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阚莹莹  7月12日,在广汉市新协和农机专业合作社,由四川省农机化技术推广总站、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广汉市农业农村局、广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共建的四川省农业装备新技术推广示范基地正式揭牌。  智能农机装备制造是全省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中的三大先导性支撑产业之一,记者从现场了解到,接下来,这里将被打造为四川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载体,良种、良法、良制、良田、良机“五良”融合的集成基地,农业科技创新的孵化基地,农业新技术成果的促化基地,新技术人才的成长基地,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基地,现代农业装备的展示窗口。选址广汉引领高质量发展  为何将基地建设在广汉?记者了解到,广汉市是四川省重要粮食生产基地,现代新型农业装备广泛使用,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在广汉共建四川省农业装备新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对于进一步推进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农业机械化示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举措,是对广汉市农业装备新技术推广工作的肯定。今后,我们将继续本着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加强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共享多方人才培养资源,创造高技能人才就业环境,开展专业领域新技术示范更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为全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积累先进经验。”广汉市副市长梁筱萍表示。院校加持壮大人才队伍  在基地共建中,农机人才培养是一大关键,成都农业职业学院重点承担这项任务。  近年来,成都农业职业学院以农业创业青年、农机合作社骨干、家庭农场主、种植大户等为主要对象,培育了一批新时代农机工匠,不断壮大现代农业装备人才队伍,承办了2020年省农业农村厅、省人社厅、省总工会主办的植保无人机操作技能竞赛,两名“农机工匠班”学生入选省部级农机使用“土专家”名录,《微智农机》创业项目荣获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四川省金奖,“农机工匠培养创新与实践”被认定为四川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大项目。  “只要共建参与方资源共享、精诚合作、优势互补,培养更多有用、能用、实用的现代农机工匠,推广更多农业装备新技术,建设更多农业装备推广示范基地,就一定能够提升四川现代农业装备水平,擦亮四川农业金字招牌。”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副院长陈昌辉表示。区域领先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3%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实施以来,省农业农村厅农机化技术推广总站作为全省农机技术推广的负责机构,围绕推动全程全面机械化要求,聚焦粮油和特色农产品的稳产保供,聚力薄弱环节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技术集成配套和系统解决方案的研究,加快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数据统计,2020年底,全省农机总动力达4700多千瓦,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3%,处于全国同类地区领先水平,水稻、小麦、油菜等主要农作物生产实现由人畜力为主向机械化为主的重大跨越。  “我们将以基地的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职能资源优势,支持基地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加快农业科研成果转化运用,促进农机与农艺融合、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引领农业生产方式变革,与其他共建方一道,将基地打造为集科研开发、技术推广、教育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性平台。”省农机化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谷剑表示。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20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刘敬宗“往年3个人只能养6张纸,现在3个人可以养10张纸。”7 月 16日,丹棱县仁美镇高河村2 组村民彭建中说,应用省力化养蚕代替了过去的传统方法养蚕,不仅省工省力,而且提高了蚕茧质量,实现了经济增收。  彭建中共有16亩桑园,每年共育小蚕加上养蚕收入均超过十万元。仅在最忙的时候雇请过两个民工采桑叶,平时就家里两个人就够了,轻轻松松省去人工三分之一以上。彭建中说,省力化养蚕,要感谢合作社党支部书记范元金,是他带领蚕农到绵阳参观学习之后,回来才建起的升降式蚕台,纸板方格蔟回转上蔟。  “上一季8张纸卖了两万多元。”彭建中说。纸板方格蔟回转上蔟最大的优点是提高了蚕茧质量。今年收购商在收购鲜茧时,凡应用新方法养蚕的,平均每公斤高7元。纸板方格蔟回转上蔟一是吸湿性强;二是下脚茧少仅2%-3%,比篾折蔟下脚茧减少10%以上;三是蚕茧质量高,可大大提高茧舒。  一个自动升降蚕台,长3米、宽1.5米,共4层,每层养蚕2800头左右,可养半张纸。每层投放 80个纸板方格蔟,每个方格蔟是156个格,利用老蚕自动向上攀爬习性,爬上方格蔟之后,经过 12-24小时拉屎排尿,自动寻找营茧位置,自动上蔟率可达 80%以上。一格一个茧,而且是标准的横排,减少了人工逮老蚕的环节,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  丹棱县春来蚕业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蚕桑技术员范元金说:栽桑养蚕是一个短平快项目,一年可以养四季,下一步,合作社要充分利用该县优质的桑叶资源,大力发展栽桑养蚕,通过加强指导,引进新品种,推广省力化养蚕,提高蚕茧质量,实现优质优价,从而帮助蚕农实现经济增收。  丹棱县栽桑养蚕面积、产量、产值,多年来一直处于眉山市第一。1200 多户蚕农通过栽桑养蚕实现增收致富;今年发种15000张,预计产茧60万公斤左右,产值在3000万元以上。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20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周金泉  7月1日发布实施的新修订的农作物种子进出口审批办理指南,释放了鼓励引进种质资源信号,将引进种质资源申请主体由法人放宽到科研人员和育种家,明确可以以自然人身份引进农作物种质资源。连日来,这一利好消息在我省业界引发强烈反响。  荣县正紫镇农业服务中心正高级农艺师吴剑不无高兴地说:“第一是可以丰富我们育种材料,第二是可以利用和发挥业余队伍资源优势,第三是提高我们产品出口创汇的机会。”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丰富多彩的种质资源,就难以培育出突破性的新品种。”四川农业大学水稻所教授马均指出,近年来审定的农作物(水稻)品种虽然数量众多,但突破性品种(优质、高产、高抗、宜机化等)罕见,同质化现象严重,与种质资源缺乏和利用不够密切相关。  马均认为,新政策的出台,有利于多渠道引进国内外不同特性资源材料,有利于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引进新型种质资源的积极性,进一步规范种质资源引进工作,对育种专家们培育各具特色突破性新品种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川福乐种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郑天福高兴地说:“对于搞育种的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消息!引进差异较大的种质资源,肯定会选育出各具特色的新品种,可满足市场对新品的更高要求。只要引进材料是安全的,我认为没有不利的一面。”  大竹县益民玉米研究所所长张必胜评价道,“其实,这样才打破了垄断,给经营者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  “育成一个品种或配套系,必须要有资源和品系,如果资源和品系控制在少数人手中,发挥不出资源优势,或浪费,或毁掉,或形成大型育种公司垄断的格局。”绵阳市农科院畜禽水产研究所副所长王育伟认为,新政使资源和品系的使用主体更加宽泛和灵活,使有些资源可以共享,因而品种或资源的利用明显增高。如果同一个资源和品系很多人引进,资源和品系就会流动起来,形成育种资源和品系的大数据库,资源和品系由百里挑一变为万里挑一乃至亿里挑一,资源和品系就更有优势更有价值,有利于国家的种业战略和打赢种业翻身仗。同时,科研人员由之前的想育种但缺乏资料和育种材料,变得“有事可做”,更易实现育种的期望和价值。  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油菜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浩杰研究员认为,优化后的进出口审批系统的实施确实为我国农作物种子进出口审批减了负,同时为快速高效引进资源提供了很好的政策,对我国农业打好种业翻身仗及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施的过程中需强化监管,特别是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跟踪引进资源的动向,尤其是对农作物病虫害等的检验检疫,避免国外某些病害在我国爆发,确保我国农作物种子国际贸易健康发展。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20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袁宇君 文/图  “你看,这10亩紧挨着田块边缘始终保持一个方向成行生长的,是以人工栽插方式栽植的水稻。”又是一年大暑将如约而至,7月19日,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水稻栽培专家任万军指着大邑县现代农业(粮食)示范园区一片水稻告诉记者,这260多亩田块内,以人工栽插、机械化育插秧、机械直播三种方式栽植的水稻正上冲直立、努力拔节孕穗。  同样种着宜香优2115、川康优2115、晶两优534、川康优丝苗等主栽品种以及稻香杯遴选品种,同样的生长气候、管理条件,不同的栽植方式会对水稻造成什么影响呢?在田间地头,专家给记者上了一堂生动的对比课。任万军(左一)现场讲解不同栽植技术对水稻生产的影响。三种栽法“论剑”都有啥绝招?  谈到水稻栽植技术,任万军打开话匣子。人工栽插技术,由于实际运用历史最长,普及程度最广,也最为成熟,“种水稻的都会”。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工栽插技术面临着用工紧缺和工价高昂两大“痛点”。“一个工价高达一两百元,插一亩需要两个工,费时费力又费钱,而且非常累。”  伴随农业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水稻栽植步入机械化时代,用插秧机械代替人工栽插以及与之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体系——水稻机插秧技术应运而生。任万军指着与其一径之隔的200亩稻田,“与田埂保持20厘米左右距离、有两个方向成行生长。”这是以机械化育插秧方式栽植的特点,靠近田埂的地方,机器覆盖不了。  大邑县种植大户万富旭告诉记者,采用机械化育插秧,每亩投入的成本仅120元,具有节省人工、高产稳产、节本增效等优势,这种方式在省内得到大范围快速推广。以大邑县为例,近5年来,机械化育插秧的普及率从10%提高到了现在的90%以上。在省内,机械化育插秧的普及率已达约40%。  随后,任万军又指向不远处的另外一块田,有 50亩,这块田比前两者低矮瘦幼一些,且不成行,“这就是同期的机械直播水稻。”任万军告诉记者,这是最省事的机械直播技术,不进行育秧、移栽而直接将种子播于大田,一方面降低了稻农的劳动强度,另一方面节约了水稻栽植环节成本。  不过,任万军专家提醒,与“轻松”相伴的是风险。虽然从单一环节来看,机械直播省钱省力省事,但是增加了不可控因素,也将成本和风险摊进了整个水稻种植过程。专家温馨提示辩证看待不同技术  任万军告诉记者,试验表明,当机直播播期与插秧的栽期相同时,机直播水稻亩产将较机插、手插低80公斤左右,而机插、手插水稻亩产则差异不显著。群体颖花量和穗粒数差异,是造成不同栽植技术产量差异的主要原因。虽然大邑县现代农业(粮食)示范园区内的田块并非比较试验田,但同样让这个共识反复得到印证。  省农业农村厅农技推广总站水稻科科长周虹介绍,我省种植的 2800 万亩水稻中,50%以上采用手插秧,主要集中在丘陵地区等不利于展开机械化作业的区域;40%采用机械插秧,主要集中在成都平原等地;机械直播技术运用面积仅5%左右。  机械育插秧是最好的技术?对于这个问题,任万军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不同水稻栽植技术诞生于不同的历史背景条件下,具备各自的优势和问题,都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是死的,人是活的。”四川农业大学作物栽培与耕作学副教授陈勇以幽默的口吻告诉记者,不管是什么技术,实施者是否严格按照技术要点执行,才是能否发挥最大优势效力的关键所在。采用机械化育插秧,如不重视育秧环节,移栽时秧块质量不高的秧苗,后续产量也会受到影响。采用机械直播技术,如果不重视水肥和杂草管理,种子泡烂、杂草滋生、颗粒无收的前车之鉴也比比皆是。  任万军直言,农业科学技术发展进步,就是要助力农业从业者增强对生产过程中不确定因素的把控,降低农业生产“看天吃饭”的程度。任万军建议种植户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合理选择适宜的水稻栽植方式,向着丰产丰收这一亘古不变的农人目标持续发力。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20
(记者 刘一明 见习记者 杨惠)近日,农业农村部、市场监管总局、公安部等七部门在全国联合开展食用农产品“治违禁 控药残 促提升”三年行动。针对禁限用农药、食品动物禁止使用的药品及其他化合物、产蛋期不得使用兽药、停用兽药使用问题以及常规农兽药残留超标问题,全国集中治理11个问题突出品种。  生产方式进一步转型升级,兽药使用更加科学合理是大势所趋。与此同时,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对兽药的不当认识:认为用了兽药肉品就不安全了,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推进养殖业绿色发展,就不应该使用兽药。个别自媒体也推波助澜,致使人们“谈药色变”。为引导人们科学合理认识兽药,就当前社会上的一些误解和质疑,记者向业内权威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院长、教授沈建忠进行了求证。  焦点一:用了兽药就不是绿色养殖吗?并不是!  在养殖过程中,兽药的作用主要是预防、治疗、诊断动物疾病或者有目的地调节动物生理机能。  沈建忠告诉记者:“动物和人一样。人不能保证一辈子不生病,人生病了要用药来治疗。动物在它的生长过程中也会生病,用药才能让动物尽快恢复健康。养殖畜禽不用兽药是不可能的,现在有些人认为不用兽药是绿色养殖,这是错误的观念。我们应该倡导的是科学合理地使用兽药,而非不用兽药。”  他说,畜禽得了一些严重的疾病,不用药治疗很容易死亡。还有的畜禽得了一些急性病,不加以治疗,慢慢拖着就会变成慢性病,反而影响了最后产出肉的品质,我们最后就会吃到不健康的肉,这样反而更不安全。  对于大众最关心的兽用抗菌药,沈建忠向记者介绍,对于细菌引起的感染,抗菌药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抗菌药=抗生素+合成的抗菌化合物。抗生素是将细菌培养发酵后提取出的抗菌物质,比如我们经常听到的青霉素、红霉素都属于抗生素。而合成的抗菌化合物不是由细菌培养产生,而是通过化学手段合成,比如沙星类药物。“大肠杆菌感染会导致猪的腹泻,沙门氏菌感染会导致鸡的白痢病,抗菌药物在养殖中用来治疗动物由细菌感染引发的疾病。”  对于兽药减量与畜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关系,沈建忠认为,兽药乱用、滥用肯定不符合畜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要求,但是畜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不等于不使用兽药,想要做到畜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一定要科学减量用药、合理用药,要通过提升养殖水平、饲养管理水平和诊疗水平等多种方式,来减少兽药使用,保障动物的健康生长,达到畜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要求。  焦点二:目前,我国实施促生长类药物饲料添加剂退出、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等,减量化等于“零使用”吗?并不是!  “我国实施促生长类药物饲料添加剂退出,主要指的是具有促生长作用的抗菌类药物。”沈建忠对记者说。  据他介绍,长期以来,很多中小养殖户不考虑畜禽是否得了病、是否需要用药,而是习惯性地将抗菌药当作添加剂放在饲料里,长期低剂量地给畜禽饲喂。过量地、不科学地在饲料中添加抗菌药,不仅会造成饲料成本的极大提高,更严重的是,这种饲喂方式产生的副作用对人类和畜禽的健康都有害。  一方面,长期在饲料中添加抗菌药,会使畜禽体内出现一些耐药细菌,人类长期食用这种有安全风险的动物产品,耐药细菌可能会通过食物链传给人,人的肠道微生物也可能产生耐药性。同时,畜禽体内的耐药细菌可以和其他肠道菌群一起通过排泄物传递到外部环境中,人在接触后也有健康风险。  另一方面,动物身上产生细菌耐药性也会影响动物本身的健康。动物真正因细菌感染引发疾病时,使用抗菌药就很难达到治疗效果。  “停用促生长用抗菌药物饲料添加剂,是我国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的重要措施之一。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对于养殖业来说,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不等于零使用。”沈建忠告诉记者,治疗动物的细菌性感染,目前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依然是使用抗菌药。只要科学使用兽用抗菌药,检测残留量符合国家标准,对人的健康就是无害的。  在我国目前的养殖水平和条件下,完全不使用抗菌药物的无抗养殖还是不现实的,新研发的替抗产品也只能替代一部分抗菌药,即便放眼全球,养殖水平很高的发达国家也还没实现无抗养殖。如果畜禽细菌感染,却不使用抗菌药进行治疗,最后变成了病肉,反而会影响食品安全。  那么,如何实现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  想要实现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沈建忠认为,并非是单一环节少用抗菌药或寻找替代品,而是需要通过一个综合的工程来实现。  首先要改善养殖条件,提高饲养管理水平。畜禽的生活环境干净整洁,喝的水、吃的料没有细菌污染,从原来的散养、个体养殖到现在的规模化养殖、智慧养殖,提升饲养条件、饲养环境和管理水平,减少动物患病机会,从而减少兽药使用量。  其次,要加强兽医队伍建设,提高动物疾病的诊疗水平,通过专业的诊疗,做到对症用药、科学用药、精准用药。这样能有效减少养殖户因“病急乱投医”而过量使用兽用抗菌药。  另外,国家应进一步加大力度打击非法用药,有些小养殖场为了降低成本,私自通过一些途径购买抗菌的原料药,掺到饲料里长期喂食畜禽。如果不严厉打击这种行为,我国的减量化行动收效可能会大幅降低。  最后,研发出精确性更高、质量更好的兽药产品,同时,鼓励科研开发替抗产品,让新研发的替抗产品替代一部分兽用抗菌药物。  “兽药使用量减少,畜禽产量增高”是畜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沈建忠认为,“用药少、产得多”需要养殖业和兽药产业以及兽医等多方共同努力。  焦点三:有人认为养殖过程使用了兽药的肉品就不安全,是这样吗?并不是!  国家对兽药安全使用有严格的监管体系,兽药的用药剂量、休药期、用药后屠宰等都有相关的法规文件进行管控。  据了解,国家相关部门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兽药管理条例》《2021年兽药残留监控和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计划》等政策法规、通知公文,全方位监管兽药生产、使用等环节,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不定时对市场中的畜禽产品进行兽药残留抽查。  “排除剂量谈安全是没有根据的。目前大众对于药物残留存在普遍的认识误区,‘只要有药物残留,肉品就是不安全的’这种看法是错误的。食品中药物残留是有安全限量的,残留量低于安全限量的食品,公众可以放心食用,因为这是科学家们经过多次实验得出的安全数据,国家十分重视,我们也一定会保障食品安全。”沈建忠说。  记者从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了解到,2020年共完成畜禽产品兽药残留检测6683批,合格6649批,样品合格率99.49%。  沈建忠认为,畜禽产品兽药残留超标说明在兽药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不规范问题,要避免兽药残留超标,要从源头也就是养殖环节进行避免,通过合理用药、严格遵守休药期等方式控制兽药残留量。确保食品中兽药无残留,还要相关部门严厉打击非法使用兽药、滥用兽药的行为,从源头上切断兽药残留的来源。多措并举,确保老百姓吃到放心肉、安全肉。  焦点四:饲料“禁抗”后,一些抗球虫的兽药被保留可长期在商品饲料添加,这是必要的吗?很必要!  球虫病是一种发病率高、致死率高的疾病,主要在鸡、犊牛、仔猪、兔等畜禽中发生,目前动物球虫病发病后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所以为了预防球虫病,一些抗球虫的兽药被保留可长期在商品饲料添加,通过经常性持续性的饲料投喂,能够起到预防效果。  沈建忠介绍,目前畜禽预防或治疗寄生虫病主要通过两种给药方式,一种是将如抗球虫类兽药作为饲料添加剂添加在饲料中,长期用药;另一种是用药片、药剂等短期用药。  “长期使用驱虫药也会使寄生虫产生一定的耐药性,所以除非球虫病等必须要通过饲料添加长期预防的疾病外,其他寄生虫病预防建议使用短期给药方式,避免寄生虫产生耐药性,对人类健康安全造成威胁。”沈建忠说。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7-19
(张超 记者 薛维睿)7月初的一天,四川农业大学雅安校区机电学院一办公室里,农机系教授吕小荣紧盯电脑屏幕,监控着远在南部县的一块大豆田。“第一时间掌握前方‘新鲜’的数据,有助于我们及时调整相关参数,让试验更加合理。”吕小荣说。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四川省大豆种植面积预计将达到650万亩,且大都在丘陵地区。如何扎实推进大豆全程机械化播种进程、并科学进行田间管理,吕小荣牵头的四川省豆类杂粮创新—豆类机械化生产技术研究团队尝试着让农业机具成为农民们的最佳“帮手”。  目前,团队研发的“新农具”已在四川成都、眉山、南充、仁寿等地进行推广,超过1000亩丘区农田已在适用该项播种技术,明年将进行更大面积推广。调整机械适应农田条件  “机播大豆在提高了效率的同时,豆子前期出苗快而且很整齐。”7月13日,研究团队成员韩丹丹博士来到南部县益发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翻看着一个月前记录的出苗量,对应着查看大豆生长状况。  四川大豆种植区大部分都处于丘陵地区,“田块小、坡地多、深浅不一、土壤黏度大……导致全程机械化程度低,因此,之前四川全省几乎没有人使用大豆播种机。”韩丹丹介绍,不进行农田改造或调整播种机械,不仅会造成出苗质量不高,同时对机械还有损伤。  “首先是设计排种盘。”经过反复试验,该团队设计的四行机排种盘能够满足一穴播下2-4粒大豆种子,播种的穴距为8-12厘米,行距约60厘米。“在这些参数下,田间作业效果稳定,出苗率能够达到理想状态。”韩丹丹说,团队研发的种肥一体导种管能够实现种子和肥料同时“输出”,并且机械起伏度能随农田条件变化而变化,让土壤覆盖种子的深度基本保持一致,大大提升了播种效率。推广更多新技术助增产  “现在农业生产运用了大量的科技设备助力,通过无人机播种、喷雾也越来越常见。”7月15日,四川农大雅安农场,团队成员正在进行无人机喷药试验,加水、操作、采样、记录……大家配合默契。“此次试验内容主要是运用静电吸附水滴的原理,就好比在一粒粒水滴药剂外用静电形成一圈‘保护层’,让施药效果更好。”  在种植大豆的田地里,通常还会套作其他作物,比如玉米、小麦等。“无人机喷雾无疑会提高效率。”吕小荣说,通过静电吸附水滴的原理,让药剂能够快速准确喷施在大豆上,提高药效。  “在这个过程中,静电喷雾装置、喷头、喷洒效果都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吕小荣坦言,研发全新的农业机械辅助农业生产,有助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深入推进,也是促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手段。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7-19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阚莹莹 实习生 张远庆  “在柑橘果园,尤其是幼龄果园行间种植豆类粮食作物,将有效增加豆类粮食面积和总产,缓解经济作物与粮油作物争地矛盾,进而提高农民收入,提升全省和全国的豆类粮食自给率。”7月15日,在金堂县高板镇金钱寺村400多亩的柑橘种植基地内,一场由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豆类杂粮创新团队主办的柑橘绿豆间作模式示范现场会正在举行,面对当前如何稳定粮食面积的问题,团队首席专家、省农科院经济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所长叶鹏盛研究员,从自己的专业领域给出了肯定的回答。为何选择在果园种豆?每亩节本增效600-800元  推广柑橘和绿豆间作模式,增加豆类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增收粮食产量,从而为全省粮食总产和面积提升做贡献,这是团队正在进行的一项长期规划。在这项规划里,透露出团队成员的期许——2019年我省果园面积已达1164.8万亩,如果全省 50%的果园推广果—豆间作模式,每亩果园的豆类有效种植面积按照1/4~1/2 计算,每年将新增豆类净作面积 145~290万亩,相当于全省豆类种植面积在现有基础上增长了17.5~35%。这将对四川粮食增产做出重大贡献。  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发布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全省夏粮产量达到429.2万吨,比上年增长2.9万吨。其中豆类作物33.1万吨,增 长4.1%。作为“小作物”,豆类作物能够为全省粮食产量做出贡献,实属不易。  为何选择在果园种豆?为何要让柑橘绿豆组成 CP?叶鹏盛解释,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四川近年果园发展持续壮大,尤其是柑橘产业,不少基地内还是幼树。间作的豆类作物一般株型高度适中,种植后可充分利用光能,保证良好的通风透光,利用这些果园间的“缝隙”“角落”,达到增产效果。此外,在行间种植豆类作物,还可以防止杂草生长,从而减少人工除草、除草剂等多项成本。而对于果树来说,行间种植的豆类作物能有效固氮,增加土壤肥力。  具体到成本上,以绿豆为例,有数据统计,这一项技术在不影响柑橘产量和田间作业的同时,每亩柑橘园可间作增收绿豆60-80公斤,减少施用化肥8-10公斤,减少除草3-4次,扣除种子、农资和劳务成本,每亩节本增效600-800元。研发推广套作技术 充分挖掘土地资源  对于有着400亩柑橘基地的业主、成都市星和兴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刘顺利来说,果园种植绿豆的效益是实打实看得见的。“种植方便、管理不用太精细,节约了多项成本,在幼龄果园还没有投产的时候增加了收入。”刘顺利计划,明年果园将全面间作绿豆。  同样对这个模式有信心的,还有金堂县农业农村局粮油产业站站长杨洁淼,“金堂是产粮大县,有74万亩粮食面积,其中杂粮豆类4.5万亩、大豆9.5万亩。现在金堂县在大力推广柑橘间作豆类模式,以增加全县的粮食面积和提高总产。”  在示范会现场,一些第一次接触这种模式的种植户提出疑问,“现在种果园,人工成本投入确实很大,如果我间作绿豆,在种植和收获时候,尤其是收获期间,是否有机械化设备助力?”对此,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吕小荣表示,目前在四川丘陵区,农业机械化一直是一个较大难题,虽然已经有了一些适合丘陵区豆类作物的机械,但能否有效利用,这还要看果园是否按照适合机械化作物的条件进行规划等因素。  对于加快果树豆类间作模式的推广,叶鹏盛也提出了建议,“农业科研单位要提升自主科研创新能力,培育一批优质、高产、适宜间作的豆类新品种,研究配套的间套作种植技术,建立适宜不同区域、不同果树与不同豆类组合的果园间套作模式,为果树豆类间作技术和模式推广应用提供科技支撑。”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19
(吴建频 李嘉嘉 记者 程海英)为进一步加强村农村残疾人的就业能力,近日,江阳区通滩镇积极开展“农村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工作、携手残疾人提高劳动技能”助力活动。通过产业到户、帮扶到人的方式,将致富资源直接送到农村残疾人手中,引导残疾人朋友就业增收。培训现场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进一步解决农村残疾人的养殖难题,通滩镇残联将2400只鸭苗苗、360只土鸡、3200斤饲料以及80套喂具发放到80位农村残疾人手中,鼓励他们积极发展养殖业,并组织了养殖能手对他们进行养殖技术培训,通过技术培训和指导,有效增强了残疾人朋友养殖知识和我发展能力,拓宽了就业和增收渠道,为提高农村残疾人生活质量提供了强劲的助力。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7-14
  (杨春 赵乃喜)今年4月,国家出台了《推进肉牛肉羊生产发展五年行动方案》,提出在2025年牛肉自给率保持85%左右。当前,中国牛肉供给呈紧平衡态势,2020年牛肉产量为672万吨,牛肉自给率约76%。要想助推肉牛产业稳定发展,未来需通过多路径发展,逐步提升牛肉自给率。  牛肉供给呈紧平衡  生产逐步增加。近年来,产业扶贫、“粮改饲”持续推动肉牛产业发展。2020年,全国肉牛出栏4565万头,比上年增加0.7%,牛肉产量672万吨,比上年增加0.8%,年末肉牛存栏9562万头,比上年增加4.6%。2021年,肉牛养殖继续保持增长,尤其是一、二季度为新生犊牛的高峰期,肉牛存栏数量持续增加。  消费持续增长。2020年全国牛肉消费量约883万吨,比上年增加6.0%。牛肉消费量增长主要是在居民膳食消费结构升级、肉类消费结构优化背景下,牛肉消费增加已成必然;牛肉消费形式趋向多元,特别是线上消费快速增加;同时在非洲猪瘟疫情影响下,牛肉替代消费作用显著。2021年,牛肉消费继续保持增长,据相关市场跟踪数据显示,1-4月牛肉交易量同比增幅超10%以上。  进口保持增加。2020年中国牛肉累计进口211.83万吨,比上年增加27.7%,进口额101.79亿美元,比上年增加23.8%。主要进口来源国为巴西(占进口总量的40%)、阿根廷(占23%)、澳大利亚(占12%)、乌拉圭(占11%)、新西兰(占8%)。2021年1-3月,中国牛肉进口量为61.70万吨,同比增加20.0%。  供给呈紧平衡。总体来看,中国牛肉生产增速低于消费,2015-2020年,中国牛肉产量、消费量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7%、5.8%,供应呈趋紧态势,价格高位运行。2020年,牛肉市场价格为84.10元/公斤,比上年涨14.9%。2021年6月,牛肉市场零售价格为88.96元/公斤,同比上涨4.2%。  多路径助推发展  重品种,高质量发展。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打好种业翻身仗。据相关测算,中国肉牛种源自给率约为70%,优质肉牛品种对牛肉产量及品质均有明显影响。建议要借助国家高度重视种业发展的契机,加强肉牛品种选育,既要兼顾国外的安格斯等优良品种引进,又要充分挖掘夏南牛、鲁西黄牛、晋南牛、云岭牛等本土优良品种选育。同时要加强品种测评,精准补缺提优,实现优种更优。  扩规模,深挖潜力区。基础母牛方面,增加母牛养殖基地建设,充分挖掘牧区、农牧交错带、山区等地的母牛养殖优势。肉牛养殖方面,巩固原有山东、内蒙古、河北、黑龙江、吉林等主产区的肉牛养殖发展,同时充分利用南方草山草坡优势,带动南方肉牛养殖发展。目前,南方牛羊产业体系联盟已成立,包括广东、广西、江西,云南已出台具体的发展措施。云南出台相关措施,对新增肉牛存栏3万头以上的县、国外新引进优质育龄母牛均给予补贴;江西对肉牛存栏5万头以上县(市、区)进行奖励。  增单产,提升生产效率。肉牛产业发展急需提升个体生产能力。首先是母牛繁殖效率的提升,提高部分传统区域母牛繁殖三年两胎为一年一胎,增加犊牛供应量;其次是出栏活重的提高,通过品种改良及育肥技术提升,增加肉牛日增重,提高头均出栏活重,提升肉牛养殖单产。同时,建议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科研院所及大学,要加大相关技术的研发,并进行示范推广,重视科学饲养管理,逐步提升生产效率与竞争力。  优模式,高效持续发展。优化母牛养殖模式,充分发挥草场资源优势,利用地方农副产品等,探索联户养殖、人工草场放牧等节本增效模式;推进牧繁农育、种养结合、“企业+农户”、家庭牧场等发展模式;探索智慧牧场、数字化养殖基地等现代化模式。结合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大环境,借助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加大肉牛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强政策,完善保障机制。肉牛养殖周期长、资金占用量大,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建议国家扩大牛羊调出大县奖励、标准化规模养殖场补贴等政策涉及的县与养殖场;重视育种和母牛扩繁,落实肉牛基础母牛扩群增量项目,对母牛存栏10头及以上养殖场给予一定补贴;创新肉牛养殖信贷模式,加大贷款资金支持;进一步完善肉牛养殖保险制度。  (杨春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赵乃喜 山西省和顺县科学技术协会)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7-14
  (段忠意 郭江鹏 见习记者 杨惠)近日,全国羊遗传改良计划(2021-2035年)培训班在宁夏银川举办。本次培训聚焦羊的种业现状和发展趋势,围绕关键技术的集成配套、示范推广、应用途径、项目工作推进等方面,政策性、指导性和针对性强,为新形势下全面实施羊遗传改良计划,解决我国羊种业发展的短板弱项、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抓机遇 找方向 多方保障羊种业  全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全国畜牧总站党委书记时建忠指出,农业农村部新一轮畜禽遗传改良计划的发布,为我国畜禽种业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全行业必须抓住此次机遇,扎实推进新一轮遗传改良计划实施,利用15年左右的时间,做强做优我国羊种业。一要明确羊种业发展方向。要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加快建设完善商业化育种体系,显著提升种羊生产性能和品质水平,确保核心种源自主可控,性能水平优质、高效。二要夯实羊种业发展基础。今年会启动新一轮羊的核心育种场遴选工作,希望基础条件好、育种意识强、管理理念先进、生产经营优良、市场辐射范围大而广的羊种业企业尽早对标全国羊遗传改良计划,做精做细育种基础工作。三要实施种业科技创新行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研究,推进基因组选育等技术的应用。四要加强管理,以管理促发展。以国家羊核心育种场建设为抓手,加强核心育种场管理,贯彻落实核心育种场管理办法和技术性规范文件,实行动态管理,存优弃劣。五要压实核心育种场责任。规范育种工作,做好羊遗传改良计划与本场育种方案的衔接,实施实质性联合育种,扩大遗传交流,切实做好性能测定,统一进行遗传评估,促进优秀遗传资源共享利用。六要强化疫病净化工作。要加快推进核心育种场疫病净化相关工作,创建无疫区、无疫小区或净化示范场。  补短板 强基础 遗传改良亮点多  “良种是保障羊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提升羊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羊种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良种供给能力的增强,是羊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全国畜牧总站畜禽种业处处长刘丑生说。2008年以来,第一轮猪牛鸡羊等主要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实施取得显著成效,遴选建设了一批核心育种场、扩繁推广基地和种公畜站,育种国家队持续壮大。但是,目前我国羊种业仍然存在基础工作薄弱,育种基础设施和装备较差、选育手段落后、性能测定及遗传评估等基础工作不系统、部分地方品种选育目标不明确、企业育种技术力量较弱、联合育种机制不完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针对羊种业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新一期全国羊遗传改良计划首先是扩大了涵盖范围,由以前的肉羊扩充至肉羊、毛(绒)羊、乳用羊,丰富了羊品种类型。其次是优化遗传改良机制,重点开展主导品种的联合育种,支持联合体、协作组、联盟等联合育种组织发展,推进建立联合育种创新实体。然后是建立高效育种服务平台,提出建设国家羊遗传评估中心,支持国家羊核心育种场建设场内生产性能测定站等,更加强调种羊遗传评估和生产性能测定的重要性。同时强化疫病净化,对繁育体系的生物安全防控提出更高要求,切实从源头提高种源健康水平。  同时,刘丑生还对《全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实施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实施管理办法》)进行解读。他指出,制定《实施管理办法》的出发点有三方面、六个字,分别是衔接、规范和并行。将新一轮全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2021-2035年)的切实落地与国家畜禽核心育种场的建设有机地衔接起来,达到切实落地、抓出实效的目的。对国家畜禽核心育种场的遴选与核验、职责与权利、监督管理等的过程管理进行规范,进一步明确各级部门应承担的保障任务、内容和措施,尽可能体现公正、公平。使生猪、奶牛、肉牛、羊、蛋鸡、肉鸡、水禽等主要畜禽国家畜禽核心育种场、良种扩繁推广基地等的建设、管理、遗传改良工作等尽可能处于同一管理、发展平台之上,达到全面推进的目的。刘丑生强调,衔接、规范和并行三个出发点不是各自为战,而是互相联系,只有将三方面紧密联系,才能促进我国畜禽遗传改良工作稳步推进。  根据解读,记者注意到本次《实施管理办法》规定国家核心场资格有效期为5年,有效期内对国家核心场实行动态管理,参照核验程序对核心育种场进行不定期检查。同时,刘丑生还对核心育种场种羊生产性能测定项目的实施,明确提出了“七要”的具体要求。全国畜牧总站段忠意博士从“总则、遴选、核验、职责与权力、监督与管理”等五个方面对《国家羊核心育种场管理办法》进行解读,使与会的种羊企业对国家羊核心育种场的遴选、核验和日常管理要求有了明确的认识。  全国羊遗传改良计划专家委员会4位专家和2位羊核心育种场技术专家就羊的种业现状、性能测定、遗传评估、联合育种、生物安全等进行技术培训。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7-14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杜铠兵  植物研究领域中一直有一个热点假说——植食性昆虫及其天敌的存在驱动了植物叶片挥发物发生自然选择进化,从而具备了不同的防御能力。也就是说,聪明的植物会随身携带“驱虫剂”用来驱散想要咬食自己的昆虫,或者在被咬时拿出“引诱剂”吸引这种昆虫的天敌来“救驾”。  “之前这一直是个假说,直到我们在一种植物——千里光身上得到了实证。”四川农业大学林学院副教授林恬恬告诉记者,通过与国内外专家团队合作研究,这个假说终于得到了证明。林恬恬在用昆虫嗅觉仪开展昆虫行为测定。 受访者供图  自带“驱虫剂”植物也会自我保护  近日,林恬恬副教授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国际生物学领域 权 威 期 刊 《Current Biology》上在线发表了名为《一种入侵植物的进化证明了植物叶片挥发物的防御功能》的研究论文。这篇论文的关注点,就在于植物叶片挥发物的自我防御功能以及进化。  林恬恬告诉记者,植物叶片在正常情况下通常会释放两种不同类型的挥发物。一种是随时都在释放的组成型挥发物,另一种是在被植食性昆虫取食叶片后释放的昆虫诱导型挥发物,也就是它们的“驱虫剂”和“引诱剂”。  科学家前期研究发现,在未受昆虫为害时,植物往往只释放少量的组成型挥发物直接趋避普食性昆虫;而当受到专食性昆虫为害时,则会大量释放诱导型挥发物,以引诱该昆虫的天敌前来捕食,达到“搬救兵”的目的。而且研究还发现,这两种挥发物的释放与取食叶片的植食昆虫种类具有高度专一性,可以说是为其“量身定制”。  于是,有专家认为植食性昆虫及其天敌应该参与驱动了叶片挥发物的进化从而使植物具备上述防御功能。虽然这种现象在植物研究领域中被普遍观测到,然而其背后的机制和实证案例一直缺少印证。  随机应变不断进化“对虫下药”  为了证明这一观点,该团队对本地和外来入侵不同种群的植物千里光、这种植物的专食性昆虫朱砂夜蛾及其寄生蜂、广食性昆虫甘蓝夜蛾展开了研究。  据介绍,千里光是多年生植物,原产于欧亚大陆,大约在150年前入侵了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研究也就在这些地方开展。在这些入侵领域,不存在入侵千里光种群的专食性昆虫及其天敌,便于与本地种群做对比。  有趣的是,研究发现与本地种群相比,入侵千里光种群释放的组成型挥发物含量更高,而被专食性昆虫为害后释放的诱导型挥发物含量则显著降低。这也就说明了,植物会根据昆虫情况而调整自己应该多用“驱虫剂”还是“引诱剂”,进行自我防御功能的进化。  为了进一步搞清楚昆虫与千里光叶片挥发物之间的关系,研究人员通过昆虫嗅觉及产卵实验发现,与本地千里光种群相比,入侵种群释放的组成型挥发物对专食性昆虫具有更强的引诱作用,而对广食性昆虫则有更强的驱避作用。  同时,专食性昆虫为害后本地种群释放的诱导型挥发物比入侵种群对寄生蜂具有更强的吸引作用,并且得到了田间自然寄生率实验的佐证。这一研究结果首次揭示了叶片挥发物介导的对植食性昆虫的直接和间接防御驱动了植物挥发物的进化,证实了植物挥发物的重要防御功能。  “这项研究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了植物叶片挥发物的抗虫功能,在此基础上,有望研究出提高植物自我保护能力的方法,达到生物防治害虫的效果。”林恬恬告诉记者。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14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周金泉  仲夏时节,蜀乡各地的稻田绿意盎然,水稻陆续抽穗了。此时,亦进入水稻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期,种粮人起早贪黑、奋战田间,展开了与水稻病虫害的博弈。  如何才能有效防治水稻病虫害?多年来,我省已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应对之策。监测病虫手段多病虫情报指方向  6月29日一大早,德阳市旌阳区黄许镇三合村种粮大户龚富华就起床,来到田间,勾兑好药水、发动柴油机,手持喷雾器展开了水稻病虫害防治。“我从水稻移栽后一周就开始打药了,到今天已经打了10天了。”对于水稻病虫害的防治,龚富华颇有心得。  在龚富华看来,水稻病虫害防治的另一个重要节点是7月下旬,此时利用无人机植保作业可有效防治叶瘟病、稻曲病、纹枯病、二代螟虫等水稻病虫害。  德阳市旌阳区富鹏农业科技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冯桂申介绍说,目前他的440亩水稻已紧锣密鼓展开了病虫害防治,“我们根据每年的病虫情报,酌量用药。在我稻田附近还有一个病虫害测报点,测报得非常准确。”  记者了解到,这个测报点配有病虫测报仪、小气候观测仪,24小时运行。测报员邓波说:“我往往一周或者每隔两三天就要花1个小时时间,采集一次数据:一是螟蛾数据,要从诱虫灯诱捕的很多种虫子中,把螟蛾识别并统计出来;二是风向、温度、湿度的数据;三是降雨量的数据。然后将收集的数据交区植保站进行分析。同时,我每天还要开展田间调查,随机抽查病株率、虫株率。”  “全区25万亩水稻,常年有6个基层测报点和基层测报员开展水稻病虫调查、监测,测报员都是请的当地懂得田间管理的大户或合作社工作人员。”德阳市旌阳区植保站站长李听介绍,“测报员收集的数据,经区、镇两级农技员进行综合会商后,我们将出一个病虫情报和病虫防治通知,宣传到每个种植户。种植面积不大的散户,一般自防;大户则需请专业植保队伍统防统治。”  据了解,在今年的水稻抽穗期,旌阳区将利用项目开展10万亩水稻的专业化统防统治,确保统一施药、精准施药,节省时间和成本,提高防治效果。巧抓时机治病虫肥水管理要得法  旌阳区的防治工作只是一个缩影,当前,我省各地都陆续进入了水稻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期。  “全省目前有64个重点省级测报站,针对相应监测结果发布水稻从苗期到中后期的病虫害及时预警。”省农业农村厅植保站测报科科长张梅介绍说。  据省农科院植保所副所长、四川省水稻病虫害防控岗位专家卢代华研究员介绍,水稻病虫害在我省常年发生,而且发生期长,从播种后的秧田期至大田收获期,全程都可能遭受病虫危害。根据我省各地近年来水稻病虫害防治的实践,卢代华认为,水稻病虫害防治前移技术应大力应用推广。这一技术有三大关键、三大好处:首先,水稻播种前进行种子处理,包括晒种、浸种或包衣等,从而有效防止稻种带菌及苗期病害;其次,在秧田期及时运用绿色防控技术,包括杀虫灯、性诱剂等理化诱控技术,可有效遏制早期虫害的发生;第三,带药移栽,在水稻移栽前3-5天,用药处理秧苗,带药移栽,可有效防止本田前期的主要病虫害。  卢代华认为,在水稻分蘖、拔节、孕穗、破口阶段,肥水不宜过多,要“浅水勤灌”、均衡施肥,尤其不宜偏施迟施氮肥,这样可减轻病害发生。在孕穗末期至破口期,是病虫害的关键防治点,要根据各地植保站的预测预报,及时掌握主要病虫害发生高峰期和防控节点,及时有效防治水稻穗期病虫害,从而保障粮食安全。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14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阚莹莹 实习生 张远庆  这是一粒生长在四川盆地的稻种,它占据了这里2800多万亩良田。尽管四川盆地的气候条件并不十分理想,但好在土壤肥沃、排灌条件好,它的任务,就是和祖辈一样,在5月左右下田,直至9月,可收获一串串颗粒饱满、香味十足的稻谷。  连续5个月的生长期,这粒稻谷需要经过干旱、洪水、寡照、阴雨、大风等多重考验,征途漫漫,但对于它来说,只需要抓住育秧、移栽、拔节、抽穗四个关键时期,就能够一路通关,最终完成任务。  眼下正值7月,这一粒稻种已经熬过了育秧、移栽前两段关键时期,它稍微缓了口气,正积蓄能量,为后期的成长做好准备。资料图片拔节期:急需能量补充  经过移栽后的短暂修整,近段时间,四川稻田陆续进入拔节至抽穗期。所谓拔节,就是让主干快速生长,为后续稻穗孕育打下基础。此时的秧苗,已经明显感到自身动力不足,急需能量补充。  “此时是农民施肥的关键期。“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水稻栽培专家任万军介绍,通常,氮肥能够帮助其快速补充能量。进行肥料的补充,秧苗可以重新获取能量,诞生越来越多的分支,这在学术上被称为分蘖。但是,随着叶片增多,多数稻种却呈现出“披头散发”的状态,毫无准备抽穗的精气神。  “这是因为平原弱光高湿区,杂交籼稻叶片宽大,水肥配合不当导致叶片披垂,这会导致后期抗倒伏能力弱。”任万军解释道。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任万军总结出来一套干湿交替的灌溉方式,在灌水增加湿度、干透增加氧气的同时,提高根系活力,保障灌浆物质供应。经过多次交替,直至收获前十天开始排水,最终采用机械收割。抽穗期:防治关键窗口  完成了前三阶段,秧苗已经不再是“少年”,正式来到了“青壮年”。  “就像木已成舟,此时已无能为力。”任万军解释说,“抽穗后的水稻,能否顺利收获几乎已成定局,多余的管理手段已无法发挥作用,此时就要做好螟虫、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等病虫害防治。”  防治也需要在一段关键的窗口期进行,这个窗口期就是在病虫害导致经济损失之前。比如:分蘖期,虫卵孵化并开始为害;幼穗破口期——水稻的穗子正要从最后一片叶的叶鞘中伸出;等到了齐穗期,也就是大部分穗子抽出后,是病虫害化学防治的最后关口。为了避免农药残留,齐穗期后不能再施农药。  完成了四个阶段,一粒稻种已经变成了亭亭玉立的水稻。接下来,孕穗、抽穗、扬花、灌浆,直至成熟,一切都将顺利完成。最终,一粒粒稻谷完成了最终任务——收获、晾晒、脱粒,端上餐桌,成为一碗晶莹的米饭。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14
四川农村日报讯 伍排勇 孟正凯 文/图眼下,正是甜樱桃夏管的关键时节,7月7日,汶川县科农局牵头邀请四川农业大学龚荣高教授,为全县部分农村党员进行了甜樱桃修枝整形技术培训。  培训会上,龚荣高教授结合前期走访调研,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从专业的角度分析了该县甜樱桃在修枝整形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详细地介绍了汶川甜樱桃果树修剪中的几种常见树形,以及每种树形的优势劣势、如何对劣势树形进行修剪等。龚荣高(左一)讲解甜樱桃的后期修枝剪枝要领。  “别人家的樱桃不仅产量多质量好,还能卖出高价,果树的修剪和田间管理很重要。樱桃树每个季节都要进行相应的田间管理,这样才能继续提高汶川甜樱桃的品质。”龚荣高教授在充分调研了汶川甜樱桃种植中存在的问题后,通过实地对比的方式让参加培训的人员受益匪浅。大家边听边记,并不时拿出手机拍摄记录重点内容。  绵虒镇涂禹山村党支部书记白天云参加完培训后兴奋地说道:“经过今天这个培训后,我认识到我们村上甜樱桃的管理方式还不够成熟。我回去后将带领我们村上的党员干部,对大樱桃的修枝管理技术进行推广,让我们果农的技术继续成熟,从而提高我们甜樱桃的品质和产量。”  在进行完上午的理论知识培训后,龚荣高教授率领学员们进到田间地里,通过指导操作的方式,展示了甜樱桃的后期修枝剪枝方式。在听过专家的讲授后,学员们纷纷亲自动手进行实际操作,一时间,修枝的,讨论的,樱桃地里呈现一派忙碌的景象。通过近两个小时的讲解,实地培训活动在学员们的欢声笑语中结束。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13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杨都 文/图  园区的管理人员检查调试好水肥一体机后,只需打开手机APP,就可以实现随时随地进行“精准灌溉”。这是7月3日,记者在资阳市雁江区小院镇七贤坳村双柏树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看到的情景。当天,省科技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农业科学院的专家来到当地,对建设四川丘陵区现代农业园技术创新模式构建与示范项目进行现场指导。  省农科院园艺所研究员、设施农业专家唐丽介绍,我省丘陵地区耕地面积约为6000万亩,而丘陵地区农业由于地形起伏大、灌溉条件差等问题发展较为落后。因此,研究构建丘陵地区现代农业园区技术创新模式示范具体措施,将园区打造成丘陵区果蔬轻简高效现代农业园区示范样板,成为了打开丘陵区农业绿色高效发展的钥匙。唐丽(中)在向专家介绍园区建设情况。基础建设修路打通园区“生命线”  园区内,数条硬化道路连接起各个分散的小山地,数个摄像头立在田边。唐丽介绍道,丘陵山地因为地形起伏,为了采摘、运输、农机操作等生产方便,需要在道路规划和种植区规划方面下很大功夫,“其中,种植区要考虑坡度和种植行向,道路规划还需要考虑把每个种植区连接起来。”  “丘陵区现代农业建设与平原区相比难度更大。”唐丽坦言,地块小、坡度大、不适合机械化、灌溉精细化程度低等都是丘陵区农业发展的瓶颈,他们的团队之所以要在当地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就是要解决我省丘陵区发展的难点、痛点,摸索建立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丘陵区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为了解决道路的问题,园区新建了15条4.5米宽道路和9条2米宽作业道。“目前,园区90%的土地能够使用拖拉机、翻耕机、除草机等农业机械设备。”四川双柏树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黄勇告诉记者,结合园区地形地貌实际,省农科院园艺所的专家与公司一同规划设计了园区土地整理、产业道路体系和适合机械通行的沟渠等技术方案,用科学化规范化的设计保障园区的高质量长远发展。水肥一体化精准滴灌技术。科技引领“水肥一体化”精准滴灌  在示范园区,400余亩坡地上的幼龄柑橘果树长势良好。园区管理人员张德拨开柑橘树下的地膜,柑橘树的“生命血脉”展现在面前,而一根根黑色的管道最后汇聚到示范园区一侧的控制室里。“这是‘水肥一体化’精准滴灌技术。”张德说。  省农科院园艺所副研究员张泽锦介绍,在水肥灌溉方面,有些坡地太大,需要进行等高线布置滴灌管网,有些地方坡度较小,则采用压力补偿滴灌进行灌溉,不同滴灌设计的目的就是保证每株作物得到的肥水一致。此外,在滴灌方面由于有坡度,还需考虑不同种植地块灌溉管网的压力调整。“在平原区,该技术实施难度要低很多。”  “有了这项技术,一个人就能管理园区上百亩土地,非常简单、方便、快捷。”张德说,在施行水肥一体化之前,总用工量每天达到15至20个人,水肥一体化开展后,平均一天可以施500多亩地,而且只需一个人在手机上就可以操作。  除了减少人力物力的成本,该技术在生态上的效益同样引人关注。张泽锦告诉记者,该技术在减少用水、用工、农药化肥施用量上分别达到50%、70%、30%以上。创新理念资金、销售、培训关键在人  据省蔬菜创新团队顾问李跃建介绍,该示范园区由丘陵区现代农业园技术创新模式构建与示范项目打造,园区致力于探索把农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企业投资与农民土地股权相结合,把传统农业改造与现代农业发展相结合,探索丘区现代农业创新模式。  “我们探索创新的亮点之一便是经营模式的创新。”唐丽告诉记者,当地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资阳市雁江区雨台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土地租金收入每亩400元/年+每年产品收入5%分红,构建农民与园区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农户变股东参与农业园区建设与管理,农户打工有工资收入,并分享到土地流转经营带来的增值收益。“这一模式极大地激励了农户的积极性。此外,园区吸收社会资本参股园区建设,按资本投资比例分红,保障了园区建设投入资金。”  目前园区已建成了160平方米专家工作站、培训室。“我们为农户制定了集中培训与现场实训相结合,线上培训与线下培训相结合的培育模式。”资阳市雁江区雨台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菊华告诉记者,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内容围绕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综合素质、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三个方面,从而帮助农民成为一名合格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  省科技厅农业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丘陵区域是我省重要的果蔬产区,在该地区开展现代农业技术研究与示范有着重要的作用,探寻以科技为主要支撑,特别是“智慧农业”的引入,对我省丘陵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13
四川农村日报讯 唐杰  记者 左杉 文/图  近日,由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与巴中市通江银耳科学技术研究所联合申请的两个银耳新菌株,正式通过专家组的田间技术鉴定。  通江银耳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品牌价值估值达40亿元,是当地农民收入和产业发展的重要经济来源,优质的银耳品种,对该产业发展至关重要。野生4号  “与现有栽培品种‘川银2号’相比,新品种的干耳产量分别增产11.3%、11.9%。”四川农业大学资源学院党委书记、教授陈强是这次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专家组的成员之一。专家组深入陈河镇裕德源银耳种植基地,通过现场考察、听取课题组汇报、查阅相关资料后,经过充分讨论,一致认为,此次选育的两个银耳新菌株亲本来源和选育过程清楚,遗传性状稳定,农艺性状和品质优良,均不同于现有栽培品种的银耳新菌株。  除了产量提高,优质也是品种选育的另一大特点。“通江银耳之所以被市场认可,是因为富含较高的银耳多糖、黄酮,具有增强人体免疫力、提高抗病毒能力等功效。而这次新品种的多糖含量提高了62.8%,生育期也提前一周,这对提高银耳的品质、增加农民收入都是非常有利的。”通江县银耳所所长赵树海激动地表示。  为打赢种业翻身仗,解决种源“卡脖子”技术难题,省农科院联合通江银耳科研所开展了银耳新品种选育工作。此次审定的银耳新菌株“20—1”“野生4号”均是从野生采集驯化而来的银耳新菌株,2019—2021年,分别在陈河、诺水河、唱歌、涪阳等乡(镇)12个点梯次试验种植。通过试验对比结果,两个新品种均有出耳整齐、耳片致密、泡发率高、胶质含量重、生育期短等明显特性。新品种的认定,为银耳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优良品种,也为农业特色产业优质高效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种源基础。  “下一步,我们将按程序报批申请认定为新品种。预计今年下半年新的银耳品种将会在通江种植推广。“赵树海表示。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12
四川农村日报讯 张国盛 程海奎 肖芝格“以前我凭个人经验管理果树,自从参加了区农业农村局组织的首批高素质农民专业培训,学到了系统的果管理技术,发展产业的信心更足了。”7月10日,广安市广安区大安镇回龙村黄桃种植大户李正清告诉笔者。像李正清一样,广安区首批走进高素质农民培训班的种植大户共有72人。  据悉,今年来,广安区统筹推进新型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能力提升、种养加能手技能培训、农村创新创业者培养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示范培训等行动,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首批培训从6月18日开始至7月8日结束。为期15天的培训重点讲解产业发展政策法规、果树栽培管理技术及市场销售等内容,培训中既有课堂理论讲解、线上专家授课,还组织学员到成都、南充等地参观考察,让学员真正做到学有所获。预计今年广安区将培训高素质农民700人。  另外,该区还组织参培人员登录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高素质农民培育申报系统”或手机下载“云上智农”APP报名参加培训。通过集中培训、网络授课、现场指导、技术服务多位一体措施,使学员掌握从事主导产业所需的实用技术,确保高素质农民成为农业生产的技术骨干和农村致富带头人。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12
    (记者 李丽颖)马铃薯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块茎类粮食作物,全球有13亿人口以马铃薯为主食,是全球第三大主粮,也是中国的第四大主粮。但是千百年来,它的生产都依靠薯块进行无性繁殖,导致繁殖系数低、储运成本高、易携带病虫害……近年来,我国科学家正在开展一项“优薯计划”来改变这一状况。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简称基因组所)黄三文团队最新研究成果实现了颠覆性创新,第一代基因组设计的杂交马铃薯问世,用二倍体育种替代四倍体育种,用杂交种子繁殖替代薯块繁殖。6月24日,国际学术期刊《细胞》在线发表了题为“Genome design of hybrid potato(杂交马铃薯的基因组设计)”的研究成果。这标志着“优薯计划”实施以来取得了里程碑式的突破。基因组所所长黄三文(左)指导学生开展基因组设计有关实验。  与其他粮食作物不同,马铃薯是进行无性繁殖的同源四倍体物种。什么是四倍体呢?论文第一作者、基因组所张春芝研究员告诉记者:“通俗地说,就是有四套基因组。我们人类是二倍体物种,遗传比较简单,而四倍体物种就比较复杂,无论是做育种还是做研究,挑战都非常大。”  马铃薯遗传的复杂性,导致育种过程非常缓慢,全世界还有上百年的老品种仍在大面积种植。比如,美国的薯条加工型品种Russet Burbank,是1902年育成的,至今仍是美国的第一大品种。中国栽培面积最大的品种“克新1号”是1958年育成的,至今已经种植了60多年。此外,马铃薯不靠种子繁殖,而是靠薯块进行无性繁殖,也导致了产业面临着更多难题。  为了彻底解决马铃薯产业面临的问题,在农业农村部、中国农科院和深圳市的支持下,基因组所黄三文研究员联合云南师范大学等国内外优势单位发起了“优薯计划”,即运用“基因组设计”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培育杂交马铃薯,用二倍体育种替代四倍体育种,并用杂交种子繁殖替代薯块繁殖。这是马铃薯育种和繁殖的新底层技术,是对马铃薯产业的颠覆性创新。  二倍体育种已经成为全球马铃薯界的研究热点,各国科学家纷纷呼吁开展二倍体的研究和育种工作。基因组所所长黄三文研究员告诉记者,要实现二倍体杂交马铃薯育种,需克服两个关键障碍:自交不亲和与自交衰退。  黄三文说:“马铃薯自交不亲和,也就是马铃薯自花授粉后不会产生种子的问题。我们通过材料筛选和基因编辑,彻底解决了马铃薯靠种子自身繁育的问题。同时我们又发现了导致植株长势弱、产量降低等表现的有害突变位点。我们通过‘基因组设计’,淘汰有害突变、聚合优良基因,最终解决了自交衰退的问题,选育出具有显著杂种优势的‘优薯1号’品系。”  2020年11月,在云南省德宏州盈江县,“优薯1号”进行了小区试验。今年2月,马铃薯成熟采收后测产,第一代新品种马铃薯的种植效果远超预期。张春芝表示:“当地最好的马铃薯品种每亩产量也就3吨左右,10多年来产量没有明显提升。而第一代杂交的马铃薯亩产就接近了3吨。以前种植一亩马铃薯需要200公斤种薯,而现在用种子只需要2克,种植成本大大降低。”除了种植成本降低外,“优薯1号”的品质也很好,具有高干物质含量和高类胡萝卜素含量的特点。  张春芝说:“以前在四倍体水平上进行的马铃薯育种,每一次杂交都是对四套基因组的重排,育种结果不可预测。现在利用杂交马铃薯育种体系,育种家可以利用现代育种技术在已有自交系的基础上进行定向改良,选择配制最佳的组合。”“优薯1号”选育的成功,证明了杂交马铃薯育种的体系是可行的,预示着马铃薯育种即将进入一个快速迭代的过程。据介绍,目前,“优薯1号”的抗病性还较差,但利用杂交育种技术,可以实现品种的快速迭代,在较短时间内提高“优薯1号”的抗病性。下一步,科研团队还将加强大规模杂交制种、种子育苗移栽等技术研发,为马铃薯种子的产业化推广做准备。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7-09
(张乃文 张敏 记者 李全民)智能终端监测系统、山地轨道运输车、植保无人机……7月8日,行走朝天核桃现代林业示范区,记者发现,郁郁葱葱的核桃林里,竟然隐藏了不少“核科技”。前段时间,收到示范区内罗圈岩村核桃基地十个智能终端监测系统发出的病(虫)害情报警后,该区林业局及时组织技术人员精准灭杀核桃病虫害,为村里万亩核桃丰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过山车”融入丰收图景朝天区是典型的四川盆周山区,地形起伏大,坡陡峭,谷幽深,“山高摔死鸡,有马不能骑”曾生动地描述了当地生活生产条件的艰苦。在这里发展山地核桃产业,运送化肥上山、核桃下山一直是让群众头疼的事。可如今,难事不再难。7月6日,在朝天核桃现代林业示范区沙河核桃园区罗圈岩村,首条山地单轨运输车的开通使用,让背扛肩挑的传统管护、采收核桃模式悄然发生改变。山地轨道运输车“核桃基地引进这套山地轨道运输系统,实现了肥料、核桃等物资的机械化运输。节约了很多人力物力!超过40度以上的陡坡,单次运输超过150公斤的鲜核桃没一点问题!”生产便道上,沙河林业站职员杨清淮正向群众讲解单轨运输车的安全操作事项。杨清淮介绍,山地单轨运输系统是由传动装置、单线双运轨道、运货斗车和主机架等构成,具有爬坡、转弯、前进、倒退稳定及随时制动等功能。目前,罗圈岩村核桃基地山地单轨运输项目一期规划投资36万元,将建成山地单轨4条,总长度达2000余米。全部建成投入运营后,每天可转运鲜核桃超过45吨。无人机展现科技魅力“今年,村里还购买了2台无人机喷药。比起往年人工防治核桃病虫害节约了很多人工!”欣喜地望着在桃林里前行的“过山车”,一旁的群众候明堂打开了话匣子。据介绍,在村级建制调整改革中,三个村合并成为了新的罗圈岩村,村集体经济力量得到了壮大。为提高当地核桃病虫害防治效率,村里购买了两台大疆植保无人机,并派送了4名村干部进行专业驾驶培训,取得了驾驶资格。调试植保无人机“以这台载药30公斤的无人机为例,每天可以喷洒300多亩核桃林,而传统人工一天不到20亩。”林业科技特派员向德群介绍,无人机旋转气流喷洒不仅更均匀,还能做到从树冠到树干、根部全覆盖,这是传统核桃病虫害防治难以实现的。此外,无人机远程遥控防治,也有效避免了中毒事件发生,更加安全!运用无人机进行核桃病虫害防治不仅效率更高,还能省水、省药。据了解,朝天区目前拥有植保无人机驾驶人员超过40人,今年植保无人机进行核桃病虫害防治面积近2万亩。创新驱动“三个变革” 山地轨道运输车、无人植保机的应用推广,仅仅是朝天核桃现代林业示范区建设在“十四五”开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朝天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推进秦巴山区核桃品种繁育中心建设,收集市内外核桃优良品种28个,选育培育出 “硕星”“夏早”“蜀朝2号”“广丰”等“朝字号”种业品牌4个。核桃青皮机截至目前,培育国家级核桃专业合作社2家,省级6家,社会化服务不断优化。培育建成核桃初加工点98个。引进培训核桃精深加工企业8家,年产值达2.5亿元。发展核桃有机转换(续)认证基地达11个,面积2万亩,有机推广15万亩,培育核桃技术明白人1万余名等。2020年,全区核桃产业综合产值达30亿元。“我们将进一步实施创新驱动核桃产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持续擦亮朝天核桃金字招牌,持续做强朝天核桃名片。”朝天区林业局负责人表示,这既是实现核桃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长期着力的关键,也是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持续发力的重点。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7-09
新华社贵阳7月7日电(记者 刘阳 于文静)“这一小桶‘水’就能‘激活’茶树?”“一亩茶园一年投入价值20多元的生物激活剂,夏秋茶采摘次数能增加一次,产量增加40%,而且芽头更嫩、持绿性更好!”在贵州省石阡县聚凤乡指甲坪村的示范茶园里,来自全国多地的植保专家围绕绿色防控技术成果展开热烈交流。这是6日在贵州召开的全国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培训班的现场教学场景。为了帮助各地积极转变病虫防控方式、大力推进绿色防控工作、促进茶叶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面向10余个茶叶生产重点省份的植保工作人员组织了这次培训班。记者从培训班了解到,我国绿色防控技术从当初的一盏“灯”、一个“板”、一张“网”起步,目前已在生态调控、健康栽培、生物农药、昆虫天敌、“四诱”技术、免疫诱抗、干扰交配等10多个领域实现突破。全国农技中心主任魏启文在培训班上说,举办这个培训班,就是要提高各级植保技术人员,特别是基层植保技术人员的指导服务能力,进而提升农民的绿色防控技术操作能力。据悉,未来全国农技中心将加强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理化诱控和科学用药等各项技术的组装配套,按作物、按病虫、按产品集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成本适当、农民欢迎的全程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并逐步形成技术规程,进一步推动绿色防控标准化、规范化。
新华社 | 分享: 2021-07-09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