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四川农村日报讯 林忠伟 记者 罗敏1月18日,在梓潼县仁和镇檬垭村,橘红色的沃柑挂在枝头上,红绿相间,煞是好看。在一株株果树沃柑的间隙,套种着绿油油的榨菜,村民鲜文见正在忙着收榨菜头。当前,梓潼县套种在果树间隙的4万多亩榨菜、青菜进入收获季节。  “果树下套种,一年下来,除开果树收入,每亩再收入4000元钱没有问题。”鲜文见告诉记者,目前一个榨菜头已经达到一斤半左右,可以卖到一块多钱,这些榨菜收了过后,计划套种辣椒、花生等。  据了解,仁和镇目前发展了6000多亩沃柑。为提高土地利用率,依托食品、医药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该镇在沃柑间隙套种了4000多亩蔬菜或者中药材,增加农户收入。仁和镇镇长贾志林介绍,在秋冬季节主要套种榨菜和青菜,春夏套种黄芩中药材和海椒、花生等,一年可以为农户增加收入近2000万元。  在自强镇二洞村,该村建起的2000多亩耙耙柑基地,套种上了中药材。村民贾芝全在耙耙柑树下,选择套种了中药材丹参,她说:“果树第一年挂果收入有六七千元钱,加上套种药材,收入就达到9000元到1万元钱,第二年开始收入就更多。”  近年来,梓潼县依据气候、土壤情况,结合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采取“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合作社带动、农户自愿”的原则,大力推广“果树+”发展模式,在果树间隙套种本地农产品花生、海椒、中药材、蔬菜等矮秆作物8万亩,实现农业增效、农户增收。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1-21
四川新闻网消息 “请大家依次排队领钱,今年柠檬丰收,让我们一起过一个热闹年!”1月15日,在宜宾高县沙河镇上古村的悠然柠檬庄园里格外热闹,村民们开心地排起长队领取新春“大礼包”。当天,该村的悠然柠檬开发有限公司举行分红年会,向139名村民发放土地入股分红、新春慰问金等共计51.8万元。分红现场上古村曾是省级贫困村,近年来,该村因地制宜发展起柠檬产业,在外打工多年的吴开强看到了家乡发展前景,决定返乡创业,流转村民土地种植柠檬,经过多年发展,硬是让一颗颗小柠檬变成了村里致富的“黄金果”。目前,吴开强的企业自有柠檬基地1300亩,辐射带动周边村、镇种植柠檬1.6万亩,通过在互联网推广“299元认养柠檬树”的销售模式结合电商直播带货,让柠檬跃上“云端”,香飘全国,成为村民致富增收的特色产业。日前,吴开强成功入选“四川省首批农村致富带头人”。分红现场,村民们依次签字领取,满脸喜悦。“今年领了4100元,明年还要继续努力,争取让分红上万。”村民肖寿垠数着刚拿到手的票子,乐的合不拢嘴,计划着用这笔钱购置年货,过一个富足年。今年64岁的肖寿垠种有3亩多地的柠檬,同时也在吴开强的柠檬基地干活,小小柠檬让他在家门口获得了双份收入。这样的好事远不止发生在肖寿垠一个人身上。如今的上古村,柠檬产业遍布山头,初步形成了集生产、仓储、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条,并同步发展乡村旅游,帮助解决就业400余人,带动5213名村民实现增收,以往的闲置资源变成了大家手上“摸得着”的红利。“没想到我这几亩闲地,还能生出钱来。”刚领到土地流转金的村民卢运莲高兴地说。据悉,这是该企业连续第7年向村民发放“新春礼包”,不仅有“真金白银”更有过年必备的腊肉、香肠,现场还为村里的留守老人和孩子们准备了牛奶、饼干、食用油等丰富的慰问品,沉甸甸的“礼包”让村民们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感。产业旺了、乡村美了、村民富了,“酸”柠檬带来了“甜”日子。“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带领乡亲们发展好我们的柠檬产业,通过“线上+线下”将悠然柠檬带向更广阔的市场,带领更多的村民致富奔康,让大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吴开强信心十足地说。(宜宾市高县融媒体中心 罗景萍供稿供图)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1-20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蒋兵豌豆尖、藠头、芋头,在不少农民眼里,似乎是房前屋后“小打小闹”。然而,在荣县山高坡陡的东兴镇杨柳沟村、牛头寨村、土地坎村,却成了特色产业。“别看这些‘小产业’,却能亩收入1万元以上,我带你去采访种菜农民吧,让他们亲口告诉你。”近日,东兴镇镇长伍申强带着笔者去采访镇内6500亩能产生大效益的“小产业”。图为采收豌豆尖2500亩藠头,亩收入1万元。“在洗藠头哇,今天挖了好多呢?卖好多钱一斤呢?”“估计有150多斤,现在洗干净批发给贩子(经纪人)是3.2元一斤,开始上市的时候那个价格的3.5元一斤,一亩能卖1.3万~1.4万元!”杨柳沟村4组村民伍清华一边在河中洗藠头,一边回答笔者的提问。杨柳沟村党支部书记冯浩介绍,该村的藠头约400多亩,目前已经卖出了三分之一。这里山高坡陡,水源缺乏,种粮食得靠天吃饭,收成不好。村党支部因势利导,引导和鼓励农民种藠头,却获得了意外的大效益。伍申强介绍,全镇的藠头约2500亩,主要集中在杨柳沟等3个村。豌豆尖2000亩,亩收入约8000元。71岁的杨明光,是杨柳沟村2组的村民。这天一早,他和老伴就摘了80多斤豌豆尖,送到村委会办公室旁边的收购点,以1.1元一斤的价格卖给了经纪人。收购的货车还没开走,老两口又提着篮子去地里摘豌豆尖准备下午的销售。“两个多月前,就开始卖豌豆尖了,那时的批发价5元钱一斤,一天就有一两百元钱的收入哟,我3亩地已经卖了1.5万元左右,到春节前估计2万元没问题。地里,就是播种了几斤豌豆种子和少量的有机肥,成本低。”杨明光笑着说收入。李宗华是收购豌豆尖经纪人,收购豌豆尖近3个月,每天仅是他自己就要收购3吨左右,送到自贡市场后,再通过批发商卖到重庆、泸州等地,不愁销售。2000亩芋头,亩收入约5000元。冯浩说,一亩芋头,管理得好的,亩产5000多斤,管理一般的亩产3000多斤,目前的收购价是1.2元一 斤左右,有3000元 至5000元的亩收益。据悉,全镇的芋头2000余亩,目前正在销售中。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1-20
四川农村日报讯 王诸德“真是没想到,今年村上荒地种萝卜产量高卖了不少钱,事实证明只要找对路,土地上不是找不到钱。”这几天,平昌县云台镇沿溪村种植的近50亩萝卜收获结束,经统计,总产萝卜15万多斤,收入了5万多元。村民们感到惊喜又意外,都说荒地还真的种出了“金娃娃”。  沿溪村由于地理位置特殊,自然条件差,村民认为土地上不生金不出银,没什么“油水”可捞,只有外出挣钱才有保障。这样一来,部分农户土地撂荒或季节性荒芜。为了不让土地闲置,村“两委”决定利用荒土地发展时间短、见效快的经济作物。  种植什么作物合适又划算?村“两委”经过考察发现,县政府引进的麦金地集团可以帮助推销农产品。于是,县发改局派驻沿溪村第一书记程进和村“两委”干部找到麦金地集团成功签订了萝卜购销合同,到萝卜收获时,麦金地集团按每斤0.35元的保底价足额收购。  拿着一纸“订单”,他们有了底气,决定把短期见效的“宝”押在种植萝卜上,利用近50亩荒地规范化、标准化种上“韩国萝卜”和“春不老”两个优质品种的萝卜。通过精心管理,萝卜长势特别好,个头大的重达好几斤,又白又嫩,十分抢眼,被麦金地集团收购后远销到了上海、成都等大都市。据统计,这几十亩荒地收获萝卜15万斤以上,根据合同,收入达5万多元。种植萝卜不仅解决了撂荒地无人耕种的问题,集体经济也有了大笔进账。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1-19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李宣勇 金虹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文/图  1月14日,笔者来到泸州市江阳区邻玉街道漕溪村5组,看到老农马建忠正在河滩地里挖土豆。  漕溪村5组地处长江边,近些年来,马建忠同其他村民一样,利用河滩地肥沃的土质发展蔬菜产业,早春种一季海椒,八九月海椒收获后,他就在地头种植一季秋土豆。“秋土豆从播种到收获只需3个多月的时间,但亩产量可达2000斤左右,而且是利用海椒收获后的空闲地里种,不影响来年的早春菜生产。”马建忠说,他去年9月种的土豆日前收获,按目前市场上2.5元/斤的价格,亩收入可达5000元。马建忠的土豆丰收。  “秋土豆虽然种植时间短、产量高、收入多,但想要高产,必要的技术也必不可少,否则就会影响收成。”马建忠说,在水分管理上,土豆开花之前一般不浇水,除非在十分干旱的情况下浇少量清水。初花期开始浇水,这个期间土豆块成长过快,需水量也增大。在土豆植株长到50厘米左右时,还应适当的喷施15%可湿性多效唑粉剂,喷射药物后4天再对土豆补充水分,就会控制土豆植株的生长,在土豆收获前10天左右不再浇水,以提高土豆的质量。  除了适时浇水,合理施肥也必不可少。马建忠说,在施肥时,可以给土豆施农家肥,也可以施含有氮、磷、钾的复合肥,土豆尤其是对钾肥的需求量比较大,合理的增施硫酸钾可以促进土豆大幅度的增产。  由于马建忠技术过硬,加之地处长江边土壤肥沃,近几年,他种植的一季秋土豆亩产量都在2000斤左右,由于上市时间正值春节前,市场价格也好,每斤卖价达2.5元-3元,亩收入可达5000元。“秋土豆种三个多月就能换回来5000元,在我们眼里这土豆就胜似‘金豆银豆’。”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1-18
四川三农新闻网凉山讯(陈宏 刘超 文/图)久负“中国核桃之乡”美誉的四川会理市益门镇龙泉村,万亩核桃园一年四季拨弄着会理人或浓或淡的乡愁,这里常住着游人的“诗与远方”。被精心规划打造的核桃现代农业主题公园满满承载着当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核桃主题公园迎宾寨门幸福会理人内心深处仿佛都隐藏着一份心灵契约,闲暇亦或繁忙,轻松亦或劳累,都愿意到核桃主题公园去走一走、看一看、坐一坐。在那风景怡人的万亩核桃园里,特色民宿被长流清泉、密植林木和鸟语花香包围着,你一不留意就会成为游客镜头定格的“画中人”。在这里,你会惊喜的发现乡村振兴之未来容颜,她就是眼前“宜居、宜业、宜游”的核桃现代农业主题公园村--大美龙泉村。遵循会理市委市政府的战略规划部署,益门镇党委政府依托现有的农林自然资源和核桃产业资源,制定实施“1+X”产业发展规划,聚力连年升级打造核桃产业园,逐步形成“种植+养殖+乡村休闲旅游”等多产融合发展的良好格局。吸睛的核桃创意雕像(网红打卡地)据2021年业内统计,园区共计种植核桃11750亩、年产值达3500万元,种植优质烤烟5328亩、年产值达3190万元,种植良种马铃薯2000余亩、年产值达1200万元。园区内培育适度规模生猪养殖户10余户,建成标准化猪场(舍)8000平方米,年出栏生猪达10000头以上,产值达2000余万元。同时,园区大力培育发展肉牛羊适度规模养殖户,为畜产品保供、“菜篮子”民生工程打下坚实基础。2020-2021年度,核桃园区农业总产值达9890万元,核心区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达3.6万元。游客在景区打卡摆拍(网红打卡地)园区始终秉持“绿色发展人人有责、全民共享”的新理念,党员干部带领群众以发展核桃经济林和保护天然生态林为乡村增色美颜,绿色植被覆盖率高达80%以上。益门镇在坚持绿色发展的道路上接续发力做优做强以核桃产业及其延伸产业链为主导的“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乡村产业和生态两个振兴相促互补、强强联合。核桃园里优美“冬韵”放眼未来,益门镇抢抓会理市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实施的发展大机遇,依托龙肘山旅游资源和区域现有资源禀赋优势,高远统筹打造集生态种养、特色民宿、电商服务、自驾游等为一体的乡村休闲观光旅游精品路线。龙泉村集体经济项目以康养民宿、核桃主题公园景区及餐饮服务等为发展的新载体新途径,积极构建“党建+村集体+公司+农户”的多元共创经济联合体,在保证村集体组织稳妥获得租金等收益的基础上同步实现入股分红共同富裕,并通过精心规划布局为群众提供更多在家门口创业致富的新岗位新机会。核桃主题公园里的特色民宿据益门镇党政主要领导张天建介绍,核桃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将纳入龙肘山4A级乡村休闲旅游景区开发项目一体规划建设,核桃现代农业主题公园是4A景区的一大特色亮点,“十四五”期间园区建设规划将着力做好核桃产品初精深加工的“后半篇文章”,为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群众共同富裕持续充电续航。通过再规划再打造,景区将逐步形成“春赏花、夏避暑、秋摘果、冬暖阳”四季循环的精品旅游路线和绿色康养圣地。届时,“中国核桃之乡”更加实至名归,“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更加有底气有盼头。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01-14
(白燕林 李霞 记者 李全民)“500多斤稻谷卖了900多块钱,这个价格比我们平时卖的高,今年只是试种,以后我们就能放心大胆多种点了!”近日,在利州区龙潭乡复兴村富硒水稻收购活动现场,村民吴晓换捧着刚用稻谷换来的钱笑得合不拢嘴。这两天,该村的富硒水稻收购活动全面启动。在经过前期的逐户抽样送检后,村民们将一袋袋合格的稻谷打包运送到收购现场。收购人员将稻谷逐一称重、核算、装车,并现场为村民结算费用。  据了解,去年年初,龙潭乡复兴村与四川岭丰生态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120余亩富硒水稻培育种植和销售协议,由公司实行统一培训、统一供种、统一种植、统一化验,最终统一标准进行收购。收购当天,共有8户村民送来达标稻谷2万多斤,现场结付收购费用4万余元。据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将继续扩大种植规模至400亩,预计收购量将达到30万斤以上。近年来,利州区龙潭乡在绿色种植上深耕厚植,将品牌打造和提质增效作为培育富民产业的着力点,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大力推广“订单农业”,通过签订单方式,不仅提高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保证了农民稳定增收,还有效地促进了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力推动了乡村产业振兴。据龙潭乡党委委员、副乡长杨文林介绍,接下来,该乡将着力推动有机农业与订单农业融合发展,不断提升龙潭农业的品牌质效,增强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走出乡村振兴农业发展的新路子。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1-14
(甘露 苟儒君 杜明珉 记者 程海英/文图)泸州市合江县大桥镇长江村紧临长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近年来,村两委在现有发展基础上,积极招引绿色低碳小微企业入驻,带动村民就业增收的同时,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在长江村的一加工车间内,村民们身穿统一制服,佩戴口罩,一手盖帽一手用气缸压严,一个瓶盖就加工完成了。动作越快,干得越多,工资也会更高。大桥镇长江村4社村民窦春兰说:“我一天平均下来有100多的收入,一个月下来有2000多。在这里工作方便,有工资,可以接送娃儿,也可以照顾家里面。”大桥镇长江村3社村民黄玲芳说:“一个月算下来不加班有2000多收入,如果加班有3000多,而且方便照顾老人。”去年8月,长江村村两委积极对接合江县欣艺包装制品有限公司在这里开设加工厂,由郎酒和泸州老窖两家企业提供酒瓶盖零件,村民进行组装加工,这样既让村民实现了居家就业,也将村里的闲置房用了起来。大桥镇长江村党总支书记先德江说:“他们在这里工作不仅增加了收入,也增加了村集体公司的收入,我们把工业、田园等融合在一起,让乡村更丰富的发展,让老百姓在家里就有致富之路。”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1-14
(杨尚威 杨小江 记者 程海英/文图)1月13日,在泸州市龙马潭区胡市镇三教村内,当地高标准农田套种“致富菇”项目大获成功,村民们正在原本农闲的高标准农田内采收成熟的大球盖菇。大球盖菇该村现种植大球盖菇20余亩,预计亩产3000斤,年总产量可达6万斤以上,市场反馈效果良好。据介绍,高标准农田套种“致富菇”项目是该镇“十四五”乡村振兴试点项目之一,利用每年秋冬季高标准农田秸秆还田的农闲休耕时间,在闲置的农田内套种大球盖菇,在加速秸秆腐熟还田、增加土壤肥力为来年有机糯红高粱种植奠定良好的土壤条件的同时,还能进一步增加土地利用效率,扩大种植面积,有效增加农户收入。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1-14
 (贾莹 陈欢 记者 张宇 文/图)“这个天麻漂亮的不得了哦……”,眼下,正是采收天麻最佳的时机,采挖、搬运、分拣……绵阳平武县古城镇的村民们一边采收天麻,一边看着金灿灿的鲜天麻,脸上绽放出丰收的喜悦。日前,由衢平东西部协作资金注入的平武县古城镇天麻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15万斤天麻喜获丰收,这也是东西部协作天麻项目迎来的首个丰收季。在山坡上、基地里到处都是村民忙碌的身影,在基地分拣现场,基地负责人蹲着身子、戴着手套,将刚采挖的天麻进行分拣。村民脸上绽放出丰收的喜悦“我们今年的天麻产量大概在10万斤左右,另外还有5万斤左右的种子。”天麻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技术负责人何朝伦说,按照目前的价格行情,今年预计收入可达到550万元。据悉, 2020年,衢平东西部协作资金投入200万元,在古城镇阳南村建设天麻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为当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近200个,解决村民的就业问题。“我在这里务工有一年了,收入有1万多块钱。”古城镇建新村村民王华说,在基地务工期间学习了一些种植技术,自己也打算种20-30亩天麻增加收入。近年来,古城镇的林下天麻发展态势持续向好,企业向村集体经济组织提供菌种、菌棒,以及技术支持和服务为主,通过“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的联农带农利益链接模式,目前全镇已经有三个村发展了林下天麻种植基地,规模已达400亩左右。“下一步,我们计划16个村都要以村集体经济的方式来发展天麻种植基地,预计在三年之内带动古城镇老百姓发展林下天麻仿野生种植基地3000亩。”古城镇相关负责人说。平武生态环境优越,森林覆盖率高,非常适合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作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平武天麻,天麻素含量超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标准,最高达到0.98%,是四川优质天麻的代表,深受市场青睐。“下一步打算以点带面把平武天麻产业做大做强,增强平武天麻在全国同行中的核心竞争力,让平武天麻真正的走出全国、走向世界。”天麻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技术负责人何朝伦说。据了解,自衢江—平武东西部协作工作开展以来,两地结合平武的生态优势,积极探索“生态+”模式 “借绿生金”,大力实施绿色崛起战略,“造血”功能不断强大,同时为平武县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1-14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蒋兵 文/图近日,荣县鼎新镇李家村2组的马铃薯地里,近30个村民正在挖土。随着锄头飞舞,一个个像鹅蛋大小的马铃薯,伴随翻挖的土地露出来。村民正在分装马铃薯。业主张玉洪说,这批马铃薯的亩产只有3000斤左右,但价格不错,挖出来田边批发价1.5元一斤,亩产值4500元左右,这10余亩4万余斤马铃薯全部卖给了重庆商家。张玉洪是马铃薯种植大户之一,一共流转村民挖了花生或收了玉米的“空挡地”120亩播种马铃薯;第二批去年10月18日播种的100余亩,再等20天又要卖了。张玉洪说,第二批的亩产量可以达到4500斤 至5000斤,批发价每斤只相因2毛钱,但因产量高因而每亩比第一批能增加收益 1000元至1500元。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1-13
四川农村日报讯 唐福升 特约通讯员 陈绍海 文/图1月7日一大早,在旺苍县国华镇古松村茯苓种植园区里,一堆堆刚挖出来的褐色“土疙瘩”摆满了山坡和地边,园区的工人们正挥舞着锄头,小心翼翼地对茯苓进行刨土,采挖,清洗,削皮,切片,晾晒,忙得不亦乐乎。采挖茯苓。  “我们在旺苍县兴华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务工,一天也能收入100余元,跟在外面务工的效益差不多。”古松村4组村民杨洪亮说。据了解,2021年该专合社种植茯苓320亩,可采收茯苓产品90余吨,按照市场价格每斤18元计算,收入可达300多万元;而古松村把土地流转给该合作社栽植茯苓,则带动了村里46户、63人剩余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  由于当地属于高寒阴湿地区,辖区内地势海拔高,气候昼夜温差大,且当地土壤还成微碱性,有着种植茯苓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优势。近年来,当地政府积极通过土地流转、承包的方式,建立“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生产模式,引导农户走专业化、合作化生产的路子,不断壮大中药材种植产业,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带动经济发展的致富路。  目前,当地除了发展茯苓以外,还种植有艾草、天麻等其他中药材,实现产量1520吨,产值1500万元以上,有效推进了全镇中药材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国华镇经发办主任吴庆霞介绍,全镇在依托特色中药材、种养业等优势农业资源的基础上,通过扶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抓好典型示范、融资平台、创新经营模式等,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目前,全镇各类专业合作社累计达34家,形成了一定发展规模和产业链条,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拉动效益,带动1350户农民群众实现了增收致富。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1-13
(记者 文莎)1月10日一大早,丹巴县格宗镇江达村脱贫户苟树平匆匆扒了几口饭,就朝后山走去了,“开春要栽苹果树,得先把撂荒地整理出来。”  44岁的苟树平家里有4口人,老婆因病不能干重活,还有两个孩子在读书。几年前,在村两委的帮助下,苟树平申请了产业扶持资金,在自留地里建起了塑料大棚,种植了3亩羊肚菌,全家脱了贫。“美人脆”苹果种植园 丹巴县委宣传部供图  在苟树平的精心管护下,羊肚菌每亩产值达1.3万元。羊肚菌每年11月下种,次年4月采摘,再将土翻一遍种上蔬菜,又是一笔收入——3亩土地每年轮种海椒、西红柿,有1.5万元的收益。  今年,江达村又有了新的方向,规划发展400亩“美人脆”苹果。“口感好、卖得也好,很多客商上门来收,地里就能卖5元一斤,每亩收益可达两万元。”村党支部书记杨方云说,农户主动将撂荒地平整出来流转给村集体,成了苹果园的“股民”,可享受分红。苟树平也是“股民”之一,“等4月份,县上统一购买的树苗来了,生活又有新盼头。”  丹巴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农艺师陈斌介绍,截至目前,全县以丹巴“美人脆”苹果为主的优质苹果种植面积已达到8000余亩,预计2022年底将发展到1万亩。“美人脆”苹果种植园资料图 丹巴县委宣传部供图记/者/手/记产业要跟着市场走  “根据市场需求对现有产业结构进行调整。”采访中,记者对这句话印象尤深。  曾经的江达村选择种植羊肚菌,看中的就是其亩均价值高、生长周期短、市场有需求。如今扩种苹果,更是综合市场多方调研后的选择,也是丹巴打造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举措之一。巩固脱贫成果,必须始终紧盯市场。这里的市场包括对供需关系的认真审视、自身产业优势的深入思考,以及面临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应对措施。从羊肚菌到种苹果树,拓展的不仅是产业方向,更是产业思路。  这也给了我们一个巩固脱贫成果的启示:曾经的贫困村不能一直靠帮扶“输血”,应该提高发展产业的意识、寻找市场的眼光,还要立足长远加强科学谋划。唯有如此,经过脱贫攻坚的“脱胎换骨”后,才能在乡村振兴大潮中继续“强筋炼骨”。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1-12
(何余勤 胡博  记者 游伍琼)“以前我们这个路是泥土路,到处都是坑坑洼洼的,一遇到下雨天,一出门腿上全是泥水,出行特别不方便,现在政府部门把这个修好了,出行就很方便了。”武胜县清平镇罗湾村村民王建华谈起门前公路的变化,不断地点赞。村民王建华谈起的这条公路正是河西乡村振兴示范片万隆镇合众村至清平镇白果村产业环线道路,起于万隆镇合众村,止于清平镇石岭村,全长8.94公里。据悉,为了进一步解决周边群众出行难问题,清平镇党委政府成立项目建设工作专班,加快推动环线道路清平段建设,极大带动周边的产业发展。同时,该镇纪委牵头成立项目建设监督专班,紧紧围绕项目建设进度、工程质量、群众满意度等情况开展监督检查,通过实地检查、明察暗访等方式,及时掌握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对标项目建设进度摸排是否存在吃拿卡要,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廉政风险,并利用“1+N”走访,及时收集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线索和群众对项目建设的意见建议,严肃查处项目建设中优亲厚友等违规违纪行为,切实以有力监督为项目建设提供纪律保障。“公路建成后带动这边千亩产业园的发展,对区域产业发展运输起到了积极作用,有效降低了种植业主的运输成本,极大地促进产业发展,同时也解决了当地群众出行难的问题,改善了群众生活水平。”该镇纪委书记陈平介绍道。以上只是武胜县纪委监委护航乡村振兴项目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县纪委监委把“四好农村路”建设纳入日常监督重点,统筹县乡村三级纪检监督力量,以专项监督、巡查整改等方式,保障全县乡村道路建设建得好、建得快。截至目前,全县共建成县道、乡道、村道共3200余公里,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等级适宜、覆盖乡村的农村公路网络。 “农村道路建设是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该县纪委监委主要负责人表示,未来继续将乡村振兴项目建设作为监督的重点,着力发现违规插手干预项目建设等问题,严查违规违纪行为,确保乡村振兴项目建设成色足。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1-11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杨啦威 记者 刘佳  每年1月是蒲江耙耙柑大量上市的时节。1月4日,记者来到成都市蒲江县大兴镇九尖村,一棵棵柑橘树上,耙耙柑挂满枝头,飘散出浓浓的果香。  “今年雨水少,气候干燥,糖分高,每个果子都抿抿甜!”九尖村2组村民冯玉兰一家正在采收耙耙柑,随手掰开一个橙黄色的果子,晶莹剔透、肉质细嫩的果肉让人垂涎欲滴,一口咬在嘴里,无渣、清润、甘甜,味道特别好。装箱打包现场  大兴镇有耙耙柑2.2万亩,九尖村是核心种植区之一。村支书王进介绍说,全村有爱媛、耙耙柑、不知火4000多亩,其中耙耙柑3200多亩,亩均产量3000斤以上,产值2000万元。  果农忙着采摘,经销商则忙着收果、发货。在九尖村农绿源专合社近240平方米的冷库里,一个个耙耙柑经过分选、装箱、打包,最后通过快递发往全国各地。专合社理事伍斌介绍,耙耙柑货源来自蒲江各大主产区,目前刚上市一周时间,已通过微商、美团、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发货10多万斤,除了省内消费市场,浙江、北京、广东等地也是主要的销售区域。  随着耙耙柑销量的攀升,很多果农实现了“开门红”。就在这两天,九尖村果农王武的12亩近5万斤果子已销售一空,他以2.8元/斤的田边价出售,已入账13万元。  过去,耙耙柑上市期短且集中,果农争相出手,导致优质果卖不出好的价钱。随着留树保鲜技术的广泛应用,不少果农选择“忍一忍”,尽量延长耙耙柑的上市期。  今年,九尖村百乐果业专合社负责人杨国城就给自家的3亩多果树都“穿”上了薄膜外衣,采取留树保鲜技术,让耙耙柑推迟至春节前后上市。杨国城表示,果子套袋、果树盖膜,既保温又防冻,可以有效的延长上市时间,实现错峰销售,春节后价格估计还能更好一些。  “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耙耙柑的田边价要低1元/斤左右;但去年耙耙柑受到突如其来的霜冻影响,影响了果子的品质和卖相,导致价格高开低走。今年大多数果树都覆上了薄膜,抗冻效果好,预计价格也会更平稳,春节前后价格还会上涨。”伍斌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1-10
四川新闻网消息  1月7日,宜宾高县复兴镇陈正村村民胡成明开心地数着刚卖竹子换来的现款。“我在这里卖了10来吨楠竹,收入差不多6000块钱。” 胡成明扳起手指头算起了账,“我还要砍10来吨竹子来卖,加上之前卖的,光是卖竹子我就有万多块钱的收入……”胡成明口中所说的“这里”,指的是位于该镇治安村的宜之乡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竹制品综合型企业。过去,由于销路、交通等原因,该镇村民山坡上的竹子产生经济效益的并不多,连绵起伏的竹林只成了点缀绿水青山的“靓丽风景”,不时会有村民“望竹兴叹”。近年来,该镇紧扣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结合产业实际,高起点谋划,将竹产业发展列入全镇产业发展规划,启动以白鹤村为核心,辐射陈正、群乐、仁共等村的万亩竹林建设,以打造“竹产业基地镇”为契机,让竹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全力打造竹产业特色镇,全镇竹林面积超3万亩,成为高县主要竹产业基地镇之一。产业规模壮大起来了,如何解决竹农销售问题,让竹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竹农持续增收,成为摆在该镇党委政府一班人面前的一道难题?“必须千方百计让竹农就近销售竹子,才能增加竹农收入,从而调动其发展竹产业的积极性……”该镇通过引进业主创办竹子切片厂、支持返乡民工依托境内丰富的竹资源创办竹加工企业等方式,拓宽竹子销售渠道,消除竹农卖竹的后顾之忧,促进了全镇竹产业持续增效、竹农持续稳定增收。有了企业做“靠山”,广大竹农底气十足,种植竹子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以往,我家的竹子只有卖给竹片厂,价格低不说,还要花运费运多远去卖。”该镇陈正村村民周道全感慨地说,“现在,竹子就在场镇边上卖,不仅方便,价格还比以前高,11吨竹子卖了5000多块钱……”在该镇,像周道全一样的村民还有很多。丰富的竹资源不仅绿了山坡,也鼓起了村民的腰包。目前,该镇仅竹产业一项,年产值就达1600余万元。据介绍,该镇将搭乘乡村振兴“快车”,持续加大竹农扶持力度;同时,探索打造具有复兴特色的竹文化品牌,延伸竹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竹种植效益,让更多的村民吃上香喷喷的“竹筒饭”。(宜宾高县融媒体中心   陈小芳供稿供图)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1-07
(刘莲 周丽惠 郑成 记者 程海英 文/图)苕粉是泸州人餐桌上的“常客”,色泽晶莹剔透、口感软糯香滑的手功苕粉最受宠爱。独到的口感来自复杂的制作工艺,品质优良的手功苕粉需经过洗苕、磨浆、滤渣、沉淀、打芡、揉粉、掌粉、出粉、晾晒、分理粉线等十余道工序才能成粉。这种极具民间特色的制作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当时的百姓就有将红苕加工制作成苕粉、干薯条等干粮的传统。清嘉庆《纳溪县志》记有“红苕半年粮,海椒当衣裳。”背靠高山清泉的泸州市纳溪区打古镇松林村避开土多田少地貌劣势,引种进了适应当地沙土壤的板栗苕,制成的苕粉更加绵、柔、细、长,经煮不烂,年久清香,逐渐成为川滇黔边地方名优土特产品。机械解放劳动力尽管手功苕粉名声在外,可复杂的手工制作工序,不仅对制作手艺较为考究,对制作者的体力和协作能力要求更高,长期以来许多农户依旧依靠原始的石磨火煮进行生产,不仅质量得不到保证,产量也很小。随着当地外出务工的青壮劳力增多,留守在家的农民种植的板栗苕只能部分用于加工苕粉自己食用、零星售卖,更多还是做成低附加值的饲料。“要制出优质苕粉,首先淀粉要好,不能有异味,不能掺杂泥沙。以前用人工洗红苕,不仅费时费力,过程中泥沙掺杂,也难清除干净。成品苕粉的色泽发乌且不够莹透,粉条中偶尔会含有遗留砂砾,在煮制过程中也容易断结,苕粉的品质不很稳定也很难量产。”松林村有名的打古手功苕粉传承人杨中成拿着粉瓢,边准备边介绍道。一旁的村民分工有序,有的开始揉搓粉团,有的按照杨师傅的指点掌控灶台火候。等杨师傅站在热气升腾的大锅后,揉好的淀粉团被分成小碗大的淀粉粑,一个个被递到杨师傅手中。杨师傅把淀粉粑装入粉瓢,用力均匀地击打,淀粉便均匀地流入下方的沸水中,通过冷却、漂洗、撕晒等工序,亮晶晶的粉条便被制作出来了。“之前我自己洗红苕累都不摆了,关键是粉碎磨浆,两个小伙子配合起来都吃力,一个人摇滤架,一人提水冲渣。”一轮制作完成,从板凳上歇下来的杨师傅比划道。“现在电动机械逐渐在淘洗、磨浆、滤渣过程中应用起来了,以前需要青壮劳力才能干的体力活,现在留守的老人家也能干地顺手了。粉的品质还有了大幅提升。”“以前不要说用机械了,供电不稳定,头上一盏电灯,桌上还要点起一盏煤油灯,屋头才勉强有些光亮!”看着一旁响着轰隆声的青切苕粉机,站在亮堂的院子里,村民李政国接过了话匣子。“这几年供电改善了,我们也用上更稳当的机子了,不止红苕洗得更干净,用新机器打红苕,磨浆和过滤一步到位,红苕浆还磨得更细、出得更多、更干净,苕粉产量起来了,人还不像以前那么累,大家卖苕粉腰包也都鼓起来了!”致富添加新砝码做优特色产业,实现产业增收,松林村村民用行动书写起致富经。李政国家今年一共做了500斤苕粉,能增收近万元左右,做苕粉剩下的苕渣也被充分利用起来做饲料。此前,由于儿子儿媳外出务工,老两口留守乡里,每年依靠种地收入仅仅只有几千元。如今,依靠做红苕粉的收入,不仅可以生活无忧,余钱还能贴补小两口。松林村目前约有300余户类似李政国这样的村民在制作手功红苕粉。做红苕粉的人多了,红苕种植面积也在原基础上扩大了近300亩,现达2000余亩。每年12月后,松林村便进入生产手功苕粉的高峰期。青切苕粉机和打浆机等设备轰隆隆开动起来后,当地电网也迎来了用电负荷高峰期。为更好地为村民苕粉旺季增收提供可靠电力服务,国网泸州供电公司的客户经理也加大了到村民家中开展线路检修和用电设施隐患排查工作的力度。2002年以前,打古镇还属于还属于小水电供区,电力基础设施长期投入不足造成村民用电难、用电贵的局面。国网泸州供电公司接收小水电供区后,打古镇开始纳入电网改造“一镇一站”的规划中。十多年来,打古镇的电杆越来越多,电线越来越粗。2013年,随着35千伏打古变电站在打古镇正式投运,村民们也从“用上电”走进“用好电”时代。乘着农网改造的东风,2015年以来仅在松林村,变压器从原有的4台增加到现在的9台,改造、新建10千伏线路10.7千米,总投资360余万元。供电稳定了,手功苕粉制作工艺中开始不断引入机械,不仅减轻了李政国这样农户的劳作压力,杨中成和其他师傅也有了更多的时间在古法技艺基础上,从口感、外观等方面对手功苕粉的质量和品相进行改进。现在,打古的手功红苕粉,不仅成品更细长、颜色更加晶莹剔透,久煮也不会轻易断掉,存放周期变得更长。有些心思活泛的村民,开始在规模、品牌和效益上做文章,尝试引进苕粉切割机将苕粉根据品质分段,进行二次加工包装后投入市场,带来更多收益。正如打古镇政府门前手功苕粉文化广场上金色粉锅凤凰雕像寓意的那样,粉锅飞出金凤凰,饱含着打古人民做强做大手功苕粉产业,共建中国手功苕粉之乡,同享美好幸福生活的深情期待。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1-06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杨智林纵横交错的平坦硬化路直通农家,一栋栋青瓦白墙的巴山新居依偎在青山绿水间,发展正盛的养殖场点亮村民致富希望。近年来,巴中市巴州区水宁寺镇土门村以生态养殖助力村民致富增收,持续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我现在住上了新房子,有了稳定的好工作,生活是越来越好了。”1月3日,正在生猪养殖场忙碌的土门村村民苟军感慨地说道。土门村过去是典型的“三边”贫困村,全村林地多、耕地少,山地多、平地少。如何让老百姓在贫瘠的土地上脱贫致富?土门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结合实际,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的模式,先后引进业主发展起肉牛、生猪养殖产业。苟军也在一家生猪养殖场当起了饲养员,现在每年都能挣上四万多块钱。  据介绍,土门村共引进5名业主投资930万元,流转土地1000余亩,发展规模肉牛养殖场2家、生猪养殖场3家,能够实现年出栏育肥猪8500头、肉牛400头,年均利润180万元。带动村民务工800人次,实现年人均增收320元。  现在,一头头膘肥体壮、长势匀称的肉牛、肥猪,已成为土门村带领群众致富奔康的拳头产品。土门村也积极利用产业发展优势,提出了发展“农作物+养殖+酒厂”的有机生态循环农业。“我们将鼓励引导村民种植高粱、玉米、小麦等经济作物,然后由村办企业收购后作为酿酒原料,酿酒产生的酒糟又可以转运到养殖场作为饲料,养殖产生的粪尿还可以还田作为种植粮食作物的肥料,这种模式不仅能降低生产成本,还能使产出的农产品健康质优。以此来进一步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壮大村集体经济,走好我们村的特色产业发展之路。”第一书记杨仟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1-06
(唐福升 康勇)“大黄2021年大约可以采收15万斤左右,总产值大约能够达到35万元以上。”近日,在四川广元市旺苍县双汇镇大坪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赵传志一边组织村民挖大黄,一边向笔者介绍。当前正是大黄收获的好时节,该村600亩的大黄迎来了丰收,当地村民正忙着采收这些致富的“金疙瘩”。田间地头弥漫着淡淡的药香味,地里新挖的大黄堆成小山。大坪村由于山高坡陡、道路崎岖,村里大部分的劳动力外出务工,土地利用率不高。返乡创业的赵传志通过流转村民土地,建立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村民成为合作社成员,领取土地流转费用,就近在园区务工,享受村集体经济分红,一块土地三份收益,留在村里的群众越干越起劲。据了解,大坪村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流转村民土地,发展大黄600亩,白芨、黄精、连翘等中药材400亩。按照“合作社+种植基地+贫困户”股份制运行模式,共计带动全村58户村民加入。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2-01-05
(王滔 记者 程海英/文图)“你的这个菌子都有菌丝了,长势不错,但最近气温较低,你要注意保温措施,不要让菌种冻坏。”泸州市古蔺县观文镇三凤村乡贤人士、“土专家”周游在给群众耐心指导种植食用菌。周游耐心指导种植食用菌自2018年在外务工回家后,三凤村乡村振兴“特聘村主任”周游为更好地照顾家庭,决定在家中发展产业,经过综合调研分析,下定决心要干好农业,他四处学习,拿到了SYB创业培训学员合格证书,提升创业能力指导能力,同时到山东等地学习了无土栽培技术,注册了古蔺益康园生态农业家庭农场,全面做好了农业发展的技术储备和设施准备。今年中旬,观文镇新一届党委政府班子为了推动镇级产业振兴,提出了“一湖两园三地六产业”的战略布局,即全力推进“万头丫杈猪、万亩中药材、万亩烤烟、万亩红粱、万亩食用菌和万亩高山蔬菜”六大产业发展,同步巩固壮大现有“鱼稻共生”产业。在三凤村传达学习镇级发展思路的过程中,周游敏锐地感觉到了发展潜力。“我们观文镇三凤村海拔1000多米,气温适中,非常适合高山蔬菜和食用菌的种植!同时发展周期短,见效快,具有极大的经济效益。自己到各地菜市场、酒楼餐厅和超市等场所充分调研后,了解到高山蔬菜和食用菌需求量大,销路广,往这个方向发展应该没错!而自己种植食用菌用的原料是随处可见玉米芯和秸秆,既帮群众无害化处理了秸秆,同时实现了种植食用菌技术和原料简单化,方便在农村地区推广。”周游兴冲冲地介绍他的发展经验。今年11月以来,周游在自家土地上建造了600平方米的乡贤食用菌种植基地,种植了袖珍菇、平菇、乌塔菜、菠菜、七彩椒等品种的食用菌和高山蔬菜,目前长势喜人,预计在春节前后就可收获,按照现在的市场价估计,该600平方米的食用菌和高山蔬菜的产值在5万元左右,目前已有40余人次在种植基地务工,提高了周边群众的务工收入,同时在金兰街道、双沙镇新建了共计400平方米的种植基地,拓展了发展思路。周游高兴地说:“目前已经有商家和个人已经预定了食用菌,只要种出来,根本不愁销路”。除了自己发展产业外,他还带动监测户胡旭琴家和3户农户种植使用菌,免费提供技术指导。胡旭琴户家庭因为无劳动力,还有一个孩子读高中而纳入监测户,在种植食用菌之前,除了社会保障收入外,几乎没有其他收入来源。周游了解到这个情况后,主动上门服务,除了提供技术指导以外,还帮助其运输菌种、菌包等设施,在食用菌收获后又帮助其寻找销路。胡旭琴心怀感激地说:“我腿脚不便,没有劳动力,做一般的农业生产非常困难。但周游指导的食用菌种植,实现了我在家里空闲的房间里就可以完成种植,同时坐着可以育种,减少了我的活动负担,今年我种植了五个苗床,在周游的帮助下,食用菌收获后得到3000余元的收入,现在我利用这五个苗床重新培育菌种,预计在春节前后就可收获。明年我将利用院坝、周围闲置房屋等场所,扩大食用菌种植面积,我相信,只要自己好好努力,肯定不会比别人差!”在周围邻居的印象中,周游是个不藏私、认真踏实、乐于助人、性格很好的人,他自己说:“只要愿意学习食用菌种植技术的,我都愿意免费教。”因此他是周围出了名的致富能手,只要有种植食用菌意愿的群众,就会打电话或实地考察来向他请教,他也会非常细致认真地指导他人种植技术。目前他已为古蔺本地、合江、贵州等地10余人免费提供了技术指导。   为了与全国各地的人交流种植技术,周游在网络平台开通了线上直播,每天晚上八点半到十点半,他都会在直播间内与观众交流食用菌种植技术,解答观众提出的疑问,同时在交流过程中也深化提高了自己的食用菌种植技术。三凤村支部书记李守奎评价道:“周游一直都很积极上进,而且很有发展思路,因此在2020年5月被聘为三凤村乡村振兴‘特聘村主任’,同时也担任了三凤村三组的组长,工作认真负责,除了带动群众产业发展,也在纠纷调解、为民代办、政策宣传等工作中作出了自己的贡献。”食用菌丰收观文镇党委书记张家友指出,乡村振兴,最重要的是实现人才振兴,要多发掘观文本地的乡贤人士、“土专家”、“土教授”,他们的优势在于能用群众听得懂的“土话”指导群众产业发展,同时能最快的解决群众在发展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指导实用性强,是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因此要更好地发挥这些乡土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不断提高他们的产业服务技能。像周游一样的“土专家”在观文镇还有很多,他们在农忙时节,奔走在田间地头指导群众发展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果。同时“土专家”们利用自己掌握的技术发展特色种植养殖,通过示范引领,带动了观文镇成百上千的农民增收致富,促进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有力地推动了观文镇打造“南翼”有力支撑点、建设古蔺县南部农旅融合发展经济区中心乡镇的进程。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1-05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