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周超文 王望 记者 程海英)巡塘、喂鱼、接待前来的钓客,这是泸州市江阳区黄舣镇罗湾村10组“养鱼状元”易静一天的工作。“天天有鱼卖,且不要自己下塘打捞、贩卖,虽然流水养殖供人垂钓的水塘面积只有10余亩,但每亩有3万元的利润!”7月25日,正在巡塘的易静高兴地告诉记者说,而在他养殖的鸭嘴鲟鱼塘边,有几个垂钓客不怕炎热在静静地等待鱼儿上钩。易静和他的生态鸭嘴鲟鱼同行的罗湾村党支部书记黄祖明告诉记者,这几年易静能成为罗湾村声名远扬的“养鱼状元”,关键在于他选择喂养的是市场上不多的鸭嘴鲟这种怪鱼,因分区流水饲养,保证了一年四季有鱼卖,加之在销售上均采用放钓模式,不但省时省力,价格每公斤还多卖10元。流水喂养鸭嘴鲟鱼来到易静将8块稻田改造的30亩鱼塘边,只见鱼塘中间有两道铁丝网将之一分为三,各有10余亩的水面,轻风拂过,波光粼粼。从承包村里的鱼塘开始喂鱼,到几年前租用村民稻田改造成鱼塘进行规模饲养,易静在养鱼的道路上已经走过了10年。10年的养鱼经历,让易静除了掌握了一套过硬养鱼技术外,对市场把控他也精准。2015年春,易静了解到鸭嘴鲟鱼在市场上十分畅销后,当年5月就果断地将自己的30多亩鱼塘由原来的饲养常规草鱼、鲤鱼为主改为鸭嘴鲟鱼为主。针对鸭嘴鲟鱼生态喂养长到4—5斤至少需要3年的时间,为了确保3年后自己每个月都有鸭嘴鲟鱼出售,易静从引进鸭嘴鲟鱼苗开始,他就用两道铁丝网果断将30多亩鱼塘一分为三,采取间隔三月分三批引入鸭嘴鳕鱼苗进行饲养,进行流水式养殖鸭嘴鲟鱼。“如果一批就引进,除了资金压力增大外,后续的销售也跟不上。”易静说。如今,历经近4年的养殖,易静的鸭嘴鲟鱼已经陆续上市。由于鸭嘴鲟鱼怪怪的外形和生态品质,一上市,赢得了不少消费者的青睐。对外放钓多卖10元/公斤自今年5月易静的喂养了近4年的鸭嘴鲟上市以来,不论是否节假日,他的鱼塘边,都会有几个甚至10多个垂钓的游客。原来,易静除了生态喂养鸭嘴鲟鱼的同时,利用地处长江边骑游道穿村而过的优势,将养殖场打造成垂钓场。易静介绍,他的鸭嘴鲟鱼平均每亩可产出1000公斤,如果按目前市场价50元/公斤计,每亩卖鱼收入只有5万元,除去3万元的鱼苗、饲料和人工等成本,实际每亩只有2万元的利润。而通过对外放钓,每公斤卖60元,可多卖10元,每亩就多获利1万元。借助这种“对外放钓”的模式,今年首批养殖的10余亩鸭嘴鲟鱼在塘坎边就卖钱,且可多卖10万余元。易静告诉记者,在历经10年养鱼后的他发现,自己同其他养鱼场在卖鱼方法上都是沿袭传统:年初放鱼,年末卖鱼,一年卖一次鱼,到年底大大小小一次性清塘。这种做法的弊端导致年底鱼儿大量上市,卖不上好价钱,且对来年春耕生产用水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现在我通过垂钓改变卖鱼时间,塘里的循环饲养的鸭嘴鲟鱼一年四季都在陆续销售,根本不用担用鱼贩压价了。”易静说。据了解,由于鸭嘴鲟鱼的独特外形和生态品质,易静自5月推出垂钓以来,吸引了周边不少的垂钓爱好者。近4个月来,今年首批10余亩区域养殖了3年多的2万余公斤鸭嘴鲟鱼,目前已被钓走了近1万公斤,给易静带来了15万元的净利。而到年底首批鸭嘴鲟鱼放钓后,预计还将获利达15万元以上,亩均收入达3万元。易静还告诉记者,他目前已经投资20多万元,建成了接待能力达20桌以上的农家鱼馆,让前来的垂钓客能及时吃上自己钓上来的生态鸭嘴鲟鱼,而他通过收取加工费,再赚上一把。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7-26
为进一步巩固电商扶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促进“三农”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保障电商企业发展,7月22日,浙川东西部协作缙云县-南江县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培训正式开班。南江县委常委、统战部长吴城蓉参加开班仪式。此次培训是缙云县组织本县的供销社、经商局等单位的电商专家来南开展电商培训,目的是持续深入推进东西部协作,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而倾情倾力。据统计,缙云县在东西部协作工作中,派出了人力、给足了财力为南江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特别是在南江电商扶贫方面得到绪云县的大力支持, 建成了县级电商营运中心和 100个农村电商服务站点,同时,缙云县有关电商专家来南江已经培训了农村电商人才200余人,通过对口培训,南江县电商加快了发展步伐,走上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2020年,实现线上销售农产品近1亿元,同比增长23.5%,今年1-6月,实现线上销售农产品4300万元,同比增长25.8%。吴城蓉在开班仪式上要求参训学员珍惜此次培训机会,要按时培训,所有学员要严格遵守培训时间安排,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缺席,要有时问观念,转变学员身份严格要求自己,严格约束自己。要虚心好学。本次电商培训,对于全县经济转型升级和电商推广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通过本次培训,进一步培养农村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和电商工作者电商理论知识和实战技能,为引领带动全县电子商务创业创新创造条件。要互学互助。大家要以高度的热情、充沛的精力投入学习,把专家授课与课后讨论结合起来,互学互助。切实掌握直播带货、视频网络营销的策略和技巧,争做电子商务的“行家专家”。将所学内容融会贯通地运用到实际生活、工作和发展中去,为巩固全县脱贫攻坚成果,助力推进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南江县委统战部供稿)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7-23
(朱映江  记者  侯东)近年来,广元市昭化区立足全区广大妇女所需,积极借鉴浙江来料加工业发展先进经验,通过打造“归雁工程”来料加工车间,搭建就业平台,帮助农村留守妇女居家灵活就业,实现“顾家与挣钱”两不误。7月20日,昭化区卫子镇梅树“归雁工程”来料加工车间开班,至此,昭化区来料加工车间已增至4个。在简短的开班仪式后,来自卫子镇梅树村的近100名学员在浙江企业老师的带领下开始了手工及平车的实操学习。袁玉春因家中有病人照顾,不能外出就业的她在得知村里要开办来料加工车间后,毅然报名参加。袁玉春坚信,通过培训后的她也能在家门口当上“上班族”,实现“顾家与挣钱”两不误。“我以前有点缝纫基础,现在办的这个车间离我家又近,所以我选择来这学平车,既能挣钱又能顾家是我多年的梦想,我好开心。”袁玉春笑道。作为群众增收的“新路子”,实现家门口就业的“新机会”,此次开办的昭化区卫子镇梅树“归雁工程”来料加工车间将主要加工生产褶皱抱枕、茄子被等产品,并通过实行“企业+村集体经济+经纪人+员工”的运作模式,员工们在获得工资收益的同时,也将有效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加工车间能办到我们村,妇女同胞们都非常高兴,作为管理人员,我要做好她们的思想工作,鼓励更多的女性加入到车间参加培训,静下心来学技术,顺利领到结业证。同时做好后勤服务保障工作,让留守妇女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该来料加工车间经纪人刘国兰说。截至目前,昭化区“归雁工程”来料加工车间已吸纳妇女就业近200人,生产产品12万件,远销韩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家,并发放加工费85余万元。为进一步助推就近就业,今年3月,昭化区还与浙江省浦江县盛开花边厂签订了年产80万套家用纺织品项目投资协议,根据协议内容,将在昭化区建成2万平方米生产厂房,提供稳定就业岗位150个以上,带动更多留守妇女实现就近就业。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07-22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张立峰7月20日,记者从省人社厅获悉,在新一轮川浙东西部协作开启之际,雷波县于 14日首次组织本县 47 名雷波籍脱贫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到浙江务工,由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提供适合岗位,岗位上班薪酬约 4000余元,加上宁波和凉山两地政府的稳岗补贴,人均每个月可以领到5000元左右。记者了解到,为帮助彝族同胞克服语言和生活等方面困难,雷波县特别派出了经验丰富的彝族干部陪同务工人员一起,常驻宁波象山专门从事稳岗服务保障工作。  2021 年是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一年,雷波县持续做好过渡期内劳务输出及农民工服务保障各项工作,通过抓实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防止规模性返贫,全力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  今年6月,雷波县与浙江宁波市象山县召开劳务协作对接会议,对如何制定稳岗补贴和农民工子女入学等能够促进提高农民工务工质量的一系列政策进行了深入交流,并签订《宁波象山·凉山雷波劳务协作框架协议》。此后,又连续在雷波县境内的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举行专场招聘会,还通过微信、QQ群向全县21个乡镇发布500余个东西部劳务协作招聘岗位。  据了解,雷波县计划今年向浙江宁波点对点输出300名以上脱贫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22
(潘建勇 记者 樊邦平)“今年10万余公斤李子,不到一个月时间就全部卖完,赚了10多万元。”7月15日,刚刚卖完李子的仁寿县青岗乡汤家村2组返乡创业大学生王东已经开始盘算明年的计划。  2017年返乡创业的王东在家乡承包了200多亩荒山,种起了“五月脆”“冰糖李”等李子品种。由于资金链断裂,2020年,王东连李子树的肥料都买不起。当年12月,仁寿县人社局为他办理了20万元的大学生创业担保贴息贷款,拿到贷款的他立即买来肥料,给李树施肥,渡过了难关。  今年6月,王东的200亩李子迎来丰收,因为品质好,10万余公斤李子在不到一个月时间便被从广西、广东、重庆等地来的客商抢购一空。  眼下的仁寿县,像王东一样的返乡创业大学生还有不少。“现在的农村,要多有像王东一样的年轻娃娃哦,他们不仅带来了新的理念,还为农村带来了希望。”7月15日,在听了王东对明年的计划后,汤家村的种地“老把式”王少文发出了如此感慨。  王少文在家务农多年,经营着传统的粮油作物。如今,在王东李子基地上班的王少文不仅每天能挣到70元的务工费,还能照顾家庭,更能轻松打理好自家的地。  在王东带领下,汤家村已有20余位村民解决了就业问题,原来村上的那片荒山荒坡,也由此变成了青山。  仁寿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仁寿县已成功吸引大学生返乡创办家庭农场132个、专合组织71家,成为乡村振兴和村民致富增收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为了提升乡村的活力,推动全县农业做大做强,仁寿县大力实施引才回乡工程,支持大学生返乡创业。仁寿县宝飞镇龙腾村的黄小龙便是其中的代表。几年前,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的黄小龙在成都一家公司工作,得知家乡出台了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政策后,果断回到家乡,并参加仁寿县人社局组织实施的返乡创业培训和技能培训,发展起了葡萄产业,当地镇村干部也积极帮助他规划、协调流转土地。  “今年我种植的50亩葡萄园进入盛产期,每亩产值能达到1万元,现在客户上门收购,加上电商销售,今年能轻松赚到20万元。”7月15日,在自家的葡萄基地内,黄小龙信心满满地说。  近年来,仁寿县依托4个创业培训定点机构,将有培训意愿的返乡创业人员纳入到创业培训范围;同时,还对符合条件的返乡入乡创业人员,按规定给予创业贷款,并减免税费,提供场地租赁补贴。  今年,仁寿为30名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发放了创业担保贷款1284.1万元,帮助了230名大学生圆了返乡创业梦,还对毕业五年内处于失业状态的12名大学生,给予了12万元的创业补贴。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7-21
(李霞 记者李全民)“大家这边请,吃完饭还可以采摘水果、喂养动物、欣赏乡村美景……”7月19日,走进利州区龙潭乡金鼓村四季绣农场,皮肤黝黑、面带微笑的农家乐老板胡晓全正忙着招呼客人。利州区人大代表胡晓全接受记者采访胡晓全,广元市勤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社长、四季绣生态农庄总经理,是当地有名的返乡创业致富带头人。作为区第八届人大代表,胡晓全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创业精神鼓励着村民,通过开办生态休闲农庄,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奔康,并履职尽责做好群众的代言人。几经闯荡 返乡实现创业梦每天清晨,一喂完牛,胡晓全就在生态农庄里忙碌起来:打理花草、张罗饭菜、检查设施……在龙潭乡金鼓村,说起胡晓全,当地村民无不竖起大拇指。从18岁起,他就外出打工,因吃苦耐劳深受老板赏识,到23岁时,便当上了建材公司的副总经理,返乡之前,已累积挣到100多万元。开茶楼餐厅、发展养殖业、开办农家乐……2002年底,胡晓全怀揣梦想,带着人生“第一桶金”回到家乡,带领村民开启创业之路。2014年,胡晓全利用集体闲置校舍及周边集体资源,在金鼓村打造出集观光休闲、餐饮住宿、肉牛养殖、农耕体验等乡村旅游于一体的四季绣生态农庄。为了农庄的长远发展,胡晓全还多次前往德国、荷兰、巴基斯坦等国观摩学习,把国外规范化、现代化的经营模式运用到自己的农庄发展中来,这为合作社和生态农庄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四季绣生态农庄己经营6年,每年接待游客6万余人,共实现年收入600余万元。胡晓全喂养肉牛反哺桑梓 带领乡邻共致富“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这都多亏了胡老板!”提起胡晓全,金鼓村3组60多岁的村民李秀宣便笑得合不拢嘴。“胡老板的农家乐,让村民们真正过上了好日子。”自2016年以来,李秀宣在四季绣生态农庄务工,每月固定能挣2300元工资。“让乡邻们都富起来、过上好日子,我的创业才真正算成功。”自返乡创业以来,胡晓全坚持使用村里的闲散劳动力,除了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外,还带动周边50余户农户发展小家禽养殖,及蔬菜、牧草种植等,促进村民增收致富。截至目前,胡晓全共带动20余户村民常年务工,年发放务工工资100余万元,通过合作社和生态农庄收购,户均增收3500元以上。近4年共计为80户贫困户分红27.888万元。建言献策 做好群众代言人“当代表就要建言献策为群众代言。”自2016年当选为区人大代表以来,胡晓全始终怀着心系农民的赤子之心,履职尽责,为家乡发展道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用实际行动和真情奉献展现了人大代表的职责和担当。除了日常管理生态农庄外,胡晓全在代表履职路上从未放慢脚步,他时刻牢记代表使命,积极履职尽责。在历经外出闯荡和返乡创业后,胡晓全深刻认识到基础设施对农村发展的重要性,他充分行使代表职权,围绕“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休闲农庄”提出建议和意见。同时,在日常的工作中,胡晓全积极收集关于群众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保障、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真正起到了人大代表深入群众体察民情、收集民意、下宣政策、监督公正执法的作用。“接下来,我会尽心履职,继续关注村民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做好群众的代言人。”胡晓全说。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1-07-20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袁宇君 洪瑜 文/图  7月中旬,暑气蒸腾。驾车行驶在302省道,穿过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阿坝县麦昆乡,目光被车道两旁的万亩油菜吸引。这片璀璨“金黄”,属于阿坝县万利农副产品开发有限公司,这是4个90后阿坝籍创业青年返乡成立的公司。  2016年,卡西·扎波、邓真木央等4名刚毕业的大学生回到家乡,在大学生返乡创业政策支持下,创办了公司,短短几年间实现了2万亩高原优质油菜规模化种植,打造出远销省外的“觉域牌”系列高原有机菜籽油。他们的公司带动无数乡亲父老致富增收,去年产值达3700余万元。  阿坝县科技和农牧水务局局长孙玉勇告诉记者,该公司正是阿坝县2021年农旅融合观光春油菜建设项目的实施单位之一。目前,该县正以政企联手方式,以高原优质油菜农旅产业为切口,大力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让致富之花开到农牧民家。阿坝县麦昆乡公路旁的油菜。受访者供图产业路子多 为啥选油菜  2016年,扎波放弃在成都的工作,与3名大学同学一起回到家乡阿坝县创业,生产本土天然绿色食品。  川西藏区好东西可不少,青稞酒、沙棘汁、菜籽油都独具特色,该选哪个好?扎波和伙伴们犯了难。针对这个问题,一项长达半年的调查研究开始了。  在实地走访中,创业青年们发现,高原油菜的种植在阿坝县已有较长历史和一定的种植面积,呈星点状分散于农牧民家中。“如今,不少进口菜籽油整齐地摆在高档进口食品店里,小小一瓶就能卖到几百元。再看我们自己的菜籽油,质量并不逊于进口货,却只能灌进用过的辣椒瓶里,不为更多人所知……”扎波团队想要改变这样的现状,决定在油菜产业一展身手。扎波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创业多艰难 科技来助力  经过数月筹备,在阿坝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扎波他们的公司开在了阿坝县南岸新区德阿生态工业园区内。  收购老乡的油菜籽,采用古法压榨技术,一桶桶醇厚清香的高原优质菜籽油从生产线走下来,销量越走越高。但扎波和兄弟们还没来得及高兴,另一个问题又摆在眼前:菜籽供应不足。  “阿坝县地处高原,气候恶劣,再加上落后的耕种方式,我们每亩油菜的产量只有140斤左右。”2018年扎波的公司通过土地流转,在公路沿线种植了15000亩油菜。如何提高油菜产量?扎波把目光转向了大型农业机械耕种和现代科学种植技术,“2018年,我们邀请到四川省农科院的专家作为公司的技术顾问,种植基地开始采用现代科学种植技术。我们还首次采用了大型农业机械进行耕种,提高了播种质量和效率。”2019年该公司油菜种植面积扩大到2万亩,且注入了科技力量后,油菜亩产量提高了20%,产出的菜籽油还取得了原料“有机认证”及产品“有机认证”。  3年过去,“觉域牌”系列菜籽油横空出世,成功进驻某连锁超市的150余家门店,并在阿坝县、若尔盖县、红原县等8地设立专卖店,还依托多家电商平台,远销藏、甘、青、浙、滇等地,去年实现产值3700余万元。菜籽油加工厂一角。提高附加值 产业做精细“父老乡亲生我育我助我创业,我们也要回馈父老乡亲。”在自身发展的同时,扎波和伙伴们还一直致力于引导家乡群众共同致富。万利农副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每年流转7个乡镇12个村的3万亩耕地,吸纳当地农牧民季节性用工达 2000 余人。2019年,公司发放土地流转资金340 余万元,发放劳务工资500余万元,带动1.3万余农牧民人均增收669元。如今,“觉域牌”高原有机菜籽油,已名副其实成为助力高原油菜产业发展、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的“助推器”。这样的成绩,并没有让创业者们沾沾自喜,他们想做出更高附加值的产品,走出一条精深加工的道路。  自 2017 年起,扎波逐步整合收购阿坝县7家养蜂店,搭建起蜂蜜生产车间,打造高原有机优质油菜花蜂蜜产品。到了2020年,该公司每年生产的蜂蜜产品已超过3万斤。  另外,为了向阿坝县打造省内生态示范县的发展思路靠拢,万利农副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在省农科院土肥所提供的技术支持下,大力研发以菜籽油枯、油菜秸秆、牛羊粪便等为原料的高原生态有机肥料。这项突破不仅满足了本公司油菜种植基地的用肥需求,节约了施肥管理成本,为油菜产业创造更高附加值,同时在阿坝县实施“双减”过程中提供了有效助力。  今年,扎波作为四川省新党员三位代表中的一员,前往北京参加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带着澎湃的心情回到岗位,他把产业做强做大的决心更加坚定。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19
四川三农新闻网(通讯员 刘敬宗)经纪人,是买卖双方介绍交易以获取佣金的中间商人。丹棱县齐乐镇梅湾村4组村民郭孝举就成为了这样一位农村职业经纪人。郭孝举,年过半百有三,上有父母,下有儿媳、孙子,一家四代八口人,同住一个屋檐下,四世同堂,其乐融融。一楼一底700多平方的“小洋楼”,掩映在周围满是绿色的柑橘园中,这分明就是与众不同的“别墅”。2020年,郭孝举一家种植“丹棱桔橙”总收入达到105万元,除去成本35万元,纯收入实现70万元。今年市场行情极端不利的情况下,郭孝举家的水果收入也是保本还略有赢利,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致富带头人。“今天晚上我们就出发,一共来两个车7个人。”昨天见到郭孝举时,他正开着奥迪A6忙着召集自己的队伍,准备前往德阳市中江县一个4000亩柑橘园的农场,开展修枝、蔬果、施肥、打药工作。他说:“我们每次去都是包吃包住300元一天,每个车还要包来回的油钱。”农场主唐女士是一位返乡创业大学生,她有一个同学在成都市蒲江县,通过同学引荐认识了郭孝举。郭孝举是“丹棱桔橙”种植大户,总面积达35亩,其中流转20亩,有不知火1100株,春见600株,爱媛60株,今年高换红美人200株。经过二十多年的摸爬滚打,他不仅掌握了柑橘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而且还在种植过程中不知不觉就成为了农村中的职业经纪人。七年前,他在流转土地的红石水果园管理房(瓦房)上翻房子。站高一着,再俯看房下的果园,发现从农业农村局退休的农艺师欧阳老师的果园与众不同,叶色深绿,叶片厚实,树体健壮。正在思考自己的果园为何叶片发黄,叶色暗淡,生长无劲之时,果园来了一辆大卡车,车上载了满满的一车肥料,看见欧阳老师出门迎接,郭孝举才知道这车肥料是欧阳老师买的。他立即从房子上下来,看清楚载来的是有机肥。他马上咨询了欧阳老师肥料的用法,再找到货车司机说明马上要买两车(每车是16吨)。厂方司机说:“要现金交易。”郭孝举爽快地答应,从此与有机肥结缘。此时,正值厂家在丹棱寻找销售代理,因郭孝举这个人耿直干脆,加之自身用肥量也大,厂家很乐意与他合作。但郭孝举提出了一个先决条件:市场销售零售价由他灵活掌握,不由厂家说了算。本是农民身份的郭孝举,把代理利润看得很低,开始时厂家怀疑这样下去,可能做不长,哪晓得通过努力,到2020年,一年仅代理有机肥这一项就要达3000多吨!不仅厂家满意,农民也很满意,原因是同类产品中,郭孝举代理的有机肥价格实惠。截止目前,前来找郭孝举代理肥料的还有复合肥、螯合肥厂家共4家。郭孝举之所以能够做好肥料代理这工作,除了价格的因素而外,关键的是他在实践中摸索了一整套实用的柑橘栽培技术和肥料应用技术,能够为果农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2020年4月8日,同一天销售不知火,郭孝举的每公斤售价8.00元,而邻居家每公斤售价仅4.40至4.80元。用外地果商的话说“郭孝举的水果有多少要多少,不考虑价格因素。”果子大小均匀、外观色泽艳丽,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口感舒适,这是郭孝举家水果的特点。“80以下的,找到一个奖励你10元!”郭孝举曾夸下这样的海口,他家的不知火,至少都是80起点,几乎是每个果商众所周知的事。合理修枝、合理负载、生草栽培,大量施用有机肥是他成功的主要秘诀。针对柑橘不同品种、不同树龄、不同的地形地势、不同的生育时期,该施什么肥料很有讲究。不能十二点吃了午饭,下午两点就吃晚饭,也不能等到半夜才吃晚饭。干体力活的人要吃干饭,老年人适合吃稀饭,几个月的奶娃子还不能吃饭。郭孝举讲起这些总是一套一套的,形象的比喻把“肥料是植物的粮食”说得清清楚楚。之所以老百姓相信他,恐怕原因还在于此吧!果农彭钢当年的果树,修枝不合理,树势也差,根系更差。郭孝举主动找他愿意无偿提供技术,帮助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经过几年的努力,不仅彭钢信任了他,果园有了很大的起色,而且还带动了以彭钢为中心的周边群众,让几千亩果园发生了质的变化。作为农村经纪人的郭孝举,组织的技术服务队(修枝、疏果、施肥、打药)为果农提供服务之后,如果哪一户的水果不比以前的好,他就让果农到自己家里选择相同面积的果子随便摘。他说,敢这样说的人不多,敢这样做的人更少。因为我是农民,我的底气是“先试验、后示范、再推广”,摸到石头过河。郭孝举(右)向儿子郭忠伟传授掐梢、抹芽技术郭孝举(左)向儿子传授有机肥施用与土壤改良技术郭忠伟展示施用机肥(左)与未施用有机肥果子大小色泽及叶片色泽的区别郭孝举一家三代在果园查看水果长势当年嫁接的新品种当年挂果中国美丽乡村——梅湾村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1-07-15
    “旱地麦浪泛金黄,大地笼罩青纱帐”,这是蔡志全儿时的记忆。如今,虽不见金麦浪和青纱帐,但望着眼前“桃花梨花满山间,土鸡土鸭一大片”的现代立体综合性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园,他深感欣慰。蔡志全  力排众议,青春作伴好还乡  蔡志全,四川南江正直人,民营企业南江县巴山盛达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迫于生计,年少外出打工,从工人到车间主任到推销员、经销主管,再到与人合伙办起民营医院,事业可谓是干得风生水起,在异乡也站稳了脚跟。2014年春天,老家村支书向他发出了回村邀请,一句“老蔡,我们村上现在土地空的多,政策也好,你考虑下回来搞点产业嘛”,再次勾起了一直埋藏在蔡志全内心深处的乡土情怀,开启了他和故乡另一段故事。  当蔡志全把回乡创业的决定告诉家人,本以为会一如既往地获得支持,却没想到遭到全家一致反对。亲人们都不理解为什么好好的生意不做非要回农村种地。  “这么多年,我们千辛万苦才离开农村,你现在又回去搞农业,那我们先把婚离了,各过各的”,蔡志全的妻子斩钉截铁地说到。“你莫回去,跌深了就爬不起来哦”“胆子大,是个哈娃儿,瞎起搞”“农业投入又大,回本又慢,奉献还高,我不建议回去搞”......这一连串来自家人朋友的反对声无疑给满怀激情的蔡志全泼了一盆冷水。  一边是浓浓的家乡情怀,一边是家人朋友的苦言相劝甚至极力反对,蔡志全辗转反侧、几夜未眠,内心经历了无数次反复的挣扎后,这个一向执拗的汉子再次坚持了他的想法,最终依然决定回乡创业。农业产业园俯瞰  殚精竭虑,创业艰难百战多  2015年4月,巴山盛达生态农业产业园开始启动,三台挖机昼夜施工,随着项目不断推进,一个个难题也接踵而来。先是土地流转问题,种惯了传统农作物的村民顾虑重重。  “不得干,那是拿来种粮食种菜的,你把土地给我占了我吃啥子?”园区道路施工进行到中途就遭到柳树村贫困户蔡某的阻拦;更有部分农户先是同意土地流转,当把树苗栽下后,却又反悔,怕自己的土地流转后生活没着落,把栽下地的树苗全部拔出来扔了。面对一个又一个难题,蔡志全并没有气馁,而是重振精神,会同村两委干部多次登门给群众做思想工作,为顺利流转产业园区使用土地,蔡志全可以说是踏烂了门槛、磨穿了鞋底、磨破了嘴皮。  其实,对于农业项目,蔡志全完全是个门外汉,但多年的历练早已让他养成了勤奋好学、肯钻肯研的习惯。蔡志全的弟弟蔡玉林说:“有时候吃饭都看到他在手机上看那些种养殖的视频,偶尔还请县上、省上的农业专家来现场指导,现在他都快成土专家了”。“许多人的种养殖技术基本是我手把手教会了的”蔡志全说到。“从打窝、管理、施肥、修枝,他是亲自来一步步指导我们,帮助非常大。”柳树村村民蔡茂银说起蔡志全也特别激动。  土地、技术的事情解决了,资金问题却出现了瓶颈。“完全没想到搞农业投入这么大,短短一年多时间就花光了我带回来的600多万元”。合作股东的撤资更是让蔡志全雪上加霜,但他不服输的倔劲支撑着他,瞒着家人卖掉医院所持的股份、抵押车和铺面、找朋友做信用担保,蔡志全就这样一步步坚持到现在。  历尽千帆,守得云开见月明  巴山盛大农业有限公司始终坚持“使用本地劳动力,优先考虑贫困户”的用工原则。每年吸纳当地劳动力高达8000人次,200余名贫困群众可年均增收5000多元。“一天可以挣60多块钱,自己屋里的庄稼照样管,还是很可以了!”说起在巴山盛大农业有限公司务工,蔡茂莲忍不住地赞叹。  同时,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为当地老百姓提供免费技术指导,引进优良品种,带动周边5个村近1000户农户发展种养殖业,公司回购再贴牌销售。目前,巴山盛达农业有限公司累计提供农业技术指导6000余人次,也使当地群众实现务工收入60余万元,带动6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年增收1200元以上。  “确实没想到一说他就回来了,更没想到他发展得这么好,多亏了他,我们柳树村也从以前的贫困村变成了产业示范村。”蒋治才虽然已不再担任柳树村支部书记,但他经常总对人讲“喊老蔡回来是我为柳树村做的最有意义的事”。  2015年初南江巴山盛达农业有限公司成立,至今已有6年多。这六年时间里,蔡志全个人累计投资1200余万元,流转123户农户土地941亩,建设管理房面积600平方米、鸡舍面积630平方米、散养巴山土鸡存栏3000只、投放鱼苗50万尾,种植高品质葡萄、汶川李、优质桃树480亩,套种中药材、蔬菜200余亩。全面投产后,预计年收入达400多万元。2020年蔡志全被表彰为“四川省返乡下乡创业明星”,巴山盛达农业有限公司被市委表彰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先进集体”。  谈到今后的发展,蔡志全十分乐观:“我计划在与村两委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园区规模,实现养殖规模和销售收入翻番的目标,引领周边更多的老百姓加入我们这个队伍,带动大家共同致富。”(南江县正直镇供稿)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7-13
    (记者 陈方耀 图片由双流区提供)“只有带领村民们共同增收致富了,我才睡得安稳踏实。”这句朴实话语出自一名基层普通党员,现任成都市双流区胜利牧山香梨种植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理事长杨先东之口。出生于1963年的杨先东,正是成都市著名商标“牧山香”品牌的缔造者,他不仅让自己创建的合作社由小到大成为“国家级示范合作社”,还带动700余户农户致富奔康,先后获评“四川省创业之星”“四川省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农民工”、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等殊荣。杨先东    抢抓机遇,带领群众致富奔康。2001年,善于抢抓机遇的他自费外出考察学习梨子、桃子的种植技术,取得高级农技师职称,成为当地致富能人。2005年,他率先创办胜利果蔬协会,注册“牧山香”商标,决心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2007年,他又创办胜利牧山香梨种植专业合作社,带领合作社改良种植牧山香梨3800余亩,培育科技示范户400余户,全镇优质果比例由不足30%跃升至80%以上。2020年,合作社销售牧山香梨、胭脂脆桃等特色农产品210万斤,销售收入超1870万元。合作社成员人均收入从2012年的15360元提高到2020年的51800元。    心怀大爱,主动助力脱贫攻坚。2019年3月,他把1800余株带着土球的优质胭脂脆桃从双流运到甘孜州巴塘县。“这批捐赠的桃树属于早熟品种,果大质优,市场售价大约10元一斤。而在巴塘要六七月才成熟,这一定会卖个好价钱。”他向当地满怀期待的群众介绍道。他代表合作社捐赠给巴塘县价值16万余元胭脂脆桃树,免费提供技术服务和指导、签订保底收购协议,帮助实现每亩2万元的经济收益。    协同发展,党建赋能乡村振兴。2016年,他发起成立合作社党支部。作为党支部书记的他,坚持党建引领,探索建立“支部+协会+基地+农户”农旅融合发展模式,依托专业合作社的技术、销售等优势,探索与民宿商家的联营联建模式,让香梨、脆桃、矮柚、葡萄等特色农产品就地鲜销,打造精品定制、果蔬采摘、农事体验等假日经济新业态。
成都日报 | 分享: 2021-07-05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 罗敏 阚莹莹    “备受鼓舞!我们一定撸起袖子加油干!”7月1日上午,夹江县乐天农业机械化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涛,在观看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直播后,迅速来到田间地头。大田里,分蘖期的水稻长势正旺,他第一时间安排了飞防。  毕业于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的王涛,5年前牵头成立了乐天农机专合社。和其他专合社相比,这个合作社有些特别:一是成员学历高,25人中5人有中级以上职称,其中高级农艺师有两名;二是年纪轻,合作社成员的平均年龄仅31岁,这是一群由80后90后年轻人组成的农业“生力军”。  “乡村要吸引人才回流,离不开好的政策和组织的引导。”5年来,从用地到购机,当地县委、县政府给予了乐天农机合作社大力支持。而今,该合作社以夹江为中心,为当地及周边区县农户提供耕、种、防、收、烘、储、销的全程一体化服务,托管面积达1.8万亩。  今年9月,王涛即将迎来自己30岁的生日,也将成为一名正式党员。在他的带领下,乐天合作社进一步探索科学种植模式,通过打通整个种植环节,实现了单亩成本节约60余元。“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应把青春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结合我们自身,就是要把自身的成长与乡村的发展结合在一起,回报乡邻,让更多农户跟着我们合作社一起共同富裕,从而真正做到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不负时代,不负韶华。”王涛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02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周金泉 罗敏 袁宇君    7月1日,叙永县马岭镇龙盘村养殖户邵泽刚像往常一样,凌晨5点30分就起床到养殖棚内喂养黑水虻,然后又到学校为女儿升初中报名。忙碌中,他没有忘记一件大事:7点40分前赶回家中,打开电视机,准备好纸笔,在8点钟准时收看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并记录心得体会。  “我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感党恩,跟党走!”看完大会直播后,邵泽刚激动地说,“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激励着我更加努力地搞好农业生产、服务乡村振兴。”  2013年,在浙江一家酒店做保安的邵泽刚返乡创业。当时,他一家因病致贫、举步维艰,而他刚起步的鸽子养殖也因为缺乏销售渠道造成积压,陷入困境。此时,镇政府及驻村第一书记伸出援手,为他跑销路,鸽子的销售难题最终迎刃而解。2015年,镇政府又指定一名驻村农技员对他进行帮扶,邵泽刚从养殖黑水虻的“门外汉 ”变 成 了 行 家 里 手 。2017年,邵泽刚一家顺利脱贫,到2019年,他的黑水虻养殖面积已达300多平方米,年利润达10多万元。  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人的殷切寄语,令35岁的邵泽刚深感振奋:“是党和政府帮助我脱贫致富,我会更加努力,带领家乡父老一起致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梦想贡献我的一份力量。”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02
(周超文 冯志强 记者 程海英)6月27日,笔者走进泸州市纳溪区新乐镇高泂村返乡农家女张安秀的大棚葡萄园里看到,狭长的葡萄架上沉甸甸地缀满了泛红葡萄,果香溢满整个葡萄园。虽然大棚里温度较室外高了好几度,但依然挡不住驱车而来的游客进园体验采摘,葡萄园里一片欢声笑语;而在这些葡萄树下,刚刚完成育雏的小鸡在葡萄园里争抢掉落在地上的葡萄……“今年的葡萄收成还不错,虽然已经上市20多天了,但前来采摘的客人依然不少……”张安秀一边娴熟地采剪着葡萄,一边笑着说。张安秀(右)在大棚里剪葡萄今年51岁的张安秀是一名返乡创业妇女,她曾在上海从事葡萄种植达14年,对种葡萄她有着丰富的管护经验,因此返乡选择创业时她就首选进行葡萄种植。2013年,张安秀从上海返乡后,她就投入50余万元,流转了20多亩土地,引进玫瑰香和奶油香两个优质葡萄品种进行种植。与别人种葡萄不同的是,一开始她就采取大棚种植模式进行无公害栽培。“这种大棚栽培模式,虽然投入大些,但上市时间比非大棚种植的葡萄要早20天上市。”张安秀说,大棚栽培葡萄好处不少,把葡萄都种在大棚里,结合前期促成、后期避雨的高效栽培模式,能减少因雨水带来的病虫害的发生,特别是葡萄因为生长在大棚里,即便不套袋也能规避虫害和鸟儿的侵袭。同时,她还严格按照绿色食品的标准进行种植,坚持使用有机肥,不打农药,确保了葡萄的生态品质,葡萄的味道更甜,品质更优,价格也更好。张安秀在葡萄园里在葡萄的种植管理过程中,为了提升葡萄个头和口感,张安秀就从控制产量入手,科学疏花疏果,对葡萄实行“计划生育”,亩产量只保持在1000斤左右。“疏花疏果要快,必须在一周内完成,否则葡萄就会长在一起,在疏花疏果那几天我都是起早摸黑扎在地里。”张安秀剪着丰收的葡萄,脸上挂着微笑,言语间流露出欣慰与满足。由于张安秀的大棚葡萄上市时间比别人早了20天,价格也高了不少,尽管科学疏果每亩产量只保留1000斤左右,但亩收入却可以达到1万元以。在销售上,张安秀也做到与时俱进,通过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宣传销售,现在她种的葡萄90%都是顾客上门采摘,在地头就轻松把钱赚到手。据悉,这两年,靠着体验采摘,张安秀的20多亩葡萄,年年收入都在20余万元,让小小的葡萄一举变成了致富“金果”。除了种葡萄的收入,张安秀还将葡萄园变成了养鸡场。笔者在葡萄园里看到,一只只刚从育雏房里放养在葡萄树的小鸡,正争相啄食着掉落下来的葡萄。“这葡萄园里养土鸡,增加了的这笔收入不可小视。”张安秀说,葡萄园喂养的土鸡长得快,在葡萄采摘时节放进1斤多的育雏小鸡,半年时间就可以长到4、5斤了,效益相当不错,因是放养于葡萄园,每斤卖30元还要提前预订,一只有50元的利润。张安秀在避开葡萄生长季养殖的两批600多只土鸡,一年下来,就要给他带来3万余元的收入。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这两年,张安秀种植大棚葡萄的名气大了,钱包鼓了,但她没有忘记带动其他乡亲一起致富。不管谁来请教葡萄种植技术,她都耐心解答。她说:“我现在虽然靠着种植大棚葡萄每年能收入20余万元,但全得益于国家的富民政策,我富裕了,带领乡亲们一起过上好日子也是我的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在张安秀的带动和悉心指导下,高洞村有3个返乡农民加入到了葡萄种植中来,亩收入都在万元以上,个个都尝足了种植葡萄的甜头。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7-01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张立峰    离土不离乡,职业技能的提升是农民谋生、致富的关键。无论是农民工还是创业者,学本事、学技术都对自己有益。在就业和创业的过程中,农民工、创业者学了哪些技能?如何提升?致富的效果如何?近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他们中的部分代表。  “算了几遍了,总共是1.7万多元。”闲暇时,李寿梅和丈夫坐在家中“数钱”。“现在不是数纸币了,对着手机屏幕算账还真是不习惯。”近日,李寿梅对记者说起自己的一件高兴事。  李寿梅和丈夫开的农庄在大渡河畔的泸定县冷碛镇杵坭村。依托大渡河畔的优美风光,5年来,李寿梅已将农庄成功打造成一个集农家餐饮、水果采摘为一体,一次性可接待400余人的民居接待服务场所,一年纯收入10多万元,夫妻二人过上了小康生活。  生意好的原因,李寿梅坦言,最关键的是她的烹饪技术好。“做农家乐,核心还是在餐饮。一顿饭没吃好,顾客就不会再来了。”李寿梅告诉记者,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中,吃排在第一。  为了学习烹饪,李寿梅和丈夫曾专门外出学习,为此还特地关门歇业。“这有很大的必要性。”李寿梅告诉记者,这些年由于来大渡河和泸定桥的游客全国各地都有,因此菜系上会的越多越好。“广东人吃不了辣,湖南人又不爱吃清淡的,不会粤菜完全不行,不会北方菜系也不行。”李寿梅说。  2020年,李寿梅和丈夫专程到成都付费报了烹饪培训课程。  “烹调技术的基本功包括:刀工技术、投料技术、上浆挂糊技术、掌握火候技术、勾芡泼汁技术、调味时间和数量的掌握技术、翻勺技术和装盘技术。”这些内容让初中毕业的李寿梅学起来十分吃力。  在成都一呆就是一个月,现在回想起上课的日子,李寿梅还历历在目。2020年底回来后,李寿梅开始着手准备2021年春季的农家菜。“旧菜单里的菜全部换掉了,重新做。此外,我还训练我的厨子,推出了4人餐、6人餐、8 人餐的团餐专供旅行社。”李寿梅坦言,烹饪技术的提升和游客好评率有着最直接的联系,很多游客在互联网APP中的好评,首先都是对菜的评价,住和采摘是其次。  “打铁还需自身硬。”李寿梅的农家乐生意今年已扭亏为盈,并且还成功申请到了当地15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有技术才是本事,是技术让我致了富。”李寿梅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6-30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唐兆权  6月27日,威远县新场镇街头一油坊里,一位姑娘正在添加菜籽、换油桶接油、包装油枯……来回穿梭,忙得不停歇。前来榨油的顾客议论道:“一个大学生,来当油坊老板,难得。”“哦,现在威远大学生开油坊的多哦。”  威远的油菜籽年产量约在5000吨以上,菜籽的丰产为当地广铺了就业门路。现在都采用新科技和现代设备榨油,一些老榨油坊已经不太适应,所以不少大中专毕业生看好这条创业路,回乡开起了油坊。资料图片  这位姑娘就是大学生刘小燕。今年菜籽收获时,她的哥哥说:“我正筹备开油坊,干脆你来同我合伙吧。”她便暂时应了下来。开始她总觉得有点别扭,好像所有的顾客都在用异样的目光看她。后来发现这活有点累,整天一身油糊糊的,但是却有特别的生意门道,效益也不错,便放开手脚进入了油坊老板的角色。来加工菜油或来买菜油的顾客还都很佩服她。她说:“没想到当油匠感觉也挺不错的!”  严陵镇席草田街的陈余,是6年前毕业的大学生,毕业后因一时没找到合适的工作,暂时在父母的油坊打下手。熟悉业务以后,她渐渐地对榨油产生了兴趣。嫁到婆家后,她同大学毕业的丈夫独自开起了油坊。夫妻俩从选购菜籽、炒菜籽到榨油一个个环节学起,因为有知识肯钻研,他们油坊的出油率总会比别人高出一两成,每斤油菜籽可以榨出 3.4 两到 4 两油。菜油销售价坚持比别人低一成半成。所以油坊日渐兴旺,每年加工油菜籽均在20万斤以上,年收入在20万元上下。  新场镇上游村的黄余富也是3年前大学毕业后,同爱人一起开油坊创业的,年收入10多万元。  因为油坊都采取的是菜籽收获时就大量收购囤积,然后慢慢加工,一直可以运行大半年,其余时间可以加工花生、核桃、芝麻油等,加工量比较稳定,所以从业者都看好开油坊这一行当。  据了解,现在全县有400多人从事油坊业,其中不少都是大中专毕业生。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6-29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阚莹莹 近日,成都市人民政府和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共建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签约仪式在成都举行。根据协议,成都市人民政府和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将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打造为四川高素质高技能农民的社会培训基地和终生学习平台、若干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高水平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农业领域高端合作交流平台,服务四川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签约仪式上,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杨秀彬认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将是未来十五到三十年“三农”工作的主旋律,希望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以这次共建为契机,为全省农业农村发展输送更多人才,贡献更大科技力量。 成都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刘筱柳希望,学校能以共建工作为契机,用好高水平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建好用好四川省农民培训学院,推进国家优质院校和“双高计划”建设,为省市培育更多农业专业化人才和高素质高水平农民产业队伍。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6-29
    四川三农新闻网眉山讯(通讯员 刘敬宗 文/图)“红岩山的李子供不应求!”近日,在丹棱县张场镇河湾村一带,许多老百姓这样说。带着一分好奇,6月27日周末,专程前往丹棱县红岩山家庭农场一探究竟。家庭农场一角    这个家庭农场位于当地较高的山上。虽然天空在下着雨,但没有打消我们探秘的念头,车行到半山的路上,被前方一铁门拦着,原来是目的地已经到了,出门迎接我们的正是农场主李智夫妻俩。 李智的爱人是张场镇仁兴小学教书的美术老师陈勃文,说起当初盘下这七个山头时,夫妻二人感慨颇多。李智夫妻    多年前,河湾村为了修通村上的水泥路,让老板垫资把路修通后,拿不到余下的集资款,村民就以当地的7个山头约260亩荒坡加上部分残次林(有少许杂树可砍伐),作为抵押款结清了修路的三十几万余款。老板拿到这几个山头之后,砍伐了其中的树子,赚钱没有,无人知晓。后来第一批承包人转给丹棱麻妹子企业发展藤椒,结果麻妹子企业倒闭,连代办人的工资、货款都未结清。后又被当时的双桥镇一家企业接手,做了两年,还是亏本退出,用当地人的话说“这里本身就是一个不毛之地!”。当时一无机耕道,二不通电,三还缺水。2014年底,当陈勃文的父亲,年近六旬的陈志平与合伙人王光福拿着几十万现金准备来投资开发的时候,当地好几位年长的老人,好心好意地劝陈志平:你还是趁早退了吧!那里真的是个不毛之地啊。农场一角    陈志平没有退缩。他拿到土地之后,在坝区当了一辈子农民、基本上只种过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的陈志平才晓得,原来的小打小闹与这规模种植,何况还在山上,完全是两个概念。但一直不服输的陈志平还是坚信会成功,2015年种起了核桃,结果因缺乏技术而失败。正在一筹莫展之时,本来在安心教书的陈勃文看着父亲白花花的银子打了水漂,心里也不是滋味。于是他决定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抽出时间,为父亲出谋划策。首先投资改善基础设施,修起了连接七个山头的机耕道及生产道路计2000余米长、牵通了通往山头管理房的农用电、修建了大小共12个,蓄水总量达500余方的蓄水池,极大地方便了生产。然后陈勃文找到当地农业技术部门咨询,找到高级农艺师袁兴亮、陈天礼老师学习农业知识,寻找突破口。在他们的建议下,于2015年9月12日,经过工商注册,成立了丹棱县红岩山家庭农场,选择了种植李子这个项目,2016年,将7个山头能够种植的地方约160亩左右的面积全部种成了李子,有五月脆、蜂糖李、半边红、脆红李等,从此走上正轨。李子成熟    “虽然我不懂农业,但我想李树也许给人一样,一定要有一个舒适的环境。”陈勃文说。由于年轻,头脑灵活,吸收知识快,陈勃文利用周末、节假日主动向李子种子能手学习、向农业农村局、镇农业服务站技术员请教,还在电脑上查阅资料。他从改土着手,重施有机肥,几年下来,都用了几百吨有机肥了,然后教会工人修枝,特别提出在这个农场一定要“因势造形”,这里的地形条件,许多地方不能修成“开心型”,只能修成“两枝”或“直树”型,必须要考虑农业生产安全。要让李子树处在一个十分舒适的环境中,树才能更好地生长,更好地开花结果。果子多了,有钱赚了,农场主也就高兴了。    没想到,种李子的学问大着呢!尤其是蜂糖李着座率特低。为了寻求解决方案,陈勃文也是想尽了千方百计,从李子的健身栽培,培养树势着手,先后尝试不同品种的李树混栽、人工授粉、用矿泉水瓶子插花、放蜂等措施,最终让蜂糖李不仅座果率大大提高,而且品质大大提升。栽下才几年的树子平均每株能产20公斤以上。细心的王光福专门数了一株蜂糖李,现在树上还挂有473个果子,平均每个果子重量在50克以上,多的达100克以上。“这儿是我见过种得最好的蜂糖李!”6月20日,来自成都的华先生到果园目睹后,高兴地说。我们随手摘取一个,现场测得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14.1%。据农场主负责人李智说,这几天下雨上水了,前几天天晴时测得的固形物含量还要高些。    四川省上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李总已预交定金,果重达50克以上的,全部以每公斤24元收购,达40克以上50克以下的,每公斤20元全部收购,产品小有名气,从此不愁销路。租金加上改善基础设施投入达250多万元,到2018年终于开始有所回报,当年收入28万元,2019年收入36万元,2020年收入48万元。农场主李智说,今年预计收入要超过60万元,前景越来越好。    农场雇用当地的村民务工,平均一天收入80-100元,采果季节,最多的时候,一天有100多人,许多当地村民也前来向农场主请教李子的栽培技术,按照标准种植,李忠芬、陈锦齐等也先后搭车卖上了高价钱。李智说:下一步还要开发立体农业,套种魔芋,适当开发养殖业,走种养循环之路,实行商超对接,定制农业,严格按有机标准生产,确保知尖上的食品安全。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14.1%    一个业主的进入,一个不毛之地,如今变成了金山银山,不仅农场主增加了收入,成为当地村民致富的领头雁,还在带动当地村民增收致富方面,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当问及不善言辞的李智、陈勃文夫妇为何无偿传授技术给当地老百姓时,没想到她的一句话,道出心中的初心。“我的老公已经有十多年的党龄了,在他的影响下我都成了预备党员,我认为这是我们应该做的,要大家富才好。”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1-06-28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罗敏  新时代,乡村振兴呼唤更多的新农人回到乡村,唤醒那些沉淀在生产生活中、茶山林海里的文化因子。  四川省首届乡村文化振兴魅力乡镇竞演大赛,作为发现乡土文化能人、挖掘乡村正能量网红的培育计划恰逢其时。该活动助推文化能人适应当下传播语境,通过短视频的方式,宣传推广乡村民俗文化、非遗技艺、美景美食,展现美丽乡村新风尚。  活动中,一批乡村网红“小白”正在成长,一批已有一定基础的乡村正能量网红正在扩粉,长期深居幕后的文化活动组织者、“领头羊”正被请到台前,生动呈现乡村文化,带动乡村经济文化发展。﹃峨边夫妻﹄拍摄短视频花絮。受访者供图    乡村网红“小白”正崛起  连续18年的中央1号文件聚焦“三农”,乡村迅猛发展下,风貌焕然一新,让城市更向往,这也给乡村视频拍摄者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一部手机、一个三脚架,背着柠檬拍抖音,这是安岳县80后返乡创业小伙李强的日常写照。视频中,尽管李强的普通话并不标准,略带羞涩,但流露的爱家乡之情引来网友关注,被称为“爱拍短视频的柠檬哥”。  李强是地地道道的安岳人,从2019年开始学着玩抖音、拍小视频。“拍视频,老婆是我的搭档。虽然我的段子不是那么高大上,甚至还有些土里土气的,但我对柠檬的热爱是真心的,我就是想通过我的努力,宣传家乡,宣传柠檬,让更多人爱上安岳柠檬。”他说,拍摄短视频需要创意和不断更新方式方法,这两年他也在不断学习。  让家乡特色传播得更远,同样是彝族金花绣娘阿洛衣呷的希望。如今,当地有近300名从事彝绣工作的绣娘靠一针一线绣出美好生活。“我们也在探索,用网友喜闻乐见的方式,通过短视频、直播让更多人看到彝绣的精美。”阿洛衣呷说。  非遗的传承,如今需向短视频“借力”。黄景何是北川羌笛演奏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4岁时他与羌笛结缘,如今他将羌笛传承课堂开到校园,他明白,羌笛还未被大众所认知。“正是因为它‘偏门’,更需要借助时下流行的短视频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它。”黄景何说。    幕后组织者走到台前来  长期以来,乡村不乏本土文化的“佼佼者”“领头羊”,他们是传统村镇的中坚力量。本次大赛将原本处在幕后默默奉献的组织者,群众文体活动的总策划、导演请到了台前。  自贡市贡井区艾叶镇历来都有耍龙灯的习俗,曾经一度面临失传。1984年,李培元到艾叶镇文化站工作后,组建了艾叶龙灯队,亲自制作龙灯道具、编排表演套路,坚持对乡里乡亲和学校学生进行培训,让龙灯始终舞动。  参加工作至今已有 39年,李培元如今担任艾叶镇文化站站长,已经收集了40多个艾叶的民间故事传说并公开发表。  “用文化滋养乡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李培元说,文化站精力有限,无暇顾及各村社,送文化下乡始终达不到普及的效果。“从四年多前开始,我们就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鼓励村社自己演。”  在三台县,文化馆馆员李智不管是严寒腊月还是酷暑三伏,白天演出、晚上排练、周末创作的事迹引发网友点赞,短短三天,其在“川观新闻”竞演视频点赞数达1077。  他既是台上的演员又是幕后的工作者,近年来,组织、参与、筹备的各类文化活动累计达700多场次。他说:“群众文化是面向广大老百姓的文化,既要有登上舞台的闪耀,更要立足身边去服务和传播文化,为乡村振兴添彩、为文化自信助力。”  40岁的纯复剪纸能人刘容是井研县纯复镇跃进村党支部副书记,她将剪纸艺术融入日常工作,创作了一系列宣传党的惠民政策、脱贫攻坚、移风易俗等内容的乡土文化作品。  近几年来,她带领的剪纸民间艺术队伍,不仅丰富了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在党员群众当中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教育作用,还让剪纸这一优秀的民间艺术走出山沟,成为井研一张流动的文化名片。    “自组CP”有创意悄然出圈  在“什么都要磕CP”的互联网语境下,本次大赛中一些“自组CP”悄然出圈。其中,不仅有以乡村生活美食为主要创作元素的“余奶奶的唐钦钦”组合,还有来自峨边彝族自治县新林镇的“峨边夫妻”组合。  “哟哟,嘹亮的歌声,明媚的阳光,家乡峨边自古美女英雄辈出,有遮风挡雨巍峨的背峰山……”“峨边夫妻”用彝语翻唱的一首《自由飞翔》,让网友一不小心就跟着“动次打次”起来。  现实中,这两人确实是夫妻,男的叫尼里铁胡,女的叫孜尔邛莫,已结婚十余年。尼里铁胡介绍,夫妻二人都不是专业歌手,2018年接触快手后,开始发原创视频。目前,“峨边夫妻”账号在快手上拥有粉丝9.2万,其参与本次活动的近20个视频,累计点击量接近200万。“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把家乡的美景、民族文化推介出去。”尼里铁胡说。  短视频平台不乏能人巧匠,井研县研经镇墨癫口喷画传承人刘航夔同样借助短视频平台,让这鲜为人知的技艺传播出去。  47岁的刘航夔是口喷画第五代家传绝技传人,但他多年在外工作。一年前,其父突然病重,病榻上的父亲只有一个心愿——振兴口喷画。  刘航夔毅然回乡,开始了艰难却坚定的口喷画复兴之路。他在该镇建起了四川研经五凤书画院,开办了研经社区舞凤书画实验班,有力地促进了当地乡村文化振兴。  刘航夔介绍,口喷画源于清中叶嘉庆道光时代,历经岁月沉浮,它不仅具有传统中国画泼墨、白描技法艺术,更是植根于农耕文化而来的民间技艺,多作为红白喜事图案画、年画等。“现在这门技术几乎失传,很多人没有看到过口喷画,我希望将其发扬光大,借助直播作画、视频呈现,让这一古老的技艺能够长存下去。”  短视频的内容创作不免出现同质化现象。本次大赛中,流量咖助阵,为本次大赛助力的同时,也为其他视频内容创作者提供了经验分享。  戴着蓑笠,穿着古装,在乡村野外架起一口锅,把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的画面拍成视频……4年时间,90后理工男从一个素人变成了流量美食博主。他就是萤火虫科技的联合创始人李浚菱,人称“山药哥”,来自四川绵阳。他所录制的美食视频以武侠为元素,一路摸爬滚打,成为美食博主中的流量网红,全网粉丝超百万。  谈及“网红长成”经验,“山药视频”运营人员告诉记者,清晰的定位、差异化的人设打造是关键,形成自己独特的辨识度,有助于乡村网红品牌打造。而在具体内容创作中,借用当下流行的语境,善于整合资源要素,突出文化特质,引发年轻人的共鸣也很重要。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6-25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李霞 白燕林“我们的‘羊姑娘’生长周期长,经过自然晒干,肉质鲜嫩,香浓味美,口感特别好!”6月22日,走进广元市利州区白朝乡徐家村杨帆家庭农场,身着迷彩服的农场主杨帆正在向慕名前来的客户推销自己的产品。这位整天穿梭于食用菌大棚间的90后小伙是一名退役军人,2017年以来,他通过发展木耳、香菇等产业,年收入达到100余万元,而他口中的“羊姑娘”则是他今年试种的羊肚菌。“‘羊姑娘’很争气,别看只种了70多亩,目前产量已达3000多斤,销售额达100多万元,预计到年底能突破400万元。”掰着指头算起收入账,越来越大的数字让杨帆心里乐开了花。杨帆的成功创业还得从6年前说起。2015年,白朝乡确立了“以生态康养为主,配套发展食用菌、林下种养、高山蔬菜、中药材、干果等产业”的思路,利用各级项目资金,在徐家村建起香菇、灵芝、木耳等基地,并大力实施“人才返乡计划”,通过落实“引”“扶”“聘”“招”“育”这5个关键字,让人才引得回、留得住、起作用。免费修建喷灌装置、派遣专家给予技术指导、减免两年土地流转租金……虽然创业初期十分艰难,但因享受了一揽子返乡创业政策,杨帆顺利渡过难关。“要想把优秀青年引回来、留得住,完善基础设施是关键。”白朝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周韬说,该乡大力完善了交通、水利、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在用地、技术、资金等方面制定了多达11条的返乡创业优惠政策。在返乡创业政策的支持鼓励下,像杨帆一样,一大批本地青年纷纷带着资金、技术回乡投资创业,带领村民搞产业、兴旅游,成为了振兴乡村、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利州区发挥乡村振兴人才优势,将人才集聚、培养、发展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第一抓手,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动能,让更多的乡村人才引得回、留得住,为乡村振兴增活力、添后劲。截至去年底,该区已回引企业家1955名、返乡创业就业农民工6500余名,吸引带资金、带项目、带技术下乡创业市民105名。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6-25
四川农村日报讯 文良旭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眼下正值早熟香脆桃成熟收获的时节。6月1日,在泸州市纳溪区合面镇大石村七组的几个山头上,曾方明正与前来体验采摘的游客一起采摘鲜果,感受一年里丰收的喜悦。  3年前,曾方明将自己在广东的玉石加工企业交给儿女打理后,他带着多年积攒的100多万元回到家乡,将组里3个面积达130多亩的荒山头承包下来,种植优质早熟香脆桃。“当初,曾方明不做老板回乡种桃子的时候,我们都认为他是钱找多了没地方花,现在才发现这个曾方明不简单,不光把自己的桃子示范园整得红红火火,还带领我们乡亲一起致富。”说起曾方明,经营农家乐的村民王玉文一个劲地夸赞。  2018年3月,曾方明回乡看望父母时,看见村里昔日种红苕栽玉米的3个130多亩的山头,因无人耕种而被荒置,杂草丛生,让他感慨万千。他暗下决心:我要回来利用荒芜土地创造自己新的事业,带领家乡的父老乡亲一起致富。曾方明种出的生态香脆桃他将这3个山头承包了下来,四处考察后,最后选择种植早熟香脆桃。该品种果肉硬脆,且口感甜、色泽浓,填补了周边水果市场鲜桃的空白。  选种的问题解决了,种植上也不敢马虎。曾方明从桃子苗定植伊始,就坚持“杜绝化肥,让客户吃上健康果”的绿色种植理念。于是,在果园的除草上,全部请人用镰刀割;用肥上,分别与养猪和养牛大户签约了粪肥供应协议;用药上,除了偶尔使用生物农药外,他买来黄板和灭虫灯,对虫害进行生物灭杀……  如今,历经3年多的精管细作,加之坚持施用有机肥,曾方明今年挂果的香脆桃品质好,深受客人喜爱,亩产量达到了500斤。“我的果子,卖相好,口感甜!”曾方明的脸上洋溢着甜蜜的笑容。  为了让桃子卖上好价钱,曾方明除了在网上销售外,还推出体验采摘,既能让游客亲身体验采摘的乐趣,吃到新鲜的果子,又能增加果农的收入,一举两得。“体验采摘,相应的游道等设施也要跟上。”曾方明说,去冬今春,他又投入了 10 多万元,硬化桃园便道,增加休闲设施。周边的村民看到曾方明体验采摘的商机后,有的办起了农家乐,有的饲养生态鱼,更多的村民扩大了生态家禽养殖规模,让前来体验采摘的游客不只能吃到新鲜的桃子,还可以自己垂钓,吃生态鱼、生态家禽等,回家时也不忘带上一两只土鸡土鸭,让周边村民的钱包也鼓了起来。今年,靠着曾方明的130多亩桃园吸引来的游客,周边30多户村民办农家乐、卖农特产品,户均就可实现增收超过2000元。  “将种植与体验采摘休闲结合,效果是不一样。”曾方明说,今年他的130多亩香脆桃平均每亩按500斤计算,总产量就在6万斤以上,如果靠网上和自己请人摘到集镇上销售,一旦采摘不及时部分桃子就要烂在树上。而游客上门采摘,较好地解决了烂果这一问题。  “等这季果子收获后,我还要对果园进行升级打造,满足更多前来体验采摘的游客需求。我也会一直坚持绿色种植理念,让大家吃上放心果,带动周边更多村里人一起走上致富路。”曾方明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6-07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