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四川农村日报讯 成帆 特约通讯员 曾佐然 文/图  泸县石桥镇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近年来,积极发展节水农业、绿色农业、设施农业及优质高效特色农业,打好乡村振兴“组合拳”。  10月14日,金秋时节,稻谷飘香。在泸县石桥镇红山村的稻蟹共生基地里,沉甸甸的再生稻穗随风摇曳,肥美的螃蟹在稻柱间嬉戏,呈现出一派“稻花香里说丰年”的美好景象。村民喜收红膏蟹。  “螃蟹每斤60元,一上市就供不应求。每亩产蟹120斤,这30亩稻田的年收入也从6万元左右增长到20万元左右,真正实现了稻蟹双丰收。”说起蟹稻共生的好处,红山村党总支副书记徐军滔滔不绝。  红山村创新发展模式,村集体资产管理公司在当地企业主和在外成功人士的支持下,筹措资金60多万元,流转土地建立种养基地,其中30亩稻田养蟹。  “螃蟹和水稻优势互补,不需要使用农药、肥料就可以提升大米的品质和产量,稻田里的螃蟹也格外肥美,形成了良性的生态循环系统。”徐军说。  采用稻田蟹综合种养技术,在传统的稻田周边深挖沟槽储水养殖红膏蟹,蟹为稻提质,稻为蟹添香,稻蟹共生,“一水两用、一地双收”立体生态种养模式带来的丰收景象尽收眼底。  徐军说:“明年,我们准备扩大规模,探索‘村集体+农户’发展模式,发动村民入股参与,聘请村民务工管理,全面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红山村将结合人居环境整治,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打造优美环境,开展乡村旅游。游客来此可以赏风景、钓螃蟹,一站式解决吃、行、游、购、娱的需求。  秋风起,蟹脚肥。一片片稻田随风翻起层层浪,一只只螃蟹在稻田里嬉戏。游客在水边静待螃蟹上钩,别有一番乐趣。这里不止有美景,还有可口的农家饭,钓上来的螃蟹可以现场烹调,鲜美无比,自产的蟹田大米饭更是让人回味无穷。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10-20
四川农村日报讯 刘昭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在泸州市纳溪区护国镇沙田村,说起69岁的“老农技”肖贤冲,几乎是无人不知,村民都有他的手机和微信,一个电话随叫随到。村党总支书记龙小芳说:“肖贤冲老人可是沙田村名副其实的‘柚树保姆’,40年来在他的带动和悉心指导下,沙田村成为了泸州市最大的柚子村,柚子产业也成为了沙田村的富民产业。”资料图片:肖贤冲在果园里查看柚子  1981年,护国镇为践行多种经营,在沙田村试点引种柚子树。然而,村里95%以上的村民都不愿腾出土地来种柚子,在这些村民看来,柚子是不能当饭吃的。  时年20多岁的肖贤冲,率先将自家的4亩多承包地全部腾出来种柚子,其后又将自家6亩多的自留山头也开垦出来种植。虽然家人反对,别人也在等着看笑话,但肖贤冲没有打退堂鼓,而是潜心投入到柚子树的精心管护中。  为了让村民看到种植柚子带来的甜头,护国镇政府任命肖贤冲为沙田村农技员,多次派他参加泸州市和纳溪区农业局组织的水果培训班学习。同时,针对柚树的不同生长阶段,护国镇农技部门也请来市、区果技站专家进村入园进行手把手的指导。肖贤冲很快掌握了一套过硬的柚子种植管护技术,不仅自家的10余亩柚树长得郁郁葱葱,周边村民零星种植的柚子在他的指导下,四年后也全部挂果。  1985年,肖贤冲和村里少数村民种植的不到100亩柚子喜获丰收。由于市场上水果稀少,柚子更是稀有,1亩柚子的平均产量达到了1500斤,每斤5角钱,收入达到750元,顶得上5头200斤重的肥猪,周边村民羡慕不已,肖贤冲成了全村的“致富明星”。  这以后,沙田村家家户户都开始种植柚子,种植面积也逐年扩大,目前达到了3000余亩。作为村农技员的肖贤冲更忙了,天天奔波在柚子种植管护现场,指导栽培、施肥、修枝、打药。肖贤冲还根据柚树的不同管护季节,在沙田村巡回办了“夜校课堂”,利用村民晚饭后的时间集中培训。对一时半会没有弄懂的,他就到农户柚子地头进行指导。特别是近几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肖贤冲不但自己学会了手机上网,还建起微信群,何时防病治虫、疏花疏果,微信群里一目了然。  肖贤冲说,沙田村的土壤都属于含矿物质非常高的红砂土。因为红砂土土质松软,特别适合柚子树生长,结出的果实个头大,肉厚实,香气浓郁,果肉清脆、甜而化渣,且富含大量的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现在沙田村的柚子种植面积是3000亩,平均亩产量提高到了3000斤,平均价格2.5元/斤,每年能给村民带来2000多万元的收入。  沙田村11组村民王平宣,20多年前在肖贤冲指导下学种柚子,从收入不稳定的工地小工成长为柚子“土专家”。现在王平宣有了15亩果园,一年能收入11万余元,他也开始接棒肖贤冲,义务当起了“农技员”。“有的人不懂,就算不问,我看到了也要告诉他们怎么管护。”王平宣说,他要把肖贤冲留给他的宝贵“财富”传递给更多人。  如今,虽已有了微信等工具,69岁的肖贤冲每天依然要在村里的果园走走看看,他说:“作为一名‘老农技’,只要我能走动,就要尽我的责任。”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10-20
(周超文 王望 记者 程海英)“肉兔吃什么饲料,生病了还要仔细查看其精神状态和拉下的便液,也确定兔子患了什么病……”10月17日,泸州市江阳区黄舣镇观音寺村“泸州聚鑫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观音寺村监委主任袁启莲来到社员邱玉芳的肉兔养殖场里,袁启莲从饲料安全、饲养管理和兔病预防等方面,认真给邱玉芳讲解管理技术。目前,在袁启莲和专合社的带动下,观音寺及周边村已有22户村民加入到了养肉兔致富的队伍,年出栏肉兔超过2万只。袁启莲(左)指导专合社员养兔    2014年2月,为了照顾年老的母亲,在广东打工多年的女青年袁启莲回到了老家,她看到村里的青壮年为追求更好的生活,在节后纷纷再次离开妻儿老小外出打工,村里留守的依旧是老人和小孩后,她感到一种无奈,“现在国家对农村、农业的投入和重视前所未有,城里人都下乡从事种养殖业‘掘金’,我为啥不返乡给乡亲们做个表率呢?”于是,当年4月,袁启莲投入30多万元流转土地建肉兔养殖场、打通连接村道的进场道路,聘请泸州高级肉兔养殖专家作技术顾问,并牵头组建了“泸州聚鑫农业专业合作社”,吸纳了观音寺及周边村22户村民加入肉兔养殖,其中精准贫困户就有6户。为了让加入肉兔养殖专合社的村民早尝甜头真正致富,针对社员大多无技术的实际情况,她采取合作社统一繁殖仔兔,在经过15天育雏长到1.5—2斤后,分发给社员进行30多天的代养育肥,解除社员的后顾之忧。袁启莲告诉记者,经过30多天育肥饲养后,每只肉兔可以长到4—5斤,在肉兔出栏回收时扣除1.5—2斤的初重后,每只肉兔平均可为代养的社员带来20多元的纯收入。为让代养农户放心养,袁启莲还与社员签约保95%的成活率和最低保护价收购的《养殖协议》,让社员不花钱就养上了包赚不赔的“无忧兔”。袁启莲查看肉兔    针对养殖户信息不畅并解决养殖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袁启莲还创建了“聚鑫肉兔养殖微信群”,结合肉兔的不同生长阶段通过微信群图文茂进行解讲。针对一些养殖户没有智能手机或不会使用手机的现状,袁启莲就定时组织他们进行技术培训或上门单独开“小灶”,让他们及时了解肉兔市场行情和日常兔子常见病防范。“聚鑫肉兔养殖微信群”的建立,较好地解决了社员在养殖过程中打电话咨询可能导致一知半解的问题,成为了社员们互相探讨养殖心得的平台,为袁启莲指导管理节约了不少时间,促进了专合社肉兔养殖规模的不断壮大。据悉,因为社员是“零成本”养“无忧兔”,在管理上有微信技术群指导,销售上更是全部回收不用社员操心,这两年袁启莲的“泸州聚鑫农业专业合作社”每年出栏的2多万只肉兔就实现销售收入超过100万元,户均增收达4万多元;尤其是村里当时的6户精准贫困户,靠着养“无忧兔”,不仅在养兔第二年就脱贫摘帽,现在更是巩固了脱贫成果,一举走上了致富奔康路。而袁启莲因带领村民走上养殖致富路,2020年8月,她被观音寺村的群众推选为村监委会主任。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10-19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李庆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文/图  “这大棚西瓜收获后,又种植一季秋黄瓜,由于秋黄瓜产量可达5000斤以上,按现在2元/斤的批发价,亩收入可达1万元。黄瓜收获后又种一季收入可达5000元的大葱,加上此前西瓜和甜瓜上万元的收入,这瓜菜轮作实际亩收入可达2.5万元。”10月17日,在泸州市江阳区况场街道普潮村,大棚种植户赵正富一边采摘黄瓜,一边高兴地说。轮作的大棚里秋黄瓜长得好。  赵正富回乡从事大棚瓜菜种植已有5个年头,他的瓜菜大棚面积有近6亩。在这几年的瓜菜种植过程中,赵正富发现西瓜、甜瓜和蔬菜在同一个大棚地头轮作能产生良好的效益,每亩收入可超过2万元。这样的轮作不仅不影响茬口安排,而且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壤的肥力,提高土地单位面积的产出率。  赵正富在春节过后种植大棚西瓜和甜瓜,收获期一直可以延续到7月,此时市场上正好是蔬菜的淡季,在刚收完西瓜和甜瓜的地里种上秋黄瓜,30多天后秋黄瓜便可上市。一茬秋黄瓜每亩的产量可达5000斤以上,按2元/斤的价格计,实际可收入1万元以上,而10月下旬收获了秋黄瓜后,此时正好还可种一季大葱,到农历正月就可收获上市。  赵正富告诉笔者,从蔬菜生长的角度来看,种过西瓜和甜瓜后,土壤得到了改造,留下的肥料还较充足,而且可减少黄瓜病虫害的发生,有利于秋黄瓜的生长发育。同一块土地种过西瓜、甜瓜和秋黄瓜后,再种大葱,土质变得疏松,这恰好有利于大葱的生长。而大葱亩产量可达2000斤,按平均2.5元/斤计,可实现收入5000元。  赵正富靠着大棚西瓜和甜瓜收获后再进行轮作蔬菜,让土地实现综合复种,提高了经济效益。这几年,靠着瓜菜轮作,赵正富近6亩大棚每年给他带来了15万元的收入。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10-19
四川农村日报讯 王国中 刘贵芳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这几年山羊养殖市场一直起伏不定,普通农户除去购买羊崽、饲料和人工等成本,基本都没有多少赢余,即便这两年羊肉市场开始回暖,一头山羊也不过300元左右的利润。然而,泸州市纳溪区东升街道方水村60岁的山羊养殖大户林传财,自2014年放弃城里的五金生意回乡规模养殖山羊后,年出栏山羊都有400头,而他靠着喂养上的节支增收,每头山羊平均要多赚400元。  是林传财在山羊养殖上有特殊“法宝”吗?10月17日,笔者来到林传财的养殖场,一探其生财之道。豆腐渣作饲料降成本  2014年初春,在泸州城区从事了数十年五金生意的林传财返乡,以每头500元的价格,购回了80头黑山羊种羊,并投入20多万元修建了占地近2000平方米的高标准羊舍,同时流转了5亩土地种植皇竹草用作青饲料。  来到林传财的养殖场,笔者见到,在面积近100平方米的饲料库房里,堆放着玉米、麦麸皮,而在房屋四周和院坝里,无论是缸子还是大盆子和池子里,全是正在发酵的豆腐渣。林传财说,这两年市场上粮食价格不断飞涨,如何降低饲料成本是自己能否坚持养山羊的关键。经过多方打探,他把节本增效的目光锁定于豆腐渣,利用发酵后的豆腐渣当饲料,再合理搭配部分玉米等粮食,既节省了成本,又保证了育肥羊生长所需的营养。  “这几年我能坚持养山羊,年年养羊年年赚,豆腐渣作料帮了我的大忙,豆渣既保证我的育肥羊的生态品质,还让养殖成本降低100元/头以上,400头就节约4万余元。”林传财说,由于豆渣粗蛋白含量高,羊儿喜食,其生长期缩短,可比正常喂养提前半个月出栏。  用豆腐渣替代部分粮食当饲料,林传财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他的养殖场距离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渠坝豆腐干”产地仅有20多里路程,从2015年起,林传财就与“渠坝豆腐干”生产厂家签下了收购豆腐渣协议,该厂家的豆腐渣完全能满足林传财养殖山羊所需。  为进一步降低成本,这两年林传财将豆腐渣由煮熟改为发酵,并拌以一定比例的玉米、麦麸皮。为满足育肥羊的生长所需,除了豆渣与玉米、麦麸皮混合饲料外,林传财还每天给每只山羊喂不下2斤粉碎后的皇竹草青料。  林传财说:一头山羊养殖时间8个月,每头山羊平均长到70斤、每斤按25元计,可以卖1750元,成本800元左右,可以赚900元。而在同等人工管理的情况下,用发酵后的豆腐渣喂养,直接就可节约玉米粉、麦麸皮费用达100元。自繁自养 每头多卖300元  在2014年前,东升街道还没有一家规模的商品羊养殖场,农户要购买羊崽都是一些羊贩从其它地方批发过来卖给村民,10多斤重的山羊崽要400元。“规模养羊要赚钱,自繁自育必不可少。”已投身山羊规模养殖达8年的林传财深有感触地说,采用自繁自养,还不受市场羊崽价格的影响。  目前,林传财养殖的种母羊达200余头,平均每头种母羊一年下崽2头。林传财算了一笔账:“如果买羊崽来催肥,按现在的行情,每头平均400元计,购买羊崽的成本就占了1头育肥出栏羊成本的四分之一。之前很多农户养山羊没有赚上钱,就是因为在高价时买进羊崽,到育肥出栏时,山羊市场价格却又回落了。要从养山羊中获得收益,只有自繁自养,这样才能不因市场变化而吃亏。”  林传财说,通过自繁散养,在确保山羊健康生长的同时,每头山羊比在外面购买要节约300元以上。林传财算了一笔账:山羊从出生到满月断奶可以长到10多斤,一头售价400元,除去饲养人工、疫苗、精料等成本100元,每头羊崽就要赚300元。这两年他每年出栏的400头山羊,因用豆腐渣替代部分玉米、麦麸皮喂养和自繁自养省下的羊崽钱,实际每头就要多赚400元。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10-19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杨都 文/图  “今天专家组总共验收了3块田 ,3块田再生稻的平均亩产为314.2公斤,最高亩产366.4公斤,产量水平在全省来说都是比较高的。”10月12日,泸州市泸县潮河镇五谷寺村再生稻高产攻关示范区测产现场,随着泸县2021年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测产验收组组长、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马均的宣布声,众人见证了泸县自 9月16日地震后、当地农业来之不易的灾后丰收第一单。  晚秋生产,是筑牢全年粮食生产安全的最后一道“保险栓”。再生稻作为守护粮食生产安全最后一道防线的主力,该如何发力?泸县潮河镇再生稻长势很好。  泸县再生稻总产量创历史新高  放眼望去,五谷寺村上百亩金色的再生稻蓄势待收。“你看这片再生稻,萌发率、结实率高,今年的总产预计是稳中有升。”我省再生稻专家、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研究员徐富贤说。  “再生稻,就是种一茬、收获两回的水稻。”徐富贤介绍,头季水稻收割后,利用稻桩重新发苗、长穗,进而成熟;它不需育秧、移栽,生育期短,具有省种、省工、节水的特点。  专家组在听取了泸县的实施情况汇报后,对潮河镇2.5 万亩示范区、五谷寺村1000 亩核心区进行现场考察,并在典型区域内选择3块有代表性的田块进行了现场收打。  近日,我省连日降温降水,走在田间,道路湿滑,水稻叶片上晶莹的露珠清晰可见。由于现场收获的再生稻含水量较高,专家们只有走进农户家,生起柴火,通过取样烘炒,计算折率。  最终的测产结果显示,通过对核心区1.2-2.6亩验收田块挖方测产70.0平方米以上,水稻品种为宜香优2115、甬优4949等的3个田块,最高亩产达 366.4 公斤,平均亩产为314.2公斤。  验收现场,记者发现与以往水稻测产数亩地(甚至数十亩地)不同,再生稻测产选取面积较小。“川南大部分地区处于低山丘陵地带,由于排灌设施不足,冬季缺水,很多稻田夏季收割后就蓄水越冬,以确保来年栽插。”徐富贤解释说,冬水田区不像平原区,由于其生长条件的特殊性,只能小面积测产。  泸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高尚卿介绍,与去年泸县再生稻有收面积 46.6 万亩相比,今年全县再生稻有收面积增加 0.4 万亩,达 47万亩。“专家评估平均亩产达 169.6 公斤,总产突破 7.9万吨,创历史新高。”高尚卿说。省农业农村厅农技推广总站水稻科科长周虹表示,我省今年的水稻生产条件总体有利,加上此前头季水稻的产量,对于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我省再生稻生产犹如“锦上添花”。  多举措保障助力我省再生稻生产  泸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王毅介绍,泸县今年再生稻生产坚持“三集中”(集中人员、时间、精力)和“五统一”(统一规划、统一用量、统一购肥、统一指导、统一施用)的成功经验,通过施用再生稻粒芽肥,全县再生稻蓄留面积53万亩。  “不是所有品种都适合蓄留再生稻。”在品种选择上,徐富贤说,我省不断强化新品种筛选,目前已择优推广示范了“德优4727”“宜香优2115”等一批生育期适宜的强再生力品种,亩产较十年前增加了50公斤左右。  泸县再生稻生产仅仅是我省再生稻生产的一个缩影。从全省来看,去年全省再生稻有收面积达435.6万亩,总产55.3万吨。而今年,我省明确确保再生稻蓄留面积达450万亩,有收面积达400万亩以上。“再生稻充分利用秋季温光资源,在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时,也可弥补头季水稻生产可能带来的产量不足等问题。”徐富贤坦言,我省再生稻大面积推广仍然面临气候条件制约、群众蓄留意愿不强等诸多难点。  “为此,我们的科研院所也在和再生稻生产主要市县紧密加强合作。”徐富贤介绍说,自2012年起,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与泸县、隆昌市、富顺县举办技术论坛,此后成员单位又新增内江市农科院和翠屏区,拓展成“川南2+4再生稻技术论坛”。院地合作对提升种植技术、提高产量、扩大面积发挥了积极作用。下一步,院地合作还要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试验示范,辐射带动大面积生产水平提升。  另一方面,我省也加大了相关政策的支持力度。据了解,今年我省要求各地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和党政同责要求,把晚秋生产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抓紧抓实。  徐富贤透露,目前我省再生稻收获面积已过半。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再生稻增产效益明显,特别是在保障粮食安全背景下,迎来重要发展机遇,要把再生稻作为保障粮食安全、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来抓。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10-18
(朱琳玉 记者 程海英)就业既是民生之本,也是脱贫致富之要。泸州市江阳区就业局深入贯彻落实中央重要指示精神,将脱贫人口就业帮扶工作作为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入深入细重要抓手,千方百计帮助脱贫人口端稳就业“饭碗”,开启美好生活。精准精细建立数据库。建立脱贫劳动力实名制登记数据库和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自主创业、公益性岗位安置多个数据统计册,为有就业创业意愿、转移就业意愿、自主创业意愿以及有公益岗位安置意愿的脱贫劳动力建立个人信息档案并实行动态管理,为精准制定脱贫人口就业帮扶措施奠定坚实基础。就近就地开发就业岗位。采取建设就业扶贫基地、开发公益性扶贫岗位等方式,尽力将脱贫人口就近就地安置在村镇,在帮助其实现就业同时,完成兼顾家庭意愿。自脱贫攻坚实施以来,共认定就业扶贫基地2个、吸纳贫困劳动力22人;完成公益性岗位安置1060人,其中2021年新安置90人。按需按愿开展技能培训。精准收集辖区内有就业愿望的贫困劳动力的培训意愿,结合江阳区产业发展、用工需求、外出务工情况等,科学合理筹备培训计划,开发符合贫困群众特点的实用技术培训。根据培训专业、等级、时间等要求和各镇街参训人员数量情况,及时组织有资质的培训机构,将“培训项目”送到镇街,确保培训时间和培训质量。多措多方拓宽就业渠道。积极组织江阳区智能终端等各类企业到镇街开展专场招聘会,各镇街组织脱贫人口参加,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同时,在每个村(社区)设立务工信息发布栏,实现获取招聘信息不出村、人岗对接不出镇的良好局面。目前,累计开展贫困劳动力专场招聘会158场次,达成就业意向4160余人次。2021年3季度末,江阳区脱贫劳动力数量5674人,实现就业人数5674人,其中县内转移就业1813人,县外省类务工就业人数642人,省外务工人数1069人,公益性及公益类岗位安置人数506人。截止目前,累计实现创业人数221人,江阳区累计组织贫困家庭劳动力参加就业技能扶贫培训760人,培训合格人数760人,培训后实现就业人数198人。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10-15
(姚艾青 杨尚威 记者 程海英)“有了政府购买的秸秆粉碎机,还有专家提供的技术指导,我们干起来就有的放矢啦!”10月13日一大早,在龙马潭区双加镇凉坳村和大冲头村集中打造的秸秆综合利用基地内,龙马潭区2021年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项目现场会正在举行,来自全区各涉农街镇分管农业的领导和农业农村服务中心主任、部分村委会负责人、农业科技公司负责人、村民代表等60余人参加活动。现场会活动现场,市、区两级农业农村局相关领导首先围绕“‘五化并举’推进秸秆变废为宝”“秸秆多种处理方式及意义”等主题做详细具体讲解,让大家充分认识秸秆回收处理再利用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随后,四川仲天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泸州市禹相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人员分别就秸秆腐熟直接还田、秸秆堆肥还田、有机肥生产、粉碎机使用等做现场培训,让与会人员现场掌握技术和原理,指导工作开展。活动中,技术人员还手把手教大家使用粉碎机,带领大伙儿参观秸秆堆肥还田项目,为大家送上了一堂粘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好课。技术人员现场演示使用粉碎机“万事俱备,只欠粉碎机啦!”在参加完秸秆粉碎机使用培训后,双加镇大冲头村党委书记肖运辉高兴地说,村上已经收集到了500多吨秸秆,就等政府购买发放的粉碎机下放后开展作业了。通过务工补贴等形式回收村民田地里的秸秆,再由村集体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具体负责有机肥的生产销售,同时助力种植大户处理秸秆、为食用菌生产专合社提供基料,实现农户、种植大户、集体经济组织、市场主体增收,环境增绿,森林防火减压,干群关系更加和谐等多赢局面,大冲头村的发展动力将更加强劲。手把手教大伙儿使用粉碎机“秸秆综合利用,我们以乡村振兴和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为抓手,全域推进!”龙马潭区农业农村局机关党委书记郭小英介绍说,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引进农业科技公司,为秸秆综合利用开展技术指导、提供堆肥所需的机械设备和有机物料腐熟剂等。同时还撬动市场、培育市场主体共同参与,助力各涉农村(社区)实现秸秆综合利用、变废为宝。村民们的腰包逐渐鼓了起来,集体经济空壳村有了收入,美丽乡村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村庄更宜居。肖运辉学习使用粉碎机“秸秆不能焚烧,堆在地里影响耕种,堆在路边影响环境,雨水一浸泡还变成污水四处横流。有了技术和处理工艺,我们的工作开展就有方向了,说服力更强了。”金龙镇唐坡村第一书记唐勇说,回去将立即传授和实践今天现场会所学知识,因地制宜引导村民就地就近堆肥,发展生产、增收致富。大冲头村、凉坳村秸秆综合利用基地“秸秆综合利用,重在因地制宜选择处理方式,探索建立可持续发展模式!”泸州市农业农村局四级调研员郭新春在培训中强调,秸秆综合利用是一项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要积极调动各方参与,探索引进第三方公司等模式,培育秸秆综合利用市场主体,构建秸秆经济、便捷、高效收储体系,加强秸秆综合利用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及新装备引进推广运用,抓好秸秆综合利用试点示范项目建设,深入推进秸秆“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燃料化、肥料化”五化利用,助力“美丽泸州·宜居乡村”建设,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参观有机堆肥项目“五化并举推进秸秆综合利用,龙马潭区已经连续三年在8个街镇56个农业村(社区)开展“一村一点”秸秆腐熟还田示范试点项目,累计辐射到农户实施秸秆腐熟还田15万亩次。”龙马潭区农业农村局宜居乡村建设股股长陈曦介绍说,目前,全区已培育发展新型农机专业化服务组织3家,集中采购发放秸秆粉碎机49台,打造试点示范村4个。2021年,龙马潭区在8个街镇39个农业村(社区)开展秸秆综合利用,投入资金305万元。通过基料化、肥料化模式,预计处理秸秆3000余吨,生产有机肥750吨;同时,通过分散堆腐方式,在全区开展6.5万亩分散利用,大力推广农药化肥减量增效技术,保持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10-14
(余翔 曾佐然 记者 庞玉宇)“今天我们总共验收了三块田,三块田再生稻的平均亩产是314.2公斤,最高亩产366.4公斤,根据专家组对现场的考察,我们认为泸县再生稻品种选择,从高产优质的角度选择得当,品种再生力很强,技术措施很到位,产量水平在全省来说都是比较高的。”10月12日,泸县2021年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测产验收组组长、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马均在泸县潮河镇五谷寺村再生稻高产攻关示范区现场宣布。此次再生稻测产由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与农药肥料处一级调研员刘宇率队,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马均、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二级研究员熊洪、国家级水稻体系岗位专家徐富贤、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农业处高级统计师李朝建、省气象局农气中心高级工程师游超等组成专家组,对泸县承担的农业农村部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进行再生稻测产验收。“自9.16地震后,泸县农业迎来了来之不易的灾后丰收第一单,全县47万亩再生稻喜获丰收,经专家评估平均亩产达169.6公斤,总产突破7.9万吨,创历史新高。”泸县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中心主任高尚卿介绍说。据悉,今年泸县蓄留再生稻面积53万亩,有收面积达47万亩。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10-14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杨桃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李书记,今天回泸州再给我带 10 斤脆柿子嘛!”近日,泸州市纳溪区太和村第一书记李昭详接到老顾客的一个电话。  近段时间,随着太和村里的甜脆柿陆续成熟,李昭详找渠道、想办法,借助互联网平台,将村里农户年年都出现滞销现象的甜脆柿子卖成了供不应求的“脱销品”。“摇钱树”下柿子烂在地头  李昭详是纳溪区人民法院执行局的一名青年干部,今年7月,他轮换到大渡口镇太和村担任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  太和村位于大渡口镇西南部,是典型的丘陵岩区村,也曾是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2008年,太和村获得了150亩退耕还林指标,为了让退耕还林既绿荒山又让百姓增收,太和村将这150亩退耕还林地全部引种了甜脆柿子。为了让甜脆柿能按时实现挂果增收,自甜脆柿苗定植开始,村党支部就通过集中管护技术培训和邀请专家现场指导的方式,确保了脆柿如期成为了村民致富增收的“摇钱树”。只要管护得当,脆柿苗种下后的第三年就能挂果,每亩甜脆柿的产量至少有2000斤,按1.5元/斤计,可实现收入3000元。  然而,近些年,随着市场上水果种类的丰富,甜脆柿已不再是一家独大。特别是由于太和村距泸州城区较远,交通不便,鲜有果贩进村收购,导致每年柿子成熟季,都是柿子的“滞销季”。为了将柿子换钱,当地群众都要将柿子送到 20 多里外的周边两个市场卖。而近些年,随着年轻人外出打工,村中留下的大多是老人小孩,由于体力有限,很多村民只能无奈地看着柿子烂在地头。  借助电商甜柿成功脱销  今年8月,李昭详了解到这一情况,就和太和村党支部书记钟传杰研究如何帮农民卖柿子事宜。李昭详和钟传杰经过思考之后,决定通过网上销售,让更多的人知道太和村里的甜脆柿亟待销售。  9月8日,李昭详就和钟传杰来到村里的柿子园里,通过直播、手机拍照、发朋友圈、微信群晒图片,当起了太和村甜脆柿子的代言人。同时,李昭详广泛发动自己所在的纳溪区法院同事、身边亲戚、朋友购买脆柿。  李昭详和钟传杰多渠道宣传,很快就得到了大家的响应,你5斤、他10斤,太和村的甜脆柿销路打开了,李昭详和钟传杰也忙起来了,他们将各自的小车当作送货车,奔走于太和村和纳溪泸州城区,每天将订单发给村民,村民按照订货单将柿子采摘、打包后装车,并逐一送到城里的订购者手中。  一分辛劳一分收获。到9月21日,由于有了互联网平台和李昭详、钟传杰的努力,如今太和村的150亩甜脆柿已所剩不多且已被人订购,硬是被卖成了“脱销品”。82岁的任福舟今年的3亩6000多斤柿子一共卖了9000余元,往年靠自己卖不上1000元,大多烂在地头或送人吃。任福舟逢人便讲:“李昭详和钟传杰书记真了不起,不用上市场就把我家的柿子给卖脱销喽。”  “帮老百姓卖柿子只是驻村帮扶工作队和村‘两委’改善群众生活的第一步。”钟传杰告诉笔者,接下来他们还将依托互联网平台,同样通过带货直播等方式,帮村民销售八月瓜等水果,以提振广大村民发展特色水果产业的信心,打响“太和水果”特色品牌,努力让村民在致富奔康路上走得更稳健、更持久。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10-14
(四川农村日报讯 黄丹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金秋十月,丹桂飘香。近日,在泸州市纳溪区新乐镇高洞村文化广场的一棵桂花树下,新乐镇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调解员们正在组织调解一起邻里纠纷。  “开展现场勘测、讲解法律法规、耐心细致开导……”经过4个多小时的疏导,双方当事人在桂花树下握手言和,这起因修建房前便道占用邻居土地引起的相邻权纠纷画上了句号。  和为贵催生“桂花树下”调解风  “一树桂花百家香。”桂花,代表着友好、吉祥、和平、无私奉献的品质;桂花,也是泸州市的市花,遍布纳溪城乡,象征着广大基层干部和调解员扎根基层、奔走田间地头调解的精神。加上桂花的“桂”字,与调解工作“和为贵”的“贵”字谐音,于是,今年5月,“桂花树下”作为人民调解品牌在纳溪区应时而生。  “打造统一规范品牌,使用统一规范标识,实行统一规范制度,是深入推进人民调解规范化工作的要求。”纳溪区司法局党组书记袁兵说,纳溪区创新打造“桂花树下”人民调解品牌,正是在深刻理解和把握新时代人民调解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坚持发展“枫桥经验”的基础上催生出来的。  搞不掂来“桂花树下”聊一聊  “搞不掂,我们就来‘桂花树下’聊一聊嘛。”近日,纳溪区东升街道调委会成功调解了一起某建筑工地超龄农民工人身损害赔偿纠纷,在街道文化广场的桂花树下说服雇主给付了拖欠近 1 年的医药费和赔偿金。  2020年5月19日,超龄农民工李某在工地用机器打室内水泥锅巴时,被机器打到左脚跟部,后住院治疗23天。雇主邓某在垫付了6000元医疗费后 ,拒 付 尚 欠 的 医 疗 费33623.69元,导致李某不能正常办理出院手续。  纳溪区东升司法所调解员接到调解申请后,请来邓某和李某,并来到街道文化广场的一株10多年的桂花树下,耐心细致地为其宣讲相关法律规定,并让邓某换位思考,最终让邓某明白了自己作为雇主应该承担的责任义务,同意一次性赔偿李某人身损害损失费4000元,并结清尚欠的33623.69元医疗费,这起久拖不决的纠纷,在桂花树下终于得以圆满化解。  据悉,今年5月以来,纳溪区各级调委会在桂花树下通过聊天的方式,共调解邻里等纠纷达80多件,成功率达100%。  成效显城乡绽放“文明花”  “妈,今天晚上吃啥子哦?”“妈,你腰疼,挑抬活就不要你动手了,由我们来。”“没事,能干就干嘛,你们还有你们的活”……  每天,在纳溪区护国镇沙田村一李姓农户家,不时会听到儿媳与婆婆之间的对话,那分暖心和关爱,令人羡慕不已。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在3个月前,婆媳之间却是水火不相容的关系,而且持续了20年。  今年7月,护国镇司法所在深化“桂花树下”调解品牌、进村搜集赡养、邻里纠纷等矛盾问题时,了解到一李姓农户存在多年家庭矛盾:公婆因在自留山分割上独自占有,导致儿子儿媳不满。如今两个老人年迈体衰,希望能得到儿子儿媳照顾。“桂花树下”调解员获悉后,当场就在院坝边的桂花树下主持调解,从桂花树蕴含的“和为贵”含义入手,循循善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解开了儿子儿媳20年的心结,重拾亲情。  自“桂花树下”调解品牌打造以来,矛盾纠纷少了,和谐共处多了,“桂花树下调纠纷,乡风文明和为贵”的品牌效应得以充分彰显。今年 9月,全区矛盾纠纷较 5 月份少了70%以上。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10-12
(宋婷婷 记者 程海英)眼下正是泸州市古蔺县彰德街道芭蕉村猕猴桃成熟的时候,一颗颗成熟的猕猴桃挂在树上,风一吹过就晃动着圆鼓鼓的身子。村民趁着天气晴朗,抓紧采摘。一大早,在乡贤人士、种植大户熊江平的带领下,村民们就开始在乡贤猕猴桃产业园忙碌着,他们将已经成熟的猕猴桃采摘打包,然后发往买家手中。芭蕉村种植的是贵长猕猴桃,又称修文猕猴桃。果体长圆柱形,果肉呈翠绿色,具有果肉细嫩,肉质多浆,果汁丰富,清甜爽口,酸甜适中的独特品质。芭蕉村是彰德街道第一个开始种植猕猴桃的村,“因为我们芭蕉村山上野生猕猴桃特别多,而且我们也找了相关的技术人员和专家,把土壤结构鉴定,非常适宜钟猕猴桃。”熊江平放下手中的猕猴桃告诉记者。之前的芭蕉村不是种植玉米就是荒地,村民收益不高,土地也没有利用起来。熊江平就带领村民们开垦荒地种植猕猴桃,这样即解决了猕猴桃种植用地问题,也盘活了荒地。熊江平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带领村里20户农种植了150亩猕猴桃,今年是第一年投产,亩产1000斤左右,每斤12元。芭蕉村的乡贤猕猴桃产业园采用“公司+农户”“大户+小户”的种植模式,主要是线上销售和周边销售。园区通过短视频线上推广,以客带客促进销售,周边的客户可以直接到园区体验采摘,国庆节将至,已经有一批游客预订前来体验采摘。“我们未来规划大量林下种植和养殖,林下养殖我们主要养殖鸡、鹅,这样可以节约很多人工除草、除虫成本,减少农药使用,同时增加了收益。林下种植主要是中药材和魔芋,我们已经在一片园区进行试种,如果可以我们将在全区推广。”熊江平边打包边说。除了提高土地利用率,熊江平表示接下来还要继续开垦荒地,扩大园区种植面积,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将园区发展好,将土地资源盘活,增加村民的收益。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10-09
四川农村日报讯 曾运吉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桂花开,“桂”客来。金秋时节,在泸州市纳溪区万亩桂花基地的丰乐镇香海广场、香海望月两大桂花示范园区,随着桂花次第绽放,前来赏桂的游客络绎不绝。游客们沉醉在芳香迷人的桂花丛中,当地农民乐享“花为媒”带来的滚滚财源。看着每天一茬茬游客前来买自家的桂花,丰乐镇五里村村民张志兴天天喜上眉梢,“这一树桂花一树‘金’,硬是变成现实了。”游客体验筛桂花。  丰乐镇万亩桂花基地核心区——马村香海望月桂花园里,在一棵已有20多年树龄的金桂树下,几个人拉好一张巨大的棚布做好接花的准备,村民李树成拿着五六米长的竹竿使劲地拍打桂花树。一竿子下去,满树的桂花如雨飘落,头上、衣服上也撒了不少桂花,空气中弥漫的桂花香直沁心脾。不一会,棚布里面落满了桂花和树叶,村民们把树叶、树枝等杂物挑出来扔掉,剩下的花装进袋子,再拿去卖。“今年的行情不行,但产量翻了一番,总体比去年好点。”李树成家中有近100株大大小小的桂花树,大的可以收获桂花超过100斤,小的都有30多斤,每斤订单价都是20元,今年他已打了600多斤桂花卖了1.2万多元,且下树就被镇上的酒厂和前来的游客买走。  丰乐镇种植桂花历史悠久,最远可追溯到明清时期。这些年,为保护生态促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丰乐镇大力培育绿色产业,把桂花作为一个既绿山头又鼓钱袋的产业来发展,做活桂花产业文章,突出“以花为媒、以酒为脉、以文为圣”的文化内涵,引进培育了金桂、银桂、丹桂、四季桂4大 品 系 30 多 个 优 质 品 种2000多万株,种植面积达万亩。  一树桂花一树“金”。如今,历经10多年的打造,每到金秋时节,一树树桂花怒放枝头,花香四溢。村民靠着打桂花、卖桂花,一季下来少则收入几千元,多的超过5万元,一株株桂花树,名副其实成为了丰乐镇农民眼中的“摇钱树”。  在桂花绽放的两个月时间里,丰乐镇乡村的 10多家农庄天天座无虚席。由于这些农庄经营的菜品主要是豆花、土鸡、乡村老腊肉,村民们这几年都扩大了黄豆和家禽家畜的种植养殖规模。  “这几年每年喂七八头肥猪,靠着卖腊肉都要收入3万多元,加上喂养的两三百只土鸡土鸭,也要收入1万多元,这些都是桂花作‘媒’给带出来的好日子呀。”65岁的马村村民赵传海谈及桂花带来的致富新路,双眼早已欢喜得眯成了一条缝。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10-08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曹雪  走进泸州市古蔺县双沙镇万寿村大葱种植基地,一埂埂排列整齐、连绵成片的大葱长势喜人,几十名村民正在挥锨铲土,拔出一米见长的新鲜大葱,扎捆、搬运、装车……  “从育苗、施肥、培土到今天,大葱终于大丰收了,我在这里面也赚了不少的钱,非常开心。”村民潘应分是大葱基地里的“主力军”,今年4月底育苗时就开始在基地里务工,如今看着满载大葱的卡车一辆辆向外驶去,潘应分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笑容。务工的这4个月,她挣了近12000元。大葱丰收。 姚茂璇 摄  “今年我们是第一年种大葱,在万寿村有70亩,目前来看收成是非常可观的。”基地的种植户杨方叶告诉笔者,大葱既抗寒又耐热,对温变的适应性强,非常适宜万寿村凉爽的气候环境,所以第一年种植就迎来了大丰收。  新鲜大葱价高不愁卖,还没出土就被重庆、南充、绵阳的客户订购一空。杨方叶说,近期大葱的市场批发价格一天一涨,目前是每斤1.2元左右。今年基地的大葱亩产9000斤,产值可达70余万元。明年,杨方叶打算扩展大葱种植面积,带动周围的老百姓一起加入大葱种植中来,帮助乡亲们一起致富增收。  双沙镇万寿村的大葱产业只是古蔺县不断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中的一例。近年来,古蔺县以种植“短、平、快”的农作物为抓手,因地制宜解决群众“种什么”最好、最高效的问题,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合作模式,采取土地流转、承包、租赁、务工等灵活的方式,吸引了很多农户参与特色农业发展,为群众致富增收开辟新路子。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10-08
(张文礼 周玉 记者 程海英)九月,秋高气爽,记者走进泸州市古蔺县龙山镇猕猴桃乡贤产业园,看见一串串、一排排的猕猴桃挂满枝头,犹如一个个毛发旺盛的娃娃,吊弯了藤蔓。你挤我,我推你,争相汲取着阳光雨露。上叶下果、果叶分离,这样的生长习性为采摘果实减轻了不少工作量。猕猴桃挂满枝头鱼丰、老马、望龙三个村是龙山镇猕猴桃种植村,共计种植面积1500余亩,今年已全部投产。在老马村种植大户、党员、乡贤张体全的家中,院子里堆放着满院子的包装盒,屋子里堆满了刚从树上采摘回来的新鲜猕猴桃,三五成群的人们正在忙着筛选、装箱。据张体全介绍,他们要赶着在天黑之前完成100件猕猴桃的装箱,然后发往深圳等地。张体全满怀欢笑地向大家展示了已经封装好的一件猕猴桃:“一件30颗,售价88元。”龙山镇鱼丰、老马、望龙等村海拔800-1200米,其中猕猴桃种植基地海拔1000米以上,独特的高山气候和赤水河沿岸土壤造就了独特的猕猴桃风味,为龙山猕猴桃畅销提供了先天条件。在鱼丰村猕猴桃种植基地,果农刁正海正在忙着搭建国庆节即将举办的猕猴桃丰收节。“今年果子含糖量非常高,个子也长得好,打算举办个猕猴桃丰收节邀请乡亲们共同分享。”刁正海介绍到。2020年,刁正海种植的猕猴桃因为管理很好,个大果甜,很快就自主销售一空,对于今年的销售他同样充满信心。据悉,猕猴桃被称为水果之王,香甜可口,营养丰富,对治疗坏血病、糖尿病、增强体质有一定的作用,是老年人、儿童、体弱多病者的滋补果品。近年来,龙山镇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引领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农业转型升级,除猕猴桃、脆红李等特色产业布局外,致力推进稻鱼共生、红梁种植、中药材和爱媛等“两带一廊”特色产业发展,打造万亩连片高质量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实验基地。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9-30
(梁龙海 李柯岑 记者 程海英)“陈德全家儿子在广东一家央企上班,今年也50多岁了,但你看人家陈老辈,不管在哪个场合都跟乡邻宣传家风家训,我觉得‘勤廉敬业、诚实守信、尊老敬贤、谦恭礼让’的家风写进来很合适。”近日,泸州市纳溪区新乐镇大河村在开展“双问双解”活动过程中,征询到群众对家风家训建设的兴趣很浓,大河村在充分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将家风家训建设相关内容写入村规民约,希望大家用良好的家风带动村风民风、党风政风。活动现场大河村是四川省“四好村”,西部国际高新林竹产业园落户于此。该村结合悠久的种竹、竹编史及竹产业发展优势,打造“廉竹传家·亲清大河”家风品牌,通过定期举办家风故事会,传承竹子“团结、坚韧、质朴、操守”等品格,弘扬传统文化和家庭美德。“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风家训是代代相传的精神滋养。”新乐镇大河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勇介绍,“为提升乡村德治水平,需要重视家庭建设,需要弘扬和传承良好的家风家训,为此,我们村已经有了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就是村两委在召开村民代表会、党员大会等各种会议之前,都会请村民上台讲讲自己的家风故事。”“每次参加家风故事会活动,都有不同的收获,如果不是有这样的活动,我还真不知道我们的乡里乡亲都有这些励志的故事,或者辛酸的经历……我也要把这些好故事带回家教育自己的子孙后代,教育他们做一个勤俭节约、自立自强的人。”家住大河村11社的村民陈登秀深有感触地说道,“这次村上征求我们意见,把家风家训写进村规民约,我是双手赞成的,现在新村环境环境好了,我们更需要优秀家风家训,让大家自觉立德持家传承好家风。”据介绍,新乐镇在倡导家风家训上,还将家规家训编成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或一首首动听的歌谣。通过文化表演、四好家庭创建和家风故事创作等多种形式,将家风家训文化全方位融入其中。以“家规家训进万家”活动为载体,充分组织村里有威信、有美德和有感召力的老同志、老党员、老教师等成员下村入户,将“家规家训”送上门,以此来规范约束村民的行为规范,激活家庭文明细胞,营造出家规家训进万家的良好氛围。“像这样的家风故事会,村上已办了几年了,我们就是想以弘扬优良家风带动党风、培育民风,让良好家风滋养心灵、浸润社会,在全镇形成文明新风尚。”据新乐镇党委书记张瑜介绍,“我们要把‘家风故事会’打造成新乐的一个品牌,而这次规范完善村规民约和倡导家风家训有助于我们找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着力点,达到广泛、深入教育广大人民群众的目的。”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9-30
(王超明 田良 记者 程海英)“家门口这条小路硬化之后,我出行就方便多了,谢谢你们。”9月29日,泸州市纳溪区大渡口镇民强村村民潘兴亮看到平整宽敞的水泥路面,喜悦之情难以言表。今年65岁的潘兴亮家住大渡口镇民强村,身体状况不是很好,属于农村分散特困供养对象。9月初,纳溪区民政局工作人员来到潘兴亮入户走访时,发现潘兴亮家门口是一条泥泞小路,下雨天出行受到一定程度影响。“潘老辈,政府准备利用家庭适老化项目帮你把这段小路硬化了,要得不?”“要得要得,硬化这段路是我多年的心愿哦!”征得老人同意后,工作人员立即进行适老化项目评估。“硬化这段路需要近万元,除去项目改造资金,还有很大的资金缺口。”为了解决资金瓶颈,帮助潘兴亮完成心愿,纳溪区民政局联系镇村和相关企业召开座谈会,共同商讨解决方案。“水泥只收成本价”“党员免费投工投劳”。会上,大家按照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原则,积极建言献策,方案敲定后,利用一天时间,一条1米宽,近长100米的水泥路硬化完成,帮助潘兴亮解决出行难问题。帮助潘兴亮硬化水泥路只是纳溪区开展家庭适老化项目的一个片断。两项改革以来,纳溪区聚焦居家老年人安全、健康等功能性需求,围绕“如厕洗澡安全、室内行走便利、居家环境改善、智能监测跟进、辅具配备到位”等5个方面,开展包括地面、墙体、卧室、客厅、厨房、卫生间等方面的家庭适老化改造任务,提高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和居家生活品质,提升居家养老的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为了确保适老化改造的公平公正,纳溪区民政局前期通过走访调查,在全区范围内征集有改造需求的低保家庭、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等300余户,由区民政局通过比选方式,引入评估方和施工方,与当地居委会、村委会共同参与个性化打造,确保改造真正适合每一位老人。“家庭适老化改造采取自愿原则,前期先筛选出符合条件的老年人,上门宣传政策,征询老人及其监护人的意见,对愿意进行改造的采取“一户一策”的方式,根据老人的居家环境与自身需求制定详细的改造方案,改造完工后,组建验收组进行验收,确保改造能真正为老年人的生活提供便利。”纳溪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9-30
(钟旭娟 记者 程海英)闻道黄精熟,相呼又荷锄。9月29日,记者走进泸州市古蔺县彰德街道小水村,在中药材种植基地里,36岁的乡贤罗杰正带着村民们采挖黄精。带头发展中药材种植的罗杰“以前黄精都是野生的,谁也没想过要人工种植。”罗杰说话间举起锄头用力一刨,那刚从土里出来的黄精,颜色比姜和土豆显白,块茎上密且长的根须粘连着泥土。刚挖出的黄精“小时候父亲就种植药材,但是那个时候村里基础条件差,路不通,种出来容易滞销不说,还卖不起价。不像现在,路通了,种植面积扩大了,还供不应求。”罗杰回忆道。黄精在小水村,“老虎姜”是当地人对黄精这一中药材的俗称。黄精其貌不扬,价格却不低。2018年以来,黄精从长在山里的野生植物,逐渐成为当地开展规模种植的大产业。黄精和厚朴套种几年前,父亲是药农的罗杰回乡创业,通过与农户签订合作协议,成立古蔺县罗杰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专门从事中药材的种植和销售工作。从最初只是简单做点黄精的线上销售,慢慢地采取规范化种植等措施带动农户实施中药材种植,随着种植的面积的不断扩大,不仅为村里带来效益,还带动百余人实现增收。胡如培家的黄精喜获丰收“中药材种植周期长,但也有很多优点,一年四季都适宜栽种和采收,而且相较于普通经济作物,不受气候和市场的影响,还方便管理。”58岁的胡如培因病致残后做不了重活,2017年跟着罗杰到贵州中药材种植基地考察后,也跟着发展了30亩中药材种植,今年自家种植的10亩黄精喜获丰收,胡如培的脸上洋溢出了满足的笑容。清洗干净后的黄精种好黄精得“黄金”,历经4年精心耕耘,小水村的中药材种植已成规模,成为地方发展的一张“新名片”。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9-30
四川农村日报讯 刘昭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秋分过后,泸州市纳溪区护国镇的水晶柚进入了采摘季。近日,笔者来到护国镇沙田村看到,成群结队的村民将采摘下的水晶柚堆放在公路边,等候车辆进村收购。而这些水晶柚大小不一,小的只有几两重。同行的沙田村党支部书记龙小芳欣喜地告诉笔者说:“这种曾因酸麻味而滞销的水晶柚,已经被来自江西、湖南、贵州等地的客商全部订购了。借助互联网销售平台,每年村里的200多万斤水晶柚,要给果农带来近300万元的收入。”村民采摘水晶柚  护国柚栽植历史悠久,已有200年的种植历史。目前,护国柚种植面积达6.8万亩、产量10万吨、产值突破4亿元。  水晶柚作为护国柚家族的一个成员,更多是其药用价值和促进护国柚授粉。因其口感有淡淡的酸麻味,因而一直销售不畅。  为了更好地做大护国柚产业,让水晶柚也能成为富民增收的“金柚”,2018年,护国镇经发办就着力在促销水晶柚上下功夫,其主要销售运营模式是依托纳溪区电商中心,利用互联网销售平台和纳溪区供销社的赶场天电商平台,以图文和短视频等方式,早早推销水晶柚,吸引了全国各省数十个经销商前来订购。同时,为了让每一个水晶柚都能卖钱,护国镇农技部门指导果农对水晶柚全部按果子的大小进行了分拣包装,大的食用,几两重的小果子就当中药材卖,一斤也要卖上8角钱。“以前每年村里的水晶柚至少有三成是小果子,由于不能食用,大多任其掉落树下腐烂做肥料。而这几年,每年几两重的小果子,一个不剩被省外来的客商买走了,给果农带来了可观的收入。”龙小芳说。  “目前线上的销售非常红火。”龙小芳介绍,以前护国镇的水晶柚子价格1斤顶多卖1块钱,甚至到第二年的二三月份没有卖出去的都不在少数。但现在有了互联网相助,这些水晶柚不但不愁销路,价格也涨到了1.5元/斤。如今,一辆辆满载水晶柚的大卡车每天在护国镇的沙田、东巷口等水晶柚主产区进进出出,村民脸上满是丰收的笑容。  据悉,今年护国镇的水晶柚产量预计达1000万斤,可实现收入1200多万元。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30
近年来,泸州市合江县甘雨镇紧紧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充分依托自有资源,发挥乡贤优势,大力发展蓝莓、猕猴桃等特色农业,不断丰富人们的“果篮子”“菜篮子”,有效带动群众持续增收,谱写乡村振兴致富新篇章。春春天,甘雨镇华石村乡贤侯军的欣贸合作社格外忙碌,200亩春见柑橘已到成熟期,黄橙橙的春见缀满枝头,掩映在繁密的绿叶当中,让人垂涎欲滴。采摘、装箱、发货……几乎一整天时间,侯军一家人都在果园里忙得不亦乐乎。2005年,侯军退伍后做起了水果批发生意,他发现春见柑橘很受消费者喜爱。与其卖柑橘,不如种柑橘!侯军将目光转回了家乡,这里山清水秀、气候温润,是种植春见柑橘的理想地。侯军果断引进了春见,让一棵棵柑橘树在甘雨落地生根。“我们这儿的春见又大又甜,平均一棵果树要产100斤左右!”侯军父母脸上挂满了汗珠,却依然挡不住丰收的喜悦。夏夏季,甘雨镇瓜果不断、十里香飘。甘雨镇黄桷村贤荣农场的蓝莓园里,一颗颗蓝莓娇俏可人、芬芳四溢,像蓝宝石一样焕发着迷人的光彩;瑞丰村油桃基地开园迎客,一颗颗油桃绿中透红、清爽甘甜,让人垂涎欲滴;莲花坝荔枝产业示范园内,百年荔枝屹立不倒,新品荔枝层出不穷,来往游客络绎不绝……这些产业基地,都是由当地乡贤领办,为美丽乡村、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动力。秋秋风习习,转眼来到了第六个年头,乡贤董合彬父子俩创办的光华家庭农场成效初显、生机盎然。今年,他们种植的猕猴桃大获丰收,几千斤猕猴桃抢售一空,新的苗木防护计划也在逐步开展。放眼望去,黄橙橙的猕猴桃在金秋的阳光下格外耀眼,像极了“摇钱树”。乡贤董合彬说:“猕猴桃八月份开始上市,红心猕猴桃基本卖完。九、十月份正是黄心猕猴桃的最佳采摘时节,我们这里还有金艳、徐香、软枣等多个品种,欢迎大家前来品鉴。”冬冬天,走进黄桷村球盖菇基地,一排排铺着稻草的垄面上,冒出一朵朵大球盖菇,洁白的菌柄上顶着圆润肥厚的伞盖,如一朵朵含苞欲放的花蕾,或密或疏,长势喜人。菇体色泽艳丽,腿粗盖肥,食味清香,肉质滑嫩,营养丰富,深受广大食客喜爱。蔬菜大棚内外一篇热火朝天的景象,大家齐上阵,采摘、分拣、包装,很快就送到各大蔬菜市场,成为人们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黄桷村第一书记薛本强说:“球盖菇基地由村集体资产公司出资建设,聘请懂技术的乡贤担任职业经理人负责日常管护,所得的利润一部分归村集体所有,还有一部分给村上贫困户分红,有效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合江县委统战部供稿)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9-28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