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周姚 金亮 刘敏 记者 李全民)“将果品和袋子对齐,然后慢慢把这个袋口折叠、缠严、铁丝绕袋口转一圈,捏紧......”5月17日上午,苍溪县圣丰农业有限公司歧坪有机猕猴桃生产基地,该县猕猴桃研究所技术人员正在为当地果农讲解猕猴桃套袋技术,让果农们掌握科学套袋方法,以提高果实的商品性和经济效益。为提升猕猴桃果品品质,苍溪县在红心猕猴桃产业发展中,积极引导农户推广无公害技术,将猕猴桃幼果进行套袋,套袋后的猕猴桃色泽纯正,商品果率更高。眼下正是红心猕猴桃套袋管理的关键时期,苍溪全县抢抓时节,做好猕猴桃套袋管护工作,保障猕猴桃产业增产丰收。“园区有机猕猴桃到了套袋的季节,县上猕猴桃研究所技术人员下来教我们套袋,套袋以后,不但猕猴桃的产量会增大,还可以防病虫、防污染、防果伤,提高猕猴桃的质量。”圣丰农业有限公司歧坪有机猕猴桃生产基地果农吕建梅开心的说着套袋的优点。产业园的高质量发展自然也带动了周边百姓一起致富增收,“我们的园子建成后都是请周边的村民对园区进行管护,工资不错,离农户家里也近,大家都很愿意来园区打工。”圣丰农业有限公司歧坪有机猕猴桃生产基地园区经理侯伟说介绍说,该基地于2017年苍溪县圣丰农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去年实现投产商品有机果20吨,今年商品有机果产量预计达到50吨、收入400万元左右。而在苍溪县河地镇地干寺社区,村民杨发兴和家人正在自家农场为梨树进行施肥、喷药、套袋,看到梨树上挂满果实,杨发兴难掩激动:“去年新植猕猴桃10亩,我也有信心把家庭农场建设的更好、更兴旺。”入夏以来,河地镇地干寺社区积极组织广大农户开展果园夏季管护工作,采取集中培训、田间指导等多种方式提供技术保障,确保果品优质高产。“目前果农们正在对猕猴桃、黄金梨进行套袋、侵果、打药、夏修等管护,完成之后,下一步将进行除草、施肥、浇水、抗旱等工作,我们有信心在八月份得到一个好的收成。”河地镇地干寺社区党委副书记伍文国对果园的收益信心满满。“我们每年在猕猴桃种植关键期,都会轮番到各个乡镇进行关键技术指导,今天我们到园区对果农进行猕猴桃套袋技术教授,科学套袋不仅能减少尘埃、农药对果面的污染及果实病虫害的发生,更有利于猕猴桃丰产增收,以此促进全县猕猴桃产业发展。”苍溪县猕猴桃研究所副所长马建伟说道。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5-18
(樊俊 记者 李国富)近日,记者在南充市嘉陵区李渡镇阁老村看到,一株株柑橘树、柠檬树绿意盎然。“别小看这些柑橘、柠檬树,它们可是我们山区群众持续增收致富的‘摇钱树’。”南充市嘉陵区李渡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南充市嘉陵区李渡镇柑橘柠檬产业基地航拍据了解,近年来,该区坚持“着眼全局布局产业、着眼实力拓展产业、着眼效益开发产业”的发展思路,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集中成片推进”的原则,已集中成片建成优质柑橘、柠檬产业基地13万余亩,并以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入园务工等方式,带动了近2万余户农户实现了稳定增收。仅2021年,南充市嘉陵区柑橘、柠檬产量4.8万余吨,主要销往俄罗斯、东南亚等国际市场以及北京、上海、广东、川渝等国内市场,实现产值近2亿元。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5-18
(祝菡雪、黄峻豪 罗淇尹 记者程海英)五月的凤鸣美如画,走进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凤鸣镇凤凰村金钗桫椤谷,石斛花正在竞相开放,岩壁上,石块上,树桠上,成片串联的石斛花盘符于上,花蕊含苞待放,花团紧密簇拥,工人辛勤采收,一幅“花美、人笑、村富”的和谐景色映入眼帘。凤鸣镇中药材产业发展历史已久。先后建成3个“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1个“中药材产业示范基地”,以金钗石斛为例,目前全镇金钗石斛产量占全县总量70%以上;拥有以妙灵公司、信天公司为代表的规模以上中药企业2家,生物技术和医药科研平台媒介1个;从2010年起,全镇已发展中药材面积3.5万亩,产值达2.2亿元,其中惠及建档立卡贫困户124户329人。近年来,凤鸣镇以“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龙头企业联农带农促发展”为理念,紧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思路,把以金钗石斛产业为龙头的道地中药材产业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主要手段来抓,推动中医药整体工作由小到大,提质扩容,致力将凤鸣镇打造成为“川黔中医药康旅名镇”,帮助山区百姓致富增收。目前,全镇中药材产业已辐射带动2500余人脱贫致富,吸引社会资本入驻超过7000余万元。构建“村党组织+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破解产业振兴难题凤鸣镇坚持把发展林下生态经济作为乡村振兴重要产业来抓,着力于构建“村党组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出台凤鸣镇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制定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分布图、任务表,相继成立了中药材产业工作领导小组、凤鸣镇金钗石斛产业党支部、金钗石斛产业专合社和凤鸣镇中药材产业农技中心等组织机构,为全面发展中药材产业夯实基础。以金钗石斛现代农业园区为例,2021年,依托于“村党组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金钗石斛现代农业园区产值达到3500万元,120余名农户通过务工年均增收1万元以上,“党建引领、企业推动、合作社带动、村民联动”的发展格局初具雏形。探索“科研+农技+奖补”三级体系,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凤鸣镇紧紧围绕提高产业自主造血功能这一目标,致力于打造“科研牵头、农技培训、政策奖补”三级体系,充分调动中药材企业生产积极性。一是着眼于科研成效,合江妙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金钗石斛专家大院”、“院士(专家)工作站”、“中药材重点实验室”等配套机构,获得国家认证专利20余项。二是着眼于技术培训,在全镇8个村建立了中药材产业发展农技员包村包片机制。自2015年以来,共培训药农20000余人次,其中贫困户3000余人次。三是着眼于奖补福利,凤鸣镇在可行标准下,采取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对妙灵公司、石斛专合社及种植农户特别是已脱贫户进行扶持,进一步增强中药材产业促振兴动力。2015年至今,凤鸣镇累计投入中药材产业发展资金300余万元,重点对当年参与金钗石斛种植的农户,根据种植亩数及株数进行2000元—5000元的现金奖励,全力吸纳村民参与产业发展。创新“中药材种植业+中药材深加工产业+康养旅游服务业”三产融合模式,提升产业竞争力凤鸣镇以提升道地中药材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将更多精力放置中药材深加工、中医药康旅产业上,大力延伸产业链,严格药材质量管控、主抓品牌建设,积极发展壮大中药材产业规模。以金钗石斛为例,在深加工方面,指导公司规范种植申请备案、产品质量检测检验等制度,便于严格管控药材质量。在品牌建设方面,凤鸣镇金钗石斛现代农业园区曾荣获四川省中药材规模化、规范化种植养殖“重点培育基地”、四川省“省级林下中药材现代林业园区”、合江县五星级金钗石斛现代农业园区等殊荣,金钗石斛系列产品先后荣获“黔川渝优秀旅游文化商品奖”、“中国(西安)国际林业博览会金奖”等,并获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已注册了“妙灵金龙”品牌,开发了石斛切片、石斛花茶等10个系列数20种产品,产业年销售值达2000万元以上。在康旅服务方面,立足于道地中药材优势,以金龙云海国际旅游康养项目为龙头,统筹规划“中医药”旅游规划,形成“一产筑基,二产提质,三产提速”的产业融合模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凤鸣镇将继续发扬“靠山吃山、靠林吃林”的发展思路,全面扩大林下经济种植面,厚植惠民富民情怀,为建成“川黔中药材康旅名镇”不懈奋斗。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5-17
(兰成强  刘小义 记者  庄媛)为解决群众出行难题,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阿坝州壤塘县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结合乡村治理“五三”行动和“六新”工程,启动了一批村级自建基础设施提升项目。如今,这些自建项目弄得怎么样了呢?5月16日,记者走进壤塘县岗木达镇章光村章古小组。“这里还需要再平整一些。”一条砌建好的防汛挡墙沿着道路线性矗立着,技术人员正指挥着几十名工人做平整处理。村民投劳自建乡村设施“这条路是我们小组的主干道,每年到了雨季这里就容易垮方,给我们出行带了很大不便。”在施工现场,来自章光村章古小组的村民尕尔玛严初主动投劳参与此次项目建设。他说:“今年我们村有这么好的项目,让我们老百姓自己修建,这样既可以保证工程的质量,又可以在自家门口挣钱,真是太好了”。村民投劳自建乡村设施,美了家园又增收据了解,自从这批村级自建基础设施提升项目启动建设后,壤塘县各乡镇坚持以项目修建与群众增收相结合,针对技术含量低群众能够施工的项目均采用以工代赈村民自建的方式实施,让群众投工投劳参与项目建设。章光村正在实施的工程便为此项目之一,共计投入资金46万元。村支部书记泽旺罗吾介绍,章古小组地处高山地带,群众出行道路仅此一条,每年雨季路上时常出现垮方现象,村民们日常生活及出行极为不便,同时也制约着村级发展。“这次我村的自建项目主要是为了老百姓的交通方便,以前没有堡坎的时候这段路经常滑坡,另外路面加宽之后,车辆出行也更加安全方便。”泽旺罗吾一边指导村民施工一边告诉记者。村民投劳自建乡村设施针对该项目的实施,岗木达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前期充分征求当地群众务工意愿并组织开展施工培训,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定期进行监督和督促,保障工程质量安全和施工进度。项目从4月开始施工以来进展顺利,预计本月底完工,群众务工收入预计实现11万余元。章光村自建基础设施提升项目只是壤塘县“五三”行动和“六新”工程中乡村治理的一个缩影,类似工程正在壤巴拉各地村寨如火如荼开展,美丽乡村更加焕发出崭新气象。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5-17
(陈昱月)凉山州美姑县雷觉莫社区是2021年“两项改革”后新成立的社区,农村户籍人口3220人,其中安置有易地扶贫搬迁群众900人。由于受自然条件、历史原因、传统习惯等制约,导致社区产业面临发展乏力的问题,社区集体经济和居民收入始终没有得到很大提高。2021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和指导下,社区“两委”针对产业发展中面临的情况和问题,立足“投资者+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依托谷曲古德种养旅专业合作社平台,在峨曲古乡党委、政府大力支持协调下,成功引进四川原有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50万元的高山娃娃菜种植项目,促进了社区产业发展和居民就业增收,为社区实现产业振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发扬先锋模范作用,使其成为居民就业增收的“发动机”。干部讲政策,党员当模范。社区“两委”根据本社区居民的诉求,针对居民的担心和犹豫,在驻村工作队的参与谋划下,支部书记带头,党员干部全员参加全覆盖走访了3组和6组共187户居民,一户一户、一家一家的做宣传、讲政策、作动员,将项目实施的好处用最通俗的语言明明白白向居民讲清楚,切实消除大家的疑虑,最大程度满足大家的需求。特别是3组组长吉朵石机和6组组长莫色小果带头签订土地流转协议,共流转土地128亩,用实际行动支持项目的实施。发挥先进技术优势,使其成为居民就业增收的“助推器”。为最大限度消除居民的“蔬菜能不能种好,市场有没有订单”的疑虑,驻村工作队和社区“两委”积极对接四川原有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充分发挥企业在蔬菜种植方面的技术优势,多次与公司技术专家一道深入田间地头向居民讲解高山娃娃菜种植技术,组织愿意学习高山娃娃菜种植技术的居民开展集中培训和种植示范,用最直观的方式向居民展现了现代农业科技的强大生产力。配合公司以居民土地入股、蔬菜包销兜底的方式与社区集体经济合作方美姑谷曲古德种养旅专业合作社签订了长期销售合同,彻底消除了居民的忧虑,为项目顺利推进扫清了障碍。创新定点销售模式,使其成为居民就业增收的“增程器”。雷觉莫社区蔬菜种植项目土地位于河谷地带,交通便利,优越的光热条件和地理环境,让高山娃娃菜具有独特的生态蔬菜品质,将会得到市场的一致认可。据四川原有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介绍,该项目将主打绿色生态,采取“生产地—社区商超”点对点销售模式,在蔬菜种植采摘后直接运输到社区超市,让消费者第一时间就能品尝到来自凉山州原生态的绿色蔬菜,销售模式的创新一方面满足市场对绿色生态蔬菜的需求,也让社区居民收入有了保证。狠抓质量标准管理,使其成为居民就业增收的“稳定器”。菜的品质决定市场的需求,一手抓质量,一手抓管理,实行公司统一提供蔬菜种子、统一进行栽种、统一田间管理、统一规范采摘、统一包装销售的模式,让每一颗蔬菜都有自己的“身份证”,从而实现高山娃娃菜种植的规范化、标准化、品牌化,确保产地可寻、来源可溯,从而保证“美姑原生态高山娃娃菜”的品质和品牌。百亩高山娃娃菜种植项目是实现社区居民致富增收的一项重要内容。下一步,社区帮扶工作队和社区“两委”充分利用示范项目优势,继续争取各方支持,努力在雷觉莫社区建立生产、加工、包装、销售为一体的蔬菜产业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吸纳更多的居民就业,借助电商平台争取扩大凉山产、美姑产高山娃娃菜的知名度,将雷觉莫社区打造成为美姑县生态蔬菜种植的示范点,为实现雷觉莫社区乡村振兴贡献产业力量。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5-17
四川农村日报讯 孙燕 罗佳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近日,笔者来到泸州市江阳区江北镇福海村的500亩蜂糖李种植基地,基地负责人牟邦平正在指导村民科学疏果。“由于管理到位,今年李子又是一个丰收年。”牟邦平说。牟邦平是土生土长的福海村人,中学毕业后一直在外打拼。2014年6月,牟邦平回乡看到村里的几个山头因为无人耕种而长满野草后,他决定返乡创业。流转荒山创业  “在家乡不起眼的蜂糖李,在大城市能卖到每斤15元,这是赚钱的生意。”牟邦平说,在外面工作时,他了解到蜂糖李口感浓郁,营养丰富,深受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居民的喜爱,且售价不菲,这让他动了心。经过与家人反复考察论证,牟邦平回到村里,将村里满是杂草、面积近500亩的4个山头以每亩300元的价格从村民手上流转过来种植蜂糖李。  “福海村是江北镇海拔最高的村,早晚温差大,果子生长周期长,非常适合蜂糖李种植。”牟邦平说,他回乡种植李子开始,就严格按照株距2.5米、行距4.5米的标准进行生态种植。如今,历经几年的精心管理,牟邦平的蜂糖李早已郁郁葱葱,枝梢挂满了密密匝匝的李子。“我的李子自种植开始,全部施用有机肥,杜绝一切除草剂,不喷洒农药,是绝对的绿色健康食品。”牟邦平说,经过几年的精心管理,他种植的蜂糖李已成为了江阳区最大的标准化李子种植示范园区。这几年,随着李子的全面挂果,一亩地的李子精品果产量都在2000斤以上。按照市场价15元每斤计算,亩产值将达到3万元。政府上门服务  “尽管福海村的地理、气候环境很适宜种植蜂糖李,但江北镇政府的‘给力’服务才给了我们最坚强的发展信心。”牟邦平说,自从他回乡发展李子产业后,政府领导主动上门服务,帮助他解决了土地协调、劳动力组织、道路修建等困难,促进了蜂糖李产业的迅速发展壮大。牟邦平介绍,他回乡刚开始打造蜂糖李种植基地时,基地没有机耕道,田间浇灌只能靠雨水和池水,发展农业全部靠人力,耕种苦和浇灌难等问题很严峻。为帮助牟邦平顺利踏上发展的“康庄大道”,江北镇积极向区交通、农业等部门申请资金和项目,在基地修建了机耕道和采摘游道,方便游客进园采摘。  随着李子基地的挂果投产,这几年不仅牟邦平自己赚了钱,基地也辐射带动周边群众走上产业致富路。牟邦平介绍,目前,基地通过流转土地让50多个村民有了稳定的土地租金收入外,平时基地的日常管理,包括疏花疏果、除草施肥、采摘等都是聘请周边的村民,每天最少收入 80元。一年下来,牟帮平支付给村民的务工工资都在20万元以上。  “以前,村里面没有产业,大部分人都外出务工,像我们这种没法出门打工的,或者是年纪大的,就只能在家种庄稼 ,一年到头也就收入3000-4000元钱。”63岁的的易守群是福海村四组村民,她说,自从牟邦平回乡打造李子基地后,这些年都在基地务工,现在的收入是以前的五六倍。“我家流转了7亩多地给牟邦平种蜂糖李,每年流转费收入就有2000多元,再加上务工收入,一年下来怎么也有2万多块钱。”发展李子种植既解决了易守群的务工需求,又方便她照顾家里的孙儿,谈起现在的生活,易守群脸上的笑容就绽放开来。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5-17
(杜小春  记者  李国富  文/图)5月11日上午,记者站在南充市嘉陵区龙蟠镇鞍子山村的一处山头眺望,在硕丰益民粮油专合社的种植基地内,小麦熟透,遍地金黄,微风过处,麦浪翻滚,昔日黄土地像是变成了“黄金滩”。合作社种植基地2020年以前,龙蟠镇鞍子山村有上千亩撂荒地。2020年开始,硕丰益民粮油专合社在此开荒垦地,把荒地恢复成耕地,并依靠科学手段种植小麦、高粱等粮食作物,连续两年获得丰收。“去年硕丰益民粮油专合社在鞍子山村种植了1000余亩小麦,在今年收割期经过农技专家测算,亩产量约350公斤,对地力较弱的整治撂荒地来说算是丰产丰收。”硕丰益民粮油专合社负责人介绍道,仅此撂荒地的产值就达100万元,极大地减少了土地资源的浪费,提升了耕地质量,保障了粮食安全。农技专家测小麦亩产量嘉陵区地处川东北,是典型的丘陵地区、劳务输出大区,过去土地撂荒问题突出。2020年以来,该区大规模开展撂荒土地整治,优先用于粮食生产,扩大粮食播种面积。截止2021年底累计整治撂荒地8.5万亩,用于种植小麦3.5万亩,预计实现产值近3000万元,让种植户们不仅装满了“粮袋子”,还鼓起了“钱袋子”。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5-13
(刘传福 李悦 记者 程海英/文图)“他们好心开荒免费帮我们栽种,成熟了还让我们收获,这样的好事我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听说。”5月10日, 泸州市叙永县大石镇双全村1社81岁老人赖发彬谈起自家撂荒地的复耕,脸上堆满了灿烂的笑容。赖发彬和老伴一直靠传统种植为生,随着年岁的增长体弱多病,加之两个儿子均在外地务工,缺乏劳动力,6亩多土地不得不撂荒。不久前,该镇引进企业开展撂荒地治理,企业流转土地后,免费帮助农民栽种,让他们无偿收获,解决了赖发彬多年来的“心病”。大石镇地处川南边陲,不少青壮年外出务工,加之传统种植效益不高群众不愿栽种等原因,导致不少土地撂荒,而且有的撂荒长达15年之久。农民在撂荒地里劳作今年以来,为解决土地撂荒问题,大石镇通过引进企业流转土地、鼓励农民栽种等方式,对1500余亩撂荒地开展治理,重新实现复产复耕。昔日的撂荒地,如今变身农民的致富田,有效助力乡村振兴。初夏时节,旺龙村4社治理后的撂荒地里,一湾湾梯田里装满了清水,绿油油的水稻迎风舞动,不少农民忙碌耕种其间,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我们不能荒废,不仅要保护好还要利用好,明年这些土地里一定全部栽种上‘象牙香’特种水稻。”作为旺龙村的特聘村主任杨朝勇,是地地道道的旺龙村人,一直在外做生意,今年,听说镇上开展撂荒地治理,他回乡流转600亩土地重新当上农民,并引进优质水稻栽种,信心满满。“企业将排放的粪污转化为栽种的肥料,不仅解决了企业的排废难题,又促进了农户增收,一举两得。”该镇分管农业的副镇长陈强介绍,对于双全村的150亩撂荒地,该镇找准撂荒地与关联企业之间的内在产业链关系,引进生猪养殖公司下游粪污消纳企业,由村社组织企业与农户直接签订土地流转合同,一次性全部流转,在签订期限内,由企业负责开荒、种植、管理,所种植的粮食全部由农户免费收割。与此同时,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倡导下,不少农民重操旧业,纷纷加入复耕复种的队伍。“撂荒确实不对,当农民还是要勤快点,老本行不能丢了啊。”互助村4社村民杨光勇就是其中一员,他主动将撂荒了6年的3亩土地重新翻新,全部栽种上了大豆。“现在已经完成了旺龙村、双全村、红洞桥村等全镇1300余亩撂荒地的治理,剩下的200亩最迟在5月底前全部完成,力争实现玉米、水稻和大豆等农作物应种尽种。下一步,还将加大部分水利设施、农耕步道的投入力度,确保治理后的撂荒地种得下去,收得到家。”据该镇党委书记王剑介绍,大石镇不仅多举措加大撂荒地治理的宣传力度,还积极协调为群众提供优良高产种子,并联系相关院校为群众提供“保姆式”的技术指导,全镇治理热情空前高涨。截至目前,该镇流转治理撂荒地870亩,群众主动复产复耕撂荒地430亩,预计今年,农民将增产水稻、玉米、大豆近80万斤,增收近300万元。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5-12
(叶强平 高磊 记者 杨琦 文/图)5月11日,记者从理塘县获悉,经过近3个多月的筹备,“马背慢游理塘”旅游体验项目于今年“五一”正式运营,马背骑游、藏装租赁、藏餐品尝、拍照写真等旅游互动体验项目广受游客好评。截至5月9日实现营业收入16003元,单日最高营业额达3683元。五一期间游客体验骑马马背慢游旅游项目是2022年成都市新都区援助理塘县高城镇德西一村的重点乡村振兴项目之一。德西一村位于理塘县4A景区勒通古镇•千户藏寨中,地理位置优越,旅游资源丰富,过往游客众多,但相关资源和产业未能有效结合利用,特别是旅游体验服务项目的缺失,该村群众未能通过旅游资源实现致富增收。2022年初,新都区对口帮扶工作队、高城镇政府、村民代表共同商议,决定成立勒通马背慢游集体产业合作社,打造马背骑游、藏族服装租赁、藏餐品尝、拍照写真等服务项目。该项目总投资50万元,其中新都区投入资金37万元作为德西一村集体资产,用于完善3个旅游服务接待点等基础设施打造,购买马匹21匹及马鞍等配件、藏装服饰26套,由全体村民义务投工投劳,开展旅游服务接待工作。游客选择藏装在此期间,新都工作队携手高城镇政府积极开展了旅游接待、旅游服务、宣传推广、安全管理、财务管理、森林草原防灭火等方面的培训,不断夯实项目运营基础。“五一”期间,来自湖北武汉市的游客杨艳第4次来到理塘,而这次到来给她的印象是理塘变化特别大,相比她去过的其它地方,这里骑马和服装的价格都很划算。“原计划是在理塘住一晚就继续出发,在手机上刷到理塘县城就有骑马游玩项目,感觉特别好,这次准备在理塘呆3、4天,再去体验一下这里的锅庄晚会和其它景点。”身着藏装、骑着马打卡风景点东山顶的杨艳如是说到。22岁的昂旺刀吉是高城镇德西一村的村民,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的他今年刚从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由于母亲腿脚不便,以前他家里的主要收入是靠父亲采集虫草和放牧,采集虫草特别幸苦,然而带来的收入却不稳定。而自从村勒通马背漫游集体产业合作社成立后,爱好摄影的昂旺刀吉便加入进来,担任游客的摄像师,照片费用为15张30元,相关收入全部纳入集体经济收益,游客们对昂旺刀吉的照片给出了好评。召开村民培训会昂旺刀吉说:“经过几天的运营,我们看到了项目的前景,我对‘马背慢游’理塘充满了信心,也希望通过自己的特长,为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据统计,德西一村现有村民109户,村里还有个别无劳动能力的孤寡老人和孤儿,他们没有其它经济收入来源,自从“马背慢游理塘”筹备以来,村支部便积极动员党员、群众,主动将这类特殊群体纳入分红机制,同时由壮劳力较多的家庭分担牵马、喂马等义务劳动,这一举措也得到全体村民的一致认可。游客骑马游玩目前,全村以户为单位平均分为三组,人员年龄和劳动力合理搭配,每户轮流照顾马匹一周,在保障项目正常运行的基础上,也为村民腾出了务工时间,最大程度的保证了每个家庭的原有收入不降,同时计划在本年度10月底按户为单位进行分红,实现村民在家门口挣钱增加收入。新都区对口帮扶干部、高城镇党委副书记袁良表示,下一步,新都区对口帮扶工作队和高城镇还将结合项目运营情况,及时组织相关行业部门开展业务培训,不断拓展产业辐射的广度,助力马背慢游理塘项目健康有序发展。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5-12
(兰自涛 记者 毛春燕 摄影报道)5月9日,在内江市东兴区双才镇洪兴村,蚕农正在蚕房里忙碌。近年来,作为全国优质蚕茧基地县,内江市东兴区因地制宜,通过采取“龙头企业+专合社+基地+农户”的模式,积极引导农民大力发展蚕桑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目前,该区桑园面积已发展到30000余亩,带动6000余户蚕农增收致富。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5-11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杨都  “这里有野生的药材生长,是不是说明我们村也可以规模种植中药材呢?”近日,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地洛镇依子村致富带头人、省劳动模范李治武向专家们询问。当天,省科技下乡万里行中药材52团首席专家侯大斌教授带领团队专家马林教授、张洪博士来到布拖县开展科技下乡服务。通过开展中药材产业发展交流和田间调查,为当地以附子为主的中药材产业“把脉开方”。专家与李治武(右)交流村子产业发展。 受访者供图  通过调研村子的野生中药材资源、土地环境和适宜种植中药材种类,侯大斌耐心细致地分析道,这片区域是适合中药材生长的,但中药材是特殊农产品,规模化种植涉及中药材栽培管理和产品市场销售问题。  在交流中药材发展中,省科技下乡万里行专家服务团中药材团队专家与李治武定下了美好约定。侯大斌说:“李大哥,我们都是60后,你是84年入党,我是83年入党,我们两个老党员约定好,要继续为依子村的农业产业发展贡献力量。”李治武回答道:“侯教授,我也盼着我们依子村越来越好,我们一起探讨村里能再种点啥药材,带动大家致富。”  当天,专家服务团还与村民代表等探讨了依子村农业生产及配套水源问题,并对村子的土壤和水源水质进行了仔细调查和取样,还发现野生的中药材资源半夏、重楼等。“我们会充分地分析这次调研的数据,形成完整的报告和建议,助力依子村农业产业发展。”侯大斌介绍,根据实际调研情况,专家团建议根据资源优势,可以种植市场销路好、有布拖特色的中药材,例如布拖附子,可以借鉴学习绵阳市江油附子发展经验,布局好布拖附子产业发展。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5-11
5月7日,四川省华蓥市阳和镇鸽笼山村的农民在选择刚采摘的枇杷。    (邱海鹰 苗贵华 记者  游伍琼  摄影报道)近期,革命老区四川省华蓥市益友生态农业合作社带领农户在阳和镇鸽笼山村、永兴镇陈家湾村, 利用荒山荒坡和撂荒地种植的1300余亩枇杷陆续成熟上市, 老区群众迎来了丰收的欢乐。5月7日,鸟瞰四川省华蓥市阳和镇鸽笼山村枇杷园(无人机照片)。    近年来,华蓥市致力农旅融合,绿色发展,以“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冠玉、大五星等枇杷产业,并通过党支部搭桥、电商助力,实现种得下、卖得出、能增收,走出了一条产业致富之路,将鸽笼山、陈家湾打造成了“远看像森林,近看似公园,走近是果园,里面有家园”的集生态、休闲、观光、品果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基地。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5-10
(CICPHOTO/刘传福 摄)5月7日,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凤鸣镇凤凰村26社村民在采摘金钗石斛花。近年来,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凤鸣镇立足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采用贴石种植法,在石头山上栽种10000亩金钗石斛,并后期加工石斛花和石斛茎销售到全国各地,不仅让石头山变成“金银山”,还大大带动了当地的乡村旅游业。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5-10
 (苏小娟   田进瑞  记者  庄媛  文/图)眼下,正值金川县云盘莴笋种植生长的关键期,农民们也忙着在田间加强管理,做好丰收准备。5月6日,记者来到海拔3000多米的勒乌镇新开宗村一处蔬菜地里,10余名村民正忙着给村民周正花家的“云盘莴笋”除草、去弱苗。旁边,村民罗孝云家的莴笋地还在耕地松土,要这个月底才会下种,用他的话说,“大家的莴笋要错季种植,才能卖个好价钱。”村民在田里除草去弱苗新开宗村种植云盘莴笋,还得从2013年说起。那一年,在外经商的罗帮玺返乡创业搞起了莴笋种植,也是那年他当选为村主任。刚开始种植莴笋时由于经验不足,产量并不高,但罗帮玺种植的5亩莴笋还是卖了5万多元,这比起当地传统种植土豆、玉米的收入翻了几番,也让他谋生了大面积种植莴笋的想法。罗帮玺告诉记者,2014年在他和种植户周树辉的带动下,全村27户种植了莴笋200余亩,在金川县农业畜牧和水务局的技术支持下,当年的人均收入达到了8000元。这期间罗帮玺不放过每一次培训学习的机会,在不断学习中他已成为一位种植能手。同时,他积极向邻居们传授蔬菜种植新技术,引导乡邻科学种植致富。由于当地日照充足,早晚温差又大等气候特点,为莴笋提供了好的生长环境。与其它地方不同,新开宗村长的莴笋皮薄、水分足、口感爽脆,吃起来味道清香,加之能种春秋两季,备受市场青睐,价钱也好,也形成了自身的品牌——“云盘莴笋”。如今村民们的种植经验更成熟了,平均每亩年产量能够达到2万余斤,人均收入增长到了15000元左右。错季种植给村民带来好收成新开宗村村支部书记马发勇告诉记者,莴笋价格受市场供给波动影响大,错时错季种莴笋,可以错峰上市,能最大限度保障村里的莴笋价格稳定,村民的收入更好。罗帮玺指着地里说,今年莴笋长势良好,也找好了销售市场,采摘后的新鲜莴笋由客商在莴笋地头直接打包拉走,销往成都濛阳农产品销售市场、白家农产品销售市场等地。前面有订购订单,后面有种植采收,销路不用愁,为种植户增收致富吃上了“定心丸 ”。新开宗村民黄加蓉2014年开始从罗帮玺那里学习莴笋种植,去年收入达8万余元,日子越过越红火。黄加蓉一边劳作,一边告诉记者:“莴笋种了一个多月了,长势挺好,再一个多两个月就可以丰收了,希望能卖个好价钱。”据了解,云盘莴笋生长周期为90天左右,分为春、秋两季种植,经过9年的发展,如今“云盘莴笋”种植面积达1000余亩,已逐步成为金川农业的特色品牌。马发勇表示,下一步,新开宗村准备借助乡村振兴的发展机遇成立合作社,在产销一体上为老百姓找路子, 在基础设施上,大力建设产业便道,对田间灌溉设施进行完善,方便老百姓生产,增加老百姓收入。马发勇告诉记者,他们村的莴笋种植能手已经在周边村、镇进行大规模推广种植,比如在西里寨村推广300余亩,俄热乡规模种植200余亩。马发勇说:“其他乡镇、村愿意种植莴笋的,我们将毫无保留地把种植技术传授给他们,为全县产业发展贡献新开宗力量。”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5-09
(张稳 记者 蒋培路)人间最是五月好,金银花香淡雅来。五月初,走进乐山市夹江县甘江镇甘江社区,这里种植的成片金银花迎来了丰收季。村民们三五成群,穿梭于花海中,忙着采摘金银花。在甘江社区,金银花产业已成为带动当地村民增收的“致富花”,让村民获得了“真金白银”。芬芳浓郁的金银花成片丰收的金银花村民季雄明是采摘队的一员,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在基地采摘的熟练工一天最多可以摘100斤,最少也有70斤,一个采摘季下来,他就能挣到3000元到5000元,带动了周边的闲置劳动力纷纷前来赚“零花钱”。季雄明说:“一般老年人一天挣70到80块钱,年轻人有的要挣140到150块钱一天,大家比较满意。摘花又不受时间限制,太阳大了大家就回去,早上早点来摘,下午迟一点,反正很自由。”采摘金银花村民正在加工金银花金银花基地负责人李国运告诉记者,下一步,他们将采取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的发展道路;并不断延伸产业链,重点培育金银花树、金银花盆景等高附加值产品;同时建设金银花茶产品加工基地,打造成集金银花种植、产品深加工、金银花观赏于一体的现代化金银花产业园。从而带动更多的群众致富,推动农村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助力。(图片来自夹江县融媒体中心)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5-09
(赖祥勇)五月阳光娇好,南江县赤溪镇西厢村和文昌村4500亩青钱柳产业基地,漫山遍野的青钱柳树林映入眼帘,成串的青钱柳花随风摇曳,让人无不震撼!  近年来,南江县大力发展青钱柳产业,以公司为主体,以基地为依托,与有关科研院所相结合,成功研发申请多项与青钱柳相关专利产品,开发青钱柳茶、青钱柳冻干粉、青钱柳中药饮片、青钱柳酒等产品,部份产品远销海外,成为当地群众就业增收的新引擎。青钱柳树  褪去华丽身份当农民  “王才华是一个有能力又敢干的人。”这是身边人对王才华的评价。2006年,大学毕业的他自主创业,先后从事IT、金融等行业,一时间风生水起,在圈子里小有名气,并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  2013年,在一次南江籍在外成功人士座谈会上,王才华了解到家乡自然资源得天独厚,但老百姓面对的依然只是巍巍青山,日子依旧过得紧巴巴的,这对他内心触动很大。  怀着对家乡的热爱,揣着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梦想,王才华决定回乡创业。从零开始,转变角色回乡当农民,当时的他在朋友圈引起了不小的轰动。青钱柳树  乡间考察确定“选题”  回乡做什么?这是摆在王才华面前的第一个难题。当初他也想过种有机水果、盖大棚种蔬菜,因为周期短、见效快。  一次乡间考察,他偶然发现一株麻柳一样的树,但花却与麻柳花不一样,老百姓称之为“金钱树”。上网一查,才知道这是青钱柳,有“植物界的大熊猫”、“医学界第三棵树”之誉,青钱柳茶富含硒、皂苷、黄酮、多糖等有机营养成份,对糖尿病、前列腺、抗菌、消炎具有良好辅助治疗作用。自此,王才华确立他要干的事业,南江县光雾山林业有限公司应运而生。  王才华说:“选择青钱柳这个产业,也是选择了大健康产业这个赛道。现在大健康产业是一个有前景有优势的产业,随着老龄化的加剧,人们对健康的渴望也愈加强烈,青钱柳本身在南江就有野生资源,我们要将它的优势和功效搬到市场。”  为找到最适合青钱柳生长的地理环境,王才华几乎跑遍了南江大部分乡村。土地流转好以后,就是修路、开荒、修水渠,长期在基地一呆就是几个月,为了心中的事业,他从没感觉到累。青钱柳树  企校合作技术保障  返乡创业不易,王才华很快收获了第一次教训。  第一个基地开始建设的时候,王才华觉得就是简单的种树,对种植技术标准和要求了解不多。种下去第一年,恰遇干旱,树苗死了一大片,损失一百多万元,王才华欲哭无泪!  明白了问题症结,王才华找到省林科院的专家,在种植上给予现场教学指导,并长期提供技术支撑。现在,从育苗、栽种、林间管理都有一套完整的科学方法,树长得又快又茂盛。  目前,王才华每年投入资金深入研发青钱柳相关产品,同大学院校和医院研究室合作,已成功申报了多项专利,为最大化挖掘开发青钱柳市场提供技术保障。青钱柳树  百姓致富增收新引擎  一人富不算富,带动大家一起富才是王才华想要的结果。  对此,公司建立起一整套利益机制。鼓励周边农户将闲置土地流转到公司,公司每年支付土地流转费400元每亩给农户;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将财政支持产业园建设形成的固定资产,折股量化给产业园农户,采取股权量化、按股分红、收益保底的分红模式,每年年终固定给农户分红;吸纳园区有劳动能力的农户优先入园务工,按照高于普通用工10%支付务工费用,带动基地120多人就近就业;积极与周边农户签订收购原料青钱柳树叶订单收购协议,与之共建代收利益联结,再按照该村总回收原料款的5%作为村集体经济管理费及村日常开支。  对于那些年迈体衰无法参与务工的老人,王才华也有考虑,鼓励他们在林下养殖家禽,一来可以帮他们增收帖补家用,二还可提高土地的有机质。村民岳龙丰正计划在山上青钱柳林下扩大家禽养殖规模,碰见人便念叨着王才华的好。  西厢村党支部书记张培军介绍道:“老百姓心中自有一杆秤!现在绝大部分年轻的在外务工,常有耕地摞荒,如今有土地流转费、股权分红、就地务工,加上家禽养殖,比起原来摞荒或单种粮食,村民人均年收入至少提高七百元以上,还不苦不累,人也轻松些!”  目前,王才华正完在善产业观光园区基础建设,将为村民新的增收提供更好的平台和机会。  形成整体良性产业链  2016年,为进一步做好青钱柳的深加工,南江县建设了1500平方米的标准化加工厂房,并启动南江县东榆青钱柳种植基地。  “一条集种植、科研、深加工、销售、观光为一体的农业良性产业链已初步形成,这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南江县政协研究室吴昆明表示。  产业发展成效显现,企业发展也步入正轨。四川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四川省诚信民企……面对纷至沓来荣誉,王才华谦虚地表示,“这条路还很漫长,也许是我一辈子唯一能做的事,也许是要几代人的接力。”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5-07
(李青蓉 张俊 记者 李全民)在苍溪县漓江镇官庄村张和平家庭农场,现代化牛舍一字排开,膘飞体壮的肉牛悠然的咀嚼着草料,农场主张和平在圈舍里投喂饲料、打扫圈舍,忙的不亦乐乎。今年51岁的张和平于2016年建立了“和平肉牛养殖基地”,通过后期不断争取国家扶贫政策项目支持,参加畜牧兽医管理班,学习种植黑麦草、高粱等饲料作物,如今她养殖的肉牛品质越来越高,成功销往了重庆、贵州等地,发展前景也越来越好。资料图片“我们家庭农场养牛方式主要是采取圈养,农场去年一共卖了三十几头,收入差不多二十几万元,今年已经卖了17头,存栏85头,后期将自繁自养,预计增加40多头。”农场主张和平高兴地说道。在巩固肉牛产业的同时,漓江镇还着眼于培育支柱产业,示范带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以公司加农户等模式,打造连片黄花种植示范基地。“去年招商引资引进浙江宁波花木公司在我们村种植花木150亩,又发展黄花种植100亩,现在正在栽种,今年黄花种植大概收入十多万,六月份花苗收入大概有七八万,目前正在种植中。”漓江镇龙亭村党支部书记刘正满介绍道。近年来,苍溪县漓江镇因地制宜谋划产业发展,按照“立足农业、依托加工业、结合外来企业”的思路,致力于发展黄花种植产业,打造黄花产业链条,不断拓宽本地特色产品销售渠道,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截至目前,全镇黄花种植面积已达3000余亩。“加快培育特色产业,做优健康养殖,提供好技术服务保障,突破性发展台湾黄花产业,形成种植、采购、采摘、烘干、包装、销售一条链服务。”苍溪县漓江镇副镇长李旭介绍说,下一步将以漓江龙亭山为重点,恢复性发展茶叶,并鼓励种植、养殖与外来企业走联合发展道路建立品牌,形成规模,助推漓江特色农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增收。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5-07
风吹桑麻绿,又到一年育蚕时。连日来,兴文县的蚕农们迎来了一年最忙碌的时刻。近日,在兴文县五星镇大同村,小蚕共育点蚕种发放现场一派忙碌景象。五星镇蚕茧站技术人员和小蚕共育员正在根据蚕农信息,清点蚕种数量,将蚕种发放给蚕农们,蚕农们开启了新一年度的养蚕致富之路。五星镇大同村养蚕大户李勇于2017年返乡创业开始栽桑养蚕,去年蚕桑产业收入达20余万元。领蚕种前,李勇已经做好了蚕室环境及用具清洁消毒工作。五星镇蚕茧站技术人员来到李勇家中指导分摊蚕种、蚕室调温补湿等科学育蚕工作,确保今年春蚕丰收。“回乡后,我开始栽桑养蚕,效益还不错,在家乡创业,能照顾到家庭,今年我准备多养点蚕子,收益应该会比去年还要好一些。”今年李勇准备第一季春蚕养殖15张,说起蚕桑产业,他信心十足。据悉,2021年五星镇第一季春蚕养殖完,2000余户蚕农得到380余万元蚕茧和制种收入,平均每户收入1900余元。时下桑园长势喜人,进入丰产期,今年在技术和政策的双加持下,蚕农们对今年第一批蚕种的收获期待满满。五星镇全镇10个村(社区),今年春季第一批共计定种1600张,目前,已陆续发放到户,按照张均产茧50公斤计算,预计可完成交茧1600担,按最低保护价50元/公斤计算,可实现值400万余元。  兴文县蚕桑产业历史悠久,养蚕时至今日仍是农业发展的重要部分,不使用农药是典型的绿色环保产业,也是广大农户们增收的渠道之一。记者从兴文县农业农村局获悉,目前兴文县共有235个小蚕共育点,各小蚕共育点已经陆续开始发放蚕苗,今年首批小蚕预计发放11955余张,兴文县第一批蚕茧丰收在望。(供稿:兴文县融媒体中心 曾理 梁媛)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5-06
(吴奇先 李霞 记者 李全民)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眼下,正是辣椒种植的好时节,广元市利州区上西街道吴家濠村金轮果蔬专合社为村民们免费发放了辣椒苗。“以前合作社是现金分红,现在开始分菜苗,去年种的辣椒和番茄除了自己吃的除外,剩下的我还卖了两千多块钱,回去我马上把这辣椒苗种下地。”吴家濠村村民刘开成捧着刚领到的辣椒苗高兴地说道。据了解,此次吴家濠村共发放辣椒苗10万余株,可种植90亩左右。为最大限度确保辣椒规范移栽、提高成活率,专合社技术人员建议村民在领苗后的2天内完成移栽。近年来,上西街道吴家濠村在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合作社+农户+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模式,“一村一品”发展格局正逐步形成,集体经济收入增加,村民实现增收,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目前吴家濠村已建成蔬菜大棚12个,面积2587.2平方米,以种植辣椒、番茄、黄瓜等蔬菜瓜果为主,并实现了“自主育苗、种植、销售”一条龙经营模式,通过调整产业模式,去年为吴家濠村带来了近25万元的收益,有力地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吴家濠村专业合作社切实发挥农民合作社在资源调配、技术服务、要素聚合上的优势,推动专业化服务、规模化生产,为村民增收致富奠定了良好基础。吴家濠村党支部书记艾超表示,接下来该村将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利用专业合作社的优势,发挥产业带动作用,推动吴家濠村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通过“集体公司+专合社+农户”发展模式,为吴家濠村乡村振兴铺好路,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行。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5-06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周金泉 文特约通讯员 胡润林 图  谷雨时节,在盛产茶叶的叙永县叙永镇红岩村,几个村干部狠花了一番心思,颇具创意地鼓捣出一款以新鲜茶叶入肴的“全茶宴”,刷爆了朋友圈。  其实,这看起热闹的“全茶宴”背后,藏着红岩村人的小心思:以“全茶宴”为敲门砖,丰富茶产业业态,实现茶旅产业融合发展,延长茶产业链条。茶叶炒腊肉。谋划“全茶宴” 留住客人的胃  5月3日中午,在红岩村“张老师农家乐”,游客盈门,几乎每桌都点有一两道用茶叶鲜叶烹饪的菜肴。散发着淡淡茶香的农家土菜色香味形俱全,刺激着游客挑剔的味蕾。  “从谷雨那天起,我们就推出了抹茶白糕、茶叶青团、茶叶炒腊肉等系列茶叶特色菜肴。”忙里偷闲的老板张维先说,“没想到很受游客的欢迎,到了周末,慕名来尝‘全茶宴’的更多。我的生意也比原来的好。”  红岩村“家家种茶树,户户有茶园”,投产茶园已达1.4万亩,境内有20余家茶叶中小型加工企业和作坊。全村将茶业作为主导产业,村集体也于去年兴办了茶叶加工厂,今年正积极打造茶叶博物馆。  叙永镇党建办主任、联村组长杨玻说:“去年以来,叙永县提出发展康养文旅产业。红岩村有众多的茶园,具备了发展茶旅产业的资源优势。但却缺少能留住游客的胃的特色美食。我们受蜀南竹海‘全竹宴’的启发,产生了‘全茶宴’的创意。”  于是,今年初开始,杨玻与村组干部就开始谋划,并建立了专门的微信群集思广益,开发出了“十全十美”共计5荤3素1点心1主食的“全茶宴”。这10道茶叶菜品除有个别是农家乐厨师掌勺以外,其余都是村组干部的主意并亲自掌勺。  “我做的黄金翠芽,以豆粉、鸡蛋清加茶叶油炸而成。我开始试验的时候,叶子没选好,太嫩太小了,炸出来不好看。”红岩村村监委主任周杨江说,“第二次,我就用的是一芽三叶的,结果形状很好看,吃起也美味。”  “全茶宴”系列菜品谷雨当天在“张老师农家乐”摆了4桌,吸引了部分游客现场体验,广受欢迎,茶叶青团、黄金翠芽、茶叶炒腊肉等迅速成为拳头菜品。农家乐老板展示茶叶青团。丰富产业形态 助推茶旅融合发展  “全茶宴”推出后,一则《寻味叙永丨诚邀您来叙永县红岩村赴一场“全茶宴”》的网文在“叙永发布”公众号隆重推出,让网友兴趣盎然。有的网友留言“红岩村人独创的全茶宴,营养丰富,独特。家乡父老乡亲,让我们都来吃红岩村人的全茶宴吧!”有的留言“好久有空去尝尝鲜。”  目前,红岩村已有两家农家乐推出了“全茶宴”,随着其示范效应,“全茶宴”可望在全村推而广之,进一步满足游客品尝特色农家菜肴的需求。  据了解,“全茶宴”在一年中的春季、夏季、秋季产鲜叶的季节,均可供应。茶叶作为菜肴的辅助原料,用量不大,消化不了村里多少茶叶。然而,“全茶宴”对全村完整茶叶产业链的形成却功不可没。  红岩村第一书记罗永彬介绍说,目前,红岩村依托片区茶业协会对茶园进行有效管理,今年还引进国内 30 余新品种建起了品比园,以进一步筛选适合当地的茶品种,同时在今年还积极打造茶叶博物馆。在茶产业的前端做得比较好,缺少的是像“全茶宴”这样的能延伸产业链条的创意产品。“全茶宴”的推出,弥补了短板,将进一步唱响红岩茶的区域名片;吸引更多游人慕名而来,促进红岩村向茶旅融合产业方向发展;同时,“全茶宴”对开发其他乡村旅游亦有推动作用。  “像我们的茶叶咸烧白,加一层新鲜茶叶垫底上笼,出笼后在面上放一两片茶叶点缀,就使烧白吃起来不那么油腻,增加人的食欲。”杨玻说,“而我们的茶叶青团、茶叶糍粑,这两道菜品,特别还能增加游客的体验感。让游客亲自用茶叶、糥米制作青团和糍粑,既有乐趣,也能帮助他们了解更多的农耕知识。”  红岩村党总支书记韦思华估计,随着“全茶宴”逐步走进全村大大小小的农家乐,来村的游人有望在去年5万人次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同时带动村里茶叶的销售。韦思华说:“光是村里的茶叶加工厂,今年就可加工销售干茶50万斤,比去年增长约20万斤。”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5-05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