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记者 郑志浩)“小麦是‘七分种、三分管’,大家一定要抓好现在的小麦播种窗口期……”11月2日,站在资中县公民镇太平寺村的田坎上,内江市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所长汪仁全声音洪亮,介绍小麦种植的心得。  这是内江小春生产暨全程机械化工作现场推进会的一幕。内江计划以推进会为契机,在宜机化改造后的土地上以更大力度推广小麦种植,探索丘区农业规模化、高效益发展的新路径。内江小春生产暨全程机械化工作现场推进会现场。郑志浩 摄狠下功夫:引入新机械,作业更精细  活动现场,在一块3亩左右的梯田里,播种机尾部的刀刃快速旋转翻耕土地,已经拌好肥料的种子沿着导管不断滚落到地面上,随即被翻起的深色土壤淹没,静待发芽。  资中县公民镇是省县共建“五良”融合宜机化改造项目省级样板区所在地,在去年完成了土地宜机化改造。“这里有一个重要使命,就是探索应用更适合四川丘区农业作业的机械设备。”内江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郭曦介绍,去年这块地尝试了无人机飞播,虽然效率较高,但是播种的深度偏浅,种肥损耗偏多,今年选择了由省农业机械研究设计院开发的新型播种机。  目前的试验情况颇为令人满意。“新机械作业效率高,旋耕、灭茬、施肥播种一次完成,并且更适应川内阴雨天气带来的土壤黏湿等问题。”四川省农业机械研究设计院高级工程师杨昌敏介绍。郭曦则打开驾驶室,指着驾驶员身旁的导航平板说,新机械引入了北斗导航系统,能够让初学者快速上手,还能提醒驾驶员有无播种遗漏的区块,“这能解决当地农机操作人才紧缺的困扰。”  既有外来的新机械,也有本地的“老面孔”。“去年这里就使用了本地的小麦品种,虽然晚播了半个月,仍实现了亩产408公斤,今年力争迈向亩产500公斤。”汪仁全在现场抄起一袋写有“内麦101”的种子袋介绍,今年内江小麦扩面种植目标为2万亩,这一来自内江本地的小麦品种也将成为推广种植的主力。打好底子:“良制”为保障,村子当“管家”  在播种机忙碌时,记者注意到,郭曦走到长满杂草的田坎上,用力跺了几下脚,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田坎很硬,说明天然的生态护坡已经起作用了。”他说,这表明土地经过改造后已经有了良好基础。  “五良”融合即良种、良田、良机、良法、良制的融合发展。郭曦介绍,在前期探索之后,前四个“良”在样板区已经基本具备,接下来关键在“良制”上进行探索,摸索更符合当地实际的发展模式。  相比于以往依靠大户带动规模化种植,内江将探索以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导的方式。  “将更侧重于让村集体当好‘管家’。”太平寺村党支部书记申林介绍,农户将土地托管给村集体经济组织,目前按照每亩500元的保底收入进行分配。村集体经济组织在粮油作物种植和管理上购买专业社会化服务,实现农事打包托管。产品收获售卖后,村集体经济组织提取必要的公用设施建设资金和集体备用金后,再与托管农户分红。  “这一模式的优势在于保障了农户的收益,也能让村集体经济组织有了稳定收入,并通过市场化的服务带动撂荒地整治。”汪仁全表示,在这一模式的实践中,考虑到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专业人员相对不足的现状,村一级还要遴选一批有意愿参与农田管理的人才,跟着专业农事服务机构学习,培养本地的农田“管家”。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11-09
(记者 郑志浩)“请问这里是不是可以介绍工作?”11月4日下午5点,内江北站高铁站下沉广场,市民刘玉推开内江市零工市场的玻璃门问。在得到值班人员蒋柳肯定的回答后,刘玉将自己的求职意向悉数道来。  滑动电脑上的登记列表,蒋柳数了数,他当天已经帮助50多个求职者登记了信息。  稳就业事关民生福祉。在冲刺四季度的关键时刻,内江相继推出零工市场投用、市级劳务品牌创建等举措,以更完善的政策设计和更精准的就业服务回应民生需求,帮助群众端稳“饭碗”。化零为整城乡求职平台和组织机构“上新”  10月26日,内江市零工市场正式揭牌。这是内江首个专业化、规范化运营的零工市场。  “招聘普工,18到40岁之间,包吃住……”步入零工市场,墙上的两块屏幕实时滚动企业和项目的招工信息,市场内部被划分成了家政类人才服务区、培训教育类服务区、咨询区等不同空间。“这下再也不用风餐露宿地在街边揽活了。”从事建筑行业的段俊元来到零工市场后感叹。  但在内江市零工市场负责人王琳玲看来,新的零工市场要打造的,绝不只是一个为求职者遮风挡雨的大厅。  “相比传统劳务市场摆摊吆喝的招人方式,我们的服务更加全面和精准。”王琳玲介绍,在职位和人的互相撮合上,零工市场“化零为整”,强调整合供需双方资源,一方面从本地企业、在建项目等收集岗位资源,另一方面还帮求职者联系对接相关培训课程,推动求职者提高个人竞争力,“例如我们可以帮助愿意在餐饮行业求职的人提供免费的面点师培训,让求职者能够有一技之长,工作更加稳定。”  内江市人社局就业促进科科长赵雪莲表示,接下来内江还将打造3条市级灵活就业街区,以内江市零工市场为样板在县级层面设立“零工驿站”,不断拓宽灵活就业渠道,帮助劳动者体面就业、充分就业。  类似的探索也下沉到乡村。今年10月起,内江启动全市劳务专业合作社建设试点工作,推动农村劳动力由零星化、分散式务工向组织化务工转变。  内江市人社局工作人员陈明介绍,劳务专合社是一个“桥梁”性质的组织机构,吸收有劳动能力但当下没有合适岗位的闲置劳动力参加,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引入专业劳务公司和本地企业项目的资源支持,帮助解决农村在家零散劳动力就近就业的问题。  “资中县预计在今年年底完成劳务专合社的组建工作,隆昌市、威远县也将因地制宜,各建设完成1个劳务专业合作社,并总结经验后续在全市推广,帮助农村劳动力实现更加充分的就业。”陈明表示。内外兼修帮助重点群体守好就业岗位  11月2日上午,内江职业技术学院文化艺术与旅游学院多媒体教室内,2022级新生正在专业负责人徐慧的带领下,学习使用专业的3D绘图软件。  今年,在原有的专业基础上,内江职业技术学院结合内江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现代旅游业的实际需求,新开设了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和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  同样在新学年“上新”的,还有内江市高级技工学校。10月中旬,内江市高级技工学校新校区正式投用,迎来了1900多名新生,新生规模创下了新高,未来整个新校区可容纳5000名在校学生就读。  除了更加完善的硬件,该校还新增工业机器人维修和铁路客服等专业,并通过校企合作帮助学生求职。“学校是内江市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定点机构,目前与30多家大中型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内江市高级技工学校校长曾兵介绍,学校也同步面向社会开展技能培训等业务,每年预计可培训中高级技能人才1万人以上。  一方面抓好本地重点学生群体的职业能力提升,另一方面内江也着力打响并输出具有内江特色的劳务品牌,促进农民工群体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10月下旬,经过评审后,“甜城制药人”“甜城大厨”和资中“血橙达人”3个劳务品牌上榜内江首批特色劳务品牌名单。“三大品牌的劳务输出效果较好,直接和间接带动农民工就业规模均超过两万人,并在全市范围内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在市内外有一定影响力。”内江市人社局副局长倪旭介绍,未来,内江将继续挖掘地区优势劳务品牌资源,还会筛选并培育更多特色劳务品牌。  接下来,内江将把重点放在特色劳务品牌的竞争力提升上。按照“先培训,后输出”的原则,坚持“求精求专,面向市场,发挥优势,扩大规模”的思路,探索订单式培训方式满足用工企业要求,让技能培训与特色品牌相结合,不断提高农民工综合素质,增强劳务品牌质效。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11-09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周金泉 文/图  10月28日,在资中县太平镇龙头村一片红苕地,人声鼎沸,一个个农户正挥舞锄头采挖红苕。一个农户掰断一截红苕,只见断面紫红紫红的,边缘还渗出新鲜的白浆。原来,这是一种新品紫薯,是资中县稻草人种植家庭农场场主刘勇种植的。刘勇想不到他今年首次规模种植就迎来了丰收。刘勇(右一)展示紫薯。  “这个紫薯比其他紫薯更甜、软、糯一些,口感相当好。”刘勇说,“我去年试种了20多亩,感觉亩产有三四千斤,批发价达到了2元/斤,价格比本地那些主要用于打粉的红苕都好得多,像我们本地的‘六王蜜薯’‘徐薯18’才卖0.2元/斤。所以,今年我流转了360亩地,开始规模种植紫薯。”  360亩地,刘勇采用了“制种玉米+紫薯”的模式,他并不担心这种套种模式会影响紫薯的产量,毕竟,砍玉米秸杆的时候,紫薯藤已有1—1.5米长,不仅不会影响紫薯的采光,反而可多种一样粮食。这样,1亩地可收获900-1200 斤玉米种子,有种业公司订单回收,卖价可达2.7元/斤,制种玉米亩产值2430-3240元;而紫薯是最主要的收入,在今年天旱的不利条件下,预计10月底至11月中旬的收获期,每亩仍可收获3000斤,产值6000元。  刘勇说:“制种玉米和紫薯,每亩总产值就有八九千元。另外,每亩还包括100斤种薯两三百元,开沟、起垄、栽种、采挖400元,土地流转费500元等成本,总成本在2000元左右。亩纯收入可达六七千元。”唐建(右)与刘勇在交流新品紫薯种植技术。  在刘勇看来,这效益相当不错,而新品紫薯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个品种,是从内江市农科院引进的。  “刘勇种的紫薯,是我们计划在今年内登记的‘内甜紫7号’紫薯新品种。”内江市农科院蔬菜所所长唐建说,“从2019年开始,我们在绵阳、南充、成都、内江开展了多点试验,亩产有3600斤。它的特点是个头不是很大,口感好,冷了还是软的,不像其他紫薯,冷了是硬的,吃着‘哽人’;而且,它的淀粉含量为11%-12%,淀粉适中,适合鲜食;它的花青素含量为每百克15.6毫克,与其他紫薯差不多。”  唐建介绍,“内甜紫7号”紫薯从今年开始在资中、威远进行大规模示范种植,种植户要取得好的效益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选择砂壤土种植,以方便采挖;二是适当早栽,可早收,抢占市场,一般在3-4月移栽,可提前到8-9月采挖;三是多施羊粪、猪粪等有机肥,使口感更好。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11-02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周金泉 文/图  10月28日,内江市东兴区田家镇火花村今年利用撂荒地种植的20亩药菊正式迎来了采收季,这里缤纷的金丝皇菊、婺源皇菊、黄蜂巢菊、贡菊、北京夏菊将陆续采摘、烘干,供应药厂和茶楼。如此,1亩地预计将有2万元的纯收益,火花村村集体和它的合作伙伴内江市农科院乡村振兴研究所均能在药菊产业链上受益。  当日,记者徜徉在火花村的药菊种植基地,鲜花怒放、菊香阵阵,田间随处可见忙着采摘药菊的工人。科研人员正在采摘药菊。  “去年3月,我们从产地的农科院引进了金丝皇菊、婺源皇菊、黄蜂巢菊、贡菊、北京夏菊等5个经济价值较高的药菊品种,在我们农科院的试验基地进行初试,5个品种加起来种植了不到半分地。”内江市农科院乡村振兴研究所副所长张如义说,“主要观察它们在内江地区能否栽活,能否正常开花,形状、色泽、有效含量能否达标,初试取得了成功。”  从今年开始,内江市农科院乡村振兴研究所着力进行药菊的中试,以探索粮经复合模式下的利润问题。而此时,火花村也开垦出上千亩的撂荒地,正在寻找业主发展产业。当听说内江市农科院乡村振兴研究所的药菊项目取得了成功,火花村村集体拿出整治好的20亩撂荒地,与内江市农科院乡村振兴研究所合作采取粮经复合、“大豆+药菊”的模式进行药菊中试。  张如义介绍,这些药菊,亩产干花150斤-200斤,市场售价为贡菊80元/斤、北京夏菊120元/斤、金丝皇菊570元/斤、婺源皇菊600元/斤、黄蜂巢菊1200元/斤,深受药企和茶楼的欢迎。每亩平均产值可达3万元。  但是,张如义认为,药菊更需精细化管理,人工和管理成本较高。比如,供应茶楼的金丝皇菊、婺源皇菊、黄蜂巢菊均需疏枝疏花,以确保充足的营养供应,使花朵大朵、卖相好看、有效成分含量更高。这样下来,每亩的平均成本将达到1万元。  尽管如此,张如义的团队早已与药企和茶楼签下了订单,除掉较高的成本,1亩药菊平均也有2万元的纯收入。  此外,药菊地里套种了一定面积的大豆,大豆一方面对粮油生产起到了补充,另一方面,大豆对于改造出来的撂荒地可起到培肥生土的作用。  “预计20亩药菊将有40万元的纯收入。”火花村村主任王开森说,“我们与内江市农科院乡村振兴研究所合作种植药菊,让专业的人来干专业的事,科技兴农,盘活了土地,带动了就业,村里有七八十人长期在基地务工,每天可挣60元工钱。明年,我们将继续利用撂荒地,因地制宜探索药菊与其他粮油作物的多种复合种植模式,使药菊进入量产。”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11-01
四川农村日报讯 唐泽学 特约通讯员 兰自涛 文/图  一根长长的竹子,经篾匠师傅的巧手摆弄,很快就变成背篓、凉席、筲箕等。就在竹编这种传统民间技艺日益衰落的时候,内江市东兴区的老篾匠刘声学却乐此不疲,坚守着这门传统手艺。刘声学在编背篓。双手编出幸福生活  10月28日下午,笔者在东兴区中兴路285号看到,篾匠师傅刘声学正在编背篓,他编出的背篓放在店里出售。  “娃娃背篓怎么卖的?”“120元一个。”“给我拿一个。”购买了一个娃娃背篓的市民张强告诉笔者,刘师傅编的篾货深受当地市民喜欢。  据了解,刘声学以前出售的篾货都是从乡镇进货,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竹编手艺人越来越少。缺少货源,顾客有需要怎么办?刘声学开始自学编织篾货,照着样板编,虽然编出来的第一个篾货没能卖出去,但他没有放弃。经过不断摸索,加以改进,他的篾货越编越好。  今年73岁的刘声学伸出双手,他十根手指像松树皮一样粗糙。摊开手掌,满是被篾片和篾刀刮伤的痕迹……正是这双布满“沟壑”的手,编织了不计其数的竹器,也编出了一个老手艺人最平凡的生活。  背篓、刷把、烘笼、撮箕……这些篾货在刘声学的小店里都有出售。从农村购买材料,把材料晾干后就可以开始编各种篾货,仅销售篾货他一年就有2万多元收入。  “刘师傅编的篾货环保、实用。”购买了篾货的肖先生告诉笔者,刘师傅坚守老手艺,满足了群众的需求。刘声学表示,编篾货10多年了,对这门手艺有了感情,也依靠这门手艺过上了幸福生活。用心编织好篾货  笔者现场见证了刘声学的编织手艺。一根长长的竹子,他先用不同样式的几把篾刀一剖再剖,最终劈片成条。从青篾到黄篾,剖成宽窄厚薄一致的篾条像纸片一样轻薄,拿在手上还会轻轻颤动。然后将篾片打磨得光滑细腻。  “靠近竹皮的篾片叫篾青,柔韧结实,多用于编织细密的或经常下水的篾器。靠近竹心的是篾黄,竹质较脆,很难剖成细篾丝,用来编制大而粗的竹制品。篾片处理好后,就可以开始编了。”刘声学一边剖篾,一边解释道。  竹编是耗时的细致活,刘声学一边编一边念叨:“竹子必须得冬天砍伐,因为不容易被虫蛀,砍回来的竹子从锯成竹节、剖成篾片,到编织成竹编用具,要经过砍、锯、劈、切、剖、撕、拉、撬、编、织、削、磨等十几道工序,而且大多需要手工操作。”  “编一个背篓需要多长时间?”“一天时间就可以编好。”刘声学告诉笔者,一边守店一边编篾货,虽然一个背篓只卖上百元,但他更看重的是这门手艺和编制的过程,如果一天不编,手就感觉不舒服。希望老手艺传承下去  如今,古老的竹编手艺正面临失传,刘声学对此感慨不已。他告诉笔者,30年前,他们村有20多位篾匠,现在一个都没有了。  “我从不奢望能靠它赚多少钱,就是希望我们的后辈还知道它,还能认可它的价值。”刘声学说,现在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将竹编手艺传承下去。  刘声学坦言,如今,由于塑料、不锈钢等材质的制品替代了竹制品,竹编这一行业萎缩非常厉害。另外,要当篾匠,至少得做3年的学徒,学艺时间久,干活辛苦又不赚钱。可想而知,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学这门手艺了。  “我已经把竹编当成自己人生的一部分,我的生活和梦想都编在里面。老一辈薪火相传的老手艺正在渐渐失传,我不想竹编的手艺到最后只能成为后人的一种记忆。”刘声学说。  当被问及为何一直坚持时,刘声学告诉笔者:“竹编也是一项传统的手艺,只要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我就要一直编下去。现在主要担心这门手艺会在我这里失传,所以我希望自己能坚持得久一点,也许能遇到愿意学这门手艺的有缘人。”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11-01
四川农村日报讯 刘萍 记者 刘佳  10月26日,威远县越溪镇海潮村,漫山遍野摇曳绽放的杭白菊,飘出了阵阵清香,村民们有的提着篮子,有的背着背篓,正忙着采摘,原野上一派忙碌。  今年是海潮村种植杭白菊的第一年。4月,越溪镇海潮村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流转土地300余亩,村上的致富带头人投入资金30余万元,发展药用菊花特色种植产业,种苗于5月底移栽成功,10月进入收获季。村民正在采摘杭白菊。 陈胜 供图  海潮村党委书记陈胜透露,这一株株杭白菊,是海潮村从远在1800多公里外的浙江省桐乡市引种过来的。引种之前,已委托第三方公司进行了土地检测,海潮村的土地不含重金属,作为山区乡镇,森林覆盖率高、空气含氧也高,当地平均海拔600米,属于北纬29度,和江浙一带的气候特点非常类似,气候温差也适合菊花生长。  “目前已经采收了第一批总共1万余斤鲜菊花,分批采收完后,亩产预计能达到600-800 斤,与原产地桐乡相比产量要低一些,毕竟是第一年试种,种植技术还在摸索过程中。”陈胜说,村民采摘后,经过杀青、烘干、装袋,运送至浙江、广东以及深圳等地的药材公司,制作成中药材出售,目前每斤干菊花的收购价超过了80元,预计总收入可达105万元,每户可增加收入5000元。  10月24日,广东、重庆等地的中药材商慕名坐飞机过来实地考察,对当地菊花品质赞不绝口。  越溪镇有关负责人介绍,杭白菊虽小,但用途广泛,市场行情好,它既可以提取菊花晶,又可以做菊花茶,还可以做中药材。今年收获的杭白菊主要销往沿海城市做中药材。  同时,杭白菊收获时间一般是10月到12月,属农闲时间,当地农民可以通过务工,错峰增加收入。以人工采摘成本1.5元/斤计,手脚敏捷的每人每天可以采鲜菊花100斤左右,收入可达到100多元,最低的也有六七十元收入,且每天都有上百人参与采摘,农户们实现就近务工,拓宽增收渠道。  陈胜介绍,接下来,海潮村将把菊花种植面积逐步扩大到2000亩,继续做大做强菊花产业,充分解决边远山区撂荒地的问题。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11-01
四川三农新闻网内江讯(通讯员 刘丽华 陈晓波)10月27日—28日,水利部长江委赴威远县开展2022年四川省水土保持监管履职情况监督检查,检查组由长江委水保局副局长韩凤翔带队,省水利厅一级巡视员何绍忠、水保处副处长郑凤、内江市人民政府、威远县人民政府及市县水利局有关领导陪同检查。水利部长江委来威远县开展水土保持监管履职检查会议现场检查组一行先后深入到自贡至隆昌高速公路成自泸赤与乐自高速连接线项目以及2020年-2021年水利部遥感监管发现的4个违法项目现场进行实地检查,针对生产建设项目在方案审批、监督检查、验收管理、责任追究及信用监管、监督执法及遥感监管等6个方面,采取现场检查、无人机勘查、查阅资料、交流座谈等方式进行了重点检查督导。自贡至隆昌高速公路成自泸赤与乐自高速连接线项目检查会现场检查组一行高度肯定了四川省及内江市威远县在水土保持监管履职方面取得的成绩,认为县政府和水行政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水土保持监督执行管理工作,建立健全了监管制度,规范了管理行为,定期开展常态化检查,初步形成了全过程监管态势。健全了信用监管体系和“两单制”管理制度,强化了信用监管的运用,将行政执法与扫黑除恶进行了有效衔接,执法效果明显。自贡至隆昌高速公路成自泸赤与乐自高速连接线项目检查现场检查要求,要以此次检查作为推动工作的抓手,进一步全面持续做好水土保持监管工作。一是要加快实现全覆盖监督执法的监管格局,强化监管覆盖面,细化监管手段,加强部门信息共享,推动建设项目并联审批向前迈进;二是进一步提高规范化管理,基层单位要针对不同的建设阶段,加强对建设单位面对面的督促指导;三是加强水土保持法宣传贯彻,要深入挖掘宣贯工作方法、手段和范围,制订针对性强、覆盖面广、效果好的宣贯方案;四是重视水土保持监管力量,加强对基层水土保持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应用能力,逐步完善监管设备配置,全面提升监管水平;五是加强水土流失治理与农村产业有机结合,积极探索建立生产建设活动与产业结构调整的水土保持监管机制,严控面源污染、严控生态红线,扎实推进成渝经济圈水土保持协同监管,为成渝经济圈中部崛起贡献水土保持力量。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10-28
(兰自涛 四川经济网记者 毛春燕)10月21日,在位于内江市东兴区双桥镇双流村的贾伟桑蚕药材家庭农场,蚕农正在采收晚秋蚕茧。贾伟桑蚕药材家庭农场蚕农采收晚秋蚕茧场景。近年来,作为全国优质蚕茧基地县,内江市东兴区依托当地资源优势,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积极引导农民大力发展蚕桑产业,通过推广新品种、新装备、新技术,提高蚕茧产量和质量,促进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10-24
(张啸 记者 郑志浩)近日,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公布2022年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内江资中县入围,成为全省6个入围单位之一。  入围“国字号”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对资中意味着什么?资中县又将如何开展创建工作,带动农业产业兴旺、农民致富增收?看思路从多点发力到全域发展  “这次入围创建名单,对资中的农业发展具有标志性意义。”资中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李黎说,资中一直重视农业发展,拥有“中国血橙之乡”“中国鲶鱼之乡”“中国黑猪之乡”等美誉,目前已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三个“国字号”园区。  李黎认为,此次入围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意味着资中农业发展将从以往侧重于产品、园区等“点”的传统思路,向全域全“面”提质增效的思路转变,“要在已有的产业发展基础上,增强全域发展的平衡性和发展的效益。”  入围后,资中将收获一系列支持政策,比如现有的一些农业农村领域相关项目和补助资金将按要求向示范创建单位倾斜。  资中将围绕这一目标和涉及的重点工作加大财政投入,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参与,确保通过两至三年的时间创建成功并通过国家审定。看做法既提质增效又示范带动  10月18日,资中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主任康敏正在协调一场电商平台带货的现场教学事项,“我们开展的网红新农人孵化培训,今年已经进行到第3期了。”康敏说,培训的目标是力争每个乡镇都有农产品电商带头人。  销售端的升级也将倒逼生产端的提质增效。李黎表示,入围创建名单只是一个“新起点”,资中将按照特色产品抓提质增效、粮油作物抓示范带动的思路,夯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  血橙、黑猪等资中特色产品将在质量提升上着力。以年均产量在40万吨左右的血橙为例,资中将开启血橙的精品认证,择优筛选部分精品果,给予官方地标产品标签,提高销售附加值。“以此刺激果农、业主等在生产端更加注重打造精品,提升整体血橙产业的效益。”李黎说。  根据不同乡镇粮食产品特色和自然条件,资中还将在各乡镇推动建立特色粮油作物园区,以示范带动的形式提升粮油产业的效益。  李黎介绍,今年资中农业发展的重点任务就是在龙江镇、鱼溪镇、太平镇、银山镇分别打造4个万亩级别的粮油示范园区,改善当地农业生产基础条件,优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  未来资中还要继续在其他乡镇推广粮油示范园区创建,实现示范园区覆盖所有农业乡镇,力争创建国家级粮油园区。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10-24
(王维 记者 郑志浩)10月19日,内江市市级特色劳务品牌评审会举行。经专家评审,“甜城制药人”“甜城大厨”和资中“血橙达人”3个劳务品牌入围,内江首批特色劳务品牌创建由此启动。  为充分发挥内江劳动力资源优势,强化劳务品牌在促进就业中的集聚效应,内江决定在全市范围内打造一批特色劳务品牌,推动劳动力实现更高质量就业。  根据入围标准,评选出的特色劳务品牌应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劳务输出达到一定规模,直接和间接带动就业的规模要超过一定数量,在全市范围内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在市外有一定影响力,具有转移就业相对稳定、劳务品牌带动就业效果好等特点。  经过区市县自主申报、内江市人社部门层层考核与筛选,上述3个劳务品牌最终脱颖而出。如“甜城大厨”特色劳务品牌年均带动超过30万人进城务工,从业薪酬月均在1万元左右。  据介绍,内江接下来将按照“先培训,后输出”的原则,坚持“求精求专、面向市场、发挥优势、扩大规模”的思路,推广订单式培训方式满足用工企业要求,让技能培训与特色劳务品牌相结合,不断提高农民工综合素质,增强劳务品牌质效,力争筛选、培育更多特色劳务品牌。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10-24
(记者 郑志浩)“紧紧扭住产业发展不松劲,不断夯实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根基……”10月17日,内江市第八届政府第二次全体会议发出四季度冲锋“动员令”,再次强调和部署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工作。  冲刺四季度,内江将做强产业支撑列为重点任务,推动第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攻坚克难全力以赴保运行稳大盘,奋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威远县蓄留的再生稻迎来收割季增额度抓好晚秋作物扩面增产 撂荒地整治开辟新增量  这个秋天,内江地区再生稻陆续收获。在威远县,金黄色的稻田里饱满的稻穗成为秋日乡村的亮丽一景。  “最高单产达294公斤,平均亩产达180.33公斤,超出预期!”10月14日,威远县镇西镇川主村再生稻测产得到这样一组收获数据,川主村党委书记刘正权说,村上帮助村民统一培训技术、统一施用促芽肥,这一季再生稻出苗快、有效穗数多、结实率高。  晚秋生产被称为全年农业生产的“最后一道防线”。应对前期高温、旱情、疫情等考验,内江在晚秋生产上层层细化并分解任务,市包县、县包镇、镇包村、村包组、组包户,建立多层责任制,形成抢抓晚秋生产的良好氛围。  “目前,全市主要晚秋作物的播种面积已超额完成任务。”内江市农业农村局种业管理和粮油生产科科长孙睿揆列出一组数据:截至目前,再生稻已蓄留46.12万亩,完成100.3%;秋洋芋已播16.1万亩,完成119%;秋红苕已栽20.93万亩,完成104.7%。  在扩面的同时确保稳产,内江后续将抓好日常的田间管护。“以秋洋芋为例,12月就要收获,我们派出专家组蹲点田间,重点防治青枯病、晚疫病、蚜虫等病虫害,保障增产增收。”孙睿揆介绍,内江四季度将推动在各涉农乡镇、街道建设100亩左右的晚秋粮食作物高产示范片区。  撂荒地的整治也“挖”出更多增量。10月14日,内江东兴区石子镇七星村,在工人驾驶的碎石整地机的帮助下,土壤中的石头被粉碎,原本土质坚硬的撂荒丘陵坡地被一点点“啃”成松软的耕地。10月下旬起,这里的土地就将陆续种上小麦、油菜。  截至9月底,内江市已复耕复种撂荒地6.99万亩,整治进度达到95.8%,预计今年撂荒地增加粮食产能2万吨以上。赶进度工业项目抢抓开工 落实责任制促竣工  10月12日,内江市市中区凌家镇,内自合作园区迎来忙碌的一天。约50台大型机械同时进场,三条道路提升改造项目、童升食品有限公司加工厂房建设项目,以及生物饲料加工中心项目同时开工,开启建设“加速度”。  “年底前,童升食品有限公司加工厂房要完成主体建设。”该园区开发建设指挥部办公室主任王俊说。  多个项目抢抓时间节点集中开工,释放了内江实施制造业恢复百日攻坚行动的强烈信号。把制造业作为稳大盘的压舱石,内江力争四季度竣工投产重点工业项目39个,并确保全年工业投资、技改投资增速增长10%以上。  “我们建立了竣工投产项目责任制,明确重点项目直接帮扶责任人。”内江市经信局技术进步科副科长龙飞介绍,以“五未”项目(立项未开工、开工未建设、建设未竣工、竣工未投产、投产未达产)为重点,内江对重点项目明确县级责任单位和具体的责任人,“对照项目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摸排出的问题还会按照县区进行逐个会诊,确保每个重点项目在全流程都能顺利推进。”  在项目资金方面,内江也在积极做好服务,一方面向上争取政策资金,另一方面搭建银企合作平台,拓展更多企业融资渠道。截至目前,已有六个在建重点工业项目获得国家相关中长期贷款支持。  作为受益项目之一,四川富乐华功率半导体陶瓷基板项目在缓解资金压力后,正朝着“11月中旬一期主体封顶”这一既定目标冲刺。“做好配套服务,针对项目用电需求大、用电安全可靠性高的迫切需求,内江经开区将配套实施10千伏线路迁改项目。”内江经开区建设局副局长杨周表示。拓广度消费券县域全覆盖 促销活动时间跨度长  10月18日,威远县高石镇电商产业园四川星麻哥食品有限公司办公室内,网上订单打印出来后占据了办公桌大部分面积。该公司办公室主任陈历群介绍,迎接即将到来的“双十一”电商大促销活动,近期每天发货量已经达到4000件的规模。  线上和线下的促销活动,成为内江四季度服务业提振行动中的重点。“为提振消费信心,内江四季度将在促销活动的广度上下功夫。”内江市商务局流通行业监管科负责人曹刚介绍,整合3000万元规模的财政资金,电子消费券发放将实现内江各县市区全覆盖。  目前,资中县的消费券发放安排已经出炉,在四季度每个月都确定了申领时间和规模。“在消费券的使用上,除了覆盖常规的餐饮、商超领域,各地也立足自身特色做了安排,例如内江经开区就依托区域内汽车经销商数量较多的特点,让消费券向大件汽车消费领域延伸。”曹刚说。  在时间跨度上,内江多地的促销活动都以“月”为周期,让消费者能充分得到优惠。  此外,内江还积极参与中国(四川)国际熊猫消费节等消费促进活动,带动全市商家参与。同时,内江正与抖音集团开展合作,筹备线上与线下相互联动的促销活动,也将持续一个月左右。“借助大数据技术和精准的算法推荐,可以让参与活动的市民更方便地找到自己中意的消费点位,提升消费热情。”曹刚表示。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10-24
四川农村日报讯 兰自涛 周雪梅 黄窈窈 文/图  10月16日,内江市东兴区郭北镇青台村的天冬产业园区内,绿油油的天冬长势良好。村民们抢抓农时,为天冬除草追肥,现场一派繁忙。  天冬是四川86种道地药材之一,是内江市唯一的道地药材。东兴区种植天冬历史悠久,被称为“中国天冬之乡”。  当前,内江市东兴区正牢牢把握国家、省、市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契机,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按照育苗、种植、加工、交易、产品研发、品牌营销、康养旅游“七位一体”发展路径,充分挖掘道地药材资源,以天冬产业为主导,大力发展中医药大健康产业,振兴革命老区,助力乡村振兴。粮药套种 带动村民实现致富增收  在当地白合镇恩德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种植户徐世华正盘算着等到玉米收获后,天冬基地里要补种什么蔬菜,不让土地闲下来。  去年,徐世华流转了200多亩田地种天冬。今年,基地套种了两季玉米,第一季玉米大丰收,纯收入超30万元。通过套种,每个季节土地都有产出。等到天冬3年后收获时,亩产值至少 5 万元。在这期间,农民既有土地流转费可拿,还有务工收入,一举多得。  当前,东兴区以“两核一带”天冬生态种植圈为引领,全力布局“一镇一园区”。以园区建设为载体,全区发展建设以天冬为主的园区25个,累计栽种天冬2万余亩,有力地带动了村民致富增收。全区超过5000户农户参与中药材种植,户年均增收2万元。、技术人员正在查看天冬组培苗生长情况。研发新品 培育企业发展精深加工  在青台村种下天冬的同时,四川淳宇惠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也在同步进行天冬产品的研发。说起天冬酒和天冬膏,该公司负责人付杰赞不绝口。天冬酒润肺滋肾,天冬膏养阴生津、祛痰止咳。“这两款产品反响效果都很不错,现在就等着药食同源批复后就可以批量生产。”付杰说。  同样对天冬市场前景充满期待的,还有四川天草润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渊。该公司按照“七位一体”的发展思路,在一产、二产、三产上分别发力,为全区天冬产业发展贡献科研力量。  目前,东兴区已成功研制以天冬为原料的特色蜜饯、美容保健品等产品40余种,并与中国中医科学院等20余家知名中医药院所企业先后签订产业发展合作协议或建立产业技术联盟,成功引进种植企业数十家、全产业链企业2家。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内江技术分院即将落户。  当前,位于当地田家镇的食品和中医药精深加工园区已完成初步选址工作,同时,产地初加工基地也在加快建设中。影视演员苗清为内江天冬代言。擦亮名片 创新宣传增强品牌效应  今年,影视演员苗清因拍摄电视剧《一路向前》来到了内江市。拍摄间隙,跟着剧组来到天冬基地时,她随意拍摄了一条介绍天冬的短视频,没想到颇受网友欢迎。  受当地邀约,本就对农产品情有独钟的苗清顺势当起了天冬代言人,多次以第一视角带网友打卡“中国天冬之乡”。“好多朋友通过我的宣传知道了内江天冬,还问我怎么买。”苗清备受鼓舞。  为了进一步提高内江天冬知名度,东兴区还通过网络投票和专家评审两种方式,评选出10名“天冬最美代言人”。  值得欣喜的是,“内江天冬”品牌已成功入选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成为西部首个道地中药材入选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的产区品牌。2022年7月,“内江天冬”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已注册成功。  新的征程已然开启,宏伟的蓝图业已绘就。立足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内江市东兴区正朝着打造百亿现代中医药大健康产业集群大步向前。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10-21
四川农村日报讯 曹德强 李乐 文/图  粮食丰,三农稳,天下安。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把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摆在首要位置,目的就是把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稳更牢固,饭碗主要装中国粮。  今年以来,内江市市中区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区委一号文件及相关会议精神,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千方百计稳定粮食生产,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  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区完成粮食播种面积32.41万亩、占目标任务95.41%;完成大豆播种面积6800亩,占目标任务106.25%;整治撂荒地4900.19亩,占目标任务93.38%……农技服务队现场指导。建良田,守好粮食安全根基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高标准农田建设则是保护耕地重大举措之一。市中区农业连年丰收,粮食储备充裕,有能力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筑牢粮食安全防线,这得益于近年来高标准农田工程的实施。  8月20日,笔者走进位于凌家镇大湾村的高标准农田水稻种植基地,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片的金黄色的稻田,一串串沉甸甸稻穗弯下了腰,一粒粒稻谷充实饱满。  从高空俯瞰,阡陌交错的稻田里,一片创意彩色水稻更是引人注目,特别是褐色和绿色的水稻“勾画”的“粮安天下”几个大字尤为突显,构成了美丽乡村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近年来,市中区始终把粮食安全作为三农工作的核心,每年年初就会将全年的粮食生产目标任务分解到各镇,镇再分解到各村,逐层压实责任,时刻绷紧粮食安全的弦,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只增不减。”市中区农业农村局农技总站站长唐仕姗说,该区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布局上优先建设高标准农田,2022年,全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任务面积新建高标准农田2.5万亩,已落实3000元/亩的财政投入资金,截至目前,项目实施方案已编制完成,并顺利通过市、区两级方案评审,预计在年内全面开工。  高标准农田建设蓄势待发,而市中区首个“五良”融合宜机化改造试点项目开工已于9月5日顺利开工。  据悉,该项目先期规划涉及 2 个镇 2 个村,实施面积3400亩,分别为1200亩的龙门镇茅蓬寺村优质粮油宜机化样板区和2200亩的凌家镇彻天寺村优质粮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项目建成后,将实现“绿色化”生产、农机通达率100%、机械化作业率100%,保障粮食增产增收。机械化收割。治撂荒,让“沉睡”土地焕发新活力日前,笔者在位于凌家镇大屋冲村的一处坡地上看到,大豆苗从连片的坡地上破土而出,嫩绿的叶子随风摇曳。  “这一片原来都是撂荒地,经过整治后,今年5月种上了大豆,目前长势还是不错,预计11月就能收了。”凌家镇农服中心主任尤卫东说,今年以来,凌家镇积极组织乡村干部进村入户,对村民进行走访,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撂荒地整治政策,并得到了广大村民的支持,确保了全镇撂荒地整治工作顺利推进,目前已整治撂荒地近1000亩。  近年来,市中区大力开展撂荒地整治工作,探索整治撂荒新路子,不断释放土地潜能,发挥土地效益,因地制宜推动“撂荒土地”变“希望良田”,确保粮食安全——  精准摸排“清底数”。按照“明确到户、落实到图”总要求,组织各镇逐村逐户开展“地毯式”排查,详细登记撂荒地承包户姓名、位置、撂荒时间、面积、类型等情况,以区、镇、村为单元建立撂荒耕地整治台账,理清撂荒原因,找准治理方向,做到不落一户、不漏一块,目前共摸排出撂荒耕地5247.58亩。  因地施策“抓整治”。按照“一村一策”“一地一策”原则制定整治方案,探索“帮耕帮种、流转耕种、兜底复种”等多元化耕作模式,对零星分散和无劳动力耕种的撂荒地,引导农户自主复垦复耕或邻里帮耕;对成片集中的撂荒地,新培育21个新型经营主体、5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流转土地开展适度规模经营或代耕代种;对无经营主体整治的撂荒地,交由64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兜底复耕复种,增加村集体经济收益。  完善设施“提地力”。针对基础设施落后、耕作条件较差的撂荒地,统筹“五良”融合宜机化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乡村振兴衔接资金、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等项目,支持村集体采取先行自建与项目支持并行方式,修建排灌渠、机耕道、山坪塘、蓄水池等水利设施,目前高标准农田项目已整治撂荒地138.59亩。  惠农政策“定民心”。研究出台《内江市市中区农业产业发展奖励补助办法》《关于做好撂荒地治理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通知》等政策文件,投入财政资金200余万元用于撂荒地治理,对复耕复种撂荒地,按不低于 400 元/亩标准兑现补助。按照“谁复耕、奖补谁”“谁种粮、谁受益”原则,用好用活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稻谷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给种地农民吃上“定心丸”,今年以来,已发放各类涉农补贴2264.9万元……  截至目前,全区撂荒地已整治4900.19亩,占完成整治进度的93.38%。喜获丰收。强科技,不断提高科学种粮水平  “生产上要严格掌握头季稻主穗谷粒全黄,分蘖穗基部只有2-3粒青籽,且田中部主茎倒三节腋芽伸长至1寸左右的时候,才能收割头季稻。”“头季稻收获后要立即扶正稻桩,如果在收后1-3天,遇到高温天气,要及时浇水护苗护桩,防止稻桩快速失水干枯,影响再生腋芽生长。”……在史家镇的干田湾村再生稻基地内,市中区农技推广服务队队员甘旭一边查看再生稻的长势,一边讲解蓄留再生稻栽种的技术要领,确保再生稻实现丰产。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为支撑。  今年以来,市中区成立了7支农技推广服务队伍,在粮油生产集中的区域,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指导服务,推广适合丘陵地区的小型农机具,采取免耕法、直播、统防统治等新的耕作制度和技术方法,尽量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耕作效率和生产能力,同时,针对部分农业生产技能弱的农户,开展“一对一”帮扶。  截至目前,全区已出动技术人员200余人次,指导2000人以上,开展粮油技术培训10次,培训人数达1000余人。  仓廪殷实,是国家之福,也是百姓之盼。唯有守住管好“中区粮仓”,稳住粮食安全“压舱石”,让全区老百姓的“米袋子”充足,方能端稳自己手中的“饭碗”,肩负起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10-19
(李建明 记者 毛春燕)10月10日,在内江市东兴区双桥镇司马村大蒜示范园,当地农民抢抓时节播种紫皮大蒜,为来年丰收“播”打金“蒜”盘。播种紫皮大蒜眼下正值秋播时节,东兴区双桥镇司马村通过党建引领和村集体经济示范带动,引导当地农户大力发展市场前景好、经济价值高的紫皮大蒜,并通过“稻蒜轮作”“玉米大蒜轮作”等多种模式,因地制宜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回报率,以此促进村集体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双丰收”。播种紫皮大蒜据悉,该村预计今年播种紫皮大蒜1000亩,可产大蒜60万公斤,创经济效益600万元以上。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10-12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唐兆权  9月26日,威远县新场镇上游村刚收过谷子的田坝里,村民杨培光正将小白菜种子均匀地撒播在地里,他介绍说:“小白菜只需 40来天就收获,然后再种小麦或油菜等小春作物。”据威远农业农村局统计,今年全县种植晚秋作物将达3万多亩,积极栽种晚秋作物的场景随处可见。  按照时节,水稻收获到小春播种有几十天的空闲,所以威远农民抓住这段时机增加收入。新场、向义、龙会、新店等镇的田块都在平坝,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村民更觉将田块留空可惜,所以水稻还没收割就将田水排干,水稻收过就动手旋耕,按照各自喜好,播撒小白菜、热萝卜、软浆菜、小蒜苗等短期作物。万祥村的陈友群家有半亩田,她栽种的是香葱,现在已出土显青。她说这香葱四五十天就能卖葱苗,可收入五六千元。卖完葱苗再种油菜,一点不耽误,并且管理简单,投入少。麻柳村的蒋前坤种的热萝卜,也是小春播种前就能卖完,亩收入七八千元没问题。  镇西镇川主村和山王镇工农村的村民在干田里种的是秋洋芋,他们采用免耕法,直接在干稻田里掏沟、放种、施肥,盖上稻草。播种简单,收获也方便,最后稻草烂在田里成肥料,增加地力,也解决了稻草消化难题。  威远县委、县政府为了确保晚秋生产高产增收,特别组织了14支由县镇农技员、农艺师和镇村干部组成的晚秋生产技术服务队,到田间进行技术指导、种苗组织、物资配送等。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9-29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李建明  “做好防护,不要出门。身体不舒服了,就给我打电话……”9月15日,内江市东兴区双桥镇豆芽村,“刘胖子医生”的问候叮咛,让八旬老人胡元德和他老伴的心里暖暖的。  “刘胖子医生”名叫刘祝华,现年64岁,是双桥镇卫生院新店分院退休返聘医生。虽然与胡元德夫妇只是普通的医患关系,但他却视老两口为亲人,为他们租房子,指导就医用药,照顾饮食起居。而这不过是乡村医生刘祝华数十年扎根故土行医路的一个缩影。刘祝华(右一)正在陪老人聊天行医40多年 他是一个好医生  1983年,从内江医科学校毕业后,刘祝华被分配到双桥镇卫生院新店分院工作,其一生的医路坚守从此开启。  40多年来,当地群众或许并不清楚,这个在业内擅长中西医结合,尤其擅长内儿科、中医科的医生,其真名叫刘祝华。但当地群众对“刘胖子医生”这个雅号却是耳熟能详,都说他是一个百里挑一的好医生。  刘祝华不光在医术上精益求精,更是将医德作为衡量医生的一把尺子,不开“大处方”,不做过度检查,不轻易使用抗生素,至今为上万名群众解除了疾患的痛苦。  碰到五保户、残疾人等家庭困难的病人,他不仅随叫随到,上门为他们诊断、治病,帮忙照顾、护理,还常常自己垫钱为他们减免药费,甚至分文不取。遇到特别困难的病人,还免费为他们提供伙食和生活用品。  因此,平日里,村民们只要有点头疼脑热,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个“刘胖子医生”。不少人用敬佩的语气说:“多年来,‘刘胖子医生’为困难患者垫付的药费,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助学路上 他是一个好老师  刘祝华既是受人尊敬的好医生,也是伴人成长的好老师。  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开始于一个偶然。  一次,在与病人的交谈中刘祝华得知,一个名叫罗丽的学生,品学兼优,却因家庭困难,面临辍学危机。刘祝华的心被深深地触动。他说:“我一定要帮助这个女孩。”从此,刘祝华为罗丽缴纳学费、购买学习用品,勉励其奋发学习,一直资助到大学毕业。  家住双桥镇豆芽村的郑新,曾经有过非常坎坷的遭遇。然而,刘祝华并不是简单地给钱给物了事,而是首先到郑新家中进行了实地走访。不仅帮助这个孩子正常上学,健康成长,而且想尽办法帮助其家庭通过勤劳脱困,增加他们自身的“造血”功能。  这些年来,刘祝华既注重经济上对贫困学生的资助,更注重对资助对象思想上的教育和引导,让他们既成长又成才。其资助的20多名优秀学子中,现在大多已奔赴社会,正在以帮助他人,回馈社会等方式拓展、延续着刘祝华的助学之路。守护乡亲 他选择退而不休  近年来,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出,留守在家的老人面临看病就医、生活起居等诸多方面的困难,渐入老年的刘祝华感同身受。其实,年轻时候,刘祝华也渴望着去外面的世界闯一闯。可自从回乡做了乡村医生,他选择了留下。  2018年3月,刘祝华已经到了退休年龄。可他却退而不休,选择了留下,继续奔忙在守护家乡群众健康的道路上。  双桥镇古冲村孤寡老人何德玉生病了,刘祝华把她接到了卫生院,精心为其治疗,并为老人支付了全部费用。为了让老人更好地恢复健康,刘祝华还经常开导老人,帮助老人保持自信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好治疗,树立战胜病魔的勇气和信心。  笔者见到今年84岁高龄的胡元德时,他和老伴正在悠闲地聊着天。他们来自东兴区高梁镇铁山村,儿子在省外工作。  为了不让胡元德的儿子分心,安心工作,刘祝华不仅悉心为两位老人看病,还主动承担起了照顾两位老人的责任。他说:“我是一名乡村医生,更是一名党员,虽然所做的事都很平凡,但只要乡亲们需要我,我就会坚持做下去!”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9-28
(林巧 郑绍羽 记者 毛春燕 李弘)金秋九月,告别极端高温天气,为弥补大春粮食受旱损失,内江市隆昌市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按照“主抓再生稻、突出秋洋芋、发展秋玉米、扩大秋红苕、开发秋大豆、多种秋蔬菜”的总体思路,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农业生产”,力争在弥补旱情损失的基础上多增产,稳住农业“压舱石”。颗粒饱满的再生稻穗抢管!再生稻丰收在望眼下正值再生稻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9月21日,记者走进隆昌市云顶镇,成片的再生稻长势喜人,一阵微风拂过,阵阵稻浪翻滚,绿海涛涛。“老卓,你的再生稻长势很不错,预计半个月就能够丰收。”稻田边,隆昌市农业农村局粮油股副股长肖鹏飞正与方田村8组村民卓超明交谈,两人仔细翻看稻穗,了解再生稻长势。卓超明今年种了9亩稻谷,看着眼前饱满低垂的稻穗,他难掩喜色地说:“今年天干,中稻每亩收成有600多公斤,再生稻预计能达到180公斤,有这样的收成我很满意。”隆昌地处川南,由于温光资源较好,属于再生稻栽种适宜区,有蓄留再生稻的种植历史,经过11年试验示范和大面积推广应用,再生稻蓄留技术日趋成熟,常年蓄留面积26万亩以上。据悉,隆昌市水稻常年种植面积33.57万亩,每年8月为主要收割期。今年气温高,有利于再生稻出芽,再生稻出芽面积达到了28.53万亩。但受高温热害和干旱影响,今年有收面积受到一定影响,预计有收面积在27万亩左右。抢种!田野孕育希望“今年打算种40亩,这两天晚上下雨白天晴朗,天公作美土壤不干不湿,适合下种……”9月21日下午,在隆昌市胡家镇双龙村,一台一体化播种机亮相,益禾粮油作物种植家庭农场的何才芬夫妻俩有了机器的帮助,秋洋芋种植的开沟、起垄、施肥、播种一气呵成,一个小时便种完了一亩地。“以前种一亩,需要七八个劳动力,现在有专业的播种机帮助我们,既省时省力又节约了成本。”何才芬感慨地说。同一时间,20公里外的古湖街道贺家湾村的村民莫远容、任学芬等农户正在忙着切洋芋种。“洋芋是从凹凸不平的地方发芽,切种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要切到凹槽处。”隆昌市选派业务骨干、技术人员50余人下沉农业生产一线开展晚秋生产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从切种讲到浸种消毒,详细传授技术要点。“大春损失晚秋补。”隆昌市农业农村局粮油股股长魏林介绍,隆昌应对旱情、疫情“两重天”困境,积极争取到2022年中央财政农业生产救灾资金793万元,制定了《2022年中央财政农业生产救灾资金实施方案》,同时做好了晚秋生产所需种子、种苗、化肥、农药等物资的储备,确保晚秋生产不误农时。目前,已累计发放油菜种子4.5吨、秋洋芋种200吨、有机水溶肥600余吨。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9-26
(记者 郑志浩)9月20日10时,内江市资中县太平镇龙头村,资中县稻草人种植家庭农场负责人刘勇身背喷雾器来到萝卜田。  “在做好防护的前提下,这几天我们的农活也没落下。”刘勇介绍,萝卜现在还处于幼苗期,关键要注意病虫害防治。  不误农时抓生产,内江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全力抓好晚秋粮食作物生产,推动扩大蔬菜种植面积。9月17日起,内江市资中县、威远县、隆昌市逐步有序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晚秋作物抢种补种也加快了进度。  刘勇的家庭农场流转了1000亩土地,种了秋大豆、萝卜、秋土豆等晚秋作物。此前,这1000亩地种的是水稻和玉米,因为夏季高温干旱,水稻亩产只有往年的八成。“夏季亏欠的,秋季要补回来。”刘勇说,“秋大豆种子都是免费领的,种秋大豆和秋土豆还能申请补贴,现在还有一季,要加把劲把之前的损失补回来。”  技术指导也直达田间地头,帮助村民做好新一季的田间生产。“土豆种切块,每块都一定要切到窝芽,保证每窝有芽发。”20日上午,资中县现代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农艺师文鹏前往银山镇、陈家镇等乡镇,帮助大家解决种晚秋作物遇到的问题。  “我们向全县发放了63000袋油菜种子推广秋菜种植,每袋种子能种一亩地。”文鹏表示。  有了种子,还要做好农资的物流运输保障。“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我们协调了物流运输车辆通行证,保证物资及时下田。”文鹏介绍,农资物流运输采取“点对点”模式,从农资厂家直达村上,减少了不必要的逗留和人员聚集。  在邻近的红门村,成立了资中县红门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将村里的撂荒地和村民不想种的地集中起来统一耕种,预计栽种100亩秋土豆。这样既保证了秋粮收成,又能增加村集体收入,可谓一举两得。  “从内江市各区(市、县)分解的任务指标来看,目前主要晚秋作物的播种面积都超过了预期进度。”内江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做好技术指导和物资支持,推动秋粮、秋菜生产扩面增量。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9-23
(罗尹/文 罗清心/图)“山上油茶、山下稻渔,道路穿梭、风貌统一,一派田园风光,再现土陶文化之美……”与一年前塔吊林立、机器轰鸣的建设现场相比,风光旖旎的三合村回归了宁静,有山有水有田园的美丽乡村画卷映入眼帘。  一年来,地处内江荣昌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内荣农高区”)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的内江隆昌市石燕桥镇三合村、大佛坎村,以及重庆市荣昌区安富街道普陀村、斑竹村,先行先试、示范引领,发展“红利”不断释放。  去年9月,内荣农高区内江党工委、管委会正式运转。一年来,内荣农高区建得如何?发生了哪些变化?地处内荣农高区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隆昌市石燕桥镇三合村示范引领的效应正在凸显。农业破题“点、片、带”联手打造优势区  内荣农高区作为川渝两省市提出的毗邻地区共建10个重大合作功能平台之一,是四川省唯一一个以农业农村为主的功能平台,规划布局为“一城两园多基地”,“一城”即国家畜牧科技城;“两园”即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双昌产业合作示范园;“多基地”即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  9月6日,走进隆昌市石燕桥镇三合村,沿着崭新的沥青路向东,便是重庆市荣昌区安富街道普陀村。附近的山头上可见书写着“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内荣合作园区”“双昌智慧猪场”几行大字的标牌。  “山那头正在修路的地方,就是我们联合打造的智慧猪场。”石燕桥镇相关负责人介绍,由双方共同出资金、土地,将在行政交界处修建智慧猪场和国家生猪大数据中心的分中心,荣昌白猪和内江黑猪都将在此“安营扎寨”。  除了先行区这“一点”,“一片”“一带”也在隆昌更大的空间进行布局。  走进内荣农高区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西南片(胡家镇中部),站在15米高的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观测台向下俯瞰,成片的高标准稻田纵横交错,稻穗低垂,田间稻穗拼成的“乡村振兴”四个字十分醒目,目之所及,路成网、渠成系、田成格。  在胡家镇的高标准农田里,水稻长势良好,稻田里,无数小龙虾正在成长。沿着龙市河流域,1.4万亩稻虾产业在胡家镇内渐次铺开。“我们还要继续扩大稻虾产业规模,布局稻田虾集散中心、电商服务中心,建立虾田米加工中心、科技成果和展示中心。”胡家镇党委书记曾祖会谈及未来发展时表示,胡家镇稻虾产业将在扩面、延链、促销上做文章,规划建设虾趣文化美食街、稻香里民宿、乡村印记馆等。  走进隆昌市界市镇蔡家寺村,这里身处内荣农高区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的东北带。界市镇副镇长雷智指着眼前的高标准农田说,界市镇正在大力推进国际杂交水稻中心和稻渔研究院项目,研发推广杂交水稻新品种、稻渔种养新技术。  农业唱主角。一年来,隆昌与荣昌已共建稻渔综合种养绿色发展产业带21.7万亩,出栏生猪42.01万头。目前,13亩标准化智慧猪场项目开工建设,5万头标准化种羊示范场项目、重庆市畜牧科学院隆昌研究所、湖羊重点实验室、生猪大数据中心启动实施。隆昌市加强工业园区建设,推动先进制造业、玻陶等工业产业招商引资、做大做强。工业搭台产业抱团形成酒类包装规模最大产区  内荣农高区是一个以农业农村为主的功能平台,但隆昌市意识到,内荣农高区不能局限于“农”,还应是工业承载平台。  除发展农业产业、推进农业科技成果培育与转移转化、发展优质农产品精深加工以外,一年来,隆昌市还把精力放在工业板块上,放在工业园区建设和先进制造业、玻陶等工业产业的招商引资、做大做强上。  走进位于工业园区的中铁隆昌铁路器材有限公司展厅,各种高铁扣件、重载闸瓦整齐排列。该公司党委副书记富建强说,历经55年发展壮大,公司从生产单一的“小配件”,到以普速、高速、重载、地铁、磁浮列车等扣件系列产品占领中国轨道交通扣配件市场,现已形成扣件系统、摩擦材料、特种零部件“一体两翼”三大产业板块。如今,中铁隆昌铁路器材有限公司生产的各类扣件系统畅销全国20多个城市的地铁城轨公司,远销 30多个国家和地区,“隆昌造”产品正从国内走向世界。  一路之隔,旺旺集团隆昌总厂正在进行旺旺黑白配夹心饼干、旺仔小馒头生产线的建设,旺旺集团隆昌总厂今年的产值有望再创新高。深耕隆昌21年间,旺旺集团5次增资扩能。在旺旺集团隆昌总厂厂长罗兴光看来,旺旺集团隆昌总厂生产的休闲食品主要供应川滇黔渝市场,西南地区不断增加的市场需求是推动工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两个关键因素还在于当地良好的营商环境和持续优化的企业要素保障。  玻陶产业,是隆昌四大主导产业之一。隆昌与重庆市荣昌区、泸州市泸县形成了中国酒类包装规模最大的产区,玻瓶、土陶酒坛制品销量分别占全国酒类包装市场份额的11%和23%,居全国第一位,玻陶园区获批全省特色产业基地,隆昌正与荣昌共建“中国西部陶瓷之都”。  目前,隆昌市有规模以上玻璃陶瓷企业12户,以江龙玻璃、锦兴玻璃、碧檀陶瓷等龙头企业为依托,发展以玻瓶玻具、日用陶瓷、建筑陶瓷、特种陶瓷为主的玻璃陶瓷产业集群,今年1—6月实现产值22.1亿元。内荣农高区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西南片的高标准农田里,水稻长势良好,小龙虾在稻田里成长。民生打底多点发力持续推进融合发展  一年来,川渝合作内荣农高区民生福祉不断增强,村民对此感受很深。  “发展的目标要落实到农民增收致富和村集体经济壮大上面。”石燕桥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农民增收致富方面,通过租金、酬金、薪金、现金、股金“五金”模式,促进村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升。  以三合村为例,2021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万元。下一步,村里计划打造民宿和休闲旅游产品,以高端民宿带动农家乐、休闲露营和特色农产品的发展。  受益的还有胡家镇的稻虾业主。来自重庆的罗浪从事稻虾养殖已经有7年,他被胡家镇的区位优势、政策优势、发展优势吸引而来。2020年10月,罗浪与朋友汤亚鹏来到胡家镇同心村,承包了200亩高标准农田发展稻虾养殖,一年多时间,稻虾养殖基地已获得经济效益。仅今年上半年,基地销售小龙虾2万余斤,销售金额达40万元。  “目前,双方逐步在规划的统一、政策的共用、资源的共享、产业的互补等方面开展合作。”内荣农高区内江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王学斌介绍,过去一年,内荣农高区着重突出在“规划联结”上融合、在“基础联通”上融合、在“产业联合”上融合。  一年来,隆黄铁路、成渝铁路扩能改造、成渝高速公路扩容改造、自永高速、东泸路快速通道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目前,内江市与重庆市荣昌区一起聘请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同编制《内江荣昌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目前编制工作已近尾声。  “今年,隆昌市要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项目74个,总投资281亿元。”王学斌表示,接下来,内荣农高区将持续推进国家畜牧科技城、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双昌产业合作示范园等功能平台建设;持续推进产业共兴,着力建设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产业带;持续推进设施共联,加快推进大通道项目建设,积极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节点枢纽。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9-21
(王瑞 记者 毛春燕 李弘)9月19日,在资中县银山镇和太平镇,村民们正有序进行打窝、播种、施肥,纷纷抓紧时间完成秋菜、洋芋的播种,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劳作景象。当前正值晚秋生产关键时期,资中县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抢抓农业生产,全力推进粮食抢收抢种。晚秋农业生产晚秋生产是全年农业生产的最后一道关口,抓好晚秋生产对确保全年农业发展特别是粮食丰收至关重要。全县各镇积极组织广大农民群众在收完大豆、玉米等大春作物后,及时翻耕土地,多种、种好秋洋芋、秋红苕、秋菜等晚秋作物。截至目前,全县已蓄留再生稻4.07万亩,秋洋芋播栽4.2万亩,同步开展油菜、小麦、碗胡豆等小春作物的备耕工作。同时, 全力保障好种子、农药、化肥等生产物资储备,目前油菜、蔬菜等种子到位率100%,秋洋芋种子到位率98%。晚秋农业生产资中县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李欣岡介绍,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指挥下,县农业农村局自9月10日以来积极动员全体干部职工“战疫情,抓生产”,在全力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切实抓好晚秋农业生产,确保疫情防控不漏人,农业生产不误时,全力保障粮食生产安全。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9-20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