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四川农村日报讯 张平 程维森  “轰!轰!轰!”4月30日,宣汉县天生镇新芽村村民向森林驾着插秧机,约15分钟,一亩田的秧苗就栽完了。一行行嫩绿的秧苗,在阳光下焕发着勃勃生机。  “现在实行了农业机械化,不仅节省了人力,也提高了效率,速度比原来人工栽秧提高了10倍都不止。以前两个人一天不歇气栽一亩秧,现在用机器只需十多分钟,一亩秧田只算栽秧就节约300元钱,机械生产确实轻便、快捷、高效。”向森林一边驾驶着插秧机,一边对笔者说。  这是宣汉县大力实施“五良”融合产业农田宜机化改造促进农业现代化的一个缩影。  宣汉县地处四川东北部,属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七山一水二分田”是突出的地貌特征。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和自然灾害严重制约了现代农业大发展。近年来,宣汉县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条件改善,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广实行宜机化作业,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为保障粮食安全打下了坚实基础。耕田机正在耕田。小田并大田 推进农田宜机化  “以前的‘豌豆角田’现在成了层层的大梯田,山坪塘和沟渠修到了田地边,硬化道修到了家门口,农业宜机化建设为我们农民铸起了‘聚宝盆’!”胡家镇鸭池村村民赵全昌说。  一直以来,旱地零星小块,稻田湿害严重,低温、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严重制约了宣汉现代农业大发展。近年来,宣汉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探索破解农业生产难、行路难、运输难等瓶颈,加速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坚持“统筹规划、连片推进、突出重点、建管并重”的建设原则,采取“政府推动、部门主动、多方联动、乡村齐动”工作举措,整合项目资金1.5亿余元,建成田网、路网、渠网三网配套,成功探索出了盆周山区独具特色的“长藤结瓜、串点连线”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推广宣汉独有的“U型渠”专利技术。建成后的单个田块面积大于2亩,实行“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配套,实现了“田成方、土成形、渠相通、路相连、机能进、物能运、旱能灌、涝能排”和“旱涝保收、宜机作业、高产稳产”目标,集成了区域适宜化、水系优先化、坎埂牢固化、表土复位化、淹水调平化的“五化”标准技术体系,极大降低了建设成本,破解了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高的难题,打造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样板。  目前,全县累计建成“旱涝保收、宜机作业”高标准农田总面积71.56万亩,配套田间存贮池7.1万立方米,田间管网18.94万米,建设农村机电提灌站286个。已完成“五良”融合产业宜机化改造5500余亩,新增耕地面积350亩,开垦复耕撂荒地1500亩。同时,已在原红岭镇湾桥村、界湾村、松岩村、豆城村和原明月乡平等村、大渔池村、重石村、明月社区等地整乡加速推进“五良”融合产业农田宜机化改造,为全程机械化生产谱写新的篇章。胡家镇鸭池村稻鱼种植基地。“铁牛”代耕牛 实现农业机械化  “这些年我们县集中打造高标准农田,机器通达率可以达到90%以上,土地利用效率和集约经营水平大大提高了!”正在田间劳作的君塘镇大渔村村民桂刚说,“我流转的1000多亩田地,全部实现了农业机械化,‘耕、种、防、收、管’等环节全部使用机器作业,用工少了,赚钱却更多了。一亩田用机械化生产可以节约成本600元以上,我流转1800亩土地的人工成本每年就可节约一百多万元。”  该县农机化推广站副站长汪久鸿介绍道,从2004年实施农机购置补贴以来,宣汉县依托惠民政策的刺激、撬动和引导,一大批先进适用的大、中、小型农机具得到推广应用。目前,在全县所有乡镇基本实现“铁牛”取代耕牛,耕整机已成为家家户户必备的生产工具,基本解决了机耕的问题。在坝区和条件较好的地方,大、中、小型插秧机、播种机、收获机得到突破性推广应用,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高效农机具也迅速跟进。  截至2021年底,该县共采购了耕作机、播种机、植保机、收割机、园区管理机5个大类机型221台套,为农机专合社、种植大户建设机库棚13个。农机总动力已达61.5万千瓦,全县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实际达到60.98%,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主要农作物耕、种、收全程机械化水平达85%以上,在推进农田宜机化改造项目区,当地农业机械化水平由60.98%提高到100%。水稻全程机械化机插秧“13444”浆泥育秧先进技术和“公司+专合社”流转经营型、“大户+农户”托管服务型、“能人+农户”互助作业型、“农民+项目机具”股权量化型“四种模式”作为先进实用技术和经验已在全省丘陵山区推广复制。2021年宣汉县胡家镇被认定为“四川省五良融合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农民变工人 促进农民职业化  “以前,我种田靠人力,一年到头累死累活,除了肥料、农药、种子,所剩无几。这些年,我借助上级项目支撑,投资1000万元,改造了宜机化田地1500亩,试验播种的300多亩油菜喜获丰收。”胡家镇鸭池村村民袁军坦言,“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实施农田宜机化改造项目,拓展优质粮油生产、加工、销售链,为发展宣汉现代农业,带领当地群众共同致富做出更大贡献!”  与袁军一样,大成镇马滩村的四川绿茵州牧业有限公司业主李鑫春为发展蜀宣花牛特色产业,在大成镇积极参与项目实施,投资 1500 万元改造田地2000亩,引进优质牧草品种,实现了牧草栽种、管理、收割、加工全程机械化,并促进了22个养牛合作社、肉牛屠宰加工、冷链物流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现在,随着农业宜机化水平的提高,一大批过去仅靠体力和原始生产工具的传统农民变身为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产业工人,新型高素质农民应运而生。  君塘镇大渔池村村民桂刚,2013年大学毕业后回乡创业,创办了大渔村水稻种植合作社、宣汉县海平种植家庭农场及宣汉县丰收农机专业合作社,与其父亲的宣汉桂花米业公司强强联营,从最初流转500亩发展到至今1800亩自主规模经营,建成了达州市第一个集生产、烘干、加工、销售于一体,具有完整产业链条的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桂刚在经营好自身流转田地同时,还在周边乡镇、县(区)托管服务水稻、玉米、油菜上万亩,实现了业主和农户双丰收的良好局面。  为大力培育新型高素质农民,宣汉县出台了多项举措,在土地流转、金融信贷等方面加大对新型高素质农民的扶持力度,建立农技人员跟踪联系服务制度,加大培训力度,支持他们创办各类经营实体。  截至目前,该县已经建立各类合作经济组织392个,全县现有70%的乡镇建立农机专业合作社共26家,培育新型高素质农民1000余人,有效推动了全县现代农业大发展,为宣汉争创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勇当达州振兴“主力军”作出了积极贡献。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5-27
  四川三农新闻网达州讯(通讯员 刘伟)“今天我给爱车做了个保养,平时至少要花885元,可今天只花了493元,很是划算……”5月26日,达州市达川区个体私营经济协会会员单位---四川巴渠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吴亚胜结清车辆保养费后,高高兴兴地开着爱车离开达州鑫州汽车维修有限公司。  新冠疫情让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革,国内经济遭遇重挫,经济形势呈下滑趋势,为有效应对疫情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为会员企业辅设一条互惠互利、抱团发展、拉动内需的良性发展之路。5月23日,达州市达川区个体私营经济协会下沉达州鑫州汽车维修有限公司调研,实地参观了该公司厂房、车间、汽车维修保养设施设备,听取了公司关于汽车维修保养操作流程、生产经营和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的情况介绍。在随后的座谈会上,大家就目前疫情形势下的汽车维修行业面临的困境与挑战、经营思路与发展理念、服务质量提升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交流沟通,会长李建力就企业在当前经济大环境下如何寻求生存发展之路和协会工作今后的努力方向提出了建议和要求。  会上,达州鑫州汽车维修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向主动向协会会长李建力表达意愿:该公司按个私协会员拥有金卡车辆的实际维修保养费总额的5%捐赠给达州市达川区个体私营经济协会,用于协会“三自”服务经费,双方并就会员单位(个人会员)汽车维修、保养等项目进行深度磋商,达成一致合作意见:保养服务。凡个私协会员单位(个人会员)凭达州鑫州汽车维修有限公司发放的汽车保修金卡保养,车辆价值5-15万元的由平时的不低于488元优惠为238.00元/次,15-25万元的由平时不低于608元优惠为398.00元/次,25万元以上的由平时不低于885元优惠为498.00元/次。保养内容包括:全合成指定机油,机油滤芯,工时费,洗车1次(其他需维修项目的材料工时费另计);代理服务。达州鑫州汽车维修公司为金卡车辆提供审车、交通事故处理、保险等服务,不收取代理服务费,20公里以内的施救提供免费服务(包括:送油、搭电、轮胎充气);维修服务;日常维修服务,在标准维修费的基础上享受5%的优惠。  调研在李建力会长和李向总经理现场签订《汽车维修保养服务合作协议》中落幕。  据悉:达州鑫州汽车维修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4月,历经十多年的发展,现拥有达川区维修协会常务理事单位,主管部门质量信誉考核AA级单位等多项荣誉,成为达州各大财产保险公司定损维修合作单位,占地4000余平方米,公司配套设施、维修设备和技术、管理模式均完全按照沃尔沃维修站标准打造。为寻求多元化全方位立体发展,公司从单一的汽车维修延伸至新车销售、二手车置换、保险销售代理、保险事故理赔代理、车辆年检和道路救援服务,相继成立四川便捷保险理赔咨询服务公司和达州祥合鑫汽车救援服务有限公司,以缓解疫情对公司经营的影响。公司在稳步发展的同时,同步尽献社会爱心,投入爱心资金13000元资助平滩镇贫困小学生4名、5000元看望困难抗战老兵6人、资助达州非凡救援队物质近20000元、资助达州先锋应急救援队物资约26000元、资助石桥生病困难群众物资及现金约12000元,仅2021年12月至今就已投入3万余元做社会公益,参与社会爱心救助帮扶,尽力回报社会,竭力履行社会责任担当,为达州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民营企业力量。(刘伟)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05-26
(张平 记者 王晓英)“不准携带火种进山、不准在林区吸烟,保护野生动植物、人人有责……”近日一大早,宣汉县漆树土家族乡护林员朱尚勇吃过早饭,拿起他的干喇叭就出门巡山了。从2017年被聘为护林员后,他天天如此。他管护的林区有500多亩,要保护100多株世界濒危植物崖柏和1万多株崖柏苗圃。莽莽大山,已不见他的踪影,但他所到之处用干喇叭进行环保宣传的声音在空谷中回响。在宣汉县,像朱尚勇这样的护林员共有3085名,分散在全县各大林区,主要工作就是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天更蓝,水更净,人与动物和谐相处,这只是宣汉县保护生态环境的一个缩影。指标显示,2021年宣汉县全年空气达标天数341天,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3.4%,大气环境质量连续多年持续向好,森林覆盖率达到62.14%,全县5个河长制监控断面达到Ⅲ类以上水质,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巴山大峡谷。宣汉县委宣传部供图宣汉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区域,四川盆地北部山地重要的生物基因库。苍松、翠柏、青冈、红豆杉等1000余种乔灌植被苍翠蓬勃,世界濒危植物崖柏傲然屹立。云豹、水鹿、大鲵、赤腹鹰等100余类珍稀动物繁衍生息。近年来,宣汉县委、县政府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成立了以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精心编制了《宣汉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规划》,全力争创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文明发展共生双赢。巴山大峡谷。宣汉县委宣传部供图大力实施增绿、见绿、护绿行动,倡导绿色生活,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宣汉县措施具体,效果显著。加强区域大气污染源治理,施行节能减排、总量控制措施,制定《蓝天保卫战三年作战计划》,形成上下共管、共治、共促的污染防控工作格局。紧盯扬尘管控,严格落实建筑工地“六必须、六不准”和“六个100%”要求。加大城区及周边道路清扫保洁频次,强化渣土车、垃圾车运输管理。在重点区域安装PM10、PM2.5实时联网监测设备20台,保证城区重要点位环境质量数据实时监测。紧盯“散乱污”整治,按“一企一策”整治方案,加大县域砖厂整治工作。紧盯尾气治理,全力监管烧秸秆、烧垃圾、烧纸钱、熏腊肉、放鞭炮等危害生态环境行为。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加强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管理。严格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建成投运柳池、普光、方斗等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3个,切实抓好重点企业节能减排工作。投入约7000万元,保障县城污水处理厂二期提标扩能建设。探索出由自来水公司统一运维乡(镇)污水处理厂的“宣汉模式”,并在全市推广。加强前河、中河、后河、江口湖库区等水质优良保护,强化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建设,定期监测流域水质情况,保障饮水安全。强化粪污资源利用,规模养殖场设施设备配套率100%,粪污资源化利用94.4%。实施工业污染防治工程。设置5年野生动物禁猎期,设立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自然保护区1个,扎实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救助救护等工作,辖区内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受保护率达100%。大力实施农村“厕所革命”,全县卫生户厕达17.6万户,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3.5%。每年预算县级工业发展资金1000万元,重点支持企业科技攻关、技改升级,确保企业达标排放。严格执行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严厉打击各类破坏生态环境行为。2021年,共查处案件40余件、罚款120余万元。关闭或搬迁全县禁养区内规模养殖场149家。“过去乡镇污水直排到河里,近年来县财政先后投入近5亿元,建成城乡污水处理设施50个,实现乡镇污水处理厂全覆盖和达标排放,河水清澈了,环境美丽了,群众会心地笑了……”宣汉县生态环境局局长王小伟介绍道,“今年,我们准备在毛坝镇,投入500余万元对污水尾水通过建设人工湿地进行二次处理,实现净化后排水达到地表水标准,以后逐步在全县所有乡镇实施。”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5-24
(记者 袁城霖)“以前全市12座小型水库库容总和仅600万立方米,而这座中型水库总库容达1190万立方米,几乎是小型水库库容总和的两倍。”5月19日,站在寨子河水库大坝上,万源市水务局副局长邱志刚感慨万分。2020年初,寨子河水库启动供水后,万源城区及周边3个乡镇20万老区人民终于有了稳定可靠的水源。  眺望寨子河水库深处,巍峨的山峰直插云天,那是寨子河水库水源地花萼山——川陕苏区时期万源保卫战主战场之一。当年护佑过红军战斗的山林,正滋养着老区人民。  放眼整个达州,这片烙下永不磨灭红色印记的土地,因地处大巴山暴雨区,加之水利设施匮乏,曾受到洪涝与干旱的双重困扰。新中国成立以来,老区人民拦河筑坝、劈山引水,向着“治水兴市”目标大步前进,筑牢经济社会发展基础。鸟瞰渠县柏林水库。 达州市水务局供图  兴建骨干水利工程未来实现“三库联防”,让渠江防洪更有底气  “4月已完成相关设施设备的检查维修,并进行防洪演练和应急队伍组建,5月开始24小时防汛值班。”走进州河干流上的大型水库中型电站江口水电站,宽阔的水面碧波荡漾,州河3条支流在这里汇聚,电站防洪调度中心主任李偲告诉记者,防汛工作已布置就绪。  1992年竣工的江口水电站防洪库容1.08亿立方米,是目前州河上最大的调峰水库。它与同在州河上的金盘子水电站、罗江口水电站等水利工程联合调度,在渠江流域防洪中发挥重要作用。2021年,渠江流域遭遇6次大暴雨洪灾,达州全市无一人因灾伤亡。  这种拦洪能力是几十年前难以想象的。兴建水利工程防水患,一直是老区人民的迫切愿望。  狠抓骨干水利工程建设,更强的防汛调度能力正在加码。  “嗡嗡嗡”“嗒嗒嗒”……19日,州河支流前河上,总库容1.6亿立方米的土溪口水库施工现场,制浆机运转和钻头掘进的声音在峡谷里交织。“正在进行大坝左右岸肩和坝基浇筑前施工,预计今年11月进行大坝浇筑。”项目生产经理叶建东说。  大型水库施工现场不止一处。30公里外的万源市固军镇大桥村,河边运载砂石的重卡和水泥罐车密集往来,总库容1.27亿立方米的固军水库已完成砂石骨料加工及混凝土拌和系统建设,正加紧导流洞的开挖,计划10月启动主体工程建设。  这两座列入全国172项重大水利工程的项目,在渠江防洪体系中被寄予厚望。“未来,土溪口水库、固军水库与江口水电站一起实现‘三库联防’,州河防洪调度能力成倍提升,防洪更有底气。”达州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说。  让老区人民喝上安全水用丰沛的灌溉用水,保证粮食产量连年全省第一  治水兴市,必须构筑保障防洪安全和供水安全的“铜墙铁壁”。  生物观测池、过滤池、清水池……走进宣汉县君塘镇明月自来水厂,全新的环境和设施设备让人眼前一亮,而絮凝沉淀、斜管沉淀等净水工艺又让人感受到饮水安全。  “君塘镇以前有3个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供水厂,随着时间推移设备已简陋陈旧。通过供水工程建设,全新的自来水厂能够通过100余项水质检测指标,日均供水3700吨,满足全镇3.1万居民对高质量饮水的需求。”宣汉县乡村水务有限公司党建办主任符雪刚说。  高标准供给生活用水,在达州,仅宣汉就建成“千吨万人”水厂18家,覆盖40余万人。川陕苏区时期缔造“一县成军”革命传奇的宣汉县,让老区人民喝上了安全水。  不止生活用水有保障,作为农业大市,保证灌溉用水是重要工作。  开车驶入开江县稻渔现代农业园区,沿途只见连片规整的稻田中插满绿油油的秧苗。当地在田中发展稻虾、稻鱼、稻蛙、稻鳖等高经济价值农产品,正加快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如今已建成7.6万亩。农业大手笔之所以实现,得益于宝石桥水库充足的蓄水量,让养殖业主吃下定心丸。  “从1958年动工兴建,到上世纪90年代末完成扩建,水库总库容达到1亿立方米,常年蓄水保持在6000多万立方米。”宝石桥水库管理处副主任朱宏刚介绍,2018年,通过清淤、硬化改造及修建新渠,水库灌溉面积达19.9万亩,控灌开江全县60%以上的耕地。  一渠活水润乡野,建渠疏浚不止在开江。  达州市水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市已建成各类水利工程46.84万处,包括大型水库2座、中型水库12座、小型水库492座,总灌渠长度达2896.61公里,有效灌面达306.08万亩。“如果把大中型骨干水利工程看作树干,灌渠就像散开的树根一样扎进广袤的巴渠大地,引调一湾湾清水浸润良田。”达州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农谚说“有收无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肥”,达州粮食产量连续9年位居全省第一,水利建设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政策点击  加快建设重大水利项目2021年8月  四川省政府印发《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包括完善基础设施网络,建立革命老区振兴发展重大项目库,支持将交通、水利、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纳入国家和省相关规划,具备条件后优先启动建设。加快建设向家坝灌区一期、亭子口灌区一期等工程,加快推动引大济岷、长征渠引水、毗河供水二期等重大水利工程开工建设。2022年  达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重大水利项目建设,全力推进土溪口和固军两座大型水库、“6+2+4”中型水库建设。  更好地配置水资源,达州谋划川东北渝东北水资源一体化配置,即以大中型水库为主要水源,沿川东平行岭谷从北向南引水,受益范围除达州市域外,还涉及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和重庆市梁平区、垫江县、开州区等地,覆盖人口约580万人,灌溉面积达300万亩。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5-24
四川三农新闻网达州讯(通讯员 魏家明)邻水“5·9”疫情暴发以来,大竹县疫情防控形势异常严峻。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防控总体战中,大竹市场管局将“四心”作风教育整顿与疫情防控相结合,彰显攻克时艰、敢打硬仗、挥播汗水的担当,他(她)们披星戴月、昼夜兼程、舍小顾大,他(她)们是应急的能人、防控的忙人、抗疫的超人,他(她)们没有感天动地的惊人壮举,却有感人肺腑的点滴故事……静态管理的“吹哨人”。大竹县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指挥部7号通告发布后,185名监管干部走进乡镇街道,足迹遍布大街小巷,所有商家门店按下暂停键后,才拖着疲惫的身影回家。              核酸采样的“热心人”。在全域核酸采样点,97名监管干部分4轮赴13个采样点,维持采样现场秩序,帮扶老弱病残人员,协助采样点信息录入,守护一米线距离,直到送走最后一名核酸检测人员才离开。                    稳价保供的“贴心人”。发放《告诫函》2000余份,对重要商品和生活必需品价格行为进行全面检查,贴心查看采购票据、销售清单、明码标价等情况,15个价格工作专班检查经营单位580家次,未出现价格异常波动现象。  敲门行动的“细心人”。100余名监管干部2日3轮对东方家园三期、原轴承厂家属院、金穗街居民拉网式入户排查,细致入微地排查是否往(返)疫情中高风险地区、是否进行核酸检测、是否接种疫苗、是否落实隔离制度,共计排查8700余人,排查率达100%。  防疫物资的“保障人”。5月16日,杨通乡静态管理后,防疫物资紧缺,局长刘孝春带队及时送去防疫物质帐蓬6顶、84消毒液50斤、洗手液50桶、服装20件、方便面30件、矿泉水60件,及时保障该乡应急防疫物质。交通卡口的“把关人”。130名监管干部和24名督导员连续3个月24小时不间断轮流值守高速路8个交通卡口,严格执行省外入(返)竹人员扫入川码、查验“三码一报告”,严格管控广安、邻水来(返)竹人员,查验进口冷链运输车辆“三证明一报告”,把实“外防输入”风险的责任关。        重点场所的“守护人”。全局监管干部按路段、街巷编队,对零售药店、餐饮场所、农贸市场、冷链物流等重点场所全覆盖巡查,督促业主执行消杀制度、进场扫码“四件套”制度、停止举办50人以上聚集性宴席,累计劝退聚集性宴席10起260桌2600余人。  投诉举报的“疏导人”。落实专人负责12315投诉举报平台管理,24小时电话响应,处理投诉举报110件,化解处理疑难信访5件,确保疫情防控期间消费投诉零障碍,消费维权中心及时受理、分流、处置、反馈等工作,对疫情恐慌做好心理疏导,保障群众诉求及时妥善解决。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05-23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王晓林  五月农事忙,麦黄喜开镰。日前,笔者在大竹县周家镇柳州村四组看到,一望无际的麦地里,仰头饱满的穗枝铺满了麦床,农机手驾驶着收割机正在田间地头来回穿梭,伴随机器的轰鸣声,“吃”进麦秸,“吐”出麦粒。同时,由达州市农业农村局、大竹县农业农村局共同组成的专家组成员正在对该镇推广的川麦59良种小麦高产技术进行测产验算。村民在对脱粒后的小麦装袋  在柳州村池塘塝开阔处,三三两两的村民顶着烈日将袋装的小麦搬运到院坝扬场、翻晒。四组村民田克成看着一地的金黄,满脸都是丰收喜悦:“去年9月份,我家流转了5.2亩土地用来栽种小麦,期间既管理又务工,七、八个月时间就挣了1.8万多元。”  去年秋收刚过,该镇党委、政府为答好“土地谁种”这个问题,决定利用冬闲地空的时机,通过引进业主流转土地,积极引导农民广泛参与,构建起镇包村、村包组、组包户的三级联动机制,大力推广小麦种植,促进小麦产业增产增收。  据该镇分管农业工作的人大主席冷奇德介绍,经过科学论证,补贴生产资金10万元,统一采购了川麦59良种小麦,免费提供给农户种植。通过大力推行“村党委+专合社+农户”发展模式,并成功引进种植业主石庆顺前来承包土地,在柳州村连片发展小麦面积520亩,惠及农户126户。  为协调解决小麦种植过程中的问题,由镇人大代表、高级农艺师杨飞牵头,组织镇域农技专员、土专家、田秀才等成立农业技术指导服务团,深入田间地头蹲点,对播种、施肥、田间管理等进行技术指导,确保小麦丰产丰收。  据市县两级专家实地测产,该镇小麦亩产实现307.12公斤新高,改变了多年来小麦产量低的现状。“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强化技术保障,增强农户种植小麦的积极性,确保全镇小麦播面超过3000亩。”县人大代表、镇党委书记王雷对今后小麦产业的发展信心满满。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5-20
 (记者 袁城霖)5月7日,宣汉县天生镇新芽村,秧田里排满了嫩绿的秧苗。村民向森林驾着插秧机在田里忙碌,一亩田的秧苗只需 15分钟就栽完了。“比人工栽秧效率提高了10倍都不止,一亩秧田可省下人工费300元。”向森林说。  宣汉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近年来,该县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条件改善,推进高标农田建设,整合项目资金1.5亿余元,建设田网、路网、渠网三网配套,实现“田成方、土成形、渠相通、路相连”和“旱涝保收、宜机作业、高产稳产”目标,推广实行宜机化作业,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以前的‘豌豆角田’现在成了层层的大梯田,山坪塘和沟渠修到了田地边,硬化道路修到了家门口,农田宜机化建设铸起了‘聚宝盆’。”胡家镇鸭池村村民赵全昌说。宣汉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县已累计建成“旱涝保收、宜机作业”高标准农田总面积71.56万亩。  良田为机械化推广奠定了条件。宣汉县农机化推广站副站长汪久鸿介绍,实施农机购置补贴以来,一大批先进适用的农机具得到推广应用,一批新兴新型职业农民也应运而生。截至目前,宣汉县已经建立各类合作经济组织392个,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00余人,有效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统计显示,宣汉全县农机总动力已达61.5万千瓦,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主要农作物耕、种、收全程机械化水平达85%以上,在推进农田宜机化改造项目区则达到100%。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5-17
四川农村日报讯 赵毅 刘迅 余策 记者 杜铠兵  护林员,一群行进在崇山峻岭中坚守绿色梦想的人。  余建华今年54岁,是达州市渠县国有林场白蜡坪工区管护职工。1986年至今,36年,他守护着这片林场,有如一头守护青山的“老黄牛”。  如今这郁郁葱葱的莽莽群山,正是他们用汗水浇筑的作品。近日,记者走近余建华,倾听他的护林故事。余建华正在发放森林防火宣传单。 受访者供图巡山护林每天里程超过20公里  余建华的父亲是渠县国有林场第一代林业人。从小,他就跟着父亲披星戴月、日晒雨淋地巡山。1986年,18岁的余建华也成为了一名林场职工,接力父亲的巡山护林工作。  巡山护林工作看似简单,实则复杂而艰苦。余建华如今守护的白蜡坪工区管护面积5300余亩,林地与耕地、居民聚集地等交错分布,地形复杂,人员活动频繁,管护战线长,管护难度极大。  简单吃过早饭,穿上巡护马甲,手提砍刀,背上水壶,余建华就朝山里走去,开启一天的巡护工作。走累了,就在山石上歇歇,饿了就吃点干粮。就这样日复一日,每天巡护时间达8个小时以上,巡护里程超过 20 公里。每年磨破胶鞋近10双,摔倒擦伤是小菜一碟,蜂蜇蛇咬已习以为常。  “喜欢呼吸山里清新的空气,喜欢山里一年四季不断变幻的颜色,喜欢脚踩青石时的踏实,喜欢蹲守林间时的悠闲。”余建华说,巡山护林苦中有甜,自己深爱着这份工作。凭着这份热爱,余建华在林场一干就是36年。示范影响让更多村民成为志愿者  每到森林防火期,余建华随时都紧绷着神经。每天都在山里忙碌着,或是在入山检查卡口登记检查进出人员和车辆,或是走村入户发放森林防火宣传单,或是在重要路口放置防火警示牌。  而在春节、清明节和中元节等重要时段,他都要坚守在入山要道路口,杜绝火种入山,不敢有丝毫懈怠。有时还要在墓地旁蹲守,遇到有人来祭奠,他会及时上前制止违章用火并耐心做群众的说服教育工作……  平日里,余建华总爱到辖区村民家里去坐坐,宣传防火知识的同时也喜欢和村民拉拉家常,在村民聚居区开院坝会。时间久了,村民们也把余建华视为家人。  在余建华的示范影响下,林区附近的很多村民都成为了护林志愿者。发现有人在林区焚香祭祀、玩火等违章用火行为时,村民们也会第一时间制止并告知余建华,接到消息后余建华就会和同事们迅速赶往现场处置。这些年,余建华所守护的渠县国有林场白蜡坪工区从未发生过一起森林火灾。无悔坚守筑牢森林资源安全线  护林员主要肩负着森林防灭火工作,同时还承载着保护林木、林地,监测、防治森林病虫害,保护野生动物、珍稀植物,育苗、造林等重任。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林区盗伐现象时有发生。为有效打击辖区时常出现的盗伐现象,余建华和同事们常常在灌木丛中蹲守到深夜。其中一次,凌晨1点多,几个盗伐者作案时正好碰到蹲守在此的余建华。余建华立即上前制止,吓得对方落荒而逃。在追赶时候,余建华不小心被树枝绊倒摔下坡去,导致腿部骨折,在家躺了半个多月才勉强能站起来活动。  作为护林员,这些年,余建华默默坚守在造林、护林一线,共植树造林1万余株,参与制止、清理盗伐案件40余起,参与打击非法狩猎案件20余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守护着国有森林资源,守护着一片片绿水青山、金山银山。  因其工作踏实、表现突出,余建华多次获得渠县“护林防火先进个人”“先进工作者”等光荣称号。余建华说,自己会初心不改,一如既往地尽忠职守,用实际行动站好每一班岗。  “正气源于清流,勇敢来自责任,平凡积累伟大。”渠县林保中心党组书记、主任陈红说,多年来,国有林场涌现出了很多余建华式的护林英雄,他们这种吃苦耐劳的“老黄牛”精神必将感染着一代代林业人,激励着大家把生态文明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5-11
(张平 陈维森)“轰!轰!轰!”近日,达州市宣汉县天生镇新芽村村民向森林驾驶着插秧机,约15分钟后,一亩田的秧苗就栽完了,秧田里排满了一行行嫩绿的秧苗,在阳光下焕发着勃勃生机。“现在实行了农业机械化,不仅节省了人力,也提高了效率,比原来人工栽秧提高了10倍都不止,以前两个人一天不歇气栽一亩秧,现在机器插秧只需十多分钟,一亩秧田只算栽秧就可以节约300元,机械生产确实轻便、快捷、高效。”向森林一边驾驶着插秧机,一边由衷地说道。这是宣汉县大力实施“五良”融合产业农田宜机化改造促进农业现代化的一个缩影。宣汉县地处四川东北部,属于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七山一水二分田”是突出的地貌特征。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和自然灾害严重制约了现代农业大发展。近年来,宣汉县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条件改善,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广实行宜机化作业,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为保障粮食安全打下了坚实基础。宜机化作业水稻集中育苗现场 小田并大田  推进农田宜机化“以前的‘豌豆角田’现在成了层层的大梯田,山坪塘和沟渠修到了田地边,硬化道修到了家门口,农业宜机化建设为我们农民铸起了‘聚宝盆’!”胡家镇鸭池村村民赵全昌说。一直以来,旱地零星小块,稻田湿害严重,低温、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严重制约了宣汉现代农业大发展。近年来,宣汉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探索破解农业生产难、行路难、运输难等瓶颈,加速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坚持“统筹规划、连片推进、突出重点、建管并重”的建设原则,采取“政府推动、部门主动、多方联动、乡村齐动”工作举措,整合项目资金1.5亿余元,建成田网、路网、渠网三网配套,成功探索出了盆周山区独具特色的“长藤结瓜、串点连线”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推广宣汉独有的“U型渠”专利技术。建成后的单个田块面积大于2亩,实行“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配套,实现了“田成方、土成形、渠相通、路相连、机能进、物能运、旱能灌、涝能排”和“旱涝保收、宜机作业、高产稳产”目标,集成了区域适宜化、水系优先化、坎埂牢固化、表土复位化、淹水调平化的“五化”标准技术体系,极大降低了建设成本,破解了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高的难题,打造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样板。目前,全县累计建成“旱涝保收、宜机作业”高标准农田总面积71.56万亩,配套田间存贮池7.1万立方米,田间管网18.94万米,建设农村机电提灌站286个。已完成“五良”融合产业宜机化改造5500余亩,新增耕地面积350亩,开垦复耕撂荒地1500亩。同时,已在原红岭镇湾桥村、界湾村、松岩村、豆城村、原明月乡平等村、大渔池村、重石村、明月社区等地整乡加速推进“五良”融合产业农田宜机化改造,为全程机械化生产谱写新的篇章。水稻直播种植现场 “铁牛”代耕牛  实现农业机械化“这些年我们县集中打造高标准农田,机器通达率可以达到90%以上,土地利用效率和集约经营水平大大提高了!”正在田间劳作的君塘镇大渔村村民桂刚说,“我流转的1000多亩田地,全部实现了农业机械化,耕、种、防、收、管等环节全部使用机器作业,用工少了,赚钱却更多了。一亩田用机械化生产可以节约成本600元以上,我流转1800亩人工成本,每年就可节约一百多万元。”据县农机化推广站副站长汪久鸿介绍,从2004年实施农机购置补贴以来,宣汉县依托惠民政策的刺激、撬动和引导,一大批先进适用的大、中、小型农机具得到推广应用。目前,在全县所有乡镇基本实现“铁牛”取代耕牛,耕整机已成为家家户户必备的生产工具,基本解决了机耕的问题。在坝区和条件较好的地方,大、中、小型插秧机、播种机、收获机也如雨后春笋,得到突破性推广应用,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高效农机具也迅速跟进。  截至2021年底,共采购了耕作机、播种机、植保机、收割机、园区管理机5个大类机型221台套,为农机专合社、种植大户建设机库棚13个。农机总动力已达61.5万千瓦,全县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实际达到60.98%,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主要农作物耕、种、收全程机械化水平达85%以上,在推进农田宜机化改造项目区,当地农业机械化水平由60.98%提高到100%。水稻全程机械化机插秧“13444”浆泥育秧先进技术和“公司+专合社”流转经营型、“大户+农户”托管服务型、“能人+农户”互助作业型、“农民+项目机具”股权量化型“四种模式”作为先进实用技术和经验已在全省丘陵山区推广复制。2021年宣汉县胡家镇被认定为“四川省五良融合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庙安镇现代农业园区 农民变工人  促进农民职业化“以前,我种田靠人力,一年到头累死累活,除了肥料、农药、种子,所剩无几。这些年,我借助上级项目支撑,投资1000万元,改造了宜机化田地1500亩,试验播种的300多亩油菜喜获丰收。”胡家镇鸭池村村民袁军坦言,“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实施农田宜机化改造项目,拓展优质粮油生产、加工、销售链,为发展宣汉现代农业,带领当地群众共同致富做出更大贡献!”与袁军一样,大成镇马滩村的四川绿茵州牧业有限公司业主李鑫春为发展蜀宣花牛特色产业,在大成镇积极参与项目实施,投资1500万元改造田地2000亩,引进优质牧草品种,实现了牧草栽种、管理、收割、加工全程机械化,并促进了22个养牛合作社、肉牛屠宰加工、冷链物流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现在,随着农业宜机化水平的提高,一大批过去仅靠体力和原始生产工具的传统农民变身为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产业工人,新型职业农民应运而生。君塘镇大渔池村村民桂刚,2013年大学毕业后回乡创业,创办了大渔村水稻种植合作社、宣汉县海平种植家庭农场及宣汉县丰收农机专业合作社,与其父亲的宣汉桂花米业公司强强联营,从最初流转500亩发展到至今1800亩自主规模经营,建成了达州市第一个集生产、烘干、加工、销售于一体,具有完整产业链条的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桂刚在经营好自身流转田地的同时,还在周边乡镇、县(区)托管服务水稻、玉米、油菜上万亩,实现了业主和农户双丰收的良好局面。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宣汉县出台了多项举措,在土地流转、金融信贷等方面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扶持力度,建立农技人员跟踪联系服务制度,加大培训力度,支持他们创办各类经营实体。截至目前,该县已经建立各类合作经济组织392个,全县现有70%的乡镇建立农机专业合作社共26家,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00余人,有效推动了现代农业大发展,为宣汉争创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勇当达州振兴“主力军”作出了积极贡献。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5-10
新华社成都5月6日电(记者 卢宥伊)清晨5点多,农民工何川摇醒在一旁熟睡的妻子汤文淑,开启新的一天。麻利地洗漱、烧水煮面,吃过早餐,在微亮的天光下,夫妇俩骑摩托前往位于四川省达州市的建设工地上班。天亮,和水泥、搅砂浆、砌砖头,大口干饭,再和水泥、搅砂浆、砌砖头,天黑。建筑工地的日常是机械的、枯燥的,作为在中国走南闯北盖高楼的农民工何川,这样的生活已经过了30年。4月29日,工地劳动间隙,何川展示自己的午饭。 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然而作为自媒体人的“农民工川哥”,这是第三年。2018年起,平时就爱发社交媒体朋友圈的何川捣鼓起短视频,内容多是川哥川嫂每天最开心的时刻:午休“吃播”。一口川音,两张带着汗水的笑脸。用最简单的方式记录自己的生活日常,“农民工川哥”在全网慢慢积累了近200万粉丝。工地毛坯房里,砖头垫成凳子,木头箱子当桌子,一口热气腾腾的电饭锅,一盆油水十足的炒肉,面前半米是三脚架上的相机。夫妇俩在镜头前有说有笑,川哥将锅里的米饭分给川嫂一半后,便直接端起电饭锅“刨”饭,不时还夹起一片回锅肉凑到镜头前馋馋网友,两人一顿起码能干掉八两米饭。何川想不明白,为啥这么多网友爱看一个工地上的泥瓦匠“干饭”和砌房子。“我这个人长得不好看,也没啥文化,但是我很阳光,也热爱劳动。”何川归纳总结自己的优点,寻思可能大家都喜欢爱笑和勤奋的人。4月29日,何川在工地上工作。 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20世纪80年代,十几岁的川哥跟着亲戚学抹灰,23岁娶了老婆,川嫂觉得跟有手艺的人过日子不会饿肚子。21世纪初的东南沿海,工厂与高楼拔地而起,“进城打工”成了农民发家致富的重要途径。2003年,川哥川嫂加入南下务工大军。两口子在福建租住10平方米的工棚、在高空爬脚手架抹灰,修建了数不清的摩天大楼,一干就是近20年。川哥川嫂经历了中国城镇化的时代浪潮,也是中国经济腾飞的建设者。2016年底,夫妇俩用攒下的钱全款在老家买了一套80平方米的房子,用“一把砌刀”筑起了属于自己的小家。2018年初,从事自媒体的儿子何松林建议爱玩手机的父亲记录自己的工地生活,何川注册了“农民工川哥”的账号。川哥的流量从未爆发式增长过,后台数据分析显示,其粉丝构成主要为在外务工群体和学生。几年来,粉丝一点一滴的支持和鼓励,成为他最终坚持下来的动力。“其实最开始拍视频的时候,出镜感觉很紧张。”何川的手机里存满了网友的留言和私信截图,不少网友留言关心他的生活质量,感谢让他们看到劳动人民的付出,以踏踏实实干活而光荣。“被别人关注和认可,是很开心的一件事情,有时候看留言也能学习新东西,慢慢也就爱上了分享。”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1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数据看,全年农民工总量29251万人。他们的辛勤劳作,支撑起了城市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川哥的视频不仅聚焦于“吃什么”,也乐于分享“怎么活”。两口子月入过万,但生活十分节俭,“早饭煮挂面成本3元,一把挂面能吃很多顿”。此外还会记录工地的工资怎么算、工友一天能背多少水泥、高空作业如何保证安全、大龄农民工何去何从……川哥会和网友认真分享、讨论。4月28日,何川和妻子汤文淑在家中看电视。 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许多网友被川哥的乐观、开朗激励向前,也看到了普通人靠双手创造的美好生活:换下灰扑扑的工服后干净清爽地吃炸鸡;住在窗明几净的楼房里,每天通勤十几分钟上下班;关心和自己息息相关的政策走向;时不时为生活中的“小确幸”开怀大笑。夫妻俩的工地随着中国最新的发展而变化。随着西部城镇化建设加快,他们也成为农民工回迁潮的一员,在老家能找到不错的“活路”。现在,两人在四川达州市高新区一个数字经济产业园修建工地干活。川哥最喜欢修学校的活。他说,上次他参与了达州中医药职业学院图书馆的建设,学校里有大大的篮球场,看到年轻娃娃在里面打篮球,心里面特别满足。他现在就想好好工作,把小儿子供出来,最好能上个好大学。“只要是劳动,就光荣。”川哥对自己的职业充满骄傲。在某短视频主页上,川哥的个人简介写着:“努力赚钱养家,也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新华社 | 分享: 2022-05-10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张平 文/图  近日,笔者在宣汉县东乡街道秧田村3组村民徐桂林家看到,几台挖机甩开长臂,正在开挖猪圈地基,徐桂林正指挥着挖机司机施工作业。一旁的群众告诉笔者:“徐桂林年纪轻轻,有文化,有闯劲,他带领我们发展土猪,让我们致富有门路。”  徐桂林,今年25岁,四川省珍农人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徐桂林正在喂猪。  2019年他从内江师院水产养殖专业大学毕业后,本想回乡创业的他,只身来到湖南岳阳市,在洞庭湖与人合伙搞小龙虾养殖,同时为当地渔民提供水产养殖技术服务。经过几年的打拼,他的工作进入正轨,每年收入15万元,还培养了代理商,工作轻松了。  徐桂林一直关心着家乡,想回老家创业。2021年,为防止优良土猪基因流失,他响应县上“一村一项目”政策的号召,回到家乡,牵头成立四川省珍农人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采用“公司+村集体经济组织+家庭农场+终端消费者”的经营模式,改良和培育“中华土猪”猪种。目前,第一代杂交土猪试验成功。  “2021年卖了40余头猪,发展了种猪30余头,年产值达到12余万元。”徐桂林说,“土猪深受市民喜爱,年底供不应求,很多上海、深圳、河北的朋友在网上订购。”  “桂林给我提供猪种,给我联系砖头修猪圈,还联系买主……”谈起今天的致富路,秧田村3组村民徐昌英指着圈里20余头大小土猪激动地说。徐桂林正在防疫。  知恩图报,回馈社会。2019年7月,徐桂林资助了西昌市盐源县树河镇朋友罗斌的两个侄子,每期给予1000年资助,平时还给他们买一些书籍寄过去。2020年5月,徐桂林了解到母校内江师范缺少消毒物资,马上购买价值1万元的消毒粉等物资,通过物流捐赠给母校。  “虽然回家创业困难多,很辛苦,但是我的根在这里,有乡亲们在,我心里踏实,看到乡亲们养殖土猪挣了钱,我心里高兴……”徐桂林告诉笔者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5-10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周金泉4月23日-25日,科技下乡万里行专家服务团大豆10团和水稻23团赶赴达州市渠县、大竹县,为大户和种业公司解决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及大豆、水稻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为他们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和技术指导。  大竹县高穴镇长征村,针对一个大户在去年将春大豆夏播导致大豆全部霉烂、颗粒无收的问题,10团首席专家吴海英建议:“春大豆宜在5月上旬之前播种。以后种大豆一定要弄清楚品种的类型,根据品种类型在高产播期内播种。”  吴海英还了解到,大竹县丰腾农机专合社朱天容去年在玉米行中套种大豆,玉米大豆带宽仅1米,却种了1行玉米、2行大豆,没有多大收成,影响了今年的积极性。吴海英于是对症施治:“这个问题在于玉米与大豆的间距太窄,导致玉米对大豆荫蔽严重。今年推广的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其技术要点在于:品种选择、扩间增光、缩株保密、科学施肥、控旺防倒、机械收获。”  水稻23团首席专家刘福平,建议种植大户主要从3个方面增加收益:一是种植适宜直播、机插的专用品种,精细管理提高产量;二是选择适宜当地的优质稻品种提升稻米品质或发展订单农业等提高附加值;三是合理安排农事,拓展社会化服务等增加专合社收入。  在渠县、大竹县的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现场,服务团植保专家朱建义向种植大户介绍了玉米大豆可共用的除草剂“灭草松”,玉米专用除草剂噻吩磺隆,大豆专用除草剂氟磺胺草醚和精喹禾灵+氟磺胺草醚套袋;团队农机专家刘波向大家推荐了几款大豆玉米旋耕施肥播种机、玉米收获机及大豆收获机,并提醒大家买回来的新机子要自己调整行距;团队成员杨文英提醒种植大户,大豆刚出苗时应注意守鸟3~5天,防治鸟儿啄食豆瓣导致缺苗严重。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5-06
2331人!把防返贫监测精准到个位数四川农村日报讯 邓岚精 特约通讯员 王晓林  “非常感谢党委政府的救助!我家房子得到补助修好了!”大竹县清水镇老书房何家村九组村民侯昌林一家,去年“8·8”洪灾房屋严重受损,居住没着落,被临时安置在亲友家,其家庭存在致贫风险。很快,一家四口被纳入新增监测对象名单,而他们家的情况只是大竹县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帮扶工作的一个典型案例。  如何防返贫?怎样动态监测?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针对这一系列难题,大竹县创新思维,探索出了一套科学有效的监测帮扶机制。截至目前,该县928户2331人防返贫监测对象均安排了帮扶责任人,并且有了针对性的帮扶措施,没有出现一例脱贫户返贫或新增致贫的现象。兴产业 解锁群众“幸福密码”  “现在,我家的10来亩地都种上了白茶,我还在村里的巴蜀玉叶公司上班,儿子在外面打工。全家一年的纯收入就有三四万元,日子越过越红火!”4月21日上午,大竹县团坝镇白茶村13组脱贫群众邓中成谈起自家收入时一脸笑容。  发展产业是防止返贫致贫的根本出路。怎样因地制宜发展产业?随着乡村振兴的不断深入,大竹县构建了茶产业、茶经济、茶生态、茶旅游和茶文化互融共进、协调发展的现代茶产业体系。  “我们将进一步践行‘两山’理论,助力乡村振兴,让山乡增绿,让群众增收。”这是大竹县白茶产业委员会党委书记廖红军的执着追求与公开承诺。起始于2017年的大竹县喊山开茶文化节,到今年已是第六个年头。2022年3月19日,第六届喊山开茶文化节在廖红军的白茶基地——团坝镇的万亩茶园里如期举行。当前,大竹县共有白茶企业25家、专业合作社47户,种植白茶8万余亩,总产值突破20亿元。白茶产业实实在在成了当地群众一条就业致富的道路。  大竹县还依托白茶、糯稻、香椿、竹、苎麻等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快构建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产业体系。同时,利用财政衔接资金,安排监测户产业发展资金250万元,鼓励有条件的监测帮扶对象自主发展增收项目。促就业 架设群众“幸福长线”  大竹县月华镇玉皇庙村,五组脱贫群众李光军家里有两口人,生活不算富裕。“母亲71岁了,身体不好,正是花钱的时候,全家就靠我一个人打工挣钱。”面对笔者,李光军袒露心声。  据了解,全县像李光军这样的脱贫户还有少部分,为了确保他们不致贫不返贫,该县将他们纳入监测范围,实施针对性预防措施。当地以政策帮扶、干部帮扶等方式,为李光军找了份安稳工作,在扶贫车间——东柳醪糟公司上班。“在家门口就有活干,一年能挣两三万元,还能照顾年迈的老母亲,现在日子好过了!”李光军乐呵呵地说道。  大竹县采取“双轮驱动”模式,打通外出务工大循环,畅通就地就业微循环。通过扶贫车间、龙头企业、公益岗位等渠道,重点帮助脱贫户、监测户就近就地就业。同时,该县设立了200万元的专项资金,对年满16周岁及以上的跨省就业脱贫劳动力(监测帮扶对象),单程交通票低于500元的按票面价据实补助,等于或高于500元的按500元标准给予一次性单程交通补助。  迄今为止,大竹县实现脱贫人口和监测帮扶对象就业32720人,提供就地就近公益性岗位143个,其中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65个、防返贫监测对象78个。“接下来,我们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作为乡村振兴工作的头等大事,抓实巩固拓展、稳定增收、建设治理、资金项目四大行动,努力推动全县乡村振兴工作上新台阶。”该县人大代表、县乡村振兴局局长杨勇掷地有声。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4-28
(记者 袁城霖)作为一名“林二代”,1971年出生的罗元忠从参加工作到现在,身份发生了两次转变——从伐木工到护林员、再到景区管理员。  上世纪50年代,依托宣汉北部崇山峻岭间的部分集体荒山成立国营宣汉县五马归槽林场。1980年左右,林场实行企业化管理,靠砍树卖木材发工资。天保工程实施后,罗元忠完成第一次“转身”:放下刀斧和油锯,成为护林员。几年前,林场被纳入宣汉国家森林公园,罗元忠的身份再次转变,从护林员变为景区管理员。  “同样是靠林吃饭,不同年代的不同吃法,感受大不一样。”4月25日,接受记者采访时,罗元忠不停感叹。鸟瞰五马归槽国有林场,崇山峻岭间茫茫林海。樊孝海 摄身穿红色马甲巡山护林  10时许,在林场场部,一批身穿红色马甲、佩戴“小蜜蜂”、穿着黄胶鞋的职工正要去巡山护林。罗元忠是其中一员。  记者坐上他的摩托车。道路两侧古树参天、满目青翠。几分钟后,硬化公路到了尽头,记者随罗元忠下车步行。  眼前是一片苍翠挺拔的杉木林,踏上小径,罗元忠打开了话匣子:“这片山林,是一代又一代务林人种出来的。”  1957年,宣汉群众响应号召来到林场植树造林,罗元忠的父亲便在其中。“当时的条件非常艰苦,天不亮揣着窝窝头上山,要天黑了才回去。”罗元忠说,“林一代”多是20多岁的年轻人,血气方刚。经过20多年的辛勤耕耘,昔日的荒山野岭变成2万多亩的茫茫林海。  1980年左右,林场实行企业化管理,自收自支,要靠砍树给职工发工资。  “父辈辛辛苦苦种下的树,我们是看着它们长大的,很不愿意砍,但为了生计,又不得不砍。”  树木砍倒后锯成规格材,剥皮晾干后,运至固定的木料搬运点,再由周边的村民扛到20多公里外的火车站,外运出省,“职工砍树木心痛,村民扛木料辛苦,挣这份钱很辛酸。”造林护林成果逐渐显现  这种情况,随着上世纪末天保工程的实施有了改变。林场重回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发展之路,首要工作便是造林。  “这一大片都有我种下的树。”在小径上,罗元忠手指画出一大块圆圈。当时,罗元忠被分配到林场的月亮坪工区,正是脚下这块地方。  “我们的工作是保证工区范围内每亩地种树300多株。”罗元忠和工区的15名同事一起,一头扎进植树的浪潮中,并且24小时巡逻。  造林护林成果逐渐显现。达州市林业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天保工程实施后的前10年,五马归槽国有林场共造林2800余亩,实施封山育林18600亩,森林覆盖率上升至96%。  林场恢复,罗元忠很欣慰,让他更兴奋的事情不久后水到渠成。  2015年,宣汉国家森林公园获批,其三大板块中就包含五马归槽景区,林场多了一块“牌子”。  “这是全体林场职工新的希望。”时至今日,罗元忠仍然记得当时的激动:“这意味着有资金补助、有项目建设。”  还有更多欣喜。年平均气温16.8摄氏度、负氧离子含量7903个/立方厘米、森林覆盖率达99.39%,这些数字成为林场的大卖点,吸引来四面八方的游客。  罗元忠和同事也因此多了新的身份——景区管理员,向游客宣传森林防灭火和保护野生动植物知识,“还是靠这片林场吃饭,但吃饭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更大的发展机遇正奔向这片茫茫林海。去年,宣汉县决定依托五马归槽国有林场的森林资源,打造月亮坪森林康养旅游度假区。  跟随罗元忠在小径上前行100多米,记者看到工人正用锄头、钢钎开出一条泥土路。“这原本是一条小路,现在要拓宽到两米,铺设青石板,作为度假区的游步道。”同行的宣汉县委宣传干部张平告诉记者,毛坝场镇至林场道路加宽工程不久将竣工,会极大方便游客从宣汉县城到度假区。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4-27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罗敏4月24日,全国首届全民阅读大会乡村阅读推进论坛暨2022“新时代乡村阅读季”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论坛现场,发布了“乡村振兴十大阅读推广人”名单。达州市达川区芬芳家庭农场总经理、万家镇五洞村农家书屋管理员苏小伦作为我省唯一一名推广人入选。苏小伦(中)进行种植技术现场教学。资料图片  1991年出生的苏小伦大学毕业后,响应国家号召,回乡当起职业农民。他把农家书屋“搬”到田间地头,以果园授课等方式免费推广监控滴灌覆盖、秸秆无害化还田、无人机病虫防治等新技术,并与县市区农业技术推广学校及大专院校寻求合作,自2018年以来举办70余期农业技术培训班,培训人员超过5000人次。同时,他推广农村电商,在农家书屋开办直播电商平台,越来越多的农民在他的带动下增收致富,村里也逐渐形成了读书学习的向上风气。  “此前村民在种养过程中大多凭经验,现如今通过阅读,使越来越多的新品种、新技术得到了推广,也让农民看到了搞特色现代农业致富的希望。”作为村里为数不多返乡创业的大学生,苏小伦说,时代要求我们必须提升自己的农业科技水平,拓展思维、敢于创新,为农当自强。“作为一名新农人,我将继续积极引导农民群众养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好习惯,让耕读传家的文化精髓继续传承发扬。”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4-27
  四川三农新闻网达州讯(通讯员 魏家明)4月25日,大竹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在四楼会议室举行换装仪式。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任黎出席换装仪式并讲话,局党组书记张涵领学了《达州市市场监督管理行政执法人员制式服装着装管理暂行规定》,局党组副书记、局长刘孝春主持换装仪式。  此次统一换装是自工商质监、食药监、知识产权等部门整合组建市场监管局以来,全省首次配发统一的市场监管行政执法制式服装。此次换发制服色彩以藏青色、晴空蓝为主,搭配了国徽、盾牌等元素,标志标识文字统一使用“市场监管执法”字样,表明执法队伍身份,标志着市场监管队伍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正规化迈上了新的台阶。  上午9:00,现场全体执法人员身着新式执法制服,精神抖擞,意气风发,斗志高昂。伴随着嘹亮雄壮的国歌,换装仪式正式开始。局机关和市场监管所执法人员代表作表态发言,表示将以换装为起点,展现市场监管新形象,以换装为契机,开创规范执法新局面,以换装为号角,展现市场监管新作为。  局党组书记张涵要求,大家要把换装看作是一种动力、一种鞭策、一种鼓舞,不断增强为民监管、为民执法、为民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以此为契机,换出新作为、换出新面貌、换出新业绩,踔厉奋发、笃行实干,全力守牢市场监管领域“4+N”安全底线,拉升知识产权保护、质量发展、标准化建设“三条高线”,全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公正严明、人民满意”的市场监管铁军,让“市场监管蓝”成为奋力进军中国西部百强县第一方阵护航路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随后,张涵带领大家整齐列队,高举右手,面向国旗,进行庄严宣誓。铿锵有力的誓言,充分表达了执法人员奋勇争先的昂扬斗志、敢闯敢干敢拼精气神、忠诚为民的责任担当。  局长刘孝春指出,要把这次换装看作一种动力、一种鞭策、一种鼓舞,要以此次换装为契机,不断完善执法机制,健全执法手段,以更加精湛的执法能力,在市场监管执法领域创出叫得响、过得硬的工作经验,以新形象迎接新征程,创造新辉煌,努力当好规范市场秩序的“维护者”,市场监管领域安全底线的“守护者”,民营企业和消费维权的“保护者”,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任黎常委代表县委、县政府,对统一换装表示祝贺,向奋战在市场监管一线的工作人员致以亲切慰问。他希望:一是以新装增添光荣感和自豪感。制服代表担当,穿上新制服,应当满怀自豪、深感荣耀,市场监管执法人员统一着装开展执法,代表的是党和国家的形象,行使的是人民赋予的权利,守护的是法律的尊严。我们要倍加珍惜,以更昂扬的精神状态、更扎实的工作作风,推动全县市场监管工作走在前、做表率。二是以新装召唤使命感和责任感。牢记使命担当,充分履行监管职能,为群众排忧解难,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市场监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维护市场秩序上下功夫,在筑牢民生底线上下功夫,在贯彻依法治理上下功夫,进一步开创市场监管执法新局面。三是以新装赢得认同感和信任感。要进一步增强创新创业意识、争先进位意识,聚焦群众期盼和企业需求,对标先进,锚定一流,追赶超越,树立市场监管大竹标杆,打造市场监管铁军标兵,全面增强执法公信力,树立部门权威性,真正让执法制服“一尘不染”、让执法行为“一丝不苟”、让执法要求“一诺千金”,以实际行动赢得社会认可、群众信赖。四是以新装催生新风貌和新业绩。主动作为,担当实干,苦干巧干,以各类专项执法行动为抓手,全面依法行政、完善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行为,高标准、严要求、高质量落实各项工作,切实履行好监管市场、服务发展、打假维权、食品安全等职能职责,全力构建“队伍用心、组织放心、群众舒心、企业称心、社会安心”的大竹市场监管新格局。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04-26
(钟文博 记者 袁敏 袁城霖)达州是我省产粮大市,粮食产量已连续9年位居全省第一。4月18日,“行走新巴蜀”四川日报全媒体采访小分队走进大竹县粮油现代农业园区,记录发生在这片川东糯稻核心产区农田里的新鲜事。  园区内,印有“中国糯米之乡”的宣传牌随处可见。作为园区的绝对主角,去年糯稻的种植面积已扩展到2.5万亩。月华镇糯稻种植大户邓大江。卓峻帆 摄  “邓大江,先停一下,有记者找你。”大竹县月华镇爱国村的农技人员朝着水田方向大喊了一嗓子。“来了,来了!”伴随拖拉机的声音,正在犁田的月华镇糯稻种植大户邓大江扭头大声回应道,并把拖拉机停靠在田边,一个箭步冲上了田坎。  “一年一变其实都说慢了,这几年田里的变化太多了。”邓大江说,今年是他在家乡发展糯稻规模种植的第6个年头。6年间,通过覆盖全园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田块间的生产便道从开始的1米,扩展到2.2米,再到最宽处的3.5米。“路宽了,大机器才能进,不然田里怎么忙得过来。”如今,邓大江已购置了两台收割机、两台拖拉机,还配备了一台运送设备的轻卡。  路宽了,盯着秧田的“眼睛”也多了。在与记者对话时,邓大江的手机响起,园区信息化管理中心提醒他要注意近期秧田水情的管理。“以前是自己看秧田,现在多了双‘眼睛’帮忙看,让人安心多了。”  园区信息化管理中心借助覆盖园区的智能物联设施,对园区内气象、土壤、虫情等影响糯稻种植的环境因素进行实时监控。打开大屏幕,园区内各田块的实时情况尽收眼底,相关预警信息也可以与园区业主进行实时互通。  搭建农业产业科技创新平台、开展优质糯稻制种科技攻关、打造精品农旅融合旅游线路……大竹县粮油现代农业园区管委会主任汤庭兰细数着这片园区即将发生的新鲜事。“园区去年的总产值已达到10.8亿元,一‘糯’千金的大竹糯稻值得更多期待。”汤庭兰说。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4-21
四川三农新闻网达州讯(通讯员 王琴)大竹县计量测试所为减少聚集性交叉感染,针对疫情防控新要求,采取错峰、周末不打烊举措,顺利完成全县231台出租车计价器的强制检定工作。  出租车计价器作为一种用于贸易结算的强制性检定的计量器具,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司机与乘客的利益。此次检定严格执行疫情防控新规定,采取错峰、周末不打烊举措,逐一对其检定。在出租车登记备案后,检定人员严格按照相关规程,对出租车计价器的计程、续程、传感器等项目逐一检定,对有误差的计价器进行现场调试,确保计价器更精准、计费更合理,经检定合格后加装铅封、粘贴合格证。大竹县计量测试所充分发挥检定“天平”作用,在一年一度的出租车计价器周期检定工作上,加强检定力度、深度,保障消费者和司机的合法利益,减少乘客与司机的矛盾纠纷,促进出租车行业健康、有序、稳步发展,让老百姓坐车安心,进一步帮助大竹县树立文明城市形象。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04-20
  (记者 李传君)位于大巴山南麓的四川省宣汉县,“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地貌特征注定了它的发展需要比区域和地理条件优越的地区付出更多的艰辛。然而,宣汉县连续7年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并获“全国畜牧业重点县”“全国商品牛基地县”等荣誉,证明了其农业大县的地位。  多年来,宣汉县确立了以肉牛和粮油为核心,以“牛、药、果、茶、菌、粮油、生猪”等优势特色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体系。去年,宣汉县被纳入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宣汉将此项工作置于全县三农工作的中心位置,予以全力推动。  “我们决定通过园区化、设施化、融合化、绿色化、数字化等‘五化’来推动这项创建工作,‘五化’以园区化为核心和载体,其余四化为内容和手段。”宣汉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李海达说。该县目前已成功创建省、市、县级现代农业园区15个,共规划园区23个。资料图片  半坡村走出全新产业发展之路  胡家镇鸭池村位于半山坡上,从山脚往上,沿着一条主路朝村委会方向走,仰头可以看到呈“非”字形往两边展开的层叠梯田,田边全用水泥硬化,每块田边缘的一侧留有2米余宽的鱼池,其余地方为水稻种植区。田与田之间均有沟渠相连,水自上而下自流灌溉。  村党总支书记冯涌说,这里属胡家优质粮油现代农业园区,总面积1.4万亩,高标准农田面积达1.17万亩,核心区面积5000亩,2018年获国家级稻鱼综合种养示范基地称号。园区全域标准化建设、全程机械化作业、全面社会化服务构成了其全新产业发展特色。  核心区共有两家农机专业合作社、7家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及15家家庭农场。“起关键作用的是两家农机专业合作社,对核心区4000余亩稻田实行托管式经营。”冯涌说。托管分全托和半托,全托居多,即水稻生产过程中耕、播、收及田间管理4个环节全托,托管费每亩600元,农民当“甩手掌柜”,只待秋天往家运稻子就行,养鱼各环节也不用管,只管卖鱼时分钱就行。  这当然涉及利益分配的联结机制。因村集体负责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故而每亩每年需付给村集体30元;这30元是按照每亩养鱼产值的1%来算的,鱼按每亩300斤,每斤卖10元来算。另外的99%,农户与专业合作社“三七”分,即“137”模式。  不妨算一笔账,园区农户一年到头什么也不用管,每亩田的净得收入为:园区“云蒙米业”稻谷收购价为1.8元/斤,以亩产稻谷1000斤算,每亩水稻农民净得收入为1200元;养鱼每亩3000元收入,除去村集体30元后与合作社“三七”分,可得1300余元;两项相加为2500余元;加上秋季种的玉米、油菜及田坎、坡崖种的大豆,每亩可达3000余元。  据曾鑫介绍,宣汉全县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总面积71.56万亩,配套田间存贮池7.1万立方米,田间管网18.94万米。建成后单个田块面积大于2亩,实行“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配套,并实现了旱涝保收、宜机作业、高产稳产。  龙头牵引组建社会化服务联合体  来到君塘镇大鱼池村,新修的田间耕作道呈网格状将土地分割成方正的田块,水渠随着耕作道蔓延至田中。“去年水稻收割后,我们就开始了宜机化改造设计,从去年10月开始施工,要到4月底才能结束,得赶上5月初插秧。”宣汉县桂花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桂刚说。  作为龙头企业,桂花米业在横跨大鱼池村、万古村、平等村、桂花社区的君塘优质粮油现代农业园区流转了1500亩地,示范园区1万余亩粮油生产。作为落地实体,桂花米业组建了宣汉县丰收农机专业合作社,桂刚个人成立了宣汉县海平种植家庭农场。  示范的第一个要点就是全程机械化。对耕地进行宜机化改造更是首要任务。宣汉县今年对耕地宜机化改造的补贴政策很给力,制定了旱地最高1000元/亩、水田最高1500元/亩的标准,以及按此标准40%补贴给实施主体的政策。“我这里就是600元/亩。”桂刚说。  据桂刚介绍,宣汉县丰收农机专业合作社目前拥有一套机械化育秧流水线,每小时育秧800盘,可移栽40亩稻田,1500亩稻田40小时就可育完。另外还有大型拖拉机4台、插秧机6台、植保无人机5台、收割机4台、烘干机5台,另有3台烘干机正在安装。  示范的第二个要点是全产业链融合。桂刚说,仅种植环节,从育秧到收割,每亩总成本约六七百元,加上土地流转费500元/亩,每亩纯利润仅有300元左右。“主要靠大米加工提高附加值。”桂刚说,加工成大米后,每亩产值提高到3000元,纯利润也有1800元。  “所以我们鼓励全产业链龙头企业进入粮油生产领域,同时让龙头企业牵引组建社会化服务联合体。”宣汉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曾鑫说,目前该工作桂花米业已着手实施。桂花米业将整合县内4家大型农机专业合作社和若干家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依据宣汉县山区海拔高差的特点,按季节时差集中力量高效服务于县内各地粮油生产实体。  “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让联合体带动全县粮油产业发展起来,彻底解决农民种粮不赚钱的问题,同时让从事粮油生产的实体,以及农民和村集体都能有更高的收益。”曾鑫说。  “五星”创建为晋升国家级添彩  宣汉县常年肉牛存栏量超过17万头。该县正在打造以县城为核心、以大成等乡镇“肉牛养殖+优质粮油种植”、以南坝7家牛肉加工企业为驱动的“一核两驱”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共涵盖12个乡镇。其中位于大城镇瓦窑村等村的宣汉县肉牛现代农业园区已是四川省四星级园区。  “本园区以养殖宣汉本地培育的、被称为黄河以南第一个培育新品种的蜀宣花牛为主,并带动万亩牧草及万亩优质粮油种植,种养循环覆盖率达97.6%。”大城镇党委书记陈大双说。目前园区共建有29家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场,蜀宣花牛总存栏量1.05万头。  宣汉蜀宣锦宏牧业有限公司是29家中最大的一家,作为省级龙头企业,去年被评为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企业,目前正在申报省级核心育种场。董事长胡周成系毕业于智能控制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因此,这里充分体现了设施化、数字化、绿色化等概念。  进入公司,尽管养殖场就在眼前,但闻不到一丝臭味,周边也无粪便泄漏痕迹。“我们采用发酵床工艺,将锯末、糠壳等物质倒入牛圈,加入生物发酵菌,牛尿、牛粪随牛的活动与锯末、糠壳混合发酵,每3个月清理一次,不用加工都是很好的有机肥。”胡周成说。  曾鑫说:“园区其他规模养殖场均建有沼液存储池、干粪堆码池,配齐了生态厌氧发酵罐、干粪分离机、清运铲车、干粪运输车等设备,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100%,禽畜粪污综合利用率达100%。”不仅如此,整个园区秸秆综合利用率和农膜回收率也达到100%。  在锦宏公司的养殖场内,从饲料加工到粪便清理,整个过程都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化。“牧草揉丝、玉米粉碎,饲料搅拌以及投料饲喂,场内空气及温湿度在线监测与调控,都不需要多少人工。”胡周成说,机械化和自动化,大大降低了成本,为扩大规模化提供了条件。  走进设在园区的蜀宣花牛现代农业科技展示馆,除了一些有关蜀宣花牛的文化、科技及产品展示外,最抢眼的要算宣汉县县域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了,全县每个乡镇现代农业园区内每一个细项均可点击进入,可实时观看各园区各类监测系统发来的数据和图像。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2-04-18
四川三农新闻网达州讯(通讯员 魏家明)大竹县市场监管局在“四心”作风问题教育整顿中,注重抢抓民营经济发展工作,推动民营经济发展与“四心”教育紧密结合,促进全县民营经济“四高”发展。展“尽心”促进目标高远。紧扣县委“1245”总体部署,尽心做好民营经济发展调研论证工作,在反复征求意见的过程中,超前谋划,主动出击,勇于担当,敢于作为,按照突出地方特色、着眼大市场、内挖潜力、提升管理的思路,着力在壮大规模、提升质效、创新引领、优化生态上取得新突破,结合大竹实际制定了“134660”的民营经济五年发展高远目标。即:新增上市企业1户,新增行业龙头企业3户,新增特色产业集群4个,新增企业集团6家,市场主体累计达6万户,四川百强民营企业“零突破”。显“贴心”促进管理高效。运用川渝合作执法平台,深化川东北渝东北市场监管一体化合作方案,重点保护民营企业知识产权;跨区域远程协作,帮助一钢材企业处理重大货源质量纠纷,挽回经济损失112万元。持续深化“审批同标、监管同步、品牌同享、民企同台”合作理念,整体推进行政许可、食品药品安全、产品质量、知识产权等方面的跨区域协同,共同唱好市场监管助推民营经济发展的“双城记”。以优质服务贴心助力企业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高效管理制度。振“雄心”促进发展高质。以勇争一流的雄心,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重要决策部署,始终坚持把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引擎、主动力,围绕行政审批做“减法”、优化服务做“加法”、政策扶持做“乘法”、包容审慎监管做“除法”,全力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先后2次荣获全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先进单位”称号,《四川改革动态》2022第6期全文推广大竹县创新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经验。商标有效注册量4319件,有效专利授权1265件,中国驰名商标3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4件,各项指标位列全市前列。筑“戒心”促进关系高清。全面开展跨部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实现了“进一次门、查多项事”,最大程度地减少对企业经营的干扰。创新企业发展容错纠错机制,对首次轻微违规的企业和个体采取免于行政处罚和责令及时改正的柔性监管举措。依托政企恳谈、政策宣讲、调研走访等机制,为企业反映营商环境的“第一手诉求”畅通渠道,敬畏法纪规矩,构建起“只留清气满乾坤”的亲清政商关系,民营经济发展指数居全市领先水平。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04-15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