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罗敏  对于女农场主陈锐丽(人称“栗子”)而言,乡村生活是鲜活的生命景象:鸟鸣声是基本的背景音,还有树木在风中轻轻摆动的声音,狗偶尔吠几声,鸭子与鹅嘎嘎地叫,周边都是熟识的人,人们没有戒备地聊天漫谈,自然而然地融入环境……  从2012年南京农业大学生物专业毕业,到开启自己的新教育实践探索之旅,再到来到成都郊区的金堂县福兴镇牛角社区,陈锐丽的身份也从一名初出茅庐的创业青年成为农场主理人、成为一名母亲,经历着新教育实践从城市搬到乡村、生态农场经营、未来乡村生活营造的实践探索。开展农耕食育课程。一个家庭农场的经营和生活方式  3月14日下午6时许,金堂县福兴镇亮亮家庭农场内,公婆在地里覆膜翻地,大伯小伯在喂牛喂鸡、弟弟妹妹在打包发快递,丈夫唐亮在打电话联系业务,娃儿在地里玩耍……这便是这个农场最寻常不过的日常。  陈锐丽说,农场以家庭成员为生产基础,11位家庭成员中全职人员7人,大家各司其职,耕耘着30亩地。“表面上我们经营的是一个农场,背后更多的是在经营一个家庭。”家庭农场作为一个社会的微观主体,陈锐丽说,她和丈夫唐亮不仅在探索一种新的工作方式,也在探索一种可以幸福生活的乡村生活方式。  在耕作上采取生态有机农业生产方式。农场实际种植经营的24亩土地里,小黄姜、辣椒、玉米、胡萝卜、土豆、红薯等作物的种植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农药、化肥、除草剂、生长调节剂等。  “土地像一位多产的母亲,不断地孕育、生长、产出,生养得多,容易亏气血,自然是需要休息和进补。”陈锐丽打了个比方,“人生养孩子需要坐月子,休产假,土地也是如此。”农场实行大休耕和小休耕相结合的休耕方式,用以恢复整体的土壤结构和免疫力。  每年会有8亩土地进行一整年的大休耕,8亩土地种生姜,8亩土地种植其他作物,三年一轮换。在大休耕期间,会种不同种类的绿肥回田,给土地补充各类营养元素,土地继续休养,为下一年新的生长孕育地力。  在耕种期间,又会有不同季节的小休耕期,如4月份种了小黄姜,11月份采收,接下来的冬季会进行休耕。  规模本就不算大的农场,还如此讲究休耕,经常有人向陈锐丽发出疑问:做农业赚钱吗?在她看来,既然是家庭农场,那么农场的规模自然应与家里人员相应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做农业急不来,得遵循道法自然原则,细水长流。”陈锐丽说,做农业需要沉下来,其带来的安全感、踏实感是前所未有的。开展农耕食育课程。一场将教育融入自然的食育之旅  如今,农场80%以上的收入来自农产品销售,剩下的则来自接待、讲课费等非农产品收入。  在打理农场之前,陈锐丽在绵阳参与筹备和创建一所微型学园。在带班期间,她和孩子们一起进行农耕、建筑等实践活动,推崇整体综合的主题式学习。“大学期间我学的是生物专业,当时我就在想,‘生命是什么?’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不止是专业课上讲的生理现象,还是与整个世界精神层面的连结。我想,乡村,就是建立这种连接最好的载体。”  2020年3月生下宝宝后,陈锐丽辞去了在城里的工作,来到农村,开始了自己的乡野养娃之旅,并开始进行乡村在地社区营造的探索。  在她看来,乡村具有契合孩子发展需要的天然优势,对于婴童期的孩子,乡村自然的生活环境,花草树木、庄稼泥土等都可以刺激到孩子神经系统,利于孩子感官发育。  “从人文环境角度来看,城市文化艺术教育完善得多,农村则很匮乏。但实际上乡村是有本底、有历史积淀的,可以构建起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良好空间。”陈锐丽说。  陈锐丽有一张视作宝贝的“八卦图”——手绘的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图。“顺应时节和植物特性,才能事半功倍。”由此,她开发了农耕食育课程,今年更是从去年的“从土地到餐桌系列食育课程”升级为“24节气农耕食育课程”,如春分主题是播种赏春,清明主题是种瓜点豆,谷雨主题是做花酱,等等。由节气引入汉字演化、俗语、诗歌、故事,根据节气时序安排农耕及食育活动。  同时,陈锐丽也开始在家庭农场的基础上进行乡村社区教育、未来理想生活村的探索。  不久前,她和唐亮发起了“牛角堰乡村生活合伙人计划”。她认为这样一个窗口,对于想到乡村生活、创业、工作的伙伴而言,是一个自我认知、自我探索的体验,一个人生过渡和生活缓冲的窗口。对于陈锐丽自身而言,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跟外界连接,引入新村民共同推进乡村社区营造,与生态环境相依相存,幸福生活。(受访者供图)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3-17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自上任以来,鲜正祥一心为民,敬业奉献,带领全村上下苦干实干,用一张张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答卷”,让群众“口服心服”,把乐山市沙湾区四峨山村从曾经矛盾突出、软弱涣散、群众怨声载道的落后村,变成了产业兴旺、乡风文明、干群同心的先进模范村。四峨山村先后荣获省级卫生村、乡村治理示范村,乐山市特色村、乡村振兴示范村,沙湾区四好村、文明村、先进基础党组织和六无平安村等荣誉。“三把火”烧到表叔家四峨山村,坐落于峨眉姊妹山四峨山间。由于山高路远、生产方式粗放,群众增收困难,干群矛盾突出,群众意见很大。2016年,鲜正祥当选为村支部书记。曾经当过兵、干过销售的鲜正祥做事雷厉风行,新组建的村“两委”班子态度明确:困难群众“吃”低保,由村摸排、组认可,村民代表举手表决,贫困户增减亦然,“要让村民真正地行使权力”。鲜正祥特别提出,“自家亲戚,可‘吃’(低保)可不‘吃’(低保)的,直接排除。”“新官上任三把火”,初上任的鲜正祥“第一把火”就烧到了表叔先荣久家。一天夜里,喝得醉醺醺的表叔先荣久打来电话:“我屋头这么困难,咋不能‘吃’低保?”鲜正祥耐心解释:“你在厂里面务工,有稳定的收入,名下还有商品房,虽然供表妹读书有点压力,但不符合享受低保的条件。”对待亲戚铁面无私,对群众的事情,鲜正祥却从不轻视。村道没有路灯是村民们一直以来的“心病”,为此,鲜正祥不断向上汇报争取,四处找企业“化缘”。为节省成本,他又带着村民们一起挖基坑、修底座、组装路灯。尽管累得大汗淋漓,但村民们却毫无怨言,干得格外卖力,“这是鲜书记给我们谋的幸福!”一盏盏明亮的路灯,不仅照亮了村里的道路,更点亮了村民的幸福生活。入户宣传,了解社情民意“优亲厚友、办事不公,群众当然不满意;只要心中装着百姓,用心做事、以情动人,自然能得到群众的认可。”几年时间里,鲜正祥带着村组干部打通了困扰村民多年的“断头路”,开通了直达县城的公交车,引来了三沟两塘的“源头活水”。新建生产便道、渠堰9.8公里,新建通组通户路12.6公里,拓宽村道11.3公里,修建蓄水池11个,铺设饮水管道3万6千多米……一组组崭新的数据见证了四峨山的蝶变进程,也让老百姓对鲜正祥这个“带头人”更加拥护。入户帮助村民解决问题四峨爱心驰援湖北2020年春节,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暴发、席卷湖北。得知当地群众生活物资,尤其是蔬菜短缺,鲜正祥主动与乐山蓝天救援队取得联系,决定为湖北捐赠新鲜蔬菜。为湖北捐助爱心蔬菜、大米消息一经传开,全村上下争相参与、踊跃捐赠,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就连贫困户都不甘落后。贫困户周光建送来了通过产业扶贫政策种植的122斤大米和400斤蔬菜;村民鲜锐强拿出现金1000元,委托鲜正祥购买大米捐赠。“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怀着朴素的信念,短短两三天,村民们便筹集了近10吨“千家米”“爱心菜”。2020年3月5日,湖北省黄冈市红安民政局、财政局向四峨山村发回了物资接收证明,并表示了衷心感谢。鲜正祥说:“是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怀,让四峨村变了模样,老百姓知恩图报,才有了众筹传递爱心的善举。”这几年,随着四峨山村实现整村脱贫,老百姓的日子节节攀升,也催开了山里的文明之花。村里设立了“英才培育基金”,对考上二本以上的本村学子给予梯次金额的奖励;办起了重阳宴,免费宴请村里的老人、热心公益的村民;筹资为全村妇女发放慰问品,集中表彰“好媳妇、好婆婆”;新建的垃圾分类亭和全民参与的“五清”行动,改变了山里人“随手扔”“随地摆”的陋习……点滴行动,汇聚起山村向善向上向美的磅礴力量,既彰显了治理温度,也提高了每位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让生活在这里的人“日子越过越有盼头!”参加“五清”行动“四峨印象”飞出大山四峨山自汉唐时起种植水稻,已有上千年历史。又因梯田海拔高,水稻生长周期较平原更长,当地出产的大米口感鲜香软糯、回味清冽甘甜,是村民眼里的“山珍”。然而,随着村里青壮年外出务工,部分稻田变更耕种性质,四峨大米产量逐年下降。鲜正祥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立志“一定要守住梯田,将家乡优质大米推向市场,带领乡亲致富!”陪同调研产业发展2017年春,鲜正祥通过媒体将四峨梯田这个藏于深山的瑰宝推向前台,四峨梯田入选“四川最美七大梯田”。 2020年,利用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他力推梯田保护,曾经干旱荒芜的梯田重新灌上春水,水稻规模扩种至3000余亩。与此同时,鲜正祥在充分征求党群意见基础上,成立了四峨山村集体经济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由党员干部带头引领群众将土地流转到合作社参与水稻种植,辐射带动农户种植水稻1200余亩;结合四峨梯田资源优势和特色农耕文化底蕴,创建“四峨印象”品牌,推出的“高山梯田生态大米”一上市,就创下全区“双十一”销售冠军,成为了沙湾首批“网红”农产品。他常说,“责任与光环同在”,首战告捷后,他又在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上动起了脑筋,整合项目资金,建成拥有全自动化大米烘干、加工生产线的“印象大米”产业扶贫车间,形成了“种植—收购—加工—销售”产业链条,并以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与农户签订购销合同、保底收购的方式,构筑起了稳定的购销关系,为四峨山村的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2021年,村集体经济预计收益可达25万元。如今,“四峨印象”高山梯田生态大米飞出大山、销往全国,四峨梯田入选“四川最美七大梯田”吸引八方来客,主打“高山水稻+生猪”的四峨山现代农业产业园正梯次争创省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四峨山村从曾经的“老大难村”华丽嬗变为了远近闻名的先进村、网红村,鲜正祥带领四峨山村向前走的步伐仍在继续。(供稿:沙湾区委宣传部)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3-16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杜铠兵  “那时候家里的小日子过得不错。”近日,蒲江县寿安街道吕石桥村党委书记白蓉华向记者回忆起返乡前在外经商的日子,也感到小有成就。  “现在吕石桥村的变化,那才是翻天覆地!”而对于放弃个人事业,回到乡村做基层工作的选择,白蓉华非但没有后悔,反而感到十分自豪。工作中的白蓉华。(中)  白蓉华是遂宁人,在外打工时结识了丈夫,成为了吕石桥村的媳妇。2013年,白蓉华带着自己创业积蓄下的300万元现金回到吕石桥村时,在很多人看来是不可理解的事。  故事要从一通电话说起。白蓉华和丈夫早年携手创业,与朋友合伙经营一家商品包装公司,生意做得有声有色。“你见过大世面,回来能给村里带来新理念。”2012年,白蓉华接到了村里老干部的电话。家乡的发展白蓉华一直记挂在心上,作为一名党员,如今自己又有了一定的能力,没说二话,她放下自己“女老板”的身份,回到村上当起了妇女主任。  吕石桥村,原本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村,2015年还被列为成都市第三批第二轮的“相对贫困村”。看着别的村子日新月异,而自己的村子发展不起来,白蓉华在心里感到着急。  “关键是产业。”从做企业到做基层工作,白蓉华也在摸索中前进。那几年,正值“蒲江丑柑”声名鹊起之时,她调查发现县内的丑柑每亩年均纯收入已经超过万元,而吕石桥村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主导产业。“于是我牵头成立专合社,在村‘两委’的支持下,带动大家规模化发展柑柚产业。”  面对资金不足的问题,白蓉华说服家人,将自己的房子作担保,并且拿出经商多年的积蓄,甚至通过个人借贷筹措资金。为了建设1000吨的气调保鲜库,白蓉华拿出自己每月的工资,给被占用了土地的残疾农户改善生活条件……  “其实并不是没有犹豫过,只是为了大家共同的幸福,我不能轻言放弃。”白蓉华向记者坦言,在最困难的时候,自己每天忙到很晚才一个人开车回家,也不敢和家人诉苦。女儿一度不能理解母亲的选择。“你怎么不把我也卖了?”这句话让白蓉华感到自己对家庭十分亏欠。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8年6月,专合社迎来了首次分红,来自全村的152户入股社员领到了首批分红款20万元。村民积极性高涨,产业发展也节节攀升。  近年来,吕石桥村创新“1+1+N”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规范众鑫和广济2个专业合作社运行。2021年,该村合作社实现年营销量达到2.5万吨,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了31500元,白蓉华实现了当初许下的“要富一起富”的诺言。  “女儿现在长大了,也理解了我。”白蓉华告诉记者,女儿现在把她当做榜样,作为一个母亲,她感到很幸福。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3-16
(记者 文莎 文/图)3月13日,在位于雅安市雨城区的一个软枣猕猴桃种植基地,目光所及,全是攀缘在架子上、长到一人多高的藤蔓。一个头戴渔夫帽、鼻梁上架着黑框眼镜的小伙子,正拿着一把尖嘴钳,熟练地修剪其中的密枝、病枝。  这位带有书卷气的农夫,名叫范晋铭。今年34岁的他,是一名“海归”硕士,本科在荷兰主修农业经济,研究生在瑞典攻读创业学。10年前,他放弃德国咨询公司的工作,选择回国创业,从荷兰引进软枣猕猴桃,如今已获得6项植物新品种权和多项发明专利。范晋铭正在修枝。不走寻常路交“学费” “洋水果”在雅安“安家”第一年,试验田就打了“水漂”  软枣猕猴桃,又称奇异莓。它和猕猴桃是“兄弟”,个头相对“迷你”,只有红枣大小;果皮光滑,没有普通猕猴桃的绒毛;口感酸甜,维C含量很高。  2012年,当时在德国工作的范晋铭对欧洲小浆果市场做了一次调查。正是这次调研,他发现,这种产自荷兰的奇异莓刚在水果市场崭露头角,备受年轻消费者追捧。  这让范晋铭看到了商机,决定将奇异莓引入中国。他认为,大众水果品类已供过于求,要想在市场中找到机会,就要切入到小众、新兴的品类里去。  奇异莓由野生品种驯化而来,对环境很挑剔。经过反复考察,范晋铭把试验田选在了雅安,“这里雨水足,没有工业污染,土壤、水源清洁,又有猕猴桃种植基础。”  2013年春天,15个品种、750株奇异莓果苗从荷兰空运至中国,并在雅安“安家”。范晋铭也在种植基地旁租了个农家院子住下来。  栽种、翻地、施肥……“海归”当起了地地道道的农民。看着亲手栽培的奇异莓藤蔓不断沿着水泥支架顺势生长,范晋铭越干越有劲儿。  不料,就在当年夏天,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将这15亩试验田全淹了。“当时,洪水倒灌果园,抽水泵连续作业10个小时才把水抽完……”估算损失,范晋铭的心凉了一半,“光果苗就淹死了三分之一,损失60万元左右。”  奇异莓周期长、见效慢、风险高,还继续干吗?虽然这次遭遇让范晋铭万分痛心,不过,他并没有选择放弃,“家人、朋友,还有政府、专家,都给了我很大鼓励和帮助。”而这一干,就是近10年的坚持。攻克“水土不服”有技巧 不仅解决好“越洋”种植难题,还操心它如何在国内“出道”  “这个草叫紫云英,可别小看它,能起到固氮作用,增长土壤的肥力。”穿梭在田畴里,范晋铭总是盯着脚下,避免踩伤这些绿色小草。  “海归创客,既是创业者,更是创新者。”联合比利时根特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及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范晋铭依托种植基地成立了雅安市猕猴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培育抗涝优质种苗、创新熊蜂授粉技术,不断攻克奇异莓的“越洋”种植难题。  经过潜心研究、试验,范晋铭终于挑选出最适宜在四川广泛种植的奇异莓品种——“绿迷”。他表示,相较其他品种,“绿迷”存活率、挂果率更高。“除了雅安,我们还在绵阳进行了试种,未来有望进一步扩种。”  解决好种的问题,还得操心如何把不为国人熟知的奇异莓卖出去。为此,范晋铭给自己的果子取了一个可爱的名字“槑(méi)莓”,并搭配“发呆呆,吃莓莓”的广告语。“必须创造出能被消费者快速认知或记忆的品牌形象,才可以长远地把一个品牌建立起来。”  2016年,第一批奇异莓上市。在电商平台,3000份奇异莓在30分钟里被抢购一空。“很惊喜!”首战告捷让他有了信心。  种下奇异莓,收获“致富果”。如今,范晋铭的种植基地面积已扩大到300亩,不仅产值达700万元,提供120多个就业岗位,还带动周边农户种植700亩。除了电商平台,范晋铭还致力于开拓新零售渠道,把果子卖到北上广深的精品超市。对话投身乡村振兴 要才气更要“接地气”  记者:奇异莓“娇贵”,种植不易,是什么支撑着你坚持下去?  范晋铭:当初决定创业时,我就有“先不赚钱”的心理准备。在我看来,把事情做对和做成功,比赚多少钱更加重要。事实上,我们引入奇异莓确实也是“十年磨一剑”,毕竟这是一个从未在国内有过商业化先例的水果新品种,没有前期的心理建设,我不可能坚持下来。  记者:“海归”“新农人”“农创客”……你身上有很多标签,自己是怎么看待的?  范晋铭:这些标签对我是一种激励。选择走这样一条路,会背负很大的压力。当然,这些压力更多是自己给自己的。我认为,自己过往积累的知识和实践经历不能白费,一定要发挥作用,如果自己做得还不如其他同行好,那就愧对这些标签了。  记者:高学历人才投身新农村建设,应注意什么?  范晋铭:随着乡村振兴全面推进,越来越多的高学历人才开始关注、投身于乡村的建设和发展,但是这里面能够真正“接地气”的人才并不多,因此会出现“水土不服”现象,很多好东西没有得到落地转换。  我认为,高学历人才无疑会把更先进的技术、理念、管理模式等带到乡村,而更重要的是,要与当地人文、风俗、自然相结合,实现与当地群众共同发展。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3-15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  3月8日,在宜宾市区东南郊外的七星山森林公园,自驾上山看桃花、赏美景的市民络绎不绝。  七星山森林植被茂盛,进入森林防火期,森林防火压力较大,在公园入口处的南岸街道森林防灭火劝导点,由村民志愿者组成的巡山员们正在发放森林防火宣传单,对进入林区车辆进行车牌号、手机号码、进山事由进行登记,做好防灭火宣传、劝导。  “我几乎每天都在劝导点执勤,平时还要到景区巡查,告诫村民和游客不能带火源进山,发现违规用火及时劝导。”南岸街道航天社区居民刘仁华当巡山员十二三年了,虽然当天是三八妇女节,但她仍然选择坚守岗位。漫山盛开的桃花,就是她最好的过节礼物。  在长宁县蜀南竹海景区内,竹海镇集贤村巡护员张静蓉和王春燕同样坚守在岗位上,因为竹海景区来往人员多,考虑到天气炎热,火灾隐患大,两人加强了日间巡山护林,人员密集的地方是重点巡护区域。  “上午巡护5处隐患点、下午已经走了3处,因为林区加强了宣传,游客们的防火意识都有很大提升。”景区正在发生的变化,让张静蓉很是欣慰。她告诉记者,全村志愿加入的护林防火员近100名,其中女队员20名左右。  记者从宜宾市应急管理局了解到,过去一年,宜宾实现森林人为火灾“零发生”,确保片片森林“不冒烟”。这离不开一线防灭火队伍的辛勤付出。  据统计,目前宜宾市有专业森林扑火队13支690人,半专业扑火队149支4331人,群众扑火队1694支38512人,形成了专业队、半专业队与群众扑火队协同配合的森林防灭火队伍新格局。  “特别是组建了一支能打胜仗的群众队伍,我们通过院坝会等方式加强技能培训,让广大森林防灭火巡护员、群众扑火队掌握防灭火技能,一旦发现火情,确保‘打早、打小、打了’。”宜宾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郭庆介绍。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3-15
四川农村日报讯 刘小义 记者 罗敏 文/图  “头姐,我要9个。”“我8个,保证按时交货。”……日前,一场简短的手工订单派发让原本安静的壤塘县吾伊乡修卡村广场热闹起来,村民们从高山寨子聚拢而来,领到订单后乘兴而归。大家异口同声亲切称呼的“头姐”,就是吾伊乡人大主席兼妇联主席,也是修卡村男女老幼都熟悉喜爱的包村干部头丹卓玛。头丹卓玛(左)展示巧妇新兴合作社制作的手工钻石贴画。  1985年出生的头丹卓玛是地地道道的壤塘人。在省内对口帮扶下,卓玛分别在绵阳、成都上初中和高中,2007年学习法学的她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被壤塘县法院聘用为书记员。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2009年卓玛顺利考上公务员,分配到南木达镇司法所担任司法助理。  由于基层工作表现突出,几年时间,她先后被提拔担任吾伊乡副乡长、乡人大主席兼妇联主席。职务晋升了,担子也更重了。  “ 我还能为乡亲们再做些什么?”卓玛想到自己一直喜欢的手工钻石贴。“简单,易学!何不让村里的姐妹们也来试试,说不定做得好还能卖钱哩!”  “你点子多,有想法,你说的肯定行!”卓玛负责的修卡村之前也有编织手工的传统,这一提议立刻点燃了大家制作手工的热情。  达成默契后,卓玛一边张罗资金购买原材料,一边组织授课培训。没过多久,一幅幅手工钻石贴土宝鼠、修卡秋色等完工,全村妇女都被自己的巧手匠心惊呆了。带着新鲜出炉的作品,卓玛线上线下各种渠道推介,精美的工艺受到广泛青睐。  “想都不敢想,在家里也能挣钱!”随着销路逐渐打开,奖状、锦旗、人物、山水、卡通……各种各样的钻石贴订单纷至沓来,居家劳动有了回报,修卡村姐妹们欢呼相庆。  “我们实行合作社经营,大家接单生产,按期结算!”卓玛给修卡村手工组织起了一个贴切的名字“巧妇新兴合作社”,她说,希望心灵手巧的妇女们自信自立,找到自身价值,为家庭增收致富。  卓玛介绍,巧妇新兴合作社自2021年10月成立以来,已吸纳成员31名,截至目前共销售订单近600单,实现收益近15万元,短短5个月时间成员平均增收4800余元。如今,卓玛还在为推广当地特产青稞锅巴、紫土豆锅巴筹划忙碌,希望进一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3-15
四川农村日报讯 徐浪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文/图  “受气温偏低影响,今年早茶鲜叶价格与去年相比就足足提高了50元/斤,采摘工价也比去年贵了10元/斤,而人工制作的米心干茶1斤最高卖到了4000元。”3月13日,笔者来到泸州市纳溪区新乐镇金凤茶场的茶山上看到,片片新叶已探出头,泛着绿油油的光泽。金凤茶厂业主杨远贵在手工制茶车间一边查看刚炒新茶色泽,一边不无喜悦地向前来购买早茶的客人说。杨远贵(左二)查看手工米心茶。返乡创业种茶  早在10年前,在外打拼的杨远贵看到茶叶市场蕴藏的商机后,带着多年积攒下来的积蓄回到老家金凤村,并在家人的支持下,将金凤茶场1000余亩已几近撂荒的茶园承包下来,开启了自己规模种茶之旅。“我之所以选择回乡种茶,是看到优质茶叶市场商机,更重要的是,种茶叶既绿山头又鼓钱袋。”杨远贵说。  杨远贵返乡种茶后,为了改变村民单打独斗的种茶现状,他带领金凤村种茶农户走上了“茶场+公司+农户”的统一种植、统一管护、统一销售的“抱团”种茶新路。  杨远贵对茶园所有老龄化茶树品种进行更新,引进优质的奶白茶、中黄二号等新品种,并引导村民科学安全种植、管理茶园。针对过去茶园只采一季春茶,对夏秋两季大宗茶基本不采摘的情况,杨远贵又购回了采茶机采收夏秋茶,一天下来,一台采茶机可采600多公斤鲜叶,是人工采摘的10多倍。这两年,由于有了采茶机作帮手,公司茶园的大宗茶叶也换钱了。虽然夏秋茶价格低,但因产量高,也为茶农带来了不错的收入。种植加工一体  “杨总,现在新茶开始炒制后就要及时发给我们哟,你们茶场的茶叶还是跟去年一样,有多少我们买多少……”近些天,与杨远贵签约的一家浙江茶叶销售企业负责人隔三差五就打电话提醒,担心杨远贵的特早茶被别人买走了。“这两年我们不卖鲜叶,都是精制后才卖给浙江一家签约茶企销售,特别是传统的手工茶虽然生产量小很多,但价格却比机制茶叶要高出几倍,比卖鲜叶要划算多了。”杨远贵说,这除了茶叶品质,与他们的生产技艺也有很大关系。  自回乡种茶开始,为了提升茶叶附加值,杨远贵投入100多万元建起了茶叶加工车间,并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制作。针对价格昂贵的特早独芽茶,公司就全部采取手工制作,以做好金凤茶场早年创立的特早茶品牌“川南雀舌”。“现在时代不同了,喝好茶的人多了,对品质的要求也更高,我们每年都坚持部分手工制作‘川南雀舌’特早茶,以满足部分客人对好茶的需求。”杨远贵介绍,手工制茶要经过10多道工序,技艺讲究,对火候的要求非常高,长达8个小时的制作时间最多可制作7两干茶。炒茶中的滚、抖、翻、炒都十分讲究,手要翻动要感温、眼要观色、鼻要闻香、舌要试味,一招一式环环紧扣。  由于技艺提升了茶叶品质,现在杨远贵凭借“川南雀舌”品牌以及其手工制作技艺,该品牌特早手工米心茶也卖到了4000元/斤;而之前几乎无人问津的夏秋季大宗茶,经机器制作后也卖到20元/斤。“自己加工茶叶虽然开始时投入大,但经过加工后茶叶附加值倍增,硬是让小茶叶变成名副其实的‘黄金叶’。”杨远贵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3-15
(记者 刘春华)3月仲春,暖阳笼罩着达州市达川区管村镇庞家村。一个叫马鞍山的坡顶上,“85后”农学博士李洪权正和十几名村民一起,忙着育南瓜苗。  “这段时间事情多得很,修路、育苗,明天还要出猪(当地方言:卖猪)……”李洪权边说边忙着手中的活。  今年是李洪权返乡创业的第四个年头。回乡创业这几年里,他建起了2000余亩青花椒基地、现代化生猪养殖场、400亩鱼塘……返乡创业博士李洪权在青花椒地里。 陈小平 摄返乡 投资数百万元 成立合作社  地里干活的人,年龄都比李洪权大,但都愿意听李洪权的话。黑黑瘦瘦的李洪权,穿着打扮和村民没区别,但一副厚框眼镜又显示着他的不一样:他是正儿八经的农学博士。  在庞家村,他是第一个博士。博士毕业后,他进入湖北省农科院工作,后又辞职到广东创业。正当村民齐声称赞这个娃儿有出息时,他居然回村里种地来了。“戴起眼镜种地,种得来不?”李洪权从小没干过农活,村民们说啥的都有。  李洪权不管这些,把“下海”攒的数百万元全部投进去,成立鼎泰种植专业合作社,逐步种起2000余亩青花椒,建起年出栏规模5000头的现代化养猪场和400亩鱼塘……  这几年,在鼎泰种植专合社的带动下,周边168户735名村民脱贫致富。变化 改变村民理念 专业知识派上大用场  走进马鞍山坡顶的青花椒地里,记者看见一盏黄色的灯,灯罩里还有些死掉的小虫子。这是李洪权设置的灭虫装置。和传统农药杀虫不同,这种装置利用高压电自动灭虫。  作为农学博士,李洪权的专业知识在种地时派上了大用场——  他研制用于青花椒灌溉的浇水系统,不仅节省了劳动力成本,还大大提高劳动效率,获得国家专利。  以前,当地种青花椒都不修枝,有人看见李洪权为青花椒修枝,觉得浪费,“剪了枝条不会降低青花椒产量吗?”后来人们发现李洪权的青花椒产量不降反升,便也学着为青花椒树修枝。  去年,李洪权的现代化养猪场投运。猪场里,夏天温度高了水帘会自动降温,冬天气温低了地暖会自动升温。通风设备还会根据监测到的猪尿气味数据自动启动……  通过干湿分离,养猪场里的干粪和尿液发酵后分别被运到青花椒基地灌溉,实现种养循环。这让李洪权的父亲很欣慰,“养了一辈子猪,最愁的就是猪粪处理,现在儿子解决了这个问题。”  “农业要发展,乡村要振兴,人才最重要。当下农村最需要的,就是像李洪权这样有知识有干劲的专业人才。”达州市达川区农经站副站长周文全说。对话回乡创业不能盲目 要有长期准备  记者:你已走出农村,为何又回到农村?李洪权:我出生在农村,对农业、土地有感情。从近年发展来看,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未来农村发展机会都是很大的。当然,我也想回来陪伴父母。  记者:在一般人看来,博士回乡创业是“知识浪费”。如果你去搞科研,是不是会更能实现自我价值?  李洪权:我不这样认为。因为在科研机构,也不一定能创造出新东西。在我看来,实现自我价值就是回到家乡,做些事情。不光我,现在越来越多有知识的人都回到农村扎根,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他人,实现自我价值。  记者:这几年村里有什么变化?  李洪权:我回来之前,你现在看到的花椒基地全是茅草,鱼塘是一个小河沟。现在,这些荒地都得到开发和利用,村里还有将近5公里的生产路,全部是硬化了的。现在路有了,产业也有了,大家也愿意到这里来散步了。  记者:这几年创业,你感到最难的事情是什么?  李洪权:创业者都会遇到资金困难问题,但我感觉最难的还是人。现在地里劳动的人,平均年龄60多岁。想找个年轻人来帮忙写东西就比较难了。  记者:对打算回农村创业的人,有什么建议?  李洪权:首先,心态要好。回来在农村做事情,不要太在乎别人说什么。其次,不能盲目。这个事情适不适合自己干,要自己去了解体会。再次,学会坚持。搞农业,两三年不一定见效,心要静,要踏踏实实做事。创业之前,可以问一问自己,能不能熬住5年。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3-14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周颖昳  春回大地,气温回升。蓬溪县天福镇桥安社区,一辆辆旋耕机在地里来来回回,郭佐站在田埂上边巡视边和工人讲技术要领。  “我从小长在农村,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我大学毕业返乡创业就是想实现自身价值,在家乡干一番事业,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郭佐脸上洋溢自信的微笑,“看见村民腰包都鼓起来了,我感到非常自豪。”  今年34岁的郭佐,是蓬溪县岩石农机专业合作社、蓬溪县裕丰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上大学学习机械专业的他,毕业后回乡种水稻、卖大米,带领乡亲们增收致富。郭佐查看设备收购农家肥 种植有机水稻  水稻快速催芽、集中育秧、机耕、机插秧、机收,几年来,在郭佐的带领下,丘陵地区实现了水稻从种到收的全程机械化操作。“光是机械化水平达到了是不够的,我还要考虑农产品的卖点,我们要生产的不是传统的大米,是无公害的绿色大米。”郭佐说。  今年,郭佐决定到合作社附近的猪场去收购农家肥用于水稻种植。在蓬溪县农业农村局植保站的指导下,合作社采用了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调控的技术,达到有效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确保农作物生产安全。  如今,裕丰合作社不仅全程机械化作业,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经营管理,还能为当地稻谷种植户提供收割、烘干、技术指导和销售等服务,实现了“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销售”的产销模式。  “目前,合作社总资产161.6 万元,服务土地面积5000 余亩,大米加工厂房1226平方米,拥有大型联合收割机5台、插秧机3台、拖拉机4辆及其他现代农业机械60余台套。”郭佐介绍说。郭佐(左二)向工人讲解设备操作要点复垦撂荒地 保护土地资源  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土地撂荒现象越来越严重。近年来,得益于蓬溪县多措并举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政策,原本杂草丛生的撂荒地通过清杂、平土、翻新,开耕待种,再次焕发活力。  “我们采取收费全免或半免的方式减轻困难群众的经济负担。无劳动能力耕种,复垦后以代耕的方式对土地进行流转,目的是不让土地抛荒。”郭佐直言,“去年服务面积达5000余亩,旨在提高生产效率。”随着合作社的发展壮大,辐射带动作用也逐渐显现,2021 年合作社年用工量达8400余次,农户年收入增加43万元以上。  “全国农业合作社示范社”“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四川省农业合作社省级示范社”“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全国‘双带’农村致富先进人”……郭佐也被一项项荣誉加身。如今,他铆足了劲头,要为家乡的全面振兴贡献更多的力量。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3-14
(姚艾青 记者 程海英/文图)3月9日一大早,在泸州市龙马潭区石洞街道顺江村黄桃基地内,千树万枝的桃花争先怒放,挂满枝头。驻村“第一书记”赵习彬正带领10余名村民边为桃林除草,边讲授种植养护技术,300余亩的黄桃基地,预计将为村民带来30余万元的收入。作为一名农学硕士,赵习彬在这里找到了“用武之地”。每天除了传授种养殖技术,赵习彬还要在村里转上一圈,问民需、听民意、解民忧,精心办实事、精准助振兴,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赵习彬在管护黄桃顺江村是全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区委组织部除了选派“第一书记”驻村,还派驻了驻村工作队,共同助力村两委开展工作。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村里相继建起了200余亩的黄金梨基地、400余亩的枇杷基地、600余亩的订单高粱基地、300余亩的水产养殖基地和2000余亩的水稻基地,越来越多的村民在家门口就实现了致富梦。2021年以来,龙马潭区相继派出驻村工作组队员20名,选派28名新录用选调生到村任职,遴选“特聘村主任”36名,培养190名优秀农民工后备力量,壮大基层人才队伍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3-11
人物名片  梁朝友 重庆荣昌蜂农,养蜂至今 51 年。在他位于新疆大本营蜂场,常年养殖规模6000箱以上,巅峰时在万箱左右,是亚洲第一大蜂场,这也是他“亚洲蜂王”美称的由来。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袁宇君 洪瑜 文/图  3月5日中午,318国道乐至段不远处的小铁皮帐篷里,一对皮肤黝黑却泛着光泽的夫妻,在临时搭建起的简易灶台边开始洗菜做饭。帐篷旁十几箱饶河东北黑蜂与西蜂的杂交品种蜂已被午间阳光“唤醒”,争先恐后钻出箱门开始吵嚷劳作。  如果不是他人提醒,记者很难发现,夫妻里那位个头不太高、带着笑眯眯面孔的丈夫,就是被叫了10年“亚洲蜂王”的梁朝友。  跟随省蜂业管理站、四川省高新技术蜜蜂研究所的队伍,记者与刚刚从云南转场到“繁蜂温室”四川采油菜蜜、春繁的梁朝友碰上了面。从同行人口中,记者了解到他 17 岁起养蜂,至今 51年。年近古稀的他依然精神矍铄,丝毫没有要退休的意思。  他指着一边的蜂箱告诉记者,这些以及分散在乐至、安岳10个油菜花田点位的3000个蜂箱,从云南拉来时装了3辆平板大货车。等到5月转场回新疆时,就会变成6000箱装6辆车,整整翻一倍。  其貌不扬的他,究竟有着什么样的本事呢?记者(左)采访梁朝友生产蜂产品的过程。只摇一次蜜,挣钱又省力   驱车至乐至的路上,记者了解到了梁朝友的“追花夺蜜”线路图——他以新疆阿勒泰北屯镇为主要“阵地”,每年辗转云南、四川、甘肃、青海、新疆等地。新疆低温时间长,梁朝友把繁殖蜂群的重要任务放到四川。等到夏季蜂翻倍、群势增强,再运回新疆采蜜。  每年11月下旬,梁朝友夫妇与他的新疆北屯朝友养蜂合作社请的十来个工人,带着蜂从新疆转向云南,在胡豆、山花、油菜的包裹下开始冬繁,4月初又到四川成都平原或甘肃天水采油菜花蜜,5月回到新疆北屯,采山花、葵花、瓜花花蜜,一直到8月底,一年只摇取这一次蜜,随后便是扣王断子、就地过冬。  同样是每年辗转南北,流动追花,梁朝友一年只摇取一次成熟百花蜂蜜的做法,与其他蜂农每转场一次前摇取稀水蜂蜜出售的做法有很大区别。尽管收购价格远远低于成熟蜂蜜,但对于普通蜂农来说,稀水蜂蜜制作简单、采集容易、销售方便,是他们生产蜂蜜时的首选。而在梁朝友看来,即使厂家将稀水蜂蜜人工浓缩加工,得出的产物也并非品质最佳的蜂蜜,因此他坚持生产成熟蜂蜜。  梁朝友在新疆的蜂场,常年养殖规模6000箱以上,巅峰时在万箱左右,是亚洲第一大蜂场,这也是他“亚洲蜂王”美称的由来。与众多蜂农一样,梁朝友的收入主要来源于授粉和产蜜,收入根据各地年成等因素有所波动。  2015年,梁朝友的6000箱蜂生产成熟百花巢蜜(保存在蜂巢中未摇取)240多吨,每吨售价3至4万元不等,10月中旬便销售一空,全年收入(含授粉费)近1000万元。近年来,养蜂效益下降,梁朝友的年收入降至600万元左右,其中约一半用于支付转场运输、人工、饲料等所有开支。“模式对了,养蜂不苦”  当记者问起养蜂是否辛苦时,梁朝友给出了否定答案,这让记者很意外。梁朝友告诉记者,做事不能一味地苦干、蛮干,也要在工作中不断思考、反复琢磨,总结探索出合适的工作方法。  记者走进梁朝友位于四川资阳的临时蜂场发现,与其他蜂农单一箱体养殖的模式相比,他的蜂箱上部多了1-3个继箱。原来,多箱体养殖正是梁朝友从51年养蜂生涯中摸索出的“压箱底秘术”。  最底层的蜂箱,是蜜蜂生活生产的场所,而上方累叠的蜂箱,名为继箱,是用于存放蜂蜜的。凭借梁朝友的技术,继箱可以叠加至3层,也就是说,他夫妻二人就能实现3对普通蜂农夫妇的产量。“别的夫妻养蜂,养200箱都不容易了,我夫妻二人可以养600箱。我再请工人,产量不就上去了吗?”梁朝友语气平淡告诉记者,人人都知道蜂农起早贪黑、追花夺蜜辛苦,其实有时多探索适合的养殖管理模式,就能省力省工,像他这样,一年只进行一次摇蜜,就避免了日复一日的频繁操作。  梁朝友的养殖技术和生产管理模式,在业界一直受到很高的评价。在全国第三次蜜蜂遗传资源普查部级专家、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成都综合试验站站长、中国养蜂学会副秘书长王顺海看来,梁朝友跳出了一般蜂农追求短期利益、生产销售低质量不成熟蜂蜜的格局,对标国际成熟蜂蜜生产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品质难能可贵。他的做法省力又增收,让更多蜂农看到了通过先进技术和模式提质增效的可能性、可行性,对于国内蜂业绿色高效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总有人好奇地问梁朝友:“你一年挣这么多钱,可养蜂路上没地方花呀?”梁朝友只是笑笑。养蜂是梁朝友最热爱的行当,尽管近几年来,国内蜂业受到疫情等负面影响,但他始终保持乐观,打定主意坚持干到扛不动蜂箱的那一天。  数十年养蜂走南闯北,他不能时时陪在儿女身边。因此他心里一直有个想法,那就是等到干不动了,带着家人好好地游山玩水一番。“挣钱,也都是为了这个目标。”说着,梁朝友露出腼腆的笑容。小科普  稀水蜂蜜是采回不久、未经充分酿造的花蜜,3-7天便可摇取、出售给当地收购商,水分含量较高。  四川地区稀水蜂蜜波美度通常在38度左右。成熟蜂蜜历时数月,经过了蜜蜂反复吐纳酿造,含水量降至17%以下,波美度在43.5度以上,氨基酸、酶类等营养物质全面、充足、稳定。  今年,四川地区稀水蜂蜜收购价在每吨1万元左右,成熟蜂蜜则在每吨2.5万元左右,部分品质优良的中华蜜蜂成熟蜂蜜每吨收购价甚至能达到7万元。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3-11
四川农村日报讯 王超明 梁龙海 记者张立峰  “这批土鸡还剩下50多只,不敢接单了。”3月3日,李文海遗憾地告诉商贩张中云。李文海家住泸州市纳溪区新乐镇龙蟠村三组,2010年返乡创业,利用竹林下空地养殖生态土鸡并逐步扩大规模。李文海告诉记者,2012 年起,他流转竹林200余亩从事土鸡养殖,由于采取生态饲养模式,产品投放市场立即受到广大客户青睐,供不应求,年出栏土鸡2万余只,纯收入30余万元。李文海在喂鸡。返乡创业 他亏损20万元  毕业后,李文海曾在泸州某汽修厂学习修车技术。之后,熟练掌握汽车修理技术的李文海又来到泸州茜草,租下2间门面房,开始自己的汽修生意,凭借过硬的技术、优质的服务、合理的价格,赢得越来越多的客户,年纯收入20余万元。  “李文海,你在泸州创业成功了,回家乡来发展嘛。”2009年,李文海返乡过春节,村民们纷纷请求他留下来发展产业。  “农村山地多,水质好,空气也好,在山上散养土鸡,肯定有前途。”李文海经过一个月走访调研,准备发展林下养殖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2010年,李文海回到新乐镇龙蟠村,流转残次林200余亩,以7.5元每只的土鸡苗价络,购买了4000余只土鸡在林中散养,开启林下养殖之路。  隔行如隔山。深知创业不易的李文海,虽然严格按照要求做好相关的防疫等工作,但由于养殖技术不过硬,一场禽流感疫情还是让他的养鸡场损失惨重,亏损20余万元。李文海意识到,搞养殖不能光凭满腔热情与干劲,必须懂技术,会管理,才能取得成功。  随后,不甘失败的李文海坚持每天学习畜牧兽医知识,先后前往泸州周边养殖场学习养殖技术,积极参加区镇组织养殖技术培训,遇到不懂的问题第一时间打电话咨询兽医,经过长期积累,逐渐从“门外汉”成为“土专家”。生态养殖 他成就增收梦想  积累了丰富的养殖经验后,2011年,李文海购买了1万余只土鸡苗散养在残次林里,开启规模化养殖之路。  为了不影响村民的生活以及保护水源地,李文海请了30余名村民编竹围栏,将200余亩残次林圈起来,让土鸡在宽阔的林里奔跑嬉戏,饿了以山间小虫为主食,辅助喂些玉米等杂粮。同时,他把白菜等绿色食品吊起来,让土鸡跳起来进食,土鸡运动量增加后,肉质细腻,口感非常鲜美。  如何进一步提高鸡的免疫力?请教了一些养鸡行家之后,李文海开始自己摸索,尝试着给鸡喂食“中草药”,在鸡食中添加蒲公英、金银花、板蓝根等。李文海说,在200余亩残次林里年饲养10批共2万余只土鸡,由于投放比例小、放得开,所以土鸡的毛色油亮、长势良好,出栏率都在90%以上。  “年出栏2万余只,远离城市怎么销售?”看到记者满脸疑惑,李文海说,刚开始饲养时,他就把饲养8个月的土鸡送到酒店和农家乐推销,请他们到我的养殖场来参观,客户知晓他的饲养模式之后,纷纷表示愿意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一传十、十传百,每批次土鸡都成为市场“香饽饽”,还未出栏就被预订一空。示范带动 他致富不忘乡邻  在新乐镇龙蟠村,村民们一直有散养土鸡的传统。为了增加村民的收入,李文海将土鸡育至1斤左右,按每斤15元的成本价卖给村民,村民将土鸡投放至房前屋后的林地和坡地散养6个月后出售,因肉质鲜美深受市场青睐。  3月1日,在新乐镇龙蟠村村民梁应生家的院坝旁边,一群土鸡正在竹林下悠闲地觅食。梁应生喜滋滋地告诉记者,他去年从李文海的养殖场购买70余只土鸡苗,仅卖土鸡和鸡蛋的收入就在1.2万元以上,土鸡养殖成为他和老伴的重要经济来源。  “李文海的经验非常丰富,我们遇到养殖方面的难题,都愿意给他打电话,他总是毫无保留地向我们传授养殖技术,及时为我们排忧解难。”龙蟠村村民况昌林说。  “如今,土鸡养殖走上正轨,我还要把200余亩残次林改种木姜子,带头发展产业。”李文海说,木姜子不施肥不打药,管理粗放,并且市场行情好,亩收入5000元以上,还可以解决村民务工问题。  “一个人富不算富,村民共富才幸福。”李文海表示,2020年12月当选为龙蟠村党支部书记后,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他不仅传播科学的养鸡理念,让养鸡成为致富一方的产业,还要走种养循环之路,大力发展木姜子产业。(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3-10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袁宇君花是春天的号角,是农业生产的重要信号,也是乡村振兴农旅融合发展的重点主题。春花绽放之时,也正是蜜蜂授粉、“夺蜜”的忙碌时期。眼下,蜀乡大地春花次第开放。四川农村日报特此推出“随蜂探花”系列报道,拟跟随小蜜蜂忙碌的身影和独特的视角,针对油菜花、桃花、梨花等主要春花品类,选择省内具有代表性的“打卡”点位予以关注,同时关注蜂业相应时节生产情况。  来吧,让我们一起徜徉在四川春天的花海里,感受四川乡村振兴农旅融合发展成果!随蜂探花一次最美的行程蜂农纵横南北,花海里酿造甜蜜的事业  跨越900多公里,四川蜂农徐友成奔赴与油菜花一年一度的“约定”。  2月23日,从事养蜂34年的徐友成驾驶一辆塞满被褥、行囊和蜂饲料的面包车,领着两辆共装了430多箱西蜂的大卡车,自云南丽江起顺着京昆高速从雷家出口驶出,转场抵达新一年“追花夺蜜”之旅的第一站——四川简阳。因为这里,油菜花正在盛开。  从徐友成口中,记者大致梳理出了他一年的“追花夺蜜”转场地图。在云南丽江经历了头一年12月初到2月底的春繁工作,徐友成先后赶往四川简阳、陕西汉中采油菜花蜜。4月初到5月初,徐友成折回奔到四川眉山采柑橘花蜜,再于5月初回陕西铜川采槐花蜜。5月中下旬,他带着蜂又到延安,采迟洋槐至5月底。一整个6月,是属于陕北佳县枣花的时间,随后他直奔呼伦贝尔采油菜花蜜。  当他于 7 月底折回陕西神木采草花蜜时,这一年的秋繁工作也拉开帷幕了。9月初到11月初,四川眉山的茶花推动秋繁进入新阶段。十一月初开始,就该扣王(将蜂王囚禁)断子(让它停止繁殖)了。此时,徐友成还会治疗蜂群螨虫、为春繁打基础。  他的“追花夺蜜”转场地图中,油菜作为重要嘉宾多次登场。油菜在不同的地方又有芸薹、菜籽等叫法,很多人只知道它是重要油料作物,却不知晓它还是开年后第一宗大蜜源。四川凭借超2000万亩的油菜种植面积稳居全国第一,四川油菜“铁打蜜源”的名号也因此盛名在外。王爱琳\制图一场盛大的聚会“铁打蜜源”开花,全国蜂农入川共享“蜜之味”  每年初春,北方还是天寒地冻的冰雪王国,蜀地已春暖花开。  阳春三月,乐山市沙湾区嘉农镇玉龙九组公路旁,大大小小的油菜花田开得正好,花枝轻曳,蜂蝶围绕。  上至耸峙高原冰川,下有千里沃野盆地,东西极其悬殊的高差,南北较大的跨度,形成差异化的、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为四川成为全国蜜源植物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提供了条件。  以油菜为首的200多种蜜源植物广泛分布全川,花期从南到北、从低海拔到高海拔相继衔接,四季花开不断,稳定供养着本地养殖规模排名全国之首的165万群蜂群。  据介绍,1月上旬开始,油菜在西昌地区崭露头角,内江、宜宾等地2月上旬接上,成都、温江等地2月下旬接过接力棒,直到4月中上还是绵阳等地油菜盛花期。  “四川油菜是产量稳定的‘铁打蜜源’。”曾参与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拍摄,目前正在进行油菜蜂蜜、蜂王浆、蜂花粉等产品生产的蜂农谭光树告诉记者,作为春季全国最大春繁场地,每年除了本地蜂群外,还有100多万群外来蜜蜂来四川省进行早春繁殖与蜜、浆、粉生产。谭光树向同行们喊话,欢迎更多天南海北的蜂农在春天都来四川做客,共享这片“铁打蜜源”。蜜蜂的多重价值  蜜蜂不仅能酿蜜赚钱,更重要的是它还能维系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作物生长,它是农业生态环境的“晴雨表”和“风向标”。  未来我省将继续推动养蜂产业化生产发展,以绿色发展为理念,充分发挥养蜂在草莓、猕猴桃、大樱桃等绿色农产品生产中的作用;推动标准化养蜂生产,大力生产优质安全的蜂产品,最大化发挥蜜蜂的生态价值,撬动其周边产业的经济价值,为四川农业做出更多贡献。“空中产业”数据报盘  目前,全省蜜蜂饲养规模165万群,饲养规模居全国第一;2020年,全省蜂蜜产量5.6万吨、蜂王浆450吨、蜂花粉 1200 吨,养蜂直接产值60亿元左右。  四川中蜂遗(中华蜜蜂)传资源丰富。中蜂种质资源主要有阿坝中蜂、盆地中蜂、凉山中蜂、巴塘中蜂、得荣中蜂和雅江中蜂等6个生态类型;已建成阿坝中蜂国家级保种场1个,万源中蜂省级保种场1个,马尔康、青川、万源等省级中蜂保护区3个,省级蜜蜂核心育种场(邛崃)1个,6家单位取得蜜蜂原种场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  全省有89个县将蜂业作为县域重要特色农业产业,有50个县将中蜂养殖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重点产业;从事养蜂业的蜂农7万多户;蜂业企业 50 多家;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0个。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3-10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周金泉 文/图  广元市利州区融媒体中心“准90后”记者张菊容,身材娇小、文文静静,可她干的却是个“体力”活——长期带着沉重的摄影器材,奔波于山村。  3月3日一大早,张菊容肩挂着沉沉的相机,来到大石镇青岩村的草莓种植基地,采访种草莓的老农,问行情、问增收,两手在手机上记录,最后端起相机“咔嚓”一声精彩定格老农的风采……采访中的张菊容(左一)。  2020年9月,在利州区委宣传部从事网络舆情监管工作的张菊容,转战利州区融媒体中心,成为一名新媒体记者。遇上的第一场大仗,就是随团队赴凉山州美姑县,宣传报道利州区的24名援彝干部。她用镜头捕捉到干部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精彩瞬间、记录下他们的一个个感人故事。  每次下村采访,当天就要发新媒体作品,而且经常要翻山越岭,异常艰苦,张菊容却从中找到了乐趣。“因为我一直就喜欢摄影,通过拍摄风光、纪实、人物等题材,来记录我们的生活和时代的发展。”  现在,张菊容出门几乎全副武装——一个机身、两个镜头、一个脚架。足足有10多斤重的装备,一个“小女子”硬是扛了下来。“天天加班,随时拿着手机”也成了她工作的日常,练就了一套在手机上写稿发稿的看家本领,新媒体记者范儿十足。  当记者跑了两年多的田坎,张菊容也对利州区3乡4镇7街道的产业和发展规划有了全面了解,并经常为农民致富增收出谋划策。比如,当地农户的七彩山鸡、土鸡蛋,经她宣传之后,扩大了影响力,带动后续发展。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3-09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杨桃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今年可以采摘的300余亩茶园,要给我带来180余万元收入。同时,村民靠着在茶园务工,也有近50万元的工资收入。”3月3日,在泸州市纳溪区大渡口镇象鼻村,村党总支书记赵昌芬一边查看茶树长势,一边喜滋滋地介绍说。  今年47岁的赵昌芬是大渡口镇声名远扬的能繁母猪养殖大户,她自2012年走上专业能繁母猪养殖以来,常年母猪养殖量都在200头左右,每年销售仔猪都超过3000头。这让她在当地赢得了“仔猪女王”称号。  在前几年的脱贫攻坚中,赵昌芬对全村的残疾人、低保户等困难群众,不仅每年每户免费送上1头仔猪,对贫困户买仔猪均给予八折优惠。“1头仔猪就要少卖600多块钱。”象鼻村副主任童兴平说,象鼻村有八成贫困户就是靠养猪脱贫并走上了致富奔康路。  这些年,在赵昌芬的示范带动下,象鼻村的生猪养殖成了一个产业,赵昌芬也先后荣获了纳溪区“创业标兵”和“三八红旗手”称号。2020年5月,象鼻村在党总支换届选举中,全村在家的60多名党员一致把选票投给了赵昌芬,她以100%满票成为了新一届村党总支书记。  象鼻村是典型的岩区村,自然资源优越,但产业基础较为薄弱,拿得出手的就只有生猪养殖。  2020年5月,纳溪区茶酒小镇项目落户大渡口镇后,赵昌芬从中看到了发展茶产业所蕴藏的新机遇带头发展茶叶产业,以此带动村民增收。  种茶要技术、要资金,关键是种上以后能不能挣钱?为了打消息村民顾虑,赵昌芬携手另一伙伴带头种植,并从广东潮州引进凤凰单丛茶大苗15万株,为村民发展茶产业“趟路”。今年,在赵昌芬的带动下,已经有3个村民开荒种茶,面积超过了100亩。  “在未来三至五年的时间,要带动村民发展茶叶种植达到5000亩,借助茶酒小镇建设,配套建设茶叶加工厂,带动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助力乡村振 兴 ,真正实现‘ 村美民富’。”赵昌芬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3-09
四川农村日报讯 程一凡 黄胜  “近年来,大竹县在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进程中,注重培养“巾帼力量”,引导‘她创业’,让一批女性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大放光彩。”大竹县农民工服务中心党组书记、主任邓尚明说,黄先祝和黄进便是她们中的代表。  她们有着什么样的创业故事?近日,笔者走近她们一探究竟。黄先祝夫妇和他们创立的三杰食用菌专业合作社  自创套种模式黄先祝趟出“致富路”  3月6日,走进大竹县石河镇三杰养殖专业合作社,30多个种植大棚一望无际。羊肚菌、平菇、草莓、西瓜等各类产品随季节轮番从这里奔向市场。种植基地的“女主人”黄先祝正在通过网络直播,销售自家种植的羊肚菌。  2015年,黄先祝和丈夫李忠杰带着务工攒下的几十万元回到大竹县石河镇,开启了返乡创业之路——养蛇、养鱼、养鸭。由于没经验、缺技术,加之对市场前景了解不够,两年下来,黄先祝不仅没赚到钱,反倒让幸幸苦苦攒下的钱打了”水漂”。  但生性要强的黄先祝并没有因此灰心。2017年做市场调查时,她发现羊肚菌是一种不可多得的食药两用优质食用菌,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我们大竹县是‘中国香椿第一县’,能不能依托香椿产业优势在‘羊肚菌’这个产业上做点文章?”这一琢磨,黄先祝创新发展出了“香椿树下套种羊肚菌”新模式。2020年,黄先祝的“椿杰”羊肚菌一炮而红,目前正申请专利。  模式的创新,让黄先祝的事业发展进入“ 加速度”。2017至2021年,黄先祝夫妇的专业合作社总投入约300万元,建立了赵家镇、石河镇两个种植基地,发展大棚种植及香椿树下套种羊肚菌200余亩,总产值达到300余万元,带动农户45户,人均增收超4500元。黄进与丈夫杨家荣一起采摘桑叶  带着村民养蚕黄进成为“领头雁”  黄进是高穴镇官家村土生土长的农民,上世纪90年代,她和丈夫杨加荣在南方务工。2000年,夫妻俩怀揣多年积蓄和返乡创业的梦想回到家乡,接受了县蚕桑技术站的培训,开始养蚕。从最初全年收入几千元,到如今年收入数万元,黄进成了当地有名的致富带头人。黄进说:“在家养蚕,每年不比打工挣得少。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让我们对未来更有信心了。”  2013年黄进当选为官家村主任,这给她带来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在夫妻俩的带动下,全村10多户村民跟着他们一起养蚕。他们无偿为村民提供养殖技术,帮助村民解决养殖中遇到的一切难题,当地村民对黄进夫妻无不交口称赞。  经过多年培育发展,如今,黄进家已有标准蚕桑基地一个,最大容量每季可养蚕20多张;流转种植桑树面积达40多亩,全年收入可突破10万元。到了忙季,黄进家每天有10多位邻近村民前来务工,每人每年能增收上千元。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3-09
(杨桃 记者 程海英/文图)经过一个冬天的休养生息,沐浴着春日的阳光,泸州市纳溪区大渡口镇6万亩生态茶园的茶树早已孕育出了饱满鲜嫩的春芽。黄均忠正带着工人们采摘嫩芽走进大渡口镇凤凰湖村21组(栗木片区)黄均忠的标准化茶园,一坡坡整齐的老茶树,顺着山势向山间迤逦而去,景色颇为壮观。漫步茶园中,成畦的茶叶青翠碧绿、沐风呈秀,茶香弥漫山野。黄均忠正带着工人们穿梭茶园中,十指翻飞地采摘着今年的第一茬嫩芽。黄均忠出生于1952年,1971年就开始跟着父亲种植、管理村集体的茶树,学习制茶技术。如今传到他的孙子黄春华,已是第四代,传统工艺制茶已经历了五十余年的传承。黄春华忙着制茶目前,在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黄均忠管理的生态茶园面积已达200余亩,栽种着乌牛早、黄金芽、福选9号、中黄2号、四川黄芽等近10余种优质茶树。他坚持精细化和生态的理念高标准管理茶园,在种植管理、病虫害生态防治上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如今大部分的茶树树龄都已达到17年。除了严格管理自己的茶园,黄均忠非常关心带动周边群众的发展。2010年10月,他带头成立了竹禾茶叶专合社,在市区农业农村局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目前已发展成省级示范专合社,有204名会员,茶园总面积已达万亩。从种植、管护、病虫害防治、销售、技术培训,专合社为大家提供一条龙无忧服务。2018年、2019年,专合社申请到两笔财政资金,用于茶园基础设施建设和购买机修机采等相关设备。2020年,黄均忠带头的机修机采队发展到2支,极大地提高了采茶效率,有效助力茶农们扩大规模。在黄均忠的培训下,目前机修机采队已达近60人,大家的种植管护、病虫害防治经验越来越丰富,茶叶变成了带动群众增收的“金叶子”。青年时,白天在茶园里忙活,晚上在煤油灯下看种茶制茶书籍、查阅资料,详细记录每次制茶的心得,不断专研,就成了黄均忠的习惯。每次有农技员、农技专家来,他更是倍加珍惜机会,围着不停的请教问题。2019年,黄均忠的凤铭春家庭农场被四川省农业农村厅评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到了他孙子黄春华这一代,从小耳濡目染,再加上黄均忠多年的倾囊相授、悉心教导和多方学习培训、刻苦专研,更是青出于蓝,制茶技术出类拔萃,获得了众多浙江茶叶公司和消费者的好评,在各项制茶比赛中屡屡获奖。2020年,黄均忠家庭农场制作的红茶、直条毛峰被泸州市茶叶协会在泸州市茶叶质量评比大赛中评为一等奖。2021年,黄春华制作的红茶被泸州市茶叶协会评为特等奖。他制作的扁形绿茶清香持久、韵味独特,喝起来润喉回甘,更是一绝。多家茶叶公司开出了2.5万元的月薪聘请黄春华担任特聘制茶师。目前,他的家庭农场每年能制作两万斤干茶。由于工艺过硬、质量突出,每年大量消费者、经销商慕名而来,在自己的家庭农场制茶之余,黄春华每年会抽出一个月时间到大公司担任特聘制茶师。下一步,大渡口镇将继续开展丰富的技术培训,培育更多产业带头人,充分发挥产业带头人作用,团结凝聚更多能人贤才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想方设法助力群众增收,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搭上产业致富快车!近年来,纳溪区紧紧围绕全省现代农业“10+3”产业发展体系,按照“一核两区三带”规划布局茶产业发展,加快推进纳溪特早茶产业发展,多举措加快建成百亿茶产业强区。目前,纳溪区有茶叶基地31.5万亩,年总产量2.28万吨,茶产业年综合产值达77亿元。全区已建成有机茶基地1个,有机认证面积2680亩;无公害茶叶基地5个;省级茶叶万亩亿元示范区5个。纳溪区已成为“中国特早茶之乡”“中国名茶之乡”“中国茶业百强县”“全国有机农产品认证示范区”“全国特色茶旅资源区”“四川省茶业十强县”。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3-08
(张敏 记者 杨宗友)三月伊始,走进绵阳市安州区桂家湾,白墙黛瓦、远山如黛、春水如碧。乌篷船的桨声打破了静谧山谷间的宁静,此时这片土地的主人翁桂小华正在检修园内设备,为周末接待游客做足准备。桂小华,49岁,安州区秀水镇人,“桂家湾乡村印象农旅基地”创始人。谁能想到眼前这个瘦小个子的新农人,在4年前还奔走在祖国北疆、经营着一家颇具规模的装饰公司。90年代,桂小华在新疆从事室内设计工作,1999年创办了一家环境艺术工程有限公司。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的他,颇具专业素养,同时他踏实肯干,将事业越做越大,先后带动了全镇近400多人到新疆务工。桂小华(左一)参加安州区政协会议每年返乡时,乡间院落在春节后变得冷冷清清、只剩下留守老人和孩子的场景让他颇为感慨:“当年,我带着年轻人闯出去;如今条件好了,怎么才能把年轻人引回来?”2018年,他依托家乡秀丽的生态环境,成立了桂家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发展乡村综合休闲旅游。项目先后投入近1.2亿元、占地660余亩,致力打造一家集研学、康养、旅游于一体的农旅基地。他依山而建的小民宿格调高远;修建的“乡村自然教育研学基地”依托于绿水青山、同自然有机融为一体;他以创新思维打造的康养小院既生态又环保。图为学子们在桂家湾参与研学活动在他精心规划的这片土地上,一景一物既融入了生态理念,又融入了美学体验;在这里可坐上乌篷船穿行于“安州小江南”的画卷中,又可以带着孩子沉醉于松涛林间且听风吟。露营基地、丛林探秘、面包窑、陶艺工坊、插花室等一应俱全,孩子们“双减”后更适合在此拓宽学习视野。2021年,桂小华当选为安州区政协第三届委员。他积极建言,先后提出了“关于完善优秀农民工回引政策的建议”“农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等多条提案。立足于自己的创业经验,他更清楚返乡农民工在创业初期需要获得怎样的政策支持、获得相关部门提供怎样的基础设施保障;因此在他的提案中将它们清清楚楚的罗列出来,既有理有据、又具有可操作性。黄小波同为桂小华初中同学,一直在北京从事舞台机械等工作。在桂家湾农旅基地创立后,他毅然跟随桂小华返乡,开启了创业之路:他在农旅基地任总经理兼自然教育总监,专门为中小学生开展野外生存、生物常识等辅导。同黄小波一样,自农旅基地成立后,累计吸纳了48名本地村民在此务工;吸引了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能人9名在此任辅导员,从事陶艺、插花、美食制作等教学实践活动。桂小华说:“乡村要振兴,关键还是要留得住人才;未来我将提出更多切实可行的提案,助力优秀农民工返乡创业!”(图据安州区委宣传部)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3-08
田野感言:好日子是奋斗出来的。“三八”节到了,祝广大奋战在农业生产一线的姐妹们节日快乐,事业蒸蒸日上,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多做贡献。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 特约通讯员 王路姣  拖拉机、植保机、插秧机,这些大型农机的驾驶员,大多数都是男性。不过,有这么一位女士,她不仅熟练掌握各类大型农机的驾驶技巧,而且还是广汉市“金穗丰”家庭农场主、广汉市麦浪土地股份合作社法定代表人。她就是广汉女农人——杨萍。农机作业。受访者供图  3月5日,广汉市连山镇锦花村机器轰鸣人头攒动。一头短发、性格干练的杨萍,十足一副“新农人”领头雁的样子,正带着6名农场工人为水稻育秧做准备,今年农场可为近2万亩水田提供秧苗。  对于农机,杨萍了如指掌。上世纪80年代,杨萍的父亲杨启华承包了锦花村农机站。经过多年努力,农机站从当初只有一台“红50”拖拉机发展到拥有拖拉机、旋耕机、收割机、插秧机、施肥机及植保机等40余台(套)。  1998年高中毕业后,19岁的杨萍便女承父业,当起了一名农机手,担起了村里部分农户的农机服务和家庭承包种植业重担,麦收时还随父母远赴云南、陕西等地跨区作业。虽然当农机手常年在外漂泊,但杨萍却乐在其中,不仅成为了农机专家,还获得了周边农户的认可。  2011年开始,杨萍陆续流转周边农户的土地进行规模种植。在之后的几年时间,在当地农业部门的指导下,她陆续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进行粮食生产,不断提高种植技术和收益。  为了更好地为家乡服务,2014年她注册成立“金穗丰”家庭农场,土地流转规模达400多亩。  开办家庭农场的第一年,杨萍就成功实现盈利,越来越多的村民愿意将土地流转给她。至此,一个巾帼不让须眉的职业农民,规模种粮的路子越走越宽。  2017年,杨萍流转土地面积达到1600亩。获得了不错效益的杨萍没有忘记当初支持自己的父老乡亲。她联合当时流转土地给自己的392名乡亲,以土地入股的形式成立麦浪土地合作社。村民们可以在原来750斤稻谷的保底收益的基础上,额外增加20%的二次分红。每年杨萍帮助合作社成员增加收入达30余万元。  为帮助周边农村妇女就业,合作社成立以来,杨萍帮助周边妇女就业200余人,带动妇女就业100余人,帮助妇女增加经济收入20余万元。  “接下来最重要的是抓好春耕备耕生产,确保今年稳产稳收。”杨萍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3-08
田野感言:在养殖这条路上,最幸运的是有家人朋友的支持和理解!爱你们!四川农村日报全讯 记者 周金泉 文/图  威远县新店镇永政村90后女青年刘惠,端庄秀气,日常略施粉黛、喜戴美甲,颇为时尚。无论是谁与她初一照面,多半以为她手无缚鸡之力。可她一旦到了鸡场,却能操刀对鸡开肠剖肚,毫无惧色。原来,她是一名走村串户的兽医。  3月2日一早,刘惠驱车两个小时,从内江城区赶往宜宾市翠屏区李庄镇长庆村一组出诊。刘惠正在出诊。  此前,农户李琼求助,家里1000多只鸡,近期莫名其妙死了100多只,请刘惠到场诊断病因。到达现场,刘惠迅速换上工作服,走进鸡舍。她发现,一些鸡饲料有点发黑,心中已有了一些底。随后,她又麻利地解剖了一只死鸡,进一步印证了她的判断。  “综合判断场里的死鸡是感染了颗粒霉菌。场地、空气、饮水都可能是颗粒霉菌的诱因。”刘惠说,“场里的鸡饲料有点发黑,估计用的是价格低廉、掺杂使假的饲料。我们建议农户用正品饲料,并在饲料中长期加脱霉剂。”  李琼家中出诊完,已临近下午1时,刘惠一行又匆匆奔往下一个出诊点。  其实,刘惠当过幼教,搞过金融,2018年返乡创业,林下散养几千只鸡鹅。刘惠在家发展养殖业期间,发现省外一家兽药公司的模式很好,自己也喜欢当兽医这种感觉,于是,刘惠把家里的养殖业交给父母照料,加盟公司,拜师学艺,成为一名合格的兽医。  刘惠说,“诊断鸡病,只有解剖才最具说服力。别人都嫌‘当兽医又脏又累又苦,天天到处跑晒得黢黑’,但我是越干越喜欢,几天不出诊不解剖,我就手痒!”  她的事业不仅得到了父母的支持,还得到了男友的理解。前不久,刘惠被评为威远县新店镇的农村家庭致富能手。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3-08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