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周超文 王望 记者 程海英)“这几年,我利用桂圆林下的空地培育桂圆幼苗,既省了地,每亩又增收万元。”7月25日,在泸州市江阳区黄舣镇罗湾村68岁的桂圆种植大户匡林章的桂圆树林下,一株株已进入销售期的桂圆树苗郁郁葱葱,匡林章一边在桂圆林里查看树苗的生长情况,一边高兴地告诉记者说。匡林章在查看桂圆幼苗长势在很多果树林地头,果园与苗木培育基地都是分开进行,主要是方便管理。然而,匡林章却别出心裁,从2013年开始培育桂圆树苗后,精明的他就打起了“小算盘”——利用桂圆林下的空地培育桂圆幼苗,既节约了土地,又不用单独松土除草,1亩桂圆林下地还可增收1万元以上。发展桂圆种植,再配套培育桂圆小苗出售,是实现桂圆林持续增收的生财之道。然而,要想大面积培育桂圆幼苗,土地哪里来?匡林章介绍,他所在的罗湾村人多地少,前些年在产业发展中,家中的土地都拿出来种植桂圆树了,基本没有可供用于专门育苗的土地。而桂圆树苗喜荫,嫁接后的桂圆幼苗一般2年就可出售,时间短,幼苗只要利用桂圆林下套种即可。尤其在炎炎夏日,绿树成荫的桂圆树更是桂圆幼苗的天然“遮阳伞”,让它们长势更迅速、茂盛。匡林章掰起指头给记者算了经济账:“目前我种植了15亩地的桂圆树,1亩桂圆树下平均培育1500株幼苗,1株幼苗培育2年后按最低15元销售,1亩桂圆林下地就可实现收入2.25万元,除去嫁接工和两年的2500元管护成本,平均一年下来都有1万元。”据了解,桂圆树在挂果上有大小年之分且价格不稳定,遇到大年结果好,但价格偏低;一旦遭遇小年,很多桂圆树就要绝收。但近几年,匡林章通过在桂圆林下套育桂圆幼苗,较好地规避了桂圆树小年带来的减收或绝收损失,靠着林下的幼苗,依然有上万元的稳定收益。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7-26
(周超文 王望 记者 程海英)巡塘、喂鱼、接待前来的钓客,这是泸州市江阳区黄舣镇罗湾村10组“养鱼状元”易静一天的工作。“天天有鱼卖,且不要自己下塘打捞、贩卖,虽然流水养殖供人垂钓的水塘面积只有10余亩,但每亩有3万元的利润!”7月25日,正在巡塘的易静高兴地告诉记者说,而在他养殖的鸭嘴鲟鱼塘边,有几个垂钓客不怕炎热在静静地等待鱼儿上钩。易静和他的生态鸭嘴鲟鱼同行的罗湾村党支部书记黄祖明告诉记者,这几年易静能成为罗湾村声名远扬的“养鱼状元”,关键在于他选择喂养的是市场上不多的鸭嘴鲟这种怪鱼,因分区流水饲养,保证了一年四季有鱼卖,加之在销售上均采用放钓模式,不但省时省力,价格每公斤还多卖10元。流水喂养鸭嘴鲟鱼来到易静将8块稻田改造的30亩鱼塘边,只见鱼塘中间有两道铁丝网将之一分为三,各有10余亩的水面,轻风拂过,波光粼粼。从承包村里的鱼塘开始喂鱼,到几年前租用村民稻田改造成鱼塘进行规模饲养,易静在养鱼的道路上已经走过了10年。10年的养鱼经历,让易静除了掌握了一套过硬养鱼技术外,对市场把控他也精准。2015年春,易静了解到鸭嘴鲟鱼在市场上十分畅销后,当年5月就果断地将自己的30多亩鱼塘由原来的饲养常规草鱼、鲤鱼为主改为鸭嘴鲟鱼为主。针对鸭嘴鲟鱼生态喂养长到4—5斤至少需要3年的时间,为了确保3年后自己每个月都有鸭嘴鲟鱼出售,易静从引进鸭嘴鲟鱼苗开始,他就用两道铁丝网果断将30多亩鱼塘一分为三,采取间隔三月分三批引入鸭嘴鳕鱼苗进行饲养,进行流水式养殖鸭嘴鲟鱼。“如果一批就引进,除了资金压力增大外,后续的销售也跟不上。”易静说。如今,历经近4年的养殖,易静的鸭嘴鲟鱼已经陆续上市。由于鸭嘴鲟鱼怪怪的外形和生态品质,一上市,赢得了不少消费者的青睐。对外放钓多卖10元/公斤自今年5月易静的喂养了近4年的鸭嘴鲟上市以来,不论是否节假日,他的鱼塘边,都会有几个甚至10多个垂钓的游客。原来,易静除了生态喂养鸭嘴鲟鱼的同时,利用地处长江边骑游道穿村而过的优势,将养殖场打造成垂钓场。易静介绍,他的鸭嘴鲟鱼平均每亩可产出1000公斤,如果按目前市场价50元/公斤计,每亩卖鱼收入只有5万元,除去3万元的鱼苗、饲料和人工等成本,实际每亩只有2万元的利润。而通过对外放钓,每公斤卖60元,可多卖10元,每亩就多获利1万元。借助这种“对外放钓”的模式,今年首批养殖的10余亩鸭嘴鲟鱼在塘坎边就卖钱,且可多卖10万余元。易静告诉记者,在历经10年养鱼后的他发现,自己同其他养鱼场在卖鱼方法上都是沿袭传统:年初放鱼,年末卖鱼,一年卖一次鱼,到年底大大小小一次性清塘。这种做法的弊端导致年底鱼儿大量上市,卖不上好价钱,且对来年春耕生产用水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现在我通过垂钓改变卖鱼时间,塘里的循环饲养的鸭嘴鲟鱼一年四季都在陆续销售,根本不用担用鱼贩压价了。”易静说。据了解,由于鸭嘴鲟鱼的独特外形和生态品质,易静自5月推出垂钓以来,吸引了周边不少的垂钓爱好者。近4个月来,今年首批10余亩区域养殖了3年多的2万余公斤鸭嘴鲟鱼,目前已被钓走了近1万公斤,给易静带来了15万元的净利。而到年底首批鸭嘴鲟鱼放钓后,预计还将获利达15万元以上,亩均收入达3万元。易静还告诉记者,他目前已经投资20多万元,建成了接待能力达20桌以上的农家鱼馆,让前来的垂钓客能及时吃上自己钓上来的生态鸭嘴鲟鱼,而他通过收取加工费,再赚上一把。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7-26
(周超文 王望 记者 程海英)仲夏时节,天气炎热,但泸州市江阳区黄舣镇罗湾村65岁脱贫户姚建明却过得格外开心,“以前我们这儿上厕所都是旱厕,味道很大,夏天苍蝇乱飞,非常不卫生,还容易传染疾病,现在好了,在2017年房屋改造时,我家就借着‘厕所革命’的东风安上冲水厕所,上完用水冲一下就好了,既干净又方便。” 姚建明介绍她家的水冲式厕所走进姚建明的家,虽然房房面积只有几十个平方,但却有着宽大而现代的卫生间,干净整洁的地面,贴满瓷砖的墙壁,且有良好的通风……这样的卫生间在城市不算稀奇,但是在农村尤其是脱贫户家还是新鲜事物。“可别小看了这旱厕改水冲式厕所,要说最大的变化,就是在城里居住的外孙愿意回来了,对我家的影响可大着呢。”姚建明说,原来上个厕所,冬天冷不说,夏天就更不用提了:臭味熏得不行,苍蝇乱飞瞎撞。村里的干部说是“卫生死角”,城里的亲戚都不愿下乡来。姚建明夫妇原来住着两间破旧的土房子,且屋顶漏水,一逢下雨,外面大下屋里小下,她本人长期患病,丈夫年届古稀,由于受体力所限,日子过得很不轻松。尤其是女儿出嫁后,平时都只有夫妻俩相依相伴。2016年,姚建明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当时收入仅靠家中的2亩稻田和喂养的2头猪和几十只家禽,勉强维持吃穿,对生活也没啥信心。2016年通过原村支书黄祖明耐心劝导和鼓励让他重新振作,点燃了生活的信心,借助产业扶持项目补贴,姚建明和丈夫将3亩水田改成种藕养泥龙虾,2017年收入实现了翻番。2017年,黄舣镇政府的帮助下,对姚建明家实施危房改造项目,当年6月她们顺利入住新房,还给家里添加了必要的生活用品,并于当年年底实现顺利脱贫,如今的生活越来越好。令姚建明高兴不已的是,2017的黄舣镇在对全镇贫困户进行危房改造时,全镇同时实施“厕所革命”工程,计划用三年对农村旱厕实施水冲式改造工程。得到消息的第一时间,姚建明就找到村支书黄祖明,争取成为了罗湾村贫困户改厕的试点户。在改造过程中,她积极配合,该出工出工,该买啥东西,从不比别人慢,如今她家的水冲式厕所成为了贫困户中的样板。“如今收入增加了,手头宽裕了,不仅住上新房了,连厕所也改成水冲式了,再也不用担心一到夏季臭气熏天,苍蝇乱飞,还能减少传染性疾病传播。党的政策这么好,以后我的好日子还长着哩。”姚建明说起水冲厕所,脸上顿时溢满了开心的笑容。姚建明还告诉记者,“厕所革命”工程给她家带来的不仅是厕所的变化,她的生活也悄然发生着改变,她随着改造厕所一起购置了空调、热水器、洗衣机和洗漱池,将洗手间独立出来,养殖的家禽在屋后单独建了一间屋子,做到了人畜分离,家里也更干净了,每天吸入的空气里都满是花草、庄稼散发出的清香。“以往农村的粪堆、垃圾堆都不见了,连‘卫生死角’都变靓了。美丽乡村就这样一点一点变靓、一步一步走来!”看着姚建明这个昔日贫困户受益于“厕所革命”带来的变化,原村支书黄祖明不无感慨地说。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7-26
(胡锡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是关键。近段时间以来,组织选派的驻村干部纷纷走进乡村,走近农民,融入乡村,这样的方式确实很好。乡村振兴需要人才,驻村干部宜怀着为农民谋利的情、揣着为农村服务的心、带着发展农业的劲,认真思索,找准位置,尽快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好作用。  驻村干部不要把自己当“官”。要上看下看,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在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主动作为,开展好巩固脱贫成果大走访及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政策宣传。倘若驻村就摆“官”架子,村干部不会买账,也不会得到村民的欢迎。  驻村干部要敢于吃苦和主动作为,始终把困难当作挑战,把挑战当作机遇,抓住时机,深入接触实际,深入了解农民、农业、农村问题,俯下身、沉下心。乡村振兴是个新课题,任务多担子重,宜找准奋斗的方向和目标,把握好重点、难点,主动要任务、挑担子,坚决克服水土不服问题。扎根乡村,主动向村干部、土专家、田秀才等学习,做到勤学习、勤思考、勤实践,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工作中去,大胆想,大胆试,勇敢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  驻村干部要勇于下深水。要尽快完成角色转变,当自觉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对承担的工作坚决不撂担子,不半途而废;深入农户家中,详细了解实际情况,做到真抓实干,杜绝作风漂浮、工作不实等问题。善于倾听农民的声音,了解农民需求,解决好农民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和工作纪律,认真执行各项纪律规定,确保政令畅通、雷厉风行。  驻村干部要当好政策宣传员、农业技术员、决策参谋员、民事调解员,主动和群众交朋友,努力成为村民的贴心人。引导村民致富,给村民当好“科技顾问”,赢得村民的尊重和理解。想农民所需所求,用自己所学帮助农民、服务农民。尽力协助村干部做好村务管理,深入实践,根据掌握的情况,认真思考乡村产业发展思路,制订合理化规划。以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积极掌握真实情况,配合村干部做好群众工作,确保一方平安稳定。  (作者单位:泸县太伏镇政府)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7-26
(曾小芹 记者 程海英)“果子成熟前的一个月是质量高低的关键期,千万不能使用药物和化肥,要保证猕猴桃的口感。”7月20日,为确保猕猴桃高质量上市,泸州市纳溪区白节镇农业服务工作站邀请猕猴桃专家到兴桥村猕猴桃基地进行专业技术指导。8月份,白节镇1000余亩高山猕猴桃将成熟售卖,科学的管理直接关系产量的高低。为确保产量和口感,白节镇每个季度都邀请猕猴桃专家到基地开展技术指导,从用水、修枝、使用化肥等各方面详细指导季节管理方式。“产业振兴不仅仅体现在种植面积上,更多的是要看实现的产值,只有产值大了,农民的收入才会高,”白节镇农业服务工作站负责人黄鑫介绍:“因此,我们每年都会根据产业的实际情况,组织种养殖大户外出参观学习,邀请农业专家到现场指导管理,以此提高管理水平和产量。”据了解,白节镇现有挂果猕猴桃500亩,预计产量10万斤,按照市场价10元/斤,可实现产值约100万元。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7-22
(杨尚威 记者 程海英)稻在田里热得笑,人在屋里热得跳。2021年7月21日,农历大暑前夕,泸州市龙马潭区胡市镇黄桷村的高标准农田内遍地金黄,一垄垄饱满的谷穗在阳光下分外喜人,到处是一片金黄色的稻浪。近年来,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充分利用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契机,加快补齐农田基础设施短板,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宜机作业、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严守耕地红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夯实乡村振兴的农业基础。据了解,龙马潭区2020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面积1.4万亩,其中开展土地平整0.24万亩、新建灌溉排水渠系7.7km、修建机耕道及生产路23.9km、地力培肥1.4万亩。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7-22
四川农村日报讯 文良旭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你是阮老板吗?明天你再给我发50斤干花椒到酒店来。”“对不住了,家里还有200多斤昨天就已有人抢先向村电商站平台预订了,只有等来年了……”  7月18日上午9时许,泸州市纳溪区合面镇太山村返乡农民阮光中的电话又急促地响了起来,阮光中挂断电话后不无喜悦地说:“有村上的电商工作站帮忙就是好,今年我收获的2万来斤九叶青花椒一个月就全部卖完了,价格还卖到了50元/斤。”返乡规模种花椒  今年48岁的阮光中,初中毕业后就外出打工。4年前,在重庆某机械厂从事机修的阮光中一次偶然的机会来到重庆江津区农村时,看到漫山遍野都是郁郁葱葱的花椒。随后他获知,这些年,江津区的农民靠着规模种植花椒,纷纷脱贫致富过上了小康日子。  “老家的土壤、气候与江津相似,我为啥不回乡发展花椒种植呢,说不定还可以带富一方村民呢?”阮光中经过市场调查后,决定回乡发展青花椒种植。  2017年10月,阮光中拿出多年积攒的50多万元,流转了200亩山头,经过开垦后,引进了九叶青花椒苗进行规模种植。  这以后,阮光中就开始了精心管护,严格施肥、打药、除草、修枝……今年6月,200亩花椒经过3年多的生长后全部挂果迎来丰收。“虽然是首年丰收,但亩产量依然达到了500斤左右。”阮光中说,但要想从花椒种植中获得最大的利润,还得对花椒进行深加工。  于是,在花椒收获前,阮光中又投入20万元买回烘干和筛选机具,建起了200多平方米的烘干房。“烘干房的建成,既规避了花椒收获季连续雨水天气可能带来的损失,又提高了花椒的附加值。”阮光中说,虽然5斤鲜花椒才能烘制出1斤干花椒,但鲜花椒市场价仅有5元/斤,5斤仅卖上25元,而1斤干花椒市场批发价都是50元,烘制后 1 斤花椒就卖出了2斤的价钱。电商发力不够卖  “过去有些地方的花椒之所以出现‘丰产却滞销’现象,主要原因是销售渠道单一。现在好了,3年前太山村纳溪区电商中心来太山村建立了电商工作站,今年我的花椒就依托电商工作站实现互联网销售,卖价有保障了,销售速度之快让我都没有想到。”一脸笑容的阮光中兴奋地说。  原来,在花椒还处于生长期,阮光中就早早与村电商工作站签订线上线下推广销售协议。按照协议约定,阮光中家的200亩2万余斤干花椒,可全部由电商工作站负责销售,如果阮光中本人有销售渠道,也可自行销售部分。电商工作站采取线上线下同步统一 50元/斤价格销售的方式,并负责阮光中花椒前期的商标注册、品牌运营以及包装袋的系列制作,所有前期费用由电商工作站负责。  在采访中笔者了解到,阮光中今年的干花椒之所以在太山村电商工作站的扶助下销售步伐如此之快,是因为电商工作站除了本身电商中心的“赶场天”网站平台,还与淘宝网、天猫、京东等几家电商平台公司都有合作,在网上销售花椒,并与圆通、邮政两家公司签订了物流协议。  今年6月下旬,阮光中的干花椒成品上市后,他都是直接送到电商工作站,物流公司每天下午上门收购,确保购买者第一时间吃到芳香浓郁的新花椒。  背靠太山村电商工作站,阮光中的花椒从 6 月下旬开始线上线下销售。由于九叶青花椒果实清香、麻味纯正且具有健脾强胃、驱风除湿的药用价值,平均每天卖往全国各地的花椒量近1000斤,价格统一 50元/斤,在仅仅不到一个月时间就售罄。“有电商工作站作后盾,下半年我还要将花椒种植面积扩大到300亩,也希望周边村民都能参与进来,同我一起发‘花椒财’。”阮光中高兴地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22
(陶飞虎 记者 程海英)美丽乡村,在于“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春意盎然,在于“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的田园逸趣,在于“绿树村边和,青山郭外斜”的青山绿意。为守护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乡村,共享美好家园,泸州市古蔺县二郎镇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努力擘画乡村振兴蓝图,深入推进全镇的环境治理与生态发展,切实开展“一招四式”,打好青山绿水“保卫战”。号角吹响,强化宣传引导环境保护,认识先行,宣传开道。二郎镇积极响应上级政府关于环保的相关要求,悬挂宣传横幅20余条,发放宣传单近3000张,宣传车每天“转悠”流动宣传,除此以外,还利用机关干部会、村组干部会强调“绿水青山”的重要性,提高基层干部的思想认识,并通过“小组群众会”“集中宣传活动”等,干部带头,开展“铺天盖地”式宣传。四月以来,各村(社区)小组至少召开了一次群众会,开展集中宣传活动6次,让“大家告诉大家”,扩大宣传的覆盖面,转变群众“唯经济优先”的发展观念,增强大家保护环境的自觉性,营造“守护绿水青山,坚持绿色发展,造福子孙后代”的舆论氛围。一鼓作气,开展“地毯式”排查绿水青山,清风明月,自有人间仙岛,任何的不合理利用、不合规开发都会导致“青山绿水”的损害。二郎镇朝督暮责,组织联村人员、村组干部对辖区内开展“地毯式”排查,建立问题台账,并由联村领导、村(社区)党支部书记签字确认,层层压实责任,确保应查尽查、不漏一处。群策群力,强化“联动式”作战“乘众人之智,则无不任也;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二郎镇各部门,既“各自为战”,综合行政执法办负责督导企业、废弃矿山、工地、河流等的环保工作,农业农村服务站负责指导养殖户进行圈舍环境维护、粪便科学处理,村建中心负责指导各村(社区)用镇上出资金购买的垃圾清运车及时清理辖区内的垃圾,社会治理办负责协调与环保相关的信访问题,镇纪委负责相关的督导、考核;又“并肩作战”,协力同心、相互配合,注重信息交流,优化资源配置,发现一个问题,整改一个问题,下好全镇环境保护“一盘棋”。运筹帷幄,严格“对标式”整改根据排查出的问题,由综合行政执法办牵头,各联村部门分工合作,严格对照相关规定和指标,以“人性化”的方式,“解决为主、关停为辅”,督促相关问题负责人限时整改,该复垦的及时复垦,该治理的科学治理,还邀请县环保局、农业农村局、镇农服站等专家到实地指导,提高整改效率,减少资源浪费,逐一“销号”,确保整改全面到位。朝兢夕惕,强化“保姆式”维护切实整改确保“弥补不足”,强化维护保持“长效久安”。为避免流于形式、一劳永逸,“风走即停”,二郎镇在“整改”的基础上,一方面有条不紊地开展“回头看”,每周至少抽查5个村(社区),再排查再核实要求整改的点位,解决群众思想上“应付了事”的问题。另一方面,组织各村(社区)开展清洁乡村大扫除,对道路两旁的垃圾、杂枝乱节进行清理,号召农户对自己的房前屋后进行打扫,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目前,20个村(社区)基本全面“大扫除”到位。并且,镇机关主要领导分区域、分时段对辖区内赤水河、盐井河、林地、工地等重要区域进行常态化巡查,切实保护“绿水青山”。坚持“取用有度”,是生态文明的真谛;推行“绿色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守护“青山绿水”,是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需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二郎镇必将深入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持续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完善相关机制,构建全民共治共享的生态格局,打好“青山绿水”保卫战,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7-20
(吴建频 李嘉嘉 记者 程海英)为进一步加强村农村残疾人的就业能力,近日,江阳区通滩镇积极开展“农村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工作、携手残疾人提高劳动技能”助力活动。通过产业到户、帮扶到人的方式,将致富资源直接送到农村残疾人手中,引导残疾人朋友就业增收。培训现场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进一步解决农村残疾人的养殖难题,通滩镇残联将2400只鸭苗苗、360只土鸡、3200斤饲料以及80套喂具发放到80位农村残疾人手中,鼓励他们积极发展养殖业,并组织了养殖能手对他们进行养殖技术培训,通过技术培训和指导,有效增强了残疾人朋友养殖知识和我发展能力,拓宽了就业和增收渠道,为提高农村残疾人生活质量提供了强劲的助力。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7-14
四川农村日报讯 陶文斯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文/图  “我这20亩大棚西瓜能够卖到6元/公斤,每亩要卖上万元,且都是在地头就销售一空。这都受益于果园紧邻国家级AAAA级景区‘花田酒地’。”7月11日,泸州市纳溪区安富街道三江村大棚西瓜种植户龙旭刚一边挑选成熟的西瓜,一边高兴地介绍说。  5年前,随着紧邻三江村的国家 AAAA 级景区‘花田酒地’人气越来越旺,龙旭刚瞄准背靠景区的区位优势种植大棚西瓜,满足了游客的购买需求,让自己的西瓜在地头就卖上好价钱。资料图片大棚西瓜一年四熟  7月11日,笔者在龙旭刚的20亩西瓜大棚里看到:一个个外表光洁的西瓜躺在藤蔓中,十分诱人。正在检查西瓜成熟度的龙旭刚高兴地介绍说:“这大棚西瓜虽然投入高些,但是种一季西瓜其生长期可达6个月,一年下来可收4茬西瓜,产量有2000多公斤,是露天西瓜的3倍,亩收入达万元。”  什么是大棚西瓜,又如何一季多熟?龙旭刚告诉笔者,采用大棚作为主要设施生产的西瓜就叫大棚西瓜,严格意义上讲叫设施西瓜。由于大棚种植一季可收4次西瓜,所以又叫一季多熟西瓜。西瓜是喜热作物,最忌雨水冲刷,在低温和弱光下生长不良,大棚最主要的作用就是保温、防雨,西瓜采用大棚栽培就能实现一季多熟。同时,采用大棚种植方法,西瓜的上市期从每年的5月中旬延长到10月,实现了“一季栽培,多茬收获”,大大提高了西瓜的产出率,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龙旭刚说,大棚种西瓜因为使用了地膜,控制了野草的生长、又因为没有淋雨,西瓜的病害也减少许多,管理起来也比露天西瓜轻松得多,基本上不用投入太多劳动力。他算了一笔账:“大棚西瓜亩产2000多公斤,按6元/公斤计,能卖上1.2万多元,除掉生产成本,1亩西瓜净赚1万元。”背靠景区地头热销  这些天,随着二茬西瓜的陆续成熟,不时有三五辆小车从“花田酒地”风景区直接开到龙旭刚的西瓜大棚边,人们纷纷下车品尝购买,有的甚至径直走进大棚自己挑选。  笔者发现,在龙旭刚的西瓜大棚边,除了有宽阔的水泥路直达,在大棚里,龙旭刚还专门修建了采摘便道。“虽然一个大棚的一条采摘便道面积折算下来要少栽几株西瓜,但可以方便游人进棚采摘,促进了我的西瓜销售。”龙旭刚说,更重要的是,让游客亲自看到了大棚西瓜采用生态种植所用的设施,包括粘虫的黄板、灭虫灯及肥水管理的地灌设施等。  由于龙旭刚的大棚西瓜紧邻景区,在西瓜成熟的6月,前来景区玩漂流等戏水项目的游客多了起来,龙旭刚的西瓜大棚俨然也成了一个景点,虽然他的西瓜价格比市场上的西瓜每公斤要高出2元,但游客们依然愿意来买。  “这两年若不是靠着‘花田酒地’景区吸引游客购买,自己运输到市场销售费时费力不说,收入减少了,还不一定好卖。”龙旭刚喜滋滋地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14
四川农村日报讯 易长江 李云芮近日,泸州市江阳区农业农村局就做好2021年农村住户入户调查工作进行了专题培训。  住户调查数据是反映江阳区各镇街人均收入的重要依据,对实施乡村振兴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培训会要求镇街统计员、辅助调查员要切实履职尽责,记账户要高度配合住户调查,记好家庭日记账。会上还对易错易漏项目进行了现场指导解答。此次培训,进一步提高了全区农村住户调查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为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夯实基础。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14
(敖世文 记者 程海英)绿阴不减来时路,遍地绿色情深深。7月9日,走进泸州市古蔺县东新镇,凤凰李、蜂糖李长势喜人。趁着清晨天气凉爽,渔洞村村民胡浪早早地赶到园区,等待工人们前来帮忙采摘凤凰李。凤凰李“我的凤凰李园区共300亩,已和广东的商户签了订单,每亩能收入5000多元。”面对前来走访的纪检监察干部,胡浪打开了话匣子,“园区除了种植凤凰李,上半年我还种植一些低秆作物,这样既不影响凤凰李的质量又增加了收入……”当前,正是李子成熟的黄金时节。连日来,东新镇纪委委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纪检干部深入产业园区,切实帮助种植产业大户解决实际困难。走访中,纪检干部紧盯产业发展难题、农业惠农资金发放、基础设施建设等关键环节,通过实地走访、随机抽查、跟进监督等方式,强化责任监督,督促各部门落实责任,对症下药、解决疑难杂症。截至目前,共收集种植业难题7个,解决问题3个。“蔺州绿肉”——猕猴桃“蔺州绿肉看东新,昔日荒地满山绿。”东新镇属于纯农业乡镇,发展种植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广泛参与,齐心协力发展种植产业的良好局面。目前,东新镇根据海拔梯次种植猕猴桃10000亩、李子5000亩、甜橙5000亩,立体农业初见成效。最早发展的“蔺州绿肉”——猕猴桃,已成为东新惠农增收的新名片。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7-13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杨桃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今年八月瓜是第二年挂果了,除了瓜比去年结得多,长势也比去年好,预计今年每亩可以采摘500斤以上,按市场上每斤20元计,可实现亩收入1万元,我也要好好赚一大笔了。”7月4日,笔者来到泸州市纳溪区大渡口镇太和村90后退伍青年马林的100亩八月瓜种植基地,他一边查看八月瓜长势,一边向前来了解八月瓜长势的村支书钟传杰介绍。  马林说,因为家底薄弱,家中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靠父亲外出打工和母亲养猪,一年辛苦下来,尽管省吃俭用,也基本没有多少节余。在部队大熔炉里历练了几年的马林,退伍回到家乡种起了八月瓜,成为一名新型职业农民。  “依靠科技和脚踏实地,不信闯不出一番新天地。”马林说,他退伍回乡选择八月瓜作为创业项目,可不是一时心血来潮。在部队的几年时间里,他曾多次了解到土得掉渣的八月瓜在城市商超卖出了“高大上”,颇受市民欢迎。为此,马林想到自己家乡有不少的荒地和残次林地,为啥不尝试种植八月瓜,为乡亲们探寻出新的致富产业来呢?  仅仅4年时间,100亩的原生态八月瓜基地就这样干起来了。移栽、施肥、除草、搭架子……马林都是亲力亲为,这也让马林这个昔日农家娃,成为了纳溪区“八月瓜种植第一人”。  “八月瓜又名‘八月炸’,只有种出地道的八月瓜,才能赚得市民的青睐,才能获得理想的回报,才能为村民‘炸’出致富路。我这八月瓜虽然还有一段时间上市,但因是生态种植,现在通过微信朋友圈就已收到近2000斤的订单了。”在八月瓜地头,马林欣喜地说,“我种植八月瓜,并不追求高产量,只求品质生态。”  2017年1月,马林经过对市场的多方考察后,流转了百亩荒坡和残次林地,并经过改造后全部定植八月瓜。由于没有种植经验可以借鉴,在八月瓜种植过程中,马林购买了大量的种植指导用书,边学边实践边总结。4年下来,如今的马林已完全摸透了八月瓜的种植门道,全面进入生产期,这样的结果马林自然是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同时也更加坚定了他种植八月瓜为村民找寻致富路的信心。  为了确保八月瓜的品质,马林采用生态栽培,不打农药,不施化肥,全部用畜禽肥和草木灰。同时,为了让八月瓜个头保持均匀,马林不追求亩产量,他严格疏果,对八月瓜施行“计划生育”。今年,他的八月瓜亩产量只维持在500斤左右。“由于八月瓜在市场上稀有,目前价格都在20元/斤,虽然只保留500来斤,但亩收入依旧有1万余元。”马林说。  看到马林种植八月瓜取得了成功,周边3个村民今年也先后种植了30多亩,马林主动上门为他们当起了技术顾问,不时到地头指导他们进行田间管理。  马林告诉笔者,随着种植八月瓜的村民增多,下一步他在搞好基地管护的同时,准备与有关科研院校合作,进行八月瓜干片、八月瓜茶等产品开发,并建立自己的营销网络,走全产业链发展之路。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13
(陈显凤 记者 程海英)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发展提档升级,江阳区通滩镇紧紧围绕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按照“科学布局、规模连片、集约经营”的发展思路,持续调优产业结构,夯实农业基础,推动农业集约化发展。强化组织建设。搭建“镇党委—产业发展联合党委—特色产业党支部—村党支部”组织构架,跨区域成立产业联合党委,下设高粱、果蔬、农家乐和锄禾电商4个特色产业党支部,充分发挥市场调研、规划引导、项目引进等9项职能,将4个村党组织、4个村级经济组织、12家专合社和5173户群众凝聚在产业链上,推动跨区域连片抱团发展,打造共建共享的产业发展格局。合理规划布局。打破村行政区域壁垒,统筹凤龙村、上湾村、开丰村、新学村四村合编规划,科学布局村庄的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推动连点成片、集约发展。围绕“七色+”特色产业,调整农业结构,整合资源、完善设施、立足特色,推动通滩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田园康养旅游带、“七色+”特色农业产业带、白酒-建材工业经济带“一核三带”融合发展。优化利益联结。探索“粮经复合”生产模式和“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专合社+农户”推广模式,建设以凤龙村、开丰村、上湾村的“粱菜轮作”核心区先行先试,实行分季粱菜轮作,严格按照“五统一”(即供种、技标、供肥、防病、收售),实现标准化生产,并依托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蔬菜专合社等,实行订单种植、保底收购,实现联合化经营。目前通滩镇已发展红高粱3万余亩、蔬菜1万余亩、水果6000余亩、农家乐和家庭农场21个。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7-12
(杨尚威 记者 程海英)7月7日,正值农历小暑时节,泸州市龙马潭区双加镇大冲头村400多亩翠冠梨也进入收获采摘期,当地村民们在果园里忙着采摘新鲜的翠冠梨,收获丰收的喜悦。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7-09
四川农村日报讯 潘凤平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7月6日,泸州市江阳区江北镇邀请四川大学邓玲教授团队来到该镇,为江北镇“十四五”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把脉”。  邓玲团队在实地查看了江北镇尚春糖厂、特种水产养殖基地等地和听取党委书记宋治江的介绍后指出,江北镇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厚,要树立“最大的资源是长江”的理念,建设长江上游生态文明示范镇,要与国家战略、理念同频同步,要跳出农业看振兴,把农业纯生产向现代商业模式转变,发展城郊农业、都市农业、创意农业、体验农业,通过引进人才和资源,推动三产融合发展。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09
(朱鹏 记者 程海英)“精准扶贫千秋业,乡村振兴继开来”。泸州市古蔺县石宝镇高家村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总体目标,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紧跟党委政府工作步伐,把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进行有机统一,使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为达到增进农民福祉,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的而勠力同心。因地制宜谋发展,实事求是觅路子高家村位于石宝镇南部,与赤水河畔相接,距离石宝场镇13公里,扶贫环线公路纵贯其中。全村共有村民小组6个、农户469户、人口2351人。全村幅员面积为12.96平方公里,地形呈北高南低之势,最高海拔为1150千米,最低海拔为900千米。森林覆盖面积为8071亩,耕地面积为2235亩。石宝镇高家村通过对辖区内的地域情况进行详实的调研,确定了各个区块的产业发展方向,为高家人民又好又快发展把准了脉象。结合高家村实际,高家村乡村产业主要以生态高粱种植、雷竹种植、肉牛养殖、肉羊养殖以及水产养殖等为重点产业。“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高家村充分认清了自身优势,明确了自己的产业定位,将努力把比较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把产业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最终,把“优势”变成“特色”,变成品牌。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进入2021年以来,新一届的村两委班子已经完成换届选举工作。在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及工作指导下,高家村充分挖掘本村固有资源——乡贤。通过与乡贤人士进行联系,高家村聘请了任大同志为高家村名誉支部书记,彭友学同志为名誉村委主任。同时,高家村本着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要求,把环境卫生整治作为常态工作来管理,定期组织志愿者对高家村乡村公路进行打扫维护。制作地域指示牌,让有投资意向的朋友来到高家以后,对每一块区域的海拔、地形等情况一目了然。2021年7月2日,在任大的介绍下,水产养殖专业户陈宏来到高家村进行了实地考察。经考察,陈宏对高家村的水产养殖环境非常满意。具体合作事宜,正在进一步的商议之中。留住绿水青山,记住故土乡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故土乡愁才是温馨港湾。守住生态,就守住了希望。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高家村坚决做到维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精细平衡,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通过停耕还林,一片片林木拔地而生。养殖户干湿分离,传统养殖习惯正被新型养殖方式无情淘汰。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这是一种故土情怀,也是一种乡愁情愫。高家人民正用文明乡风守护这片净土,让山更青、水更绿、情更浓。“征途漫漫,唯有奋斗。”身如蝼蚁当有鸿鹄之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事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今年恰逢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石宝镇高家村已经做好准备,将在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及工作指导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努力升华品格和提升能力,把青春之汗水浇筑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征途中,把奉献之爱心镌刻在美丽新村的角角落落里。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7-06
    四川农村日报讯 肖霞 尚明娟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6月27日,笔者在位于泸州市江阳区江北镇石渔村的泸州康达特种水产养殖专合社基地看到:一周前从苏州鱼之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引进的鲥鱼苗已经在恒温大棚池里悠闲地游走,不时喝上两口喷洒在水面上的豆浆饵料。这标志着原本生活在长江下游的鲥鱼已开始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移居”成功。  泸州康达特种水产养殖基地负责人、全国劳动模范李申学欣喜地告诉笔者:“在泸州乃至四川、重庆,引种鲥鱼我还是第一家。随着鲥鱼的成功‘移居’,填补了泸州以及西南地区水产养殖行业没有鲥鱼这个鱼类的空白。”  鲥鱼,又名迟鱼。鲥鱼为溯河产卵的洄游性鱼类,因每年定时初夏时候入江,其他时间不出现,因此得名。其产于长江下游,素誉为江南水中珍品,为中国珍稀名贵经济鱼类。鲥鱼与河豚、刀鱼齐名,素称“长江三鲜”。继扬子鳄、中华鲟、白鱀豚、胭脂鱼之后,长江鲥鱼也遭遇种群危机。鲥鱼具有个体小、生产速度慢的特点,它不能离开水面,出水即亡,因而极为娇贵,营养价值极为丰富。虽然这些年人工繁殖鲥鱼取得了成功,但因其量小,生长时间2年才能长到1.5斤—2斤,目前市场上每斤售价都要200元。  今年3月,李申学在江阳区农业农村局30多万元项目资金的支持下,建成了面积达1100平方米的泸州市第一个智能化管理大棚恒温鱼池并投用。“这样高标准的大棚恒温鱼池,必须养殖珍稀名优鱼品种,为江阳乃至泸州市的渔业发展探路。”江阳区科协主席童世江了解到李申学的难处后,决定由区科协以实施项目的方式,并经考察后,以每尾4元的价格从江苏引种目前泸州鱼类养殖场还没有的鲥鱼,首批引进了2400尾,并于6月21日投放进恒温大棚鱼池开始了精心试养。  为了确保试养的鲥鱼获得成功,自鲥鱼投放池子后,李申学在精心饲喂豆浆等饵料的同时,随时与苏州鱼之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专家保持联系,及时解决试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确保鲥鱼的成活和生长。李申学介绍,虽然引种喂养时间才只有一周的时间,但目前看来,投入大棚鱼池的2400尾鲥鱼苗的成活率达80%以上。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06
(陈涛 记者 程海英)“加油,加油,跑起来!”6月28日,下午,一阵阵加油声和欢呼声响彻特兴街道走马村文化广场。当日,龙马潭区特兴街道走马村举行“新乡贤”杯农民运动会,展风采、促振兴。推独轮车比赛“我宣布,比赛开始!”随着一声令下,比赛正式拉开序幕。比赛场上,村民们大显身手,16支队伍参加了抢收抢种、推独轮车、猪八戒背媳妇和拔河比赛四个项目。抢收抢种模拟农业生产中的插秧播种抢收抢种比赛“左边的驾驶员注意行车安全哦,你压到双实线了。”比赛现场,裁判员诙谐幽默的提示逗得现场观众哈哈大笑,正在举行的推独轮车比赛,要求参赛者既要快速奔跑又要把握独轮车不翻车,很是考验参赛选手的速度和手腕力量。而抢收抢种比赛模拟的是插秧播种,要求的是参赛者眼疾手快还得平稳。猪八戒背媳妇比赛中,男队员背上扮演“媳妇儿”的女队员快速冲向终点“这些活动都是源于我们的农业生产活动,好耍又有意义。”村民田德智说,农趣十足的比赛让参赛选手和现场观众们都体会到了运动的乐趣,希望村民们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也积极发扬这种运动拼搏的精神。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7-02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周金泉 罗敏 袁宇君    7月1日,叙永县马岭镇龙盘村养殖户邵泽刚像往常一样,凌晨5点30分就起床到养殖棚内喂养黑水虻,然后又到学校为女儿升初中报名。忙碌中,他没有忘记一件大事:7点40分前赶回家中,打开电视机,准备好纸笔,在8点钟准时收看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并记录心得体会。  “我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感党恩,跟党走!”看完大会直播后,邵泽刚激动地说,“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激励着我更加努力地搞好农业生产、服务乡村振兴。”  2013年,在浙江一家酒店做保安的邵泽刚返乡创业。当时,他一家因病致贫、举步维艰,而他刚起步的鸽子养殖也因为缺乏销售渠道造成积压,陷入困境。此时,镇政府及驻村第一书记伸出援手,为他跑销路,鸽子的销售难题最终迎刃而解。2015年,镇政府又指定一名驻村农技员对他进行帮扶,邵泽刚从养殖黑水虻的“门外汉 ”变 成 了 行 家 里 手 。2017年,邵泽刚一家顺利脱贫,到2019年,他的黑水虻养殖面积已达300多平方米,年利润达10多万元。  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人的殷切寄语,令35岁的邵泽刚深感振奋:“是党和政府帮助我脱贫致富,我会更加努力,带领家乡父老一起致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梦想贡献我的一份力量。”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02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