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记者 郑志浩)11月25日,记者从内江市纪委监委获悉,今年以来,聚焦乡村振兴全过程全链条专项监督,在基层监督员全覆盖的基础上,内江市已完成1091个村(社区)清产核资。  “通过比照区纪委下发的《监督清单》,我发现我们村的村务公开栏一直都没有公开相关的信息。”近日,内江市东兴区白合镇曙光村的党风政风监督员高志亮向镇纪委反映发现的问题。经核查,曙光村存在未及时公开党务村务、侵犯群众知情权等问题。白合镇纪委给予曙光村党支部书记党内警告处分,有关村干部也受到了组织处理。  在开展专项监督中,内江市纪委监委充分加强基层监督力量,运用村级监督片区协作、村(社区)党风政风监督员机制,着力破解基层监督力量不强、力度不够和熟人社会监督等难题。从落地成效来看,围绕集体“三资”、村级公开、户厕改造等方面加强监督,内江今年以来组织检查重大项目805个、专项资金15.92亿元,助推新改建农村无害化厕所32013户,推动64.76亿元乡村振兴资金落地落实。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12-13
(记者 郑志浩)11月24日下午,内江市市中区龙门镇甜源蔗乡农文旅产业科技示范项目现场,该镇党委书记殷胜利与项目负责人李少俊正在商量即将改造完毕的民宿区的市场定位。“抢抓元旦和春节假期的契机,我们要在项目的接待能力上升级,让大家能更好地体验甜文化。”李少俊说。  今年以来,内江发展“甜”味更浓。在文化和产业资源基础上,内江将在生产端到消费端以系统思维推动产业的融合发展,让“甜城”名片更加闪亮,让城市形象更加深入人心,从而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内江市市中区龙门镇甜源蔗乡农文旅产业科技示范项目现场工人进行手工制糖第一颗糖打造文化地标甜味起源地酝酿新升级  从“甜源蔗乡”沿着沱江向下游方向驱车5分钟,即到达龙门镇龙门村。每天都有成批的甘蔗从这里运往“甜源蔗乡”,成为手工制糖体验区的原材料。  龙门镇是内江糖业的起源地。1716年,福建商人曾达一来到这里,同时带来了甘蔗和制糖工艺,从此开启了内江种蔗、制糖的历史,甜味从此在内江扎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一五”期间工业重点项目之一的内江糖厂建成开榨,落户现在的内江市东兴区椑木镇。内江工业经济总量一度较长时期居四川第三,号称“内老三”,糖业是其重要支撑。上世纪90年代,因为产业政策和企业经营等问题,内江逐渐退出制糖业。  挖掘甜文化资源并打造文化地标,是内江今年的新动作。在龙门镇曾家大院的基础上,以龙门村为核心区,甜源蔗乡农文旅产业科技示范项目建造起500亩甘蔗科技种植示范园、古法红糖工坊、甘蔗科普馆、曾达一纪念馆、内江糖业故事馆、森林图书馆等,续写内江甜蜜故事。“今年新开业的‘甜源蔗乡’聚焦农文旅融合,正不断提升接待能力,将成为具有内江历史文化特色的旅游观光博物馆,免费对外开放,推动内江糖业文化的传承和体验。”殷胜利表示。  从带动效果来看,这一项目今年高峰期每天接待游客超过6000人次,带动甘蔗种植3000多亩,吸纳本地就业农户50余户。  内江工业化制糖的起源地椑木镇也在谋求新的升级。“内江糖厂留存有相对完好的工业遗产,并且是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制造、安装的现代化糖厂,目前被初步规划为内江糖业博物馆建设所在地。”内江市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对文化资源和工业遗存的重新开发利用,内江将以甜味的来源和制造来串联博物馆的游览主线,讲好内江的甜蜜故事,进一步擦亮城市名片。第二颗糖扩大“甜”的概念培育地标化产业集群  11月23日,位于内江经开区的红牛饮料(四川)生产基地项目现场,工人们正开展仓库吊装工作。“我们正全力冲刺12月仓库封顶的进度。”项目经理李攀剑介绍,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国最大的红牛饮料生产基地。  该项目也是近年来内江吸引外资直接投资额最大的项目。“项目满产后,年产值将达50亿元,是内江食品饮料产业的支柱项目。”内江市经合局新材料和新医药投资促进科负责人潘尧介绍。  内江市经信局工作人员李运勇介绍,内江目前在食品饮料细分领域有黄老五、旺旺食品等知名品牌,但是总体规模还不够大。  从数据上来看,内江规上食品饮料企业仅54户,半数企业年产值不足亿元。让“甜城”更“甜”,产业集群的壮大将成为内江发力的重点。“带有内江特色的甜味产业集群,不是单纯复刻以往从甘蔗原料到制糖的简单产业链,而要在当下的消费市场环境下丰富甜味的内涵。”潘尧解释,要将“甜”的概念扩大,例如休闲食品这类带给人愉悦感的食品类型,非常值得招引和培育,也符合城市定位。  11月11日,在第106届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上,内江开展食品产业专题推介活动,以打造“中国甜食之都”为主题,向34家食品企业和团体机构推介内江。“除了向重大会展平台借力,我们还整合驻外招商小组的力量,在福建等地的食品饮料企业聚集区对接企业,收获了初步投资意向。”潘尧介绍。  内江还将推动各区市县设立专门的食品饮料产业承载区,推动产业的集聚发展,并带动本地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培育地标化产业集群。第三颗糖擦亮城市名片以“甜”营城丰富体验  11月15日,2022甜蜜内江消费季暨熊猫消费节、川货电商节(内江分会场)活动拉开大幕。  活动当天,“内江甜”食品饮料产销对接合作协议签约,启动《小甘蔗的甜蜜之旅》城市打卡活动,后续将浓缩内江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坐标,形成内江吃喝玩乐导游图。  “相比以往的促销活动,我们现在更加聚焦‘甜’这一城市符号。”内江市商务局副局长张勇刚介绍,这次活动将“甜”的元素融入更多消费场景中,携手企业开展线上和线下的联动推广,是对甜城形象的一次集中推介。  甜文化的元素不只是出现在消费场景,在城市氛围营造上也将成为标志性符号。内江将推进大型现代川剧《糖坊风云》与旅游企业的合作,探索定点定期演出。街头巷尾同样将以甜文化元素作为点缀,推动并实施街头艺术表演项目,打造糖文化非遗体验基地。  在上述氛围营造的基础上,内江还将推动开展“甜游蜜学”主题研学,推进制糖工业研学游,塑造带有高辨识度的研学旅游形象。  “以甜营城,要让每位消费者来到内江的第一印象都是甜,在旅游过程中每个环节都能感受到甜,并以游客愉悦的消费体验带动相关食品和文创产品的生产,让甜文化的价值最大化。”内江市文广旅局副局长曾佳秀强调。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12-13
(兰自涛 记者 毛春燕)12月7日,在内江市东兴区椑木镇中棚村,村民们正在整治后的撂荒地里耕地覆膜。耕地覆膜近年来,东兴区积极探索将撂荒地整治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宜机化改造、农业园区建设相结合,充分利用项目全力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同时加强水利、交通等配套设施建设,让“撂荒地”变身“致富田”。据悉,东兴区今年已完成撂荒地复耕复种1.79万亩,既盘活了土地资源,又带动了村民增收。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12-12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刘萍  近日,威远县高石镇童家村,冬日暖阳下几台挖掘机正在忙碌着进行“五良”融合宜机化改造项目最后几天的结尾工作。另一边,已经平整好的土地上则在抢农时播种冬小麦,村民撒底肥,无人机播种,旋耕机翻土……为保障全县粮食生产安全,威远县以高石镇童家村、新场镇老场村等地为示范引领,推广小麦种植,全力开展小麦恢复性生产。  高石镇童家村“五良”融合宜机化改造项目是威远县首个“五良”融合宜机化改造项目,改造完成后不仅能为计划种植的900亩小麦改善农业机械作业条件,节约一半的播种时间及人工成本,还能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的示范引领作用,辐射带动周边农户种植小麦。  同日,在威远县新场镇麻柳村,村民们正用小麦播种机,将一粒粒麦种播撒到土里,微耕机在田间地头来回穿梭,一派繁忙景象。在现场,该县农业农村局农技人员正在和成都至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陈权探讨小麦播种的技术问题,并查看麦种播撒情况。该村已经十余年没种过小麦,在看到邻近的老场村现代粮油示范园区去年200 多亩小麦取得丰收后看到了希望,成都至邦公司遂规划今年种植300亩,通过早谋划、早落实、早实施、早行动,提前育肥、翻土、处理种子,半机械化播种作业等,保障了冬小麦播种工作的顺利进行。  威远今年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支持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方式,以“五良”融合为牵引,对农田地块进行宜机化改造,为全县冬小麦的恢复性生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据悉,全县11月完成小麦6000亩播种计划。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12-02
(李建明 记者 毛春燕)11月27日,在内江市东兴区高梁镇金龙村,施工队伍及施工机械正在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连日来,东兴区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拼经济建设,由东兴区农业农村局牵头,内江人和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为项目业主,投入资金1.26亿元,在高梁、白合、顺河、平坦、石子5个镇同步实施3.6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修建等工程建设,切实保护耕地红线,提高耕地质量,推进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生产,确保粮食生产安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助推乡村振兴。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11-29
(记者 毛春燕 李弘)记者从资中县获悉,近日,四川省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公布了第二批省级返乡入乡创业示范县(市、区)名单,资中县入选。近年来,资中县按照省委、省政府“把农民工作为战略性资源”“把服务保障农民工作为战略性工程来抓”的具体部署,实施乡村振兴和就业优先战略,狠抓劳务输出转移,持续推动返乡入乡创业“回家工程”,全县农民工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资中县完善人才储备机制,开展“就业培训提能力”“归雁强村助振兴”等行动,整合职业中学等资源,建立资中县乡村振兴学院,设置普惠型、实战型、精英型三大培训模式,年均培训学员约3000名;完善就近入学机制,统筹6所公办学校安置返乡入乡创业、进城务工农民工2107名随迁子女就近就读,切实解决了农民工子女“入学难”问题。该县构建县、镇、村三级服务机制,建立县级“返乡入乡创业顾问团”1个、镇级“返乡入乡创业服务队”22个(每队14人)、村级“返乡入乡创业联络员”379名。强力根治欠薪,加强对重点企业的监管,深入摸排各建筑工地分包转包等情况,对发生拖欠工资的用人单位和生产经营企业实施惩戒。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11-23
四川农村日报讯 张小丽 特约通讯员 兰自涛李建明  “2340斤,才585块钱!”11月18日上午10时许,内江市东兴区石子镇旱地坝村一组村民李明贵从菜贩手里接过卖菜的钱,摩挲了一下,有些无奈地揣进了兜里——若是在去年,这些莲花白本可以卖到4000块钱左右,是现在的七八倍。“才2角5一斤,太便宜了,太便宜了。”李明贵一边喃喃自语,一边走向菜地,将烂掉的莲花白拾掇到一起,准备沤肥。在他身后,绿油油的菜地一眼望不到边,许多莲花白鼓起了又大又圆的“白肚皮”,等待采收。看着这些长势旺盛的菜,李明贵没有一点丰产的喜悦,脸上全是焦愁。  “卖不动啊,只有眼睁睁看到它烂。”该村党总支书记李宗莲叹了口气,告诉笔者,旱地坝村与重庆市荣昌区吴家镇一河之隔,素有种植莲花白的传统,该村1000余户人里就有200多户种植莲花白,全村共种植莲花白 1000 余亩,平均亩产近5000斤。因个大、脆甜、口感好,深受好评。该村每年种植的莲花白除销往内江外,还运往重庆等地进行销售,市场上一直供不应求。但今年受重庆等地的疫情影响,莲花白难以运出,即使批发价格由往年每斤1.7元降到每斤0.4元也难寻买主。李明贵家是种菜大户,共种植莲花白近30亩,初步估算可收莲花白约 15 万斤左右。眼看着莲花白都要烂在地里了,本村村民刘瑞宽提出可以每斤0.25元的价格拿到市场代卖。李明贵只得忍痛应允。  这天早上,李明贵请了5个村民帮手,6人早上6点起床,天不亮就去地里摘菜、挑菜、装菜,一直忙活了四个多小时,才将小车装满。摘菜地距离车子停靠的小马路约有一两百米,全是崎岖不平的小田埂。2340 斤菜,分装成100多斤一担,李明贵和村民来回挑了20多担。“照这样下去,连本钱都找不回来。”李明贵和村民们粗略算了一下账,不算人工投入,仅仅只是种子、肥料和农药,种植一亩莲花白需要的成本就高达800多元。村民张臣忠感同身受。他家种了15亩莲花白,目前也面临同样的情况。见李明贵拾掇烂菜,他也来搭手。  村民们的困扰,石子镇党委、政府和旱地坝村村“两委”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李宗莲介绍,莲花白采收期从每年 10 月下旬持续到 1 月份。因为销路不畅,目前只卖出了一小部分,大部分还在地里。“镇上和村上想了不少办法促销,但都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渠道。”李宗莲说,经党委政府多方对接,虽有一些商家前来咨询收购,但量小,出的价钱也低,很是打击村民积极性。“我们希望能找到大型批发市场对接,出个公道的价钱,好歹帮村民们把本钱找回来。”  丰产不增收,菜贱又伤农。如果你有需要或者愿意帮助旱地坝村村民,请联系东兴区石子镇旱地坝村党总支书记李宗莲。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11-23
四川农村日报讯 黄正华 特约通讯员 兰自涛  内江市东兴区双桥镇元觉村56岁的村民钟守宣,近年来自学拍摄、剪辑,发布农村题材的短视频后“圈粉”无数。她通过网络平台将自家的红薯淀粉、粉条、蜂蜜等特色农产品远销全国各地,成为村里远近闻名的“网红嬢嬢”。钟守宣拍摄短视频  “我们家种红薯30多年了,做红薯粉条也有十多年,每年的家庭收入主要是靠卖红薯淀粉和粉条。”钟守宣说,没玩短视频之前,红薯淀粉都是做生意的人来家里收购。现在通过短视频平台销售,每斤可以多卖一两块钱。  2020年初,本没有玩手机习惯的钟守宣,看到儿子、儿媳经常在手机上刷短视频和网上购物,也开始了“触网”之旅。  “我最开始玩短视频是拍我们家的小孩,边带孩子边种地,拍的是他们跟着我们一起干农活的视频,吸引了不少网友,粉丝也从零开始一天一天地涨起来了。”钟守宣介绍,自己文化程度不高,会一点拼音可以打字,但她肯学习,在网上学习视频拍摄和剪辑等课程,一边学一边拍,视频做得越来越好。  一天,钟守宣在直播间听说短视频平台可以带货卖东西,第一时间就想到把自己家的红薯淀粉卖出去。“粉丝涨到有两千多的时候,我就开始拍我们家的农货,挖红薯、洗红薯、打红薯,全部过程我都拍过。没想到网友普遍反映都很好,给我鼓励。”钟守宣和爱人在地里收红薯  不到两年时间,钟守宣的粉丝就接近八千,而且每天持续增长,少的时候一天涨十多个,多的时候40多个。  “我的产品销售到上海、浙江、北京、新疆、福建、广东一带,基本上全国各地都卖。”钟守宣说,销往本市的红薯淀粉她们包送上门,本市之外则通过快递邮寄。  “很多顾客还提前跟我们预订,今年买了,喊我们第二年也给他留。”钟守宣说,去年她挖了六万斤红薯,今年天干,估计会减产一半,大概能收三万斤红薯,加工三千多斤红薯淀粉。  许多商家看到钟守宣的粉丝多,想请她“带货”,但钟守宣有自己的原则。“不敢保证质量的活儿我不会接。万一质量不好,卖出去后顾客以后就不会相信我了。做人最重要的是诚信。”钟守宣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11-22
唐广 记者 郑志浩 陈宇一线主角:内江市市中区龙门镇党委书记殷胜利  “你们来对时候了。我们的‘五良(良种、良田、良机、良法、良制)’融合宜机化改造项目正在收尾,改好的土地看起来非常壮观。”11月18日,四川日报全媒体采访小分队来到内江市市中区龙门镇茅蓬寺村,沿着乡间黑色泥土铺成的田间小路,龙门镇党委书记殷胜利迎面走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我们将在乡村振兴上坚持两手抓,一要保障粮食安全,二要以复兴内江甜文化为核心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做活龙门镇的产业文章。”谈及未来发展,殷胜利充满信心。茅蓬寺村“五良”融合宜机化改造项目现场。唐广 摄守好“粮袋子”宜机化改造,村里新增200亩土地  殷胜利带领我们沿着一条上坡路登上一处山丘顶部。沿途,挖掘机履带重压留下印记,显示出这里的土地刚经过改造。  到达顶部,四面望去都是被改造好的土地,一片片跑道形状的梯田映入眼帘。龙门镇定位为优质粮油主产区,今年整合省级项目资金开展土地改造,让土地更加适合机械化作业。  “这里是市中区第一个宜机化改造试点项目,涉及范围有1200亩。从10月中旬启动,现在已基本收尾,进展顺利。”殷胜利介绍,经过盘点,土地改造为茅蓬寺村新增200亩可机械化作业的高质量良田。  改造为何这么快?“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土地改造,是我们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基层落地见效的重中之重,必须快步走。来现场调度,已成为镇上工作人员的日常。”殷胜利说,另一方面,讲清楚土地改造的益处,获得村民的理解和支持,促项目进展更加顺利。  当天,茅蓬寺村党支部书记黄彬向殷胜利报告了需要协调的事项:配套土地改造的农事服务中心已提上建设日程,涉及10多亩土地的转让,如何让村民更好地配合支持?  殷胜利掏出笔记本,在纸上以“算账”形式帮黄彬理清思路。“不仅土地转让后村民有收入,等下一步农事服务中心建好后,大家种的粮食可以在这里仓储、烘干、加工,这些既能省时省力,村集体也多了收入,都是看得见的实惠,要和村民讲清楚。”  抢抓农时,改造后的土地冒出新绿,不少地块的油菜苗已钻出来。“农业时令不等人,我们边改造边播种,已播种600亩油菜、100亩小麦。”黄彬介绍,接下来要继续完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进一步提升粮油生产能力。茅蓬寺村经过“五良”融合宜机化改造后的土地。唐广 摄升级“甜罐子”坝坝会上共商,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上午  10时左右,采访小分队来到龙门镇另一个重点项目——甜源蔗乡文旅项目。路口处,经过特别设计的斑马线引起记者的注意。斑马线并非通常的白色条纹,而是以甘蔗形状为轮廓。这组线条,也是龙门镇独特的甜文化符号。内江有“甜城”之称,龙门镇此前甘蔗遍地,也是内江甜文化的起源地。不过,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因为产业政策和经营等问题,内江逐渐退出制糖业,留下的甜文化成为不断挖掘的文化资源。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坐拥独特的文化资源,龙门镇正升级‘甜罐子’,助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殷胜利介绍,今年1月,开园迎客的甜源蔗乡文旅项目,就是龙门镇的发力点。这一项目今年高峰期每天接待游客超过6000人次,带动甘蔗种植3000多亩,吸纳本地就业农户50余户。  见到该项目负责人李少俊后,大家围着一张长条木桌坐下,一场项目坝坝会立即开始。“目前产品都是手工制糖的文创产品,二期想在实体产业支撑上有突破,已对接了工业化制糖生产线,急需找到承载场地。”对项目的升级,李少俊开门见山亮出问题。  殷胜利给出建议:项目一期为文旅用地,不适合发展工业。“不过,车程仅20分钟的凌家镇,布局有内自合作园区(食品产业园),正好适合咱们发展,也符合区上的产业布局。”  紧接着,围绕销量和销路问题,殷胜利一一记录项目的最新发展情况。双方讨论热烈,一直到下午1时才结束。大家有了初步思路:“在销路扩展上,除这一品牌已有的电商渠道,我们可帮业主对接内江本地的商超和酒店等。”  合上笔记本,殷胜利立刻将自己掌握的商超和酒店负责人的微信分享给李少俊。“一件件把项目需要解决的问题落实好,才能打好甜文化品牌,让村民享受到更多产业融合发展的好处。”殷胜利说。甜源蔗乡航拍。唐广 摄【一线声音】  茅蓬寺村党支部书记黄彬:茅蓬寺村是典型的丘陵山区,土地开发利用滞后,加之农村老龄化现状,土地撂荒问题凸显,我们通过“五良”融合宜机化改造,整合了村里的耕地,解放了村里的劳动力。即将开工的农事服务中心,将有效盘活资产,壮大村集体经济,加速提升我们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  甜源蔗乡制糖工人胡龙玉:我们做的手工糖卖得很好,通过网络卖向全国,赚的钱补贴家用。我们镇上很重视对甜文化的挖掘和保护,期待我们的乡村生活能受益于产业的发展,变得更加甜美。【记者手记】以“甜”为弦 奏响乡村振兴协奏曲  当我们行驶在龙门镇蜿蜒的山路上,当我们跟随基层干部的视角在项目间穿梭,总有一种感受和我们的行程密切相伴,那就是——甜美。  眼前所见是丘陵山区荒山变成千亩良田,乡村土地的美好图景由规划变为现实。闻到的是山谷微风轻送醉人蔗香,甜蜜的符号沉淀出产业焕发新生的根基。耳边听到的坝坝会,是一场谋求突破升级的“头脑风暴”。这些鲜活场景,一点一滴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晕染甜蜜本色。  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是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基层贯彻落实的应有之义。不误农时,不误产业发展机遇,以快马加鞭的姿态奋勇争先,龙门镇的基层干部和群众正汇聚发展合力,鼓足干劲朝着更加甜蜜的生活大踏步前行。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11-21
(记者 毛春燕 李弘)近日,资中县博物馆建筑概念设计方案面向市民征求意见,消息一发布,得到网友的一致称赞,此举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资中历史文化资源。同时,水映双桥森林温泉度假区于11月2日开业迎客,泡森林温泉,或果园采摘,静享休闲时刻。立足自然山水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独特优势,近年来,内江市资中县在文旅品牌创建、文旅项目建设上下大功夫,做大做强文旅产业,加快推进活力文化名城建设。资中文庙文旅品牌创建初显成效,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罗泉古镇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景区,孟塘里乡情生态园成功创建国家AAA级景区。罗泉豆腐包子、资中鲶鱼、冬尖烧白、鸭子烧鸭蛋、罗泉鸡公粑、资中兔子面6道美食入选809道天府旅游美食名录,其中资中鲶鱼、罗泉豆腐包子2道菜入选100道省级天府旅游美食名单。国家AAAA级景区罗泉古镇玺院民宿成功入选国家首批乙级民宿、首批天府旅游民宿。罗泉文创集市成功申创四川省文创集市。罗泉会议会址成功申创四川民革党员教育基地、四川省中小学红色教育研学实践基地。原兴隆街镇兴松村成功申创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孟塘镇睦邻村、鱼溪镇红莲村被评为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沱江新画廊近年来,资中县将文旅项目建设作为文旅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全县文旅项目工作有序推进。已完成旅游项目1个(罗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一期工程首期启动区),在建重点文旅项目7个,其中省级重点文旅项目4个(资中古城核心区、沱江新画廊二期项目、云岭金秋、宋镇文化产业园区),市级重点文旅项目5个(孟塘里乡情生态园旅游区、响水滩生态农业休闲体验区、云岭金秋、宋镇文化产业园区、资中古城片区基础设施项目——重龙山至御龙山健身步道建设项目)。此外,资中县还加强与资阳、自贡、大足等周边地区合作,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共同打造推广精品研学、旅游线路,文旅宣传效益逐渐显现。积极“走出去”,组织孟塘里乡情生态园、响水滩、兴资公司等企业参加四川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重庆都市文化旅游节、成都“非遗”节等活动。利用好弘资中、智游天府等网络平台,面向全国推介文武二庙、罗泉古镇、血橙、鲶鱼、冬尖、叶脉画等特色景区和农旅产品。以杨柳滩为主拍摄地的连续剧《月是故乡明》在央视黄金强档热播,四川卫视《说走就走的旅行》连续5期推介资中文化旅游资源,杨柳滩、罗泉古镇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有力提升了资中县的知名度、美誉度。(图片由资中融媒提供)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11-17
 (记者 毛春燕 李弘)“定期清理果园的杂草,堆积到果树下,有利于果树保湿,同时帮助果子更好转色。”近日,在资中县鱼溪镇鲶鱼社区的血橙果园里,资中县农业农村局多经站高级农艺师周嗣怀在果园里指导村民做好血橙种植。“我们出品的资中鲶鱼,没有鱼腥味也没有油脂,肉质更紧实。”在资中县重龙镇宁国寺村,资中鲶鱼品质提升中心负责人曾治从提质养殖池内捞出一条活蹦乱跳的鲶鱼,向记者展示。“瘦身”成功的鲶鱼,迎来了更高的价格和更大的市场。11月9日,中国首家异种大器官移植医用猪培育基地——中科奥格DPF医用供体猪培育中心在位于资中县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竣工。资中县地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中心和四川盆地沱江中游的腹心地带,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先后被评为全国发展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中国特色农产品(资中血橙)优势区、四川省特色农产品(内江黑猪、资中鲶鱼)优势区。目前已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三个“国字号”园区。资中“五良”融合示范区在全国上下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下,为进一步巩固提升资中农业大县成色,推进农业生产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健全科技人才服务机制、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稳步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便利化,夯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基础,增强地区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在日前,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公布2022年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内江市资中县光荣上榜,成为四川省6个入围单位之一。十年来,资中县第一产业增加值由60.07亿元增长到87.62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5343元增长到19444元,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资中鲶鱼品质提升重要农产品供给稳定,资中县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69.18万亩,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52.78万亩,实施了“五良”融合宜机化改造,2021年底带动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62.82%,粮食产能平均提高15%,亩均增收近100公斤,实现粮油“十七连丰”。年出栏生猪5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稳定在200家以上,生猪年产能在100万头左右。特色产业聚势增强。“资中血橙”“资中鲶鱼”“资中冬尖”“内江黑猪”4大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规模持续壮大,产量均做到了全省第一,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浙江大学等40余所科研院校达成合作,建立匡廷云院士(专家)工作站等科研平台17个,吸引维维集团、德康、新希望、北京新发地等一大批大型农牧业相关企业到资中建基地、建生产车间、建批发中心,建成血橙智能分选中心、10万头肉牛屠宰加工生产线等,打造农产品出口备案基地,基本形成“园区生产、就近加工、远销全国、专项出口”一体化产业链条。资中血橙农业经营模式多元发展,资中县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7家、专业合作社564家、家庭农场1650家,发展“企业+专合社/家庭农场+农户”“村集体经济组织+产业经营主体+农户”“龙头企业+农户”“飞地经济”“1+1+N”联合经营等多种模式,实现“流转土地有租金、入股企社有利金、进园务工有薪金”。资中县把“绿色生态”作为衡量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指标,打造“果猪”“果渔”“稻渔”“果菜”等立体循环种养模式,在主要农作物90%区域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率46.5%,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完成全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试点,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5%,规模养殖场设施配套装备率达100%。实施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检验监测体系和“三品一标”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抽检合格率100%,追溯管理覆盖率83%,“三品一标”农产品数量达到86个。同时,资中县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全县农村户用厕所普及率达90.53%,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且能集中处理的村占比100%。创建“美丽资中·宜居乡村”市级达标村179个。接下来,资中县将坚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围绕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这一目标和涉及的重点工作加大财政投入,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参与,确保通过两至三年时间创建成功并通过国家审定,全力以赴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11-11
近年来,内江市市中区立足本土特色,按照“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原则,积极发展特色种养产业,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创业。曹学春就是这样一位创业者,他靠着一身“养鸡”本领,走出了一条致富路。曹学春养殖家庭农场一角2004年,在外打工多年的曹学春回到家乡创业,经过摸索调查最终选定了肉鸡养殖这个行业。“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他,将打工期间积攒下来的50余万元积蓄全部投入到了养鸡事业中,并在第一年就取得了不错的收益。随着养殖经验的积累、养殖技术的提升及销售渠道的拓宽,曹学春在2008至2012年间又陆续投入100余万元,在白马镇白蜡村修建起了2000余平方米的养鸡棚。养殖品种也从最初单一的土鸡发展到如今乌鸡、肉鸡并存的多元养殖模式。曹学春养殖家庭农场一角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目前曹学春的养鸡场年出栏量约4万羽,年销售额约150万元。如今,曹学春成了远近闻名的“养鸡大王”,不少村民也在他的养鸡场实现了就近就业。在他的带动下,附近村民也建起了鸡舍做起了规模养鸡,走上了养鸡创业的致富之路。(来源:内江市市中区融媒体中心 杨舟)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11-10
近年来,内江市市中区全安镇把发展特色农业作为产业振兴的突破口,依托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富硒土壤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科学布局特色产业基地,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品种结构,大力发展特色柑橘和水产产业,做好“种”“养”文章,以产业兴旺带动农民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采摘柑橘近日,在市中区全安镇花洞村花崖洞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种植园内。放眼望去,满山圆润饱满的柑橘密密麻麻地挂满枝头,沉甸甸的果实把枝条压弯了腰。园内硕果累累,欢声笑语不断,呈现出一片丰收的喜庆景象。“今年的果子是第一年达到销售品相的果子,每亩产量在三千斤左右。批发的价格在2.5元到3.5元之间。” 该专合社负责人表示,他们的柑橘主要销往内江城区的超市和批发市场。据了解,曾经的花洞村属于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大部分村民都只能靠种庄稼、散养鸡鸭等维持生计。对此,村两委积极想办法、找出路,把产业扶贫作为重中之重。花洞村先后流转1000余亩土地,积极探索多元化村集体经济发展方式。通过几年的不断发展,现已建成柑橘种植园区1100亩、大棚蔬菜120亩、水产养殖120亩等产业。曾经的贫困村也摇身一变,成为了2021年度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此外,花洞村还采用“土地租赁费用+产业基金分红+就地务工报酬”支付模式,实现了由短期租赁单一收益模式到中长期多元分红收益机制的根本性转变,村民收入逐年递增。2022年花洞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可达30万元,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将达1.7万余元。现在,一个产业兴旺的花果村、生态宜居的花园村、幸福美丽的花洞村,正从愿景逐步走向现实。下一步,全安镇将依托花城果乡采摘项目,打造乡村旅游发展,发挥花洞村的资源优势,做好特色农产品的引领,推动花洞村集体经济再创新高,把花洞村打造成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11-10
(记者 郑志浩)11月1日下午,内江市东兴区田家镇火花村的农田里,内江长江现代农业园区管委会工作人员林昊拿出手机,登录无人农场综合云管控平台,点击相应按钮,一台挂载着旋耕机的无人驾驶农用拖拉机便自动从路边开到农田里,按照既定路线开展旋耕作业。这标志着内江首个无人农场开启投用前的测试工作。  “今年10月,我们购买了无人农场云平台系统,以及无人插秧机、无人旋耕机、无人收割机等7台农机。”林昊介绍,去年内江长江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了综合农事服务中心,配套各类农机35台。今年为强化园区农机智慧化建设,园区管委会针对园区主导品种水稻,规划建设内江首个无人农场。  “建成后可满足水稻种植耕、种、管、收全程化无人作业。”林昊说,该系统投用后,工作人员坐在办公室里就可以通过平台对农场生产全程跟踪管理;通过挂载不同农具,无人农机可开展耕地整地、播种、施肥等多个生产环节的作业;无人农机通过卫星信号获取高精度位置信息,可精准实现车辆的自动驾驶及转向控制,预估可提高作业机组利用率10%到30%。  在现场观看试验的内江宏展粮油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胡洪斌表示,用上无人农机后,农业园区的人工成本有望进一步降低。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11-09
(记者 郑志浩)“小麦是‘七分种、三分管’,大家一定要抓好现在的小麦播种窗口期……”11月2日,站在资中县公民镇太平寺村的田坎上,内江市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所长汪仁全声音洪亮,介绍小麦种植的心得。  这是内江小春生产暨全程机械化工作现场推进会的一幕。内江计划以推进会为契机,在宜机化改造后的土地上以更大力度推广小麦种植,探索丘区农业规模化、高效益发展的新路径。内江小春生产暨全程机械化工作现场推进会现场。郑志浩 摄狠下功夫:引入新机械,作业更精细  活动现场,在一块3亩左右的梯田里,播种机尾部的刀刃快速旋转翻耕土地,已经拌好肥料的种子沿着导管不断滚落到地面上,随即被翻起的深色土壤淹没,静待发芽。  资中县公民镇是省县共建“五良”融合宜机化改造项目省级样板区所在地,在去年完成了土地宜机化改造。“这里有一个重要使命,就是探索应用更适合四川丘区农业作业的机械设备。”内江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郭曦介绍,去年这块地尝试了无人机飞播,虽然效率较高,但是播种的深度偏浅,种肥损耗偏多,今年选择了由省农业机械研究设计院开发的新型播种机。  目前的试验情况颇为令人满意。“新机械作业效率高,旋耕、灭茬、施肥播种一次完成,并且更适应川内阴雨天气带来的土壤黏湿等问题。”四川省农业机械研究设计院高级工程师杨昌敏介绍。郭曦则打开驾驶室,指着驾驶员身旁的导航平板说,新机械引入了北斗导航系统,能够让初学者快速上手,还能提醒驾驶员有无播种遗漏的区块,“这能解决当地农机操作人才紧缺的困扰。”  既有外来的新机械,也有本地的“老面孔”。“去年这里就使用了本地的小麦品种,虽然晚播了半个月,仍实现了亩产408公斤,今年力争迈向亩产500公斤。”汪仁全在现场抄起一袋写有“内麦101”的种子袋介绍,今年内江小麦扩面种植目标为2万亩,这一来自内江本地的小麦品种也将成为推广种植的主力。打好底子:“良制”为保障,村子当“管家”  在播种机忙碌时,记者注意到,郭曦走到长满杂草的田坎上,用力跺了几下脚,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田坎很硬,说明天然的生态护坡已经起作用了。”他说,这表明土地经过改造后已经有了良好基础。  “五良”融合即良种、良田、良机、良法、良制的融合发展。郭曦介绍,在前期探索之后,前四个“良”在样板区已经基本具备,接下来关键在“良制”上进行探索,摸索更符合当地实际的发展模式。  相比于以往依靠大户带动规模化种植,内江将探索以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导的方式。  “将更侧重于让村集体当好‘管家’。”太平寺村党支部书记申林介绍,农户将土地托管给村集体经济组织,目前按照每亩500元的保底收入进行分配。村集体经济组织在粮油作物种植和管理上购买专业社会化服务,实现农事打包托管。产品收获售卖后,村集体经济组织提取必要的公用设施建设资金和集体备用金后,再与托管农户分红。  “这一模式的优势在于保障了农户的收益,也能让村集体经济组织有了稳定收入,并通过市场化的服务带动撂荒地整治。”汪仁全表示,在这一模式的实践中,考虑到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专业人员相对不足的现状,村一级还要遴选一批有意愿参与农田管理的人才,跟着专业农事服务机构学习,培养本地的农田“管家”。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11-09
(记者 郑志浩)“请问这里是不是可以介绍工作?”11月4日下午5点,内江北站高铁站下沉广场,市民刘玉推开内江市零工市场的玻璃门问。在得到值班人员蒋柳肯定的回答后,刘玉将自己的求职意向悉数道来。  滑动电脑上的登记列表,蒋柳数了数,他当天已经帮助50多个求职者登记了信息。  稳就业事关民生福祉。在冲刺四季度的关键时刻,内江相继推出零工市场投用、市级劳务品牌创建等举措,以更完善的政策设计和更精准的就业服务回应民生需求,帮助群众端稳“饭碗”。化零为整城乡求职平台和组织机构“上新”  10月26日,内江市零工市场正式揭牌。这是内江首个专业化、规范化运营的零工市场。  “招聘普工,18到40岁之间,包吃住……”步入零工市场,墙上的两块屏幕实时滚动企业和项目的招工信息,市场内部被划分成了家政类人才服务区、培训教育类服务区、咨询区等不同空间。“这下再也不用风餐露宿地在街边揽活了。”从事建筑行业的段俊元来到零工市场后感叹。  但在内江市零工市场负责人王琳玲看来,新的零工市场要打造的,绝不只是一个为求职者遮风挡雨的大厅。  “相比传统劳务市场摆摊吆喝的招人方式,我们的服务更加全面和精准。”王琳玲介绍,在职位和人的互相撮合上,零工市场“化零为整”,强调整合供需双方资源,一方面从本地企业、在建项目等收集岗位资源,另一方面还帮求职者联系对接相关培训课程,推动求职者提高个人竞争力,“例如我们可以帮助愿意在餐饮行业求职的人提供免费的面点师培训,让求职者能够有一技之长,工作更加稳定。”  内江市人社局就业促进科科长赵雪莲表示,接下来内江还将打造3条市级灵活就业街区,以内江市零工市场为样板在县级层面设立“零工驿站”,不断拓宽灵活就业渠道,帮助劳动者体面就业、充分就业。  类似的探索也下沉到乡村。今年10月起,内江启动全市劳务专业合作社建设试点工作,推动农村劳动力由零星化、分散式务工向组织化务工转变。  内江市人社局工作人员陈明介绍,劳务专合社是一个“桥梁”性质的组织机构,吸收有劳动能力但当下没有合适岗位的闲置劳动力参加,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引入专业劳务公司和本地企业项目的资源支持,帮助解决农村在家零散劳动力就近就业的问题。  “资中县预计在今年年底完成劳务专合社的组建工作,隆昌市、威远县也将因地制宜,各建设完成1个劳务专业合作社,并总结经验后续在全市推广,帮助农村劳动力实现更加充分的就业。”陈明表示。内外兼修帮助重点群体守好就业岗位  11月2日上午,内江职业技术学院文化艺术与旅游学院多媒体教室内,2022级新生正在专业负责人徐慧的带领下,学习使用专业的3D绘图软件。  今年,在原有的专业基础上,内江职业技术学院结合内江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现代旅游业的实际需求,新开设了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和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  同样在新学年“上新”的,还有内江市高级技工学校。10月中旬,内江市高级技工学校新校区正式投用,迎来了1900多名新生,新生规模创下了新高,未来整个新校区可容纳5000名在校学生就读。  除了更加完善的硬件,该校还新增工业机器人维修和铁路客服等专业,并通过校企合作帮助学生求职。“学校是内江市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定点机构,目前与30多家大中型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内江市高级技工学校校长曾兵介绍,学校也同步面向社会开展技能培训等业务,每年预计可培训中高级技能人才1万人以上。  一方面抓好本地重点学生群体的职业能力提升,另一方面内江也着力打响并输出具有内江特色的劳务品牌,促进农民工群体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10月下旬,经过评审后,“甜城制药人”“甜城大厨”和资中“血橙达人”3个劳务品牌上榜内江首批特色劳务品牌名单。“三大品牌的劳务输出效果较好,直接和间接带动农民工就业规模均超过两万人,并在全市范围内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在市内外有一定影响力。”内江市人社局副局长倪旭介绍,未来,内江将继续挖掘地区优势劳务品牌资源,还会筛选并培育更多特色劳务品牌。  接下来,内江将把重点放在特色劳务品牌的竞争力提升上。按照“先培训,后输出”的原则,坚持“求精求专,面向市场,发挥优势,扩大规模”的思路,探索订单式培训方式满足用工企业要求,让技能培训与特色品牌相结合,不断提高农民工综合素质,增强劳务品牌质效。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11-09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周金泉 文/图  10月28日,在资中县太平镇龙头村一片红苕地,人声鼎沸,一个个农户正挥舞锄头采挖红苕。一个农户掰断一截红苕,只见断面紫红紫红的,边缘还渗出新鲜的白浆。原来,这是一种新品紫薯,是资中县稻草人种植家庭农场场主刘勇种植的。刘勇想不到他今年首次规模种植就迎来了丰收。刘勇(右一)展示紫薯。  “这个紫薯比其他紫薯更甜、软、糯一些,口感相当好。”刘勇说,“我去年试种了20多亩,感觉亩产有三四千斤,批发价达到了2元/斤,价格比本地那些主要用于打粉的红苕都好得多,像我们本地的‘六王蜜薯’‘徐薯18’才卖0.2元/斤。所以,今年我流转了360亩地,开始规模种植紫薯。”  360亩地,刘勇采用了“制种玉米+紫薯”的模式,他并不担心这种套种模式会影响紫薯的产量,毕竟,砍玉米秸杆的时候,紫薯藤已有1—1.5米长,不仅不会影响紫薯的采光,反而可多种一样粮食。这样,1亩地可收获900-1200 斤玉米种子,有种业公司订单回收,卖价可达2.7元/斤,制种玉米亩产值2430-3240元;而紫薯是最主要的收入,在今年天旱的不利条件下,预计10月底至11月中旬的收获期,每亩仍可收获3000斤,产值6000元。  刘勇说:“制种玉米和紫薯,每亩总产值就有八九千元。另外,每亩还包括100斤种薯两三百元,开沟、起垄、栽种、采挖400元,土地流转费500元等成本,总成本在2000元左右。亩纯收入可达六七千元。”唐建(右)与刘勇在交流新品紫薯种植技术。  在刘勇看来,这效益相当不错,而新品紫薯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个品种,是从内江市农科院引进的。  “刘勇种的紫薯,是我们计划在今年内登记的‘内甜紫7号’紫薯新品种。”内江市农科院蔬菜所所长唐建说,“从2019年开始,我们在绵阳、南充、成都、内江开展了多点试验,亩产有3600斤。它的特点是个头不是很大,口感好,冷了还是软的,不像其他紫薯,冷了是硬的,吃着‘哽人’;而且,它的淀粉含量为11%-12%,淀粉适中,适合鲜食;它的花青素含量为每百克15.6毫克,与其他紫薯差不多。”  唐建介绍,“内甜紫7号”紫薯从今年开始在资中、威远进行大规模示范种植,种植户要取得好的效益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选择砂壤土种植,以方便采挖;二是适当早栽,可早收,抢占市场,一般在3-4月移栽,可提前到8-9月采挖;三是多施羊粪、猪粪等有机肥,使口感更好。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11-02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周金泉 文/图  10月28日,内江市东兴区田家镇火花村今年利用撂荒地种植的20亩药菊正式迎来了采收季,这里缤纷的金丝皇菊、婺源皇菊、黄蜂巢菊、贡菊、北京夏菊将陆续采摘、烘干,供应药厂和茶楼。如此,1亩地预计将有2万元的纯收益,火花村村集体和它的合作伙伴内江市农科院乡村振兴研究所均能在药菊产业链上受益。  当日,记者徜徉在火花村的药菊种植基地,鲜花怒放、菊香阵阵,田间随处可见忙着采摘药菊的工人。科研人员正在采摘药菊。  “去年3月,我们从产地的农科院引进了金丝皇菊、婺源皇菊、黄蜂巢菊、贡菊、北京夏菊等5个经济价值较高的药菊品种,在我们农科院的试验基地进行初试,5个品种加起来种植了不到半分地。”内江市农科院乡村振兴研究所副所长张如义说,“主要观察它们在内江地区能否栽活,能否正常开花,形状、色泽、有效含量能否达标,初试取得了成功。”  从今年开始,内江市农科院乡村振兴研究所着力进行药菊的中试,以探索粮经复合模式下的利润问题。而此时,火花村也开垦出上千亩的撂荒地,正在寻找业主发展产业。当听说内江市农科院乡村振兴研究所的药菊项目取得了成功,火花村村集体拿出整治好的20亩撂荒地,与内江市农科院乡村振兴研究所合作采取粮经复合、“大豆+药菊”的模式进行药菊中试。  张如义介绍,这些药菊,亩产干花150斤-200斤,市场售价为贡菊80元/斤、北京夏菊120元/斤、金丝皇菊570元/斤、婺源皇菊600元/斤、黄蜂巢菊1200元/斤,深受药企和茶楼的欢迎。每亩平均产值可达3万元。  但是,张如义认为,药菊更需精细化管理,人工和管理成本较高。比如,供应茶楼的金丝皇菊、婺源皇菊、黄蜂巢菊均需疏枝疏花,以确保充足的营养供应,使花朵大朵、卖相好看、有效成分含量更高。这样下来,每亩的平均成本将达到1万元。  尽管如此,张如义的团队早已与药企和茶楼签下了订单,除掉较高的成本,1亩药菊平均也有2万元的纯收入。  此外,药菊地里套种了一定面积的大豆,大豆一方面对粮油生产起到了补充,另一方面,大豆对于改造出来的撂荒地可起到培肥生土的作用。  “预计20亩药菊将有40万元的纯收入。”火花村村主任王开森说,“我们与内江市农科院乡村振兴研究所合作种植药菊,让专业的人来干专业的事,科技兴农,盘活了土地,带动了就业,村里有七八十人长期在基地务工,每天可挣60元工钱。明年,我们将继续利用撂荒地,因地制宜探索药菊与其他粮油作物的多种复合种植模式,使药菊进入量产。”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11-01
四川农村日报讯 唐泽学 特约通讯员 兰自涛 文/图  一根长长的竹子,经篾匠师傅的巧手摆弄,很快就变成背篓、凉席、筲箕等。就在竹编这种传统民间技艺日益衰落的时候,内江市东兴区的老篾匠刘声学却乐此不疲,坚守着这门传统手艺。刘声学在编背篓。双手编出幸福生活  10月28日下午,笔者在东兴区中兴路285号看到,篾匠师傅刘声学正在编背篓,他编出的背篓放在店里出售。  “娃娃背篓怎么卖的?”“120元一个。”“给我拿一个。”购买了一个娃娃背篓的市民张强告诉笔者,刘师傅编的篾货深受当地市民喜欢。  据了解,刘声学以前出售的篾货都是从乡镇进货,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竹编手艺人越来越少。缺少货源,顾客有需要怎么办?刘声学开始自学编织篾货,照着样板编,虽然编出来的第一个篾货没能卖出去,但他没有放弃。经过不断摸索,加以改进,他的篾货越编越好。  今年73岁的刘声学伸出双手,他十根手指像松树皮一样粗糙。摊开手掌,满是被篾片和篾刀刮伤的痕迹……正是这双布满“沟壑”的手,编织了不计其数的竹器,也编出了一个老手艺人最平凡的生活。  背篓、刷把、烘笼、撮箕……这些篾货在刘声学的小店里都有出售。从农村购买材料,把材料晾干后就可以开始编各种篾货,仅销售篾货他一年就有2万多元收入。  “刘师傅编的篾货环保、实用。”购买了篾货的肖先生告诉笔者,刘师傅坚守老手艺,满足了群众的需求。刘声学表示,编篾货10多年了,对这门手艺有了感情,也依靠这门手艺过上了幸福生活。用心编织好篾货  笔者现场见证了刘声学的编织手艺。一根长长的竹子,他先用不同样式的几把篾刀一剖再剖,最终劈片成条。从青篾到黄篾,剖成宽窄厚薄一致的篾条像纸片一样轻薄,拿在手上还会轻轻颤动。然后将篾片打磨得光滑细腻。  “靠近竹皮的篾片叫篾青,柔韧结实,多用于编织细密的或经常下水的篾器。靠近竹心的是篾黄,竹质较脆,很难剖成细篾丝,用来编制大而粗的竹制品。篾片处理好后,就可以开始编了。”刘声学一边剖篾,一边解释道。  竹编是耗时的细致活,刘声学一边编一边念叨:“竹子必须得冬天砍伐,因为不容易被虫蛀,砍回来的竹子从锯成竹节、剖成篾片,到编织成竹编用具,要经过砍、锯、劈、切、剖、撕、拉、撬、编、织、削、磨等十几道工序,而且大多需要手工操作。”  “编一个背篓需要多长时间?”“一天时间就可以编好。”刘声学告诉笔者,一边守店一边编篾货,虽然一个背篓只卖上百元,但他更看重的是这门手艺和编制的过程,如果一天不编,手就感觉不舒服。希望老手艺传承下去  如今,古老的竹编手艺正面临失传,刘声学对此感慨不已。他告诉笔者,30年前,他们村有20多位篾匠,现在一个都没有了。  “我从不奢望能靠它赚多少钱,就是希望我们的后辈还知道它,还能认可它的价值。”刘声学说,现在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将竹编手艺传承下去。  刘声学坦言,如今,由于塑料、不锈钢等材质的制品替代了竹制品,竹编这一行业萎缩非常厉害。另外,要当篾匠,至少得做3年的学徒,学艺时间久,干活辛苦又不赚钱。可想而知,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学这门手艺了。  “我已经把竹编当成自己人生的一部分,我的生活和梦想都编在里面。老一辈薪火相传的老手艺正在渐渐失传,我不想竹编的手艺到最后只能成为后人的一种记忆。”刘声学说。  当被问及为何一直坚持时,刘声学告诉笔者:“竹编也是一项传统的手艺,只要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我就要一直编下去。现在主要担心这门手艺会在我这里失传,所以我希望自己能坚持得久一点,也许能遇到愿意学这门手艺的有缘人。”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11-01
四川农村日报讯 刘萍 记者 刘佳  10月26日,威远县越溪镇海潮村,漫山遍野摇曳绽放的杭白菊,飘出了阵阵清香,村民们有的提着篮子,有的背着背篓,正忙着采摘,原野上一派忙碌。  今年是海潮村种植杭白菊的第一年。4月,越溪镇海潮村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流转土地300余亩,村上的致富带头人投入资金30余万元,发展药用菊花特色种植产业,种苗于5月底移栽成功,10月进入收获季。村民正在采摘杭白菊。 陈胜 供图  海潮村党委书记陈胜透露,这一株株杭白菊,是海潮村从远在1800多公里外的浙江省桐乡市引种过来的。引种之前,已委托第三方公司进行了土地检测,海潮村的土地不含重金属,作为山区乡镇,森林覆盖率高、空气含氧也高,当地平均海拔600米,属于北纬29度,和江浙一带的气候特点非常类似,气候温差也适合菊花生长。  “目前已经采收了第一批总共1万余斤鲜菊花,分批采收完后,亩产预计能达到600-800 斤,与原产地桐乡相比产量要低一些,毕竟是第一年试种,种植技术还在摸索过程中。”陈胜说,村民采摘后,经过杀青、烘干、装袋,运送至浙江、广东以及深圳等地的药材公司,制作成中药材出售,目前每斤干菊花的收购价超过了80元,预计总收入可达105万元,每户可增加收入5000元。  10月24日,广东、重庆等地的中药材商慕名坐飞机过来实地考察,对当地菊花品质赞不绝口。  越溪镇有关负责人介绍,杭白菊虽小,但用途广泛,市场行情好,它既可以提取菊花晶,又可以做菊花茶,还可以做中药材。今年收获的杭白菊主要销往沿海城市做中药材。  同时,杭白菊收获时间一般是10月到12月,属农闲时间,当地农民可以通过务工,错峰增加收入。以人工采摘成本1.5元/斤计,手脚敏捷的每人每天可以采鲜菊花100斤左右,收入可达到100多元,最低的也有六七十元收入,且每天都有上百人参与采摘,农户们实现就近务工,拓宽增收渠道。  陈胜介绍,接下来,海潮村将把菊花种植面积逐步扩大到2000亩,继续做大做强菊花产业,充分解决边远山区撂荒地的问题。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11-01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