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秋高气爽,碧空如洗。走进合江县凤鸣镇新洋村种养循环产业园,原来的200亩撂荒地已经焕然一新,放眼望去,到处都翻滚着绿色的“草浪”,这里便是泸州旺久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金牧粮草种植基地。今年以来,凤鸣镇新洋村大力实施“万企兴万村”,将泸州旺久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招引落户,发展金牧粮草种植和仿生态黑猪养殖。“金牧粮草蛋白含量高、含糖量高、亩产量高,且抗寒耐暑、抗旱耐涝、抗病虫害,牲畜食用后可提高免疫力,比普通牧草喂养出的动物抗病性要好很多。此外,这种草一旦种下,可以连续收割20年,为后期养猪提供了保障。”公司负责人蔡驿坡介绍到。“我家的地租给公司了,每亩租金400元。我在基地浇水、施肥、割草,平时还在猪场干点杂活,一年四季都有活干,挣个3万多块不成问题。”正在基地务工的村民税小军说道,提起土地流转的事,他十分有劲儿。牧草项目实施后,像他这样的农户,还有100余家。种草只是开始,重头戏还在后头。目前,仿生态黑猪养殖基地已拔地而起。这是一个集地暖、空调、5G网络、自动喂养于一体的现代化养殖场。前不久,首批100余头种猪已经入住新家,年底将迎来2000余头仔猪。到2023年,5000头安装有GPS定位的生态黑猪将全部入住于此。除了美好家园,这群生态黑猪还拥有一个2000余亩的“运动场”,它们在每天在林中“运动锻炼”,“身价”也将成倍增长。据了解,凤鸣镇新洋村突出党建引领,在人、财、地上下功夫,通过引进企业,加快土地流转,引导农户进厂务工,走出了一条“党组织+村集体经济公司+企业+农户”的发展路子。目前全村土地流转面积超过1000亩,村集体经济公司通过统一流转土地、入股分红、提供服务等获得收入,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益突破20万元。在希望的田野上,金牧粮草蓬勃生长。新洋村种养循环产业园伴随着乡村振兴的步伐,已按下了草畜联动、种养循环的“启动键”,而新洋村的发展也将按下“加速键”,3558名村民的乡村振兴梦将逐渐变成现实。(供稿:合江县凤鸣镇 廖凯 罗壹心)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11-04
( 曾佐然 余翔 记者 庞玉宇 文/图)11月2日,巴蜀鱼米之乡泸县玄滩示范区——泸县玄滩镇新山村双稻双虾产业基地种植的再生稻成熟了,农户正忙着收割水稻,捕捞鲜美的大头虾。 村民捕捞大头虾“你看,我们养殖的大头虾个头肥硕、肉质鲜嫩。批发价60元一斤,客户抢到要。今天捕捞后,要吃大头虾只有等到明年10月份了。”泸县海牧专业合作社技术总监廖萌高兴地说道。活蹦乱跳的大头虾、鲫鱼被捕捞到田边,就地分拣、称重、装车,发给订货商。“今年是双稻双虾首次收获,中稻亩产在900斤,再生稻亩产400斤没有问题,大头虾每亩100斤左右,鲫鱼50斤。”新山村党总支部书记、村集体资产公司负责人胥世平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稻农收割再生稻据玄滩镇副镇长王邦全介绍,玄滩镇争取到2021年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巴蜀鱼米之乡项目资金共400万元,在新山村建设稻虾养殖基地400亩,2022年4月建成后由新山村村集体资产公司主导,泸县海牧专合社技术入股,实行“中稻+再生稻、小龙虾+台湾大头虾”双稻双虾种养模式。今年基地年产小龙虾6万斤、台湾大头虾6万斤,产生效益420万元,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稳粮增效、稻渔双赢”的良好效益,助力乡村振兴。“泸县以打造巴蜀鱼米之乡为契机,积极搭建一二三产业互动平台,打造集人文、产业、美食、景色于一体的绿色旅游观光农业产业格局,让农村有景可看、农业有钱可赚、农民有活可干。”泸县农业农村局总经济师张庭胜介绍说。泸县有着川南鱼米之乡的美誉,全县有水产养殖水面6.48万亩,2021年水产品总产量4.76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值10.6亿元,稳居全省前三。2018年以来,泸县稻虾产业发展迅速,现有稻虾综合种养大户230户、稻渔家庭农场110家、专业合作社14个、1.2万亩市四星级稻渔现代农业园区1个。截至2021年底,全县发展规范化稻虾综合种养3.2万亩,带动农民稻田养虾11万亩,小龙虾产量达1万吨,直接经济价值4亿元。村民捕捞大头虾今年,泸县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泸永江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机遇,联动永川、江津、隆昌、合江,合作探索“农业+”发展思路,深挖泸县区位、气候、资源、技术优势,狠抓政府引导、政策扶持、科技推动、龙头带动、业主经营等措施,大力推广“双稻双虾”高效养殖模式,加强资源共享、品牌共建,全力推动小龙虾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力争到2035年全县发展规范化稻虾综合种养达25万亩,产量5万吨,产值25亿元。与永川、江津、隆昌、合江等毗邻地区共同打造川渝稻虾优势产业带,共建100万亩“巴蜀鱼米之乡”,助推川渝融合发展。 泸县成立以县长为组长的“鱼米之乡”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高位谋划、高标推动,力争做到“鱼米之乡”有形、有态、有品、有味,积极推进泸县“鱼米之乡”建设。结合泸州做优“东翼”战略,以及泸县“鱼米之乡”建设实际情况,以泸州市四星级稻渔现代农业园区(玄滩镇)和泸州市委、市政府打造泸永江融合发展示范区(百和镇、云锦镇)为“双核驱动”,打造“鱼米之乡”发展“引擎”;以争创省级稻渔现代农业园区玄滩镇、石桥镇、毗卢镇、方洞镇为稻虾种养示范片,以及泸永江融合发展示范区百和镇、云锦镇、立石镇、兆雅镇、太伏镇为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片为“两区引领”,有序推进泸县“鱼米之乡”发展。龙头引领,带动群众。泸县大力招商引资,引进培育龙头企业、专合社,打造建设培育一批稻虾种养示范基地。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采取“专合社+农户”“企业+农户”“园区+业主+农户”的发展路子,大力发展稻虾种养示范基地、示范带,建成稻虾种养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强化支持,增强保障。泸县不断强化政府扶持力度,增加对稻虾优势产业的补助,发挥政府投入对优势产业的撬动作用。整合多部门多种项目资金,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多元长效投入机制。调动金融部门的支持力度,推动“龙虾贷”信用贷款、贴息贷款等,解决农户贷款难融资贵问题,推动稻虾优势产业快速发展。提升品质,延伸链条。转变养虾模式,从“大养虾”到“养大虾”转变,打造区域虾稻米、稻田虾品牌,做好品牌营销,不断提升虾稻米、稻田虾品牌价值。依托“中国龙文化之乡”和龙城名片将龙虾和龙眼打造为龙城的两大特色亮点产业,深挖“龙文化”产业效益,让龙虾、龙眼与龙文化快速融合,在玄滩镇泸永高速连接线规划建设小龙虾美食一条街,带动农业、餐饮、旅游、服务业产值的快速递增,促进泸县旅游业的提格升级,全力推动小龙虾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泸县大地,正展现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鱼米之乡新图景。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11-04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曾佐然  作为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相融合、乡村振兴接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示范村,泸县海潮镇小白村的桂圆树下如今成了另一个发展空间,套种应季的蔬菜和瓜果不但能充分利用好土地资源,而且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11月2日,笔者来到泸县海潮镇小白村尚美生态园,园内桂圆林下的小白菜、莲花白各类应季蔬菜长势喜人,正陆续上市。采收蔬菜小白村9组蔬菜种植户刘孝和从凌晨4点就忙碌起来,收割莲花白。收购商把把车开在蔬菜地边,验菜、装筐、过秤、上车,送往泸州批发市场。  “批发价0.7元一斤,今天有2000多斤。”小白村9组蔬菜种植户刘孝和说,他种植莲花白60亩,亩产6000斤,按批发价0.7元计算,一季收入25万多元。  刘孝和的白菜种植在桂圆树下,为了让白菜生长得更好,刘孝和在技术人员指导下,在施肥时选择有机肥,白菜长得非常结实且口感好,深受顾客喜爱。  在桂圆树下种植蔬菜的不仅仅只是刘孝和。当地种植户易先华也种植40多亩蔬菜,他种植的茄子已经接近尾声。易先华聘请村民帮他采摘蔬菜的同时,他用手扶式耕整机又开始平整土地,为种植新的蔬菜作准备。  刘孝和耕种的土地,是泸州市尚美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承包桂圆林下的土地,是晚熟桂圆集成技术示范园。  “老板承包桂圆林之后,村集体、村民都有承包收入。土地归村民去套种蔬菜,三方都有好处。”小白村党总支书记王静说。  桂圆林的老板不光不用请人帮忙锄草,连给果树施肥的开支也节省了。因为种上蔬菜,不仅阻止了杂草的生长,而且蔬菜不要的叶子腐烂后还能作为肥料。  小白村依托成片的桂圆林,以及林下种植的莴笋、花菜、莲花白等,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探索新的种植模式,小白村在乡村振兴进程中迈出了有力的步伐。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11-04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李宣勇 李淼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文/图  近日,笔者走进泸州市江阳区邻玉街道兴隆村,只见田间的再生稻随风舞动,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腰,放眼望去一片金黄,与蓝天白云和青山绿水构成一幅美不胜收的秋收画卷。看着已经进入收获期的再生稻,兴隆村党总支书记高金海感慨地说:“今年虽然遭遇了持续干旱,好在兴隆村地处长江边,加之抗旱设施给力,才保证了今年全村蓄留的近1000亩再生稻获得丰收。”高金海(右)和农技员为再生稻测产量。  地处长江边的兴隆村是典型的丘陵山村,水稻一直是该村的主导产业,每年水稻种植面积都在2000亩以上,其中能蓄留再生稻的稻田有近1000亩。但今年水稻扬花灌浆后,一场长达40多天的持续干旱袭来。  面对严峻的旱情,兴隆村党总支充分依托地处长江边的区位优势和提灌站等水利设施,让长江水源源不断流进了干涸的稻田。而针对长江水不能流进部分蓄留再生稻的田块,村干部动员村民在相互调借山坪塘、鱼塘用水的同时,把已废弃多年的水井重新清理后利用起来,抽井水灌溉,有效地缓解了持续的旱情对蓄留再生稻田块水稻的影响,确保再生稻得以成功蓄留。目前,兴隆村近1000亩再生稻已经成熟进入收获期。  再生稻是一种新的水稻种植模式,在一季稻成熟之后,只割下稻株上部约2/3的稻穗,留下1/3的植株和根系适当施肥和培育,促其腋芽萌发,再长出一季稻子。由于再生稻不需要重新育种,也减少了整田、插秧等等环节,一般情况下头茬水稻的肥料已经足够满足它们的养分需求,而且粉碎了的秸秆也可以作为肥料。中稻收割后只需增施少量肥料,对于农民来说,管理更简单,前期投入成本低,节肥、节工,种植性价比高。因为再生稻是在原有稻株上继续生长,所以大约2个月后即10月后期便可成熟收割,实现“一季水稻、两次收获”。  高金海介绍,由于今年抗旱有力,不仅兴隆村的2000余亩中稻获得丰收,蓄留的再生稻也获得丰收。经街道农林中心测产,兴隆村今年中稻亩产达到了650公斤,再生稻平均达到了200公斤。而再生稻的实际生产成本每亩大概是50公斤稻谷,照此计算,今年兴隆村的再生稻每公斤按4元计算,每亩就要实现增收600元。“尤其让村民高兴的是,再生稻米品质优、口感好,深受消费者青睐。很多村民的再生稻还没收上来,就已经有客商前来和村民签订收购合同了,现在村里的再生稻大多已被抢购一空了。”高金海激动地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11-04
(龙婧 许紫艳  记者 庞玉宇 文/图)“亲,你看你今年认领的这棵爱媛,果子和形状都长得挺不错,产量可能有30多斤。你看你是带亲朋好友来摘,还是我给你快递过来……”近日,在段雪梅家庭农场的橘园里,橘农段雪梅正在同顾客进行手机视频对话,在线介绍认养橘树的长势情况。回归自然,去田园采摘果蔬感受农家美味,已不算是新鲜事。在泸州市纳溪区天仙镇的爱媛橘树种植基地又有了新体验,到基地认购果树“承包”果树一年的果实,开启现实版的“开心农场”,市民们不但实现了“私家田园梦”,也让橘农收入翻番。橘农在线介绍认养橘树的情况从2020年开始,段雪梅尝试利用“认养”模式经营自家的橘园。所谓“认养”,就是无论你身处何方,都可以通过实地或者照片、视频察看并选取果树,缴纳认养费,与橘园主人签订认养协议。认养者可享有该棵果树一年所产水果的所有权。为让认养者放心认购,段雪梅经常和认养者在线视频聊天,让认养者了解果树的成长过程、果树相关知识。认养者还能看到柑橘的生长情况,也可随时到她家柑橘园实地察看。顾客采摘认养的果树顾客李晓红说:“我觉得这种形式很新颖,橘子还没成熟的时候我们就到这里来考察过,观看过果园,他们教我如何修枝施肥,现在果子成熟了,我们可以带上朋友一起来采摘,成就感满满,味道很好,果实也很饱满。”段雪梅通过微信朋友圈、网络平台宣传她家的认养橘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经过2年实践摸索和推广,今年,段雪梅家30余亩橘园近1000余棵橘树被认养一空,从过去在家坐等水果贩子来收购,到现在客户在线预订,借助全新的销售模式,段雪梅享受到了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和红利。“网络销售模式是当下最适合打通乡村与城市连接渠道的模式,对农场来说省掉了中间商的销售环节,我们在利润上就有了明显的提升,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滞销的问题。”段雪梅表示。据了解,如果在传统销售模式下,段雪梅的30余亩柑橘收入仅5万多元。通过认养模式,销售收入超过16万元,几乎翻了3番。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在新的现代化征程上,应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坚实保障。如今的农村,农民手中的手机正在成为“新农具”,农民成为“新网红”,直播成为“新农活”。移动互联网降低了农民用新技术创业的门槛,通过网络发展企业逐渐成为新潮。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11-03
(胡容 记者 范芮菱)近日,在泸州市泸县玄滩镇新山村“双稻双虾”养殖基地,机耕道两侧再生水稻已接近成熟。作为养殖基地技术总监,廖萌正在忙着再生稻田里小龙虾的养殖。  “‘双稻’就是一季中稻加一季再生稻,‘双虾’则是4月栽秧后在4月底5月初投放养殖大头虾(罗氏沼虾),9月上市后,又在10月到次年4月养殖小龙虾。”廖萌说。资料图片  这是泸县探索出来的“双稻双虾”种植养殖模式。近年来,泸县玄滩镇新山村投资400万元,建设“双稻双虾”养殖基地400亩,现已基本建成投产。  与此同时,在泸县石桥镇洪安桥村的蔬菜种植基地里,娃娃菜长势喜人。“预计11月中旬成熟,今年探索种植的130亩娃娃菜,亩产达3000斤。”石桥镇洪安桥村党总支书记邱宗祝说。这是石桥镇洪安桥村在果蔬套种成功发展的基础上,探索出来的稻蔬轮种。  除了130亩的稻蔬轮种,在洪安桥村蔬菜种植基地里还有170亩果蔬套种。邱宗祝介绍,洪安桥村蔬菜种植基地占地300余亩,常年种植莲花白(春秋两季)、花菜、茄子、丝瓜、南瓜、苦瓜、娃娃菜等,年产鲜菜大约1200吨。  地不留空、季不留闲。泸县今年蓄留再生稻51万亩,有收面积47万亩,还将投入项目资金143万元,实施8000亩秋菜种植示范片打造,并通过探索秋菜生产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示范带动全县5.8万亩的秋菜种植,确保全县蔬菜市场供给稳定。  “全市农业农村部门积极响应省、市‘决战四季度、大干一百天’的冲锋号令,抓好晚秋生产、菜篮子稳产保供、农民增产增收、项目建设等重点工作。”泸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泸州今年争取中、省财政资金5620万元,用于再生稻、秋洋芋生产,完成种植秋洋芋50万亩以上,力争全年粮食面积达到626万亩、产量达到240.1万吨。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11-03
四川农村日报讯 梁婷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土豆喜欢松软、肥沃的土壤。播种前,选用90%敌百虫1000倍液兑成毒土,播种时每窝投放25克的毒土即可防治一般害虫......”近日,在泸州市纳溪区东升街道大溪村的土豆播种现场,东升街道农艺师刘贵芳一边指导播种,一边讲解土豆种植要点。  据悉,为减少今秋高温干旱带来的损失,东升街道购置土豆种20吨,分发到7个村,并采取连片与散种相结合。为确保土豆增产增收,在种植过程中,东升街道农技术人员深入各村土豆种植现场进行了手把手的技术指导。目前,东升街道已种土豆1300亩,同比增加了600亩。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11-03
党代表回乡记(丛雨萌 记者 成博)10月26日下午,听说党的二十大代表、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云珍羌绣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云珍要回家了,绣娘们换上节日的盛装,早早来到云珍羌绣生活体验馆等候,“想听她讲讲,在北京都看到了啥、听到了啥。”  下午4时许,返回北川的陈云珍径直来到体验馆,大家的热情让她感到惊喜又感动。她说:“我把你们一起绣的《各族儿女永远跟党走》带到了北京。”  原来,在出发去北京前,陈云珍和合作社里的绣娘们绣了一幅羌绣,作为献给党的二十大的礼物。在两米长的绣布上,羊角花、石榴、白山羊等各种图案栩栩如生。陈云珍告诉记者:“它寓意着各族儿女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永远跟党走,表达了羌乡儿女的感恩之情。党的二十大期间,好多党代表专程来看这幅羌绣,都夸大家绣得好!”  “我现场聆听了党的二十大报告,报告提到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一点对我们的工作很有指导意义。”结合绣娘们每天都在做的羌绣工作,陈云珍向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参会心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我们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坚持对羌绣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羌绣文化做成品牌,推动其走向世界。”  “听了陈老师的分享,我们充满信心。作为年轻的绣娘,我会和陈老师一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指尖上的技能发挥得更好。”绣娘曾定兰表示。  10月27日上午,陈云珍又来到北川县永安镇辕门村非遗工坊走廊,鼓励村民们把乡村产业发展好、把文化事业做好,为乡村振兴出一份力。  听完陈云珍的分享,村民李欢欢表示:“我们要撸起袖子加油干,发展好产业、建设好美丽乡村,一起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努力。”【参会印记】“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多次提到‘文化’二字,这让我倍感鼓舞和振奋。特别是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让我找到了下一步努力的方向。”陈云珍表示,这些年来,四川大力建设文化强省,古老的非遗技艺焕发出新的光彩,很多非遗项目借着产业和科技发展的东风频频出圈,带给她非常大的启发。  陈云珍说:“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我们努力通过传承民族技艺、弘扬民族文化,带动越来越多的群众走上致富路,这充分显示出‘文化’的力量。”【代表期许】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我认为,这为下一步传承、发展羌绣指明了方向。作为羌绣传统刺绣工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未来,我将继续摸索,不断创新,把新的理念、新的元素充实到羌绣作品中,开发更多与现代人生活接轨的羌绣新产品,让羌绣走向更大的舞台。  近年来,合作社与知名服装、美妆品牌合作,用更加现代化的视野激发传统文化的力量。下一步,我们还将继续努力创新,与更多品牌合作,让更多更优秀的羌绣作品站上世界舞台。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11-03
四川农村日报讯 王超明 邱滟茹  “杨总,给我寄30箱猕猴桃过来……”近日,在泸州市纳溪区丰乐镇保安村猕匠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猕猴桃基地,公司负责人杨刚的电话响个不停。杨刚表示,每天至少要接100个电话,发货300箱以上。杨刚分享猕猴桃种植技术  配方改土猕猴桃品质有保障  杨刚今年37岁,是丰乐镇保安村人,2011年从四川农业大学果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在一家从事猕猴桃种培育、种植、研究的公司上班。经过反复斟酌,2018年,杨刚回乡创业,租用50亩土地种植猕猴桃。  杨刚不仅采用仿生栽培法种植猕猴桃,还根据猕猴桃生长所需的磷、钙、钾、镁、铁等元素,进行配方改土,每亩地施用草木灰等有机肥30吨,土质疏松、腐殖质含量适中、蓄水能力强、通气性好,猕猴桃品质得到充分保障。  笔者在杨刚的猕猴桃种植基地看到,水肥一体的管网纵横交错;果园的工棚里,拖拉机、旋耕机、开沟机、植保无人机、剪枝机、除草机等一应俱全。“在标准化的猕猴桃园打造和果园日常管理中,除了疏果、套袋以外,其它工序基本靠着这些机具完成,一年至少节省人工费用10万元。”杨刚说。  2021年,杨刚的猕猴桃第一年挂果,亩产量达2000多斤。“今年连续高温天气,虽然猕猴桃的产量受到一定影响,但红心猕猴桃的口感比去年好得多。”杨刚表示,今年预计采摘猕猴桃4万余斤,由于品质好,除了深受泸州本地消费者青睐以外,还远销广州、重庆、成都等地,收入80余万元。  技术推广种植户收入翻了番  笔者通过互联网视频参观了杨刚签约指术指导的示范园,只见猕猴桃枝蔓郁郁葱葱、紧紧相连,沉甸甸的果实挂满枝头。这片果园与周围普通果园最大的不同是,所有枝条都被均匀牵引到高约2.5米的铁丝搭建的架子上,怡人的绿色布满大棚架,宛如一绿色屋顶,蔚为壮观。  “虽然我们的猕猴桃种植面积大,由于缺乏技术,但收成很少。杨硕士给我们进行树体管理、病虫害防治、花果管理、疏果套袋、避雨栽培等技术培训后,收入也翻了番。”安徽阜阳皖猕缘合作社负责人安忠孝通过视频联线表示,杨硕士团队的果树课如今是村里最热门的培训项目,深受广大种植户欢迎。  “作为一名新农人,能把自己专业知识、管理果园技术分享给猕猴桃种植户,让他们少走弯路,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杨刚说。为安徽阜阳皖猕缘合作社开展猕猴桃技术培训,只是杨刚开展猕猴桃技术推广、让种植户更快掌握技术的一个举动。近年来,该公司已经接待全国50多批同行参观培训,杨刚在云南、安徽和川内签约指术指导的猕猴桃园25家,面积超过5000亩,采取上门培训、签约管理等方式,向1000余名种植户推广科学种植猕猴桃技术。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11-02
四川三农新闻网泸州讯(通讯员 张少榕)为贯彻落实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精神,保证宣传教育活动顺利开展,榕山镇从加强民族团结教育、落实民族地方政策、改善和保障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为重点,进一步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抓实舆论宣传:通过张贴标语4副、宣传画11张,开辟专栏2个、办板报2期,出动宣传车1辆,设立少数民族宣传台1个3个,70个“村村响”喇叭和10个流动喇叭定时和巡回播出少数民族相关政策,营造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氛围;搞活培训教育:开展民族团结进步“进机关”“进社区、村社”、“进校园”、“进企业”、“进寺庙”“五进”活动14场。印发民族团结应知应会知识资料300余份,分管领导为机关干部开展专题讲座,学习新修订的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和民族知识,增强业务知识能力。整合活动开展:对辖区内73位少数民族人员进行健康体检送医送药活动;在学校通过专题讲座、观看影片、国旗下讲话、手抄报、黑板报、红领巾宣讲、“小手牵大手”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广大师生进一步了解和熟悉少数民族相关政策;在企业开展诚信理念与技能大比拼活动,营造人人讲团结、个个争先的氛围;在社区(村社)举办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党员干部最集中学习二十大报告中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的讲话精神,进一步提高对民族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落实民族政策:以“疫情防控”、医疗保险征收、安全检查、民族人员情况调查为契机开展“访贫问苦”行动走访,了解掌握脱贫奔康情况,并送上慰问金慰问品和宣讲惠农政策。截至目前,共开展4次,看望慰问少数民族人士10人并结对帮扶,发放生活日用品10套。以“坝坝会”为载体,收集少数民族意见建议11条,着力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生活,为少数民族做好事、办实事、解决难事,为少数民族解决住房安全保障、道路硬化、人畜饮水等,充分体现党和国家民族政策。 (图文  榕山镇人民政府张少榕  15183024077)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11-02
一线探访 川稻的“再生”秘诀④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 文/图  近日,在泸州市泸县方洞镇,粟喻粮油种植专合社的1200亩再生稻陆续迎来了收获。4台收割机在金黄色的稻田里来回忙碌,收割下来的稻谷将烘干入库。  泸县粟喻粮油专合社理事长刘世超告诉记者,农机化在粮食生产中的需求日益增加,今年8月中旬,专合社2000亩中稻也用机器收割完毕,亩产650公斤左右,与去年基本持平。  在一派收割的繁忙景象中,位于方洞镇陈田村的机收中稻、蓄留再生稻试验田也开始机器收割。当日,泸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股股长高尚卿来到田边,从收割的稻谷中抓起一把仔细打量。这里是泸县首次进行的机收中稻蓄留再生稻试验示范。经初步测产,种植的水稻品种“内6优107”亩产262.3公斤,较粟喻粮油专合社蓄留的再生稻亩产增加50公斤左右,加上中稻机收亩产712.3公斤,亩均粮食产量达到了970多公斤。粟喻粮油种植专合社正在机收再生稻。 刘世超 供图减少机收损失丘区待破题  中稻-再生稻种植,是在一季稻区中稻成熟收割后,通过留下来的稻桩上的腋芽萌发成苗,进而抽穗、结实形成再生稻的稻作类型。  多年来,泸县一直是我省中稻-再生稻种植大县。2009年全县再生稻有收面积40.2万亩、总产量5.6万吨。今年全县中稻面积56万亩以上,其中再生稻蓄留面积已达51万亩、有收面积47万亩,平均亩产180公斤以上,最高亩产427.1公斤,总产量突破8.5万吨。  中稻、再生稻“一种两收”,具有省种、增产增效、生育期短、省工省力节水等优点,是有效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的有效途径。然而,泸县绝大部分属丘陵地带,再生稻种植田块小、不规整,农村劳动力减少,水稻生产成本日益增加。而不断提高中稻+再生稻机械化水平,可在保证粮食产量的前提下,节省大量的人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以刘世超为例,多年从事中稻-再生稻种植的他,这两年来明显感受到,机收中稻和再生稻的社会化服务需求在增加,每到收获季节,专合社的4台农机供不应求,有时还不得不晚上加班继续干。  然而,机收也会带来一定损失。刘世超说,中稻机收时,容易碾压稻桩造成再生芽不足、再生稻产量低等问题。  刘世超算了一笔账:同样条件下,中稻若采用人工收割,蓄留的再生稻亩产可达300至350公斤,若采用本地常见的中型机器收割,再生稻亩产普遍在150多公斤。且泸县地区冬水田较多,收割季农机下田容易陷机。因此,中稻-再生稻种植如何再添农机动能,是个亟待破解的课题。近年来,农户对粟喻专合社的农机服务需求明显增加。实现吨粮田“赶考”在路上  近年来,泸县大力推广优质中稻+再生稻绿色提质高效栽培技术,以及川南杂交中稻+再生稻高效技术集成示范,截至目前,共建成“中稻+再生稻吨粮田示范区”4万亩以上。  不断推进中稻+再生稻增产攻关,泸县继续“赶考”在路上。今年泸县农业农村局与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携手,开展了机收中稻、蓄留再生稻的技术探索和试验示范,探索出“中型机器收割、够苗晒田、适度低留稻桩”等主要技术措施,解决中型机器收割中稻碾压稻桩的问题。  “中稻收割机器使用沃德、久保田。所谓够苗晒田,是在中稻栽秧后30天排水晒田一次,让根系扎得更深;中稻成熟前15天排水晒田一次,确保收割机能行走、不致陷机。中稻机收时,留桩高度30厘米左右,保留倒3、倒4芽,保证蓄留再生稻产量。通过一系列农机农艺融合的技术,实现再生稻增产增收。”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研究员徐富贤介绍。  值得一提的是,一般的水稻栽插,并没有预留农机作业的宽窄行。而在科研攻关当中,专家们在试验田预留60厘米宽行,给本地常用的收割机留下履带行驶路径,从而避免了因为机收中稻碾压稻桩。  “今年我们在再生稻品种选育、中稻机收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接下来,要以农机赋能,实现吨粮田的目标,也就是中稻+再生稻两季亩产超过1000公斤。而这其中的关键还是要实现农机与农艺的融合。”徐富贤说,“下一步科研团队还会进一步改良中稻栽插密度、施肥水平、病虫防控等栽培技术。就农机装备来看,还要妥善解决好丘区农机‘好下田’的问题,应重点从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解决好排灌设施配套等方面来破题,并指导农户科学选种、科学种植,鼓励购买农机社会化服务等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11-02
四川农村日报讯 马潇潇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金秋时节,硕果累累。10月30日上午,走进泸州市江阳区况场街道普潮村返乡农民赵正富近5亩的黄瓜大棚内,处处绿意盎然、生机勃勃,清新的瓜香扑鼻而来,一个个黄瓜顶花带刺挂满枝蔓,让人赏心悦目,随手摘一根品尝,清新爽口,味道鲜脆。  今年55岁的赵正富返乡从事生态优质果蔬种植已经有8年。这两年,赵正富靠着两个钢架大棚年年种植一茬秋黄瓜,靠着精细管理,年年都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今年由于受到高温天气影响,秋黄瓜种植时间较往年推迟了整整半个月。但由于是温室大棚种植,目前看来,黄瓜的产量并不会减少。”赵正富告诉笔者,黄瓜喜湿怕涝,耐寒能力差,要想从大棚秋黄瓜获得丰厚的回报,掌握相应的种植管护技术是关键。大棚秋黄瓜要适当稳定控制施肥数量,既要防止黄瓜的苗子旺长,又要防止黄瓜秧子过早枯萎。赵正富经过几年的秋黄瓜种植,他已摸索出来一套成功的经验,在黄瓜开花结瓜的时期进行追肥和浇水,保持土壤湿润。7天左右浇水一次,追肥时做到测土配方施肥,把握各元素的用量。为防止植株早衰,采摘两次黄瓜追1 次肥。在中后期喷施0.2%的磷酸二氢钾水溶肥。“为防止黄瓜秧子早衰,还要硼元素,两周喷施一次硼水溶肥。”赵正富告诉笔者,他的大棚秋黄瓜叶片浓绿,瓜蔓粗壮,生长旺盛。看到别人种植的露天同茬秋黄瓜都拔秧了,自家的长势依然旺盛,这让他打心眼里高兴。  “今年我的两个大棚的秋黄瓜又大又壮,特别喜人,虽然大棚秋黄瓜采收时间只有50多天,但今年因为推迟了半个月,9月下旬才上市,预计还能采摘30天。”赵正富说,今年他种的依旧是生长周期短,采摘期长,种植成本低且经济效益可观的本地黄瓜优质品种。这个品种的黄瓜挂瓜能力强,瓜条顺直且修长、口感好、瓤绿,在市场上很受消费者的青睐。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11-01
四川农村日报讯 刘畅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10月26日,笔者跟随泸州市江阳区黄舣镇来龙山村监委会主任范小波,来到该村疏菜种植能手廖友明的第三季玉米地头,看到一株株晚熟玉米伫立地头,茎秆上还挂着一个个已经成熟的玉米棒子。范小波随手掰下一个剥去外壳,玉米颗粒饱满、嫩绿诱人。这也标志着蔬菜种植能手廖友明今年试种三季糯玉米获得成功,为来龙山村晚秋蔬菜又增添了一个新亮点。  廖友明所在的来龙一、二社因地处长江边,土地肥沃,水源充沛,是泸州市久负盛名的蔬菜种植基地,而60岁的廖友明从事蔬菜种植已经有30多年。这些年,廖友明在自己的蔬菜地头年年都种植了1亩地的早春和夏季两季鲜食糯玉米,年年都获得了不错的收益,平均亩收入近7000元。  去冬的一天,廖友明从电视上看到省外一个地方成功推广三季鲜食糯玉米的报道后,一向爱钻研的他也来了兴致,决定自己今年试一试三季玉米种植,以检验川南这个气候是否也能种出三季食用糯玉米。“如果三季食用糯玉米能获得成功,就能提高蔬菜地的复种指数,增加土地产出和收入。”廖友明说。  今年2月下旬,廖友明就采用大棚套小拱棚的办法,移栽种植了1亩“中科4号”玉米。廖友明介绍,较之直播,育苗移栽利于保全苗,每亩可节省种子30%以上,而且可有效提高食用糯玉米的防虫抗病能力。在种植模式上,廖友明采用的是单行、宽垄、密植和小拱棚覆盖种植,行距80厘米,株距8—10厘米。廖友明说:“这种种植模式便于在80厘米的行距里再套种上两行夏玉米。夏玉米收获前再套种上第三季玉米,一年三收,三季总算起来,亩收入很可观。  由于管理精细,廖友明的食用糯玉米第一季在6月收获。第二季在5月下旬下种,8月底收获。第三季在8月下旬下种,10 月中下旬成熟。每一季成熟前一周就提前在玉米地的行间下种,确保玉米有足够的生长期。  廖友明介绍,由于他家的“中科4号”玉米抗病早熟,穗大,吃起来很糍糯香甜,虽然价格卖到了4元/斤,但每天一送到周边市场便被抢购一空。“第三季玉米亩产量与第二季产量相比,虽然要低一些,但从采收来看,至少亩产800斤,但批发价都卖到了4元,依旧可以收入 3000 多元。这样加上前春夏两季近7000元的收入,全年三季玉米亩收入就有1万元。”廖明友喜滋滋地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11-01
  (周超文 阳松蓉 记者 杨惠)近日,走进四川省泸州市大渡口镇双龙村返乡农民李范军的肉牛养殖场,记者看到他正站在牛圈中卖力地挥舞着手中的铁铲,将牛粪一铲铲送上三轮车。“牛粪可是我的宝,我每次都要把它收集起来,去跟别人换东西。”李范军神秘兮兮地道。  今年45岁的李范军,正经养牛的年头其实也就仅仅4年。2018年,在外务工多年的他在一次回乡探亲时发现,家乡双龙村地处大山深处,大小山头有上百个,森林覆盖率高,村里土质肥沃,水草资源也很丰富。“这么好的生态环境不养生态牛,那简直就是浪费资源。”李范军说。于是,他毅然决定返乡养牛。  下定决心的李范军投资100余万元建起了标准化肉牛养殖场,随后陆续从山西、甘肃等地买回了50多头个头大、生长快的“西门塔尔”架子牛,开启自己的“牛倌”之旅。  “牛是草食动物,投资养牛,首先就要解决牛的草食问题。同时,产生的大量牛粪便,也需要想个方法解决,不然很容易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会阻碍我养牛事业的发展。”李范军说。正在苦恼之际,他发现,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农村家家户户都用上了天然气或沼气,原来当柴烧的玉米、稻草等秸秆已无用武之地。若焚烧则污染环境,若腐烂在地头不仅肥效低还容易滋生虫害。“如果用牛粪肥换村民的秸秆,不就正好吗?既让村民省去种地购买肥料的支出,也解决了牛粪污染周边环境的问题。”说到自己当时的这个想法,李范军颇有些骄傲。  于是,在双龙村党支部的支持下,李范军与周边50多个农户达成了每百斤牛粪换百斤秸秆的协议,覆盖面积超过300亩。  “给村民换秸秆的牛粪不是简单从牛场清理出来就交给村民,而要先经过专门的发酵处理才能运走。”李范军告诉记者,为了处理牛粪,他对牛粪实行干湿分离处理,还建造了容积近百立方米的沼气池,专门发酵牛尿和部分渣滓。他介绍,未经过发酵的牛尿中氨分子含量太大,直接浇灌粮食作物会出现烧根等现象,影响作物生长,所以他花大力气进行粪便发酵处理,保障“牛粪换秸秆”模式的可持续性。  此外,为了更好地让牛吸收秸秆中的营养物质,李范军买回了专用的秸秆粉碎机,将秸秆粉碎后进行堆积发酵,然后拌入玉米粉等精心配制成可口饲料进行饲喂,保证肉牛的健康生长。  李范军介绍,自秸秆在饲料中唱主角后,每头牛每天大约能省5元钱的草料费,每年出栏50多头肉牛,一年能省下将近1万元的草料成本。而村民用上牛粪肥后,每亩地能节约化肥费用超100元,基本不用再花钱购买化肥。“牛粪换秸秆”模式让双龙村真正实现了“养殖—牛粪(沼肥)—种植—养殖”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绿色发展,让种养户们尝到了种养循环的甜头。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2-10-31
10月26日,在泸州市龙马潭区金龙镇曹坝村金坝蔬菜基地保温育苗大棚内,上千个漂浮育苗盘整齐地漂在水面上,微风拂过,随风摇曳。“一方水池内漂浮的育苗盘可栽种8亩地,不仅有效缩减育苗工序,还能增加育苗成活率。”金龙镇金坝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加强介绍说,与普通育苗相比,漂浮育苗技术能使蔬菜上市时间提前30至40天,大大减少蔬菜种植周期,为保障今冬明春蔬菜的稳定供应打下了良好基础。大棚周围,20余亩萝卜长势喜人,一片茵绿,村民们正背着背篓,在田间采摘新鲜的萝卜。“我们每天可以收3000余斤左右的萝卜,收完就第一时间运往泸州海吉星市场进行售卖,销量挺不错的。”李加强介绍,基地核心区占地300余亩,种植的蔬菜、食用菌等收获期可持续300多天,年产蔬菜1600余吨。“在这儿上班离家很近,走路十多分钟就到了,非常方便。”村民黄世杰在基地工作已有11年,“平时我主要就是摘菜,每个月也有2000多元的工资,我很满足。”“我们瞄准全年粮食生产目标,精准服务区域内主要蔬菜生产基地和生产户,通过实地调研、电话跟踪、专业技术人员指导等方式,强化要素保障。”龙马潭区农业农村局经作站站长辜润智介绍说,截至目前,全区蔬菜在田面积2.2万亩,预计全年可完成蔬菜播种面积7.11万亩,产量14.62万吨。下一步,龙马潭区将充分利用“决战四季度 大干一百天”的契机,争分夺秒做好农业工作,打造农业特色亮点,全力冲刺全年农业生产目标任务,为龙马潭“三高三区”建设贡献农业力量。(供稿:龙马潭区融媒体中心 唐千越)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10-31
(龙婧 刘昭 记者 庞玉宇 文/图)金秋时节,泸州市纳溪区护国镇梅岭茶山的秋茶长势喜人,迎来采摘好时节。茶农们穿梭在茶园里,双手飞快地在茶树上舞动,大把大把的鲜叶被装进背篓里,茶农们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种茶是我们增收致富的好路子,我家有12亩茶,光是种茶收入每年就达12万元。更让人兴奋的是,现在可以采摘夏秋茶了,每亩茶叶收益又能增加30%左右。”正在茶园里忙碌的村民屈值平笑着告诉记者。梅岭茶山秋茶长势喜人作为中国特早茶之乡的纳溪区,茶叶种植历史悠久,而在护国镇几乎家家种茶、采茶、卖茶。近年来,该乡立足生态优势,依托中国特早茶品牌,大力发展茶产业,茶园面积也连年增加。“现在可以种植秋茶,村民们的种茶积极性更高了。”纳溪区高优茶叶合作社理事长周世庆说道,“下一步,我们计划扩大茶园种植面积,打造成更大规模的茶叶产业园区。”据悉,通过收购夏秋茶,茶园的综合利用率大大提高,实现了企业增产、茶农增收的双赢局面。仅收购夏秋茶一项,人均年收入达到2万余元。“我们这儿的茶叶资源丰富、富含锌硒,茶品质很高。以前由于技术和销路问题,只能收一季春茶,茶农收入难以提升。为破解这一难题,我们招引了几家茶叶有限公司,通过科学管理和养护,使茶园采摘由过去一年1次变成现在一年4-5次,大大提高了茶农收入。”纳溪区护国镇梅岭村党委书记朱春说。“从茶产业看出,绿色发展不是‘钱袋子’与‘绿叶子’两者选其一的抉择,而是要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纳溪区护国镇党委副书记徐学义表示,“目前,广大乡村的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我们要通过实现生产方式绿色化,形成乡村振兴绿色产业链,推动家乡绿色发展。”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10-26
金秋十月晴方好,山川、河流、村庄都染上一层灿烂的金黄色。秋日的午后慵懒闲适,但在丹桂镇正丰村的猕猴桃园区里,工人们正忙着摘果、运果,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农村要发展,产业是根基”,2017年,为了带领村里脱贫,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乘着脱贫攻坚的东风,正丰村党支部坚持党建引领产业发展,争取扶贫项目产业资金、投入村集体资金,建成正丰猕猴桃产业园,发展特色产业,期盼以产业为抓手,为村集体经济“造血”,不断增强村发展的内生动力。采摘猕猴桃产业园建成了,但问题接踵而至。种什么品种?怎么种?怎么管理?后续销售怎么办?一连串的问题让正丰村村两委班子有点“头秃”,正丰村党支部书记张应其说:“发展猕猴桃产业是个精细活、技术活,光靠我们自己很难种好,得交给专业的人来做。”为保障猕猴桃产业稳健发展,带来实际效益、促民增收,正丰村党支部依托乡贤人脉资源,充分发挥乡贤独特优势,成功引进乡贤企业——古蔺岚锋农业有限公司对园区进行专项管理。猕猴桃产业园岚锋农业的董事长张贵波是丹桂走出去的成功企业家,虽然在外发展,但饮水思源,他一直心系家乡,想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2019年,得知正丰村猕猴桃产业不仅缺少后续发展资金,更缺乏专业管理,张贵波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以及家乡的召唤,毅然回乡,成立岚峰农业、引进种植专家,与正丰村党支部一拍即合,双方一同规划猕猴桃园区发展。“真是打瞌睡送来了软枕头——凑巧又顺心,如果不是乡贤企业岚峰农业的帮助,我们园区的发展进度不会这么快。”正丰村支部书记张应其调侃又真诚的说道。乡贤来助力,猕猴桃产业走上“正轨”。双方迅速敲定围绕“农旅融合、示范带动”的发展思路,规范化打造建设猕猴桃园区,力促猕猴桃园区实现了种植品种、技术管理、农资采购、市场销售、品牌打造“五个统一”。如今,正丰村猕猴桃园区种植面积已达2200亩,年产值约400余万元,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正丰村的脱贫农户、少数民族同胞及其他村民均以持股分红方式享受园区成果,大家切实尝到了产业发展的“甜头”。除了土地流转收入、猕猴桃效益分红,产业园带给正丰村村民的还有较稳定的务工收入。“春天除草施肥、夏天剪枝,秋天采摘、冬天要防冻,园区一年四季都有活儿干。我们优先选择吸纳周围的村民,尤其是脱贫户和少数民族同胞到园区务工,让大家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增加收入。”岚峰农业张贵波介绍说。猕猴桃丰收正丰村四组的村民陈崇素就是其中一员,她乐呵呵的说:“大家在园区务工,一天工资有120元,多劳多得,不用背井离乡出外谋生,收入也稳定有保障,还能看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一举两得,大家伙心里都很满足!”张贵波补充说道:“现在猕猴桃进入了采摘期,需要人手量比较大,我们附近的村民来了,都是直接安排。”单手轻轻握住果子一扭,圆柱形的猕猴桃就脱离了藤蔓,被陈崇素小心翼翼的放入了框中。“摘果看似简单,可操作起来还是有讲究。一定要轻拿轻放,果子不能出现挤压、碰撞,不然不仅影响口感,还容易坏,卖给顾客就不好了。”在硕果累累的猕猴桃田间,陈大姐一边示范一边向不太熟练的工人们介绍着采摘要点。据了解,古蔺岚峰农业接管正丰猕猴桃园区以来,提供稳定就业岗位30余个,临时性岗位50余个,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尤其是很大一部分留守妇女的就业问题。三年间,累计发放工人工资320万,成功带动正丰村苗汉同胞120户180人务工增收。乡贤力量的加入,不仅有效提升了猕猴桃园区的现代化水平,还使猕猴桃产业跑出了“加速度”,让村民走上了致富路。灰褐色、毛茸茸的猕猴桃密密匝匝的挂在藤蔓上,貌不惊人,但属于贵长品种,果肉细嫩,肉质多浆,酸甜适中,加之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不仅有不少周边的消费者慕名而来,购买猕猴桃。与此同时,通过快递物流,小村庄里的猕猴桃还销往了湖南、遵义、江苏等地。园区土地流转、收益分红、务工就业,围绕一个猕猴桃产业园,正丰村村民们的收入不断增加,大家盖新房、买新车,生活像熟透了的猕猴桃,甜甜蜜蜜,一幅“产业兴旺、富民安居”的小康画卷正在缓缓铺开。下一步,正丰村党支部及岚峰农业将完善园区水利设施,壮大猕猴桃种植规模,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猕猴桃产业链条延伸两方面下功夫,持续带民增收,增强村庄发展后劲,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蓄能助跑。(供稿:古蔺县正丰村党支部)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10-25
四川农村日报讯 吴霞 记者 洪瑜  10月中旬,秋风送爽,正是开展秋种工作的好时期。“巴蜀鱼米之乡”泸县东部示范区内,40余名农户分工明确,将有机肥与油菜种子混合、分装,有的拉线测距,有的播撒种子,繁忙有序的秋季生产为金秋时节增添喜色。播撒油菜种子  “这次示范区油菜种植面积预计在2000余亩,全镇油菜种植面积预计达9000亩。前期,示范区已安排农机进场,我们组织操作人员开展培训指导后,对示范区进行了土地翻耕、平整和开沟等预备工作。”百和镇乡村振兴办主任王斌表示,“此次我们准备在示范区内统一育苗20亩,组织标准化移栽200余亩,同时结合机播和人工直播的方式,探索新式农机、农技的试用。”  此前糯红高粱的丰收为“巴蜀鱼米之乡”泸县东部示范区下步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增添了动能。9月中下旬,2800斤油菜籽已全部发放到位,种植户对第二轮的油菜种植充满了期待。  “在种植过程中,要注意加强病虫防控和田间管理,一是除草管理方面……”示范区内,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古茂林正在为种植户种植油菜进行现场指导培训,“油菜种植不仅是作为菜籽出售,它还可以带动当地的乡村旅游业发展,这样也能拉动社会经济效益,增加收入。”  “高粱+油菜”轮作的耕种模式,加上“公司+村公司资+专合社+农户”的运作模式,不仅能够稳定播种面积,提高播种质量,还能够增加土地产出、提高生产效益,为明春农业生产以及农文旅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种植油菜不仅是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更是为了带动乡村旅游业发展。今年12月底前,我们将在示范区附近建设一批特色农家乐、民宿,打造特色农产品售卖点等,做好系列旅游接待准备,同时计划在明年3月举办菜花节,届时趁春暖花开,诚邀各地游客到百和镇做客,一同实现‘人在画中游,心在景中醉,昼食农家菜,夜听蛙声眠’的乡村梦想。”百和镇副镇长邓芮伊表示,接下来,百和镇将在农文旅融合发展方面继续深入谋划,全力打造乡村美、产业旺、收入高、乡风好的乡村振兴样本。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10-25
金秋十月,乡村秀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鼓舞着合江县榕山镇坪岩村的村民们,他们铆足干劲翻垦土地,让昔日“荒地”变“新田”。在坪岩村1社的田间地头,挖掘机正来回穿梭翻垦土地,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清香,趁着晴好天气,村民们正忙着在新翻垦的土地上播种油菜籽,而几天前这里还是一块块荒地。榕山镇坪岩村党总支部副书记晏光远说:“这里有一百多亩地,这条河沟水涨起来后,土地被淹了就无法种庄稼。”小河顺流而下,原本可为农业发展提供便利,但遇丰水期时却威胁着农作物的生长。不仅如此,近些年村里的年轻劳动力越来越少,村里的耕地粮田出现部分荒废现象。为盘活土地资源,村两委同村民代表议定了撂荒田地整治办法,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整治河道,同时通过以村集体公司流转土地等方式发展规模产业,为村民致富增收扩渠道。榕山镇坪岩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黄茂棱说:“我们计划种植油菜籽,待菜籽收成之后,聘请相关农业专家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种植适合的蔬菜,进一步增加村集体的收入,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致富。”今年以来,榕山镇把撂荒地整治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举措,先谋快动,抢前抓早,进一步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通过“232”工作法迅速开启撂荒地整治攻坚行动,共摸排撂荒地837亩,整治632亩,复耕率75.5%。榕山镇便民服务中心主任陈清桥说:“榕山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晚秋生产工作,对撂荒地统一编号,实行一户一册,责任到人、复耕一块、核销一块,引导和鼓励采取‘村集体+’模式,探索实施‘三统一’,探索推行托管制、代耕制等多种模式,发挥村‘两委’托底作用,确保农田应耕尽耕,保障粮食生产安全。”(供稿:合江县融媒体中心 张琳 赵运懿 杜明珉)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10-24
四川三农新闻网泸州讯(通讯员 张少榕)10月23日一大早,合江县榕山镇乡联会副会长张安强就召集附近的脱贫户、边缘监测户10几位群众,在核桃种植基地开始进行土豆套种种植,他们一边说笑着一边手上忙着将土豆切成两块,前面的群众把土地沟好,后面的人接着把切好的土豆种下、撒肥、覆土,种植土地上好热闹。当前,正值秋耕备耕时节,结合撂荒地整治工作,为夺取今年农业丰收,守好人民群众的“粮袋子”,保障乡村振兴“菜篮子”,榕山镇立足“早”字,做到生产计划早安排,技术推广早部署,增产措施早落实,技术服务早行动,多措并举宣传发动推广,为农民免费发放土豆种薯,并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以乡联会成员带动连片示范种植,从根本上调动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增强农民的种植信心,充分结合山区乡镇的特殊地理环境,把粮菜兼用的土豆作为晚秋生产面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点产业,截止目前,共摸排撂荒地837亩,整治632亩,农技宣传培训6次,发放土豆种子80000斤。    “这是党和政府对我们农民的关怀,响应习近平总书记保障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给我们免费发放种子,我得带领群众抓紧时间种下去,我相信,只要管理得当,就会有个好收成。”榕山镇乡联会副会长张安强一边种植着土豆一边说道,脸上洋溢着对丰收的热切期盼进宝村书记谢玉亮介绍:“以前种植都是农户自己摸索,相关知识储备较少,碰到问题不知道如何处置,今年情况不一样,镇上不仅提供种子,还派农技人员实地指导种植技术,这让我们村两委心里踏实多了,村集体公司和乡联会分别准备打造100亩的示范点,不仅能给村集体经济带来收益,还能给当地的村民提供就业机会。”下一步,榕山镇将继续技术培训与推广服务,开展土豆生产的技术指导,带领群众实现增收致富,走上乡村振兴“快车道”。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10-24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