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陈林(本文图片除署名外由达州市委宣传部提供)12月15日晚,第八届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线上)展演的大幕在四川达州徐徐拉开。由国家级专业导演团队倾力打造的开幕文艺演出中,14个从全国各地精选的特色曲目轮番上演,乡土气息浓厚、欢乐笑点纷呈。全国各地的网友可以通过27路直播平台线上观演,热烈的互动贯穿晚会始终。  这是一场丰富城乡文化供给的盛宴。歌舞戏曲、诗词书画、电影摄影等高雅艺术作品从城市向农村流动,扎实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发展。  这是一场散发乡土气息的盛宴。“脱下戏服是农民,穿上戏服是演员,干完农活去演出”展演以亿万农民为主角,“农民演、演农民,农民看、乐农民”。  这是一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盛宴。“立足达州、面向四川、放眼全国”,展演汇集全国各地艺术作品,百花争艳、百花齐放,达州本地巴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文化经此舞台向全国传播。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2016年,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成功创建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站上时代新起点,目光再次聚焦达州,又一场文化盛宴在巴渠大地绚丽绽放。12月15日晚,第八届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线上)展演在达州举行。 王勇 摄大汇演大交流精心“烹饪”文化“大餐”  回溯已在达州连续举办七届的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打破行政区划和艺术表现形式是其突出特点。  从第一届展演开始,《安塞腰鼓》《华阴老腔》《雨坛彩龙》等省内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站上了舞台,开启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集中展演的先河。  随着时间的推移,展演汇聚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省内21个市(州)和全国部分高等院校的文化艺术精品,同台献艺、同场展出,实现大汇演大交流。特别是第四届、第五届展演活动期间,配套举办了首届四川农民艺术节、首届四川艺术节·第十五届戏剧小品(小戏)比赛等大型活动,一大批优秀新农村文艺节目、优秀摄影作品、优秀版画作品、公共文化和新农村文化建设论文、小品小戏作品、图书、非遗项目、特色农产品在各个主、分会场进行演出、展览、展销。  以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为牵引,达州全域广泛开展“文化惠民在身边”系列文化活动,建立“上下互动、部门横向联动”的文化惠民机制,“流动舞台进基层”惠民演出由2016年以前的每年830场增加到当前的1650余场、“巴渠大讲坛”“文化精品展览”分别由每年120场增加到300场,每年放映公益电影35000余场,圆满完成每年636场“国家西部文艺下乡”计划。  精心“烹饪”文化“大餐”,达州组织推出多款区域性系列重大群众文化活动,全市年均举办各类重大文化艺术活动50余场。文化活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 杨小伟 摄覆盖城乡构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从首届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举办地洋烈新村为起点,再到后续的长乐新村、宝塔新村、魁字崖新村、狮牌新村、青龙嘴新村,每届展演都积极带动达州一批高档次乡村大舞台闪亮登场。  位于达州莲花湖畔的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演展基地备受关注。基地总投资30亿元,建设面积4.5平方公里,其核心区域包括市文化馆、巴山大剧院、群众文化广场、田园大舞台等重点工程项目,以及凤凰山上的巴人文化广场、巴山书画院、巴山文学院等一批公共文化设施。  这些场馆联合起来成为“演、展、博、销、游”综合体。达州的目标是,把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演展基地打造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文化事业示范区、文化创意聚集区、文化产业集中发展区和文化旅游目的地。如今,包括巴山大剧院在内的多个文化设施项目,已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以点带面。达州已构建起覆盖城乡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以市级为骨干、县级为枢纽、乡镇(街道)和村(社区)为基础,全市现有8个图书馆、8个文化馆、5个博物馆(陈列馆、纪念馆)、3个体育场、10个体育馆、22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800个村(社区)文化室、2834个农家书屋、2500个城乡文体广场、20个影剧院、57个乡村大舞台、354个农民工文化驿站、360个留守学生(儿童)之家。第八届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线上)展演开幕式上的文艺演出。王勇 摄大展演引领创作潮本土原创文艺作品量质齐升  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在达州持续举办,也积极催生达州新农村文艺题材作品创作潮,全市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明显增强。  统计显示,达州年均创作各类文学艺术作品6000余件、视觉艺术作品20000余件、舞台艺术作品近300个,长期保持中长篇小说、诗歌、戏剧小品、美术书法摄影等门类艺术创作全省领先、全国知名,其中80%的作品参加了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和“流动舞台进基层”演出。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周永开》入选2022年度四川省重大文艺扶持项目和文艺精品奖励作品公示名单,贺享雍长篇小说《小镇灯塔》入选2022年度四川省作协乡村振兴重点作品扶持项目;长篇小说《川乡传》、歌曲《大凉山上卡沙沙》、书法《川东游击军的创始人》3件作品被列入四川省2021年度重大文艺项目扶持和精品奖励名单,其中《川乡传》外文版权输出到俄罗斯、巴西等7个国家,《大凉山上卡沙沙》参加央视“七一特别节目”演出;《清风永开》入选2022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小品《一颗痣》《脱不脱》在四川省第十六届戏剧小品(小戏)比赛分别获得一、二等奖;《走在春天的路上》入选中宣部第五批“中国梦”主题新创作歌曲。  推陈出新,佳作不断。成绩取得,得益于达州坚持借智借力,聘请一大批国家级、省级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专家指导、参与达州市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策划、重点课题研究、示范项目创建等工作;全市公共文化单位和高、中级文艺专家每年结对帮扶基层群众文艺队伍500支、培训基层文化骨干10000人次。  此外,达州注重公共文化服务理论和实践成果的收集、梳理,用于指导公共文化城乡统筹工作实践,先后编辑出版了历届《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画册》《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新农村印象·全国版画作品邀请展”作品集》《全国新农村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论文集)》等。文艺沙龙街头“摆摊”。梁乔 摄精品“出圈”而立擦亮文化达州金字招牌  筑文艺高峰,人才是基础,队伍是关键。  “巴山作家群”“巴山诗群”“巴山摄影人”“巴山画家群”等一批叫得响的达州文艺创作团体正被社会所熟知。据统计,达州全市现有文学、书法、美术、摄影、诗词等艺术创作门类国家级协会会员近200人、省级会员近1000人,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实现整体跨越。  达州市文化馆“文艺帐篷轻骑队”、“巴山蒲公英”文化志愿服务团、通川区“文化赶集”、大竹县“百场文艺下乡”等公共文化流动服务队伍,常年活跃在巴渠大地的山水田园,受到群众欢迎。  精品“出圈”而立。“市民学堂”“巴渠大讲坛”“阳光星期舞”“指尖上的图书馆”“寒暑假中小学生爱国主义电影连连看”等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在区域内具有广泛影响力;“元九”登高活动由达州辐射全国,成届次举办的“大巴山音乐诗会”吸引全国诗词爱好者参与。同时,由达州原创的一批精品节目不断受邀到省外、境外演出。  持续擦亮文化达州的金字招牌,目前达州已成功创建1个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1个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县(达川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个(渠县、达川区石桥镇),四川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3个,3个国家一级、3个国家二级、2个国家三级图书馆,7个国家一级、1个国家三级文化馆,161个国家三级以上乡镇综合文化站、62个省级“文化扶贫示范村”。书香达州,全民阅读。惠民生促发展激发昂扬向上的精神动力  以持续举办的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为助推,近年来,达州持续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让每一名群众都能感受到近在身边的文化繁荣。  达州全市各级公共文化单位全部实行错时延时免费开放,“4·23世界读书日”“图书服务周”“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文化遗产日”等节点掀开专题文化活动篇章,推动惠民文化活动常态化。把鲜见的文艺拉近,四川人民艺术剧院、上海芭蕾舞团、德国交响乐团等知名文艺团体被邀请进来,群众零距离观赏高雅艺术。  以举办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为契机,达州拓宽合作边界,实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秦巴地区商品交易会”“知名民企达州行”等系列经贸活动与展演一同上演,外地商务代表团主动担纲达州人文风情、产品产业的“代言人”,一批公共文化服务区域合作、校地合作协议签署落地,为高质量发展聚势蓄能。  行走巴渠大地,全域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鳞次栉比的公共文化服务场馆,不断丰富达州人民的精神生活,成为这座城市昂扬向上的生动注脚。  以“喜庆二十大、奋进新征程”为主题,第八届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将掀起发展新农村文化、倡导新农村文明、助力乡村振兴的新高潮,为达州奋力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翼振兴战略支点,谱写四川现代化建设的达州新篇章贡献力量。坝坝电影进农家。 唐朝贵 摄欢乐放送“3+4”系列活动精彩呈现12月15日,第八届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在四川达州启幕。以开幕文艺演出14道“大菜”为开篇,更多精彩节目将陆续登场。  本届活动由主体活动、配套活动两大板块构成,形成“3+4”活动体系。  3大主体活动除已举办的开幕文艺演出,还包括“大地情深”——全国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巡演活动启动仪式、2022年“新生活·新风尚·新年画”——我们的小康生活美术作品邀请展。  4大配套活动涵盖“非常梦想”川渝首届农民工原创文艺作品大赛获奖作品展、天府乡村旅游美食展、“巴山杯”2022全国新农村诗歌大赛,以及适时以线下文艺小分队进社区(村组)方式,举办的“欢乐乡村行”四川省群众文艺作品惠民演出,满足基层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本届活动共展出木版年画、新年画、农民画作品300件,通过文学作品诵读、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览、音乐作品播放等方式展出原创文艺作品120件。此前,活动共征集以乡土、乡情、乡愁为主题的优秀原创诗作6250余件,57件优秀作品入围获奖,充分展示讴歌新时代、赞美新农村的美好情怀。  本届活动充分整合四川省内外各级媒体资源,多种渠道提升群众的参与度、增强互动性。展演活动将进行全程直播,可通过新华社现场云、人民日报客户端、央视频移动网、光明网、中国网、国家公共文化云、四川观察、四川新闻网、封面新闻、达州日报视频号、掌上达州客户端、达州发布、达州观察、文旅达州等媒体平台观看直播,共同见证乡村振兴的成就、共同体验农村文艺的别样风情、共同感受农村发展的巨大变化!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12-16
(杨涛 记者 王晓英 文/图)近年来,达州市认真贯彻省委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策划一个优质项目、壮大一村集体经济、回引一批新型农民”,着力推进“一村一项目、党建引振兴”行动。促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和特色农产品种植,培育壮大具有本地特色的主导产业。“一村一项目”成为达州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强力举措。截至目前,已全面排查全市所有村的资产资源1.4万宗,每个村至少包装了1个重点项目;已对基础设施互通、产业发展互融的相邻村实行“多村合一”整体规划,形成一批“大项目”“强项目”;已分别成立乡镇、村集体经济发展服务公司,打造“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青龙嘴村集体经济产业园        聚合力,柑橘撑起致富路“坚持‘党组织示范带动、合作社农户联动、集体经济促动、技术支撑带动’的发展模式,做活‘柑橘+’产业文章,拓宽村民增收渠道,化解村民增收难题,实现了‘农民增收、集体壮大、美丽乡村’的良性循环,使小柑橘变为农民致富增收的‘金果子’。”达川区管村镇高寨村党总支副书记李荣华说。12月10日,记者走进高寨村,这里环境优美、村落整洁有序,错落有致的集中居民区矗立在水塘四周,一条石板路连接着柑橘园;步入橘林小道,目之所及尽是挂满枝头的橘子,空气中也弥漫着橘子香味,枝头上的橘子更让人垂涎欲滴。恰逢柑橘采摘的黄金时节,成群结队的村民正在采摘丰收的柑橘。“现在村民的种植积极性较高,大家不仅在提高现有柑橘品质上下功夫,也积极地尝试种植柑橘新品种。”李荣华说,高寨村以“回引+培育+土专家”模式,发展柑橘苗圃近400余亩,柑橘苗木年产出150万株,实现额外增收300万元。改良椪柑、沃柑等落后品种600亩。 该村一位姓高的村民表示,他家除大面积柑橘种植以外,还进行了鸡、鸭养殖。柑橘产业园越来越红火的同时,也吸引大批游客光顾高寨村,他对柑橘种植+家禽养殖更有信心。达川区管村镇党委书记刘治江说,高寨村离城区较近,具有区位优势和自然生态之美,是好地方,有好的发展前景,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也吸引了周边各地的游客来采摘游玩。如今,高寨村已形成2000余亩柑橘核心产业园,实现亩产3000斤,年均产值可达1300万元,带动人均增收1800元以上。园区采取“集体+劳动力欠缺户”托管模式,由村集体统一管理销售,将年收益按5:5分成纳入集体经济收入,实现村集体年收入10万余元。据了解,高寨村以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为引领,创办柑橘集体经济合作社,成立董事会和监事会,由村党组织书记担任董事长,实现党组织政治引领能力、合作社抱团发展优势、农民盼富致富愿望的有机结合,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壮大村集体经济。同时,“盘活荒废橘林,壮大集体经济”,探索“党组织+合作社+党员中心户+农户”产业经营模式,变更传统“单打独斗”到“抱团式发展”,逐渐形成了以高寨村为核心,辐射金窝、罗坪、金檀、杨岩、户坪、庞家、海棠等7个村(社区)的万亩柑橘产业园区。柑橘喜获丰收喜丰收,葡萄筑就产业兴“这几年果园项目让村里发展越来越好,来村里旅游的人多了,今年我家还办起了农家乐,生意还算红火,出去打工的人少了,大伙相互走门串户,邻里关系也越来越好。”青龙嘴村村民韩晓琼高兴地说。万源市白沙镇青龙嘴村,依山就势,临溪傍水,白墙灰瓦的新居在山坳里错落有致,河流蜿蜒曲折,四季花木繁茂葱茏、成群的鸭子在水里嬉戏。新居旁,成片的现代葡萄园种植基地,看上去非常壮观。据了解,该村位于白沙镇东北部,管辖10个村民小组、1231户4069人。从名不见经传的“一穷二白”山区村庄,发展成为全国文明村、省级“四好村”、四川省“六无”平安社区、四川省乡镇旅游示范村、美丽宜居村庄,青龙嘴村成为了周边(市、区)学习的典范。获得如此多的荣誉,是万源市委和白沙镇党委、青龙嘴村村委在原创性、差异化改革这篇文章中,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的探索,也是该村坚持以党建为引领,释放各类“沉睡”资源的活力,激活各类特色要素潜力,不断夯实发展基础,走实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壮大之路的尝试。在青龙嘴村集体经济特色葡萄园,展现在记者眼前的是一排排整齐划一、姿态各异的葡萄树,虽然已过葡萄采摘季,可它们依然在努力生长,守望下一个丰收的日子。该村党支部书记、主任周天东表示,村上从2021年就开始召开集体经济股民大会,探讨青龙嘴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新目标。如今,股民又一致通过,加快推进建成生态葡萄、草莓、李子等采摘园。周天东说,预计2023年青龙嘴村接待游客量将达到8万余人次,集体收入实现20万元。“下一步,我们将加大招商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果园建设,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最终在青龙嘴村打造出一个四季都有水果采摘的旅游观光产业园。”近年来,万源全市组织系统立足和美万源事业发展,聚焦党建引领,推动一村一项目助推乡村振兴。青龙嘴村党总支以“党建引领、全面发展”的理念为指导,以坚实有力的基层党建推动乡村振兴,精心勾勒出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农村新图景。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12-14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何努“包装上面有了这个‘食安封签’,我们点外卖更放心了。”11月28日中午,开江县淙城街道市民黄小全指着刚送到的外卖介绍说。  今年以来,开江县围绕达州市开展的“达州食品安全行”活动,聚焦全县餐饮行业、农贸市场、“一老一小”食品安全领域,扎实开展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确保食品安全工作取得实效。  在网络餐饮监管过程中,开江县市场监管部门详实摸清底细,通过全覆盖摸排及建立信息上报机制,统计外卖商家共计286家,将其作为重点监管对象。督促网络餐饮第三方平台严格落实自身备案登记、入网资质审查、线上信息公示、配送过程管理、入网单位经营行为检测以及对送餐人员的培训管理等各项主体责任。同时,鼓励实施网络订餐“吹哨人”制度,全面推行外卖“食安封签”,签订《餐饮外卖使用“食安封签”承诺书》,每月定期收集平台反馈信息,通过骑手-平台-市监部门流程,发现问题11个,均已现场完成整改。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12-07
(记者 王晓英 文/图)11月30日,记者从达州市文体旅局获悉,12月1日第八届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将在达州启幕。此次活动将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同步进行,届时,一场视觉的饕餮盛宴将呈现给全国观众。宣传海报本次展演活动由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联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四川省文联和达州市人民政府承办,以“喜庆二十大、奋进新征程”为主题,以文化艺术为主体,以亿万农民为主角,将呈现出一场“建功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创造新伟业”的视听盛宴。 据介绍,该活动通过展演展览展播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人民的文艺精品力作,展示脱贫攻坚成就和乡村振兴成效,反映群众精神风貌变化和安逸幸福生活,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展演活动共有3项主体活动和4项配套活动,3项主体活动分别为开幕综艺演出、“大地情深”——全国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巡演活动启动仪式、2022年“新生活·新风尚·新年画”美术作品邀请展。4项配套活动分别为“非常梦想”川渝首届农民工原创文艺作品大赛获奖作品展、“欢乐乡村行”四川省群众文艺作品惠民演出、“巴山杯”2022全国新农村诗歌大赛和天府旅游美食展。另悉,为减少人员聚集带来的疫情风险,此次活动的开幕综艺演出将实行空场演出,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向全国观众奉上一台精彩的文艺大餐。同时,此次开幕综艺演出的演职人员前期已提前到达达州,并实行闭环管理。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12-01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年底是农民工返乡高峰。记者11月28日从宣汉县就业局获悉,该局计划抓住返乡高峰期,正在筹备一场招聘会,将向返乡回家的脱贫劳动力等群体广发“招贤令”,提供东西部协作沿海城市就业岗位、本地企业岗位、集中安置点公益性岗位等,开展全方位就业帮扶。  “就业帮扶车间也是不错的选择。比如,近年来依托定海宣汉东西部协作,8家东西部协作就业帮扶车间吸纳300余名脱贫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实现人均增收2万元左右;此外,农民返乡首次创办个体工商户、家庭农场,组建专业合作社,我们还会给予一定补贴。”该县就业局局长严刚说。  记者了解到,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在不久的将来,宣汉脱贫劳动力返乡谋“钱”途的路还会越来越宽。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11-29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杨勇  物华天宝。  素有“秦巴药库”之称的达州,拥有中药材“国家级”资源,是全国六大中药材产区之一,其中天麻面积产量名列全省前茅。  在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季节,11月21日,达州市川汉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川汉公司)董事长夏毅细细打量着新推出的天麻饮片,激动不已:“感谢达州市医保局、中医药管理局、供销社,正是在他们的帮助下,我们仿野生乌天麻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宽广。”  数据显示,达州市今年种植天麻1.1万亩,其中仿野生乌天麻超过5000亩,通过人工林下仿野生栽培,乌天麻质量好、价格优,助农增收成效明显,成为绿水青山价值转换的有效途径,让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众人捡柴火焰高。由达州市医保局牵头,在中医药管理局、供销社一起来参与帮扶下,达州乌天麻产业强基础推新品进体系,在打造、唱响品牌的同时,也更好地惠及民生。  生产基地 山上覆盖4G信号去连绵的大巴山荒山野岭上建乌天麻种植基地,源自夏毅一段特殊的经历:“以前经营煤炭生意,经常喝酒应酬,导致右手颤抖不止,到处求医无法治愈,后来在朋友建议下每天坚持吃天麻,竟然治好了这个顽疾。”  川汉公司的乌天麻种植基地,位于宣汉县大山深处的厂溪镇柏坪村,从厂溪镇下高速上山,还有15公里。现在进入柏坪村的那段山路,在达州市医保局牵头协调下,通过项目申报争取到帮扶资金80万元进行了拓宽。柏坪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黄道勇对此很是高兴,“进村这4公里路修好了,村民出行和基地生产都很方便。”  过去山上没有信号,村民去基地务工,家人都很担心,怕出现什么情况无法联系。达州市医保局获悉这一情况后,及时协调中国移动在山上修建基站,“现在山上覆盖4G信号,比家里的还好。”柏坪村三组的袁思琼开心地说。    黄道勇介绍,帮扶柏坪村的市医保局、中医药管理局、供销社均由主要领导挂帅,每个季度都要来这里会商探讨柏坪村的发展。最近一次是9月26日,大家重点研究了乌天麻产业发展和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确定由市医保局来对接推进天麻饮片生产,对基础设施项目申报,三个单位的驻村干部迅速收集相关资料,加以落实。联村助农 劳务支出年过百万林下仿野生种植乌天麻,既不影响森林抚育,又充分利用了林下资源。为了找到最适合的资源,夏毅跑遍了达州,在渠县临巴镇、宣汉黄金镇、通江陈家乡等地进行试验,最终选择落户厂溪镇,是因为这里本身就产野生乌天麻,说明环境非常适合,另外这片森林主要是杂木阔叶林,砂土,腐殖土厚达15公分,条件得天独厚,并且林地面积有4万多亩,发展空间充裕。  林地种过天麻后,要休养六到八年才能再种。为了确保发展规模,川汉公司在这里一次性租下林地 7000 亩,最短的 6年,最长的27年,“反正林权证上还剩多少年都给他租完,一共支付了 200多万元的租金。”夏毅坦言,“这样做就是要倒逼自己全力以赴做好这个产业。”  去年7月19日市医保局党组书记、局长唐增敏到基地来调研,现场了解林下仿野生栽培乌天麻后觉得这个产业很不错,就带了一些样品回去找相关机构化验,发现天麻素、天麻多糖等有效成分含量均超过国家《药典》标准,“说明达州仿野生乌天麻品质非常优秀!”  好产品成就好产业,柏坪村集体经济也来一起参与。今年市级党建引领一村一品专项资金20 万元,柏坪村全部入股公司,每年保底分红 1.5 万元。今年正在申报的乡村振兴衔接资金30万元,他们也计划继续投入,做强集体经济。  “我们给每个务工的村民都办了银行卡,每月10号按时把钱打在卡上,从不拖欠。”川汉公司的管理运行规范,据了解,今年川汉公司共种植1000亩乌天麻,单给村民的劳务总支出就超过一百万元。  为了改善务工人员生活,川汉公司还在基地建了食堂。柏坪村三组的徐文英上有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还带了三个孩子,在基地务工让她感到很满意,“一年就近务工要挣一万元左右,还可以学习天麻种植技术。”  达州市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黄中平还请来西南交通大学药学系副教授张兴国,在张教授的指导下开展本地纯种乌天麻等品种的选育,并进行仿野生无土栽培试验,这些选育的品种和试验的新技术,都可以在当地农户中推广应用。  销售加工 不断推出系列产品天麻作为药食同源物质,具有改善睡眠、辅助降血压、增强免疫力、缓解疲劳等功效,特别适合亚健康和老龄人群,用于食疗需求量很大。仿野生乌天麻深受市场欢迎,发展迅速,以川汉公司为例,去年共生产20万斤,今年产量翻番,如何加强销售,延伸乌天麻的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达州市供销社利用自身优势,通过巴山食荟这个达州市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线上线下帮忙销售,同时为企业对接到舟山展销产品。在市医保局的支持下,川汉公司已经取得了生产天麻酒、天麻面的生产许可证,并向市场推出了产品。  “天麻饮片属于医保报销的范畴,很多医院和药店在配药时都会选用,市场每年需求量约3000吨。”熟知政策的唐增敏为乌天麻的加工支招,也为川汉公司下一步发展打开了思路。在他的亲自协调下,川汉公司同广安一家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这家公司还承诺保底收购达州的乌天麻。  川汉公司雷厉风行,第一批乌天麻收获后马上拉了5吨去广安的合作公司,10月底第一批天麻饮片新鲜出炉,全面进入医院和药店。  在东西部扶贫协作中,浙江省舟山市对口联系达州。11月3日,“天府乡村”公益品牌产品推荐销售周暨2022长三角地区农产品产销(达·舟)对接洽谈会在舟山市举行,参会的收获让夏毅很是兴奋,“舟山人对乌天麻的认知和热情远超我的想象,我们已经与当地一家营销公司达成合作。天麻开发产品功能主要集中在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我们已同浙江海洋大学、浙江海洋研究所达成合作,通过提取天麻素、天麻多糖,共同开发功能性饮料和食品。”  正在创建“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市”的达州,已在申报乌天麻等一批中药材地理标志,为做强乌天麻产业、唱响乌天麻品牌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受访者供图)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11-23
四川农村日报讯 符艳 漆楚良 特约通讯员 张平  11月17日,走进宣汉县天生镇新芽村,只见被托管的马铃薯郁郁葱葱,一群人正在田间地头施肥、浇水、除草……  “马铃薯长势喜人,来年一定有好收成!”宣汉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曾鑫介绍,所谓土地托管就是在不改变土地承包权、经营权、收益权的前提下,农民将耕、种、收等生产环节全部交给合作社,由合作社提供从种到收“一条龙”服务。  近年来,宣汉县坚持党建引领,村党组织一手牵着农户,一手牵着“田管家”,以农业社会化服务实现小农基础上的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不断巩固提升粮食产能,确保口粮绝对安全。新芽村油菜马铃薯示范种植基地。宣汉县委宣传部供图“田管家”唱好主角  家住新芽村的村民向仕路,因年迈以及子女外出务工导致家里劳动力严重缺乏,十分担忧8亩地的耕、种、收问题。2021年,向仕路与宣汉县新芽农机专业合作社签订土地“半托管”协议,把自家8亩土地交由合作社耕种,自己则当起“甩手掌柜”,解决了种地难题。  “稻田养鱼施肥以农家肥、基肥为主。使用化肥要掌握安全浓度,避免直接洒到鱼沟里,也可半块田半块田的轮施……”曾经难倒很多种粮“老把式”的“稻田养鱼”难题,对宣汉县家丰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袁军来说只不过是“小菜一碟”,“土地托管模式,让当地村民各家的零散土地实现了规模化种植,大幅度降低种地成本。”  据了解,近几年该县抢抓“全省农村改革综合试验区”机遇,按照“托管自愿、有偿服务、利益共享”的原则,创新推行“土地托管”服务模式,在充分尊重小农户经营权的基础上,把小农户手中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交给托管专业合作社,为小农户提供耕、种、收、管、售全程托管服务或“菜单式”半程托管服务,实现合作社与农户双赢。目前,该县已成立专业合作社400余家,托管土地30余万亩。胡家镇鸭池村稻田养鱼。宣汉县委宣传部供图“稳增产”贯穿主线  “去年,我们承包村集体开垦的撂荒地87.5亩,再加上自家几亩地,全部托管给合作社,只要交上托管费,不用再操心春种秋收,种的油菜、高粱喜获丰收。要是放在以前,我根本无法想象后果,那是不可能种完这么多土地,更谈不上增加收入。”宣汉县胡家镇鸭池村二组村民赵伟昌对土地托管带来的变化深有感触,“不少农户主动将土地托管给合作社,不花一分钱、不下一次地,坐等分红。”  近年来,该县采取“统一托管、统一治理、统一经营”的方式,将撂荒耕地、零散地和产业发展低质低效地托管给村集体,落实配套扶持政策,引进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社、种植大户,提高土地综合效益,不断巩固提升粮食产能,助力乡村振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11-23
四川三农新闻网达州讯(通讯员 魏家明)11月18日,大竹县人大常委会组织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达州食品安全行”大竹县活动组委会成员单位负责人、部分乡镇(街道)乡镇长(街道办)主任及受邀的县人大代表对食品安全工作进行专题询问。(图为:人大常委会主任蔡文华(左四)详细了解餐具消毒流程)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蔡文华带领参会人员首先来到大竹县三合餐具消毒服务部,现场参观了消毒餐具从回收、去初渣、去细渣、浸泡、清洗、杀菌消毒、封装、出厂全过程,随后又到了大竹县东柳供销社醪糟厂,听取醪糟厂负责人介绍醪糟生产流程及食品安全管理情况。参观结束后,采取一问一答的方式对市场监管局、农业农村局、教育局、周家镇人民政府的食品安全工作进行了专题询问,问答结束后对上述单位进行了满意度测评,市场监管局获得满意票最多。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蔡文华强调:一是开动宣传机器,在全社会形成食品安全共识。二是亮出实招、硬招、绝招,对食品安全存在的大隐小患、顽瘴固疾问题真正下猛药。三是众志成城,担当作为,不折不扣履行好食品安全各方职责。通过本次专题询问,促进我县食品安全工作,对群众有个交待,让老百姓放心消费,让大竹走在全市甚至全省前列。(图为:市场监管局局长刘孝春接受询问)  县人大常会副主任、“达州食品安全行”大竹县活动组委会主任何红兵要求:一是认真传达今天的会议精神,对照今天询问的差距,反躬自省,制定切实有效的整改方案,限期整改到位,组委会将跟踪监督,确保取得实效。二是各责任单位要认真履职尽责,形成合力,聚焦重点、难点、热点开展监督,加大排查力度,查处力度,曝光力度,确保食品安全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对违法违规事件查处一批、惩治一批,起到以案促警的作用,让广大市民吃得干净、健康、营养、放心。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11-22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洪瑜“希望通过协会的力量,进一步提高全县水产养殖组织化程度,引导传统养殖方式转型升级,推动全县水产高质量发展。”11月14日,记者从开江县水产协会获悉,该协会于近日召开了第一届第一次理事会,讨论全县特色水产养殖产业组织体系建设等事宜。  记者获悉,开江县水产协会成立于2022年11月。协会首任会长吴贤进说:“协会的中心工作是提升全县水产养殖组织化程度。”  “开江现有水产养殖企业和单位400多家。协会将成立小龙虾养殖分会、大闸蟹养殖分会等5个分会,分门别类打造开江水产品牌。”吴贤进表示,协会还将建立健全培训体系,制定“五个统一”标准,实现养殖技术标准、苗种标准、饲料标准、品牌标准、销售标准5个方面的统一,全面提升开江水产养殖品牌效益。  开江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开江培育了“田+蟹、虾、鱼”等优质特色农产品,“开江大闸蟹”“开江小龙虾”还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稻渔现代农业园区成功入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体系。  目前开江稻渔园区年产水稻7.95万吨,虾蟹蚌等特色水产1140万斤,实现综合产值50.3亿元,亩产值达到1.2万元。“未来的开江水产,让人充满期待。”上述负责人表示。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11-18
袁春 城霖 (图片由宣汉县委组织部提供)晨光熹微,天色渐渐泛白,在达州市宣汉县南坝镇观池村蜀宣花牛养殖场,饲养员小胡正忙着打扫牛圈,添草、喂料、加水……“每天负责将牧草用机器切碎,按时按量加水、添草就可以了,工作不累人,离家也近,不出村也有收入。”小胡说,“村上引进肉牛养殖场,不仅可以就近打工,收入也很可观。”“除了观池村的肉牛养殖场,还有圣墩村的李子、二塘村的枳壳等,这些项目都是通过实施‘一村一项目·党建引振兴’行动推动落地的。现在全镇21个村都有‘致富经’,群众就业增收有了新渠道,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也有了底气和实力。”南坝镇党委书记王冲说。  近年来,宣汉县以党建引领赋能乡村振兴,坚持“策划一个优质项目、回引一批新型农民、壮大一批村集体经济”工作思路,大力实施“一村一项目·党建引振兴”行动,进一步撬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辐射带动全县农村经济发展,让农村发展有甜头、有盼头,更有奔头。南坝镇圣墩村脆李产业园。落地生根谋划推进提高项目“落地率”  喜看稻菽千重浪,鱼儿肥美庆丰年。初秋时节,位于宣汉县胡家镇鸭池村的3500亩稻鱼迎来收获季,村民趁着晴好天气,忙着收稻捕鱼,呈现出一幅喜获丰收的幸福画卷。  “我们村围绕‘稻鱼综合种养’,今年扩大了规模,迎来了丰收季,在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也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胡家镇鸭池村党委书记冯涌介绍,今年依托“一村一项目”,流转了1000亩闲置稻田,由家丰农机专业合作社种养稻鱼,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与管理服务。  据了解,宣汉县结合县域内“1+7”片区划分,立足村情实际,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特征,充分发挥特色产业优势,因地制宜编制“一村一项目”实施方案,进一步延伸产业链、聚集创新链、提升价值链。通过征求党员群众、县级相关部门意见建议1700余条,不断调整优化,精心策划包装大成镇马滩村的蜀宣花牛、普光镇大田村的蓝莓谷、黄金镇康乐村的白茶、东乡街道磨峡村的柠檬等290个种植养殖类项目,月亮坪、巴山大峡谷、洋烈水乡等17个文旅类项目。  时至佳节绽芳华,日暖蒲城万物兴。今年春节前夕,农业银行、邮储银行、农商行3家银行现场授信100亿元,用于宣汉县推进“一村一项目”,10名企业家与村党组织签订合作协议。  近日,君塘镇君坝村加速搭建葡萄园、樱桃园大棚,计划于11月底前完工,该大棚投资达350万元,将以大棚资产入股陌上森林田园综合体。  “年初还在为大棚建设资金发愁,在市委、县委的大力支持下,君坝村很快就拿到了农行宣汉支行发放的‘一村一项目’集体经济贷款120万元,解了燃眉之急。”君塘镇党委书记陈欢就君坝村融资一事介绍说,该笔贷款系今年农行系统在达州市发放的首笔农村集体经济贷款。  近年来,宣汉县不断强化政策引领、要素保障,实行38名县级领导、302名乡镇领导全覆盖挂包村集体经济项目,建立集体经济联席会议制度,专题研究集体经济发展工作,开通项目审批“绿色通道”,深入推进“银政企”合作,多举措厚植创业沃土、夯实发展基础,让346个项目全部扎扎实实落地生根在宣汉。胡家镇鸭池村“稻鱼综合种养”基地。开枝散叶辐射带动提升项目“延展度”  桃溪山居,一家点缀在巴山大峡谷景区内环线上的雅致民宿,背靠巴山,开门见景,庭前芳草茵茵,青石铺路,野趣十足,民宿装饰简约却不简单,每一个角落都显得温馨而浪漫。  桃溪山居所在的桃溪村,位于巴山大峡谷核心景区所在地渡口土家族乡。桃溪村党支部书记马笠洲介绍,桃溪村由渡口土家族乡甘溪村和马老村合并而成,合并后甘溪村党群服务中心就被闲置下来了。  去年以来,桃溪村以“一村一项目·党建引振兴”行动为依托,紧紧围绕景区发展,深化文旅融合,将闲置的原甘溪村党群服务中心和闲置学校改建成有46个房间的特色民宿“桃溪山居”,以租赁方式运营,租金可达30万元/年。同时,利用300平方米闲置土地配套修建景区停车场,由村集体经营管理,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2万余元。  宣汉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实施,扎实推进盘活用好镇村公有资源。截至目前,全县累计清查盘活镇村闲置公有资产1169宗(乡镇429宗、村社区740宗),综合盘活率100%。其中,通过盘活镇村公有资产落地实施“一村一项目”49个,投资额1.67亿元,成功唤醒“沉睡”资源,走出了一条盘活农村闲置资产资源、助力集体经济增收的新路子。  “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谁还想出远门打工啊。”月亮坪森林康养旅游度假区腹地位于毛坝镇天坪村,村民王浪在这里务工,“工作很轻松,环境也很好,每月工资比以往在外地打工多1500元左右。”  “过去,我在周边打零工,每月挣千把块钱,勉强维持家庭生活。”村民闫家轩感受到了身边的变化,他如今在巴山大峡谷景区当保安,每月可以拿到3000多元工资。  宣汉以“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文旅靓县、开放活县”四大战略为引领,坚持大项目思维,大力实施宣汉国家森林公园月亮坪森林康养旅游度假区和宣汉县巴山大峡谷旅游开发等项目,有效带动和辐射全县农村经济发展,助推2022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实现1.9万元,增速8.6%以上,不仅撑起了村民的“钱袋子”,也夯实了基层组织的“厚底子”,为乡村振兴拓展了“新路子”。君塘镇君坝村陌上森林田园综合体。开花结果利益联结提振项目“生命力”  像是北国的雪,挂满南方的枝头……每到阳春三月,宣汉县庙安镇万亩李花就迎来了盛花期。而到脆李成熟季节,一颗颗饱满圆润的李子挂满枝头,微风吹过,散发出淡淡果香。  “春赏景,夏品果,秋冬怀揣诗与远方,来年又有好收成。”庙安镇党委书记粟博介绍,以前这里是一片贫瘠的土地,现在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景区,花果经济既发展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又给村民带来收入,还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  近年来,庙安镇紧紧抓住资金、资产、资源、人才、市场等核心要素,积极谋划、多措并举,重点发力,“一村一项目”100%落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持续增长提升,预计2022年底全镇村集体经济平均收入超10万元。  “目前,我们仁义村‘一村一项目’车厘子产业基地达到1000亩,产量有10万斤左右,预计产值500多万元。”峰城镇仁义村党总支书记熊邦明介绍,仁义村车厘子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嬗变,形成了“观光、采摘、旅游、加工”互动发展新格局。该基地每年支付土地流转金近20万元,实现劳务收入近80万元,培育种植能手11名,助推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0万元。  预计到2022年底,宣汉县342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总收入突破2600万元,全面消除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低于1万元的薄弱村,其中年收入超过5万元的行政村达188个,占54.97%,同比增长198%;超过10万元的行政村达70个,占20.47%,同比增长338%。  “我们将深入推进‘一村一项目·党建引振兴’行动,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与村干部奖励报酬挂钩机制。同时将村集体经济收入情况作为‘两优一先’、乡村振兴‘担当作为好支书’等选树工作的必要条件,充分激励全县农村基层干部担当作为,不断调动其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创造性。”宣汉县委组织部负责人说。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11-17
四川三农新闻网达州讯(通讯员 魏家明)四川东柳醪糟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以“安全卫生、绿色环保、营养健康”为宗旨,推出“企业负责人—食品安全总监—食品安全员—食品安全协管员”的“1+1+1+N”食品安全管理模式,严把“四关”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全过程控制管理,促进“达州食品安全行”大竹县活动见行见效。(图为:省市场监管局副局长周传军调研该司食品安全工作)  严把原料关:企业负责人把糯稻源头管理、培育糯稻种植基地作为兴企的责任,全面推行“统一发放种子+统一养料供给+统一技术培训”糯稻生产模式,采取“公司+基地+村级组织+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保证食品生产原料的有效供给。  严把生产关:食品安全总监在生产过程中,按照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HACCP食品安全体系的要求,设置关键控制点,上工序不合格品绝不允许流入下工序,对生产过程层层把关控制,食品安全协管员对工序、流程、控制点操作全面负责。  严把检验关:食品质检员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标准依工序对原料、辅料、添加剂量、半成品、成品进行检验,不合格食品不得进入产品库。  严把出厂关:未经检验的产品,经检验不合格的产品,不能流出工厂大门,不得流入市场,流入市场的缺陷产品实行召回制度管理。  该司注重环境保护和技能改造,投资1200万元,建设了“日处理1200-1500吨废水循环处理升级改造项目”,投资535万元,实施了“煤改气节能环保清洁能源建设项目”,投资15000万元,建成了年产5万吨的智能化速冻汤圆生产线。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11-14
四川农村日报讯 王凌峰 胡年华 特约通讯员 张平  “我现在就在家门口上班,每天早上8点去,晚上6点回来,一天能挣七八十块钱,等我成为熟手后,一天可以挣100多块钱,关键是还有时间照顾娃儿。”11月7日,宣汉县白马镇双龙社区玉家坝易地搬迁安置点的居民杨建,给在外务工的家属报喜。易地搬迁安置点就业招聘会现场人潮涌动。宣汉县委宣传部供图  杨建上班的地方是白马镇党委联合乡村振兴局、就业局等相关职能部门引进本地企业建设的就业帮扶车间,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实现楼上居住,楼下上班,惠及周边易地扶贫搬迁群众200余人。而这只是宣汉县坚持党建引领,创新“党建+”工作机制,整合各方力量,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的一个缩影。  该县有易地搬迁安置点107个,涉及脱贫人口6500余人。为了让搬迁群众留得住、能致富、可融入,该县全覆盖建立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领导联系机制,明确县领导联系全县4个常住人口200人以上集中安置点,其余134个安置点由乡镇(街道)班子成员分片指导、村(社区)干部对点联系,构建起县—乡—村三级联系格局。建立党支部6个、党小组24个,成立“先锋服务站”18个,选派党建指导员138名,设立党员中心户89户,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充分运用院坝会、邻里议事、微信群等平台,打造“院坝里的党建”“指尖上的党建”,适时宣传推介各项惠民政策,拓宽搬迁群众了解党和国家政策渠道。  产业是搬迁群众留得住的关键。今年以来,全县累计开展“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就业扶贫行动日”等专项活动30余场次,举办易地搬迁群众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10余次,投放岗位5000余个,开发易地扶贫集中安置点公益性岗位近3000个,帮助600余名搬迁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对外劳务输出3000余人,让群众就近就业、家门口就业。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11-14
四川农村日报讯 何南观 罗烽烈 张科文  近两年来,达州市达川区牢固树立大农业观大粮食观,坚决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着力解决“谁来种,种什么,怎么种”等关键问题,稳住了农业大区粮食大区的基本盘。达川区“南大万”高标准农田水稻喜获丰收 (李彦 摄)撬动社会资本 整合涉农资金深秋时节,达川区南岳镇久源村一派繁忙景象,各式大型农业机具来回穿梭,忙于理沟、沥水、翻耕等作业。  现场“指挥员”、四川省好味稻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惠介绍,今年5月进场以来,“好味稻”已在达川区的南岳、大树、万家镇片区连片流转了1.2万亩耕地,整理了1000亩撂荒地,以种粮为主,采取粮经复合种植模式,做到了满栽满插,估算亩产值达到6000多元,亩均纯利润能达到2000多元。  达川区是传统的农业大区、种粮大区,但受制于山区和重丘地区的地理限制,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落后的农业投入机制严重制约了现代农业发展。  作为政府的平台公司,达川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盘活沉睡资产,将部分撤并的村小学、村办公场所等闲置国有资产打包并入农业发展公司,同时统筹整合中央和省市涉农资金,通过股份合作的方式吸引和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农业产业项目建设,从而弥补了农业产业发展的资金缺口。  去年以来,他们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股份共建的形式,引进了绿地集团、四川好味稻、珍硒集团、万丰食品等新型经营主体,推动了“南大万”10万亩现代粮油示范园区、米城1.2万亩高山贡米园区和双庙现代蔬菜园区等项目建设,撬动社会资本3亿多元,为乡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紧盯市场需求 发展订单农业双庙镇二东村蔬菜生产基地今年最后一茬辣椒和茄子正在出棚,忙于整理土地的村民们问基地负责人李建平:“李经理,接下来又种什么呢?”李建平回答道:“种什么,要听农业公司的。”  通过20多年的发展,双庙镇已成为达州市主城区的蔬菜保供基地,种植面积2000多亩,当地农民务工问题和农民增收问题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但由于种植企业生产“跟着季节走”而不是“跟着市场走”,无序竞争,加上管理粗放、技术落后,导致“年年种年年亏”。  达川区农业发展公司入股园区,派出专家团队指导科学生产,组建专业团队深入达州市和周边各大城市的菜市场做市场调查,精准掌握和预判市场供求信息,定期向各种植企业下达订单,进行保底收购,统一市场销售,问题迎刃而解。  “米城大米”是达川区的传统农业品牌,农业公司经过深入调查,发现米城片区稻种杂乱,品牌保护意识不强,市场售价不具有比较优势,农户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去年以来,农业公司采取“公司+专合社+村集体+农户”的生产管理模式,统一稻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品牌标识,统一市场营销,实行园区管理,将米城乡吴家营片区划分为有机大米核心园区,周边几个乡镇12000亩稻田划分为高山生态稻园区,并实行保底价收购,有机稻每公斤达到12元、高山生态稻每公斤达到3.4元。米城乡党委书记李昌旺感慨地说:“现在农民的市场意识很强,收购价起来后,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大幅提高。我们全乡有6000亩稻田,去年种植了4000亩水稻,今年增加了1000亩,估计明年会满栽满插。”改变种植习惯 坚持绿色生态“这片土地过去偏酸性,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在南岳镇久源村的腊月丘,技术员杨科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近100亩土地的改良工作终于完成。  杨科的手里随时拿着一个平板电脑,里面装着“南大万”片区10万亩土地的大数据,包括几十万个地块的编码 和 详 尽 的 PH 值(酸 碱度)。经过改良过后,每个地块种什么都要个性化规划。  很多农民保留了上千年的耕种习惯,不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李惠介绍:“我们公司本部派了20名技术人员过来,着力培养当地的技术人员和种田能手,成功培养一个,我们就回去一个,直到实现技术管理人员全部当地化。”  在米城乡吴家营“米城大米”的核心园区,安装了几十个摄像头的“溯源”装置,监视着有机稻稻田的每一个生产环节。米城大米专合社理事长王京强说,有机稻的收购价从每市斤1.2元上升到每市斤6元,村民们得到了真正的实惠,但有机稻对种植也很“苛刻”:不施用任何化肥农药,人工除草,一切讲究绿色生态。  发展生态农业,不但提高了“米城大米”的品牌价值,还意外吸引了大量的观光游客,这让米城人看到了发展观光农业的的机会。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11-14
四川三农新闻网达州讯(通讯员 魏家明)大竹县市场监管局在“达州食品安全行”大竹县活动中,采取“健全工作机制压实工作责任、健全行动机制守牢安全底红、健全发力机制构共管共治格局”举措,守护好“舌尖上的安全”, 取得了党政放心群众满意的成效。(图为:检查超市猪肉索票索证情况)健全工作机制压实工作责任。成立了大竹县市场监管局“达州食品安全行”大竹县活动领导小组,书记、局长任组长,相关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股室负责人和市场监管所负责人为成员,下设办公室于协调应急股,负责收集、分类、交办举报线索,督促问题整改,经验信息报送。制定了大竹县市场监管局关于开展“达州食品安全行”大竹县活动实施方案,方案共分4个阶段,计16项工作,每项工作具体内容、具体任务、具体责任、具体要求、工作方式、线索梳理、情况反馈、报告途径、时间节点都做出明确安排,详细部署。 健全行动机制守牢安全底线。通过发放宣传资料、面对面耐心讲解等方式,对生产、销售伪劣老年产品、保健品,生产、销售、提供假药、劣药等各类案件线索的全面排查(一老),共出动执法人员1560余人次,执法车辆327台次,检查相关经营主体723家次,开展防范养老诈骗专题宣讲活动30余场次,受教育群众达12000余人次。聚焦学校食堂(一小)和餐饮行业,采取“专项+随机”“明察+暗访”“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食品安全监督督查,常态开展春、秋两季学校食品安全“双随机、一公开”专项检查,构建起“学校主体+教育主管+市场监管+社会监督”四位一体责任体系,开展醇基燃料、亚硝酸盐、野生有毒菌类风险隐患排查,推动实现食品安全行为可视化、食材可追溯化、日常检查智慧化、风险可预警有效监管目标。检查学校食堂371家次、校园周边食品经营单位428家次、校园内食品经营单位10家次,排查食品安全隐患74起,责令整改7家,立案查处违法案件72件,结案72件,处罚没款28.24万元。依托一体化市场监管平台和食品信用风险分级分类监管系统,选取登记异常、关联关系异常、经营异常和食品安全等重点风险指标进行数据分析和实时监测,实时精准推送风险预警信息、反馈问题处置措施,实现了“监测—预警—处置—反馈—督导”闭环监管,421名党政领导干部4715家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包保任务全面落实,大中型食品企业“1+1+N”主体责任模式全面推进,“四级三清单一承诺”责任书全面建立,从“最小工作单元”入手,推进“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制度全面覆盖。健全发力机制构建共管共治格局。乡镇食安办在农贸市场、广场、社区等人口集中地方组织线下、线上有奖知识问答等活动,5000余人参与“达州食品安全行”有奖知识问答,获取奖品1400余份,提升活动知晓度。农业农村、商务、民政、教育、畜牧中心等部门协作配合,共同对经营场所卫生条件差、设施设备不达标、食品原辅材料溯源不及时、餐厨垃圾处置不规范、“黑作坊”生产假冒伪劣食品、农产品(食品)危害物超标等突出问题开展综合治理,全县共开具承诺达标合格证65043张,速测农产品样品3952个,合格率98.8%,配合省、市抽检153个样品,完成率100%,监测合格率100%,未收到不合格样品信息反馈,对农业投入品拉网式检,立案查处各类违法案件6件,发出整改通知8份。创新宣传载体,通过抖音、快手、小视频、微信公众号、网络终端等新型媒体,与“大竹发布”“大竹观察”联办专题栏目,加大网络媒体信息推送力度,县级以上各类网络媒体采用食品安全行信息21条次。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11-10
(记者 袁城霖)11月2日,达州市达川区桥湾镇永睦村,村民黎定慧晾晒完今年栽种的4亩再生稻,2400余斤稻谷称量归仓。过完秤,她面露笑容,“亩产五六百斤,与往年相差不多,受干旱的影响有限。”  永睦村有30余年再生稻栽培历史。今年再生稻收割期间,国家统计局达州调查队和达州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对该村“宜香优2115”再生稻示范片进行测产,得出了“亩产319公斤”的数据,认定在达州属于高产。  立足“大春损失晚秋补”,达州今年共蓄留再生稻40.8万亩。与川南相比,川东北地区光热条件有限,蓄留再生稻的优势较小。达州如何推广再生稻?又能否让再生稻产出更高效益?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当地正从产量提升和售粮优价两方面谋求突破。推广破难点因地制宜、发挥优势  走进永睦村再生稻基地,400余亩连片的稻田全都笼罩在斜射的阳光中。“这片田能从早晒到晚。”附近的村民说,光照充足,是永睦村长期在这片田地里蓄留再生稻的原因之一。  记者环顾四周,果然发现这片田地周边的山梁较矮,而附近相对背阴的田地中并没有蓄留再生稻。  永睦村的“地利”不止于此。永睦村党支部书记李映喜说,这里紧邻渠江左岸支流巴河,海拔较低,平均气温相对较高;一条以巴河为水源的小溪穿越田地,也为稻田灌溉提供了保障。  依托便利的水源条件,今年头季稻收割后,8月19日政府组织抽水灌溉缓解旱情,保证了再生稻蓄留面积不减。  今年夏天,达州遭遇高温干旱,大春粮食生产受到影响。永睦村的这一种植习惯为达州市其他地区探索粮食产量提升路径提供了“解题思路”。以光照、灌溉等条件为参照,达州市因地制宜建立再生稻千亩示范片17个、百亩示范点42个,在全市推广带动蓄留再生稻共40.8万亩。产量求突破抓住关键、优化技术  在桥湾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任国华看来,永睦村的“宜香优2115”再生稻能实现高产,除了地理条件外,还跟村民多年蓄留再生稻的丰富经验有关。  在头季稻种植之初,永睦村村民通常会选择早、中熟水稻品种,并采取旱育秧的播种模式,让头季稻收割提前10天左右,给再生稻生长预留足够时间。  “稻桩蓄留高度也很重要。”任国华说,蓄留再生稻需要在头季稻收割时,留下40厘米左右的稻桩,“稻桩留短了,腋芽被割掉发不出芽;留长了,腋芽卡在桩节,也长不出芽。”大多数永睦村村民在收割头季稻时能够熟练地把握留稻桩的高度,“这些都是我们下一步推广再生稻时要总结的经验。”  此外,任国华觉得“产量提升还有空间”。他说,由于再生稻稻桩比头季稻矮,病虫害不容易被发现,发现时可能为时已晚,“接下来要加强病虫害防治方面的技术培训,让再生稻产量继续提升。”销售谋优价做强品牌、打通渠道  从生产聊到销售,原本一脸笑容的李映喜皱起眉头:“售卖很少,多数是村民自己留着吃或送人。”  与头季稻相比,再生稻稻米品质相对更优、口感更好。“但售价与品质没有实现匹配,销售渠道也没有打开。”李映喜坦言,目前销售主要依赖口碑传播,多数是熟人购买,比如不久前几位从城里来的市民一口气买走了黎定慧家的200多斤再生稻稻米,“但这种‘识货’的买家比较少。”  打通更多销售渠道,政府部门也在积极想办法。  桥湾镇党委书记魏伯波说,永睦村正筹备成立专合社,并注册商标,将来实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形成品牌效应,把永睦村再生稻稻米推向市场。目前,商标logo设计、相关注册程序正在推进,预计明年启用。  此外,桥湾镇计划对永睦村再生稻基地统一种植品种,实行专业化栽培管理,进一步做优稻米品质。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11-10
眼下,正值冬小麦种植的最佳时期,通川区正抢抓土壤墒情较好的有利时机,实施冬小麦播种,确保冬小麦播种工作扎实推进,为明年的夏粮丰收打好基础。在碑庙镇锣鼓村种粮大户刘毅的农田里机器声隆隆作响,旋耕机、开沟机正开足马力在田间来回穿梭翻耕土地,村民们将一粒粒麦种播进土里,撒下肥料,种下丰收的希望,田间地头一派热闹繁忙景象。“今年计划将承包的土地全部种植冬小麦,现在种植基本接近尾声,这次冬小麦播种有政府的优质种子和技术支持,我有信心来年会有好丰收!”承包了碑庙镇锣鼓村100余地的种粮大户刘毅向笔者说道。截至目前,通川区已采购30余吨优质小麦种子、40余吨肥料等农资免费发送给农户种植,同时积极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向农户推广小麦抗湿播种、小麦药剂拌种撒播的“轻简化栽培技术”,强化冬小麦播前播后的科学管理,确保农户在最佳播期内完成冬小麦播种,为明年丰产丰收奠定基础。据悉,通川区今年计划冬小麦播种面积1.5万亩,截至目前,已播种面积0.8万亩,计划11月中旬全面完成播种工作。“下一步,我们将会有序推进冬小麦播种工作,同时将组织农技人员持续做好播种后的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控等一系列服务指导,多举措确保冬小麦播种工作顺利进行和粮食生产提质增效。”通川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杨超表示。(供稿:通川区融媒体中心 肖姣)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11-09
四川三农新闻网达州讯(通讯员 魏家明)大竹县市场监管局在“食品安全行”大竹县活动中,始终坚持“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策略,开出“三剂”良方,培育市场主体,助力“食品安全行”强筋壮骨。开出市场主体培育“驱动剂”,疏通发展难点。9月30日,召开“决战四季度、大干一百天”市场主体培育工作推进会,3个单位作经验交流,3个单位作发言交流,随之建立起日通报制度、行政约谈制度,国庆节后上班第一天,观音镇经摸排建立了308户个体户培育库名单,紧随其后10天中,全县31个乡镇共建立2478户个体培育库名单,平均每天以200余户的势头增长。开出市场主体培育“催化剂”,疏通发展痛点。按大竹县新划分的6个片区,分管领导带领分管股室组建6个督导组,深入社区、商业街宣讲《市场主体登记条例》《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条例》,惠企纾困政策,市场主体歇业制度,轻微违法不罚规定,采取多种举指补短板,针对薄弱环节进行专项攻坚,点燃经营主体的登记热情,催生经营主体变市场主体。开出市场主体培育“润滑剂”,疏通发展堵点。自7月实施自建房安全鉴定报告以来,市场主体发展徘徊不前,究其原因,自建房安全鉴定报告获证难,自建房安全鉴定报告成为市场主体发展的一大堵点,市场主体培育调度会上主动汇报,县政府高度重视,召集市场监管局、住建局、审计局、投促中心、财政局进行会商研判,推行“一窗通办”“并联审批”的“培育+纾困”方式,解决经营性自建房场所安全鉴定报告这一堵点问题。截至目前,新增市场主体5147户,其中,个体4131,企业1016,市场主体累计达39241户,其中,个体31301,企业7940。现已完成个转企125户。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11-08
四川农村日报讯 彭小懿 特约通讯员 张平  “今年我种了80亩魔芋,可收入80余万元。”11月6日,冬日暖阳下,宣汉县厂溪镇梨子社区种植大户向荣用手托起一个刚从地里挖出的大约9公斤魔芋,高兴地说,“魔芋的收割期将持续到11月下旬,我每天雇了10人左右收魔芋,一天大概能挖3亩多魔芋。”村民满脸笑容抱着丰收的魔芋。宣汉县委宣传部供图  进入冬季,尽管冷风嗖嗖,但梨子社区的田间地头里却依然生机勃勃。在该社区百亩魔芋地里笔者看到,居民们正抢抓农时,忙着挖魔芋,并分类装框,大的卖掉,小的作为来年的种子,家家户户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梨子社区是宣汉县人民医院的对口帮扶单位。2021年7月,宣汉县人民医院为了让居民致富奔康,经过反复调研,根据该社区气候、土壤特点和该社区居民历来都有种植魔芋的传统等实际情况,大力发展魔芋产业,走出了一条依靠发展特色产业助民增收的新路子。魔芋丰收村民们满脸笑容。宣汉县委宣传部供图  为了提高魔芋产量,社区还邀请县农科所的魔芋专家进行指导,大力推广魔芋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并按照“集体经济入股+专业合作社带动+散户自种”模式,集中连片发展了抗病性强、适合高海拔地区的“鄂魔芋1号”。“今年我们社区种植魔芋100余亩,预计产量达50万斤,产值约100余万元。”宣汉县人民医院驻社区第一书记韩泽虹介绍道,“户均可增收1万元以上,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2万余元!”  为拓宽销路,该社区还与加工企业签订了《订单收购协议》,通过“订单式”农业“一站式”解决了魔芋从种植到销售的问题,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今天家里办喜事,只搬来了400多斤卖,后面把魔芋都挖出来了,再联系加工企业来拉……”当天,梨子社区村民宋绪美握着刚拿到手的1200元钱,笑得合不拢嘴,“今年我种了5亩魔芋,预计能收入6万元。”收购商正在收村民种出的魔芋。宣汉县委宣传部供图  近年来,宣汉县立足“强化科技、培育龙头、完善链条”的思路发展魔芋产业,不断强化“院地、院企”合作,开展魔芋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试验研究,并引进生产及加工龙头企业入驻发展,建立“品种筛选、种子繁殖、魔芋种植、产品加工、市场销售”全产业链。目前,全县种植魔芋1万亩,年产魔芋2万吨以上,年产值1亿元以上。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11-08
四川三农新闻网达州讯(通讯员 陈艺)为进一步增强全校师生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推广普通话的参与意识,促进普通话在全校园的普及,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2019年4月15日起,宣汉县西北中心校开展了一系列“推普”活动。在星期一的升旗仪式上,学校举行了推广普通话的启动仪式。教务处的负责人做了推广普通话、使用规范字的动员工作,讲清了说普通话的目的和意义,让师生们认识到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的重要性。班队课上,各班班主任精心准备了以“推广普通话,说好普通话”为主题的班会,一节节班队课精彩纷呈,形式不一:有的即兴演讲,有的阅读报刊,有的朗诵诗词,有的开展了讲故事比赛……通过参与活动,让每个学生更清楚的了解了推广普通话的意义和如何从自身做起去使用普通话。同时,学校还组织教师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并要求教师必须将语言文字规范化和推普工作融入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去。不仅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普通话,在撰写讲义、自制课件等时书写规范汉字;还应在课间师生间交流时和社会实践活动中说好普通话,自觉成为语言文字规范化的表率。相信通过“推普”活动的开展,会进一步营造全校“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做文明人”的良好氛围,会进一步养成“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的校园用语用字良好习惯,以全校师生的实际行动迎接西小更美好的明天。 (宣汉县蒲江小学  陈艺 报道)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11-03
  四川三农新闻网达州讯(通讯员 魏家明)10月31日,大竹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何红兵率部分县人大常委会委员、省市县人大代表,深入东昇超市、县第十一小学、幸福里礼宴中心、德馨养老服务中心、达州市周氏川竹酒业有限公司等地视察“食品安全行”工作。  在东昇超市,委员们和代表们从副食品区到农产品销售区,详细询问了商品溯源、猪肉保价稳供、农产品合格证索取情况。  在县第十一小学,委员们和代表们观看了该校大课间活动,了解了学校食堂集中供应,食堂明厨亮灶、食品材料仓管、食堂环境卫生、食品安全总监和食品安全员设立情况。  在幸福里礼宴中心,查看了食品保管间、厨房操作间,指出了厨房空间布局存在的隐患。  在德馨养老服务中心,委员们和代表们与老年人互动,了解了生活是否方便,食品软硬是否合适,保暖纳凉等情况。  在达州市周氏川竹酒业有限公司,委员们和代表们参观了生产车间、灌装车间、成品车间、网络带货直播空间,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何红兵就酿酒工艺与老板进行了指导交流。  何红兵指出, 食品安全直接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是重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相关部门要继续强化责任担当,主动作为、精准施策,不折不扣抓好食品安全各个环节监管措施的落实,做到食品安全监管全覆盖、无缝隙;要加大整治力度,对食品生产、流通、经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严肃处理,严厉打击;要加大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全面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积极营造人人关心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凝聚社会共治合力,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代表视察“食品安全”活动,既是对食品安全工作的鞭策,更是对食品安全工作的鼓励,大竹县市场监管局将以代表视察为契机,深入贯彻“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工作理念,全面落实食品安全“四个最严”的要求,进一步健全“全链条溯源”“全过程监管”“全覆盖排查”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筑牢食品安全防线。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11-03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