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谢佳蕾  牛泽 记者 李全民)12月3日,广元市利州区荣山镇岩窝村陈家田坝里,十余名村民挥汗如雨,青山绿水间,一座现代水产养殖示范园呼之欲出。“以前这里交通不便,村上的年轻人基本都外出务工了,自从开始修鱼塘,好多人都回来了,搞建筑的、开农家乐的、发展养鱼的都有,我们这里人气是越来越旺!”望着眼前热火朝天的场面,岩窝村党总支部书记陈金彬脸上乐开了花。过去,岩窝村群众主要收入以外出务工和务农为主。2019年,利州区引进了四川省金宜玉生态渔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岩窝村投建了  183  亩的阳光水产养殖示范园建设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已完成,并于2020年9月份投入运行,二期工程即将完工,三期工程正在规范中。建成后,每年可养成鱼120万斤,孵化鱼苗3000万苗,年产值可达5000万元。“我们通过‘公司+村集体+农户’的模式,不仅为群众提供务工岗位,吸引年轻人返乡,更是为他们提供技术、鱼苗,带动大家共同发展渔业,打响我们岩窝村鲈鱼名气。”金宜玉生态渔业公司总经理向维告诉记者,示范园采用工厂化封闭式内循环养殖,通过智能一体化控制系统,让饲料投放、水体流动、旋转、供氧等环节全部智能化,保证产品标准化,  除了养殖鱼类,岩窝村还流转土地300亩,引进了市金睿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羊肚菌,通过入股分红、园内务工等方式,拓宽集体和群众增收致富门路。“荣山镇始终把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以发展特色产业不断增强村集体自身‘造血’功能,推动村集体经济扩量增效、蓬勃发展。”荣山镇党委书记白刚说,“下一步,我们将以水产养殖产业园为依托,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群众发展农家乐,大力打造农旅融合示范基地,进一步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12-08
  (唐福升)眼下,虽然天气寒冷,但四川广元市旺苍县水磨镇广福村却是一片火热。  在旺苍县水磨镇广福村乌天麻种植基地里,灌木林层层叠影之下,村民一锄头挖下去,再挪开腐木,一个个大如红薯的乌天麻便出现在眼前,村民们忙着采收。  广福村曾是旺苍县的一个深度贫困村。在广元市科技局定点帮扶和旺苍县水磨镇党委政府的有力推动下,广福村把发展高山乌天麻作为脱贫攻坚主导产业之一,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通过“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等方式,大力发展乌天麻产业,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完善了产业链条,全村栽培乌天麻1000余亩,90%以上的村民都在种植乌天麻。不少村民种植完乌天麻后又外出务工,实现了多渠道增收。  水磨镇广福村村民李加贵告诉笔者,自己种植了2亩天麻,抽空还可以外出务工挣点钱,年底可以收入一两吨天麻,产值可以达到4万元左右。  “乌天麻已是村里的主导产业,今年自家种植的乌天麻收入有7万余元,周边老百姓看到广福村村民赚了钱,也动了心,纷纷利用自家房前屋后的空地或自有林地搞起了乌天麻种植。”水磨镇广福村村民唐绍红对笔者说。  水磨镇广福村第一书记卢琦表示,今年全村的天麻总体收成较去年比较稳定,预计今年全村出产乌天麻100吨以上,将实现产值600万元以上,带动老百姓人均增收超2500元。  卢琦说,各级党委政府和帮扶单位出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提供乌天麻菌种培植、商品天麻种植和产品深加工一条龙服务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天麻食用产品,延伸天麻产业链条,先后推出了天麻粉、天麻面、天麻酒等一系列天麻保健品,进一步提升产业效益,为广福村大部分不能外出务工的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  谈到下一步的打算,卢琦信心十足地说,将调整产业结构,食材上占到80%,药材上占20%,食材上主要是在药膳上进一步开发,比如说天麻炖鸡、天麻煮羊肉这一块也要进一步开发。希望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把附加值提高30%到40%,进一步提高天麻产业对乡村振兴的支撑力度。  为了巩固脱贫攻坚所取得的成果,水磨镇不断拓宽致富路,除了主打产品乌天麻的种植以外,还增设了木耳、香菇种植,羊肚菌栽培,蜜蜂散养以及特色食品研发等多个项目。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12-07
(陈雨 周洋 记者 程海英/文图)初冬时节,泸州市纳溪区天仙镇银罗村的万亩枇杷迎来盛花期,在冬日暖阳下,果农们正忙着疏花、修剪枝丫,林下置放着的一排排蜂箱上布满了忙碌的小蜜蜂,枇杷花成为它们采集蜂蜜的蜜源。阳光下盛开的枇杷花,金黄灿烂,一阵风吹过一股淡淡清香味    每年枇杷花开的时节,除了当地果农自家喂养的蜜蜂忙着采蜜外,不少外地蜂农也会带着蜂箱慕名而来采集枇杷花蜜。“这次一共搬迁了20个蜂箱到银罗村,这里的枇杷花多、花期长而且品质好,蜂蜜产量高。”冒明桃拿着新鲜提取的枇杷蜜说。他是纳溪区的一名流动蜂农,依据不同季节的花期,四处寻找合适的蜜源,迁移蜂箱追花逐粉,提高蜂蜜产量。从枇杷花中采集的蜂蜜呈琥珀色,口感细腻并且有着浓郁的枇杷香味,有清肺止咳等保健功效,在美颜、润肠上也有一定的辅助作用。“我们银罗村现在一共有240个蜂箱,一个蜂箱可以赚200余元,一年收入可达50000元,喂养蜜蜂后不仅可以实现增收,还能帮助枇杷花授粉,提高来年枇杷的挂果率。”天仙镇银罗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周奎说。蜂农们正在查看收获的蜂蜜    枇杷花除了可以采集蜂蜜之外,还可以制作成枇杷花茶。2019年,纳溪区天仙镇依托万亩枇杷基地,不断延伸枇杷产业链,利用枇杷疏花时疏掉的花蕾,通过分蕾、杀青、摊凉等近10道工序,制作成“枇杷花茶”,变废为宝,让一季枇杷换来两次收入。枇杷花茶富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E,具有润肺止咳、清热解毒、缓解呼吸道问题等药用价值,深受茶品市场认可和消费者的喜爱。“每年我们银罗村集体公司仅仅利用全村疏掉鲜花的十分之一就可实现近40万的枇杷花茶产值收入,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还能帮助果农增收,一举两得。”周奎说。近年来,纳溪区依托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围绕农业产业不断做大做强“美丽经济”“花果经济”“旅游经济”,形成全方位、链条式、多元化发展道路,实现富民增收,助推乡村振兴。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12-07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刘玉明初冬,行走在三台县断石乡先锋村蔬菜基地,一垄垄青菜铺展绵延,翠绿的颜色给冬天的田野增添了勃勃生机。“再过二十多天,就可以采收了,两亩多地收入7000元不成问题。”在菜田里,村民邓廷清老人望着一株株长势茂盛的青菜,开心地算起了收入账。先锋村蔬菜基地  先锋村曾是省定贫困村。2017年,在帮扶单位的协助下,该村成立了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社员100多户,并与酱腌菜公司签订了购销协议,发展以青菜为主的蔬菜产业,解决群众脱贫增收问题,实现了整村脱贫。  合村并组后,该村与原新田村合并,借助产业基础,合作社引导村民扩大蔬菜种植规模,全村仅青菜种植就达1200余亩,并辐射带动周边村社发展青菜种植近 500亩。“合作社原有入社农户100多户,现在有500多户,种植规模和质量都得到了提升。”村党总支书记田洪告诉记者,青菜是“短平快”产业,生长周期在3个月左右,最高亩产能达到7000多公斤,具有时间短、产量高、见效快等特点。  “目前青菜价格在 450元/吨以上,除掉人工和肥料等支出,亩收入有2400多元,这笔账还是有算头的。”年逾七旬的邓廷清老人说,青菜种植技术简单、管理也不复杂,还没有处理秸秆的问题困扰,对于他这样的老人来说,是赚钱的“轻松活路”。  更让人感到开心的是,自己一有空就到合作社“帮忙”,个把月下来就有三千多元的“额外收入”,“家门口打工挣钱,来得快!”  在该村,像邓廷清这样既发展蔬菜种植,又在合作社务工的村民不少。  去年,村合作社用工群众就达到 100 多人,劳务支出50多万元。该村4组的唐建华因家人生病,是村里唯一的贫困监测户,通过种植青菜、在合作社务工,收入连年攀升,“合作社免费提供种子、技术,包销售,不愁没有收益。”  合作社的青菜加工中心,村民们正在清洗发酵池。收割后的青菜将在这里进行粗加工,制作成酱腌菜,交售给农业公司。“比单纯卖青菜价格高了一两倍。”田洪说,通过发展订单农业,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保证了种植户收益。  从种植到粗加工,最终成为美味可口的泡菜,一株青菜的价值得到有效提升,村集体经济也不断壮大。昔日的空壳村,如今村集体经济年收入3万元以上,先锋村将一株株小青菜变成了百姓致富的“大产业”。  青菜收获后,合作社将组织农户种植豇豆、茄子等时令蔬菜,并辐射带动周围村社壮大农业产业,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提高群众的收入。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12-07
四川农村日报讯 刘昌盛青山连绵,郁郁芳香,在宜宾市南溪区黄沙镇清水村,一片片柑橘林果实累累。近日,果农们正趁着冬日暖阳,忙着梳枝、清果。柑橘挂满枝头  “今年长势还可以,果形和口感都很不错,绝对又是‘爆品’。”种植户刘代宏拿着剪子,搅动出浓郁的柑橘味道,“这一片有两百多亩,目前,部分已进入了成熟期,今年收获三十万斤问题不大。”  “一晃眼三四年了,想不到发展到了今天这样的规模。”刘代宏感慨道,让他能够一路走来的,不仅是当地优良的自然禀赋,也有当地政府的倾力帮扶。  缺少土地,当地就积极协调流转土地;路不通,一条蜿蜒的盘山公路既便民又富业;劳动力不足,当地就积极宣传动员,如今,每年2000个用工量展现了产业发展的普惠效应……柑橘园俯瞰  而随着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的走深走实,农业产业发展有了更大的空间和更好的机遇。目前,黄沙镇依托适宜的气候条件和优良的生态环境,已发展了柑橘、猕猴桃、火龙果、樱桃等2500余亩,产值达3000余万元,使一片片青山演化出了金山银山的模样。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12-07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杨益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今年的冬笋咋个比去年贵了这么多哟,去年这个时候每公斤批发价也就10元,而今年却卖到20元。若在市场上,还要贵好多。”11月28日,在泸州市纳溪区龙车镇鼓楼村,专门驱车来村里购买冬笋的泸州城区市民李维平,没想到一问价格,竟然让他吃惊不小。鼓楼村副主任、冬笋采挖能手钟建却说,今年冬笋的价格偏高,还是缘于冬笋的产量较上年减产原因所致。  “冬笋产量较少,价钱当然会比较高。”钟建说,虽然今年冬笋的产量减少了,但价格上来了,总收入应该不会少于去年。钟建表示,竹林中的泥土都被晒板结了,没有多少笋可挖。  鼓楼村盛产楠竹,目前该村楠竹种植面积达到了5000亩,是纳溪冬笋的主产区,但今年冬笋的批发价也要20元/公斤,比往年 10 元/公斤的价格翻了 2倍。钟建告诉笔者,今年冬笋个头普遍较小,不像去年的冬笋那样又肥又胖。“去年挖到2斤多的冬笋是常有的事,今年能挖到1斤重的冬笋都极少了。”钟建说。  纳溪区龙车镇农技推广技术服务站站长马剑认为,“今年7—9月份的连续高温天气是主因,预计今年的冬笋产量较去年至少减少了六成以上。”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12-06
(唐千越 记者 程海英/文图)“柠檬个头大,肉汁细嫩,味道正宗得很!”12月1日,泸州市龙马潭区双加镇大冲头村柑橘文化博览园里,市民王宇提着满满一篮子的柠檬高兴地说。满满一篮子柠檬 日前,龙马潭区双加镇大冲头村柑橘文化博览园的40亩柠檬迎来采摘季。走进果园内,柠檬清香扑鼻而来,绿油油的柠檬树枝繁叶茂,一个又一个金灿灿的柠檬挂满了枝头。游客穿梭在柠檬树下,挑选、采摘新鲜柠檬,忙得不亦乐乎。游客们正在挑选柠檬“柠檬富含维生素C,可以预防心血管疾病,就过来摘一些送给爸妈。”专门从泸州开车过来采摘的市民邓春雪说。“今年基地柠檬的产量大约在6万斤,按现在的行情,可以卖到4元/斤,预计春节期间可以达到10元/斤。”该博览园种植基地负责人余效鹏介绍,自2016年以来,柑橘文化博览园依托双加镇乡村旅游优势,引进国内外优质品种,分批次种植了10余种应季水果共1500余亩。柠檬40亩双加镇大冲头村党委书记肖运辉介绍,柑橘文化博览园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大力发展种植产业,为农户增收致富。下一步,该园将大力发展柠檬种植的同时,不断夯实特色产业发展基础,组织农户开展培训,学习先进的种植和经营管理经验,为特色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持续添动力。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12-03
(陈宇坤 记者 杨颜铭)冬日暖阳,乐至县仁义寨村集体产业大雅柑橘种植基地的果子进入防寒期,漫山遍野的黄果香飘四溢。11月30日,国网资阳供电公司8名共产党员服务队队员们来到大雅柑橘种植基地,巡检基地用电线路,帮助缺乏劳动力的果农给柑橘套上防寒袋,助力果农增收致富。帮助缺乏劳动力的果农给柑橘套上防寒袋仁义寨村是资阳供电公司对口帮扶的村,该村目前种植大雅柑橘65亩,蜜桃95.6亩,还有部分猪、羊养殖业。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资阳供电公司持续关注该村产业发展,先后邀请农业专家、农资企业前往该村进行技术指导帮助。在供电服务方面,资阳供电公司供电服务人员不定时为果农上门服务,检查抽水用电、配电线路等用电设施,及时消除用电安全隐患,积极向果农宣传安全用电知识,保障了该村集体产业的种植质量。给柑橘套上防寒袋    日前,资阳供电公司在得知仁义寨村集体产业种植的大雅柑橘还有8亩地因前期雨水天气没有来得及对柑橘进行套袋之后,公司党委立即安排公司8名共产党员服务队队员前往帮助。“今年是种植大雅柑橘的第三年,算是正式挂果的第一批果实,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明年二月初,果实就能成熟上市,非常感谢我们电力公司共产党员服务队队员们,保障了我们剩余8亩地的收成,明年我们预计能收成柑橘2万斤,收入6万余元”仁义寨村驻村队员谭伟向记者介绍道。下一步,资阳供电公司将持续关注该村产业发展,通过引入“红桑妹”直播销售,帮助果农拓宽销售渠道,提升当地收入水平。据悉,资阳供电公司从春耕到防寒期间,在该县开展助农行动20余次,50余名党员、团员志愿者参与助农活动,升级改造低电压线路、增加户均容量,以完善的电网和稳定可靠的供电,在农作物生长期保证农业基地灌溉水源充足,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生产,多次受到当地党委政府和老百姓点赞。(资阳供电公司供图)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12-03
四川新闻网消息 近年来,宜宾市兴文县把发展肉牛优质产业作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来抓,积极引导群众大力发展肉牛养殖,让群众实现持续稳定增收。在大坝苗族乡建国村,随处可见郁郁葱葱的牧草。牧草地里,兴文县坝中间生态农业公司的养殖户程天明正忙碌着,为他养殖场里的肉牛准备草料。回到养殖场,程天明熟练地操作着牧草粉碎机,只见一捆捆牧草进入粉碎机后瞬间变得细碎柔软,通过混合玉米粉和麦麸就成了适合肉牛进食的草料。“我这里的肉牛以喂青贮为主,既可以降低喂养成本,也适应规模化养殖。”程天明一边介绍着,一边将刚刚混合好的草料放到饲料槽。程天明已经有30多年养殖肉牛的经验,近年来随着肉牛的行情越来越好,他也慢慢从最初的一两头肉牛,到现如今常年存栏百余头,并成立了农业公司,力争把肉牛养殖往规模化、科技化、品牌化发展。“这段时间肉牛的行情很好,前几天才卖了100多头,均价2万多一头,单是这次收入就有200多万元。” 程天明满脸笑容地给记者算了笔账。据悉,兴文县积极扶持和发展肉牛养殖户、肉牛适度规模养殖户、家庭牧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同时加强技术服务,组织专家开展技术培训与指导,推动肉牛产业做大做强。有了好政策以及技术培训、疾病预防等方面的保障,程天明的养殖积极性很高,下一步准备对牛场进行扩建,年出栏肉牛将达到1200头,收入也将翻番。在大坝苗族乡,像程天明这样的养殖户还有很多,他们通过养殖肉牛,在小康致富路上越走越稳,越走越有劲。据介绍,大坝苗族乡目前肉牛存栏6800余头  50头以上规模养殖户18家,肉牛养殖示范户24户,肉牛养殖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围绕兴文县确立的“4+3”农业产业体系,我们科学规划肉牛养殖产业,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各项方针政策,发挥养殖示范户带头效应,争取带动更多群众加入进来,真正让群众腰包鼓起来。”大坝苗族乡副乡长罗斌满怀信心地说道。(兴文县融媒体中心 叶青青 吴玉娟 供图稿)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12-02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杨波 特约通讯员 周汉兵南充市高坪区青居镇明光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小小的白萝卜成为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的“金萝卜”。村民正在地里劳作  11月20日,在青居镇明光村萝卜种植基地,不少村民正在沿着沙地沟渠进行钩苗、铺地膜等工作,而旁边地里的萝卜幼苗绿叶苍翠,长势喜人。明光村萝卜种植基地建于2017年,是嘉陵江渠系整治后利用滩涂而建立的,面积1400多亩,如今年产值1000余万元。萝卜除供应南充本地市场外,远销山东、上海、北京、广州、江苏等地。同时,带动周边上千名村民通过流转土地、入股分红、基地务工等方式增加收入,人均年增收4000余元。  “我就住在1组,从基地建起来我就在这打工,每个月都有固定的活干,工资3000多块钱,每年算下来有几万块钱的收入。”村民粟莉开心地告诉笔者。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12-02
四川农村日报讯 顾朝辉 特约通讯员 肖开丰 记者 刘佳  11月25日清晨,中江县回龙镇沿河村兰礼良、侯素华、唐德友、吴中秀等20余名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组成“务工队”,迈着步伐来到沿河村蔬菜种植基地。这是他们搬迁后就近就地务工的第二个年头。沿河村聚居点 摄影 肖开丰  沿河村红豆湾聚居点于2019年修建,该聚居点搬迁群众36户85人,是中江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之一。为了让搬迁“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该镇坚持“蔬菜立镇,就业致富”的原则,目前在沿河村已发展蔬菜产业1400余亩,食用菌180余亩。两个产业均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日均提供就业岗位100余人,搬迁户年均务工天数超160余天。  说起现在的生活,搬迁户彭国海心里乐开了花,“感谢国家这么好的政策,真是做梦都没想到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水电气三通,还配套有体育设施和活动广场,房子周边还规划了家庭菜园,在农村享受到了城里的服务!”谈及当初村上组织土地流转的事,彭国海更是感慨连连,“真没有想到这个产业这么好,不仅每年土地流转上千元的收入,我爱人就在附近的蔬菜基地、食用菌基地务工,一年还有近万元的收入,成了职业农民。”村民在劳作 摄影 肖开丰  对聚居点产业发展,搬迁户罗书琼也有话说:“我们村的产业发展要得,巴适,蔬菜种植有季节性,食用菌种植就是有益补充,这两个产业结合起来,一年到头基本上不愁没有活干。”  为了强化职业农民的培养,该镇通过邀请农业农村局、人社局等相关单位专家,对全镇的搬迁群众种植技能进行培训,提高就业能力和工资水平。  该村党支部书记邓文平说:“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延长蔬菜和食用菌产业链,引进购买蔬菜的深加工和食用菌风干储藏的设施设备,进一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拓展就业岗位,真正让这两个产业成为我们乡村振兴和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12-02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周颖昳  初冬时节,映着山光风色,坐落于龙泉山脉中段的成都市青白江区福洪镇杏花社区美得像一幅画。  行走在阡陌纵横的山路上,远山含黛,近水如烟,万亩杏林与整齐划一的民居交相辉映,吸引着一拨拨游人纷至沓来。福洪杏标准示范园区。受访者供图钟情杏产业打开致富大门  “村里产业兴旺,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我种植了6亩杏树,亩产1500斤左右,今年杏子上市时卖了个好价钱。”杏花社区年过七旬的欧国洲乐呵呵地表示,现在的日子再舒坦不过。  过去,杏花社区靠种植土豆、玉米为生,收入来源单一。自2001年种下第一株杏树后,通过专家指导、调研考察以及多方论证,确立了以杏果为主的特色主导产业。  面对迅速扩张的种植面积,2007年社区成立了优质杏协会负责杏果技术指导和统一 销售,并率先采取“公司+协会+种植户”的新型托管模式,保障了杏产业的高质量发展。2011年,“福洪杏”获国家地理标识产品保护。  杏花社区先后培育引进30余个杏品种,甄选出了适合当地气候土壤环境的金太阳、凯特杏、海棠红三个优良品种进行推广,先后建成优质杏母本园500亩、福洪杏新品种培育基地300亩以及福洪杏标准示范园区3500亩,全村种植规模达 5000亩,年产量达7500吨,农业产值达7520余万元。提升附加值走多元发展路  为提升品牌效应和产业附加值,近年来,杏花社区依托杏林,先后引进66号房车度假营地、和盛田园东方等项目,积极发展文旅体融合发展的新产业、新业态,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年旅游收入达3980余万元。  “2018年杏花山上民宿一期开始建设,并于2019年8月推出4个样板院投入运营,运营一年以来,原乡风格的风貌与独特的管理模式,得到了市场认可与肯定。”谈起杏花社区创新发展的民宿产业,社区党委副书记白洪金言语中有些自豪。  据介绍,杏花社区打破传统民宿经营方式,创新“村集体资源资产入股+社会资本投资建设+运营商运营”的产业模式推动民宿项目,让杏花社区因杏产业而富起来、火起来。  “2020 年,杏花社区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1624元,比2017年增长了56.8%。”白洪金说,借助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契机,杏产业不再是“小打小闹”,而是呈现多元发展的良好态势,不仅为群众增收开辟了新路子,也让乡村活力涌动。改良老杏树产业提档升级  90后黄仁根是在杏花社区长大的,毕业后,他一直心系家乡的这片杏林。2015年,黄仁根回到家乡,成为一名社区工作者,开启了优化改良杏树的新尝试。  2020年6月,撤乡并镇、合村政策后,黄仁根在社区杏产业上发现一系列的问题:品种不够,三个品种的采摘期较为集中,前后只有二十多天,杏子销售也是一个难题,很多农户的杏果没有管理好、滞销,基本都烂到地里;杏树老龄化尤为突出,杏树老化后会导致杏果口感欠佳,卖相不佳。  通过多方参观学习和实践,黄仁根想到一个解决办法:在景区内建立一个优质杏示范园区,邀请省农科院专家来进行技术指导,对现有果树进行改良,通过示范展示,带动优质杏种植技术推广和品牌提档升级。说干就干,黄仁根在镇党委、社区党组织的建议下成立了成都杏满山生态观光专业合作社,并带领周边农户加入到合作社,成为合作社成员,带动农户共同探讨杏产业发展出路。2020年12月,示范园选址客家杏花景区内,其中40亩用于建立杏产业标准示范园,还连片带动120亩优质杏示范标杆园区。  目前,示范园已初具雏形,黄仁根说,矮化后的老树果实个头均匀、糖度高、结果量也更多,今年疏果去掉了五分之四,剩下的挂果量也达到改良前的两倍多,未来有望超过盛果期水平。在社区及专合社的示范引领下,杏花村漫山遍野的杏花将越开越旺盛。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12-02
(康勇 记者 李全民)“今年大黄受天旱和雨水的影响,大约可以采收15万斤左右,老乡采完运到村加工地点就4角一斤,人工工资在6万元左右,总产值大约能够达到35万以上。”近日,旺苍县双汇镇大坪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赵传志一边组织村民挖大黄,一边向到访记者介绍说,当前正是大黄收获的好时节,该村六百亩的大黄迎来了丰收,当地村民正忙着将这致富的“金疙瘩”进行采收。这几日,天气晴好,种植的大黄漫山遍野,村民们熟练地用锄头采挖出大黄,一走进大黄种植园区,田间地头弥漫着淡淡的药香味,侵入心扉,地里新挖的大黄堆成小山,大坪村由于山高坡陡,道路崎岖,村里大部分的劳动力都在外出务工,大量的土地利用率不高。以前村里发展过产业,但对于留在村里上年纪的老人来说,单打独斗和粗放的农业生产并不能致富增收。返乡创业的赵传志经过流转村民土地,建立中药材种植专合社,村民成为专合社成员,领取土地流转费用,就近在园区务工,享受村集体经济分红,一块土地三分收益,留在村里的群众越干越起劲。“这里以前种了十几年烟,但是那个产业很累,现在我们搞大黄产业,去年我就挣了2万元,这个月可能挣个3000—4000元钱。”旺苍县双汇镇大坪村七组村民伍成华笑呵呵的说。“园区建起后,让在家的闲置劳动力找到了一份务工的收入,也带动了部分老百姓自己在栽种,给他们增加了收入,”该县双汇镇大坪村党支部书记杨军说介绍说,下一步准备建一个初加工的厂房,建造大黄产品,进一步延长大黄产业链。大坪村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流转村民土地,发展大黄600亩,白芨、黄精、连翘等中药材400亩。按照“合作社+种植基地+贫困户”股份制运行模式,共计带动全村58户村民加入共同发展,保证了村民有稳定的收入。如今,当地在发展带动的同时,也逐步规划深挖大黄产业链,让大黄成为长期富民兴村的好产业。“双汇镇提出了‘2345’的发展方略,即2万头生猪、3千亩的道地中药材、4千亩茶叶、5千亩核桃,促进全镇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农民全面发展,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旺苍县双汇镇副镇长郭明靖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双汇镇以产业兴旺为乡村振兴的突破口,像大坪村这样的一村一品,是双汇镇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的缩影,该镇将按照产业布局,因地制宜、因户施策,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在大山深处走出了一条富民强村的道路。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12-01
(陈雨 任小冷 记者 庞玉宇 文/图)“走,上山挖笋子咯……”眼下,正是冬笋收获季节,11月29日,记者走进冬笋重要产地泸州市纳溪区白节镇竹海村,一片片青翠欲滴的竹林映入眼帘,趁着难得的晴好天气,村民余洪良一大早便招呼上邻里一同上山采挖今年的第一批冬笋。村民现挖出来的冬笋。冬笋素有“金衣白玉,蔬中一绝”的美誉,因其质嫩味鲜、清脆爽口,深得食客喜爱。今年,国道546直达竹海村,打通了冬笋外销的道路,该村通过成立竹笋专业合作社,分区域建立冬笋收购点,就近集中统一收购销售,让村民足不出村就可以高价销售自家冬笋。“今天上午挖了一二十斤冬笋,不仅有200多元的收入,还锻炼了身体,一举多得啊!”龙祥焱是白节镇竹海村的一名农户,每年冬笋丰收时节都会到山上采挖冬笋,如今有了合作社收购,他更加干劲十足。据了解,2020年旺源竹笋合作社建立冷库,通过冷冻运输车将新鲜采挖的竹笋运往沿海城市,扩宽销售渠道。“今年的冬笋收购价是每斤10元左右,产量预计能够突破100万斤,产值可达到1000万元。”白节镇竹海村党总支副书记余源坪高兴地算起账来。近年来,竹海村立足10万亩竹资源优势,坚持“绿色发展”“特色兴区”“纳溪生态+”战略,在竹林基地、竹产业园区、竹林风景线建设等方面融合发展,切实做美竹林颜值线、做强林竹项目线、做实富民产业线,通过林下发展林下种养循环,打造独具品牌的“山货经济”,独具特色的“竹笋之乡”,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增长,助推乡村振兴。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12-01
(谢佳蕾 向斯琦 记者 李全民)11月26日,走进广元市利州区河西街道学工村,记者看到机器轰鸣,工人们正在忙碌,不远处的高坎上,村民正带着笑容翘首以盼……这是村里新修建的天麻基地施工现场。“我们一有空就来看下进度,盼着项目早点竣工。”学工村两委委员王兴云笑着说,“发展天麻产业不仅增加了集体经济收入,更是为村民增收致富拓宽了门路,让大家感受到乡村振兴带来的红利,日子越来越好,收入越来越高!”作为2021年(第二批次)中央和省级财政衔接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建设项目之一,学工村天麻基地总投入资金40万元,计划搭建生产设施钢架大棚1000余平方米,种植天麻30余亩。“我们探索出‘公司+基地+农户+集体经济’的特色产业发展模式,与四川九州赤健医药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构建起利益联结机制。”学工村党总支部书记彭广明介绍,村两委以村集体固定资产入股保底定额分红,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吸纳当地剩余劳动力100余人就业,进一步实现村民就近务工增收。同时,医药公司通过提供种植技术、培训、种子、保底回收等相关服务,激发带动周边20余户农户利用房前屋后空地种植天麻,让村民在“庭院经济”生动实践中,钱包“鼓”起来。“现在足不出户就能实现增收,再加上在天麻基地劳动和土地租金收入,我家今年又可以增收一万多元!”村民王学平说。近年来,利州区着力构建“5+3”农业产业体系,推进绿色果蔬、生态养殖、木本油料、道地中药材、四季花卉等五大主导产业发展,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巧念优、绿、特、强、新、实“六字经”,坚定不移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引领绿色种植和生态养殖的融合发展之路,推动农业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11-30
(郑植译 王立龚 记者 侯东 文/图)“有了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即使今年阴雨天气再多,我们也不担心粮食收割、烘干、受潮等问题,因为,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会轻轻松松帮我们搞定。”11月26日,说起村里的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剑阁县白龙镇碑垭村村民袁安海一脸开心。碑垭村村民们的幸福得益于剑阁县着力打造的专业化粮食产后服务体系。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开展“代收割”业务近年来,剑阁县牢牢把握促进粮食提质进档这一重要目标,强力推进实施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全县已建立粮食产后服务中心12家,主要分布在白龙、普安等粮食生产重点乡镇,实现年清理烘干能力达10万吨。今年以来,12家粮食产后服务中心累计清理烘干粮食13810吨,实现节粮减损700吨,增加农民收入200万元以上。“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体现的是专业人做专业事。”白龙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张培伟告诉记者,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以其专业化、科学化的服务,减少了粮食损坏,避免了粮食品质下降,确保了粮食在入仓前达到收储标准,让老百姓的饭碗里装满优质粮。同时,也让群众收入实现增加。据介绍,在着力构建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全覆盖中,该县充分利用闲置资产进行维修升级改造,探索以租代管新模式。此外,该县还积极鼓励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充分利用收割、仓储、加工等优势,开展代收割、代清理、代烘干、代储存、代加工“五代”服务,不仅解决了当地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不足问题,还推动了乡村的产业振兴。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11-30
(江琪 记者 侯东)“哞、哞、哞……”一大早,青川县房石镇里河村村民赵良武来到肉牛养殖基地,给肉牛添加草料,忙得不亦乐乎。赵良武告诉大家,早年间,为维持生计,他选择外出务工,但无法照料家庭,收入也很微薄。在青川县委县政府的引导和鼓励下,他决定返乡创业发展养殖。创业初期,因资金不足,赵良武申请了创业贷款20万元。有了这笔资金,给赵良武在创业路上解决了不少难题。如今,赵良武通过养殖已发展能繁母牛20头,日子越过越红火。接下来,赵良武还将继续扩大养殖规模,他的目标是发展到50头。“牛羊产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肉牛羊产业对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具有重要作用。”青川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青川作为农业山区,拥有适宜发展牛羊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有发展牛羊产业养殖传统和优势。接下来,青川将按照“扩量提质、做强主体、延伸链条、绿色循环”发展思路,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持续做大做强肉牛羊养殖经营主体,兼顾小规模和散养户,种养结合、农牧循环,延伸肉牛羊精深加工链条,打造特色品牌,全力推动牛羊产业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青川立足资源禀赋,发展牛羊养殖只是产业发展其中一例。作为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青川有茶叶、山珍等特色优势产业,拥有青川黑木耳、青川竹荪、青川天麻、七佛贡茶、白龙湖银鱼、青竹江娃娃鱼、唐家河野生蜂蜜等7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青川茶叶、山珍等农产品品质非常好,短板是量还不够,品牌建设上也有不足。当前,我们正想方设法把短板补齐。”青川县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县正在加快推进优势特色产业提质扩量,特别是在茶叶产业上,将着力抓好“青川白茶”“七佛贡茶”两大品牌,让“一片叶子富裕一方百姓”。接下来,青川将突出发展绿色山珍、名优茶叶两大农业主导产业和木本油料、道地药材、生态养殖三大农业特色产业,以及现代农业种业、现代农业装备、现代农业烘干冷链物流三大先导性产业,加快建设“2+3+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围绕绿色山珍和名优茶叶两大主导产业,建设“生产+加工+科技”现代农业园区,加快推进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全产业链发展。同时,不断完善地标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积极创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推进“有机青川”建设,做优青川绿色生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按照户建场、场入社、社联企、企接市方式,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支持引导产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建立完善山珍、茶叶等产业协会,构建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家庭农场、集体经济组织+农户“4+1”联农带农机制,切实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11-30
四川农村日报讯 刘矜 特约通讯员 陶广汉无论在眉山市东坡区城区街巷还是乡村院落,每当听到“叮叮当当”敲打的铁器声,购买麻糖的人便纷纷围拢来。11月16日,进城转悠的东坡区思蒙镇宋堰村69岁的村民何建国边卖麻糖边说:“我平常都是骑车到城里来卖麻糖,一年下来的毛收入5万多元哩。”何建国在城里卖麻糖  据介绍,宋堰村农民历来有家庭作坊制作麻糖的传统习惯,是小有名气的乡土特色产业。然而因近年村里人大多外出务工或从事他业以后,村里的麻糖产业便逐渐萎缩起来,加工生产量较过去大大减少。“如今依然在从事麻糖生产的大多是留守老人了。该村村支书张沛介绍,因为这些老人一则与麻糖制作有缘,二则尚有一定劳动能力,所以他们不愿放弃本行,靠勤劳支撑麻糖产业,从开心挣钱中充实过好老年日子。7组村民何建国夫妇,一对儿女各自成家立业,务工在外少有回来,老两口凭着一手家传制作麻糖的技术,坚持用购回的麦子、糯米等作加工原料,将煮熟的糯米饭加麦芽进行发酵,经过熬制和冷却等多道工序处理,加工制作成质量、色彩、口感上好的风味麻糖,赢得市场消费者的广泛青睐。  “我生产的麻糖都是自己零售卖出去的。”何建国介绍,每天一大早,他就会把按定量制作的麻糖,摊放在圆形的竹编盖上,连同背篼一起栓实在自行车后座,然后便骑上车开始一天行程,不是转悠在城区大街小巷,就是穿梭在乡村院落,随着一阵阵“叮当”敲打的叫卖声,时不时引来购买麻糖的“好吃嘴”。  “我每天保持10斤左右的销量,麻糖售价稳定在25元/斤,而且大多做到当天的货当天卖完,销售收入250 元。”何建国的账越算越高兴,“这样一年下来毛收入5万多元,除去购买麦子、糯米以及消耗煤炭等成本支出,纯赚 20000 元以上。此外,我还用生产麻糖的下脚料喂猪,既降低养殖成本,又增加了一笔收入,用猪粪尿作肥料,产的粮食也够吃了。现在日子过得开 开心心,经常劳动着身体也好。”据悉,为促进麻糖产业发展,该村还通过网络平台,扩大麻糖销售渠道,激发农户加工制作信心,让这一产业逐渐恢复起来。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11-30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  从成都出发,一路向南,只需不到一个小时,便来到眉山市彭山区观音镇果园村。小雪已至,天气愈发寒冷。但现下,这个主打葡萄产业的村落里,仍是一派火热景象,修枝、整形、覆膜……  在农业农村部最新公布的18个四川“亿元村”中,果园村赫然在列。谁也想不到,曾几何时,果园村的村民并不种果;而现下,这里不仅处在省五星级园区核心区,村民的人均年纯收入更是达到3万元以上,一串串葡萄成为了当地村民们的“致富密码”。葡萄产业促进果园村民增收。 彭山区委宣传部供图产业链上建起支部  11月22日,记者来到果园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葡萄大棚,村民们正在修建枝梢;一旁宽敞的道路上车来车往,真是冬闲人不闲。一大早,果园村党总支书记李永伟,便组织了十几号人干活,他们要把一整车包装盒卸下来进行分发,用于来年的葡萄品牌宣传推广。  要说起果园村的葡萄产业,就绕不开这位57岁的村书记。2010年,李永伟当选为果园村党支部书记,一干就是12年。这期间,他带着全村上下大力发展“一村一品”。  “当初在选定主导产业的时候,我们是煞费苦心,想了很久。”李永伟回忆说,别看果园村名为果园村,2011年前,村里却主要以粮食种植为主。当初,为了选择合适的产业来发展“一村一品”,果园村的村干部们去了很多地方走访调研。有的人说种水果,水果好啊,效益高;也有的人说,就种粮食吧,果园村地处平坝,粮食除了可以卖还能自己吃。“当时,村里已有村民零星种植葡萄,效益比种粮高出很多。我们想着,果园村嘛,还是该发展果子,所以将主导产业定为葡萄。”  产业怎么搞?引品种、学技术、强基础、树品牌、拓销路。  果园村村两委提出了“产业链上建支部”的想法,并按照专合社、家庭农场、农业农头公司、扶贫开发等分类,在果园村设置了6个党支部。不仅党员示范带头种,还组建了技术服务队,免费为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并通过联系商家,解决葡萄的销售和加工问题。  而今,果园村已种植特色葡萄5200余亩,发展了巨峰、夏黑、阳光玫瑰等40多种特色品种,葡萄产业产值破亿元。村里的葡萄栽培技术已实现了标准化建设,温度监控仪、粘虫板、杀虫灯、捕虫器等绿色防控手段广泛运用,被评为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综合实验站示范点。2020年,该村村民人均纯收入近3.2万元。“当初,发展葡萄时,有些村民质疑说:葡萄能当饭吃么?而今,见到他们,我也爱调侃一下:葡萄甜么?”李永伟笑呵呵地说。产业兴了村子旺了  产业发展起来了,也让乡村聚起了人气。  年逾五旬的于朝勇逢人总是乐呵呵,人们都还称他为“胖哥”。他本是中江人,十年前看好果园村发展,流转了30亩地种葡萄。而今,每逢葡萄上市的时候,胖哥总是很忙,平时要接待外地客商,周末更要招呼前来采摘游玩的游客。30亩的园子虽不算大,却发展了夏黑、醉金香、巨玫瑰等十余种葡萄新品种,今年,他的“胖哥葡萄家庭农场”产值超过了100万元,纯收入就有60多万元,日子过得美滋滋。  村民刘强,本是汉源人,并无一技之长。当年,果园村发展葡萄产业后,他也加入其中。但因为不懂技术,不会营销,早年他家的葡萄无论价格还是品相都不理想。“别人家一斤六七元,我们家的只有三四元。无奈得很!”在得知刘强的困扰后,果园村组织了党员对其进行一对一指导。从搭棚到嫁接,在技术能人手把手的指导下,刘强种果找到了感觉。他自信地将原有的种植面积扩大到了20亩,如今一家人仅靠种果就能收入20余万元。  村民张雄,曾是在北京享有高薪的白领。因为看好村里的产业发展,便流转了20多亩葡萄园。他却在创业的过程中遭遇了一些变故,村里为了留住这个有能力的年轻人,给与了他技术、资金等多方面的帮扶。如今的张雄不仅成为了果园村村文书,还成为了村里的产业联合党支部书记,专门为村里的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和产业规划。  而今,在果园村,像于朝勇、刘强、张雄这样的村民还有很多,因为参与葡萄产业发展,大家都迎来了美好新生活。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11-29
(张红 谢代平 记者 程海英/文图)暖阳高照、天朗气清,泸州市江阳区分水岭镇常乐寺村梦兴祥家庭农场的梅花鹿,在金色暖阳照耀下格外兴奋,蹦蹦跳跳、来来往往、打打闹闹。鹿群“梅花鹿原来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生长在我国东北等地的山林中,你为什么会想到在泸州养殖梅花鹿,效益怎么样?”“‘鹿身百宝’,鹿茸、鹿角帽、鹿胎、鹿血等都属名贵药材。”农场管理员张义奎一语道破养鹿盈利的关键点,相较于牛羊养殖,养殖梅花鹿不需要那么多劳动力,饲草料成本也不高。而且,泸州梅花鹿肉市场供应不足,价格较高,鹿茸市场需求量很大,最近几年的价格也比较理想。鹿群圈里的梅花鹿们一会儿舔舔鼻子,一会儿晃晃耳朵,一会儿甩甩尾巴,一会儿伸伸小腿,温顺灵巧、活泼可爱,讨人喜欢。农场技术负责人郝银修一边往食槽里添加饲料一边观察梅花鹿的生长情况。“现在正是梅花鹿的发情期,希望每只成年母鹿都能产下一仔,母鹿生仔、公鹿割茸是农场的‘喜事’。”郝银修介绍,“每头公鹿每年可割两三次鹿茸,每年能割6斤左右,每斤鹿茸的市场价格达到1500元,一头鹿仅鹿茸一项的年收入就有近万元。”喂食农场注册了“梦兴祥”商标,鹿茸、鹿鞭、鹿肉、鹿血酒等产品不仅畅销泸州市场,并经过经销商或微商渠道,远销全国各地。2020年农场销售收入达到150余万元,农场计划继续扩大养殖规模,完善产业链,带动更多村民走上增收致富之路。产品近年来,分水岭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发展养殖、种植特色产业,打造“一村一品”,助力农民稳定增收。泸南村近1000家农户种植了脆冠梨,总规模超过1800亩;四峰山村六组组长夏延彬带动村民种植胭脂脆桃,今年初挂果;大南山村建设柑橘产业园,种植柑橘1500亩;黎山村500亩蜂糖李预计明年挂果。该镇还在发展“一村一品”的同时,通过产业发展带动乡村旅游,依托柑橘产业园,打造“伞乡梅岭”项目,让游客既可以采摘柑橘还可以赏腊梅、住民宿。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11-26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