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四川农村日报讯 余学海 何努  水稻种植面积26.88万亩,亩产在525公斤以上;大豆实收测产单个地块最高单产达到332.2公斤,创造了达州市净作大豆最高单产纪录……  “巴蜀米粮仓”开启“百宝箱”。近年来,开江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打造“天府粮仓”决策部署,坚持以国家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园、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县为抓手,接二连三推进“鱼米之乡”示范区建设。目前,稻渔园区年产水稻7.95万吨,虾蟹蚌等特色水产570万公斤,实现综合产值50.3亿元,亩产值0.5-1.2万元,“稻田+”现代产业发展经验做法获评全省农业农村改革十大优秀案例。抢机遇掀起“绿色革命”建设“鱼米之乡”  装满“米袋子”、丰富“菜篮子”、鼓起“钱袋子”,田城儿女奋斗在希望的田野上。  “梁平坝子开江田,种上一季管三年。”这是开江的一句传世佳话。开江县拥有良好的农业发展条件。但传统种植收益甚微,土壤生态系统退化,市场风险难以掌控……一场稻田经济的“绿色革命”势在必行。  开江县委书记庞佑成表示,按照“鱼米产业兴旺、乡民生活富足、生态环境优美、文化特色鲜明”部署要求,开江高水平建设中国“鱼米之乡”示范区,紧抓开江“因田而生、因田而美、因田而兴”优势,既要绿色生态“外在美”,又要产业富民“内在美”,以国家园区“提能级”,川渝平台“促共兴”,专项措施“育主体”。  为建好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开江以全域园区化理念,按照“一环三区三园五点”,整体规划布局全县32万亩的稻田资源,标准化建成8个稻渔功能区,综合种养面积达到10.6万亩,较2020年增加6万亩,核心区面积达到7.6万亩,较2020年增加5万亩。产业模式由原来的稻渔共生,发展成稻渔共生+循环种养+水旱轮作“三种模式”。  将开梁合作园作为川渝两地深化“两区改革”的实验田,在梁平新盛、开江任市投入资金 10.16 亿元,实施重点项目29个,跨区域连片建成稻渔基地4.89万亩;与万州、开州合作,在毗邻地区,共建10万亩稻渔示范基地,全力打造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  出台稻渔综合种养“八条措施”,县财政每年投入1400万元,鼓励引导科研及农技人员、村集体、大学生和返乡农民工发展稻渔产业。引进龙头企业大胃王建成青虾基地6000亩,成功培育西南地区唯一一个国家级青虾新品种。目前,全县稻渔产业新型主体210家、较2020年增加67家,园区内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占比87%。赋能量挥洒“浓墨重彩”打造梦中田园  建设“鱼米之乡”,让农民最高兴的是,种田比以前轻松了,效益还翻了倍。“以前靠手工劳动,辛苦不说,每亩顶多能赚1000元,现在全程机械化,从育秧到机插,或者直接无人机直播,后面的飞防、收割都是机器,农民费不了多少劳动,养鱼也费不了多少功夫。”讲治镇灯塔村党委书记刘江川说。  为高质量建好“鱼米之乡”,开江一方面利用“国资领投”聚资本,另一方面依靠“科技支撑”提品质,再一方面实施“建管分离”增效能。  设立产业引导资金1000万元,将镇村闲置资产注入国有企业,盘活资产5.2亿元;按村集体经济代持股49%、国有企业占股51%的方式,对整合涉农项目建成的基础设施进行股权量化,获得融资贷款4.7亿元,撬动社会资本7.8亿元,实施土地整治、综合服务和科技创新中心等项目33个。  深化国家农业综合改革标准化试点,联合上海海洋大学,组建“国家千人计划”博士工作站,实施“9大科研项目”,制定大闸蟹稻田养殖、蟹苗本土化培育、小龙虾高效繁育、有机高钙米种植“开江标准”;融资3.5亿元,建设覆盖全域的数字农业信息管理平台,稻渔农产品纳入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全域推广“五良”融合,全程机械化率达75%、排名全市第一。兴业态书写“融合篇章”做强田城品牌  当前,讲治镇正在打造“田城·稻渔之窗”主题微田园综合体,这是农旅融合的展示窗口。综合体占地320亩,由现代化工厂养殖区、“稻田+”种养模式展示区、农事综合服务区、农创文创中心四大部分组成。  从“稻渔之窗”放眼田城大地,“农文旅”快速融合,“工文旅”不断创新,“开字号”全面唱响。  开江坚持“五区合一”,大手笔实施投资80亿元的陌上春风田园综合体项目,高标准打造“百里稻香”“百里水乡”大环线,投资2.1亿元的田米水乡4A级景区项目加速推进,投资2000万元的乡愁记忆省级度假区靓丽呈现,成功举办首届田城文化艺术节,开展稻香祈跑迎丰年、小龙虾美食节等活动,吸引30余万游客共赏田园美景、乐享田品滋味,10月将举行大闸蟹开埠节。  稻渔产业加工转化率达到 9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加工业与种养业产值比达到3.07︰1。培育稻蛙香米、巴蜀香米等有机农产品5个、“三品一标”18个,开江大闸蟹获全国金蟹奖,开江淡水青虾全国首创,开江冰镇小龙虾名扬川渝,入驻重庆三亚湾、成都海吉星等市场,进入盒马鲜生、京东京品源等平台,“开江田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大幅提升。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9-23
四川农村日报讯 程一凡 陈阵锋/文 李相芬/图  9月6日,四川省大竹县月华镇九银村易地扶贫搬迁点。刚收割完的糯稻田还留着一片片灿烂的金黄,一旁干净整洁的村道紧邻着的是一栋栋漂亮的“小洋楼”。房前屋后,村民们种上了果树和蔬菜,更添一道生机盎然的田园景致。  “农业兴则百业旺,农民富则万事通,农村稳则天下安。”抱着这样的理念,近年来,大竹县全面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注重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引领示范作用,“双擎”驱动特色农业走向振兴之路,奋力推动大竹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跨越。月华镇糯稻产业基地旁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产业化龙头企业领跑 特色农业持续做大做强  “九银村易地扶贫搬迁点紧邻大竹县粮油(糯稻-醪糟)现代农业园区、高速公路出口和国道线,村民生产生活都方便,加之临近糯稻基地和龙头企业,所以在当初选址时,这里成为贫困户开启新居、新业、新生活的最佳选择。”月华镇党委书记陈雪梅说。  陈雪梅口中的龙头企业是四川东柳醪糟责任有限公司——一家深耕糯稻产业近二十载的本土企业。  “公司目前产品有醪糟、糯米粉、米酒、饮料等7个品种80余个规格的糯稻深加工品,年综合生产能力11.6万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60%。”据四川东柳醪糟公司总经理唐本栋介绍,近年来,该公司已累计带动4万户农民种植糯稻20万亩。  “以前是镇上经营农机销售和维修,30岁时我才开始尝试种糯稻。”从最初的二十来亩,到100亩再到200亩,每年月华镇爱国村村民邓大江都在扩大种植规模。今年,邓大江已种植糯稻500亩,预计年收入可达20余万元。  “投入不多、风险不大,而且还不愁卖,”邓大江坦言,糯稻产业是让人“心里踏实”的好产业。  公司统一提供种子、技术培训、保价收购……在龙头企业的有力带动下,十年时间,糯稻产业在大竹县立地生根,由月华镇发展至全县22个乡镇,甚至辐射到周边县市区。2021年底,大竹县糯稻种植年产量 10 万吨,全县糯米醪糟加工产值达35.33亿元,并以“糯稻全产业链典型县”入选“全国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建设名单”。  糯稻产业的发展是大竹县积极推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目前,大竹县正积极争创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现代农业园区,已建成20个,其中省五星级园区1个,市级园区4个,县级园区 15 个,总面积26.85万亩,总产值40.7亿元,累计投入42亿元,预计实现园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780元。月华镇糯稻丰收。多样化经营主体接力 振兴之花开遍竹乡大地  在大竹县八渡乡生态黑猪放养基地里,一头头黑黝黝、胖乎乎的生猪在放养员口哨的引领下,朝林间奔去。  “黑猪作为本土品种,适合在山区养殖,它的抗病能力强,肉质更健康,配合科学的养殖技术,产量也很可观。”养殖基地负责人桂义国告诉笔者。  桂义国是大竹县的一名返乡创业青年。2009年底,他来到海拔1150米的八渡乡天池山区,利用林下资源饲养黑猪。经过多年努力,他已将产业链延伸至生态养殖、产品加工、品牌推广、食品销售等多个环节,并通过“养殖协会+养殖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农户50余户养殖黑猪,平均1年能增收2万余元。  “这种模式下,我们成员的技术和品种是统一的,不仅能保证养殖标准和黑猪品质,也为八渡乡黑猪产业的品牌化奠定了基础。”桂义国说,现在,八渡乡黑猪产业链已经逐渐完善,不仅建立了“线上+线下”的销售体系,还有了食品加工厂,能为养殖户提供8元1斤的保底收购价,可以增强产业抗风险能力,有效保障农户利益。  为发展壮大特色农业产业,大竹县委、县政府鼓励支持种养大户成立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推动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加速土地流转、合理利用撂荒地、季节性闲置土地的方式,运用“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向规范化、集约化发展,夯实产业发展基础。童家镇收获青花椒的农户。  截至目前,大竹县累计培育农民合作社625个,国家级示范合作社6个,省级示范合作社22个,市级示范合作社19个,县级示范合作社54个,累计创建家庭农场1530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0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80家,县级示范家庭农场205家。2021年全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256元,增长10.4%。随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队伍的不断壮大,乡村振兴产业之花开遍竹乡大地。  昂首阔步新时代,乘势扬帆快出发。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百万竹乡儿女将不忘初心、克难攻坚,奋楫勇进、秉志前行,沿着全面开启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阔步前进。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9-23
四川农村日报讯 宋卓霖 陈小平  达川区地处成渝“双城圈”腹地,交通便利,商业繁荣,土地肥沃,农业发达,自古就有“川东粮仓 秦巴明珠”之美誉。百节镇肖家村新貌。  近年来,达川区以强烈政治责任感,抓产业促增收,助力乡村振兴,推动了“三农”工作开创崭新局面。  围绕米袋子、肉盘子、菜篮子、果园子“四子”同兴工程,在建设70多万亩高标准农田的基础上,规划建设10万亩粮油园区,10万亩高山生态大米园区,带动打造贡米种植基地30万亩,推动实现粮食年产量达53万吨,四次荣获四川省粮食生产“丰收杯”。  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带动建成生猪规模养殖场221家,年出栏生猪85.5万头,成功跻身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米城乡喜迎丰收。 王新 摄  高标准建成全省最大的设施蔬菜基地1.2万亩,蔬菜种植面积达28万亩,年产值达25亿元,成为全国蔬菜产业重点区。  利用巴河沿岸冬季无霜的独特气候优势,打造晚熟柑橘产业带,同时加大达川乌梅的培育力度,乌梅种植规模达10万亩,“达川乌梅”入选全国十大农作物优异种质资源。万家镇月亮湾家庭农场。  创新实施“农业发展公司+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村集体+农户”产业发展模式,由政府独资农业发展公司牵头,统筹整合涉农资金,盘活“沉睡”资产入股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同时,通过村集体、农民土地流转和务工等形式建立多方利益联结机制,壮大集体经济带动农民稳定增收,激活农业产业发展一池春水。渡市镇清水村青花椒采摘。  紧紧扭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个“牛鼻子”,新建乡村产业、旅游道路,加宽改善村道近万公里,大力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整治水库、山坪塘,持续完善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通过“宜居乡村·美丽达川十大行动”“千村示范工程”,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厕所革命”,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农村面貌持续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又是一个丰收年。 胡小倩 摄  粮丰农稳天下安。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达川区将坚定扛起农业大区、粮油大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担当,坚持“奋进达川 先行示范”工作基调,凝聚起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磅礴伟力,以更加昂扬的奋斗姿态、更加扎实有效的举措,共同铺展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壮美画卷。(图片除署名外由达川区委宣传部提供)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9-23
(记者 王代强) 日前,四川全省“鱼米之乡”建设现场会走进达州市开江县稻渔现代农业园区,19个市州、30多个县(市、区)的相关部门人员现场考察交流“鱼米之乡”建设经验。  “我们坚持把建设‘鱼米之乡’作为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川鱼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四川省水产局局长何强表示,我省从2020年开始试点建设“鱼米之乡”,目前已在32个县(市、区)展开试点,完成20万亩建设任务。开江县稻渔现代农业园看成效:综合效益提高,还培育出多个品牌  “这里以前是细碎田块,现在是方方正正的大田块,可以机械化耕种了。”站在田坎上,开江县讲治镇灯塔村党委书记刘江川说,灯塔村从2019年开始按照稻渔综合种养的标准建高标准农田,稻田从原来最小一分、最大两三亩变成最小两三亩、最大八九亩,而且田块一边或两边开沟养鱼。“水稻每亩可产1200斤,鲫鱼可捕捞200多斤。秋季,稻田还可以翻耕种油菜。综合测算,每亩农田每年纯利润可达3000元。”  “鱼米之乡”带给开江的变化不止于此。在任市镇,养殖基地对淡水鱼养殖过程中所产生的养殖富营养水体进行循环利用,并建成全县智慧水产平台;在讲治镇高速公路出口,正在打造一个占地320亩的“田城·稻渔之窗”主题微田园综合体,经过近年建设,该园区实现年产水稻7.95万吨、虾蟹蚌等特色水产570万公斤,综合产值50.3亿元。  “省政府设立了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并把‘鱼米之乡’建设与高标准农田、现代农业园区、宜居乡村等涉农项目整合统筹实施。”何强说,我省按照“先建后补”方式推进试点,已形成“稻渔共生”沟凼式、“稻虾轮作”平田式等模式推广建设。  2021年,“鱼米之乡”核心区水稻均产1060斤/亩、渔业产值2280元/亩,比单一种粮效益平均提高1倍以上。同时,还培育了“王家贡米”“巴灵台稻香米”等稻渔米绿色有机品牌18个,以及“开江小龙虾”“江口青鳙”等水产品牌10个,创建“隆昌稻田虾”“中江黄鹿湖”等稻渔公共区域品牌11个。破瓶颈:高起点布局,培养本土经营主体  丘陵地区核心区集中成片难度较大、种养复合型技术人才缺乏、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产业融合程度不高……现场会上,参会人员既交流经验,也直言瓶颈。  如何破解瓶颈?何强表示,首先要坚持高起点规划布局,把“鱼米之乡”建设规划与本地区乡村振兴规划、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等统筹起来,与道路交通、水利渠系、防汛抗旱、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文化建设等联动起来,确保项目规划起点要高、格局要大、方向要准、目标要清、措施要实。  其次,要抓紧落实实施方案。按照要求,今年全省相关各地要完成2万亩稻渔综合种养基地建设,其中,相对集中连片5000亩以上的核心区不低于2个,且核心区沟凼式面积不得低于6000亩。“时间紧迫。要建立目标任务数据库,细化落实到镇到村到农户,并根据实施方案,倒排工期,挂图作战。”何强说。  同时,要加强动员和培训。具体来说,就是既要注重引进有实力的企业、专业合作社,又要着力培养和培育本土个体农户、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适度规模经营主体,提高业主稻渔综合种养技能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解决好“谁来养”“养什么”的问题。  “还要继续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在何强看来,“鱼米之乡”建设涉及面广,需要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从而形成多元长效投入机制,不断充实农民的米袋子、菜篮子和钱袋子。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9-20
(记者 袁城霖) 9月9日,宣汉县君塘镇平等村2组,3辆收割机穿梭在金黄的稻田间。“机械收割,一亩稻田只需 20分钟就收完,省力省心。”村民感叹。  机械化作业耕、种、管、收,这样的场景在宣汉正变得常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推广,在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同时也为农机社会化服务奠定基础,一批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在宣汉农村涌现。  君塘镇大渔池村返乡创业大学生桂刚流转1800亩土地自主经营,建起集生产、烘干、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程机械化加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宣汉县新芽农机专合社联合另外8家农机专合社,对7.5万亩玉米、大豆、水稻等进行托管服务,赢利20万元,实现农户、专合社双赢。  统计显示,宣汉县已成立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26家,各类机具拥有量658台(套)。今年,宣汉县投入资金249万元推广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到9月上旬完成作业面积11.9万亩次,助力农业稳产增产。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9-20
(记者 袁城霖)9月12日,万源市旧院镇大伦坎村,万源市勇双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牛舍二期项目刚刚竣工,可存栏300余头肉牛的崭新牛舍前,两位村民正在清扫施工后的垃圾。“计划9月底牛犊进场。”该专合社负责人孙天勇说,新牛舍投用后,勇双专合社的肉牛存栏规模将达到500头。  起步至今不过5年多时间就扩大规模,孙天勇认为,以“入股分红”形式持续投入的村集体经济组织产业发展资金,是勇双专合社养殖规模快速扩大的重要支撑。  记者走访也发现,村集体经济资金注入种养大户发挥撬动作用,成为当地发展产业、联农富农的关键一招。新牛舍投用后,勇双专合社存栏规模将达到500头,成为周边地方最大的肉牛养殖场。马发海 摄集体经济携手“大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在大伦坎村党群服务中心办公室,驻村第一书记黄兵拿出一张对勇双专合社的资金投入记录表:2017年为65万元,逐年增长,今年已达到115万元,“无论是专合社还是村集体,都对肉牛养殖信心更足。”黄兵说,过去5年村集体经济共计获得分红20余万元,而勇双专合社也发展成为周边地方最大的肉牛养殖场。  同在大伦坎村的万源市碧源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主要养殖黑鸡。该专合社负责人周照轩告诉记者,社里存栏黑鸡约8000只,其中为村集体经济代养的约有5000只,“这些代养黑鸡由村集体提供鸡苗,专合社负责饲养,销售后扣除养殖成本,按约定比例分利润。”  “这样合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周照轩直言,相比其他畜禽,养鸡的风险相对较高,村集体经济的介入,让专合社能“放下包袱大胆干”。碧源专合社存栏黑鸡8000只,其中给村集体代养约5000只。袁城霖 摄  村集体经济与碧源专合社的关联不仅于此。黄兵告诉记者,碧源专合社的鸡舍、检验检疫室等设施均为村集体经济投入资金修建,“相当于直接孵化出一家种养大户。”  有了村集体经济支撑的“底气”,碧源专合社去年底在万源城区新开门店,贩售手撕鸡等加工产品,提升养殖附加值,还计划新建二期鸡舍,将存栏规模翻一番。  黄兵告诉记者,用于投资的资金来源于整合工商银行四川省分行及中省扶持资金等,“从支持大户发展中获益,这几年已经越滚越多。”禾火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搭建专门电商平台,打通网络直播带货等线上销售渠道。袁城霖 摄串联产业前后端乡村产业联农富农  万源市合力家庭农场是大伦坎村“扶持”的又一家种养大户,不仅规模发展板角山羊、黑鸡、中蜂等特色养殖,还搭建专门电商平台,打通网络直播带货等线上销售渠道,为村里种养业提供销路。  “养殖前端、销售后端都有了,形成全产业链。”黄兵说,村集体经济旗下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联合合力家庭农场等共同成立万源市禾火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兴建烘干房、冻库、腊肉加工厂等,增强服务前端种养业发展的能力。  不愁销路,大伦坎村散户养殖黑鸡、生猪、中蜂等快速发展。万源市印发的庭院小微产业发展项目实施方案、万源市委组织部开展的“一村一项目”助力乡村振兴行动等利好措施,也进一步激发村民的种植养殖积极性。  旧院镇党委书记赵维鹏以黑鸡举例,对万源实行的“以奖代补”扶持脱贫户和监测户发展庭院小微产业措施做了解释:每户养殖规模达到20只、每只体重1.5公斤以上,按每只20元标准补助,村民所获利润更为可观。  “家家户户都养黑鸡,最小规模也有几十只。”禾火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夏泽波对全村900多户的种养情况甚为熟悉,公司业务量逐年增长,2021年销售额近700万元。  赵维鹏说,种养大户对全村产业发展发挥“接二带三”的作用,持续壮大产业规模有了更足底气。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9-20
(记者 袁城霖)达州市政府办公室日前印发通知,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主要粮食作物高产攻关,推动单产水平实现新突破,全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再上新台阶,助力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在攻关目标方面,达州市对水稻、小麦、玉米、大豆、马铃薯五大粮食作物分别提出单个高产田块单产、百亩攻关方平均单产、千亩展示片平均单产及带动全市水稻单产增加量4项指标。7月中旬拍摄的渠县有庆优质稻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王梦 摄  以水稻为例,达州提出,单个高产田块单产力争突破800公斤,百亩攻关方平均单产突破700公斤,千亩展示片平均单产达到600公斤,带动全市水稻单产增加15公斤以上。  “综合目标是,到2025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850万亩以上;粮食作物单产实现391公斤,较全省平均水平高出2%。”达州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达州将以高产攻关示范片建设为抓手,大力推广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绿色生态环保等先进实用技术,形成一批可复制、易推广的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辐射带动全市均衡增产。  接下来,达州将抓好筛选优新品种、开展高产攻关示范和测产验收等重点工作,计划筛选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优新品种各3个以上,春大豆优新品种2个以上、夏大豆优新品种3个以上,建设百亩攻关方16个、千亩展示片9个,注重集成高产栽培技术、推进农机农艺融合、推进病虫害统防统治等关键技术推广。  为保障高产攻关有序有力开展,达州市将加强与四川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单位的技术合作,建立技术人员包片服务机制;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推行优质高产品种统供、肥料统配统施、病虫害统防统治、农机统一作业等专业化服务补贴等,充分调动新型粮油经营主体开展高产攻关的积极性。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9-20
(记者 袁城霖)“铆足劲生产,尽快消纳钢坯库存。”9月14日,记者在方大集团达州钢铁轧钢厂看到,生产线上钢花飞溅,不同规格的螺纹钢源源不断地“吐出”。厂长杨云超告诉记者,轧钢厂利用高温限电、社会面疫情管控期间对设备进行了检修和维护,目前3条轧线生产稳顺,产量较检修前有较大提升。  同一时间,渠县经开区心里程智慧产业园二期,360余名工人各就其位,加快完成厂房、职工宿舍等共计20万平方米建筑的建设工作。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张卫东说,政府每周调度项目建设,协调原料供应,为项目稳步推进提供保障。  7月以来,达州努力克服高温限电、疫情反弹等不利因素影响,拼经济搞建设毫不放松,迎难而上冲刺全年目标任务,努力拼出发展加速度。9月11日,万源市城区至八台镇快速通道项目李家沟二号桥建设现场,梁片运输、桥面系作业、梁片架设等各项工作齐头并进,约10分钟就将一片180吨的梁片架到桥墩上。 马娟 摄拼力度 稳住企业生产经营势头  经历高温、限电、疫情等多重困难,如何让企业加速发展?达州开出的药方是“要人给人,要钱给钱”。  “电话号码即是微信号,可加微信咨询了解。”近日,在大竹县农民工服务中心组织的一场直播带岗活动中,四川川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张寿军反复提醒大家记下联系方式。卖力招聘的背后,是7月以来川环科技随着订单增长、产能扩张而激增的用工需求。  为了支持川环科技生产,大竹县积极动员各方力量。大竹经开区协调园区内有富余劳动力的制造业企业,派出员工到川环科技工作;大竹县农民工服务中心把招聘信息分发到各乡镇农民工群。“目前已招工约300人,产能能够满足客户需求。”张寿军说。  为了给企业增强活力,达州还从多方面入手给企业降本松绑做“减法”。  “新的组合式税费政策出台后,公司累计减免所得税428万余元。”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四川迈科隆真空新材料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说,公司加大研发力度有了更充足的资金。  此外达州强化支持中小微10条、稳住经济增长35条、金融支持实体20条等多项政策执行,切实助企纾困。以通川区为例,截至8月底,已为127户符合条件的国有资产经营用房承租户减免租金逾200万元。9月13日,达州市通川区,固源集团西南区产业园项目施工现场。该项目一期工程已完成70%。 王椿琪 摄拼进度 力促项目加快落地见效  9月11日,万源城区至八台镇快速通道项目(简称“万八快速”)李家沟二号桥建设现场,梁片运输、桥面系作业、梁片架设等各项工作齐头并进。项目现场责任工程师张磊说,建设方正全力拼进度,力争全线24.6公里在10月中旬贯通。  80公里外的宣汉普光经开区锂钾综合开发产业园,1300亩场平工地上,200余台挖掘机、推土机、破碎机等联合向小山包发起攻坚。“抢早抢晚抢晴天,抓紧施工。”产业园指挥部办公室建设部部长陈代文说,“场平早一天交付,企业项目就能早一天进场。”  两个分属不同领域的项目,有一个共同指向——加快建设进度,让项目尽早产生实效。达州市政府有关负责人说,全力以赴拼投资,争取谋划项目尽早开工、在建项目尽早完工。  推动项目落地的同时,招引步伐也毫不放松。第三季度,达州市级及各县市区招商足迹遍及深圳、成都、北京等城市,瞄准一批新兴产业和重大产业化项目开展专项招引。比如,瞄准发展数字经济和推动产业智能化转型,中科曙光、百度智能云公司、成阿浩旺产业园等企业或园区,进入达州招商引资朋友圈。  8月下旬,宣汉县举行月亮坪森林康养旅游度假区专题招商推介会,80余家知名企业代表出席,宣汉现场签下6个项目。该度假区是宣汉县继巴山大峡谷景区之后端出的又一旅游拳头产品,此次签约将为明年7月度假区基本建成打下基础。拼温度 打造持续发展的“暖”环境  8月底,奔袭80公里的引水工程——“引水入竹”项目宣布开工,拟从达州主城区附近的州河罗江口、巴河九节滩取水,为拥有84万余常住人口的大竹县破解制约城市发展的用水难题,满足新型城镇化、工业化更长远发展所需。  在达州市水务集团有关负责人看来,从“引水入竹”中受益的不只大竹县,在达州主城区南拓战略背景下,主城区以南、大竹县城以北的发展走廊都将更具活力。  畅通发展的经络血脉,达州对交通建设一刻也不敢松懈。新投运的金垭机场加快增开航线,扩容达州的交通“朋友圈”。  第三季度,达州金垭机场通航城市名单上写入8位“新朋友”,总计航线达到22条。梳理发现,新增的8个通航城市将给达州商务、旅游等方面发展带来更多可能。  在浙江驻达州工作队队员潘君眼中,达州至舟山直飞航班开通,两地单程至少节约4个小时,便利人员往来,方便更多达州农副特色产品等进入舟山。“在两地东西部协作领域不断拓宽趋势下,有利于加大优势互补融合力度,激发协作潜能。”  同样是在8月底,达州市第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每年9月27日设立为“达州人才节”,旨在打造独具特色的城市人才品牌,引导各方英才加速集聚达州、建设达州,提升“高精尖”和“专业性”人才吸附力。一周后,首届“达州人才市长奖”拟授予名单出炉,再次释放重视人才、鼓励创新的信号。  更多育人行动同步推进。西部(渠县)匠谷项目近期开工,将建设大学城、中职城、经开区产教融合基地、科技园4个板块,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培养2万至3万名中高职毕业生和产业技能人才。“打造产教融合高地,立足川渝、面向全国,培养和输出更多高级技能人才。”渠县有关负责人说。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9-20
(李道全 记者 李传君)流水潺潺,蝉叫蛙鸣,暮色下的米城再添清幽。  供电、扳闸、放水……趁着日头落尽,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米城乡农业服务中心主任、米城社区党支部书记、米城大米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京强扒完最后一口饭,抹了把额头上沁出的豆大汗珠,匆匆来到田间查看稻苗长势。  “现在正值稻苗生长关键时节,不能旱着了。”王京强说。循着依山而筑的层层梯田望去,稻苗在淙淙流水中结穗愈发饱满,又是一年好收成。  2013年以来,素有“川东粮仓”之称的达州市,粮食总产量已连续9年保持在60亿斤以上,稳居全省第一。今年又将为“产粮大市”“农业大市”写下豪迈注脚:全年粮食播面855万亩,比2021年增加8万余亩,预计总产量66亿斤,增量1亿斤以上。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达州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这与全市认真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在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聚焦保障粮食生产总量、质量和效益三大目标有着密切关系。在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石梯镇,当地农民在复耕种植大豆的农田里除草。  防止耕地“非粮化”,把藏粮于地落实到位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达州既是人口大市又是农业大市,要维护农业“基本盘”,保护好耕地尤为重要。  达州市第五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中坚持“农业夯基”,持续擦亮“全省粮食产量第一”的金字招牌,建设“川渝粮仓”。为此,达州从全市600余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中划定414万亩作为粮食生产功能区,推行“田长制”,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  同时,大力进行土地流转专项整治,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今年,全域采取高位推动保耕、盘活主体共耕、引导村集体统耕、配套服务助耕、严格考核督耕“五耕共治”模式,累计整治撂荒耕地28.9万亩,腾退低效经济作物1.53万亩。采取财政、债券双向发力,发行债券6.88亿元,实现亩均投入3082元,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12万亩。  “守住农业‘基本盘’,党政同责很重要。”达州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达州每年初召开的第一个大型会议就是市委农村工作会。为压实责任,从市到县均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调度、亲自部署、亲自督导,在各地每季度还开展粮食和大豆生产拉练会、赛评会,形成“重农抓粮”良好态势。  要藏粮于地,激励是关键。达川区新农夫家庭农场负责人邓明政从2018年兴办家庭农场开始,面积已从早期的500亩扩展至现在的2000余亩。邓明政说:“除了享受省、市优惠政策,区里还另对种植面积3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每亩每年补贴50元。”  今年,全市安排粮食生产、大豆生产、撂荒地治理先进单位(主体)奖补资金1.7亿元,落实到位强农惠农补贴资金7.57亿元。抢收稻谷。 何渠华 摄  坚持藏粮于技,让山区农业发展更有活力  2021年,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发布的全国农业全产业链重点链和典型县建设名单中,大竹县被纳入全国糯稻全产业链典型县。  一粒糯米酿就的醪糟为何如此飘香?不仅缘于大竹县一直有种植糯稻的传统,使大竹享有“中国糯米之乡”“中国醪糟之都”的美誉,还在于大竹坚持将糯稻产业融合进一二三产统筹发展。  大竹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大竹通过长远规划与科学布局,成功建成四川省三星级糯稻现代农业园区。现已发展集中连片优质糯稻基地8万亩、稻渔综合种养基地5万亩,还辐射带动全县糯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30万亩,全产业链综合年产值67亿元以上。目前,大竹县正全面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大格局,科学规划出了“四川大竹-重庆垫江-重庆梁平”40万亩糯稻融合产业示范带,为藏粮于技打下坚实基础。  “针对当前农村劳动力紧缺,我们开展了水稻直播栽培技术试验示范,大大节省了用工和种粮成本。”达州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研究员宁孝勇介绍,此项技术在种粮大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已被广泛应用,亩均节本增效200元以上。同时,建立“科研院所+企业+合作社+基地”协同创新机制,大力实施丘陵山区薄弱环节农机关键技术研发攻关,推进“以机适地”。目前,达州已成为全省水稻直播推广面积最大的市。  藏粮于技,种子是核心。达州通过引进院士在达州建立工作站,开展高产优质水稻“芯片”攻关,建成国家农作物种子检测区域分中心,大竹县杂交水稻制种成功跻身国家级种子生产基地县,全市杂交水稻制种面积5万亩,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98.76%。  “十三五”期间,全市选育水稻、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作物品种30个,其中达州市农科院和大竹县益民玉米研究所选育的马铃薯品种“达薯1号”和玉米品种“必胜118”成为全省主推品种。农民晾晒稻谷。  擦亮特色品牌,引领山区农业新业态  站在米城乡吴家营村山巅往下望去,层层梯田风景如画,稻花香气扑鼻。  “早前农民种田一年下来最多每亩收入200元,后来只好改种烟叶。”2009年,王京强一脚从校门跨入“农门”,将所知所学全部运用到流转过来的6520亩稻田中,改良土壤,调节水质,让传统水稻摇身一变成了生态和有机稻,亩收入800元。  米城山高林密,昼夜温差大,所产大米油亮光泽、滋和糯实,曾被纳为贡米。然而当地农民一度无法从土里讨得生活,或弃田入城,或改作它种,贡米之名不再。  米城是达川区辖下一个不到万人的小乡镇。乡党委书记李昌旺说:“米城大米的没落有诸多原因,但其中两条最关键:一是有品牌无特色,二是种植不规范、无标准。”为改变这一现状,米城携手达川区农业发展公司,采取“公司+新型经营主体+村集体经济+农户”模式,在全乡推行种子、农资、技术、品牌、运营、销售及分配的“六统一分”模式,按照生态、绿色、有机加地理标志“三品一标”标准,重点打造特色品牌。在公司的引领下,更是将邻近的4个乡镇1.2万亩优质良田纳入到统一品牌的打造中,让米城大米既有质的提升也有量的增长,实现了农户、集体、业主、公司多方共赢,为进入市场创造了条件。  农业要振兴,品质是关键。达州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达州通过高起点、高规格地规划建设农业园区,将农民、村集体、合作社及企业紧密吸引到整个产业链中,形成利益共享共同体,促进了农业高质量、高效益发展。目前,全市正大力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撬动集体经济组织、社会化服务组织、新型经营主体参与“代耕、代种、代管”。现已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635个,新增粮油新型经营主体1023家,探索出了“田保姆”“土地托管”等经验模式,适度规模发展粮食30.94万亩,为提升达州农业品牌写下强有力的注脚。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2-09-16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杨都  眼下,正是抢抓晚秋生产的重要时节。8月中下旬以来,达州市多地正抢抓农时,如火如荼地开展晚秋生产。  在大竹县石桥铺镇的再生稻示范基地里,农户正追施促芽肥;在万源市太平镇李家沟村召开的农业抗旱保丰收暨晚秋生产现场会上,来自达州市农科院专家正对农户进行秋洋芋种植技术指导;在开江县甘棠镇龙井坝村秋洋芋种植现场,已开垦好的田块正待播种;在渠县2022年晚秋生产专题会上,当地正为即将到来的油菜等粮油小春生产谋篇布局。农户开垦田块为生产做准备。 受访者供图  2021年达州全市粮食总产量324.2万吨,连续9年稳居全省第一。今年2月,达州召开农村工作会议,再定新目标,再谋新作为:2022年,达州粮食产量要继续保持全省第一,稳产325万吨。  连日来,宣汉县51万亩水稻已进入收割季节,到处是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在渠县,当地全面启动夏粮收购工作,积极开仓收粮,确保今年种粮农民“好收成”变成“好收益”。  在四川中胜粮油有限责任公司有庆分公司现场,一辆辆满载秋粮的货车正依次排队等待售粮,来自有庆镇的种粮大户熊波赶上了渠县秋粮收购的第一秤。“我们种植了300多亩水稻,今年产量因为干旱天气有所影响,但采取措施比较得力,亩产有 900多斤,价格还可以,结款非常及时。”熊波说。  在秋粮作物收获的同时,晚秋播种也在同步进行。  “我们的水稻已经全部收完,并已采购秋洋芋种薯 100 余吨,目前播栽了一部分,同步还在对再生稻加强管理。”大竹县月华镇副镇长夏浪清介绍,为抓好晚秋生产,月华镇组织10余台旋耕机对田间进行土地翻耕,按照“秋洋芋—油菜(菜)”种植模式开沟保厢。同时,组织农民对全镇3000余亩再生稻进行追施提苗肥,并已完成 4000 亩移栽面积的油菜育苗。“今年晚秋生产工作开展力度比以往都大。”达州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与农药肥料科科长向华告诉记者,为弥补大春粮食因高温干旱造成的影响,达州市积极应对,狠抓晚秋粮食生产,全力扩面增产,坚决做到“大春损失晚秋补”。  “为此,我们及时开展相关工作,通过及早规划布局、安排资金、落实关键技术、强化示范带动等举措,筑牢粮食生产防线。”达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从9月2日起,该局组建8个由班子成员为组长的督导组,每天不定期深入一线开展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和晚秋包片督导。  达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全市已下达晚秋粮食任务160万亩、蔬菜 14 万亩,同比分别增长45%、40%,落实专项资金4740万元,蓄留再生稻38万亩、播栽速生蔬菜4.5万亩、秋马铃薯6.65万亩、秋玉米4.9万亩、秋大豆4.4万亩、秋红薯6.21万亩。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9-14
四川三农新闻网达州讯(通讯员 何香香)“中秋国庆”双节来临之际,大竹县市场监管局根据上级部暑安排,与“质量月”活动紧密结合,扎实开展商品过度包装、“天价”月饼和蟹卡蟹卷专项整治行动。突出安排部暑。该局结合上级文件要求,印发《集中整治商品过度包装、“天价”月饼和蟹卡蟹券等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明确工作重点、细化工作任务,在中秋、国庆来临前,开展集中专项整治。突出检查重点。该局执法人员集中对各大型商场、超市、蛋糕店、糕点制作坊等场所进行了专项监督执法检查。从食品安全、价格行为、过度包装、广告宣传等方面规范市场主体经营行为,从严查处违法行为。加强过度包装抽样检测,加强商品广告检测,加大抽查不合格产品。截至目前,大竹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共出动执法人员369人次,检查相关经营主体180家次,抽样送检6批次。下一步,大竹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将加强产品抽检和监督检查,规范经营行为,倡导绿色消费,曝光典型案例,广泛动员全社会参与抵制过度包装的绿色消费实践活动。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09-09
四川农村日报讯 漆楚良 特约通讯员 张平  8月22日,烈日当空,在宣汉县胡家镇鸭池村,层层梯田稻浪翻滚,稻田边的标牌上,“鱼米之乡”四个大字赫然醒目。  近年来,宣汉县坚持把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不断巩固提升粮食产能,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量质齐增 稳住粮食安全“压舱石”  “我们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田里种水稻,水沟里养鱼,不打农药,化肥也用得少,种出优质稻谷,产量高、价钱好。”宣汉县家丰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袁军说,鱼的排泄物可以作为天然肥料,为了鱼的安全,防治稻田病虫害会采用太阳能杀虫灯、性诱剂等物理和生物手段。  “过去只卖稻谷,亩产450公斤,按3元/公斤算,每亩产值1350元,现在我们加工成大米,还注册了‘鸭池稻鱼香’品牌,大米可以卖到10元/公斤以上。”袁军细数变化,按每亩产大米400公斤算,产值可达4000元;亩产稻鱼150公斤,按30元/公斤计算,仅卖鱼的收入有4500元,每亩大米和稻鱼的综合产值就是8500元,亩产值是过去的6倍。  近年来,该县粮仓根基稳固,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2021年,宣汉县农业总产值达130亿元,粮食播面146.6万亩、粮食总产59.9万吨,播面和总产的增速、增量均居达州市第一位,被纳入首批“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  “稳住粮食安全这块‘压舱石’,为我们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提供了底气。”该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李海达信心满满。创新驱动 会种地变“慧”种地  “宣汉县峰城玉米产量出炉,平均亩产1037.1公斤!”8月18日,来自四川省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等7个专家组通过测产验收得出结论。  近年来,该县坚持走内涵式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推动农业发展由依赖资源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物质技术装备条件明显改善,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我县农技农艺不断升级,生产降本增效。”该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高级农艺师肖红说,与省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等单位合作,全面推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新技术新模式,现发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11.4万亩,助推大豆、玉米双丰收。  “只要大豆、玉米一收完,我们就要用旋耕机翻田整地,晚秋作物及时下田,农时一点不会耽误。”肖红说,宣汉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发展迅速,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加,农机作业水平快速提高,农民从会种地变为“慧”种地,机械强农之路越走越广。政策保障 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田成方,大农机来回跑;渠相通,旱能灌涝能排,高标准农田让咱种粮人底气更足。”胡家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文跃说。  近年来,宣汉县守住耕地红线,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  宣汉藏粮于技,蒲江街道茅岭村千亩高粱基地赢得大丰收。“好种子带来好收成。我们大力推行适宜当地气候的高粱品种——金糯红10号、宜糯红4号,推崇轻减、高效的栽培技术发展高粱产业,擦亮宣汉特色产业‘金字招牌’。”该县农科所高级农艺师杨斌说,该县以品种选育为重点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培育推广了一大批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的突破性新品种。  “大礼包不断,丰产又增收。”该县完善稻谷补贴、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等政策,推动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现全覆盖。田野生机勃勃,粮仓根基稳固,新征程上,宣汉人民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9-05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 文/图  8月17日,满载着一袋袋小龙虾虾苗的恒温车,从大竹县乌木镇出发,开往达州金垭机场。“这是我们给广州一个养虾基地提供的虾苗,一车约可载500万尾苗子。”四川百岛湖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芝秀说。  前不久,农业农村部发布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名单。四川入选的9家企业中,百岛湖以小龙虾(克氏原螯虾)位列其中。作为全省小龙虾育种的“排头兵”,省级小龙虾原种场,百岛湖有何“过人之处”?8月中旬,记者走进该公司繁育中心一探究竟。智能水槽规模化繁育小龙虾。选种和配种工厂化繁育 一年可产四季虾  鲜香麻辣的小龙虾,是川人食谱中的“宠儿”。行业调查数据显示,四川年消费小龙虾在10万吨以上,遗憾的是,其中三分之二来自省外。究其缘由,虾苗短缺是重要原因。作为小龙虾消费大省,四川的小龙虾苗依赖省外调入,成本高且虾苗成活率、良品率低。  不过,这种情况正在扭转中。8月17日,走进百岛湖小龙虾繁育中心,一个面积不足百平方米,放置了百余个水箱的房间,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走近一看,一只只小龙虾从水箱里的管道中探出头来……“这是我们特意为小龙虾配种打造的‘婚房’。”陈芝秀说,百岛湖目前探索出了“智能水槽、室内工厂化、网箱、池塘、稻田繁育”等五种良种繁育模式,记者所见到的正是室内工厂化人工诱导繁育的实验室。  放置水箱的架子上,一个个标牌引人瞩目,“太湖雌,本地雄”“巢湖雌,本地雄”……  “这些标牌记录着我们小龙虾亲本采集和培育的信息。”陈芝秀说,通常省内规模养虾基地多采用自繁自养模式解决苗种来源,但连续自繁自养2-3年后种质退化严重问题很难避免。为此,百岛湖繁育小龙虾的第一个环节就在于选种,他们从太湖、巢湖、鄱阳湖、洞庭湖等国内四大湖区引进虾苗,再与本地小龙虾进行杂交配种。  “引进虾种进行良种培养,两至三代后,我们培育出的小龙虾会更加适应四川的水温、气候、光照。”陈芝秀说。为提升配种成功率和产卵率,百岛湖加大了配种环节的人工诱导,通过控光、控温、控水质、控水位、控投喂。“通过加热系统,让水温恒定在20℃-26℃;通过循环水、增氧机,保证水里的溶氧量;通过底排溢水口,保证水位恒定在15厘米左右……”陈芝秀说,各种举措加持,为小龙虾配种、产卵营造最好的环境。产苗和效益亩产虾苗为传统模式的50倍  紧挨着实验室,就是公司占地800平方米的小龙虾工厂化繁育车间,这里密密麻麻布满了绿色圆桶状的水槽  “这是我们拥有专利的智能水槽,可实现对小龙虾的批量化、工厂化生产。”张克磊说。智能水槽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放有植物、水藻和黑色织物,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为了更好的控光照。“要知道,小龙虾是底栖爬行生活,昼伏夜出,所以控制光照对于其觅食、求偶、交配大有裨益。能够有效的提高其繁殖效率。”  在繁育车间内,记者见到了小龙虾的“专用”食谱,从植物类的竹叶菜、水花生,到动物类的鱼肉、水蚯蚓,再到发酵饲料类的大豆、配合饲料,可谓应有尽有。“让小龙虾吃得好,可促进其长得好,肉质更加鲜美。”张克磊说。  除此外,车间里配备了水体加热、微孔增氧、光伏板供电等设备设施。各种“黑科技”加持下,智能水槽可实现全程自动化排污冲洗、自动化收集虾苗。  车间可以达成小龙虾的提前、推迟规模化产卵和离体孵化。每套智能水槽可投放优良种虾30只,雌雄比例为2:1,实现年产虾苗1万尾,1年共计可产苗4万尾。  “这和稻田育苗一年只产一季苗相比,生产效率大大提升。产量和年经济效率也有很大差距。”张克磊说,通过科学测算,工厂化育苗一年可实现产虾苗 240 万 -360 万 尾/亩,而传统稻虾田通常一年只能产 5 万-7 万尾/亩。同时,因为科学的人工诱导,工厂化产出的虾苗不仅规格整齐,且成活率更高。“目前,我们共有130套智能水槽,可年产虾苗520万尾,产值达60余万元。”陈芝秀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8-29
走访坐标:宣汉县蒲江街道茅岭村  四川农村日报讯 彭小懿 特约通讯员 张平  三伏天里,正是高粱成熟时节。8月15日一大早,笔者走进宣汉县蒲江街道茅岭村千亩高粱基地,只见一行行高粱整齐排列,一株株颗粒饱满颜色殷红的高粱映红了山坡。  茅岭村地处川东高粱种植优势区,平均海拔在600米左右,为浅丘地形,境内达陕高速公路宣汉快速通道贯穿而过,距县城6公里。过去,该村的土地一度大面积撂荒。2021年,茅岭村借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契机,通过土地整理,将当地800余亩撂荒地改造为土成型、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的高标准农田。规范的高标准农田吸引了种植大户刘兴林入驻,他陆续流转土地1000亩,并成立了宣汉巴乡红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村民们背着丰收的高粱。宣汉县委宣传部供图  “高粱已到了收割期,收割时间将一直持续到8月底。今年这1000亩高粱的总产量保守估计能够达到60万斤,它的产值,如果按均价3元钱/斤算,可达180余万元左右。”现为巴乡红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的刘兴林兴奋地介绍,“这千亩高粱地里,有一部分种子是由宜宾五粮液公司直接提供的,我们跟公司签订了购销合同,预计今年可以向他们出售高粱30万斤左右。余下的就作为我自己开办的酒业公司酿酒原料,预计它的附加产值约200万元左右。”  良好的生长环境加上精心的管护,如今,该基地在“基地+市场”订单式经营方式下实现了酿酒高粱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通过与市场的精准对接,不仅支撑了企业的高效发展,壮大了村产业,也惠及了当地的众多百姓。  “我流转了1.78亩给刘兴林,一年租金(流转费)500元钱一亩,这项收入也有1000元钱左右,另外我自己还种了两三亩,收割后也交给巴乡红公司。平时我还在这里面做工,80元钱一天,一个月也有2000元钱。”宣汉县蒲江街道茅岭村村民张显云乐呵呵地说。  企业发展、产业壮大、农户增收,三方互利共赢,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今年以来,宣汉全县种植高粱1.5万亩,目前已陆续进入收割期。  宣汉县农科所高级农艺师杨斌表示,下一步,县农科所将大力推行适宜当地气候的高粱品种,并推广轻简、高效的栽培技术,推动高粱产业发展,擦亮宣汉特色产业“金字招牌”,争取在一到两年时间,订单高粱达到3万-5万亩,与五粮液、茅台、郎酒集团签订更多的订单,做强品牌、做优产品、做大市场。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8-29
四川农村日报讯 徐茂娜 记者 杨勇 洪瑜8月26日,2022年四川全省“鱼米之乡”建设现场会在开江县召开,记者从会场获悉,四川在2020年试点的基础上,2021年在富顺、合江等10个县(市、区)的38个乡镇推进“鱼米之乡”建设,顺利完成20万亩的建设任务,形成稻渔现代农业园区梯次发展格局和健全的科技创新体系及标准体系,培育稻渔特色品牌39个。会议现场  据了解,四川省委、省政府将“鱼米之乡”建设纳入全省“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重点在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布局建设“鱼米之乡”100个以上;在川南布局建设稻虾综合种养产业带,实施“早虾出川南”行动;在成渝毗邻的泸州永川江津、开江梁平、隆昌荣昌等地区布局打造100万亩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带,共建“巴蜀鱼米之乡”。省政府还设立“鱼米之乡”省级财政专项资金,每年投入1亿元,每县支持1000万元建设“鱼米之乡”,并把“鱼米之乡”建设与高标准农田、现代农业园区、宜居乡村等涉农项目整合统筹实施。  按照“先建后补”方式,四川已在32个县市区开展“鱼米之乡”建设试点,并鼓励因地制宜探索实践,已形成“稻渔共生”沟凼式、“稻虾轮作”平田式等模式推广建设。同时,四川还制定了《四川省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指南》,发布了山区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稻鱼稻鳅等养殖技术规范10个,推行标准化生产。2021年,“鱼米之乡”核心区水稻均产1060斤/亩、渔业产值2280元/亩,比单一种粮效益平均提高1倍以上。已培育“王家贡米”“巴灵台稻香米”“巴蜀香米”等稻渔米绿色有机品牌18个,“富利香鳅”“江口青鳙”等水产品牌10个,创建“隆昌稻田虾”“中江黄鹿湖”等稻渔公共区域品牌11个。  四川在推进“鱼米之乡”的建设中,依托川农大、省农科院等高校及科研单位,选育1个稻渔专用水稻新品种“天泰优808”、1个水产新品种乌鳢“玉龙一号”,筛选推广优质水稻品种8个、水产品种10余个。四川稻渔生态种养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获得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现场会要求各地“鱼米之乡”建设要与现代农业园区、“美丽四川·宜居乡村”建设和文化旅游康养等统筹结合,联动打造餐饮垂钓、文化旅游、休闲康养、渔事体验等新业态,积极开展小龙虾节、稻渔节等特色活动。同时,通过动员和培训,既要注重引进有实力的企业、专业合作社,又要着力培养和培育本土个体农户、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切实提高业主稻渔综合种养技能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解决好“谁来养”“养什么”的问题。  据了解,这次现场会选在开江,得益于该县以发展“稻田+”特色产业为抓手,高水平推进“鱼米之乡”建设,成功创建为国家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稻渔园区纳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稻田+”现代产业发展经验获评全省农业农村改革十大优秀案例。  参加当天会议的代表们乘车参观开江县稻渔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微田园综合体等,沿途养殖着珍珠蚌、大闸蟹、小龙虾的大池塘接连不断,让大家眼界大开、啧啧称赞。同时,现场会上开江、合江、兴文、射洪等县市还分别交流了“鱼米之乡”建设经验做法。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8-29
四川三农新闻网达州讯(通讯员 魏家明 蒋涛)今年以来,大竹县市场监管局强化职责使命,勇毅担当作为,以惠企纾困为抓手,采取一系列硬核举措,打好三套“组合拳”,促进市场主体稳定发展。“清单+服务”,破解市场主体出生难。严格执行“非禁即入”负面清单制度,推进照后减证和简化审批,破解“准入不准营”问题,推动全县许可事项直接取消审批27项、审批改为备案8项、实行告知承诺22项、优化审批服务184项落实见效,实施缩短办事时效、市场主体歇业制度、减收检验检测费用、落实信用修复措施、开展行政指导、“掌上办”“预约办”“容缺受理”等便利化服务举措,现已新增市场主体4183户,同比增长41%,市场主体增量位居全市第一。  “培育+纾困”,破解市场主体生存难。引导和支持企业提高品牌意识,积极培育特色优势品牌,开展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商标有效注册量4817件,新增授权实用新型专利76件,授权外观专利44件,新增有效发明专利55件,获2021年四川专利“创新创业奖”1项,驰名商标3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4件,5家企业获市政府质量奖,6家企业获8张有机产品认证证书。推动《大竹县进一步帮助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纾困解难十条措施》落实落地,发放助企纾困政策明白卡27000张,促进市场主体发放贷款9.45亿元,让利793.5万元,延期还本付息3.8亿元,落实稳岗补贴450万余元。“智慧+柔性”,破解市场主体经营难。全面推进的“互联网+明厨亮灶”智慧监管平台建设,对100个大中型餐饮服务单位,300个监控点位完成网络在线监管建设,1800余台电梯接入96933智慧监管平台,升级改造5个农贸市场,推行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做到“一次检查,全面体检”。全面落实《四川省市场监管领域首违不罚清单造用规则》,建立16项首次轻微违法经营行为包容审慎监管清单,实行经营者承诺制自行改正,加大柔性执法力度,明确不予行政处罚信息不需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示,让经营者感受到“执法的温度”。截至当前,全县市场主体累计3.87万户,其中,企业0.77万户,个体工商户3.1万户。“个转企”培育库275户。下步,该局将全面实施市场主体提升工程,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更多支持政策尽快出台,严查各类违规收费行为,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切实推动政策红利及时、足额传导至市场主体,稳住基本盘,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08-26
  四川三农新闻网达州讯(通讯员  李茜茹)为进一步加大涉企收费违法违规行为整治力度,确保政策红利落地,支持广大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减负纾困、恢复发展,大竹县市场监管局“三动”举措推进违法违规涉企收费专项整治工作,共计检查8家涉企收费单位,3家单位涉嫌违规收费,全部责令限期改正。  培训主动。6月22日,该局召开了违法违规涉企收费整治工作培训会。市局价监科副科长陈云川对涉企收费检查实操向执法人员进行了培训,市局副局长刘新彬提出三点要求:一是提高思想认识,确保完成本次检查任务;二是认真学习领会培训内容,切实增强执法工作的实效;三是严格纪律要求,遵守廉政纪律。  检查联动。该局联动市局和毗邻局,出动118人次,对行政机关及下属事业单位、银行金融系统、通讯行业、水电气等领域开展检查,重点有无利用行政权力乱收费,有无借用行政影响力乱收费,有无变相收保证金行为,垄断行业有无不合理收费行为,有无贷款捆绑强制收费行为,对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违规涉企收费行为全部下达了责令整改通知书。  约谈驱动。该局邀请市局领导对受查单位进行集中约谈,约谈会上,市局副局长刘新彬强调,一要全力支持,积极主动配合。按照检查组要求及时准确提供相关材料。二要正视问题,坚持立行立改。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立行立改,同时要举一反三,抓好整改。三要完善制度,促进长效监管。要深入分析深层次原因,及时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涉企收费治理制度、机制建设。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08-25
探访点位  达州市达川区天志种植专业合作社  (陈小平 记者 袁城霖)8月24日6时许,记者走进达州市达川区天志种植专业合作社时,丝瓜大棚中传来潺潺水声,黑色盖地膜下铺设滴灌管,水渐渐浸润土地。  位于达川区双庙镇的天志种植专合社,是达川区蔬菜现代农业园的核心区之一,也是达州市主城区的重要蔬菜供应基地。持续晴热高温少雨天气下,专合社展开了一场与高温缺水的较量,尽力保障“菜篮子”。脖子上挂着可穿戴风扇的天志种植专合社成员在采收小白菜。 陈小平 摄  “凌晨3点到早上9点,是我们的工作时间。”在两边侧卷起薄膜的大棚里,天志种植专合社负责人李建平仔细检查滴灌是否正常。“相比以往,高温天气下浇透一亩地需要两倍的时间。”李建平说,天气太热,9点以后人遭不住,灌溉也容易导致烧苗,只得把上班时间提前。  有上千亩蔬菜基地的天志种植专合社,小溪流在基地内环绕,就近取水浇灌是专合社应对高温干旱的兜底之举。特别是达川区实施“引平济赵”工程后,小溪流有了更充足水源。  但专合社仍做了超前准备。“对溪流河道清淤,挖出水凼蓄水,另修建两个蓄水池。”记者跟随李建平来到蓄水池旁,“这里预计能储够10天用水量。”  预备充足水源,仅是抗旱“组合拳”其中的一招,他们还在抽水设备上做足准备。  抽水现场放置着一大一小两台水泵,在原有5千瓦功率水泵的基础上,新购置了一台11千瓦功率水泵,为浇灌装上了“双保险”。此外,天志种植专合社还购置了一台50千瓦功率发电机,以应对停电状况。  稳住了“水管”,也就稳住了蔬菜基地的“血管”。  穿梭在大棚间,辣椒、茄子、丝瓜长得正好。这些作物,是观察天志种植专合社保障“菜篮子”的窗口——千方百计保住已有蔬菜,尽可能栽下新菜苗。  “让辣椒、茄子长出第二茬。”天志种植专合社技术员赵清江说,对已有老苗进行肥水管理再收一轮,相比新栽菜苗,挂果周期更短,预计国庆节前后可上市。更重要的原因是,长时间干旱导致土壤已板结,保水能力差,幼苗根系弱,新栽容易枯死。  同时,大面积栽种新菜苗,天志种植专合社已经做好了准备。  从生产大棚区走进育苗棚,番茄、辣椒、空心菜、红甜菜、四季豆、西兰花等菜苗已长齐叶子。李建平说,这些菜苗均已到了可移栽的时候,而基地里500亩土地已完成翻整、开沟、施肥、杀菌等准备工作,只待降温降雨这场“东风”。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8-25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 文/图  秋收时节,达州市大竹县粮油园区内,稻穗灿黄,籽粒饱满;加工车间里,一袋袋糯米粉、一罐罐醪糟,在流水线上“奔跑”;糯稻文化博物馆中,游客们体验了一把手工制醪糟……  去年年底,农业农村部公布了首批全国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大竹县以糯稻产业名列其中。  8月中旬,记者来到大竹糯稻产业核心区——该县月华镇,探访这里如何通过全产业链打造,实现一“糯”千金,让昔日小摊摊,变成今日大产业,带富一方百姓。当地村民现场演示米曲制作流程。一二产业联动“订单”让产业升级迭代  过去,大竹的糯米、醪糟多以小作坊生产,既小且散。如今,在大竹糯稻全产业链中,四川东柳醪糟有限公司扮演着“链主”的角色。  8月16日,东柳醪糟生产车间里,自动化生产线正在有序作业。“目前,我们的年加工能力已有11.6万吨,主打产品是醪糟和糯米粉。”公司总经理唐本栋介绍说,作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0强,东柳醪糟不仅糯米粉加工能力全国第一,还是醪糟国家标准的制定者,公司现有 9 个品种100多个规格的产品,在畅销全国的同时,还出口加拿大、英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东柳醪糟发展壮大,离不开大竹糯稻产业的强力支撑。  以公司所在的月华镇为例,这里地处大竹县粮油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东柳醪糟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在全镇发展订单农业,免费为村民提供糯稻种子和技术培训,并承诺保底收购。“今年,我们镇的糯稻种植面积首次突破了 2.3 万亩。”月华镇党委书记陈雪梅表示,龙头带动下镇上的糯稻种植核心示范区亩产值已达2000元,2021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96万元。  包括月华镇在内,东柳醪糟共带动了大竹22个乡镇,以及万源市、邻水县等乡镇发展糯稻种植,40个村、5万户、10万余人受益。  数字化转型升级,也是打造农业全产业链的一项重要内容。  东柳醪糟的数字化控制中心内,有一块10余平方米大小的显示屏,实时记录着糯稻基地内的空气湿度、酸碱度等指标,方便农技人员及时掌握信息并加强田间管理。公司新生产的醪糟产品上,标有二维码,记者手机现场扫描,该批次产品的生产日期、标准等溯源信息立即映入眼帘。  “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未来趋势。”唐本栋表示,未来东柳醪糟还将进一步加农业数字化投入,让生产、加工更加节本增效。发展第三产业让农区变成旅游景区  “糯米煮好后,趁有余温加入米曲……”当天,在大竹县东汉醪糟旅游景区的醪糟文化博物馆内,月华镇玉皇村村民王秀正热情地为游客们传授着醪糟的手工制作流程。  石磨、米筛、碾子、风车……博物馆里,各类传统农事工具、古法酿造器具一应俱全。“我们设立了米曲制作房、醪糟制作房、发酵区等体验区。”醪糟文化博物馆的前身,为月华镇玉皇庙,始建于清康熙年间。2017年,东柳醪糟公司遵循修旧如旧原则,对其进行了恢复性修建并升级打造。四川东柳醪糟有限公司董事长唐祥华表示,通过一比一还原,可全程展现传统手工制作醪糟的流程工艺,让游客在领略醪糟历史文化的同时,弘扬历史文化。除此外,这里还建有糯稻地方特色产品销售点,可现场品鉴米酒、米茶、糯米休闲食品、手工小吃等。  加快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让农区变景区。东汉醪糟旅游景区已获批成为国家级3A景区,实现了达州工业旅游“零”的突破。去年,这里又被省文旅厅评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东柳醪糟酿造技艺》体验基地和省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目前,我们每年要接待到景区旅游、研学人数达10万人次以上。”唐祥华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8-25
(张平 漆楚良 记者 王晓英 文/图)8月22日,烈日当空,记者一行走进宣汉县胡家镇鸭池村,只见层层梯田稻浪翻滚,“鱼米之乡”四个大字赫然醒目,深刻诠释宣汉县胡家优质粮油现代农业园区提升粮食产能的真谛。“过去只卖稻谷,亩产450公斤,按3元/公斤算,每亩产值1350元,现在亩产600多公斤,我们加工成大米,还注册了‘鸭池稻鱼香’品牌,大米可以卖到10元/公斤以上。”宣汉县家丰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袁军细数变化,按每亩产大米400公斤算,产值可达4000元,每亩大米和稻鱼的综合产值就是8500元,亩产值是过去的6倍。这种变化不只发生在袁军身边,宣汉全域上演现代农业提质增效。近年来,宣汉县坚持把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不断巩固提升粮食产能,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交出一份满意的丰收答卷,为快速争创全国“百强县”、勇当达州振兴“主力军”奠定坚实的农业经济基础。如诗如画的层层梯田稻浪翻滚量质齐增稳住粮食安全压舱石“我们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现代农业产业,田里种水稻,水沟里养鱼,不打农药,化肥也用得少,种出优质稻谷,产量高、价钱好。”袁军说,鱼的排泄物可以作为天然肥料,为了鱼的安全,防治稻田病虫害会采用太阳能杀虫灯、性诱剂等物理和生物手段。“轰隆、轰隆……”两台收割机在鸭池村一个稻田里来回穿梭,不到十分钟,一亩多稻谷就被收割完,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今年,全村稻鱼综合种养3000亩,可产大米120余万公斤,预计产值达1200余万元!”鸭池村党委书记、村委主任冯涌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在宣汉县胡家优质粮油现代农业园区,记者发现,在稻田一侧,有一条“L”形水沟,养着鲤鱼和鲫鱼。据袁军介绍,国庆后,这些鱼就能上市,每亩可产鱼150公斤,按30元/公斤计算,仅卖鱼的收入有4500元。近年来,宣汉粮仓根基稳固,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2021年,宣汉县农业总产值达130亿元,粮食播面146.6万亩、粮食总产量59.9万吨,播面和总产量的增速、增量均居达州市第一位,被纳入首批“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稳住粮食安全这块‘压舱石’,为保供稳价防通货膨胀提供有力支撑,为我们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提供了充足底气。”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李海达信心满满。“L”型水渠里的稻鱼综合种植基地创新驱动迈上现代农业新台阶“我宣布,宣汉县峰城玉米产量出炉,平均亩产1037.1公斤!”8月18日,来自四川省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绵阳农科院、达州农科院等7个专家组,在峰城镇龙泉村优质玉米高产高效生产技术宣汉示范区进行田间测产验收,通过三个多小时的测算,收获了令人振奋的数据。近年来,宣汉县坚持走内涵式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推动农业发展由依赖资源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物质技术装备条件明显改善,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我县农技农艺不断升级,生产降本增效。”宣汉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高级农艺师肖红说,宣汉与省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等单位合作,全面推进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新技术新模式,还组成37个专家技术服务小组,安排农技人员325名驻点到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产业发展重点村进行技术指导。今年,全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11.4万亩,助推大豆、玉米“双丰收”。“只要大豆、玉米一收完,我们就要用旋耕机翻田整地,晚秋作物及时下田,农时一点不会耽误。”肖红说,宣汉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发展迅速,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加,农机作业水平快速提高,农民从会种地变为“慧”种地。在宣汉县,打谷场渐渐地淡出人们的视线,农业收割机械的全面出击,成为农民秋收的得力助手,在迈向农业机械化的进程中,机械强农之路越走越广,宣汉农民正享受着机械化带来便捷。收割机正在抢收稻谷提高产能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田成方,大农机来回跑;渠相通,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让咱种粮人底气更足。”胡家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文跃说,该县立足山区实际,探索创新“长藤结瓜”模式建设高标准农田,着力提升耕地质量,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目前,宣汉已累计建成“旱涝保收、宜机作业”高标准农田总面积80万亩,配套田间存贮池7.1万立方米,田间管网18.94万米,建设农村机电提灌站286个。现已完成“五良”融合产业宜机化改造5500余亩,新增耕地面积350亩,开垦复耕撂荒地1500亩。近年来,宣汉县守住耕地红线,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宣汉县藏粮于技,蒲江街道茅岭村千亩高粱基地赢得大丰收。“好种子带来好收成。我们大力推行这种适宜当地气候的高粱品种——金糯红10号、宜糯红4号,并推崇轻减、高效的栽培技术,推动高粱产业发展,擦亮宣汉特色产业‘金字招牌’。”宣汉县农科所高级农艺师杨斌说,该县以品种选育为重点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培育推广了一大批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的突破性新品种。 “大礼包不断,丰产又增收。”宣汉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人员庹万里说,该县强化农民种粮收益保障,稳步提高稻谷玉米最低收购价水平,完善稻谷补贴、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等政策,推动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现全覆盖。希望田野生机勃勃,天府粮仓根基稳固。新征程上,县委、县政府带领132万宣汉人民,埋头苦干、接续奋斗,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为稳定经济社会大局筑牢坚实基础。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8-24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