产规模、产品产量,受到特定地理条件的严格限制;四是乡村特色产业因其品质的独特性和产品的稀缺性,往往供不应求,市场竞争能力较强,经济效益一般比大宗农产品高;五是乡村特色产业因独特的色香味形、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文化氛围,有较强的认识、观光、休闲、体验价值,与农村二三产业的融合性比较强。五个有利发展特色产业意义重大  进入新世纪以来,许多地方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发展乡村特色产业,逐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色的发展格局,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产业支撑。从中可以看到,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的作用和意义越来越凸显。至少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有利于优化乡村各种资源的配置。汉源县九襄片区的“花海果乡”,家家种水果,户户有产业,没有撂荒地、闲置房和剩余劳动力。二是有利于形成乡村多元化的产业体系。蒲江县明月村把传统的雷竹、柑橘、陶瓷产业同文创、美食、民宿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三是有利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昭觉县三河村发展冬桃、青花椒、云木香、高山蔬菜等特色产业,同时培育彝家乐等乡村旅游,夯实了产业振兴的基础。四是有利于满足人们的食物多样化需求。丹巴县的藏香猪、红原县的牦牛奶粉,富含优质蛋白质,口味也独特。五是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共同富裕。丹陵县的不知火、会理市的石榴,让村民有活干有钱赚,家家户户每年收入几万元到几十万元。四个不得处理好发展中的多重关系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需要处理好多重关系,特别是与粮食安全、规模经营、绿色发展、农民主体的关系,做到“四个不得”。一是不得与粮食生产争耕地。这事关国家粮食安全,不只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关键在于守好耕地红线并把好一般耕地、永久基本农田和高标准农田的用途管理这一关,确保把良田用于种粮。二是不得盲目扩大生产规模。越是独特的特色产业,越有严格的地域性限制,超出了一定的生产地域,其品质就会逐渐衰退。走得越远,品质越差。所以必须以“土”为本,在“精”“美”两个字上下功夫,拿“特”“优”去取胜。三是不得违背绿色发展理念。绿色是生命线,生死悠关,生命线之上是发展、繁荣之下则是衰败、没落。因此必须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打好特色、绿色“双色”牌。四是不得排挤当地农民群众。农民群众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发展乡村特色产业要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他们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中充分参与和受益。五条建议走好特色产业振兴之路  基于前面的分析,这里对全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提五条建议。一是坚持走一村一品的路子。这是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的成功之路。要发挥当地自然资源、历史文化、乡土人才等各种优势,注重市场开拓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突出特色农产品不可复制的个性品质,拓展观光、休闲、体验等多种功能,着力打造响当当的特色农产品品牌。二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应当重点培育家庭农场,壮大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千家万户的小农户一起发展。同时不断完善利益连接机制,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三是注重艺术赋能乡村特色产业。艺术正在同科技一起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围绕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创意农业,组织农事体验,开发农家美食,复兴传统手工艺,创办特色民宿,举办民俗节庆,是未来乡村产业发展的新空间,潜力巨大,应当顺势而为。四是有效解决人才奇缺问题。人才兴,产业才能兴。应当抓紧把乡土能人特别是能工巧匠用起来,把职业农民培育起来,把乡村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强起来,把新乡贤们招回来,还要善于把农业专家大脑借过来。五是着力建设特色产业强县。农业强国的基本单元是农业强县。农业强县既可以是“全能冠军”,也可以是“单打冠军”,某个产业、品牌强了也是强,各强其强。从这个意义上讲,山区、丘陵地区的传统农业小县,同样可以建成特色农业强县。(作者系农业农村厅原二级巡视员)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12-22
  (记者 崔建玲)过去,江西省种植水稻主要靠人工直播插秧,不仅耗费大量人力,而且遇到恶劣天气易倒伏。近些年,江西省通过农机社会化服务,探索水稻种植的机械化。  放眼全国,农机正由部分品种生产的局部需求转变为全程、全面的需求,由非刚性需求转变为“离不开、还要好”的刚性需求。  近年来,我国农机装备数量不断增多、结构不断优化,但依然存在短板、弱项,如何补齐短板成为提升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关键。去年11月29日,农业农村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召开了农机装备补短板工作推进会。一年来,通过充分动员地方、推动部门、引导企业,我国农机装备补短板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大型大马力农机装备实现国内无级变速拖拉机从无到有的突破,丘陵山区部分小型机具加快研制并开始应用于生产一线,北斗终端加快应用于农机,实现农机北斗终端出口零的突破……这些来之不易的成绩,是如何取得的呢?资料图片  建立部门合作机制,做强农机装备产业链  农机装备从研发、制造、销售到推广应用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想要做强产业链,需要多部门协调配合。去年11月29日,农业农村部与工信部联合召开农机装备补短板工作推进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快补齐短板弱项,推进农机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以此为起点,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工信部等部门紧密协同联动,强化沟通协调,积极出台支持政策和工作措施,推动农机装备从研发制造和推广应用两端补齐短板弱项。农机装备补短板工作进入部门联动、中央地方上下协同、研发制造和推广应用产业链互动的新阶段,由过去的地方自发、企业自为走向了组织化、系统化推进。  “多部门分工合作、协同联动,有助于把整条产业链的堵点打通,使产业链研发端和应用端、供给侧和需求侧更加贴近农业生产需求,更有针对性地补短板。”农业农村部农机化司相关人员表示。  一年来,全国各部门、各地方形成农机装备补短板“一盘棋”。工信部发布了首个智能农机技术路线图和拖拉机产业链图谱,积极推进无人农业作业试点。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农机装备单独作为一个大类列入《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鼓励类目录。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开展了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探索边研发边熟化边推广、研产推用一体化支持农机装备补短板的路径举措。科技部持续推进智能农机装备研发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首次将农机装备列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先发展领域。浙江、安徽以省政府名义印发文件,扎实推进“机械强农”行动。天津、河南、宁夏、山东相继出台省级层面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方案。湖南与农业农村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智慧智能农机产业链发展高地。江西省通过推进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和水稻机械化育秧中心建设,着力在“降成本、熟技术、育主体、练机手”上下功夫,补齐水稻机插秧短板……  “根据产业急需、农民急用,明确重点攻关内容,组织‘产学研用推’各方优质资源协同攻关,力争每年部署一批、突破一批、推广一批。”农业农村部农机化司相关人员表示。  明确需求,加力短板机具研发攻关  重庆市是我国典型的南方丘陵山区,耕地零星破碎、地块小而散,限制了大中型农业机械的使用。研制丘陵山区的小型农机是重庆,乃至全国其他丘陵山区提升机械化的“必考题”。  “我们针对丘陵山区研制出来专门的小型联合收割机,一辆普通三轮摩托车就可以装走,解决了农机下地‘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提升了作业效率。”重庆鑫源农机股份有限公司运营部部长程启明告诉记者。公司还不断改进升级收割机,搭载智能操控系统,实现一键启动、挡位切换、扶禾脱粒、整机360度转向等系列动作的控制。  近年来,我国农机装备制造能力和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但在区域、产业、品种、环节上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凸显,尤其是大型大马力智能农机和丘陵山区小型适用农机“一大一小”两个方面,国产农机装备还有不小差距,一些领域存在“无机可用”“无好机用”问题。  去年底,农业农村部与工信部召开农机装备补短板工作推进会议,明确将“一大一小”农机装备作为农机装备补短板工作的重点方向。  一年来,短板底数基本摸清。从主要农作物到设施种养,从平原大田到丘陵山区,从整机装备到关键零部件,形成了涵盖全产业、全环节的400余项短板机具的需求目录。开展农机装备产业和重点农机企业数据调度,形成了各省农机装备产业及产值上亿元农机生产企业的详细数据库,形成直接联系头部企业的工作机制。  明确了主攻方向,推进短板机具项目化。加快起草《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方案》,明确农机装备补短板主攻方向,根据农业生产重要紧迫程度,排定优先攻关顺序,组织农机企业和科研单位编制了2批次140项短板机具项目化实施方案,为后续研发攻关做好项目储备和前期论证。  各省积极行动起来,加大农机装备研制投入。江苏全年累计安排省级财政资金9000万元用于农机装备研发创新;北大荒农垦与佳木斯市、潍柴雷沃三方共同签署协议建设高端智能农机装备产业生产基地;贵州启动实施山地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攻坚三年行动,重点开展小型化、本地化农机改造;重庆以市政府名义印发文件支持丘陵山区特色农机装备产业发展,并将山地玉米收割机等8种重点农机装备面向全国“揭榜挂帅”;江西联合中国农业大学筹建南方丘陵山区智能农机装备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启动“智机科技行动”。  加强推广应用,实现产业化落地  今年10月,潍柴雷沃智慧农业、佳木斯市与北大荒农垦集团举行高端智能农机装备项目签约活动,该项目将推动国产大马力拖拉机、大喂入量收获机及其他高端智能农机装备落地黑龙江、全面替代进口。  一年来,农业农村部积极推进农机装备推广应用先导区建设。支持黑龙江省建设大型大马力高端智能农机装备推广应用先导区,黑龙江省成立了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组长的先导区建设组织领导机构;支持浙江省协同云南、贵州两省建设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推广应用先导区,将浙江制造优势与云南、贵州市场优势充分结合,目前3省已建立跨省联动工作专班,浙江已向云南推介了14家农机企业在当地投资建厂。  同时,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加强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工作的通知》,紧盯“一大一小”短板机具,以及急需部署农业生产一线的重点机具,增强农机鉴定能力,强化短板机具产业化落地服务支撑。  一年来,我国在大型大马力农机装备和丘陵山区适用小型农机推广应用上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国产240马力无级变速拖拉机批量交付北大荒建三江农场,实现了国内无级变速拖拉机从无到有的突破。国产高速插秧机、400马力级青饲料收获机等均已实现规模化量产,正加快抢占国内市场;多款丘陵山地拖拉机已完成样机试制,正开展小规模田间试验;再生稻收获机、油菜移栽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专用播种机等机具基本成熟,已陆续应用于生产……  农机智慧化更加凸显。北斗终端加快应用于农机,自动驾驶播种行驶百米的直线误差在2.5厘米,全国安装北斗终端的拖拉机、收获机、插秧机等农机已达100多万台套,全年向海外出口6000多台套、实现农机北斗终端出口零的突破。  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以产业需求侧牵引研发制造供给侧的农机装备补短板格局。农业农村部农机化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以补齐短板弱项、提升农业装备支撑保障能力为目标,以加快破解‘一大一小’农机装备卡点难点为重点,聚焦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两端发力,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固基础、提质量,坚持市场导向、政府推动,坚持企业主体、全链融通,坚持央地联动、部门协同,坚持一体部署、分步推进,不断提升农机装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2-12-21
  (王祖力)进入12月传统的消费旺季以来,全国猪价不仅没能上涨,反而呈现出快速下跌的势头,这让很多养殖场户大呼“难以理解”。我们认为,12月初猪价上涨的预期未能如期兑现,部分养殖场户出现了恐慌情绪,导致集中出栏的现象发生,打乱了正常的出栏秩序,是近期猪价快速下跌的主因。此时此刻,有序出栏不慌乱,避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而发生“价格踩踏”,是确保市场价格稳定的重要保障。  (一)“淡季不淡”为“旺季不旺”埋下了隐患。9月末和10月中上旬,全国生猪价格一路快速上涨。截至10月20日,全国生猪平均价格从9月末的每公斤24.0元左右涨至每公斤约29.0元,超出市场预期。按以往正常年份季节性规律,10月猪价一般会呈现出下跌趋势,但今年却在本该下跌的季节表现出“淡季不淡”。究其原因,养殖场户普遍看好元旦及春节市场行情,在10月份前后选择压栏惜售,加上不少二次育肥养殖行为挤占市场有效供给,是前期猪价快速上涨的主要原因。正是本该在10月前后出栏的商品猪没有顺势出栏,积压到现在,才导致近期要出栏上市的商品猪数量较多、体重偏大。  (二)生猪出栏持续增加,价格大幅回落。进入12月,新增产能陆续释放,部分大型养殖企业加快出栏节奏,前期压栏和二次育肥的商品猪也在加紧出栏,近期生猪上市供应量明显增加。据监测,11月,全国规模以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屠宰生猪2268.6万头,较10月增长8.2%。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餐饮和集团消费尚未完全恢复,加上南方天气较常年偏暖,腌腊消费不及预期,猪价已连续7周回落。12月第3周,全国生猪平均价格每公斤21.43元,环比下跌8.7%,同比上涨22.8%,涨幅较10月第1周(今年以来同比最大涨幅)收窄96.7个百分点。数据显示,12月16日,全国生猪平均价格较10月20日阶段性高点下降约8.3元,已回到中秋节前的价格水平。  (三)近期养殖盈利有所减少,二次育肥户出现亏损。据农业农村部监测,11月份养殖场户每出栏一头商品猪平均盈利1105元,1-11月份头均盈利347元,预计全年盈利将好于常年水平。受价格大幅下跌影响,目前生猪头均养殖盈利已降至400元上下,前期高价购入肥猪进行二次育肥的部分养殖户已陷入亏损。有河南养殖户反映,他于11月初以每公斤25元的价格购入300头125公斤体重的生猪,计划养50天,在冬至前后养到165公斤出栏。但按当前价格计算,每头猪要亏损500元以上,预计将亏损15万元。但仍有一些养殖场(户)看涨明年元旦、春节的市场行情,趁近期猪价回落购入中大猪开展二次育肥。据监测,11月份全国规模猪场购入100公斤以上生猪比10月份增长16.6%。  (四)生猪基础产能稳固,后市供应较为充足。生产方面,据农业农村部监测,11月份全国生猪存栏量环比增长1.2%,已连续8个月增长,同比增长3.4%。其中,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同比增长2.1%,环比增长0.2%。按照国家统计局三季度末公布数据测算,11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4388万头,为4100万头正常保有量的107%,略高于产能调控绿色合理区域的上限(正常保有量的105%)。供应方面,今年6、7月份新生仔猪数分别环比增长1.8%和1.4%,按照6个月左右出栏周期计算,元旦、春节期间生猪出栏上市量还将稳中有增,加上前期压栏和二次育肥的生猪陆续出栏,后期猪肉市场供应比较充足。  (五)猪价不具备大涨基础,要有序出栏防止“踩踏”。在近期召开的生猪行业形势会商会上,业内专家普遍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对户外餐饮消费影响将逐步减弱,接下来元旦春节猪肉消费将增加,未来一些时段猪价可能有所回升,但超过10月中旬阶段性高点的可能性不大。明年春节后进入猪肉消费淡季,按照常年规律,猪价将会在2-5月份走低,生猪养殖甚至有可能陷入阶段性亏损。为防止养殖场户因恐慌情绪而集中出栏,进而发生“价格踩踏”,建议大家选择有序出栏,确保生猪市场价格稳定。  (作者系农业农村部生猪产业监测预警首席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2-12-20
  (记者 王壹)时间的指针即将拨向2023。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乡村特色产业工作取得一系列进展,相关部门不断强化顶层设计,选准主导产业建基础,营造产业生态,实现共建共享齐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多次调研并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发展特色产业是地方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的一大实招。党的二十大也提出,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今年,农业农村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相关决策部署,全面推动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各地也不断推进乡村特色产业建设,因地制宜探索好经验好做法,不断为推进农民增收致富、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力量。  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近年来,我国小龙虾消费市场持续放大,产业链从最初的“捕捞+餐饮”已发展成为集“苗种繁育、健康养殖、加工出口、餐饮物流、节庆文化”于一体的产业集群。2021年,我国小龙虾产业总产值就已达4221.95亿元。其中,养殖业产值823.44亿元,二产以加工业为主,三产以餐饮为主,一二三产产值之比约为2∶1∶7。今年,小龙虾三产融合发展更进一步。  6月25日,在潜江参加第十三届湖北(潜江)龙虾节暨第六届虾-稻产业博览会的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王艳玲出席开幕式时讲到,潜江人民首创的“虾稻共作”绿色生态养殖模式,打造了小龙虾特色品牌,丰富了“菜篮子”、保障了“米袋子”、厚起了“钱夹子”。在潜江的带动下,湖北省小龙虾养殖面积达到800万亩,年产量逾100万吨、综合产值1300多亿元,成为全省十大重点特色农业产业链之一,树起了湖北省现代农业的一面旗帜。  湖北小龙虾便是全国建设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的一个缩影。今年,农业农村部会同财政部支持各地聚焦省域优势特色产业,按照全产业链开发思路,科学划定建设区域,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提升生产、加工、仓储、流通、销售、品牌等全产业链发展水平,构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数据共享等服务体系,打造具有综合竞争力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截至目前,全国已建设14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辐射带动1000多万农户从事相关产业,其中全产业链产值超100亿元的产业集群有118个,超500亿元的产业集群31个,超1000亿元的产业集群4个,集群内从业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提高4137元。  “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建设促进产村、产镇融合发展  今年11月,农业农村部继续开展第十二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镇遴选认定工作,新认定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395个,这些村镇地域特色鲜明、业态类型丰富、创新创业活跃,主导产业总产值超过1300亿元。  位于北京市平谷区东高村镇的崔家庄村今年顺利入选。前些日子,崔家庄村现代农业设施大棚内,农户们穿梭于一垄垄成熟的西红柿中进行采摘。一个个成熟的西红柿果晶莹剔透,静静地垂挂在绿叶之中,十分诱人。  崔家庄村已有20多年的西红柿种植历史。“2002年开始,我们利用盐碱地适合西红柿生长的特性,尝试发展设施农业种植西红柿。今年冬天村里种植了50个大棚的西红柿,一茬产量约25万余斤。”崔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张海友说。  “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认定工作有效带动了产村、产镇融合发展,形成一村带数村,多村连成片的发展格局。  被认定的村镇不是“一劳永逸”,而是要接受监测。据了解,农业农村部对前十一批3673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开展产业监测,主导产业总产值超过8000亿元,其中主导产业产值超十亿元的镇199个、超亿元的村306个,分别比去年增加25个和58个。  同时,鼓励各省开展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遴选认定,加快构建部省联动的“一村一品”发展格局。截至目前,吉林、河南、广东、福建等10个省已开展省级“一村一品”认定工作,共认定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3903个,有力推动了各地“一村一品、一镇一特”发展。  “2023年,农业农村部将继续开展第十三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镇遴选认定,并围绕示范村镇打造产值超十亿元的镇和超亿元的村,围绕主导产品开展时鲜农产品上市推介活动,引导市场消费,打造知名品牌。”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以农业产业强镇建设打造乡村产业振兴“大支点”  今年以来,农业农村部指导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建设项目紧扣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目标,围绕主导产业发展,促进镇域内政策集成、企业集中、服务集合、要素集聚,打造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构建的新平台,取得显著效果。各地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如火如荼有序开展。  冬日里的湖南益阳赫山区泥江口镇依旧满目青翠,万亩楠竹随着山势起伏。依托丰富的竹林资源,泥江口镇将竹筷产业打造成产业兴旺的实践样板,成功入选2022年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名单。  泥江口镇通过引导传统竹制品走外贸销售的新路子,逐渐形成了一个以竹筷龙头企业抱团发展的产业聚集区。探索出“公司+农户”的原材料供应模式、“工业+贸易”企业经营模式、“集团+合作社+竹农”竹林培育模式等多种业态。  同时,通过以商招商,引进国家级龙头企业世林食品在泥江口镇设厂,带动竹笋食品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原竹供应+高端加工+品牌营销”的新业态,实现了竹产业“产购储加销”一体化,构建了从竹林到饭桌的全产业链。  截至今年,泥江口镇有竹制品规模企业17家,一般纳税人资质竹筷企业47家,竹笋企业4家,作坊式小微工厂60多家。销售总额10.07亿元,缴纳税收1815万元,出口创汇5850万美元。竹笋产品遍布全国,竹筷产品出口欧洲、美洲、亚洲等62个国家和地区。  泥江口镇党委书记陈天峣告诉记者:“目前全镇6.3万人每6个人就有一人从事竹子砍伐、运输等相关产业,为竹艺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供应和人力资源保障。”  “下一步,我们将以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创建为契机,优化竹产业布局,聚集资源要素,从竹制品生产、加工到外贸销售等多个环节不断强化创新引领作用,做大、做强竹业龙头企业,做专、做精竹产业园区,做美、做旺特色村庄,做优、叫响乡土品牌,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着力建成产业链条融合、创新创业活跃、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乡村振兴产业高地。”陈天峣说。  各地依托农业产业强镇建设,深耕农业产业化发展,跑出了产业发展的“加速度”。  “2023年,我们将聚焦若干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整合政策资源,促进农业产业延链、补链、壮链、强链,全面提高乡村产业韧性和综合竞争力,推进农业产业全链条升级,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2-12-20
四川三农新闻网绵阳讯(通讯员 长河川淼)根据党的农村工作条例和国家乡村振兴促进法,贯彻落实中办、国办近日印发的《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非常必要而关键。我们要树牢“四个意识、四个自信”、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构建职责清晰、合力推动的基层服务体系,拓展脱贫成果深化乡村五大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统一指挥、部门负责、整体联动、统筹精准、协调一致的服务体制,全面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抓振兴。既要保障牵头抓总、城乡同步,又要健全责任落实、组织推动、社会动员、要素保障、考核评价、工作报告、监督检查系列民生服务机制,强化常态跟踪实施。应着力完善乡村发展、建设与治理体系,针对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规范相应制度、体制和机制,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围绕兴产业、拼经济、抓发展、惠民生,全方位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须拟订并实施乡村振兴各阶段规划,保障推动落实重大政策、项目等问题。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高质量发展农田水利,夯实种业振兴以及农业科技装备,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提升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要以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为主线,改善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巩固完善基本经营制度,让新时代脱贫攻坚成果更扎实、更可持续。实现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须增强干部配备、要素配置、资金投入、公共服务,畅通市场。保障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定量定性相结合,科学总结推介五大振兴典型经验。深化高质量“三农服务”动态监管评价,跟进督查考核、示范创建、表彰奖励、问题追责等过程管理,进而有效“建强村党组织、推进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为民办事服务”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12-20
一个总抓手未来五年要以“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为总抓手,统揽四川现代化建设全局,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在时间上同步演进、空间上一体布局、功能上耦合叠加,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省内先发地区同欠发达地区协同共兴两大重要意义◎深刻认识农业现代化对四川的特殊重要意义◎深刻认识城乡融合发展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三个关键环节◎守牢建好天府良田,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树立践行大食物观,做大做强做优“川字号”特色产业◎提升农业综合效益,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四项重点任务◎深化农村重点领域改革,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推动城乡产业深度融合◎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厚植绿色本底留住文化根脉◎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民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杨秀彬)王晓晖书记在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上强调,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聚焦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着力构建粮经统筹、农牧并重、种养循环的现代农业体系,扎实推进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把农业大省金字招牌擦得更亮,加快建设农业强省。必须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统筹推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现代文明向乡村传播,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加快形成城乡共同繁荣新局面。这是对我省加快农业现代化、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要求和更高定位,是着眼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总目标、总任务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准确把握、抓好落实,以加快农业现代化、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为着力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着力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加快建设农业强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实现农民共同富裕。资料图片一 始终坚持“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一个总抓手不动摇  王晓晖书记在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上强调,未来五年要以“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为总抓手,统揽四川现代化建设全局,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在时间上同步演进、空间上一体布局、功能上耦合叠加,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省内先发地区同欠发达地区协同共兴。  这是省委对新征程上推进四川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谋划。我们要毫不动摇坚持这个总抓手,自觉将“三农”工作摆到四川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去谋划去思考。  认真落实“四化同步”的工作要求,牢固树立“农业现代化固本”的理念,把建设农业强省摆在突出位置,加快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补齐农业现代化短板。认真落实“城乡融合”的工作要求,持续深化农村改革,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动资源要素双向流动、优化配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认真落实“五区共兴”的工作要求,以建设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为牵引,着力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加快把四川全域分类建成成都平原天府粮仓核心区、盆地丘陵以粮为主集中发展区、盆周山区粮经饲统筹发展区、攀西特色高效农业优势区、川西北高原农牧循环生态农业示范区。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每年集中办几件关乎全局和长远的大事要事,推动“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在农业农村领域落地见效。二 深刻认识“加快农业现代化、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两大重要意义  王晓晖书记在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上指出,四川实现现代化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而不在城市!必须落实“四个优先”,推动城乡融合,加快建设农业强省。基于农情,四川农业现代化,应该是确保粮食安全和食物供给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是城乡融合发展、农村具备现代生产条件、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现代化,是小农户得到振兴、农民全面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我们一定要准确把握加快农业现代化、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建设农业强省的方位性。  一是深刻认识农业现代化对四川的特殊重要意义。四川在全国农业版图中肩负着重要使命,向来享有“粮猪安天下”的美誉,历史上曾用不到十分之一的耕地面积提供了全国十分之一人口的粮食。目前,粮食播种面积居全国第7位,粮食产量居全国第9位,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农产品初加工率分别为65%、63%,分别比全国低6.25个、7个百分点,农业大而不强、产品特而不优、品牌多而不响。要实现农业现代化还任重道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没有农业现代化,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农业不仅是支撑、是基础,更体现现代化的速度、质量和成色,我们必须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奋力推动四川向农业强省跨越,补齐“四化同步”的短板。  二是深刻认识城乡融合发展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后15年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窗口期,强调要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从全国看,即使未来户籍城镇化率达到70%,到那时也仍有4亿多农民生产生活在农村;从四川看,全省乡村户籍人口占总人口的60%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575元,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比例虽在缩小、但绝对值仍在扩大;农村在资源要素配置、公共服务供给、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与城镇仍存在较大差距,城乡二元结构没有根本改变。我们必须以城乡融合发展为突破口,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让乡村逐步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让小农户进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促进农民全面发展。三 突出抓好“加快农业现代化”的三个关键环节  王晓晖书记在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上要求,必须聚焦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我们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把握和落实好三个关键环节。  一是守牢建好天府良田,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只有天下良田、才有天下粮仓,只有天府良田、才有天府粮仓。要坚持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全面落实“田长制”,严格执行“长牙齿”的耕地保护措施,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大力推广高产品种技术,加快推进引大济岷、安宁河流域水资源配置、毗河二期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不断改善农田水利设施条件,逐步把全省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旱涝保收、能排能灌、宜机作业、环境友好、高质高效的高标准农田,从根本上解决靠天吃饭的问题,力争到2027年全省粮食产量提高到730亿斤以上,高质量实现口粮自给自足,建成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基地。  二是树立践行大食物观,做大做强做优“川字号”特色产业。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要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的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要念好“优、绿、特、强、新、实”六字经,不断做大做强做优川粮油、川畜牧、川茶、川菜、川果、川竹、川药等“川字号”特色产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要抓好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产业集群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力争到2027年全省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5个以上,省级星级现代农业园区300个以上。  三是提升农业综合效益,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生态康养、农村电商,把农业产业链增值收益、就业岗位更多地留给农民。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完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深化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建设,推动农产品加工产业链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要推进产村相融,高水平打造一批全国乡村旅游示范县、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让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力争到2027年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达6900亿元、农业及相关产业综合产值突破1.7万亿元。四 大力落实在农业农村领域“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四项重点任务  王晓晖书记在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上提出,必须推进城乡融合,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实现农村现代化和小农户全面振兴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目的。作为农业农村部门,要紧紧围绕构建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这个重点,抓好四项任务落实。  一是深化农村重点领域改革,破解体制机制障碍。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深化农村改革。把“稳才引智”的机制建起来,培育壮大乡村组三级公共管理人才、农村生产经营人才、农业科技人才“三类人”;把“地尽其用”的机制建起来,盘活用好农村承包地、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三块地”;把“开源引流”的机制建起来,用好用活财政、金融、社会资本“三块钱”;把“激活主体”的机制建起来,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组织“三主体”;把“种粮收益”的机制建起来,改革完善种粮农民补贴机制、保险机制、农资价格调控机制“三机制”。  二是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推动城乡产业深度融合。要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推动城市资本、人才等向农村流动。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健全农业生产全过程社会化服务体系。深入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探索与各类经营主体合作共赢、风险可控的有效组织形式,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村属企业,推广股份合作自主经营、资源合作联合发展、资金入股借力发展、租赁经营稳健发展、托管代理服务发展、扶贫资产经营发展、“三权分置”所有权分红、共建“飞地”抱团发展等多元发展模式,促进乡村产业增质增效。  三是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厚植绿色本底留住文化根脉。坚持尊重规律、稳扎稳打,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注重保护、体现特色,政府引导、农民参与,建管并重、长效运行,节约资源、绿色建设的原则,实施一批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重大工程,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要厚植绿色本底,打造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要留住文化根脉,注重保护和传承文化民俗,不搞大拆大建、媚洋求怪,不搞整齐划一、同质化发展,把乡村建设成为农民宜居宜业的家园、生产绿色农产品的田园、市民休闲养生的逸园、人与天道合一的乐园、游子寄托乡愁的留园、传承农耕文化的故园、抵御灾难病害的后园、善治乡村的和园、共享邻里互助的福园、人财两旺的聚园。  四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民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共同富裕的难点在农村,主要群体是农民。实现共同富裕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要拓宽和完善农民参与初次分配的途径和机制,通过农业生产适度规模经营、盘活产权股权资源、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在农业生产内部增收致富。要让农民更加公平地参与第二次分配,实施小农户振兴计划,开展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带头人职业化试点,在县域内逐步实现与城镇职工“五险一金”同标并轨,同时着眼于均衡配置城乡公共资源,建立健全县乡村一体化规划机制、公共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管护机制、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供给机制,促进农民在农业外部增收。要让第三次分配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新增长点,探索各类新型捐赠方式,支持设立慈善信托,引导社会把慈善捐助重点放在农村,深化对口帮扶和东西部协作,实施“万企兴万村”行动,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12-20
设施农业能避免粮菜争地,加大向设施农业要食物的力度,保守估计能节省0.5亿亩以上优质耕地。设施农业要加强蔬菜新品种选育,尤其是可替代国外品种的高端蔬菜新品种选育。低能耗、低成本、生态安全、高产优质高效,是我国必须坚持的设施农业特色发展之路。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武江民祁连山北麓,在甘肃酒泉的戈壁滩上,一座座日光温室鳞次栉比。这里采用膜下滴灌、微喷灌、水肥一体化精准灌溉,亩均用水量较大田节约了40%以上,按照年产量分析,每新建1亩戈壁日光温室,相当于增加了3~5亩耕地。日光温室成为向戈壁要耕地、向节约要水源、向科技要产量的现代化设施农业。  近年来,随着农业技术的日臻成熟,资源节约、产出高效的设施农业日渐受到青睐。  “与传统露地农业相比,设施农业能避免粮菜争地。继续加大向设施农业要食物的力度,保守估计能节省0.5亿亩以上优质耕地。非耕地资源中也还有 1500 万~2000万亩可开发用作设施农业。”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天来说,发展高效集约的设施农业,是我国农业未来发展的关键一步。  受访专家表示,我国设施农业要坚持走低能耗、低成本、生态安全、高产优质高效的中国特色发展之路,推动设施农业技术进一步优化升级,逐步实现集约化、商品化、产业化,进而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河北南和县农业设施产业集群工人在现代智能温室采摘水果番茄。蔬菜上楼智能转型  在辽宁省朝阳市波罗赤镇羊肚菌“智慧暖棚”里,一个个分布在温室内的传感器,会对温室环境进行监控,采集室内温湿度、土壤温湿度、光照强度等参数,并根据作物生长状态进行自动调控。这套由李天来团队研发的现代化温室管理系统,可以按照设定自动向生产者发送羊肚菌的生长阶段信息,自动预警病害发生并识别病害……  “原来设施农业是要解决吃饱,现在要解决的是吃好。当前向智能转型已成为设施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温室内环境智能化控制是关键技术之一。”李天来介绍。  我国是设施农业第一大国。数据显示,我国设施农业面积达4270万亩,占世界设施农业总面积的80%以上,其中设施蔬菜占比81%。  目前,超过一半的设施农业以简易型为主,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对设施内温、光、水、肥、气等环境因子的调控能力不够,正处于提质转型的关键时期。  有了温室内环境智能化控制技术加持,设施农业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在甘肃的戈壁滩,当地打造日光温室并引进基质栽培、水肥一体化、物联网控制等技术,形成了数十万亩的戈壁农业。李天来介绍,日光温室是我国首创的智能化种植设施,是世界设施农业发展的成功案例之一。  在辽宁省大连市的一座植物工厂内,蔬菜不是种在地里,而是“住”在“楼上”。不同颜色的LED灯光下,一层层植物种植架内是不同种类的蔬菜,生长全过程不需要使用农药和激素。  “这些设施生产与露地生产结合,配合市场配置和运输流通体系,基本满足了我国蔬菜的周年供应,也让北方老百姓冬天只能吃白菜、萝卜和土豆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友军说。加快培育专用品种  一年四季能吃上绿色蔬菜,离不开自主培育设施农业品种的支撑。目前,我们已经实现了黄瓜、辣椒的品种自由,“但部分高端设施蔬菜品种仍然依赖进口。例如青花菜对外依赖度达95%,杂交胡萝卜、菠菜、洋葱等进口依赖度90%以上。”辽宁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所长刘爱群说。  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很少有设施农业专用品种,以露地栽培品种移植为主,这些品种存在环境适应性弱、品质不稳定等问题。从“八五”时期我国开始研发设施农业品种,以黄瓜、番茄、辣椒等蔬菜为主,黄瓜、辣椒进展顺利,番茄较为坎坷。刘爱群解释,“本世纪初我国对番茄育种已有一定研究成果。但2005年左右,黄化曲叶病毒陆续在全国各番茄主产区大规模暴发。此前,中国育种对此项病毒的抗性研究近乎为零。外国番茄种企占领市场后,国内番茄育种经历了一场‘大洗牌’,发展受阻。”  蔬菜品种创制包括发现变异、创造变异、选择变异和纯化变异4个重要步骤,任一环节的缺位都会成为育种“卡脖子”问题。“破解番茄等品种的育种难题,必须加快完善育种体系,发展先进育种技术。”刘爱群说。  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王立浩等建议,对设施专用品种进行针对性技术攻关。  对进口依赖度较高的种类给予长期投入,建立蔬菜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高端平台;加强设施蔬菜新品种选育工作,尤其是选育可替代国外品种的高端设施蔬菜新品种,适应设施栽培宜机化、智能化需求的品种。  加强优异种质资源的收集、开展表型组和基因组结合的资源精准鉴定,挖掘优异等位基因变异,定向创新种质;建立高通量基因型和表型数据库。建立设施蔬菜相关性状的精准评价体系。  进行蔬菜遗传育种理论创新,特别是解析和设施栽培相关的抗性、环境适应性等重要农艺性状形成的分子机制;推动设施蔬菜育种关键技术创新,研发新型基因高效分型技术,构建预测精度大幅度提高的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开展精准智能设计育种研究等。引领低碳高效发展  在辽宁省凌源市,一座半圆形的节能日光温室外,不见土墙和棉被,弧形结构上覆盖着一层可滑动的岩棉彩钢板,远程遥控便可以实现开窗换气、透光。温室内,一条条水管纵横交错,隐藏在茂盛的作物中,白天通过太阳能给水系统蓄热,夜晚放热,实现昼夜温度平衡。  我国绝大多数地区年温差在40℃以上,低能耗、低成本、生态安全、高产优质高效,是我国设施农业发展之路。而兼具低成本与高产,须加大设施农业的现代化技术配套,加快相关技术研发。  李天来建议,加强设施农业产业集群和标准化基地建设,构建完整的产业链,完善金融、信息、技术、生产、安全等服务体系。  多位受访专家表示,设施农业也可向低产田发力,在确保生态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向沿海滩涂和矿山废弃地拓展。加大设施蔬菜、西甜瓜、食用菌生产规模,适度发展设施果树和花卉。 据《瞭望》
新华社 | 分享: 2022-12-19
  (记者 刘一明)今年,农业农村部等部门继续稳定生猪生产长效性支持政策,实施生猪产能调控,保护和稳定基础产能,加强非洲猪瘟等疫病防控。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生猪产业经受住了市场波动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双重考验,能繁母猪存栏量始终保持在4100万头调控线以上,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得到有效控制,生猪生产稳定发展,猪肉市场供应有保障,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资料图片  稳政策 养殖户信心十足敢发力  在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余关镇大花岭村的一处开阔地带,占地2800余亩的牧原肉食产业综合体让人大开眼界。放眼望去,21栋楼房猪舍整齐排列,这片猪舍年出栏量达210万头。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全国生猪出栏52030万头,全国猪肉产量4150万吨,同比增长5.9%,预计全年猪肉产量将稳中有增。生猪生产稳定、供给充足离不开行业上上下下、各个方面的努力,这背后,政策支撑尤为关键。  今年以来,农业农村部先后5次召开生猪企业代表座谈会、部门协调会、视频调度会,督促各地保持财政、金融、用地等长效性支持政策的稳定,切实抓好生猪稳产保供工作。同时持续开展督导,要求对养殖场(户)和屠宰加工企业不得随意限贷、抽贷、断贷,不得违法违规扩大禁养区范围。  在金融方面,召开金融支持生猪产业发展座谈会,将5000多家国家级生猪产能调控基地名单转交银保监会,争取信贷支持。联合中国农业银行印发《金融助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为生猪产能调控基地提供点对点金融服务。与此同时,中央财政继续实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生猪政策性保险和生猪良种补贴等支持政策。  “目前我们养猪享受了贷款贴息,基本上利息都能补贴回来。今年上半年,我们还从广东引进一批优秀种公猪,政府按照每头1000元的标准给了我们原种猪引进补助。有了这些好政策,底气更足了。”黑龙江大北农食品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肇州分公司总经理潘洁说。  总的看,目前生猪稳产保供政策体系基本建立。由于政策稳、市场好,养殖户信心更足,市场预期看好,生猪生产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有力保障了全国猪肉市场供应。特别是这些经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政策举措,已体现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并吸收到刚审议通过新修改的畜牧法中,政策保障进一步制度化、法治化。    稳预期 生猪产能调控平缓价格波动  我国生猪产业就像一辆巨大的卡车,载着全球近一半的猪和近2000万养殖场户,行驶在上坡与下坡交替的道路上。载重大,惯性也大,猪少价高伤民,猪多价低伤农,产能在短期内很难调整到合适。  为了让这辆巨无霸行驶得更稳,猪价波动更平缓,决策者们想了多种办法。经过持续摸索,在去年9月,农业农村部印发《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暂行)》,确定了全国能繁母猪存栏保持在4100万头左右的调控目标,要求分级建立生猪产能调控基地,形成上下联动、响应及时的生猪生产逆周期调控机制。  今年6月,农业农村部又印发了《生猪产能调控工作考核方案》。从一年多来的实践看,生猪产能调控工作开局良好,各项措施落实有力,收到了预期的效果。生猪产能调控是一项开创性工作,精准把住了能繁母猪存栏量这个“总开关”。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每月监测并反馈各省能繁母猪存栏量,及时督促存栏量过度下降的省份采取增养措施,恢复和稳定生猪产能。  前几轮“猪周期”价格低迷时,能繁母猪存栏量降幅动辄就是百分之十几甚至二十。开展产能调控后,虽然去年6-10月和今年2-5月生猪养殖经历了较长时间亏损,但能繁母猪存栏量累计降幅仅为8.5%,能繁母猪没有被过度淘汰,有效保护了基础产能。  河北、江西、四川等省份将生猪产能调控纳入重点工作考核激励,河南、山东、湖南、吉林等省份统筹资金支持生产发展,上海、江苏、湖北、广东、新疆等省份创新金融补血造血。一些省份针对能繁母猪存栏量降幅较大的情况,采取发放一次性临时救助补贴、贷款贴息等措施,使产能尽快回到了合理区域。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测算,今年10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4379万头,为4100万头正常保有量的106.8%,处于合理水平,全国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能繁母猪存栏量均超过正常保有量的95%,达到了《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暂行)》的要求。  “实施生猪产能调控这一年来,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省里每个月都会收到农业农村部发来的预警信息,再由省里向各市县进行传达,以此为各产能调控基地提供参考。生猪价格也从年初的低迷逐步回升至盈利,并保持在正常范围内,减少了猪周期对整个产业的影响。”浙江省农业农村厅畜牧兽医处处长黄立诚说。  数据表明,最近一轮“猪周期”猪价下行19个月后即止跌回升,比近5轮平均下行时间缩短了5个月左右。预计今年全年生猪平均价格在每公斤19元左右,比去年低2元左右,将为稳定全年CPI发挥重要作用。全年生猪养殖头均盈利也将达到300元左右的正常水平,对于调动养殖场户积极性,保护基础产能十分有利。  可以说,生猪产能调控成效初步显现,国家层面生猪监测预警的权威性已经树立起来了,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4100万头的目标任务也经受住了市场的检验,这一鲜明的调控“风向标”正逐步成为广大养殖场(户)的行动“指南针”。  稳防病 给生猪供给打了个“好地基”  2018年8月,非洲猪瘟疫情传入我国,给生猪生产造成巨大损失。面对复杂严峻的防疫形势,农业农村部及时牵头成立联防联控机制,落实完善《非洲猪瘟疫情应急实施方案》,制定发布《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技术指南》,指导各地全力以赴抓好防控工作,有效遏制了疫情扩散蔓延的势头。减损就是增产,做好动物防疫工作,保持动物疫情总体平稳可控,才能保障畜产品供应稳定充足。  今年以来,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继续落实各项常态化防控措施,毫不松懈抓好非洲猪瘟等生猪重大疫病防控。坚持开展包村包场排查和入场采样监测,抓实疫情快报、周报、月报制度,发现风险隐患及时报告、及时预警、及时处置。深入推进生猪疫病净化和无疫创建,累计建成国家级猪病净化场62个、非洲猪瘟无疫小区166个,通过典型引领、示范带动,不断提升养殖环节生物安全水平。  此外,农业农村部还印发加强秋冬季生猪疫病防控工作的通知,发布秋冬季生猪疫病防治技术指南,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和交叉检查,统筹抓好冷季生猪常见病防治。全面实行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分区防控,坚持防疫优先、保供为要,强化检疫、调运、屠宰等关键环节监管,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的底线。  “通过不断完善动物防疫体系,建强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深化包村包场网格化巡查排查,常态化专家巡回指导和大清洗、大消毒活动,切实降低疫病传播风险。持续开展动物检疫监督能力提升行动,以动物移动监管为核心,落实养殖、运输、屠宰、无害化处理全链条管控措施,稳定控制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为我省生猪稳定供给打好了基础。”山东省畜牧兽医局副局长张乃清说。  截至目前,今年各地仅报告发生1起非洲猪瘟疫情,扑杀生猪134头,疫情报告数和扑杀生猪数均较前几年大幅减少,未报告发生其他生猪重大疫情。生猪疫情形势平稳可控,为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防疫保障,提振了养殖场户恢复和扩大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局长杨振海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抓紧抓实生猪稳产保供各项工作,精准开展产能调控,加强生产监测与预警引导;以贯彻落实新修订的畜牧法为契机,督促地方稳定用地、贷款、环保等长效性支持政策;毫不松懈抓好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落实好监测排查、清洗消毒、无害化处理、检疫和调运监管等重点措施,保障生猪产业安全、健康发展。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2-12-16
新华社记者国家统计局12日发布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13731亿斤,比上年增加74亿斤,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粮稳天下安。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极端天气、农资涨价等多重挑战下,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增产丰收,得益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统筹部署的一系列粮食稳产增产举措落地见效,印证我们有信心、有底气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郯城街道农民将收获的水稻装车。新华社发(张春雷摄)“人特别努力、天比较帮忙”  严冬将至,确保河南全省8500多万亩小麦安全越冬成为新课题。自秋收秋种以来,河南省商水县张庄镇南陵村的种粮大户邱守先就忙得一刻不停。“冬小麦刚种上,就已经签约了买家。”最近他又忙着走村串户,与更多有意愿的农户协商流转土地。  民以食为天,粮价是百价之基。今年粮食生产经历多重挑战,实现高位再增产,全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介绍,今年粮食面积继续增加,在粮食增产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各地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加强耕地种植用途管控,清理“非粮化”,复耕撂荒地,推行间套复种,千方百计挖掘面积潜力,夏粮、早稻面积分别增加138万亩、31万亩,秋粮面积也增加较多,奠定了丰收基础。  大豆扩种取得实质性进展。我国启动实施国家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在东北地区推广轮作扩大豆,在西北、黄淮海、西南和长江中下游等地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今年大豆面积超过1.5亿亩,是近60多年来大豆面积最高值。  今年粮食生产经历罕见秋汛、夏季干旱等挑战,局地灾情重,各地各部门攻坚克难、多措并举。  潘文博表示,夏粮遭遇上年罕见秋雨秋汛,三分之一小麦晚播、长势差,通过落实促弱转壮、“一喷三防”等措施,加上入春后天气比较好,夏粮最终实现增产,是“人特别努力、天比较帮忙”的结果。  秋粮生产方面,长江流域遭遇严重高温干旱,这些省份通过水库调水、人工降水、地下打水、河湖抽水等措施增加抗旱水源。同时,占全国秋粮产量70%左右的北方主产区大部旱涝灾害少,秋粮增产较多,有效弥补了灾区损失。稳产能关键: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近日在湖南省汨罗市罗江镇罗江村,刚忙完手上的农活,村党总支书记周艳就带领村干部们测量田地面积。“今年村里有1200亩稻田要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后机械化作业更方便,增产更有保障。”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内容之一是完善水利设施,旱能浇、涝能排。  据了解,南方夏季高温少雨,对秋粮造成了一定影响,但对产量影响总体有限。主要原因一是水源灌溉条件较好。南方2亿亩中稻大部分有水源条件,7600多万亩双季稻田大部分也有水源,高温干旱主要影响丘陵岗地、“望天田”和部分灌区末端等没有灌溉水源条件的地块。  同时,当南方高温干旱发生时,早稻已经收获;部分中稻抽穗扬花,影响了结实率,但占比较小;双季晚稻大多处于分蘖拔节期,对高温干旱不敏感,影响较小。  据农业农村部调度,南方12省(市)粮食作物因高温干旱受灾3119万亩,分别占南方秋粮、全国秋粮面积的6.1%、2.4%。通过及时落实“一喷多促”等稳产增产措施,一方面促进受灾作物生长恢复、减少了产量损失,另一方面促进未受灾地区秋粮单产提高,实现非灾区多增产,部分弥补灾区损失。  科技是稳产增产的关键。农业农村部持续开展下沉一线包省包片联系指导,组织防灾减灾专家指导组、科技小分队赴主产区和重灾区蹲点指导,采取喷施叶面肥、以水调温等技术措施。各地也多渠道调度水源科学抗旱,能浇尽浇,对确实没有灌溉条件因灾绝收的中稻田,蓄留一季再生稻以弥补损失。真金白银支持粮食生产  日前,在位于新疆巩留县的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伊犁分公司库房,工人们正把玉米种子搬运上大型货车,这批种子将被运到山东。“现在企业年加工玉米种子4万吨,产品面向全国销售。”伊犁分公司经理许福生说。  今年农业农村部提出稳口粮、稳玉米,扩大豆、扩油菜。  潘文博表示,确保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是底线任务,扩种大豆油料、提高食用油自给率是硬任务。今年小麦、稻谷两大口粮基本稳定,玉米面积稳中略减,但单产提高,总产稳中有增;大豆面积增加较多,实现扩面增产,总产创历史新高。  各地通过复耕复垦、减垄增地、水改旱、推行杂粮杂豆马铃薯与大豆轮作等方式,挖掘大豆扩面潜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推广超过1500万亩。在东北、西北等主产区集成推广玉米密植、精准调控等高产技术模式,在黄淮海地区推广玉米适当晚收技术模式。  面对农资价格上涨等情况,今年中央财政先后向实际种粮农民发放400亿元一次性补贴。稳定实施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和稻谷补贴。扩大耕地轮作休耕项目实施规模,用于支持稳定南方双季稻、扩种东北大豆、开发冬闲田扩油菜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  同时,我国继续提高稻谷和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水平,稳定农民收入预期。实现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主产省产粮大县全覆盖,启动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试点。  “今年中央财政安排16亿元实现小麦‘一喷三防’在主产区全覆盖,在南方抗高温热害关键农时,安排100亿元支持南方中稻抗旱保丰收,力度之大是多年少有的。”潘文博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极端气象灾害事件增多,粮食生产的过程,就是不断与自然灾害斗争的过程,我们始终立足抗灾夺丰收,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技术措施,努力做到“防灾就是增产、减损就是增粮”。
新华社 | 分享: 2022-12-16
新华社北京12月13日电(记者 侯雪静)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对外公布。实行乡村振兴责任制的总体要求是什么?办法对落实乡村振兴部门和地方的责任分别作出了哪些规定?办法在强化考核监督方面作出了哪些规定?中央农办负责人就相关问题回答了新华社记者提问。确保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各项重点任务落到实处问:实行乡村振兴责任制的总体要求是什么?答:实行乡村振兴责任制,主要目的是以责任落实推动政策落实、工作落实,确保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各项重点任务落到实处。一是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各地农村资源禀赋、发展阶段和工作基础不同,必须紧密结合本地区实际抓好乡村振兴责任制落实,分区分类明确职责重点,统筹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二是条块结合、分级负责。压实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本地区乡村振兴工作的主体责任,强化部门行业责任,发挥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等作用,把分散在多个部门、多个领域的乡村振兴工作统筹抓起来,形成乡村振兴的政策合力、工作合力。三是求真务实、注重实效。将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穿乡村振兴全过程各环节,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推动乡村振兴各项工作落到为农民办实事、解难题上,让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四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层层落实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要求。制定出台办法,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建立健全乡村振兴责任体系,健全强有力的乡村振兴推进机制,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合力促振兴的工作格局。进一步压实部门责任、强化协同配合问:办法对落实乡村振兴部门责任作出了哪些规定?答:办法对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推进乡村振兴主要责任内容、责任要求和责任主体作出了具体规定。在责任内容上,办法明确部门推进乡村振兴8个方面具体责任,包括拟订并组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重大政策、重大工程等。在责任要求上,办法规定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牵头组织开展乡村振兴重大政策研究、重大事项协调、重大任务督促落实等工作,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落实行业或者领域内乡村振兴各项任务,加强对本单位本系统乡村振兴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乡村振兴工作机制。在责任主体上,办法强调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党组(党委)对本单位本系统乡村振兴工作负主体责任,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问:办法对落实乡村振兴地方责任作出了哪些规定?答: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农村基层党组织直接负责本地区乡村振兴工作,办法对有关责任内容、责任要求和责任主体作出了明确规定。在责任内容上,办法明确了地方党委和政府推进乡村振兴14个方面具体责任,包括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规划发展乡村产业,鼓励和引导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等。在责任要求上,办法分级明确了省、市、县、乡、村五级的具体责任要求。省级党委和政府对本地区乡村振兴工作负总责,并确保乡村振兴责任制层层落实;市级党委和政府负责本地区乡村振兴工作,做好上下衔接,发挥好以市带县作用;县级党委和政府是乡村振兴“一线指挥部”,整合各类资源要素,组织落实好各项政策措施;乡镇党委和政府应当把乡村振兴作为中心任务,“一村一策”加强精准指导服务,抓好乡村振兴资金项目落地、重点任务落实;村党组织统一领导村级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组织动员农民群众共同参与乡村振兴。在责任主体上,办法强调省、市、县、乡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人以及村党组织书记,是本地区乡村振兴第一责任人,并对如何履行好第一责任人责任作出相应的部署和规定。此外,办法在社会动员方面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一是深化定点帮扶。二是强化东西部协作。三是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发挥考核监督“指挥棒”作用问:办法在强化考核监督方面作出了哪些规定?答:办法围绕责任落实构建了一整套全方位考核监督机制,切实发挥“指挥棒”作用。一是建立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制度。组织开展省级党委和政府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对省级党委和政府领导班子以及有关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省级党委和政府结合实际组织开展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二是建立乡村振兴工作报告制度。各级党委和政府每年向上级党委和政府报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展情况。各级党委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展情况作为向本级党的代表大会、党委全体会议报告的重要内容。三是开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情况督查。每年对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情况开展督查。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对乡村振兴政策落实、资金使用和项目实施等实施监督。县级以上地方党委和政府定期对下级党委和政府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开展监督。四是开展乡村振兴监测评估。有关部门建立客观反映乡村振兴进展的指标和统计体系。县级以上地方党委和政府对本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进行评估。五是强化乡村振兴激励约束。对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到位、工作成效显著的部门和个人,以及作出突出贡献的社会帮扶主体,以适当方式予以表彰激励。对乡村振兴工作中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的,依法依规追责问责。同时,对乡村振兴工作中履职不力、工作滞后的,建立常态化约谈机制。
新华社 | 分享: 2022-12-14
●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出以“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为总抓手全面推进四川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部署,明确以此统揽四川现代化建设全局,这是本次全会取得的重大成果,也是本次全会最突出的亮点  ●总抓手提纲挈领、擘画长远,大道至简、要言不烦,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四川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取向、工作导向、奋斗指向,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四川现代化建设的总纲  ●要深入领会、深刻把握,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一要准确把握总抓手的丰富内涵  二要准确把握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要准确把握总抓手与总牵引、总思路的相互关系(张道平)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出以“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为总抓手全面推进四川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部署,明确以此统揽四川现代化建设全局,这是本次全会取得的重大成果,也是本次全会最突出的亮点。王晓晖书记在主题报告中,对为什么提出总抓手,总抓手内涵是什么,怎么推动总抓手落地落实,以及如何把握总抓手与总牵引、总思路之间的关系,等等,都作了深刻阐述,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决策部署上来。一 方向决定未来,必须深刻领会省委提出总抓手的深远意义与重大考量  方向明,事业兴。对于四川这样一个大省而言,各方面工作千头万绪,各项任务艰巨繁重,必须有一个总揽全局、牵引各方的总抓手,这样才能明确方向、汇聚力量,充分调动全省上下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步调一致向前进。省委提出这个总抓手,是有重大考量的。  这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行动。党的二十大取得一系列重大政治成果、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行动纲领。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全党发出了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冲锋号令。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把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作为到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目标之一,把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高度重视、寄予厚望,来川视察时明确要求我们站在更高起点上谋划未来发展,在新的征程上谱写四川发展新篇章,为我们做好新时代四川工作提供了方向指引。如何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四川现代化建设、在新的征程上谱写四川发展新篇章,是我们需要回答的重大时代课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自觉在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明确方位、找准定位,结合实际研究谋划好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四川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举措,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巴蜀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确保总书记为四川擘画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这是推动新时代新征程四川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四川现代化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生动缩影,既有中国式现代化的普遍共性,也有基于自身发展阶段的重要特征。全会作了深入分析,梳理概括为“六个期”,即工业化处于由中期向中后期转型推进期、城镇化处于加快推进期、农业现代化处于提质增效期、信息化处于动能释放期、城乡发展处于深度融合期、区域发展处于协同优化期。王晓晖书记在报告中明确指出,这些特征说明,四川现代化建设既有不少短板弱项,也有许多有利条件,决定了四川现代化建设之路是一个多重任务叠加、多重目标协同、多重路径并行的共进过程,必须从战略上进行系统谋划推动,更好适应新阶段新任务新要求。“六个期”的重大判断,体现了省委对大局大势、省情特征、发展实际、目标任务的清醒认识,也是我们提出总抓手的基本立足点和根本依据。我们必须立足省情实际,把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落实到具体工作之中,以此推动四川现代化建设。  这是集思广益充分凝聚各方智慧力量的重要成果。总抓手是半年多来全省上下在学习调研中不断深化认识、不断丰富完善而形成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后,省委及时召开省委工作会议,王晓晖书记作了重要讲话,对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作出全面部署,对加强重大问题研究、站在更高起点上谋划未来发展提出明确要求。之后,省委列出22个重点课题,由省领导牵头开展两个多月的调查研究,形成一批高质量调研成果,9月下旬省委召开专题会议听取调研成果汇报。党的二十大闭幕后,各课题组又及时对标对表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了深入研究,进一步深化了对省情实际和推进新形势下四川现代化建设战略举措的认识把握。这些都为起草好全会文件提供了丰硕的思想认识成果。其间,王晓晖书记多次深入市(州)调研,多次召开各类座谈会,广泛征求省领导、省直部门、市(州)委书记、专家学者、民主党派、党外人士的意见建议,大家普遍反映,在新形势下推进四川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管全局、指导性强的总抓手。在充分吸收各方智慧的基础上,全会提出这一总抓手,得到全省上下各个方面各条战线的高度认同,一致认为这一总抓手抓住了四川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和要害,充分彰显了省委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政治自觉,展现了省委观大势、谋大局、抓大事的深刻洞察力和强烈使命担当。只要按此抓下去,就一定会推动四川现代化建设开创新局面、再上新台阶。二 战略关乎全局,必须准确把握总抓手的核心要义和创新观点  总抓手提纲挈领、擘画长远,大道至简、要言不烦,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四川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取向、工作导向、奋斗指向,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四川现代化建设的总纲,我们要深入领会、深刻把握,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一要准确把握总抓手的丰富内涵。“四化同步”,核心是“四化”,关键在“同步”。报告坚持历史与现实相贯通、国际与国内相结合,紧扣现代化这个重大命题,对“四化”分别作出深刻阐释。比如,“工业化是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从历史发展进程看,最早的现代化就是工业化。前些年美西方国家‘脱实向虚’,这几年又提出推进‘再工业化’,从一个方面也说明推进工业化的极端重要性”;“信息化是当今时代最鲜明的特征和标志,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产物,城镇化具有巨大拉动效应,可以为现代化创造新需求、拓展新空间”;强调四川在全国农业版图中肩负重要使命,“农业现代化对四川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这些论述,站位全局、视野宏阔、论证充分、令人信服。“同步”并不是齐步发展、也不是等量推进,报告提出“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在时间上同步演进、空间上一体布局、功能上耦合叠加”,就是强调“四化同步”的整体性、协调性、集成性,在战略上不能零敲碎打、单兵突进,需要系统思考、整体布局、综合施策,体现了省委识变应变的战略眼光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城乡融合”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目前四川户籍人口中农村人口与城镇人口比例是1.6:1,农村户籍人口占总人口的60%以上;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的比例虽在缩小、但绝对值仍在扩大;农村在资源要素配置、公共服务供给、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与城镇仍存在较大差距,城乡二元结构没有根本改变。这些决定了四川实现现代化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而不在城市。报告鲜明指出“城乡融合”就是“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统筹推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现代文明向乡村传播,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加快形成城乡共同繁荣新局面”,强调要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体现了省委对四川工作大局的从容驾驭和通盘把握。  “五区共兴”是破解发展不平衡问题的现实需要,也是推进四川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我省地域广阔、地理差异明显,自然禀赋和发展基础差别之大在全国都是少有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始终是四川基本省情,也是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禀赋条件和发展基础差异,立足功能定位,发挥比较优势,创新协同机制,促进要素资源优化配置,打造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板块,推动各区域共同繁荣发展。全会着眼我国经济发展空间格局深刻调整的新形势新变化,落实党中央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赋予了“五区共兴”新的内涵,即推动优势地区更好发展、生态功能区更好保护、欠发达地区加快追赶,促进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攀西经济区和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协同共兴。这与历届省委区域发展战略相接续,体现了省委一张蓝图绘到底、与时俱进谱新篇的坚强定力和信心决心。  二要准确把握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四化同步”重在解决发展路径和内驱动力的问题,“城乡融合”重在重构城乡关系、塑造良好发展生态,“五区共兴”重在全域协同联动、在缩小地区差距中同步实现现代化。三者既相对独立、各有侧重,又紧密联系、内在融合,是一个相互促进、互为依托的有机整体,共同构成推进四川现代化建设的四梁八柱。全会强调各地情况不同,推进过程中要从本地实际出发,有各自重点和先后次序,区分轻重缓急、明确主攻方向,每年办几件关乎全局和长远的大事要事,一步一个脚印把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这些部署要求,既讲“两点论”又讲“重点论”,既讲矛盾的普遍性又讲矛盾的特殊性,体现了省委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有机统一的科学方法。  三要准确把握总抓手与总牵引、总思路的相互关系。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总牵引,突出了新时代治蜀兴川的战略引领;提出以“讲政治、抓发展、惠民生、保安全”为工作总思路,阐明了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首要原则、第一要务、根本目的和底线要求。在此基础上,全会提出以“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为总抓手,首次把总牵引、总思路与总抓手放在一起、集中表述,共同构成新征程上推进四川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三个总”是党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在四川的具体化,服务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四川现代化建设这条主线,统一于新时代治蜀兴川的生动实践,贯穿于四川现代化建设的奋斗征程,有利于全省上下统一认识、统一行动,努力走出一条把握时代大势、符合发展规律、体现四川特色、服务国家全局的现代化之路,写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四川篇章。三 实干铸就辉煌,必须牢牢把握推进总抓手落地落实的着力重点和重大举措  全会紧紧围绕总抓手作出一系列立足当前、事关长远的重大部署,明确了四川现代化建设的施工图和任务书,我们要系统把握、整体推进。  “四化同步”方面,全会突出新型工业化的主导作用,强调重点要在优势产业高端化上做文章、在传统产业新型化上下苦功、在新兴产业规模化上求突破;突出信息化的牵引作用,强调重点要推动基础设施信息化升级、企业行业信息化改造、经济社会信息化转型;突出城镇化的载体和平台作用,强调重点要促进中心城市提升品质强集聚、周边城镇注重协同强配套、中小城镇突出特色强功能;突出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作用,强调重点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念好“优、绿、特、强、新、实”六字经、提升农业综合效益,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把农业大省金字招牌擦得更亮,加快建设农业强省。  “城乡融合”方面,全会着眼推动城乡产业深度融合,提出要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建立产业园区带动模式,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推动城市资本、技术、人才等向农村流动;着眼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提出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统筹解决户籍、资金、公共服务等瓶颈问题;着眼厚植绿色本底,提出打造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着眼留住文化根脉,提出打造具有天府特色、彰显巴风蜀韵的文化名城、文化地标,真正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五区共兴”方面,全会围绕建强动能更充沛的现代化成都都市圈,提出提升成都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推动成德眉资4市基础设施一张网、产业协作一盘棋、政策设计一体化;围绕做强支撑更有力的次级增长极,分别对省域经济副中心、区域中心城市、其他市(州)以及国省新区、各类高新区经开区提出明确要求;围绕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发展,提出加快补齐发展短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形成先发带后发、先富帮后富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同时强调,要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进一步加强与重庆方面全方位协作,强化双核联动、双圈互动,突出成渝主轴、南北两翼,合力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总抓手是管方向、管长远、管根本的,对于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四川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把蓝图变为现实,是全省上下的共同政治责任,需要各个方面积极参与、主动作为,大家一起来干。我们要一锤接着一锤敲,一步接着一步走,脚踏实地推动“四化同步”取得新突破、“城乡融合”展现新面貌、“五区共兴”形成新格局。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12-14
四川三农新闻网绵阳讯(通讯员 长河川淼)党的干部守纪律强规矩非常重要。新时代十年,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重塑了党在广大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在全社会润物无声增进了党群干群关系。这有利于破解长期积累或出现的矛盾问题。坚持把八项规定包括纪律作风一以贯之,就要言必信、行必果,不迟疑、不观望,让刚性纪律制度长牙齿。以身作则、以上率下。事实证明,纪律作风须咬住“常、长”二字,经常抓、深入抓、持久抓,保障抓出成效。面向各级组织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看起来是小事,但体现的是一种政治定力。“整治四风”,应先把八项规定精神抓好,抓党建应从“四风”做起。强作风管理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不妨办好能办成的事,能认真干好的事。只有这样才能取信于民、取信于党内同志。持之以恒正风肃纪,以钉钉子精神纠治“四风”,这是最直观的体现。上边千把锤、下边一根钉,各级干部尤须谨慎。纪律规矩是最具约束力的,当然会紧一点,紧一点就会不舒服自在。而老百姓的舒适度却会好一些、满意度会更高一点,对党的认知自然会更好一点,这是人心向背晴雨表。让各级干部敬畏法律、敬畏规矩纪律,管住手嘴腿,春风化雨,就会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立足关键少数,加强教育引导,注重破立并举,把自身思想工作摆进去。言必信、行必果,不迟疑、不观望。只要党风政风焕然一新,社风民风就会持续向好。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不断深化自我革命,这是新时代十年,广大人民群众最为拥护,最为赞誉的事情之一。(通讯员:长河川淼)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12-13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评论员  再获丰收,再创新高!12月12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13731亿斤,比上年增加74亿斤,我国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稻穗金黄千顷浪,大豆摇铃千里金。这是克服北方罕见秋汛导致冬小麦晚播、局部发生新冠肺炎疫情和南方持续高温干旱等影响取得的增产丰收,是大豆油料扩种成效明显、粮豆轮作规模扩大的调结构扎实答卷,是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的有力支撑。沉甸甸的金色丰收不仅为我们战胜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稳定全球粮食市场和食物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这份丰收再次有力宣示,不管国际形势怎么变化,我们有能力保证14亿中国人民每天到点开饭,不饿肚子。  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面对多重风险挑战,我们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落地生根,确保全国秋粮播种面积稳中有增,保住了秋粮丰收的“基本盘”。面对农资价格上涨等现实情况,今年粮食生产的政策支持力度之大多年未有,全年分三批下达400亿元,通过中央预备费安排农业生产和水利救灾资金100亿元,真金白银的举措稳住了种粮收益和农民种粮积极性。农技指导服务沉到田间地头,秋粮生产关键时期,多支指导工作组、专家指导组和科技小分队“一竿子扎到底”,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组织基层农技人员开展指导服务,成为抗灾夺丰收的坚强保障。  金秋十月,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今年全国粮食实现增产丰收,是深刻贯彻落实这一要求的最新实践,也是我们团结奋斗夺取新的丰收的金色起点。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各地各级党政部门和农业农村系统务必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确保粮食安全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秋收冬藏又一年。眼下,全国秋冬种基本结束,冬小麦从北向南已陆续进入越冬期,正是抓好田间管理的关键期,各地务必持续抓紧抓实粮食生产,为新一季丰收夯实根基、孕育希望。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2-12-13
  (李竟涵)“淡水鱼养殖普遍使用硫酸铜”“渔民自己都不敢吃”?近期一些短视频以上述吸睛的说法,在网络上引发了大量转发和关注。12月8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专家团队发布辟谣消息称,规范使用硫酸铜类兽药不会给水产品质量安全带来隐患,我国养殖销售的淡水鱼大可安全食用。此次争议似已平息,但“谈药色变”的话题炒作屡试不爽的现象,却值得我们深思。  这里“谈药色变”的“药”主要是指兽药、农药等,此类话题炒作大多避实就虚、表达夸张,而且每隔几年就反复被拿出来翻炒、依然有市场。就拿这次“硫酸铜养鱼”的视频来说,其中针对的硫酸铜用在水产养殖中,确实可以作为杀虫剂和除藻剂,这大大增加了对普通消费者的迷惑性。视频抛开使用剂量等关键因素大谈危害的专业谬误,对非专业人士来讲又很难辨别。再加上“大量流入市场”“渔民自己都不敢吃”等刺激性表达的包装,往往能在网络上收割一大波流量。所以虽然该视频早在2019年就已在网上流传,但今年被拿出来翻炒依然能炒热。  其实即便不了解专业知识,细心冷静看看视频也不难发现,其中许多说法都缺乏足够的事实和权威翔实的数据支撑,多是掐头去尾的片段和短视频拍摄者的自说自话。但就是这样似是而非的说法和不够完整的信息链,为什么依然能引发众多关注?一方面,这是因为经过多年发展,我们已经告别了吃不饱肚子的匮乏时代,不仅要“吃饱”,更要“吃好”“吃得健康”,所以人们对食品安全更为关注。另一方面,也因为过去一些乱用滥用兽药、农药引发的农产品安全事件还留在公众记忆中,由此带来的认知偏见还没有完全消除。不过再想深一层,这更关乎对农业投入品使用和农产品供应安全的关系,我们应如何看待?  用了兽药、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并不意味产出的农产品就不安全。抛开剂量谈毒性是毫无意义的。就像人不可能一辈子不生病不吃药一样,动物和植物也会生病,生了病也要用药恢复健康,只要使用剂量符合要求、残留物质没有超标,就不会影响农产品的安全。此次引发关注的“硫酸铜养鱼”也是如此。铜是人体所需的一种微量元素,铜含量过多才会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根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近年来评估数据,我国养殖及销售的淡水鱼体内铜离子浓度较低,基本都小于1毫克每公斤,是可以安全食用的。  更何况,我们今天能够吃饱饭,也离不开兽药、农药这些农业投入品的支撑保障。有专家说,“没有农药,粮食安全无从谈起”。这并非信口开河,而是有数据和实践证明。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测算,农药使用可挽回全世界农作物总产量30%-40%的损失。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产品供给之所以能实现从长期短缺到供应充裕的历史性转变,农药、化肥、兽药等农业投入品也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年我国粮食再获丰收,其中也有通过科学合理用药“虫口夺粮”的一份功劳。试想一下,如果农业生产完全不用药,从而导致农作物产量损失30%-40%,动荡中的世界粮食市场该怎样承受?我国14亿多人的饭碗要如何端牢?  当然,任何事情都要把握好一个度,农业投入品的使用也是如此,“完全不用”不可能,“过量使用”更不可取。不可否认,过去由于相关产品结构不合理、农户科学用药意识淡薄等原因,发生过一些乱用滥用兽药、农药的问题。然而应该看到,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很多高毒高风险的兽药和农药品种都已被淘汰,管理部门对兽药和农药使用的监管措施也更为严格。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在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持续推进、兽药使用更加科学合理的当下,我们对“安全”的看法也该随之更新。对待农药兽药,一方面要坚持绿色高质量发展理念,通过技术推广和加强监管等方式,让更多生产者科学减量用药,坚决杜绝违规滥用;一方面要坚持科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不要谈药色变、妖魔化农药兽药,尤其要防止农业民粹主义、陷入“有机偏执”。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守护好这份老百姓最重要的生活安全感,不仅需要农业生产者安全生产、科学用药,也需要管理者加强监管和服务,需要媒体的科学宣传引导和消费者的理性认知。同时,各大网络社交平台也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加强内容审核把关,勿让谣言伤农的现象一再发生。在这样科学理性的氛围中,产业才能更从容健康地发展,消费者也才能更安心地享受三餐四季的幸福。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2-12-13
四川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邓也  据媒体报道,最近,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宗光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宗光评上高级农技师职称的消息在当地成了新鲜事。“种地还能评职称?”这让很多村民觉得不可思议。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鼓励各地开展职业农民职称评定试点。此后,为了更好地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全国各地纷纷试水职业农民职称评定,致力于让新型职业农民成为体面职业,赋能乡村振兴。  为“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等职业农民评职称,是对乡村振兴第一线人力资本的重视,体现出对“三农”人才专业化的需求,有利于畅通乡村振兴人才的职业成长,拓宽乡村振兴的引才和成才之路。但是,要让职业农民评职称有实效、被尊敬、受追捧,还要看价值的匹配程度以及社会的认可度。  与传统农业不同,现代农业更加凸显农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分工合作。新型职业农民应该是一群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有情怀的职业群体,在农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发挥专业作用。针对这样的人才,评职称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我们知道,其他领域的职称,大多和收入挂钩、和岗位结合、和社会地位连接,所以这些职称评起来才更具动力。职业农民评职称,具备这样的效果吗?  大家都明白,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现代化,归根到底关键在人。人才人力外流,是诸多“三农”问题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职业农民评职称,只是一种为新型农民正名的“官方认证”,但这远远不足以吸引“三农”人才回归。现实中,在一些人的认知里,由于没有与收入直接挂钩,农民职称更像是一种荣誉,这导致大家参评热情不高。“名”和“利”能否对得上位,这就是职业农民评职称有意义、有价值、有实效的关键。  各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因地制宜打出了不少政策“组合拳”。职业农民的职称,可以是一块“敲门砖”,能够更加顺利地来往各地政府、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局、水利局等,建立联系、深度交流、频繁沟通,共同解决“三农”工作的实际困难。职业农民的职称,可以是一张“优惠卡”,争取各种政策优惠、费用减免、项目支持,真真切切获得真金白银的实惠。职业农民的职称,可以是一张“入学证”,可以更加便捷地通往高校、农业科研院所、农业基地,进行学习交流培训,让职业农民更加“学术”起来,不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职业农民和其他技术技能人才一样,都要坚持以实践为本,立足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评审过程中,要把握好制度的刚性和机制的灵活性,兼顾全国的普遍性和区域的独特性。只有让职业农民职称在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和价值,才能真正赋能乡村振兴,实现人才与农业农村的同频共振、共同发展。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12-12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