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四川三农新闻网乐山讯(通讯员 杨宝 翁成)沐川县永福镇永兴村“80后”村民魏华贵在外务工10多年,2016年,带着在外打拼多年攒下的积蓄返乡,利用房前屋后的坡地和茂密的竹林,投资70多万元建成占地近30亩、存栏量达5000余只的生态养鸡场,走上了“林下养鸡”生态致富路。魏华贵走进魏华贵的生态养鸡场记者看到,漫山遍野的林竹郁郁葱葱。放眼望去,林下鸡舍错落有致,养殖的香鸡成群结队,或追逐嬉戏,或捕食昆虫,或“引颈高歌”……今年37岁的魏华贵早年长期在外务工,凭着吃苦耐劳、敢闯敢做的精神和善于学习的品质,积累了返乡创业的“第一桶金”。怀揣着浓浓的乡情,2016年魏华贵返乡创业,利用房前屋后的坡地和竹林从事林下养殖。“经过多方面考察,我觉得我们家乡的地理环境特别适合于搞林下养殖,加上当地政策也比较好,所以从2016年起我就回家开始养鸡了。”魏华贵说。创业之路总有风雨,正当魏华贵的林下养鸡事业蒸蒸日上时,禽流感爆发,虽然林下散养的鸡得以幸免,但出现了滞销。2018年夏天的一场暴雨,使魏华贵的养鸡场全军覆没。面对逆境,魏华贵没有气馁,在恢复重建的同时,从书本、网上学习林下养鸡技术。功夫不负有心人,几个月后魏华贵的养殖技术“突飞猛进”,香鸡也在他的精心呵护下“茁壮成长”。“在镇党委政府和村‘两委’的关心支持下,我们坚定了信心,再说都走到这条路上了,我也不愿意放弃,也想发展壮大起来。”魏华贵说。通过3年多的打拼,如今魏华贵逐渐打开了林下生态养鸡的致富门,也为当地村民增收提供了新渠道。“自从魏总建起这个鸡场后,我就在这儿帮他们养鸡,不但学到了技术,每个月还有两三千块钱的工资收入,我很满意。”永福镇永兴村村民刘修芳说。如今,魏华贵的生态养殖事业逐渐步入正轨,由于养殖场生态环境好,香鸡吃的是野草,喝的是山泉水,出栏的鸡体格健壮,肉质细嫩,鸡蛋口感鲜香,胆固醇低,活性钙高,吸引消费者慕名前来购买,产品供不应求。“下一步,我们将逐步扩大养殖规模,增加养殖品种,通过农旅融合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魏华贵满怀信心地说。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1-09-13
四川三农新闻网乐山讯(通讯员 杨宝)俗话说“一斤魔芋十斤粮,十亩魔芋一栋房。”沐川县永福镇万寿村“80后”返乡青年王祖秀,凭着对家乡的热爱,毅然放弃在外高薪务工,回到家乡流转土地发展魔芋种植,不仅提高了土地的收益,还打通了村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领头雁”。王祖秀(左)正在基地里查看魔芋长势在万寿村9组珠芽魔芋种植基地记者看到,遮阳网覆盖下的魔芋种植基地生机盎然,一排排绿油油的魔芋叶肥茎壮,长势喜人,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正在基地里查看魔芋长势的王祖秀告诉记者,魔芋在当地种植历史悠久,自古以来村民便会种植,但零星散种不成规模,收效甚微。“魔芋是喜阴作物,所以我们在魔芋基地搭起了遮阳网,这样可避免强光直射,同时魔芋又是高投入高产值的经济作物,要有相应的技术支撑,推行规模化规范种植才能提高效益。”王祖秀说。魔芋基地今年35岁的王祖秀,前些年一直在外务工,凭着对家乡的热爱,2019年,她积极响应村“两委”号召,主动放弃在上海高薪务工的机会,携带务工多年的积蓄,毅然返乡种植魔芋,并示范带动当地村民种植魔芋。今年,在当地镇村干部的帮助下,王祖秀投资300余万元,流转土地210亩,种植珠芽魔芋200亩,预计产值达500余万元。“种植技术决定魔芋产出效益,从开始种植我就让村民全程参与,通过技术指导让村民在我这里不仅能打工挣钱,还可以学习技术经验,为下一步推广魔芋种植打下坚实基础。”王祖秀告诉记者。王祖秀(左)与村民林代银(右)交流魔芋种植经验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富。依托万寿村良好的环境、肥沃的土地、充足的光照等优势和两年来积累的种植经验,王祖秀希望通过自己的示范带动,让当地村民通过发展魔芋种植,有效拓宽增收途径。“我家有7亩土地出租给王祖秀种魔芋,每年土地租金收入有3000多元,平时我在她的基地里务工,每个月不仅有2000多元的工资,而且还能学到魔芋种植技术。”永福镇万寿村民林代银乐呵呵地说。叶肥茎壮、长势喜人的魔芋近年来,永福镇因地制宜、科学谋划,采取“党建+特色产业”模式,引导基层党员、返乡人员、乡土人才发展特色产业,统筹各项惠农政策,从土地流转、技术培训等方面给予创业支持,在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路上有效实现了聚力、聚财、聚智。“当前各级各部门对种植珠芽魔芋的支持力度非常大,明年我准备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争取带动更多老百姓共同发展珠芽魔芋种植,一起增收致富。”对于未来发展,王祖秀充满信心。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1-09-13
四川农村日报讯 刘晓龙 特约通讯员 肖定怀9月7日,在南江县青年志愿者协会,笔者见到了受到村民称赞的岳永胜。在岳永胜轻描淡写的讲述中,那些过往故事,让笔者窥见了一位乐于助人、古道热肠的志愿者风采。捐资修路架桥  “老家那条路,从我记事起几十年都没改变过。走泥巴路不说,进出村子过河也是让人头痛的事情。于是我就在2010年初找到乡村干部商谈修建路桥的事。”老家位于神门乡沙坝村的岳永胜回忆道,“申报修建道路必须要在10公里以上才能获得交通部门的项目。然而,修建这座桥加两边引道只有 1.7 公里,因此架桥修路只有靠群众筹资。当时看到大多数村民经济比较拮据,我就拿出5万元现金捐赠给村上,从而带动了左邻右舍群众捐款架桥修路。在乡村干部和有关部门支持下,当年底,总造价30 多万元的桥梁和引道就修好了,一举结束了村民出行难的历史。”  “交通便利了,村里的发展状况也得到了改变。”时任沙坝村党支部书记的冯元荣告诉笔者,“以前由于受交通制约,沙坝村是有名的光棍村,10多个大龄青年都没有找到对象。”  岳永胜说,自从路桥修好后,再也没人说这地方偏僻了,因为小车都能开到家家户户院坝,10多个大龄青年也相继找到了对象。同时,村上还建起了300余亩核桃基地,家家户户的山货也能直接运到大中城市出售了,年人均增收每年都在两三千元。创办直升机救援队  “原来我患有胰腺炎,到华西医院住院治疗过多次,每次发病家人开车去都要花费大半天时间。一次听朋友介绍,说可以创办一个直升机救援队,来回时间短,救治又及时。”岳永胜说,“我们偏远山村很多急性病就是因为没有得到及时抢救而断送了性命,于是我在2018年就与上海金汇通行公司合作,建立了南江直升机救援队。”  老岳介绍说,2019 年5月的一天,县城居民何翠华在断渠公园游玩,突发脑溢血。家人通过联系南江直升机救援队,仅9分钟就送到巴中市人民医院抢救,使其脱离了生命危险。如今何翠华逢人便说:“如果没有老岳安排的直升机救援,我就可能没命了!”  据了解,目前南江直升机救援队已与全国两千多家医疗机构签有服务合同,受助者需要到哪里,直升机就可以送往哪里。  “我是在大山里长大的,从小生活在农村,知道有很多人因为疾病没有得到及时救治而离开人世,现在我已给神门乡20多位老人提供了免费的直升机救援服务,使他们的疾病得到有效治疗。”岳永胜说。加入志愿者协会助乡邻  “从小父亲就教育我感恩共产党、感恩社会,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岳永胜说,前些年,当他看到南江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经常向老人捐赠物资、给留守学生送书包的场景,触动了他的心灵,于是在 2018 年就自愿加入了南江县青年志愿者协会,2020年当选为理事长。  去年3月,家住贵民镇柳弯社区的石佳、石强两个孩子,因为家中父母身患重病,两姊妹面临辍学。岳永胜得知后,主动对接帮扶,每个月分别给两个孩子按时送去300元生活费,还经常打电话嘘寒问暖,使两个孩子上学读书有了保障。每当提及这件事,岳永胜都说:“我只是尽到了一个志愿者的义务,让她们两姊妹不因家庭负担放弃学业。”  据了解,岳永胜帮助的石佳两姊妹只是他资助的无数学生中的一员。当笔者问他这些年共帮助了多少学生时,他顺手拿出一份最近给受助学生打生活费的花名册说:“前些年的人数已记不清了,今年这份名单上就有300多个孩子……”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08
(记者 陈荞)“小志玛,吃饭咯!”视频中帅气的康巴汉子轻声吆喝,应声来了位扎着小辫儿的女娃,父女俩吃啥都津津有味。这是洛桑和小志玛的日常,一日三餐,山间劳作,挖菌子,种辣椒……洛桑记录着藏地人民的质朴生活,在某直播平台上已获得了八百多万的点赞,吸引了近90万粉丝,其最热门的一条视频,点赞量已过百万,评论也有上万条。洛桑和小志玛洛桑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九龙县人,初中毕业后便开始打工赚钱,补贴家用。18岁那年,洛桑决定拿着打工三年攒下的积蓄,走出大山,寻找发展的机会。漂泊十载,做过服务员,当过保安、销售,洛桑在城市中学习本领,经济状况也有所好转。家中有日渐年迈需要照顾的双亲,有日日盼归不离不弃的女友,洛桑最终选择回乡再谋出路。回乡不久后,洛桑便与女友大志玛喜结连理,并在而立之年当上了父亲。女儿小志玛的到来为洛桑的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也让他感受到了肩上担负的责任。2020年初,洛桑开始尝试用短视频记录家乡美景、生活日常,以及女儿小志玛的成长轨迹。2020年8月,九龙县商务经信局邀请了一家公司在当地做培训,内容是关于短视频拍摄和运营,洛桑带着已有的一点经验参培,通过一番学习,洛桑对短视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懂得了拍摄技巧。2020年12月,洛桑开始了他的第一场直播。“洛桑天天带货,很敬业又能吃苦,有一场直播整整播了14个小时。他现在做出了一些成绩,但是没有浮躁,直播卖东西的时候也真实、不做作。’”这是贡极松茸品牌创始人蓝星对洛桑的评价。松茸的地方特有属性与洛桑的形象完美契合,双方合力扩大优质高原品牌的声量,助推乡村振兴。有些粉丝从网络平台上认识洛桑,总想为他提供帮助,洛桑很感谢朋友们的喜爱,但原则上他不收粉丝任何东西。于洛桑而言,他将这些关注他的人视为朋友。他的愿望是,希望喜欢“洛桑和小志玛”的朋友可以通过他的网络平台小黄车和直播购买产品,共同助力乡村振兴。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9-06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潘建勇 文/图  近日,走进仁寿县怀仁街道吊庆社区的火龙果基地,一个个火红的“小灯笼”挂在枝头,藤蔓间弥漫着沁人心脾的果香。工人们正穿梭在果园里,摘果、装箱、称重、装车,一片丰收的繁忙景象。  “目前火龙果基地里种了4个品种,总的种植面积达到80亩,总产值达到100万元左右。”34岁的基地业主王成清是一名返乡创业者,在他的带动下,周围的群众可以在基地务工,能学习种植技术,实现增收。王成清正在采摘火龙果。  一次外出学习参观,王成清发现了种植火龙果的窍门。“我的家乡吊庆社区一直有种植樱桃的传统,从记事起,我和小伙伴就经常在樱桃林爬树摘樱桃,对水果种植有着天生的感情。”王成清说,当时自己就有一种强烈地想种植火龙果的意愿。  带着这一意愿,王成清跳槽到以火龙果种植销售为主业的农业发展公司上班。工作中,他任劳任怨,虚心向公司技术前辈请教,并多次到台湾省学习火龙果种植技术和深加工技术。  通过不懈努力,王成清渐渐掌握了火龙果的种植、初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技术难点,从一名普通的农场看护人,成长为一名负责观光农场日常管理和指导的技术专员。  2015年,王成清辞去工作,回到仁寿,开始进行火龙果种植。创业初期,他收获了很多支持,母亲与他一起,将家中1亩多盛果期的樱桃树换种上了火龙果苗;哥哥辞掉在外的工作,回乡协助他引植火龙果;乡亲们将多年撂荒的土地免费提供给他,进行试种。  栽培初期,火龙果挂果率和优果率均不理想,面对热带水果引植到温带地区产生的各种问题,王成清没有气馁。  终于,凭借良好的品质,王成清的火龙果一上市就深受消费者青睐,每到收获时节便供不应求。他开始引进先进管理经验,并在社区党支部的帮助下,不断扩大种植规模,同时免费传授火龙果种植技术,帮助周边居民多途径增收。  “我在家里把庄稼做完了后,就在火龙果基地里帮忙采摘火龙果,在家门口就可以挣钱。”吊庆社区居民梁淑珍开心地说。  王成清还成功研发出适合大多数消费者的低度火龙果酒。2019年初,在四川农业大学专家的指导下,他对火龙果酒酿造工艺和封装条件进一步改善和调整,形成一套自己的采摘、制作、封装工艺流程,并将该流程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国家发明专利。看着蒸蒸日上的火龙果事业,王成清又开始规划着新的发展蓝图。  “下一步,我们吸纳村民以土地入股,年底一起分红,同时提供技术、管理、销售等保障。”王成清信心满满地说,他计划建立一个大型火龙果种植基地,带动周边群众一起致富。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06
四川三农新闻网广安讯(通讯员 唐光辉 文/图)“每到夜深,我都会想,要怎样才能带领村民致富,怎样才能发展村集体经济。”9月1日上午,马架坪村第一书记胡平与村副书记张敏走访企业的路上交流下一步工作思路。胡平(右一)在肉兔基地实地查看生产经营状况。胡平是华蓥市公安局干部,2021年6月23日,经过层层考核和选拔,胡平被选为华蓥市永兴镇马架坪村第一书记,他说,“那天我特别高兴,因为在以前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我了解了农民的艰辛与不易,所以特别希望有机会为农民做些实事。”虽然祖上都是农民,自己也曾有务农经历,但做第一书记和亲自务农毕竟还是有不少的区别。马架坪村现有3575人,下设10个社,常住578户,耕地面积1750亩,其中撂荒地600余亩。到任的第一天,他就走村入户,连续半个月到村民家中,了解所思所求所望所忧。随后,他又请有经验的朋友来村上实地查看支招。他明白,要提高村民收入、改善村民生活状态,真正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要发展,要引进实体企业。胡平(左一)走访群众了解困难和建议。说干就干,胡平立马将自己的想法与村社干部沟通,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认可。于是一方面加强与辖区企业的沟通,解决他们在生产经营中的困难问题,一面向上级部门和党委政府汇报,争取人力、物力支持。经了解,马架坪村跟辖区企业四川兴牧源科技农业有限公司(肉兔养殖基地)取得合作,投入集体经济20万元。该公司对肉兔养殖总投资2100万元,现已投资1000余万元,共10个大棚。胡平经常到肉兔基地走访,了解并协助解决该企业遇到的问题。目前该企业发展良好,预计年末能为马架坪村带来分红5万余元。两个多月来,胡平带领村社干部积极向上争取,在省质监局争取美丽新村建设资金13万元,在广安市财政局、广安市农业农村据争取产业发展基础设施配套资金60万元,在华蓥市财政局争取修建产业大道资金20万元。胡平亲自驾驶旋耕机整治撂荒地。同时,胡平积极组织,大力整治辖区撂荒地。据悉,因原种植金银花业主严重破坏土地,加之其他原因,现全村撂荒地600余亩。为建设美丽繁荣乡村,经组织召开社员代表大会,一直通过集资10余万元购买旋耕机、锄草机、灌溉机等农机设备,着力对土地进行改良,筑巢引凤。目前,200余亩撂荒地已清除完毕,其他撂荒地正在进一步改造中。在胡平的大力推动下,马架坪村将引进养殖稻蛙产业和大棚蔬菜产业。目前已与养殖稻蛙产业业主签订合同,租地40亩,总投资120万元,预计本月投入建设,明年3月正式投入使用,带动务工岗位30个。大棚蔬菜基地将租地150亩,总投入500万元,现正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预计12月底入驻。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1-09-02
(赵威 廖桂华 记者 李国富)20岁时,他怀揣青春梦想独自到北京打拼,21年后,他返乡创业,流转土地发展生态循环产业,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助推家乡产业振兴,带动村民增收致富。他就是西充县常林镇锦屏山村人罗浩,从“归雁”变成了乡村振兴“领头雁”。浩瑞丰家庭农场主罗浩在查看水稻长势(赵威 摄)返乡创业带动乡亲增收致富“这是投产的第3个生猪养殖场,5000头小猪前几天才进圈。”日前,在位于仙林镇华光社区的生猪养殖场,正在监控室查看小猪长势的罗浩说。从监控显示屏上看,小猪长势喜人,圈舍宽敞干净,排风机、地暖、自动饮水器等设施一应俱全。“在外打拼了好些年,心里一直眷念着家乡。了解到政府大力支持发展养殖业的政策后,便萌生了回乡发展的想法。”罗浩1998年中专毕业后到北京发展,从事贸易工作。2019年10月,事业已小有成就的罗浩回到家乡发展生猪养殖业。在当地党委政府和多个部门的支持下,成立了种养公司,建立专合社,先后投资2000余万元,建起3个生猪养殖场。罗浩的养殖场不但吸引当地5户农户入股,还吸引来合资人。2019年11月,同乡冯齐应拿出多年积蓄入股合作社,跟着罗浩一起发展养殖业,还主动当起管理人员。“生猪养殖场的发展得益于村民的大力支持。”罗浩说,养殖场目前吸纳30名村民就业,普通工人月工资4000元左右,管理人员月工资10000元左右。“希望随着养殖场的不断扩建,能给乡亲们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让更多人一起致富。”罗浩说,目前第4个生猪养殖场正在建设中,预计今年底建成投产。另外,今年他还流转了5000余亩田地发展种植养殖业,预计年支付土地租金约150万元,增加人工工资200余万元,将带动更多群众增收。变废为宝发展生态循环农业“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处理生猪粪污是个难题。”罗浩说,为解决这个问题,2020年底,他承包了1000亩水田,计划将生猪粪液通过发酵处理,制成有机肥,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今年,罗浩成立浩瑞丰家庭农场,先后承包常林镇锦屏山村、金祠寺村、板桥子村、灵宝宫村土地共5000余亩,发展种植业。其中锦屏山村的1200余亩土地被政府规划为稻鱼基地,罗浩对其余4000余亩田地进行整治,结合生猪养殖场所产有机肥,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近日的锦屏山村,成片的稻田已经披上了“黄金甲”,即将迎来丰收季。稻田三面各有一条一米多宽的水渠。“水渠是用来养鱼的。”罗浩介绍,水田经整治后实行稻油轮作和种养结合模式。鱼在稻田中除草、吃虫,鱼得肥而稻变壮,从而降低施肥施药量,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促进生态平衡;实行稻油轮作模式,还能增加一季的粮食产量,极大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罗浩说,第4个生猪养殖场建成投产后,4个生猪养殖场所产生的生猪粪污完全能够满足农场有机肥料需求。变“粪”为宝,实现了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三赢,使公司的种植养殖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劳务外包实现互利双赢“劳务外包让流转了土地的群众有机会再次上岗,让有劳动意愿的人有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近日,在常林镇锦屏山村,正在为罗浩公司进行田间管理的任聪笑呵呵地说。“劳务外包也解决了我们公司的用工难题。”罗浩介绍,作为劳动密集型农业公司,用工需要量大,签订劳务外包协议,既解决了公司劳动力缺乏的后顾之忧,又让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挣钱,实实在在的互利双赢。所谓“劳务外包”,是罗浩公司在该村流转土地后,和该村村委会签订劳务合作协议,由村委会负责组建劳动队伍,承包流转土地上的劳务。组建劳动队伍在优先考虑本村群众的前提下,也辐射带动周边村的群众就业。“我参与除草、施肥、打药等田间管理,每个月能挣3000多元,很满足。”任聪说。“在家门口务工,离家近,收入稳定。”64岁的陈巡国原来一年种五六亩田地,纯收入仅1万元左右,现在在基地打工,一年劳务收入达4万元。在该村,和任聪、陈巡国一样参与劳务分包的村民还有很多。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08-31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周金泉 文/图  秋收时节,在叙永县,一个个遥感调查员又开始忙碌起来。他们携带皮尺、测规、镰刀、弹簧秤、平板电脑等工具,走进农田中的一个个样方(每个样方 200米×200米),利用现代遥感技术对水稻、玉米等大春粮食作物进行实割实测,大半天工夫,即可准确地调查出一块地粮食单产究竟几何。林丹手持平板电脑记录测产情况。新手上阵 感觉良好  叙永县叙永镇统计站统计员林丹,是一名才上任1个月的遥感调查员,此时,她最需要的是“传、帮、带”。  8月24日上午,林丹随国家统计局叙永调查队一行来到叙永镇红岩村调查点,对种粮大户李廷良的水稻进行实割实测。  调查人员用皮尺在抽中地块牵起对角线、量出总长度,用总长度除以4,在对角线上得到3个等分点,在等分点插放3块小样本牌,再用测规以小样本牌的点位为圆心,分别勾画3个10平方尺的“圆圈”,紧接着用镰刀将“圆圈”内的稻谷收割。  林丹站在田坎上,手持平板电脑(调查PDA)将这些场景一一摄入,平板上立即出现了有调查对象的名称、编码、样方定位等信息的水印。  1个小时左右,收割的3捆稻谷脱粒完成,林丹在国家统计局叙永调查队专业人员的指导下,用水分测试仪测量稻谷的水分,用弹簧秤称重,计算出实割实测田块亩产为327.9公斤。  种粮大户李廷良说:“我种的是T优6135优质稻,之前估产400公斤没有问题。今天测出单产较低,估计有两个原因:一是稻谷栽得太密,养分吸收不充足;二是这块田刚从小田改成大田,土壤肥沃程度不如原来。实割实测,对我们来说是一件好事,如果产量达到预期,能使我们树立信心;如果未达到预期,也便于我们认真分析原因,规划明年生产方式,通过多施农家肥等手段来提高产量。”  “我刚干遥感调查员才1个月,已拿着平板电脑调查了多个样方。”林丹说,“我觉得遥感调查工作要求很专业、技术性强。辅助调查员要掌握气候、病虫害、水源条件、耕种习惯等知识,才能使调查到的数据更真实。我将在掌握农业知识和软件知识上多下功夫。同时,我觉得当一名遥感调查员也有乐趣,能认识很多农作物,还能体会到丰收的喜悦。”  原来,遥感调查员又叫粮食产量对地遥感抽样调查员,是在GPS确定播种面积、卫星地图确定样方的基础上进入样方进行调查,并且通过GPS能确定遥感调查员是否真正到场。调查人员在田间用皮尺牵对角线、量长度、插小样牌。遥感调查员 知识要求高  目前,叙永有20个粮食调查点,每个调查点都有一名像林丹这样的遥感调查员,分别负责所有农作物的调查工作,在秋收季节,重点对叙永的水稻、玉米等主要大春粮食开展实割实测,其余粮食作物入户访问产量。  “原来,国家对农业调查采用的是对户调查。即一个村选一个调查小区,对每户村民挨家挨户地统计粮食种植情况,工作量很大,而且很多农户对自己的种植面积只晓得大概,很难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国家统计局叙永调查队副队长张华说,“从 2016 年开始,国家就推行利用遥感技术开展农业调查,采用卫星遥感影像、无人机实地数据采集和人工野外相结合——‘空天地一体化’的方式开展调查,每个遥感调查员均装备有手 持 平 板 电 脑(调 查PDA),这实际上是一个农业统计快速调查综合服务平台,里面安装有专业的软件,能反映调查人员的运动轨迹,便于监控,并能使调查的数据更精确、更方便操作,大大减少了工作量。”  据张华介绍,遥感调查员每年均要通过遥感技术进行面积调查、实际产量调查,此外,还要进行种植意愿调查、预计产量调查。手持平板电脑上有每个调查样方的导航图,遥感调查员必须手持平板电脑“按图索骥”走进一个个样方实地调查,在开展面积调查时,每个样方每个地块的面积是多少都是软件事先精确计算好的,调查员只需核实“种没种”“种的啥”等信息并如实在平板上填报即可。  秋季,遥感调查员会对水稻、玉米通过实割实测调查产量。每个调查点都聘请有一名熟悉当地农业生产、种植习惯、地理气候条件的村民担任辅助调查员协助遥感调查员,加上一名有经验的农户,组成3人踏田估产小组,在实割实测前2-3天对样方内种植的每一块水稻、玉米进行踏田估产。遥感调查员一行根据农作物田间长势、颗粒饱满程度、有无灾害,预估地块单产水平,并根据单产高低进行排序,在实割实测中以随机起点、等距抽样的方式,兼顾“好、中、差”,抽选出能够代表调查点单产水平的地块进行实割实测。  国家统计局叙永调查队农业农村调查股股长李远政介绍说,一名合格的遥感调查员,必须能够掌握农业、气象、水利等知识,必须能够熟练操作平板电脑及调查软件,必须能够借助地面参照物精准找到调查地块,必须能够准确辨识地块内种植的农作物。因而,遥感调查员多以年轻人为主。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31
(邓坚 程贤达 记者李全民)在广元市苍溪县,有一名基层党组织书记,他是坚定理想信念的共产党员,是创新工作机制的干部带头人,也是扎根基层、一心为公的劳动楷模,更是2021年市级优秀党务工作者,他就是该县百利镇新龙村党总支部书记邓帮永。8月末,天气已逐渐凉爽,一大早邓帮永就来到新龙村五组村民邓功平家中询问情况,“现在屋里都还可以嘛......有什么事及时和我们反映。”原来邓功平家境清贫,妻子两年前因病失去劳动力,家中收入仅靠打小工补贴家用,2021年3月自家被流转3年的土地迟迟无法收到流转金,邓帮永在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召集村两委干部与相关村民们进行商讨对策,最终要求承包方结清拖欠的土地流转金,解决了邓功平家的燃眉之急。“经过邓书记的调解,村民们土地流转的租金已经在二三月份把钱都要回来了,我们大家都很感谢。”邓功平提起这件事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村两委不是做样子,而是要实实在在地为当地群众做实事、解难题,要走访基层、走访村民,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才能做好农村工作。”邓帮永说。作为一名基层党组织书记,邓帮永把群众满意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以民为本,恪尽职守,以实际行动践行基层党员先进性,尽心尽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乡村振兴的第一要务是产业振兴。为大力推动村级产业发展,邓帮永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发展作用,多次召集村干部献计献策,积极招引在外人士返乡创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在外务工近30年的戚绍玉在邓帮永的建议下回乡流转了近300亩土地,与合伙人赵含强修建年出栏4000头的生猪养殖场,同时栽种近90亩的梨产业园;带动低保户就业4人,年销售额近100万元。“我们一个朋友在这儿租了几百亩土地,我们过来考察后就开始在这儿投资建养猪场、果园、药材这些;目前已投入200多万了,各方面的进展都比较顺利。”家庭农场负责人赵含强向记者介绍说。“很多人常年在外务工,不了解家乡发展政策趋势,现在产业扶贫是我党在扶贫事业上的重要一环;发展他们回乡创业还可以带动周边百姓就业,为家乡的发展添砖加瓦。”邓帮永说起自己发展大家回乡创业的初衷。像戚绍玉这样被邓帮永号召回乡的共16人,其中培养出产业领军人才8人。目前,新龙村成功申报市级农场2个、县级农场2个、一般农场5个和专业合作社1个。在经济建设的同时,邓帮永通过“抓基层、抓载体、抓阵地”等形式促进党建精神文明向深度广度延伸,培养入党积极分子3人,储备村级后备干部3人,多次与新龙村组长交流讲解党在农村的政策,提升干部的业务水平。“要想加快新龙村的发展,必须为新龙村干部队伍注入新鲜血液,我们积极向年轻党员讲解参选农村干部的重要性,他们了解成功发展的例子,激发他们的积极性,鼓励并帮助他参与村干部选举中去。”邓帮永说。“我以前在外务工,回到家乡看到邓书记带领新龙村广大党员群众建设家乡,看着家乡的变化我很感动,在他的带动下,我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为家乡的建设出一份力。”储备村级干部邓一彬觉得邓帮永就是他们学习的榜样。为深入做好党务工作,邓帮永结合工作实际,狠抓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了村党总支工作制度、党务村务公开制度、村干部廉洁自律制度、村民代表大会、党员大会议事制度、党员联系户制度和村规民约等方面的规章制度,把基层组织和村务活动纳入了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增强了干部群众的民主意识和依制度办事的自觉性。提起邓帮永新龙村副主任邓仕平对他的工作能力很是认可:“邓帮永同志把党务工作作为一项值得坚守、值得付出的事业来认真对待,他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心系群众,经受住了群众考验,赢得了领导的认可。”“邓帮永同志作为一名支部书记,带头践行‘为民办实事’要求,把群众满意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作风过硬、以民为本、恪尽职守,尽心尽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树立了榜样。”百利镇副镇长寇含松对记者说道。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8-26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罗敏  5年前,一群风华正茂的大学毕业生,入驻位于成都市大邑县的幸福公社乡村农业创客中心,从乡建到乡村艺术化,用所学的设计专业为发展相对迟缓的乡村注入新的活力。  5年里,这群大学生在远离城市的田野中开创属于自己的事业。今年6月,十余位年轻人经营的设计事务所正式开业,在这日式建筑风格的独立小院里,开启新的征程。  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他们坚守5年?年轻人的活力与创新,又为乡村带来了什么?设计所成员在他们的新家合影留念。 受访者供图创业之初 做名合格的“搬砖人”  “这一路就像是一场足球比赛,有进球的喜悦,也有丢球的失落;有配合默契的闪光时刻,也有沟通失误带来的小情绪。我们的青春在属于我们的赛道上肆意绽放。”在事务所开业那天,作为合伙人之一的康宇森,微信朋友圈里这样回顾和伙伴们一起走过的5年。  2016年底,响应国家乡村振兴号召,戴子淳组织康宇森等几位志同道合的95后,从城市来到乡村,开了一家工作室,运用专业技能,在迫切需要发展的乡村寻找创业的机遇。  在创业初期,几位年轻人常常奔走于大邑县各个乡镇,推广自己的业务,耐心倾听客户的需求。但创业之路远比想象的难。  繁琐的日常事物、修改无数遍的方案和设计稿,加班到凌晨是常有的事。“对于刚走出校门的我们来说,面临巨大的压力。”康宇森说,为理清工作机制,团队成员渐渐形成了分工,分别负责室内设计、平面设计、摄影、业务洽谈、现场管理、文案宣传等等,大家各司其职,公司运营走入正轨。  凭借创业的热情和优秀项目,他们获得大邑县政府的创业补助,并承接了大邑县董场镇林盘再造、大邑县花水湾镇村标、崇义镇大闸蟹小镇打造的全套形象IP设计等诸多项目。为了快速融入乡村,寻找设计灵感,他们常常穿梭在林间田里。  比如承接的崇义镇大闸蟹小镇打造,根据小镇特色设计了大闸蟹一系列视觉形象,将其植入到村口路牌、门牌、村落景观以及当地开发的农业品牌等。  而一个个村口、村巷改造项目的落地,事无巨细,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完成。  尽管多是独生子女,但几位伙伴们常是自个儿上阵,搬砖、扛水泥、抬石柱、打墙……苦中作乐,他们调侃自己是名副其实的“搬砖人”:既要做得了设计,跑得了工地,还要搬得了砖块。  看着一担担挑过的水泥、一块块搬过的砖,在工人师傅的施工下,渐渐将设计图变为预期的模样,康宇森说这是最有成就的时刻,“我们希望的是为传统的乡村注入更多的活力元素,让乡村有另外一种表达方式,使当地的村民,或是来这里的游人感受到乡村的艺术和美感。”观念碰撞 让乡村小院充满家的味道  不仅承接一些乡村改造政府项目,设计团队在幸福公社,这个充满文化和生活氛围的乡村社区,为业主提供非标准化室内装修设计。  相较于城市,乡村别院在空间使用、风格设计上更具灵活性、个性化。“每位业主都有自己的喜好,乡村对于他们的概念也各不一样,我们所要做的是尊重业主的想法,在设计中尽量体现乡村自然、融合、开放的一面,留出更多的空间供他们种花种菜,把玩老物件等等。”康宇森说。  这其中,也免不了双方的思维碰撞。一次,一位业主说明他的诉求,想拥有一个包裹性更好的下沉式客厅。这一“突发奇想”,开始让人摸不着头脑。经过几番沟通,他们想到了通过抬高客厅部分空间和整个卧室,打造回廊式的入客厅平台,既满足了业主对下沉式客厅美观性、实用性的要求,又遵守了建筑施工要求。  他们所坚持的设计融入环境、自然和谐的设计风格,以及负责的态度,赢得了业主的信任,也吸引着新的客户群体。团队成员之一的戴子淳还被聘为青霞街道分水社区居民委员会名誉主任兼社区乡村规划设计师。  “5年时间里,我们见证了幸福公社的点滴变化,有将近200套经我们设计装修的乡村小院,交付到业主手中。”康宇森说。  而业主“回馈”给他们的则是家的温暖。乡村相对单调的生活,被业主的热情和记挂充盈。业主姐姐寄来的零食,隔壁叔叔家亲手包的饺子做的煎饺,李大姐家送来的自己做的泡菜……异乡年轻人感受到亲人般的友好善意,也在这里享受到有酒共享的烟火日常。  “业主大多是60后、70后,我们跟他们的孩子年龄相仿,对我们有种天然的亲切感和喜爱。”用康宇森的话说,到了周末“不愁找不到饭吃”,业主们一声吆喝大家聚到一起,桌上有美食,身旁有友邻,欢声笑语,让他们渐渐地爱上这种自来熟的村庄生活方式。进阶升级 探索“设计激活乡村”的2.0版本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的数据显示,只有9%的中小企业能撑过第5年。很幸运,我们撑过了 5 年。”康宇森说,尽管这期间一些一起扬帆出发的伙伴各奔东西了,但最终设计团队还是“活了下来”,形成了目前十多个人的团队。  新的起点上,十多个年轻人成立了设计事务所,重新出发。他们用过去的一些“精彩瞬间”剪辑成了一首《追梦赤子心》。看到成片的时候,小伙伴们眼眶红了。  “关于理想我从来没选择放弃,即使在灰头土脸的日子里。”如歌词里所唱的,创业过程中的酸甜苦辣浮现,但他们相信“向前跑,迎着冷眼和嘲笑,生命的广阔不历经磨难怎能感到。”  如今创业之路进阶到了2.0版本,这群年轻人用价值链升级的思路,迭代设计,开启民宿托管,用创意和热诚升级扩容。从设计、施工到托管运营,提供一条龙服务。他们计划的是,通过“全托运营”的方式,打造属于自己品牌的乡村民宿小院,用自己的民宿设计理念打造标杆性特色产品。  “我想我们终于找到了属于我们的赛道,继续在路上全力以赴吧,平凡的我们也会因此闪耀!”关于未来,康宇森说将继续迎难而上,用切身行动为更多年轻人做出表率,吸引他们来到乡村,用自己的行动点亮乡村,助力乡村振兴。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1-08-26
(洛绒尼玛 张莹 记者 兰珍)近日,丁真家乡理塘县格聂镇的乡亲们在商量办件“大事”——成立“网红合作社”。  据格聂镇党委书记泽仁四郎介绍,为了进一步宣传推广理塘文化旅游资源,提高格聂镇网红营销能力和水平,扩大农特产品销路,格聂镇正组织当地27名网络主播成立“网红合作社”。  “丁真带火了家乡,我们也要借机抱团发展,为家乡出力。”这是27名网络主播的共同心声。补短板 提升网络营销能力  一位前来拍摄百张笑脸的摄影师,在格聂镇偶遇了丁真,让他的人生轨迹就此改变——在各类媒体的助力下,这位昔日的“放牛郎”,一夜之间变身为家乡的旅游大使。  丁真成为互联网的“顶流”后,理塘县一大批当地农牧民借势成为“网红”,当起网络主播,玩起“直播带货”。  “格聂镇的多数‘网红’不识字,对内容发布平台规则不了解,对产品供应没有精力去监管。”泽仁四郎说。  “‘网红’越来越多,当地没有一个平台来规范管理。”泽仁四郎与上级部门反映格聂镇“直播带货”的短板,理塘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决定由镇上出面,指导当地成立“网红合作社”。  “探索成立‘网红合作社’,就是为当地‘网红’们创造学习条件,提高大家的语言交流、新媒体制作和网络营销能力和水平。”为此,格聂镇迅速办起了农民夜校和网络营销培训会。农民夜校负责人吉村说,很多“网红”通过学习,现在已经能熟练使用普通话交流。  “拍摄短视频时要抓住受众的心理,引导受众喜欢看自己拍的视频。”“短视频需要学会讲故事,讲我们村子的故事。”然日卡村活动室内,“网红”们细心聆听着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雷蔚真带来的新媒体能力培训课程。除了外来专家,理塘县也邀请了甘孜本地知名“带货主播”迷藏卓玛,开展网络营销课程。“蹭热度”农牧民收入翻番  八月的理塘,瓜果飘香,农特产品产销两旺。  泽仁四郎介绍,目前,当地网络主播们卖的产品选择及商品售后,均由驻乡干部暂时代为把关,定期对售后进行检查,如有差评或其他不好的反馈,核实后会有相应追责措施。  “我今年的纯利润已经有9万元左右。”恩珠早在2019年就入驻了“抖音”。起初,不定时地分享一些格聂镇的风景视频,很少有人关注。随着丁真的“爆火”,他也乘势搞起了直播。  今年,恩珠已成功售出几百根理塘的冬虫夏草和200公斤左右的松茸,实现了50万元的总销量。  理塘的春天有虫草,夏天有松茸,秋天有小番茄、白萝卜等有机蔬菜,年底有牦牛肉,一年四季都能卖出高原特色农产品。“网红”经济带动了当地农牧民增收。50多岁的扎西翁牧说:“1公斤松茸以前卖给收购商只能卖到150-160元,多亏村民‘网红’的宣传,现在家里的松茸也能通过他们,每公斤能卖到三四百元的市场价了。”今年夏天,扎西翁牧采挖松茸,每天纯利润多时高达六七百元,比往年起码翻了一番。  迈出注册“网红合作社”第一步的格聂镇,将积极拓展直播新途径,培育更多“网红”加入合作社。泽仁四郎说,“网红合作社”将制定更加完善的配套制度,规范直播管理,充分发挥“网红合作社”的带动作用,为助农增收、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8-24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唐兆权  丰收季节,爬上威远县新场镇龙奉村山上,抬眼望去,一片片泛绿的桃园里,到处都是摘桃、称桃、付钱的情景。当游客羡慕今年龙奉村村民又有一笔好收入时,村民周光星说:“谢谢我们村里的小姑娘唐秀梅,是她引进的品种,带着我们种植成功的。”  2014年,村里识别贫困户时,唐秀梅15岁,父亲于2004年左脚受伤,评为4级残疾,母亲因小儿麻痹后遗症,行走不便,弟弟才12岁,所以她家被列为了贫困户。  2015年,唐秀梅刚满16岁就外出到上海打工。当年春节,她见上海的黄桃不错,便买了一件回家看父母。父亲吃着黄桃,感到特别香甜。她见父亲这么喜欢,便产生了一个想法,能不能引种呢?她在网上一搜寻,发现整个内江当时还没有黄桃栽种,便决定率先引种,抢占先机。得到父亲支持后,她就在房子附近流转了10亩地,加上自家的地一共18亩种黄桃。2016年她买回1000株黄桃苗栽上,可是由于没有经验,管理吃力 ,所栽桃苗死了30%。  当村民怀疑唐秀梅能否成功时,她并不灰心,干脆辞掉工作,又买来几百株黄桃苗补上。她边加上宜宾、自贡等一些黄桃种植户的微信,有什么问题在网上交流,然后又到本镇有多年种(皮球)桃经验的万祥村去学习。2018年,先栽的桃树挂果,她把黄桃面积扩大到了50亩。本村村民周光星、任学奇等想跟着种,又有些不好开口,也顾虑种不好。唐秀梅看出他们的心思后,主动鼓励他们大胆种,跟着她一起研究,一起发展。这让全村的黄桃种植面积一下扩大到了100多亩。唐秀梅尽量不用农药,施用油枯、绿肥、堆杂肥等有机肥料,让黄桃既能高产也能高质。同时,不管请老师来指导还是自己修枝、防病虫、施肥、疏果,都不忘把跟着她种黄桃的10多户村民请来现场学习。她还经常到这些村民的桃园里看他们操作合不合格,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  在唐秀梅的带领下,村民增收致富的多了,大家都纷纷点赞这个小姑娘。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24
(杨梦婧  记者  陈家明)8月17日,记者从自贡市大安区委宣传部获悉,近年来,大安区结合乡村振兴工作,对已转产就业的退捕渔民加强跟踪对接,及时掌握就业状况,确保渔民“退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据悉,该区共锁定建档立卡退捕渔民297人。该区已锁定建档立卡退捕渔民中,劳动年龄段内270人,其中有就业意愿者228人。大安区建立健全“1234”退捕渔民就业服务机制,即每户渔民至少提供1次政策宣讲、2次就业指导、3次职业介绍、4个工作岗位。通过搭建平台、畅通渠道、技能培训、精准指导等方式,全力助推渔民转业安置。今年以来,大安区已培训退捕渔民58人次,发放培训补贴6.396万元;开展“线上+”、线下招聘会28场,提供岗位6000余个,实现企业吸纳就业63人,灵活就业61人,发放社保补贴0.3万元,实现自主创业25人,发放创业补贴1万元,其他形式就业74人。截至目前,大安区应转产转业安置渔民228人,已实现转产转业安置228人,实现转业安置率达100 %。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08-18
四川农村日报讯 刘远华 特约通讯员 唐明平  在仪陇县日兴镇白塔九湾村,陈兴、杨开琳夫妇俩去年初投资 400万元建起占地40亩的鸽场,喂养种鸽7000多对,年出栏20多万只,年产值150多万元。究竟是什么招式让喂养鸽子的陈兴夫妻俩有这么可观的收益?8月14日,笔者进行了走访。养鸽基地  来到陈兴夫妻俩的养鸽基地,鸽子的叫声不绝于耳。走进鸽棚,只见白色、灰色的鸽子体形肥硕,毛色光滑,有的在吃食、有的在育雏。杨开琳每天早上进鸽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捡蛋。据了解,鸽蛋零售价不低,他们每天的收获可不少。  在边远的农村,一般人都选择外出打工增加收入,陈兴夫妻俩也不例外。他们在外面从事建筑行业多年,手头有了积蓄,加之去年疫情的影响,他们就想回家做点事情。杨开琳说,她一直对鸽子养殖比较感兴趣,而且鸽子的营养价值也高,鸽蛋也非常受市场欢迎,于是就选择了养鸽子这个产业。  鸽场投入运营后,资金周转出现困难,丈夫陈兴又继续出去从事建筑业,喂养鸽子的重担自然落在妻子的肩上。从来没有喂过鸽子的杨开琳,杀虫、消毒、卫生这几项工作做得很好,但对于打疫苗就是外行了,不可避免地造成了鸽子的意外死亡。就在这个时候,大学即将毕业的儿子陈杨了解情况后,放弃外出找工作的机会,回到家里与母亲一起养鸽子。陈杨告诉我们,他本身学的是畜牧兽医这个专业,有更加专业的养殖知识,他相信在这两股力量的结合下,可以使产业做得更大,发展得更好。  儿子回来了,杨开琳看到了希望。陈杨不仅从喂料、喂水、打疫苗等方面手把手教会母亲,帮助养鸽场节省大笔开支,更结合市场需求,鼓励母亲走生态养殖的路子,提升市场竞争力。  近期,杨开琳家的好消息更是接踵而至。当地党委政府帮助他们建立起“家庭农场”,享受相关国家政策的补贴;驻村连片干部随时到基地了解情况,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当地村“两委”一班人,鼓励群众栽植适销对路的玉米、小麦等,把撂荒的土地利用起来,协助解决鸽场粮食问题。现在,杨开琳家喂养的鸽子,不仅市场供不应求,更在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路上越飞越高。  日兴镇党委副书记李珑告诉笔者,镇党委政府对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和优秀农民工,给予政策上的支持,给予项目上的帮助,鼓励他们发展特色产业,并通过他们示范带动,进一步转变乡亲的观念,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17
——合江县先滩镇梨树塆村乡贤人士李相金四川三农新闻网泸州讯 在合江县先滩镇有怎么一个人,他致力于让“石头开花”,他带头成立家庭农场,给群众提供就业岗位、培训技术等,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带领着群众共同脱贫致富奔小康,他就是合江县先滩镇梨树湾村乡贤人士李相金。李相金(右一)为本村村民培训栽种技术李相金,男,今年38岁,先滩镇梨树塆村的乡贤人士,2001年中专毕业后,到广东、浙江等地务工。这种在“石头上开的花”是先滩镇特有的作物—金钗石斛,名贵中药材。石斛以茎入药,性寒、味甘,具益胃生津、滋阴清热等功效,它拥有很好的药效和经济价值。2009年春节回家,李相金参与了先滩镇举行的在外返乡创业人士座谈会,听到了当时的党委书记介绍的当地特色作物“金钗石斛”,他便放在了心上,通过上网查询和实地调查后发现金钗石斛种植前景好,而且先滩镇属于典型的山区地形,年平均气温18度,年降雨量1100毫米左右,全年无霜天280天,非常适宜金钗石斛种植。尤其是李相金家住二层岩以上(海拔600-800米)的岩石包地有着与贵州赤水“国家石斛生产基地”极其相似的地质和气候条件,岩石多,此地乃金钗石斛生长的理想环境。于是在2010年2月去贵州赤水进行考察学习后,李相金用自己5万元的积蓄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历程。返乡创业后,李相金边学边干,遇到困难不悲观失望,更不气馁退缩,而是积极进取,分析研究,努力学习科学的种植方法。借助双创工作的契机,他筹措资金,并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帮助下,通过流转土地,扩大了种植规模,现已累计投入50万余元,种植金钗石斛300余亩。2016年李相金采取“农场+村集体+农户”的经营模式,成立了合江县龙隐堂仙草苑家庭农场,带动了32名群众得到了收益,其中有22名党员、5名是脱贫户,经过近五年的发展,目前已经产生收益,并与梨树塆村和相关村民进行收益分红。在农场工作的脱贫户宋炳书说:“小李他为人和善,吃苦耐劳,自己去外面学习技术后,回来一手一脚的教我们如何管理金钗石斛,要不是他,我就只有种点庄家,在农场工作后,现在我每年可以收入好几万块呢!”作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在先滩镇成立乡贤会后,就加入了进去,为当地集体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随着梨树塆村各项产业的蓬勃发展,梨树塆村也逐渐发生着转变,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了。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1-08-16
记者 余如波【晒账本】  1985年,发展家庭小果园,种植8分地蜜橘,销售收入3000多元  2009年,牵头成立水果专业合作社,规模最大时种植3000多亩果树,年销售收入3000多万元  2014年起,为鄢家镇全镇果树种植进行技术指导  2020年,鄢家镇种植水果3万余亩,产值3.5亿余元【品幸福】  8月10日,德阳市罗江区鄢家镇星光村6组,58岁的刘复东带着几名村民钻进一片柑橘林。在一棵结满深绿色果子的橘树旁停下,刘复东稍加打量,信手摘除几颗,接着用修枝剪整理树形。不一会儿,树下堆起一摊枝叶。  “为什么不等它成熟?”“会不会太浪费了?”“留在树上,产量不是更高?”面对村民的疑问,刘复东仔细解答:疏果和修枝,表面看起来似乎是在伤害果树,实际上是为结出更大更多更优质的果实,对于提高整体产量是有益的。刘复东查看果树生长情况  “具体咋修,你们只要记住这几句:柑橘果树像塔形,三大主枝定均匀,修剪主要调树层,才能提高优质品。”刘复东用快板书总结道。  他还将一本自己创作、罗江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编印的《土专家种果经》分发给村民。书中用1500多句快板书,图文并茂介绍了柑橘、蜜柚、梨等水果的种植管理要点。种植户说,“书中没有深奥的专业词语,好读好懂好记,方便实用。”  刘复东是星光村最早一批发展家庭小果园的村民,1985年就种了8分地蜜橘,卖了3000多元。他刻苦钻研水果栽培技术,引种、改良、提纯复壮杂柑、蜜柚、桃、李、梨等多个优良品种,总结出一整套适合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的成功经验。凭着这门手艺增收致富,刘复东在村里第一个盖起楼房,第一个有了小汽车。    为带领群众致富,2009年,刘复东牵头组建星光村水果专业合作社,并任理事长直至2018年。“规模最大的时候,150多户村民种植了3000多亩果树,年收入3000多万元。”  2014年,刘复东放弃每年收入10余万元的水果种植工作,应聘月工资、补贴仅2100余元的鄢家镇果树技术员。他说:“我要让更多人种果致富。”  此后,刘复东深入田间果园做服务。全镇16个村、上千个家庭小果园和100多户种果大户、两三万亩果树,大多是他亲自规划和指导栽植。2020年,鄢家镇种植水果3万余亩,产值3.5亿余元。  传道授业过程中,刘复东发现,过多的专业词汇,总是让村民听得一头雾水。怎么才能让老百姓一听就懂?刘复东想到了自己擅长的民间文艺,决定把快板书、顺口溜、三句半和枯燥的果树种植技术结合起来。那段时间,他每晚从十一二点写到凌晨两三点;为便于村民理解,他专门购置了一台数码相机,为大部分快板书配上相应的田间作业图片。  “这些快板书都是来源于生产生活,又服务于生产生活。”刘复东让自己的种果经,回荡在鄢家镇的田间地头:果农们,请听着,听我来把果树说,果树管理是工作,实用技术要多学……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8-16
温选鹏 翁光建 记者 樊邦平【晒账本】  2009年,因车祸返贫,欠下40余万元债务  2010年,回到家乡种植葡萄,颗粒无收  2011年,贷款8万元,村党支部免费技术指导,帮他渡过难关  2012年,葡萄丰收,卖了6万多元  2013年,葡萄园开始盈利  2014年,在彭山城区买房  2016年,买车  2020年,换车  2021年,种植葡萄67亩,预计能卖120万元,利润90万元【品幸福】  “葡萄一落地,就能装车运出。”8月2日上午,眉山市彭山区观音街道果园村4组,热浪刚起,好运来家庭农场的农场主张雄已来到农场,钻进葡萄园,开启了一天的葡萄采摘工作。他说,今年他家的葡萄早已全被预订,再多的葡萄也不愁卖。张雄查看葡萄长势  2009年,一场车祸,让在北京从事IT设计的张雄一家花光所有积蓄,还欠下40多万元债务。为养伤并还债,张雄回到家乡,当起了农民,希望通过葡萄种植,实现“东山再起”。  起初,由于不懂种植规律,张雄采取露天种植技术种植葡萄,结果颗粒无收。  在他就要放弃时,果园村党支部找上门,邀请他参加农技培训、农资统筹、经营销售、品牌打造等课程,还为他申请两名“师傅”手把手教种植和管理。  村里主动担保,让张雄拿到8万元创业贷款,并派出专业技术服务队开展指导,帮助张雄将葡萄从露天种植改成大棚避雨栽培,第二年葡萄就卖了6万多元。  有了技术,张雄的葡萄产量增长很快,品质也大幅提升。2015年,他种植的5亩葡萄卖了20多万元。经过几年发展,张雄不仅还清贷款,还将葡萄园种植规模扩大到67亩,年利润逼近百万元。  “我们农民是一个个体,在走向市场的大潮中,个体的力量薄弱。如果没有村党支部的引领和带动,我们怎么可能应对风浪,闯过险滩。”反观自己的人生逆袭,张雄说,自己命运改变的关键就是那一串串葡萄。  在果园村,张雄的人生逆袭不是个案,而是一个现象。  地处成都平原的果园村土壤肥沃,地势平坦,但长久以来,村上的农业都是传统的产业形态。10年前,果园村喊响“红色旗帜引领绿色发展”口号,探索党员带头引领搞葡萄种植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村里建起家庭农场联盟党支部、自强葡萄专业合作社党支部等6个党支部引领全村葡萄产业发展,并将200余名党员编入各党支部,分门别类开展民意了解、技术指导、产业规划等工作,支部引领,党员率先示范,果园村实现葡萄产业强势崛起。2020年,果园村人均纯收入达3.2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41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坚持党建引领带动乡村发展,果园村先后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综合实验站示范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小康生活是啥样,我觉得就是种上好果子,娶来好妻子,生个好孩子,买个好车子,住进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张雄介绍,在车祸后那段人生低谷期,曾梦见自己成了这样的“六子”青年,“没想到返乡创业10年后,这个梦想成为现实”。  “幸福,靠自己奋斗,也要感谢村党支部的领导和帮助。”张雄介绍,下一步将适度扩大种植规模,进一步完善种植园基础设施,并积极开展技术帮扶,争取带领更多需要帮助的群众发展高品质葡萄产业,走上新的增收致富路。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8-06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 左杉记者8月4日从农业农村部官网获悉,按照《“全国十佳农民”资助项目遴选办法》和《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开展 2021 年度“全国十佳农民”资助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要求,经逐级推荐、形式审查及初选,2021年度“全国十佳农民”30位提名人选进入公示阶段,公示时间为2021年8月4日至10日。我省德阳市广汉市连山镇锦花村村民杨萍入围提名名单。  杨萍生于1979年,是土生土长的连山镇 人 。2011年她开始流转土地进行粮食规模种植,成立合作社为农户提供粮食生产托管一条龙服务,2017年开始水稻育插秧服务,流转土地1600亩从事规模种植,水稻代育代插服务面积达2万余亩,水稻、小麦植保服务达4万余亩,辐射带动周边农户600余人。同时,还帮助周边妇女就业200余人,带动妇女创业6人,帮助妇女增加经济收入20余万元,激发了妇女的就业愿望和创业热情,得到了周边农村妇女及乡亲的称赞。曾获全国风鹏行动·典型新型职业农民、全国种粮大户、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四川青年五四奖章、四川省三八红旗手等荣誉。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05
四川孵化培育互联网、短视频乡村人才  (记者 文莎)“我来自黄龙,放眼望去满山遍地皆是宝……”这段朴实的文字,是余浩祯在某短视频平台上的个性签名。  余浩祯来自广安市岳池县黄龙乡铺芽山村。今年5月,她参加了我省首期乡村振兴短视频直播培训班,用短视频介绍当地中草药,不到3月的时间,吸引了将近7000名粉丝关注。  截至目前,我省已经举办三期乡村振兴短视频直播培训班,旨在孵化培育一批互联网、短视频乡村人才,助力农产品销售、文旅推广。用短视频卖出家乡好货  黄龙大米畅销市场,但铺芽山村却一度被贫困“包围”,曾被列为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脱贫攻坚号角吹响后,村里的荒田坡地逐渐被开发出来,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业,顺利实现脱贫摘帽。  紫苏、藿香、连翘……余浩祯将镜头对准了家乡的中草药,还用画外音向网友进行简单科普。“原来,拍视频是我的一个兴趣爱好,停留在自娱自乐阶段。参加短视频直播培训后,我萌生了把家乡特产拍下来、卖出去的想法。”余浩祯说,每天看着粉丝增长,越做越有动力。  自贡市富顺县琵琶镇青峰村村干部周奉,是第三期乡村振兴短视频直播培训班的学员。“我们村种了400亩柑橘,橘子熟了,基本上就是坐等客商上门收购,卖不起价。之前,也有过依靠电商平台销售的想法,但一直没找到渠道。”周奉说,参加短视频直播培训后,打开了新的思路,“准备在网上开个小店,现在平台已经搭建起来,打算先拍一些果园的视频吸粉,等柑橘上市直播卖货。”持续培养短视频人才  “短视频正在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农具’。”林立是一名移动互联网营销师,也是乡村振兴短视频直播培训班的主讲老师,他向学员们分享了“蜀中桃子姐”“忘忧云庭”“格绒卓姆”等四川乡村网红的案例。  “格绒卓姆原本是开早餐店的藏族姑娘,后来做短视频分享家乡风土人情,积累了200多万粉丝,这些粉丝也直接带来了经济效益。”林立说,格绒卓姆已通过短视频平台出售虫草5万余根、松茸700余斤。“她给乡亲们的山货平均收购价,比以往收购商给出的价格高10%,带动了周边近百户村民增收。”  “我的家乡风景也很美,还有土鸡、土鸭、柑橘多种农副产品,我也想做短视频,但是自己不懂如何运营。”自贡市富顺县骑龙镇龙须村许燕说。  “其实很多学员都有这个困惑。”林立总结了几点“流量法则”,首先打造鲜活的账号人设,其次找准细分垂直领域,摸索中形成风格,持续创作短视频,吸引特定粉丝人群,最后才是开直播卖货。  “一场培训下来,几十家电商小店的平台搭建起来,但是要让小店发挥作用,少不了后续工作,省乡村振兴局和省委网信办将协调短视频运营公司,为学员提供更深入的扶持,例如流量扶持、账号进阶打造、内容定位规划等,力争持续培养更多的短视频直播领域乡村振兴人才,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当地乡村振兴持续发挥作用。”省乡村振兴局项目中心有关负责人说。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8-04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 特约通讯员 温选鹏  7月29日,金色的阳光透过绿色的树桠,洒在张雄的脸上。近段时间,他家果园人流如织,订货的、体验采摘的……前后不到一个月,园里的100多亩葡萄都有了“着落”。张雄是眉山市彭山区观音镇果园村村民,也是一个家庭农场的负责人。曾经的他,在北京的一家公司从事IT研发,年收入数十万元,而今的他,回乡带着家里人一起种果,果园年产值达300多万元。资料图片:张雄正在对葡萄进行精细化管理多方支持他种下“致富果”  2009年,因为看好家乡发展,23岁的张雄放弃了北京的高薪,回乡种植葡萄。踌躇满志的他,流转了20亩果园。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回乡后不久,他便遭遇了一场车祸。  “膝盖粉碎性骨折,后又查出了严重的胸腔积液。”这场意外让张雄花光了积蓄,还欠下40多万元的债务,他当时的妻子也因为接受不了残酷的现实,选择了离开。接二连三的打击,曾一度让他灰心丧气,“或许离开,是最好的选择,我当时真的这么想过。”他说,最难捱的时候,他曾经打算将葡萄园盘出去,然后外出务工。这时,村党支部找到了他。  “村里希望我能留下来,作为年轻人的代表,好好发展产业。”果园村为张雄提供了多重帮扶。没技术,村里组织他参加农技培训,为他找来两名师傅,手把手教种植和管理;没资金,村里又帮助他申请创业贷款;抗风险,村里介绍他申请特色农业保险;看病负担重,村里找来帮扶单位,为他减免医药费……  张雄重燃了创业信心,开始一门心思扑在了葡萄种植和管理上。通过努力学习种植技术,他的葡萄园渐渐走上了正轨。2015年,他种葡萄收入20多万元,终于可以将所有贷款还清了。而今的张雄已经再婚生子,他和妻子、父母一起经营着他们的家庭农场。不忘感恩他带领大家一起种果  张雄所在的果园村,地处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彭山区葡萄现代农业园区的核心区。去年,该村人均纯收入达到3.2万元,是全省平均水平一倍多。  而这得益于产业的良性发展。背靠好的政策环境,以“种中国最好的水果”为目标,果园村发展标准化、设施化、机械化、精细化、智能化的葡萄产业。致富后的张雄,没有忘记感恩。如今,他已经成为果园村产业联合党支部书记。产业联合党支部涵盖了家庭农场联盟党支部、回乡创业优秀人才党支部、综合服务党支部等6个党支部,专门负责为村里其他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和产业规划。  除了种好自家的果,张雄的身影还常常出现在农民夜校课堂上,其他村民的果园里,他带头试种新品种,又在技术上倾囊相授;他每年牵头开展10余次培训,印发几千份技术资料;他主动联系5户贫困户,带领大家脱贫奔康。  如今,果园村葡萄种植规模户已占整个示范园区一半以上。“不论是村里大家的发展,还是我小家的变化,都源于党的好政策。”张雄说,自己已经过上了小康生活。下一步,他还打算进一步完善果园的基础设施,继续带领村民发展高品质葡萄产业。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03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