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田野感言:“我想踏踏实实做好农产品带货,让更多的附加价值流向四川。”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周颖昳  3月5日,走进泸州市纳溪区白节镇竹海村,满山的竹林郁郁葱葱。在竹海下,几名妇女正在“川香秋月”的带领下,砍楠竹、搬竹子。  “这个视频想体现我们泸州妇女的勤劳肯干。”“川香秋月”本名吴秋月,是竹海村人,同往常一样,这天她把短视频的拍摄内容与家乡的特色做了一次很好的结合。吴秋月正在直播。杜铠兵摄  白节镇竹海村是纳溪区10万亩竹海核心区,每年从竹海村及周边村产出的楠竹有80余万根,多年来,当地村民除了卖楠竹外,很少对楠竹做加工产品。  “我们想让楠竹产生更大的价值。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参与到了竹筷制作的全过程,视频的拍摄过程也全由女性出镜,目的是让大家看到,妇女也能用勤劳的双手实现自我价值。”吴秋月这样说道。  吴秋月生于1988年,17岁中专毕业后便去深圳打工。2012年,她返乡创业,顶着压力开起了网店。  2020年,遇到新冠疫情,吴秋月开始拍摄短视频,不断用短视频记录着家乡农村生活。镜头里,她操着一口四川话,跟家人一起上山捡柴火、劈竹子,下地干农活,做着各式美食,脸上总是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如今,“川香秋月”已成长为粉丝1000余万、累计获赞超过1.1亿人次的抖音大号。  成名后,吴秋月并没有忘记初心。她的丈夫黄中平坦言:“按照我们现在的粉丝基数,完全可以带货衣服、化妆品,但我们没有这样做,我们还是要做与乡村振兴相关的事情。”  目前,“川香秋月”团队在川西高原理塘种植了1万多亩高山萝卜,和高原100多户农户合作,让他们的收入翻了五倍;把泸州当地一个快要倒闭的食品加工厂,扩展到现在近300号人,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就业。  “今年,我会努力把我们纳溪特早茶、大旺竹产业推广出去。更用心地做好‘川香秋月’这个特产品牌,把这些农村产品带出大山,让农户们能够得到更好的回报。”面对接下来的打算,吴秋月这样说道。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3-08
田野感言:随着越来越多种植户的信任,自己越来越热爱基层农技服务工作,也更觉得这一份工作的价值所在。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阚莹莹 文/图  3月初,在崇州市隆兴镇,大片油菜进入盛花期,吸引了不少周边游客前来拍照打卡。  对于隆兴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曹艳红来说,美景的背后,意味着油菜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时期到来。  从事基层农技服务16年了,让她欣喜的是,随着崇州市农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基层农技服务也在不断发生着改变。曹艳红(右)查看小麦生长情况。  十多年前,曹艳红通过公招,开始从事基层农技服务工作。但深入一线发现,课堂知识与实际生产有差别。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她白天泡在田间地头,记录问题,一有空就向懂行的人请教,渐渐地把自己变成了行家。  但是,与不同的种植户们打交道,改变他们传统的生产方式,才是对工作的真正考验。  王守春,是位种了几十年地的“老把式”。那几年,别人都已经旱育秧了,他还在搞水秧子;别人都机械插秧了,他一把年纪还在田里手插秧,甚至连政策补贴都从不去申请。王大爷坚持的原因很简单——自己手插秧就是比别人家的田长得好。  “但是他忽略了人工成本的问题。”曹艳红说,经过多次跟王大爷算细账,他终于转变观念。现在,每到镇上开技术培训会,他都是最积极的那个。  这些年,曹艳红也见证了崇州市农业生产巨大的转变——小规模的散户越来越被规模化种植替代,越来越多的大型机械的科学的种植方式走进田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了家乡返乡创业。  “这意味着,我们基层农机服务的方式也要转变。”曹艳红说,“基层农技服务是多元化的服务,要扩展到创新和推广适合当地的农业经营模式,引导种植户转变思想,帮助他们思考如何打造属于自己的农业品牌。”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3-08
田野感言:借助“三八妇女节”这个机会,我想教育孩子们要有一颗感恩之心,感恩母亲、女老师们,感恩那么多平凡而伟大的女性。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杜铠兵  “这二十多年来,我一直在乡村教书。”这句话从刘秀红的口中说出时,口气十分平常。  刘秀红今年48岁。从1994年到现在的28个年头,有27年她都扎根在简阳市镇金小学的教学岗位上。三尺讲台见证着这一位乡村女教师的人生旅程。刘秀红和孩子们在一起。受访者供图  “要备课,处理作业,明天还有新的教学任务……”3月7日上午,记者与刘秀红通话时,她刚刚上完一节数学课,“我都没去想明天要怎么过节,这只是我教学工作中平凡的一天。”对于刘秀红来说,孩子们永远是第一位的。  她任教的镇金小学所在地,正是自己的家乡。刘秀红的父亲是一位普通的乡村教师,受父亲的影响,她后来上了师范学校,毕业后毫不犹豫选择回到家乡。“我觉得我是打心里喜欢这份工作。”刘秀红说。  但这注定不会是一件轻松的事。“兼顾工作和家庭,对一个女教师来说真的是一个考验。”刘秀红向记者坦言,自己带的班级数学成绩长期在镇金片区名列前茅,但由于工作繁重,加上还要照顾上了年纪的父母,连辅导女儿都抽不出精力。  “比起我,你更爱你的学生。”女儿的这句话在很长一段时间是卡在刘秀红心头的刺。  只有刘秀红自己明白,这些付出的意义所在。农村的学生很多是留守儿童,刘秀红常常利用周末进行家访;天气突变时,提醒他们添加衣服;学生生病时,主动将他们送去医院;午休和课余时,陪学习上有困难的孩子学习,陪性格内向的孩子聊天……  “现在的经济条件好多了,但对学生心理上的关爱还是不能减少。”虽然辛苦一些,但看着孩子们健康成长,刘秀红打心里高兴。长大后的女儿也终于理解了她,这让她感到释然与欣慰。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3-08
田野感言:只要喜欢,热爱,就没有做不好的事。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杨都  陈建清,南充市蓬安县兴旺镇(原海田乡)三青沟村党支部书记。翻开她的荣誉榜,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全国三八红旗手......面对一项项荣誉,她告诉记者,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陈建清(左)和百姓交流。受访者供图  1986年,陈建清嫁到三青沟村时,村里路不通、电不通,是远近闻名的穷山村。  36年来,陈建清拖着罹患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身体,扛着照顾患病的儿子和年迈婆婆的重任,当过24年村小代课教师,任职21年村干部,兼任8年乡村医生,带领群众把长期贫穷的小山村建成脱贫攻坚先进村。  36年过去,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完善,灯亮起来、道路硬化、自来水通到每一家;产业越来越“给力”,近几年,村里发展起百亩清水鱼、千亩有机稻、万只生态猪牛羊的“百千万”富民工程……  36年中,陈建清的角色有很多,教师、村干部、村医......“无论是哪一个角色,共同点都是为人民服务。”  “当下最重要的任务是乡村振兴工作。”陈建清介绍,现在三青沟村不仅有黑山羊养殖产业,还引进业主发展了一千多亩生猪柑橘种养循环产业园,三青药材合作社也正在建设中。  行走在田间地头,“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是陈建清最大的心愿。下个月,陈建清即将迎来自己的56岁生日,但陈建清说,她还将继续为村里服务,希望自己所在的三清沟村可以变得更美。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3-08
四川农村日报讯 廖兴友 文/图  他的目光一直在地上搜寻,发现有垃圾,就很认真地捡起来,精准地投掷到垃圾桶内;他不知道饱饿,饭盛多少他吃多少……这个既不会上厕所,又不会穿衣脱帽的男子,每天却衣衫整洁;今年已经73岁,却身体健康。  这位失智失能54年的男子叫严山金,家住成都市青白江区清泉镇花园小区。让他生活无忧的,是血浓于水的亲情,是姐姐从青春花季到耄耋之年的辛苦的付出。严山秀给弟弟按摩。误服药物 年轻小伙失智失能  严山金失能失智,源于54年前误食别人的药。  那年初夏的一天,严山金感冒头晕。为了多挣点工分,他忍着身体的不适,和同一生产队的社员一起,步行到几十里外的成都购买海椒苗。看到同行的老乡服用“感冒药”,想到自己也感冒头晕,便说:把你的药也给我吃点。吃过别人的“感冒药”后,第二天严山金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大小便失禁,家里的人一个也不认识了,平静时胡言乱语,狂躁时摔东西打人。  一年、两年过去了,严山金的病情非但没见好转,反而愈加严重。  严山秀的母亲去世后,为了照顾年迈的父亲和失智失能的弟弟,严山秀和丈夫秦遇刚商量,把父亲、弟弟从娘家清泉镇北宁村接到夫家秧田村居住。冷暖唏嘘 既是姐姐也是母亲  54年来,严山金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不认识所有的亲人,整天喜怒无常。他喜欢安静,喜欢一个人自言自语。挂在墙上的电视,不敢播放争吵的节目,否则他抓起东西就往屏幕上砸。  初夏季节,玉米尚在挂须。严山金一个人跑出家门,不到一顿饭的功夫,就把别人家半亩地的玉米棒全部给扳在地上。严山金被人逮个正着一阵狂揍。严山秀找到被绑在树上的弟弟,像母鸡护小鸡似地护住弟弟。为免弟弟受到伤害,她向穿开裆裤孩子求情:我的弟弟是傻子,他不懂事,我求你们饶了他吧!  一次回家途中,严山秀一不留意,身后的弟弟就没了踪影。全家打着灯笼火把找,也不见严山金的影子。严山秀伤心欲绝。秦遇刚一边安慰妻子,一边把目光望向猪圈的方向。那时家里唯一值钱的,就是这头只有一百来斤的猪。  “要不,我们把猪卖了,多请一些人找找山金吧。”秦遇刚拿出了男人当家的魄力。当晚这头猪就被送进了屠宰场。他们雇请了好几十号人四处寻找弟弟,整整寻找了4天,终于在离家二十公里外的金堂县境内找到了严山金。从那以后,严山秀就再也不让弟弟离开她的视线。  严山金是一个全天候需要照顾的人。秦遇刚和严山秀夫妻俩在照顾严山金的事情上,有一个基本的分工:严山秀主要照顾他的衣食起居,确保身体所需的营养膳食;秦遇刚则负责小舅子每天起床睡觉,穿衣脱衣盖被子。秦遇刚担心小舅子掀被子感冒,他就在一间屋摆放两张单人床和小舅子同住一屋。  十年前的一天早上,严山秀给弟弟洗脸。严山金磨磨蹭蹭,不想洗脸,严山秀说,不洗脸就不准吃饭!  这句话严山金似乎是听懂了。他突然扔掉毛巾,挥动拳脚,将毫无防备的姐姐打倒在地。严山秀被送医救治,肋骨被打断好几根。从那以后,每到冬天,严山秀的伤处就会出现锥心的疼痛。她怕儿子责怪、担心,从来不愿跟儿子说起。防弟走失 小院周围种满紫荆  2017年10月,青白江区清泉镇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建设欧洲产业城。当地的乡亲们欢呼雀跃:一来将要住进宽敞的电梯洋房,二来农转非后到龄就可领社保。  那年73岁的严山秀家面临拆迁,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她担心严山金在这旧房子里生活了50年,如果换了新环境,他找不到回家的路!  严山秀的儿子秦洪林于是和妻子商量,在清泉场镇近郊的花园小区购买了一套二手安置房。房子不大,秦洪林看好两点,一是在一楼,舅舅不会因上下楼增加摔伤的风险。二是屋外有一个小院,有户外活动空间。但户外小院没有围墙,为防止走失的风险,秦洪林和父母用了不到一周的时间,在小院周围种满了紫荆树。小院虽不大,可铁树、春芽、香菜、莴笋等等样样有。  秦遇刚和严山秀夫妻俩育有三个子女,他们都已成家,却从未分家。用严山秀的话说,这个家之所以温温暖暖,完完整整的,就是因为这个不知冷暖饱饿,不知春夏秋冬的弟弟。  “父母都是年逾八旬的老人了。这一辈子,他们留给我们弟兄仨最大的财富,就是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就是对生命的尊重,就是一种值得传承的好家风。半个世纪如一日的坚守却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在别人眼里,父亲母亲就是一对没有文化的普通农村老夫妻,可在我心里,在我的子女心里,我的父母,孩子的爷爷奶奶就是我们的榜样,就是我们为之敬仰的平民英雄!”秦洪林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3-08
四川农村日报讯 陶文斯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文/图  3月4日,走进泸州市纳溪区安富街道石银村90后返乡创业小伙宋强的双孢菇生产用房,一层层整齐的菇床在灯光的照耀下闪闪发亮,菇床上一个个伞盖银白、肉质肥厚的双孢菇,煞是喜人。尤其是刚露头的双孢菇,像一堆堆白色的珍珠镶嵌在菇床上,肉乎乎、圆滚滚,特别美丽可爱。“现在我的双孢菇每天能采300来斤,货款都是菜贩提前预付,由于产量有限,根本不够卖。”宋强正一边采摘鲜菇拍照发朋友圈,一边告诉笔者。宋强在采摘双孢菇。  今年27岁的宋强高中毕业后就外出务工,先后从事过建筑业和婚庆主持。2018年7月,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了解到了用稻草和秸秆培育双孢菇的美好前景,就到一家食用菌公司拜师学习了1个月。随后他带着技术回到老家,买来稻草秸秆和菌种等材料,利用自家的老屋建成了面积达4000平方米的立体菇床。  双孢菇每年9月种植,11月下旬头茬菇开采上市,以后每隔15天上市一茬,每年到年底就可以采摘四五茬。  “我的菇床面积达4000平方米。规模大了,让蘑菇卖得出、卖上好价钱才是根本。”宋强说,因此近几年来,他不断实践并摸索出了一套循环蘑菇生产技术,他的4个菇房培育的蘑菇在生产时间上都间隔半个月,实现了错时销售,保持了价格的稳定。目前,每天产出的300多斤双孢菇常年走俏纳溪、泸州市场,一天下来就有2500余元的收入。  靠着扩大双孢菇种植,宋强逐渐走上致富路。然而,富裕起来的宋强并没有忘记周边的脱贫户,这两年他就常年解决了周边2个脱贫户的就业问题。一年下来,这两个脱贫户靠着在他的蘑菇房帮工,一年下来的工资收入就超过1万元。  这两年,宋强在收购生产双孢菇所需的稻草秸秆时,每年稻草秸秆收购量都在100吨以上。其中,脱贫户家的稻草秸秆就在80吨左右,一年下来支付购买的稻草秸秆费用都近10万元,脱贫户户均稻草收入近2000元。  宋强介绍,1平方米双孢菇在半年的生长期内,可以采收30斤蘑菇,除去15斤的生产成本,每平方米实际就有15斤的利润,平均每斤按6元计,获利达90元。半年下来,宋强靠着培育4000平方米的双孢菇,就可以实现纯收入达36万元。  做活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宋强告诉笔者:“一个人富了不算富,我是一名预备党员,我有责任和义务带领村民一起富。”双孢菇种植是一项投资相对较少、见效较快的项目,加之该项目需要大量的稻草秸秆,促进了当地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去年,在宋强的带动下,村里有2个返乡农民加入到了双孢菇种植队伍中来,户均增收5万元。  “这几年我对周边村民,除了优先收购他们的稻草和秸秆外,凡有群众愿意加入双孢菇种植的,我都将从菌种、技术和蘑菇销售上给予全力支持,带领大家一起走上致富路,助力乡村振兴。”宋强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3-08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唐兆权 文/图  3月3日,自贡沿滩农贸市场一位卖大头菜的村民,见威远县向义镇大冲村的李建清收摊后,羡慕地说:“传统腌制法安逸,1个大头菜当我们10个卖,还先卖完。”  李建清家从父辈起就种大头菜,只是那时种的面积少,仅供自己家吃。虽然不多,可全采用传统方法腌制:每年把大头菜收获回家后,就一个个串挂在房檐下将水分晾晒到一定程度,然后清洗,再晾干表面水分,用刀将大头菜对半打开至少许皮联接,接着用刀尖将两半大头菜都划一丝一丝口子。再把盐、辣椒、花椒等合成的调料塞入每一道口子里,合拢,一个个装进罐子里,一层层压紧压实,装满后用一些包谷皮、包谷芯之类封住罐口,防止大头菜掉出,尽量减少罐内空气,最后罐口向下倒放在装有水的土陶盆里,隔断外界空气,让大头菜与调料在罐内融合、发酵,放置3个月以上。成熟后,打开罐子就醇香扑鼻,渗人心脾。嚼在嘴里香脆爽口,美味难挡。李建清装运大头菜。  李建清从小跟着父母种植、腌制大头菜。渐渐的,村里其他人也种了很多大头菜,但种多了,村民们就不再按老传统腌制,甚至串挂晾晒都免了,扯起放在地里晒一晒就加盐直接腌制在大池里,或是大塑料袋里,然后卖给加工厂。每斤鲜大头菜一般卖五六角钱,腌制在池子和大塑料袋里的大头菜能卖到七八角,价高时也只能卖到1元。李建清却一直坚持采用传统腌制法,只是罐子变大了,以前一个罐子只装10到20斤,现在一罐能装一百到几百斤。罐子大了不便倒放,就改作密封。他每年的腌制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不用划开包调料,直接放盐腌制在大罐子里,每斤卖5元;一种是划口包调料,每斤卖10元。不过腌制发酵的时间不减,必须3个月以上,有时甚至半年。李建清说:“这种方式虽然程序和工作量多一些,可价值是简易腌制的10倍,并且一年到头都可以边卖边做,一时卖不完也不会坏。”  李建清每年腌制大头菜在1万斤左右,收入8万元左右,卖鲜大头菜2万多斤,能收入1万多元,一年可收入10万元上下,比外出打工收入高,还能照顾家人。现在全村还有20多户村民采用这种方式加工大头菜。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3-04
四川农村日报讯 青婧 记者刘佳  3月2日,在苍溪县永宁镇金荞村宜机化农田里,金永丰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欧小荣驾驶着大型旋耕机,一面旋耕土地,一面给专合社的成员示范旋耕技术。  田间地头,他一面演示,一面耐心地给大伙儿传授经验,理论联系实际,欧小荣请每个人都驾驶旋耕机体验一把,有问题就立马提出来现场解决。欧小荣驾驶农机。 受访者供图多个身份“无缝衔接”  对于种地,欧小荣这个80后有使不完的劲、说不完的话,仿佛心中住着“一团火”,这一切,都要从他决定返乡那一刻说起。  2011年5月,欧小荣回到家乡休假、探亲,看到家乡大批年轻人外出,空荡荡的农村让他感到有些落寞,他下定决心,要留在家乡跟家人一起改变家乡面貌。  后来,他偶然遇到镇上建设的水稻高产示范项目测产,原来亩产近500公斤的稻田,经过覆膜、控水控温、病虫害治理等,产量达到700公斤,这增强了他回乡的信心。  当年,欧小荣毅然放弃了深圳华为公司无线通信工程师工作,回乡购买了2台收割机、1台旋耕机,在广元、南充等地跨区作业提供农机服务。  随着生意越来越好,2013年他联合周边农机手、种粮大户成立金永丰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利用大型农机结合现代农业技术,种植优质水稻,如今带动村民种植优质水稻1300余亩,把每亩产值从1200多元提高到1600多元,亩均减少200多元生产成本。   2014年,在苍溪县农业部门的组织下,欧小荣到崇州市等地学习,开拓思路和眼界,回来流转200多亩土地,开办了一个家庭农场,开启新的农业发展模式,目前农场规模已达400亩。  用农机“开荒”进入农业,后带头成立了农机服务专合社,还流转200多亩土地种水稻……欧小荣经历了打工人、农机手、专合社理事长、家庭农场主等多个身份,现在年收入已达70多万元。谁说农业没有奔头?  “每年除去各项开支,还能有接近19万元的纯利润。”不过,欧小荣并不满足,“全村几乎看不到什么年轻人,因为大家都说搞农业又苦又累又不赚钱,我并不这么认为:种粮食实现了机械化,不仅省工省力,增收也不是难事。”  带领全村人共同致富,是欧小荣的心愿。从2016年开始,他不断创新经营方式,吸纳150多户农户成为专合社股东,村民以土地入股,有保底分红,按“统一采购生产资料、统一社会化服务、统一技术管理,统一高于保护价回购”等方式运作,经过规模化规范化种植,既保证了产量又确保了质量,现在每公斤水稻可卖到3.1元。  不光在种植上着力,他还在农业机械化发展上下功夫。欧小荣说,苍溪地处山区,发展机械化曾面临很多困难,随着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农机作业方便了很多。目前,苍溪农业机械化发展迅速,具有农机服务的机构已有30余家。  “一个四口之家,如果有4亩耕地,通过土地入股、保底分红,比单打独斗可以多赚1700元,而且耕、种、收各个环节都能节省成本、减少劳动强度。”欧小荣说。  最关键的是,规模种植需要大量农机作业,可以吸引村里的年轻人返乡,投身到农业当中来,以金永丰农机服务专合社为例,一名农机手每年最多忙5个月,就能赚到3万元。  对于未来发展,欧小荣信心满满:专合社已打造出“荞子坝玉屏香大米”等品牌,获得绿色大米认证,产品远销重庆、北京等地,将来还要在现有基础上开展加工产品开发,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助农增收。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3-04
春回大地,春意动人。而最美的春色,是“种出”春天的人。在乡村振兴的棋盘中,乡村的好风景成为一枚重要的棋子,被放在地方经济发展的大局中。身在其中的种花人,他们在春天里播种了什么?让我们的目光聚焦在这个春天里。匡小莉 (中)在给红梅修剪枝叶。华蓥她在书山花海中淘出“最美事业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邱海鹰 文/图  早春时节,正是海棠、紫薇、玫瑰等花卉苗木种植、管理的关键时期。近段时间,华蓥市蜀地花海生态农业专业合社的匡小莉,一有时间就和社员们来到禄市镇凉水井村的“农家书屋”,寻找有关花卉苗木培育技术的图书翻阅。  匡小莉一边翻阅图书,一边摘抄要点,还不时在笔记本上标注着花木的名称。正是依托村里的“农家书屋”,匡小莉在书海中淘出了迷人的“花样事业”。流转土地建起生态观光园  近日,当笔者见到蜀地花海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常务副理事长兼技术总监的匡小莉时,她正带领村民奔忙在合作社的项目——海棠博览园的红梅园里。  “修剪枯枝,去掉残叶,可以让花朵更鲜艳、醒目。”伴着花香在花丛间穿梭忙碌的匡小莉,一边修剪枯枝残叶,一边乐呵呵地说,“今年春节,我们红梅园的红梅竞相绽放,灼灼其华,来看花的人一批接着一批。但红梅的花期较短,若不精心护理,花朵就凋谢得快。”  “这个海棠博览园的确搞得好,一年四季都有景,海棠花、玫瑰花、紫薇花、茶花、梅花……让我们既饱了眼福,又得到了美的享受!”赏花的市民赞不绝口。  在基地务工的村民马云堂介绍,2014年春天,年仅30 岁的匡小莉,跟着她叔叔王晓龙一起,怀揣着“为家乡父老乡亲做点有益的事”的梦想,在凉水井村流转了1000多亩河滩地和撂荒地,新建以种植海棠、紫薇、红梅、玫瑰等名贵花木和鸢尾、女人花、荷花等水生 植 物 为 主 的 生 态 观 光园,并建立蜀地花海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 带领乡亲在贫瘠的土地上发展“花样事业”。  匡小莉明白,要建好这个生态观光园,首先自己应该有技术才行。但匡小莉学的是会计专业,于是,她不仅自修四川农业大学园林绿化专业本科,而且把大部分精力放在村里的“农家书屋”,只要稍有空闲便往书屋跑。她一边从书中汲取理论知识,一边把学到的东西用于实践,慢慢地从花卉苗木培育的“门外汉”,变成了行家里手。樱花盛开。资料图片画里乡村带动了村民增收  如今,合作社已初具规模:引进新品海棠系列、紫薇系列、梅花系列、名品茶花系列、欧洲玫瑰(月季)系列及水生湿地植物等近30个系列600多个品种,共700多万株,种植范围涉及原小驴山、凉水井、姚家塝、大坡老4个村。“小莉带领我们种花木建基地,不仅盘活了土地,带动了村民增收,而且美化了乡村,引来了鸟儿栖息,市民前来游览。”说起村里的变化,马云堂满脸笑意。  “我们这几个村不仅由产区变成了景区、田园变成了公园,农产品也变成了商品, 还让 600 多个剩余 劳 动 力 实 现 了 就 近 就业,人均年收入达 1.6 万余元。”常年在该合作社务工的周祖惠满意地说,“小莉不仅懂技术,而且为人忠厚,特别能吃苦。你瞧瞧,大年才过不久,她又带领我们在新开发的‘花海人家’民宿大院前修建用于摸魚儿、捉鸭子等趣味活动的湿地。她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早点把这些配套项目完善,我们这片花木基地,就真正变成看有看头、玩有玩头的花博园了!”  “搞花木种植没有文化、缺乏技术是不行的,文化振兴 是 乡 村 振 兴 的 重 要 内容。”匡小莉说,只有苦练内功,把自己化作“春泥”,才能更好地呵护花朵,赢得“百花绽放”。因此,她会继续带领蜀地花海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社员,利用村里的“农家书屋”,多读书、读好书,当好新农人,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从书山中淘出“ 花 样 事 业 ”, 让 他 们 的“蜀地花海”变成“画里乡村”。游客在樱花基地游览。 张天文 摄邻水花卉苗木撬动发展在“樱花自由”里追逐春光四川农村日报讯 张天文 全媒体记者 袁宇君  2月26日,逐渐回升的气温里,已有零星樱花初绽。这里是距离广安市区50公里的邻水县观音桥镇樱花岭村,花卉苗木带来的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近年来,邻水县积极推进花卉苗木产业良种化、优质化、产业化和基地化发展,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的步伐。邻水县观音桥镇樱花岭村引进成都望天树公司,以樱花等花卉苗木撬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就是一个鲜明的例证。  “作为县里较早引进的花卉苗木繁育企业,公司累计投入资金近6000万元,建起樱花岭基地 2000 余亩等。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花卉苗木产值已经超过1亿多元。”近日,成都望天树公司总工程师王礼逵介绍,村民每年收取土地流转费用10余万元,还能在公司常年提供的岗位就业,全村务工人员每年劳务收入80余万元。  “2月樱花初开,3月就是盛花期,樱花基地每天将迎来上千名赏花的游客。”樱花岭村党总支书记林兴良告诉记者,樱花岭基地声名远播,络绎不绝的游客带动了鲜花旅游经济。附近不少村民在花期做起了旅游小生意,樱花岭村也依托基地以合作社的方式发展起了农家乐,每天收入达到一万多元。一条“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助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路子走了出来。  观音桥镇樱花岭村并非个例。记者随后来到位于合流镇灯盏村的邻水县浩博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苗圃基地里,工人们在业主的组织下,有序剪切冬青枝条,为下一步的扦插做前期准备。  2017年,业主张娟在灯盏村流转土地 400 余亩,种植红叶石楠、金森女贞、红继木、冬青等花卉苗木。据张娟介绍,近年来,苗木基地以市场为导向,不断优化花卉苗木种植结构,花卉苗木销往广安及重庆周边。  “每年种植出来的苗子,基本上都能够销售完,产值每年约600万元左右,利润在200万元左右。”张娟告诉记者,苗木市场需求量大,她对新一年的发展很有信心。  截至目前,邻水县累计流转林地10万余亩,整合农业综合开发、交通运输、生态建设等政策资金2000余万元,新建和改造花卉苗木基地干线道路50余公里,新建路沟凼池80余个,培育花卉苗木繁育基地36个,年产花卉苗木 120 万株,花卉苗木产值1.785亿元。下一步 ,邻水县将在推进邻西南优质花卉苗木产业环线建设上全面发力,推动花卉苗木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3-03
四川农村日报讯 刘燚 刘小义 记者 罗敏  “欢迎来到卓玛的厨房,今天我们用青稞制作一道小甜品……”伴随轻柔的音乐和熟练的讲解及手法,一杯杯由高原食材青稞与西式甜品做法结合制作而成的青稞酸奶杯呈现在视频中。流质的酸奶配合青稞为底的脆皮,再加上几颗精巧的水果点缀,不禁让人垂涎。这是近日记者在一位藏式美食博主的短视频里看到的一幕。  藏式美食短视频制作者、“卓玛的厨房”工作室创始人,是这位来自四川阿坝州壤塘县藏族姑娘胜宁卓玛的多重身份。2019年起接触烹饪的卓玛,现已在各大视频平台分享超过100道菜品,吸引40万左右粉丝,招收学员两千多名。凭借对美食的热爱,她成功走出了属于自己的创业之路。卓玛制作美食视频。8年找寻开启自由美食人生  出生于壤塘县上壤塘乡长河村的卓玛,家境贫寒。在爱心人士的帮助下,17岁那年她走出高原,远赴杭州、北京等地,用6年时间先后学习了汉语、幼教等专业,随后顺利在成都找到了一份幼教老师的工作。  “我从17岁开始走新的人生路,相信27岁寻找新的人生路也不晚。”经过一年幼教工作的卓玛越发清楚自己的喜好。她自幼深受母亲影响,对制作美食有极大的兴趣,这份强烈的热爱驱使她放手一搏。2017年卓玛辞掉幼教工作,进入成都美味学院进修烹饪、西点制作,2018年毕业后与朋友共同创建了私人烘焙馆。自此卓玛开启了自由的美食人生。  “我是来自高原的孩子,是否能将对家乡的思念融入我制作的食物中?”从进入学院学习至创立烘焙馆,卓玛都在休息时间学习不同食物的烹饪方法,研究高原食材的不同做法。创新并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青稞相较于普通西点食材更加干燥,我尝试了很多次才找到合适的配比。”卓玛说,每当研发出一款新品时,是她最欣慰也最有价值感的时刻。卓玛近照。受访者供图依靠平台独自耕耘美食视频  “日积月累便有了大家现在看见的青稞酸奶杯、熟撅玛点心、人参果月饼等钻研制作出的高原西式美食。”卓玛说。  烘焙馆运营一年后,卓玛主打藏式餐点的经营理念与朋友不合。解除合作后,卓玛独自摸爬滚打。  创业期间实体经营在电商冲击下逐渐走下坡路,卓玛意识到新媒体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不仅极大节约成本还能增加知名度,于是在毫无经验的情况下她再度开始尝试。  “刚开始我拍的视频都是歪的,对焦也模糊,对我来说真的是一项挑战。”2019年“卓玛的厨房”工作室正式成立,这个集美食制作、拍摄剪辑、场景布置、台词构思、平台运营为一体的工作室均为卓玛一人经营。“一句话我要重复很多遍,对镜头的畏惧感很久才克服下来。”卓玛回想起早期的视频拍摄时说。  小众美食视频一度不温不火,工作室无盈利状态持续近两年。但随着卓玛的坚持,抖音粉丝量超过3.1万人。因为她的创作不仅赋予了藏餐更多的体验,也能让观众在观看中学习藏餐的制作和创新。拨云见月线上拓展付费教程  “青海的一位宝妈粉丝咨询我,说她的儿子看了我发的冰粉果冻视频,闹着也要给他做,想向我学习制作方法。”“还有一位做牦牛奶制品的朋友说,看到我的视频后,想尝试用牦牛奶做冰淇淋。”……粉丝的诉求进一步打开了卓玛的思路:既然这两年拍了上百条的美食视频,又有了一定的粉丝基础,完全可以考虑制作详细的教程,说不定还能在教学中盈利。  2021年11月起,卓玛开始在微信平台招生,仅仅一个月便招到学员一千多名,12月凭借良好的口碑,卓玛继续招生至两千多名,线上交易烹饪教程3个多月下单2000余单,实现收益“零突破”。  付费教学模式也为卓玛开辟了新的道路。“在线上授课的同时,我计划将自己制作的点心等美食同步售卖。”谈到新一年的打算,卓玛滔滔不绝,她筹划着在不同平台上推荐好的产品,持续增加工作室的业务面。  “从去年六月份开始,我着手写藏语版美食教程。”白天拍视频,晚上写书是卓玛特别的体验。她告诉记者,按照目前的进度,藏语版美食书籍预计在年内出版。  “生活中追求的不是只有金钱,还有更具价值的东西,我想继续帮助更多藏族同胞吃上更健康、更丰富的美食,这是我一生的追求!”卓玛动情地讲道。现实中,她也拼命在这条路上追寻、奔跑……制图\张雁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3-02
四川农村日报讯 朱思雨 记者 杜铠兵  出宜宾市翠屏城区后,一路向东南方,到李端镇后进村道,翻过几座小山,途经几片油菜花,便是其林村陈家奎、陈振父子的共生家庭农场。  2月18日,当记者来到这里时,挂着金黄色果实的柑橘园正浸润在朦胧的云雾中。  “我们现在做的,就是希望以后提起其林村,能够有更多更远的人知道。”这位1995年出生的年轻人一头扎进果园里已经4个年头。和他的父亲陈家奎一样,他们都在悉心耕耘着一个绿色田园梦。陈振在果园里查看柑橘长势家乡最是心安处  刚刚过完正月十五,走在其林村,很少看见年轻人。  “在外乡总是忙忙碌碌,虽然收入稳定一些,但总觉得生活不够如意。”毕业后,陈振和村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选择了外出务工。但更喜欢乡村生活的他,在2018年做出了回家经营果园的决定,成为了一名年轻的返乡创业者。  而他父亲陈家奎的故事则要从2012年说起。“那时候务工有一些积蓄,看着身边的朋友纷纷创业挣到了钱,也想自己闯一闯。”至于为什么会选择种柑橘,陈家奎的朋友中不乏这方面的从业者,早在爱媛38号等优质杂交柑橘品种引入四川时,他就在自家地里尝试种下了第一批树苗。  在当时柑橘品种还比较单一的时候,陈家奎看到了新品种的市场前景,并在2013年开始流转周边的闲置土地,成立了当地首家家庭农场。  春节过后,多个品种的柑橘销售已经接近尾声,而记者走进共生家庭农场,枝头的爱媛、耙耙柑、金煌、血橙等依然挂在枝头。    “农场规模起来了,父亲又不会开车,我想着是时候回来帮帮他。”陈振2018年回乡时,正值果园的柑橘大规模投产。经过悉心经营,共生家庭农场形成了200多亩的种植规模,年营业收入达到了近50万元。  自家的果园走上正轨之后,父子俩也没忘记乡亲们。通过“农场+农户”的模式,陈家奎和儿子为周边农户种植解决资金、技术、销售问题。农场里栽苗、施肥、收获等工作单凭自己的力量也忙不过来,村里的闲置劳动力因此也有了活计,最多时有30多名农户在他们的农场务工。一心种出优质果  “比如说柑橘红蜘蛛,早期单凭肉眼不易发现,但只要用手摸一下叶背,通过是否有血色的痕迹就能判断。”4年前那个初入橘园的年轻人,如今已然是一名经验老到的新农人了。  陈振在学校学的是机修,父亲陈家奎返乡前一直从事的是高精电子设备的维修工作。对于种柑橘,两人最初都算是门外汉。  “我们一直钻研技术,在农业部门指导下,坚持绿色种植。”在陈振的带领下,记者走进果园看到,施用的有机肥清晰可辨,生草栽培普遍应用,黄板、杀虫灯等物理防控设施一应俱全,还有最新的“以螨治螨”等科技示范正在这里进行。  “我们从不打蜡、不染色、不催熟,坚持施用生态有机肥,在防病防虫这方面,也基本上采用物理防治,保证我们的果子品质更绿色天然。”记者接过陈家奎递来的耙耙柑品尝,口感爽脆,甘甜可口,果味浓郁。  酒香也怕巷子深。今年农场的柑橘总产量达到了20万斤左右,生态种植的成本较高,于是在销售上也需要创新手段。  “我们成立了自己的品牌‘云顶小橙’,目前也在通过自媒体、传媒公司等方式进行推广,网络销售是下一步努力的方向。”陈振比父亲更敏感地捕捉到市场的变化,并以一个年轻人的视角,开始了新的尝试……  几个月前,陈振刚刚成为中共正式党员。他为此颇为自豪:“我们要坚持把农场做好,还要带动更多人走上生态农业的路子,把日子越过越好。”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3-02
  (张平 漆楚良  记者 李传君)“巴山民歌唱得嗨,土家幺妹请你来,薅草锣鼓巴人舞……”近日,随着优美的旋律,家住四川省宣汉县渡口土家族乡的女“创客”黄金美,带领13名演员在第十一届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赛歌会暨“万达开”川渝非遗交流活动舞台上蹁跹起舞,金色的钱棍在手中欢快地飞舞,引得台下群众一起“嗨”。  在宣汉这片热土上,有一大群像黄金美这样的“巾帼英雄”,默默地为乡村振兴付出“她力量”,用智慧、拼搏毅然撑起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半边天”……如今,“巾帼之花”在宣汉大地竞相开放,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开拓进取的意志品质,散发别样芬芳,奏响乡村振兴交响曲。  “她经济”奏响富民“增收曲”  “大家熟练地掌握了玩具制作技术,既可以在公司生产车间制作,也可以带回家里制作……”走进宣汉县某玩具企业生产车间,业主张素娟正向在场的女职工讲解玩具的制作方法以及注意事项,她一一示范操作的步骤、手法。随后,女职工依次进行操作试验。2011年,一直在外打拼的张素娟夫妇回到家乡普光镇,创办了玩具有限公司,开始了自己艰辛的创业历程。历经十年打拼,所产玩具冲出国门,畅销德国、英国、意大利等海外市场,还被宣汉县妇联确定为妇女居家灵活就业基地,张素娟也被评为市级“巾帼建功标兵”。2021年,该公司生产量高达600万余只,产值高达4000万余元,解决当地1000余名留守妇女就业,为她们实现年人均增收1万余元。  宣汉县妇联主席罗琴说:“积极延伸发展触角,加强农村妇女劳动力、女性创业者实用新技术、现代农业知识等培训,大力发展农村妇女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加大妇女居家灵活就业工作力度,是当地妇联引导广大妇女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工作方式。”  目前,宣汉县开展电商、家政等技能培训共21期,覆盖妇女群众5000余人次;培育巾帼脱贫示范基地12个、妇女居家灵活就业基地6个,既带动农村妇女增收致富,又让留守妇女实现居家灵活就业;积极鼓励女性创新创业,牵头成立妇女创业互助协会,吸纳女性创业者76人。  “她风景”谱写乡村“蜕变曲”  “巴山大峡谷景区,巴文化底蕴深厚,如何让巴文化添彩民宿发展,需要我们好好思考、挖掘……”宣汉县妇联副主席邓会利来到三墩乡大窝村桑树坪一家酒店,开展文化助力,丰富民宿内涵工作。  酒店民宿女主人谢巧玲对此颇有感触:人需要充电,民宿也需要赋能,随着乡村旅游业态的迭代升级,乡村民宿更需要提升品质,加入联盟。  巴山大峡谷景区民宿随着旅游起步而起源,历经多年的培育、发展,目前乡村民宿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特色不断彰显。“民宿经济也是女性创新创业的主阵地之一。”邓会利介绍,宣汉成立巾帼民宿联盟,汇聚更多有内涵、有魅力、有知识、有能力的女主人力量,积极打造巾帼创新创业示范街,助推巾帼民宿产业健康发展。目前,巾帼民宿联盟吸纳民宿30余家参与,引导她们互帮互助、抱团发展。  风景如画、游人如织,店铺生意火爆、购销两旺……如今,通过民宿“她力量”带动,巴山大峡谷景区华丽蝶变:昔日土坨坨、今朝香饽饽,青山变金山、民宅变金宅,白天忙干活、晚上当演员……文明新风树起来,居民腰包鼓起来,感恩山歌唱起来,丰收舞蹈跳起来!2020年,景区累计接待游客100.0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约5.55亿元,谢巧玲们乐得合不拢嘴。  “她风情”演绎融合“协作曲”  宣汉县妇联围绕“建成全国巴文化高地”目标,全面普及开展“穿巴人服、唱巴山歌、跳巴人舞”群众文化活动,深入挖掘巴人特色农村文化内涵,打造农村民俗文创产品。每当夜幕降临,渡口土家族乡的中沙坝广场,篝火熊熊,人们随着悠扬的歌声,飘然起舞,点缀得青山绿水间宛如仙境。黄金美一有空就会参与,带领巴山民俗演艺公司的演员,与群众手拉手围着火堆跳起欢快的巴人舞,步伐轻盈,脸上写满了自信和幸福。  坐落在宣汉县君塘镇的田园综合体“陌上森林”,由符静夫妻创办,充分体现了文化与农业的有机融合。下一步,她们将在营销方面,深挖风土人情,嫁接传统文化;在品牌塑造方面,讲故事,用情感创造溢价;在产品打造上,创造更多的消费价值,用文化创意锻造农业灵魂。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2-03-01
四川农村日报讯 刘晓龙 特约通讯员 肖定怀  2022 年春季学期开学后,笔者来到南江县公山镇桥坝村。一提起村校教师黄斌,人人都竖起大拇指,夸他是坚守山村27年的好老师。  南江县公山镇小学校长赵益武介绍,从1995年任教以来,黄斌一直坚守在海拔800米以上、人烟稀少的公山镇田榜村和桥坝村,多次获得市县“乡村优秀教师”“语文骨干教师”“最美乡村教师”“巴中好人”等殊荣。  1998年5月,黄斌的妻子贾红梅去县城医院生小孩,本想丈夫来照顾,但是黄斌却放心不下班上的学生,没有离开学校。于是贾红梅只得请来其母亲照料。后来,面对妻子的不解,黄斌劝慰妻子道:“你生小孩,有丈母娘照料,我很放心;如果我来照料你,学校岂不是要停课吗?如果耽误一两周,我咋个面对学生和家长呢!”善解人意的贾红梅很快就谅解了丈夫。  采访中,贾红梅说,女儿出生后,黄斌没有给她洗过衣服,没有带她出去旅游玩耍过。因为在女儿上大学报名的前一周,黄斌得知班上留守学生张金患急性阑尾炎在县医院住院的消息,因此黄斌只得放弃送女儿上大学的安排。当时,黄文佳一听到父亲不能去送她上大学,便抱怨父亲说:“你是照顾班上的学生重要,还是送你的女子上学重要?从小学到高中你接送过我一次吗?辅导过一次作业吗?”后来在黄斌对女儿耐心细致的劝说下,黄文佳才理解了父亲。  2018年秋季,桥坝村贫困学生吴家三兄妹,父亲在监狱服刑,母亲离家出走,三兄妹无奈被村干部送到南江县福利院。黄斌知道后又主动将三个孩子接到学校,并担任起监护人。  “黄老师对学生真好。”南江县福利院院长魏高松感慨地说,他与那几个娃儿非亲非故,不仅把娃儿接到学校,主动担任起监护人,还无偿给几个孩子做饭洗衣服,硬是比对待自己的娃儿还好。吴家一个孩子在一次作文中写到:“黄老师是我最亲的人,不仅辅导我兄妹学习,还经常给我们买新衣服、书包、零食等,过节了黄老师还把我们带到他家玩耍。所以,我们都叫他‘黄爸爸’。”  “黄斌老师真是一个坚守山村的好教师。自2007年来,他联系协调县发改局、四川省路桥集团等单位干部职工帮扶贫困学生100多人次,资助金额达20多万元。同时还争取四川省工商局、四川省铁投集团为学校捐赠了电脑、图书、游乐设施等器材。如今,这些大山里的娃娃能在这样好的环境中读书学习,黄斌老师功不可没啊!”赵益武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3-01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周颖昳  “2021年,合作社销售收入200余万元,社员共计分红20余万元。”近日,在南充市高坪区长乐镇空洞坳村世财肉牛养殖合作社,负责人龙世财翻开了“牛”账本。他说,这些数据是他去年最大的收获。  今年40多岁的龙世财曾做过家具,跑过运输,进过工厂……收入也算不错。2015年,一直心系家乡的龙世财返乡创业,回到空洞坳村发展肉牛养殖业。2016年成立了空洞坳村世财肉牛养殖合作社。龙世财妻子正在喂牛。受访者供图  养殖初期,由于龙世财不懂养殖技术,肉牛生长缓慢、死亡,几年才能出售一栏。这也让龙世财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欠下了20多万的贷款。  为了学习养殖技术,龙世财到一些肉牛养殖基地考察,虚心向当地养牛大户取经。饲养过程中遇到问题,他及时向农业服务中心畜牧工作人员请教。多管齐下,勤学好问,龙世财在养牛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养牛技术要领。  “那会儿为了养好牛,我们夫妻两人几乎和牛同吃同住。观察牛的习性、配置最适合肉牛生长的草料……”回想起当初养牛的繁忙和辛劳,龙世财感慨地说。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2018年,销售肉牛给他们家带来了15万的经济收入,让龙世财重燃养殖的希望。龙世财介绍,现在他们的肉牛品种是西门塔尔肉牛,全部从吉林省调的品种,精细喂养育肥最快8个月就可出栏,最慢也只需要一年半左右,出栏的牛不愁销路。一头肉牛的纯利润在5000元左右,最多的时候他家养了40多头肉牛,一年纯利润可达20万元。  龙世财依靠养殖西门塔尔肉牛致富后,没有忘了空洞坳村的困难群众。同年,他主动邀请该村8名困难户加入合作社,自己免费提供肉牛养殖技术支持和年底分红等。同时,龙世财在村上开设“养牛课堂”,毫不保留地将养牛经验传授给村民,希望他们跟自己一样依靠养牛富起来。  “说句实话,没养牛之前,我们家年收入只有1万元左右。养牛后,年收入超过7万元。前几天把牛卖了,得3多万元。我们非常感激龙世财,致富不忘带动乡亲。”该村原困难户吴仁贵2020年向农村信用社贷款2万元,买了6头西门塔尔肉牛饲养,现已成为该合作社的“养牛专家”。“自己养牛既不用担心销路,也不用担心养殖的技术问题,龙世财会帮忙找销售,解决大家养殖中出现的难题。”吴仁贵说。  近年来,龙世财充分发挥致富带头人的作用,带动该村20余户村民养殖肉牛,8家困难户入股该合作社,平均年增收10万余元。在新的一年,龙世财说:“今年我们希望通过努力,社员的分红比例能够增长50%以上。”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3-01
(记者 伍力)2月22日,眉山市洪雅县中保镇桐升社区,雨后的柑橘地里满是泥土芬芳。“等天晴了再摘,品相更好,能卖出更好价钱……”看着眼前成片的春见(粑粑柑),任爱君喜上眉梢。  今年,是任爱君返乡工作和创业的第11个年头。“我就是闲不住、爱折腾,总想做点什么。”走在田间地头,任爱君向记者讲起了自己的创业之路。任爱君在她的果园里。记者 伍力 摄对话 就是想在家乡办点实事  记者:返乡创业,什么最重要?  任爱君:一方面是技术,一方面是专注。一定要沉下心来掌握技术,不要想着当“甩手掌柜”“翘脚老板”。如今,返乡创业有各项政策支持,这更需要我们脚踏实地认真干事,一门心思去钻研。  记者:搞农业辛苦,你是如何坚持下来的?  任爱君:其实中途多次也想过放弃。除了暴雨导致洪水把猕猴桃地淹了,我还经历过柑橘市价走低导致全年几乎没收益,计划相邻种植桑葚和无花果却无法控制病虫害造成“全军覆没”……能够坚持到现在,除了党委、政府和家人朋友的鼓励支持,还有就是自己对家乡、对土地有感情,想真正办点实事。回老家“种地” 经历失败却愈挫愈勇  2011年,在西安读完大学的任爱君,回到老家洪雅县中保镇的基层社区工作。其实,大学实习期间,任爱君就和同学成立了一家图文设计公司,如果留在大城市,事业发展一定不赖。“但想到父母辛苦把我养大,作为家中的独生女,我还是决定回来陪伴他们。”  创业的种子,一直埋在任爱君心中。  终于,2014年,瞅准老家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的机会,任爱君流转了几十亩土地,准备挽起袖子干一场。  然而,听说女儿要去“种地”,心疼任爱君的母亲第一个不同意。“现在政策好、基础条件好,而且我种的是蔬菜和水果,经济效益比以前高多了……”面对家里亲人的“想不通”,任爱君反复劝说,终获同意。  彼时,中保镇建起种养循环现代农业园区,引进任爱君等业主种植猕猴桃。任爱君一心扑在果园里,每天早出晚归,跟着学方法、看技术。“猕猴桃最怕得病,种好的关键就是防治猕猴桃溃疡病。当时的学员中,我是最先学会的。”言语间,任爱君满是自豪。  慢慢地,任爱君的猕猴桃种植扩展到30亩。可2018年夏天,一场大雨倾盆而至,洪水把她的猕猴桃地全部淹没。“那时,看到猕猴桃泡在水里,我的眼泪流啊流,一个人呆呆地在果园里站了一上午。”  困难打不倒任爱君。抹干眼泪,“爱折腾”的她又出发了。在当地农业部门组织下,任爱君到成都市蒲江县学习水杨桃嫁接猕猴桃技术。“用水杨桃来做粘木,这样嫁接出来的猕猴桃扛涝,就算以后再遇到大雨也不怕了。”  就这样,靠着一步步的坚持,任爱君果园的规模扩大到120多亩,种有猕猴桃、柑橘等多种水果。不忘共同富裕 让群众在家门口有钱赚  “李姐,下周在家吗?耙耙柑上市,要请你们过来帮忙哦!”采访过程中,任爱君的电话一直没停。“请村民来务工,每天七八十元。加上土地流转每亩1000元左右,大家都可以在家门口找收入。”  种水果种出名气以后,向任爱君讨教的人越来越多。“我自己富不算富,要大家一起富才算富。”任爱君不仅毫无保留,还请来技术人员,与水果种植户结对帮扶,成立合作社,统一规划、指导。“大家信心越来越足,干起来也有奔头。”  2019年,退伍军人张建平返乡创业,第一件事就是向任爱君“取经”。任爱君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帮着张建平协调土地、争取资金,一起度过了创业起步阶段。如今,张建平的养殖专合社养殖场占地10多亩,年出栏肉鸭13万只。  “干农业很辛苦,这些年,除了自己的坚持,更离不开地方党委、政府的帮助。”任爱君说,自己先后多次参加省市两级组织的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评上了眉山市高级农技师的职称。“我还联合周边业主一起建冻库,两期建设都获得了县农业农村局提供的资金支持,这都是真金白银的帮助。”任爱君说,“我们种的水果有市场、耐储存,大家发展产业的底气更足了。”  任爱君还在社区办起了儿童之家,每周免费为留守儿童开设绘画、手工、舞蹈等课程。去年,洪雅县中保镇桐升社区党总支换届选举,任爱君当选社区党总支书记。  “我们现在正和县上一家电商企业合作,想通过电商平台进一步打开销路。合作社的水果也已注册商标,准备申请绿色食品认证。创业没有终点,我会一直走下去!”谈及未来,任爱君信心满满。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2-28
四川农村日报讯 王翠菊 记者 刘佳 文/图  2月23日,春意盎然。阳光冲破云层,倾洒在大棚顶上。廖磊拿出手机看了看棚内温度,又低下身子观察新芽长势。“过两天,就得施促芽肥了,时间耽搁不得。”  早春时节,眉山市彭山区的数万亩葡萄进入新一年生产周期,种植户们活跃在田间地头,30岁的廖磊正是其中一员。他种葡萄已有4年,曾经也是不折不扣的农业“门外汉”;但如今,他已斩获彭山的葡萄“果王”称号,每逢有人问他:“回乡种地,干不干得?”他总是笑眯眯的点头大声说:“干得!”廖磊在葡萄大棚内检查高压喷雾系统。  华丽转型大厨“变身”水果种植户  1992年出生的廖磊是彭山人,早年在外学了一手好厨艺,便与爱人在成都做餐饮。小两口踏实肯干,只短短几年就积累了一笔不小的财富,但廖磊却考虑转型。  “我们主要给客人做宵夜,常年熬夜,虽年轻但也受不住。”2018年,返乡的他看到彭山的葡萄产业发展正火。彼时,阳光玫瑰刚刚成为水果“新贵”,地头价就可卖到30元/斤。因为看好市场,廖磊决定回乡种地,原本出生农家的他,却遭到了老父亲的坚决反对。“我爸觉得我好不容易进了城,现在又回来,为哪般?”廖磊说。    虽然家里有争论,但廖磊返乡创业的决心很坚定 。2018年12月,他来到彭山区公义镇成立了鼎加家庭农场,流转了50.5亩土地种植优质葡萄。他主要种植了阳光玫瑰和蓝宝石两个高端品种,并在种植之初就坚持用有机肥,少施化肥农药。  但因为不懂农,头年创业他就栽了跟头。“那是我的第一批阳光玫瑰,一共有2400多株苗子,就很粗放地种下去,没有妥善管理,结果遇到降雨,大棚内积水把这批苗子全泡坏了。”这次的失败,让廖磊亏了近8万元。虽然“首战”失利,但廖磊并未灰心,他很快调整心情,前往西昌、云南等地学习种植技术。  学成归来的他对基地里的陈旧大棚进行了改造提升,新建了联栋大棚,铺设了滴管系统;他把家搬进了果园,每天早上天未亮,就起床查看果园温湿度、叶片和果子的变化,一有空就看书,请教“土专家”……  廖磊的付出,在创业的第三年得到了回报。2020年,他家果园亩产达到了 1300 公斤,实现了年销售额近200万元。  矢志务农 在乡村振兴中实现人生价值  廖磊一直清晰地记得自己人生的第一个水果大单。“2020年7月,我们园子的葡萄初投产,我便在当地的葡萄销售微信群里邀请经销商过来看。”信息发出后很快,一个广东的经销商来到了果园,他转了一圈,品尝了几串葡萄,就以20元/斤的价格,包下了14亩阳光玫瑰,这意味着廖磊一下就卖出了70多万元。  葡萄的成功售出,一下子鼓舞了廖磊的创业信心,也进一步坚定了他科技务农、绿色种植的创业理念。  而今,他的果园可谓“科技感”十足。联栋大棚配备了数字化散热系统,可以手机控制调节棚内温湿度;除了滴管系统,大棚内还配备了高压喷雾系统,可远程数控喷洒农药,从而有效节约人工……  去年7月,葡萄的上市季。廖磊成功从众多彭山种果好手脱颖而出,跻身彭山2021年度葡萄“果王”,曾经的农业“门外汉”,正式成为现代农业“土专家”。  从喧嚣的城市到寂寥的乡村,廖磊经历了失败也品尝了成功,如今他们一家人一年种果可纯收入百万以上,放在同龄人里确属佼佼者。最近,他在果园里干起了“新花样”:在葡萄架下套作羊肚菌。“这是因为阳光玫瑰这几年市场行情起起伏伏,学习新的种植模式,也能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廖磊说,乡村振兴尤其是产业振兴,为年轻人提供了干事创业的宝贵机遇,如今他带着全家扎身田野,希望在乡村振兴中实现人生价值,让全家人的生活过得和和美美。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2-28
四川三农新闻网广安讯(通讯员 邱海鹰 文/图)2月24日上午,四川省华蓥市政协委员、蜀地花海生态农业专业合社的匡小莉,再次带领社员来到禄市镇凉水井村的“农家书屋”,从书架上取下几本有关花卉苗木培育技术的图书,如饥似渴的翻阅起来。2月24日,匡小莉在禄市镇凉水井村的“农家书屋”摘抄花木培育技术要点。早春时节,正是海棠、紫薇、玫瑰等花卉苗木种植、管理的关键时期,匡小莉一边翻阅图书,一边摘抄要点,还不时在笔记本上标注着花木的名称。看样儿,她和社员们是这个书屋和这些农科图书的常客了!不错,正是依托村头的“农家书屋”,匡小莉在书海中淘出了迷人的“花样事业”。2月24日,匡小莉 (右)在禄市镇凉水井村的生态观光园给红梅修剪枯枝烂叶。今年春早,当人们还沉浸在春节的喜气中时,身为蜀地花海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常务副理事长兼技术总监的匡小莉,已带领村民奔忙在村头合作社的项目海棠博览园的红梅园了。“修剪枯枝,去掉残叶,可以让花朵更鲜艳、醒目。”伴着花香在花丛间穿梭忙碌的匡小莉,一边修剪枯枝残叶,一边乐呵呵地说,“今年春节,我们红梅园的红梅竞相绽放,灼灼其华,来看花的人一批接着一批。但红梅的花期较短,若不精心护理,花朵就凋谢得快。”2月24日,匡小莉(左一)在禄市镇凉水井村的生态观光园给社员讲解玫瑰苗的栽培技术。“这个海棠博览园的确搞得好,一年四季都有景,海棠花、玫瑰花、紫薇花、茶花、梅花……让我们既饱了眼福,又得到了美的享受!”赏花的市民赞不绝口。在基地务工的老村党支部书记马云堂介绍,2014年春天,年仅30岁通过自修取得大专会计专业文凭的匡小莉,跟着她叔叔王晓龙一起,怀揣着“为家乡父老乡亲做点有益的事”的梦想,在凉水井村流转了1000多亩河滩地和撂荒地,新建以种植海棠、紫薇、红梅、玫瑰等名贵花木和鸢尾、女人花、荷花等水生植物为主的生态观光园,并建立“蜀地花海生态农业专业合社”, 带领乡亲在贫瘠的土地上发展“花样事业”。2月24日,匡小莉(右一)带领社员在禄市镇凉水井村的生态观光园搬移花木种苗。作为合作社常务副理事长兼技术总监的匡小莉,自已首先应该有技术才行。但匡小莉学的是会计专业,这方面的技术很欠缺。“没技术就学呗!” 于是,她不仅自修四川农业大学园林绿化专业本科,而且把大部分精力放在村头的“农家书屋”,只要稍有空闲时间便往书屋跑。她一边从书中汲取理论知识,一边把学到的东西用于实践,从测土配方、土壤改良、施肥、修枝,到防治病虫害,慢慢地从花卉苗木培育的门外汉,变成了行家里手。如今,仅9个年头,匡小莉和叔叔王晓龙等人创建的蜀地花海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已初具规模:已引进新品海棠系列、紫薇系列、梅花系列、名品茶花系列、欧洲玫瑰(月季)系列、名贵观赏珍稀花果植物沂蒙金丝枣、黄金龙爪榆、三角梅、杜鹃、樱花、五彩锦带及水生湿地植物等近30个系列600多个品种,共700多万株,涉及原小驴山、凉水井、姚家塝、大坡老4个村。“小莉带领我们干的这些事,不仅盘活了土地、带动了村民增收,而且美化了乡村,引来了鸟儿栖息、市民前来游览。”说起村里的变化,马云堂满脸笑意。鸟瞰匡小莉和社员发展的禄市镇凉水井村生态观光园一角(2022年2月9日无人机拍摄)。“我们这几个村不仅由产区变成了景区、田园变成了公园、产品变成了商品, 还让600多个剩余劳动力实现了就近就业,人均年收入达1.6万余元。”常年在该合作社务工的周祖惠满意地说,“小莉不仅懂技术,而且为人忠厚,特别能吃苦。你瞧瞧,大年才过不久,她又带领我们在新开发的‘花海人家’民宿大院前修建用于摸魚儿、捉鸭子等趣味活动的湿地。她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早点把这些配套项目完善,我们这片花木基地,就真正变成看有看头、玩有玩头的花博园了!”“搞花木种植没有文化、缺乏技术是不行的,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匡小莉说,只有苦练内功,把自己化作“春泥”,才能更好地呵护花朵,赢得“百花绽放”。因此,她将带领蜀地花海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社员,利用村头的“农家书屋”, 多读书、读好书,当好新农人,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从书山中淘出“花样事业”, 让他们的“蜀地花海” 变成“画里乡村”。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02-25
(杨超 记者 陈连波)“哞、哞……”2月23日一大早,迎着微寒的薄雾,记者走进平昌县得胜镇新场村,此起彼伏的牛叫声不时传来,在寂静的村庄上空回荡。  来到村民余攀刚的牛舍,看见几个工人正忙着添草、喂料、加水……100多头牛欢快地摇摆着尾巴,抢着吃食,整个牛舍焕发出勃勃生机。余攀刚的牛舍  “每天7点左右起床,着手备料、喂牛、清圈。”余攀刚看着自家膘肥体壮的牛高兴地说,以前他一直在重庆、成都、泸州等地给别人养牛,积累了丰富的养殖技术经验。后来,看到县里出台了优惠政策鼓励老百姓发展养殖业,这让他看到了致富的新希望。2021年,余攀刚回到家乡,投资300万元发展起了肉牛养殖。  “主要养的西门塔尔和夏洛莱两个品种,小牛犊一部分靠自繁,一部分在大巴山牧业集团购买。”余攀刚介绍,西门塔尔和夏洛莱肉牛不仅长得高大,还长得非常快,肉质口感好,深受顾客喜爱,能卖上好价钱,“我一共养了100多头,今年8月份左右就要陆续出栏,保守估计收入200万元。”  由于余攀刚的肉牛养殖产业规模较大,需要大量的工人来牛舍除粪、拌料、喂食等,为周围不少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目前,共有10个村民在此务工,有的做突击工,有的做长期工。70岁的村民李用平就一直在牛舍做工,他勤劳肯干,得到了余攀刚的好评,工资每月3000元,收益不错,“不出远门,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很划算!”  “有余攀刚给我作技术指导,我很放心,在他的帮助下,我现在也养殖了10头。”富而不忘乡亲,余攀刚还帮助村民一同致富,带动周边农户一起养牛,苟国青就是其中之一,“养牛虽然忙点累点,但是个发家致富的好产业,希望抓住机遇,多赚点钱,然后盖一栋楼房,买一辆小汽车。”  “计划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实现科学化、专业化养殖,把肉牛养殖产业做大做强,带领乡亲们过上更‘牛’的生活。”谈起对未来的打算,余攀刚信心满满。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2-25
(记者 史晓露)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硕士毕业生,在村里种核桃?  初次翻开陈智天的履历表时,让人有点惊讶。这位从名校毕业的海归为何要返乡创业?他种的核桃又有啥不一样?陈智天接受采访创业初体验:搞农业,要沉下心来做事  2月17日,登上位于广元市剑阁县下寺镇二龙村的核桃产业园的一处山坡,坡上3800余亩核桃树被修剪得只有一人多高。  “这是经矮化过的核桃树,树高不超过3米,主要为了采收时更省力。”陈智天解释,过去村里的核桃树可以长到20多米高,采摘起来很困难。  陈智天今年34岁,高中毕业后他就出国留学,在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念完了本科和硕士,读的是光学芯片研发专业,毕业后还在微软工作了一年。  为何放弃高薪的程序员工作,返乡种核桃?  “国内创业环境好。”陈智天说,近年来国内经济飞速发展,很多留学生都选择回国发展。选择种核桃,则是因为当地有先天条件。“朝天核桃”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也是广元的一张金字招牌。加之他的岳父是广元人,之前已在青川县规模流转土地种核桃。  不过,满怀雄心壮志的陈智天,在刚起步时就跌了个“大跟头”。“第一年我们跟政府签订合约,与农户合作种植3.2万亩核桃,由公司免费发放了100多万株种苗。由于种植管理不到位,第二年核桃树存活率不到30%,亏了300多万元的苗木费。”  此时,陈智天才意识到,“搞农业并不比研发芯片容易,需要沉下心来做事。”  2016年9月,陈智天通过流转土地的方式,建起自有基地。一开始,一半以上的村民都不愿意流转土地。为此,他组织村民到青川县的核桃园区参观考察,逐渐打消村民顾虑。当年他就组建了剑阁县果生核桃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了1000余亩土地,吸纳了107户村民成为社员。有啥不一样:用科技种核桃,每亩利润可达4000元  行走在园区里,陈智天俯下身子,仔细查看土壤,原来底下还埋着“宝贝”——刚播下的前胡。核桃生长慢,5年才能丰产,为了解决前期收益问题,他们又在林下套种了前胡和金丝皇菊等中药材。  不过,在他看来,中药材价格波动大,而核桃价稳,产量受气候影响小,仍是专合社最大的盈利作物。  虽然近几年核桃价格走低,一些地区还出现了滞销现象。但他认为,问题的根源是品种参差不齐、管理粗放。“需要依靠科技手段,实现规模效益,提高品质,降低成本。”陈智天介绍,核桃丰产期,亩产可达到1500公斤,即便鲜核桃只能卖3元/公斤,但成本若能控制在300元—400元每亩,每亩利润也有4000元左右。  “最重要的是实现机械化作业。”2018年,合作社对1000多亩荒坡和低效林进行垦荒改造。改造后,坡地变缓,田块由小变大,农机能上山了,核桃树实现标准化管理。“现在耕地、打药都可以实现机械化。”陈智天说,3800亩园区用无人机喷药,3天就能完成,而过去靠人工需要1个月,“这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了3000多万元,为我们解决了产业配套道路、灌溉用水等难题。”  陈智天还把大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尝试的“基因”融入创业中。他和技术人员一起摸索,将核桃嫁接期延长了2个月;自己设计图纸、研发前胡人工点播机,光图纸就改了七八版。  借助九三学社与广元市搭建的合作平台,合作社还与四川农业大学、西南科技大学、广元市林科院建立合作关系,把农业专家请到田间地头,在核桃品种选育、种植技术、核桃仁加工、冷链保鲜等方面提供技术指导。  经过几年摸索,合作社已步入正轨。2021年,合作社产出青皮核桃120吨,中药材前胡60吨、金丝皇菊2吨,收入576万元,净利润106万元,入社村民户均增收9000余元。  陈智天说,他还有更大的梦想。最近,2000多平方米的核桃及中药材初加工厂房正在加紧建设,预计到三四月就能投用,“可以生产加工各种口味的核桃仁产品,提高核桃附加值。”陈智天表示,园区内还有1000多亩核桃树正在进行有机认证,下一步还要借力剑门关旅游产业带,发展乡村旅游、体验采摘、森林康养等业态,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对话返乡创业 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  记者:返乡创业后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陈智天:更加沉得下心,吃得了苦了。刚开始有点好高骛远,认为农业门槛低,要干出成绩很容易,盲目贪求规模,第一年就损失了300多万元。农业是一项大工程,需要聚焦到每个环节、具体的工作上,只有把每件小事做好,才能把整个事情做好。  农业创业也很辛苦,我的妻子和孩子都在成都,前两年我常常在成都、青川、剑阁三地奔波,每年自驾里程都达到了10万公里。创业磨炼了我的心性,今后的路还很长,但创业的初衷不变,希望与农户同发展、与乡村共振兴。  记者:对返乡创业大学生有什么建议?  陈智天:最关键的是要善于学习,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农业的创业周期长,产业回报慢,需要谨慎投资。  实现乡村振兴需要大量年轻人参与,这既是责任使命,也是发展机遇。青年大学生应该把握住机遇,广阔乡村,大有可为。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2-24
(记者 何勤华)2月18日,凉山州越西县板桥镇广河村,越西县心新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约古,迎来了县农业农村局对自己新养殖场的验收。一番查看交流后,该局相关负责人通过了对其新养殖场的验收,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消毒、保暖方面的建议。  此前一天,记者来到广河村,在和王约古一起赶羊上山的途中,他向记者讲述了自己返乡创业养羊的故事。从小就跟随爷爷一起放羊的王约古,心里始终离不开故土,始终有一个梦。2月14日,王约古在放羊时不忘抽空学习。越西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对话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记者:爷爷对你的影响大不大?王约古:确实挺大的,小时候和爷爷一起上山放羊,爷爷教会了我很多放羊的知识,比如通过羊的粪便来了解羊的健康状况。爷爷去世时,留给我的父辈每家17只羊。那时候我在读大学,正在参加考试,没能赶回来,后来回来看到这些羊,都能够想起爷爷来。  记者:返乡创业遇到哪些困难?如何克服的?  王约古:一 开始还是家人的不理解,还有村民不敢加入合作社,觉得这个事情没听过,不靠谱,有的还是觉得自己老老实实种土豆安心一点。但只要我们做出一点成效,让身边的老百姓看到,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带动致富的面也会越来越广。  记者:怎样在乡村振兴这个大舞台上奋斗?  王约古:“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认为我们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是要帮家乡摆脱贫困,而不是摆脱贫困的家乡,我将一如既往地带动当地群众,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凭借自己的双手,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心系家乡 他回村当上“新羊倌”  “咩……”一早,见到王约古到来,羊圈里的羊叫了起来。打开圈门,羊儿们撒着欢挤出圈,朝山上跑去,王约古也赶着追上去……遇到调皮的羊儿,一颗石子、一句吆喝,总能让它们跟上大部队。  这样的时光,让王约古感觉回到了小时候。  “小时候,只要不下雨,只要我放假在家,爷爷都会带我去山上放羊。”王约古告诉记者,爷爷还教会他观察羊的习性,判断羊的健康状况等。  2014年,王约古从长沙理工大学毕业后,“就在成都工作,待遇非常好,我父母也非常高兴,觉得没白供我读大学,可是,我的心思却一直在回乡创业这里。我想养羊,我也相信自己一定会给村民带来好的收益。”王约古说,仅一年后,他就辞去了在城里坐办公室的工作,回到广河村。  “大学期间,我每次回村发现好些村民都外出谋生了,村里缺人经营,觉得非常可惜。”他说,现在城里人对绿色生态养殖的生猪、鸡鸭等很是青睐。这也更坚定了他回乡创业、发展养殖业的想法。  没想到家人知道后,当头浇来一盆冷水。在他们眼里,王约古应该体面地坐在城里的办公室,而不是回到农村当个“羊倌”。  尽管没有得到家人的支持,王约古还是前往宁夏银川等地考察,“看到现代养殖场房、一流的养殖设备,觉得在家乡建个小型养殖场,加上科学的养殖方法,前景应该还不错。”  不单干,不蛮干。王约古知道自己本事不够,本钱也不够,他请求叔叔和伯伯共同投资,才在板桥镇广河村建起了养殖场。终获成功 他让脱贫户每年增收5000余元  “最初,我把成立合作社的思路讲给村民听,全村只有4户村民愿意以土地入股。我每天早上起来就出去找人交流,天黑了才回家,经过近两个月劝导,全村也只有12户村民入股合作社,其中4户为贫困户。”王约古告诉记者。  2016年,养殖场开建时,为节省人工,王约古在工地上搬砖瓦、运木头、拌砂浆、砌隔墙,什么活都干。不承想,2017年因自己养殖经验不足,他亏损100多万元。  就当村民都以为这个年轻人会就此罢手时,没想到,他调整心态,带领工人重新开“战”。  起早贪黑,王约古白天放羊时看书学习养殖技术,晚上有空闲就到农户家讲优势、讲政策、讲技术、讲前景,有时奔走在当地图书馆和养殖基地之间,研究不同品种羊的成长习性,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及时查阅资料,实在不行就询问行家里手或农业专家,逐渐掌握了先进的养殖技术,积累了丰富的养殖经验。  2019年,越西县心新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通过牛羊养殖、销售,盈利近20万元,按照合作社章程,采用盈余分红机制,入股的12户农户(4户贫困户当年全部脱贫)都尝到了甜头,吸引了村里其他农户踊跃加入。  截至目前,该合作社成员已增加至108户,其中有63户为脱贫户。现建设有标准化牛羊圈3000余平方米,标准化猪圈1200平方米,种植玉米600余亩,加工房、粪便处理棚、饲料堆积场都已建设完善。合作社为入社的63户脱贫户提供放牧和劳作等就业岗位,实现了每年户均增收5000余元。至2021年,王约古还清了所有债务。  这些年来,在返乡创业过程中,王约古也得到越西县农业农村局等部门的大力指导和帮助。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2-23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