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周金泉 文/图
每年从5月中旬至6月下旬,都是江油市明利家庭农场场主郑明利最忙碌的时候。此时,她天天坐镇基地,组织大量劳力采收一地丰收的土豆。
“我种土豆已经7年了!”6月11日,在江油市武都镇阳亭村一片田间,正在指导农户采收土豆的郑明利说,“今年,500亩土豆,平均亩产7500斤,估计有几十万元至110万元纯利。”
今年刚满30岁的90后新农人郑明利,曾在成都干了一段时间的健身教练。随后,她嫁到了武都镇阳亭村。她发现公公流转70亩土地种植的小香葱没有效益,长期靠“养殖补贴种植”,看起来令人心痛。
郑明利在田间收获土豆。
于是,她与老公一合计,决定搞农业。2014年,他们实行粮经轮作,种植了水稻、小麦、油菜、蔬菜。郑明利发现阳亭村“四周高山,中间两条河流,平坝有几千亩,都是砂壤土地”,这种土壤,非常适合种植土豆。“2015年1月,我们就试种了20亩土豆,随后成立了家庭农场。”郑明利说,“当年亩产就高达8000斤。”
在试种土豆过程中,郑明利积极向农技人员请教技术,并到内蒙古、北大荒考察。她还发现一个规律,每年土豆自3月在从云南最先上市,然后成都、陕西,而在成都与陕西市场之间,恰好存在1个月的空当期。因而,她确定了今后实行错季种植的思路。
近两年,郑明利种植规模稳定到了五六百亩,土豆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此外,她每年还专门辟出10亩试验地,试种全国各地的爆款品种,试种成功即规模种植并向附近种植户推广,带动周边18户大户发展5000多亩土豆。
“种土豆这么多年,除了去年因各种原因亏了150万元以外,其余每年几乎都能赚个七八十万元。”郑明利说,“现在,我暂不做扩大规模的打算,主要追求稳中求胜,让管理和技术更趋规范,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