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近年来,泸州市江阳区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创新思路、创优服务,以董允坝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核心区,建立返乡农民就业创业基地,汇聚返乡创业资源。因地制宜,多形式推进。董允坝返乡农民就业创业基地以“合作社+公司+农户+支部”的发展模式,依托山东寿光集团、重庆中一种业等行业龙头,培育种植大户和餐饮等新型经营主体,利用“政企合作”,模式组建绿阳公司为基地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合作社通过与院校合作,引进名优新品,优化种植技术,建立电商平台对农产品实行统一销售。党建引领,跟进式服务。基地成立了董允坝农民工创业就业党支部,通过组织活动,增强农民工的凝聚力,宣传就业创业政策、收集农民就业创业需求,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建立完善就业创业帮扶平台,对基地农民工开展免费职业培训和创业培训,每年开展各类培训累计30余场次,培训1000余人次,全面提升农民工就业创业能力。落实政策,全方位扶持。江阳区政府累计投入资金500万元,建成董允坝创新创业孵化园,对入驻项目享受两年内免土地租金,第三年租金减半的优惠政策,回引了22名优秀返乡农民工创业者入驻孵化,带动周边农户直接就业1万余人次,为基地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后备力量。目前,帮助企业获得融资投资支持600余万元,为返乡下乡创业者建立了种子资金100万元。(供稿:江阳区就业局 汤婷)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11-14
合江县作为农业大县和产粮大县,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着力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助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在合江县高标准农田建设临港片区建设现场,工人们正抢抓秋收后的“黄金时期”,对土地进行平整,对农田进行小改大、田埂修整等,为来年粮食作物丰产丰收夯实基础。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合江县“三农”工作委员会重点项目推进办副主任詹磐雨说:“高标准农田是针对合江县山区丘陵的地形地貌,采取对田形平整,土地整理,还有新建和整治山平塘、排灌渠、机耕道、田间生产便道等措施,进行田、路、渠三网配套的建设完善,从而形成一个集中连片、旱涝保收、宜机作业、高产稳产、生态友好的一个高标准农田。”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曾经高低不平的山坡上建起了数层“台阶”,集中连片,十分整齐。“巴掌田”变成了“整片田”,路宽了、坡缓了,机械、农用物资可以直接运到田间地头了,打通了农业生产的“最后一米”。今年,合江县高标准农田建设计划总共4万亩,在临港街道、大桥镇和真龙镇3个镇街进行集中连片实施,总共计划投资1.2亿元,其中6千万元是县政府专门通过发行地方专项债券为项目匹配落实。临港片区作为今年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核心区,因与重庆市江津区接壤,在项目规划实施前期,合江县与江津区农业农村部门进行深度对接,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推动两地深度融合。通过“田连片、渠相连、路共用”的方式,共同打造川渝结合部的一个农业示范片,为川渝结合深度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詹磐雨说:“我们计划在2030年完成66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真正意义地实现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实现高标准农田化,为粮食生产安全保障作一个有利的基础支撑和一个必要前提。”按照“旱能灌、涝能排、高产稳产、旱涝保收”的要求,“十二五”以来,合江县陆续规范建设高标准农田共超过72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让农田的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显著提高,为粮食安全生产打下坚实基础,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供稿:合江县融媒体中心 苟儒君 周诗雨 杜明珉)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11-14
(冯岚 黄建伟 记者 庞玉宇 文/图)收了今秋粮,农闲变农忙。日前,在合江县先市镇雄坝村,高粱刚采收完,进入农闲期的村民们靠着蔬菜种植又在家门口赚起了“外快”。穿梭在土地间的村民们,除草、浇水、松土,忙着移栽青头菜幼苗。据了解,从10月中旬至今,每天都有近100名村民在田间劳作,目前已栽种了400多亩青头菜,将在春节前后上市。田间劳作“如果今年合作效果好的话,明年全村推广后可能就是两三千亩。”据雄坝村党委书记任家德介绍,高粱收割后,村集体公司将村民手中零星的冬闲田、闲置的荒地整合起来集中种植青头菜、土豆等作物。青头菜是制作榨菜的原材料之一,村里通过县农业农村局与涪陵榨菜集团等单位签订订单式种植协议,以保底价与市场价相结合的方式收购,解决了农作物销路问题。“订单式”生产也让村民获得收益。在基地干活的村民李长惠说,原本以为高粱收了就没事了,现在自己从农民变成了工人,每天还有一百多元的收入,很开心。田间劳作为提高土地综合产出效益,据先市镇党委副书记汤家勤介绍,先市镇自2022年秋收秋种以来,坚持党建引领,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目标,发动群众将闲置农田“小块变大块”加以整合,积极探索土地四季轮种模式,最大程度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11-14
(蔡欣悦)走进泸州市纳溪区上马镇红豆杉种植基地,漫山遍野的红豆杉果实挂满枝头,颗颗殷红如丹的红豆果,在万绿丛中泛着点点红星,令人赏心悦目,这样的美景吸引了不少游客。纳溪,不仅有红豆杉,还有花、竹、山、水、酒,更有名扬全国的早春二月茶。春可赏花,夏可观竹,秋可摘果,冬可观景……在纳溪,一年四季都能感受到“世外桃源”“天然大氧吧”的自然美。  近年来,纳溪区紧紧围绕四川省建设文化旅游强省的目标,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凭借独特优势异军突起,文旅产业发展迅速,是全省首批17个全域旅游示范区之一,也是文化和旅游部在四川省唯一的改革发展调研联系点,并成功创建为第四批天府旅游名县。桃花满山野。 唐民 摄从无到有 实施全域旅游  清晨,在云雾缭绕中,驾车驶入这条镶嵌在青山绿水间蜿蜒的公路上时,感觉犹如进入一幅极富诗意的水墨画。这是今年4月29日正式通车的国道546泸州纳溪段,这条“新路”串联起沿线的景区景点,实现了旅游与交通融合,带动沿线旅游产业发展,惠及沿线约30万群众。  2012年,纳溪区率先提出“打造百亿旅游产业、实施全域旅游”的工作思路,将文化旅游养生产业作为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全力推动全域旅游发展。成立了以区委书记、区长为双组长的旅游发展委员会,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创新设立副县级旅游景区管委会,统筹管理全区主要景区,设立3000万元文旅产业发展基金。  持续完善产业基础,“水陆空”全域旅游交通体系逐步完善,形成多条主要精品游线;游客集散中心、停车场、旅游厕所等公共服务设施日趋完备;“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齐全;旅游人才队伍持续壮大;建成研学旅游、科技旅游等省市级旅游融合发展新业态10种。加大品牌创建力度,全力推广“铮铮护国名城,美美茶酒纳溪”。  近年来,纳溪建成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特色园区6个;创建国家级、省级特色小镇3个;美酒音乐节、中国铁人三项赛、乡村文化旅游节等品牌活动影响广泛;获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等国家级以上荣誉34项。春到花田酒地。 杨涛 摄顺势而为 提升旅游品质“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在龙湖水香,不仅可以欣赏秀美的自然风光,还能体验小火车、飞机餐厅、高空挑战等游乐项目。来这里玩,可以尽情享受心情的放松和愉悦。”正在纳溪区上马镇龙湖水香游玩的张兵说。  纳溪区上马镇黄桷坝村,如今农房风貌统一、院落四季飘香。村民李文才把家里的房子租了出去,“租客把我的老房子打造成民宿客房,每年租金4000多元,真是没想到啊。”李文才很是开心。村民的喜悦,得益于纳溪区天府旅游名县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  纳溪境内有茫茫竹海、高山平湖、丹霞绝壁和古道古碑古刹,民俗文化与生态自然景观珠联璧合,造就了天仙硐、凤凰湖、普照山、鼓楼山、大旺竹海等独具特色的旅游景点。欢乐派海滩公园、云溪温泉、酒镇酒庄、花田酒地、清溪酒谷和黄龙湖漂流等旅游项目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光体验,纳溪成了休闲养生、生态度假、农业观光体验的最佳目的地。  目前,纳溪全区拥有8个A级旅游景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镇6个、示范村11个,省级乡村旅游精品村寨3个,天府旅游名镇、名村各1个。2019年纳溪旅游收入突破100亿元,游客接待量近1000万人次。破茧成蝶 聚焦核心产品  凤凰湖景区湖光山色、碧水连天,花田酒地景区花海芬芳、游人如织……宛若人间仙境。纳溪三产联动,形成的旅行团一日游常规线路,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各地游客。  近年来,纳溪全域旅游打造文旅融合、三产联动示范样板,对纳溪的旅游发展起到了极大的助推作用。“现在到酒庄来参观的游客明显增多,有旅行社,也有学校组织的研学旅行,日均游客量在400人左右。”据泸州白酒庄园酿酒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永强介绍,酒庄的管理、绿化、安保、餐厅等工作人员,大都是当地的村民,不仅带动了纳溪土特产的销售,也解决了附近50余名村民的就业问题。  “纳溪实施全域旅游‘龙头’工程,全力形成核心旅游吸引力。”纳溪区旅游景区管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纳溪依托全国唯一以护国战争为主题的护国战争博物馆——泸州纳溪陶家大院,以及保存完好的护国战争百年战壕遗址等文物遗迹,引进中旅集团、上海均和等知名企业,规划占地30平方公里,全国唯一以护国文化为主题的“百年护国城”,将华商同心文化园、10个地方商会会馆、八大民主党派教育基地等项目融入其中。同时,纳溪依托“世界白酒酒庄群落发源地”、全国唯一“白酒酒庄文化服务综合标准化示范区”以及“中国特早茶之乡”,加速茶和酒两种“世界语言”在同一区域激情碰撞,建成10万亩生态茶园、中国特早茶庄群落和中国酒镇酒庄群落;加快茶叶交易市场、凤凰湖景区环湖游道等项目建设,努力建成“茶酒文化”完美融合的世界茶酒文旅融合项目。  接下来,纳溪区将加快推进天仙硐·美丽谷、大旺竹海康养旅游度假区、黄龙湖旅游区等总投资超过500亿元的12个文化旅游重点项目,积极融入长江生态旅游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力争将纳溪建设成为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旅游线路百年护国红色游  护国战争博物馆—军事国防教育基地—护国公园—护国战壕遗址—天仙硐景区(乐道古镇·抗战小学)—护国岩题刻丹霞竹海生态游  花田酒地景区—凤凰湖景区—天仙硐景区—普照山—大旺竹海—鼓楼山零度亲水欢乐游欢乐派海滩公园—花田酒地景区(漂流)—凤凰湖景区—黄龙湖旅游区(漂流)—“龙湖水香”农康旅产业园茶旅融合寻味游  瀚源有机茶山—中国特早茶城—拂羽生态茶园—栗木生态茶园—梅岭茶公园—二月亭茶山—红岩子茶山—普照茶山酒旅融合醉美游  龙洄酒庄—顺城和酒庄—纳贡酒庄—儒法堂酒庄—纳酒那庄—天下第一竹酒庄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11-11
11月8日,在叙永县大石镇旺龙村,将近两千斤的高山蔬菜正被工人挑选、分拣,一箱箱蔬菜被装上超市配送车辆,这是返乡人士杨朝勇创办的家庭农场中呈现的一片繁忙景象。叙永县大石镇政府在2021年春节期间鼓励在外成功人士返乡创业,杨朝勇收到政府邀请后便萌生了返乡创业、带动当地发展的念头。“在外面打拼的这些年,虽然算不上有多成功,但也见识过一些东西,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和人脉,如果能将这些带回家乡,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也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杨朝勇想到。在旺龙村支部的动员下,杨朝勇毅然放弃在外打拼的事业,并在村里投资200余万元兴办了勇闯家庭农场。旺龙村在杨朝勇的带领下,发挥能人经济的示范作用,大大激发了广大村民的创业热情和致富主动性。2021年7月,杨朝勇被任命为旺龙村“特聘村主任”。杨朝勇回到家乡,面对杂草丛生的撂荒土地,立志带领村民“激活”撂荒地,将荒山变为“金山”。2022年,旺龙村家庭农场共整治30户村民800亩撂荒土地,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建立生态大米基地,种植四川农科院培育“象牙香”优质生态水稻200亩、有机大豆200亩、套种玉米100亩、羊肚菌30亩、“特辣椒”10亩、高山蔬菜30亩,养殖高山黑猪50头、林下丰岩乌骨鸡1000余只。同时,该家庭农场带动了周边村民务工50人,人均务工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供稿:大石镇人民政府 肖波)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11-10
“牟站长,我们种麦子来了!”11月初,合江县法王寺镇的紫糯小麦示范点迎来了一批乡贤志愿者,他们身穿红色马甲,走进田间地头,正在忙着抢播紫糯小麦。“这几天天气晴好,我们为了抢在紫糯小麦的播种窗口期把麦子种下去,把镇上的乡贤都发动起来了,这样才能保证明年的产量。”法王寺镇农技站站长牟智福说到。“紫糯小麦含有丰富的花青素,成熟后呈紫色,从龙挂山看下去,这一大片都是紫色的海洋。而且这个紫糯小麦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口感非常好,我们去年产出的紫麦很快就被预定一空了!”乡贤周易梅一边忙着播种,一边介绍到。近来,合江县法王寺镇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抓发展,结合“文旅强镇,产业富民”的发展目标,利用通树坝村、金鸭子村土地连片优势,发动乡贤带头种植紫糯小麦,辐射带动周围群众积极参与,目前已形成1200余亩“马铃薯+紫糯小麦”示范种植区。(供稿:合江县法王寺镇 张宇航)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11-10
四川三农新闻网泸州讯(通讯员 张少榕)“‘雲仙鸡’生长在合江县榕山镇木广村的大山上,这里海拔1042米,山势高低起伏,四周绝壁悬崖,云雾缭绕,‘雲仙’二字由此命名。”11月9日下午,榕山镇乡联会理事、瑶琳农场场主王红在合江县总工会2022年农特产品推介会上向21个乡镇的工会副负责人和几十家企业老总及单位介绍:“我们的‘雲仙鸡’ 林下散养生长周期都在半年以上,年出栏达10万只以上,为让更多消费者了解,在滨江路开设了‘雲仙鸡汤’,今天特地准备了一份麻辣凉拌鸡,希望大家品尝点评,也恭候各位领导到饲养基地和消费点实地考察和消费”。“王理事,你这个鸡多少钱一斤,一般有多重?”“王总,我单位食堂常年需要,有真空包装吗?”“这个麻辣味道不错,还得教一下是怎么做的呀”“我以前就到现场参观过,也到‘雲仙鸡汤’消费过,鸡质量确实不错,马上签约吧”产品展销现场,好一派热闹景象,“雲仙鸡”展台前王红一边忙着回答大家的问题,一边与有意向性的单位签订销售合同。“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的号召,榕山镇乡联会主动融入‘拼经济、搞建设、促发展’的中心工作中,乡贤成员开挖撂荒地几百亩种植经济作物、高山散养鸡、羊等,起好示范引领作用,此次推介的‘雲仙鸡’是合江县首例成功申请的家禽业‘雲仙’牌国家注册商标,‘楠香贡米’核心种植基地已达1000余亩”。榕山镇乡联会秘书长张少榕介绍:“今天的推介会‘楠香贡米’共签约12个单位,预计销售4000斤大米,‘雲仙鸡’共签约3家,预计销售100只。下一步,乡贤会一定想更多的办法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为建设 ‘绿色生态。和美榕山作出应有的贡献’”。(文图榕山镇人民政府张少榕   15183024077)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11-10
四川三农新闻网泸州讯(通讯员 刘传福 李悦 文/图)2022年11月7日,四川省泸州市叙永县后山镇高楼村5组的村民正在采摘油茶,一片丰收的景象。叙永县后山镇高楼村5组的村民正在采摘油茶。近年来,后山镇立足当地地理条件,以财政补贴方式,鼓励农民在撂荒地上栽种油茶,并与大豆、玉米、红薯等农作物套种,不仅有效盘活了撂荒地,同时绿化了山梁子,还鼓起了群众的钱袋子,有效助力乡村振兴。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11-09
10月26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落名单公示,泸州市古蔺县马嘶苗族乡茶园村在全省上榜63个村中排第16名,泸州市5个上榜村中排省第1名。传统村落是漫长农耕文明留下的宝贵财富,承载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血脉赓续的关键媒介。马嘶苗族乡茶园村幅员面积17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100米,属于赤水河畔干热地带,植被丰茂,森林覆盖率高,拥有自然资源。茶园村作为马嘶苗族乡传统村落,其茶文化、苗家文化、红色文化历史悠久、不断交融,成为了村落不断发展壮大的坚实文化底蕴,为乡村振兴推波助澜。走进村中,片片茶山映入眼帘,空气中弥漫着淡淡茶叶清香,沁人心脾、使人沉醉。要说最为引人注目的还得是茶园村六瓢茶场,层层梯田错落有致,片片绿叶熠熠生辉,每当路过此处,总会给人一种抑制不住的采茶冲动。这里不仅仅是当地农户生活作息的休闲之地,更是茶园村产业发展的聚宝盆。继续深入村中,一座具有历史年代感的建筑物——“赢家大院”映入眼中。赢家大院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由地主嬴炳清历经10余年于民国年间建造完成。整个建筑呈“嬴”字形结构布局,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是由正房、左右厢房、内天井、碉楼、院墙构成的四合院。嬴家大院是至今马嘶苗族乡境内保存较为完好带有民国时期风格的川南民居建筑。其建筑风格、雕刻技艺和绘画技艺精湛,集中反映了这一时期本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近年来,茶园村传统村落作为区域发展的特色亮点,其产业发展潜力、文化感染力、向心力尤为可贵,马嘶苗族乡将继续守护好、发展好茶园村传统村落,留住乡亲、护住乡土、记住乡愁,助力乡村振兴。(供稿:古蔺马嘶苗族乡 罗江镕)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11-09
24小时彩色高清摄像头实时监测粮食状态;数百个传感器时刻传输仓内温度湿度;空调控温、谷物冷却、机械通风、粮情监测等先进技术,确保粮食绿色健康……近期,江阳粮食储备库,升级改造低温库,用更科技、更绿色、更智能的方法守护百姓的“米袋子”。走进粮食储备库19号仓房,一股凉意扑面而来,仓内粮面平整,稻香浓郁。保管员张尧介绍,这里储藏的是2020年产水稻,品质与新稻相差无几,仓内采用低温储藏技术,确保仓内温度常年保持在20℃左右的低温状态,抑制害虫发育、延缓储粮陈化。同时,还使用物理无害化杀灭技术和低药剂环流熏蒸技术。通过这一整套低温绿色储粮技术,提高了储粮品质,降低了粮食损耗。“政策性粮库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保供稳价的‘定海神针’。”江阳区粮食和物资储备中心负责人达庆波说。我们必须大力推广和使用绿色储粮技术,用科技为守好大国粮仓保驾护航。减少储存环节损失损耗,是实现节粮减损的关键环节。确保储粮安全,根本途径在科技创新。近年来,江阳粮食储备库综合应用低温储粮、机械通风、环流熏蒸、粮情测控“四合一”储粮新技术,加强智能化粮库建设,在质量检测、仓储环境、远程监控等领域有了新的突破,为保障粮食“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 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目前,江阳粮食储备库已投资1900余万元,升级改造低温库,实现了低温粮库全覆盖;新建检验化验室500平方米,能快速对储备粮主要指标进行检测;升级改造信息化监管系统,对储备粮实施全时段全过程的智能化远程监测和管理;安装配置了环保除尘降噪设备,有效降低和消除粉尘排放,改善储粮作业环境,提高环保能力;建立智慧消防安全系统,能在极端情况下确保消防安全。新技术和新装备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管理效能和水平,确保了储粮安全。(供稿:江阳区融媒体中心 张红 李航)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11-09
(郭荞璐 记者 范芮菱)11月8日,全国农产品深加工典型企业宣传推广活动暨泸州市农产品投资贸易合作推介会在泸州举行。活动设置产品展示、主旨演讲、经验交流、考察调研等环节,邀请120余家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代表,交流农产品深加工工作,共商投资合作事宜。省政协副主席尧斯丹出席活动并致辞。  四川作为全国重要农业大省,近年来聚焦园区建设、企业培育、项目招引、创新驱动、要素保障等关键环节,着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提档升级。2021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实现营业收入1.1万亿元,增长9%,实现利润总额1200亿元,增长20%,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我省打造了川南白酒、郫县豆瓣、东坡泡菜等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培育了五粮液、泸州老窖、新希望、竹叶青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下一步,全省将加强市场主体培育、着力知名品牌打造、深化市场空间拓展、强化质量安全保障,推动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  泸州坚持“抓大扶小、培优育强”,逐步形成以白酒制造、调味品制造、精制茶制造为代表,粮油品加工、林竹加工、中药材加工等产业竞相发展的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体系,白酒(食品)产业生态链已成为全市工业产业生态链“第一链”,再生水稻、荔枝、龙眼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四川第一。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11-09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曾佐然  11月3日,笔者来到泸县方洞镇庆丰村,只见树林间鹅舍整齐排列,上万只鹅雏成群结队嬉戏奔跑,此起彼伏的“嘎嘎”声打破山村的宁静。  “在残次林地里养鹅,产生的效益是最高的。树为鹅遮阴,鹅为树除草,鹅的粪便被林地吸收又长出茂盛的草,形成了生态种养良性循环。”泸县百家和家庭农场负责人刘梅如是说。鹅群  今年5月,刘梅租赁了方洞镇庆丰村的闲置猪场,改造后从事白鹅养殖。经过三个多月饲养,白鹅上市后供不应求,带动当地发展起白鹅饲养业,成群白鹅成为当地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养鹅周期短,见效快,但挣的是辛苦钱。”刘梅介绍说,20日龄前的鹅雏,需要一天24小时看管,担心怕冷聚堆,压坏了鹅雏;20日龄到40日龄鹅雏怕雨,做好雨天的鹅雏管理工作尤为重要。  养鹅是方洞镇毗邻的重庆市荣昌区的特色产业,市场需求量大而且效益好。刘梅的亲戚就有从事养殖销售鹅的。有了亲戚的技术支撑和销售渠道,刘梅决定做养鹅业的带头人。  没有养殖场地,怎么办?自己建投资大,而闲置房的利用成了首选。  刘梅的丈夫是驻村第一书记,在参加泸州市驻村第一书记培训时,在微信朋友圈里发布了寻找养鹅场地的微信。这个微信被方洞镇庆丰村驻村第一书记、泸县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邱旭光看到了。  原来,庆丰村过去修建了5个养猪场,但由于环保要求等,养猪场成了闲置房。如何发挥养猪场的作用,增加村集体的收入,成了邱旭光驻村以来需要解决的问题。  于是他们相约见面。培训会结束后,刘梅和丈夫实地到庆丰村考察,对庆丰村闲置养猪场和相关条件十分满意,以每年5.18万元承租了养猪场。“5月1日进场,进行设施改造。6月19日投放第一批鹅苗。”刘梅介绍说。  “小的时候在屋内放养,大了就在山坡上放养。经过两个多月,第一批鹅上市受到欢迎。”刘梅说,“林荫下是鹅最喜欢的地方,草和树叶则是鹅最喜欢的美食。”  “林下养鹅不仅生态效益好,经济效益也不错,林下鹅肉质更结实,羽毛更美观。”刘梅介绍说,她今年养殖的鹅,每斤均价在13元,每只鹅售价在90元—100元。目前,已经出售三批次鹅1.36万只,养殖场里存栏4批次鹅1.5万只。  “养殖场有固定工人4人,活多时还会聘请几名临时人员。”刘梅说,养殖场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学习养殖技术和就业的机会。养殖场流转了周边的荒山荒坡,放养大鹅,村民有了土地流转金的收入。  刘梅的养殖业发展得风生水起。通过刘梅又引进了一个业主承包了另一个养殖场,村集体又增加了5万元的租金收入。  “个人的成功只是个开始,我希望带领着村民们一起养鹅发家致富,让日子越过越红火。”刘梅表示。  鹅吃林中草、草肥林下鹅、鹅壮林中树……昔日闲置的生猪养殖场重现生机。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11-09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张立峰11月8日,记者从省人社厅获悉,四川省第八届农民工技能大赛暨第二届农民工服务周活动当天在泸州市开幕。  本次活动持续至10日,以“技能闯天下,匠心赢未来”为主题,活动分为农民工技能大赛和农民工服务保障两个专场。大赛设有“汽车维修工”“互联网营销师”“快递员”等8个竞赛项目,来自全省的161名选手将参加角逐。农民工服务周集“演、会、展、赛、介”于一体,设置“‘川韵悠扬’农民工专场慰问演出”“创业沙龙”“‘川字号’特色劳务品牌展”“就业招聘会”等15个专区,集中举办各类特色服务活动。  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举办农民工技能大赛和农民工服务周活动,是四川在农民工工作方面的重大创举,希望全省各级各有关部门以本次活动为新起点,着力稳定和扩大农民工就业,大规模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坚决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以实际行动擦亮“农民工技能大赛”和“农民工服务周活动”两块“金字招牌”,奋力开创四川农民工工作新局面。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11-09
深秋时节,泸州市古蔺县彝乡石屏镇扎山村红陈艾种植基地仍是一片生机勃勃,绿意盎然,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艾香。青青的艾草长满山间地头,美丽的彝乡山景与兴高采烈干活的彝族姑娘们,构成丰收节庆最为独特的亮丽风景。“艾草种植技术简单,艾苗三年种一次,平常就是施肥除草。”基地负责人乡贤罗洪菊说到,“现在很多村民都在问还需不需要工人,冬天快到了,就近务工是个不错的选择。同时我们还在做艾草的静加工,一箱箱艾条、艾酒、洗护用品等艾草制品被装进快递箱,等待快递上门。”据了解,红陈艾种植基地项目成立于2016年,以“公司+支部+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向农户提供秧苗和技术指导,定价收购成熟红陈艾。农户负责集中种植,计量计价、独立核算,红陈艾基地通过这种模式与项目区农户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大力推动红陈艾产业的快速发展,积极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在建设的1000亩红陈艾原料种植基地中,大棚育苗基地20亩,形成一个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的种植为基础,集产品加工、生态观光、休闲养生度假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红陈艾种植示范园区。项目实施后,辐射周边带动农户986户,其中125户贫困户,解决500多个农户就近就业。下一步,石屏镇扎山村红陈艾种植基地将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并积极打造特色品牌,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切实发挥种植大户、致富典型带动作用,激发其他农户内生动力,利用好互联网平台,不断扩宽销售渠道,实现共同增收致富。(供稿:泸州市古蔺县石屏镇 康茜)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11-08
(记者 庞玉宇)11月7日,记者从泸州市人社局了解到,四川省第八届农民工技能大赛暨第二届农民工服务周活动将于11月8日在泸州举行,来自全省21个市州的优秀技能人才将齐聚酒城赛技能、展风采。本届大赛由四川省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主办,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泸州市人民政府承办,四川银行、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协办。大赛设置汽车维修工、钢筋工、电工、中式烹调师、餐厅服务员、家政服务员、直播销售员、快递员8个项目比赛。共设立了项目单项奖(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5名、最佳风采奖若干名)和团体奖(团体优胜奖、优秀组织奖、精神文明奖)两个奖项。据了解,四川省农民工技能大赛和农民工服务周活动自2005年以来,已连续举办七届,本次大赛旨在以赛提能、以赛促训,大赛将有利于充分展现当代农民工的风采,激发农民工学技术、钻技艺、强技能的热情,全面营造关爱农民工、重视农民工、服务农民工的良好氛围。同时,农民工服务周活动还将在泸州西南商贸城举行“蜀创优品”直播带货活动;“川韵悠扬”农民工专场慰问演出;就业招聘会,农民工返乡创业成果展;“川字号”特色劳务品牌现场展示及互动、农民工原创文艺作品大赛获奖作品展演,返乡创业企业专家巡诊,创业沙龙等线下活动。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11-08
宁凌 (图片由泸县农商银行提供)  踔厉奋发新时代,勇毅前行向未来。认真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的部署要求,泸州市泸县进一步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开展“政银双基共建 助力乡村振兴”活动,通过构建“党建+金融”新格局,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促进金融工作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夯实金融支农、惠农基础,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有效激发了乡村振兴发展活力。泸县农商银行客户经理实地走访当地种植大户的生产情况。党建“赋能”探索“双基共建”新模式  红色的砖瓦、贴着黄色瓷砖的墙壁、明亮的窗户玻璃,大门上还有一个大大的“福”字……泸县嘉明镇葛林湾村六组村民陈远才一家,在“9·16”泸县地震后不到3个月就搬进了新家。“能这么快搬进新家,要感谢农商银行第一时间给我们办理了灾后重建贷款。”说起搬新家,陈远才满脸笑容,称赞贷款方便、快捷和高效。  这只是泸县农商银行与县委组织部、县国有资产和金融工作局(以下简称“县国资和金融局”)开展“双基共建”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去年,泸县在泸州市率先启动“政银双基共建 助力乡村振兴”活动,一年多来,全县各级党组织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构建起“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新格局,这项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  党建引领保障金融服务。去年“9·16”泸县地震发生后,泸县农商银行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全行党员干部积极投入到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中。灾后12小时,调配流动汽车银行赶赴震中福集镇,开通金融服务绿色通道,切实保障灾区各项金融服务“不断档”。组织党员先锋队在福集镇大田社区集中安置点设立金融服务点,将基础金融服务搬进帐篷银行。在保障金融服务的同时,该行党员志愿者积极参与安置点救灾服务工作,捐赠生活物资。同时,还向社会募集超过33吨生活物资,投放灾后重建贷款,帮助灾区群众渡过难关,为灾后重建注入金融“活水”。  共建活动夯实党建基础。在贯彻落实“政银双基共建 助力乡村振兴”活动的基础上,泸县县委组织部、县国资和金融局与泸县农商银行依托镇、村党组织优势,在泸县所有村委会打造支部共建活动室251个,共同开展组织生活;搭建“双基共建”平台,累计为辖区176个村、9.55万户农户建立经济档案,预授信8.1万户、金额55亿元,农户用信1.1万户、发放贷款10亿元,这些资金解决了群众搞农业生产、谋致富发展中的资金短缺难题,实现了群众得实惠、集体得收益的总体目标。  挂职专干积极献力献策。泸县农商银行制定《金融专干岗位职责》,派驻24名支行党支部书记和58名党员任金融专干、村主任助理,在地方政府招引重点企业、对接重要客户、洽谈重点项目中发挥了金融人才支撑作用。他们协助派驻单位做好金融工作及经济发展规划、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规划。派驻金融专干列席派驻单位党委会,定期向镇党委、政府汇报“政银双基共建”工作开展情况,就相关工作进行总结分析,为下一步工作推进打下坚实基础。挂职机制带来良好的社会效应,不仅培养了金融派驻干部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情怀,也拓展了干部培养新路径。泸县农商银行在地震灾区设置金融服务点。服务“赋力”搭建“双基共建”新平台  “中秋、国庆假期,我们这里热闹得很,很多游客都慕名来钓虾、买虾。”喻寺镇鸦峰岩村稻虾养殖大户蒋明江说,“今年稻虾养殖丰收,要特别感谢农商银行‘整村授信’的支持,上半年虾苗采购时资金急缺,我在四川农信手机银行‘一键’支用‘蜀信e·小额农贷’,拿到30万元贷款,解了燃眉之急。”  据了解,自“政银双基共建 助力乡村振兴”活动开展以来,泸县县委组织部、县国资和金融局与泸县农商银行共同构建了信息对称的金融服务平台,深化党建共建成果,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共赢的政银和银村关系。  搭建整村评级授信平台。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更好地服务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泸县农商银行全力推进“整村授信”工程。村社和农商银行一起开展走访摸底,打通小额信用贷款绿色通道,预计用3年时间对全县30余万户居民实现100%建档立卡、100%评级授信,打造农村金融服务大数据系统,让守信的人以“免抵押、免担保”的低门槛方式获得贷款支持,为其贷款提供更便捷的绿色通道。截至目前,泸县农商银行已为全辖所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0万余户群众进行建档评级授信,金融服务成效显著。  惠民政策送到田间地头。通过搭建平台,泸县农商银行坚持金融知识普及与“整村授信”政策宣传相结合,详细介绍普惠金融、“整村授信”的意义和目的,通过多方位宣传、讲解,提升群众对“整村授信”的认知度,进而提高参与度。通过主动与村内经营大户等进行对接,进行先授信、先体验,得到认可、支持和配合,取得了较好效果,有效解决了涉农、小微、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融资难的问题,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带动农民发家致富。同时,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切实满足脱贫人口小额信贷需求。在县域内开展“送码入户、一键贷款”信贷直通专项活动,畅通农村贷款申请便捷通道。  关注学子成长助力圆梦。泸县农商银行与教育主管部门、各村社联动,做好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发放工作,为困难家庭学生减轻经济负担,解除后顾之忧。每年通过“逐梦计划”“雁来龙城”“金融志愿者”等大学生实习实践活动,为广大学子提供业务条线和专业技术等多类社会实践岗位30余个,搭建起学以致用的平台。同时,向大学生发放实习补贴,让学子们更好地关注家乡、了解家乡、服务家乡。积极为大学生创业提供金融服务,激发广大回乡大学生的干事创业热情,支持他们创业。业态“赋效”构建“共建共赢”新格局  “婆婆,您在村上就可以存取养老金,不用再去镇上啦。”10月8日,泸县农商银行驻村金融专干、村主任助理胡元强引导喻寺镇谭坝村群众在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办理存取款业务。对此,喻寺镇谭坝村党总支书记马仕彬说:“自从村上设立了金融综合服务站,存取款、生活缴费、贷款申请等事务在村里就可办理,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方便了!”  村民足不出村就能办理金融业务,主要受惠于四川农信着力打造的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建设。目前泸县已打造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73个,惠及群众25万人次,有效解决了农村金融设施薄弱、金融产品服务供给不充分等问题,确保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得到有效满足。  数据赋能提升工作效率。泸县农商银行不断拓展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提升服务便捷性和客户满意度。在村便民服务中心设立村级信贷服务窗口,各支行客户经理到窗口驻点,提供信贷业务咨询、办理服务。同时,加大“蜀信e·贷”“蜀信e·小额农贷”等智能贷款产品的宣传力度,简化贷款手续,提高办贷效率,降低办贷成本,客户借助手机银行即可实行线上用信、放款和还款。同时,将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建设成为集金融、政务、电商、物流等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服务站点,为农村地区居民提供更加完善、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务。  拓展乡村振兴渠道场景。泸县农商银行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服务“三农”、助力乡村振兴的实际行动,持续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强化基础金融服务。建设集“金融+政务+村务+电商+民生+物流”的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为农村地区居民提供更为完善、便捷的金融服务,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积极打造智慧医疗、智慧商超、智慧停车、智慧校园等项目,丰富基础金融场景。积极将桂圆、花生等地方特色农产品引入四川农信“蜀信e·惠生活”平台进行销售,促农户增收。  提升农村居民金融素养。通过多方位、多渠道宣传,广泛普及国家金融政策和金融知识,大力开展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反假币等宣传工作,让农村消费者掌握更多的金融知识,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  今年,泸县县委组织部、县国资和金融局与泸县农商银行签订了“提升金融环境,助力乡村振兴”合作协议,此举标志着更多的金融资源将配置到农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有效满足乡村振兴的金融需求,推动城乡融合快速发展。泸县农商银行负责人周正洪表示:“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以‘政银双基共建 助力乡村振兴’为契机,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创新金融产品,提升服务质量,加大服务‘三农’力度,围绕阵地共建、队伍共育、服务共享开展试点探索,着力提高共建支部履职能力和服务能力,为泸县经济发展提供有力金融保障,为乡村振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11-08
四川农村日报讯 马潇潇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文/图  “利用高粱收获后的山坡地空档期种植一季大头菜,不仅增收,又避免了地头放荒长野草。这几年我年年在高粱收获后种植一季大头菜,年年都获得了好收成。大头菜经过传统方法腌制后销售,价值倍增,加上高粱的收入,每亩山坡地实际收入可达 1 万元。”11月7日,笔者来到泸州市江阳区况场街道红山村,牟霞会和老伴一边在地里除草,一边介绍。牟霞会管理大头菜。收了高粱马上种大头菜  今年68岁的牟霞会是红山村留守老人中有名的种植大户。这些年她和老伴虽然留守在家,但利用自家的5亩山坡地种植高粱,每年都有2万元的收入。  虽有收入,但牟霞会却不满足,她每年在高粱收获后就利用空闲的山坡地种植一季大头菜来增收。牟霞会告诉笔者,她种大头菜都抢一个“早”字,每年9月移栽,12月就可以采收。时间虽然只有3个多月,但大头菜亩产量可以达到4000斤左右。  据了解,红山村是况场街道万亩大头菜种植示范村,近几年大头菜种植面积虽有减少,但很多村民通过挖掘土地潜力,提高复种指数,纷纷利用高粱等收割后的空闲地种植大头菜,既控制了杂草的生长,减少了来年翻地成本,让土地越种越肥,还增加了土地的产出,实现粮菜轮作,钱粮双增。  “利用高粱收获后空闲地种植一季大头菜,确实有账可算。”牟霞会说,高粱亩产500斤,按平均每斤4元计,可收入2000元,而大头菜亩产量可达4000斤,即便卖鲜大头菜按每斤0.5元算,亩收入都有2000元。高粱加上大头菜的收入,实际每亩山坡地收入可达4000元。大头菜加工出售增值4倍  “我收获大头菜后,都是采取传统方法腌制后销售,实际大头菜每亩带来的收入可达8000元,是卖鲜大头菜的4倍。”牟霞会欣喜地说。  牟霞会每年在大头菜收获后,她就把大头菜一个个串挂在房檐下或专门的竹竿上,将水分晾晒到一定程度,然后清洗,待晾干表面水分后,用辣椒、花椒、八角、茴香等合成的调料腌制大头菜。然后,她把大头菜一个个装进陶坛里,一层层压紧压实,装满后密封坛口,以隔断外界空气,让大头菜与调料在坛内融合、发酵,放置时间在3个月以上。腌制成熟后,打开陶坛,股股醇香从坛口飘出,清香扑鼻,沁人心脾。无论是煲汤还是炒肉,嚼在嘴里都是香脆爽口。  牟霞会告诉笔者,她从小跟着父母种植、腌制大头菜,对传统的腌制大头菜的方法早已烂熟于心,信手拈来。这些年村里有的种植户也种了很多大头菜,但种多了,村民们就不再按老传统腌制,甚至串挂晾晒都免了,扯起放在地里晒一晒就加盐直接腌制在专门建的水泥池里,或是大塑料袋里,然后卖给外来的商贩。因其腌制品质不高,价格自然也上不来。牟霞会却一直坚持采用传统腌制法用的是陶坛,虽然这几年坛子变大腌制的大头菜量多了,但她的腌制方法和配料没有一丝改变。牟霞会说:“传统的腌制方法虽然程序和工作量多一些,可价格是卖鲜大头菜甚至简易腌制的几倍,并且一年到头都可以卖,腌制在陶坛里的大头菜也不会坏。”  牟霞会掰着指头算起了增收账,2斤鲜大头菜可以制作成1斤腌大头菜,2斤鲜大头菜卖1元,而2斤鲜大头菜腌制后可以卖到4元,增值4倍,1亩大头菜收获4000斤,鲜售只能卖2000元,而腌制后可以卖8000元,比卖鲜大头菜就多了6000元。  这几年,牟霞会靠着5亩山坡地循环种高粱和大头菜,年年都获得了5万余元的收益。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11-08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李小波 梁龙海 陈相  “好在理事员刘军带我种了13亩茶叶,今年前三季度的茶叶收入,我算是村上赚得盆满钵盈者之一!”近日,笔者在泸州市纳溪区护国镇德红村采访时,该村种茶大户朱应桥谈起乡村理事员刘军带领村民全面致富奔小康时,他喜笑颜开地说。  朱应桥的喜悦,仅仅是纳溪区党建引领“乡理乡清”乡村治理一个生动镜头。近些年来,纳溪区大力推行党建引领“乡理乡清”乡村治理新模式,从各行各业选聘127名乡村理事员,参与乡村发展和治理工作,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增收致富“带头人”“当乡村理事员就得带头干,与广大村民利益与共,推动发展慢的产业项目快速发展起来,让村民有甜头、有劲头、有盼头。”护国镇商会会长、德红村种茶大户刘军被选为乡村理事员后,加快改建茶叶加工厂、扩种茶山的速度,破除不少群众种茶的畏难情绪。  “刘军原本就是我们村里的种茶制茶大户,又被选为乡村理事员,不仅自己扩种茶,还教我们种茶。”德红村二组村民刘林森说,现在全村80%的家庭都参与种茶制茶,每亩土地年均增收4000元以上。德红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茶产业“明星村”,2021年村民人均增收达6500元。  据纳溪区组织部干部张晓萍介绍,在选用乡村理事员时,纳溪区按以事择人、人岗相适原则,以“村民推选+组织考察”方式,让村民从离职村干部、农村党员、本村商界爱心成功人士中推选初步人选,再由镇(街道)党(工)委成立考察组,对初步人选的政治素质、履职能力、群众口碑等方面进行考察,确保其政治过硬、作风扎实、能力出众。民事民办“联络人”  据了解,乡村理事员主要开展社情民意掌握、跑腿跑路、矛盾纠纷化解、群防群治、农产品安全协管、聚合民力等工作。通过实践探索,逐渐形成“大事一起定、难事一起上、事事有人管”的良好格局,让过去“干部要群众干”转变为“群众自己要干”,群众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这条路以前大坑小凼的,我们骑摩托车、电瓶车都不晓得摔了多少回。”“感谢宋厚芬,这条难修的路,在她 的 努 力 协 调 下 ,几 天 就 修 好了。”……11月2日晚,永宁街道安富村一社的村民正沿着新修缮的1.5公里通村公路散步唠嗑。他们口中的宋厚芬是安富村的乡村理事员,他们所说的“难修的路”是一条因村民筹集资金出分歧的问题路。  自担任安富村乡村理事员后,宋厚芬就开始为这条“问题路”奔忙。她了解到,这条路未修缮的原因是“各家有各家的意见,思想不统一”,于是她就到沿线农户家里拉家常。在做通思想工作后,宋厚芬便带领村民用 2 天时间,筹集好修路所需的10万余元材料费,并组织村民投工投劳,仅用 3 天时间就完成道路硬化。  为调动乡村理事员的积极性,纳溪区一方面加强保障,设立乡村理事员管理办公室,区财政每年提供资金用于日常活动、调研学习等经费支出;探索乡村理事员列席、旁听所在村党组织会议制度,给予乡村理事员合理的岗位待遇,让其干有所得。另一方面严格考核,每年组织聘任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群众代表对乡村理事员开展测评。通过不定期实地走访、电话沟通等方式,了解乡村理事员遵规守纪、履职尽责情况。矛盾纠纷“调解人”  “这个处理结果我们满意,也为镇村干部设身处地的调解方式点赞。”近日,上马镇江田村乡村理事员董洪伦成功化解一起邻里矛盾,为这个搁置了40年的纠纷画上了圆满句号。  何某清、何某明是江田村两兄弟,因自留山林地四界内的空闲地起了矛盾纠纷,由于历史问题较为复杂,每次调解都无果而终,双方矛盾日渐激化。为妥善处理该起纠纷,董洪伦主动加入调解组,对纠纷林地进行实地走访,召集双方子女开展座谈协商,最终双方握手言和,达成共识,签订调解协议书,并重新分割了划界。  依托农村熟人社会的特点,纳溪区充分发挥乡村理事员有威望、有人缘的优势,有效提升村民乡村自治的参与度和组织度。今年以来,纳溪区乡村理事员共参与招引对接项目50个,助力盘活闲置资产20余处,带动1000余名村民群众增收致富;发动村民自筹资金,建设“户户通”公路、路灯等基础设施项目32个;建立道德评议会等群众组织300余个,“乡理乡清”乡村治理新模式初见成效。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11-08
四川三农新闻网泸州讯 (通讯员 陈瑶)“太惊讶了,我记得办理农房审批是在二楼,没多少资料却上下来回跑,一点都不方便,今天我办理农房审批和医保报销,在一楼就不一会儿办完了。”先滩镇金棠村村民唐德友为了修房子,专门从外地回到先滩镇办理相关手续。自先滩镇党委启动民心守护工程以来,先滩镇始终为群众“疏赌点、解难点、消痛点”。通过前期走访调研发现,政务服务质效是群众最为关切的问题之一。为帮助群众“疏赌点、解难点、消痛点”,先滩镇将政务服务中心改造升级提高政务服务质效,作为民心守护工程的重点项目。多方筹措资金40万元,于10月中旬先滩镇便民服务中心改造升级全部完成,并建立一体化服务、一层楼办理、一个人对接、一件事一次办的“一站式”服务模式,提高了政务服务质效,受到了群众的点赞和好评。办事群众扫“一件事一次办”二维码改善办事环境,让“一站式”政务服务更有温度来办事的朱定九说:“这大厅和之前的大不一样呢,不仅环境变好了,感觉办事效率也变快了,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还很热情,感觉政府在真正的为我们老百姓考虑”。据悉,在改造升级前面向群众服务的部门分布在政府大楼1、2、3楼,群众办事不知道找谁,上下来回跑耽误时间。升级后,将除党建办外的所有部门全部进驻一楼政务服务中心,实现“一楼通办”服务。设社会事务、农业农村、社会治理、综合执法统计项目4个办事服务区,服务窗口28个,进驻人员56名,可办理各类服务事项100多项。很多时候群众来办事,不知道找谁,而且在遇赶场天办事时,排队的人较多,只能站着排队。现在好了,升级后的中心设置有咨询台和等待休息区,布置休息座椅、免费提供书籍、便民充电站、便民服务箱、适时开放冷暖空调,营造出温馨服务环境。同时,中心还不断开展延伸服务,增加“办不成事窗口”和党员先锋岗,为办理业务遇到困难的群众提供政策解释或业务帮办。工作人员热情为群众办理业务推行特色服务,让“一站式”政务服务质量更高在先滩镇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徐显强看来,“我们倡导的“一站式”服务模式,是要实现群众述求收集在一个地方、办事在一个地方、矛盾化解在一个地方,让工作人员多跑腿,人民群众少跑路。”为将“一站式”服务理念贯彻到底,先滩镇政务服务中心全面推行 “帮办代办”“首问责任岗”“一站服务” “预约服务”“24小时咨询”等特色服务。建立15支“代办帮办服务队”,实现重大投资项目、工程建设项目全程代办帮办服务。也为老弱病残孕、退役军人等特殊群体提供疫苗接种、核酸检测、残疾人测评、退役军人优抚政策办理等上门服务,让群众充分感受到高质量的政务服务。 除了解决群众想解决的问题,先滩镇还主动作为,组织镇村干部通过走访入户,对增减双挂钩、疫苗接种、征兵政策及防范电信诈骗等知识进行宣传讲解,提高群众对各项惠农政策、金融保险、征兵信息等政策的知晓率,让政策惠及更多的群众。群众向咨询台咨询如何办理业务建立长效制度,让“一站式”政务服务效率更快日前,家住先滩镇老龙口村的冯朝科,通过村务信息公开栏看到医保报销工作人员的电话,经咨询把所有资料准备齐全后,来到先滩镇政务服务中心医保窗口,申请办理医保报销,不到三分钟就全部办理完毕。经了解,冯朝科能够如此高效的办理业务,源于先滩镇政务服务中心建立了便利化服务制度。此项制度包含三个内容。一是制作“先滩镇村(社区)便民服务信息公示栏”,公示帮(代)办队伍人员姓名、电话、负责区域,让群众办事有人“帮”;二是制作“一件事一次办”二维码,扫一扫便知道在先滩镇能够办理的业务和需要准备的资料;三是推动“政务+金融”服务,提供转账、小额取款、社(医)保缴费等业务,群众办事不再“两头跑”。为持续打造群众满意的服务窗口,先滩镇政务服务中心还建立了多项长效机制。一是建立“一件事一次办”制度,梳理86项群众最关心的服务事项,形成“一件事一次办”清单,减少群众办事环节、办事时间。二是建立“一枚印章管审批(服务)”制度,全面启用“审批服务专用章”,下沉审签权利,由中心主任或窗口负责人审签即可,解决群众“多头跑”“盖章难”的问题,该制度让群众盖章平均减少2个环节以上。梨树塆村村民朱代蓉说:“现在前来办业务,不仅手续简化了,而且流程也很简单,需要什么,政府就提供什么服务,还缩短了办理时间,对老百姓来说方便多了。”“我们把各岗位办事人员电话号码公布,提供24小时咨询服务,让群众通过“预约服务”制度高效办事,便民服务中心24小时“领导坐班”,处理办事中存在问题,优化办事效率,提高窗口服务质量,全力将便民服务中心打造成联系群众的桥梁、政府形象的典范。”先滩镇党委书记朱华伟表示。下一步,先滩镇将持续发动机关干部和党员干部深入基层,走近群众身边,倾听群众呼声,解决群众困难,实施更多类似于便民服务中心改造升级的民心守护工程,通过民心守护工程不断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让群众幸福满满。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11-04
10月31日,阳光洒照在泸州市龙马潭区胡市镇来龙社区杨沅家庭农场,110余亩紫米稻喜获丰收。紫米稻田内,一片金黄灿烂,成熟饱满的谷穗迎风摇曳。收割机发出阵阵轰鸣,一排排谷穗在机器的带动下被迅速收割,实现颗粒归仓。“紫米每年的收获季节,就是在10月底到11月份左右,今年我这里110多亩地,全部使用机械收割,每天能收割10余亩地,几天时间就能全部收完了。”龙马潭区杨沅家庭农场负责人罗强介绍说。罗强、杨登原夫妇早年在外务工,2018年,夫妻俩怀揣着返乡创业梦,回到家乡承包了110亩田地,办起了家庭农场,选择发展紫米种植,成为了当地小有名气的“新农人”。几年来,在当地农技人员的帮助下,夫妻俩不断学习种植技术,提高了紫米稻的产量和品质,今年预计产量可创新高。“今年我们一共种了110余亩紫米稻,预计能产4万多斤紫米,按每斤25元的批发价卖,能卖100余万元。”杨登原笑着说。紫米又名紫糯米、紫珍珠,因碾出的米粒细长呈紫色而得名。紫米中富含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素有“米中极品”之称,是较珍贵的水稻品种,因此其价格居高不下,市场前景十分可观。“我们种的紫米主要售往北京、广州等一线城市,在本地也有客户找我们订购,销路还是比较好的。”杨登原介绍说。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农村地区广阔的发展前景吸引了许多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投入农业生产。依托龙马潭区便捷的交通优势,目前一大批返乡创业的“新农人”已发展起了黑玉米、三红蜜柚、红膏蟹等特色种养殖产业。随着当地农业产业扶持政策的落实和农业技术推广,一个个独具特色的农业产业逐步走上规模发展的良性轨道。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描绘的宏伟蓝图极大地鼓舞了我们继续深耕农业,把我们的家庭农场做大做强,同时带动更多的乡亲们加入到我们的特色产业种植中来,带动乡亲们增收致富。”杨登原坚定地说。(供稿:龙马潭区融媒体中心 邹文皓)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11-04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