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四川三农新闻网乐山讯(通讯员 费定才 祝玉平 张杰)沐川县沐溪镇凤凰村利用城郊结合部地理优势,积极引导村民尝试发展菌类新项目赤松茸。目前,3亩多赤松茸迎来采摘旺季。赤松茸丰收3月22日下午,记者来到凤凰村四组的赤松茸种植基地,在塑料大棚里,几位村民脚穿筒靴,手提篮子,忙着采摘赤松茸,一颗颗菌柄硕大,菌盖饱满的赤松茸钻出草被。村民采摘赤松茸“赤松茸是去年12月份开始采摘,当时气温低,每天只有十多斤产量,现在气温高了,每天有200斤左右产量,早上和下午各采一回。”正在地里采摘赤松茸的该村赤松茸种植户曹义军介绍。去年11月,在凤凰村两委的引导下,曹义军与另外4位村民合伙种植了3亩赤松茸,12月赤松茸开始采摘,截至目前,采摘赤松茸5000斤,收入4万元。赤松茸采摘将持续到5月,预计今年产量将达13000斤,按每斤8元计算,产值可达11万元。赤松茸丰收为促农增收,凤凰村两委积极引导村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并协助土地流转、开展技术服务和产品销售等,为村民产业发展提供要素保障。“我们引导农户种植的3亩赤松茸取得了成功,下一步我们将加大引导力度,引进更多的菌类品种,带动老百姓发展特色产业,促农增收。”沐溪镇凤凰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邹莉娜看着采摘好的一筐筐赤松茸,脸上充满了希望。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03-23
一阳复始,春暖花开。正值农忙时节,在万源市竹峪镇双龙庙村,田地里大片黑色薄膜留孔处冒出密密的玄参苗,数十名村民在地里拔苗、除草、补漏苗,现场一片繁忙景象。近年来,万源市竹峪镇双龙庙村充分发挥自身生态地理资源优势,采取“企业+村支部+农户”的模式,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大力推进中药材玄参规模化种植,使其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大家将几株长到一起去的苗子分开,将其移栽到其中漏苗的空档,注意不要损伤到根部……”看着田地间村民们补苗,该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龙显勇不时纠正手法的错误,并细细地讲解相关种植技术。“以前种植玉米等传统农作物收入不高,现在种植玄参,预计每亩最低增收1000多元,明年我还要多种几亩。”谈到玄参的“钱景”,村民喻国中心中充满了希望。“今年药材长势好,收成肯定也会很好,村民的生活也将越来越好。”该村党支部书记喻飞告诉记者,以前村里主要种植传统农作物,村民收入低。去年村里调整产业结构,经过实地考察,发展玄参的规模化种植。村民们能从中获得土地租赁费,还可到合作社在打工增加一份收入,这样既促进了村民增收,又解决了剩余劳动力就近务工的问题。据了解,双龙庙村今年推广种植玄参30余亩,预计亩产可达4000斤。在竹峪镇党委政府的牵线搭桥下,种出的玄参将由公司直接收购,保证了玄参种植的销路问题,解决了种植的后顾之忧。在竹峪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推动下,今年双龙庙村,喻家梁村、大柏树村共种植了80余亩玄参。接下来,他们还将结合中药材基地建设,改良品种,建设粗加工基地,推广和运用新技术,将中药材种植产业做大做强,助推乡村振兴。以村集体带动农户、合作社形成一个产业,实现产业融合发展,把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供稿:万源市委宣传部 李国华)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3-23
(周俊 唐福升 记者 李全民)“去年,我们农场茶叶产量达5吨、实现产值100余万元,通过吸纳务工、提供代加工服务等方式,带动周边300余户群众实现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何亨亨动情地说,外面再美的风景,都抵不住家乡的一声召唤。“故乡情结与乡土商机是自己返乡创业的动力。”旺苍县五权镇铜钱茶叶家庭农场负责人何亨亨正在茶园查看茶叶长势情况(唐福升/摄)近年来,四川广元市旺苍县大力实施“筑巢引凤”工程,搭建返乡创业平台,积极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呈现出人才回归、技术回乡、资金回流的“集合效应”,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筑巢引凤”游子归2017年6月,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本科毕业后在广东省深圳市从事软件开发工作的何亨亨怀揣着对家乡的热爱,2019年3月,他毅然决然辞去深圳高薪工作回乡,开始一边照顾爷爷奶奶,一边经营管理茶园,逐渐走上了增收致富路。“大城市再美,还是忘不了家乡散发出的阵阵茶香。”何亨亨说,回到家乡的我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保姆式”服务,这些都是在外面感受不到的。在何亨亨心里有个愿望,就是让家乡的茶园不荒废,让大山里的茶叶走出大山,让每个人都能喝上高山好茶。2020年,何亨亨利用东西部扶贫协作帮扶资金60万元和自筹资金120万元,建成茶叶加工厂600平方米,并配套了茶叶生产全套设备。2021年,他新建了电商平台、冷藏库、耕作便道、喷灌及灌溉渠堰等基础设施,初步形成了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家庭农场。旺苍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人正在向返乡创业人员何亨亨了解茶叶加工厂运行情况(唐福升/摄)旺苍县总人口53万,外出务工人员近16.2万,是个典型的劳务输出大县。如何让这些熟悉了市场需求、掌握了生产技能、积累了经营经验的外出务工人员心甘情愿地回乡创业?旺苍县委、县政府在搭建平台、优化环境上下足了真功夫。为扫清返乡人员的创业障碍,旺苍提前铺路,先后出台涉及投资领域、优惠政策、融资服务、要素保障、平台建设等多个方面的返乡创业支持政策,同时开通了返乡创业政务服务“绿色通道”,为返乡创业者提供便捷高效的一站式政务服务。既要引得回,更要留得住。该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制定就业载体奖补、创业载体建设补助、自主创业奖补、创业担保贷款、就业见习基地奖补、失业保险稳岗返还补贴、免费保障企业(项目)用工等支持返乡创业七条政策措施,使积极就业政策体系更加完备。“雁归经济”领跑小康路旺苍县大两镇两汇村何达志常年在外打拼,好的年景能挣20多万元。但离家太远,加之这两年生意越发难做,何达志一直苦苦思索如何转型。2019年底,何达志外出务工回家过年,见家乡的硬化道路宽阔整洁、一栋栋小洋楼拔地而起,乡里邻村家家户户都在种黄茶,家乡还对返乡创业人员有优惠政策。2020年,何达志决定不再外出,成立旺苍县三观洞茶业专合社再出资21万元,新建了黄茶基地200亩,2021年再出资10万元承包了村集体300亩老茶园进行开发,扩大基地规模。“以前是守着青山绿水饿肚,现在是利用青山绿水致富。”何达志说,“种茶、养生态猪、办农家乐……只要能吃苦、会经营,样样都能致富。”“今年茶园将初投产,预计产茶叶1吨,不出意外,今年能收入20余万元。”说起收入,何达志很高兴。近年来,旺苍县大力实施优秀农民工回引培养工程,吸引了大批像何达志这样的返乡创业者。“我们不断搭建平台,完善农民工村干部创办领办产业项目的制度机制,激励他们带领群众致富奔康,一大批农民工村干部成为了乡村振兴的骨干力量。”旺苍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全县共有625人带头创业,发展特色规模产业216个,带动创业就业937 人。该县还积极发挥返乡农民工群体有资金、有技术、有思路、有眼界的独特优势,鼓励和支持返乡农民工创办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高效农业、传统工艺等项目,通过互联网模式,线上线下一起发力,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据介绍,该县以工业产业园、特色农业现代园为载体,大力引导返乡创业,坚持“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经营主体+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采取产业承包、入股合作、经营土地三种方式,利用区位优势发展茶叶、花卉、果蔬、特色水果、生态养殖、休闲观光、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建立县级农民工返乡下乡创业示范园区,产业孵化带动作用逐步得以彰显。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县级农民工返乡下乡创业示范园7个,其中工业创业园2个,农业创业园5个。入园企业共124家,返乡创业企业28家,吸纳劳动力就业5100人,其中贫困劳动力就业646人,实现产值18.7亿元,园区人均可支配收入13179元,增长10.7%。“‘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农村的发展正感召和吸引许许多多的乡村能人。”该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人认为,游子返乡创业,共同促进家乡经济文化发展,既圆个人创业梦,又圆家乡致富梦。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3-23
(周光虎 牟春濠 记者 李全民)“温度上来了,每天都有大量羊肚菌成熟。这几天订单不断,我们要不间断的采摘才能保证供应。”青川县骑马乡立体农业园区负责人涂龙江嘴里介绍着园区的情况,手上采收羊肚菌一刻都不得停歇。随着气温转暖,青川县大部分羊肚菌开始进入采收时节。一朵朵形似羊肚的“小伞”菌,错落有致地生长,大棚内工人们手拿小刀,小心翼翼地将菌朵割下来放到筐中,待订单收购商来装箱。2022年,骑马乡树立“高山药、半坡茶、平坝菌”的立体农业发展思路,引入企业推动全乡农业产业发展。通过党建引领,园区周边党员参与园区管理经营,企业则围绕园区党委明确的规划,依托茶叶、食用菌、道地药材等园区优势产业,在主园区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建设食用菌基地180余亩,辐射带动周边6村党员群众发展羊肚菌700亩。“我在园区企业的技术指导下,也跟着发展了7亩羊肚菌,正在出菇,今年不用外出务工了,就在家安心跟着企业发展也能致富。”羊肚菌种植散户白清安说道。而在青川县三锅镇民兴村粮经复合农业园区,以前的稻田全部变成了羊肚菌种植基地,村民们正在采收羊肚菌。村民杨高说,从播种到采收,当地群众一直在园区进行管护劳作,仅仅在园区务工一年就可以挣到6000多块钱,同时还可以学到很多种植技术和管理技术。三锅镇民兴村党支部书记罗平介绍说:“我们现在整个村发展羊肚菌和香菇1700亩,特别是种羊肚菌这块,这几年技术非常成熟,我们老百姓的收入至少是在原来的基础上,人均增收3500块钱以上。”据了解,今年来青川县立足资源禀赋,持续做好羊肚菌产业高质量发展文章。2022年春,全县20个乡镇3000余户农户种植羊肚菌达到一万余亩,现均己进入采收期,预计实现干品产量200吨、总产值2亿元,可实现纯收益1.2亿元,带动全县农民人均增收600元以上。青川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德军表示,青川县将通过“强种源、强标准、强引导”提升稳定优质羊肚菌菌种供应能力,推广本土化标准化羊肚菌栽培技术,走规模适度、链条完善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之路。到2023年,预计全县种植规模将达到1.5万亩以上,年产值达到3亿元。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3-23
四川农村日报讯 张银 吴玉娟 记者 洪瑜“一、二、三,起鱼!”近日,在宜宾兴文县大坝苗族乡沙坝村渔业生态养殖示范基地,十多名水产工人正娴熟地撒网、捕鱼、分拣、称重、装车,忙得不亦乐乎。  “这网鱼是泸州的订单,有5000斤,起网以后就要发往泸州。”据四川大坝圣泉渔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张亮介绍,该基地总占地面积达500余亩,有鱼塘23个,常年存塘量在约70万斤,其中鲈鱼约40万斤,以订单销售为主,主要售往泸州、成都、云南、贵州等地。  近年来,兴文县充分发挥水质、气候、土质等生态优势,持续加大对特色水产养殖的政策支持力度,激发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基地所在的大坝苗族乡特有的溶洞水温在18摄氏度左右,非常适合冷水鱼养殖。当地通过“企业+村资公司+农户”的模式发展冷水鱼产业,优先吸纳周边贫困户务工,提供保洁、捕捞等就业岗位,实现了产业、惠民双丰收。  目前,沙坝村渔业生态养殖示范基地正在建设育苗车间,预计明年投入使用,届时将形成一条集育苗、养殖、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提升产业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3-23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杜文龙 胡鹏 记者杨都  茶园嫩芽勃发,茶香四溢,通江县7万余亩投产茶园首批春茶近日迎来采摘高峰期,春茶生产销售也陆续进入一年中最繁忙的时段。  “采摘的时候不能用指甲去掐这个芽头,一定要用食指和拇指往起来一提……”3月17日,一场春雨后的通江县烟溪镇钟凤村云雾缭绕,900余亩有机茶园内,一排排错落有致的茶树抽芽吐绿、生机盎然,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茶香,在县茶叶中心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村民们穿行于茶垄之间,手指在茶树间不停地翻飞,娴熟地采摘着今年的第一茬嫩芽。通江春茶迎来开采。 通江县委宣传部供图  “第一批春茶只能采摘单片,我一个人每天至少能采两斤多,价格90元钱一斤,一天可以收入200多元。”村民陈永政一边熟练的采摘茶叶,一边说。  通江县烟溪镇钟凤村海拔在680米至1200米间,年最高气温33℃,最 低 气温-4℃,年降水量在1500至1700毫米之间,非常适宜高山茶叶种植。从2005年开始,在政府引导下,当地群众陆续进行茶叶种植,钟凤村从最初的几亩发展到现在的全村种植7000多亩,逐步成为该村的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  “倒进来,一共1斤9两,85元钱一斤。”在该村的通江县罗村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门口,现年76岁的钟凤村村民陈永焕交售今年的第一批新茶。该公司以不低于市场平均采购的价格进行统购包销,为茶农解决了后顾之忧,让茶农可以放心种茶。  “我今天才开始采茶,我们两个老人大半天采了1斤9两茶,今年如果大丰收的话,春茶收入可能在1万多元。”村民陈永焕告诉记者,他们老两口利用边角地块和闲置土地栽植了五亩茶叶,自初投产以来效益一年比一年好。  这边茶园里茶香四溢,那边茶厂内机声隆隆。在茶业企业的加工厂车间内,制茶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赶工制作今年首批春茶,摊凉、杀青、理条(揉捻)、烘培、提香等各个制茶工序有序进行,一派忙碌的生产景象。  通江县将茶产业发展作为富民产业和乡村振兴的突破口,抢抓乡村振兴、全国革命老区振兴示范区、浙江东西协作等机遇,按照“做实基地、做优产品、做活机制、做长链条、做响品牌”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成功培育出以“省十大茶叶企业”等为代表的新型经营主体13个,茶叶产业重点覆盖17个乡镇、64个村。  “全县茶叶种植面积15万余亩,目前7.2万余亩投产茶园都相继进入了采摘期,3月下旬将进入全面开采阶段。”通江县茶叶中心负责人秦政策介绍,今年预计春茶产量可达200余吨,产值超亿元。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3-23
(林洋 记者 程海英/文图)“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阳春三月,正是春耕的季节,在泸州市古蔺县彰德街道建国村红梁乡贤种植基地,一群忙碌的身影正抢抓农时,松土、洒水、施肥、点种、盖土、覆膜,大家相互协作,默契配合,播下希望的种子,享受劳动的喜悦。近年来,建国村立足村情实际,通过对市场、产业发展等综合考察。以“大户带小户”的发展模式规模化发展高粱产业。由于地处古蔺河流域,再加上各种适宜的气候环境条件,该地区出产的红高粱十分优质,特别适合用来酿造白酒。但该地红高粱种植不同于其它平原地区的春耕种植,因地处高山,大部分地紧挨着丛林,农民在耕地前还得把边缘上的杂草先清理一遍。清理杂草只能用砍刀把杂草树木砍掉,再捞了堆在一起等它腐烂,不能用一把火把它烧了,以防止发生火灾。“眼下正是种植红梁的好时机,也是森林防灭火关键期,在抢抓时机播种红梁的同时,防火意识也要敲响警钟。”村民胡敬说道。发展产业,效益是关键。最初,改种红高粱让不少农户心存顾虑,怕收成不好,效益不好。为打消群众疑虑,建国村副书记、乡贤人士潘小容率先垂范,在村七组小水沟带领群众种植红梁400余亩,带动当地产业发展的同时,促进当地群众就业,让群众在受益中打消了大家的顾虑。据悉,今年建国村将规划种植红高粱800余亩,预计年产量约60万斤,产值210万元以上,自春耕备耕工作开展以来,已陆续完成集中育苗,并以“大户带小户”的发展模式规模化发展高粱产业,打造“红梁基地”,解决当地在家群众(其中脱贫户20余户,50岁以上老弱群体60余人)就业的同时促进人均增收,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3-22
(唐釦 记者 李全民)眼下,正值薇菜的采摘季节。在广元市青川县三锅镇河西村的高山地里,放眼望去,满目葱茏,一株株青绿色的薇菜披着洁白的外衣在阳光下茁长成长,村民们则头戴遮阳帽,背着背篓娴熟地采摘着薇菜,一派热火朝天的丰收景象。据了解,薇菜,学名紫萁,当地的本地人又称之为广东苔,不仅食味清脆爽口,还含有多种氨基酸、矿物质和维生素,有极高的营养价值,深受人们青睐。昔日,被称为“野菜之王”的薇菜长年生长在人烟稀少的深山之中,田间地头很难见到它的身影,如今却在三锅镇河西村的高山荒地里随处可见,甚至成了当地农户的“摇钱树”,说起这其中的缘由,村民王明科可谓如数家珍。“以前都是在荒山上采回来自己吃,偶尔卖点钱,后来树木长起来山路难走,加之数量越来越少,我们就想能不能把它移栽到地里。”王明科介绍,自2000年开始,河西村就有人开始尝试移栽薇菜,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断地探索,村民蒋国树靠着种植薇菜鼓起了腰包,成了当地有名的种植大户,在他的带动下,其他村民也逐渐开始栽植薇菜,王明科就是其中一员。“薇菜每年采摘期为1个月,移栽成功之后只需按时除草即可,管护很方便,可以说既省事,效益又高。”王明科告诉记者,他和老伴现在种植了20亩薇菜,每到采摘季节,来自成都、甘肃等地的经销商就会提前联系他们,上门收购,不用愁销路。去年他家产出的干货和鲜货就卖了4万余元。“很满意,以后还想把规模扩大到30-40亩!”据悉,和王明科一样种植薇菜的村民共有30余户,全村的种植规模380亩亩,可年产1.5万余斤,村民的总体收入达106.4万元。在河西村,种植薇菜的地方通常在海拔850米以上的区域,村民通常要走1小时左右才能到达种植地,加之山势陡峭、山路崎岖,车辆难以到达。如何方便村民发展薇菜产业,让“小薇菜”写出群众增收致富“大文章”,成了河西村支部书记毕明军心中一直牵挂的事。“我们一直在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同时前两年也用节约的1万3千元的办公经费给村民们修了产业路,通了车,让大家不再肩挑背扛。”毕明军说。对于河西村薇菜产业的发展,毕明军还有很多想法和规划。接下来,他将和村干部、种植大户一起鼓励、带动更多的村民充分利用好荒芜土地种植薇菜,扩大产业规模。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大家营造良好采收环境,更希望能够引进加工企业,延长产业链,逐步形成品牌,进一步扩大河西村薇菜的知名度和经济效益,走出一条“小薇菜、大产业、助发展”的产业振兴之路,让薇菜产业真正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3-22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杨桃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文/图  “只要还担任茶叶专合社理事长,身体还能支持,我就会继续做下去。”近日,泸州市纳溪区大渡口镇栗木村茶叶专合社理事长黄均忠说。黄均忠所在的栗木村,是纳溪区特早茶基地核心区。青山、云雾、茶园构成了栗木村一幅幅浑然天成的画卷,置身其中宛若世外桃源。黄均忠(右二)指导村民采茶。坚持50年种特早茶  笔者走进黄均忠的特早茶园看到,他茶园的茶树比其他茶园的茶树要高出5—10厘米,树冠采摘面也更大。黄均忠介绍说:“这是我创新茶园错时管理的结果,不但提高了特早茶产量,采摘时间也提前了,每亩要多收1000元。”  黄均忠今年70岁,但他从事种茶制茶已经有50年了。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当周边村民都纷纷将自家的残次林地开垦出来种小麦、玉米、红苕等农作物时,黄均忠却将开垦出来的残次林地种上了早茶树。这以后,他不断更新优良早茶品种,钻研茶叶种植技术,茶叶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到现在的300多亩。由于技术到家,他种植的“乌牛早”等早茶采摘期提早到每年的2月初,他的茶园已更是成为纳溪特早茶园代表之一。  这些年黄均忠经过不断实践和总结,将茶树的修剪时间由9—11月提前到6月上旬至7月中旬前修剪。他说,这段时间修剪的茶树正值生长旺盛期,长出的新枝条既健壮,叶子更稠密,扩大了树冠采摘面。尤其是来年抽枝发新芽时,较9—11月修剪的要提早4—5天,产量也要增加20%左右。“去年我的‘乌牛早’较别人提早5天,鲜单芽产量卖到了300元/斤。而5天后,则跌至150元/斤,特早茶就是一天一个价。”黄均忠说。建专合社带村民致富  “以前每年春节没过完就外出务工,辛苦一年下来,能有一二万元的节余就满足了。如今跟着黄均忠理事长种茶,一年收入超10万元。”说起今天的生活变化,栗木村52岁的黄克强满脸都是笑容。  黄克强加入黄均忠牵头组建的茶叶专合社后,他的20亩茶园,每年获利都在10万元以上,让一家人的日子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如今,在大渡口镇及周边,像黄克强一样加入黄均忠的茶叶专合社增收致富的社员就有204个,专合社茶园种植面积达4000亩。  2010年,黄均忠周边6户村民看到他从茶叶种植中尝到甜头后,都找到黄均忠想发展茶叶种植,并希望得到他的技术支持。面对大家的致富愿望,黄均忠就将村民组织起来种茶叶,成立了泸州市纳溪区竹禾茶叶专合社,带领社员走“专合社+农户”规模化种植之路。  黄均忠将“入社‘零股金’、技术‘零收费’、人人享红利”写进合作社章程,让入社村民吃下了“吃心丸”。由于入社不收分文股金,种茶农户不分面积大小,专合社对茶叶种植均实行统管服务,激发了村民入社热情。2010年5月专合社挂牌时,就有26个村民成为了首批会员。  截至目前,黄均忠的竹禾茶叶专合社社员已从成立之初的26个增加到了204个,茶叶面积达4000亩,每年专合社茶叶收益达2000万元。而通过专合社统购农资,4000亩茶园一年就要节支增收达20万元。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3-22
  (李锦辉)“我们涪城村的土,涪城村的水和勤劳的涪城村人,培育出了质量上好的涪城麦冬。”看到眼前一片绿油油的麦冬丰收了,四川省三台县芦溪镇涪城村党委副书记林福军难掩内心的喜悦。连日来,享有“中国麦冬之乡”美誉的三台县6万余亩麦冬迎来丰收,农户们满心欢喜采挖收割。村民采挖麦冬  林福军口中的涪城麦冬,是有着500多年栽培历史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当地以三台县芦溪镇涪城村及涪江两岸为主要种植基地,发展这一特色品牌。“去年种植麦冬80余亩,今年麦冬鲜果亩产量3000斤左右,亩产值3万多元。”天还蒙蒙亮,涪城村麦冬种植大户何华蓉就和乡亲们在麦冬地里劳作。得益于良好的气候条件及生态循环种养模式,今年的麦冬个头大、根部籽粒饱满,又是一个丰收年。  涪城麦冬的良好品质,得益于三台县推行的生态循环种养模式。该县通过粪污循环利用模式,将产生的猪粪、污水经过沼气发酵利用、固体粪渣利用以及沼液综合利用等多道工序,形成“猪—沼—肥—药”的生态循环种养模式,使得涪城麦冬的品质得到了提升。  不仅在涪城村,随着三台县麦冬产业的发展,众多农户尝到了种植麦冬带来的甜头。在三台县刘营镇大围坝村,同样呈现出一派热闹的丰收场景。村民王克万种植的5亩多麦冬迎来丰收。这几天,他正忙着与乡亲们进行采挖。“今年麦冬长得不错,而且行情好,估计毛收入10万元左右应该没有问题。”王克万说,种植期间,经常有镇里和村里的农技员上门指导,他严格按照有机麦冬种植标准种植,收成确实不错。  据了解,三台县麦冬产量占全国总生产量的70%以上,今年该县6万余亩麦冬相继成熟进入采收时节。三台县紧紧围绕麦冬、生猪等主导产业,以芦溪镇、永明镇2个镇20个村为主要阵地,全力建设麦冬种养循环现代农业园区,不断完善农业产业体系,持续推动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2-03-21
(记者 余开洋 摄影报道)三月的通川,和风拂面,鲜花次第开放。在通川区罗江镇金凤村,雪白的李花竞相绽放,如团团云絮,漫卷轻飘,美不胜收,成片的李花将田园装点得绚丽多姿,吸引了不少游客慕名前来,尽情享受这惬意的暖日春光。花既要吸引游客,更要留住游客。只有把游客留下来,才能让群众产生收益。在罗江镇金凤村,当地政府便鼓励当地群众在不耽误生产的情况下,开办季节性农家乐,为赏花游客提供休憩用餐的场所。临近中午,通川区罗江镇金凤村邓大姐的家庭农家乐又热闹起来。今天中午又定了两桌客人,邓大姐忙活了起来。63岁的邓大姐来到屋旁的菜地,一伸手一按,鸡跑了……旁边有人打趣道:“这鸡一看就是好鸡,经常参加‘锻炼’哈哈……”邓大姐边忙边说,“是啊,这都是自家养的鸡,待会给你们炖着吃。”邓大姐因自家住房在游客赏花的黄金通道上,便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办起了家庭农家乐,周末生意好的时候,一天有好几桌客人。如此好的赏花氛围,与通川区委区政府几年前大力引导群众栽种李树,并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推介,打造了田家榜、金凤村等一批赏花的网红打卡地密切相关。每年春天李花盛开之时,都会吸引周边市民、摄影爱好者们前来观赏、拍照打卡,也带动了当地村民增收致富。去年,首届“巴山食荟”达州脆李电商节在金凤拉开序幕。 通川区利用盘活镇村资源,通过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等项目,就地就近建设分拣包装、冷链物流等初加工设施,提升产地初加工率。“你现在看到是一片片的李花,再过几个月这可都是一个个又大又甜的脆李。”据罗江镇党委书记李洪介绍,金凤村家家户户都种李树,全村共有21万颗李树,少的农户一年可以卖一两万元,多的农户则可以卖到二十万元。目前,金凤村已建立了产品电商平台,对农户房屋进行了风貌打造,同时,对村道路进行了黑化,2021年通过电商平台销售达30万单、1500余万元。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3-18
(记者 钟帆)3月中旬,通江县涪阳银耳(食用菌)产业发展片区的5000亩羊肚菌进入全面采收期,预计年产值1.8亿元左右。  日前,随着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进一步走深走实,巴中市各(区)县已完成县域内片区划分。其中,通江县新场、涪阳、陈河在内的6个镇被划入了涪阳银耳(食用菌)产业发展片区。  通江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何明介绍,当地采取“龙头企业+大户+农户”的方式规模发展羊肚菌,目前全县共有3家龙头企业、70多家种植面积30亩以上的羊肚菌大户。  新场镇红岩村党总支书记何卫林刚刚专程跑了一趟陕西省汉中市购买烘干设备,用来烘干羊肚菌。目前,该村羊肚菌种植面积已有230亩左右,预计年产值超过500万元。“村集体也流转了80亩土地建羊肚菌大棚,20亩集体种,60亩租给大户。”何卫林估算过,待种植技术成熟后,羊肚菌产业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50万元左右。  随着产业的发展,红岩村返乡的村民越来越多。如今,该村常住人口约占户籍人口的2/3,2021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1000元左右。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3-18
(雷雪 记者 程海英/文图)立春过后,天气渐暖,雨后的第一缕阳光洒落在泸州市古蔺县大村镇丰水村金子坪,一场猕猴桃春季管理培训会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一个瘦弱的身影在热闹的培训会现场显得格外惹眼,他正是本次培训会的召集人——夏国华。在夏国华的带领下,泸州市古蔺县大村镇丰水村猕猴挑已慢慢迈入各地市场,而这一切还得从2014年说起。他,是产业发展路上的先行者2014年脱贫攻坚产业扶持政策如一股春风吹暖了丰水村4500余亩土地,点燃了丰水村69户贫困户摆脱贫困的希望,高兴之余发展什么产业成为摆在丰水村村两委面前的一大难题。前几年丰水村老百姓在辣椒种植、白萝卜种植等方面吃尽了苦头,现而今一提到产业发展老百姓都直摇头,畏首畏尾,望而却步。作为原丰水村村主任的夏国华将老百姓的担忧顾虑全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通过实地考察丰水村自然地理环境,向专家寻求意见,夏国华了解到丰水村在海拔、土壤、气候等各方面均适宜栽种猕猴桃。在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面前,夏国华决定先行先试,丰水村猕猴桃产业发展的序幕由此拉开。产业发展之初,由于缺乏经验以及技术,加上管理不当,导致树子营养不足,种出来的果子很小,卖相不好,部分猕猴桃出现溃疡病。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并没有击退夏国华发展猕猴桃产业的决心,夏国华通过向认识的老种植户请教经验,在网上搜索先进的猕猴桃种植技术,辗转贵州、成都多地听取专家讲解猕猴桃种植技术知识,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累积的专业技术知识运用到自己栽种的猕猴桃上。功夫不负有心人,2016年,金秋时节,一颗颗沉甸甸的猕猴桃在纵横交错的井形网格水泥桩上一直延伸向远方,枝蔓从生,青叶含翠。长势喜人的小绿果让丰水村老百姓的日子有了盼头。他,是增收致富途中的引路人2017年,夏国华带头发展的猕猴桃产业达到丰产期,亩产1000余斤。2018年,大村镇政府开始在全镇范围内大规模推广猕猴桃种植。“我想牢牢抓住这个机会,通过带领更多群众将猕猴桃发展成片,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日子甜起来。”夏国华说道。然而规模发展路上土地成了急需啃下的“硬骨头”,为破解土地流转瓶颈,夏国华与村两委商量,在全村召开猕猴桃种植动员会,夏国华用自己的亲身经验给大家讲解猕猴桃种植的效益,与大家一起算“经济账”“收入账”。针对村民担心产业发展失败,土地复垦困难等问题,与农户签订流转合同,把有兴趣的种植户带到出去参观考察学习。仅用短短45天时间,就流转土地1500余亩。一年时间,全村种植户从几十户上升到157户,猕猴桃种植面积从几十亩上升到1500余亩。夏国华对散户开展现场技术培训他,是乡村振兴途中的排头兵随着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种植户不断增多,成立专合社进行统一管理迫在眉睫。2020年7月古蔺县丰甜种养殖业专合社正式挂牌成立。深知与贵州修文、成都蒲江等地相比,丰水村的猕猴桃产业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于是夏国华便带领股东们分别到马蹄、蒲江、绵阳等地实地考察,学习当地先进的猕猴桃种植技术。在没有技师指导的情况下,夏国华自己当“导师”,按季度召开培训会,将这几年学习的经验从疏花、授粉、疏果、浸果,到修枝追肥、水分管理、病虫防控等毫无保留教授给社员们,社员们从“门外汉”变成“行家手”。夏国华创新专合社运行模式,将丰水村猕猴桃产业发展带划分成四大片区进行管理,各片区社员做好对应片区技术跟踪。采取“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股份合作+保底分红”的经营模式,实现了“一地生六金”即“流转有租金、入股有股金、务工有薪金、托管有酬金、种植有奖金、产业有保金”。截止2021年初,专合社已成功栽种猕猴桃1500余亩,覆盖农户157户(其中脱贫户42户),产值300万元,带动户均增收约1.5万余元。七年砥砺前行,七年春华秋实。丰水村猕猴桃产业在夏国华的带领下,一片形势向好。提及往后猕猴桃产业发展规划,夏国华满怀信心介绍到:“借助乡村振兴的‘东风’,我们将不断壮大合作社规模,不断健全合作社的管理机制,配合政府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打造集种植、休闲采摘、精深加工、综合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生态田园综合体,带领社员们为大村‘蔺州绿肉’猕猴桃产业经济发展带贡献出力量。”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3-17
(周奉吉 记者 杨宗友)春回大地,早茶飘香。近日,北川羌族自治县8.5万亩早茶集中开采,迎来一壶春滋味。当地的茶农们抢抓农时,在茶园里忙着采摘,抢收“头道好茶”。在陈家坝镇金鼓村毛坪茶叶基地,茶山高低起伏,漫山茶树吐露新芽,茶农们三三两两分散在茶园里,双手穿梭于茶树丛间,趁着春日采摘头茬“金叶子”,个个喜笑颜开。今年是48岁的廖蓉种植茶叶的第六年,她今天也在茶园里忙着采摘。眼下,被采摘的早茶是新品种黄芽早,品质优良,市场受益较高。近几年凭借着发展茶产业,给她带来了不错的收入。“在合作社的引进之下,今年种了3亩多黄芽早,除了采摘之外,还可以在茶厂里务工,现在的收入的确比以前高3000多块钱。我对以后的日子越来越有信心,越来越有盼头。”廖蓉高兴地说。据悉,陈家坝镇茅坪茶叶基地成立于2011年,属于北川茶叶的优势区域,相对集中连片,平均海拔在1200米以上,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昼夜温差大,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适宜茶树生长,有效成分含量在全省独一无二。目前,该茶叶基地所在的金鼓村发展茶农331户,种植面积约2000余亩。该村采取“公司+村集体+合作社+农户+市场”的发展模式,把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和老百姓增收两手抓,有力助推了乡村振兴。“全村种植引进的新品种黄芽早达400余亩,目前已经进入采摘季,这个品种收益较高,预计每亩能为农户增收4000余元。”据陈家坝镇金鼓村党支部书记张天堂介绍。据悉,陈家坝镇积极抢抓东西部协作重大发展机遇,依托独特的茶产业优势,发展茶叶7000亩、核心区连片茶园1000亩,带动993人实现家门口就业,农民人均增收1582元,有效提升了茶农的生活水平与精神面貌,对北川标准化茶园基地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3-5年之内,打造5000余亩的有机茶园示范基地,建设花海茶园,投资近5000余万元,为创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打好坚实的基础,同时为北川茶产业发展,乡村振兴,茶旅融合,带动周边农户2000余户增收致富,作出我们企业应有的贡献。”北川禹露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冯涛表示。近年来,北川以大力发展产业倍增攻坚行动为抓手,实施茶产业链长制,按照“五个一”要求,依托资源禀赋,积极拓宽茶农增收路径,做大做强茶产业,推动北川茶叶高质量发展,助推北川乡村振兴。据了解,目前,北川全县春茶种植8.5万亩,预计今年茶叶鲜叶产量达4500余吨,产值约4.5亿元。(图据北川县委宣传部)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3-16
(彭彬 邱雨艺 记者 杨宗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当前,梓潼县2万余亩梨树仿佛一夜之间花开成海,田野上到处春色满园,暗香流动。村民们在花海间穿梭,手持画笔忙着给花朵进行人工授粉。田野里梨树旁,他们在这最美的春色里辛勤劳作“画”出春天的模样。每年的3月,梓潼县长卿镇皇观村2000余亩黄金梨,如约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漫山遍野,蔚为壮观。“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千树”的绝美画卷不过如此。置身其中,花浪起伏,花香弥漫。微风拂过,千树万树梨花飘落,像是下了一场温暖的雪,装扮了整片田野,惊艳了整个春天。在洁白芬芳的梨花间,醉了勤劳的农人,醉了梓潼的3月。在这迷人的春光里,勤劳的村民在梨园里辛苦劳作,拿惯了锄头的手拿起画笔,蘸上花粉,给朵朵梨花授粉,“写下”丰收的憧憬。据悉,每年业主都会在全国各地,采集优质梨子品种的花粉作为人工授粉的母本,通过筛选、加工、制造出精良的梨树花粉母本,进行人工授粉。长卿镇皇观村黄金梨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魏振介绍说:“这几天正值黄金梨盛花期,我们组织村民在三天内,抓紧时间进行人工授粉,黄金梨经过人工授粉后,产品的品质更优良,大概在七月底八月初正式上市,大部分销往北、上、广、深以及重庆。”据悉,梓潼县长卿镇皇观村种植梨树历史悠久,已有1000多年历史。特别是近几年来,该村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引进业主,带动大户,种植黄金梨,现在2000余亩梨花开满各地,坡上坎下莹白如玉香气袭人,“漫山遍野白如雪”的梨花盛景,为春天的梓潼增添无限美丽。“我们村在业主的带动下发展黄金梨,60名村民长期在梨园务工,人均年增收1万元以上,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扩大黄金梨种植面积,搞好管理,发展农村经济。”长卿镇皇观村副主任刘怀金说。近年来,梓潼县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践中,根据各地地理条件,以长卿镇皇观村为核心,辐射16个乡镇,发展20000余亩黄金梨、丰水梨、雪梨,把做大做强梨产业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又一途径,走出了一条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节会带动化的梨产业发展新路。(图据梓潼县融媒体中心)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3-16
(杨超 记者 陈连波)“喂!杨老板,你好久来呀!我的牛要出栏了。”“好的,老陈!莫卖给别人哦!下个月初我就来。”3月8日中午,记者来到平昌县得胜镇红星村养殖大户陈刚德家中时,他正在打电话联系外地的客户来买牛。  “这几年养牛很有搞头呀!市场前景好,我就是靠养牛致富的。”陈刚德是得胜镇肉牛养殖受益者之一。近年来,该镇依托良好的生态养殖条件和悠久的“牛市”文化,大念“牛字经”,培育“牛经济”,鼓励农户通过肉牛养殖发了“牛财”,走上了致富路。  科学种养,年入百万很轻松  记者跟随陈刚德来到牛场,只见圈门前堆满了饲料和干草,两个干净整洁的圈舍居中分布,上百头牛存放于栏中,或低头吃料,或仰头叫唤,整个牛圈充满了生气。  “去年一共收入100多万元,今年这一批又要准备出栏20头,毛收入大概有50万元。”陈刚德高兴地说,“按照现在的长势,今年的收入不亚于去年。”  现年50多岁的陈刚德以前一直在浙江一建筑工地当小包头,2017年响应政府号召回乡创业,投资80多万元搞起了肉牛养殖。陈刚德头脑灵活,在当地畜牧师的指导下,逐渐学到了一些养殖技术,并摸索总结出了很适合自己的一套养牛经验,再加上这几年肉牛市场行情好,一年之后,他很快就挖到了第一桶金。  在尝到甜头后,他又开始扩大牛场规模,由开初的十几头,发展到后来的一百多头,甚至高峰期达到了200余头。“目前,我圈里共有150头,全都是西门塔尔品种牛,其中能繁母牛有110头,育肥牛有40头。”  陈刚德介绍,他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经过实地考察,发现西门塔尔牛不但比本地黄牛长得高大,出肉率高,而且肉质还十分细嫩,吃起来口感好,很受顾客的喜爱,并且总体饲养成本也比本地黄牛低,“这批出栏后,我要去内蒙再买20头回来饲养。”  种养循环,既赚钱又环保  养殖规模扩大了,牛粪堆积如山,怎样消耗掉呢?这一时成了陈刚德心头的烦恼。  变废为宝,提升效益。陈刚德把粪便作为肥料种植牧草,自家土地不够用,又流转村上50亩撂荒地。新鲜牛粪不便于运输,他就把牛粪经过发酵处理,不但去除了臭味,而且牧草生长很茂盛,土壤板结的现象也得到了有效缓解。  “我种的是甜象草和皇竹草,每亩能产5万斤,可养殖10余头牛,完全能满足牛吃,吃不完的还可以卖给别人。”陈刚德说,甜象草和皇竹草种植门槛、技术要求低,一年播种,多年收益,草质鲜嫩,营养丰富,属于优质牧草。  “种养结合既赚钱又环保,真是养殖的好方法!”该镇畜牧站站长毛泽兴说,陈刚德的示范引领,让周边的村民也看热了眼,于是纷纷都搞起了肉牛养殖。目前,养殖区域已发展到了得胜镇的莲花、马灵、玉鹿、红星、新场等村(社区)。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镇的大小养殖户共计800余户,其中50头规模以上的大概有80户,种植牧草达1500余亩,带动了近2000人就业,全镇村民靠肉牛养殖走上了一条生态循环致富之路。  “接下来,我县将以得胜镇为示范点,辐射带动全县其它镇(社区)一起发展肉牛养殖。”平昌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胥英豪表示。  唤醒“牛市”,破解销售难题  大量肉牛养殖出来了,可是卖给谁呢?如果销路打不开,农户养殖信心将受到挫伤。  “得胜牛市”曾是川东北地区规模最大、市场最旺、声誉最好的第一大牛市,曾在历史变迁中走向没落。2018年,平昌县抢抓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大好机会,让牛市与浙江九久牧业结缘,投资1.21亿让牛市重新焕发出了往日的生机,给养殖户们提供了绝佳的销售平台。  3月9日,是得胜牛市的交易日。早晨7点,天天刚蒙蒙亮,记者在占地面积1000余平方米的肉牛交易市场上看到,一辆辆满载肉牛的货车,一路路南来北往的牛商正陆续地汇聚到了这里,牛叫声不时响起,卖牛人、买牛人、评议员讨价还价,整个市场一片嘈杂,显得异常热闹。  家住新场村的脱贫户李正万牵着一头牛和牛贩子冉久利讨价还价,几个回合后,最终以2万5千元的卖价成交,“今天好安逸哦,收了个早工,卖了个好价钱,看来我回去再多养几头才行!”数了数手中的钞票,李正万脸上乐开了花。  在得胜牛市,冉久利是个鼎鼎有名的人物,20多年前,他就开始做贩卖肉牛的生意。刚开始只是就地转手卖,后来他通过长途运输,把生意发展到了重庆、成都、上海、广东、北京等,一年收入上百万,“像我这样做牛生意的人,在全镇有10来人,虽然很辛苦,但是靠牛市都赚了不少的钱。很感谢政府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赚钱的平台。”  “得胜牛市市场大,交易活跃。”毛泽兴介绍,“得胜牛市”这几年声名远播,吸引了不少来自陕南、川东北等地牛贩子前来贩运。时间久人熟了,有的直接上门收购,根本不愁销路,极大地提高了养殖户的积极性,很好地带动了得胜肉牛养殖业的发展。据统计,得胜牛市已实现年交易量6万余头,市场“钱景”一片良好。(供图:平昌县委宣传部)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3-15
四川新闻网消息 春风扶撒落绿尖,又逢新茶采摘时。连日来,天马山镇寺岭村东西部协作产业园抓住春茶上市的好时机,组织当地富余劳动力采摘春茶,一手抓茶业发展,一手抓村民致富。村民正在田间采茶  茶园里,漫山茶叶为山头换上了绿装,放眼望去,一行行错落有致的茶树长势喜人,一垄垄精修打理的茶树抽芽吐绿,园内茶香弥漫,沁人心脾。采茶工人们三三两两分布在茶山中,腰间挎着小竹篓,迎着暖阳,娴熟地采摘着茶青。  “今天是我们采的第一次春茶,我们这个茶品种也很好,我们采茶的时候也非常小心,不能伤到茶叶,这个茶的产量也很高,我们一天就能采个四五斤。”天马山镇寺岭村村民舒冬梅说道。村民正在田间采茶  春茶采摘事关百姓增收,三月以来,气温持续回升,茶叶长势较快,春茶一日一价,必须抢抓晴好天气及时采摘。园区组织附近村民进园采摘,不仅解决了茶园的用工问题,还能帮助村民们务工就业,整个采摘旺季,人均收入万元以上,茶产业已成为促进附近群众增收的“绿色银行”。  “茶园就在我们家门口,一个月能收入2000多元,天天在家干活,也把老人照顾了,小孩也照顾了。”天马山镇寺岭村村民谌小燕说。  四川省松巴茶叶有效公司总经理余安波告诉记者,“今年是我们茶园的第一年的投产之年,预计将有1000余亩茶园开采,开采的品种包含乌牛早、安吉白茶、龙井、黄金茶等5个品种,产量将达到两吨,产值预计是400万。”  茶产业既绿了荒山又富了百姓,天马山镇将依托茶叶基地规划打造集茶叶种植、精深加工、茶文化体验、康养旅游于一体的五彩生态体验茶园,全力助推乡村振兴。(供稿 巴州区委宣传部 刘欢欢 张浩天)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3-14
(记者 严易程 文/图)近日,在兴文县共乐镇稻虾现代农业园区一望无际的稻田中,当地农户正在忙着捕捞成品小龙虾,随即运送到岸边进行分拣称重,现场一片忙碌景象。共乐镇是兴文小龙虾产业核心产区之一,目前发展稻虾循环种养2万亩,传统小龙虾全年养殖3季。去年,全镇生产粮食1.82万吨,其中水稻1.17万吨,全年稻虾产值达5亿元,辐射带动全县10万亩稻虾产业发展。捕捞小龙虾共乐镇稻虾综合养殖,是兴文小龙虾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县在持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和推进乡村振兴、开启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中,创新体制机制,把平坝地区基础条件相似的近400平方公里区域,统一规划打造为现代智慧农业产业园区,并充分发挥当地生态优势,大力发展小龙虾产业,推动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通过探索稻虾养殖新模式和苗种自繁自育专业化生产技术,规范虾种的选留,专业化育苗培育等,做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探索出“一季水稻、一季再生稻、四季小龙虾”的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根据兴文县小龙虾产业五年发展规划,去年以来,兴文县依托生态环境、政策环境、交通区位、市场前景、文旅融合“五大发展优势”,持续实施良种良繁、效能提升、品牌创建“三大工程”,建设农旅融合绿色产品发展高地、小龙虾商贸物流高地“两大高地”。力争到2025年,全县建成10万亩高品质稻虾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基地,全县年产鲜活小龙虾达2万吨,综合产值达50亿元,小龙虾产业进入全国30强。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3-14
四川三农新闻网宜宾讯(通讯员 廖时权 欧天果)3月10日,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大滩村马达轰鸣,又是上万匹砖拉到该村郭维海的驼鸟养殖场,大滩村村民郭维海抓住鸵鸟广阔的市场前景,回乡创业发展鸵鸟产业,70亩养殖基地正在拓展延伸,健壮的鸵鸟正在悠闲地在养殖区里觅食散步,他成为了叙州区养殖鸵鸟的第一人。养殖区内的鸵鸟据了解,地处川滇边界的大滩村,是金沙江下游第一级水电站向家坝电站的移民村,被誉为“高峡平湖第一村”,该村村民因为移民,曾有很多村民外出务工。近年来,开始有部分村民回乡创业。村民郭维海早年一直在外地做建材生意,随着家乡年复一年的快速发展,在返乡创业的热潮下,他萌生了回乡创业的想法。通过前期的考察,郭维海了解到鸵鸟有生长快、繁殖力强、易饲养和抗病力强等优点,不仅市场前景广阔,而且全身都是宝,其羽、皮及肉等都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养殖区内的鸵鸟2021年,郭维海回到安边镇大滩村,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相关部门的技术指导下,建起了叙州区第一家鸵鸟特色养殖基地。该基地共投资60余万元,占地70余亩,设有4个专业养殖基地和鸵鸟活动区域,目前共有种鸟110只。鸵鸟养殖基地“回乡创业需要产业支撑、我已租赁、流转土地和林地近70亩,建设川滇黔围边界地区最大的驼鸟、梅花鹿养殖场。 ”郭维海兴奋地向记者介绍道:现在这些鸵鸟正在成长阶段,明年开始,准备搞孵化产业一条龙,然后发展旅游产业。填补叙州区鸵鸟养殖行业的空白,最终要达到养殖上万只驼鸟,带动周边300----500户农民就近自主创业、就业,辐射川滇黔周边地区的特色养殖,带动周边农户就业增收。“大滩村是向家坝移民村,过去外出打工的比较多。为了鼓励回乡创业,我们在养殖、种植上将突出驼鸟、梅花鹿、紫秋葡萄、蜂糖李两大特色产业。”大滩村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03-11
  (记者 李传君)“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2.3万户8.2万名脱贫人口‘两不愁三保障’持续巩固,脱贫户家庭人均纯收入同比增加23.3%;成功创建省市级乡村振兴先进镇3个、示范村20个。”这是日前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交出的成绩单。该区2019年实现整体脱贫,并三次获得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脱贫摘帽后,如何巩固成果并接续乡村振兴,巴中市恩阳区通过探索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强产业夯实农民增收基础;加强就业培训为群众增收指引方向;加大帮扶力度,不让一个脱贫群众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海山村脱贫户魏立秀在产业园务工。  描绘产业新蓝图  农民入园增收致富  现在的海山村是曾经的贫困村过江楼村、海山村和非贫困村海山坝村合并而成。新村共有党员100余名。海山村党支部书记韩渭才说:“2016年贫困村退出后,虽然有一些产业支撑,但因规模小带动作用不大,脱贫的基础并不稳固。现在不同了。”  恩阳区将海山村5000亩耕地纳入现代优质粮油产业园区,并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这5000亩要在明年建设完成,目前已完成2000亩,并种上了油菜,下半年将种水稻。”韩渭才说,仅工程建设和目前的产业园务工,就将给不少脱贫户带来一笔不小的收入。  脱贫户饶定勋老两口都70多岁了,儿子一家在外地打工,因老伴常年多病无劳动能力,家里的地长期撂荒。“现在好了,耕地流转出去后,不仅有稳定的租金,还可在园区务工挣钱。”饶定勋说,去年以来,他在合作社务工一共挣了2万多元。  村上成立股份合作联合社,将农民土地流转过来,再统一流转给产业发展投资运营集团有限公司,农民获得每亩500元的流转费。  “高标准农田建设会有15%的耕地面积增长,这部分收入全是村集体的。”韩渭才说,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至少在50万元以上,以后还会逐年增加。“我们正在商量一个二次分配机制,确保全村所有村民都将有分红。”  近年来,恩阳区坚持农业园区化,围绕“一核两环四带五区多园”的构想布局全区产业,投入4.5亿元,建成优质粮油、有机果蔬、道地药材、生态畜禽等现代农业产业园区30个,粮食播种面积达113万亩,做到村村有产业、家家有项目,户均增收约6000元。  多渠道创造就业  农民靠双手挣钱发家  双胜镇万林村脱贫户魏立秀因患肺心病、高血压、高血糖等疾病,一年吃药自费部分都要好几千元。为解决这一家的贫困问题,村里给魏立秀的老伴安排了一个公益性岗位,每月可领600元,加上其他收入,2017年她家顺利摘下贫困帽。  2019年,公益性岗位到期,村里开群众大会时,群众继续推选魏立秀家,于是,魏立秀接替老伴干了起来,每天负责一段村道保洁,还可到村产业园打点零工。老伴也没闲着,自己种了点蔬菜,挑到集上去卖。儿子在外务工也很稳定,一家人的日子渐渐好了起来。  “区就业局每年要到我们村搞几次就业培训,内容包括农业技术、电工、焊工、建筑工以及厨师等,对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有很强的针对性。”村党支部副书记贺信说。  近年来,恩阳区针对脱贫户家庭和劳动力情况,开发出保洁员、护林员等公益性岗位1386个。通过免费举办就业培训引导就业,并举办线上线下招聘活动40余场次,收集发布就业岗位信息5万余个,实现就近就业或转移就业3.7万人,劳务收入户均达2万元。  脱贫不脱责任  带动脱贫户一起富  脱贫摘帽后,恩阳区将“三类”重点监测对象中符合条件的,全部纳入兜底保障范围,共拨付重病、重残等特困群体政策补助1.5亿元;筹资3000万元建立“防返贫致贫帮扶基金”,专项帮扶“三类”监测对象,目前全区已兑现防返贫基金18户20人42万元。  更为重要的是,以前的脱贫攻坚驻村工作队,现更名为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仍然扎根村里,对脱贫户实施精准结对帮扶。下八庙镇万寿村驻村第一书记周江,已在该村驻村3年半时间。“我们的生活越过越好,离不开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一些脱贫户说。  曾经的贫困村万寿村现已是全省乡村振兴示范村,近几年,各类产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良好。但一些重病、重残等特困群众仍离不开帮扶。脱贫户张明锐因腿部残缺常年只能坐轮椅,老婆去世多年,女儿出嫁他乡,平时只能跟40多岁仍单身的儿子生活在一起。  “我们先是给他儿子安排了一个月薪400元的公益性岗位,然后帮他在该村标志性的民宿旁开了一家旅游商品小店。”周江说,除了帮他跑手续外,驻村工作队还为他安装了一套监控设备,以及微信、支付宝收款语音播报设备。“他只需坐在轮椅上看电视就可以收款。”  最为典型的是龚仲金一家,两口子40多岁时都患了脑梗,现在处在恢复期。驻村工作队先是帮他开了一家小超市,然后协调业主将他家在聚居点100余平方米的房子租去开民宿,又协调闲置农房让一家人有了安身之地,一年可收入近2万元的租金差价,全家人的生活有了明显改善。眼见村里的游客越来越多,龚仲金利用5万元小额信贷跟堂弟合伙开了一个儿童游乐场,一年也有几万元收入。“现在我们家的生活是越来越好。”龚仲金说。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2-03-11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