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新华社发 黄正华 摄)7月28日,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石子镇七星村村民在加工枳壳。连日来,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石子镇七星村种植的3000余亩枳壳迎来成熟期,当地村民忙着采收、加工枳壳,满足药材订单。近年来,石子镇依托地域资源优势,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枳壳、天冬等中药材产业,带动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合作经营、园区务工等方式实现增收。
新华社 | 分享: 2022-08-02
(记者 毛春燕 李弘)盛夏时节,在内江市隆昌市响石镇桃园村的田间地头,成片的红高粱染红山野,一穗穗高粱压弯了腰,村民们正趁着晴好天气抢收高粱,现场一片忙碌景象。“以前种地收益不高,没多少人愿意种地,村里的土地撂荒严重。今年,郎酒集团免费提供种子,种出来的高粱直接卖给他们。”7月28日,桃园村党总支书记王纯华向记者介绍,今年村里的300多亩撂荒地全部种上了高粱,按照保底收购价3.55元/斤,有40多万元的收入。桃园村是隆昌市响石镇万亩酒用高粱基地的核心区,全村种植高粱1200余亩。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桃园村与隆昌市丰豪农业签订种植合作协议,发展郎酒集团订单农业。放眼整个隆昌市,全市高粱种植面积超过2万亩,预计产量7644吨。下一步,该市将以“大豆+高粱”复合种植再轮作油菜,建设隆昌市粮油现代农业园区,以“公司+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模式,发展订单农业,促农增收。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8-01
(记者 郑志浩)日前,记者从内江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获悉,内江今年明确在全市开展“千企进千村、万人帮万户”全面整治农户承包耕地撂荒行动。  据了解,该项行动通过市直单位联县包镇、企业帮扶包村、干部联系包户等机制,发动1000余家国有平台公司、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专合社等,一对一帮扶全市所有建制村(含涉农社区);推动四大班子领导挂帅包县,市级联系部门牵头督促指导各县市区和园区,按照“一地一策”“一户一策”、因地施策的原则,广泛动员近万名干部职工进村包户,对接承包地撂荒农户,切实做好耕地撂荒整治工作。  截至6月底,内江今年已通过各种形式复耕撂荒地4.57万亩。接下来,内江还将继续加强动员,建立完善全面整治农户承包耕地撂荒工作机制,进一步提高耕地利用率,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8-01
(王维 记者 郑志浩)日前,记者从内江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内江市旅游民宿发展规划(2020—2035)》出台,提出大力发展精品民宿。未来五年,内江将建成100家精品民宿。  该规划明确了内江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乡村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的总体定位,提出依托自然山水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紧扣休闲与文化、康养等主题,开发古寨休闲、山居康养、滨水垂钓、中医药健康、运动康养等多类型、多层次的民宿产品。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内江“大千文化、甜城文化、牌坊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名片,在旅游民宿中凸显内江文化特色。隆昌市古宇新村建有120余套川南风格民居,2018年开始发展民宿和乡村民俗文化旅游。(资料图)  在空间布局上,该规划确立了“一圈”“一带”“三区”,着力破解内江旅游民宿产业存在的发展分散、周边配套不完善等问题。  其中,“一圈”是由内江市市中区、东兴区的城市近郊、远郊所组成的环城游憩圈,是内江民宿集群的核心发展区;“一带”是沿沱江旅游经济廊道的民宿集中发展带;“三区”是资中、威远、隆昌三个乡村民宿重点分布区。  结合空间布局,内江将针对性、分梯次打造三大类型民宿产品。依托市中区和东兴区的城市环境,面向内江市民,打造环城游憩圈城市依托型民宿产品;依托两县一市广阔的乡村空间、乡村环境和乡村文化,面向内江城区、周边城市和成渝等地的客源,打造覆盖2至3天观光游览线路的“微乡村度假”民宿产品;借助临水、近水、滨水的环境优势,辐射更广阔的市场,打造3至7天“短时度假”和7天以上“旅居度假”民宿接待产品。  “我们计划在内江的县市区打造5个集中连线成片民宿聚集园区组团,进行整体包装策划。”内江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张德超表示,五年内建成100家精品民宿,形成规模效应。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8-01
(罗尹 记者 郑志浩)7月24日,内江市东兴区田家镇长江现代农业园区,内江农科院首个水产种业科技园正在建设。选育池里,100万尾白乌鱼鱼苗欢快畅游,未来这里将设立种质资源保存区、苗种繁育区、稻渔综合种养区等功能区。  白乌鱼,又叫白乌鳢,是乌鱼家族中的一个特殊品种。近日,农业农村部官网公布26个经审定通过的水产新品种,诞生在内江的乌鳢“玉龙1号”入选。  乌鳢“玉龙1号”这次通过审定,意味着四川省主持选育的水产新品种实现了零的突破,也将有力促进内江特色水产产业的长足发展。内江市东兴区田家镇,正在建设的内江农科院首个水产种业科技园。 唐广 摄历时近20年白乌鱼遗传特征逐渐稳定  内江是白乌鱼原产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内江农民就在乌龙河里发现了白乌鱼,并捕捞回鱼塘饲养。内江农科院水产研究所所长吴俊介绍,与普通乌鱼相比,白乌鱼通体透白,体型呈长筒状,不仅有颜值优势,肉质口感也很好,鲜嫩爽滑。  2003年开始,吴俊带领团队开始进行白乌鱼的亲本收集、人工繁殖、苗种培育及成鱼养殖等工作。数年时间里,他和团队成员先后在内江市市中区永安镇、东兴区田家镇等地建成水产科研示范基地和繁育基地,为白乌鱼养殖推广搭建科技支撑。  以白乌鱼的“住处”为例,针对白乌鱼易受病毒和细菌侵袭的情况,吴俊团队特别设计了一套生态循环养殖系统。白乌鱼被养殖在繁育大棚内的圆池里,池里废水排到繁育基地外围,在这里,大片的池塘内栽种着伊乐藻、苦草等可以净化水质的水生植物;等到池塘里的水最终达到循环利用的标准,提灌设备再将水注入园池,实现了养殖环境的可控性。  一个水产新品种必须具备较强的遗传稳定性。“白乌鱼2年为一代,前后历经了5代,遗传性状变得相对稳定,才具备申报新品种的资格。”吴俊介绍,2018年,他们繁育出的白乌鱼终于具有了生长速度较快、体表呈白色等稳定的特征,“玉龙1号”由此诞生。  2018年,内江农科院开始白乌鱼新品系的小规模试验性养殖。2020年,内江农科院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等育种单位携手,筹备国家水产新品种申报工作,最终于不久前成功获批,成为四川省主持选育的首个水产新品种。  “水产种业是现代渔业的‘芯片’,是渔业的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吴俊表示,目前内江白乌鱼产业发展以市中区永安镇、朝阳镇、凌家镇为核心区,已经辐射龙门镇、白马镇、全安镇3个镇的18个村。多元品牌开发白乌鱼“游”出复合产业链7月24日,内江市市中区永安镇糖房坳村,村民阴金友正在鱼塘里打捞白乌鱼。正是看到了白乌鱼养殖产业的前景,他于2019年回到了家乡,开始养殖白乌鱼。  “目前我们家庭农场养殖了100余亩白乌鱼,年产量5万余斤。”阴金友说,这里养的白乌鱼主要销往四川、重庆等地,年产值超过300万元,还带动本村5名农民就业,每年人均增收上万元。  目前,内江白乌鱼养殖规模已有1.5万亩,规模性生产企业20余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家,年产值约1.1亿元。  “通过国家水产新品种的审定,让白乌鱼产业有了走向全国的资本和底气。”内江农科院水产研究所副所长樊威介绍,有了“身份证”,白乌鱼可以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养殖,有利于开拓水产类的新市场,以地标类产品的形象走向全国。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内江正谋划进一步做大做强白乌鱼产业。  “做大产品系列,内江现已开发出多肽速溶粉、风味白乌鱼、白乌鱼面条等深加工产品。”樊威说,作为白乌鱼加工技术支撑单位,内江农科院正与成都大学开展合作,不仅要把白乌鱼特色餐饮推上全国消费者餐桌,还将推动一系列白乌鱼加工新产品陆续上市。  白乌鱼产业链的延伸,还需要更多的业态来支撑。吴俊表示,内江农科院将继续探索优化产业布局,选择产业适宜的承载地区,凸显白乌鱼强镇、强村、强农特点,建设一批苗种、产业聚集区,形成产业优势。  特色水产还将与文旅产业相互融合。内江计划把白乌鱼养殖与餐饮、垂钓、乡村旅游有机结合,以白乌鱼展示、博览为主导产业,打造白乌鱼观光旅游产业园区,进一步提升白乌鱼的品种知名度,挖掘产业潜力。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8-01
(陈春雷 杨媛 记者 毛春燕 李弘)看着家门口宽阔的马路,远处整齐划一的高标准农田,近日来,家住内江市隆昌市金鹅街道永星村2组的陈荣聪、邬克林老夫妇的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当初听到村里在招人干活,我家老伴儿还不让我去报名,说别费那功夫了,现在哪里还要我们这种老头子老太婆干活啊!结果村里说这个项目就是国家要给我们这些家庭困难,又愿意通过双手劳动吃饭的人发钱呢!3个月我们挣了两万多,还顺便把路修好了,政策真的好。”今年已六十多岁的邬克林,家里全靠几亩田的收入和远在外地的女儿给的生活费,生活不宽裕。在永星村实施的隆昌市2021年以工代赈示范项目,让他们足不出户,在家门口就挣到了钱,实现了就地就近就业。短短三个月,老两口在工地上挑灰桶、打小工,就获得劳务报酬22000元。每每想起这件事,邬克林感慨万千。实施建设后的以工代赈工程在隆昌市的相关镇村,有这种感受的群众还有很多,这还要得益于以工代赈工程的顺利实施。近年来,隆昌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以工代赈政策要求,深刻把握“先有群众、后有项目”“工程是手段、赈济是目的”的政策内涵,围绕解决农村困难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增收、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谋划储备以工代赈项目,积极向上争取以工代赈项目资金,并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大力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实施建设后的以工代赈工程2021年以来,隆昌市实施中省资金以工代赈项目6个,项目总投资2426.78万元,上级补助资金2126.73万元,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中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实施的项目总投资3092万元,项目个数和资金量在内江市各区县中均位列前茅。这些项目的实施,既带动当地脱贫户、易地搬迁户、低保户等农村低收入人口参与工程建设,又补齐了本地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截至目前,已有307名当地务工群众获得劳务报酬388.5万元,新改建乡村公路37.7公里,整理农田308亩,新建灌溉管道2300米、砖砌化田坎1340米、提灌站1座、蓄水池7口,改建石河堰1座,清淤疏浚,整治堤防和生态岸坡等,有力改善了项目地农村交通、水利等生产和生活条件。以工代赈,增加收入如今,隆昌市通过以工代赈工程为项目镇村修好了路,建设了高标准农田,完善了水利配套设施,助推了稻渔养殖、柑橘种植等主导产业的发展。一些镇村也相继成立了集体经济组织,引进企业到村里投资合作发展稻虾产业,村民们把土地承包出去,不仅能到企业务工,每年还能分红,进一步拓宽了增收致富的渠道。为充分发挥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体制改革试点的作用,项目镇村还为一些年龄偏大、身体残疾、无收入来源的弱势群体量身设置并提供了公路养护、清洁等20个公益性岗位,让他们能够稳定工作持续增收。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7-29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唐兆权  2019年,威远县越溪镇龙洞村14组和15组的50多户村民摁下红手印,把800亩土地交给集体统一经营。多年的撂荒地变成了茶园、种下了大豆等作物,为村民和集体“长”出钱来。  7月25日,龙洞村14组的组长何瑞章来到一山连着一山的茶园,看着饱满得快要鼓出荚的大豆,心里满是喜悦:“看来这步棋还是真走对了!”荒地变茶园。徐静 摄上任出新招  14组一共有150多亩耕地,随着青壮年陆续外出打工,撂荒地越来越多,几十年来,村民小组没有一分钱集体收入。2019年,村民们推选何瑞章当了村民组长。何瑞章上任后,下定决心要改变村里的落后面貌。他寻找各种机会,找来老板流转土地种果树、种茶叶,但有的村民嫌流转费低了,有的怕把自己的地打乱,还有的人想留着土地自己种,土地硬生生没流转成,只好继续荒着。  何瑞章意识到,这样各自为政,难成大事。他冒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能不能动员村民把土地经营权交给村集体,由村集体统一经营。有几户村民问道:“这样干会不会违法法规?”“不会。”何瑞章解答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第二十九条明确规定:承包期内,承包方可以自愿将承包地交回发包方。方案得支持  有了初步想法后,何瑞章和几名村民代表、村干部详细研究了一套方案:村民自愿把土地交给村集体经营,所产生的利润,50%分配给村民,45%留着再生产,5%作为集体提留用于公益事业或为村民急难所需;村民如果愿意垫出启动资金,村民组按6%支付利息直到还清底金;国家给的粮食补贴照样归村民;村民在集体务工,由集体付给务工费;村民不得私自阻挠集体事业发展和设施建设;村民对财务全程监督;村民可以再度承包土地。村干部们把方案讲透,道理讲明,村民的思想一下就统一了。全组36户有32户都签字摁了手印,把土地交给集体。统出新面貌  土地集中,经营项目选定为种茶叶,可村民怕担风险,不愿意分担启动资金。何瑞章只好自己拿出打工挣的钱垫付,先后垫出了28万元。2020年开春就按照规划整地,定植茶苗,今年全组的150亩茶叶已初见效益,不算行间还没收获的大豆,已收入了1万多元,明年过后每年收入可达30万元以上。  集体统一经营土地后,凄凉的撂荒地变成了层层茶园,90%的村民都把房子进行了重修或翻修。村民小组还成立了5人理财小组,负责监督、决定集体的财务支出和一般事务,大事和大额支出则由村民大会决定。何瑞章说:“如果不改变经营模式,不说集体事业,可能这些公路、便道和水池等设施都难以建成。”  龙洞村15组之前和14组一起商讨推行集体经营模式,除与 14 组的方案相同,15组的18户村民全部签字,把 100 多亩土地和500多亩林地、荒山、自留地交给集体经营;另外划出了10 多亩地专门给村民种菜。村民组长张国旗垫出了20多万启动资金。现在,15组种了120亩茶叶套大豆,在荒山上栽了100多亩杉树,其余项目正在陆续跟进。今年,15组收入了4万多元,利润2万多元。  村民李文祥说:“看来我们的地还给集体经营是对的,不管收入多少都是大家的。”越溪镇副镇长胡小刚也说:“这应该是一条不错的乡村振兴路。”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07-26
(林巧 罗尹)7月,正值水稻拔节长穗,在“中国西部鱼米之乡”内江隆昌市的沃野上,大块大块的稻虾田蓄起了水,高标准农田里的水稻开始抽穗扬花,孕育着丰收的希望。  行走在内江荣昌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内荣农高区”)拓展区、隆昌市乡村振兴示范区核心区,目之所及,一马平川,田成方、土成型、渠相通、路相连。当前,内荣农高区建设加快推进,一条产业带,两地共飘香,隆昌市正与重庆市荣昌区共建40万亩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带,不断扩面增产,做大产业规模。  在近期举行的2022年隆昌市县处级领导干部和科级主要负责同志读书班上,隆昌市针对稻渔产业发展中存在的规模不大、链条不长、品牌不响等问题,提出了“前端要‘扩面’、中端要‘延链’、末端要‘促销’”的破题思路。  隆昌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缺什么引什么、弱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隆昌市正在大力引进产业链关键环节、上下游配套企业,完善链条体系;同时,将成立专门的产业推进机构,积极出台打造“隆昌早春虾”区域公共品牌行动计划,擦亮“中国西部鱼米之乡”名片。美丽稻虾田稻渔产业扩面农事“一条龙”服务推动多种粮种好粮  7月10日凌晨5点,隆昌市胡家镇,来自重庆的稻虾业主罗浪在稻虾田边忙着分拣小龙虾,色泽鲜亮的小龙虾将运送到成都、重庆,成为餐桌美食。  胡家镇的高标准农田里,水稻长势良好,稻田里,无数小龙虾正在成长。沿着龙市河流域,1.4万亩稻虾产业在胡家镇内渐次铺开。  “采用稻虾综合种养模式,稻田能为虾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虾为稻田改善土壤环境,虾田米生态有机,稻田虾个大、肉实,深受消费者青睐。”罗浪说,随着种养技术的成熟,“中稻+再生稻”亩产有望超过1200斤,小龙虾亩产达到300斤。  但在胡家镇近100个稻虾业主中,能种、会种的仅占四成,如何在养殖小龙虾的同时多种粮、种好粮?“农事外包”成为胡家镇的创新之举。去年底,胡家镇解放村放兴供销合作社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经营范围包括供应链管理服务,农业生产托管,农产品生产、销售、加工等10余项服务。  “公司化运作之下,近100名种粮能手为园区业主们提供育秧、插秧、田间管理、收割等‘一条龙’服务。”胡家镇镇长陈才恒介绍,今年育秧面积达60余亩,插秧面积近1700亩,预计今年示范区内年产优质稻谷6000吨、优质稻田虾2100吨,实现总产值1.56亿元。  隆昌市农业农村局的数据显示:全市现有耕地69.17万亩(田38.13万亩,土31.04万亩),水稻面积达33.4万亩,产量常年保持在19.51万吨左右,稻渔面积16.75万亩,小龙虾产量0.97万吨。大豆高粱套种在195个村(社区)示范推广带状复合种植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装满“米袋子”,鼓起“钱袋子”,离不开科学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隆昌市深刻领会“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重要要求,持续用力夯实科技支撑,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在胡家镇,依托国家数字乡村试点,通过科技赋能促进农业生产变得更加智慧高效。在乡村振兴示范区内,智慧农业管理平台正常运行,气象、土壤、湿度、风向等信息在稻田边的显示大屏上一目了然,监控设备昼夜运行,智能化病虫害监测系统也运行如常。  身处丘陵的隆昌市还有部分区域处于浅丘,山多田少,不适合发展稻虾产业,这些乡镇又该如何发展产业?  作为隆昌市面积最大的镇,也是距离隆昌主城区较远的镇之一,黄家镇的路径是推进大豆高粱套种,积极创建万亩粮油现代农业产业园。  “黄家镇在6、7月份完成了1.9万亩的大豆播种,其中大豆高粱带状复合种植有1.3万亩。”黄家镇镇长杨正飞认为,牢牢守住保障粮食安全底线,稳住农业基本盘,黄家镇要走出一条种养循环的农业发展之路。  当前,黄家镇正在响应“大豆振兴计划”,以大豆扩面粮经复合种植为契机,积极创建万亩粮油现代农业产业园,以“一心两片·全域辐射”的农业产业发展格局,打造三江内自绿色转型示范区。  在响石镇的高粱地里,一行行整齐排列、宽窄相间的大豆玉米(高粱)带状复合种植结构已然形成。响石镇为推进大豆玉米(高粱)带状复合种植,目前率先在桃园村核心区域开展夏大豆的种植。  此前,隆昌市农业农村局派出专家团队到各个村,指导村民开厢移栽玉米、高粱,预留大豆栽种区域进行大豆玉米(高粱)带状复合种植。今年,隆昌市大豆播种面积将达到7.39万亩,其中,在全市195个村(社区)示范推广大豆玉米(高粱)带状复合种植5万亩。  乡村兴,百业兴;粮食稳,天下安。近年来,隆昌市抓紧抓牢耕地保护和粮食生产,走出一条稻渔综合种养之路,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建立了稳粮增收的长效机制,实现“米袋子”“钱袋子”的有机统一、互促共赢,为高质量发展打牢基础。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7-22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周金泉 特约通讯员 李建明 文/图  内江市东兴区杨家镇金银嘴村是远近闻名的“蒲扇村”,号称全国“第二大蒲葵种植加工基地”。历经多年发展,全村蒲葵种植面积达3000余亩、年产蒲扇500余万把,蒲扇等系列产品供不应求。  因而,“蒲扇村”近年屡有新植蒲葵,有心做大做强这个产业。“蒲扇村”的初步设想是,以蒲葵扩面为支撑打造文旅产业。但具体如何落地呢?村里的蒲扇展示室。家家户户种蒲葵 叶子扇子均畅销   7月盛夏,金银嘴村的田间地头,大大小小的蒲葵树绿影婆娑,家家户户的庭院里铺满了晾晒的蒲葵叶。此时的农户们割蒲叶、晒蒲叶、制蒲扇,忙得不亦乐乎。  “蒲葵树只要管理得好,栽后4-5年就可投产。我前前后后种了三批,现有蒲葵树七八亩,是本组种得最多的。”金银嘴村五组老农王云华说,“其中,我投产的5亩蒲葵树,1亩要卖1.2万张葵心和边叶,除去成本,收入都有1万多元。那些没投产的蒲葵树,我就间种包谷、豆子,年年都还有些收入。”  65岁的王光伟办有全村最大的蒲扇加工作坊。他说:“我一年要加工10多万把蒲扇,需要10多万张叶子,自己三四亩蒲葵根本不够。过去我大量从广东收购蒲葵叶,近年村里的蒲葵发展起来了,我就收购村里的了。我们做蒲扇,都是一家人帮忙,蒲扇批发出去,一把有1-3元的利润。”  “全国第一大蒲葵种植加工基地是广东新会县,他们整县搞;第二大,就属我村,我们整村搞!”金银嘴村党总支书记王永征说,“我们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从广东引进蒲葵树苗,逐年发展到现在的3000余亩。全村800多户种植蒲葵,其中有80多户办家庭作坊,‘一条龙’加工蒲扇。”  据王永征介绍,当年农户们没有了零花钱就卖鸡蛋,自从编了蒲扇之后,赶场就卖蒲扇换零花钱,比卖鸡蛋的还多。但因各种原因,金银嘴村曾有一段时间没有生产蒲扇,最终有农户坚持下来并发动大家种植蒲葵。2005年之后,村党支部又带领大家考察广东的种植和加工技术、市场销售,金银嘴村才有了今天的辉煌,蒲葵种植面积已达3000余亩、年产蒲扇500余万把,4年前村里又办起了蒲扇厂和2个烘房,收购本村及周边村落的蒲葵鲜叶进行加工。  “如今,我们的产品有芭蕉扇、团扇、宫廷扇、烙画扇,普通的蒲扇批发3.5-6元/把;烙画扇订单生产,卖到30元/把。加工蒲扇后剩余的尾叶,销往国内外编织沙发、茶几或者生产装饰品,尾叶可卖到0.5元/斤。”王永征说,“种植蒲葵的农户,在每年6月至10月的收割季,1棵树可收割10张葵心、10张边叶,葵心是制蒲扇最好的原料,边叶则可制成半成品出口,1亩地可年产1.2万张葵心和边叶,可卖1元/张。”农户在制作蒲扇。认清短板找准路 文旅产业兴乡村  “1亩栽600株蒲葵苗,苗子钱300元,只需人工栽、人工割,上点肥料,也不打药,投产后1亩产值就达1万多元。蒲葵又具有耐涝耐旱、旱涝保收的特点,投产之前还可在地里间种红苕、玉米、大豆等作物。”在王永征看来,金银嘴村生产的蒲扇长期以来供不应求,因而村里现在准备抓住乡村振兴大好机遇,联合周边村扩大蒲葵种植面积、壮大产业,“我村有红色文化资源,去年被区上评为党建学习教育基地,我们这里还有清流河,这些都会吸引游客,村里就打算发展‘蒲葵文化+红色文化体验’。”  王永征表示,为此,村里考虑通过争取项目资金和自筹,增设蒲葵仓储及展厅等设施,并设计观赏蒲葵、体验蒲扇加工的旅游线路。  “东兴区的蒲葵产业集中在杨家镇,除此之外,顺河、郭北等乡镇均有种植蒲葵、制作蒲扇的习惯。他们均是一家一户的生产,而金银嘴村做得更好,他们目前还有一个专合社助力。”内江市东兴区农业农村局多种经营服务站站长魏忠表示,“但是,他们的加工形式单调,无论外形和精制程度都远不能满足现代人们的审美情趣;而且,蒲葵的发展速度也与经济效益不相匹配,从育苗到割叶需要近7年的时间,才能见到效益,效益也算不上高的。”  尽管如此,魏忠认为,蒲葵需要的养护成本并不高,这对于村集体经济来说,仍不失为一个相对稳妥的产业。  但金银嘴村却欠缺发展蒲葵文旅产业的一些必要元素。魏忠指出,金银嘴村现在已失去了一批发展蒲葵旅游观光的资源,因为原有的一些高大的蒲葵树早已作为景观树种卖出去多年,余下的高大蒲葵树不足200亩,难以发挥观光、遮阳的更多作用;现有的蒲葵亦栽得太密、新发展的长得太矮,均难以满足游人观赏、休闲、遮阴的需求。  怎么办?魏忠建议,金银嘴村及其他乡镇在发展蒲葵文旅产业上,要充分考虑蒲葵繁育速度太慢的因素,不宜大面积铺开,全区总量控制在1万亩以内。蒲葵尽量往山上发展,不与粮争地。蒲葵树要多引进搭配一些高大的,并尽量实现低密度种植,以在地里腾出一定空间,增加休闲桌椅,为游人提供纳凉和娱乐场所;蒲葵树也还需造型造景。同时,“蒲葵属棕榈科植物,而棕榈科植物则是世界三大重要经济植物类群之一,国内约16属、约80种,多数可用于观赏,如果村里能打造一个蒲葵等棕榈科植物的品种博览园,这恐怕是吸引游客的一个亮点”。  “另外,金银嘴村蒲扇产品的结构也急需调整,一是在规格、形状、手柄的材质等方面还可做出很多变化,二是结合红色旅游开发诗词扇、诗画扇,三是开发一批可欣赏可收藏的‘伴手礼’。”魏忠还建议,“蒲葵树干上的棕衣也可以利用起来开发旅游产品。”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7-22
(林巧 记者 毛春燕 李弘)一望无际、整齐划一的高标准农田如绿色海洋,成群结队的白鹤悠闲低飞,小龙虾在秧苗之下嬉戏、成长。近日,记者来到位于隆昌市胡家镇的隆昌市乡村振兴示范区,这里是批准创建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4万亩稻虾产业在此渐次铺开,一幅蓬勃灵动的乡村振兴画卷展现眼前。美丽稻虾田高标准建设沃野良田7月12日凌晨5点,来自重庆的稻虾业主罗浪正和朋友们在稻虾田边忙着分拣小龙虾,一筐一筐分拣好的小龙虾层层相叠放在马路边。这些色泽鲜亮的小龙虾通过分拣、打包、运输,到达成都、重庆的水产品批发市场,成为川渝两地人民桌上的美食。“采用稻虾综合种养模式,稻能为虾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虾又能为稻改善土壤环境,虾田米生态有机,稻田虾个大、肉实,深受消费者青睐。”罗浪表示。   分拣小龙虾罗浪从事稻虾养殖已经有7年,来自重庆的他正是被胡家镇的区位优势、政策优势、发展优势所吸引。行走在隆昌市乡村振兴示范区核心区——胡家镇双龙村,目之所及,一马平川,田成方、土成型、渠相通、路相连。在隆昌,这样的高标准农田已建成34.81万亩,通过高标准农田改造,“巴掌田”成了高质种养稻虾的“整块田”,使分散零碎的耕地集中到一起。近年来,隆昌市全面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以推进内江荣昌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为重要着力点,推进荣昌·隆昌共建40万亩“稻渔”综合种养绿色发展产业带建设,扎实推进以稻渔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截至目前,隆昌市共发展稻渔产业16.55万亩,建成万亩以上稻渔示范区3个,千亩以上10个。先后获评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四川省乡村振兴先进市、四川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中国西部鱼米之乡等荣誉称号。农业生产更加专业智慧隆昌市乡村振兴示范区内近100个稻虾业主,能种会种的仅占四成,六成业主对稻谷种植一知半解或将重心放在小龙虾养殖上,如何确保粮食安全,如何多种粮、种好粮,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农事外包”成为胡家保障粮食安全的创新之举。去年12月17日,隆昌市解放村放兴供销合作社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经营范围包括供应链管理服务、农业生产托管、以及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加工等10余项服务。2022年,解放村放兴供销合作社有限公司对接了园区内20余名稻虾业主,近100名种粮能手为业主们提供育秧、插秧、田间管理、收割等服务,育秧面积达60余亩,插秧面积近1700亩。智慧农业二级平台除了农事外包的专业服务,胡家镇依托国家数字乡村试点高科技赋能,农业生产变得更加智慧高效。“预计今年示范区内年产优质稻谷6000吨、优质稻田虾2100吨,实现总产值1.2亿元。”胡家镇镇长陈才恒表示,胡家将紧紧围绕“多种粮、种好粮”这一目标持续奋斗。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稻田里的小龙虾肆意生长,土里是成片的柑橘林,坡上是如甘蔗林的牧草,“稻花香里龙虾壮”“风吹牧草橘满枝”的美景随处可见。以农业发展破题,隆昌利用浅丘地区的地形地貌,大力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农业发展前端要‘扩面’、中端要‘延链’、末端要‘促销’”对于产业发展格局,隆昌有着深刻的思考谋划。做大一产,立足特色稻虾产业,逐年扩大稻虾综合种养规模,粮安增收两不误;做强二产,延伸产业链条,布局稻田虾集散中心、电商服务中心,建立虾田米加工中心、科技成果和展示中心,优化水产品加工、销售、冷链物流等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同时,着力品牌创建,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创建区域公共品牌,打造“稻田虾”“虾田米”等农特品牌,把农产品变为商品,把商品变为礼品;做优三产,以稻虾产业为核心,发展稻虾观光垂钓园,规划建设虾趣文化美食街、稻香里民宿、乡村印记馆等,积极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科技等产业深度融合,让“园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这一愿景成为现实。“示范区建成后,不仅能有效辐射周边地区,吸引川渝两地更多的业主共享双城经济圈红利,还能让两地游客体验到上午垂钓、中午吃小龙虾、下午摘果子的无限乐趣。”胡家镇党委书记曾祖会充满期待地说。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7-14
(记者 郑志浩)6月22日上午,内江市“百名能人走千村”暨基层党员巡讲活动,在内江市市中区朝阳镇黄桷桥村启动。活动中,市、县两级将组织100名以上的“农村家庭能人”代表,用半年的时间到全市924个行政村开展巡回宣讲和技术指导,意在通过能人典型的言传身教,示范带动更多的农民群众学能人、当能人。  2016年,内江启动“农村家庭能人”培养计划,培养了大量优秀的“农村家庭能人”。他们在推动产业发展、化解矛盾纠纷、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黄桷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丁胜利就是其中之一。活动启动当天,他带着10余名村民在该村的白乌鱼养殖场作技术指导和现场示范。“现场授课形式很生动,对我将来创业有很大启发。”村民罗鑫在参加活动后说。  内江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内江围绕“治理型”“引领型”“技能型”三个类别组建了能人讲师综合小分队和专项小分队,将以“百名能人走千村”活动为抓手,实现“农村家庭能人”培养提档升级,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本土人才支撑。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7-01
(张啸 记者 郑志浩)6月21日上午,内江市资中县鱼溪镇鲶鱼村党总支书记邹能将该村第七居民小组大山堰塘承包协议的相关数据录入“乡村智慧云广播系统”,并上传了承包协议等佐证材料。  以前,这些账目都是通过张贴在村务公开栏等方式公开。“现在通过‘乡村智慧云广播系统’网上公开,村民在手机上就能查看村‘三资’管理情况,监督起来更加方便。”邹能表示。  在日常实践中,村“三资”管理容易出现资金使用欠规范、资产管理不清晰等问题。针对这种情况,资中县与合作企业联手开发了“乡村智慧云广播系统”微信小程序,村干部将村民电话号码录入群组后,村民便可以随时随地查看村“三资”管理等村务公开情况,实现网上监督、异地监督。  此外,“乡村智慧云广播系统”还有群呼广播功能,村干部通过该系统编辑文字信息并提交后,系统将文字转化为语音即时发送,村民接收信息更加方便,也减轻了村干部的工作压力。  “张大哥,今年村上开展农村医疗保险年审了,请抓紧时间回村办理。”5月27日,在外工作的鲶鱼村村民张华彬就在系统信息提示下及时返回村里办理了农村医疗保险年审。  鲶鱼村共有村民2536人,目前已有2400多人加入“乡村智慧云广播系统”群组。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7-01
四川农村日报讯 冷国文/文 喻茂/图  威远县观英滩镇骑龙坳,一个原本不引人注目的小山村,近年开始热闹起来。大批手持“长枪短炮”的人竞相驱车前往,为的是拍摄被誉为“川南最美云雾”的自然景观。骑龙坳特殊的穹窿地貌易出现云雾天气。  骑龙坳泛指观英滩镇民主村一带,包括凤凰寨、龙头寨、窝落店、骑龙坳等拍摄点。这里山峦起伏,平均海拔 600~700 米,海拔落差200~300米。左有雾露沟,系长沙湖的一条岔沟。右为灵观沟,与葫芦大峡谷尾水处相连。长沙湖与葫芦峡谷的溪沟内常年水气充沛,造就了这里四季可见的云雾景观。云雾集中在5~8月,特别是7月和8月,因雨水多,气温高,每遇雨后天晴,骑龙坳附近的沟谷即是云雾缭绕,宛若人间仙境。威远石板河景区拥有7公里长的浅滩,是夏日亲子出游目的地。  拍摄骑龙坳云雾,首选龙头寨。这是一个具有相对海拔高度的全方位观景云台。站在海拔715.8米的龙头寨山崖上放眼四望,连绵起伏的山峦尽收眼底。近有猴儿寺、凤凰寨、小寨子、岩峰山,稍远是双峰耸立的尖山子,再远处可见穹窿名山芦高山、风垭口,牛角岩等。再就是窝落店,海拔648.5米,也是一个360度全景云台,特别是逆光下,可见太阳透过云雾和树木间隙发散的万道光芒。  骑龙坳独特的穹窿云雾景观,吸引了成都、重庆、自贡及周边县(区)的游客,也为当地乡村带来了新的增收愿景。位于威远的国家南方·连界足球竞训基地是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国际足球竞训中心。这是“川观号”直升机内拍摄的石板河景区风貌。威远连界镇船石湖风景区一角。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7-01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唐兆权  6月23日,一台挖掘机正在威远县越溪镇水源村伸着长臂翻挖荒地,筑着土坎,几名村民忙前忙后配合着平整土地。旁边山坡已整理好的荒地里播种的大豆顶着绿色豆瓣长出了嫩芽,撂荒了多年的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水源村有撂荒地400多亩,威远县开展撂荒地排查整治以来,水源村村“两委”就反复在研究讨论这项工作,也一直为之犯难:村里的劳动力都外出了,撂荒地如何整治?就算整理好,谁来耕种?没人耕种,整理好的荒地也仍然会撂荒。正当举旗不定时,本镇楠木村在云南经营房地产项目的青年杨阳回到家乡,见这么多的撂荒地,心生遗憾。水源村党总支书记李春渔听杨阳的亲戚讲起这一情形后,马上同镇上的驻村干部胡小刚前去动员杨阳到村里开发撂荒地。当时杨阳并没有这方面的准备,李春渔当即表示:“你来水源村开发撂荒地,我们尽最大程度给你优惠。”  为了让杨阳进得来留得住,村党支部动员村民前两年不收杨阳的流转费,两年过后,每年每亩只收100元到200元流转费。有些村民想不通:“其他地方流转土地都是几百上千元一亩,我们这么便宜,太亏了。”镇村干部给大家算账道:“这些土地没人耕种就只能荒,业主整理后,村民还可以到基地里务工挣钱,哪会亏?”村民们的思想通了,杨阳更加有了让这些撂荒地不再荒的信心,于今年4月签下了首轮流转整理 300 亩荒地的合同。在整理中,挖掘机开到到哪个组,村组干部就提前把工作做到哪个组,全力保证正常施工。  杨阳计划将这些撂荒地整理出来种茶叶套大豆,可短时间还难以将几百亩荒地整理完善。李春渔建议他边整理边播种大豆,一时没有种子,村党总支就从村民家里搜集来125斤大豆种子让他先种上,接着再陆续买种子。杨阳担心大豆销路,驻村干部胡小刚又四处联系,找到一位从事养殖的业主,答应连秆同豆一起收,同时还从镇上争取到每种一亩大豆补贴 150 元现金的优惠政策。  现在,水源村村“两委”干部们已开始争取修便道、山平塘等项目,让杨阳不仅能留得住,而且一定有收益。经过这段时间的忙碌,水源村 130 多亩撂荒地已整理完成,所种的大豆已发芽冲出地面。杨阳深为干部群众的热心感动:“水源村的干部和乡亲对我太好了,给了我全心全意的支持,我一定要把这些撂荒地开发利用好。”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6-29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  今年以来,在资中县公民镇大井场社区,村民们惊奇地发现,家门口附近多了一家“超市”,但里边不卖商品,只卖服务;不见货物,只见一头头“铁牛”——农机。  对于家门口的农机“超市”,“超市”负责人、资中县天牧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易良贵这样给村民们解释:这是“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虽然在资中这个丘区县不多见,但在全省来看,已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关键看是否实用  6月17日,记者走进了这家“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进行实地探访。  易良贵告诉记者,服务中心去年10月动工,当年12月一期工程就投入使用了,里边有装备展示区,还有粮食烘干中心,今年的小麦都是在这里烘干的。  走进服务中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农机装备大厅”,陈列的是各类机具装备,有旋耕机、开沟机、收割机、无人机等20余台。  农机“超市”,其实就是供老百姓选购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地方。作为农机服务的提供者,天牧农机专合社这两年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目前流转土地5000多亩,作业服务面积上万亩,其中水稻3000多亩,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6000亩。  这里装备种类齐全,但独独不见水稻插秧机的身影。易良贵告诉记者,对于一家农机“超市”来说,装备不在有多少,而在于是否实用。比如这里没有陈列插秧机,不是因为“买不起”,而是因为结合资中县丘陵地区的地形特点和气候情况,专合社一般用水稻直播方式提供农事服务。  过去两年间,当地水稻的统防统治需求逐年增加,因此专合社购进背包式喷雾器7台、无人机1台,组建飞防小组1个,水稻直播和统防统治的年服务能力达到5000亩左右。未来发展可期  易良贵是资中2019年从浙江招引回来的种粮人才,在浙江规模流转土地种水稻,规模常年在7000亩以上,回到家乡资中以后,不仅牵头组建了农机专合社,还将成熟的机械化种植粮食技术带了回来。  “去年底农事服务中心建成以后,我们专门招聘了20多名农机手,每个月开工资,让大家安心在这里上班,给大田里的粮食提供全程机械化服务。”易良贵说,“年底前农事服务中心的装备数量和机型还会增加,包括拖拉机、青贮饲料收割机、打捆机,还会再购买20台套以上。”  “丘区农村劳动力缺乏,农事服务中心提供粮食耕种收、植保、烘干、托管等服务,并收取一定服务费用,老百姓当甩手掌柜,种粮的积极性也提高了,为规模化、集约化粮食生产打下坚实基础。”资中县农机推广站负责人陈勇说。  “截至今年5月,资中县农机总动力近60万千瓦,较去年一年增加5600千瓦,其中拖拉机及配套机械375台,耕整机6318台,水稻插秧机86台,均较去年有所增长……”盘点全县农机装备的变化,陈勇对此感触颇深,“农机数量增加,服务环节增多,满足了丘区农户对农机的现实所需。”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6-24
(兰自涛 记者 毛春燕 摄影报道)6月21日,正逢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内江市东兴区杨家镇金银嘴村的村民们正忙着晾晒葵叶和加工制作蒲扇,保证订单供应。近年来,东兴区杨家镇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蒲葵种植和蒲扇加工业,目前已建成蒲葵种植基地3000多亩,年加工生产蒲扇500余万把,产品远销往广州、上海等城市,成为当地有名的“蒲扇村”。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6-23
(记者 毛春燕 李弘)6月20日,正值青花椒成熟上市的时节,走进隆昌市双凤镇芭蕉村,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青花椒树郁郁葱葱,一串串青悠悠的花椒缀满枝头,微风吹过,处处弥漫着花椒的清香。花椒丰收在这花椒飘香的时节,为深入宣传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和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着力提升双凤青花椒产业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丰富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和提升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光荣感,当天,双凤镇首届青花椒丰收节暨隆昌市文化下乡活动在双凤镇芭蕉村举行。青花椒丰收节舞台上,《鼓动人心》《盛世欢腾》《劳动托起中国梦》等节目精彩上演;舞台下,在青花椒种植基地,20余名村民忙碌下枝,电动修枝剪发出欢快的劳作声音;在种植基地、加工工厂,来自中国邮政的人员开展游园直播,让双凤青花椒通过网络推广提升知名度。村民采摘“一个小时10块的工钱,一天可以挣个八九十块。”村民王二姐告诉记者。她家里有3亩多地用来种花椒,除了流转费用,平时可以来基地打工,增加收入。“今年,我们的青花椒进入丰产期。相比其他地方的青花椒每斤要贵上10块,因为我们的麻度更高。”隆昌市吉康花椒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曾贤海介绍,这里的花椒大部分用于医药用途,输送到全国各地。歌手西域胡杨了解家乡青花椒产业发展双凤镇党委书记代礼剑介绍,该镇始终坚持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发展理念,大力优先发展双凤现代优品生态青花椒,协同扎实推进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着力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2021 年,双凤青花椒获得四川省“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认证,今年青花椒种植面积达到8000亩,预计产值4200万元。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6-21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周金泉 文/图  从去年秋季开始,内江市东兴区种粮大户胡洪兵,又多了一个身份——小麦种植大户。在他流转的1200亩土地中,首次拿出300亩种上了小麦。前不久,这些小麦悉数收获归仓,卖了个好价钱。种小麦首战靠捷,使胡洪兵下一季种小麦的劲头更足了。6月13日,胡洪兵(右)在与机手交流机插秧技术。  6月13日,在内江市东兴区石子镇,刚收获小麦不久的胡洪兵,正在指挥着机手打田、插秧,不时还要接进业务电话,一聊就是一袋烟的工夫。  80后的胡洪兵,今年刚满42岁,但近年种粮,令他操碎了心,早已满头华发。  2008年开始,胡洪兵在石子镇流转了200亩土地,小春种油菜、大春种水稻。由于经验不足,没有配套相应的烘干设施,稻谷收获后偏逢连绵阴雨,几乎有一半的稻谷发芽,胡洪兵亏了10万元。此后,他歇了3年。但他始终不甘心。从2012年开始,胡洪兵再度种粮。这次他总结经验教训,总共投资500多万元,不断购买烘干机具,烘干机一台比一台先进,日烘干能力从30吨达到现在的300吨,确保粮油收获之后能得到及时的烘干。这次,胡洪兵一举成功。一年中,小春油菜、大春水稻给他带来三四十万元利润。  去年秋季,胡洪兵借我省宜机化改造项目以及我省实施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的东风,成为内江市农科院的小麦种植示范户,改造出了300亩撂荒地,专门拿来种小麦。  内江市农科院小麦研究所所长汪仁全说:“我们为胡洪兵提供了免耕带旋条播技术,还担心他第一年搞不好,又为他提供了内麦416、内麦101、蜀麦830、绵麦902、川麦93等抗病、高产小麦品种。”  可是,在小麦种植季,遭遇阴雨连绵天气。尽管前期天公不作美,但由于胡洪兵规模种植粮多年,听得进专家的建议,并且他手下还有10余个开荒、耕地、收割、飞防样样在行的“全能选手”,胡洪兵首次种小麦就获得成功。  “我这些小麦地原来全是荒地。但却达到了800斤-900斤/亩的高产,平均产量600多斤,销售价格1.52元/斤。1亩小麦纯赚200多元。”谈起小麦,胡洪兵信心勃勃,“我准备在今年秋季,带动周边种植大户种5000亩以上的小麦。”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6-16
(李永琴 文/图)6月2日,在内江市威远县向义镇供销合作社(以下简称“向义供销社”)的蔬菜市场,一辆辆四轮车卸下玉米后,村民们按照规格分拣打包,再装进几辆大货车外运。“现在不用担心销路,村民可以放心大胆地种蔬菜,只要村民有蔬菜,专合社就会帮着销售出去。”望着蔬菜市场内一片繁忙景象,威远县大棚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余家林难掩喜色。村民们按照规格将玉米分拣打包近年来,威远县向义供销社围绕乡村产业振兴,推进生产规模化、管理规范化、经营品牌化,降低市场风险、提高市场竞争力,创造了产业壮大、供销发展、农民增收的多赢局面,实现了基层供销合作社、村集体经济、专业合作社“三社融合”发展。组建蔬菜种植专合社开启统一销售模式向义镇是“四川省无公害蔬菜示范镇”,当地不少村民的收入来源都靠种菜、卖菜,不过受销路影响,种菜的盈亏总是不确定。在威远县大棚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之前,很多人都吃过“单打独斗”的亏。2012年,依托向义镇蔬菜产业化基地,在威远县供销社等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向义镇四方村、水口村、向万村、大山村等村的25名蔬菜生产经营户组建了威远县大棚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始抱团发展。专合社的成立,突破了菜农散兵作战,开启了统一价格、统一销售的市场模式。威远县向义镇蔬菜种植基地“自成立以来,专合社的发展也曾经历风雨挫折。”余家林说,2013年,因为菜贩压价、定位不合理等原因,专合社净利润只有两万余元,这让他这个“掌舵人”一度陷入了苦恼。“一方面是菜价‘贱’,另一方面是无法满足大的蔬菜经销商的需求。”如何解决?“拓展市场是关键!”余家林说,必须走市场,并且要让大的蔬菜经销商入股,这样既能够实现“规模效益”,又能让菜农增收。为此,专合社积极与外界联系、带团队“走出去”考察,开拓了湖北武汉,湖南长沙,云南昆明,贵州贵阳,重庆,四川成都、宜宾等城市的蔬菜批发市场,将优质蔬菜销往全国各地,最大程度地解决了蔬菜销售的难题,也打破了小摊贩和一部分蔬菜经营商压价的困境,为菜农们每亩地增收1500至2000元,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菜农们的后顾之忧,达到了“菜农增收”的目的。在做好销售的同时,专合社还制定了严格的蔬菜质量管理制度,严禁专合社成员使用高浓度、高残留的农药,并定期对蔬菜进行农药残留物检测,让优质、绿色蔬菜进入市场。此外,专合社每月还会邀请专家为村民讲解蔬菜种植技术和田间管理技术,手把手的传授应用技巧。专合社的几名党员还主动为社员服务,到田间地头进行指导。“比如黄瓜、丝瓜,凡是发现有弯曲、畸形的,在成型之初都坚决督促社员摘掉。现在我们的瓜菜,基本保持了大小一致。”余家林说。由于蔬菜品相好,农药残留低,吸引了不少外地蔬菜商前来收购蔬菜。通过严格管理、开拓创新,专合社的牌子也越来越硬,近年来,专合社先后被授予“省级示范社”“市级示范社”等荣誉称号。建立农产品集配中心开启产销融合发展2015年,依托村集体土地,内江市供销社、威远县新店供销社、威远县大棚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同投资建立四方农产品公共集配中心,开启产销融合发展。该集配中心占地10亩,配置有蔬菜初选包装场地、大型蔬菜保鲜库、管理用房,设有办公室、生产部、营销部、资金互助部、农残检测室、技术培训室等。威远县农产品集配中心集配中心主要是为蔬菜生产提供分选、包装、冷藏保鲜、农残检测等服务。“就算当天的蔬菜销不完,我们也不心慌,可以放进保鲜室继续卖。”张伟是威远县大棚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一员,从事蔬菜种植多年,从早期的传统蔬菜种植,渐渐发展为大棚蔬菜种植,其基地的蔬菜种植面积也发展到1000余亩,年产值日益提升,家庭收入年年攀升。组建向义供销社实现“三社融合”发展2018年,依托四方农产品公共集配中心,组建了新型基层供销社——威远县向义供销社,实现了基层供销合作社、村集体经济、专业合作社“三社融合”发展。向义供销社以村“两委”干部、合作社带头人、生产经营大户和社会能人搭建基层社干部队伍,广泛吸纳农民和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入社,围绕当地蔬菜特色产业,按市场供需统一规模种植、统一供应农资、统一提供技术服务、统一规范生产过程、统一组织销售、统一分红和返利,提升农民的组织水平,提升农民在市场经济中的议价能力与谈判地位。威远县向义供销社目前,向义供销社已吸纳像张伟一样的种植大户217户,带动种植户3000多户,带动周边农民种植蔬菜6000余亩,辐射威远县向义、新店、界牌和自贡市成佳等镇。2021年,合作社生产销售各类蔬菜1.6万多吨,实现年产值6000余万元,基层社实现纯收入17万余元,兑现社员股东分红5.2万元、交易额返利3.7万元,为村集体分红1.08万元,实现三方共赢发展。下一步,威远县向义供销社将继续以蔬菜质量安全为重点,全力打造“绿色蔬菜”品牌,推动当地蔬菜产业化、规模化发展,进一步促进菜农增收致富。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6-09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洪瑜  水库、池塘养鱼,已司空见惯,但在池塘建跑道养鱼,你听说过吗?  5月26日,隆昌市云顶镇云顶寨山脚下,四川恒能渔业有限公司的22条斜底内循环鱼跑道整齐排列,池中的水体正以一定速度进行规律的轻缓流动。每当跑道前端的自动投喂机将饲料喷出,成群的鱼儿便游向水面,争相进食。  “跑道养鱼”也称流水槽循环水养鱼、池塘内循环流水养鱼。作为一种生态高效的养殖模式,“跑道养鱼”通过推水增氧装置使鱼塘水24小时循环流动,让鱼在水流推力下“健身跑步”;同时,鱼类的排泄物和食物残渣不断被推送到鱼塘集污区,使“跑道”内水体保持清洁。这种集中养殖、集中吸污、集中处理的模式,可降低养殖尾水污染排放,还能提高鱼的品质。跑道鱼。受访公司供图斜底跑道鱼有何不同?  “让鱼不停游动,就像是人在健身,身材肯定更好嘛!”站在鱼跑道旁,该公司总经理阳清发介绍说,目前15个鱼跑道内共养殖了草鱼 45 万斤,年养两批,产值超600万元。余下7个鱼跑道被用做其它鱼种的养殖研究实验,收集生产数据。  与传统的跑道鱼相比,这里的跑道鱼有何不同?其实从2013年开始,跑道鱼就在我国以“低碳高效循环流水养殖”“池塘内循环养殖”等形式出现。其典型特征是采用平底养殖槽设计,按“养殖区在前,粪便沉降区在后”的方式,引领了生态养殖理念,一时间,跑道鱼被冠以“有机、肉质好”等标签,受到市场欢迎。但是,由于养殖户普遍追求高密度、高产量,而平底养殖槽聚排污效果不理想、能耗偏高等弊端凸显,导致跑道养鱼模式面临推广难题。  “我们正是考虑到这些因素,也看到了跑道养鱼的前景,才着手研究斜底养殖槽等技术。”阳清发说,“池塘内循环3.0净水跑道鱼”养殖技术是其团队多年研发成果,以最直观的斜底为例,其坡度经过反复研究试验,直接影响鱼粪沉积、收集和养殖效果。绿色养殖效益如何?  2021年,农业农村部印发了《关于做好2022年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因地制宜试验推广陆基设施化循环水养殖,进行养殖尾水治理模式推广行动。斜底内循环跑道养殖无疑是该政策的践行者和先行者。  “我们的技术延续了平底养殖槽的优势,更符合绿色、生态、高品质水产养殖政策要求,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养殖尾水的处理同题。”据介绍,斜底内循环跑道养殖技术通过开发底部聚污管腔,让粪污就近沉降、汇聚、分层,减少鱼体对粪污形态和路径的影响,使池塘去粪率超过80%。记者注意到,该公司的22条斜底鱼跑道被整个水域包裹,呈现“环绕”之势,这些经过处理的养殖尾水将流入这片更大的塘中再次循环回用,从而实现养殖水体从跑道内的小循环到整个水域的大循环。  斜底内循环养殖槽的养殖效益如何?阳清发算了一笔账,以10亩水深1.5米池塘建设斜底内循环跑道养殖草鱼为例,草鱼年产量可达7万斤左右,水域平摊亩产0.7万斤,比精养塘增产2倍以上,扣去每槽的建设成本和生产成本,每槽将收获10余万元的毛利润,整体效益将提升2到3倍。  与此同时,斜底内循环跑道养殖技术也更加节省成本。阳清发表示,得益于高密度养殖优势,斜底养殖槽将有效节约养殖面积,节约塘租、人工和饲料成本;另一方面,斜底内循环跑道养殖技术使饲料投喂更加精准,鱼类生长周期也将缩短四分之一左右。技术可否复制推广?  《四川省“十四五”渔业发展推进方案》指出:我省正面临水产养殖空间受限、产业发展质量不高等难题,要提升渔业生产能力,大力建设以稻鱼综合种养为主导产业的“鱼米之乡”,突出抓好绿色健康养殖示范建设。在此背景下,斜底内循环跑道鱼在四川发展情况如何,有无大面积推广可能?为此,记者采访了四川省水产学校校长龙祥平。他表示,斜底跑道鱼技术作为养殖尾水处理模式之一,已在部分地区得到了推广,但因为成本较高,总体进展缓慢。  据龙祥平透露,早在2019年我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水产课程培训之际,该技术便受到来自陕西、宁夏养殖户的关注,并先后在陕西延安、商洛以及四川达州等地建成投产,“以达州市大竹县的稻渔综合种养项目为例,该项目将水稻生产放在首位,充分利用内循环水产养殖设施拓展水产养殖空间、保障粮食安全,在沟坑占比低于10%的情况下,有效解决了稻田撂荒闲置和‘非粮化’‘非农化’等突出问题。”龙祥平口中的稻渔综合种养项目位于达州市大竹县石桥铺镇长青村,该项目于2019年12月建成并于次年 2 月投产,总投资达150万元,包含田间工程、斜底跑道建设等硬件设施投入以及鱼、虾等生产性投入。据了解,该项目在投产年底,实现水稻亩产700斤,鲈鱼总产量30吨,产值达到156万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省水产局生产处处长曾开虎认为,斜底跑道鱼养殖技术作为促进稻鱼综合种养的模式之一,各地在发展期间应“因地制宜”,在建设和投产期间重点解决资金、技术等难题,在保障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实现粮稳产、稻增收,助推四川鱼米之乡建设。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6-08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