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周金泉 杨都  儿时家家户户必备的带着浓浓乡土气息的高粱扫把,是日常清洁中掸灰除尘的利器,许多人都记忆犹新。  随着时代的变迁,高粱扫把的市场越来越窄。但在成都市青白江区姚渡镇马坪村,有几户年迈的农户多年孜孜以求,至今坚持做高粱扫把。在他们看来,高粱扫把还有一定市场,作为农闲时的一个副业,仍然有钱可挣,相当于在家门口打工。小扫把 工序多马坪村不种高粱,可一些老农对扎高粱扫把却乐此不疲。4月12日,记者走进该村三组农户徐忠立的小院,放眼望去,成捆的高粱秆堆成小山,散发着秸秆特有的清香,一摞摞扎好的扫把整齐摆放,扇形的扫尾金黄蓬松,惹人喜爱。  “扎扫把是村里很多年来的传统,但现在也就几户人在扎。”今年69岁的徐忠立一边编制扫把一边向记者介绍,他从包产到户的时候就开始扎扫把。当时,他特意买回来一些原料,跟着村里的一个长辈一招一式地学了1个月,才基本学会扎扫把的手艺。  记者发现,在徐忠立的家门口放置着一个特别的石墩,那是扎扫帚的好帮手。石墩的一头捆着长长的胶绳,徐忠立坐在石墩的对面,手里攥紧一把用水发湿的高粱秆(增加柔韧性以便捆扎得紧),牵着胶绳的另一头一圈一圈地在高粱秆上缠绕,身体并不时地用力往后拽,散乱的高粱秆被勒紧,扫把已基本成型。  之后,徐忠立还要用一根特制的钢针牵着胶绳在高粱秆间上下“穿针引线”将高粱秆固定得更为紧密扎实,随后还要用胶绳或篾条将扫把的“腰身”箍紧。临到出售前,徐忠立还要将几十把扫把堆成一堆,盖上薄膜,用硫磺熏一熏,焦黄的高粱扫把就会变得发白、漂亮,更有卖相。有门道 能挣钱记者发现,扎扫把看似简单,可里边却有许多门道。  “扎扫帚的原料基本上来自出产好酒的地方。”徐忠立说,他多年来从贩子手上收过省内资阳、自贡、宜宾和重庆市铜梁区以及贵州、甘肃等地的高粱秆。在价钱上,悬殊比较大。比如,产自甘肃的一种名叫“马尾须”的高粱秆好看、耐用,目前价格为1500元-1600元/吨,而省内的高粱秆一般为每吨600多元。为了尽可能多地节省成本,他一般选择长度在70-90厘米的高粱秆,因为这种长度的高粱秆扎成的扫把便于手持,而一旦高粱秆超出了这个长度,多余部分不仅徒增成本,还也会被削掉,浪费劳力。  在制作环节,徐忠立先要挑选出个头均匀金黄饱满的高粱秆,刮去穗上的籽籽,防止扫把在使用时掉籽籽。高粱秆也要粗细搭配,通常为“两把粗+一把细”,粗秆放里面,用作扫把芯,漂亮的细秆放面上,增加卖相。  徐忠立说:“我不做农活时,就在家扎扫把,现在半个多小时扎一把,一天能扎10多把,就当打发时间。我的扫把都卖给附近的日杂店。高粱扫把从过去的0.4-0.5元/把,卖到现在的一二十元1把,每把利润一般有50%。一个月连本带利就有两三千元了。”  徐忠立感叹10多年前扎扫把、卖扫把的“风光”。当时,他身强体壮,10多分钟能扎一把。过去许多家庭还未搬进新建小区,对扫把的需求大,他一年就要卖出四五千把扫把,收入也比现在可观。  不过,徐忠立认为,高粱扫把依然有市场,有需求的主要是机关、学校、厂矿企业。他仍然将扎高粱扫把当作家传的副业。他说:“扎扫把不耽误农活,一天还能挣七八十元,就当是在家门口打工好了。”  记者从马坪村村委会了解到,如今在村里像徐忠立这样扎扫把、卖扫把的还有曾昭安、曾昭永兄弟,年龄已达80岁。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4-19
(唐广 记者 郑志浩)4月15日,在内江市资中县公民镇太平寺村的一片水稻田里,“90后”大学生易小杰从田埂上一跃而起,跳到履带式拖拉机上,挂上专门的打浆机,驾驶拖拉机在田里来回穿梭,所过之处泥浆翻滚,为接下来的水稻插秧做好准备。  老家在资中,易小杰出生和求学都在浙江。家乡的土地有何吸引力?这位“90后”新农民,又会给家乡带来哪些变化?在走访中,“行走新巴蜀”四川日报全媒体采访小分队试图找到答案。易小杰驾驶履带式拖拉机在水稻田打浆。唐广 摄  公民镇盘龙寺村的一片缓坡地,成片的梯田里小麦长势喜人。易小杰和父亲易良贵承包了近6000亩土地,主要用来种植粮油作物。易小杰弯下腰,捏住几株麦穗仔细查看长势,笑容在嘴角浮现,“预计5月初就能收获,到时候全程机械化作业,上午收完小麦,下午就能翻耕,为种玉米和油菜做准备。”  “大规模机械化作业,离不开土地的升级。”公民镇党委副书记唐亮介绍,去年8月,省县共建“五良”融合宜机化改造项目落地资中,公民镇成为全省丘陵地区宜机化改造项目试点地区,吸引了易小杰和父亲返乡种粮。  易小杰认为,种粮要想有收益,一要靠规模化,二要靠机械化。“宜机化改造让原本坡度大、零散的地块,整合成平整的土地,更适合机械化作业。”易小杰拿出这块土地之前的图片介绍说,“这块撂荒的坡地,改造后,被分割成长方形的梯田地块,坡度更缓和,大型农机可以直接开进去。”  宜机化改造,让土地有更高的收益,也坚定了易小杰种粮的信心。他掰着手指头算了一笔账:“改造虽然投入近2000万元,但完成后机械作业效率高,节省了人工成本,每亩地能节约200多元,产出增加四五百斤,还有30%的改造补助资金,预计两三年就能回本。”  在易小杰存放农机的仓库,拖拉机、无人机、播种机等机械整齐摆放在一起,他充满兴致地介绍起每台机械的来历和作用。“今年用无人机大规模播种和洒农药,省了大量人力成本。”  记者注意到,易小杰的工作装上有一处“防静电工作服”标识。“这是定制的,很多人认为开农机可随便穿衣服甚至光膀子,其实穿防静电的衣服才能让操作更规范。”易小杰说。资中公民镇盘龙寺村宜机化改造后的土地(无人机航拍)。唐广摄  走出仓库向远处望去,成片的麦田在风吹动下翻滚成浪。易小杰遥控无人机,拍下这幅麦浪翻滚图。“到了收获的时候,金黄色的麦田肯定更好看,很多人都愿意来打卡。”易小杰表示,今年打算利用好村上的观景平台端上农旅融合饭碗,发展观光农业,增加土地效益。  土地里增加的收益“蛋糕”将与村民“分着吃”。易小杰介绍,参与宜机化改造的农户按照每亩保底500元的收益入股到村集体经济组织。每年土地上挣到的净利润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业主共享。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像易小杰这样的青年才俊。在青年人才“回引工程”和青年干部“团聚工程”助力下,自2019年以来,资中已累计回引青年人才160多名。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4-18
四川农村日报讯 王晓林  仲春的竹乡,万物吐绿。清晨,地处华蓥山麓的大竹县庙坝镇长乐村四组彭家湾,淡淡的薄雾笼罩着整个院落,格外清新美丽。  走进脱贫群众彭良全家中,他正在清扫猪圈,见有人来访,立马放下手中的活,一脸写满了笑容:“去年冬腊月间,我共出栏肥猪32头,净赚回15万元。这不,我赶忙把圈舍打扫出来,最近几天要买回32头猪仔。说实话,我家能有今天,离不开党的好政策以及各级干部的帮扶,更离不开农家书屋的‘指点’!”彭良全在村农家书屋看书  今年47岁的彭良全说,五年前的他,饱受生活煎熬:父亲在砖厂干活时右臂不慎被机器绞断,医治好后成了残疾,不能干重活;母亲患有高血压、骨质增生等多种疾病,孩子正在上学……为了改变家庭的现状,他曾到过广州、厦门等地的建筑工地上做杂工。随着父母的年龄增大,他不得不回家在承包地里讨生计,一年四季,日子依然过得紧巴巴的。2014年,彭良全一家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父母的医药费、孩子的学杂费都需要用钱,我一没技术、二无资金,仅靠几亩田地,咋个办哟?”彭良全整天愁眉苦脸,望着这个风雨飘摇的家长吁短叹。  2017年11月的一天,长乐村党委书记杨帮武来到彭良全家,动员他从事生猪养殖,并当场承诺帮他担保贷款5万元。说干就干,彭良全很快建起了160平方米的养猪场,又马不停蹄地到镇上买回25头猪仔。随即,村“两委”又联系镇动物防疫技术人员杜佑轩前来“面授秘笈”。彭良全格外珍惜这次难得创业的机会,他把每头猪当作宝贝“伺候”:喝的是山泉水,吃的是粗杂粮,让猪在自然状态中生长。与此同时,村干部还建议他抽出时间到村里的农家书屋“充电”。令彭良全欣喜的是,当他在农家书屋发现有养猪方面的多种书籍时,如获至宝,捧着书如饥似渴地“啃”读起来,有时一待就是半天。以后的日子,他成了农家书屋的常客。  为全面掌握养猪技术,彭良全除向专家请教和关注央视七套“致富经”栏目外,还不定期到农家书屋借阅《科学养猪手册》《养猪场生产技术与管理》《四川农村日报》等报刊杂志,硬是凭着一股拼劲,由外行到内行,掌握了不同猪龄不同季节的喂养技术以及预防疾病、建设圈舍的方法,谱写出了一曲“求富先求技,读书奔小康”的新时代奋进之歌,2018年底,他家终于摆脱了贫困。经过四年发展,养猪场由小到大,彭良全不仅在场镇购买了一套110平方米的房屋,还购回了一辆价值10万元的轿车,一家人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富裕后的彭良全始终认为,一家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因此,他积极动员李兴翠、郭茂明、王学万等8户农户加入到养猪行列中来,并无偿提供养猪的资金、技术等服务,帮助他们顺利实现了致富梦想。2020年,彭良全获得“大竹县脱贫攻坚奋进奖”荣誉称号。“村里的党员干部是我学习的榜样,一个人要懂得感恩,我要向党组织靠拢!”临别时,彭良全悄悄地说出了他的心愿。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4-15
四川农村日报讯 唐文迪 伍有兴  74岁,很多人到了这个年龄,可能都在安享悠闲的晚年生活,但邛崃市羊安街道榆树社区的张绍福,到了这个年纪,却还是一个“闲不住”的人。  爱劳动的张绍福是社区的保洁员之一。每天一大早,他就来到自己负责的区域,开始忙碌起来,清扫路面、清除垃圾,将垃圾装车……几个小时过后,张绍福负责的区域,就被清扫得干干净净。  除此之外,张绍福还在自家承包的山坡地上,种植了5亩多地的柑橘树。每天忙完社区的卫生清扫工作,张绍福就在果园地里忙碌。修枝、施肥、喷药……他就是一个闲不住的老人,邻居们都这样说。  “劳动使人健康!”张绍福拍着胸脯说 ,“这句老话说得很有道理,劳动达到了活动身体的目的。你看我现在这身板硬朗,还能挑一担粪水到山上的果园地里,近一公里的上坡路,我能做到一肩(不休憩)就把粪水挑到果园地。”  曾做过多年村组干部的张绍福也是爱学习的人,年轻时就养成了爱学习的良好习惯,一有空,他就会看书读报。为此,张绍福还曾自费订阅了《四川农村日报》《晚霞报》等报刊。  张绍福曾是一名退役军人,并在入伍前就光荣加入了党组织,去年,他还获得了“光荣在党50年 ”纪念章。“人要活到老学到老!”张绍福表示,在社区党委的指导下,今年年初,他让儿子帮忙购回一部智能手机,通过手机登录“学习强国”APP学习平台,看新闻、读党史,了解时事政治,获取知识。  “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丰富了我的老年生活,其内容丰富,涉及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张绍福说,通过平台学习,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4-14
四川农村日报讯 陈思燕 特约通讯员 蒋兵 文/图  说起护林工作,荣县度佳镇白坡村巡山护林员王金同就有说不完的故事。近日,笔者来到他所在之处,采访了他的护林点滴。  王金同说,每天开着私家车巡回在全村开展巡山护林,戴在手臂上的“森林防灭火巡查员”红袖标和一本巡山笔记本,是他巡山时的标配。为了做好广泛的森林防火宣传,他在私家车车顶上安装了一台四个“嘴巴”的扬声器,远在1000米外的村民只要听到这喇叭一响,就晓得王金同来了。王金同在林区巡山。  今年1月1日至5月31日是森林防火关键期,是巡山护林员最为忙碌的时期。“从1月开始,每天早上8点过就开始一天的巡查工作,差不多到中午12点才能巡查完,巡查一次需要行驶40多公里。”王金同说。  王金同在巡查时会循环播放森林防火的相关规定,并向村民发放森林防火宣传资料,入户宣传森林防火的重要性。近一个月来,王金同驾车巡山护林来回600多公里,跑遍全村各条道路,入户或到田间向村民宣讲森林防火、护林政策及规定 5000 多人次,发放近1000份宣传资料。“全村有坟墓726个,每一个坟墓都落实了责任人,清明节期间每天都要去检查有无放火炮、烧钱纸的。”王金同把全村坟墓的点位都记得十分清楚。  采访获悉,白坡村林地面积有9930多亩,其中森林面积有7200亩,配有2名森林巡查员。王金同说:“我们作为森林巡查员的日常工作主要是,在巡山的过程中,查找存在的森林火灾隐患,制止村民乱砍乱伐、乱占用林地等破坏森林资源行为,制止村民烧秸秆、烧田埂,防止火灾发生,预防森林病虫害问题等。”  每天巡查时,王金同都会在巡山护林记录本上记录。“2月12日,白云寺道路边堆积干草,容易发生火情,当场通知寺庙管理人员及时清理了;3月3日,白坡村4组,发现在林区旁一堆干柴,是火灾隐患,当即通知村民进行了清除……”  该镇相关负责人介绍,白坡村是全镇林地面积较大的村之一,但该村巡山护林工作扎实,近 5 年,该村没有发生一起森林火灾事故。为了激励和发挥好巡山护林员的作用,县政府会每年补贴 2400 元,除此之外,在森林防火期,镇政府每月另外补贴200元。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4-14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潘建勇  “要60个土鸡蛋吗?好的,我下班就给你带回来。”一大早,仁寿县汪洋镇田湾村的第一书记张伟就不断接到订购当地土特产的电话,且多是“回头客”。  接连不断的订购电话背后,是张伟直播带货的人气积累。张伟(右)在村民家义务代收土鸡蛋  2021年8月31日,34岁的张伟从仁寿县退役军人事务局选派到田湾村,担任乡村振兴第一书记。为了干好工作,一上任,他就开始进行走访摸底,实现了与995户村民户户见面。  “其实田湾村是有产品的,只是没有销售渠道。”走访中,张伟发现,田湾村是一个纯农业村,没有特色农业产业支撑,导致经济相对落后。但是,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养殖一些小家禽,并且全部生态养殖,从不喂养饲料。如何打开这些生态农产品的销路,成为张伟不断思考的问题。  2021年11月初的一天,正值田湾村柑橘成熟之际,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张伟将自己的亲戚朋友拉进了一个微信群,在群里为当地柑橘“代言”。没想到,群友们纷纷下单,当天,他就帮果农带了300余公斤柑橘到仁寿城区,待到挨家挨户送完,已经是第二天凌晨。  尝到了“带货”的甜头,张伟想到了直播。  说干就干,他马上实名注册短视频账号,并自学直播技巧,与“粉丝”互动。一段时间里,树上的柑橘、林下的家禽、村里的美景等,都成了他分享的内容。  “通过直播带货,我们积累了不少客源,村干部们都化身跑腿员,义务为群众售卖土特产。”张伟说,曾经有一天,来了2000枚土鸡蛋的订单,自己开车在村里来回跑了300公里,和村干部一起,从群众家中最终收到了1782枚土鸡蛋,不足的土鸡蛋还是去隔壁村收购的。  由于品质好、讲诚信,“回头客”越来越多,“新客人”也不断增加。经过商议后,田湾村决定规模化、专业化地长期经营“代销”事业,村集体经济以固定资产入股,招引了两名业主,共同成立了仁寿县田湾农副产品有限公司。  “直播带货拓宽了线上线下产销渠道,能有效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题。我们以市场价收购群众的农产品,再把好质量关,统一包装、统一销售,打响了我们田湾村的生态品牌。”张伟介绍,除了售卖土鸡、土鸭子、土鸡蛋、柑橘以外,下一步,田湾村还将销售本村的优质大米、新鲜蔬菜、腌腊制品等,不断丰富产品种类,走出特色发展之路。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4-14
(刘贤波 鄢怀林 记者 李全民)阳春四月,云雾山脚下的石门村猕猴桃产业园区内一派繁忙景象,村党支部书记郑大海和村民们在园区内忙碌着,有的修枝整形、有的填埋有机肥料、有的加固枝条……郑大海曾经是广元市朝天区云雾山镇新滩村党支部书记。2020年5月,村级建制调整改革中,原石门村、解放村、新滩村三个贫困村合并为新的石门村,郑大海被推选为石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同时成立亿丰家庭农场,担任负责人。他不仅自己发展猕猴桃产业致了富,更是带动周边群众增了收、过上了好日子。因地制宜 试种“红心果”“查到了,查到了。这种果子叫‘猕猴桃’,营养丰富,有‘水果之王’之称”。郑大海的侄子一边在手机上查询猕猴桃的信息,一边将野生藤蔓上的“毛果子”摘下来递给大家品尝。“酸甜可口,味道巴适!”2012年国庆期间,郑大海的亲戚朋友回乡探亲,他带着亲戚朋友在云雾山上探险观光,游玩途中,他们发现山上野生藤蔓上有许多长满毛毛的小果子。“这是什么,可以食用不?”带着疑问,口干舌燥的郑大海便通过视图软件识别,了解到这是野生猕猴桃。味道鲜美,口感细腻,大家采摘了许多带回去,想让家里其他人享用。“这种野生猕猴桃遍山都是,而且市场行情不错,超市里能卖到10多块钱一斤,很受消费者欢迎。”郑大海的一个亲戚一语道破野生猕猴桃在朝天的行情。说者无意听者有心。郑大海心里开始有了计划,“如果自家也有这种水果,可比种粮食的收成好多了。”说干就干,2013年,他先是在自家田边地角栽植了几颗小苗子,再到处学习管理、授粉等栽植技术,付出就有回报,功夫不负有心人,2015年终于成功挂果,而且比大森林里的更大更甜!示范引领 建成“产业园”石门村属典型的贫困山区,山高坡陡,土地贫瘠,人均耕地匮乏,同时人们受传统农耕文化影响极大,常年种植玉米、小麦等传统农作物,在风调雨顺的情况下,一年忙到头,也只能勉强解决一家人的口粮。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利用价值,实现土地增值增收?这是摆在郑大海面前又一个难题。想致富,关键看支部。村党支部一班人齐心协力,充分发挥党建示范引领作用,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通过多次产业发展尝试,最终立足本村土地及气候等条件,决定因地制宜发展红心猕猴桃产业。发展致富产业,必须要有规模效应和品牌意识。郑大海带领党支部班子成员深入群众做通思想工作,鼓励群众在自己的土地上也种上猕猴桃,连地成片抱团发展。积极争取到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资金80万元,用于猕猴桃产业发展。升级打造猕猴桃产业示范园区1个,新建园内步游观光道路668米,维修整治堡坎4处400余方。同时,建立“云雾山•珍——红心猕猴桃”品牌,统一标识、统一包装、统一定价、统一销售,不断开拓电商销售、订单农业、主播带货、直营店代销等销售渠道,减少中间商,夺取猕猴桃销售主动权,不断提高猕猴桃经济效益。创新模式 奠基“共富路”如何建立健全利益联结,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始终是石门村当家人郑大海的心事。自脱贫攻坚和发展猕猴桃产业以来,郑大海积极争取帮扶单位的支持,创新设置了《扶持做大做强食用菌和猕猴桃产业以奖代补实施办法》,将群众全部纳入产业帮扶范围,尤其是对贫困户以重奖的形式,帮助降低发展成本,坚定发展信心,有效激发了群众内生动力。同时,按照“党支部+集体经济公司+园区+农户”的模式,在猕猴桃售卖后,农户按照约定比例(每斤0.1元)反哺集体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不断增强产业“造血”功能,探索出了一条“种好一株猕猴桃,收获一树金果果,带富一方老百姓”的脱贫致富、共同富裕之路。对于未来发展,郑大海满怀信心。他表示,自己将团结村“两委”一班人,继续秉持一颗“红心”,把猕猴桃产业培育好,积极培养储备更多的后备人才,接续奋斗,让群众的腰包鼓起来、生活好起来。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4-13
四川农村日报讯 林藩容 罗佳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文/图  “现在天气转暖了,我试种的姬松茸采收已近尾声了,现在看来,虽然是试种且是露天栽培,但亩产量依旧达到了1500斤,每斤平均按15元的价格计算,亩收入预计超过2万元,且不影响水稻种植。”4月5日上午,在泸州市江阳区方山镇白塔村,返乡创业农家女石顺玉将采收的150多斤新鲜姬松茸,经过简单的处理后,第一时间送往泸州城区的几家餐馆和火锅店。石顺玉(右)介绍她种植的姬松茸。  今年45岁的石顺玉此前在泸州一医药公司工作20多年。几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了解到姬松茸后,石顺玉就来到古蔺县高海拔山区引种,并大获成功,平均亩产量达到2000斤以上,亩净收入高达3万元。  “姬松茸既然适合在高海拔山区种植,家乡的平坝稻田是否也适合种植呢?”2021年秋,在经过一番准备后,石顺玉就回到老家方山镇白塔村,将自家秋收后的5亩稻田全部利用起来,利用稻草、玉米芯、米皮糠、麦麸皮、青杠木屑等配料做成基质,将姬松茸菌种拌入基质中,洒在整理好的田地头,再用尖铲覆上薄薄的一层,就开始了试种。  石顺玉告诉笔者,她种植的姬松茸主要学习了省外的种植技术——仿野生种植,营养价值高,味道鲜美。姬松茸一般在头年10月水稻收割后利用稻田开始种植,2个月后就开始出产。姬松茸的采摘期一般为3—4个月,周期长,价格贵,按照市价,1亩姬松茸亩收入可达3万元,效益十分可观。尤其是4月上旬收割完毕后又能种一季水稻,这样既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稻田秸杆,减少成本,达到纯天然的效果,还有效地改良了土壤。  石顺玉说,这批姬松茸采收完毕后,4月中下旬就可以种水稻了。到初秋时,收割完水稻,稻秆继续用来培育姬松茸,由此循环往复,形成产业链。而培育姬松茸的有机肥碎入田后,还可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地力条件,并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菌稻连种,不仅绿色环保,还能大大增加农业效益,好处多多”。  这段时间,石顺玉利用秋收稻田试种姬松茸大获成功的消息传开后,不仅引来了周边村民跃跃欲试,很多村民还向石顺玉表达了今秋加入姬松茸种植队伍的意愿,方山镇许湾村集体资产公司负责人更是亲自上门与石顺玉签约了40亩大棚姬松茸的共管种植协议,合作开发人工姬松茸产业,并打算建冷库和烘干工场,将一时销售不完的新鲜姬松茸制作成干货,通过电商等平台进行销售。  石顺玉告诉笔者,通过今年试种,她让周边村民看到了发展姬松茸产业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今秋她除了与许湾村集体资产公司合作种植40亩大棚姬松茸外,自己还将把姬松茸种植规模扩大到20亩以上,加上带动周边村民种植,预计今秋姬松茸种植规模将扩大到100亩左右,为方山镇注入了新的产业活力。  “虽然来年100亩姬松茸的产量不小,但村民根本不用在销售上担心。”石顺玉说,因为泸州乡村种植姬松茸少之又少。物以稀为贵,一些酒店、餐馆和机关、企业食堂目前想买新鲜姬松茸,泸州市场上根本买不到,必须提前预订。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4-08
(赵威 记者 李国富)她曾是仪态万方的美女模特,2017年她回到农村发展羊肚菌种植……创业成功后,她不忘乡亲,带徒弟、扩规模,在助推乡村发展之路上不断前行。她就是西充县仙林镇小垭寺村宏骏家庭农场业主张琼芬。张琼芬正在查看羊肚菌生长情况(赵威 摄)1993年,20岁出头的张琼芬怀揣着梦想到大城市打拼,由于长相靓丽、身材高挑,她被服装公司看中当起了平面模特。张琼芬很享受这份光鲜亮丽的工作,但看着沿海农村的发达,对比老家的落后,回乡创业的想法渐渐在她心里萌生。2018年,张琼芬夫妇投资18万元,在西充县太平镇龙门垭村租地15亩试种羊肚菌,当年就获纯利30多万元。2020年,他们回到老家仙林镇小垭寺村正式创业,租撂荒地50亩成立了宏骏家庭农场。近年来,夫妇俩种植羊肚菌创业成功的消息不胫而走,有不少人上门拜师,其中最远的来自贵州。张琼芬说,羊肚菌产业前景较好,只要徒弟们愿学,他们就倾囊相授。“西充徒弟的种植基地分别在占山、莲池,今年他们的平均亩产量在250公斤左右,亩产值约5万元。”张琼芬言语中透着自豪。2021年张琼芬夫妻种植的羊肚菌亩产量最高的达364公斤,除去开荒、建棚、人工等各项开支,纯利润130万元。“我们创业成功了,就要努力带动村民增收,回馈乡邻。”张琼芬介绍,家庭农场计划开办的农家乐即将开业,届时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她还计划和村集体合作,扩大种植规模,为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带动乡村发展上尽一份力。“希望张琼芬夫妻这样懂技术、有经验的创业者能再接再厉,在带动群众增收、助推村产业发展上发挥特长、贡献力量。”该村驻村第一书记吴奉天介绍,该村已积极和南充市餐饮行业协会对接,计划发展订单农业,目前正努力完善基础设施条件。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4-07
农村是创业的大舞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返乡创业者把眼光投向了家乡的土地。出生于遂宁的苟勇紧抓国家实施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战略,放弃了城市优越的生活,来到遂宁高新区保升镇太和桥村流转了土地350亩,种起了果树,当起了果农,让他的“农业梦”从梦想走进了现实。怀揣儿时梦想下乡创业当果农3月25日,记者走进遂宁高新区保升镇太和桥村水果种植基地,连片的梨树、桃树绿树成荫,漫山遍野的柑橘盛开着白色的小花,香气扑鼻。一大早,在遂宁高新区保升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陈文的指导下,苟勇与村民们穿梭于柑橘树与梨树林中,抹芽、施肥、杀虫、除草……忙碌的一天便开始了。“现在正值柑橘开花,桃树、梨树座果的关键时期,我们为农户发放了农药使用明白卡和禁用农药名录,确保水果的品质和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陈文告诉记者,红蜘蛛是目前危害我国柑橘树最为严重的螨害,可侵害柑橘的叶片、嫩梢和果实。“我们要做到早预防、早治疗,尽量避免或者减少红蜘蛛对柑橘的叶、花、果造成危害。”据悉,为响应国家号召,2017年底,一直在成都、遂宁周边从事建筑行业的苟勇通过镇村招引来到太和桥村,投资300余万元成立了遂宁市船山区红果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始种植果树。“我从小就有个‘农业梦’,想要拥有一片果园,让四季有花看、有果吃。”苟勇一脸笑意地说,今年11月,200亩柑橘将实现初挂果,产量在10万斤左右,产值可达30万元,盛产期产量可达15万斤,产值可达40万元。“加上桃子、李子、梨子、枇杷等水果,今年产值预计可达60万元。”果树的成功种植让苟勇的“农业梦”更加坚定了。致富不忘乡亲带领村民增收致富致富不忘乡邻。苟勇在创业的同时,果园的管护、采摘都需要大量人手,招工时,他优先聘用太和桥村村民,还免费向村民传授种植技术,带领村民通过种植果树增收致富。“我们这个年纪,在外面打工不得行,能在家门口打工挣钱,既能照顾家人,又能学习果树种植技术,真是太好了。”今年73岁的太和桥村村民杨碧英是一名脱贫户,她告诉记者,如果活路多,每个月收入能达到1000元以上,平时收入也能在800—900元之间。在苟勇的果园,像杨碧英这样的村民还有很多,他们利用空闲时间,在果园干些除草、施肥、采摘的活路。今年,合作社将支付土地租金和村民务工收入超过40万元。“合作社的引进,有效盘活了土地资源,培育发展了特色产业,促进了农民增收,焕发了乡村振兴新活力。”保升镇太和桥村副主任唐建介绍说,截至目前,通过农村集体资产股权量化,增加的村集体经济收入累计达到7万元。如今,经过4年锲而不舍的奋斗,苟勇盘活村上闲置土地资源400余亩,种植各类果树350亩,解决了村上60余人就近务工问题,同时对园区内村民进行农业技术培训达到100余人次。2022年3月,苟勇获得2021年“乡村人才振兴市级示范户”表扬。谈及下步打算,苟勇胸有成竹地说,下一步,他将继续坚持绿色有机种植,利用太和桥村离城区近、基础设施完善等优势,建设集采摘体验、生态观光、果树科普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果园,力争打造质量过得硬、品牌叫得响、带动能力强的特色水果品牌。(供稿:遂宁高新区管委会)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3-31
“要60个土鸡蛋吗?好的,我下班就给你带回来。”3月28日一早,仁寿县汪洋镇田湾村的乡村振兴第一书记张伟就不断接到订购当地土特产的电话,且多是“回头客”。接连不断的订购电话背后 是直播带货的人气积累2021年8月31日,34岁的张伟从仁寿县退役军人事务局下派到田湾村,担任乡村振兴第一书记。为了干好工作,一上任,他就开始进行走访摸底,实现了与995户村民户户见面。“其实田湾村是有产品的,只是没有销售渠道。”走访中,张伟发现,田湾村是一个纯农业村,没有特色农业产业支撑。但是,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养殖一些小家禽,并且全部生态养殖,从不喂养饲料。对此,如何打开这些生态农产品的销路,成为张伟不断思考的问题。2021年11月初的一天,正值田湾村柑橘成熟之际,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张伟将自己的亲戚朋友拉进了一个微信群,在群里为当地柑橘“代言”。没想到,群友们纷纷下单,当天,他就帮果农带了300余公斤柑橘到仁寿城区。待到挨家挨户送完,已经是第二天凌晨。尝到了“带货”的甜头 村集体经济有了发展方向说干就干,他马上注册短视频账号,并自学直播技巧,与“粉丝”互动。一段时间里,树上的柑橘、林下的家禽、村里的美景等,都成了他分享的内容。“通过直播带货,我们积累了不少客源,村干部们都自愿化身跑腿员,义务为群众售卖土特产。”张伟说,曾经有一天,来了2000枚土鸡蛋的订单,自己开车在村里来回跑了300公里,和村干部一起,从群众家中最终收到了1782枚土鸡蛋,不足的土鸡蛋还是去隔壁村收购的。由于品质好、讲诚信,“回头客”越来越多,“新客人”也不断增加。经过商议后,田湾村决定规模化、专业化的长期经营“代销”事业,村集体经济以固定资产入股,招引了两名业主,共同成立了仁寿县田湾农副产品有限公司。“直播带货拓宽了线上线下产销渠道,不但能有效解决农产品销售‘梗堵栓塞’难题。我们以市场价收购群众的农产品,再把好质量关,统一包装、统一销售,不断打响我们田湾村的生态品牌。”张伟介绍,除了售卖土鸡、土鸭子、土鸡蛋、柑橘以外,下一步,田湾村还将销售本村的优质大米、新鲜蔬菜、腌腊制品等,不断丰富产品种类,走出特色发展之路。(供稿:仁寿县委宣传部 潘建勇 郭侨)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3-30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袁宇君  3月24日,李浩杰从武汉返回成都。作为专家组成员,她刚参加完由王汉中院士主持的中国工程院战略研究与咨询项目“长江流域和南方冬闲田油菜产业发展”启动会。  作为一名油菜育种专家,由她主导完成的“优质、高产、宜机收川油系列新三系杂交种选育及应用”获得了2021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近20年时间里,李浩杰将青春与智慧,奉献给了被视为“春之精灵”的油菜,她却说她的一年“无春”,只过夏秋冬,这是为啥?李浩杰在田间观测油菜长势。受访者供图  “不过春天”的科研育种专家  “阳春三月,对于大家来说是踏青赏花的大好时节,却是我们油菜科研工作者最忙的时候。”回想起从事油菜研究的近20年,李浩杰打开了“话匣子”。每年油菜花开的时候,因为要在地里工作,她几乎从未像别人那样化好彩妆、赏花拍照,而是要身着工装和长筒靴,穿梭在油菜花丛中。  因为这个时候,正是李浩杰和同事们在田间筛选性状好的资源材料来提纯保种,同时还要挑选性状互补的材料来进行杂交,以便培育出更优良的油菜品种的关键时候。  李浩杰告诉记者,如果顺利,选育一个品种需要花费十年时间,一旦错过这季春天,研究进程就得往后推一年。所以她总是笑称,自己一年只有夏秋冬三个季节,唯独没有春天。  李浩杰的辛劳付出可不仅限于春季。这近20年里,在一年当中的其它季节,李浩杰也是忙碌的。凭借这份坚持,由她主研育成国家、省审定(登记)油菜品种近30多个。此次由她主导的“优质、高产、宜机收川油系列新三系杂交种选育及应用”,获得了2021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突破性品种达国际领先水平  在电话里,经历了工作辛劳与旅途跋涉的李浩杰,依旧精神抖擞地向记者介绍了“优质、高产、宜机收川油系列新三系杂交种选育及应用”技术。  该成果围绕我国油菜生产对优质、高产、宜机收杂交品种的需求,针对油菜多目标性状聚合难、育种周期长等技术难题,系统开展了种质创新、三系杂交新品种选育、配套制种和栽培技术等研究,创制了JA系列甘蓝型油菜胞质不育系和JR系列恢复系,育成了川油45等10个突破性的油菜三系杂交新品种,创建了配套的高纯度制种技术和简化高效栽培技术。  “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在利用分子标记选育 JA 类型雄性不育恢复系方面达国际同类领先水平。”以刘旭院士为组长、荣廷昭院士和何中虎研究员为副组长组成的专家组,以及傅廷栋院士为组长的专家组两次评价会均一致认为,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近年来,四川油菜种植面积实现了20连增,油菜籽产量跃居全国第一,这其中离不开科研人员的辛勤付出。“虽然我自己没有春天,但我们选育的油菜品种,能给别人带来春天、让更多人吃上优质‘天府菜油’,我也很高兴!”说完,李浩杰又重新投入了工作中。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3-30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阚莹莹  我国是全球鸡蛋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消费者对于鸡蛋安全、优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市场上购买的鸡蛋能不能实现更安全、更优质?”“国产鸡蛋能达到可生食的标准吗?”  ……这些消费者在选购鸡蛋时最常见的问题,在由四川农业大学张克英教授带领团队完成的“优质安全鸡蛋高效生产的饲料营养调控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中得到了回答。这一研究成果获得了2021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张克英获得2021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团队以优质安全鸡蛋高效生产为目标,系统研究营养与饲料安全隐患因子对蛋鸡健康、鸡蛋品质和安全的影响及机制,揭示了改善蛋鸡健康的营养原理,创建优质安全鸡蛋高效生产的饲料营养技术体系,并且进行了示范推广和产业化。”张克英告诉记者,“通过这项技术生产的鸡蛋不仅能够实现更安全更优质更营养,甚至可以达到可生食的标准。”  蛋鸡生产效率低,潜力未充分发挥,鸡蛋品质和安全保障压力大,高品质鸡蛋不能满足消费升级的需求。这是我国鸡蛋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两大难题。  二十多年来,张克英带领团队进行了深入研究,集成了“优质安全鸡蛋高效生产的饲料营养调控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技术。张克英  这一成果率先提出了蛋鸡“肠道-肝脏-生殖道营养轴”概念,阐明了饲料营养对蛋鸡肠道、肝脏和生殖道健康的影响及关键信号通路,构建了调控蛋鸡健康的饲料营养原理。发现AMPK(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发挥中心调节作用,填补了国内外研究空白,为优质安全鸡蛋的高效生产奠定了理论基础。  同时,构建了饲料营养价值、饲料安全隐患因子、以蛋鸡健康和鸡蛋优质安全为标识的营养需要的三大数据库。“这三大数据库,解决了传统数据库参数不完整,安全隐患因子数据缺乏的难题,突破了饲料资源高效利用的技术瓶颈。”张克英说。  基于蛋鸡健康营养原理和三大数据库,创建了优质安全鸡蛋高效生产技术体系,包括鸡蛋高效生产营养技术、鸡蛋品质调控技术、鸡蛋安全保障技术这三大技术。  鸡蛋高效生产营养技术通过优化营养结构、研制典型饲料配方及产品等,显著改善蛋鸡健康,蛋鸡死淘率降低10个百分点,产蛋高峰期延长 8~22周,每只蛋鸡产蛋数增加10~20枚。  鸡蛋品质调控技术通过优化营养源、筛选功能性物质等,解决了蛋壳色泽差、破损率高、蛋清稀化和蛋黄易散的难题,破蛋率降低4个百分点,蛋清浓稠度提高15%以上,鸡蛋富集ω-3PUFA等营养素。  鸡蛋安全保障技术率先创建了鸡蛋中硫甙代谢产物、重金属等8种安全隐患因子的检测方法;评估了饲料主要安全隐患因子的代谢残留规律,建立了五大类13种安全隐患因子动态预警参数 105个,构建了从“农场”到“餐桌”的鸡蛋安全生产全程溯源系统,解决了鸡蛋安全隐患因子难以检测、安全实时预警预报和可追溯的难题。  记者了解到,这一成果在全国21省市得到广泛推广应用。据统计,近五年,32家饲料和蛋鸡养殖应用企业累计推广12.5亿只蛋鸡,蛋鸡死亡减少1.3亿只,高品鸡蛋市场占有率达 70%,新增利润23.8亿元,排泄物排放减少100万吨。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3-29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阚莹莹  3月24日一大早,郑家奎匆匆登上从海南返回四川的飞机。作为一名水稻育种专家,他带领团队完成的“氮高效优质高配合力水稻不育系德香074A的创制与应用”获得了2021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这次从海南赶回四川,郑家奎要参加第二天举行的颁奖礼。而在这之前,他已经在海南待了快一个月。“南繁嘛!水稻育种的必修课,几乎每年这段时间我都在海南。”郑家奎说。  在四川水稻育种界,六十多岁的郑家奎已是老前辈。这一成果的研究过程,伴随了他一半的育种生涯。郑家奎获得2021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万米高空的“灵光一现”,开启20余年潜心研究  在科学领域,不少伟大的成果都来自于一个偶然的念头。直到现在,郑家奎仍然记得二十多年前“灵光一现”的那一刻。  “那一次,我在飞机上偶然看到一篇关于农业发展的文章。文章提出一个问题,如何能够利用有限的能源,实现作物最大限度的高产。”郑家奎说,这个问题让他开始思考自己从事的水稻育种行业。“氮素是水稻生长最重要的元素之一,也是高产必不可少的元素。如何能够利用有限的氮肥,实现水稻的高产?”  科学家最常用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方法论也让郑家奎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是否能够减少氮肥的使用,同时实现水稻的高产?  作为一名育种专家,郑家奎在万米高空,下定决心,他要带着这个问题开始突破,育成既能够减少氮肥利用,又能够实现高产的水稻品种。而这一研究,就是二十多年。  在这过程中,郑家奎带领团队,通过育种技术创建、不育系创制和杂交稻新品种培育与应用等链式创新,解决了在杂交稻高产基础上同步改良氮高效利用和提升品质的技术难题,实现了杂交稻品种氮高效优质高产结合难点的突破,取得了显著成效。郑家奎参加超级稻验收活动。突破杂交稻氮高效利用和高产结合难点,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氮高效优质高配合力水稻不育系协同改良技术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一次评价会上,以谢华安院士为组长、胡培松和张新友院士为副组长组成的专家委员会评价认为,这一成果创新性强,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显著,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水稻育种界,这一成果不仅率先创建了氮高效优质高配合力协同改良的不育系选育技术,提高了育种效率,并率先创制出氮高效优质高配合力水稻不育系德香074A。  利用不育系德香074A,郑家奎带领团队培育出4个新品种,首次实现了三系杂交稻氮高效优质高产结合的突破。  “我们用德香074A共育成10个氮高效优质高产品种,4个品种通过审定。”郑家奎说。  育成的品种在产量、减氮等方面表现优异。其中,徳香4103、德优4727被农业农村部确认为超级稻。  德优4727获四川省第五届“稻香杯”特等奖,被遴选为国家和四川省主导品种。同时在减氮30%以上条件下氮肥吸收利用率高,被国家863计划“绿色超级稻品种培育”重大项目整体专家组认定为“绿色超级稻”。此外,德优4727还创造了四川省二级优质稻小面积、百亩单产和再生稻次适宜地区大面积高产新纪录。  德香4103连续7年被遴选为四川省主导品种,被湖南省推荐为“应急性镉低积累水稻品种”。  数据统计,2009年-2020年,通过这一技术育成的品种累计推广面积2410万亩、增产稻谷7.44亿公斤。其中,四川省累计推广1141万亩,增产3.5亿公斤,新增经济效益达23.37亿元。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3-29
(记者 吕甲 摄影报道)大邑县鹤鸣乡雾中山的茶叶早在唐宋时期就声名远播。雾中山有大片的古茶树,所产茶叶清香远溢,被视为雾中茶的上佳之品。清明前后是采茶黄金期,3月24日清晨,大邑县雾中山被细雨笼罩,在大山深处的大坪村,35岁的村民周燕军和妻子早早就起床了,他们背着干粮,拿着行头,开始了一天的寻茶之路。茶农周燕军夫妇大叶枇杷古茶树生长在海拔800——1400米的邛崃山脉,山间云雾缭绕,湿度气候非常适宜茶树繁衍和茶树生长。为了寻找到古茶树的踪迹,周燕军需要先从海拔700米的大坪村出发,穿越深山,步行近半天的路程抵达海拔1200米左右的古树茶栖息地。山中雨水偏多,全程没有路,常常衣服都湿透,地面被雨水浸泡,爬山时脚下常常打滑,非常容易摔跤,路上每一次落脚都有踩空的可能,十分危险。一趟寻茶之路下来,周燕军又多了几处淤青。忙碌一天后,周燕军采用传统的柴火工艺炒茶临近中午,周燕军夫妇终于在一个山脊上发现一棵古枇杷茶树,树干如两个碗口大小,高近10米,枇杷茶树生长慢,这么大至少几百年树龄,闻着枇杷茶古树散发的清香,周燕军笑得合不拢嘴。寻茶是辛苦活,上树采茶才是个危险活,还好从小练就了一身爬树的功夫,近10米高的茶树,不到一分钟,周燕军就爬上树梢开始采茶。一天只能采摘一棵树,晾晒加工后才得一斤左右的干茶。在山路中苦苦寻觅古茶树周燕军夫妇近两年都泡在山里,走遍雾中山的各个山头,如今已寻得200多棵古茶树,年产古树茶200来斤。“我们只采春茶一季,采完后还要对古树周边的枝桠进行修剪并清理杂草,让古茶树接受更多阳光,这样做也是为了保护古茶树。”周燕军说。“希望越来越多的村民、企业加入进来,让更多人了解品尝雾中山古树茶,关注它的开发和保护,通过传承和发展,形成自己的品牌,发展壮大!”这是茶农周燕军夫妻俩的心愿。周燕军爬上近10米高的茶树采茶四川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杜晓表示,雾中山古树茶属于稀缺资源,味道也不错,但是产量规模效益有限,属于产品探索阶段。野生茶要想形成产业、品牌,还需要多方努力,打造好产品质量的同时在品牌上发力。
成都日报 | 分享: 2022-03-28
四川农村日报讯 唐甜 特约通讯员 唐明平连日来,在仪陇县土门镇铜鼓乡洞磐沟村,90后周建康很是忙碌,检查、装袋、封件、贴签……几平方米的分拣台上,摆满了密密麻麻的快递包装盒,周建康手脚麻利地开始“流水线”作业,年后首批1000多单耙耙柑被发往成都、重庆、北京、广东等地。周建康正忙着将耙耙柑装箱。  时下,正是当地耙耙柑大量成熟上市期,看着满院坝堆满了即将发货的耙耙柑,周建康的父亲周志荣眉开眼笑。“往年一到岁末年初果园承包商就很犯愁,产品不能全部销售出去,资金也无法回笼。”周志荣说。  大学毕业在成都工作两年后,2019年底,周建康选择归乡,投入到乡村振兴的大潮中。  一回到家乡,周建康就遇到邻村的李子滞销的问题,他琢磨起通过电商的形式可以售卖李子。从李子的精挑细选到外包装的设计打包,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小伙的心血。“第一次帮着卖李子,因为不太懂水果的包装,遇到气温高,加上运输途中的挤压,李子到顾客手上就坏了很多,三天损失了几千元。”周建康告诉笔者,为了避免再次出现这样的问题,他开始在网上大量采购水果,借鉴不同商家销售水果时的包装方式,最终掌握了水果运输技术,电商生意也越来越好。  2020年,周建康又把目光瞄准了更多的平台。“我在抖音、微博、小红书、西瓜视频等网络平台上均开了网店,最初一天只有几十单,可现如今一天能有上千单。”说话间,电脑消息提示音不断……“从目前市场反馈的情况来看,帮忙售卖过的李子、耙耙柑、丑柑很受欢迎,像耙耙柑、丑柑等热销产品就有几万人收藏关注。”周建康说,选对了方向,致富路越走越宽。短短两年时间,周建康的荷包鼓了,也带动了附近的村民就业。同村村民周振兴,每到周建康水果销售忙碌时,都要来帮忙。  “乡村振兴需要更多像周建康这样的年轻人回乡创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推动乡村焕发新活力。”3月21 日,仪陇县民营经济发展和电商服务中心负责人如是说。  目睹了家乡的变化,周建康更添干劲。谈及未来,更是信心满满:“现在直播带货非常火,今年开始,我已经在组建电商团队,也准备让团队成员尝试直播,扩展产品种类,让更多仪陇的农特产品走出中国。”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3-24
四川农村日报讯 徐浪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文/图  当下,不少“50”后、“60”后盆景培育者大多为后继无人而担心。然而,在泸州市纳溪区新乐镇高洞村,今年66岁、从事盆景培育40余年的梁正华却没有这样的担忧。这两年,他的盆景产业在儿媳的帮助下,借力“互联网+”,不仅一举打开了销路,而且一年下来要获利达30万元,令他颇感欣慰。梁正华介绍他培育30多年的盆景。从事盆景培育40余年  3月20日,笔者见到梁正华时,他正在修剪盆景。笔者看到,一排排老树盆景虬枝盘旋,一树树新植原材含绿待发。“必须把这些枝头剪掉才能做造型。”他边修剪边对笔者说。历经几十年的培育管护,对于盆景无论修剪抑或造型,梁正华都信手拈来。  1980年,在纳溪城区从事拉板车工作的梁正华,一次偶然的机会替泸天化公司的园林部门搬运盆景时,见到大山里毫不起眼的山树根,经过园林师傅的精心“包装”后,变成了一株株宝贝。“你别小看它是一盆小树,市场上要卖上几百元,搬运时要小心,碰坏了你赔不起哈……”园林部门负责人对梁正华说。  这不是山里到处都可以见到金弹子树吗?从那时起,粱正华就对盆景栽培产生了浓厚兴趣,只要一有空,他便主动去向园林师傅请教,学习盆景培育技术。  为了进一步掌握盆景培育技术,梁正华先后到成都、重庆等地学习盆景栽培,详细了解盆景市场行情。为了节省开支,梁正华经常天刚蒙蒙亮就进山寻找适合盆景培育的山树根,只要能挖到一株造型好的山树根,再苦再累他都高兴。  梁正华说,这些年随着从事盆景培育的人增多,附近及周边的山里能作盆景培育的山树根几乎被挖光了,他只好到叙永、古蔺等地的大山里去采挖或收购有价值的山树根。如今,经过40余年的精心培育和妙手打造,梁正华常年培育的盆景都保持在2000个以上规模,每年靠卖盆景都要收入几万到10万余元。李帮玉直播卖盆景。借力“互联网+”卖盆景“Hello朋友们,下午好,我们又见面了,今天我在这里给你们介绍一棵已经培育了30多年的盆景,造型好,但价格也不低哟……”如今每天下午或晚上,只要不下雨,梁正华的儿媳李帮玉就要帮父亲直播卖盆景。笔者看到,一个三脚架、一个手机,便是李帮玉的直播设备。  “我培育的盆景虽然各有造型,但由于培育时间长、成本高,常常是叫好却难卖。”梁正华告诉笔者。于是,从2020年开始,儿媳李帮玉在帮着梁正华培育管护盆景的同时,也开始学习直播卖盆景。令梁正华没有想到的,儿媳的直播不但为她带来了近万的粉丝量,他的盆景销售额也一年一个台阶。去年,在李帮玉的直接助力下,销售额超过80万元,净利30万元,比以前翻了好几倍!  梁正华告诉笔者,他此前盆景的销售主要是在集市或回头客上门购买。但是一些经过几十年才成功造型的盆景,由于培育成本高,在市场上销售大多只能赚吆喝,真正能卖出的并不多。随着网络的发展,特别是儿媳参与进来,通过直播宣传和营销,让全国盆景爱好者了解到自己培育的盆景,也拓宽了销售渠道。目前,梁正华的盆景通过网络不但牢牢站稳了泸州的盆景市场,而且还远销昆明、上海、广州和大连等地,销量和收入均是原来的几倍。  如今,有了儿媳的直播助力,梁正华的盆景销售也迎来了转机。“接下来我也将不断扩大盆景培育规模,以直播的方式进行网络销售,带动周边更多乡邻加入盆景培育。”梁正华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3-24
(刘旭 记者 李全民)“再过几天,羊肚菌就可以大面积采摘了。”3月21日,春雨绵绵,朝天区沙河镇唐家村20多个排列整齐的羊肚菌大棚掩映在油菜花间,蔚为壮观。沿着泥泞的小路,冉洁明和驻村第一书记苟全平拉开大棚一角,走进去查看羊肚菌的生长情况。冉洁明查看羊肚菌的生长黑色的遮阳网下,一朵朵羊肚菌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升柄展伞,一阵阵菌香随风飘来,沁人心脾……这片大棚,承载着冉洁明的致富梦。去年10月,他在唐家村流转10亩土地发展羊肚菌产业,如果风调雨顺,今年有望实现20余万元产值。“目前,已经开始采摘售卖了。”冉洁明说,这是他第一次种植羊肚菌,心里还是比较忐忑。与高价值相伴生的,往往是众多的不确定性。毕竟是首次大面积种植羊肚菌,冉洁明满怀期待的同时,多了一些冷静,种子的优劣、土壤气候、管护水平等,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最终收成。冉洁明查看中药材因此,在种植羊肚菌之前,他就前往旺苍、青川、江油等地考察学习。“前前后后出去了10多次,只有把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在种植的时候游刃有余。”冉洁明说,“现在鲜活的羊肚菌每斤卖80元,一亩能卖2万余元,如果效益好的话,今年下半年将扩种100多亩。”除了种植羊肚菌,冉洁明还发展了中药材产业。在距离羊肚菌基地不远处的山坡上,各种中药材长势喜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现在种植的有大通草、石菖蒲、佛手、黄精等中药材。”冉洁明介绍,由于中药材种植周期长、见效慢,为充分利用土地,他在中药材基地套种了一些蔬菜。羊肚菌丰收今年33岁的冉洁明自大学毕业后,从事中药材销售已有10年时间。多年的中药材销售,他不仅积累了丰富的药材经验,也赚了一笔。2018年,他在家人的支持下,回到自己的家乡—唐家村流转180余亩土地发展中药材。“自己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冉洁明认为,回乡创业,一能带动村里老百姓致富,二能为乡村振兴工作作出自己的贡献。流转土地,发展产业,不仅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而且还增加了当地群众的务工收入。目前,冉洁明投资70余万元发展中药材近200亩、羊肚菌10余亩,带动20余名群众增收致富,每年务工超过1000余人次。村民王成莲自从把土地流转出去后,每年不仅有固定租金收入,还在基地里务工挣钱。“务工一天80元,一年能收入1万多元,加上土地流转费用1000多元,每年能收入近2万元。”王成莲高兴地算了一笔账。“接下来,我将扩大种植规模,实行‘合作社+农户’模式,免费给村民发放苗圃和种子、提供种植技术,并以市场价格收购,带动更多的群众致富奔康。”对下一步的发展,冉洁明充满了期待。发展中药材和羊肚菌产业仅仅是沙河镇以特色产业撬动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镇着力把特色产业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来培育,全力打造唐家、罗圈岩、南华等核桃示范基地10个,完成樱桃、桃子、李子等小水果新栽300亩。下一步,该镇将续推动特色产业发展,紧紧围绕“朝天核桃主产地 城郊旅游新地标”发展定位,继续做优核桃、樱桃两大农业特色主导产业,继续做大小水果、中药材、以及牛、羊、冷水鱼等特色种养产业,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3-23
四川农村日报讯 王翠菊 记者 杨都  进猪圈、爬羊圈、钻牛棚......她是坚守在动物疫病防控一线的“女汉子”;脚踩高跟鞋,红色连衣裙搭配精致的妆容,她是美丽优雅的“女神”。她,就是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兽医与兽药研究所所长康润敏,在多个角色如何转换和平衡?近日,记者与康润敏进行了面对面交流。康润敏(左)与养殖户交流养殖场建设。曾经“弱女子”牛踢猪追让其“怀疑人生”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将鸡鸭粪臭与康润敏这位笑起来十分甜美的“女神”联系在一起。高中毕业后,康润敏报读了四川农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  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从家禽等小型动物到生猪等大型动物,一度让康润敏“怀疑人生”。“被牛踢、被猪和兔子咬、被猪追着跑是常有的事,浑身臭烘烘被人嫌弃是常态。”康润敏告诉记者,有一次进猪圈进行数据采集,因为无法控制400多斤的公猪,被公猪追着咬,这让她产生了畏难情绪。  “我曾经认为女性真的不是很适合做这行。”康润敏坦言,女生没有男生力气大,面对体积大的经济动物时会畏惧和胆怯,还可能会受伤。而在家庭和工作关系上,平衡不好还会影响正在进行的科研工作。  坚守还是放弃,该如何走下去成为康润敏需要抉择的问题。康润敏办公桌上摆放着先生送的玫瑰花。科研“女汉子”在偶像指引下坚定科研路  “有难度并不代表不能做,做成了,人生会更有意义。”康润敏说,随着工作的深入,她发现只会防疫并不能满足职业发展和工作的需要,于是她在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预防兽医专业动物传染病方向和四川大学生命科学院动物学专业分子生物学方向分别深造,完成了自己的硕士和博士学位教育。  “从业15年,导师就是我的偶像。”康润敏说,她硕博期间的导师、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王红宁教授是她成长路上的一盏明灯。  “从王老师身上我看到女性在这个领域也可以‘撑起半边天’。”康润敏告诉记者,博士期间有一次做实验,需要找到鸡的胸腺,众多硕士博士无论如何都找不到其准确位置。  “只见王老师二话不说,挽起袖子,把鸡按住,迅速剖开鸡颈部找到了鸡的胸腺。王老师的‘实力碾压’让我对专业的认知有了很大的改观。”康润敏说。  康润敏介绍,经过2011年和 2012年两年的心理挣扎期,她决定在动物疫病防控领域做出一番事业。  在动物疫病防控领域上,康润敏主持和主研的相关项目成功培育了我省首个具有四川特色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风味猪配套系“川藏黑猪”配套系。康润敏介绍,该配套系已在省内外30余个县(市、区)推广应用,累计出栏优质商品猪170余万头,获经济效益5.19亿元,养殖农民户均年增收8.53万元。  2020年4月下旬,有一种新的兔瘟病毒(兔病毒性出血症2型,简称“兔瘟2型”)在我国首次发生,省内个别地区也发生疫情。当时没有疫苗,也没有治疗药物,感染兔的死亡率可高达90%,一旦感染只有进行生物安全无害化处理。  “我们及时跟进并开展相关研究,最终化解了这场新型兔瘟。”康润敏说,研制出相关的药物或技术,才能减少动物疫病对生产带来的损失。  “这份工作需要情怀。”康润敏说,每一次创造出新东西,如品种、技术等成果,都会让她更坚定在这条路上走下去。也正是对于科研的执着和坚持,康润敏从一个有着畏难情绪的“小白”成长为了一名小有成就的女科学家。美丽“女神”家人给予她陪伴与支持  在康润敏的办公桌上,一束娇艳的红玫瑰格外醒目。康润敏说,这是爱人精心为她准备的。电脑旁,“妈妈,我爱你”,一张小小的便利贴纸上写下了儿子对康润敏深深的爱。  “我的小孩知道我是一名兽医,他对我所做的工作感到非常的骄傲。”康润敏说,如今还有一些人对于兽医甚至是女兽医存在偏见,而孩子的行为让她觉得很温暖。  康润敏告诉记者,有时候她也会“鸡娃”,给孩子做好表率。在康润敏的影响下,她的孩子表现出对小动物极大的好奇,并想在长大后从事相关的工作。而丈夫也与她携手并进,共同经营好这个家。  于工作而言,她是科学家;于孩子而言,她是母亲;于丈夫而言,她是妻子。不同的身份,赋予康润敏多样的状态。而不管是哪一个角色,长期活跃在田间地头,来自农业战线的她,都为“半边天”增添了更多生动的色彩。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3-22
四川农村日报讯 张敏 记者 罗敏  三月风暖,位于绵阳市安州区河清镇的近万亩蒜薹迎来丰收。未来一个月内,将有1500吨蒜薹从河清镇的田间走上市场,预计实现收入2000万元。出人意料的是,撬动这千万级市场的背后“操盘手”竟是位95后小伙子。作为新农人,他的经营门道是如何走出来的?藏着怎样的生意经?3月14日,记者跟着他在田间走一走、探一探。王德东正给蒜薹洒水。销售有妙招蒜薹卖得好  走进河清镇同心村,放眼望去,绿油油的田间,成熟的蒜薹根根垂下头来。数名村民正猫着腰在田里采摘蒜薹。  “收蒜薹喔!”三轮车、皮卡车等穿梭田间,将村民采摘好的蒜薹运到同心村广场。广场上,称重、交易、冲洗、整理、装箱、装车,几十名工人忙得不亦乐乎。  “陈叔,您今天收到的蒜薹,全部给我留着哈;又有外地买主来电话了,需求量大。”眼前这个身穿白色卫衣、深色下装,皮肤略显黝黑的小伙,便是王德东。他一手接听电话,一手将崭新的钞票递给身边卖蒜薹的老农。  虽忙得满头大汗、声音嘶哑,但王德东依旧干劲十足。他告诉记者:“蒜薹收购价一天一个样,绵阳这边昨天7.8元一斤,今天 5.5 元一斤,比什邡、彭州等地价格高出1元多,在全国同期收购价中也排在前头。”  相较传统的蒜薹交易市场,安州的蒜薹是如何搅动市场的?王德东聊起了自己的商业经。  河清镇素有种植大蒜的传统,在未“搭钩”全国各地蒜薹批发商之前,当地的蒜薹需要运到彭州、什邡等地交易,因运输保鲜条件不够,导致当地的蒜薹比彭州的蒜薹每斤便宜1元钱。  以前,外地的经销商不知河清镇有大片蒜薹种植基地,不会驱车前往河清镇直接收购;而村民们无固定的销售渠道,自发寻找市场,既劳心费力,又毫无保障。倘若赶上行情差的年份,大伙儿苦心种出来的蒜薹低价仍难以找到销路,只能丢在田间沤肥。  王德东记忆犹新,2016年首次种植蒜薹的他就遭遇了销售难。“既然没有买主上门,那只有自己出去找。”王德东主动出击,来到绵阳市龙门蔬菜批发市场自荐自家的蒜薹。少了中间商环节,他的蒜薹以每斤低于市场价3角钱的价格优势迅速打开销路。  王德东还透露了其在蒜薹包扎上俘获消费者的“小心思”。市面上销售的蒜薹,多以粽叶、草绳等包扎成一捆捆,粽叶水份大,草绳压秤,且多捆成三四斤的大捆。而王德东的蒜薹用小橡皮筋拴成每捆1斤多的小捆,更符合一般家庭购买需求。正是这一小妙招,让王德东的蒜薹走得俏。村民采摘好的蒜薹交给王德东。日进两万元带农增收致富  熟悉行情又有渠道让王德东如鱼得水,这与他多年经营农业打下的基础有关。  1995年出生的王德东,是河清镇金光村人,早年学了几年手艺,苦于看不到前途他19岁便决定回家种地。  依托父亲经商的基础,王德东在周边村落流转了近600 亩土地。在这片土地上,莲花白、花菜、小白菜等蔬菜源源不断产出,直接销往江浙、山东、武汉等地。  “在我手下帮忙收购的小贩,有七八十号人嘞!”王德东说。  小贩借助灵活小巧的交通工具,将蒜薹以略低于当天定价进行收购,再以定价转卖给王德东,冲洗装箱后整车批发给外地批发商。一斤蒜薹,小贩能赚取2角钱辛苦费;王德东也可以赚取2角劳务费。“昨天一天卖出了11万斤蒜薹,日进2万元。”王德东说。  2021年,村里建起了小广场,村民们便将蔬菜交易搬到了广场上。若距离同心村广场较近或不嫌麻烦且有气力的村民,自己将蒜薹运送过来进行交易,直接跳过小贩,每斤能多卖2角钱,让他们也非常高兴。  河清镇同心村四组的邱福兰,丈夫在外务工,她自己在家种植了近5亩蒜薹。“以前害怕蒜薹烂在地里没有人来买,现在心里踏实了,只用骑着小三轮车拉到广场就行,白天黑夜都有人收货。”邱福兰说。  一天近20小时的忙碌,王德东说虽辛苦却快乐。“看到乡亲们的农产品能以好价格卖出去,跟着我干的工人和小贩都能有收益,有种成就感。”他直言,经营销售渠道并无窍门,踏踏实实拿出品质好的农产品,讲诚信,客户就会越来越多。  “忙完这个月,我们的莴苣又该上市了,到时候还带着乡亲们卖个好价钱。”王德东笑着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3-22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