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周金泉 文/图  秋收时节,在叙永县,一个个遥感调查员又开始忙碌起来。他们携带皮尺、测规、镰刀、弹簧秤、平板电脑等工具,走进农田中的一个个样方(每个样方 200米×200米),利用现代遥感技术对水稻、玉米等大春粮食作物进行实割实测,大半天工夫,即可准确地调查出一块地粮食单产究竟几何。林丹手持平板电脑记录测产情况。新手上阵 感觉良好  叙永县叙永镇统计站统计员林丹,是一名才上任1个月的遥感调查员,此时,她最需要的是“传、帮、带”。  8月24日上午,林丹随国家统计局叙永调查队一行来到叙永镇红岩村调查点,对种粮大户李廷良的水稻进行实割实测。  调查人员用皮尺在抽中地块牵起对角线、量出总长度,用总长度除以4,在对角线上得到3个等分点,在等分点插放3块小样本牌,再用测规以小样本牌的点位为圆心,分别勾画3个10平方尺的“圆圈”,紧接着用镰刀将“圆圈”内的稻谷收割。  林丹站在田坎上,手持平板电脑(调查PDA)将这些场景一一摄入,平板上立即出现了有调查对象的名称、编码、样方定位等信息的水印。  1个小时左右,收割的3捆稻谷脱粒完成,林丹在国家统计局叙永调查队专业人员的指导下,用水分测试仪测量稻谷的水分,用弹簧秤称重,计算出实割实测田块亩产为327.9公斤。  种粮大户李廷良说:“我种的是T优6135优质稻,之前估产400公斤没有问题。今天测出单产较低,估计有两个原因:一是稻谷栽得太密,养分吸收不充足;二是这块田刚从小田改成大田,土壤肥沃程度不如原来。实割实测,对我们来说是一件好事,如果产量达到预期,能使我们树立信心;如果未达到预期,也便于我们认真分析原因,规划明年生产方式,通过多施农家肥等手段来提高产量。”  “我刚干遥感调查员才1个月,已拿着平板电脑调查了多个样方。”林丹说,“我觉得遥感调查工作要求很专业、技术性强。辅助调查员要掌握气候、病虫害、水源条件、耕种习惯等知识,才能使调查到的数据更真实。我将在掌握农业知识和软件知识上多下功夫。同时,我觉得当一名遥感调查员也有乐趣,能认识很多农作物,还能体会到丰收的喜悦。”  原来,遥感调查员又叫粮食产量对地遥感抽样调查员,是在GPS确定播种面积、卫星地图确定样方的基础上进入样方进行调查,并且通过GPS能确定遥感调查员是否真正到场。调查人员在田间用皮尺牵对角线、量长度、插小样牌。遥感调查员 知识要求高  目前,叙永有20个粮食调查点,每个调查点都有一名像林丹这样的遥感调查员,分别负责所有农作物的调查工作,在秋收季节,重点对叙永的水稻、玉米等主要大春粮食开展实割实测,其余粮食作物入户访问产量。  “原来,国家对农业调查采用的是对户调查。即一个村选一个调查小区,对每户村民挨家挨户地统计粮食种植情况,工作量很大,而且很多农户对自己的种植面积只晓得大概,很难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国家统计局叙永调查队副队长张华说,“从 2016 年开始,国家就推行利用遥感技术开展农业调查,采用卫星遥感影像、无人机实地数据采集和人工野外相结合——‘空天地一体化’的方式开展调查,每个遥感调查员均装备有手 持 平 板 电 脑(调 查PDA),这实际上是一个农业统计快速调查综合服务平台,里面安装有专业的软件,能反映调查人员的运动轨迹,便于监控,并能使调查的数据更精确、更方便操作,大大减少了工作量。”  据张华介绍,遥感调查员每年均要通过遥感技术进行面积调查、实际产量调查,此外,还要进行种植意愿调查、预计产量调查。手持平板电脑上有每个调查样方的导航图,遥感调查员必须手持平板电脑“按图索骥”走进一个个样方实地调查,在开展面积调查时,每个样方每个地块的面积是多少都是软件事先精确计算好的,调查员只需核实“种没种”“种的啥”等信息并如实在平板上填报即可。  秋季,遥感调查员会对水稻、玉米通过实割实测调查产量。每个调查点都聘请有一名熟悉当地农业生产、种植习惯、地理气候条件的村民担任辅助调查员协助遥感调查员,加上一名有经验的农户,组成3人踏田估产小组,在实割实测前2-3天对样方内种植的每一块水稻、玉米进行踏田估产。遥感调查员一行根据农作物田间长势、颗粒饱满程度、有无灾害,预估地块单产水平,并根据单产高低进行排序,在实割实测中以随机起点、等距抽样的方式,兼顾“好、中、差”,抽选出能够代表调查点单产水平的地块进行实割实测。  国家统计局叙永调查队农业农村调查股股长李远政介绍说,一名合格的遥感调查员,必须能够掌握农业、气象、水利等知识,必须能够熟练操作平板电脑及调查软件,必须能够借助地面参照物精准找到调查地块,必须能够准确辨识地块内种植的农作物。因而,遥感调查员多以年轻人为主。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31
四川农村日报讯 陶文斯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文/图  “这天气转凉了,水稻收获了,市场上买鸭苗的人也多了起来。由于受非洲猪瘟的影响,我们专合社育雏3天的鸭苗这段时间不但卖得好,而且都是卖7.5元/只,除去养殖5.5元的购买和饲养成本,每只纯利润都有2元。从8月到9月底这两个月时间,专合社要育雏20万只鸭苗出售,获利就有40万元。”8月18日,笔者来到泸州市纳溪区安富街道石银村的纳溪绿江养殖专合社,理事长白永华在他的育雏间里,一边给雏鸭苗注射疫苗,一边高兴地介绍说。白永华给雏鸭苗喂水。  今年52岁的白永华从事鸭苗育雏已经有20个年头。2001年5月,每年秋收后都要买上1000多只鸭苗来喂养的白永华,一次偶然的机会了解到育雏鸭苗比养鸭所获利润更大、来钱更快的信息,特别是他了解到纳溪鸭苗市场还没有一家专门从事鸭苗育雏的企业时,暗自高兴不已。“这么大的纳溪农村鸭苗市场,只要育雏时严格防疫成活率就高,鸭苗就不愁卖,特别是农村在水稻收割后,家家户户都要养一季‘稻桩鸭’增收。”白永华说。  说干就干。当年8月,白永华就携手村里的8个村民,筹资100余万元,建成了面积达7000多平方米、可循环育雏1万只鸭苗的8个育雏车间,并与泸州市外的一家鸭苗孵化企业签约了购买出壳鸭苗用于育雏的合作协议。协议约定:该企业鸭苗出壳后,由白永华所在的专合社派车来运输,价格随行就市。  这以后,白永华同8个专合社员走上了专业育雏鸭苗的增收致富路,尤其是每年8月初至9月底这两个月时间,是一年中育雏卖鸭苗的黄金季节。白永华告诉笔者,他们专合社买回的出壳鸭苗,虽然基本上都是只育3天就出售,但在这3天时间里,他们必须要对鸭苗完成肝炎、浆膜炎疫苗的接种。“这两种疫苗接种后,村民买回去的鸭苗,基本就不会因病死亡了。”白永华说,为了提高鸭苗的成活率,在销售鸭苗时,他们还专门打印了一份鸭苗养殖注意事项的技术资料送给村民,包括鸭苗饲料的搭配、训练式放养、鸭苗圈舍的环境卫生和防鼠害等,使专合社售卖的鸭苗成活率都在95%以上。  白永华介绍,之所以每年8月初至9月底这两个月时间是销售鸭苗黄金期,是因为天气渐凉,适合鸭苗生长;稻田里在水稻收割时,很多谷粒都散落在田中,让鸭子有食可觅;同时,农村秋收后,村民的空闲时间也多了起来,有更多时间来管理放养于稻田中的鸭苗。  这些天,白永华和专合社员们一起,抓住农村秋后补栏鸭苗的高峰期,不失时机地扩大循环育雏规模,现在每3天都保持育雏出售1万只鸭苗。由于严格防疫,加之今年受去年以来的非洲猪瘟的影响让很多农户无猪可养,他们就纷纷扩大了鸭苗喂养规模,每3天育出的1万只鸭苗送到纳溪的乡镇农村市场上,基本不超2个小时就卖完。  白永华兴奋地告诉笔者,按目前每3天1万只的销售势头,仅这两个月下来就可以卖出20万只雏鸭苗。他掰起指头算了一笔账:出壳苗目前是4元/只,育雏3天所需的人工、疫苗和饲料成本最多1.5元,而市场销售价为7.5元/只,每只有2元的净利,两个月售出20万只,专合社就可实现纯收益40万元。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31
四川农村日报讯 林藩容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近年来,泸州市江阳区方山镇方山村运用“积分制”推动农村移风易俗,让村民逐渐养成了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今年初,方山村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将积分制融入到村民自治中。积分制以80分为基础分,村民在诚实守信、孝老爱亲、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等方面遵守村规民约,就可获得加分,每季度组织评比,对最高分的前10名在“红榜”上表扬兑换礼品。同时,村上每年开展1次“星级文明户”“最美家庭”评选。上半年,该村推荐区级“最美家庭”1户,评选“星级文明户”5户。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31
(张红 王锡山 记者 程海英)“真没想到我们的愿望这么快就实现了,公交车通到家门口干什么都方便。”8月28日,泸州市江阳区“金通工程”再添3条农村公交线路,乡村振兴路上又有了新的故事。早上7点,公交公司师傅李响就已经把车内车外的卫生和安全设施仔细检查了一遍,还特别在车头挂上了大红花。8时整,他驾驶355路通滩至况场的首发车辆川E 08815D驶出通滩镇综合运输服务站,标志着通滩镇农村全域公交355路、356路、359路正式开通运行。几点发车、几点收班、几个班次是村民问得最多的问题,一路上李响耐心解答,其间也听来了不少故事。“以前送孩子到况场街道上幼儿园,每天车费80元,现在只需12元。”“以前我的鸡蛋在况场街道卖1.20元/个,在通滩镇只卖1.00元/个,就是因为去况场街道没通公交车,坐其他车贵。”“以前我回趟娘家要折腾老半天,现在想回去看看老人就方便多了。”上车的人群中,有带孩子上学的、有赶场的、还有专程体验通车感受的:“我是用掌上公交APP把握着时间来的,刚刚好。”一路上,李响还看到很多村民站在自家房前屋后或院子里,看着崭新的公交车从家门口驶过,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李响说:“一眼就可以看出他们脸上的笑容是幸福的。”“355路经通况路连接通滩场镇和况场场镇、356路经况威路连接通滩场镇和况场场镇、359路经天大路连接通滩场镇和宜定场镇, 3条线路使用的都是纯电动新能源车,新线路的开通解决了沿线7万余人的公共出行问题。”江阳区交通运输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全区已开通农村公交54条,里程达1400余公里。386路延伸工作正在加快进行中,首条跨区农村公交线路即将开通。近年来,江阳区在实施“金通工程”中,以“全国一流,全省标杆”为目标,建设“美丽清新、安全绿色、便捷优质、管理精细”的全域农村公交,为群众提供规范统一、服务一流、管理高效、人民满意的农村公交出行服务,全面推动城乡公共出行服务均等化,获得群众广泛称赞。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8-30
(郭莉 记者 程海英)初秋到来,走进泸州市泸县方洞镇田间地里,一望无际的稻田此起彼伏,秋风过处,稻香悠悠飘散,稻穗也跳起了欢快的舞蹈,时而低垂含蓄,时而恣意昂扬,诉说着丰收的喜讯。“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泸县方洞镇乡联会副会长刘世超迎面大步走来,内心的喜悦洋溢而出。远远望着一排排收割机在道路上行驶,装载着一个个庄稼人最朴实的期待。方洞镇种植稻谷面积达到2.7万亩,有着“泸县粮仓”的美誉,延续着四川悠久的“一季双稻”种植模式。升级转型,生态发展增收致富2021年,方洞镇乡联会大力提升万亩稻田产业活力和推广特色水产养殖优势,全面实施稻渔双作综合种养,助推农业升级转型。乡联会成员先后完成“泸川庄园”“濑溪畔岛”和“生态雪”3个稻米品牌创建。“泸川庄园”获得无公害产品认证,在泸州市第二届稻香杯品牌评比会上,“泸川庄园”获得一等奖。全面整合积极培育特色有机生态稻米,生态渔类,有效带动村民致富,走出一条绿色生态发展的稻香路。集约发展,机械化率不断提高方洞镇乡联会会长兰立春带领王国远、杨学文等成员通过流转土地10000亩改变单田块土地浪费、耕作难等问题,提升土地利用率,实施水稻“六统一”,即统一水稻品种、统一育秧、统一栽培、统一施肥、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收割,有效降低田间管理成本;推广农技、农机等农业社会化服务全覆盖、建设稻米烘干房,实现水稻生产耕、种、防、收全程机械化,有效降低人力成本。“三产融合”,农旅发展助推振兴乡联会以薛湾村稻渔基地为依托,一三产业融合发展,建成农业观光、果蔬采摘、生态鱼垂钓为一体乡村旅游体验区500亩,带动村民就业30余人、农产品增收达10万余元;以五仙山万亩天然森林为依托,带动“高粱+油菜”产业园区打造;以稻田体验辐射带动花椒、柑橘种植园区打造以体验农耕文化为载体的新米节、稻鱼垂钓、果蔬采摘体验游。方洞镇乡联会坚持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以绿色循环发展农业产业,以有机无害供给农业产品,以生态康养推广乡村旅游,为乡村振兴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8-27
(刘书利 姚茂璇 周红鑫 记者 程海英)近日,泸州市古蔺县彰德街道建国村高粱迎来了丰收,成熟艳红的高粱染红了田野,沉甸甸的弯下了腰,饱满的高粱穗在风中轻轻摇动,呈现出一幅色彩明艳的丰收画卷。在建国村高粱种植基地里,30余名村民正忙着采收高粱,收割、摘穗、脱粒、装袋……村民们热火朝天、井然有序地忙碌着,他们在高粱种植基地里工作,每天每人能有100元的收入。“我家今年流转了13亩土地,流转收入有4000多元,我平时在种植基地帮忙种植、管理、收割高粱,工钱大约有4、5千。”建国村村民骆国宪正在帮着脱粒高粱,村里很多人也和她一样,把土地流转出去种植高粱,又在种植基地帮忙做活,一年下来的土地流转费和打零工收入加起来有10000多元。建国村有大量荒地,仅种植少量玉米,土地使用效率低,收益少。近年,古蔺县大力发展高粱产业,建国村也抢抓机遇,把土地利用起来种植高粱。但由于村民没有高粱种植的经验,对高粱市场不了解,村民不敢也不愿意种植高粱。为解决这一难题,建国村乡贤人士、党总支副书记潘小容率先垂范,带头种植红樱子高粱,投资60万余元,流转了村里450余亩土地,建立起了高粱种植基地。潘小容介绍,今年的高粱平均亩产预估700斤左右,收购价为3.4元,亩产值可达2100元以上。今年是建国村种植高粱的第一年,收益也比较可观,明年准备扩种高粱到2000亩,并将今年的高粱种植经验分享给农户,大力鼓励农户参与种植。这种大户带小户的栽种模式,让大户率先种植,这样就能给后来的种植户提供更好的技术指导和经验,村民们也纷纷表示有信心种好高粱。潘小容说,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她将一如既往地发挥“领头羊”作用,与村民们一起,依靠勤劳的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8-25
全国“两优一先”先进典型  名片:泸州市江阳区华阳街道辖2个村、11个社区,有70个小区,总人口近15万人,治理难度大。华阳街道党工委坚持党建引领,带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主动作为、推进基层治理、融合城乡发展。近年来,华阳街道先后获评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等荣誉。2021年,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胡容  记者 范芮菱)8月17日,阳光明媚,在泸州市江阳区维多利亚领秀小区集中晾晒区,居民刘女士将洗好的被子挂在不锈钢晾衣架上。“之前有人在‘民情院坝’上反映没地方晾大件衣物,小区就专门在广场上安装了7个晾衣架。”  刘女士口中的“民情院坝”,是该小区党员和群众共同提事、议事、办事、督事的平台,每月举行1次,目前已为居民落实党群活动中心、集中晾晒区、电动车充电站、漂流书吧等13个问题。8月,小区将围绕居民反映的楼底车库内堆放建渣问题进行讨论。  不只维多利亚领秀小区。“民情院坝”已成为泸州市江阳区华阳街道倾听群众心声、了解群众诉求的有效途径之一。如今,通过党建引领、党员带头,华阳街道已逐步形成“小区人管小区事”促“小区事小区管”的基层治理模式。  基层社会治理中组织覆盖“软弱化”、服务群众“形式化”等问题,一度困扰着华阳街道。“干部们做事没有充分考虑居民实际需求,因此工作老是看不到成效,居民也感受不到生活的改善。”华阳街道党工委书记周敏介绍,经过多次考察、探讨,华阳街道立足实际,探索出党群“邻里e家”的基层治理模式,从e先锋、e服务、e文化、e自治等方面治理小区。  “一定让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华阳街道党工委带领181个基层党组织、2003名党员,常态化开展“党员在身边”系列主题活动。沁园春小区党支部多次组织党员开展志愿服务,为小区空巢老人提供清扫、看护等个性化服务。  认领一个岗位、宣讲一回政策、奉献一份爱心……如今,华阳街道辖区内各行业各领域的党员不断站出来,以榜样的力量帮助人、影响人、带动人。  前不久,华阳街道的“便民直通车”开进灏景尊城小区,居民不上街,便可享受磨刀、理发、配锁等服务。收集群众诉求,把容易实现的服务“带”到小区,这些年,“便民直通车”已经开进华阳街道70个居民小区,成为常态化服务。  党群“邻里e家”治理模式推广3年以来,华阳街道已零距离服务群众9.41万人次,党群联动议事化解矛盾纠纷8类1890件。同时,街道先后投入3600万元,新建乡村幼儿园,改扩建城郊中小学,实现全域供水,开通农村公交,切实以全域党建提升全域惠民质效。  周敏表示,华阳街道将继续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深入推进小区党建示范创建、城乡结合部基层治理、集体经济提标升级、三社联动新型治理、商圈楼宇园区党建示范培育五大专项行动,持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8-25
四川农村日报讯 冯志强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文/图  “感谢村‘两委’,感谢刘支书,我会好好学习的,不辜负你们的殷切希望,成为一个对社会的有用之才。”8月21日下午,泸州市纳溪区新乐镇大河村党群服务中心会议室里,热闹非凡。原来,大河村在此举行一年一度的“春笋计划”助学金发放仪式,为今年考入本科院校的应届高中生发放奖学金。在发放仪式上,即将前往西南医科大学就读的孙运婷同学从村支书刘勇手上接过1500元的助学金时,激动不已。  今年,该村获得“春笋计划”1500元和1000元助学金的学生就有9人。学子们喜领助学金。  从 2019 年开始,大河村就专门出台了《新乐镇大河村“春笋计划”助学金实施方案》,开始为村里考上本科院校的大学生和本年度被市级表彰的小学、初中“三好学生”颁发奖学金,旨在让大河村的广大群众和学生坚信“知识改变命运”,激励莘莘学子奋发向上,努力学习,回报社会。2019年、2020年,大河村就有15名考上本科院校的学生获得了“春笋计划”助学金的资助。  大河村地处纳溪城郊,部分区域还被纳溪区纳入了城市规划区。近几年来,大河村“两委”一班人充分依托这一区位优势,务实进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兴建停车场,承包纳溪区竹产业园物管、保洁等事项,拓宽村集体公司创收路子。如今,村集体公司每年净收入都在300万元以上。  大河村自建村以来,一直非常重视传承家风家训,在家风家训的熏陶之下,村民耕读并重,农商兼顾,文化发达,人才辈出。从1977年恢复高考至2021年的40多年间,村里有150多人考上本科和大中专院校,在新乐镇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学生村”。  “春笋计划”助学金发起人、大河村党支部书记刘勇说:“近几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年年增加,村民的钱包也鼓涨了,我们就应把一部分资金用于乡风文明建设、用于重视教育上,传承良好的家风家训,在全村形成孝老爱亲,努力学习争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之才的良好氛围。”  如今的大河村,响亮提出了建设以“大河新韵·竹语美境”为主题的“大河新村”。大河村村民集体创作的民歌《撵野猫》,还先后在全国民歌大赛、四川省群众舞蹈声乐大赛、第五届西部民歌邀请赛上获得金奖,并收录进由中国音乐家协会选编的《中国民歌精品》一书。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25
(徐哲正 记者 程海英)近年来,泸州市古蔺县二郎镇依托郎酒优势,大力发展高粱种植,在有效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同时,产生的大量秸秆也对环境保护带来新的压力。面对这一难题,二郎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靶向,创新工作思路,以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为突破口,探索高粱产业“一二三”新模式,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凝心聚力,推广一项技术8月19日,二郎镇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在铁桥村、土城村正式启动试点。四川农业大学专家、县农业农村局部门负责人及镇政府相关工作人员在试点村深入田间地头,面对面开展政策宣传,手把手培训技术要点和操作规程。这次现场培训会,吸引附近4个村(社区)多名干部观摩学习,40余名高粱种植户踊跃参加,获得人民群众一致好评。精准施策,探索两种模式二郎镇根据各村种养殖业发展不同需求,分类施策探索秸秆腐熟肥田、青贮加工两种模式。一是针对高粱、玉米等种植业大规模发展的村,推广秸秆腐熟肥田技术。亩产有机肥料250kg,可还肥于地2亩,有效提升土壤肥力,为来年作物扩量增产打下坚实基础;二是针对生猪、肉牛养殖规模较大的村,推广青贮饲料加工技术。采用秸秆粉碎、打捆一体机,将秸秆标准化加工成青贮饲料,亩产青贮饲料2吨,亩产值800元,有效降低畜禽养殖饲料成本。变废为宝,实现三个提升二郎镇以秸秆综合利用为抓手,从源头上解决秸秆焚烧问题,打破高粱产业“产前抓动员、产后抓禁烧”困境,奋力打赢蓝天保卫战实现人居环境提升;秸秆腐熟还田增强种植业产量,青贮加工降低养殖业成本,一举多效实现农业产能提升;秸秆变饲料,由村集体公司统一收购、转运、出售,种植户一份付出,两份收益,村集体经济持续壮大发展,双向共赢实现农民收入提升。下一步,二郎镇将以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工程为契机,不断总结经验,完善组织架构,配齐设施设备,分片区全覆盖进行推广应用,力争建成秸秆综合利用示范片5万亩,持续推进高粱产业有力有序发展,为乡村振兴更上新台阶贡献二郎力量。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8-24
(车小红 记者 程海英)秋来风景异。初秋,漫步在古蔺县皇华镇乡间田野,有扑鼻而来的猕猴桃香、有极目远眺俱是茶树的马洱山、有跃水而出的特色水产、有缀满枝头金灿灿的特产黄桃、有厂房鳞次栉比的标准化养猪场、有广袤无垠的高粱基地,更有洋溢着幸福笑容的农家人。据悉,皇华镇因地制宜,立足传统农业乡镇实际,通过“四好工作法”助推乡村振兴,不断朝着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发展方向前进。打好特色牌皇华镇马洱山,连绵起伏的山间鸟鸣清脆、风过茶香。漫步其间,或可偶遇挎着篮子的采茶人;或可瞧见一群群拿着镰刀锄头除草施肥的老农;亦或是发现湖边一行行有条不紊铺路施工的工作人员。据了解,皇华镇正全力打造农旅融合特色产业,“马洱山·世外茶源”项目就是皇华镇特色产业的一个缩影。曾经的马洱山,山高、路陡、地广、人稀,种植蔬菜瓜果难成活、难管理、难运输,大片的好山好水,产业发展却一筹莫展,让村民日愁夜也愁。偶然间山坡上的老茶树引起了干部们的注意,皇华镇经过深入调查,发现马洱山早年间曾有农户种植茶树,茶树根深叶茂、茶叶醇香甘甜。于是,皇华镇就马洱山发展茶树产业再次进行可行性分析和研究,并在“让农产品释放更多品牌能量、价值能量”的工作思路指导下,决定打好特色牌,发展观光农业。2020年,皇华镇成功招商引资并开始打造马洱山项目,作为一个现代农业观光园区,马洱山集茶叶产业、旅游观光、景区游玩、生态康养于一体,当前,环湖景观、观景台、产业大道等在有序推进中。皇华镇黑竹村村民张正原表示,“马洱山能有今天的效果,我们非常震惊,以前想都不敢想,一个穷山沟还能搞旅游。”黑竹村支部书记王先利也说道:“马洱山现在就是我们村的一大特色,以后发展我们就围绕这个特色、发展这个特色!”据悉,皇华镇紧盯“特色”二字,目前“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初具规模。扶好小农户重视小农户发展、统筹兼顾扶持小农户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直是皇华镇走好乡村振兴路的重要思考方向。为更好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小农户的利益,确保全镇发展之路走得稳、走得顺、走得好,皇华镇积极鼓励小农户融入农业产业链。据了解,皇华镇通过不断招商引资、狠抓特色、扩大规模,现“马洱山·世外茶源”现代农业观光园区、“玉皇道·农游园”农业园区、坪土园和白腊园猕猴桃产业园区等项目开展得如火如荼。除园区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建设外,小农户们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园区务工、衍生服务等方式,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实惠。皇华镇黑竹村村民张利表示,他家的土地入股白腊园发展猕猴桃产业后,每年都有土地入股分红,他在园区务工也有一笔收入,“我现在每年收入十多万,家门口就能挣钱,心里很满意!”和张礼一样得到了实惠的农户不在少数。皇华镇石鹅村村民陈忠在石鹅村“玉皇道·农游园”园区务工,他表示,“除了土地流转收入外,我每个月在园区务工也能挣不少钱,以后园区发展起来了,我家离得近,还能卖点小零食挣钱呢!”唱好融合戏皇华镇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农旅融合为抓手,围绕“生态+融合+共享”的发展思路,积极改善交通,发展现代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并朝着“党建引领、交通先行、产业强镇、农旅富民”的发展方向不断努力。2021年,皇华镇推行党政领导挂联优势产业项目,狠抓特色产业发展,以及实行全民招商,大力引进投资的方式,着力打造“一核一网一带三区”(一核:以皇华场镇建设为核心;一网:高速互通联通骨干网;一带:S312猕猴桃产业带;三区:马洱山·世外茶源现代农业园区、双石蚕桑现代农业园区、铁厂片生态养殖示范园区)。当前,皇华镇“马洱山·世外茶源”园区核心示范带动作用初显,S312猕猴桃产业带规模大体成形,生态农业种养殖体系和品牌正谋划推进,“玉皇道·农游园”景观功能分区积极完善,传统蚕桑产业发展逐渐恢复。当谈到乡镇产业发展的转变和未来发展前景时,皇华镇农业农村服务站站长王刚勇很感慨,“我们镇是传统农业大镇,农民靠天吃饭的日子多,风雨冰雹、病害虫害都会影响收成收入。”并表示,“推动农业产业现代化,搞农旅融合发展,是很多农民的期盼,也是乡村振兴的需要。”组好工作队为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皇华镇15个村(社区)均选派有一支驻村工作队;同时,各重点项目再抽调人员组建工作专班,工作队及工作专班严格选人、精准组队,确保所有成员选得优、下得去、融得进、干得好。据了解,皇华镇驻村工作队按照“因村制宜、因村选派”的原则,在充分考虑所有镇干部年龄、专业、经历、文化、能力等因素的前提下,各村(社区)、各重点项目对口选派人员,确保工作队适岗适位。“我们驻村工作队的联村干部都是镇上的干部,他们架起了村上和镇上各部门工作的桥梁,许多业务上的工作他们都能给我们提供指导。”“我们村的驻村工作队很切合村上的实际,村干部大部分比较年轻,但联村干部又是基层工作经验非常丰富的老同志,搭配得好。”“我们村产业发展是重头,村干部能力、经历、阅历等有欠缺,工作上困难多、推进慢,所以我们村的联村干部大多是镇上业务部门的骨干。”对于驻村工作队的选派机制和工作能力,村干部们一致表示赞同。“现代农村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土地、希望的田野。”皇华镇将在这片田野上不断“播种”希望,继续充分发掘乡村发展优势,坚持“四好工作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8-24
(钟旭娟 姚茂璇 记者 程海英)近段时间,泸州市古蔺县石屏镇酿酒高粱产业园内,火红的高粱穗在微风吹拂下摇曳婀娜,园区内一片丰收的景象。曾几何时,这里却是磺渣堆积,满目荒凉的工矿废弃地。土壤由于大量重金属元素渗入,无法种植农作物。改变始于2012年,国家启动工矿废弃地治理、土壤修复等一系列工程。古蔺抓住契机,先期启动石屏镇农村工矿污染治理。“我们一般采取客土回填、培肥地力、土壤酸化中和等措施对矿渣废弃地进行治理,大幅度提高土壤肥力,修复生态的同时也能‘盘活'土地。”石屏镇自然资源站站长徐兴说,如今,昔日矿区的生态环境得以优化,农田水利、道路配套等设施得以完善,有效促进了石屏镇高粱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我就在园区帮着运输秧苗、肥料和高粱,一天能赚170元。”说起种高粱带来的经济收益,60岁的陈良伦笑得合不拢嘴。“好风凭借力”,在古蔺县农业农村局和当地酒企的精心指导下,石屏镇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根据各村的种植需求,及时将种子、肥料采购分配到户,科学管理落实高粱栽植、管护等相关工作,种植高粱11000余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带动农户1200余户。高粱收割完,园区还将轮种蔬菜,利用大棚漂浮育苗技术,一次性施肥起埂盖膜移栽,让一片土地实现一年两次增收。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近年来,古蔺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断优化产业布局,淘汰落后产能,狠抓综合治理,形成赤水河流域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实现从卖资源到“卖风景”的发展方式转变。截止到目前,古蔺县共修复矿点48个,涉及太平、石屏、东新等13个乡镇。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8-23
(周超文 王望 记者 程海英)“高换了3年的福晚9号龙眼今年挂果了,由于这个品种的龙眼上市时间是11月,实现错峰销售,以后我们靠龙眼致富增收就更有保障了。”8月22日,泸州市江阳区黄舣镇马道子村监委会主任王文彬,看着自家地头高换了3年且已挂果的福晚9号龙眼,脸上露出了舒心的笑容。龙眼又称“桂圆”,果肉爽滑鲜嫩,汁多甜蜜,口感极佳。在江阳区黄舣镇马道子村,家家户户都种植了龙眼,少则几亩,多则超过20亩。马道子村种植龙眼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目前江阳区龙眼种植面积有8万亩,其中黄舣镇的马道子村、罗湾、瓦窑滩等村就种植了3万亩。江阳区发展龙眼产业虽有上100年,但品种比较单一,基本上是8月上旬和9月上旬上市的早熟“泸早”和中熟“蜀冠”两个品种。这两个品种由于上市时间集中,加之龙眼的深加工产业链没有跟上,导致龙眼丰产年上市时,都因量多价贱而伤农,走不出丰产不增收的“怪圈”。2020年,由于龙眼迎来丰产年,市场零售价格仅有2元/斤,而批发价每斤还不足1元。为让广大龙眼种植户真正能从龙眼种植中尝到甜头,2019年,黄舣镇马道子等村在江阳区农业农村局的支持下,引进了福晚8号、福晚9号和翠香三个新的龙眼品种枝条进行高换,全镇累计高换了2.57万多株龙眼,面积近万亩。如今,历经3年的精管细作,这些高换了3年的龙眼今年已陆续试挂果。王文彬这些年他陆续种植了10余亩龙眼。2019年,他就在专家指导下一口气对6亩地的树形极高的泸早龙眼树进行了高换。王文彬告诉记者,不只是他家,整个黄舣镇的龙眼树历经多年的生长,龙眼树的树形都偏高,这给采摘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而且龙眼因保鲜期短,采摘下来时间长了还会变质。于是,2019年,江阳区农业农村局从外地引进了福晚8号、福晚9号和翠香三个品种进行高换时,黄舣镇的龙眼种植大户都十分踊跃,纷纷将自家的龙眼树矮化高换成晚熟新品种。据介绍,高换的福晚8号、福晚9号和翠香三个品种的龙眼,除了成熟期晚在11月上市,更难能可贵的是这几年晚熟龙眼品种还具有香气浓郁、优质、大果和丰产等优良性状,留树保鲜时间更长,更受消费者青睐,商品价值也更高,预计每公斤售价在30—40元左右。江阳区农业农村局果技站相关人员介绍,通过引进晚熟龙眼新品种对原来的早熟和中熟品种进行高换,不仅丰富了江阳区的龙眼品种,由以前的8、9月吃泸州龙眼到现在的11月,延长了龙眼的销售时长,让农民从中也获得了更大的增收。据悉,高换后的晚熟龙眼预计每亩增收将超过3000元。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8-23
四川农村日报讯 张静 文良旭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今年,我们集体公司在适宜套种的300亩晚熟柑橘地里套种了一季冬豆,虽然现在距离收获还有两个月时间,但这些天就被泸州的两家豆腐乳厂以每公斤10元的价格全部预购了,每亩按200公斤计算就有2000元的收入 ,真正实现了‘ 一地双收’。”8月15日,看着套种在柑橘地头长势喜人的冬豆,泸州市纳溪区合面镇马桥村党支部书记李道容高兴得合不拢嘴。  马桥村曾是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2017 年整村摘帽。为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马桥村“两委”一班人经过一番考察论证后,针对大部分脱贫户因病因残或年老体弱有返贫风险的情况,当年由村集体资产公司集中将这些脱贫户以及周边群众的近500亩土地和残次林进行流转并整体改造后,按照“集体公司流转土地、统一规划、连片种植”的发展模式,全部发展优质晚熟柑橘。  “我们引进的是塔罗科血橙这个晚熟柑橘品种。虽然引种的柑橘已经种植3年了,且已开始陆续挂果,但要长成林进入盛果期至少还有2—3年时间,而每年的土地租金加除草、施肥、打药等管护成本都在600元左右。”李道容介绍说,为了解决柑橘成林进入盛果期前的投入压力,今年,马桥村集体资产公司就采取在柑橘园套种经济效益高且短平快的冬豆来“以短养长”促增收,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并率先利用200亩柑橘园套种了一季病虫害少、易于管理的冬豆,既增加了土地收入,又增加了柑橘土地的肥力。  李道容告诉笔者,在晚熟柑橘地头套种冬豆类是一种很好的生态立体种植模式。一是能增加土地经济收入。根据测算,每亩柑橘地套种冬豆可产200公斤,可实现收入2000元,扣除全年柑橘园的600元管护成本,村集体公司 可增收1400元。二是能提高土地肥力。冬豆根部有根瘤菌,可固氮肥土;冬豆秸秆中空、多汁,翻入土壤中易腐解,是优质绿肥;冬豆收获后,每亩还有500斤左右的鲜豆秆,压青还园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为生产优质无公害晚熟柑橘提供良好的土壤基础。  “在柑橘园套种冬豆除了增加收入,还可减少水分的流失,减少其他杂草的生长,实现了一地两收、一举多得。”李道容说,接下来,马桥村集体资产公司将在今年晚熟柑橘园套种冬豆获得丰收的基础上,立足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围绕生态建设目标,积极探索套种模式,利用集体公司的晚熟柑橘园套种早春海椒和冬豆等农作物,提高土地利用率,拓宽致富增收新路子,让村集体“家底”厚起来、村民的钱包鼓起来。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23
四川农村日报讯 邓建刚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8月8日,天气炎热。泸州市纳溪区打古镇松林村600余亩茶山上,已经收获了两季的茶树又吐出嫩绿的秋梢芽,洋溢着勃勃生机。  “再过二十来天,等这些新长出的秋芽叶子长到3厘米长时,我们就将用采茶机进行统一采收了。到时商贩来地头收购秋茶,每斤都要卖上1块钱呢。现在种茶一年仅夏秋两季茶,每亩就要增收2000多元。”松林村党支部书记王小刚欣喜地介绍说。残次林披上绿装  松林村是纳溪区最偏远的乡村之一,这里竹林茂密,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一直以来,山上都是竹木“唱主角”,但这些年随着村民大多外出务工,竹林缺少管护,很多山林竹木相继枯萎,变成了几乎没有经济收入的残次林。  2016年8月,面对全村近1000亩的残次林地,松林村在纳溪区茶叶站技术人员的指导支持下,通过对松林村光照、雨水、温差、土壤等进行全面检测后,确定这些残次林地极适宜发展茶叶种植。于是,当年秋天,松林村集体资产公司就以每亩200元的租金,向村民流转残次林地600余亩。经过3个月的改造后,这些残次林全部引种了福选9号等特早茶,让昔日的残次林地一举变成了郁郁葱葱的茶园。每亩收入3000元  “有了采茶机帮忙,现在夏秋两季茶叶都能卖钱了。两季下来,每亩可以采收3000斤,按每斤1元的收购价计算,可以卖上3000元。”王小刚介绍说。  以前在纳溪区的茶叶种植区,无论是村民个体还是公司种茶,每年明前茶采收后,对长势葱郁的夏茶秋茶,几乎都视而不见任其长成老叶,等着冬季再修剪。“茶叶采摘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前些年之所以只采明前茶而不采收夏茶和秋茶,是因为夏秋茶叶收购价非常低,商贩进茶园收购价基本上就是1元/斤,一个人一天只能采摘100斤左右,但人工采摘费用就得0.8元/斤,还得管三餐饭,细算下来茶园业主不赚还得倒贴。”王小刚说,与其亏本采收,还不如任其疯长到冬季修剪。  “虽然采收夏秋茶叶要亏本,但看着可以换钱的茶叶只能长成老叶子当柴烧,心里还是感到惋惜。”王小刚说。但这几年不同了,单人和双人采茶机的问世,为夏秋茶的采收带来了变革。无论是单人还是双人采茶机,操作都非常简单,几乎不需要多少文化知识,通过简单培训之后便可以单独进行操作。  “有了采茶机,采摘夏秋茶就有账可算了。”王小刚说,一台单人采茶机只需 2个人配合就行,一个负责使用机器,一个负责接装茶叶。他算了一笔账,一台采茶机一天8小时下来至少可采茶叶1000斤,相当于10个工人的采茶量;每斤茶叶目前的收购价是1元/斤,可实现收入1000元,而2个人工和烧油成本算下来每斤只需 3角钱,实际一天的收入就有700元。而夏秋茶从5月至9月底,1亩茶园可以采收4—5茬,可采收茶叶3000斤,除去机器和人工的采收成本900元,实际每亩有2100元的纯收入。“全村600余亩茶园,靠着采收夏秋茶,就可实现增收126万元。”王小刚说,不仅增收,用机器采茶还较好地克服了劳力缺乏的问题,夏茶和秋茶采摘季,正是水稻等粮食作物管护和秋收大忙的时候,劳动力严重不足,通过机采,省工省劳又省钱,真是“一机三得”。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18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杜铠兵 实习生 刘嘉丽  高粱红了!在合江县大桥镇上房村有机高粱基地,红色的高粱地之间还有片片绿色的大豆在“躲迷藏”,这正是高粱大豆带状套作种植田间景象。8月7日上午,四川农业大学,省豆类杂粮资源、植保、机械三岗位专家和合江县农业农村局联合实施的高粱大豆带状套作测产验收现场观摩会在上房村举行。测产现场测产现场。受访者供图  专家组介绍,高粱、大豆是泸州酿酒和豆制品加工的主要原料,酒菜结合,需求量巨大;高粱大豆带状套作种植一亩地当两亩地用,且通过大豆固氮,每亩减少氮肥施用量4-6公斤,具有高产出、可持续的突出优势。  在上房村有机高粱基地,与会人员观摩了高粱大豆套作品种筛选、绿色防控技术、套作小型机械收获等配套技术展示,大桥镇副镇长许彪、合江县农业农村局植保站站长税静分别对当地高粱大豆套作发展和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了现场介绍。经过实地测产,上房村有机高粱基地的带状套作高粱亩产达 316.6公斤,超过当地净作高粱平均亩产,同时多收一季大豆。  负责项目实施的相关专家还对高粱大豆套作模式下配套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技术培训,四川农业大学、省豆类杂粮创新团队岗位专家刘卫国教授介绍了高粱大豆套作的田间配置和品种筛选情况,四川农业大学、省豆类杂粮创新团队植保岗位专家尚静副教授介绍了高粱大豆套作模式下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实施要点。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17
四川农村日报讯 先朝进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文/图  “甘医生,谢谢你,多亏你的免费药方,我的肠胃病好多了。”8月15日,在泸州市江阳区茜草街道匠心社区74岁的退休医生甘光鑫家中,67岁的杨能章专门前来道谢。而在甘光鑫的家中,还坐着7个等候开药方的群众。“虽然我已经70多岁,身体大不如前了,但免费帮病人开药方我还是能胜任的。看到病人不再受病痛折磨了,我也倍感欣慰。”甘光鑫说。甘光鑫展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全国优秀乡村医生””证书证书。。  在甘光鑫医生家中,每天有不少群众前来找他把脉看病,他免费给病人开具中药处方,备受街道群众的尊敬。  甘光鑫是茜草街道新光村人。1964年他初中毕业就受大队指派前往当时的泸州医士校进修3个月,回来后成为了守护全村2000多人身体健康的“赤脚医生”。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医疗保健机制还不健全,每到疫苗接种时节,甘光鑫每天都要走20多里路到镇卫生院领取糖丸,回村后再挨家挨户给娃娃们喂到嘴里。那时没有冰柜,但是疫苗必须当天服用,他经常是点着马灯连夜送到娃娃们家里。  一趟趟不辞辛苦的奔波,不仅让村里的孩子成功接种了疫苗,也赢得了乡亲们对甘光鑫的信任和尊敬。王家老人感冒了,张家娃娃发烧了,都要找他去瞧一瞧。为了方便更多人前来治病,甘光鑫自己腾出一间屋子,买来了基本的药物和医疗器材当作了村卫生室。没有药柜,就用纸壳箱装药;没有病床,就自己找木匠打床。卫生室建起来了,甘光鑫也更忙碌了。  新光村村民居住分散,由于没有公路甚至石板路,甘光鑫出诊都是背着药箱步行到村民家中,平均一天要走70—80里路。无论黑夜白天,还是节假日,只要村民需要,他马上披上外衣、背着药箱出门。  只有初中文化的甘光鑫成为“赤脚医生”后,知道自己这点知识远远不够,他就利用晚上空余时间自我“充电”学习基层医生的各类医学书籍,遇到难题就向川南医院的资深医师、专家虚心请教,积极参加专业知识培训,并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执业医师证书”。对中医,甘光鑫更是情有独钟。从《中药基础知识》以及药物方剂等书本学起,认真研习中医学。如今,50多年过去,这些书籍的很多章节他都能背上来,并运用在实践中。  高尚的医德,是做一个好医生的根基。为此,凡找甘光鑫看病的村民,费用上减收不说,甘光鑫从不收出诊费,有时还倒贴。5.8元、10元……翻开甘光鑫的处方签,即便现在,他开出的最贵的一服中药不超过30元……  从医50多年,甘光鑫的足迹遍及茜草街道甚至近邻乡镇的村落农家。而在这50多年里,甘光鑫没有一次失误,更没有发生过一起医疗事故。由于医术精湛、医德高尚,1993年,甘光鑫被国家卫生部等单位联合授予了“全国优秀乡村医生”荣誉称号。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17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李庆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真甜,这枣好吃。”“来,给我们拍个采摘甜枣的镜头。”8月15日上午,笔者来到泸州市江阳区况场街道普潮村面积达350亩的赵亮家庭农场脆枣基地,看见许多游客在摘枣、拍照。  “我园子里的脆枣,色泽光亮、肉质细腻、脆甜爽口、营养丰富、富含硒元素,是不可多得的枣中佳品。而且枣园中全部施的猪粪等有机肥料,不打药,不上化肥,即摘即吃,保证纯天然无公害、高品质。”赵亮介绍说,今年的脆枣获得了大丰收,每棵树上都能结几十斤枣子。来到他的枣园里采摘,不仅新鲜质量看得见,价格也比商场超市便宜得多,而且到枣园采摘的市民可免费品尝。  笔者在枣园中看到,连片的枣树上,一串串脆枣密密麻麻俏悬枝头,如玛瑙般夺目耀眼,有的脆枣大如乒乓球。枣园深处,到处可以看到市民采摘的身影,不少游客在枣林里穿梭,一边摘、一边吃,同时也不忘拍照发朋友圈。  “这里的枣很好吃,甜度非常高,含水量也很丰富,吃起来口感又甜又脆,去年采摘回去后亲戚朋友们一直惦记着这个味,今年我专门开车过来采摘,顺便也给亲戚们带几箱回去。”前来采摘的泸州市民曾小梅双手托起刚采的枣子笑着说。  赵亮家庭农场成立于2015年,面积350亩,目前基地内主要种植脆甜枣、桑葚,全部按照无公害种植要求科学管理。8月是脆枣成熟季,今年亩产平均可达1000公斤,按每公斤最低12元的采摘价,亩收入可达1.2万元。赵亮介绍说,基地优先聘请脱贫户到基地务工,仅枣园除草、施肥、摘枣等每年就发放工资8万多元。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17
——合江县先滩镇梨树塆村乡贤人士李相金四川三农新闻网泸州讯 在合江县先滩镇有怎么一个人,他致力于让“石头开花”,他带头成立家庭农场,给群众提供就业岗位、培训技术等,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带领着群众共同脱贫致富奔小康,他就是合江县先滩镇梨树湾村乡贤人士李相金。李相金(右一)为本村村民培训栽种技术李相金,男,今年38岁,先滩镇梨树塆村的乡贤人士,2001年中专毕业后,到广东、浙江等地务工。这种在“石头上开的花”是先滩镇特有的作物—金钗石斛,名贵中药材。石斛以茎入药,性寒、味甘,具益胃生津、滋阴清热等功效,它拥有很好的药效和经济价值。2009年春节回家,李相金参与了先滩镇举行的在外返乡创业人士座谈会,听到了当时的党委书记介绍的当地特色作物“金钗石斛”,他便放在了心上,通过上网查询和实地调查后发现金钗石斛种植前景好,而且先滩镇属于典型的山区地形,年平均气温18度,年降雨量1100毫米左右,全年无霜天280天,非常适宜金钗石斛种植。尤其是李相金家住二层岩以上(海拔600-800米)的岩石包地有着与贵州赤水“国家石斛生产基地”极其相似的地质和气候条件,岩石多,此地乃金钗石斛生长的理想环境。于是在2010年2月去贵州赤水进行考察学习后,李相金用自己5万元的积蓄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历程。返乡创业后,李相金边学边干,遇到困难不悲观失望,更不气馁退缩,而是积极进取,分析研究,努力学习科学的种植方法。借助双创工作的契机,他筹措资金,并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帮助下,通过流转土地,扩大了种植规模,现已累计投入50万余元,种植金钗石斛300余亩。2016年李相金采取“农场+村集体+农户”的经营模式,成立了合江县龙隐堂仙草苑家庭农场,带动了32名群众得到了收益,其中有22名党员、5名是脱贫户,经过近五年的发展,目前已经产生收益,并与梨树塆村和相关村民进行收益分红。在农场工作的脱贫户宋炳书说:“小李他为人和善,吃苦耐劳,自己去外面学习技术后,回来一手一脚的教我们如何管理金钗石斛,要不是他,我就只有种点庄家,在农场工作后,现在我每年可以收入好几万块呢!”作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在先滩镇成立乡贤会后,就加入了进去,为当地集体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随着梨树塆村各项产业的蓬勃发展,梨树塆村也逐渐发生着转变,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了。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1-08-16
四川农村日报讯 聂海英 特约通讯员 曹雪近日,古蔺县太平镇太平村村民李国华的家庭农场内,李国华正在给大棚里的猪喷洒凉水。一年一度的高温天气没有让李国华感到焦虑,通过气象分析,李国华早早地就做足了准备。李国华(右)介绍喷淋设备。姚茂璇 摄  “如果不及时地采取措施,大棚里的生猪就会中暑,从而引发各种各样的疾病。”李国华是太平镇太平村的村民,据他介绍,自家农场所处的地理位置相对较矮,海拔在500到600米之间。目前虽已立秋,但还处于一年中最热的时节,室外的气温能达到40℃,如果没有降温处理,猪场里面的温度可能会比室外的温度更高一些。  有着5年养殖经验的李国华家里养了近400头猪,他通过互联网学习各种养殖技术,科学的养殖方法让他在去年光靠卖猪就挣了50万元。高温天气袭来,为了给动物提供清凉的避暑环境,防止它们因高温中暑引发各类疾病,李国华采用多种方式为动物解暑降温。给生猪冲凉。姚茂璇 摄  “我们通过增加房顶的高度,来增大室内的空间,用排风系统增强棚内的空气流动。喷淋系统的水均匀地洒在猪的身上和墙体上,从而降低这个室内的温度,改善猪的生长环境。”笔者发现,大棚内的体感温度比起棚外低了好几摄氏度,棚顶的纳米瓦让阳光照射的强度有了明显的减弱,排风扇持续地工作让大棚内的空气加快流通,喷淋设施不断喷出雾状凉水,小猪们在凉爽的棚内嬉闹玩耍,状态非常不错。  李国华告诉笔者,这段时间,猪场里的降温设施将从中午12点运行到下午5点左右,虽然目前当地高温已经持续了十几天,但对农场里的猪基本上没有产生影响。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12
四川农村日报讯 周超华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文/图  “你是李经理吗?今天早上我在网上下了10斤打古手功苕粉和5斤葛根粉订单,最好今天就给我发过来哦。”接电话的是泸州市纳溪区永宁街道的纳溪特产馆总经理李勇。他说:“这两年我们纳溪特产馆通过线上线下销售,每天卖往全国各地的农特产品都在1万元以上,加上线下销售和配送,每天实际卖出纳溪农特产品收入都超过1.5万元,既做大了特产馆、增加了农民收入,也让纳溪区的农特产品名扬全国。”纳溪特产馆打拥堂。  自2017年8月以来,为提高当地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扩大农户增收渠道,纳溪区永宁街道打渔山社区在区农业农村局和区供销社等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在泸州市率先成立了首个县区特产馆,打通线上商城和线下场馆的销售渠道,搭建了一个全新、高效的共享平台,不仅解决了当地优质农特产品销售难题,也进一步提高了纳溪品牌农产品的市场认可度和知名度。  在这家名为泸州纳美食品有限公司的特产馆内,猪肉、大米、蜂蜜、葛根系列产品、特早茶及各类时令果蔬等50多种土特产品琳琅满目,这里销售的产品全部来自纳溪区13个镇街的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养殖大户,一律实行零差价销售,地道原生态的特色农副产品颇受顾客青睐。  泸州山葛农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葛根种植和深加工的农业公司,主要生产葛根粉、葛根茶、葛根面、葛根酒等系列产品。自从与纳溪特产馆合作以来,产品销量越来越大,销路越来越宽了。泸州山葛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邹斌说:“以前生产出来就靠朋友介绍和口口相传,销量小销路窄。自从有了纳溪特产馆,产品放到这里也基本不用愁销路了,公司只负责生产,把好产品质量关就行。”  在纳溪区特产馆,不仅有直接面对消费者的线下销售,同时还开通了面对全国消费者的线上电商销售平台。通过纳溪区电商中心和纳溪区的“赶场天”本土平台,不仅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买到当地的土特产品,也让全国各地更多的人能真正买到纳溪区的绿色特色产品。这几年,通过线上购买纳溪土特产的顾客已遍及全国所有省市区。  李勇还告诉笔者:“纳溪区农特产品的线上销量非常可观,就拿泸州山葛农业公司来说,公司生产的系列产品在今年上半年就实现销售收入达30多万元,很多消费者都是慕名而来的。”  由于纳溪特产馆汇聚了全区的主要农特产品,通过线上线下齐开路的销售方式,拓展了全区农特产品的销售渠道,以销促产,以销带产,不仅使纳溪区的农特产品走进千家万户,更提高了纳溪区农特产品的在外知名度,进而带动了全区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今年1—7月,纳溪区特产馆就实现营收超过300万元,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从农业生产中尝到了甜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12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