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记者 庞玉宇 黄晓庆 文/图)2月14日下午,记者在四川第九届茶叶开采活动周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当前,泸州市纳溪区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打造千亿茶产业”和培育“精制川茶”重大战略目标,将特早茶产业打造为纳溪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下一步,该区将按照“一核两区三带”的发展理念,推动茶产业提档升级。游客身着采茶服在纳溪区护国镇梅岭茶园里体验春茶采摘的乐趣据了解,纳溪区将以打造现代农业园区为抓手,大力建设梅岭茶产业现代农业园区、山画山有机茶产业园区,发展大渡口-绍坝绿色早茶地基、天仙-大里绿色种养循环早茶基地、打古-上马绿色种养循环早茶基地,形成特早茶产业发展带。同时,按照“分散粗制、集中精制”的原则,以凤凰湖中国特早茶城茶叶交易市场为核心,建立茶叶精深加工园区;在梅岭茶产业现代农业园区建立特早茶初加工园区;在白节山画山有机茶产业园区、打古普照山茶产业园区建立特质茶加工区;在上马八角仓村建立老鹰茶加工区。打造辐射西南片区的茶叶交易市场,引进浙南茶叶市场有限公司投资运营茶叶交易市场,实现管理运营水平跃升,完善产业链条,形成辐射川滇黔渝结合部的茶叶交易中心,助推早茶产业集群发展,推动纳溪茶产业提档升级。此外,纳溪区还将坚持实施“纳溪特早茶+企业品牌”双品牌发展战略,严格按照《纳溪特早茶地标产品管理办法》加强授权使用管理,持续举办“四川茶叶开采活动周”和“纳溪特早茶产品推荐会”,组织茶企茶产品到全国参展参评,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纳溪特早茶”公共区域品牌。 查看更多
四川农村日报讯 彭永生2月19日至21日,以“早安中国,茶香世界”为主题的四川第九届茶叶开采活动周将在泸州市纳溪区举办。这是“四川茶叶开采活动周”第九次落户纳溪。  本届茶叶开采活动周是中外地理标志产品博览会系列活动之一。活动主会场设在纳溪区中国特早茶城,将举办开采活动周启动仪式、地标产品(茶叶等)展示展销、泸州市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四川省手工制茶大赛及茶文化节目表演等活动。  同时,通过云端网络同步直播“云上采茶周”活动,近距离展示采茶姑娘“分区选茶、轻拨茶鳞、提采芽尖、竹篮分装”等采茶过程,让观众能“云体验”纳溪特早茶开采过程。  据介绍,纳溪区现有茶叶基地31.5万亩,年总产量2.28万吨、茶产业年综合产值实现77亿元。已建成有机茶基地1个,有机认证面积2680亩,无公害茶叶基地5个,省级茶叶万亩亿元示范区5个,是“中国特早茶之乡”“中国名茶之乡”“中国茶业百强县”。纳溪区是全球同纬度茶树发芽最早的区域,拥有上千年的茶文化史,纳溪特早茶被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黄庭坚命名为“二月茶”。 查看更多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张立峰/文 刘佳/图  2月5日正月初五,当人们正沉浸在“破五”拜财神放鞭炮吃饺子的欢乐中时,一列专载着川茶的火车悄悄从成都出发。它的目的地,是5000公里之外的中亚最大城市: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从成都国际铁路港出发的川茶专列  “此时此刻,我们专合社的茶叶正在火车上呢。”提到这批茶,夹江县木城镇大旗村华义兰田茶叶专合社理事长张国均很是自豪,这份自豪,除了帮助社员们增收外,更多的则是川茶出国,让海外客商品尝到了川茶的味道。  出口到中亚的茶叶“长”啥样?2月8日,记者来到了大旗村5组张国均自家茶园。“这些全都是。”张国均一边指着远方的茶树一边告诉记者,专合社全社222户社员总共2650亩茶园的夏秋茶鲜叶都有出口。2月5日这批在火车上的就有400吨成品夏秋茶是他们合作社提供的鲜叶。  “以往的夏秋茶鲜叶只能卖到五、六毛一斤,每亩2000斤夏秋茶鲜叶也就挣个一千多块钱。自从去年卖到中亚,按照客商对茶叶的品质要求,我们提供的夏秋茶鲜叶能卖到2.5元一斤,社员每亩茶园最终增收了两千多元。”张国均说。华义兰田茶叶专合社提供的出口鲜叶  春茶本就卖得好,这下夏秋茶鲜叶的价格又上去了,大家很是高兴。今年,社员们都盼着多采点多卖点夏秋茶鲜叶。合作社的鲜叶都卖给了谁?原来,不仅仅是华义兰田茶叶专合社,大旗村及周边的合作社都把鲜叶卖给了四川华义茶业有限公司。  该公司董事长方义开告诉记者,2月5日出口中亚的这批茶叶全部来自他的公司,总共1235吨成品茶。鲜叶原料来自夹江县兰田、汉柏、修文等十几个茶叶专业合作社。“现在火车上的茶叶来自三千多家山区农户一万六千多茶农。覆盖到夹江的木城、华头、新场、吴场等七个乡镇。”方义开说。  经过自家的鲜叶初制和精制车间,公司将鲜叶全部制成成品夏秋茶。“这次是专车专列,总共装了50个集装箱,每个集装箱重25吨左右,货值 383.2 万美元。相比去年,这次还有52吨红茶首次出口。”方义开说。  方义开介绍,和内销名优茶特别是以单芽为代表的明前绿茶不同的是,国外有着很大的夏秋茶市场。茶树这种山区普遍经济作物的夏秋茶产量通常占其 60%,而春茶只占40%。  “过去在夹江,夏秋茶的下树率非常低,鲜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浪费了茶园接近一半的产值,从而限制了茶农增收。”方义开告诉记者,只卖春茶,整个茶叶加工、营销行业都存在淡季长,旺季短的短板。“大部分鲜叶粗加工企业全年生产经营周期普遍不超过4个月,生产周期短导致资金利用率不高,茶园鲜叶原料浪费、就业人数下降,同时也抬高了企业的诸多成本,限制了企业的发展。”方义开说。社员在茶园里采茶  “目前茶叶内销市场趋于饱和,但国际市场却比较广阔。”方义开告诉记者,通过夏秋茶机械化采摘、农业社会化服务公司等多方的参与来降低成本,这些年他一直致力于解决夏秋茶“下树难”的问题。“夏秋茶‘下树’后还要做到规模化、标准化,才能符合国外客商的预期。”方义开告诉记者,这些年通过团队的努力,他在夏秋茶鲜叶加工与推广以及茶叶出口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最终成功将川茶送出国门。 查看更多
  (记者 吕珂昕)无由持一碗,寄予爱茶人。茶叶是重要的经济作物,也是传统优势农产品。茶产业关乎人民的美好生活,对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弘扬中华文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日,中国茶·2021产业高峰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政府部门、茶产业院士专家、行业机构及企业代表相聚一堂,对话茶品牌建设,倡导做好茶、喝好茶,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有道是“高山云雾出好茶”。“贵州贵茶”位于贵阳市花溪区九龙山的生态茶园,实现智能化管理。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梅隆 摄  茶产业提振需要打响品牌  一片叶子成就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我国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2020年全国茶叶面积达到4700多万亩,茶叶总产量293万吨,面积和产量分别占世界的62%和42%。但从国际市场来看,我国茶产业“大而不彰”,国际市场份额徘徊不前,品牌不突出是重要原因之一。  原农业部副部长、全国农业科技创业创新联盟主席刘坚在论坛主旨演讲中谈到,以区域公用品牌和地理标志品牌为切入点推进茶产业的发展,在产茶地区助力乡村振兴是个非常好的路径。他认为,农产品与工业品的重要区别在于农产品的品质和特点是由品种的生物遗传性、地理气候条件、栽培方式和社会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应重视反映茶产品特色的地理标志产品品牌和区域公用品牌的建设,并加强保护和管理。  “中国茶叶已经步入了品牌化的发展时代。进入新发展阶段,要在政府、行业、企业、茶农的联动下,强力打造区域公用品牌。”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学术委员主任刘仲华指出,如何在公用品牌的旗帜下进一步发力,真正使公用品牌的规模、效益与价值得到体现,是当下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与此同时,要正确处理好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品牌的关系,防止区域公用品牌空心化,要形成双品牌协同发展的格局,培育区域公用品牌下的龙头企业集群,让茶叶品牌形成真正的行业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  在湖南安化,黑茶区域公用品牌的打造推动了产业的蓬勃发展。湖南安化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阳锋谈到,对安化来说,区域公用品牌既是当地产业发展的引擎、发动机,又是当地群众凝心聚力的“精气神”。  “福建福鼎市三分之二的人从事茶产业,1亩茶园收入能达到1万元左右,2020年农民人均收入超过1.9万元,其中一半是来自茶叶,所以茶产业非常重要,公用品牌非常重要。”全国茶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白茶工作组组长、福鼎茶业协会党支部书记陈兴华认为,打造区域公用品牌是发展茶产业的重要途径,政府应持之以恒地扮演好组织者、规划者、推动者、服务者的角色。  茶品牌崛起需要多维发力  作为国民产业,中国茶品牌的崛起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和消费者的共同努力。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强调,要坚持以品牌为基,擦亮中国茶招牌。依托大型产业集团和产业联盟,打造一批消费者喜爱、国际竞争力强的标志性茶叶品牌,让小品牌强起来、老品牌亮起来。搭建中国茶叶交流平台,展示中国茶叶品牌发展成果,传播中国茶叶品牌文化内涵,树立中国茶叶品牌的良好形象。  品质是品牌之基。要打响中国茶品牌,首先要做好茶品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陈宗懋认为,科研人员要充分做好茶科技的推广。如通过绿色防控技术防治茶园有害生物,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等,保证茶产品质量安全。  “文化是品牌的灵魂。中国利用茶的历史长达5000多年,喝茶品茶早已融入传统文化的血脉当中。对中国人来说,茶是健康的、优雅的,每一款茶都有其独特的记忆和故事,这也是茶品牌崛起最有力的底蕴支持。”刘仲华如是说。  近些年,我国茶产业区域公用品牌获得蓬勃发展,奠定了中国茶品牌发展的重要基础。“作为一个产业来说,企业有企业的品牌,产业有产业的品牌,政府的主要职能是抓公用品牌。”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研究专家、茶业专家刘年艳认为,作为政府来说,在茶产业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过程中,一是必须树立产业的品牌意识,二是做好公用品牌的系统规划,三是要做好公用品牌对地方产品、产业、企业的服务。  奉上一杯放心中国好茶  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是中国人的生活必需品;琴棋书画诗酒茶,茶又是中国人的精神载体。论坛最后,由刘仲华院士工作站、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共同发起了“为人民做好茶,让人民喝好茶——2022‘人民的茶’年度活动”。活动决定,2022年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将联合多家权威媒体深入全国茶叶产区和销区调研,传播科学理性的茶叶生产与消费理念,同时将携手京东超市等互联网营销平台,对民心所向的中国茶进行深度画像,并将调研和数据结果以2022中国茶消费报告等形式向社会发布。  “什么是好茶?尽管不同背景的消费群体会从不同的视角给出自己的评判标准,但是好茶最基本的标准是好喝、健康、实惠。”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执行主任、人民在线总经理董盟君强调,此次倡议就是希望茶产业各界不忘中国茶的初心,重塑中国好茶的评判标准,让中国茶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让中国茶融入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  老百姓想要什么样的好茶?中国消费者协会消费指导部主任任静谈到,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角度出发,无论品牌多么响亮,包装多么精致,茶是属于食品范畴的产品,品质过硬才能够让消费者真正获得想要的健康生活,“所以要不断提高企业茶产品的品质控制水平,保证品质和稳定性,这是所有品牌最坚实的基础。”  创立于1887年的吴裕泰,是商务部首批认定的中华老字号企业之一,其茉莉花茶品牌延续至今,仍然是广大老百姓的心头爱。北京吴裕泰茶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赵书新介绍,吴裕泰的秘诀就藏在三个因素里:品牌、品味和品相。吴裕泰在福建、浙江、安徽、云南等茶叶主产地建立基地,从源头上保证茶叶品质,并一直沿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九道茉莉花茶制作技艺,产出来的茶可谓是“不失传、不失真、没变味”,确保消费者喝上一杯放心茶。 查看更多
(唐福升 记者 侯东 文/图)近年来,旺苍县把加强东西部协作作为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契机和重要支撑,积极通过运用好东西部协作机制,壮大茶产业,成功开启了全链条百亿茶产业集群建设。茶厂工人们正在筛选茶叶打造米仓山全链条百亿产业集群为切实增强东西部协作产业项目扶持实效,旺苍县立足于自然禀赋和产业基础,把扶持建设米仓山茶全链条百亿产业集群作为产业扶持“331”思路的核心内容,着力在巩固存量中扩大规模、在做大增量中调优结构、在优化供给中提升质量、在展现品质中打响品牌,全面推进旺苍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旺苍县突出把扶持建设米仓山茶全链条百亿产业集群作为对口帮扶发展本地特色产业的重中之重,着力在“扩基地、精加工、育主体、促融合、创品牌、建市场、强科技”等全产业链关键环节上进行精准扶持,采取整合项目投入、撬动金融投入、平台融资投入、招引业主投入、引导群众投入等多元投入方式,推行黄茶标准化“十步建园法”,每年整合资金1亿元以上投入“万亩亿元现代农业园区+千亩千万元村级示范园+每亩万元户办特色微庭园”三园建设,有效破解制约茶产业发展突出瓶颈。在东西部协作政策的支持下,预计到2025年,旺苍将建成全国最大的黄茶现代种业基地、全国最大的黄茶生产基地发展目标和黄茶产业强县,黄茶种植面积达5万亩,全县茶园面积达25万亩,茶叶综合产值实现120亿元以上,米仓山茶区域公共品牌影响力和米仓山茶在精制川茶“三山一早”格局中的地位将显著提升。东西部协作兴茶业全链扶持促振兴据介绍,新阶段的东西部协作,将为旺苍发展打开新空间,每年扶持新发展黄茶0.5万亩以上、改造低产茶园6万亩,从2020年起连续3年,每年管护幼龄黄茶园1万亩以上;按照“产能规模化、生产清洁化、产品系列化”标准,着力在产地初加工厂建设方面进行扶持;依托东西部协作平台与资源,加强与中茶所、川茶所、川农大等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紧密合作。今年该县还实施了普济镇现代茶园观光旅游带升级提升项目,积极探索茶产业文旅结合现代化产业提升之路。据了解,2018年以来,旺苍县累计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7494.38万元,撬动其他项目(或自筹)资金投入1.5亿元,建成黄茶基地3.1万亩,幼龄茶园管护3万亩,产地初加工示范点13个。旺苍县委常委、副县长黄灿久表示,下一步,该县将借助东西部协作平台,借力电商平台,加强在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完善当地茶产业链,完善电商服务体系,合力推动旺苍县茶产业发展,努力提高茶产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茶叶富民、茶产业强县。 查看更多
(廖胜春 陈雨 记者 程海英)走进纳溪区护国镇梅岭茶园,一行行翠绿的茶树在阳光下格外耀眼,一条条“绿波”上飘荡着层层薄雾,一道道彩虹描绘出别样的茶园风景。这是纳溪区数字茶园实施雾灌的场景。纳溪区依托物联网系统在全区茶叶核心产区——护国镇梅岭村党群服务中心搭建梅岭茶产业现代农业园区综合信息化服务平台,作为数字茶园核心指挥枢纽。通过平台开展数字茶园信息发布场景应用,一键即可对智慧雾灌系统、肥水药一体化系统、可视化远程视频监控等一系列数字技术设备进行远程智能控制,实现对茶园的数字化、智能化管理。“通过数字化农业设备可以收集气温、降水、二氧化碳、光合有效辐射等10多个气象要素。”梅岭村驻村第一书记陈超华介绍,通过茶园里的智能气象监测设备,及时准确预报基地茶叶管理和采摘的天气,有助于提高茶叶产量和质量,降低因天气影响对茶叶采摘造成的损失。他说,在梅岭村建立良种茶苗繁育园、品比实验园,配备温度传感器等数据采集设备,对引进品种生长全过程进行记录,将引种良种数据、本地繁育数据、环境数据等导入物联网系统进行大数据匹配计算,智能筛选出适宜本土培育的良种率先试种、率先育繁、率先推广。为提高茶叶品质,纳溪区通过数字技术对荣龙茶厂、天绿茶厂、瀚源有机茶厂等11个茶叶企业进行全面技改打造、加工基地升级,推广应用茶叶加工先进机械和绿色防控设施装备,实现可视化监管、一体化操作。通过建设自动化、智能化田间监测网点,构建病虫监测预警体系,推广应用一批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有效提升病虫害防治组织化程度和科学化水平。通过智能茶叶物联网追溯管理系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准确掌握茶叶的苗情、墒情、病虫情以及茶叶各生育阶段的长势长相,对茶农的茶叶生产、管理进行快捷高效的调度指挥,以数字技术降低产量对“天时”的依赖,实现茶叶产量稳步提升,让茶产业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依靠数字化管理节约人力和时间成本,和过去手工劳动相比,茶叶生产效率提高20%以上。通过肥水药一体化智能喷灌系统自动施用到茶园,实现60%以上的茶园大量施用有机肥,化肥农药施用量均低于当地平均水平。”纳溪区护国镇梅岭村党委书记、村主任朱春说。近年来,纳溪区立足生态、因势而谋,依托数字经济发展优势,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数字茶园,探索“数字+茶园”的新发展模式,以数字化转型激发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纳溪特早茶”产业提档升级。目前,全区建成茶叶基地32万亩,年总产量2.25万吨、茶产业年综合产值实现近80亿元,创建有机茶基地1个、无公害茶叶基地5个、省级茶叶万亩亿元示范区5个,先后获评“中国特早茶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和“中国茶业百强县”等荣誉称号。 查看更多
四川农村日报讯 唐福升 张露心9月26日,笔者从广元市旺苍县农业农村部门了解到,该县精抓黄茶产业基地建设发展规划、黄茶产业基地建设发展思路、黄茶产业基地建设空间布局,强力推进全县黄茶基地建设,加快推动全县茶产业高质量快速发展。  据介绍,该县科学制定了推进米仓山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全链条百亿产业集群的《实施意见》《十五条扶持措施》《三年规划》《年度方案》,出台了《米仓山茶全链条百亿产业集群建设“大会战”三年行动方案》《旺苍县茶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等文件;按照每年新发展黄茶0.5万亩以上的计划,快速扩大产业基地面积,夯实产业发展基础,黄茶产业实现突破性发展,今年新建黄茶基地1万亩;围绕“木门、五权、高阳、枣林”四大茶叶生产集中示范区,按照“宜茶则茶、集中连片”的发展原则,北部山区以发展绿茶为主,海拔高度在800米以下适度发展黄茶,南部山区以发展黄茶为主,海拔高度900米以上适度发展绿茶,全面实现“南黄北绿全域茶”的发展布局。  截至2020年末,旺苍全县茶园面积22.5万亩,其中黄茶面积3.1万亩,茶叶总产量达到7200吨,综合产值实现25.5亿元,带动茶农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已建成全国最大黄茶生产基地;截至2021年4月底,旺苍县已建成现代农业园区8个、村产业示范园137个、户办特色产业微庭园2.8万个。 查看更多
(詹杰 宋婷 记者 侯云春)9月6日,记者从宜宾市筠连县获悉,近年来,该县着力围绕茶叶绿色种植、绿色生产、绿色惠民等重点,多举措推进茶产业健康发展。截至目前,全县茶园面积共27.5万亩,茶农4.8万户,占全县农村人口的50%以上。筠连县升级打造“川红特色小镇”茶叶现代农业园区,优化茶叶生产基地布局。全力推进茶产业“链长制”工作,促进责任链、资金链、人才链、市场链、增收链“五链相融”。与科研机构专家院士合作,为全产业链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创新推行“好茶贷”等金融政策,撬动金融机构为茶企、茶农授信3亿元,累计发放涉茶贷款4.2亿元。同时,采取“国资+龙头企业+专合社”模式,实现“种植—加工—销售”有效衔接。通过“产地初加工+龙头精加工”模式,规范茶叶初加工户,推进茶叶加工提档升级。构建以川南国际茶城为起点、县外茶叶直销平台为纽带、大额经销商为重点、互联网销售为延伸的线上线下营销网络。年出口茶叶1000吨以上,可创汇400万美元。 查看更多
(记者 文莎)8月31日,记者从在乐山市召开的全省精制川茶产业培育现场推进会议上获悉,今年上半年,全省毛茶产量达21万吨,毛茶产值245亿元,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5.5%、11.9%;规上企业179户,营业收入144亿元,同比增长11.7%,利润10.4亿元,同比增长20.9%,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省政协副主席祝春秀出席会议并讲话。  当天上午,参会人员参观了峨眉山-夹江20万亩生态茶叶产业带、竹叶青茶业等多个点位,旨在学习乐山的有益经验,找准突破口着力点,加快川茶振兴步伐。下午召开的室内会议上,乐山市、自贡市荣县、广元市旺苍县、宜宾市筠连县、雅安市名山区等川茶主产区,以及川茶集团、省农业农村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科技厅、成都海关等单位围绕“促进精制川茶高质量发展”进行了交流发言。  “目前,川茶产业发展还存在基地建管水平不高,品牌知名度不响,企业总体实力不强,市场开拓力度不够等问题。”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说。  下一步,我省将实施精制川茶产业培育“六大行动”,以茶园提升、茶企培育、单品突破、品牌打造、科技兴茶、川茶出川为抓手,把低产低效茶园改造好,提高茶叶加工特别是初加工、出口茶加工的自动化、清洁化水平,打造最具竞争力的特色茶产品,抓好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织密川茶营销推广网络。 查看更多
邓子强/文  张雅博/图中国黑茶有四大家庭:云南普洱、四川藏茶、湖南茯砖和湖北青砖。四川藏茶在雅安,雅安藏茶在雨城,核心区域就在周公山。老川茶树群连片成园的地方,就在雅安市雨城区周公山本山茶园基地。如果说蒙顶山给了世界一杯好绿茶,那么周公山就给了世界一杯好黑茶。雅安至今都流传着这样的民间佳话,“蒙顶出佳茗,蔡山做庄茶,两山皆名茶,绿黑冠川蜀。”蔡山便是周公山。茶园云海一几片叶子横到我的眼前,仰头望山岩上伸展出来的这枝嫩芽绿叶,很像传说中那只小鸟衔着的几片叶子。那只小鸟是只美丽的小鸟,吐蕃王都松芒布杰从来没有见到过。小鸟停在王宫的窗台上,口衔树枝,枝上有几片叶子。叶子是几片美丽的叶子,青藏高原从来没有过这样的叶子。都松芒布杰摘下一片叶子,嚼在嘴里,满口醇香,病也轻了许多。几片叶子,美丽的小鸟,从500年前的藏文典籍《甲帕伊仓》中复活,来到我的眼前,与这密林深处的老茶树叠合。我一直在想,小鸟衔着的那几片叶子,是不是就采自眼前某一株茶树祖爷爷的祖爷爷呢?古时的西藏并不产茶叶。都松芒布杰是松赞干布的曾孙,典籍记载他继位后寻茶医病的故事,演绎的是第一片茶叶传入西藏的浪漫奇遇。这个故事比“文成公主带茶进藏说”晚了近百年。而随着现代技术发展,有科学家研究表明,在距今1800年前的古象雄国时期,丝绸之路分支就已经穿越青藏高原,茶叶也随之进入了西藏。但我们往往更愿意从美丽的民间传说中去追寻茶叶入藏的痕迹,似乎这样更能从历史文化的深处嗅到那悠悠茶香,丝丝茶意,缕缕茶情。眼前的这片茶树,密密地长满山坡,我张开双臂竟不能抱住其中任意一株茶丛。我的鲁莽闯入,惊飞了林中宁静生活着的小鸟。它们叽叽喳喳扑腾着,惊诧诧地窜出茶丛,掠过我们的头顶,飞进远处的树林,扭头审视着人类的肆意妄为。年迈的茶农很是慈祥,说他爷爷的爷爷记事儿的时候,这些茶树就在这坡上杵着,这么粗实,这么繁茂。茶丛树干丛生,和着山坡的倾斜,一枝枝贴着岩石或者岩缝,向着阳光伸展。茶树树干高不过两三米,一米以上大多枝杈分散开来,枝杈上的老茶叶墨绿阔大,新茶芽嫩绿稀疏。山野里的树,大都是无端地出现,顾自长大。茶树也不例外。茶园不远处插着一块木质牌子,造型古朴别致,木纹底色上刻着隶书白字——半野生老川茶树群。老川茶树上的苔藓湿润又青葱,它们受到这山野独特气候地滋养,从少年时代就被如此眷顾和庇护。老川茶是四川本土的中小叶种茶树品种,俗称“窝子茶”,通过茶果种子繁殖,一窝一窝地种植,茶树整体形状呈圆形。曾经,在这片山坡上,随着棵棵茶果落地,一株株茶树诞生,一代代连绵繁衍,老川茶树就这般孤傲地恣意生长,世代传承。周公山茶园一角二这面山坡地处周公山半山腰。周公山是座历史文化名山,《尚书·禹贡》记“蔡蒙旅平,和夷厎绩”,“蔡蒙”指蔡山和蒙顶山,这蔡山就是周公山。相传诸葛亮征讨西南蛮夷,经过蔡山,夜宿山麓,因周公梦中授计才征战获胜,蔡山便由此更名为周公山。如今的周公山,山顶周公庙香火不断,古建筑鳞次栉比,山脚周公河如玉带萦绕,周公河特产“丙穴鱼”,又名“雅鱼”,唐代杜甫就曾赞不绝口,留下诗句“鱼知丙穴由来美,酒忆郫筒不用酤”,让人品玩至今。周公山和蒙顶山并甲在青藏高原到川西平原的过渡地带,东边是和美安顺的成都平原,西边是神秘桀骜的青藏高原,东西边的海拔相差3000米,就构造了这特别的雅致地形地貌和风土风物。站在蒙顶山山顶向西远眺,眼前的周公山横亘苍茫群山之间,蜿蜒起伏,最远方隐约可见的,是青藏高原山峰上的终年积雪。蒙顶山因“雨雾蒙沫”得名,古谓“西蜀漏天”,常年降雨量都在2000毫米以上。周公山则素有“顶雾有雨,雾散天晴”的气候征兆,谓之“雅安晴雨表”。但有趣的是,这里的雨虽然下得多,却不倾盆,也不暴烈,甚至极致到有了“雅雨”的称号,如云似雾,恍若轻纱,似有若无。当自然条件这般得天独厚,在青藏高原东边的蒙顶山地域,一种改变世界饮品格局的植物——茶,便天造地设似的诞生了。西汉甘露年间,茶祖吴理真在蒙顶山手植了七株茶树,开启了世界人工种茶的历史先河。吴理真成为世界上有文字记载最早的种茶人,蒙顶山也成了开启世界茶文明的茶祖圣山。唐玄宗天宝元年,蒙顶山茶被确定为朝廷正贡之品,随后贡茶历史长达1170多年,历代均独占鳌头,被称为唐代“第一”,宋代“独珍”,明清“最上”。至今,吴理真首植茶园遗存犹在,蒙顶山茶依然保留着独特的工艺和品质风格。如果说蒙顶山给了世界一杯好绿茶,那么,周公山就给了世界一杯好黑茶。雅安至今都流传着这样的民间佳话,“蒙顶出佳茗,蔡山做庄茶,两山皆名茶,绿黑冠川蜀。”中国黑茶有四大家庭:云南普洱、四川藏茶、湖南茯砖和湖北青砖。四川藏茶在雅安,雅安藏茶在雨城,核心区域就在周公山。老川茶树群连片成园的地方就在雅安市雨城区周公山本山茶园基地。周公山本山茶园三从中国藏茶村乘车出发,汽车在近乎60°坡度的盘山公路上盘旋爬行,来到雾雨笼罩的周公山半山腰,二道坪茶园呈现在我们面前,神秘而安静。张荣容早已等候在基地入口。二道坪茶园是周公山茶业的本山茶园基地,张荣容是周公山茶业董事长。穿过周公山茶文化长廊,绕过农家竹林和庭院,一簇簇茶树绽放着人间四月的新绿,昔日曲折的生产便道,已经被红石板砌成规整的园中小径。红石板小径常年雨雾浸润形成的苔藓,已被主人用高压水枪清理干净。“雅雨”还在周公山优雅地飘着,戴着略显陈旧的斗笠的张荣容每走几步,都要回过头来提醒我们横着脚走,踩稳了走,小心着走。我们着实在小心地走。路边,溪水跌跌撞撞欢腾而下,摔落到岩石上溅起冰凉的水雾。抬头,硕大的岩石像鲸张开的宽大上腭迎面而来,我们随时准备着弯腰低头弓身而过。环视,松树的墨绿,茶树的新绿,野草的翠绿,不知名字草木的浅绿,石径和岩石的绛红,若隐若显朦胧缭绕的雾气,浑然天成一幅秀美典雅的山水画卷。画卷背后,更让人惊讶的是,这里的海拔1000米,年平均气温14.2℃,年降雨量1860毫米,相对湿度75%,老茶树的优良性状和遗传,得到最稳定持久的承传与延续。看着我们的惊讶,精明干练的张荣容更是快人快语,“挑剔的茶树在这里完全能够随遇而安。”好一个随遇而安。向整片山坡望去,与整齐排列的茶园不同,二道坪茶园显得有些乱,怪石嶙峋,乱石横生,圆弧形茶丛见缝插针似地簇拥着,一窝窝也难以连成线或行。顺着张荣容手指的方向,只见一株茶树就着岩石缝中一丁点的土壤,顽强地生长,挺拔而繁茂。听说这株茶树的根茎已经深入地下一米多,我不禁诵读起身旁标牌上摘录的茶圣陆羽《茶经》中的句子:“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这不就是茶圣描述的上品吗?”张荣容的话匣子完全打开了。这个七○年代出生,大学毕业作过教师,又毅然辞职回到父亲身边跟着种茶制茶传承藏茶的女子,娓娓道来,话语间藏不住的自信和豪气弥漫开来,感染着每一个人。四我从老川茶树上折下一枝茶叶,细细盘数,一芽,三叶,五叶,恍惚间,这些茶叶穿越千年时空,沿着茶马古道川藏线,从人背到牦牛驮,攀山越岭,穿滩过河,在日晒雨淋中悄无声息地发酵,历经半年多艰辛跋涉,卸下茶包的时候,茶叶已经由绿变黑,结块成了中国茶叶史上最早的黑茶。我听到了茶叶发酵的声音,牦牛在青藏高原高一脚低一脚地行进,茶包在吱吱呀呀地摇摆,在长途跋涉中经过日晒雨淋,茶叶受潮受热转化,品质特征从绿茶转化为黑茶。这是脱胎换骨的机会。多少年后,这些牦牛背上脱胎换骨的黑茶,成为吐蕃时代的“蕃茶”,宋代的“蜀茶”,元朝的“西蕃茶”,明朝的“乌茶”,后来被统称为“四川边茶”,供西藏、青海等边疆人们饮用的茶叶。四川边茶的称谓一直在变,清朝乾隆年间,政府规定邛崃、名山、天全、荥经等五属地所产边茶为南路边茶,因到达这五属地均需出成都南门,故称“南路边茶”,今天又称作“藏茶”。2008年,“黑茶制作技艺·南路边茶(藏茶)制作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荣容是“南路边茶(藏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张荣容的祖辈一直经营着周公山的“做庄茶”,“做庄茶”是南路边茶的一种最重要的原料,相对“毛庄茶”,它增加了鲜茶叶杀青后的揉捻和渥堆等工序。周公山的做庄茶也称本山做庄茶,是雅安藏茶的上等原料。张家的祖祖辈辈对本山茶采摘都立有严格标准,而张荣容要求更加严苛。采摘一芽四五叶以内的鲜叶原料经过杀青、渥堆、干燥等三十余道工序的反复“折腾”,最快也要半年时间,才能见到成品。由本山茶拼配而成的藏茶产品,其品质香高悠长,滋味醇厚,经久耐泡。我们看到了不远处的“周公山茶业本山茶园基地”牌子。张荣容和周公山茶业的底气,就在这500多亩百年以上树龄的老川茶树上。这些老川茶树以前分散在农户手中,产量低经济价值有限,农户便纷纷改种为产量高的良种茶树,老川茶树数量日渐稀少。张荣容急在眼里,痛在心里。2014年,周公山茶业采取流转方式进行统一管理和保护,打造出集茶叶种植、茶园旅游于一体的本山茶基地。五藏茶发源于雅安,主产于雅安,因销藏区受到藏族人民的喜爱而被称为“雅安藏茶”,不仅是中国黑茶的典型代表,还有“黑茶鼻祖”之美誉。从雅安至康定,再到广袤藏区,茶马互市商贸线延续了一千多年。直到今天,“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仍然是藏族人民对雅安藏茶的执着坚守,稍有不同的是,雅安藏茶只供藏区人民饮用的现象已改变。它更远销到其它地方。随着科技发展和创新传承,雅安藏茶从熬着喝到直接冲泡饮用,从传统品质不断提升,到品种改良多元发展,融合演进,从“边茶内饮”“藏茶汉饮”走向北上广深,到走出国门荣获“米兰国际金奖”……雅安藏茶正源源不断地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谱写着一个个新的藏茶传奇。有人说,在走路时,如果一片叶子落在你的头上,这片叶子就是苍天的信物,正给你传递幸运的音符。我没有向张荣容求证过。但我坚信,张荣容是最幸运的,她从学会走路就在茶园里,一定有许多片茶叶落到了她的头上。从小与茶相伴,从对茶的期盼,到创造属于自己的茶,在永不停息的脚步中寻找传统,寻找希望。从采茶到选茶,从渥堆到拼配,从打下手到拜师学艺,直到女承父业,直到周公山茶业发展成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从中国汉字结构看,茶,是人,站在草木之间。茶,是人类面对自然的态度,也是面对内心的态度。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人,因茶而生,以茶为伴。他们叫做茶人。张荣容和雅安藏茶的师傅们,一定是不折不扣的茶人,种茶人,采茶人,制茶人,饮茶人,他们的命运因为一种茶一丛茶一杯茶而连接在一起。茶在双手,茶在心间,茶在自然。周公山本山茶园里,茶树新芽拔节的颤动,温暖着周公山的身体。归来的小鸟在茶丛间的鸣叫,呼唤着老茶树快快长出新枝。藏茶泡出的杯杯浓香,氤氲着又一个季节的农家丰收。周公山的每一场风里雨里雾里,茶树们都迎上前去,茶树记住了周公山的滋养,周公山记住了把茶叶孕成藏茶,藏茶跟着茶树的年轮和周公山一起生长。在周公山,品一杯藏茶,茶藏自然,茶道自然。 查看更多
(李霞  记者  常坚  文/图)近年来,洪雅县依托良好的生态优势和丰富的茶产业资源,大力打造洪雅茶叶品牌,积极培育茶树新品种,并通过茶产业升级带来经济新增长点,高质量推进“一杯茶”工程实施,助推洪雅茶产业绿色发展。茶农在中山茶园采茶日前,记者在东岳镇观音村茶树培育基地看到,该县培育出的茶树新品种天府5号和天府6号已经进入后期管理阶段,茶叶专家们正在对茶树目前的长势进行评估和指导。据观音茶叶专业合作社副理事长刘广祥介绍:“天府5号和天府6号发芽和采摘时间都较早,抗病能力也比其他品种强。由于发出的芽头呈金黄色,茶叶的氨基酸含量高于普通的绿茶,做出的茶叶口感、香气都比其他茶叶好。”据了解,天府5号和天府6号茶树新品种是从当地老川茶里,通过单株选择、系统选育出来的优良品种,具有发芽早、产量高、品质优、抗性强等特点。除了培育茶树新品种,作为川西南地区产茶大县,洪雅县不断丰富茶文化内涵,增加茶文化底蕴,走出了一条“以茶带旅、以旅促茶”的茶旅融合发展新路径。近年来,洪雅县以体验茶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悄然兴起,在止戈镇、中山镇、柳江镇等地,游客可以品鉴有机茶、品尝茶膳、观赏茶艺、采摘制作茶叶,吃、行、游、购、娱等多样化需求都能得到满足,为全县茶产业发展积蓄了力量,增添了活力。作为全国无公害绿茶生产基地县、重点产茶县,洪雅县坚持走生态有机绿色发展之路,着力打造地方区域品牌,大力建设“高山标准化有机茶基地”,让高山有机茶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摇钱树”;推行“洪雅茶叶区域公共品牌+企业自主小品牌”双牌运作模式,提升洪雅茶叶产品整体形象;强化部门联合行动,大力推进绿色生态茶园建设,普及绿色防控、科学施肥等知识,推行专业化服务管理,为全县茶产业绿色发展奠定了基础。目前,洪雅县已培育出“峨眉雪芽”“屏羌”“雅雨露”“蜀茶”等一批有机绿色品牌。全县茶叶在地面积达29.5万亩,其中,绿色有机茶认证面积1.88万亩。全县鲜叶年产量10万吨,干茶年产量2.64万吨,年综合产值35亿元。未来,洪雅县将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让洪雅茶业成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兴旺产业,让茶叶成为群众增收致富和村集体经济收入的重要支柱,谱写更加灿烂的“绿水青山”新篇章。 查看更多
 “虽然已进入盛夏,但我们厂的茶叶生产却一直没有停,这段时间天气太热了,工人们每天凌晨三四点钟就开始做茶。”在屏山县锦屏镇的三露春茶厂,一堆摊晾着还没来得及杀青的鲜叶,十多名工人穿梭在制茶机器之间,或弯腰查看、或装袋打包,一派热闹景象。该厂负责人彭继说:“我们现在平均每天能产出5000斤的茶叶,品质稍好的每斤能卖到20元以上。”看着刚生产出来堆成一座小山的茶叶,彭继开心极了。他指着一台机器说:“得益于政府政策,春节前企业就建成了年产能500吨以上的厂房,眼前的这台价值40多万元的机器就是专门做茶叶精深加工的。”然而,以前由于茶企产能不足,无法做精深加工,企业做夏秋茶的积极性不高。茶农也只采收更有价值春季的鲜叶。不少群众还戏称夏秋茶为没人要的“废叶”。茶园大半年的时间也没有收入。为加快推进屏山县茶产业转型升级,2020年,屏山县委、县政府从基地引“活水”,出台了《屏山县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2020-2022年)》,从“基地、加工、品牌”三个关键环节下实功夫,让屏山全县21万亩茶园进一步做大做强。“茗珠茶业”基地负责人彭德钦说:“现在我们不仅厂房翻新、设备升级,基地茶叶鲜叶的品质也提高了很多,今年以来,我们厂对鲜叶的收购就一直没断过,这段时间的均价达到1.5元/斤,茶农增了收,企业产生了效益,工人提高了工资,何乐不为呢?”通过新建白茶基地、改造低产低效茶园和茶园套种等多种模式。2020年屏山县建设年产能300吨以上的加工厂5个、2021年新建年产能500吨以上的加工厂6个,建设以茶叶为主的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4个,同时启动了茶叶精深加工园区的建设,让全县茶产业全面提升质效。让茶农口中没人要的“废叶”变成了“金叶”夏秋茶也迎来了“春天”。下一步,屏山县将着力提升品质、打造品牌,预计第三季度茶叶鲜叶的产值将达8100万元。(屏山县委宣传部 供稿) 查看更多
(张超 记者 薛维睿)近日,“芦山白茶”成功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这是雅安继“雅安藏茶”“汉源花椒”“蒙顶山茶”等产品之后的第30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同时也是芦山县首个获得保护的地理标志商标。  近年来,芦山县把商标助农、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出发点落脚点,积极挖掘地方特色优势农产品潜力,强力推进“商标强企”工作,着力实施商标品牌战略;积极构建“政府倡导、部门指导、企业主导”的品牌建设格局,把服务发展作为推动该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大对企业、个体工商户商标战略的指导和服务,精心培育和争创地理商标,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查看更多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文莎7月16日,在以“品味川茶,礼敬北京”为主题的“四川天府龙芽 品质川茶”北京推介会上,川茶省级区域公共品牌“天府龙芽”携“四川工夫红茶”“犍为茉莉花茶”及50家地标川茶企业抱团拓展华北市场。推介会现场  四川是茶叶大省,有11个茶叶主产市,120多个产茶县 ,30个茶产业优势 县 。2020 年,全省茶园面积、产量、产值分别居全国第四位、第三位和第三位,综合实力全国第二。近年来,四川集中资源建设了川西南名优绿茶和川东北优质富硒茶优势产业带,培育了以“天府龙芽”省级区域公共品牌为核心、“三山一早”等地方公用品牌为支撑的品牌体系,形成了以名优绿茶为主,茉莉花茶、工夫红茶和藏茶为辅的“一主三辅”优势产品,四川茶叶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  本次推介会是适应精制川茶产业的升级发展和川茶大区域品牌打造,建立“川茶出川”发展信心和动力的举措之一,对于川茶企业抱团出川,将“品质川茶”打造成为“品牌川茶”,提高品牌川茶的市场占有率具有提振效应。  省政协副主席祝春秀出席推介会并致辞。 查看更多
(陈九江 康勇 记者 李全民)为加快全县新建黄茶基地和幼龄黄茶基地管护工作有序推进,全力冲刺1万亩黄茶新建基地和3.1万亩管护任务高质高效完成。7月8日,旺苍县组织全县15个新建乡镇分管领导和业务工作人员召开了全县米仓山茶全链百亿产业集群建设“大会战”暨2021年米仓山茶叶全产业链示范项目工作调度会。会上,所有参会乡镇分管领导就2021年新建基地基地地块落实、推进进度、组织发动等情况及年度茶产业目标任务各项作推进情况作了发言,县人大农工委主任、县茶产业技术研究所所长鲜勇结合各乡镇当前推进情况逐一点评、配方解难;县茶产业技术研究所副所长胥锦桦通报了当前工作推进进度滞后的乡镇,并安排部署了近期及下阶段重点工作,县茶产业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石保旭条列式分析总结了影响茶树成活率的核心要素并系统进行了栽植管护培训。“之前因认识不足,栽植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栽植黄金时节把握不准,后期管护不到位等严重影响成活率,今天听了专家教授的讲解受益匪浅,对初次分管农业的我来讲,进一步认识了茶叶栽管的重要性,下一步,将严格按照技术要点及时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全力落实好今年新建500亩和1000亩管护任务,确保栽植一片、成活一片、投产一片、见效一片。”参加培训的嘉川镇分管农业的副镇长陈城信心十足的说。参会乡镇纷纷表示,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增强茶产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主动作为,迎难而上,一手抓进度、一手抓质效,加快推动全县茶产业高质量快速发展。 查看更多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