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刘涛 记者 乐明凯)7月30日至31日,国家油菜良种联合攻关项目——2021年度研讨会暨现场观摩会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举行。呼伦贝尔农垦油菜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120万亩以上。与会代表现场观摩了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国营特泥河牧场的国家油菜良种攻关项目油菜新品种展示试验及油菜新品种示范。“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以及科技领军企业联合攻关,共同研讨如何打造油菜研究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打赢油菜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等问题。”华中农业大学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姚江林说,此次活动关乎我国种业安全、关乎我国粮油安全,是打造油菜研究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体现。“通过‘政产学研用’联合创新来加速成果的转化应用,提升油菜产业的质量和效益水平。”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所长黄凤洪表示,下一步,油料所将以项目为支点,全面挖掘油菜多功能产业链,真正为油菜产业达到功能型、效益型、生态型新模式、新业态来积极探索,为推进乡村振兴,为国家的资源安全做出贡献。2018年,根据农业农村部的安排,国家油菜良种联合攻关项目由湖北省农业农村厅组织。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肖长惜介绍,湖北建立了双组长治理工作机制,加强了攻关研究的组织协调,组建了攻关联合体,构建了分工协助联合攻关的科研工作机制,发掘、选育、推广应用了一批新优品种,进一步明确了油菜良种攻关的思路和产业化发展的方向。下一步将继续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服务好油菜产业发展、服务好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王汉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傅廷栋,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严建兵先后以《食用油供给安全亟须油菜新的绿色革命》《盐碱地修复、改良与饲料(绿肥)油菜》《大数据驱动的玉米遗传改良》为题作了专题报告。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8-06
(记者 王泽农)日前,第23届中国马铃薯大会在陕西榆林召开。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会长金黎平研究员作了题为“十三五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重要研发进展”的大会主题报告,介绍了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在“十三五”期间的研发工作任务、主要进展和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并分享了对“十四五”开展体系工作的思考。  在刚刚结束的脱贫攻坚战役中,马铃薯作为诸多贫困地区产业扶贫的主角,是名副其实的“温饱薯”“小康薯”。随着从“粮食安全”到“绿色发展”理念的变化,马铃薯将逐渐转变成为美丽中国绿色发展贡献力量的“健康薯”“文化薯”——金黎平研究员表示,正因为这个原因,2021年中国马铃薯大会主题确定为“马铃薯产业与绿色发展”。会议代表现场观摩陕西大地种业(集团)有限公司的马铃薯生产和草薯轮作生产模式。  金黎平说,我国马铃薯产业历经20余年的跨越式发展,产业链条逐渐完整,马铃薯已成为保障国家增粮、农民增收、产业增值、人民健康的重要作物。近年来种植总面积稳定在7200万亩左右,总产量稳定在9500万吨,单产提升的科技贡献率已达59%。马铃薯绿色生产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工作在各产区蓬勃发展,在绿色优质新品种选育、脱毒健康种薯繁育应用、水肥高效利用、病虫害综合精准防控、遥感数字化监测、全程机械化和主食产品加工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未来绿色高质量发展将是马铃薯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马铃薯这个曾经繁荣过印加帝国数千年,并彻底改变了欧洲与世界的古老作物,在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的新阶段必将继续贡献力量。  马铃薯绿色生产的核心是优质、安全、抗病抗逆和生态友好。优质是要满足民众对营养健康的消费需求,安全则要求在种植中采用新型肥料和生物防控产品,抗病抗逆品种的种植既可以减少化学肥料与农药的应用也能实现节水;生态友好则要求在生态资源综合利用的同时,实现马铃薯的丰产稳产,并且在加工过程中节约能源、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开发健康营养安全的产品,且不污染环境。她坦承马铃薯产业当下还面临着诸多挑战:总体附加值低,增值困难,种业创新存在短板,绿色发展的支撑力弱;生产成本持续上升,市场价格波动大,种植户收益极不稳定,产业抵御风险的能力不够;马铃薯生产立地条件差,自然灾害频发,水资源缺乏,生态脆弱,加工环保压力大,知识产权保护难。要实现马铃薯产业的绿色高质量发展,任重而道远。  论坛还特邀了6位国内外专家作主题报告,举办了遗传育种与生物技术、栽培技术与病虫害综合防治、种薯生产与产业发展、产后技术4个专题研讨会和马铃薯青年科技工作者研讨会。  与会代表观摩了陕西大地种业(集团)有限公司的马铃薯生产和草薯轮作生产模式示范、榆林市明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和病虫害防治航化作业示范、榆林市农科院的马铃薯脱毒种薯工厂化生产及马铃薯新品种田间展示。  会议期间,当地政府还举行了榆林马铃薯品牌发布暨榆林马铃薯首席专家工作站揭牌仪式,举办了马铃薯标准发布暨招商项目签约会、专家技术咨询会、陕北民俗主题文艺演出、马铃薯产业发展成果和产品展览展示等活动。  中国马铃薯大会是国内顶级马铃薯行业品牌会议。本次会议由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和榆林市人民政府主办,榆林市农业农村局和榆阳区人民政府承办。农业农村部、陕西省相关领导、特邀嘉宾和来自国内30个省(区、市)注册代表和当地人员1500余人参会。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8-06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阚莹莹  眼下正是花生收获的好时节。7月29日,在金堂县清江镇机播花生种植基地内,花生播种机、起果机、摘果机、洗果机以及花生剥壳机等整齐排列,引来参会人员的驻足围观。当天上午,由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主办的“2021年四川花生机械收获现场会”正在这里进行。“这次会议我们邀请了成都周边花生主产地区农业主管部门、科研单位、种业企业、加工企业、种植大户,以及农机制造企业等的40余人,目的就是引进一些花生收获相关机械,比如起果机、摘果机、洗果机和剥壳机等分段式小型机械进行展示示范,同时也期望农机企业结合在四川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改进和完善,从中筛选或生产出最适宜在四川丘陵地区使用的花生生产机械,期望在省内大力推广,提高四川花生产业全程机械化水平。”经作所党委书记张小军研究员告诉记者。花生机收现场。实现播种收获全程机械化  播种、收获全程机械化,这是经作所花生科研团队的重要关注和攻关方向之一。记者在现场了解到,在此次收获现场会之前,经作所已经举办过一次花生机械播种现场会。  “两次现场会,完成了花生全程机械化作业的展示过程。在4月召开的花生机械播种现场会,向省内各花生主产区展示了一种花生开沟、施肥、播种、除草、覆膜、覆土六项工序一体化完成的播种机械。”张小军告诉记者,“这次引进的花生起果机与前期的播种机是配套的,都是采用的一垄双行种植技术。农机农艺配套非常重要,这可以大大提升花生生产机械化效率,大部分种植户尚未实现机械化,人工成本也就高了。通过测产,机播机收花生的产量相当不错。”花生机收现场。  机械耕作效率能提升多少?以机械化收获为例,经作所花生团队李爽助理研究员进行了对比:“我们对花生起果机以及花生摘果机的效率做了现场比较,根据比较结果计算,起果机亩用工数是0.19个工,效率是人工的1.51倍,摘果机亩用工数是1.10个工,效率是人工的5.18倍。在四川其他更黏性花生地里,机械收获的效率还会更高。这些效率的提升不单单是时间成本的节约,更是人工成本的节约,对于现在农村劳动力缺乏,尤其对进行规模化种植的大户和企业来说效果显著。”花生机收现场。受访者供图改进适宜丘区作业机械  会议现场,一台花生摘果机引起了参会人员的围观。“我们宜宾花生种植大多数是在丘陵地带,平原上的大中型机械很难操作,需要引进更适合丘陵地区使用的花生机械。”宜宾银皇食品公司董事长蒋元银告诉记者,“这台花生摘果机十分轻便,两个人就可以轻松抬走,大大节省了人工。花生摘果用工最多,刚才观察,这个摘果机起码提升效率好几倍,效果也好,我们打算回去就引进几台。”记者了解到,蒋元银现场订购的6台花生摘果机现已到货,并开始作业。  现场会还邀请到四川地区的相关农业机械制造企业参会。“从我们农机制造者的角度来说,这些机械在四川还可以作进一步的优化。以花生摘果机为例,如果在这个机械下方再加上四个转向轮的话,完全可以做到一个农户就搬动这个机械,只需将机械沿着田间路推到土地边上即可。目前,我们也在和经作所专家共同商讨部分机械的优化改进方案。”四川金川田农机制造公司董事长张钉告诉记者。  四川农业大学张小平教授对现场种植户提出了建议:“生产者要用好农机补贴政策,切实引进适宜自身发展的优良机械,把技术专家请到当地去,把先进技术引到当地去,把经济效益带到当地去,提高生产水平,助己增收,为乡村振兴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05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袁宇君 洪瑜  8月3日清早,崇州杨柳土地股份合作社的相关负责人王伶俐点开了“MAP智农”手机APP,不必“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她足不出户即可在方寸屏幕间,掌握合作社3850亩土地田间苗情、病情、虫情动态,规划当天的田管。  这是中化集团首创MAP(Modern Agriculture Platform,现代农业技术服务平台)将助农落到实处的一个缩影。一方面,该平台基于数据,为农户贴身设计管理方案,由农技员传授管理要点,提升农产品质量;另一方面,平台与农业加工下游企业建立联系,帮助农户销售农产品;最后,将农业生产数据集成汇总、统一分析……  自2018年起,MAP技术服务示范区在崇州市试点生根、辐射四周,服务面积达3万亩,涉及当地合作社、家庭农场86家,带动农户7500余家,助力当地农业产业提质增效。有了指导粮农扭亏为盈  时钟的指针拨回2018年水稻育秧季。50多岁的崇州种植大户罗启卫,望着流转来的1500亩地,心中很是犹豫。连年亏损,让罗启卫心中升起一个疑问:这个地,我还种得起走吗?  这时,MAP技术服务中心技术人员上门了。他们来到罗启卫田间现场进行诊断,并针对性重新选择水稻品种、提供田管方案,还积极为罗启卫解决资金难题。  罗启卫决定试一试,将600亩水稻品种换成工作人员推荐的竹香稻。当年水稻收获季增收20多万元,罗启卫又惊又喜。2019年,尝到甜头的罗启卫将所有水稻种植品种全换成竹香稻,当年增收30多万元。  罗启卫扭亏为盈的案例,吸引了更多种植户、合作社、家庭农场负责人前来与技术服务中心寻求合作。截至目前,合作种植户数量已达100多名。MAP扩容助力乡村振兴  8月3日,一架无人植保机在MAP粮作四川省区崇州技术服务示范区田间往返穿梭。距之数十公里的示范中心本部监控大屏上,专业化视角的地块管理、遥感观测作物长势、精准气象、农事提醒、病虫害预警和农联网数据,每分钟都在滚动更新。MAP崇州技术服务中心经理阳杰告诉记者,该模式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为大田提供精准种植平台,帮助种植户有效管理农场。  为进一步实现“为消费者种出好品质、为种植者卖出好价钱、为产业链集好大数据”的目标,中化现代农业四川有限公司探索不停。近日,公司与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四川省分公司、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省分行等签约,共建三农综合服务平台、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宽领域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  公司总经理王文彬告诉记者,今年,崇州中心将向着实现“服务面积突破5万亩,服务合作社及家庭农场150家,带动农户10000户”的目标大步迈进。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05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阚莹莹 洪瑜 文/图  “干的时间太长了,可以灌水了。”7月31日下午,自贡市沿滩区永安镇刘山社区,烈日当头,省农科院水稻高粱所所长蒋开锋站在一片已经干得开裂的稻田边,对技术人员说。为了准备第二天的一场大米品鉴会,田里提前抽干了水,方便机械收割。  作为一名水稻育种家,蒋开锋很快有了新发现:尽管经历了多日的高温暴晒干旱,但和周边数百亩丰水滋养稻田一样,这片水稻依旧叶片挺立。拿起一把稻穗,蒋开锋惊喜地看到,稻穗仍在灌浆。“水稻灌浆需要大量水分,这片田干了那么久,稻穗还在灌浆,说明这个品种极有可能还有抗干旱的特性,如果在常遇8月干旱的四川丘陵稻区推广,非常有优势。”  让蒋开锋感到惊喜的水稻,正是他的团队选育的新品种品香优秱珍,即将在今年通过品种审定。抗干旱是试种过程中发现的新特性,这个品种最大的优势不止于此。雷恒久展示他试种的新品种。拼米质“菜还没吃完,饭吃完了”  “年轻人要吃好吃的米,要到市场上去买,自家种的都觉得不好吃。”种了几十年的水稻,今年67岁的种植户雷恒久没有想到,现在自己种的新品种也能有市场上高级米的香味和口感。雷恒久种的,就是品香优秱珍。  作为这个新品种的推广企业,2019年,四川丰大种业有限公司的技术团队开始在刘山社区指导农户试种品香优秱珍,雷恒久就是其中之一。有十多年的杂交稻种植经验的雷恒久,刚开始对于这个新品种还有些迟疑,但在一次团队组织农户参加的大米品鉴会上,雷恒久亲眼看到,这个新品种煮出来的米饭,“菜还没吃完,饭吃完了。”雷恒久下了决心,家里的三亩地全部种了这个新品种。  米质好,是品香优秱珍的优势之一。“我们在区试测试中发现,这个品种的米质各项条件都能达到一级米的标准。”蒋开锋告诉记者。拼产量一级米也能种出高产量  近年来,在市场需求的驱使下,米质越来越成为四川育种团队的攻关重点。但是,米质好的品种,产量高不上去,也一度成为育种家共同面临的难题。  “但品香优秱珍不仅米质好,产量也高,两者结合,这是它最大的优势。”蒋开锋介绍。  蒋开锋的搭档、水稻高粱所副所长张涛给记者做了对比:“一般的一级米亩产在550公斤至600公斤左右,这个品种在种得好的地方,亩产能达到800公斤以上。2019年到2020年,海南国家水稻公园进行品种产量测试,这个品种的亩产达到了835公斤,比对照品种增产15.17%,居当时测试品种的第一位。”  张涛告诉记者,看水稻是否高产还有一个小技巧,“一般产量的优质水稻,在稻穗的最后几颗,就不再灌浆了,而品香优秱珍,你可以看到,稻穗的最后几粒仍然灌浆饱满。”  高产量同样让雷恒久感受深刻。虽然不是种粮专家,但他知道,水稻还在田里的时候,数一数一根稻穗有多少颗稻子,今年能否丰产也就有了定数。“这个品种一根稻穗能数出300多颗,这个颗数,产量错不了。”  “品香优秱珍,重点在两个字,‘品’和‘秱’,这两个字分别来自它的母本和父本。”张涛告诉记者,为了给这个品种取一个与品种特性匹配的好名字,他特地查了字典,“‘品’的意思是一两个人说好吃不算,三人说好才是好。‘秱’的意思是农作物丰收的意思。两者结合,代表了这个品种的优质和高产。”  除此之外,张涛介绍,品香优秱珍在抗倒伏、抗稻瘟病能力等综合性能上同样表现优秀。拼潜力一粒米“游”向长江中下游  拥有优秀的基因,品香优秱珍的“志向”不只在四川。  “通过广泛试验,我们发现,除了长江上游,品香优秱珍在长江中下游的适应性同样不错。2019年四川省种子协会中下游筛选试验中,品香优秱珍花期遇到连续36摄氏度以上的高温,结实率依然在83%以上。2020年长江中下游联合体区试中再次获得高产,比对照品种增产7.11%。  四川审定过后,在长江下游,这个品种也即将通过长江中下游国家审定。“应该说,整个长江流域以及华南稻区,种籼稻的地方,它都有很好的发展潜力。”蒋开锋告诉记者,在四川育成的水稻品种中,极少数能够同时在长江上游和中下游审定推广。  “今年我们的制种面积就有500多亩,制种产量在10万公斤以上,可以供10万-20万亩的水稻种植面积使用。”四川丰大种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章存均告诉记者,行业中,种业公司的新审定品种制种量一般只有2万-3万公斤,品香优秱珍第一年落实到 10万-20万公斤制种量,已经有了很大的突破,也是对这个品种综合表现赢得市场认可充满信心的充分体现。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05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  8月2日,青神县气象局工作人员杨俊杰手持卷尺,走进一个果园,他测量了好几棵果树的枝条长度,并将数据记在本子上。  “ 我们会定期进园收集数据,以摸清不同气候环境下柑橘的生长概况。”杨俊杰所在的果园,是该县新建成的晚熟柑橘智慧气象数字果园。和传统果园相比,这个果园有怎样的不同?记者就此进行了探访。智慧气象数字果园一隅。吴敏 摄用好试验场建立数据模型  果园位于青神县白果乡甘家沟村1组,进入8月,柑橘已经挂果,绿盈盈地挂在枝头。“我们是3月份开建,5月份正式投用。”走进果园,最吸引记者的是一个巨大的“玻璃”大棚。  据了解,这个大棚占地约500平方米,顶棚用的是进口PC阳光板,透光度可达90%以上;棚内柑橘树则“住在”15个坑中。“这个大棚是人工控制水分的一个试验场。除了上方的顶棚,我们还用混凝土在地下筑起了一个个防渗测坑,每个坑的深度约为1.5米,整个大棚共有15个测坑。”杨俊杰介绍说,PC棚顶可以透光遮雨,防渗测坑则可以人工控制水分。  “我们通过这样的干旱试验,可以了解晚熟柑橘对土壤水分的具体需求,从而为节水灌溉系统的开发使用建立数据模型。”杨俊杰说。和人工控制水分试验场相比,园内还设置了专门的露天试验场,里面种植的柑橘树,未加任何人工干预,为的就是进行对比试验。“我们会对不同试验场的柑橘进行产量和品质测定,研究晚熟柑橘高效经济栽培管理措施。”  除此之外,园内设置了农田小气候观测站,可24小时全天候监测园内晚熟柑橘的温度、土壤温湿度、辐射等常规气象要素;配备了7个试验示范小区,通过采用不同的水、肥、密度以及不同的种植模式,来分析不同环境下柑橘的生长情况。“通过物联网,我们可以收集园内所有的柑橘生长和环境数据,从而方便专家制定不同情况的种植解决方案。”数字化助力破解“看天吃饭”  推进数字化农业建设,是破解农业发展难题的迫切需要。  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眉山市四季分明,有着悠久的柑橘种植历史。作为全国重要的柑橘主产区,2020年该市柑橘种植面积达103万亩,其中晚熟柑橘达76万亩,占比近68%。  “目前,我们全市的柑橘产业格局已由原来的带状分布向集群发展转变,但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各种灾害性天气频发,对我们的柑橘产业发展造成了影响。”眉山市气象局四级调研员陈凡表示,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和重大病虫害频发,致使当地柑橘生产对于农业气象方面的灾害预报、预警监测及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农业气象服务的需求度和精度要求越来越高。  作为眉山的5个柑橘主产区县之一,青神完全满足建设晚熟柑橘气候试验区与技术推广的基础条件。“所以,我市的第一个智慧气象数字果园选址在青神。”陈凡告诉记者,智慧气象数字果园集成了晚熟柑橘农业气象指标、模型等成果,有助于提升当地的柑橘标准化生产水平,并创立和完善晚熟柑橘数字化果园建设标准及系列化高效栽培技术。  整个果园将分两期建设,除了一期的13亩外,二期项目也即将开始建设。果园建成后,将为青神乃至全眉山晚熟柑橘产业提供气象服务与保障。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05
(记者 燕巧)为进一步提升旺苍县幼龄黄茶园管护水平,近日,旺苍县政府办公室印发《旺苍县幼龄黄茶园管护补助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旨在推进米仓山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米仓山茶全链条百亿产业集群。  据了解,该《办法》奖补对象为在旺苍县域内从事茶叶种植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县域发展规划等基本要求的农户、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经营主体。幼龄黄茶园是指2020年起新建的黄茶园。管护标准按照《广元黄茶栽培技术规程》完成定型修剪、浇水抗旱、种植绿肥、除草施肥等内容,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补助。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8-04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阚莹莹 洪瑜 文/图  7月31日,四川迎来持续高温天气。相比于成都平原正处于孕穗期的水稻,在自贡一些稻田中,不少稻穗在川南的艳阳下早早垂下了头,颜色金黄,即将迎来收获。此时也是川南水稻品种田间表现的最佳观测期。当天,在自贡市沿滩区永安镇刘山社区400亩水稻试验基地内,由四川农业大学黄富教授团队和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共同选育的川优2115水稻品种,吸引了来自川渝云贵等地100多个种子经销商和种粮大户的眼球。“株型好,越看越漂亮!”经销商和大户们一致好评。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品种?带着问题,记者采访了该品种的主要选育专家黄富教授。在川南的温热条件下,一些川优2115水稻已经“弯了头”。名门“后代”自带优秀基因  “川优2115?那肯定自带优秀基因。”这是现场不少资深种子经销商听到品种名字的第一反应。  为何如此有信心?他们看中的,是该品种名字中自带的“2115”四个数字。在四川,同样由黄富教授团队选育的宜香优2115,用了十年时间,成为长江上游推广面积最大的水稻品种。而川优2115,继承了宜香优2115的所有优势。对于自己的两大优秀成果,黄富难掩自豪:“尤其是川优2115,可以用系出‘名门’来形容。它的父本,用的是宜香优2115的父本雅恢2115,母本用的是四川另一个大品种川优6203的母本川106A。所以说,川优2115集合了西南稻区两大当家品种的优势。”而选育出这个品种,黄富算了下时间,“从最初收集到种质资源,到近几年的组配、品比试验、多点试验、区域试验,再到今年即将拿到品种审定证书,一共花费了近30年时间。”米质优势让种植户“心动”  川优2115田间表现究竟如何?“在自贡这个基地,川优2115已达到七成熟。”站在田坎上,黄富一手拿着棍子拨开一片水稻,一边介绍说,“现在从株叶形态、颜色来看,已经很好看了。到最后成熟期,还会越来越好看,转色好,这就是它的优势之一。”  而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包括黄富在内的育种专家群体,越来越关注到市场对于水稻品种的影响。“过去为了解决温饱问题,高产长期成为水稻育种的攻关方向,而如今,选育优质抗病品种已成为西南稻区水稻育种的主攻方向。”黄富告诉记者,川优2115比宜香优2115吃起来更有嚼劲,从外观看,川优2115比宜香优2115米粒细长更美观。除此之外,川优2115抗稻瘟病,又抗稻曲病,比宜香优2115增产4.15%,所以,高产也是它的主要优势。  对于现场的经销商和种粮大户来说,川优2115的这些优势非常亮眼。达州的种子代理商陈代田表示:“这个品种之前在达州已经做了几年试验,表现都很优秀,我有20多年的种子经销经验,这个品种比以前的品种有了更大突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04
(记者 王田)“草地贪夜蛾迁飞速度快、危害大,要加强警惕。”  “近期受强对流天气影响,草地贪夜蛾北迁速度加快,要预防其灾害发生,确保农作物生产安全。”  近日,农业农村部在河南省郑州市召开黄河流域9省份草地贪夜蛾防控现场会,各省市就防控情况、发生趋势以及防控工作安排进行了充分交流讨论。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前,黄河流域已进入草地贪夜蛾发生防控关键时期,要把草地贪夜蛾防控作为夺取秋粮丰收的重要任务来抓,确保防控措施落到实处,最大限度降低危害损失,全力赢取全年粮食丰收主动权。河南省“三区四带”布控中牟县草地贪夜蛾防控现场。  压实责任 做好防控部署  什么是草地贪夜蛾?其特点是什么?主要危害哪些作物?  据介绍,草地贪夜蛾是一种迁飞性害虫,具有适生区域广、迁飞能力强、繁殖倍数高、暴食危害大、防治难度大等特点。该虫害对玉米等秋粮作物具有极大威胁,玉米等秋粮作为受害后可造成减产20%-30%,被农业农村部列入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  草地贪夜蛾危害大,做好黄河流域防控工作尤为重要。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朱恩林指出,黄河流域是我国夏玉米主产区,也是草地贪夜蛾的重点防范区,做好草地贪夜蛾等病虫害防控,对夺取全年的粮食丰收、促进农民增收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做好技术和物资准备,严密防范草地贪夜蛾暴发危害。  做好防控工作需要层层落实责任,据了解,此次会议是农业农村部对草地贪夜蛾防控工作进行的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此前,农业农村部召开了长江流域10省市草地贪夜蛾防控现场会,已经分区域动员安排防控工作,要求压低北迁虫源,降低黄淮海夏玉米主产区重发危害风险。  记者了解到,《生物安全法》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规定,各地应坚持“政府主导、属地负责”的防控责任。“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和植保机构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意识,首先负起责任,同时要压实相关部门的责任,协同推进各项防控措施落细落地。”朱恩林说道。  责有所归,各地迅速强化责任落实,全面部署防控工作。河北各地加强风险责任意识,充分认识防控工作的紧迫性,落实“虫口夺粮”保丰收方案。  “我省召开了全省农业农村系统会议,通过工作会议,包括植保植检工作会议,对各项病虫害防控工作、特别是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控进行了全面部署,明确责任,充分传导压力。”河北省植保植检总站副站长王睿文说。  除了压实责任,还需部署培训工作,让广大农户了解如何防治草地贪夜蛾。河北省通过宣传广播、发放挂图手册、明白纸等多渠道进行宣传。此外,连续举办多期培训班,对全省技术人员和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进行全方面培训,做到应知尽知、应会尽会。  准确研判 做好监测预警  与会期间,参会人员冒雨观摩了河南省“三区四带”布控中牟县草地贪夜蛾防控现场。在现场,记者看到玉米田里安装了多台高空灯。工作人员介绍,中牟县以棋牌式和条带式布设了20台高空灯,可对全县玉米种植区进行监测防控。  除了布设高空灯等防控设施外,中牟县还建立了应急机制,成立应急指导小组,形成应急管理体系,确保在最短时间控制虫害发展蔓延,一旦发现害虫,可立即封锁扑灭。  压制害虫北上,科学研判是第一步。据了解,草地贪夜蛾入侵我国并在西南华南地区定殖已是第三个年份,今年西南、华南、江南地区草地贪夜蛾大部分发生程度重于上年。专家预计,随着今后雨带北移和向北气流增多,有利成虫继续向北迁飞扩散,黄淮海等北方玉米产区发生面积将继续增加。  全面掌握虫情是科学有效防控的前提,只有“底数清、情况明”,才能做到“措施实”。全国农技中心副主任王福祥表示,各地需加密布设智能化诱虫设备,提高自动化监测能力,严密监测虫源迁飞动态,开展网格化监测、拉网式排查,及时发布预报预警信息,精准防控。  河南省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二级研究员吕国强介绍,河南省强化监测点建设,下发了有关通知,提前启动了监测和信息报告制度,特别是利用已经建好的4个防控阻截带,充分利用800多台高空测报灯和20多万套诱捕器,全面加强虫情监测。  同时,增加田间调查频率,6月份以来一直在进行虫情调查,共统计了8万多块玉米田。“可以说比较准确地掌握了虫情,做到了早发现、早预警、早防治。”吕国强说。  宁夏在强化监测预警方面,不只是布设性诱捕器、自动虫情测报灯以及高空测报灯等设施,更是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把监测点放到农户家,全面培训农户,让农民成为测报员。  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技推广总站研究员刘媛介绍,宁夏植保人员教会农民识别草地贪夜蛾以及高空灯的使用方法,让农民成为监测虫情的重要人员,做到应知尽知,应防尽防。  科学防控 做好服务指导  据介绍,通过前两年的摸索与实践,防控草地贪夜蛾已有一套比较有效的策略和技术。分区治理,联防联控,统防统治,综合防治等经验已得到FAO(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肯定,将我国作为全球草地贪夜蛾防控行动的8个示范国家之一,并作为成功案例在全球推广。  朱恩林表示,我们要坚持并不断完善“三区四带”布防措施,同时要在综合治理上下功夫,重点在科学用药、生物防治、理化诱控、生态调控等方面发力,以生态为单位,以作物为主线,尽快完善协同配合的综合防治技术模式,既要保证效果,还要促进农药减量化。  山西省植保植检总站站长杨军介绍,山西全面落实科学防控措施,首先是加大资金投入,省级财政和县级财政积极整合资金用于落实防控,同时,调度全省各地库存药品,调度植保无人机以及统防统治队伍,积极准备应对草地贪夜蛾的入侵。  督查指导是保障防控措施落实落地的重要举措,各地正加大督导检查工作力度。甘肃省植保植检站副站长张晶东介绍,甘肃多次组织督导组深入田间开展巡回指导,督促各地严格落实监测防控责任和措施。各市州也成立督察组,到重点乡镇进行督导检查,现场督查工作落实情况,有力地推动了草地贪夜蛾防控措施的落实和落地。  朱恩林表示,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再组派防控工作督导组和防控技术指导组,分区指导、分片包干,对秋粮生产大省开展草地贪夜蛾、水稻“两迁”害虫等重大病虫害防控开展防控督导和防控技术指导,重点检查防控责任落实、资金物资准备、科学用药等情况,开展技术培训和巡回指导。  同时,还要强化农药市场监管,加大对假冒伪劣农药打击处罚力度,确保农民用上“放心药”。全力以赴打好防控阻击战,实现“虫口夺粮”保丰收。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8-03
四川农村日报讯 林忠伟  “以前人工授粉的时候每亩产量在200公斤左右,去年通过无人机赶花授粉的时候,增产到每亩212公斤左右。今年我还是选择无人机赶花授粉。”梓潼县黎雅镇兰花村水稻制种种植户梁安发说。  7月31日,笔者在黎雅镇兰花村看到,无人机在水稻制种田上方每飞过一次,一股股强大的气流吹得水稻翩翩起舞,由此也完成了水稻制种授粉过程。  水稻授粉,就是要把雄性水稻(父本)的花粉传播到雌性(母本)水稻的花上,完成“受精”过程后,逐渐结出水稻种子。“水稻制种授粉是生产中最为关键的环节,现在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多年来水稻制种授粉因找不到人头疼,如今全村80%通过无人机授粉。”黎雅镇兰花村党总支书记说。  梓潼县鼓励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涉农企业购买无人机,培养专业无人机操作手,除满足自身种植农作物防病治虫外,还开展社会化服务,帮助农户解决田管难题。为保证无人机操作手能够正确、合规操作,该县专门组织人员对他们进行操作培训,加强安全教育,协助检修无人机设备。“目前公司有无人机10多架,这段时间主要是帮助农户进行水稻制种授粉和大春病虫害防治,农户只要一个电话,我们就会前去工作。”梓潼县一家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市场销售经理杨培荣说。  杂交水稻在生产中主要有育种、制种、育苗、栽种、田间管理和收割等工序,其中制种是一个重要部分,授粉对确保制种成功起着关键作用。充分与均匀授粉可以确保种子结实率,提升制种质量与产量。无人机水稻制种机械化授粉也是机械化授粉方式之一,最大特点就是提高作业效率,减少对劳动力的依赖。同时机械授粉效率高、人力成本低、操作简单,适应于制种规模化的发展,对于提升授粉率和增产增收是一个重要手段。2014年,梓潼县以“水稻制种机械化授粉提高率为突破口,以调温调湿为技术创新点”,着力破解水稻制种面临的劳动力紧缺、比较效益低、丰产稳产性不高等难题,如今已率先在全省实验水稻制种无人机授粉技术,有效解决了面临劳动力紧缺、比较效益低、丰产稳产性不高、基地难以落实等困境。“过去水稻的授粉全部由人工用竹竿完成,一个人一天最多授粉3亩,而无人机一天可以授粉100亩左右,增效又增产,现在技术已成熟。”梓潼县农业农村局首席农技员徐兴全告诉笔者。  梓潼县是国家级首批水稻制种基地县,全县水稻制种产业规模位居全国第二、全省第一,自1976年开始发展水稻制种,常年栽植面积都在5万亩以上,涉及农户15000户,可供近1000万亩水稻生产用种。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03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杜铠兵 实习生 刘嘉丽  “朝天核桃滚全球”,走进广元市朝天核桃博物馆,一则响亮的口号赫然入目;而在另一边的朝天区沙河镇罗圈岩村,漫山遍野的核桃树硕果累累,即将迎来又一年的丰收。  7月27日,全省现代林业园区建设现场推进会在朝天区召开。会前,参会人员深入“中国核桃之乡”,实地探访该地林业园区建设情况,探寻朝天核桃产业发展之路。核桃基地内的山地单轨运输车 杜铠兵 摄用上“核科技”全区建成核桃基地50万亩  “现在已是‘家家种核桃,无地不核桃’了!”沙河镇党委书记董清梅带领参会人员行走在核桃示范基地内,硕大的果实引得大家纷纷驻足。然而在过去,地处秦巴山区的沙河镇由于山高谷深、交通不便,产业发展相对落后,农民经济收入水平难以提升。  在核桃示范基地内,记者看到一袋袋农资产品乘上“小高铁”,沿着坡地上安装好的轨道一路前行。飞防无人机、去青皮机、远程监测系统也为核桃的种植生长、加工全过程提供技术支持。  “这些都是助推核桃产业发展的‘核科技’。”朝天区沙河镇蒲家核桃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侯明堂告诉记者,通过精准施策、分类管理以及气象监测等技术,当地核桃种植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核桃产量和品质得到保障。据了解,朝天区委、区政府先后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改善基地基础设施,推进品种改良和丰产管护,使罗圈岩村成为朝天区核桃大树资源最多、栽培管理技术力量最强的核桃专业村,核桃种植面积约5000亩,核桃树10.4万余株。  同时,为了更好实现品种选优,在科技研发方面,在秦巴山区核桃品种繁育中心内设有核桃杂交培育室、品种分析室、组织培养室、品种繁育监控室,从育种到生长过程都实现了信息化和数字化。朝天区核桃研究所所长孙亮提到,繁育中心通过引进高技术人才,经过多年科研,已选育出硕星、夏早、蜀朝2号三个省级审(认)定品种,正在进行杂交选育品种2个,引种扩繁试验推广品种1个。  据朝天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区建成核桃基地50万亩,年产量超过5万吨,连续12年位居全省区县首位,核桃综合产值达30亿元。科研人员正在对核桃开展研究工作   杜铠兵 摄延长产业链大数据助力核桃“滚全球”  种植出来的核桃如何体现品牌优势?延长产业链是朝天提高核桃经济附加值、做强核桃品牌的重要方向。越龄食品公司相关负责人谢富贵介绍道:“我们的核桃口感酥脆、低糖低油。”同时,作为广元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产品“中子脆皮核桃月饼”传承人的他也提到,除了机械化制作外,仍有纯手工的月饼制作工艺,未来还将建设研学基地,传承朝天核桃文化。  走进朝天区电商公共服务中心,便能看到一块硕大的电子屏幕,上面显示着朝阳区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的大数据。朝天区商务局负责人说:“数据中心抓取朝天区部分特色产业的大数据,收集整合相关信息,然后以大数据反推销售,促进核桃生产。”  在数据中心另一侧,电视画面显示一名主播正在网络直播平台带货,售卖朝天核桃。据了解,服务中心依托淘宝、拼多多等线上销售渠道,通过产品拍摄、价值挖掘、文化设计、品牌塑造等专业化电商打造,推动产业链的智能化、精准化改造升级,实现产销深度对接,有效推介朝天核桃等优质农特产品,实现“朝天大门朝天开”。  为促进朝天核桃产业进一步发展,朝天区副区长杨金军介绍,计划到2035年,朝天区将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核桃现代化生产加工基地,创建为全国一流的核桃产业示范县,产业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真正实现“朝天核桃滚全球”。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03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杜铠兵8月2日,记者从省农业气象中心获悉,近期我省大部农区将维持晴热天气,各地应积极做好蓄水保水工作,为抵御后期可能出现的高温热害做好准备。同时,盆南伏旱危害的机率明显增大,需做好蓄水保水工作及后期用水安排。  据省气象台预报,8月上旬前期将以高温晴热天气为主,4日开始我省多分散阵雨或雷雨,主要有2次高影响天气过程。8 日至 10日盆地有一次中到大雨,局部暴雨或大暴雨的天气过程,川西高原和攀西地区有小到中雨,局部大雨到暴雨。  省农业气象中心据此建议:各地应积极做好蓄水保水工作;穗花期是水稻主要病虫害的防治关键期,各地应密切关注苗情长势及降水落区的变化,积极做好水稻穗花期内的病虫防治工作。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03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袁宇君  大暑过去,蜀地气温再攀新高。7月25日,记者走进位于简阳市飞龙乡龙王庙村的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玉米新品种展示基地,只见26个玉米新品种组合排列成一片绿色风景。  这是 2021 年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科企合作交流会暨玉米新品种展示观摩会的现场。  国内20余家种业企业参与了新品种现场观摩,其中5家企业与 7 个展示品种“一见钟情”,因而与该所达成合作意向,涉及转让金额近200万元。  “我省玉米种业发展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好时候。”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党委书记、玉米育种专家杨俊品告诉记者,民以食为天、粮以安为先,而种业发展恰好是为粮食安全保驾护航的保险栓、安全网。当前,以省农业科学院为首的省内科研院所正以科企深度合作为抓手,促进四川现代玉米种业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助力川种再铸辉煌。发展现状  在玉米种源上,总体而言在“有没有、保生存”的问题上,我省种源立足国内能够满足需求,不会“一卡就死”,但在“好种源、高质量”方面还有很大差距,缺乏一般配合力高、优质、耐密抗倒、抗旱、抗病、耐低N(P)、籽粒脱水快等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特色专用种质,导致育种群体遗传基础狭窄,品种同质化严重。优异种质匮乏成为种源“卡脖子”的痛点。  杨俊品举了个例 子 。四川夏季高温易导致玉米多病,适宜夏播的玉米品种一直是种植户们的强烈需求。“成单 716”这种既可春播也可夏播的优质玉米新品种一经审定,就成为种植户们关注的对象。“仅一两个新品种问世远远不够,要满足我省玉米种植户的全部需求,还需要更多‘成单716’。”  那我省玉米种业发展现状又如何呢?  省种子站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我省玉米种子生产企业有56家,制种面积18万亩,产量5583万公斤,其中制种面积5000亩以上的企业有11家。从事玉米种子销售的企业有79家,2019年共计销售种子5908万公斤,销售收入达9.4亿元,其中销售量100万公斤以上的企业仅17家。  总体上,玉米种子生产经营的企业规模较小(没有上市企业),实际研发投入不足,难以承担创新主体责任。我省现代商业化育种体系亟待建立。科企合作  作为玉米种业发展中的一大重要责任主体,玉米种业企业保持着与市场的密切联系,敏锐掌握着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品种研发端科研机构受体制等因素影响,离市场较远,却手握高含金量育种攻关科学技术。  省种子协会会长伍先敏告诉记者,当坐拥不同优势的双方,以利益共同体的形式走在一起,便补齐了短板,为聚焦种源“卡脖子”堵点、实现玉米品种的升级带来了无限可能。  科企追求的深度合作,究竟“深”在何处?  先看玉米从“种子”到“餐桌”“料槽”的育种开发漫漫路:亲本自交系选育、杂交组合组配、观察及品比试验开展、参加预试区试及生产试验、通过品种审定……拿到品种经营权的企业,再用亲本进行品种开发生产、制种销售,最后由种植户种出来成为人和畜禽的粮食,让科技成果落地。  深度合作,“深”在合作模式逐渐从最传统的“先结婚后谈恋爱”模式(科研单位育好品种,转让经营权给企业),走向逐渐成为主流的“先谈恋爱后结婚”模式(科研单位选育亲本、组配组合,交由企业进行多点鉴定到品种审定等后续工作),甚至衍生出最为超前的“青梅竹马”模式(科企从选择亲本材料开始合作)。  “相互独立的科企,走上相互促进、配合、监督的道路,让双方关系超越原始利益关系,转为更紧密的‘战友’关系。”伍先敏告诉记者,如此的良性生态,最终产出更多契合市场需求的优质玉米品种,造就理想的玉米种业发展环境。  对此,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付洪向记者提出了展望:我省将面向乡村振兴战略、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围绕“现代农业种业”及“川粮”“川猪”“川牛羊”“川酒”产业体系建设,打造突破性“绿色高效、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特色专用”玉米产业。期待科企深度合作,为我省现代玉米种业高质量发展,持续输出更强助力。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02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 特约通讯员 潘建勇 文/图  7月26日上午11时,头顶炎炎夏日,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雍太文来到一片试验田。他一会儿探出手,查看玉米长势;一会儿弯下身,观察大豆情况。“两种作物的间作效果不错,今年应该又有一个好收成。”他说。  这里位于仁寿县粮油现代农业园区。2020年,仁寿县粮食产量65.03万吨,位列全省第五。作为传统丘区粮仓,仁寿如何实现粮食种植环节的增产增收,助力当地乡村振兴?在这个园区,记者或许从中找到答案。园区内﹃稻田+﹄种养殖基地。新农艺  亩均增收150公斤大豆  中伏已过,园区里的玉米已趋成熟,高高的植株下是矮矮的大豆苗,长势正旺。  “我们在玉米旁间种大豆,可在不影响玉米产量的前提下,实现亩均增收 150公斤大豆。”作为园区博士工作站的成员,雍太文在当地参与试验推广的一项重要农艺,便是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所谓带状复合种植,指的是两行玉米带与三行大豆带复合种植。”  仁寿地处丘区,坡地、山地多,旱地复合种植模式的推广势在必行。在各类旱作粮食中,玉米、大豆的需求缺口巨大,但传统的玉米间种大豆,大豆所占面积很小,亩产仅30至50公斤,还得依靠人收,所以效益很差。“相比之下,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特点在于产出高、可持续、机械化。”  何以见得?雍太文解释说,这一技术在产量方面,可实现大豆相对密植的同时,不影响玉米生长,从而实现亩产玉米 500 多公斤,大豆约 150 公斤;生态效益方面,通过适水种植,化控壮苗,可减少氮肥施用和水土流失;节约人工方面,“适宜机械化操作,是我们试验推广这项技术的初衷之一。”据悉,这项技术可实现玉米大豆的“耕种收”全程机械化。仅播种环节,可实现农机同时播种两行玉米三行大豆,效率达8亩/小时。“通过多年的试验示范,目前我们这项技术仅在仁寿的推广面积就已超过了30万亩。”雍太文说。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推广,有效提高了亩产出,对于夯实“粮袋子”助益良多。但在仁寿县粮油现代农业园区,亮点不止于此。  目前,水稻晶两优华占、德优4923等良种的试验示范,促进了园区内粮油产业良种覆盖率100%;秸秆覆盖技术推广应用率达100%;用菌渣提升水稻米质和产量,推广专门的直播稻秧盘……各种良种、良法在园区内得到了试验、示范,并推广、运用到全县乃至更远的区域。“稻田+” 种粮亩纯收入1万5  提升种粮效益,有助于增加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在仁寿县粮油现代农业园区,一种新的模式让种粮种出了高效益。  当天下午,记者来到仁寿县锦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基地。只见一块块规整的稻田旁环绕着一圈水沟,近看水质清澈,沟旁还有一米多宽的石台……和很多地方不同的是,这里的水稻已长至一米多高。  “这是我们园区与中国科学院合作的巨型稻蛙立体种养示范项目,由锦圣公司负责实施。”仁寿县粮食现代农业园区农技推广服务办公室主任黄志能说,该项目立足稻蛙共生,通过种养循环,实现种粮收益过万元。  “稻蛙共生,取决于青蛙的生长习性和巨型稻的生长特性。”据介绍,同样是3月育秧、5月栽苗,仁寿的常规稻大约8月底采收,但巨型稻却要等到九月中旬。和常规稻相比,巨型稻可长到1.5米至2米,其根系更高、更粗且抗倒伏能力强,并且谷粒更多。  同时,在稻蛙共生模式下,水稻不能施用一丁点的农药、化肥,生长全靠青蛙的排泄物作为有机肥;而稻田里的害虫,又为青蛙提供了饵料。“通过这一模式,每亩田能产出约1000公斤的青蛙和约800公斤的巨型稻,从而实现亩均纯收入约1.5万元。”  目前,仁寿县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已种植巨型稻550亩,并探索了稻蛙、稻鱼、稻鳅、稻鸭等多种立体种养模式,通过发展“稻田+”,在实现绿色生态种植养殖的同时,提高了农田利用率和产出效益。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02
(记者 李丽颖)“花开人来,花落人走”是养蜂人的真实生活写照。每个养蜂人心里都有一幅地图,一年四季开满鲜花,而养蜂人追逐着鲜花常年天南地北迁徙,养蜂的行话称之为“追花夺蜜”,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即便如此,蜂群经常转地,长途跋涉,蜜蜂损失大,蜂蜜产量低,质量差,可谓劳民伤蜂又伤财。养蜂人刘云忠在开箱取蜜。  “采用上下两个箱体的‘双箱体养殖’和‘转地养蜂,追花夺蜜’是目前我国养蜂行业的主要模式,但生产出的蜂蜜产量低、质量差,蜂蜜的营养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养蜂者的收入上不去,养蜂行业亟待一场技术变革来改变现状。”7月26日,在北京密云区举办的“全国成熟蜂蜜高效生产现场观摩会”上,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所长彭文君表示。针对这一产业重大需求,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联合相关单位在多箱体成熟蜂蜜生产技术上突破了多项技术瓶颈,取得了显著成效。  什么是成熟蜂蜜?彭文君解释,这是指蜜蜂采集植物的花蜜、蜜露或甘露,与蜜蜂自身分泌物混合后,经蜜蜂充分酿造而成的天然甜物质,蜜蜂将其存储在蜂巢的蜂房中,并用蜂蜡将其密封,这些封了蜡盖的蜂蜜在蜂房内继续转化,使其水分达到18%以下,蔗糖含量5%以下,葡萄糖和果糖总量达到70%以上,在常温、避光、干燥环境及密封容器中保质期内不发酵变质的纯天然蜂蜜。  如何能生产出成熟蜂蜜呢?成熟蜂蜜生产技术,核心在于在流蜜期来临前通过原群繁殖或合并、整合蜂群,形成超大采蜜群势,流蜜期采用多箱体方法养蜂,及时给蜂群添加继箱,扩大蜂巢,蜂群中一直都有地方让蜜蜂储蜜酿蜜,不需要通过经常取蜜给蜜蜂腾出储蜜空间。  技术带来养蜂业的重要变化之一就是改变“勤取蜜”“取稀蜜”的做法。很多人认为取蜜次数越多,蜂蜜产量越高。大流蜜期,有的养蜂人甚至天天取蜜。蜜蜂研究所副所长吴黎明告诉记者,勤取蜜,取稀蜜,实际上严重影蜂蜜的产量和品质。大流蜜期,每次开箱取蜜,都要提脾抖蜂,割蜡盖取蜜,还空脾给蜂群,蜜蜂还要清理取过蜜的空巢房,恢复工作秩序。整个过程,对蜂群产生严重惊扰,蜜蜂会被激怒,会抢食蜂蜜。蜂群中有蜜就取会导致蜂蜜所剩无几,一旦遇到气温低或刮风、下雨,蜜蜂采不到新蜜,蜜蜂容易受饿甚至饿死,即便饿不死,蜜蜂健康及寿命都会受到影响,严重影响蜂产品产量。另外,取稀蜜会导致取出的蜂蜜没有充分酿造转化,水分含量高,抗菌、抗氧化能力差,微生物容易繁殖超标,蜂蜜很容易发酵。  多箱体成熟蜂蜜生产技术使养蜂人从烦琐的取蜜、检查蜜蜂等劳动中解放出来,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养蜂效率。北京神农之乡养蜂专业合作社刘云忠是养蜂能手,有着30多年的养蜂经验。他告诉记者:“现在养蜂和以前差别太大了,以前我最多养一两百个蜂箱就忙不过来了,现在三口人可以养上千个蜂箱。蜂箱多了,收入也多了!”  吴黎明说,近年来,中国的养蜂业面临逐步后继无人的窘境。老一辈养蜂人逐渐老去,年轻人又不来养蜂,希望技术改变能慢慢扭转这一状况。  刘云忠的儿子刘金良被当地村民称为“蜂二代”,他在外打工、当兵之后,接过父亲的养蜂事业。“从小就看父亲养蜂,太辛苦,太累了,以前从来没想过要养蜂,新技术让我看到养蜂业的希望。”刘金良告诉记者:“现在一年只要两个月时间采蜜,而且不用到处搬箱,蜂蜜完全成熟了取一次蜜就可以了。”  在观摩会现场,专家对刘金良的蜂场封盖成熟蜂蜜进行了取蜜称重。在密云区荆条蜜花期连续阴雨的情况下,成熟蜂蜜产量依然达到每群50公斤以上,高于同样环境条件下常规蜂群非成熟蜂蜜产量的两倍,蜂蜜品质也非常好。这让现场观摩的各地养蜂人啧啧称赞。  技术带来养蜂业的另一个重大变化是,改变“喂白糖换取蜂蜜”的做法。春繁、秋繁,用白糖水奖励饲喂蜜蜂,越冬前突击用白糖水喂蜜蜂作为蜜蜂越冬饲料,这种养殖方式年复一年,延续至今。很多养蜂人认为,如果不给蜜蜂喂白糖,蜜蜂采集酿造的蜂蜜也只是够蜜蜂自己吃,如果外界流蜜不好,不给蜜蜂喂白糖,蜜蜂就会饿死。  吴黎明告诉记者,蜜蜂的生长发育没有蜂蜜和花粉中的各种营养成分,会发育不良,亚健康,蜜蜂会生各种各样的疾病,蜜蜂寿命缩短,采集能力、哺育能力都会大大下降。而且,蜜蜂的卵、幼虫、蛹,也会营养不良,即便蜜蜂出房后,也是亚健康,寿命不长,群势不强,采集力也不强,蜂群自然不能高产丰收。  实验证明,优质蜜脾作为饲料越冬的蜂群,越冬蜜蜂死亡率0.85%-5%。白糖作为越冬饲料的蜂群,越冬蜜蜂死亡率15%-50%,有的甚至更高。成熟蜂蜜生产技术的一个要点就是为蜂群留下足够的优质蜜脾作为饲料越冬。吴黎明说:“用白糖替代蜂蜜损失的是蜜蜂的健康、蜜蜂的寿命、蜂群的群势、蜂群采集力、蜂群的蜂蜜产量和质量,增加的是养蜂人和蜜蜂的劳动量,以及对蜜蜂的伤害和干扰。看似占了白糖和蜂蜜差价的便宜,实际吃了大亏。我们必须要善待蜜蜂,让蜜蜂体质健壮,让蜜蜂健康长寿。”  此外,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还对成熟蜂蜜与浓缩蜂蜜、掺假蜂蜜鉴别、成熟蜂蜜营养功能评价方面进行了艰苦攻关并取得了突破,切实提升蜂产品质量,推动“优质优价”市场形成,促进我国蜂业健康发展。彭文君说:“我们的技术就是使蜜蜂成为蜂蜜的唯一生产者,静下来让蜜蜂酿好蜜。科学养蜂,科学生产蜜蜂产品,成熟蜂蜜是蜂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7-30
四川农村日报讯 邓建刚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7月26日,在泸州市纳溪区打古镇古纯村葡萄种植户杨明均的葡萄基地,杨明均一边忙着将装好的葡萄装车送邮政代办所发往外地,一边不无激动地说:“我种植葡萄有8年,虽然只有30余亩,但年年亩入都有2万元,这得益于我手中的‘两秘笈’。”秘笈一:错峰上市  在杨明均的葡萄园里,笔者发现,虽然草莓香、晨香、紫甜等品种7月初就开始成熟上市,但却还有相当一部分要么推迟半月,要么推迟一两个月,甚至到10月才能成熟上市。“大棚葡萄虽然比露天葡萄的上市时间推后,但每亩要实现2万元的收入,在品种成熟时间的选择上就有讲究了。”杨明均说。  笔者在杨明均的葡萄基地的木牌上看到,他的葡萄园共有8个品种,每个品种后面,他都专门标注了成熟时间:草莓香、晨香、紫甜7月初上市;醉贵妃、美人指、金手指7月中下旬上市;蓝宝石8月初上市;秋天王子10月上市;克伦生可以摘到12月……“我的这些葡萄品种之所以成熟时间有早有晚,主要是规避集中上市的高峰期,实现‘人无我有’,集中上市必然影响葡萄的市场竞争力,体现不出优质优价,最终直接影响收入。”杨明均说。  同时,杨明均对葡萄园还严格控制产量,以提高葡萄品质和颜值。“很多地方葡萄亩产都在三四千斤,而我的葡萄都是严格控制在 2000 斤左右,虽然产量不如别人,但能保证葡萄粒大、形状均匀、糖度提高。葡萄品质好有颜值,人有我优,虽然只卖 10 元/斤,但种植效益依然相当可观。”杨明均说。秘笈二:电商销售  自7月初葡萄陆续上市以来,除了零售和地头采摘外,杨明均的葡萄还搭上邮政电商“顺风车”,通过纳溪区邮政分公司“邮乐购”平台,源源不断销往了泸州和贵州的赤水、仁怀、遵义等城市。  7月26日上午,烈日当空,在杨明均的葡萄园里,一串串葡萄用专用纸袋整齐地套着,杨明均正在地头忙着将采摘下来的玫瑰香葡萄修剪、装箱。  这几年,随着葡萄进入盛产期,种植葡萄要赚钱,首先得让葡萄能以优价卖出去。“好酒也怕巷子深”,精明的杨明均深谙其中的道理。“30亩葡萄说多也不多,说少也不少。”杨明均说,由于他所在的古纯村地理位置相对较偏远,葡萄的销售有一定问题。但自2018年以来,纳溪区邮政局升级“邮乐购”平台,进村入户对接种植大户,他成为了邮政电商的受益者。  尤其令杨明均高兴的是,这两年他的葡萄成熟后,邮政电商工作人员都会及时来到他的葡萄园对接,图文并茂在邮政的电商平台上进行全面展示宣传。纳溪区邮政物流车在偏远镇每天只安排一趟,但现在是葡萄等夏季水果集中上市季节,公司就根据当地产业发展情况,适时改成了上、下午两趟,以保证购买客人在第一时间收到新鲜葡萄等时令水果,以促进销售助农增收。“若没有邮政电商帮忙,我同样会为销售犯愁。”杨明均说。  “作为纳溪邮政分公司,就应该利用自身快递物流优势,一方面让果农的农产品卖得远、卖得好;另一方面,为买家找到安全、质优的农产品,解决了农产品销售的‘源头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问题。”纳溪区邮政分公司负责人介绍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29
四川农村日报讯 彭彬 特约通讯员 田明霞7月21日,梓潼县飞防服务队来到梓潼县文昌镇龙口村村民罗芊芊家的果园,在“飞手”熟练操控下,常温弥雾植保无人机飞向空中,开始向果园各个方位喷洒药物,一股股浓雾四处弥漫。罗芊芊说:“这种无人机给果树打农药是雾状的,能打到叶子的背面,预防红、黄蜘蛛效果比较好,又省时、省工,我家果园里种的200亩蜜柚、耙耙柑大约一天就打完。”  梓潼县是柑橘产业大县,种植蜜柚、大雅、沃柑、耙耙柑等柑橘18万亩。当前,正值柑橘红蜘蛛、黄蜘蛛害虫防治关键时期,柑橘果树打农药一直是困扰当地农户的一大难题。梓潼县的飞防服务队运用新型常温弥雾植保无人机,在柑橘主产区开展药物喷雾飞防作业,为柑橘丰产丰收、果农增产增收做好保障。相比传统无人机飞防,新型常温弥雾植保无人机作业时强大的穿透力使得弥雾覆盖面大,可满足不同作物和树形的不同需求,保证药液能够均匀地附着在叶片正反面,尤其适用于柑橘、蔬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环境。  梓潼县飞防服务队副队长赵易说:“今年夏天我们引进了先进的常温弥雾植保无人机,在许州、宏仁 石牛等地对为害柑橘的红、黄蜘蛛进行防治,争取达到十万亩的防治面积,为梓潼水果的丰产丰收做出我们的努力。”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28
四川农村日报讯 邓建刚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这些天,看着挂在树上的小核桃慢慢长大,泸州市纳溪区打古镇龙古村78岁的宋延成老人高兴得不得了,他估计今年的5亩核桃可以采收1万斤,按市场上2元/斤鲜果价,这核桃就要给他带来2万元收入。宋延成说,核桃因品质好,一个个核桃就是一个个“金蛋蛋”。  6年前,地处偏远的龙古村为了让全村村民早日脱贫致富,采取“专合社+农户”模式,引进千亩核桃种植,作为一个优势产业来打造。宋延成在核桃产业发展之初,就将自家房后的5亩残次林地开垦后全部定植核桃。  为了确保自己种植的核桃能茁壮成长,宋延成都是在龙古村核桃专合社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管理。他严格执行核桃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适时整形修剪、配方施肥,严防病虫害。在挂果前三年,宋延成还在新栽的核桃地头推行合理间作,夏季播种大豆、冬季种植一季时令蔬菜,从根本上解决果园缺肥、缺水、保墒问题,实现园貌整齐,单产稳定,提高核桃产业整体效益。  2018年,核桃挂果后,宋延成又在核桃地头开始放养两批共200来只土鸡。在他的5亩核桃园里,笔者看到,一个个薄皮核桃挂在郁郁葱葱的核桃树枝梢上,再过1个月就可以采摘了。因为已经有了 7年的种植管理经验,宋延成俨然已经成了一个核桃“土专家”。如今他每天都要前往核桃园走走瞧瞧,还不时指导周边农户进行采收前的管护。宋延成告诉笔者:“核桃每亩栽植不能超过35棵树,必须施有机肥。这两年我在树下放养土鸡,果树下的虫子和青草为家禽提供天然的食物,家禽的粪便又能为果树提供充分的肥料,种养结合,一举多得。”  宋延成介绍,核桃浑身都是宝,除了核桃青果、干果外,核桃里面的木质隔膜也是宝贝,它叫作“分心木”,在中医中利用率是非常高的,对于多种疾病都有不错的治疗效果。而且核桃树生长期可达数百年,3年即可结果,5年就进入丰产期了,亩产量在2000斤左右。“发展核桃种植确实是一个好项目。”宋延成说,这两年除了核桃收入,他在核桃园里饲养的200来只土鸡,每年都要给他带来近万元的额外收入,实现了土地的二次收益。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28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杜铠兵 实习生 赵月  “今年的玉米长势不错,都满尖了,就是不晓得产量如何。”在眉山市仁寿县珠嘉镇花园社区的一片农田里,农民王刚正在协助专家测产自家田地里成熟的玉米。  “三个点的平均亩产为569.63公斤。”7月25日,四川省农村科技发展中心邀请了有关专家对四川农业大学承担的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研究与应用”进行产量验收,在仁寿县现代粮食产业示范基地内对3个代表性田块进行现场测产后,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刘永红研究员代表专家组现场公布了这个可喜的成绩。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测产现场会。杜铠兵 摄  我省的玉米平均亩产在380公斤左右。按照此次测产569.63公斤的亩产计算,约是它的1.5倍。  “玉米收获过后,每亩还有近150公斤的大豆产量。”该项目负责人、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雍太文告诉记者,采取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绿色高产高效的技术模式,按照两行玉米、三行大豆的套作方式,配合拌种壮苗、减量一体化施肥、理化诱抗、营养调控等技术的综合运用,实现了玉米和大豆产量的双提升。这相当于利用一半的土地面积,实现了比单一作物净作模式下更高的产量。  “仁寿的农民历来就有将玉米和大豆套作的种植习惯,但是过去由于技术不规范,生产效益一般。”仁寿县农业农村局农技站站长王小彬介绍,从2007年该技术在仁寿县进行试验推广以来,得到了种植户的广泛认可,对当地农业生产技术和粮食产量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据介绍,仁寿现有玉米种植面积近59万亩,大部分都应用了该技术模式。“目前我们还需要一些更适宜本地生产条件的玉米品种,以便在不同生态区域应用。”王小彬说。  该项目技术负责人、四川农业大学玉米栽培专家王小春早已着手。除了此次测产的仲玉3号,在仁寿县现代粮食产业示范基地内,记者看到17个不同的玉米品种在同一块试验田内依次排开,正在进行对比筛选。  “我们选取了包括粮用、青贮等不同的玉米品种,可以更好地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和生产需要。”王小春告诉记者,除了品种筛选,项目组专家也正在结合地形等要素,为当地提高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机械化率提供农技、农机解决方案,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和农民经济效益。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28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袁宇君 阚莹莹在7月24日举行的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科企合作交流会上,该所与4家种业企业,针对水稻、小麦、玉米和油菜的6个品种签订经营权转让协议,涉及直接成果转化金额为500余万元,这6个品种是川优五山、川麦82、川麦81、成青385、成单399和川油83。  省农科院作物所何文铸研究员告诉记者,现场签约的6个品种是最近两三年才审定的新品种,普遍具有高产、抗病、耐密植性好等特点。以该院作物所党委书记、玉米育种专家杨俊品等选育的品种成青 385 举例,两年区试平均生物鲜重亩产3881.3公斤,较对照增产 11.7%,平均增产点率80.0%,且抗小斑病,中抗大斑病和穗腐病等。新品种凭借优异表现获得企业青睐,而且随着品种的推广,科技成果的转化金额将进一步扩大。  当日,省科技厅、省农业农村厅、省种子站、省种子协会等有关专家和国内40多家种业企业代表近百人齐聚一堂,围绕如何打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以及如何发挥新品种支撑力、促进我省现代种业高质量发展等问题展开交流。  省农科院院长牟锦毅介绍,今年是省农科院科技成果转化年。近年来,该院科技成果转化数量呈井喷式增长,并得到了大面积推广应用。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付洪肯定了省农业科学院在农业科技攻关领域中的排头兵作用。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28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