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记者 鲍安华 文/图) 11月1日 ,在第11届四川国际茶叶博览会上,享有“中国富硒茶之都”美誉的达州市首次举办了以“富硒巴山青,一叶天下倾”为主题的“2022年达州市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巴山青’推介会”,共有20家“巴山青”品牌企业参展,集中展示了万源、大竹、宣汉等地特色茶叶及万源富硒茶和大竹白茶等知名品牌企业茶品。推介会现场达州地理位置优越,生态环境良好,处于北纬30度的“黄金产茶带”,是全国三大“富硒”农产品产区之一、四川省唯一的天然富硒区,茶叶硒含量在0.24~0.67μg/g间,深受消费者喜爱。达州茶叶主要分布在大巴山南麓海拔600~1200m的缓坡山林中,“高海拔、低纬度、多云雾、无污染”的独特环境铸就了“富硒、高山、有机”的独特品质,多次在国际茶叶比赛上获得金奖。“万源富硒茶”“宣汉漆碑茶”和“大竹白茶”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大竹白茶”还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秀岭春天、巴蜀玉叶等6家企业茶产品获12个绿色、有机茶产品认证。达州巴山青展馆近年来,达州立足时代发展需求,大力实施品牌兴茶战略,以做响品牌为目标,坚持以品牌撬市场,以市场促生产,以生产提效益的发展思路,全力实施“面上提质+单品突破”发展路径,不断擦亮“巴山青”品牌名片,引领全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2022年7月巴山青“抱回”第十一届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金熊猫奖,17个茶叶单品获得金奖,四川国峰农业开发公司的“‘国礼’白茶”和四川巴山雀舌名茶实业有限公司的“巴山雀舌牌众妙绿茶”入选第一批四川最具影响力茶叶单品。目前,达州已建成基地规模上万亩精品茶园6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7家,2021年,全市茶园总面积34.1万亩,年产干毛茶1.3万吨,实现综合产值超43亿元。预计到2025年,茶业综合产值将达100亿元,品牌价值达20亿元。推介活动现场达州将以此次推介会为契机,认真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发展理论”,打好产业、市场、科技、文化“四张牌”,勇毅前行,踔厉奋发,举全市之力,将“巴山青”打造为国内外知名区域公用品牌,培育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巴山青”品牌企业,为川茶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贡献新的力量。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11-02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王晓林  10月30日上午,笔者来到大竹县高穴镇,随处可见村民们在田间忙碌的身影。“现在正是秋洋芋和油菜生长的关键期,尤其是近期阴雨天气较多,一定要注意理沟排水……”在该镇石河村千亩秋洋芋套种油菜复合种植基地里,镇农业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饶毅一边仔细查看晚秋作物的长势情况,一边给村民进行现场指导。  今年以来,高穴镇党委、政府围绕“坝区有种植、山区有养殖、村村有产业”的总体思路,时刻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着力整治撂荒地,强力推进大豆玉米复合种植,充分挖掘晚秋生产增产增收潜力,并按照特色产业“1+5+ N”发展体系,抓好白茶、藠头、柠檬、水稻制种、油桐、生态种养循环等优势产业,培育壮大鱼腥草、烟叶、蔬菜、水果、中药材、养殖等特色产业,既织牢了群众“粮袋”,又鼓足了群众“钱袋”。晚秋给力算好群众“增收账”  在高穴镇石河村四组,大竹县鑫通农机专合社理事长张化春正在检修一台小型旋耕机。“今年的晚秋生产,我们这里的农机硬是供不应求,栽种的300亩秋洋芋套种油菜,都已长出了新芽!”见有人来访,张化春指着长势良好的晚秋作物一脸喜悦。  今秋,该镇大春作物收割刚结束,镇党委、政府就把晚秋生产提上议事日程,将任务分解到村,落实到组到户,做到“土地不闲置、户有种植地”,全面夯实晚秋生产播面,确保“宜粮则粮、宜菜则菜、应种尽种”。组建了11支农技服务队,把栽培技术送到田间地头,目前,已开展技术培训100余次、专题指导1200余次,及时把 35吨优质洋芋种、920公斤油菜种以及化肥200吨发放给农户。  为确保钱粮双增目标的实现,该镇还采取“户帮户”“邻帮邻”、党员干部服务队等形式,深入田间地头,蹲点帮助指导农户搞好晚秋生产。今年,全镇累计栽种秋洋芋5300亩、油菜8000亩、秋菜2000亩,建成晚秋生产 1000 亩示范片一个,50亩示范点10个。“今年,我家秋洋芋套种油菜 2.6亩,预计从土里刨出2500元钱不成问题,全靠镇村干部帮了大忙!”正在查看秋洋芋套种油菜长势情况的长征村三组村民刘泽富喜滋滋地说。多点布局走好产业“致富路”  在高穴镇木牌村生态种养循环基地里,成片的牧草,满眼碧绿,新建的养殖场,一派繁忙景象。迄今,该基地共流转土地1000余亩,种植金牧粮草600亩,大豆玉米400亩,修建养殖场2个,辐射带动周边群众务工500余人次,将实现年人均增收3000元。这是四川弘农科技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的真实写照。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前提,是群众增收致富的压舱石。”据镇长郝俊竺介绍,全镇农业产业项目坚持“大园区、小业主”发展模式,成功引来不少能人来投资创业,通过“农业园区(专合社)+基地+农户”模式,培育种养大户63户,示范家庭农场31个、农业龙头企业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6个,带动园区1200余户农户,形成以农民专合社为纽带、家庭农场为骨干、龙头企业为带动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镇党委书记周瑜军介绍说,近年来,高穴镇积极转变农业产业发展思路,鼓励农户流转土地给专合社和种粮大户进行规模化种植,同时用好各类‘活资源’,吸引有技术、有实力、愿意到农村发展的‘金凤凰’投资兴业。目前,布局的特色产业发展带在全镇范围遍地开花,形成了促农增收的“多点格局”。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11-01
  四川三农新闻网达州讯(通讯员 魏家明)大竹县市场监管局根据“达州食品安全行”大竹县活动的总体安排部署及具体要求,采取“三个结合”方式,长效推进“达州食品安全行”大竹县活动走深走实,严防严管严控食品安全风险。(图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何红兵视察学校食堂安全)  与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相结合。行动期间,注重宣传引导,健全工作机制,明确打击重点,共出动执法人员1560余人次,执法车辆327台次,检查相关经营主体723家次,播放宣传标语330条(次),进社区、养老院宣传活动8场次,规范老年人食品保健品销售主体未明码标价32家,移交保健馆违法线索1条,引导老年人科学、理性、合理消费,自觉抵制“保健”欺诈和防范虚假宣传等风险。  与食品安全“守底线、查隐患、保安全”专项行动相结合。监督食品生产企业建立完善原料进货查验、生产过程控制、产品出厂检验、产品销售记录制度,推动规模以上食品生产企业按照有关要求建立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鼓励食品生产企业采用信息化手段采集、留存生产经营信息。通过针对性地实施“靶向式+常态化+全链条”动态监管举措,有效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管网络。累计整改问题隐患105个,立案查处21家,省局风险信息平台报送信息4200余条。  与全面推进食品安全“两个责任”相结合。以“四个最”举措纵深推进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和食品企业主体责任,推动末端发力终端见效,切实提高食品安全治理能力和水平,努力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实现了“监测—预警—处置—反馈—督导”闭环监管,421名党政领导干部4715家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包保任务全面落实,大中型食品企业“1+1+N”主体责任模式全面推进,“四级三清单一承诺”责任书全面建立,“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制度全面覆盖。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10-31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阚莹莹  10月25日,从渠县县城驱车向北,不到十分钟便到达渠江街道山星社区,这里是渠县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不久前播撒的油菜种子,已经冒出翠绿的嫩芽。  “今年全社区一共种植1700亩油菜,现在已经进入尾声。”山星社区书记王东说。小春粮油播面,事关来年产量稳定。作为川东北粮食生产大县,当前渠县粮油生产播种面积如何?完成进度怎样?在粮油丰产的基础目标之上,还有哪些设想?“稳”字当头整治撂荒地增播面  尽管油菜直播等技术已经在类似山星社区这样的粮油产区运用多年,但在采访过程中,一个“稳”字经常被大家挂在嘴边。  “全社区的1700亩油菜,我们在排水通畅的地块推广适期直播,排水不畅的地块通过理沟排湿、育苗移栽,面积要‘稳’很重要。”王东强调。  为了稳面,今年渠县小春生产目标非常明晰:粮油播种面积要力争达到 72.9万亩,其中,粮食作物32.9万亩,油菜扩种7万亩,达到40万亩。  而渠县今年开展的撂荒地整治清零行动,目前已完成12.8万亩,为小春扩面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中滩镇花园村,这几天秋洋芋、油菜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示范片已全面建成,地里是长势良好的洋芋和油菜。“以前这里是一片低效柠檬基地,早已无人管理,今年3月我们引进四川帮豪公司对3000亩柠檬进行了腾退还粮。”渠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李夏冬介绍。  通过创新推行“平台公司+龙头企业+经营主体+村集体+小农户”的发展模式,当地在这个示范片实现粮经复合高效种植,即在春夏季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秋冬季种植洋芋和油菜。“丰”年在望高产攻关稳步推进  “稳”字之上,丰收值得期待。  “洋芋种植是每年渠县秋冬生产的重头戏。”李夏冬这样说。  在有限的耕地上如何实现粮食的更大丰产?在渠县,洋芋被安排得明明白白:早春洋芋一月中旬播种,四月五月收获;秋洋芋八月下旬播种,十二月上旬收获;冬洋芋十一月底开始播种,次年三月收获。每年渠县洋芋三季的种植面积近30万亩,鲜薯产量达到45万吨,其中今年秋洋芋面积16.6万亩,居全省第三。  10月下旬,宝城镇观龙社区,种粮大户袁雪东的400多亩秋洋芋长势喜人。今年,袁雪东第一次尝试种植秋洋芋,但在提高耕地利用率上,他有自己的规划。  “我的秋洋芋是和油菜套种,洋芋提早成熟,收获后来年就可以播玉米,等到油菜成熟后,就可以播大豆。这样就能充分利用茬口,提高土地利用率,增产增收。”袁雪东说。  “主粮高产攻关,当前正在有序进行中。”李夏冬介绍,该县建洋芋高产攻关千亩片17个、3万亩;建小麦百亩攻关方20个、千亩展示片5个,小麦单产力争突破400公斤大关,带动全县6万亩小麦单产增加10公斤以上;建油菜绿色高质高效万亩示范区2个、千亩示范片6个,带动全县40万亩“天府菜油”示范基地高质量发展。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10-31
一线探访 川稻的“再生”秘诀2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阚莹莹  从距离渠县最近的客运火车站土溪站下车,还有30多分钟的车程,才到渠县县城。10月18日,在这条客流干线上,记者乘坐的汽车刚拐过一个弯,眼前就出现一大片刚刚收获的稻田,稻秆还留在田里。“你看,这就是渠县这几年大力发展的再生稻。”同行的渠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再生稻是由头季水稻收割后,利用稻桩上存活的休眠芽,在适宜的水分、养分和温度等环境条件下,进而抽穗、成熟的一茬水稻。在四川特别是自贡、泸州、宜宾等川南区域,因其丰富的光热资源,是再生稻的优质发展区域。  而位于川东北地区的渠县,光热条件相较于川南并无优势,为何还能蓄留再生稻?余清国蓄留的再生稻即将收获。受访者供图  能蓄留吗?次适宜区的独特优势  “实际上,如果气候适宜,不需要那么丰富的光热资源,川东北局部区域都可以发展再生稻种植,属于次适宜区。”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所专家徐富贤告诉记者,像渠县这样的川东北丘陵地区,低海拔的稻田都可以蓄留再生稻。  记者了解到,今年全省下达500万亩的再生稻蓄留任务,像川东北这样的次适宜区,就占据了全省任务面积的30%。  尽管是次适宜区,但渠县蓄留再生稻,却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  “从上世纪 90 年代开始,渠县就开始蓄留再生稻了。”渠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李夏冬介绍。  除了种植习惯,更关键的,是渠县蓄留再生稻的面积基础。  今年渠县全县种植62.5万亩水稻,全省水稻种植面积第一县,这是渠县在全省水稻种植区县中响当当的名号。  如果将这62.5万亩稻田中适宜再生稻蓄留的区域,全部发展再生稻,一年收两季稻谷,可以预见未来这个全省水稻种植面积第一县的水稻产量。  李夏冬告诉记者,这几年,渠县开始在区域规划、品种选择、栽培管理上规范发展再生稻蓄留,要求对头季稻收获较早、水源灌溉有保证、地势低洼不能扩种油菜小麦的区域,坚持“宜蓄则蓄、能蓄尽蓄、蓄满蓄尽”的原则,全部蓄留再生稻。“现在已经规范发展了13万亩,头季稻平均亩产500公斤,再生稻平均亩产150公斤,两季稻一年就有650公斤的产量。”  有效益吗?一笔“向未来”算的账  这几天,渠县各地的再生稻正在陆续收割。今年的产量表现如何?李夏冬坦言,相比去年,今年的产量不会更高。原因是7月以来,渠县遭遇的连续高温干旱天气。  “今年的旱情是据196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重的一次。”李夏冬说,7月15日11时,渠县以39.0℃位居全国第一。眼看高温天气进一步加码,稻田干裂、玉米受灾,这时,渠县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出台了《关于切实抓好2022年晚秋粮食生产的通知》,把突出抓好再生稻生产列入第一个重点工作,在水源有保障的情况下,成熟的水稻要尽早割茬蓄养再生稻。  进入8月,高温进一步加剧,温度持续在40℃以上,其中最高温一度达到44℃。高温干旱,再生稻没有水源,头季稻收割后稻桩迅速失水,影响发芽出苗。为抗旱催芽保苗,今年渠县全县修建提灌站12座,动用各类小型抗旱设备5100台(套),提水保灌6.2万亩。  李夏冬说:“再生稻生育期短,省种省工省田,品质优效益好。我们测算蓄留再生稻亩成本310元,按照亩产150公斤、每公斤4元计算,亩产值600元,亩纯收益290元。正常年份下,全县13万亩再生稻可产稻谷 1.95 万吨,新增纯收益3770万元。”  尽管今年的特殊原因让再生稻生产成本增高,但在李夏冬看来,这是一笔“向未来”算的账。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10-28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李国华近日,万源市竹峪镇包台村试种的金耳菌菇喜获丰收,当地村民正在忙着采摘生长成熟的金耳菌菇。  “大家在采摘金耳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采摘时不要将金耳弄碎了,影响品质,要轻轻地取下,不要伤害菌棒上面的菌丝,以免影响后续的生长……”包台村委会副主任卢仕强正在给采摘金耳菌菇的工人讲解注意事项。金耳丰收  包台村的金耳菌菇种植房间内,一排排菌棒密密麻麻地放在蘑菇种植架上,一根根白色的菌棒上绽放出一朵朵金灿灿的“黄金花”,晶莹剔透,煞是喜人。  “今年,我们才刚刚引进金耳菌菇种植,还处于试点阶段,预计一年将采摘鲜货7200多斤,鲜货每斤可以卖到55元,干货每斤可以卖到300多元。一年可以卖40万元左右。”该村党支部书记张明俊高兴地说道。他之前常年在外务工,在2018年回到家乡,开始担任包台村党支部书记后,一直在探索一条可以带动村上发展致富的道路。去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网上看到引种金耳菌的消息,被深深吸引。后来,他带领村“两委”到贵州安顺进行实地考察,了解金耳菌菇的生长条件,回来后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论证,他发现竹峪镇原来就在种植香菇、木耳,气候条件等十分适合金耳菌菇的种植。于是在今年购买了800棒,进行试点种植,结果今年首次试点种植就获得了非常好的成效。  “金耳菌菇胶质细嫩,含有多种维生素和人体必需的氨基酸,除食用外,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金耳菌菇种植周期短,产量高,市场前景广阔。今年,我们首次试种金耳菌菇就获得了成功,接下来,我们将会扩大种植规模。”张明俊说,近年来,竹峪镇始终坚持以产业促发展的发展思路,立足生态优势,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积极发展水产鲟鱼养殖7000多斤,种植段木香菇2万余棒、木耳4000余棒、青花椒300余亩、玄参90余亩、前胡400余亩,通过“党建引领+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不断推动特色产业的发展。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10-28
四川三农新闻网达州讯(通讯员 魏家明)大竹县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建立健全分层分级精准防控末端发力终端见效工作机制推动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落地落实的意见》和《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简称两个责任),坚持“统筹、部署、落实、成效”一起抓,与“达州食品安全行”大竹县活动有机结合,进一步压紧压实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两个责任”,严防严管严控食品安全风险。(图为:政协副主席冯竹卫履行包保责任)最深认识抓统筹。加快建立健全“两个责任”工作机制,是坚决捍卫“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的实际行动,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食品安全重要论述的生动实践,是增强食品安全风险防控能力的紧迫需要,是完善食品安全责任体系的有力举措,从“最小工作单元”入手,细化“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工作职责,统筹推进“两个责任”落地见效。最快速度抓部署。10月9日,县委常委、副县长李虎第一时间召开大竹县落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工作会,传达了全国食安办主任视频会议精神,对“两个责任”落实进行专题部署安排,明确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和工作步骤,明确各项时间节点和工作要求,细化工作举措,吹响了全县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两个责任”工作机制的冲锋号,开启食品安全“两个责任”落实的新征程。最大力度抓落实。组建6个工作专班,发放食品安全“两个责任”明白卡5000张,迅速完成对全县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摸底建档,自下而上汇总梳理食品安全风险点,紧盯责任清单、任务清单、督导清单和承诺书等关键环节,集中力量,细化措施,挂图作战,倒排工期,科学确定重点食品生产企业、学校食堂、连锁企业等分级标准和四级包保干部范围,摸清包保主体和包保干部底数,以更细措施、更实工作、更严作风,进一步织牢织密食品安全“防护网”。最细举措抓成效。依托一体化市场监管平台和食品信用风险分级分类监管系统,选取登记异常、关联关系异常、经营异常和食品安全等重点风险指标进行数据分析和实时监测,实时精准推送风险预警信息、反馈问题处置措施,实现“监测—预警—处置—反馈—督导”闭环监管。截至目前,421名党政领导干部对4715家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包保任务,责任清单、任务清单、督查表单全部建立,县乡村三级食品安全责任与任务承诺书均已签订。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10-28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洪瑜 文/图  “捕蟹咯!”伴随着蟹农们的吆喝声,一只只个大体肥的大闸蟹被从地笼中捞起……10 月 26 日,2022年开江县中国农民丰收节开幕式暨大闸蟹开捕仪式在开江县任市镇大闸蟹养殖基地举行,现场吸引了数百名围观群众,共同感受丰收的喜悦。  在热烈欢快的氛围中,达州市开江县与重庆市梁平区、开州区、潼南区签订特色水产产业技术深度合作框架协议;深圳市珍珠行业协会、开江县民生渔业发展有限公司同开江县农业农村局签订淡水珍珠加工项目合作框架协议。当天,开江县特色水产研究院也正式揭牌。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10-28
四川三农新闻网达州讯(通讯员  魏家明)《关于建立健全分层分级精准防控末端发力终端见效工作机制推动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落地落实的意见》和《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出台后(以下简称两个责任),大竹县以“两个责任”落实为抓手,进一步推进“达州食品安全行”大竹县活动走深走实。(图为:人大常委主任蔡文华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闻令而动,精心部署。10月9日,县委常委、副县长李虎第一时间召开分层分级工作会,对“两个责任”落实进行专题部署安排,明确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和工作步骤,明确各项时间节点和工作要求,细化工作举措。结合大竹实际制定包保工作方案,实行股、所、乡镇三级联动,统筹协调推动“两个责任”工作机制落到实处。联动推进,从细管理。科学确定重点食品生产企业、学校食堂、连锁企业等分级标准和四级包保干部范围,摸清包保主体和包保干部底数,现已根据划分标准将全县4715户家食品生产经营者划分为4个等级,A级7户,B级34户,C级 387户,D级4287户,由乡镇(街道)食安办协作确定D级包保干部。建立清单,压实责任。组建6个工作专班,迅速完成对全县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摸底建档,自下而上汇总梳理食品安全风险点,紧盯责任清单、任务清单、督导清单和承诺书等关键环节,集中力量,细化措施,挂图作战,倒排工期,确保包保责任、企业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有机衔接。动态管理,强化督查。依托一体化市场监管平台和食品信用风险分级分类监管系统,选取登记异常、关联关系异常、经营异常和食品安全等重点风险指标进行数据分析和实时监测,实时精准推送风险预警信息、反馈问题处置措施,实现“监测—预警—处置—反馈—督导”闭环监管,推动“两个责任”落地落细。    县食安办将紧盯主要工作目标带头履行责任,层层传导压力,把各项工作抓细抓实抓出成效,以“一失万无”的警醒,确保“万无一失”的安全。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10-26
四川农村日报讯 陈小平  连日来,达州市达川区桥湾镇永睦村组织村民抢抓晴好天气对400多亩再生稻进行收割,截至10月23日,收割面积已达70%。10月19日,经过国家统计局达州调查队和达州市农业农村局组织的专家现场实测,今年桥湾镇再生水稻最高亩产达到366公斤。  再生稻虽然不需要育秧、移栽,有管理简单、成本低和生育期短、稻米品质好等优点,但也对温度、光照和灌溉有着严格要求。桥湾镇党委书记魏伯波告诉笔者,该镇地处渠江流域上游巴河沿线,气候适宜、光照充足,水资源丰富,非常适合蓄留再生稻。  “我们这一带种再生稻有30多年了。”67岁的永睦村7组村民陈维金今年蓄留了2亩再生稻,打了1200多斤。  陈维金家所在的地方小地名叫“罐儿梁”,他家门前就是成片的梯田,田坎下不远处就是巴河支流。“周围没有大山的遮档,太阳一天照到黑。”陈维金介绍说,“再生稻对水的要求比较高,今年中稻收割的时候,正好遇到大旱,我们都以为留不成了,没想到镇上专门拉来抽水机,从大河往田里抽水,才保住了我们这一片的收成。”  再生稻煮出来的饭好吃,软糯香甜,生态健康,管理也相对简单,但以前大家的蓄留积极性并不高。桥湾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任国华介绍说,以前,由于没有进行品牌包装和市场推广,再生稻米的价值并没有得到市场认可,稻米价格偏低,农民都是留着自己吃。  “今年,我们成立了专合社,将对再生稻以高于市场价进行收购,再统一包装销售。”永睦村党总支书李映喜展示了专合社设计制作的包装图案,通过前期宣传,已有企业前来洽谈收购事宜。  “上个月,城里来的人把谷仓里剩的200多斤再生稻全部高价买走了,一粒没剩。”村民黎定慧今年种了5亩再生稻,对于今年的行情充满了信心。  “丘陵和水源条件好的地区产量要高一些,山区和缺水的地区相对要低一些。”达川区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王明介绍,达川区今年蓄留5.6万亩再生稻,预计产量达670万公斤,实现了一季两收,为全年粮食稳产作出了贡献。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10-26
(赵权军 记者 袁城霖)10月20日,位于达州市大竹县月华镇的四川东柳醪糟有限责任公司投资1.5亿元新建的年产5万吨速冻汤圆生产线竣工投产。这标志着,大竹在已有糯米粉、醪糟、米酒等6类糯米加工产品基础上,再新增速冻汤圆这一产品。以前该公司向市场供应了大量糯米粉,但其更高的附加值却被下游速冻食品企业拿走。  东柳醪糟董事长唐祥华介绍:“深加工的附加值更高,所以我们要延伸产业链,自己建速冻汤圆生产线。”年产5万吨速冻汤圆可消纳糯米粉3万吨,预计实现产值6亿元。在政府和金融机构支持下,原计划2年建成的生产线,只用了1年半时间。“今年还剩70天左右,我们将加快生产线达产,努力冲刺1亿元产值。”唐祥华说。  东柳醪糟的产品调整,背靠的是大竹糯稻产业发展。大竹县谋划通过提升糯稻深加工能力,进一步带动糯稻种植规模扩大,助力乡村振兴。目前,大竹发展糯稻种植20万亩,年产糯稻10万吨。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10-24
四川三农新闻网达州讯( 通讯员  李彦)金秋十月,达州市达川区桥湾镇倒虹村川讯家庭农场180亩优质晚熟柑橘园生机盎然,金黄色的橘子挂满枝头,一派丰收景象。倒虹村素有种植柑橘的传统,因地处巴河流域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所产柑橘口感好、品质佳、甜度高,深受消费者亲睐。目前,川讯家庭农场种植有爱媛38、耙耙柑、不知火等优质杂柑品种,产品将于11月中旬至来年的2月陆续上市,年可产优质柑橘40余万公斤。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10-23
四川三农新闻网达州讯(通讯员 李彦)2022年10月19日,达州市达川区粮食生产再传捷报——再生稻高产示范片平均亩产达335公斤,全区再生稻喜获丰收。10月19日,国家统计局达州调查队、达州市农业农村局组织专家对达川区桥湾镇永睦村再生稻高产示范片产量开展了实割实测,共选取测产田块样三个,经现场收割、脱粒、晾晒、称重测定,三个田块样测产结果分别为366.49公斤、322.18公斤、316.24公斤,高产示范片平均亩产达335公斤,实现了大旱之年再生稻的高产丰收。据悉,针对今年持续高温干旱天气影响,达川区坚持“大春损失晚秋补”的发展思想,狠抓再生稻等秋粮作物生产,在巴河、州河、明月江流域等低海拔区域共规划蓄留再生稻8.2万亩,在石梯一石桥沿线、桥湾一赵固沿线各建1000亩的再生稻高产示范片1个、百亩攻关点3个;成立农业技术服务队8个,选派300余名农业技术人员,采取分片包乡,积极深入村组农户、田间地头,多层次、多形式开展晚秋作物技术培训,印发《达川区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等相关技术资料10000余份,做到了技术服务到位;同时,积极开展抗旱保收,投入资金320万元,出动抽水设施设备2150台套,实施抽水保苗,确保了大旱之年再生稻的丰收。              据初步统计,目前达川区再生稻有收面积5.6万亩,平均产量可达120公斤,可收再生稻谷共672万公斤。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10-23
眼下正是为冬萝卜覆膜的时节,10月16日,晨曦薄雾之间,渠县土溪镇万合村已是一片农忙景象。村民杨大树与同村的黄友兰、曾林英两位大姐相互配合,一人覆薄膜,一人填土压实,一人扎洞勾苗,不一会儿,半亩地的地膜已经覆盖完毕。远处,翻耕机来回作业,百余名村民弯腰锄地,唱响劳动赞歌。“3亩地每年流转费2400元,每月工资2000多元,我这把岁数在家门务工一年就能有近2万元,还有各种补助收入,感谢党的好政策!”杨大树对党的二十大开幕会直播情况印象深刻,对未来充满了期待。“报告中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杨大树很受鼓舞:“我们要永远跟党走,把日子越过越红火!”依托于渠江滩涂肥沃的沙地土壤,渠县在土溪镇打造渠江流域万亩蔬菜种植基地示范片,常年种植萝卜、白菜与玉米,年均产值达1500万元,常年有200多名村民在内务工,年均增收1万余元,村集体年增收6万余元。渠县是农业大县,像土溪镇这样发展农业产业的乡镇还有很多。近年来,渠县在严格保护耕地红线、筑牢粮食安全屏障的同时,全面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主动融入成渝产业链、供应链,全面构建“2+N”现代农业体系,打造川渝优质生猪战略保障基地,当好成渝“米袋子”“菜篮子”“肉铺子”。截至目前,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3.4万亩,粮食播面稳定在178.8万亩;粮食产量达66.1万吨,实现“十五连增”。投产生猪养殖场802个,发展特色产业基地100万亩,有庆粮油、李馥青花椒等24个现代农业园区提档升级,土溪柑橘园区升级为市级现代农业园区。依托谢华安院士科创中心、中化农业MAP服务中心,开展“粮芯片”技术攻关,打造大米蛋白品牌。做强200亿级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培育农产品加工规上企业41家,引进涉农“三类500强”企业4家。先后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称号,4次荣获全省“三农”工作先进县称号,8次获省政府粮食生产“丰收杯”,连续3年获评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连续六次荣膺中国“西部百强县”,成功创建四川省乡村振兴成效显著县。(供稿:渠县县委宣传部 戴静文 严衡玬)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10-21
四川三农新闻网达州讯(通讯员 魏家明)10月16日,大竹县市场监管局集中收看了党的二十大开幕会,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所作大会报告,二十大报告在市场监管干部中引起强烈反响。纷纷认为,报告内涵丰富、思想深遂、气势磅礴、高瞻远瞩,我们一定要深刻理解领悟二十大精神实质和要义,坚持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着力增强政治定力,做“两个确立”的忠诚拥护者和“两个维护”的坚定践行者,将二十大精神转化为推动市场监管迈上新台阶的强大动力。党组书记张涵表示,要将二十大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作为当前的首要政治任务,保持“滚石上山、负重前行”的姿态和状态,在“决战四季度、大干一百天”中,攻坚克难,确保五项重点工作“作标杆”“当尖兵”;保持“勇立潮头、长风破浪”的豪情和豪气,在“强监管、保底线”中,牢固树底线思维,推动食品安全“两个责任”落地落实;保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干劲和闯劲,在“优服务、促发展”中,深入推进民营企业雁阵培育,增强引领带动和集群成链能力。局长刘孝春表示,要将二十大精神转化为实际工作成效,以安全保障为抓手,健全分层分级精准防控、末端发力终端见效工作机制;以优化营商环境为抓手,探索开展县域民营经济改革试点、降本减负、惠企纾困、市场主体培育、矛盾纠纷多元化解长效机制;以执法为民为抓手,推进重点领域执法,扎实开展公平竞争审查,严厉打击民生领域乱收费等违法违规行为,建立轻微违法不罚柔性执法机制。机关党委书记刘军表示,聆听二十大报告感触颇深,新时代十年成就令人倍感振奋,要用实际行动宣传贯彻落实二十大会议精神,组建宣传工作小分队,利用“红喇叭”“微课堂”“宣传车”等形式,深入商店、工厂、社区、农村宣讲二十大精神,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为县域经济高质量提供思想保障。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10-17
(记者 袁城霖)记者10月9日从达州市农业农村局获悉,截至10月上旬,达州全市已完成晚秋粮食播栽170余万亩,超出预期计划10余万亩,向全省粮食产量“十连冠”发起冲刺。  达州市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7月中旬下达晚秋生产任务后,达州及时落实专项资金,加强物资储备和技术服务。在9月晚秋播种高峰期时,达州各地还实行“一天一专报”,抢抓播栽进度,全力落实“大春损失晚秋补”的要求。  “全市约2500户种粮大户和45万余户农户参与晚秋生产。”达州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卢玲宁说,今年,达州市建立再生稻千亩示范片17个、百亩示范点42个,秋洋芋千亩示范片33个、百亩示范点68个,有力推动了晚秋粮食生产工作。在今年的晚秋粮食播栽中,达州共蓄留再生稻约41万亩,播栽秋洋芋90余万亩。  全力推动晚秋粮食扩面增量,达州各地也积极做好各项配套服务工作。以宣汉县天生镇新芽村为例,随着水稻、玉米、大豆等大春作物收割,秋播秋种迅速铺开。当地打造出1000余亩集中连片土地,推广农机作业,还免费发放秋洋芋种,举行“秋季农作物种植技术现场培训会”讲解生产要点,推广“芋—菜”“芋—果”等套种模式,促进“一地多收”。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10-14
(记者 袁城霖)“再过10天左右,再生稻将进入收割期,要统筹安排好劳动力,抢抓晴好天气,确保颗粒归仓。”10月8日,达州市达川区纪委监委驻区农业农村局纪检监察组向该区桥湾镇政府发去了工作提示。  达川区是全省农业大区和粮食生产大区,曾多次荣获四川省粮食生产“丰收杯”。近年来,达川区纪委监委在整治涉粮领域腐败的基础上,将纪律监督触角向粮食生产领域延伸,紧盯“人、责、粮、库”4个重点,通过对种子、肥料、农药、农机农具销售和惠农补贴发放各环节的精准监督,实现对粮食耕、种、管、收全过程监督。  地处渠江支流巴河沿线的桥湾镇,有蓄留再生稻的传统。今年8月,当地遭遇干旱灾害。在收割头季稻时,部分农户担心干旱持续影响收成,一度产生放弃蓄留再生稻的想法。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达川区纪委监委驻区农业农村局纪检监察组迅速向当地政府反馈情况,并督促当地政府通过组织提灌抽水等方式缓解旱情,保证再生稻蓄留面积不减。  “从灌浆情况看,全镇蓄留的2000多亩再生稻预计产量可达30万公斤,干旱的影响不大。”桥湾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任国华说。  今年以来,达川区纪委监委已向各乡镇和相关部门发送工作提示70余次。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10-14
(记者 袁城霖)10月10日记者从达州市生态文明建设专场新闻发布会获悉,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全力打牢生态环境保护“基本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今年3月以来,全市23个国、省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首次达到100%。  发布会透露,达州奋力推动渠江、巴河、州河等河流水质综合治理,实现地表水100%达标,黑臭水体全面消除。特别是“十四五”以来,全市国省考核断面从4个增加到23个。针对6个重点小流域,达州先后投入资金近5亿元,集中力量开展“控源、净污、清河、护岸、活水”5大攻坚行动。今年3月以来,23个国省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都达到100%,为历史首次。  大气环境治理方面,截至10月9日,达州市主城区优良天数为269天,同比增加14天,空气优良率达95.4%。近年来,达州推动降碳减排,主城区优良天数率上升10.4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下降36.4%,空气环境质量改善幅度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同时,达州以工业园区内涉危、涉重及有毒有害物质企业为重点,加快整治历史遗留尾矿库。现已修复矿山39座,创建“绿色矿山”7个。  达州市生态环境局局长肖启文介绍,达州将持续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全面提升生态环境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性,力争到“十四五”末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10-14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王晓林 文/图  10月10日上午,在大竹县万康生态农业园里,膘肥体壮的生态黑猪正悠闲地啃食着野草和蔬菜,三五成群的土鸡上窜下跳活跃在林间草地……看着这一切,农业园的创始人周文川倍感欣慰。  万康生态农业园这个新型观光农业生产基地,采用“荒坡农业+道地药材+畜禽养殖+互动农旅”的经营模式,蹚出了一条农旅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目前已吸纳当地152名劳动力就近就业。同时,通过企业与合作社“联姻”,辐射带动周边村民1035余人致富,实现分红110万元。周文川带领村民采摘海椒直播带货。回乡创业发展生态农业  周文川的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15年,他带着在外打拼近10年的积蓄回到家乡,与其他6名股东投资800万元,成立公司。  除了浓烈的乡愁外,驱使周文川回乡创业的还有对“家乡味”的怀念。在养殖过程中,周文川坚持野生放养,让生态鸡、生态猪饮山泉水,吃野菜茎叶,并用蔬菜等作为辅助饲料,只为能培育出“儿时的味道”。    2015年底,周文川在大竹县城荷花池市场开设农产品专卖店,销售生态猪、生态鸡等。恰逢国家大力提倡绿色生态食品消费并鼓励企业生产,绿色生态食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周文川的事业因此也有了转机。随后,周文川启动“公司+基地+新媒体+农户”的“订单农业”经营模式,设立万康生态农产品重庆直营店,让产品进入千家万户。  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周文川积极参与筹建石河镇大湾村电商服务站,帮助农户销售鸡蛋近15吨;到庙坝镇给近50户村民开展种养技能、疫病防治、电商培训;创办大竹县铭翔种养专业合作社,专注于培育原生态食材。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农业合作机制,吸纳社员152名,辐射带动300余户农户就地就近就业,公司年用工人数达5000余人次,真正与广大群众形成利益共同体。热心公益他是“最美新农人”  在大竹县月华镇河心村中药材产业示范基地,黄精长势喜人。“黄精的药用主要是块茎,根茎等药用不强的部位,我们将其和玉米、大豆等加工成禽畜饲料,这样养出来的禽畜更加健壮。”周文川将禽畜产生的有机肥返土还田用于黄精种植,构建起“药畜”循环的高效生态农业体系。  周文川主动与成都中医药大学黄精产业研究所共建“黄精产业研究中心”,从事黄精的优质种苗培育,黄精产品精深加工等,并通过与四川农业大学产学研合作,采用可溶解覆膜、无抗育秧的先进生态栽培技术,在月华镇建起优质稻种植基地2000亩,年产有机稻谷450吨。此外,他还流转撂荒地800余亩,种植香米以及玉米套种大豆等作物。  “作为一名政协委员,我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周文川热心公益事业,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2021年大竹“8·8”洪灾发生后,周文川免费将基地种植的生态蔬菜送给出行不便的市民以及抗疫一线工作人员,积极组织协会、公司职工以及社会爱心人士,为受灾群众送去米、面、油、水等生活必需品20余吨。2022年2月,文星镇方斗村菜农种植的十万斤萝卜滞销,周文川义务协助萝卜运输到城区销售,解了菜农的燃眉之急……当地群众说,周文川被评选为“四川好人”“首届达州市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达州市最美新农人”等殊荣,可谓实至名归。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10-12
四川三农新闻网达州讯(通讯员 魏家明)8月4日,从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获悉,大竹县全畅麻纺有限公司的“一种用于苎麻带皮脱胶的复合制剂及脱胶的方法”专利获得四川省专利创新创业奖;9月23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公示了2022年度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名单,四川川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名列其中。这是大竹县“喜迎二十大”召开,知识产权领域献上的2份厚礼,也是知识产权领域首次实现双“零突破”。根据《四川省专利实施与产业化激励办法》的规定,“创新创业奖”将获得5万元的激励奖;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能承接国家和本市重大、重点产业发展项目,具备自主知识产权能力,为区域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知识产权优势突出的企业。近年来,大竹县市场监管局不断完知识产权政策体系,健全纵向联动、横向协同的知识产权工作机制,提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水平,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积极开展知识产权专利项目、优势企业、强企培育、专利奖申报等帮扶工作,主动协调企业向上级争取知识产权各种项目奖补资金。采取“一对一”上门指导服务,为企业在申报过程中的专利项目选择、技术支持、材料准备等方面“出谋献策”“把关服务”,确保少走弯路,减少时间成本。截至目前,全县商标有效注册量5128件件,其中,马德里国际注册商标标1件、驰名商标3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4件;新增授权专利276件,其中,实用新型专利183件、外观专利90件、发明专利3件;有效发明专利58件;成功申报4个知识产权专项资金项目,成功争取知识产权专项资金共112.7万元,获得知识产权奖补资金11.9万元。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10-11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