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四川三农新闻网泸州讯(通讯员 张雨)“你们的‘红色代办’很贴心,我们很满意。”近日,泸州市合江县白米镇金宝山村村民周之惠高兴地接过村支书杨泽英递过来的残疾证,幸福感满满。“以前要办事情总要多次跑镇上或城里,现在根本不用自己操心,只要给村里的代办员打个电话,他们就会过来帮我们跑腿,自己一次都不用跑。”在场村民也对笔者如是说。白米镇金宝山村的红色代办员队伍金宝山村根据群众需求,规划出六大类红色服务事项:党建、规划、综治、民政、计生、其他,形成6项红色代办清单,如:就业务工信息、困难家庭助学、计生申请、低保办理、医疗社保业务、代扣代缴代领、金融服务等。向全村群众公布红色代办员联系方式,为群众提供“5+2”、“白+黑”式的全天候服务,对“急、难、繁”等特殊事项实行“私人定制”,为老弱病残孕等特殊群体开通“绿色通道”,提供个性化服务。村便民服务室不仅是固定的办公场所,还是移动的便民服务室。“红色代办员”不只是个名头,更是为群众服务的“跑腿员”,他拉近了最基层干部与党员群众的距离。作为村干部担任代办员,为村民开证明、调解纠纷、了解情况、登记造册……等等一切,看似一件件不起眼的小事,看似村干部该干的事,但“由群众来找我办”到“我上门为你办”,同样一件小事,却能让村干部实实在在的走进群众的心里。金宝山村书记杨泽英到行动不方便的群众黄英的家里代办养老认定工作金宝山村“红色代办员”不仅为群众跑腿帮办代办事务,还积极参与矛盾纠纷排查化解。6月3日,村民宋明清怒气冲冲地来到金宝山村便民服务室,“领导,我的事情怎么处理啊?”村支书正好值班,仔细询问才知是2017年的遗留问题,因宋明清与赵世云调土地时,动用了小心思,把别人家的土地指给了赵世云,村支书和气地对他说:“这件事我不能单方面做出决定,这几天,我会通过走访来了解事情的经过,一定会负责解决好,请你耐心等两天。”接下来,村支书走访了相关的村民,了解到事情起因是宋明清单方面与赵世云毁约造成的问题。随后组织其他代办员到宋明清与赵世云家中,作了政策宣传与法律知识指导,这两位村民并没有让镇上司法参与调解就重新签定了和解协议,而且非常高兴地执行了。今年以来,合江县按照“就近办理、集成服务”的便民服务理念,以推进基层群众办事便利化、高效化、亲民化为导向,以党员村干部为基础组建“红色代办”队伍,不断优化基层便民服务体系,优化服务方式,打造移动到百姓家门口的“便民服务室”,着力破解农村群众办事“找人难、不方便、耗时长”等问题。村副主任梁丽(下蹲者)为群众代办低保申请合江县白米镇金宝山村便民服务室自今年开通“红色代办”业务以来,以党支部为统领,以党员干部担任红色代办员,将6名村干部(含网格员)组成一支红色代办员队伍,始终围绕“为群众办好事、让群众好办事”的服务理念,以“群众满意”为工作标准,大力推进“一次办好”,让村民少走路,干部多跑腿,将便民服务室的部分工作移动到村民家中,办事不出村。截至目前,6位红色代办员已帮办代办和上门解决问题300余件次,切实为特殊群体解决了实际困难,受到了群众的广泛赞誉。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1-07-01
(王明 记者 程海英)“现在我们采摘的脆红李叫五月脆,比一般的脆红李更早成熟、口感非常好,在我们县(古蔺)其他地方种植面积都比较少,所以销售很有优势。”泸州市古蔺县龙山镇白沙村乡贤王刚面带喜色地向记者介绍到。今年45岁的王刚,是龙山镇白沙村2组的村民。2016年之前,王刚和爱人魏敏常年在外务工,也算小有积蓄,是龙山镇白沙村在外的成功人士,但每次过年回到家乡,看到村里没有办法外出务工的乡亲们依旧靠种地维持生活,王刚心中有点不是滋味,很想帮助大家做点什么。2016年王刚看到了家乡发展态势,受脱贫攻坚好政策的吸引,毅然决定返乡发展水果产业,在村两委的带动下,他们回来成立了“德刚家庭农场”,主要产五月脆、青脆李、爱媛38号(橙类)。王刚表示,自己一个人挣钱,不算挣钱,要大家一起挣钱,才有干劲。农场成立初期,王刚夫妇将自己所有务工的积蓄全部投入了进去,租赁了20户农户的闲散土地,共计162亩,租期20年,每三年付一期租金,每期7万余元。2017年初,王刚夫妇正式启动水果育苗的栽种。据王刚介绍,农场每年都要支付8万元的工资给周边务工人员,每年持续的资金投入压力一直很大,前前后后投入了60余万元,直到2019年,家庭农场水果开始见成效,水果产量达到了5万斤,王刚夫妇终于看到了回头钱。通过又一年的努力,2020年家庭农场终于将所有的成本收回了,夫妻俩是越干越有劲。 眼下王刚夫妇家庭农场的五月脆又是一年好收成,预计能够达到4万斤的产量,20万元的收入;青脆李和爱媛38号能够达到6万斤,收入在60万元左右。说到这里,王刚对家庭农场水果的发展充满期待:“今年销售了以后,我想把农场里的水果都注册好商标,提高水果的品种,走精品化的路线,自己创收的同时,也带动大家一起发展。”提到带动,最能体会到实惠的可能就是王刚的弟弟王伟了,王伟夫妇常年负责走街串巷做水果销售。我们到王刚夫妇的家庭农场后,正看到王伟正开车回来装五月脆。据王伟介绍,五月脆这两年的销量很不错,每次用自己的货车拉5千-1万斤出去卖,主要销往贵州和广西一带,两三天的时间就可以卖完,一趟都能轻松挣3000元左右的利润。像王刚夫妇这样的家庭农场,龙山镇仅在白沙村就有9个,据白沙村副支书陈先统介绍,他们通过吸引返乡农民工回乡创业,给我们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在家身体健康的老年人现在就经常在农场务工,在农场做一天就可以挣到80到100元,脱贫攻坚易地搬迁聚居点的劳动力更是在农场里有了相对稳定的收入,全村脱贫攻坚的成效为我们村的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7-01
(袁玉华 记者 程海英)初夏时节,草木繁荫。漫步在四川省泸州市江阳乡村田野,蓝天白云下,一片片水稻、高粱、蔬菜等农作物绵延开去,一幢幢风格别致的农家小院温馨甜蜜,一条条宽阔平坦的乡村道路伸向远方。“四川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先进县(市、区)”“四川省脱贫攻坚先进县(市、区)”……近年来,江阳区始终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绘就了一幅产业兴、村庄美、村民富的美丽乡村新画卷。加快校园建设,推动教育均衡共建共享 农村群众富起来前不久,江阳区在全省2020年党委政府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对口帮扶少数民族贫困县工作成效考核中连获两个“好”。“全面打好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重在找对路子、开好‘方子’,探索新机制、新模式。”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中,江阳区把责任抓在手上、扛在肩上、落实在行动上,成立区委书记、区长任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相关实施意见、政策性文件等,建立了区、镇街干部双重帮扶机制,30多名区领导、2300余名区级机关和镇街干部职工,结对帮扶3800多户贫困户,让帮扶责任人做到贫困对象家庭情况、经济收支、致贫原因、脱贫措施“四个清楚”,做到生活帮扶、生产扶持、就业帮助、矛盾化解、农技服务、情感交流、政策宣传“七个到位”,实现全区总动员、帮扶全覆盖、脱贫不脱钩。贫困户通过帮扶养殖脱贫致富“帮扶干部帮我制定了生猪、鸭子养殖规划,还帮我找了一份临工,去年我家人均纯收入近1万元。”蓝田街道红光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李湘群边打零工边照顾家庭,过上了幸福的小日子。江阳区信守“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区11178名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江阳区帮扶干部助力盐源发展经济“做好新一轮对口帮扶彝区工作,是省委和市委赋予江阳的新任务,大家要勇担新使命、展现新作为、树立新形象。”日前,江阳区第二批援彝干部人才凯旋、第三批出征,35名援彝干部人才接过接力棒、奔赴凉山州盐源县开展对口帮扶。 2018年10月以来,江阳区先后选派帮扶干部人才174人,投入帮扶资金1.04亿元,实施对口帮扶项目83个,助力盐源县高质量完成“摘帽”任务。 游人采摘乐趣多产业融合 乡村振兴跑起来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6月27日,星期天,丹林镇梨花源油桃采摘基地里的300多亩油桃相继成熟,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观光、采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根本。江阳区以创建天府旅游名县为契机,通过农业与旅游联姻,加快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先后获评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区、天府旅游名县候选县、四川省全域旅游示范区。 近年来,江阳区大力发展都市近郊现代农业、品牌农业、休闲农业,目前已发展林果采摘、家庭农场等体验型生态休闲农业项目50余处,推出了赏花游、采摘游、农业观光体验游等10多个乡村旅游品牌,田园变公园、园区变景区、产品变商品,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业风生水起。农旅联姻,释放出乡村振兴活力,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现代农业风生水起“五年前,我承包了村里的600亩荒山荒坡开发种植樱花,目前已初见成效!”位于丹林镇建设村的“樱花谷”负责人袁刚是建设村村民,他介绍,目前“樱花谷”在川南面积最大、赏花时间最长,每年春天吸引泸州及周边近15万人次游客前往赏花,“两个多月时间收入达500余万元,20多名村民长期在‘樱花谷’干活,每人每年收入4万多元!” 江阳区借助董允坝现代农业园区高位推进全区30多个农业园区(基地)建设,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积极引进山东寿光集团、邓氏桂圆等30余家农业龙头企业,120余家涉农企业,依托其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着力延伸蔬菜、高粱、水果等三大产业链条,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推力。眼下,江北镇干坝村鑫江杨梅产业园的1100多亩杨梅缀满枝头。“这些杨梅目前已全面上市,北京、上海、广州等全国各地的网上订单大量飞来!”杨梅园负责人陈凤平欣喜地说。江阳区大力发展农村电商产业,打通农产品与市场“最后一公里”,油纸伞、甜橙、桂圆等优质农产品通过“互联网+”,在全国各地“受宠”。 多姿多彩的4A董允坝伞乡景区建管结合 田园乡村靓起来走进分水岭镇董允坝村,一幢幢农家小院错落有致,一条条柏油马路宽阔平坦,打造的伞里特色街区让人穿越到了三国时期。 “以前村里比较乱,如今安装了栅栏,还进行了庭院硬化、美化。住在‘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旁边就是国家4A级景区,巴适!”提及村里变化,村民文良会兴奋地打开了话匣子。近年来,江阳区累计投入近300亿元,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96%以上,开通农村公交线路50多条、公交车开到了村民家门口,农村天然气入户率达90%以上……农村公交开到群众家门口美丽乡村建起来了,管理不容忽视。近年来,江阳区大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污水革命”“农房风貌塑造”“村庄清洁行动”等,村容村貌靓了起来。累计投入6000余万元,对农村户厕、公厕进行改造,全区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达95.67%。新建一级污水处理厂10座、农村聚居点污水处理设施41座,实现场镇配套污水管网、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行政村生活污水有效处理率达100%…… 自来水进农家“采用这种直运模式,每天及时清运,干净清爽多了,味道也没了!”村民们感叹。江阳区探索建立“户分类、村收集、镇统筹、区直运”的农村生活垃圾清运模式,累计投入3300余万元,率选在全市实现农村生活垃圾一站式直运全覆盖、日产日清。 “这些壁画画得真好,让乡村变得更漂亮了!”在丹林镇梨花村,一群志愿者运用自身的专业绘画技能将梨花村特色产业瓢梨酒、梨花等融入到壁画中,提升了村庄颜值。 江阳区先后有分水岭镇董允坝村、大南山村和黄舣镇马道子村、通滩镇凤龙村、丹林镇梨花村等5个村获评四川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示范村。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7-01
(周超文 冯志强 记者 程海英)6月27日,笔者走进泸州市纳溪区新乐镇高泂村返乡农家女张安秀的大棚葡萄园里看到,狭长的葡萄架上沉甸甸地缀满了泛红葡萄,果香溢满整个葡萄园。虽然大棚里温度较室外高了好几度,但依然挡不住驱车而来的游客进园体验采摘,葡萄园里一片欢声笑语;而在这些葡萄树下,刚刚完成育雏的小鸡在葡萄园里争抢掉落在地上的葡萄……“今年的葡萄收成还不错,虽然已经上市20多天了,但前来采摘的客人依然不少……”张安秀一边娴熟地采剪着葡萄,一边笑着说。张安秀(右)在大棚里剪葡萄今年51岁的张安秀是一名返乡创业妇女,她曾在上海从事葡萄种植达14年,对种葡萄她有着丰富的管护经验,因此返乡选择创业时她就首选进行葡萄种植。2013年,张安秀从上海返乡后,她就投入50余万元,流转了20多亩土地,引进玫瑰香和奶油香两个优质葡萄品种进行种植。与别人种葡萄不同的是,一开始她就采取大棚种植模式进行无公害栽培。“这种大棚栽培模式,虽然投入大些,但上市时间比非大棚种植的葡萄要早20天上市。”张安秀说,大棚栽培葡萄好处不少,把葡萄都种在大棚里,结合前期促成、后期避雨的高效栽培模式,能减少因雨水带来的病虫害的发生,特别是葡萄因为生长在大棚里,即便不套袋也能规避虫害和鸟儿的侵袭。同时,她还严格按照绿色食品的标准进行种植,坚持使用有机肥,不打农药,确保了葡萄的生态品质,葡萄的味道更甜,品质更优,价格也更好。张安秀在葡萄园里在葡萄的种植管理过程中,为了提升葡萄个头和口感,张安秀就从控制产量入手,科学疏花疏果,对葡萄实行“计划生育”,亩产量只保持在1000斤左右。“疏花疏果要快,必须在一周内完成,否则葡萄就会长在一起,在疏花疏果那几天我都是起早摸黑扎在地里。”张安秀剪着丰收的葡萄,脸上挂着微笑,言语间流露出欣慰与满足。由于张安秀的大棚葡萄上市时间比别人早了20天,价格也高了不少,尽管科学疏果每亩产量只保留1000斤左右,但亩收入却可以达到1万元以。在销售上,张安秀也做到与时俱进,通过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宣传销售,现在她种的葡萄90%都是顾客上门采摘,在地头就轻松把钱赚到手。据悉,这两年,靠着体验采摘,张安秀的20多亩葡萄,年年收入都在20余万元,让小小的葡萄一举变成了致富“金果”。除了种葡萄的收入,张安秀还将葡萄园变成了养鸡场。笔者在葡萄园里看到,一只只刚从育雏房里放养在葡萄树的小鸡,正争相啄食着掉落下来的葡萄。“这葡萄园里养土鸡,增加了的这笔收入不可小视。”张安秀说,葡萄园喂养的土鸡长得快,在葡萄采摘时节放进1斤多的育雏小鸡,半年时间就可以长到4、5斤了,效益相当不错,因是放养于葡萄园,每斤卖30元还要提前预订,一只有50元的利润。张安秀在避开葡萄生长季养殖的两批600多只土鸡,一年下来,就要给他带来3万余元的收入。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这两年,张安秀种植大棚葡萄的名气大了,钱包鼓了,但她没有忘记带动其他乡亲一起致富。不管谁来请教葡萄种植技术,她都耐心解答。她说:“我现在虽然靠着种植大棚葡萄每年能收入20余万元,但全得益于国家的富民政策,我富裕了,带领乡亲们一起过上好日子也是我的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在张安秀的带动和悉心指导下,高洞村有3个返乡农民加入到了葡萄种植中来,亩收入都在万元以上,个个都尝足了种植葡萄的甜头。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7-01
    四川农村日报讯 王承伟 张红 袁玉华  初夏时节的江阳大地,一片片水稻、高粱、蔬菜等农作物绵延开去,一幢幢风格别致的农家小院温馨甜蜜,一条条宽阔平坦的乡村道路伸向远方……一幅又一幅“山青、水绿、村美、民富”的美丽乡村画卷被描绘得越来越精彩。位于分水岭镇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刘学懿 摄  资源要素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江阳区以“十个全域”惠民工程撬动乡村振兴的杠杆,近年累计投入近300亿元,全面提升农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咀阳村的荷塘。 王承伟 摄  开通的50多条农村公交线路交织成网,公交无缝换乘;建设的51个新村聚居点,圆了百姓安居梦;38个村跨区域全改造的农网,实现同网同质同价供电,照亮幸福生活;行政村“天网”全覆盖,“雪亮工程”亮堂着老百姓的心窝;城乡远程医疗服务网络全覆盖,村民免费体检,医养结合圆农村老人康养梦;“厕所革命”“污水革命”“农房风貌塑造”“村庄清洁”等行动,让村容村貌靓了起来;光纤电视户户通,健身体育设施全覆盖,农家书屋全开放,文化自信激发强劲内生动力……  产业强,经济活,乡村美,农民乐。美丽江阳,幸福绵长。园林式“蔬菜工厂”。 王承伟 摄丹林镇的樱花。 王承伟 摄美丽的马道子。 王承伟 摄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01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杨桃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咯咯咯,咕咕咕……”6月29日,在泸州市纳溪区大渡口镇太和村杜建波建在大山中的生态养殖场,伴随着定时口哨声的响起,数千只土鸡从山林间飞奔出来,争抢杜建波撒在地上的玉米粒。  今年26岁的杜建波,原本是一名挖机修理工。5年前因一场车祸失去了右臂后,他没有就此沉沦,而是返乡携手另一伙伴租下了百亩山林从头再来,走上了林下生态土鸡养殖之路。资料图片    生态土鸡提升品质  2012年,高中毕业后的杜建波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先后到成都和重庆打工,并最终选择从事挖掘机维修。由于杜建波勤奋好学,仅仅两年时间,他就成为修理厂小有名气的技师。到2014年,杜建波的月薪已高达万元。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16年5月,一场车祸让他失去了右臂。“右臂虽然没有了,但我决不能就此沉沦。”在家疗伤的几个月时间里,杜建波开始思索自己的未来,他发现如今绿色生态食品越来越吃香,而他所在的太和村森林覆盖率高达70%,空气、土壤无污染,是生态养殖的理想之地。  “我为何不发展林下生态土鸡养殖呢?”2017年4月,杜建波携手另一伙伴,筹资10多万元租林地、搭鸡舍、买鸡苗,首批就引进了1000只乌鸡苗,走上了林下土鸡养殖创业路。  “朝饮露,暮宿林,食野草,还有玉米粉加餐……”笔者在生态养殖场初见杜建波,他皮肤黝黑,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显得斯文腼腆,但一说到生态土鸡,他就侃侃而谈,“山上林子大,适度规模养殖生态土鸡,既利用了林地资源,又提升了鸡的‘土’味品质。”    以草代粮变废为宝  为确保养殖成功,杜建波除了向纳溪区畜牧专家请教外,还从网上查阅学习生态土鸡养殖技术。杜建波说,林下鸡养殖必须打破传统养殖观念才能提高养殖效益。于是,他就专注于实验“以草代粮”的生态养殖技术,“‘以草代粮’技术就是利用益生菌发酵的原理,将野草切碎通过青贮发酵,使其软化和糖化,配以少量玉米等饲喂土鸡。”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后,终于取得成功,让野草变“不能吃”为“可以吃”,变“难吃”为“好吃”,真正达到了“以草代粮、变废为宝”的效果。  2017年,杜建波出栏了2000多只土鸡,由于采用了“以草代粮”的养殖技术,加之土鸡生活在林子中,吃的是野草虫子,喝的是山泉,养出的土鸡体格健壮,肉质细嫩,很多客人都是慕名前来订购,每只土鸡可以给他带来30元的利润。  如今,经过几年的发展,杜建波的“山林土鸡”已成为了太和村的特产品牌,他还将土鸡生长过程拍成抖音视频宣传,让“山林土鸡”飞出太和村,飞往全国,每年出栏的两批1万余只土鸡,给他带来30余万元的净利。    带着乡邻一起致富  这两天,脱贫户赵明富看着一天天长大的200多只林下土鸡,脸上绽放出开心的笑容。“有杜建波这个小伙子作指导,每年循环出栏的1000余只土鸡,给我带来3万多元的纯收入,日子越过越红火了。”如今在太和村,像赵明富一样在杜建波帮助指导下,走上林下土鸡养殖增收路的村民就有18户,其中脱贫户有12户。  2018年,林下土鸡养殖步入正轨后,为了帮助更多刚刚脱贫摘帽的乡邻实现持续增收,杜建波在太和村党支部的支持下,牵头成立了太和村林下土鸡养殖专合社,以“基地+农户”模式带着乡邻发展林下养鸡。为了吸纳更多村民,特别是脱贫户加入,杜建波采取“集中育雏、分户饲养、统一技术、统一销售”的经营模式进行管理,真正使每个专合社员、特别是脱贫户养上了“无忧土鸡”。  目前,太和生态土鸡专合社在杜建波的带领下,年出栏林下生态土鸡达5万余只,实现土鸡收入达到150多万元,成为了太和村又一富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6-30
    四川农村日报讯 肖结 杨力丁 特约通讯员 曾佐然  6月28日,泸县玄滩镇太阳村丰昱家庭农场椒香四溢,绿油油的花椒基地里,几十名村民在采摘花椒。“花椒树修剪和采摘都要选好时间,修剪时间合适才能避免养分流失,采摘时间恰当才能保证花椒质量,要注意不要损坏花椒树。”花椒园主人邱钦睿一边采摘花椒,一边和笔者聊起了他的花椒经。  “你们看,我随手剪一枝都这么好,不仅支杈结实多,主干都有。”邱钦睿随便剪下一枝介绍道,今年花椒由于肥水适宜,技术到位,管理得当,获得了丰收。邱钦睿是个95后,早年跟随父亲从事装修近十年,拥有了回乡创业的“第一桶金”。  “九叶青花椒是四大名椒之一,早熟高产,并且用途广泛。”邱钦睿2019年回到了家乡,投资60多万元流转土地300多亩种花椒,合同一签就是20年。  邱钦睿说,刚着手时,由于密度大,用肥不当,病害虫害多,管理技术差,加上疫情的影响,花椒毫无收成可言。  “去年失败后,我请专家到地边指导,听从专家指导,砍了一半的椒树,疏到每亩100株,修剪去顶,通风透光保证阳光直照根部,减少病虫害。”如今,邱钦睿已与四川省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花椒很择肥料,以前由于用肥不当造成椒树长势弱至绝收。今年,邱钦睿听从专家建议使用了生态肥,溶解性好,直接进入灌溉系统,花椒苗木吸收好长得壮,产量翻了番。  “今年的花椒节密,果絮短而紧实,一株花椒保守能产20斤鲜椒,烘制4斤干花椒,亩出干花椒400斤。”邱钦睿又顺手剪下一枝说,等到明年进入盛产期,效益还会更好。  “现在每天入6灶,可烘3000斤鲜花椒,烘干后直接装车送到客户手里。今年花椒行情好,从去年的19元/斤卖到35元/斤,今年我这里预估总产量12万斤左右,总收入达420万元,除掉前期投入和人工,还有近50万元的纯利润。”邱钦睿说。  “今年的人工是70元/天,打药、施肥、采摘、管理,一年的人工费就要15万元。”邱钦睿介绍说,花椒采摘时间要一个半月,每天都要请30多名工人,解决了大部分留守村民劳动力闲置问题。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6-29
    四川农村日报讯 陈扬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安逸,现在废弃的秸秆谷草交售给农业科技公司,就犹如将秸秆谷草存进了‘银行’。在需要用肥的时候,凭票领取相应数量的有机肥种庄稼,既节约了化肥钱,又环保,粮食也生态。”6月20日,在泸州市纳溪区上马镇桐梓村,72岁的秦淑均老汉推着鸡公车前来领取了150斤有机肥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前些年,每年秋收后,种植户对秸秆和谷草的处理方式就是将之用作家中的燃料。近几年,随着农村清洁能源工程的不断推进,这些秸秆和谷草已无用武之地。2020年,纳溪区在上马镇桐梓村高标准农田改造中,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进了一家农业科技公司,试点实施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秸秆谷草换肥”项目。桐梓村的村民都把秸秆谷草当宝贝一样收集起来,全部交到公司处理秸秆谷草的回收点,每100斤秸秆谷草,公司按30%兑换有机肥给村民,开具兑换发票,来年村民可以随时凭票领取相应比例的肥料。去年秋收后,秦淑均就将3000斤秸秆和谷草交给了公司,今年按秸秆和谷草量的30%到公司领取有机肥,共领取了900斤。  2020年秋,虽然是首年试点“秸秆谷草换肥”,该公司在桐梓村就回收秸秆和谷草300吨,今年春耕生产展开后就将有机肥兑换给了村民。“今年我的3亩稻田,施用的全部是去年秋收后谷草换回的有机肥,公司不但替我处理了令人头疼的烧谷草污染环境问题,还帮我省了500余元的肥料钱,太划算了。”桐梓村三组村民唐元明高兴地说。  “公司不用出钱买辅料,农民也乐于秸秆谷草有出路,还省了肥料钱,一举多得。”桐梓村党支部书记张绍彬也欣喜地告诉笔者,桐梓村通过“秸秆谷草银行”运作模式,减少了焚烧秸秆谷草对环境带来的污染,农民换回去的有机肥也改善了土壤条件,减少化肥支出增加了收入,还净化了乡村环境,促进了农业农村的生态健康发展。  经粗略统计,桐梓村去年的300吨秸秆和谷草换回90吨有机肥,给村民节约化肥开支超过15万元。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6-28
    四川农村日报讯 谢代平 彭志勇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文/图   “家有两头牛,吃喝不用愁。”6月20日,笔者走进泸州市江阳区分水岭镇观音阁村返乡小伙牟基平的肉牛养殖场。牟基平一边给养殖场的母牛添喂玉米秸秆,一边给笔者介绍养牛技术。   牟基平偶然从电视上看到了一个利用村民丢弃的玉米秸秆养殖肉牛,年入50万元的报道,心动不已。“我的家乡禁烧秸秆,村民只能将其丢弃在地头,为啥不回乡利用这些丢弃的玉米秸秆来养殖肉牛呢?” 资料图片     学习养牛技术   牟基平自己动手改建自家的老房子,建圈舍、沼气池等,将之改成了肉牛养殖场,并用多年积攒的25万元引进了30头西门塔尔小牛,开始了他的养牛生涯。   养殖过程中,牟基平没有按照传统的放牧方式养牛,而是利用玉米秸秆作饲料进行圈养,实施肉牛育肥,不但缩短了饲养周期、减少了成本,而且利润非常可观。   牟基平说,初期只有投入没有产出,那时候起早贪黑地干,累到站着都能睡觉。但他善于动脑筋,认真学习养牛技术,向专业技术人员请教,技术水平日益提高。在分水岭镇畜牧兽医工作站的帮助下,2018年开始,他就进行自繁自养。到今年,他的母牛已经有16头,这些母牛已自繁小牛23头,直接节省买小牛成本近15万元。   为了抵御市场风险,牟基平也经常在网络上浏览一些有价值的市场信息,并在2019年牵头与村里的5户肉牛养殖户成立了观音阁村生态肉牛养殖专合社。牟基平说,成立专合社的好处在于,一方面在市场行情好时,可以迅速扩大规模;另一方面,在市场低迷时可以共同抵御风险。“现在正是肉牛长肉的时期,一天能长一两斤,一年下来,一头肉牛能赚5000元,若自繁自养,每头肉牛就要赚上1万元。”     玉米秸秆作青料   “我们的肉牛都是吃村民丢弃的玉米秸秆,既解决了村民焚烧秸秆污染环境的问题,又为我们养牛户节约了养殖成本。”牟基平算了一笔账,“请人割青草每100斤要10元,而去收割运输100斤玉米秸秆仅需5元钱。1头牛按一天吃100斤青料计,吃玉米秸秆就要省5元,一个月就是150元。肉牛出栏需18个月,就可节约草料2700元。”   牟基平介绍,到今年底,他可以出栏肉牛30头,由于自繁自养并采用玉米秸秆作青料,他至少可以实现30万元的纯利。与此同时,他带领专合社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适度规模,集中连片”的原则,正加快肉牛标准化养殖场(小区)建设,并积极与城区牛肉经销商对接,让专合社养殖的生态肉牛销路不愁,让养殖户获得更大收益。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6-25
四川农村日报讯 文良旭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眼下正值早熟香脆桃成熟收获的时节。6月1日,在泸州市纳溪区合面镇大石村七组的几个山头上,曾方明正与前来体验采摘的游客一起采摘鲜果,感受一年里丰收的喜悦。  3年前,曾方明将自己在广东的玉石加工企业交给儿女打理后,他带着多年积攒的100多万元回到家乡,将组里3个面积达130多亩的荒山头承包下来,种植优质早熟香脆桃。“当初,曾方明不做老板回乡种桃子的时候,我们都认为他是钱找多了没地方花,现在才发现这个曾方明不简单,不光把自己的桃子示范园整得红红火火,还带领我们乡亲一起致富。”说起曾方明,经营农家乐的村民王玉文一个劲地夸赞。  2018年3月,曾方明回乡看望父母时,看见村里昔日种红苕栽玉米的3个130多亩的山头,因无人耕种而被荒置,杂草丛生,让他感慨万千。他暗下决心:我要回来利用荒芜土地创造自己新的事业,带领家乡的父老乡亲一起致富。曾方明种出的生态香脆桃他将这3个山头承包了下来,四处考察后,最后选择种植早熟香脆桃。该品种果肉硬脆,且口感甜、色泽浓,填补了周边水果市场鲜桃的空白。  选种的问题解决了,种植上也不敢马虎。曾方明从桃子苗定植伊始,就坚持“杜绝化肥,让客户吃上健康果”的绿色种植理念。于是,在果园的除草上,全部请人用镰刀割;用肥上,分别与养猪和养牛大户签约了粪肥供应协议;用药上,除了偶尔使用生物农药外,他买来黄板和灭虫灯,对虫害进行生物灭杀……  如今,历经3年多的精管细作,加之坚持施用有机肥,曾方明今年挂果的香脆桃品质好,深受客人喜爱,亩产量达到了500斤。“我的果子,卖相好,口感甜!”曾方明的脸上洋溢着甜蜜的笑容。  为了让桃子卖上好价钱,曾方明除了在网上销售外,还推出体验采摘,既能让游客亲身体验采摘的乐趣,吃到新鲜的果子,又能增加果农的收入,一举两得。“体验采摘,相应的游道等设施也要跟上。”曾方明说,去冬今春,他又投入了 10 多万元,硬化桃园便道,增加休闲设施。周边的村民看到曾方明体验采摘的商机后,有的办起了农家乐,有的饲养生态鱼,更多的村民扩大了生态家禽养殖规模,让前来体验采摘的游客不只能吃到新鲜的桃子,还可以自己垂钓,吃生态鱼、生态家禽等,回家时也不忘带上一两只土鸡土鸭,让周边村民的钱包也鼓了起来。今年,靠着曾方明的130多亩桃园吸引来的游客,周边30多户村民办农家乐、卖农特产品,户均就可实现增收超过2000元。  “将种植与体验采摘休闲结合,效果是不一样。”曾方明说,今年他的130多亩香脆桃平均每亩按500斤计算,总产量就在6万斤以上,如果靠网上和自己请人摘到集镇上销售,一旦采摘不及时部分桃子就要烂在树上。而游客上门采摘,较好地解决了烂果这一问题。  “等这季果子收获后,我还要对果园进行升级打造,满足更多前来体验采摘的游客需求。我也会一直坚持绿色种植理念,让大家吃上放心果,带动周边更多村里人一起走上致富路。”曾方明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6-07
(邱小燕 记者 程海英)为有效推进新冠疫苗接种工作,全面提升疫苗接种率,让更多的辖区居民了解新冠疫苗接种知识,泸州市江阳区龙透关社区深入辖区企业商铺、居民小区开展新冠疫苗接种动员宣传工作。 本次宣传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进行。线下,社区工作者、网格员通过张贴宣传单,设置宣传标语等方式向居民讲解新冠疫苗接种知识;线上,社区利用微信公众号、微信群、qq群等方式进行宣传,确保全民接种知晓率达到100%。    通过此次宣传活动,让辖区广大居民群众对新冠疫苗接种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引导广大居民群众树立正确科学的新冠疫苗接种观念,树立应种尽种观念,主动接种。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1-05-24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