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 文/图  森林防火,责任重大。1月18日一大早,丹棱县国有林场护林员江利兵就穿好迷彩服,踏上登山鞋,套上红色护林员马甲,与队员胡玉林一起,开始了一天的巡山护林工作。江利兵整装出发。  巡山用脚步丈量出的护林路  护林,干得最多的就是走路。丹棱县国有林场,地处总岗山脉张场镇境内,平均海拔1100米,面积近5000亩,下设岐山、候营、高沟三个管护区。护林员按区“包片”,每个月要走上好几十遍,每天平均走2万-3万步。  “星星一点火,可毁万亩林。”火灾无情,森林防火需要做大量工作,江利兵和其他护林员在林区巡逻,清理路边的杂草、枯枝落叶,捡白色垃圾,遇有火源隐患要及时处理。当天,两人就在路边发现了村民入山时丢弃的烟头,又在岐山林区一处偏僻的林地发现了满地的落叶,两人认真处理了这些安全隐患。  休息间隙,记者与江利兵闲聊时得知,他一家祖孙三代都是护林员,在这大山深处坚守了近70个年头。1954 年江利兵的爷爷开始巡山护林,一干就是26年;1980年父亲接班;1998年,23岁的江利兵又从父亲手中接过了护林员的工作。  作为林场的守护者,森林防灭火是首要任务。2008年,与张场镇岐山国有林场交界的雅安名山发生森林火灾。作为护林员的江利兵经验老道,在发现远处山头上的浓烟后,及时向林场报告,然后第一时间申请和其他护林员一起投入到扑救支援工作中。他们带上林场的灭火工具,迅速从驻地翻山越岭赶了11公里参与火灾扑救,在护林员们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将大火扑灭。  除了防火,还有防盗。如今盗伐木材的行为虽明显减少,但仍未杜绝,一旦发现苗头,他就会和护林员们挺身而出,同违法行为作斗争。江利兵说,他刚参加工作时,发现了一位盗伐杉木的村民,在与其对峙中险些被打中头部,虽有些后怕,但对于守护林场他从未犹豫过。  23年坚守,江利兵对林场管护区内的每一片山梁、林地都了如指掌。2021年12月,林场迎来了第一场雪,在大山深处,江利兵栽植的100多株柳杉苗长势良好,他也是满脸欣慰。清理路边杂草。对话愧疚不能好好陪伴家人  入冬后,林场进入火警戒严期,江利兵在此期间更是和护林员们到张场镇岐山村,挨家挨户宣传防火知识。当天,两人就来到4组村民张群玉家,询问了安全用火情况,并递上森林防火宣传资料。  回到林场的工房,江利兵手头的工作并未结束。他整理好护林用具后,又检查了森林消防设施存放情况,在林场视频监控室的显示屏前反复观看林场监控画面。端坐在办公桌前,他翻开森林管护巡山日志,一笔一划记录下当天的巡护情况,字里行间尽显责任和担当。  “春节我在岗,要守护好这片林场。”23年来,江利兵几乎每年都在岗位上过春节,今年也不例外。他告诉记者,做护林员工作,不能很好陪伴家人,最愧对的是妻子和孩子。结婚18年,他陪伴妻子的时间少之又少,孩子出生的时候,因为山上需要留人守,一直不能离岗,直到生了10天后才赶回家看望。  “老婆孩子,我想对你们说一句,这么多年你们辛苦了。”说到这里,他眼里噙满了泪花。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1-24
(黄金 记者 程海英/文图)1月19日,泸州市古蔺县大寨苗族乡大寨村举行“老支书”工作室揭牌暨工作室导师聘任仪式,大寨苗族乡相关部门领导、工作人员、大寨村村委共同参加本次活动。老支书、老乡贤肖龙渊与聘书合影    肖龙渊是大寨苗族乡大寨村的老支书、老乡贤,曾担任基层支部书记20余年。如今他虽退休在家,依旧发挥余热,在故土的党务指导、政策宣传、民意征集、矛盾调处、文明倡导等工作中都活跃着他的身影。肖龙渊四处走访采风,收集整理本地红色故事,走进机关、学校、基层开展党史宣传,号召党员群众传承红色基因,向先进看齐,在实干苦干中书写无愧于时代、人民的绚丽篇章。活动现场进行了挂牌仪式,大寨苗族乡相关领导为肖龙渊颁发了聘书,并以“党建引领 老书记助力 为民办实事”为题作了总结,号召党员干部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肖龙渊工作经验和优势为切入点,点燃村级治理发展的“红色引擎”。大寨苗族乡领导为肖龙渊发放聘书    活动结束,肖龙渊来到乡政府会议室,为乡机关党员干部讲解了本土红色故事,与党员干部一同重温四渡赤水的红色岁月,感悟党史历久弥新的精神力量,坚定信念、砥砺品格、主动作为,以不畏人前、敢为人先的决心和斗志续写“红色蔺州”新时代的辉煌。肖龙渊为乡机关支部讲述红色故事    大寨村老党员、乡贤何佩坤表示,“老支书”工作室的成立,将有效发挥老书记的工作优势,搭建起“传帮带”平台,通过老书记言传身教,促进年轻党员干部快速成长,筑牢基层战斗堡垒;将有效发挥老书记的“智囊团”作用,通过老书记几十年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与智慧,协助基层着力解决基层治理中的重难点工作;将有效发挥老书记的“先锋岗”作用,指导抓好基层党建工作,提升基层党建水平,确保苗乡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创优。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1-21
(曾佐然 陈俐瑾 记者 程海英/文图)难得的冬日暖阳,照耀着历经地震伤痛的泸县。“辞旧岁脱旧貌铭记子弟兵,迎新春迁新居感谢共产党!”春节的临近,泸州市泸县喻寺镇谭坝村退役军人、村党总支书记、村主任马仕彬格外的忙碌,他要给每位复员退伍军人家庭送上挂历和春联。马仕彬给复员军人家属赠送春联挂历    “地震无情,人间有爱。灾后重建乔迁新居过春节,贴上幅挂历、春联才更有喜庆。”马仕彬把挂历、春联递给10组的退伍军人刘利彬。刘利彬房屋在地震中受损严重,被鉴定为D级。马仕彬可没有少操心,协调银行贷款30万元。刘利彬房屋目前主体已经完工。不忘军人本色 抢险救灾排头兵2008年的1月,一场突然而来的极端大雪天气,让整个沿海地区因为江西的输电线路被损毁,全部停电状态。当时还在新兵集训的马仕彬所在部队接到中央命令,千里驰援江西赣州地区,参加抗击雨雪冰冻灾害抢险任务。整整一个月,马仕彬和战友们爬冰卧雪、翻山越岭,把一个个受困的群众背出大山,又把一根根高压线塔基桩背进大山。“欢迎解放军叔叔”、“您们辛苦了”……整个赣州市区的群众都自发的沿途欢送。马仕彬在抗震救灾安置点察看情况    “整个队伍好几里路长,都往我们的大篷车里塞东西。说句实话,从那一刻起,军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不怕困难、牺牲传统就在我心中生根发芽。”马仕彬回忆说,他是一团在和平时期第一个新兵下连就当文书的兵。2009年,马仕彬作为全团两个义务兵光荣入党。当兵第四年担任了号称“天下第一班”的班长。“作为一名退伍军人,不管是在那里工作,自己始终坚守部队的作风:那就是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马仕彬说。站着是标杆,躺下是路标。马仕彬带领谭坝村63名退役军人,设立服务站,成立突击队,积极的参与到谭坝村的日常建设和基层治理中,在疫情防控、防洪抢险等突发事件中,大局为重,攻坚克难,彰显了退伍不褪色、掉皮不掉队的良好作风。2017年,马仕彬被评为泸州市“优秀复员退伍军人。”2021年9月16日,泸县发生有记录以来最大的6.0级地震。马仕彬组织全村以退役军人为骨干的民兵,转移群众200余人,转移群众物资95户,极大的减轻了群众的灾后损失,让军绿色活跃在抢险的每一个地方,至今还奋战在灾后重建的工作中。发扬军人作风 农村改革先行官2016年,喻寺镇党委书记打电话找到马仕彬,希望他回乡带领着乡亲们脱贫致富。“全村共有80多名五保户,是远近闻名的光棍村。”马仕彬说说,他当时也是很犹豫,舍不得放弃自己好不容易打拼的生意。直到有一天公司放假,他无意间看到了一部电影《第一书记》,里面的主人翁沈浩书记那种扎根农村、奉献基层,带领大家一起克服重重困难建设美丽新农村的事迹,一下击中了他的内心。马仕彬在指导村民管理蔬菜    “我应该回去!因为一名退伍军人的血性,一名共产党员的党性,以及大家期盼的眼神!”马仕彬说,在个人利益与家乡发展之中,他最终选择回到雷坝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2015年,泸县成为全国土地制度改革的试点县和全省农村产权制度试点县,谭坝村成为改革试点的窗口。2018年,两项制度改革进入深水期。马仕彬作为第11任支部书记被党组织选派到谭坝村担任村党支书记。“我们谭坝村是喂不起大红公鸡吗?叫个外村务工回来的毛头小子当支书?”在见面会上,一名德高望重的村民小组长当着镇党委书记的面说。群众们都说,支书换得比庄稼换种都还要快,庄稼嘛还是一年换一批,有的支书连名字都没记住,就又换了!“自己要想不被看不起,那就要干出业绩给大家看。”马仕彬意识到。短短半个月的时间,马仕彬就跑便了全村10个生产小组,就是要把军人、党员身份亮出来,就是要让大家知道谁是支部书记。“虽然被一盆凉水打湿了翅膀,但却泼醒了我的认识,我们谭坝村要想富起来,支书不能经常换,需要换的是大家的认识,想要挖掉穷根,就要转变大伙儿落后的认识。”马仕彬说。马仕彬开展了村组干部、驻村辅警、镇村教师、乡村医生走服引活动,群众满意度得到很大提升,“走服引”经验做法入选全国第五届基层党建创新案例。“改革的方案好做,村庄的发展规划好调,可是政策的落实却是众口难调。”马仕彬说,群众们穷怕了,土地就是他们的命根子。马仕彬获奖证书    “我们的产改(农村产权制度)就是要让群众以土地入股,走集体流转或代管模式来发展规模化种植。土改(土地制度改革)就是要大家有偿拆除闲置的宅基地。”马仕彬说。他们总结了出“三会”“三访”“三落实”推进工作。支委会问题讨论、拿出措施,院坝会解决小范围的疑难、宣传引导,群众会集中宣传,统一回复、收集问题。在家访针对个别事例、个别处理。田间访结合农村实际,用最实际的方法走进群众,收集意见和建议。接待访以办公室为载体,收集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和诉求。落实责任、落实奖惩、落实政策等一系列的举措,逐步攻克各项难题。2015年到2018年,土地补偿款、宅基地复垦费总共牵涉近600万,80余万的土地流转费用,30余万的人工工资。这些难题摆在马仕彬面前,这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保障的大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谁还敢跟着你一起搞改革,一起搞发展?马仕彬在复员军人刘利军家了解灾后重建情况    马仕彬将兑现承诺作为工作的重点。该争取上级拨付的就去跑部门,该业主拿钱的就让业主按期交付,该村委会支付的就是砸锅卖铁都要付清,到2019年年底,所有资金全部陆续发到群众手中。“看到大家满意的笑容,听到大家真心的夸赞,这就是对我最大的肯定!”马仕彬说,只有把老百姓的“欠账”还了,只有让群众真正的享受到了改革的红利,群众才能够铁心的跟着你走。牢记军人初心 乡村振兴践行者“有人发微信诋毁过我;有群众在我开会的时候,指着我的鼻子骂过;曾经还有人因为觉得个人的利益没有得到满足,就去纪委告发过我。”马仕彬说,到谭坝村任职四年多以来,马仕彬真的是跌倒过、委屈过、被骂过,被质疑过、自己也想过放弃……“马支书,你真不容易,帮我们解决了这么多的难题,我们谭坝的群众都记得你,听说你老婆生小孩了,你拿把菜去给她炖稀饭吃!”70多岁的老奶奶说追了马仕彬半个农贸市场,要将蔬菜送给他。马仕彬说,他发现老奶奶的这捆小菜不仅是感动,更多的是触动,因为他心里已经找到了答案: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2019年6月,马仕彬荣获泸州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21年1月,马仕彬被评为泸州市“脱贫攻坚——万名人大代表再行动”活动优秀人大代表。2121年6月,马仕彬荣获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21年10月,马仕彬荣获四川省首届乡村文化振兴魅力乡镇竞演大赛优秀个人。马仕彬获奖证书    栽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谭坝村目前已经流转土地近2000亩,发展了500亩果蔬基地、400亩水产养殖项目、上千亩粮油轮作种植产业,生态旅游产业和高端农作物种植得到了迅猛发展。谭坝村建成了省级高粱+油菜现代园农业园区的核心区,先后成功创建为四川省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村、四川省级“四好”村、四川省卫生村、四川改革创新名村、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年人均纯收入突破2万元,村集体收入突破700万,村集体资产达7566万元。“7566万元!这是我向全村3868名群众交出的答卷!”马仕彬说,作为一名基层村干部,作为一名党员,一名退役军人,将把群众的困难、矛盾、纠纷解决好,把老百姓引导好,把产业发展好,把家乡建设好,向群众交出的更加满意答卷。乡村振兴正扬帆,发展还在路上,赶考依然在继续!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1-20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李宣勇 金虹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文/图  时下,泸州市江阳区邻玉街道漕溪村321国道边,10多亩“白雪公主”、“巧克力”等温室大棚草莓已经陆续成熟上市。草莓园主人——来自纳溪区白节镇的返乡青年王林喜滋滋地告诉笔者:“每年1月初开始采摘,到5月采摘完毕,每亩草莓产量可达2000斤。别人的草莓1斤只卖20元,我的草莓平均要卖上30元/斤。”王林的草莓,每亩为啥能达到6万元?游客在大棚里采草莓。种出优质草莓  种植大棚草莓,重要的是品种的更新和种植新技术的应用。王林这几年在草莓品种的选择上,除了“红颜巧克力”,还引进了“白雪公主”和“毓秀”2个优质品种。“只有品种优良,做到人有我优,才能获得更大的收益。”  谈到种植技术时,王林说,利用地膜覆盖和大棚种植技术,是草莓丰收的前提。王林在草莓大棚四周均匀挖出排水沟,做到能水能灌;同时,大棚内还采用水肥一体的滴灌技术。“新技术、新品种,不仅让我充分利用了土地,还提高了经济效益。越是优质品种,越需要标准化生产。”  如今,经过几年的经验总结和种植优质品种,王林在江阳区已是远近闻名,当地都称他是“草莓大王”。体验采摘不愁销  王林位于321国道边的草莓销售点,时常见有小车停在草莓园边。虽然价格每斤达50元,比普通草莓贵了不少,但车主在品尝了后,毫不犹豫地进园采摘。  “在国道边种草莓卖草莓,卖的就是诚信和品质。”王林说,我之所以选择在国道边种植大棚草莓,看重的就是国道过往车流量大,进园采摘的人流也多。为做到有机种植,王林将草莓全部种在有机营养土里,通过杀虫灯、黄板等物理杀虫,并在每个大棚喂养一桶蜜蜂来进行授粉。“草莓施的是猪粪、草灰等有机肥料,这样既可改良土壤,又能保证草莓的品质。特别是采用蜜蜂授粉,既提高了草莓产量,更确保了草莓的生态品质,因为蜜蜂是‘闻药死’。”王林说,为了让客人们买得放心,王林每天都要拿出好几斤草莓给客人先尝后买。而品尝过草莓的客人基本上都成了“回头客”。  由于王林的大棚草莓基地位于国道边,每天他都能卖出草莓150斤左右。据王林介绍,由于销路好,加之价格好,他的11亩大棚草莓除去生产成本,可实现销售收入60多万元,平均每亩达6万元。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1-20
(记者 张韵晗)“今天听取了政府工作报告,备受鼓舞。”1月18日上午,四川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成都开幕。省长黄强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大力推动现代农业发展。这些内容让省人大代表、平昌县元山镇插旗山村委员会主任李劲松感到十分振奋,近年来,插旗山村主要以水果种植为主导产业,推进农业绿色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李劲松  “插旗山村现在产业主要以水果种植为主,从简阳引进业主,成立了平昌县东升寿桃种植和平昌远拓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共流转土地2200亩,品种主要有水密桃、脆李、樱桃等,果园已挂果两年。”说起插旗山村的产业发展情况,李劲松仿佛打开了话匣子,“我们村还发展了水产养殖150余亩,主要从事鱼苗养殖,品种有草鱼、鲤鱼、花鲢等,稳步走好乡村振兴之路。”果园里的耙耙柑  离开巴中去成都参加省两会的前一天,李劲松还在果园查看耙耙柑的状态,沉甸甸的果子压弯了枝头,满园黄橙橙的果子长势喜人。李劲松喜滋滋地告诉记者,“引进业主成立合作社后,村里有了水果水产特色产业,既解决了过去部分土地撂荒的问题,在家群众也实现了家门囗上班,脱贫人口收益有了保障,还能学到实实在在的技术,自己的小果园也建了起来,现在园区果树发展后劲十足。”果园里的耙耙柑  据了解,插旗山村发展水果产业和水产养殖常年带动地方剩余劳动力120余人园区就近务工,人均月工资在1500元至2300元不等。插旗山村主要以园区十村委会十农户的发展模式,业主自主发展,村委派一名专职干部为园区服务,农户收获土地流转收益和务工收入以及分红收入。同时,水果产品已注册了“优果状元”扶贫商标,以线上线下两个渠道销售,主要销往内蒙、贵州、福建和省內的成都、巴中、达州。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成为历史的必然,绿色振兴是乡村振兴必由之路。“接下来,插旗山村两委将按照生态绿色农业产业发展要求和目标,把‘优果状元’品牌做大做强,让大家吃上生态富硒的放心水果、良心水果。”在产业融合发展上,李劲松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们村还将在产品加工研发上挖掘潜力,延伸水果水产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让果树真正变成‘摇钱树’,成为插旗山村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成为群众长期致富的金果果!”(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1-19
(记者 张韵晗)“政府工作报告令人备受鼓舞,振奋人心。”1月18日上午,四川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成都开幕。省长黄强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实施创业带动就业行动,开展困难群体精准就业帮扶,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这些内容让省人大代表、巴州区大和乡界牌村党支部书记李荣华感到十分激动。近年来,界牌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强化要素保障,优化营商环境,充分吸引大学生干事创业。李荣华“一年来,界牌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结合自身特点,加大了回引大学生返乡创业力度,发展了肉牛、肉兔养殖、粮油种植、农产品加工、樱桃种植等业态。”李荣华告诉记者,“我们村还结合地方特色文化,打造电商品牌,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销售地方产品,为三产相融合打下了一定基础。”近年来,界牌村坚持抓创业、办企业、兴产业、带就业“四业”并举,乡村干部靠前宣传创业优惠政策,同时积极帮助创业者流转土地和基础建设,全方位提供创业补贴、就业奖补、技能培训等帮扶服务。通过不断吸引和积极努力,截至目前,该村已建成350亩玛瑙红樱桃采摘园,建成枳壳、姜黄中药材产业园200余亩,种植无公害水稻150亩,建成地方特色食品加工厂1个,建成肉牛、跑山鸡、獭兔等养殖场4个,创立了“优士农”、“施小厨”电商品牌。“作为一名基层代表,深知乡村特别缺产业引领人才,很难留住人才,我一直努力为返乡创业者提供好政策连接服务,尽力解决一些实际的困难。”李荣华介绍说,“也因为这些年的坚持,现在我们有13名大学生返乡创业,创建了8个经济主体,虽然体量不大,但都坚持了下来,我坚信乡村振兴的火种会越烧越旺,进而带动村民发展。”据了解,通过成功创业,界牌村取得了经济和社会发展双丰收,实现年产值2000余万元,实现集体年收入20余万元,吸纳本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265人,同时组织跨区域转移就业783人,确保了易迁群众、脱贫人口、监测对象等农村劳动力就业有门路、增收有渠道、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谈起界牌村的未来,李荣华也提出了自己的构想。李荣华表示:“我们也一直在思考界牌村的出路,界牌村有深厚的红色文化、悠久的传统文化、优美的自然环境,未来会坚定不移的走文旅结合的路子,坚持发展传统农业与旅游相结合,挖掘开发特色旅游产品,以是否可持续发展为准则,推进界牌村实现振兴!”(图由受访者提供)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1-19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邱莉 范莉 文/图  1月7日8点左右,在彭州市蒙阳镇三邑桥村一片白菜地里,来自山东维坊青州的蔬菜出口商正在这里考察白菜的长势。每年他会在这里收购上万吨白菜,加工后出口到新加坡、越南等国家。  这片菜地大约有800亩,是蒙阳镇蔬菜种植大户王耀磊承包的。行走在一望无际的菜地里,王耀磊自信从容。征战白菜市场十余年来,王耀磊几乎无败绩,年年有赚,他也因此被称为彭州“菜王”。  记者了解到,在彭州蔬菜基地,有12万余户农民从事蔬菜生产。王耀磊赁什么被称为“菜王”?他的晋级之路有何特别之处?嗅到商机 转行当菜农  1971年出生的王耀磊曾经做蔬菜水果冷藏生意。2008年1月底2月初,突如其来的一场雪灾让他看到另一种可能:当时,花菜的菜价从5分/斤飙升到 1.5 元/斤,农户收益颇大。王耀磊便想,种菜利润可以比做冷藏生意更加可观,自己何不去种菜?  于是从当年起,他在彭州老家试着种了2亩白菜。王耀磊喜欢琢磨如何克服病虫害等问题,也时常咨询当地的蔬菜种植技术专家。一番努力下来,效果让他很满意,于是第二年种了20亩,第三年100亩,规模越来越大。到如今已经流转土地达到800多亩。他说,收菜的时候最忙,光菜地里砍菜的就有200多人,请的大多是彭州当地的农民。这些农户不仅跟着他打工挣钱,更视他为“种菜的指南针”。  2020年3月,王耀磊的白菜销售收入达到700万元,而这一季的白菜成本投入仅170万元,达到白菜单品菜的“天花板”,他也因此被称为彭州“菜王”。眼观六路 对标大市场  种菜是一把好手,对接销售市场时,王耀磊更是用足了心思。为保证菜不低卖,王耀磊每年都要外出转悠,考察一些大的蔬菜市场。这些年他去过广西、云南、湖北等大地菜种植区域。去得最多的还是湖北武汉。  武汉是全国大地菜种植面积最大的市场。这是由于武汉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处于全国的中心,而成都的市场相对来说并不占优势。王耀磊说,由于成都的运输成本比武汉高,那就更要精打细算。成都一亩白菜可以收2万多斤,成本每斤0.15元-0.2元,只有卖到0.3元他才有赚。  考察市场还带来一个惊喜。他发现,武汉气温比成都略高,比成都的菜早收1个月左右,只要对标他们的菜价,等他们的菜卖完了,那就该成都菜登场了,而且价格不低 。  这些年,王耀磊每年要花1-2个月外出考察市场,不仅对蔬菜价格的行情了解颇深,还不时有意外收获。  王耀磊主要种白菜。白菜有个特点,过了惊蛰就会春化,开始抽苔,卖不起价。201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王耀磊在成都蒙阳市场调查时,发现一个白菜品种春化时间晚,可以错开武汉和当地白菜的上市时间。之后他就只种这个品种,填补了市场空白,卖价也上去了。耳听八方 筹谋新动向  “过了年,我最喜欢到乡坝头去转,转啥子喃?就听夫妻吵不吵架。”王耀磊笑着说出自己的一个小秘密 ,“如果菜价好,老婆会跟老公商商量量地讨论来年种什么。而我就要考虑是不是考虑换种蔬菜或者少种点面积了。”他说,如果菜价不好,老婆一般情绪激动,对老公吼着喊着:“今年你必须出去打工。”这样“怒火冲天”的老婆多了,那他今年种菜面积就会考虑增加了。  “不要小看这夫妻情绪,那也是市场的表现。”王耀磊有些得意,到乡坝头到处转转,看看菜农的一言一行,看看他们的地是空着还是忙着整地备种,一直是王耀磊选种蔬菜的必须功课。  当然,除了这些,王耀磊也会打探卖菜种的老板们生意如何。如果当年他们的菜种卖得好,那他也会调整种菜面积和品种。他说,在武汉市场考察时,自己的菜卖完了,就会去看看武汉的菜农们又准备种什么菜,面积有多大,然后增减种植面积。  “天气对菜农来说太关键了。”王耀磊说,“我非常关注天气预报,我会分析3年内的气象数据,随时查看半个月之后的气象,根据天气调整自己的种植情况。”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些年,王耀磊因为提前谋划种植计划,种什么种多少,他都胸有成竹,也成功避开了蔬菜滥市或者缺货的情况。  翻看王耀磊的抖音,记者发现,王耀磊还有自己的“情报网”——他关注了2000多个好友,这些都是种菜的、治菜病的、卖菜的;微信好友也是这样的群体。“这些圈子朋友多,信息都是最接地气的。种菜一定要有第一手的信息源,才会在一波又一波的行情下,把握好自己的走向。”王耀磊说,这些年,他在彭州种菜收益都在百万元以上,去年又在广西承包了1400多亩土地,准备大干一场。  问及给四川的菜农有些什么建议?他说:“适度规模是关键,种植土地面积在100亩-300亩之间,采用菜稻模式,即便是种菜收益不高,但在水稻上面咋都有收益。”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1-19
(刘旭 记者 李全民)他是一个充满家乡情怀的人,致富不忘乡亲父老,回到朝天发展乡村旅游业,带领群众走向致富道路;他是一个敢于拼搏奋进的人,从律师行业跨界到乡村旅游,一路走来,破除艰难万阻,一步步实现心中的梦想;他是一个热心公益事业的人,乐于奉献社会,用真诚和爱心书写无悔的人生,为和谐社会尽一份力量;……他就是民进广元市直七支部会员、朝天区返乡创业者刘兴东。1月13日,在群山环抱中的布谷布谷生态康养谷,45岁的刘兴东面带欣慰地站在民宿前,用目光巡视着这片浸染了他无限心血的热土:一弯新月般的360度全景餐厅内,员工们正有序地忙碌着;不远处的玫瑰园里,村民们正在除草、修枝……一派繁忙的景象。“回家乡发展民宿经济,完全是出于情怀,虽然这一路走来十分辛苦,但并没有想过退缩,也不后悔。”暖暖的阳光里,刘兴东不觉又回想起自己从律师行业跨界,大胆发展民宿经济的艰辛历程,以及投身公益事业的种种感动场景。从“门外汉”到“行家里手”  返乡发展民宿经济刘兴东是朝天区曾家镇毛坝村人,多年在外打拼的他一直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情怀,希望有一天能返乡创业,干一番事业。由于他的家乡位于曾家山景区的核心区域,有着明显区位优势,再加上独特的地形地貌,发展乡村旅游业再合适不过。2017年,他便决定将创业项目选定为乡村旅游业。20年左右的律师生涯,突然跨界发展乡村旅游业,刘兴东可谓是个“门外汉”。“你已不再年轻了,再去闯荡,未来还不知道是个啥情况。”在创业初期,他并没有得到妻子的支持。经他大力劝说,以及父亲对他的支持和国家倡导返乡创业,妻子这才同意了他的这一想法。得到支持后,刘兴东干劲十足,从提交申请、流转土地、修建民宿,直至民宿开张,他都一心扑在上面。“从未干过,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因此,在创业初期,走了不少弯路。”刘兴东介绍,“例如在房屋设计、装修等方面,有时候不如人意,我们就推倒重来,损失达100多万元。”为了深入了解民宿产业,刘兴东带着团队两次赴浙江省莫干山、西湖民宿等地考察;多次自费参加民宿产业发展方面的培训,或看书自学。为了建好民宿,在设计布局的时候,他常常忙到凌晨两三点;为了确定一个方案,有时候从广元城区到曾家山一天要往返五六次。数不清多少个夜晚在忙碌,也记不清奔波了多少路程,从黑头发到白头发,从“门外汉”到“行家里手” ,一路走来虽然艰辛,却收获颇多。2019年6月,布谷布谷生态康养谷一期项目竣工,并开始运营。而且,整个项目仅功能区就有休闲度假区、四季花海景观区、农耕文化体验区等十大功能区。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布谷布谷生态康养谷在2020年4月授牌为“广元市作家协会创作基地”;2020年10月,被认定为“2020中国百佳避暑康养金地标”;2021年12月,被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评为“省级创业孵化基地”……从“个人富”到“共同富裕”  带领乡亲奔赴小康生态康养谷,为什么取名为“布谷布谷”?“因为布谷鸟象征着丰收,而且‘布谷布谷’这四个字总共有24笔画,象征着二十四节气,寄寓着顺应时令,带动更多群众共同富裕。”刘兴东说。美好的寓意,不忘乡亲的情怀,刘兴东返乡创业的初衷和愿景逐渐变为现实。经过一番努力,加上布谷布谷生态康养谷完备的功能设施和丰富的体验,刘兴东的民宿产业逐渐赢得了客人的称赞,一传十、十传百,带动了更多的游客慕名前来打卡体验。“在夏季、冬季旅游旺季的时候,必须提前一周预定才有房间。”刘兴东告诉记者,民宿经济直接带动了周边群众致富。目前,在布谷布谷生态康养谷就业的群众就有26人,最低工资每月3000多元,最高能拿到每月6000多元,人均增收达3万元以上。刘兴东并不满足解决部分群众走向致富路。针对家乡业态单一、带动群众致富面窄的困境,2020年,他发动并带领毛坝村村“两委”和群众代表以及他的团队,到剑阁县元山镇考察药材种植产业,并组织当地群众成立了布谷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运营模式,建成了200亩中药材种植基地。“合作社吸纳了毛坝村107户农户加入合作社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而且给农户无偿支付500股本金,农户不仅可以流转土地领取土地流转金,还可以在基地务工赚取工资。”刘兴东说,此外,合作社还鼓励群众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不但免费提供种植技术以及种子,而且以市场保底价格回购,免去了群众的后顾之忧。从“个人富”到“共同富裕”,刘兴东致富不忘乡邻,带领当地群众共同奔赴小康道路。他计划,接下来,将大力发展布谷布谷生态康养谷二期项目,进一步提高游客游玩体验,打造成农旅文养一体化、助农增收多元化的山区田园综合体。从“走出去”到“回归家乡”  热心公益反哺桑梓如果以故乡为圆点,刘兴东创业的人生大概分为出乡和归乡两条主线。“我是大山里长大的孩子,最终的根在大山。大山不是贫困的代名词。相反,在这个时代,尤其在曾家山,它应是财富和资源的象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就连大山里的新鲜空气都是宝。”刘兴东说,不论走多远,都会听到大山的呼唤,呼唤着他去尽一份自己的责任。近年来,刘兴东热心公益,回报乡村,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关爱留守儿童、助力乡村振兴等事业。2018年,在修建布谷布谷生态康养谷的时候,他了解到毛坝村有两位贫困户的院坝和门前的道路未修好,一到雨天就泥泞难行。为此,他出资7万多元,为两位贫困户硬化了道路和院坝。在刘兴东的眼里,再有成就的事业不如一个好的名声。2021年9月,在布谷布谷生态康养谷,他举办了以“牵手企业办教育 关爱留守在行动”为主题的爱心活动,为曾家镇第一小学和曾家镇第二小学的44名留守儿童送去了节日礼物。活动中,留守儿童郭星月让他至今难忘。当时,郭星月在与母亲通话的时候,一句“妈妈,早点回来嘛,我要好好学习”让刘兴东瞬间泪流满面。他计划,等到民宿产业发展成熟的时候,成立布谷基金,长年关注留守儿童,让他们能更好的学习、生活,走出大山,有一番作为。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多年来,刘兴东坚持资助留守儿童,多次参加爱心助学活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如今,救助了多少人、捐了多少钱,他自己也记不清了。只要是他听到谁家有困难,他都会伸出援手。2019年10月,刘兴东被朝天区脱贫攻坚指挥部授予“2019年度朝天十大最美扶贫人”;2021年4月,被朝天区委、区政府授予“广元市朝天区劳动模范”的称号;2021年8月,被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评为“四川省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对于刘兴东而言,荣誉的背后,是一种别样的幸福,更是责任和担当。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1-18
四川农村日报讯 刘晓龙 特约通讯员 肖定怀  在南江县云顶镇,云凤村三森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陈晓莹是个女能人。2012年,她同丈夫谭双平回乡建起了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到目前共种植芍药、金丝皇菊等中药材1000亩,并带动左邻右舍种植中药材1万多亩,发展种植大户80余户。陈晓莹(右)在中药材种植基地采摘金丝皇菊随丈夫返乡创业  “我的娘家在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2007结婚后,渐渐地萌发了随夫返乡创业的念头。”近日,笔者在云顶镇云凤村山顶的一个简易厂房中见到了陈晓莹,她一边翻晒金丝皇菊,一边讲述着自己的创业故事。  “2012年春节,随丈夫回南江探望家人,看到这山清水秀、地域辽阔的景色,便决定不再外出了。”节日期间,在与亲戚朋友的交谈中,她了解到当地有种植芍药、金丝皇菊等中药材的历史,就打定了发展中药材产业的主意。陈晓莹说,她的娘家紧邻安徽亳州,那里是“世界中医药之都”、也是全国最大的中药材交易市场,有很多亲人在做药材生意,种的药材不愁销路。2012年春节后,陈晓莹将上海的服装厂转手给同行,把资金投入到了南江的中药材产业发展。陈晓莹与四川省南江县委常委、副县长汤碧荣讨论金丝皇菊种植技术从失败走向成功  “虽然我长在农村,但从来没有搞过农业。”陈晓莹说,虽然第一年试种的芍药、金丝皇菊、天麻等中药材很好,但在2014年正准备租赁大面积的山地搞发展时,由于乡亲们不信任、思想不通,计划落了空。  “我们村以前流转了不少土地,多数都没把产业搞起来,有的连土地流转费都没有支付,因此村民有顾虑,再加上她是一个外来的媳妇,村民们不晓得她的底细,当时都担心她丢烂摊子。”云凤村党支部书记谭小峰说,没想到,陈晓莹有那么大的决心,当时就一下子拿出30多万元钱,将300亩山地的30年承包费一次性交清。  “你看嘛,当时开垦这片荒山就用了接近一年时间。”陈晓莹一边带领笔者参观一边介绍说,“为抓季节,2015年冬季,我在这雪地中鏖战了30多天,2016年便种上了金丝皇菊、白芷、桔梗等药材。”  “不料,在2017年收获季节,因为下雨,加上没有建烤房,所收获的药材全部霉烂,投资的80多万元打了水漂。”谭双平说,“当时见她伤心的样子,我曾劝过她放弃。”  “‘失败是成功之母’。半途而废不是我的做事风格。”陈晓莹说,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失败中找不到原因,何况那次失败不是其他因素,而是土地深耕、烘烤房、冷冻库等基础设施建设没跟上。于是在2017年冬季和2018年春季花了大半年时间,他们对土地进行了深挖深耕,并修建了烘烤房、冷冻库,加之在耕作中采用了“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生态循环种养模式,终于在2018年见到了可观效益。“我们在接下来的两年又把四周的荒山坡承包过来,使药材种植规模达到1000亩,并办起中药材初加工厂;2021年合作社实现营业额600多万元。”陈晓莹参加巴中市青年企业家会议荒山变致富“花山”  “五一节期间,这几道山梁上全是芍药花;国庆节后,这山顶又全是金黄色的菊花,原来的荒山已成‘花山’,我们的收入也一年高过一年啦!”村民谭守钊感慨地说,去年,他在陈晓莹手中挣的山地流转费、卖的中药材收入和劳务费有近两万元,这是以前没想到的。  “我们这里的中药材已在安徽药材市场打开了销路,只要村民把产品交来,加工销售都算我的。”陈晓莹接过话茬说,下一步将依托云顶茶场4A级旅游景区资源优势,做好“中药材+生态旅游”“中药材+休闲养生”“中药材+健康饮食”等多产融合文章,让更多村民走上靠“山”、靠“花”增收致富之路。  通过陈晓莹的带动,云凤村中药材种植已辐射到正直、红光等周边9个乡镇,种植总面积达1万余亩,平均亩产值在3万元以上,先后涌现出中药材种植大户80多户,带动600多个农村劳动力就地就业。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1-18
(钟旭娟 张塘 记者 程海英/文图)“今年的石蛙长势很不错,是个丰收年。”1月13日早饭过后,冒着绵绵细雨,周海鸥走进村后的石蛙生态养殖基地,看着大石板下蹦蹦跳跳的石蛙,脸上露出了笑容。泸州市古蔺县彰德街道宝灵村大山深处,群山叠翠,草深林密,景色秀丽。但因为在大山深处,交通、信息不畅,村里产业基础薄弱。2019年,经常在外经商的“80”后小伙周海鸥看到了生态石蛙的巨大市场,回家乡利用村里的山林资源,发展石蛙生态养殖,带动村民走出了一条特色养殖的产业发展新路子。走进宝灵村周海鸥的石蛙养殖场,仿佛走进了一间美丽的庭院,水池里纵向交错地摆放着石头和水草,却不见石蛙踪影。“奇怪不?”周海鸥笑眯眯地用手轻轻掀开水池里的大石板,一只只石蛙纷纷跳跃而出,溅起串串水花。“石蛙的生长环境比较苛刻,养殖的水一定要是山泉水,吃的食物是活的虫子,所以我们村养殖的石蛙是纯生态绿色产品。”周海鸥指着他的一片生态基地说道。“我们村离城远,种了蔬菜也不好卖,现在有了石蛙生态养殖基地,周老板都是上门收购,我们一年能卖三四千块钱。”宝灵村村民杨永书告诉记者,基地里养蛙的虫子都是吃南瓜、青菜等新鲜蔬菜,自从基地开始养殖石蛙,就与周边农户签订购买协议,实行订单式种植,带动周边村民实现增收。周海鸥告诉记者,石蛙不同于牛蛙和青蛙,一般要养上两三年才能出售,而且养殖成本较高。目前,养殖基地共有种蛙、成年蛙、幼蛙、蝌蚪近100万只,经过三年养殖,今年已销售第一批石蛙2000余斤,销售收入已达30余万元。“下一步,我还要拓宽生态养殖面积,扩大石蛙养殖规模,带动村民一起增收致富。”对于生态石蛙养殖的前景,周海鸥充满信心。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1-14
(记者 张韵晗)近日,共青团中央、农业农村部联合发布了《关于表彰首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的决定》,授予10名同志首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标兵称号,授予380名同志首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称号。其中四川共有20人上榜,巴中刘丽娟榜上有名。在田间发放宣传手册据了解,刘丽娟2013年研究生毕业,2016年返乡创业,2018年作为“引进人才”到通江县植保植检站工作,2019年4月被派驻洪口镇澌波村任“第一书记”,目前在通江县农业农村局产业股工作,主要从事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推进等工作。“这次能获得‘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称号,我感到非常荣幸。”刘丽娟告诉记者,“接下来,我将加大专业技术能力更新及提升,为指导产业发展‘充好电'并多开展实地调研,掌握产业发展现状第一手数据,为相关决策提供支撑和依据,做一个‘爱通江、务实干、加快干、奋力超、走在前'的‘三农人',为加快建设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县贡献自己的力量。”给农户讲解病虫害识别“巴中将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坚持全市产业‘一盘棋’,突出县区‘2+2’主攻方向,在现有茶叶、道地药材、核桃、通江银耳、南江黄羊、芦笋等农业产业发展基础上,加快县区‘1+1’产业布局定型。”提到巴中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刘丽娟仿佛打开了话匣子。“在我看来,巴中农业产业的发展重点要从基础设施补短板转向特色产业培育提振。”刘丽娟说,巴中要将基地打造成就业车间、农业实用技术示范地、农业现代化展示平台。坚持三区同建的思路,以三产融合为抓手,延伸产业链价值链,加快国家级、省级现代产业园区培育力度。实施“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共建战略,加强“巴食巴适”“巴中云顶”“巴山牛”“通江银耳”“青峪猪”等品牌建设及宣传推介力度。(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1-13
四川农村日报讯 曾运吉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泸州市纳溪区丰乐镇皂角村的两个相连近100亩山头上,300多只山羊会在村支书陈洪阳的吆喝下准时出现在山头上吃草。傍晚时分,这些吃饱了草料的山羊就自己回到山坡上的羊圈。  “我的山羊养殖规模不大,一年出栏就是300多只。今年已经卖了200来只了,目前能卖的商品羊仅有100余只了,但一年下来至少要给我带来20来万元的利润,比别人多收入10万元。”近日,陈洪阳高兴地说。资料图片散养羊儿病少省成本  2014年,在外打工的陈洪阳返乡养山羊,经过几年的发展,现在每年养殖数量都在300头以上,成为了当地最大的山羊养殖户。  陈洪阳告诉笔者,养羊最怕的就是生病。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山羊的病害发生,陈洪阳在自己钻研羊病防治的同时,始终坚持山羊散养。为让山羊有足够的生活空间,他就将房屋背后的两个面积达100亩的山头租用下来养羊,此举既可保证山羊有足够的青草,也减少了山羊之间的疾病传播。  “现在很多规模养殖的山羊之所以易生病,很多是从外面买进的,难免会带病的。”陈洪阳总结自己几年养羊的经验,“自繁自养应是一条减少羊病传播的重要途径,我也从中尝到了甜头。”  在目前陈洪阳的300多只山羊中,都是泸州本地山羊,而种羊就有近200只。这些种羊一年下来其产仔率平均达1.5只,基本能保证陈洪阳一年能有300余山羊出栏。由于全是自繁,加之提前做好了疾病预防,这些山羊从降生到长大出售,基本没有出现大的传播性疾病发生,让陈洪阳的养羊收益得到了保证。  通过自繁自养,每只山羊还可比在外面购买要节支200元以上。陈洪阳算了一笔账:山羊出生到满月断奶可以长到10多斤,1头售价500多元。除去饲养人工、疫苗、精料等成本300余元,比在外面购买小山羊减少支出200元。一年下来,陈洪阳出栏的300余头山羊就可减支增收6万余元。自销每只羊多获利150元  “每年入冬后,羊肉市场就开始火了起来。我的山羊从没有卖过活羊给羊贩,都是自己宰杀后直销羊肉汤锅店或别人上门‘点杀’。可别小看这自屠自卖,一只100斤的山羊,就要多赚150元以上。”陈洪阳谈起自己的增收秘诀,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陈洪阳告诉笔者,山羊养殖,有“羊半头”之说,即一头100斤重的山羊宰杀后只有50斤的羊肉。很多山羊贩子在农家购买山羊时,都会按羊的轻重来论价,越重越肥大的羊子出价也越高。而羊贩们赚钱的关键所在不在羊肉方面,而是其羊子的内脏及头和四肢。  在泸州的羊肉市场上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活羊卖给羊肉火锅店,内脏、头、羊皮和四肢不算一分钱,全部无偿归商家所有。“而仅此内脏、头和四肢一项就要卖上150元。”陈洪阳说,“自屠自卖虽然要辛苦些,但每只羊要多赚150元,300余只就要多卖4.5万多元。”  每年入冬后,陈洪阳就开始忙碌起来,差不多每天都会订单屠宰山羊给商家送去,而内脏及头、四肢除了卖给商家外,有时也直接拿到市场上销售,屠宰后的每只羊要比出售活羊给羊贩或商家多收入150元。正因为这笔多赚的钱,使陈洪阳这几年养山羊致了富。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1-13
(何馨兰 记者 程海英/文图)传统技艺是文化,更是血脉与乡愁。当代乡贤则是以乡情乡愁为纽带、以嘉德懿行为特质、以奉献乡里为追求的贤人志士,是新时代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要“积极发挥新乡贤作用”。近两年来,泸州市叙永县摩尼镇牢牢把握时代主题,与时俱进,通过举荐乡贤人物、建立乡贤组织、开展乡贤活动、发挥乡贤作用、传承乡贤文化,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摩尼镇的陈均翰就是从东柴村走出去创业成功后返回家乡投资建设,为乡村建设出谋划策的一个典型。在乡亲们的推荐下,陈均翰成为摩尼镇东柴村的一名乡贤,今天要介绍的是陈均翰与东柴村其他两个村民共同创办的柴窑砂锅。柴窑砂锅制作方式分为采料、粉碎、搅拌、制胚、晾晒、焙烧、上釉、出炉、入库等几道程序。砂锅工匠可谓是配合有序、不错纰漏,每一道环节都是不同的师傅做着不同的事。所有烧制前的准备都可以由一位师傅单独制作完成,但唯独烧制这道工序需要两位师傅的默契配合,烧制时的窑火温度可达1300度。防止砂器破损和取出砂器的时间必须严格掌握,师傅们的配合成了砂器好坏的标准。柴窑砂锅不仅仅是单纯的生活炊具,更是一种传统工艺制品,古朴独特的工艺技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留住传统工艺,就是留住文明的记忆,摩尼当地乡贤施展创业本领,用好传统柴窑砂锅工艺这项宝贵资源,既是能繁荣地方经济、实现乡村振兴越来越旺的“薪火”,也是这片东方古老大地上不灭的文化传承。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1-12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周颖昳  有这样一群人,在田坎边,她们挥洒汗水,用科技手段增产增收;镜头前,她们自信微笑,从容为家乡农产品代言。  致力乡村振兴,青年女性大有可为。2021年,我们采访了很多奋战在农业及相关产业一线的女性从业者,讲述她们在2021年的奋斗故事。张富熔(左)在村里开起了快递超市。杨都 摄  她们中,有像90后大学生董钰铃、王伶俐这样建立产业基地、带动村民致富的农业经营者;有如邓小燕、“月华女团”般坚持三农领域自媒体创作、拥有大量粉丝的基层工作者;还有和“千亿快递”女孩张富熔一样返乡从事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创业者。  她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女性新农人的初心和担当,展现了乡村新女性的特有力量。王伶俐在田间查看秧苗。受访者供图  在多数人眼中,农业总逃不过“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式的刻板印象,从事农业的人仿佛总是在田间地头辛苦劳作。但在采访中,像董钰铃、王伶俐这样的90后,她们打扮年轻时尚,能写文章、做报表,也能走到田间忙农活,让人能真切地感受到,她们身上散发的那份对农业的踏实投入和改变的决心。邓小燕一边直播一边在田间插秧。受访者供图  “我有个愿望,借助短视频平台,让有深厚农耕文化底蕴的‘东宝贡米’走向更广阔的市场。”“通过网络,让大家到中国糯米之乡月华镇赏竹海、奏唢呐、品醪糟!”剑阁县东宝镇双西村干部邓小燕创作“乡坝头小燕姐”、大竹县月华镇陈璨等六名女性干部创作“月华女团”,把自己的知识技能和人生经验、独到的经营思维带入到新农村,也在改变着普通大众对三农的老旧印象。  随着电商平台的发展,各种科研成果的注入,农业生产和收益链条被拉长,甚至不断颠覆传统的耕作、销售方式。2021年12月8日,幸运的张富熔也因为这一单“千亿快递”,把家乡眉山市东坡区多悦镇正山口村的爱媛橙又一次推到聚光灯下。  12月初,拼多多发布了《2021 新新农人成长报告》。报告显示,在拼多多平台上,1995 年之后出生的“新新农人”数量已超过12.6万人,在这之中,95后的年轻女性同样展现了扎根田间地头的决心与韧性,占比超过31%。  乡村振兴依靠人,乡村振兴成就人。这些青年女性大都是大学毕业,原本可以在城里过上体面安逸的生活,然而她们心怀故土,感念家乡,把新鲜强劲的力量注入到了乡村发展中。董钰铃拍摄短视频宣传遂宁红薯。杨都摄  2021年,是青年女性在农业中奋进生长的一年,如田中稻麦,似林里果树,拔节而起,迎光向上。她们在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中尽着一份力量,与脚下的土地共同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蓝图。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1-07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杜铠兵  盐边县百灵山,万壑千峰,岭脊连绵,高树遮天蔽日。山脚下的国胜乡雨雾润泽,海拔1600米至2200米处是种植茶叶的天然佳处。  罗顺兵便出生在占国胜乡茶叶种植面积50%以上的大毕村,这里是国胜茶的核心区。“刚刚修剪完毕,施好有机肥,就等明年3月开春采茶了。”2021年12月29日,罗顺兵告诉记者,在传承推广古法国胜茶这件事情上,今年34岁的他已经钻研了10余年。如今这块老招牌又捡了起来,他感到很自豪。罗顺兵正在制茶。 受访者供图  成为制茶师让种茶的人喝上好茶  种茶是艰辛的,这一点罗顺兵从小就耳濡目染。  上世纪90年代,发展滞后的山区县盐边,村民们种植的国胜茶是为数不多能变成现金的产业。在罗顺兵的记忆里,每年春茶采摘最好的鲜叶都被父母卖了,家里炒的茶,也是有了贵客才能喝,平时家人喝的都是茶叶末和苦涩的方茶。  “为什么种茶的人,喝不上好茶?”这个问题困扰着少年罗顺兵,他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做出好茶让父母喝。  高中毕业的罗顺兵考上了宜宾职业专科学校,毅然选择了茶学专业。2007年,毕业后的罗顺兵回到家乡,成为了盐边县百灵山茶叶公司的一名制茶师。  每年春茶开采,他一次又一次自购鲜叶、自炒春茶,却一次又一次地失败。  为了总结教训,他开始在家乡遍访民间制茶高手,直到遇见红宝乡80多岁的苗家制茶高手陶新正,并拜师学艺,掌握了古法制茶的传统技艺。  “以前,从来没有下午2点以后采茶的事情,现在是白天黑夜采。唉,再也找不到过去的那种茶味了。”年事已高的恩师留下这句感慨,便病逝了。  罗顺兵意识到,随着国胜茶名声越来越大,一部分急功近利的茶农开始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制茶工艺也粗制滥造,甚至出现了用外地采购的鲜叶制作国胜茶的现象。  2014年,已经是国家二级制茶师的罗顺兵离开了茶叶公司,在自己家的50亩茶园里开始了为“国胜茶”品牌正本清源的试验。  “一定要做出原来的那种茶味!”他暗下决心。  打造生态茶园带动群众致富增收  “施的都是农家肥,接下来只需要做好冬季管理,期待开春采茶。”罗顺兵告诉记者,现在按照标准经营的茶园,面积已经达到400多亩。  测土配方、施农家肥、人工除草、培育新品种茶树,是罗顺兵给自家茶园制定的“顶层设计”:每年6月、9月、12月,进行三次人工除草;每年12月,施一次农家肥;新种的茶苗,经过“植了死去,死了补”的多次试验,最终确定为4000株一亩。  经过6年的时间打磨,在2020年,罗顺兵的新茶在市场上卖出了每斤3800元的价格,而且供不应求,到他的茶园学习讨教的茶农也接踵而至。  从此以后,绿茶、红茶、白茶、生茶等茶系逐渐丰富了国胜茶的内容,也带动了种茶村群众的致富增收。盐边县史称大笮,2019年,罗顺兵得到了盐边县首届“大笮工匠”荣誉称号,并在2021年被评为“大笮好人”。  “很多人认为古法就是落后的,我不这样认为。”2021年3月,在大毕村的茶叶基地里,罗顺兵斥资70万元修建起茶旅文化生态园,可让游客参与制茶体验,并且增加了乡间民宿、河沟摸鱼等体验区,尝试走上农旅融合的乡村旅游路径。  2021年春季采茶期,就在新落成的茶旅文化生态园里,清晨采回来的鲜叶经过6个小时的摊晾,完成手工制茶的第一道工序——“萎凋”。穿上白大褂的罗顺兵像个指挥官,指导着游客进行“杀青”工序。老式的柴灶炉膛里,耐烧的青冈柴燃起来,小竹簸箕里的鲜叶倒进锅里,交替翻炒。鲜叶炒毕,散发着清香的叶子在硕大的竹篾里进入“揉捻”工序,游客们争先恐后、欢呼雀跃地体验揉茶。  加上最后一道工序炭火烘焙,经过近3个小时、4道工序环环相扣的制作,一场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场版手工制茶技艺完成。  “今年已经有数百人前来参观体验,感受制茶的魅力。”罗顺兵感叹,“国胜茶这块老招牌,终于又捡起来了。”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1-05
(记者 王代强)2021年12月16日10点,绵阳市平武县办税大厅,走进一位穿迷彩服的挺拔男子。他排在队伍最后,眼睛隔几秒看一眼叫号屏,左手捏一叠盖有红章的资料,右手不停接打电话。  “来给村上项目开税票。”这位身材魁梧、话语温柔的男子叫乔良,平武县木皮藏族乡关坝村村支书,不论天晴下雨,走到哪里都喜欢穿一件迷彩服,加上个子高,人送外号“绿巨人”。  “绿巨人”这些年干的事儿,有些人难懂:退伍即选择回乡种树,本可舒舒服服当干部却领着巡护队风餐露宿。  当人们看到绿水青山真的在变成金山银山之时,乔良这身迷彩服已经穿了20多年,里里外外缝缝补补好几层。乔良返乡老兵垦荒种树  立于乡坝头人群中,一米八二的个头让乔良十分突出。借体格优势,1995年,20岁的他应征入伍,赴甘肃陇西某野战部队服役。这是他第一次穿上迷彩服,“摸了又摸,捻了又捻,是那么的鲜艳、光荣!”  多少个夜晚,躺在宿舍床上,他曾梦想驻守边疆、保卫祖国,却因1998年特大洪水改变了计划。  乔良随部队抗洪救灾,“当时老家河里水也涨起多高,村民的房子、树子、猪圈大量冲毁,还有人受伤。”  当年12月,服役期满,乔良卷起铺盖就往家乡走,目的很简单:种树。他想:老家有大量荒山荒坡,如果都种上树,把水土稳固到,洪水再大也不虚。  自掏腰包买树苗,早上五六点起床,喝碗稀饭就到屋后的荒山上开干。一年后,20多亩地披上了杉树绿衣。后来,他又发动村里男女老少,在100多亩荒地上种上了树苗。  栽树只是第一步,管护也要钱。抽了一夜的烟,乔良决定外出打工。  在酒店当保安,在公安局当协警……一有空,他就坐大巴车回家,照顾家人和那片杉树。  “村里缺个村主任,你回来竞选嘛。”转眼12年过去,老家的一通电话,将乔良唤了回去。乔良(左)和巡护队员正在巡山护林。受访者供图组建队伍进行巡护  关坝村森林密集,是著名的“白熊部落”(白熊是当地村民对大熊猫的昵称),至少生活着6只野生大熊猫。然而,由于耕地少,村民大量砍树、打猎,大熊猫不下山了,河里没鱼了,村里产业发展也面临瓶颈。  “先把生态搞好。”在乔良的号召下,一批返乡青年组建了巡护队,有当过伐木工和钻工的杜勇,有货车司机胡建春,有曾是包工头的郭强,还有早些年返乡的厨师长李芯锐等。“大家各有所长、分工协作,自诩葫芦兄弟。”乔良笑着说。  每年4月至9月,巡护队在河边看守鱼苗;9月至12月则轮班巡山。关坝村有三个沟,全部巡一遍少则两三天,多则四五天。巡护时27个巡护队员以沟来分组,一条线要走两三天。  进山前,巡护队会去县城置办干粮,因为进山后要根据情况随时扎营。很多时候,舀一盆山泉水,架一个简单的火堆,啃两口馒头就是一夜。还常常碰上恶劣天气,雨雪交加,大雾弥漫,充满危险。  2019年9月20日下午3点多,巡护人员决定兵分几路进行巡山,并相约当晚8点前在“窝棚”会合,“窝棚”是巡护人员在山里过夜时居住的简易木屋。然而,乔良却没按时抵达。  因天黑、路滑、山陡,巡护过程中,乔良和一名同行者失足掉进了一个3米深左右的小山沟里,幸好他带了手电筒,每隔一段时间对着天空有节奏地照射几下。凌晨2点多,队员循着灯光找到了他们。对于这段“插曲”,大家没有过多交流,仿佛已经习以为常、自有默契。  得益于巡护保护,山里的野生动物逐渐多了起来,红外相机甚至很多村民的手机中,都拍下了大熊猫、金丝猴、黑熊、羚牛等珍稀动物的身影。寻找更多优势产业  守护绿水青山为了什么?“为了高质量发展。”在乔良看来,关坝村生态资源丰富,只要找到适合的发展方向,就一定能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冬季蜂巢内产卵减少,容易滋生棉虫。”2021年12月16日,在关坝村白熊沟管护点旁新建的村集体养蜂场,乔良和村养蜂专合社的成员们用扫帚和抹布,将蜂箱底部的棉虫清扫干净,让蜜蜂好好过冬。  这个养蜂场,在坡面开凿了3层“楼房”,共100多个“单间”,“单间”有铁丝门保护,每间可放一个蜂箱,已搬入60多个蜂箱。2021年9月,这个养蜂场共收回600多斤蜂蜜,卖了4万元,作为集体经济收入。养蜂场周边还栽种了珙桐、红豆杉、毛叶山桐子等明星和蜜源树种。  村里还有什么优势可以转化?围绕这一话题,乔良和村民们常常坐在村委会门前坝子的火堆旁,讨论到深夜。他们又成立了核桃和旅游合作社。  目前关坝村民的收益中,15%来自生态效益,包括巡护收入和合作社提成。但乔良认为,生态效益应达到村民收入的80%。在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等帮助下,关坝流域自然保护小区挂牌成立,吸引了不少外来人到此考察自然保护小区的建设经验。乔良和同事们由此发现了一条新道路——自然教育。  看到村里日新月异的变化,乔良也感到欣慰,但心里仍有一些顾虑和担忧。  于私而言,长年累月忙种树、忙村里事,疏于照顾家人。于公而言,目前全村共有128户389人,绝大部分在外打工。“如何留住村里的年轻人,维持巡护力量?”  “思绪有点乱。”但他至少想明白了一件事,“现在我还在种树,这也就是我一辈子想做的事吧!”达人档案  乔良,46岁,绵阳市平武县木皮藏族乡关坝村党支部书记。土生土长的关坝村人,种过地、当过兵、打过工,他带领村民巡山护林,保护珍稀动植物,和村里专合社一起谋划发展养蜂、养鱼、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1-04
(周超文 王蕾 记者 程海英 文/图)12月29日,记者来到泸州市江阳区黄舣镇观音寺村脱贫户熊燕家中,只见她家的一间面积超过50平方米的老屋两侧布满了两排兔舍,一只只兔子趴在自己的兔舍内,享受着“单间”待遇。“你可别小看这50平米的圈舍,这里面的肉兔价值可等于10亩地收入呢。”熊燕一边端着饲料喂兔子吃食,一边介绍说。今年40岁的熊燕是观音寺村的一个脱贫户,虽然在几年前就脱贫摘帽,但由于自己身患重病,至今每个月都要几百元的后续治疗费,加之不能干重活,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就压在靠在工地打零工的丈夫身上。2019年3月的一天,熊燕参加了村里的肉兔养殖大户、观音寺监委主任袁启莲义务举办的肉兔养殖培训,让她看到了肉兔繁殖的丰厚回报。回家和丈夫商量后,她就利用自家一间50平方米的老屋搭起了养殖圈舍,25只母兔、10只公兔就“住”进了熊燕的家中。熊燕说:“肉兔的繁殖速度非常快,几个月的时间兔子就到了100多只,由于我养殖的肉兔全是吃青草和自家种植的玉米、红苕,肉质好,加之村干部们也在帮我宣传,这两年来,我的肉兔都是客人些上门来‘点杀’,每斤价格比市场还要高出3到5元,每年肉兔纯收入达2万多元,不仅解决每个月的后续医疗费问题,还有1万多元的节余。”观音寺村党支部书记王琴告诉记者,近两年,观音寺村为全面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结合该村实际,把发展肉兔养殖作为加快引领带动村民致富奔康,切实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的重要举措来落实,采取“合作社+养殖大户+贫困户”的养殖模式,鼓励脱贫户进行肉兔养殖,全程提供统一规划、品种、技术服务,解决脱贫户养殖缺技术、不懂管理的问题。同时,合作社对签约养殖农户进行保底价收购,让脱贫户养得放心,也增强了脱贫群众致富奔康的信心。据了解,目前在观音寺村的10多户脱贫户全部加入肉兔养殖产业。一年下来,平均每个脱贫户出栏肉兔都在1000只左右,获纯利达2万元左右。通过养殖“致富兔”,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内生动力”,腰包也鼓了起来,还纷纷跑上了小康路。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12-30
四川三农新闻网南充讯(通讯员 莫子君 李兵)为解决晚熟柑橘销售难问题,村干部变身带货主播。12月26日,四川省阆中市融媒体中心驻洪山镇良善垭村第一书记冯雪梅、该村常职干部何金兰和种植大户李济民走进直播间,开启了网络带货模式,卖力地吆喝起了该村的晚熟柑橘。直播带货现场当天10点,一场别开生面的“惠农带货”直播正在洪山镇良善垭村游客接待中心拉开帷幕。他们利用抖音直播平台,开启“惠农直播带货”。直播间内主播与粉丝们积极互动,现场氛围热烈。“这是我第一次直播带货,主要是想结合乡村振兴工作,帮助农户和晚熟柑橘种植大户拓宽线上销售渠道。”阆中市洪山镇良善垭村驻村第一书冯雪梅说,虽然没有经验,但好在大家非常支持,直播4小时就销售晚熟柑橘3000斤。通过第一次直播带货小试牛刀,她对践行好第一书记的“使命”信心更足了,表示今后还将开展这样的活动。洪山镇良善垭村柑橘产业园据了解,洪山镇良善垭村2018年建成柑橘产业园,有1500余亩,今年初挂果,预计产量达到100万斤,随着大面积柑橘丰产,加之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柑橘销售面临着巨大难题。驻村工作队、村干部和种植大户看到直播带货销售方式所带来的便捷和商机,立即组织团队在抖音平台建立了直播账号,并在果园内就地搞起了“直播带货”。当天的直播带货共吸引了5000多人观看,得到20万次点赞,接到了500多份柑橘订单,共计销售柑橘3000余斤。此次直播将晚熟柑橘进行现场销售,宣传初显成效,带动线上线下咨询近500人次。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1-12-29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12月24日记者从什邡市委组织部获悉,近年来,什邡积极开展德阳“英才计划”农业大师申报工作,为农业大师争取5万元资金资助及项目、平台等多项政策支持,目前什邡已有“德阳农业大师"4名,分别是什邡市湔氐镇食用菌协会理事长张文平,什邡市孝楠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首席育种家李孝楠,四川鑫源圣果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董官勇,四川省烟草公司德阳市公司技术推广部副部长张瑞娜。  近年来,什邡市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将人才作为引领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在“育得精”“用得好”“留得住”上下功夫、做文章,营造“近悦远来”人才环境,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智力保障。  何谓"德阳农业大师"?德阳农业大师项目平台工作人员表示,德阳2018年正式出台了“英才计划”,全市范围内重点支持科技菁英、青年工匠、社工菁英等3类青年拔尖人才,以及科技、文化、教育、医疗、技师、农业、金融等7类卓越人才,其中“德阳农业大师”赫然在列。  据介绍,评选农业大师,旨在着力本地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的培育激励,打造人才引育的“强大磁场”,根据《德阳“英才计划”实施办法》,将对入选者给予11类政策支持,资金支持方面,将给卓越人才每人5万元、青年拔尖人才每人3万元资金资助。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12-28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杜铠兵12月23日记者从金堂县农业农村局获悉,今年以来,金堂县农业农村局组织多场高素质农民培训会,截至目前已顺利完成所有培训工作。2021年金堂县农业农村局共培育高素质农民319人。培训会学员合影  该县通过成立班委会和以镇(街道)为单位的学习小组,建立了完善的班级管理制度,建立了班级微信群,及时发布相关农业政策、市场和技术信息,学员间互动活跃。种植、养殖专业理论学习与基地实训和考察培训全面完成,通过培训学员的现代农业科技文化素养得到明显提升,专业生产技能水平显著改善,通过过程性考核和理论考试,所有学员全部合格并获得了结业证书。  职业农民,是具有新理念、新技能的新型农民。2021年金堂县农业农村局在课程设置上下足了功夫,培训对学员今后的种植、养殖、生产经营型都有很大帮助,并带动周边群众共同发展。  “金堂县高素质农民一定会成为金堂县农村的一支生力军,他们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将带动更多农村群众一起向职业化发展,推动金堂农业谱写新篇章。”金堂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12-28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