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姚艾青 记者 程海英/文图)又是一年桃花红,万紫千红灼春融!惊蛰前后,酒城泸州迎来连日的好天气。沐浴着和煦的春风,龙马潭区石洞街道顺江村的300余亩桃花竞相开放,不仅引来大批游客踏春游玩,还成为助力乡村经济振兴的“新引擎”。走进桃花基地,千树万枝的桃花争先怒放,满山遍野的艳丽花朵缀满枝头,灿若烟霞。红的似火、粉的像霞、白的如雪,散发出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令人陶醉。朵朵桃花,迎风起舞,招蜂引蝶,分外妖娆,成为春天里一道靓丽的风景。城里的市民早已按捺不住踏春的脚步,纷至沓来,在满园春色中驻足欣赏、拍照留影、抢发朋友圈。桃花园内,3月9日还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龙马潭区摄影家协会的会员们。在驻村工作组队员李畅等人的组织下,摄影师们走进桃林,用镜头记录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传播乡村振兴好声音。由区委组织部选派的第一书记赵习彬也在桃林里忙碌着,带领基地10余名村民忙着为桃林除草、授粉,传授种植、养护技术。作为一名农学硕士,赵习彬在顺江村这片热土上找到了“用武之地”,村民们在他的带领下,干得热火朝天,有的还成为了“土专家”。2019年,顺江村获得中组部扶持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资金100万元,龙马潭区农业农村局、水务局、交通运输局又相继投入各类匹配资金530万余,建设100亩的黄桃基地,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2021年,基地黄桃开始挂果,第一年就实现5万元的收入。顺江村种植的黄桃,因营养丰富、口感好、水分充足等特质,每斤能卖上20元以上,且供不应求,受到大家的喜爱,一下就打响了品牌。2022年,100亩的黄桃全部挂果,预计将实现50多万元的收入,除去成本,村集体经济公司将获得30余万元的纯收入,同时带动30余人家门口就业。看到村集体经济公司取得了好收成,村民们也开始种植黄桃,规模达到了300余亩。在顺江村,与黄桃基地相继建成的,还有200余亩的黄金梨基地、400余亩的枇杷基地、600余亩的订单高粱基地、300余亩的水产养殖基地、2000余亩的水稻基地,越来越多的村民在村里就实现了致富梦。强化党建引领、人才领动、村民行动,探索形成“党组织+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顺江村的发展正驶入“快车道”,奋力实现“弯道超车”。2021年8月18日,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关于公布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名单的通知》,公布了全省3060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名单,顺江村成为龙马潭区唯一入选村。2022年2月18日,泸州市农村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宣读了市委、市政府《关于命名2021年度泸州市乡村振兴先进区县和先进乡镇、示范村、重点帮扶优秀村的通报》,顺江村被列入重点帮扶优秀村名列。下一步,省市将加强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的工作指导,适时出台政策措施,按照“缺啥补啥”原则,在资金项目安排上予以倾斜,抓紧补齐重点帮扶村发展短板并进行定期监测评估。顺江村的未来,大有可为。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3-11
(鄢怀林 记者 李全民)大地回春,农事渐起。立春过后,朝天区的田间地头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农户们抢抓农时忙生产,紧锣密鼓地开展育苗、管护、整地等春耕备耕作业,奏响全年农业生产的“序曲”。3月10日,在朝天区两河口镇惠农蔬菜专业合作社,一排排独栋温室大棚成片连方。走进大棚内,甘蓝的幼苗铺满了田垄,一派绿意盎然、生机勃发的景象。随着气温的逐步回升、光照时间的延长和光照强度的增加,温室大棚蔬菜正式进入生长的旺盛阶段和产量高峰期。只待一场春雨,这些甘蓝的幼苗将移栽至大棚外的蔬菜基地。“合作社计划种甘蓝600余亩、辣椒400余亩、茄子等100余亩。”朝天区两河口镇惠农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蔡万平介绍,近段时间天气不错,合作社也在抢抓农时,积极有序推进辣椒育苗工作,为新一轮春季蔬菜种植做准备。大棚内春意浓浓,大棚外忙忙碌碌。开沟、施肥、覆膜……在惠农蔬菜专业合作社蔬菜种植基地内,20多名群众正忙着翻整土地,大家来回穿梭,田野上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产业的发展不仅助力当地增产增收,还为当地群众提供了就业务工的增收渠道。“我们在合作社务工,80元一天,每个月都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既有一定的经济收入,又能照顾家庭,我们很满足。”两河村4组群众李秀清高兴地说。“全镇今年计划种植蔬菜1.2万亩,预计产量可达4.2万吨,产值5000余万元。”两河口镇相关负责人介绍,为确保春耕生产顺利,两河口镇全面抓好春耕备耕生产工作,做到早计划、早安排、早落实,积极做好物资保障、技术指导、宣传引导等工作,充分调动群众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今年农业增产增收打下坚实基础。如今,两河口镇各项农业生产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开展。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3-11
(徐竞瑜 杨黎明 记者 李全民)位于广元市昭化区射箭镇的龙江村,是个名副其实的“旱山村”。崖上坎下的特殊地理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2021年,昭化区以工代赈项目落户龙江村,自此,龙江村的百姓搭上了以工代赈的“民心车”,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增收,村里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好了。群众实现就近就业增收 以工代赈发挥“吸纳”作用2019年末,龙江村成立了启鸿农业劳务专业合作社(简称启鸿专合社),目前发展社员849人,其中60岁以上的有200余人。和其他不同,启鸿专合社是在以工代赈项目的背景下,由农村劳务经纪人牵头,建立的公益性质劳务专业合作社。龙江村的党支部书记刘光政正是专合社的负责人。“劳务报酬就要发100多万元!”刘光政算起了账,2021年以工代赈项目中央资金补助500万元,按照政策,百姓的劳务报酬不能低于15%,还可以根据务工情况尽可能多发。这对龙江村的百姓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他继续介绍,2021年在龙江村实施的以工代赈项目建设内容有3个,分别为土地整理、山坪塘整治和新改建道路。本着“能用人工的尽量不用机械,能动员群众务工的尽量不用专业队伍”原则,启鸿专合社通过摸排精准掌握本地劳动力的数量、群众务工技能、就近务工意愿及特殊群体(弱劳动力、半劳动力)等情况,尽可能组织农村在家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并结合项目实施的需求开展电工、砖工、钢筋工等技能培训,实现上岗即熟工。以工代赈项目实施还专门为特殊群体设置了务工岗位,龙江村三社的李大富正是其中一员。“初八上班,70 元一天,每天背石头,挣了快 2000 元!”3 月3日,李大富对记者坦言,他今年66 岁了,患有眼疾,家门口务工对他来说是最好的选择。据了解,项目共 48 人 务工,像李大富这样的特殊群体就有4 人,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增收。 “工程是手段、赈济是目的”,市以工代赈事务中心党组书记、主任邢万里强调,以工代赈的初心就是广泛组织动员更多农村低收入人口参与政府投资的工程项目建设,激发他们劳动致富的内生动力。乡村振兴迎来发展机遇 以工代赈发挥“撬动”作用碎田变整田、小田变大田、撂荒地变良田……在以工代赈项目的支持下,龙江村对土地资源进行有机整合,600多亩的土地整改涉及全村 200 户百姓收益。又新修微水池、机耕道、水渠等,开通生产便道,大力发展蔬菜产业。龙江村七社、八社的土壤肥沃,阳光充足,种植蔬菜,最合适不过。这里,326 亩的土地正在进行整理,除了土壤特质,地理位置也是它的优势,山下便是亭子湖环湖公路,离昭化城区也仅有 10多分钟路程,以后蔬菜成熟时,交通运输也很方便。从以前的挑水灌溉到配套设施修建后实现机耕机种,龙江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不断改善。“以前种粮食一亩年收入1000元,现在别人缺什么,我们种什么, 海椒、青菜、红豆……一亩地一年能增收3000元!”刘光政介绍,龙江村成立的龙康专合社,发展农业订单,目前已经拥有本地、甘肃和成都的固定客户。除了劳务报酬,在以工代赈项目建成后,村委会还要将项目建设形成的310万元可经营性资产入股村集体经济,村民们还能从村集体经济利润中获得固定分红。去年,龙江村的集体经济入账50多万。这给全村发展农业经济注入信心和动力。在实现乡村振兴的路途中,龙江村百姓有了奔头,前方有了曙光。2022年,昭化区计划在涉农整合资金中纳入推广以工代赈方式项目27个,总投资约2365万元,可吸纳当地群众务工358人(含易地扶贫搬迁人口92人),发放劳务报酬220万元。未来,昭化将始终以工代赈作为带动群众增收、改善农村面貌、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进一步加大在农业、林业、交通、水利、文旅等涉农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工作力度。坚持“先有群众、后有项目”“项目是手段、赈济是目的”基本原则,在工程建设中坚持做到“两个尽量”,继续发挥好劳务专合社在项目建设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引导以工代赈工作与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有机融合,突出抓好以工代赈“基础设施+务工技能培训+劳务报酬发放+公益性岗位设置(或资产折股量化分红)”的“1+N”赈济模式,积极向上争取更多项目资金,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3-11
四川三农新闻网广安讯(通讯员 邱海鹰 摄)为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助力乡村振兴,四川省华蓥市永兴镇大佛山村由村集体成立农村经济发展有限公司,以五五分成的形式引进专业技术,结合市场需求带领村民发展被称为菌中之王的羊肚菌种植和加工,产品销往广州、成都等地,并出口加拿大、瑞士等国家,年产值达150多万元,村集体年收入达25万多元,当地季节性务工人员年人均收入1.6万余元,既壮大了集体经济,又增加了村民收入。3月9日,四川省华蓥市永兴镇大佛山村拍摄的羊肚菌。3月9日,四川省华蓥市永兴镇大佛山村村民在采摘羊肚菌。3月9日,四川省华蓥市永兴镇大佛山村村民在介绍优质羊肚菌。3月9日,四川省华蓥市永兴镇大佛山村村民在晾晒羊肚菌。3月9日,四川省华蓥市永兴镇大佛山村村民在烘烤羊肚菌。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03-10
(刘建美 记者 庄媛 文/图)眼下,大棚里栽种的羊肚菌迎来“收获季”。3月9日,在理县朴头镇廖卯英家的羊肚菌种植基地,一朵朵羊肚菌破土而出,撑起褐色“小伞”,长势甚是喜人。廖卯英也端上盆子,开始采收大个的羊肚菌准备装箱售卖。羊肚菌长势喜人作为市场上的新宠,羊肚菌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和关注,虽然价格稍贵,却依然吸引了不少食客抢购。廖卯英告诉记者,今年她家种植了近两亩的羊肚菌,亩产可达600斤以上,现在市面上新鲜羊肚菌的价格为每斤100-170元左右,这两亩的羊肚菌少说要卖十几万元。目前,他们正通过线上线下、现摘现发的销售模式把新鲜的羊肚菌发往全国各地,以保证较好的口感。羊肚菌因长得像羊肚而得名,是珍贵稀有的食用菌之一,被誉为“菌中之王”,其富含人体需要的氨基酸和抑制肿瘤的多糖,凭着得天独厚的口感和药用保健价值,其价格远高于其他菌类。羊肚菌生长适宜低温高湿的环境,而理县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非常适合羊肚菌生长,是羊肚菌产地之一。羊肚菌种植不仅给廖卯英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还为当地村民增收找到了一条新路子。记者了解到,当前,朴头镇党委政府正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发展思路,引导当地群众共同致富。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3-10
(万仁杰 记者 钟正有)广汉市向阳镇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小拱棚韭菜种植产业为抓手,通过积极探索实践发展,不断扩大韭菜种植面积,进一步提高了经济效益,让小韭菜成为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大产业”。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向阳镇党委政府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按照“国有资源+集体资产+社会资本”的方式,主导全镇农业产业发展布局,多措并举抓好高寿村韭黄产业提质扩面工作,不断放大龙头产业示范引领作用,助农增收致富。走进高寿村,极目远眺,成片的韭菜田颇为壮观,一垄垄韭菜整齐排开,充满勃勃生机。微风吹过,空气中飘来阵阵韭菜的清香。高寿村村民发挥创新精神,发挥韭黄产业优势,提出“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引进新品种推进韭黄品种更新换代,进行土壤改良提升,将现有的韭菜田向无公害种植和绿色种植园区转型。据悉,近年来,向阳镇高寿村以黑色塑料薄膜覆盖方式发展韭黄种植,一年能收割2至3茬。该村目前共种有韭黄近300亩,平均一年亩产2000公斤左右,预计全年可收割60余万公斤。高寿村韭黄种植基地一片金黄,务工群众正动作娴熟地收割。“在基地务工,平均每个月能拿到1500元至2000元工资。”正在收割韭黄的当地村民张昌见说,自从村里发展韭黄产业后,再也不用外出奔波了,就地就近就可以增加收入。据介绍,像张昌见一样在基地务工的群众,每天约有30名。高寿村韭黄种植基地还与彭州公司、西南地区最大的农产品集散地濛阳市场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售卖韭黄。村党委书记眭本志介绍说:“基地每天出售给彭州公司、濛阳市场的韭黄800公斤左右,价格为每公斤16元。”在这里,企业不仅售卖普通的泥巴韭黄,经过精细裁切抽真空包装的精品韭黄同样受欢迎。同时,高寿村盘活利用集体资产,建设了高标准智能化的冻库,基地出产的韭黄抽真空后在冻库冷藏,可以售卖到全国各地,这样也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增收。“正常情况下,我们精品韭黄售价达到20多元每公斤。这些韭黄主要销售到陕西、浙江、上海、江苏、广东等地。高峰时,一天的销售额可达10万元。”高寿村韭黄分拣中心负责人王加荣说。据了解,高寿村接下来将继续创新优化生产技术,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助力韭黄产业更好更快发展,以产业兴旺带动乡村振兴。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3-09
四川农村日报讯 文良旭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初春时节,泸州市纳溪区合面镇马桥村63岁脱贫户张仕芬房屋后的山头上,树木已开始抽芽泛绿。错落有致的几个鸡棚依树而建,鸡鸣之声此起彼伏。张仕芬手持鸡食,嘴里呼唤着在林中的土鸡。  “我能成为村里小有名气的养鸡能手,多亏了政府的好政策和干部的帮扶。”张仕芬告诉笔者,因为干不了重活,全家人的生计只能靠丈夫打零工和在屋后山上养几十只鸡来艰难维持。  2016 年村“两委”和帮扶干部为她申请了扶贫小额贷款,有资金后,张仕芬利用房屋庭院和后面的残次林地建起了林下土鸡养殖场。第一年,她养了500只土鸡,靠鸡和鸡蛋的收入第二年就扩大到了 1000只。从此,鸡和鸡蛋就成了张仕芬家收入的主要来源,而张仕芬也成了当地远近闻名的养鸡能手。  “我的鸡就养在这屋后的山坡上,纯属土法喂养,白天这些鸡都在林中跑动觅食,一到傍晚就准时回鸡棚 里 ,我 再 给 它 们 加 加‘餐’,销路还挺不错的。”提起这几年养鸡,张仕芬一脸满足。张仕芬告诉笔者,她家的跑山土鸡从不圈养,都是散养在自家屋后的林地里,养殖周期较长,除了吃谷子、玉米、麦麸外,还吃虫子、青草,因此,她养的鸡肉质紧实、鲜香、无腥味,在当地十分有名,长期供不应求。  张仕芬在镇村干部的定点帮助下,走线上销售之路,利用网络卖货,疫情防控期间,共卖出 350 多只土鸡、5000多个鸡蛋。“前两年突发的疫情,让我们本地很多养殖户都栽了跟头,但我没有受到很大影响。这两年,由于有干部帮扶,采取‘线上和线下’两条腿走路,我的土鸡和鸡蛋每年都有近5万元的净收入。”张仕芬笑眯眯地告诉笔者。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3-09
四川农村日报讯 王绍林随着气温回暖,也到了美味营养的羊肚菌上市时间。3月1日,在巴中市巴州区三江河畔的百亩羊肚菌基地,迎来了今年的第一次丰收。  “这羊肚菌好新鲜呀,炖鸡汤更鲜……”慕名而来的游客一边挑选菌筐里刚采的羊肚菌,一边赞不绝口。在羊肚菌种植基地里,黑色遮阳棚密密麻麻,而在棚内平整湿润的菌田中,一朵朵小伞般的羊肚菌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长势十分喜人。农户们在菌棚里正忙着采摘、称重、装箱。羊肚菌丰收  “这段时间正是采摘时节,每天购买羊肚菌的人还是比较多,整体效益比较可观。”种植户肖波介绍说,他已有两年多的种植经验,技术也比较成熟了,销路和价格也不用担心。  广阔的市场、可观的收益、规模化的运营,也吸引了外地人前来发展。专合社负责人张春容就是其中之一,他们从成都过来,成立了巴州区绿龙种植专合社,常年为基地提供生产菌种,并且自己也种植了15亩,今年也将投产。“这个地方,土质和环境是非常适合种植羊肚菌的,目前看起来收益是非常可观的,我们还是挺有信心的。”采收羊肚菌  据了解,当地种植羊肚菌,年均增收达100万元,每年用工20多万元,极大促进了村民增收。当地通过“村集体经济+供销社+专合社”模式,采取合作社统一流转种植+分散农户自主种植不断扩大规模,已种了120多亩羊肚菌,预计今年能增收200万元左右,带动133户农户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巴州区通过“三社融合”、自主承包等模式,已在三江、曾口、光辉等乡镇逐渐形成规模化的羊肚菌种植,截至目前全区种植面积近300亩。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3-09
(成帆 伍宗权 记者 程海英/文图)“这个菌儿长得好乖哦,闻起来味道也很鲜美。”近期,位于泸州市泸县石桥镇的羊肚菌生产基地里传来了丰收的喜悦,一大批羊肚菌从土地里探出黑黑嫩嫩的菌朵,正赶着抢鲜市。羊肚菌种植基地去年11月,泸县石桥籍菌类种植爱好者、乡贤张清藻在当地的大堰村、银朝村扭转了处于冬季闲置期的20亩高标准农田,用来培育发展羊肚菌。正所谓“物以稀为贵”,作为全县唯一的羊肚菌种植基地,该地的羊肚菌一上市就供不应求,吸引了不少游客上门采摘、成都一带商人批量收购。采摘羊肚菌“因为羊肚菌菌种贵,营养价值高,培育技术、养殖条件要求严苛,因此销售价格也非常亮眼。主要是利用水稻收割后的闲置期种植羊肚菌,10月份开始播种,农历年底开始采摘至次年3月中旬结束,采摘结束后种植水稻,且增加了土壤肥力,第二年的水稻还要高产。提高了土地的经济效益”。张清藻介绍,羊肚菌一般亩产500-600斤,最高可达900余斤。新鲜采摘的羊肚菌,一斤大约可以买60-80元左右,而烘干之后,每斤则高达700-800元,既有“前景”,也有“钱景”。“羊肚菌的周期较短,但生长却很快,基本上每隔一天就要集中采摘一批,每次都可以采摘五六百斤。”泸县石桥镇大堰村党总支部书记、乡村振兴乡贤联谊会名誉会长张昌圣表示,羊肚菌生产基地成立后,也为当地村民创造了‘家门口’就业增收的渠道,不少村民都自发前来应聘务工,平均每人每天都可以挣得劳务费80元左右。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3-08
四川经济日报自贡讯 (曾鹏程 记者 陈家明)进入3月,荣县河口镇的特色晚熟椪柑进入收获时节。3月4日一大早,字库村7组村民杨忠权的果园里就热闹了起来。撤薄膜、采摘、转运、装箱、装车……几十名采摘能手分工协作,2个多小时时间,一辆箱式小货车就装满,收入4万多元,杨忠权笑得合不拢嘴。采摘晚熟柑橘“这条公路修好了,我们卖柑橘就方便多了,车子可以开到果园边上,摘下来就可以装车。”杨忠权感叹好政策带来好环境,让他致富的信心更足。原来,字库村是河口镇的柑橘主产村之一,全村有2000多亩柑橘,但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柑橘运输、售卖不便成了村民致富路上的拦路石。去年8月,四川省公布了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名单,字库村位列其中,在省、市、县、镇各级的重点帮助扶持下,全村补短板、夯基础、拓成果,高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我们村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宜种植柑橘,特别是晚熟品种的种植,目前主打晚熟椪柑、晚熟沃柑、春见、明日见等。”字库村党支部书记余科良介绍,该村被确定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后,上级迅速安排50多万元的项目资金和产业扶持资金,经过村委班子商议后,决定从基础设施入手补齐弱项,投资修建产业振兴通道。经过抢抓工期,今年春节前,1公里产业振兴道建成通车,再加上去年通车的成宜高速河口连接点,效果立竿见影,从春节假期开始,每天前来收购柑橘的车辆络绎不绝,果农们从此告别了以前肩挑背扛柑橘到公路边的窘境,该村的柑橘产业进入快车道。仅去年下半年到今年2月,字库村多名外出务工人员选择返乡创业,大部分选择发展柑橘产业,意向目标约300亩左右,不仅进一步夯实了该村柑橘产业基础,还能引进其他优良品种,产业发展生机勃勃。去年下半年,字库村还与另外2个村合建冷链冻库,目前已经建成,即将投入使用,总库容500吨。“希望将我们晚熟品种的优势进一步拉大,达到反季节销售的最佳效果。”余科良算了一笔账,柑橘保鲜储存的成本每公斤不到1元,反季节销售的增益能够达到3元以上,仅此一项,全村每年能够增收30万元以上。再加上柑橘储存淡季时还可以存放禽肉、猪肉等农副产品,进一步增加收入。据了解,今年字库村还将得到上级扶持资金200多万元,该村计划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同时加强电商农业、订单农业等新模式的研发投入力度,让该村产业发展持续在快车道上疾驰。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3-08
四川农村日报讯 郑云霞 陈佼月 特约通讯员 胡润林近日,在海拔1100米的叙永县合乐苗族乡方元村折耳根种植基地,趁着晴朗好天气,农户样背上背篓和口袋,扛起农具,开启一年一度的折耳根收割之旅。  笔者看到,村民梁元江一家正在田里忙着收割成熟的折耳根。掀开防冻稻草和塑料膜,一根根嫩芽亭亭玉立,密密麻麻地挤满了田间空隙。用特制的钉耙撬起一块土壤,里面布满了盘根错节的折耳根。很快,折耳根的独特的清香就在空气中弥漫开来,让人心旷神怡。折耳根丰收。叙永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我家种了5亩折耳根,亩产3000多斤,按每斤均价3元计算,有9000多元的收入。”梁元江一边挥动着钉耙一边说道。梁元江说现在的市场收购价还比较可以,如果是旺季价格还会高一点,现在折耳根已成为他们全家生活重要支柱之一。  装满三大口袋折耳根后,沿着公路,梁元江用手推车把它们送到自家门口的“清洗车间”。在这里,有一条清澈流动的水渠,还有梁元江用钻地机改装成的专业折耳根“清洗机”。梁元江换上作业服站在水渠里,拉起开关,机器发出“轰轰”两声响,两块橡胶板如同左右手,迅速地转动着。折耳根褪下了满身的泥土,露出了白白嫩嫩的“面容”。  另一旁,梁元江的妻子罗永连和帮忙的邻居正在整理清洗好的折耳根,将不要的根茎摘掉,确保运送出去的折耳根质量上佳,能卖个好价钱。梁元江的儿子将处理好的折耳根打包装箱,运往城里销售,望着满满一车的收获,梁元江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据方元村党支部书记陈长科介绍,近年来,方元村依靠党建引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带动村民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多元发展农村经济。目前该村种植折耳根100余亩,期待村民辛勤劳作的成果装进广大市民的“菜篮子”里。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3-08
(叶强平 张永琴 记者 杨琦 文/图)3月5日,在理塘县高城镇城西移民小区,到工厂上班的、打扫城市道路的、编织牛羊毛的……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各忙各的,后续扶持让他们的增收门路越来越广。去年以来,理塘县聚焦就业扶持,不断拓宽搬迁户增收渠道。通过订单式培训,组织680名易地搬迁群众参加实用技能培训,帮助搬迁户掌握一项实用技术;针对县内酒店等各企业的岗位需求,组织120名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开展就业人员技能培训,提高搬迁群众就业能力;依托“千户藏寨?勒通古镇”旅游景区,在137户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中开展乡村旅游酒店管理、民居接待等人才技能培训,提升群众旅游服务能力。易地搬迁群众编织牛羊毛同时,利用东西部协作和省内对口帮扶资源,理塘县举办了4期现场招聘会,为易地搬迁群众68人搭建就业平台,提供就业岗位;依托县内4个就业扶贫基地,优先吸纳搬迁户劳动力230人就近就业;积极宣传自主创业相关政策,鼓励3户搬迁群众自主就业创业;聚力开发各项公益类岗位,优先安置易地搬迁群众 380人从事护林员、环卫清洁工、道路养护等公益岗位。实现了有劳动力的搬迁家庭1户至少有1人就业。此外,理塘县还引进有实力的企业落户群众家门口,创新增收模式。理塘县意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小型产业扶贫项目“妈妈树”,采用“政府+合作社+公司+农户”经营管理模式、“基本工资+奖金”工资模式,对理塘县妮热(民族手工艺品)进行改良推广。目前,已带动搬迁经济弱势妇女5人就业,年人均增收在3万元。预计到2025年底,至少带动120名搬迁妇女从事“妈妈树”手工艺品制作,预计年人均增收在4万元左右。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3-07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杨桃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3月4日,笔者来到泸州市纳溪区大渡口镇双龙村返乡农民李范军的肉牛养殖场。正在给肉牛喂草料的李范军一边忙碌着,一边说:“大山深处养牛虽然辛苦,但回报可观。”  今年45岁的李范军,初中毕业后就前往江苏省的苏州市打工,2018年6月,李范军决定返乡投资养牛!如今,这位返乡农民工在当地又成了焦点人物,他经营的肉牛养殖场一年“淘金”30万元。  摸爬滚打积累宝贵经验  地处大山深处的双龙村大小山头有上百个,森林覆盖率高,村里土质肥沃,水草丰富。  李范军返乡后,斥资100余万元建标准化牛场,陆续从山西、甘肃买回了50多头个头大、生长快的“西门达尔”架子牛,开启自己的“牛倌”之旅。李范军从头学起,从给牛治病开始,驱虫、健胃、防疫、喂料、打扫牛粪每个环节,全部亲力亲为。2019年10月第一批肉牛开始陆续出栏。  算算账,除了购牛、饲料、场地租金等成本外,基本持平。“虽然头批牛没有赚多少钱,但从中积累了一定养牛经验,算是花钱买技术吧。”李范军说,从一开始,他就打定主意走生态饲养之路。  “这么好的生态环境不养生态牛,那简直就是浪费资源。”李范军说,一年四季,肉牛除了吃充足的青草、稻草和秸秆外,就是辅以玉米粉、麦麸皮和豆粕等精料。“虽然每天1头牛增加了5元的成本,但却提升了肉牛品质,更有利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由于李范军养殖的肉牛绿色生态,他的肉牛一上市批发价就卖到40元/公斤,宰杀后的鲜牛肉更是达到 90元/公斤,比普通饲料催肥的肉牛要高出10元/公斤。这两年,李范军养殖的肉牛,每头都获利不菲。  收获成功源头控成本稳赚  在李范军的肉牛饲料库房里,堆放的除了玉米、麦麸皮,更多的是酒糟。“用小米高粱酒糟添加到肉牛精饲料中,既保生态肉牛品质,也降低了养殖成本。”李范军说,他的养殖场所在的大渡口镇是泸州声名远扬的酒镇,仅大小酒庄和酒类企业就有数10家,为他用酒糟养牛提供了便利和保障。这两年,李范军就与大渡口镇一家酒企签下了购买酒糟的协议。  在解决肉牛的草料上,李范军也有独特的“路子”,他种植了10多亩皇竹草,并用养殖场的牛粪当肥料。皇竹草再生能力强,一年可以割四五茬,1亩可以收获皇竹草8—10吨。同时,针对皇竹草冬季不能收割可能带来草料一时缺少的情况,李范军又用牛粪肥与周边村民兑换秋收后的谷草、玉米秸秆喂牛。近几年,双龙村村民家家户户都用上天然气,秋收后的谷草、玉米秸秆已无用武之地,焚烧还污染空气,于是全都交给李范军喂牛。这种开源节流方式,既实现了种养循环,生态环保,又让村民减少种地化肥支出,更让李范军减少了肉牛养殖成本,带来的利润自然就水涨船高。  眼下,李范军的肉牛养殖场一年出栏肉牛近 100头,年获利达30万元。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3-07
 四川三农新闻网泸州讯(通讯员  陈瑶)阳春三月,万物复苏。一大早,村民们扛起锄头、背上竹篓,在欢声笑语中上山忙着开垦林地和锄草。“我们这里离最近的县城要两个半小时的车程,四处都是荒山,种植普通农作物,野猪猴子等野生动物就会来破坏,只能栽种点树木。王国平回来后带领我们种植中药材,生活是越来越好。”文明村已脱贫户村民袁明清难掩心中的喜悦说。王国平带领村民们栽种白及先滩镇文明村地处合江县偏远山区,是省级贫困村,四面环山,虽与重庆市江津区一山之隔,但是并没有公路直达,只有一条公路通往外面,不适合发展工业和常规农业,经济比较落后。七年前,年仅21岁的王国平,在先滩镇党委的号召下回到家乡,种植重楼、黄精、白及、金钗石斛等林下中药材。起初种植中药材不被大家看好,毕竟之前没有人想到把中药材当成产业发展,像重楼至少三年成苗,再两年结籽,5年才开花结果,生长周期长,短期内见不到经济效益。村民们清理荒山杂草并点撒重楼种子“这里地形是山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全年雨水充足、光照强,非常适合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合江县朴兴中药材种植专合社负责人王国平介绍,重楼制药,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效;黄精入药,可补气养阴、健脾、润肺功能,治疗脾胃虚弱、肺虚燥咳等症,对于治疗糖尿病疗效显著。经过七年的“蛰伏”,目前中药材种植已初具规模,重楼籽育苗和重楼成品400多亩,500万余株,预计产值达500余万;黄精籽育苗和黄精种植500余亩,预计产值400余万;间隔种植金钗石斛300亩,白及220亩,预计产值400余万。村民们栽种白及2020年先滩镇党委聘请王国平为文明村职业经理人,成立合江县朴兴中药材种植专合社,在先滩党委和文明村支部的协调下,村民通过劳动力或土地入股合作社,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公司+专合社+农户”利益联结模式。盘活闲置荒山林地1000余亩,让周边100多户村民实现就近就业,其中已脱贫户70余户,人均工资达3000元每月。在此过程中,随着产业效益的增加,当地村民参与种植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并把带领他们致富的王国平推选为县、镇两级人大代表。成熟的白及开出紫色的花蕊先滩镇党委书记朱华伟介绍林下中药材产业时说:“林下种植中药材,既不用毁林伐木,又具有保土护水的作用,在保障生态平衡的同时,充分利用林下空间资源种植药材,提高林地利用率,可实现生态与经济并重,美丽与发展共赢”。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03-04
(记者  周瑜原 摄影报道)“汪家镇高标准茶园示范区以前多是旱田和撂荒地,从2018年起通过坡改梯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建成2000余亩茶叶示范区,现已全面投产,石龙村所在的核心产区预计2022年产值500多万,村民户均增收过万元。”石龙村党支部书记杨刚说。3月1日,宜宾市南溪区汪家镇高标准茶园示范区石龙村村民正在茶园里采摘刚出芽的春茶。南溪区汪家镇茶产业(汪家镇供图)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让撂荒地变高标准茶园示范区杨刚介绍,南溪区汪家镇石龙村及周边村子,很早以前就有种茶的传统。然而,在上世纪末,因茶树老化需要更新换代重新栽种,由于当时茶叶价格低,导致不少群众毁苗复耕。后又因土地贫瘠,粮食产出无几,不少家庭选择了撂荒土地外出打工。在2014-2018年脱贫攻坚行动中,驻村帮扶干部和村两委经过深入调研,确定石龙村的土质结构最为适合发展茶产业。2018年-2020年,该村又通过坡改梯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大力推进茶园建设,将石龙村茶园面积发展到近5000亩。石龙村村民采摘茶叶据了解,汪家镇农业生产模式以传统方式耕种为主,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农民种田地积极性不高,农田撂荒趋势严重。通过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解决机器进不了田的问题,同时也带动了农户种田的积极性。 游客(右一)体验采摘因地制宜发展生态早茶产业 将打造“万亩生态早茶基地”茶产业是石龙村所在的汪家镇的核心支柱产业之一,汪家镇域内林丰片区海拔在400~510米之间,为深丘地貌,属典型夹关组土质结构,非常适宜发展生态早茶产业。2019年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两项”改革完成后,汪家镇立足自身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和气候条件,坚持“生态立镇、产业强镇、高铁活镇、文旅兴镇”发展战略,将打造“万亩生态早茶基地”作为奋斗目标,经过三年的持续努力,茶园建设成效显著,早茶产业发展势头持续向好,为当地群众致富增收开辟了一条新渠道。截至2021年底,汪家镇发展以福选9号为主栽优质品种,目前生态早茶种植面积达10000余亩,其中建成高标准茶园示范区2400余亩,辐射集中连片规范种植5000亩,邻近村零星种植早茶3000余亩,生态早茶园建设初具规模。汪家镇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近3年的努力,集中连片打造的高标准茶园,65%已进入投产期,且茶园鲜茶采摘期长达9个月,可采春、夏、秋三季茶叶,每亩产值约2500至11000元,普通劳动力人均年增收达15000至30000元,老弱病残等弱劳动力人均年增收也可达5000~8000元。同时,茶园核心区所在的石龙村还依托茶园实施生态种养循环,在茶园内建了年出栏规模生猪养殖场6个,生猪年出栏量18000余头,存栏量16000余头。目前,茶园吸纳当地务工群众已覆盖石龙村、青山村、金光村、白果村等建卡贫困户248户865人,其中:易地扶贫搬迁户38户127人。茶园预计在2023年达到丰产期,茶园生产管理、鲜茶采摘等将持续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为持续巩固拓展全镇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等提供了重要抓手。 汪家镇高标准茶园示范区    走“种养加循环、三产融合发展”特色农业发展路子近年来,南溪区紧扣省委“10+3”、市委“5+2”现代农业产业布局,因地制宜发展茶产业,成功探索出了“一片绿叶到一杯香茶”产业发展体系。目前,南溪区共有茶园2.74万亩,其中连片1.58万亩,年产量370吨,产值1.12亿元。南溪区茶产业主要分布在汪家、黄沙、大观三个镇。南溪区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先后获评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进步区、三农工作先进区、农民增收工作先进区、农村改革工作先进区、乡村振兴先进区,努力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础。2021年,南溪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1.4%,增速居宜宾市第1位。南溪区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发展理念,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统揽,助推白酒、豆制品、竹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集群集聚发展,走出了一条“种养加循环、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特色农业发展路子。南溪区按照“工农互动、三产融合”思路,依托宜宾酒类食品园区,携手五粮液集团、宜宾纸业、徽记食品、德康集团、酒茶集团,成功培育起“从一粒种子到一滴美酒、一根竹子到一张白纸、一把豆子到一块豆干、一头生猪到一个产业链、一片绿叶到一杯香茶”的五大产业体系,发展形成辐射100平方公里、产值超300亿元的三产融合示范区。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3-04
四川新闻网消息 石棉县迎政乡新民村,距离城区15公里,平均海拔1350米,辖7个村民小组,510户2203人,党员76名。全村共有脱贫户75户255人,是石棉县26个省定贫困村之一。2016年通过成功创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打造“神泉神树”旅游招牌,实现整村脱贫。近年来,党总支坚持以“党建引领、村企共建,多元融合、壮大经济”为发展思路,与农产品龙头企业合作,大力发展腊制品加工产业,实行“支部+合作社+企业”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实现“腊香”变“铜响”,让高山腊味成为村集体经济“致富密码”。生猪价跌愁满面,偶然机会遇良机新民村因地处高山,生猪养殖多以生态养殖为主,养殖周期较长,品质优良,肉质比普通猪肉更香、更鲜、更细腻。2020年,生猪价创15年来新高,头均利润达两千余元,新民村的高山猪肉在市场上供不应求,这让迎政乡新民村的生猪养殖户尝到了甜头,引得不少农户纷纷养起了生猪,2020年底,新民村全村共有生猪养殖户300余户,年出栏达1000余头。2021年来国内生猪产能恢复势头迅猛,生猪市场也因此出现“量足价跌”的局面,下半年生猪价格更是跌破成本线,这可让新民村的生猪养殖户们“元气大伤”。“那时候高价买来的小猪,养肥了再卖却连成本都收不回来,大家都不太想养了。” 说这话的是新民村老杨,是生猪养殖散户中养殖规模较大的一户。猪价的下跌让老杨这样的养殖户信心受挫、愁容满面,也让新民村党总支书记王立军担忧起来。一次偶然的机会,王立军和朋友吃饭时品尝到了皇木腊肉,红白相间、色泽油亮、肥而不腻、香美可口。同样都是高山猪肉,为什么我们不可以把猪肉加工做成腊肉再卖呢?有了这想法,王立军开始了市场调研,他发现,腊肉制品不仅在收益上要远高于生猪,而且耐储存、耐运输,且目前不少年轻家庭因制作难度大而选择市场购买,市场需求不小。生猪卖不上好价钱,不如做成腊肉再卖。盘活资产建公司,运营投入犯了难其实“卖腊肉”这个主意除了帮助村民脱离困境外,兼任新民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法人的王立军还有“私心”。多年来,新民村集体经济收入以盘活闲置资产和入股分红为主,集体经济发展渠道单一,无法突破瓶颈期。王立军打算盘活闲置房屋建立腊肉加工厂,收购村民的生猪制成腊肉,通过售卖腊肉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王立军“做腊肉、卖腊肉”的想法得到了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的支持。在乡党委的大力支持下,乡、村、组干部前往汉源县皇木镇实地调研,学习“皇木腊肉”制作的先进经验和经营管理模式。在通过村民代表大会“一事一议”后,新民村成立了神泉集体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将原新民村六组供水站闲置房屋按照食品加工生产车间标准进行改造,询价确定了设备销售商。为了抓住腊月销售的“黄金期”,新民村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建成了150平方米的标准化腊肉加工厂房,成功办理生产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厂房建好,设备也到位了,本该运营生产的时候,王立军却开心不起来。“改造厂房和购买设备前后花了19万,这部分钱还要等到市级乡村振兴村奖励资金和联系部门帮扶资金到位后才能兑付,生产腊肉需要的原料、人工、包装等需要的钱又从哪里来呢?”有村民代表提议贷款,遭到了部分代表的极力反对:贷款需要支付利息,腊肉从生猪到成品腊肉长达2个月,村集体经济公司和其他企业不同,前期负债太多风险就会太大。厂建好了却没钱干,这可咋整?联合运营避风险,村企共建钱袋满在11月的党建月会上,邻村八牌村汇报了村企共建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工作,王立军嗅到了“商机”。在学习了解后,王立军认为将腊肉加工厂与农产品生产销售公司合作,进行公司化、标准化、专业化运营,可以大大减轻村集体经济公司前期投入压力。在征得村民代表同意后,王立军带队多次外出考察,与有实力的农产品生产销售公司寻求合作。新民村以“党建引领、村企共建,多元融合、壮大经济”为发展思路,在综合评定后,与石棉县晟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签订了腊肉制品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和腊肉制品加工费、人工补助费确定书,实行“支部+合作社+企业”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形成由石棉县晟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具体经营管理,新民村神泉集体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协助运营管理,收益分摊的经营模式:由新民村神泉集体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提供腊肉加工厂,石棉县晟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购买原材料、提供人力、具体生产包装,腊肉加工厂所需的生猪优先采购新民村农户自养生态猪;由石棉县晟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销售的腊肉制品,新民村神泉集体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每斤可获得2元的腊肉制品加工费,由新民村神泉集体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自行拓展渠道销售的腊肉制品,新民村神泉集体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可获得扣除成本后的全部利润。自新民村腊肉加工厂建成投运以来,收购当地生猪10余头,制成腊肉成品3000余斤。新民村神泉集体资产管理有限公司通过广泛宣传,自行销售600余斤,营业额达2.4万元,实现月收益8000元,预计年纯收入可达3-5万元。现在新民村神泉集体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正在积极对接腊肉制品挂网销售事宜,通过电商渠道扩大销售面。在腊肉生产季后,加工厂将转型生产猪肉干、猪肉臊等猪肉制品,确保一年四季“有货卖”!如今的新民村,每到冬季,腊香四溢,“党支部+合作社+企业”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让“腊香”变“铜响”,村集体的“腰包”鼓了起来,在王立军等人的带领下,走上了一条村企合作、产业融合、绿富双赢的发展新路子,高山腊味成为了村集体经济“致富密码”。(供稿:石棉县委宣传部)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3-04
(杜康琴 杨荣颜 记者 庄媛)3月2日,在金川县勒乌镇、咯尔乡、庆宁乡,一辆满载果树苗的大货车停在路边,金川县科学技术和农业畜牧局工作人员与各乡村干部正在免费为村民发放果树苗。 “以前需要自己坐车去外面买树苗,现在村里免费发放树苗,真是太好了!”咯尔乡复兴村村民王志飞高兴地对记者说,他已装满了一车果树苗,正准备开着拖拉机往回走。为村民发放果树苗金川县气候温和,阳光充沛,平均海拔2180米,是生产无公害、无污染、绿色农产品的“净土”,具有发展生态农业的良好环境。据金川县科学技术和农业畜牧局高级农艺师石健介绍,为加快推进全县农业产业发展,金川以打造“三乡一镇”田园综合体为抓手,在县委、政府的统一安排下,采购了金雪梨、金花梨、冬桃树苗免费发放给当地果农,并帮助他们在抓好科学苗木种植的同时,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助力农牧民群众早日致富奔康。据悉,今年,金川县科学技术和农业畜牧局根据实际情况,积极采购金雪梨、金花梨树苗2.5万株,冬桃树苗2.5 万株,共计5万株果树苗,全部免费提供给“三乡一镇”的群众种植。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3-04
(郑雪 记者 余开洋 摄影报道)“这个坑不能挖太深了,也不能挖太浅了,大小要合适……”3月1日,在开江县永兴镇生茂源果园基地里,10余名工人正抢抓晴好天气,在果园里平整土地,为幼龄果园套种大豆作好准备。忙碌的身影与整齐的果树,构成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耕备耕图,处处一派繁忙景象。今年以来,开江县结合全县各乡镇实际,在永兴镇龙形山片区开展“五良”融合产业宜机化改造项目建设,着力盘活闲置土地资源,有效“唤醒”耕地资源新活力,真正让撂荒地逐渐变回“希望田”“致富田”“幸福田”。“我们年龄大了,也不能出去打工,要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小孩,现在就在自己家附近的基地就可以务工了,每年还有一万多块钱的收入,给我们周边的村民解决了就业问题,还是很不错的。”村民王万英一边忙着土地翻松,一边高兴的向记者说道。记者留意到,龙形山原来的大部分撂荒土地又见生机,挖掘机正在忙碌的平整土地,村民准备在新翻土的耕地上种上高山优质水稻、大豆玉米等适合的农作物,为撂荒地注入新鲜活力,确保现有耕地应种尽种。放眼望去,撂荒多年的土地变得平整宽阔,焕发着新的生机与希望。曾经的撂荒地即将重新种上粮食。开江县永兴镇牢牢抓住以特色产业为引领,带动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整治撂荒地,不但使荒地得到有效盘活,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还可以吸纳当地村民就近务工,解决就业难问题。整治后的田块,能够关水的种植高山优质水稻450亩,不能关水采取“水改旱”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870亩;在幼龄果园套种大豆650亩,在牧草种植地间种大豆350亩,其余地块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980亩,有效“唤醒”耕地资源新活力,真正让撂荒地逐渐变回“希望田”“致富田”“幸福田”。面对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荒地耕种难、效益差的发展瓶颈,开江县以党建为引领,整合耕地资源,集中精力破解土地撂荒难题。今年初,县农业农村局制定出台了撂荒整治7条措施和大豆扩种攻坚行动方案。针对龙形山撂荒地,采取水田水平梯田改造、缓坡地旱地改造、坡式梯台旱地改造等方式进行大规模整治,面积为3300亩。其中,田1320亩,土1980亩。项目的实施是为了让荒芜的土地发挥更大的效益,有效解决丘陵山区大中型农机“下地难”问题,有利于破解自然条件导致耕种方式受限难题,解决农村劳动力缺乏瓶颈,推动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藏粮于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机械化与农田建设股熊股长介绍说。“自从去年冬天启动农田宜机化改造项目以来,我们承包的撂荒地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开江县俊丽雨虹专业社负责人王恩喜欣喜若狂地介绍说,以前缺乏机耕道路,田块细碎,高低不平,耕牛进得去、铁牛进不去,农机“下田难”“作业难”,现在一台大中型农业机械就可以“不走回头路”实现耕、种、收全程机械化作业,“省时、省力、省工”,一亩的至少可以增加10%的收益。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3-03
(记者 粟新林 文/图)选料、打磨、定形、编织、抛光、油漆……昨日,崇州市怀远镇志辉藤器藤编加工车间内,工人熟练地编着藤椅,门口货车上装满了即将发往南京的产品。“开年来国内国外订单不断,现在根本搞不赢,最近正在招聘新的匠人。”既要在店铺内招呼客人,又要抽空去店铺后面的车间盯进度,公司负责人杨静说道。怀远古镇历来被誉为“藤编之乡”,2021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人气攀升,当前,志辉藤器所在的怀远镇“藤编一条街”,聚集藤编家具生产企业32家,全镇藤编从业人员超过5000人,己形成比较成熟的以传统家具为基础的制造和销售链条,年产值达4亿元,产品远销北京、广州、深圳、西藏等地。怀远藤编不仅入选非遗“国家队”,还创下4亿元年产值,有怎样的秘诀?昨日,记者前往怀远镇一探究竟。工人熟练地编着藤椅前店后厂32家企业 集聚藤编一条街汽车驶向怀远,场镇入口处一条长1000米的街便是怀远的“藤编一条街”,数十家藤编商铺分布在道路两旁,每家店内都摆放着各种各样的藤编产品,有风格新颖的吊灯,有熊猫外形的摆件,也有美观实用的家具。志辉藤器是众多店铺中规模最大的,不时有订购了藤器的客人前来取货。来到志辉藤器车间里,记者看到,工人正在娴熟地编织藤椅,一根根细长柔软的藤条在手艺人的指尖灵活穿梭,弯、折、穿、插,压一挑一,经纬交错,整个编织的过程就像在变魔术。“每个车间编织的东西不一样,我们有八个编织车间,编织工人大概有30多人,现在每天都是火力全开。”成都市志辉藤器有限公司负责人杨静告诉记者,这批货是郑州的买主春节前就预订的,要赶在3月中旬发货。据介绍,去年申报国家级非遗成功后,怀远藤编人气攀升,去年,志辉藤器年产值达到400多万元,主要销往北京、深圳、海南等地,今年的订单已经排到3月底了。怀远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当前怀远镇藤编一条街聚集藤编家具生产企业32家,大多都是志辉藤器这样的“前店后厂”生产和销售模式,全镇藤编从业人员超过5000人,已形成比较成熟的以传统家具为基础的制造和销售链条。藤编产品做大做强藤编艺术博览园 有望今年内建成“藤编产品不仅要有实用性,也要有欣赏价值。这就是我们的产品‘走出去’的秘诀。”说起怀远藤编的发展历程,同时作为成都市藤编项目非遗传承人的杨静颇有心得。杨静表示,怀远藤编发展初期只是农户普通的家庭副业,藤编匠人单打独斗,无行业协会等组织支持,虽有传统但没有形成产业发展局面,产品也多是藤椅、筐篼、提篮、藤帽等小器具。近年来,在保护环境、绿色发展的过程中,怀远藤编走进了当地经济发展的舞台中心。随着生产工艺的进步,新技术、新材料的进入,怀远藤编产品已从小器具扩展到家具领域、艺术品领域。“现代人对藤编产品还是有需求的,关键是要进一步找到新的需求点在哪儿!”说起藤编产业面临的问题,杨静谈道:“这是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又是个技术活,现在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尤其是年轻的技艺人才。”她认为,藤编产业的发展,根本出路还是要补上创意人才不足的短板,传统的技艺只有与新的创意完美结合,才可能拓展新市场,赢得新用户。人气和名气已经有了,如何继续做大做强藤编产业?怀远镇党委委员、副镇长周玲表示,今年,怀远镇将加快推进“怀远藤编艺术博览园”的建设。目前,博览园的前期规划已经完成,有望在年内建成。届时,园内将设藤编研学厅、体验厅,匠人工作室和藤编展示平台等,供人们体验藤编文化,感受藤编魅力。同时,还将为藤编企业创建电子商务平台,实现线上线下融合,从而扩大怀远藤编产业品牌影响力,促进产业发展,进一步增加群众收入。“下一步,我们还要将怀远藤编向藤艺升级发展,依托旅游资源优势,盘活土地、林盘等资源,让怀远镇‘藤艺’和道明镇‘竹艺’形成首尾相应的特色旅游点位,促进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怀远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秦婧认为,非遗+旅游不但可以令传统技艺得到传承和发扬,还将为打造地方旅游品牌极大地加分,形成发展新优势。
成都日报 | 分享: 2022-03-02
四川三农新闻网(阙秋月 通讯员 刘敬宗)“做梦都没有想到,我的这块茶园成了全村第一个采芽茶的地方。”2月28日,丹棱县张场镇峨山村一组村民刘艳说。自家原本打算放弃不管的茶园,去年在驻村乡村振兴工作队全体队员的共同努力下,由高级农艺师周忠华为其对症下药,定点治疗,采取一系列农耕农艺措施,今年提早萌芽,售价每斤高达130元。消息传开后,不仅刘艳高兴,全村的老百姓知道后,脸上都乐开了花,纷纷表示:“我们也要跟着干!”头羊效应就是这样。峨山村党总支,依靠党建引领,抓实富民产业,把祖辈传承、适合山区发展的传统产业——茶叶,作为振兴乡村经济的重中之重来抓。为促进峨山茶叶增收,避免将春芽冻伤冻焦,让茶叶提早萌芽,抢抓早茶价高的优势。峨山村驻村工作队于寒冬来临前,在刘艳家地里建立一个高山防冻茶叶试验地。施用防冻液、覆盖红色防寒网,促进了提前萌发春芽。“比我家的茶叶发得早、发得整齐。”村民张林说。采摘现场,驻村干部高级农艺师周忠华和驻村工作队员一起,不断进行现场测量,观察对比发芽率、饱满度,找出试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思考如何让群众主动接受防冻防寒网的大规模推广工作。驻峨山村乡村振兴工作队第一书记李晓秋说,下一步,驻村工作队将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让峨山茶叶成为真正的特色茶产业,让村民通过种植茶叶,实现经济增收,依靠产业发展,巩固脱贫成果,让峨山村逐步走向富裕,生活更上一层楼。村民刘艳(右)进入茶园采茶当日采摘的芽茶峨山茶园揭开防寒网准备采茶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03-02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