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李乐 文/图)2月1日,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通报表扬了2023年度乡村振兴先进。内江市市中区被命名为全省15个“乡村振兴成效显著县(市、区)”之一。至此,市中区的荣誉簿中又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2023年,市中区第一产业增加值23.75亿元,同比增长4.1%;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7.3%。  一个个亮眼的数字,是市中区乡村有力律动的发展脉搏。望山、看水、记乡愁,在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市中区谋在高处,抓在要处,落在细处,一项项惠农举措,增强了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处处呈现出乡村美好图景。机械化收割稻谷。同心协力 系牢“米袋子”民为国基,谷为民命,乡村振兴与抓好“米袋子”密不可分。  2023年以来,市中区始终坚持把抓好粮食生产作为重中之重,坚决遏制耕地抛荒和“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守护百姓“饭碗田”。  2024年1月22日,笔者来到位于市中区龙门镇茅蓬寺村的“五良”融合宜机化改造试点项目区。虽然正值农闲时节,但作为该项目技术总监的李泽均却没有闲着,“去年我们完成了项目区的土地改造,也种上了小麦、油菜、水稻、红薯等农作物,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操作,效果还是不错的。”  说完,李泽均又拿出一张项目规划图,“今年我们准备在这里试种几百亩大豆,并套种上蔬菜,可有效促进作物增产增收。”  去年以来,市中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区委一号文件及相关会议精神,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千方百计稳定粮食生产,完成粮食播种面积34.06万亩,总产量11.9万吨;全面推行“田长制”,开展巡田3.7万余次,整治撂荒地2797亩,耕地实现净流入;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五良”融合宜机化改造,新建高标准农田2.5万亩,完成机耕面积39.04万亩、机播面积21.44万亩,牢牢守住了粮食安全底线。内江黑猪。特色农业产业 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近日,在位于市中区朝阳镇道子田村的一禾一种养殖家庭农场里,笔者看到,数口陆基高位池波光粼粼,农场技术负责人刘德华正认真观察高位池的水质及白乌鱼的长势。  据了解,一禾一种养殖家庭农场于2022年3月开始养殖白乌鱼,建设直径10米、高2米的陆基高位池22口,其中12口养殖白乌鱼,采用集中供氧模式,配备单独的循环供水系统、水质监测仪等智能化养殖设备,现有白乌鱼6万余尾,年产值超100万元。  “去年10月,我们又开始建设高位池,届时总的高位池将达到44口,而白乌鱼的养殖规模也将由目前的12口6万余尾,增加到22口12万余尾。”对于白乌鱼养殖的未来前景,刘德华胸有成竹。  近年来,市中区抢抓内江打造“百亿水产强市”的战略机遇,积极探索白乌鱼养殖新模式。目前,全区白乌鱼养殖面积约5500亩、产量500余吨、产值上亿元。  在大力发展“永安白乌鱼”养殖的同时,市中区也在“内江黑猪”的发展上下功夫,依托60万头生态内江黑猪农牧循环产业园等7个项目,建成内江黑猪种养循环现代农业园区,2023年成功创建省三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出栏“内江黑猪”7.5万头。  如今,“一黑一白”已然成为市中区特色农产品的“金字招牌”,为产业振兴提供了强劲动力。永安白乌鱼。推进农村面貌改善 擦亮生态宜居新名片走进永安镇鹿子村鹿鸣苑,独具特色的民房错落有致,微菜园里种植着各种应季蔬菜。曾经脏乱的院坝如今变得整洁敞亮、泥泞的小路变成平整的水泥路……  自农村面貌改善工作开展以来,鹿子村动员群众1000余人次常态化开展“六净六顺”工作,清理房前屋后水沟1800余米、公路沿线杂树杂草8公里,清理转运垃圾40余吨,拆除土坯房、危旧房、鸡鸭柴棚等20余户,建设微菜园约600平方米,硬化产业道路2.3公里。  “农村面貌改善不仅极大提升了人居环境,更提升了广大村民的思想意识,越来越多的人摒弃陋习崇尚文明新风。”鹿子村党总支书记钟世敏告诉笔者,下一步,由村集体经济出资开办农家乐,进一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此体验乡村美景、农家美食,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夯实人才支撑 赋能乡村振兴2023年8月29日,内江市2023年“百名能人走千村”暨基层党员巡讲市中区课堂,走进凌家镇彻天寺村。市中区永安镇糖房坳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斯杰以《党建引领多模式壮大村集体经济》为题,围绕村民关心关注的生猪养殖问题,为现场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讲述了糖房坳村养殖黑猪增收致富的情况。  村民纷纷表示,听了讲座,受益匪浅,进一步掌握了黑猪养殖的要领,增添了养殖信心。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近年来,市中区坚持“人才强区”战略,全面落实《市中区人才发展“十四五”规划》《市中区乡村人才振兴五年行动实施方案》,制定年度人才工作要点和考核指标体系,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区委人才办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乡村人才振兴工作新格局。  不仅如此,市中区还全面落实鼓励人才向基层流动的激励政策,新招录教育卫生等领域基层人才144名,推进教体卫健领域基层轮岗交流140余人次。实施“百名能人走千村”活动,培育农村家庭能人7200人次、农村实用人才606人次。实施科技下乡万里行等组团式帮扶,邀请19名专家组建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开展技能培训3100余人次。围绕优势特色产业,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重庆理工大学等院校建立校地合作15项,柔性引进桂建芳院士等专家人才20余名,建立白乌鱼博士工作站,邀请20名科技专家到市中区指导水产、柑橘、文旅等项目。  乡村天地阔,振兴正当时。如今,阔步走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市中区朝气蓬勃、风景正好,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基础设施日臻完善,老百姓幸福指数持续攀升,用一个个美妙音符奏响了乡村振兴的华美乐章。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3-07
(李永琴 文/图)3月4日,“万千气象看四川——甜美内江行”主题采访活动报道组走进资中县,实地探访该县血橙产业发展的“密码”。智能分选线在位于资中县双河镇的四川紫晨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在包装经过智能分选线上筛选出的血橙,车间外面的货车正等着装车发往哈尔滨。血橙好坏评价的标准需要从外观、大小、甜度和花青素含量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估,其中血橙的花青素含量最难判断。“智能分选线就解决了这一问题。”四川紫晨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资中血橙协会会长李大刚指着智能分拣线上的两台显示屏说道,“每一个果子在经过机器监测时都会被拍27张照片,好与坏一眼就可以看出来,电脑上也会精准对每一个果子的品质作出分析。”资中血橙四川新闻网了解到,智能分选系统的硬件部分采用超高分辨率工业级数字摄像头和独特的LED光源系统进行全息数据采集,软件部分通过分析UV、H色谱和灰度图等进行视觉识别,在不损伤血橙的前提下,针对血橙的外皮色泽、果体大小、果体重量、外观瑕疵等外部品质进行分选的同时,也能对血橙内部的糖酸度、果肉损伤、内血占比等生理指标进行智能无损分选。“目前,设备每小时处理能力为2万斤。”依托这条智能分选线,该公司将血橙分品、分级销售,畅通了血橙的市场销售。据统计,四川紫晨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2023年度销售资中血橙600余万斤,“2024年度将实现1500余万斤。”李大刚说。血橙系列精深加工产品除了分选优质血橙,该公司还大力构建多元化血橙精深加工体系和产品体系,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开发出血橙即食片(蜜饯)、血橙红酒(果酒)、血橙啤酒等系列精深加工产品。值得一提的是,该公司在今年攻破技术难题,研发出了血橙NFC(非浓缩还原汁),“我们有设备,有技术、有渠道,资中血橙正逐步向‘橙中贵族’迈步。”谈及下一步发展,李大刚信心满满。资中县自80年代末引入血橙种植,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由内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万亩以上血橙产业示范片,银山-球溪-铁佛点、线、面结合的百里血橙长廊,重龙-双龙晚熟血橙产业带,鱼溪-归德-球溪-龙结优质高产基地四大版块融合而成的资中血橙产业圈,成为全国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血橙产业基地,年产血橙达40万吨。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3-06
(李永琴 文/图)“这里的黑山羊会在婚前做体检,孕后做彩超,生产时进入专门产房……”3月4日 ,“万千气象看四川——甜美内江行”主题采访活动报道组走进威远县黑山羊农牧循环产业园。在标准养殖示范区,四川恒通威远黑山羊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谢坤的一番话吸引了大家的关注。威远县黑山羊农牧循环产业园在威远县的大街小巷,分布着大大小小239家羊肉汤店,一年下来,当地人能“吃掉”20多万只羊,本地黑山羊供不应求。为促进威远黑山羊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四川恒通与远歌农业集团合作,在威远县镇西镇规划建设占地面积300余亩的黑山羊农牧循环产业园,包括标准养殖示范区、扩繁区、核心育种区以及粪污资源化利用处理中心、秸秆综合利用中心、产业发展技术服务中心。“目前,项目主体工程已基本完工,正在进行设备安装,今年将逐步投入使用。”谢坤介绍,产业园达产后,每年能提供36000只优质黑山羊。标准养殖示范区在标准养殖示范区内,透过玻璃窗,养殖单元里的黑山羊分别在传统老式圈舍和新型高效圈舍里生活,“示范区向养殖户展示了传统和现代两种养殖模式,通过对比,让养殖户感受到现代化农业的力量。”谢坤进一步介绍,相比起传统的繁殖模式,基地采用精准选育防近亲繁殖技术、多胎技术、多羔技术、早期断奶技术等,可以实现年产两胎,每年多产3只羊。通过科学养殖技术和联农带农机制,能有效解决农户种源难、技术难、饲料难等问题,“通过建立产业发展模式,按标准化养殖,每只羊平均能降低养殖成本约50元。”谢坤举例说道,以1个饲养300只肉羊家庭农场为例,两年最少出栏三批肉羊,即可收回投入硬件成本。近年来,威远县坚持一手抓生产、一手抓消费,着力打造选种、繁育、养殖、屠宰、精分割、加工、中央厨房、冷链、餐饮连锁于一体的羊肉汤全产业链。2023年出栏黑山羊23.61只,实现黑山羊全产业链产值15亿元。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3-06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唐兆权)3月2日,威远县新场镇老场村车水马龙,游人如织,数千人到这里参加威远县丰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主办的油菜花节。  以油菜花节举办现场——老场村为中心,周边曹胜、万祥、西沟、上游等8个村连片上万亩都是金灿灿的油菜花。本届油菜花节的主题为“赏万亩菜花 品工业文化”。威远县丰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蒋龙说:“我们在当地党委政府支持下,举办这届油菜花节,主要是利用一系列资源优势,以花带游,以游促经,推动当地的农业产业发展,为农民增加更多收入。”  油菜花节分设了游玩、土特产选购、表演、展览、体验等多个区域,游客放松心情,吃、喝、玩、乐、游等需求都能得到满足。开幕这天,游客们游了花海,参观了农耕文化展,还看了太极、翔龙、川剧变脸等非遗表演和喜庆的鼓舞、歌舞等节目,到儿童乐园等游乐场舒展了开心的翅膀。还有不少游客到周边游览了红村四川石油指挥部、炭黑厂、威天化、威机厂等老工业基地。  当天,新场的特色小吃——羊肉汤受到热捧,10多家馆(店)家家爆满,农民的鸡、鸭、鹅、禽蛋等土特产品被游客争相选购。  本届油菜花节将持续到本月底,油菜花之后,还有打铁花、汉服秀等精彩活动恭候游客光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3-06
(记者 陈宇)2月21日,在内江市威远县小河镇复立村茶叶种植基地里,近百名采茶工人穿行在茶垄间采摘茶树嫩芽,山间弥漫着茶叶的清香。正值春茶上市时节,威远县的5万余亩春茶进入采摘期,采摘时间将持续至5月份。  这批正在采摘的茶叶品种为乌牛早白茶,是小河镇近年来引进的高端茶之一,具有发芽早、口感无苦味、茶叶耐泡等特点。近年来,小河镇以茶叶为主导产业,主要引进乌牛早白、龙井越黄、黄金芽等高端优质茶,打造小河茶叶品牌。此外,该镇还通过举办采茶节、茶文化活动等,探索茶旅融合发展新路径。  同样,在越溪镇平安村的茶叶种植基地里,前年种下的1200余亩川茶9号茶苗吐出新芽,迎来首个采摘期。越溪镇现有茶叶种植面积1.2万亩,可实现年产值3000万元。  据悉,目前威远县的5万余亩茶叶已全面进入采摘期,预计春茶产值约2亿元。该县多个乡镇采用“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茶叶产业,带动逾6000名村民务工,人均增收2500余元。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3-05
(记者 陈宇 内江观察 张啸)2月25日,记者来到内江市东兴区郭北镇青台村的东兴区天冬产业园。“园内种植了6000亩天冬,并套种了大豆。”青台村党委书记汪东海介绍,最近主动打电话或者上门实地考察的客商越来越多,有要买种苗的、买产品的,还有要合作搞研发的。  近年来,东兴区大力发展天冬产业,计划用10年时间,种植天冬15万亩。经过3年的扩种,目前该区已经发展了25个天冬产业园,种植面积达5万亩。大规模种植天冬也给青台村带来了不少变化:撂荒土地复垦,产业道路拓宽,天冬共享工坊也建了起来。  种植规模扩大,天冬还要迈过产品关、品牌关。“我们与多个科研团队合作研发出含有天冬成分的日化、果酒、酱酒等大健康产品40余种,成功转化天冬粉、天冬膏、天冬面膜等8款产品。”东兴区大健康产业推进中心副主任吴秋宏介绍,2021年东兴区荣获了“中国天冬之乡”称号,“内江天冬”也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东兴区还在康养旅游方面发力,建成了天冬产业体验中心,东兴区田家镇火花村中药材园区和东兴老街中医药特色文化街区已成功申报内江市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四川省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3-05
(林巧 记者 毛春燕 李弘 文/图/视频)“最近气温低,我们每天下午收地笼起虾、分拣,第二天一早送去小龙虾收购点销售。最近每天能收200到300斤小龙虾,再隔一段时间,气温高些,每天能收获600斤左右的小龙虾。”2月29日下午,记者来到隆昌市云顶镇龙盛水产农民专业合作社看到,该合作社负责人代明兴正带领村民下田收地笼取虾。分拣小龙虾连片稻虾田里,身穿背带下水裤的村民们各自忙碌。取下固定在木桩上的笼结,收起一节节地笼,顺势将地笼里的小龙虾抖动到一起,一立一放,倒入大盆里的小龙虾活蹦乱跳。“今天的气温有12度,温度比前几天高了些,小龙虾更爱活动,今天预计能多收100斤小龙虾。”稻田边,代明兴和村民围蹲在装满小龙虾的大盆旁,他一边分拣小龙虾一边对记者说,“这只是初步分拣,大虾中虾分拣到一起,等下拿到分拣基地进行精分拣,拣出来的虾苗要立马放回田中,一个月后虾苗就能长成商品虾。”代明兴今年54岁,在他50岁那年,将自己在苏州经营多年的服装厂转给侄儿经营,返乡发展稻虾综合种养。从100亩到400余亩,从种养小白到“行家里手”,代明兴成了远近闻名的稻虾综合种养带头人。3月1日一大早,记者来到城市隆夫虾业小龙虾收购点,负责人谭光胜正忙着收虾、分拣、打包。骑着摩托车、开着三轮车、小货车的周边稻虾养殖户陆续而来。“今天20—30克的小龙虾批发价在35元/斤左右,30—45克的批发价55元/斤左右,50多克的批发价100元/斤左右。” 谭光胜告诉记者,今年春节天气好,正月初二开始,部分收购点就开始营业。隆昌早春虾底板干净、肉质紧实,很受市场欢迎,收购的小龙虾基本上都是通过空运直飞江浙沪等地,一天之内直达城市市民的餐桌。记者了解到,谭光胜不仅是众多养殖户、散户信任的“小龙虾收购员”,他还在胡家镇蒲芦村流转了70余亩地发展稻虾综合种养。他对记者说道,“我从2018年入行,以前一直从事餐饮行业,有销售方面的资源,目前既养虾又收虾,帮助周边散户实现更好的收入。”价格高、销路好,要得益于这里的小龙虾错峰上市。隆昌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每年4月中下旬到8月,是湖北等小龙虾主产区集中上市的旺季,这期间价格会持续走低,而川南地区的小龙虾提前至2月至4月上旬上市,正好错峰上市,抢占市场有优势。据介绍,隆昌市累计发展稻渔产业17.5万亩,其中,标准化稻虾种养8万余亩。2023年,隆昌水产品产量4.08万吨, 其中稻田虾产量1.16万吨,渔业总产值达13.2亿元。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3-04
(记者 毛春燕 李弘 文/图)2月29日,资中县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农村面貌改善行动工作会召开,会议对资中全面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力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扎实推进农村面貌改善行动,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等重点工作作出安排部署。资中县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农村面貌改善行动工作会过去一年,资中县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累计在农业农村领域投入资金14.81亿元、同比增长0.7%,争取到全国首批“五好两宜”和美乡村试点试验等国省级涉农试点13项,全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速 4.5%,获评全国乡村振兴创新发展优秀基地、全省农村改革先进县、“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等国省级涉农荣誉称号5个,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医共体改革等涉农工作在国省层面交流推广。全面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对于做好今年资中“三农”工作意义重大。资中县要求坚决守住粮食安全底线、耕地保护红线、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为此,资中县将深入实施主要粮油作物单产提升行动,全覆盖推广优质粮油作物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全面扩大再生稻蓄留面积、扩种晚秋作物,推进稻渔、粮油、粮蔬、粮经4个万亩优质粮油示范园提质增效。全面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资中县将高质量发展资中血橙产业,续力发展畜牧业,推进特色水产高质高效、精品蔬菜转型升级。同时大力开发精深加工产业,深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资中血橙是资中县的一张靓丽名片。去年,资中县攻关突破花青素高效生物合成技术,成功举办资中血橙营销大会,资中血橙获评全国乡村振兴特色产品,入选全省“天府粮仓”精品品牌,全产业链产值超58亿元。今年,资中县将继续实施资中血橙产业高质量发展工程,在老果园改造种植管理标准化、种植销售组织化、提升品牌影响力、拓展销售渠道五个方面持续发力,加大对血橙新品种审定、支持和推广力度,推动血橙白酒上市销售,促进资中血橙优质优价。农村面貌改善行动是一项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提升农民生活品质、造福农民的重要民生工程。今年,资中县将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坚持把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作为“一号工程”,以实施农村面貌改善行动为重要牵引,加快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具体来说,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开展户属设施和公共区域改造,常态化推进“六净六顺”、“清杂去乱”,统筹推进农村厕所、垃圾、污水治理,用好用活乡风文明积分管理制度,激发群众主动参与的内生动力。全力缩小基础设施“硬差距”,完善城乡交通路网,持续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保障城乡燃气安全使用,完善农村电网设施建设。加快填补公共服务“软落差”,深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加快推动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运行,加强农村特殊群体关爱保障,兜住民生保障底线。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3-01
(记者 毛春燕 李弘)为营造辖区内返乡就业创业优良环境,做好返乡创业企业指导工作,落实内江市、高新区返乡创业扶持政策,搭建内江高新区返乡创业企业的政企桥梁及资源平台,扶持高新区返乡创业企业稳步发展,2月28日,内江高新区就业和社会保障中心与区科技局主办的“内江高新区2024年初春返乡创业系列活动——返乡创业对接会”在内江汉安孵化器开展。对接会现场内江高新区返乡创业企业、内江高新区返乡创业者、内江市电子商务协会、内江市新联会和四川省内江市工商业联合会的相关代表参加了此次对接会。会上,工作人员针对返乡创业相关政策进行了宣讲,内江亿橙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斌、内江市鹏鲲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何莉分享了创业心得经验。会后,参会企业进行了自由交流,共同探讨返乡创业经验。创业者和创业企业负责人纷纷表示,通过对接及时了解国家对返乡农民工创业的最新政策动态,感受到了政府的关心和帮助,同时表示希望以后能多开展一些这方面的对接会,让他们能在创业的道路上少走弯路。近年来,内江高新区全力打造创新创业高地,通过搭平台、聚资源、育主体、促转化、优生态,努力打造全市创新创业发展新引擎。(内江高新区就业和社会保障中心供图)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3-01
四川农村日报讯 文联 特约通讯员 唐兆权  2月26日,威远县镇西镇红林村、川主村迎来了一批特殊客人。这些特殊客人给村民们送上了特殊礼物——水稻新品种。原来,他们是来自内江市农科院的农技专家。  川主村和红林村是内江市农科院2023年开始实施的“中稻-再生稻”百亩示范区,通过实践证明,示范效果良好,为全市推广良种起到了极好的示范作用。所以今年刚开春,内江市农科院农技专家们又送来了150公斤“甜香优 2115”“甜香优 115”新品种。农技专家们不仅把种子送发给村民,还给大家介绍了这两个水稻新品种具有的“分蘖力强、生育期短、有效穗多、结实率高、抗逆性强、产量高、品质好 ”等 特点,对村民进行了“育苗、水肥管理、病虫防治”等新品种种植技术培训。  农技专家组对这片百亩示范区非常有信心。专家组负责人表示:“新品种示范非常重要,它关系到全市水稻能否增产增收的大事,所以我们农科院很重视,这里的村民也非常支持。”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2-29
(林巧 记者 毛春燕 李弘 文/图)2月22日,隆昌市2024年“三下乡”集中示范服务活动暨“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文艺惠民演出在响石镇龙井生态湿地广场举行,十里八乡的老百姓扶老携幼,来赶一场“龙年大集”。活动现场舞台上,文艺工作者为群众送来舞龙、歌舞、川剧、变脸等多种艺术形式的节目。精彩的表演让现场掌声叫好声不断。村民王传荣对舞龙《龙出响石 共舞盛世》赞不绝口,“舞龙舞得好!舞出了生龙活虎的精气神。”舞台下,市文明办、市经济信息化和科学技术局、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卫生健康局、市应急管理局、市科协等16个部门搭起宣传展位,开展送理论、送文明、送文化、送人才、送服务、送法治下乡等活动。“茶馆头”宣讲小分队走进响石镇响石社区开展“党的声音进万家”主题宣讲;文明风尚在爱心义剪的实践中传播;“新春送岗 就业隆昌”把就业服务送到群众身边;惠民书展和“我是朗读者”有奖诵读活动再掀全民“阅读潮”;森林防火、防范电信诈骗等宣传声此起彼伏;测血压等日常医疗检测项目深受群众欢迎……人勤春早。隆昌市农业农村局的宣传展位前,不少群众前来咨询春耕备耕。“旱育秧、玉米栽培等技术是群众前来咨询的热点问题。”隆昌市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胡明清告诉记者,除了向广大群众积极推广春玉米育苗移栽、水稻旱育秧等生产技术,还指导群众抢抓雨水时节降雨的有利时机,做好水田的蓄水保水。据了解,隆昌“三下乡”活动的内容从文化、科技、卫生领域逐步扩展到教育、法律、就业、农业技术等领域,活动日益成为推动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和文化惠民服务的响亮品牌和民心工程。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2-23
(记者 毛春燕 李弘 文/图)2月20日,记者从资中县获悉,近日2023年度全省农村改革工作先进县(市、区)名单公布,内江市资中县榜上有名,成为全省被通报表扬的十个县(市、区)之一。资中县何以获此殊荣?近年来,资中县聚焦机制完善、要素集成、路径创新等关键环节,持续深化农业产业结构性调整、城乡融合发展、和美乡村建设等重点领域改革,积极探索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县镇村户四级乡风文明积分管理体系、集体经济“红黄蓝”预警机制等原创性改革举措,先后承担全国“五好两宜”和美乡村试点试验、高标准农田整区域示范、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城乡融合试点、县域供销为农综合服务体系试点等多项国省级改革试点任务,获评全省乡村振兴先进县、农村改革先进县、农民增收先进县等称号,入选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资中血橙资中县围绕做大做强血橙产业、引领乡村产业振兴,在基地建设、品牌构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创新农业投入方式,提高财政投入精准度、提升金融资本创新度、扩大社会资本参与度,切实增强了血橙产业发展内生动力,为保障乡村振兴投入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有益经验。目前,全县资中血橙种植面积与年产量约占全省的80%、全国的60%,资中县也被评为“中国血橙之乡”。去年9月,资中县正式启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组建县人民医院“1+13”、县中医医院“1+9”两个紧密型医共体,推动人员、编制、岗位等“十统一”管理,促进医疗资源下沉。目前,资中县已累计投入6000万元,建成银山镇、太平镇卫生院两个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拥有100张以上开放床位,极大地方便了老百姓就近就医。此外,资中县全域建立以户为单位的乡风文明积分管理制度,配套“红黑榜”晾晒机制,逐村修订村规民约并细化为积分标准,利用村集体闲置房屋打造“积分超市”301个,建立上级扶持、村集体经济统筹、社会组织筹集、示范创建奖补的资金筹措体系,有效引导群众争做文明乡风倡导者和践行者。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2-22
(田园 记者 毛春燕) “天冬啤酒”亮相、甜城天冬旗舰店开门迎客……新年伊始,内江东兴区布局百亿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动作频频、喜讯连连。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东兴区牢牢把握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契机,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做大做强天冬产业,发展壮大“中国天冬之乡”和中医药大健康产业。顾客选购天冬产品天冬产业初见成效近日,在位于万达广场一号门的甜城天冬旗舰店内,陈列着天冬食用系列、天冬护肤系列、天冬洗护系列产品,包装精美,功效各异,吸引了不少群众进店选购。“我以前老是咳嗽,听朋友推荐买了天冬膏调水喝了后,感觉非常有用,就想着多买一些送给亲戚朋友。”准备走亲访友的李女士,一次性购买了10瓶天冬膏。据店员介绍,还有更多天冬产品即将上市。“有升级改良后的天冬护肤品,涵盖了水、乳、精华、面霜等11个种类,首批试生产的天冬啤酒已经上市,欢迎顾客前来选购。”今年1月20日,首批试生产的6000箱内江天冬原浆啤酒从重庆陆续运往内江。内江天冬原浆啤酒的诞生,源于2023年的一次展会。展台前,重庆某知名啤酒生产商对内江天冬药食同源的特性产生了浓厚兴趣,与四川天草润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汪东海一拍即合,决定合作生产内江天冬原浆啤酒。“目前已经有酒类批发企业、零售企业、餐饮店等客户预订了超3000箱。”汪东海介绍。天冬系列产品天冬产品的迭代更新,天冬旗舰店、体验店从无到有,是东兴区天冬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东兴区牢牢把握国家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契机。2020年9月,东兴区委七届十四次全会把天冬产业确定为“一号工程”,坚持育苗、种植、加工、交易、研发、品牌、康养旅游“七位一体”发展思路,计划用10年时间,种植天冬15万亩,打造百亿产业。经过3年的努力,东兴区第一批种下的天冬已开始收获,天冬产业发展初见成效——2023年,东兴区天冬产业在种植、研发、品牌等方面实现突破,种植面积扩展到5万亩,“甜味+”产业集群不断壮大,天冬粉、天冬膏、天冬面膜等天冬系列产品相继问世迅速走向市场,并获得认可。扩面种植筑牢根基在东兴区顺河镇花祠村,不久前刚播种完的天冬地里,覆盖着厚厚的草木灰。这是村民在冬季做的天冬管护。“撒草木灰是为了松弛土壤、杀菌消毒,保证天冬的成活率,后期会进行日常的浇水、除草等管护,确保天冬长势。”顺河镇花祠村党总支书记刘高说。粮药间种产业旺在花祠村的另一处山坳里,已经栽种下1年多的天冬长势良好,放眼望去,一垄一垄如绿浪般向远方延伸。去年,花祠村在原有1100亩天冬种植面积的基础上,扩种了200亩,还套种了榨菜、玉米,冬季可收获榨菜,夏季可收获玉米,实现一亩地多收益。十几公里外的东兴区郭北镇青台村天冬产业园,村民李梦菊早起后,先到地里看看天冬苗的长势,把被风吹开的地膜仔细盖好,然后再走路去附近的青台村天冬共享工坊上班。在工坊里,天冬被倾倒在流水线上,淘洗、蒸煮、剥皮、分流、自动包装……经历一道道工序“打磨”,天冬的粗加工程序就完成了。李梦菊和其他村民一起,负责天冬剥皮后的人工检查,将少量残存的天冬皮挑拣出来。“天冬作为当地的道地药材,如今正在形成规模化效应。每年一亩地大概能采挖8000斤天冬,除去成本,每亩地纯收入约为2万元。”郭北镇党委书记周兵说。粮药套种、粗加工生产……在东兴区,曾经的天冬零星化种植已变成如今的区域化推进,东兴区已有超5000户农户参与天冬等中药材种植,全区建成以天冬为主的生态种植产业园区25个,40余个天冬种植基地,为东兴区天冬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截至目前,东兴区已种植天冬5万余亩,约占全国天冬种植总面积的60%,东兴区已建成产地初加工基地3个,正在建设3平方公里中医药精深加工园区。通过深加工,进一步挖掘内江天冬的价值,开发出更多高附加值的产品,中医药大健康全产业链预计实现产值10亿元。一个个亮眼的数字,展现了东兴区百亿天冬产业的强劲发展势头。全链融合势头强劲春节期间,不少市民游客走进东兴区中医药特色文化街区,感受东兴区底蕴深厚的中医药历史文化。同时,东兴区以天冬为主的中医药大健康产业也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2023年以来,东兴区积极探索,构建以中药材种植加工为重点、药食两用品种为特色、中药商贸康养为延伸的现代中医药大健康产业体系,延长产业链,提升品牌“身价”,形成长效、可持续品牌发展模式。一方面积极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东兴食品加工集中区建设,一方面积极引进或培育中医药大健康精深加工企业。东兴区与天草润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在天冬研发、加工、销售等方面开展合作,与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西南医科大学、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内江市农科院等科研单位在开发药品、食品、保健品、日化产品等方面开展合作,推动天冬全产业链发展。天冬收获成果见证着东兴区天冬产业发展之路。如今,40余种天冬洗护、日化、果酒、白酒、饮料等大健康产品相继问世,天冬膏、天冬酒、天冬粉、天冬护肤品等天冬系列产品获得市场关注,实现了天冬从田间到药房再到生活的深刻转变。此外,东兴区将非遗文化、市井文化、大健康康养文化和东兴区旅游资源有机结合,独创“中医+旅游+文创”三大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打造东兴老街中医药文化特色街区,“天冬之乡”主题展馆、冠德堂国医馆、绝三张理疗馆等均已入驻开馆,成功创建2个市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从零星种植到区域化推进,从“两核一带”生态种植圈到“七位一体”战略全布局,数年间,天冬产业在东兴大地已成星火燎原之势,发展势头强劲。天冬地标衍生的丰富业态,折射出东兴区经济面貌的蒸蒸日上,内江天冬的魅力出圈,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中医药兴川”的切实可行。将寸许“小”天冬发展成创收“大”产业,东兴区正向着百亿产业目标大步迈进。新的一年,东兴区将不断延伸内江“甜味+”天冬产业经济链,持续推动百亿中医药大健康产业蓬勃发展。(东兴区委宣传部供图)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2-20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刘萍)欣赏穹窿山水、探秘古砦秘境,享受林海碧波……人潮涌动的春节旅游绘成威远县龙年美好的新春记忆。2月18日,笔者从威远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获悉,龙年春节假期,威远县旅游秩序井然,景区迎春活动精彩纷呈,城市家庭游、近程游、休闲游仍是主流。2月10日至17日,该县共接待游客93.46万人次、同比增长56%,旅游综合消费总收入4.39亿元、同比增长51%。  穹窿山水古砦游、穹窿云雾山水游、南部乡村旅游、红色游等4条线路可以欣赏到穹窿山水的秀美风光,体验到戏水亲水的快乐,探秘魅力四射的古砦秘境,享受林海碧波,感受穹窿生态的独特韵味和威远曾经的工业文明,获得现代农业观光、采摘体验乐趣等。  春节期间,大批游客和市民纷纷涌向特色乡村,品尝农家宴,放松身心,休闲度假。县城周边农家乐,乡村旅游点,比如诸葛花园、如意山庄、银杏山庄、银花山庄、花朝门生态园、船石湖旅游度假区、向义镇四方新村、山王镇松宿露营基地、骑龙坳等生意兴隆,A级旅游景区也迎来了新的游客高潮。或自驾、或徒步、或骑行,游客们走进美丽乡村、乐享田园生活,体验农事乐趣、追寻乡愁记忆,邂逅民俗风情、品鉴农家美味,在甜城山水之间留下欢声笑语。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2-20
(记者 毛春燕 李弘)2月18日,记者从内江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了解到,春节假期,内江市A级景区共接待游客121.45万人次,同比增长67.6%,门票总收入382万元,同比增长365%;全市共接待游客409.86万人次,旅游综合消费总收入达18.09亿元。市中区新春极光焰火草地狂欢节春节假期,内江市景区活动形式多样、惠民展演精彩纷呈、夜间消费热闹非凡、乡村旅游人头攒动,市民游客们在旅途中欢度佳节,内江旅游市场喜迎“开门红”。今年春节假期,内江市市中区新春极光焰火草地狂欢节在川南大草原持续开展,极光、音乐、焰火、灯光、草地……各项精彩活动吸引了大量市民和外地游客尽情享受节日狂欢。“不夜汉安”大型焰火秀、“梦幻极光”大型极光秀、“九天银河”大型冷焰瀑布秀、“鸟瞰大草原”大型探空热气球、首次集纳内江籍在外知名歌手的“草地音乐节”和“千人大蹦迪”、草地坝坝“百家宴”等十余个大项目闪亮登场,让广大市民和外地游客耍得开心,玩得快乐,度过了一个欢乐喜庆、幸福祥和的春节。罗泉镇开展的新春舞龙灯活动(资中融媒供图)大年初四,一年一度的新春舞龙灯活动,在千年古镇——资中罗泉镇举行。活动现场,金色的龙灯游走在五里长街,时而敏捷穿梭,时而腾空而起,“蛟龙”经过之地,游客们纷纷拿出手机拍照留念。在国家4A级景区——威远县古佛顶景区,现场布置了红包墙、钓心愿、签王之王等活动场景。景区里文明旅游劝导志愿者随时在景区巡逻,为游客们提供秩序维护、咨询问路、应急救援等志愿服务。景区内,游客们自觉遵守文明旅游公约,营造出文明出游的社会风尚。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2-19
(陈勇 唐广 明廷杰)1月13日,内江市威远县越溪镇俩母山村,一大片新开垦的坡地错落有致,如链似带般从山脚盘绕至山腰,该村党总支书记吴永祥介绍,俩母山村3社村民按照“租金+分红”的模式,将3279.73亩林地的经营权流转给威远歌胜林业开发有限公司,用于种植工业原料林,未来可通过制作家具板材等提升经济效益。  “在道路修缮和土地平整的过程中,我们还聘请当地村民务工,增加收益。”该公司总工程师李强介绍。  俩母山村的变化开始于2022年6月,威远县成功申报4个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建设总规模45.16万亩、总投资43.47亿元。以此为契机,威远县试点推进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善林权体系,优化林权权能设置和林权结构,调整优化集体林的生产关系,探索零散林农与现代林业发展体系的衔接,保障和提升集体林经营收益水平,激活林业经营主体的林木经营积极性。  截至2023年底,威远县已有两个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获银行授信,总额达17.2亿元。2023年开工项目55个,已建成12个,完成投资2.02亿元。2023年7月4日,威远县越溪镇水源村3组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林地流转协议签订现场。威远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供图提质增效 健全制度机制  在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中,需要超前谋划,制度先行。  为统筹协同各方力量,加快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威远县组建了由县长任组长,4名副县级领导任副组长,15个相关单位、14个镇和4个项目实施主体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专班。  该专班下设林权流转、营造林工程、基础设施、林下经济、政策宣传、融资招商6个专项工作组,分别将工作责任落实到各牵头单位和责任人,形成“县级统筹、部门联动、乡镇主推、实施主体建设运营”的项目推进机制。在此项工作推进过程中,为促进各部门间沟通协调,威远县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工作专班办公室实施实体化运行,从县发改、住建、交通、水利等单位抽调专人集中办公,实现项目建设审批、监督流程的无缝衔接。  通过不断摸索,威远县不断完善制度规范,先后制定出台了《威远县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威远县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林地流转和林木收储实施方案》《威远县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林地流转和林木收储考核办法》等一系列文件,促进项目高效稳妥推进。  随后,威远县逐步形成“专班管、行业牵、专人盯”的工作机制,在专班统筹下,将各类项目按行政管理职能分配到各行业主管部门,由行业主管部门牵头具体负责所涉项目的技术指导、设计审查、投资审核、质量监督、安全管理、竣工验收、审批服务、进度督促等工作,各行业主管部门落实专人负责跟踪、督促、监管项目建设。  威远县聚焦关键环节,强化项目、资金、程序监管,制定了《威远县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确保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落实、见效、不走样。该办法规定,由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工作专班牵头,会同财政、审计、自规、银行等部门,共同对项目实施主体进行日常跟踪监督,确保项目建设资金投向正确、使用合规。严防项目实施主体违法违规套取、挪用资金等行为。此外,还通过采取设立专项账户、制定资金使用审批程序、定期开展审计、加强资金使用透明度等方式,督促项目资金专项用于储备林建设,确保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和效率。威远县小河镇在松树林下开展羊肚菌种植。唐广 摄先行先试 深化集体林改  林地是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的载体。“因为林地存在经营时间长、涉及农户多等特性,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容易形成新的权属纠纷。”威远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针对这一情况,威远县开展了以林地边界认定、集体林权属分配、林权三权分置、通过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带动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增收的利益链接机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试点工作。  “2023年8月,我们首先启动了权籍调查工作。”威远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自然资源确权登记股股长龚虹源介绍,该局运用遥感测绘技术形成了高精度的林地边界图。林地边界图形成后,按村、组行政界线进行切割,计算各村、组集体林地面积,各村组依规对林地面积进行分配,通过村民小组会议表决通过后确定各户林权面积。  权籍调查工作完成后,威远县推动将林地经营权流转给村集体经济组织,再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将各户流转面积量化为股份,再统一流转给储备林项目实施主体,形成了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的林业生产组织模式。该县还创新推出了纯租赁、租金+分成、纯分成3种林权流转的模式,供村民选择。  为确保林权流转规范有序进行,威远县严格按照《四川省集体林权流转管理办法》规定,制定印发了《威远县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林地流转和林木收储实施方案》,将林地流转的集体决策、权籍调查、纠纷调处、权籍公示、协议签订、流转公示、费用支付、转移登记等环节按先后顺序,在流转方案中进行逐一明确。  此外,在林地经营权颁证过程中,威远县总结完善了一套切合实际的颁证程序,形成了村委会同意流转、签订协议、镇政府审批、县林业主管部门备案、社会服务机构权籍调查、不动产登记局颁证的完整程序。截至2023年11月10日,全县流转收储林地14.6万亩,向村集体颁发登载林地流转经营权的不动产权登记证书39本,向储备林项目公司颁发登载林地经营权再流转的不动产权登记证书39本。利农惠农 提升经济效益  在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中,流转林地是第一步,经营主体作用的发挥是另一个关键。  以威远县小河镇为例,该镇引进了威远歌胜林业开发有限公司,流转了130亩松树林,并借助内江市农业科学院的专业技术力量,在松树林下开展羊肚菌种植。  “现在菌丝已经长出来了,到今年3月就能收获,一亩地预计可产出200—300公斤羊肚菌。”种植户许代高介绍,一亩地可实现经济效益2万多元,村民和村集体都能获得分红。  为推动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在经营主体选择上需要进行严格把关。据威远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林业资源管理股股长程彦添介绍,当地镇政府会根据公司的规模、管理销售体系进行严格考察,“但最终还是由村集体自主选择”。  对于俩母山村的村民来说,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还带来了基础设施的变化。站在新完工的柏油马路上,吴永祥难掩欣喜,这条路虽然只有2.2公里,但大大改善了村民的出行条件。除了道路,该村还将配套建设灌溉、山坪塘等基础设施。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2-07
(刘煜瑞 唐广)隆冬时节,内江市市中区龙门镇甜源蔗乡景区迎来研学旅行热。  2023年12月29日,乘着2023“中国甜食之都”美食文化节开启的东风,内江市市中区(以下简称“市中区”)以一场“甜味+”食品展销会,吸引百余家企业参与活动。  2024年元旦期间,甜源蔗乡等景区通过一场场主题活动,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旅游观光。甜源蔗乡2022年1月开园以来,深入挖掘甜文化资源,着力打造内江文化旅游新名片。  一系列文旅、研学活动的举办,让寒冬里的市中区城乡显得“热气腾腾”,“甜源蔗乡”“甜味+”“甜蜜产业”等成为市中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词……甜源蔗乡一角。 唐广 摄上新 产品开发+研学项目 助力农文旅融合发展2024年1月22日,位于龙门镇龙门村的甜源蔗乡游客中心内,慕名而来的客人纷纷购买当地特色产品。  “红糖玉米酥,这个美味组合很特别!”“颇有小时候的味道,令人回味。”2024年开年,各地文旅部门纷纷晒产品、晒景点,“花式揽客”。在这一波操作中,四川汉安糖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汉安糖草”)生产的红糖玉米酥受到好评。  “最近文旅市场火爆,带动我们的产品销量大增。”汉安糖草董事长马淑华说,公司成立起就致力于开发拳头产品、热门产品,不断寻找利润增长点,从最初生产古法红糖、鲜榨甘蔗汁等至今,已拥有红糖玉米酥、花生酥、芝麻饼以及甘蔗酒等各类产品20余种。  在研发新产品的同时,汉安糖草还积极开发文旅研学项目,并举办相关活动。“我们结合内江制糖业的发展史,着力打造以甜文化为内涵,集科普、参观、体验为一体的高品质、综合性全产业链研学基地。”汉安糖草研学部相关负责人表示,研学基地目前设有种植、采摘、熬制红糖、蔗渣造纸、扎染等体验项目。据统计,该公司自2023年3月开始接待研学团队,截至2023年12月底,已累计接待近50所学校的师生,研学游成效显著。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研学基地的道路交通、服务设施等配套。”内江市市中区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陶建生表示,该区将进一步挖掘乡村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个性化的旅游产品,推动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同时打造“场景+体验”等新兴旅游业态,向休闲、度假、康养、文创等个性化、多元化场景体验拓展,满足游客在不同季节、不同时段的差异化乡村旅游消费体验。学生体验传统手工熬糖工艺。 四川汉安糖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供图溯源 “甜城”之“甜”有了新表达  1716年,来自福建的曾达一将家乡的甘蔗带到内江,在当时的龙门乡梁家坝开始种植甘蔗,随后曾氏因糖致富,并带动周边乡邻竞相种植,内江300年糖业发展史就此拉开序幕,“甜城”之“甜”源源不断。  巅峰时,内江的糖坊和漏棚可谓“星罗棋布”,达到3000多家,有“三里一糖坊,五里一漏棚”之说,本地的甘蔗种植面积高达22.2万余亩,“甜城”美誉由此声名鹊起。  内江糖业多次迎来发展高峰,从依托产糖衍生物开办现代化酒精厂,再到内江糖厂建成投产,内江糖业见证了内江城市与产业发展高度融合的历史。  在发展历程中,尽管内江糖业曾一度陷入困境,但“甜蜜”的基因却一直在内江人骨子里代代相传。2020年6月,市中区正式引进甜源蔗乡农文旅产业科技示范项目,以龙门镇龙门村为核心区,建设500亩现代化甘蔗种植园区,并规划建设古法红糖工坊、内江糖业故事馆等设施,打造成为以内江糖文化为核心的全产业链农文旅项目。300多年积淀的甘蔗种植与制糖历史跨越时空,在龙门镇这片土地上孕育出新的“甜味”,“甜城”一词在内江糖业发源地也有了新表达。  汉安糖草的发展,正是内江以及市中区深度挖掘传统文化,做强“甜味+”产业的缩影。2022年底,内江市委八届五次全会提出,大力发展“甜味+”产业,打造“中国甜食之都”。  作为内江糖业的起源地,市中区当前正以“甜蜜基因”培育“甜蜜产业”,通过持续深挖糖业历史文化,打造特色甜味产品,不断延伸“甜味+”产业链,培塑“甜味+”食品产业集群;同时培育一批“甜味”龙头企业,保护传承内江蜜饯制作技艺,支持红糖、蜜饯、果脯等传统手工作坊转型发展为现代企业;以甜味食品产业园为载体,引进培育一批休闲食品、功能饮料、水果精深加工等甜品相关企业,实现甜蜜产业集群发展。兴业 共绘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2024年1月22日,龙门镇龙门村的甘蔗基地内,一垄垄甘蔗地连成一片,一根根甘蔗长势喜人,田垄之间,农民们正在起蔗、除叶、扎捆、搬运,收获新一季的甜蜜。  “这一批甘蔗收完后,将直接送往汉安糖草,进行加工熬制。”龙门村党总支书记罗家元介绍,该村自2022年起就和汉安糖草签订收购协议,大力发展甘蔗种植产业,促进农户增收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全村共种植甜城21号、甜城蜜蔗等多个甘蔗品种200余亩。  当天上午,在甜源蔗乡游客中心,导购员张阿姨正热情地向游客推介“甜食产品”。“我是2020年入职的,每个月工资有两三千元,在家门口上班很开心。”她说。  据了解,汉安糖草不仅通过甘蔗收购带动龙门村村集体和村民增收,还为当地村民带来近100个岗位,每年支付劳动报酬300余万元。为充分利用本地文化资源,汉安糖草还流转闲置宅基地及闲置住宅,用于建设文旅配套设施,17户农户从中获得租金收益,有效拓宽了农户的增收渠道,增加农户收入。  甜源蔗乡农文旅产业科技示范项目的落地,在助农增收的同时,还通过道路建设、文旅配套设施建设等,从多个方面为当地带来可喜改变。项目建设初期,市中区将甜源蔗乡融合发展示范项目配套设施纳入龙门村幸福美丽乡村项目建设计划,新建项目园区道路、停车场和公厕等,并实施全域发展规划,建设电力设施、沱江河防洪堤等。  依托汉安糖草,龙门镇创新提出“镇企联建”思路,打造龙门镇甜源蔗乡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于2022年7月正式对外开放,目前已建成集文化宣传、阅读展览、电影放映、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综合体。  临近春节的龙门村,河岸清风送来醉人蔗香,沉淀300余年的“甜蜜符号”焕发出产业发展勃勃生机。从河滩丘陵到千亩良田,龙门村这片因糖业而富足的土地,再次因“甜蜜”二字绽放光彩。  近年来,市中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深入挖掘并充分利用当地生态资源、文化资源、农业资源等优势,积极培育打造乡村旅游新业态,加强文化赋能和旅游带动,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美好图景从规划变为现实。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2-07
(记者 毛春燕 李弘 文/图)近日,根据2023年度县(市、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分类考评结果,省委、省政府决定,命名威远县为“2023年度四川省乡村振兴先进县(市、区)”,内江市市中区为“2023年度四川省乡村振兴成效显著县(市、区)”。此外,东兴区郭北镇、资中县公民镇入选乡村振兴先进乡镇,市中区白马镇三边冲村等19个村入选乡村振兴示范村,东兴区高梁镇方家沟村等8个村入选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优秀村。威远无花果威远县是中国西部百强县、中国无花果之乡,2022年获评全省乡村振兴成效显著县。2023年投入乡村振兴资金10.62亿元、增长38.55%。威远县着力强机制、改面貌、育产业、守底线、抓改革、促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推广“经果林+大豆(红薯)”粮经复合种植模式。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2.2万亩,高质量承办全省农田水利暨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推进会。贯通产加销,建成全国最大的无花果全产业链集中发展区,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2户、省级龙头企业10户。融合农文旅,加快建设万亩粮油园区、无花果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成功举办2023年世界无花果大会。大力实施农村面貌改善行动,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9%、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4%,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内江黑猪农牧循环产业园内江市市中区是全国第二批农村改革示范区、中国白乌鱼之乡。2023年一产业增加值实现23.75亿元、同比增长4.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7.3%。内江市市中区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6.8万亩,稳住粮食播种面积34.06万亩,产量11.90万吨、同比增长2.72%。大力发展“一黑一白”特色产业,“内江黑猪”全产业发展链条初步形成,荣获国家地理标志性产品,年出栏稳定在7万头以上;乌鳢“玉龙1号”获农业农村部新品种认定,实现四川水产新品种“零的突破”,白乌鱼产量、鱼苗供应量分别占全国的七成、九成以上。以农村面貌改善赋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全域推进“三大革命”“六净六顺”工程,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行政村覆盖率达100%,基本具备污水处理能力的行政村占比为79.8%,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2.59%,获评全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区、乡村运输“金通工程”样板区。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2-06
(新华社记者 董小红)隆冬时节,寒气袭人,记者来到内江市东兴区郭北镇青台村的天冬产业园,只见一排排天冬苗郁郁葱葱,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50岁的村民李梦菊每天一大早都要先到地里看看天冬苗的长势,把被风吹开的地膜仔细盖好,然后再走路去附近的青台村天冬共享工坊上班。  在工坊里,天冬被倾倒在流水线上,淘洗、蒸煮、剥皮、分流、自动包装……经历一道道工序“打磨”,天冬的粗加工程序就完成了。天冬系列产品  李梦菊和其他村民一起,负责天冬剥皮后的人工检查,将少量残存的天冬皮挑拣出来。“主要靠熟练,干一天能挣70元。家里还有几亩地也流转出去种天冬了,等明年收成后,预计一年一亩地至少能挣2万元。”李梦菊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现在,她打算让常年外出打工的丈夫也回来,一起在家干活挣钱,“不比外面干活收入差”。  青台村属于川南浅丘地带,此前,村里产业薄弱,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很多山坡上的土地因而成了撂荒地。2020年,村里开始着力扩大天冬种植规模,先整理出了一批山坡上的土地实施“天冬+粮食”复合种植模式,一块土地种植两至三种农作物。“天冬喜阴,可以套种高粱、玉米等农作物,既保证了粮食产量,又能增加经济效益。”郭北镇党委书记周兵说。  周兵告诉记者,内江种植天冬历史悠久,天冬作为当地的道地药材,如今正在形成规模化效应。“每年一亩地大概能采挖8000斤天冬,除去成本,每亩地纯收入约为2万元。”周兵说。  近年来,天冬种植让村民看到了盼头,也吸引了不少外地打工的村民回流。“这两年,大约有800名在外打工的青壮年主动回来,参与到天冬种植中。”周兵说。  记者了解到,目前内江市仅东兴区就有40余个天冬种植基地,已种植天冬5万余亩,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提升了农村增收致富的“造血能力”。  除了粗加工,关于天冬的育苗、产品研发等一系列产业链也初具雏形。  走进位于内江市的四川天草润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天冬育苗组培车间,宽敞明亮的组培室里,一瓶瓶天冬幼苗娇嫩欲滴,生机勃勃。  “目前,我们已经和20多家科研机构开展了合作,将加快促进天冬优质幼苗的培育和相关产品的研发。”四川天草润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汪东海说,他们已经研发出了天冬膏、天冬饮料、天冬面膜等产品,未来还将针对天冬的药用价值,研发更多产品。  目前,内江市正在把天冬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主抓手,创新探索育苗、种植、加工、康养旅游等一体化发展模式,力争打造以天冬为核心的中医药大健康百亿产业。
新华社 | 分享: 2024-02-06
把舞台搭进村民“家门口”,将喜闻乐见的活动送到群众身边……1月30日,内江市2024年“三下乡”示范活动走进隆昌市双凤镇,通过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文艺惠民演出和送理论、送文明、送文化、送人才、送服务、送法治下乡,迎新春、聚人心、树新风。内江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市总工会主席蒋学东宣布活动启动。演出现场活动中,来自内江市级部门和爱心企业的志愿者各显其能,以“贴心服务”向村民们赠予“新春礼物”——“范长江流动大讲堂”在乡村茶馆讲习所内精彩开讲;文明风尚在爱心义剪的实践中传播;形式丰富的文艺节目轮番亮相,内江书法名家挥毫送春联、送“福”字,惠民书展和“我是朗读者”有奖诵读活动再掀全民“阅读潮”,捐赠的体育用品为村民幸福生活增添了新的“健康底色”。森林防火、防范电信诈骗等宣传声此起彼伏,招聘会、农业技术指导服务、测血压等日常医疗检测项目深受欢迎……现场人气旺、“年味”浓。文化广场上,独唱、舞蹈、川剧、快板等表演精彩纷呈。其中,以龙市镇福庆村村民郑德琼为原型、将先进模范孝老爱亲的故事融入创作的快板《四川好人 德润山乡》赢得叫好连连;《回马枪》《变脸、吐火》等戏曲节目,让传统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文艺惠民演出开始前,蒋学东一行巡视了现场各项活动。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1-31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