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龙新)近日,农业农村部分别召开生猪生产部门协调会议和生猪养殖企业座谈会,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稳定生猪生产的决策部署,分析当前形势和走势,听取意见建议,推进落实下一阶段稳定生猪生产的工作措施。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马有祥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认为,生猪生产于二季度全面恢复,但6月份后市场供应出现阶段性过剩,生猪价格低迷,养殖陷入亏损。近期猪价虽有所反弹,但市场供应相对宽松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今后一个时期稳定生猪生产的关键在于适度去产能,防止长时间亏损造成后期产能过度下降,引发生产大起大落。  会议强调,要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压紧压实省负总责要求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稳定用地、环保、贷款和保险等长效性支持政策,加强生产和市场监测预警,落实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注重预调微调,扎实做好冬季非洲猪瘟、仔猪腹泻等动物疫病防控,坚持生猪屠宰环节“两项制度”,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各有关部门表示,将进一步加强工作协同,落实政策措施,稳定行业预期。参会企业表示,将按照农业农村部等部门发布的预警信息,积极配合落实产能调控措施,发挥自身优势,与中小养殖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11-12
(记者 刘强)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下发《关于推进脱贫地区县域重大疾病救治管理工作的通知》,对在脱贫地区县域内就诊、罹患30种大病的患者,按照自愿原则和“定定点医院、定临床路径,加强质量安全管理”的模式实施诊疗,同时加强医疗行为监管,合理控制医疗费用,减轻大病患者经济负担。现有30种大病的定点医院、临床路径、诊疗方案、专家组等,原则上保持不变。30种重大疾病包括: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儿童先天性房间隔缺损性心脏病、儿童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性心脏病、终末期肾病、食道癌、胃癌、结肠癌、直肠癌、白内障、宫颈癌、乳腺癌、甲状腺癌、膀胱癌、前列腺癌、肝癌、肺癌、尘肺病、急性心肌梗塞、耐多药肺结核、神经母细胞瘤、儿童淋巴瘤、骨肉瘤、血友病、地中海贫血、唇腭裂、尿道下裂、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艾滋病机会感染。各省份可结合实际在此基础上扩大工作实施的病种范围,同时鼓励将相关工作经验和模式逐步向其他地区推广。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11-11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洪瑜乡村振兴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需求将得到有效保障啦!11月9日,从省农水中心传来佳讯,为推动新时期农村水利高质量发展,眉山市东坡区、绵阳市梓潼县、达州市渠县等22个县(市、区)被确定为全省首批乡村水务试点县,广元市旺苍县、南充市西充县、雅安市天全县等10 个县(市、区)作为备选县,与试点县工作同安排、同推进、同评估。  我省计划通过三年时间,在试点县基本形成较为完备的县域乡村水网体系和现代化水管理体系,有效满足乡村振兴生活、生产、生态三大用水需求。试点县县域内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以上,规模化供水率达到80%或提高15个百分点(“三州”地区),水质合格率不低于当地城市供水5个百分点,基本实现“喝好水”目标。  省农水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开展乡村水务试点县建设是省水利厅立足我省农村水利实际开展的一项创新性工作,旨在以乡村水务为突破口,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协同推进农业灌溉、水库及其渠道和水美新村等建设。按照“城乡统筹、区域集中、互通共济”思路,积极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和规范化管理;打通 ”卡脖子“渠段,因地制宜开展小型水源工程建设;以水库、渠道为重点,推进产权制度改革,落实管护主体和责任,探索小型水库专业化管护模式;对规模化供水工程不能覆盖的区域,通过加强水源建设与保护,提升供水保障水平;结合乡村振兴先进乡镇、示范村建设,打造一批水旅融合型、水生态保护型、水文化传承型、产水配套型水美新村,同步创建水利风景区和河湖公园。  据悉,首批试点县评选始于今年八月上旬,各试点县和备选县具备农村供水基础条件好、地方政府重视、具备投融资能力以及县域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落实到位等优势。试点县所需建设资金由县级统筹落实,省级安排奖补资金予以支持。同时,省水利厅每年将对试点县乡村水务实施情况进行重点督导和考核,确保试点成亮点、先行变先成,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有效经验。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11-11
(姜建军 记者 王代强)11月8日,记者从省林业和草原局获悉,日前,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通知,明确由省委书记、省长担任总林长,由省委专职副书记担任副总林长,由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和省检察院等省级领导同志担任省级林长,省林长制办公室设在省林草局,由省政府分管负责同志担任办公室主任,省林草局主要负责人任办公室副主任。  我省此前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实施意见》明确,到2021年底,全面设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建立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保护发展森林草原资源责任体系;到2025年,责任体系更加健全,构建起权责明确、监管严格、运行高效、保障有力的森林草原资源保护发展机制;到2035年,责任体系更加完备,基本实现森林草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意见还提出加强森林草原资源生态保护、实施森林草原资源生态修复、维护森林草原资源安全、强化森林草原保护支撑保障、合理确定目标责任、完善保护发展支持政策、建立市场化多元化投入机制七大任务。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11-10
四川农村日报讯 11月9日,全国大中城市“菜篮子”产品稳产保供视频会议召开。会议指出,今年以来,我国主要“菜篮子”产品生产供应充足,价格总体平稳,市场供需稳定,今冬明春“菜篮子”产品生产基础坚实。受局地极端灾害性天气、农资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近期部分蔬菜价格涨幅较大,需要高度重视、及时应对。  会议强调,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各大中城市要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充分认识元旦、春节和冬奥会期间“菜篮子”产品稳产保供的极端重要性,进一步压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落实蔬菜种植面积,保障生产供给,拓展销售渠道,畅通运输通道,加强技术指导服务,强化市场监测,完善调控政策,确保市场供应数量充足、品类丰富、价格基本稳定。  “菜篮子”食品管理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农业农村部有关司局负责人在主会场参加会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农村部门负责人,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负责人及农业农村部门负责人在分会场参加会议。(据农新办)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11-10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王成栋今年起,四川正式在全省24个畜牧大县启动实施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工作。计划用5年时间,以整县推进的方式每年在各县打造种养循环示范区10万亩,带动试点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以上。这是11月8日记者在全省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工作推进会暨项目技术培训会上获悉的。  试点期首先是做好“三个突出”,即突出粮油作物和蔬菜主要产区等重点区域,全力保障老百姓的“粮袋子”和“菜篮子”;突出质量安全,在粪肥还田前进行质量监测,确保农产品生产安全和产地环境安全;突出用量科学,科学确定粪肥还田的投入量和替代化肥的比例,探索最佳施肥模式和最佳施用量。同时,紧盯种养结合、点面结合和养用结合,以推进粪肥就近就地还田利用、促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耕地质量保护提升。最终,实现种养结合、社会化主体服务和科技支撑水平的提升。  目前,四川已明确县级政府承担试点主体责任,并将项目实施进度纳入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内容。  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实践证明,绿色种养循环农业是推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提升稳粮保供能力和加速乡村振兴的需要。而四川选择畜禽粪污处理设施运行顺畅、工作基础好、积极性高的24个畜牧大县开展整县试点,就是要分区域探索积累经验,为全省农业生产绿色化转型提供借鉴。  会议以电视电话会形式召开,成都大邑县、德阳绵竹市、眉山洪雅县作交流发言,省农科院、省耕肥总站进行技术培训。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11-09
(记者 史晓露)近日,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获悉,《四川省农村致富带头人扶持计划实施方案(2021-2025)》已印发,我省将从2021年到2025年,每年遴选500名农村致富带头人,给予政策整合扶持、优质资源倾斜、发展资金奖励等支持,包括省级层面一次性给予1万元发展资金奖励,以充分发挥农村致富带头人的引领作用。  农村致富带头人的认定范围包括农业技术推广带头人、开拓农产品市场带头人、产业融合发展带头人、增收致富带头人等在各个农业领域起到明显示范带动作用的人才。  根据要求,认定名额要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脱贫县、县(市、区)人才工作先行区、艰苦边远地区和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试点示范县倾斜,其中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不少于3名/县。  据悉,我省将对评定出的农村致富带头人给予多种扶持措施,包括优先给予奖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补助、特色产业发展扶持、创业就业扶持、农村电商扶持、基础要素保障扶持、创业能力培训扶持,以及1万元发展资金奖励。此外,鼓励市、县根据自身财力情况,安排农村致富带头人发展资金奖励。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11-08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2021年11月2日)良好生态环境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增进民生福祉的优先领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领导,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推动污染防治的措施之实、力度之大、成效之显著前所未有,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圆满完成,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民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厚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绿色底色和质量成色。同时应该看到,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尚未根本缓解,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污染问题仍然突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任务艰巨,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为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现提出如下意见。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为工作方针,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二)工作原则    ——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巩固拓展“十三五”时期污染防治攻坚成果,继续打好一批标志性战役,接续攻坚、久久为功。  ——坚持问题导向、环保为民。把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不断加以解决,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生态环境保护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遵循客观规律,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因地制宜、科学施策,落实最严格制度,加强全过程监管,提高污染治理的针对性、科学性、有效性。  ——坚持系统观念、协同增效。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保障国家重大战略实施。  ——坚持改革引领、创新驱动。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完善生态环境保护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大技术、政策、管理创新力度,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浓度下降1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7.5%,地表水Ⅰ-Ⅲ类水体比例达到85%,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比例达到79%左右,重污染天气、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土壤污染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能力明显增强,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  到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二、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四)深入推进碳达峰行动。处理好减污降碳和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群众正常生活的关系,落实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以能源、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等领域和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化工等行业为重点,深入开展碳达峰行动。在国家统一规划的前提下,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达峰。统筹建立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建设完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有序扩大覆盖范围,丰富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并纳入全国统一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加强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管控。制定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大力推进低碳和适应气候变化试点工作。健全排放源统计调查、核算核查、监管制度,将温室气体管控纳入环评管理。  (五)聚焦国家重大战略打造绿色发展高地。强化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打造雄安新区绿色高质量发展“样板之城”。积极推动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深化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扎实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美丽粤港澳大湾区。加强海南自由贸易港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六)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加快煤炭减量步伐,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十四五”时期,严控煤炭消费增长,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煤炭消费量分别下降10%、5%左右,汾渭平原煤炭消费量实现负增长。原则上不再新增自备燃煤机组,支持自备燃煤机组实施清洁能源替代,鼓励自备电厂转为公用电厂。坚持“增气减煤”同步,新增天然气优先保障居民生活和清洁取暖需求。提高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重点区域的平原地区散煤基本清零。有序扩大清洁取暖试点城市范围,稳步提升北方地区清洁取暖水平。  (七)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严把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准入关口,严格落实污染物排放区域削减要求,对不符合规定的项目坚决停批停建。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推动高炉-转炉长流程炼钢转型为电炉短流程炼钢。重点区域严禁新增钢铁、焦化、水泥熟料、平板玻璃、电解铝、氧化铝、煤化工产能,合理控制煤制油气产能规模,严控新增炼油产能。  (八)推进清洁生产和能源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引导重点行业深入实施清洁生产改造,依法开展自愿性清洁生产评价认证。大力推行绿色制造,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推动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加强重点领域节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强化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和海水淡化规模化利用。  (九)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衔接国土空间规划分区和用途管制要求,将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的硬约束落实到环境管控单元,建立差别化的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加强“三线一单”成果在政策制定、环境准入、园区管理、执法监管等方面的应用。健全以环评制度为主体的源头预防体系,严格规划环评审查和项目环评准入,开展重大经济技术政策的生态环境影响分析和重大生态环境政策的社会经济影响评估。  (十)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因地制宜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加快快递包装绿色转型,加强塑料污染全链条防治。深入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建立绿色消费激励机制,推进绿色产品认证、标识体系建设,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新时尚。三、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  (十一)着力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攻坚战。聚焦秋冬季细颗粒物污染,加大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结构调整和污染治理力度。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持续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专项行动。东北地区加强秸秆禁烧管控和采暖燃煤污染治理。天山北坡城市群加强兵地协作,钢铁、有色金属、化工等行业参照重点区域执行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措施。科学调整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范围,构建省市县三级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体系,实施重点行业企业绩效分级管理,依法严厉打击不落实应急减排措施行为。到2025年,全国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控制在1%以内。  (十二)着力打好臭氧污染防治攻坚战。聚焦夏秋季臭氧污染,大力推进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协同减排。以石化、化工、涂装、医药、包装印刷、油品储运销等行业领域为重点,安全高效推进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实施原辅材料和产品源头替代工程。完善挥发性有机物产品标准体系,建立低挥发性有机物含量产品标识制度。完善挥发性有机物监测技术和排放量计算方法,在相关条件成熟后,研究适时将挥发性有机物纳入环境保护税征收范围。推进钢铁、水泥、焦化行业企业超低排放改造,重点区域钢铁、燃煤机组、燃煤锅炉实现超低排放。开展涉气产业集群排查及分类治理,推进企业升级改造和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到2025年,挥发性有机物、氮氧化物排放总量比2020年分别下降10%以上,臭氧浓度增长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实现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  (十三)持续打好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深入实施清洁柴油车(机)行动,全国基本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汽车,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有序推广清洁能源汽车。进一步推进大中城市公共交通、公务用车电动化进程。不断提高船舶靠港岸电使用率。实施更加严格的车用汽油质量标准。加快大宗货物和中长途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大力发展公铁、铁水等多式联运。“十四五”时期,铁路货运量占比提高0.5个百分点,水路货运量年均增速超过2%。  (十四)加强大气面源和噪声污染治理。强化施工、道路、堆场、裸露地面等扬尘管控,加强城市保洁和清扫。加大餐饮油烟污染、恶臭异味治理力度。强化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管控。到2025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型规模化养殖场氨排放总量比2020年下降5%。深化消耗臭氧层物质和氢氟碳化物环境管理。实施噪声污染防治行动,加快解决群众关心的突出噪声问题。到2025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实现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全国声环境功能区夜间达标率达到85%。四、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  (十五)持续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统筹好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城市和乡村,系统推进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加强农业农村和工业企业污染防治,有效控制入河污染物排放。强化溯源整治,杜绝污水直接排入雨水管网。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对进水情况出现明显异常的污水处理厂,开展片区管网系统化整治。因地制宜开展水体内源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增强河湖自净功能。充分发挥河长制、湖长制作用,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建立防止返黑返臭的长效机制。2022年6月底前,县级城市政府完成建成区内黑臭水体排查并制定整治方案,统一公布黑臭水体清单及达标期限。到2025年,县级城市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力争提前1年完成。  (十六)持续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推动长江全流域按单元精细化分区管控。狠抓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扎实推进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和工业、农业面源、船舶、尾矿库等污染治理工程。加强渝湘黔交界武陵山区“锰三角”污染综合整治。持续开展工业园区污染治理、“三磷”行业整治等专项行动。推进长江岸线生态修复,巩固小水电清理整改成果。实施好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有效恢复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建立健全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考核评价制度并抓好组织实施。加强太湖、巢湖、滇池等重要湖泊蓝藻水华防控,开展河湖水生植被恢复、氮磷通量监测等试点。到2025年,长江流域总体水质保持为优,干流水质稳定达到Ⅱ类,重要河湖生态用水得到有效保障,水生态质量明显提升。  (十七)着力打好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全面落实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要求,实施深度节水控水行动,严控高耗水行业发展。维护上游水源涵养功能,推动以草定畜、定牧。加强中游水土流失治理,开展汾渭平原、河套灌区等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施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修复,强化黄河河口综合治理。加强沿黄河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开展黄河流域“清废行动”,基本完成尾矿库污染治理。到2025年,黄河干流上中游(花园口以上)水质达到Ⅱ类,干流及主要支流生态流量得到有效保障。  (十八)巩固提升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加快推进城市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加强农村水源地保护。基本完成乡镇级水源保护区划定、立标并开展环境问题排查整治。保障南水北调等重大输水工程水质安全。到2025年,全国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总体高于93%。  (十九)着力打好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巩固深化渤海综合治理成果,实施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邻近海域污染防治行动,“一湾一策”实施重点海湾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入海河流断面水质改善、沿岸直排海污染源整治、海水养殖环境治理,加强船舶港口、海洋垃圾等污染防治。推进重点海域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加强海洋伏季休渔监管执法。推进海洋环境风险排查整治和应急能力建设。到2025年,重点海域水质优良比例比2020年提升2个百分点左右,省控及以上河流入海断面基本消除劣Ⅴ类,滨海湿地和岸线得到有效保护。  (二十)强化陆域海域污染协同治理。持续开展入河入海排污口“查、测、溯、治”,到2025年,基本完成长江、黄河、渤海及赤水河等长江重要支流排污口整治。完善水污染防治流域协同机制,深化海河、辽河、淮河、松花江、珠江等重点流域综合治理,推进重要湖泊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沿海城市加强固定污染源总氮排放控制和面源污染治理,实施入海河流总氮削减工程。建成一批具有全国示范价值的美丽河湖、美丽海湾。五、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  (二十一)持续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注重统筹规划、有效衔接,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治理,基本消除较大面积的农村黑臭水体,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和农膜回收行动。加强种养结合,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规范工厂化水产养殖尾水排污口设置,在水产养殖主产区推进养殖尾水治理。到2025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0%,化肥农药利用率达到43%,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  (二十二)深入推进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和安全利用。实施农用地土壤镉等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治行动。依法推行农用地分类管理制度,强化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风险管控,受污染耕地集中的县级行政区开展污染溯源,因地制宜制定实施安全利用方案。在土壤污染面积较大的100个县级行政区推进农用地安全利用示范。严格落实粮食收购和销售出库质量安全检验制度和追溯制度。到2025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3%左右。  (二十三)有效管控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严格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内地块的准入管理。未依法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风险评估的地块,不得开工建设与风险管控和修复无关的项目。从严管控农药、化工等行业的重度污染地块规划用途,确需开发利用的,鼓励用于拓展生态空间。完成重点地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推进腾退地块风险管控和修复。  (二十四)稳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健全“无废城市”建设相关制度、技术、市场、监管体系,推进城市固体废物精细化管理。“十四五”时期,推进100个左右地级及以上城市开展“无废城市”建设,鼓励有条件的省份全域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二十五)加强新污染物治理。制定实施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针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内分泌干扰物等新污染物,实施调查监测和环境风险评估,建立健全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环境风险管理制度,强化源头准入,动态发布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及其禁止、限制、限排等环境风险管控措施。  (二十六)强化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治。持续开展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划定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补给区并强化保护措施,开展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划定及污染风险管控。健全分级分类的地下水环境监测评价体系。实施水土环境风险协同防控。在地表水、地下水交互密切的典型地区开展污染综合防治试点。六、切实维护生态环境安全  (二十七)持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科学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实施河口、海湾、滨海湿地、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加强黑土地保护。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对冰冻圈融化的影响。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监督评估。到202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4.1%,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稳定在57%左右,湿地保护率达到55%。  (二十八)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加快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和国家重大战略区域调查、观测、评估。完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构筑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加大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拯救力度。加强生物遗传资源保护和管理,严格外来入侵物种防控。  (二十九)强化生态保护监管。用好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构建完善生态监测网络,建立全国生态状况评估报告制度,加强重点区域流域海域、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县域重点生态功能区等生态状况监测评估。加强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监管,依法加大生态破坏问题监督和查处力度,持续推进“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专项行动。深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和美丽中国地方实践。  (三十)确保核与辐射安全。坚持安全第一、质量第一,实行最严格的安全标准和最严格的监管,持续强化在建和运行核电厂安全监管,加强核安全监管制度、队伍、能力建设,督促营运单位落实全面核安全责任。严格研究堆、核燃料循环设施、核技术利用等安全监管,积极稳妥推进放射性废物、伴生放射性废物处置,加强电磁辐射污染防治。强化风险预警监测和应急响应,不断提升核与辐射安全保障能力。  (三十一)严密防控环境风险。开展涉危险废物涉重金属企业、化工园区等重点领域环境风险调查评估,完成重点河流突发水污染事件“一河一策一图”全覆盖。开展涉铊企业排查整治行动。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控,到2025年,全国重点行业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比2020年下降5%。强化生态环境与健康管理。健全国家环境应急指挥平台,推进流域及地方环境应急物资库建设,完善环境应急管理体系。七、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  (三十二)全面强化生态环境法治保障。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适用规则,在法治轨道上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依法对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严惩重罚。推进重点区域协同立法,探索深化区域执法协作。完善生态环境标准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制定出台更加严格的标准。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深化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宣传普及。强化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联合开展专项行动。  (三十三)健全生态环境经济政策。扩大环境保护、节能节水等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范围,完善绿色电价政策。大力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加快发展气候投融资,在环境高风险领域依法推行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强化对金融机构的绿色金融业绩评价。加快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全面实施环保信用评价,发挥环境保护综合名录的引导作用。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推动长江、黄河等重要流域建立全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立健全森林、草原、湿地、沙化土地、海洋、水流、耕地等领域生态保护补偿制度。  (三十四)完善生态环境资金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把生态环境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把生态环境资金投入作为基础性、战略性投入予以重点保障,确保与污染防治攻坚任务相匹配。加快生态环境领域省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加强有关转移支付分配与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相衔接。综合运用土地、规划、金融、税收、价格等政策,引导和鼓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领域。  (三十五)实施环境基础设施补短板行动。构建集污水、垃圾、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理处置设施和监测监管能力于一体的环境基础设施体系,形成由城市向建制镇和乡村延伸覆盖的环境基础设施网络。开展污水处理厂差别化精准提标。优先推广运行费用低、管护简便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技术,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长效化运行维护。推动省域内危险废物处置能力与产废情况总体匹配,加快完善医疗废物收集转运处置体系。  (三十六)提升生态环境监管执法效能。全面推行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建立基于排污许可证的排污单位监管执法体系和自行监测监管机制。建立健全以污染源自动监控为主的非现场监管执法体系,强化关键工况参数和用水用电等控制参数自动监测。加强移动源监管能力建设。深入开展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行业达标排放专项整治。全面禁止进口“洋垃圾”。依法严厉打击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倾倒、处置等环境违法犯罪,严肃查处环评、监测等领域弄虚作假行为。  (三十七)建立完善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企业履责、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生态环境监测格局,建立健全基于现代感知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优化监测站网布局,实现环境质量、生态质量、污染源监测全覆盖。提升国家、区域流域海域和地方生态环境监测基础能力,补齐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水生态环境、温室气体排放等监测短板。加强监测质量监督检查,确保数据真实、准确、全面。  (三十八)构建服务型科技创新体系。组织开展生态环境领域科技攻关和技术创新,规范布局建设各类创新平台。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推广生态环境整体解决方案、托管服务和第三方治理。构建智慧高效的生态环境管理信息化体系。加强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组织开展百城千县万名专家生态环境科技帮扶行动。八、加强组织实施  (三十九)加强组织领导。全面加强党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完善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攻坚机制。强化地方各级生态环境保护议事协调机制作用,研究推动解决本地区生态环境保护重要问题,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确保日常工作机构有场所、有人员、有经费。加快构建减污降碳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的制度机制。研究制定强化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有关措施。  (四十)强化责任落实。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把解决群众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列出清单、建立台账,长期坚持、确保实效。各有关部门要全面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细化实化污染防治攻坚政策措施,分工协作、共同发力。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和监督。各级政协加大生态环境保护专题协商和民主监督力度。各级法院和检察院加强环境司法。生态环境部要做好任务分解,加强调度评估,重大情况及时向党中央、国务院报告。  (四十一)强化监督考核。完善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健全中央和省级两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体制,将污染防治攻坚战任务落实情况作为重点,深化例行督察,强化专项督察。深入开展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监督帮扶。继续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完善相关考核措施,强化考核结果运用。  (四十二)强化宣传引导。创新生态环境宣传方式方法,广泛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构建生态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发展壮大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力量,深入推动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完善生态环境信息公开和有奖举报机制。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国际合作,讲好生态文明建设“中国故事”。  (四十三)强化队伍建设。完善省以下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全面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监察执法机构能力标准化建设。将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机构列入政府行政执法机构序列,统一保障执法用车和装备。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铁军建设,锤炼过硬作风,严格对监督者的监督管理。注重选拔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实绩突出的干部。按照有关规定表彰在污染防治攻坚战中成绩显著、贡献突出的先进单位和个人。(新华社北京11月7日电)
新华社 | 分享: 2021-11-08
  (记者 余瑶 梁冰清)11月4日,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今冬明春重要农产品生产保供情况,就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一一回应。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司长唐珂、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刘莉华、畜牧兽医局副局长陈光华、渔业渔政管理局一级巡视员李书民出席发布会并答记者问。农业农村部新闻发言人、办公厅副主任刘均勇主持发布会。  问粮食:今年粮食生产情况如何,前期连续阴雨天气对秋冬种影响多大?  刘莉华介绍,目前,全国秋粮收获已过九成,虽然河南、山西、陕西因严重的洪涝和干旱致秋粮减产,但其他主产区多数增产,尤其东北地区增产比较多。全国有增有减,增的比减的多,秋粮增产已成定局。加之夏粮增产59.3亿斤,早稻增产14.5亿斤,今年的粮食产量将创历史新高,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近日,一些地区出现抢购粮油米面的现象。刘莉华回应,我国粮食产量丰、库存足,供给完全有保障。从口粮生产看,我国水稻、小麦两大口粮作物连年增产,近几年基本都是产大于需或者产需平衡略有盈余。今年稻谷产量继续保持稳中有增,小麦产量创历史新高。当前两大口粮库存充裕,加上还进口了一些调剂的品种,两大口粮供给绝对有保障。从市场供应看,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也是高产作物,是重要的饲料粮。今年玉米面积增加了2000多万亩,东北主产区单产提高,全国玉米产量增加较多,再加上进口和库存,能够满足国内消费的需要。从粮食库存看,当前粮食库存总量充裕,处于历史高位。小麦和稻谷两大口粮品种占总库存比例超过70%,小麦库存可以满足一年半的消费需求,一天加工出来的米面够全国人民吃两天。  秋冬种是来年粮食生产的第一仗,是明年夏粮生产的基础。刘莉华介绍,今年9月至10月上旬的持续降雨造成北方冬麦区部分地区土壤过湿,腾茬整地困难,小麦播种受阻。但10月中旬后,冬麦区大部天气转晴,各地采取许多超常规措施抢收秋熟作物、抢播冬小麦,播种进度明显加快。截至11月3日,全国小麦已播种83%,比常年略慢3.4个百分点。其中受秋雨影响较大的河北、山东、河南、陕西、山西五省,目前小麦已播种94%,进展好于预期。“今年晚播麦比例较大,但冬小麦生育期较长,回旋余地较大,只要冬前播下去了,开春后管理措施跟上,加大水肥投入和病虫防控力度,夺取丰收还是有希望的。”刘莉华说。  问蔬菜:为何近期蔬菜价格上涨,如何保障老百姓的“菜篮子”?  近期蔬菜价格涨幅较大,菠菜、生菜等叶类菜价格上涨更为明显。唐珂回应,蔬菜价格上涨有多重原因:一是灾害性天气导致上市量有所减少。9月以来,北方地区遭遇秋汛和洪涝灾害,造成农田过湿,200多万亩蔬菜受灾,持续的低温、寡照也导致蔬菜生长发育受阻。二是农资价格上涨增加了生产成本。今年以来,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持续上涨,抬高了蔬菜的生产成本。以设施蔬菜为例,仅化肥价格上涨一项,每亩黄瓜的生产成本就增加了490元、每亩菠菜增加了210元。三是运输流通成本明显增加。由于北方蔬菜受灾导致茬口衔接不畅,部分品种跨区调运增多,运距拉长,再加上汽油、柴油价格上涨,带动运输成本明显增加。四是一些北方设施蔬菜主产省电力供应不足,也影响了蔬菜集约化育苗和工厂化生产。此外,个别地区新冠肺炎疫情点状散发,也增加了产销衔接的难度。  唐珂表示,全年及当前包括往后元旦、春节期间,全国蔬菜生产总体正常,蔬菜供应总量充足。从当前看,在田蔬菜面积达1.03亿亩,同比增加400万亩,预计未来三个月蔬菜供应量能达到2亿吨,增加700万吨。从全年看,预计全国蔬菜面积达3.2亿亩,产量达7.5亿吨,比上年增加1%左右。从区域看,“南菜北运”七大省和北方设施蔬菜主产六省的冬春蔬菜面积产量占全国八成以上,随着这些地区陆续进入蔬菜采收旺季,能有效增加和保障市场供应。从品种看,黄瓜、西红柿、茄子等茄果类蔬菜和萝卜、洋葱等根茎类蔬菜面积增加,10月速生叶菜扩种了300多万亩,后期上市量将有所增加,有利于调剂余缺。从10月中下旬以来,北方地区多晴好天气,蔬菜生产已基本恢复正常,近日全国总体菜价涨幅已经收窄,不少地区菠菜、生菜等绿叶菜价格开始明显回落。  为切实保障今冬明春,特别是元旦、春节和冬奥会期间的蔬菜供应,唐珂表示,农业农村部将抓住重点地区,抓好主要品种、指导服务、产销衔接和责任落实,扩大市场供应量,提高质量安全水平,做好“菜篮子”产品保供稳价工作。  问畜禽产品:生猪价格会不会大幅度反弹,肉蛋奶等畜禽产品是否有保障?  10月以来,我国生猪价格止跌回升。陈光华介绍,近期猪肉价格回升主要是消费拉动,市场供应相对宽松这个基本面并没有改变。据农业农村部监测,3月份以来,全国规模猪场每个月新生仔猪数量都在3000万头以上,并持续增长。预计今年四季度到明年一季度,上市肥猪同比还会明显增长,生猪供应相对过剩的局面还会持续一段时间。目前,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仍比正常保有量多6%,预计到明年年初才能调整到合理水平。农业农村部将按照生猪产能调控方案的要求,紧盯全国和各地的能繁母猪保有量变化情况,及时发布预警,落实分级调控责任,上下联动稳定生猪生产。  国庆节后,受消费需求增长、养殖成本上升等因素推动,鸡蛋价格出现过一波上涨。陈光华认为,蛋鸡繁殖率高,生产周期比较短,生产者能够根据市场信号比较快速地调节生产计划。随着近期新增蛋鸡开产,减少淘汰蛋鸡,鸡蛋产量将同步增加,后续市场供应有保障。  陈光华介绍,今年以来,全国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主要畜产品市场供应比较充裕。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前三个季度全国猪肉产量3917万吨,同比增长38%;牛肉产量468万吨,同比增长3.9%;羊肉产量341万吨,同比增长5.3%;禽肉产量1702万吨,同比增长3.8%;牛奶产量2514万吨,同比增长8%。预计今年肉类和奶类产量有可能创历史新高,禽蛋产量保持稳定,保障元旦、春节期间市场供应有良好的生产基础。  问水产品:“两节”临近,水产品供应形势如何,价格会不会上涨?  李书民介绍,“两节”期间,国内水产品市场供给有保障,淡水鱼等水产品价格有望保持稳定。从生产方面来看,产量同比增长,前三季度全国水产品产量4347万吨,同比增长3.8%。其中养殖业是产量增长的主力军,海水养殖产量1550万吨、同比增长4.3%,淡水养殖产量2114万吨、同比增长4.9%。从交易情况来看,市场购销两旺,据对45家水产品批发市场的成交情况监测,今年前三季度市场成交量567万吨、成交额156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5%和14.6%。从价格情况看,近期趋稳回落。据对80家水产品批发市场成交价格监测,前三季度全国水产品综合平均价格每公斤25.4元,同比上涨9.1%,但已从8月开始逐月回落。淡水鱼价格月环比涨幅在5月份达到最高以后逐步收窄,从8月开始价格环比下跌。随着近期淡水鱼陆续出塘上市以及各地休渔期陆续结束,水产品迎来季节性集中上市的时期,预计价格还将进一步回落。  问气候:如何应对今冬拉尼娜事件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  据气象监测,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拉尼娜状态,预计到12月将形成一次弱到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拉尼娜是一种气候现象,主要是赤道中东太平洋的海温持续异常的偏低。从判定标准来看,连续三个月偏低0.5摄氏度,就进入了拉尼娜状态;如果连续5个月偏低,就形成了一次拉尼娜事件,会对天气气候造成重要影响。  刘莉华介绍,农业农村部已和中国气象局就拉尼娜事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进行了会商,预计今冬气温整体出现前暖后冷的态势。11月到12月会有阶段性降温,但是大部地区气温还是总体正常。明年一二月,冷空气会明显转强,可能会发生阶段性的极端寒潮天气。农业农村部将做最充分的准备,切实减轻灾害的影响和损失。一是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制定落实应对预案,指导农民及早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主动避灾,科学防灾。二是针对今年小麦苗情复杂的问题,分级分类做好冬小麦苗情调查,组织农技人员深入一线、指导落实冬前田管措施,防范好低温冻害和病虫草害,确保小麦安全越冬。三是抓好蔬菜生产指导服务,制定应对寒潮天气的技术指导意见,落实好防寒抗冻的措施,稳定蔬菜生产。四是做好冬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指导牧区提早落实好畜禽圈舍的防寒保暖、越冬饲草料储备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寒潮影响,确保畜禽安全越冬、正常生产。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11-05
新华社北京11月4日电 全国冬春农田水利暨高标准农田建设电视电话会议11月4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重要批示。批示指出:农田水利建设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大局。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快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抓好规划落实,抓住今冬明春时机,扎实推进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抓紧修复水毁灾毁农田设施,加快建设一批重点水利工程,进一步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层层压实责任,强化资金投入保障,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和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农田建设及管护,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建设标准和质量,完成好各项建设任务,为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落实李克强总理批示要求,扎实推进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水利高质量发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胡春华指出,近年来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为实现抗灾夺丰收发挥了重要作用。要抓紧谋划建设好国家水网、破除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制约,扎实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加强大中型灌区建设改造,推进水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提高水安全保障水平。要加快耕地建设、破除土地资源制约,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努力增加耕地灌溉面积,积极挖掘潜力新建耕地,不断提高耕地质量。要持续兴修水利基础设施、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完善水利防汛抗旱基础设施体系,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要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满足农民现代生活需要,加快推进供水工程改造提升,守住饮水安全底线,健全符合农村特点的长效运行管护机制。  胡春华强调,要着力做好今冬明春农业农村工作,切实抓紧抓好冬小麦、油菜生产,强化猪肉、蔬菜等菜篮子产品生产供应,保障好农村基本民生,确保群众温暖过冬。
新华社 | 分享: 2021-11-05
9项重点任务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好保障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记者从省乡村振兴局获悉,11月2日,省乡村振兴局、省委农办、财政厅印发《关于加强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明确将建立健全“资产家底清楚、类型界定合理、产权归属明晰、权利义务匹配、运营管护规范、监督管理有效”的扶贫项目资产运行管理长效机制,确保项目资产稳定良性运转、经营性资产不流失或不被侵占、公益性资产持续发挥作用,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更好保障。  《实施意见》提出9项重点任务:摸清资金项目底数,合理界定资产类型,有序推进确权登记,落实后续管理责任,加强资产管护运营,规范收益分配使用,严格项目资产处置,强化资产风险管控,分级分类公告公示。  后续管理责任方面,《实施意见》明确,市(州)人民政府要统筹指导和监督做好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工作。县(市、区)人民政府对本县域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履行主体责任,明确相关部门、乡镇(街道)管理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各级行业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根据行业领域资产管理制度和规定,履行行业监管职责,将扶贫项目资产全部纳入监管范围。乡镇(街道)对本辖区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护运营负日常监管责任,常态化组织开展扶贫项目资产运营管护和监督检查等工作。村级组织对确权到村组集体的扶贫项目资产负具体监管责任。到户类资产在村组集体指导下,由农户自行管理。  资产管护运营方面,《实施意见》指出,对经营性资产,可采取承包、租赁、合营及独资等方式择优落实经营主体,优先满足脱贫户、村组集体经济组织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带动力强的新型经营主体需要。对公益性资产,要制定和完善管护标准和规范,由相应的产权主体落实管护责任人和管护经费。可通过调整优化现有公益岗位等方式解决管护力量不足问题,优先聘请符合条件的脱贫人口参与管护。  《实施意见》同时提出了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长效机制、强化监督管理3条保障措施。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11-05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11 月 4日下午,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应急指挥部农村工作组召开全省农村地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视频调度会,对全省农村地区疫情防控进行再把脉、再排查、再部署、再落实。会议指出,我省农村地大面广、居住分散,存在部分群众防疫意识松懈,基层防疫条件薄弱等问题。各地须高度关注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存在的薄弱环节和漏洞短板,严防死守,筑牢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底线。  会议要求严格落实农村疫情防控各项措施,严管棋牌室、麻将馆,严控坝坝宴,严防疫情“城市包围农村”。按照属地应急指挥部统一部署,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值守和“日报告、零报告”制度。坚决把住输入关口,管好返乡、下乡、来乡“三乡人员”。针对本村返乡人员,要做到信息摸排、登记造册、四川天府健康通申领、健康监测“四个全覆盖”;针对下乡、来乡人员,以乡镇为单位、村组为单元,建立进出台账,做到亮码扫码、检测体温,努力实现早发现、早处置。同时,倡导返乡、下乡人员进村后主动报备,说明来向去向;网格员主动排查、上门排查,动态摸排掌握风险人员。始终抓好七类重点场所管理。对农村麻将馆、棋牌室、农家乐、民宿、农贸市场、农村景区周边农村地区、隔离场所周边农村地区这7类重点场所集中开展一次监督检查,对未严格落实测温、扫码亮码、佩戴口罩的,建立健全惩罚制度,形成高压态势。严格管控农村坝坝宴等聚集性活动。年关将至,疫情防控既要尊重农村群众传统生活习惯,也要坚持属地管理,倡导红事缓办、白事简办、宴席尽量不办。对农村坝坝宴严格执行备案管理制度,对本地有疫情发生的地方,严禁举办农村坝坝宴等聚集性活动。  会议同时要求,各地要始终做好疫情防控宣传,坚持开展好监督检查,加强农村地区聚集性疫情处置应急演练,聚焦农村地区疫情前期早发现、后期流调管控、农村生活保障、农业生产帮扶等关键环节,切实提高农村地区应急处置能力。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11-05
四川农村日报讯 新华社重庆11月1日电(记者周文冲) 11月1日上午,户籍地为四川省的2岁儿童小霖在重庆市南岸区公安分局涂山派出所办理了居民身份证。这是非重庆户籍居民在重庆首次申领居民身份证的第一例。即日起,四川、贵州、重庆这三个行政区域内的居民,不管户籍在其中的哪个省市,首次申领居民身份证不用再赶回户籍地,在居住地就可申领。  根据试点规定,四川、贵州、重庆三地居民离开户籍地到三地任一地区合法稳定就业、就学、居住,均可向现居住地公安机关申请领取居民身份证,由现居住地公安机关受理并采集申请人人像、指纹信息,户籍所在地公安机关进行审核签发,现居住地公安机关按已签发的制证信息完成居民身份证制作并发放证件。  据介绍,年满16周岁的公民,申请时需凭本人居民户口簿和合法稳定就业、就学、居住的其中一种证明材料,现场确认其提交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并签订书面承诺书;未满16周岁的公民,需监护人陪同申请,持监护人居民身份证和居民户口簿(如未登记与申请人亲属关系,则需提交申请人出生医学证明、父母结婚证等其他证明监护关系的材料),申请人居民户口簿及合法稳定就学、居住的其中一种证明材料,现场确认其提交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并签订书面承诺书,办证时须拍照留存与监护人同框的图像信息。  与以往首次申办居民身份证一样,首次“跨省通办”居民身份证依然免费,申请人可自愿申请通过邮递方式领取,办理时限为自受理之日起的15个工作日。
新华社 | 分享: 2021-11-03
  (王春波 记者 常力强)硬化道路和灌溉水渠直通田间地头,在群山绵延起伏的山脚下,平整的农田连片成带。深秋时节,收割机在丰收的稻田忙碌起来。收割水稻后,大大小小的田块又迎来冬小麦和油菜的播种季。  地处秦巴山区南麓,有“川北粮仓”之称的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大县,粮食产量稳居广元市第一、四川省前列。全县耕地保有量130万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104万亩。  近年来,为确保粮食生产,该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要求,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特色农产品保护区面积71万亩,其中粮食生产功能区水稻26万亩、玉米45万亩、小麦43万亩、油菜生产保护区20万亩(复种与重叠面积63万亩)。完成划定后,剑阁县持续加强“两区”建设和管理,建机制、抓落实、保质量,将高标准农田建设、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等作为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探索丘陵山区粮食生产发展的新路子。粮油园区组织农机收割水稻。 资料图  “良田粮用” 建好田更要管好田  “好地是产好粮的必备条件,粮食生产功能区和油菜生产保护区划定后,我们优先安排在‘两区’开展了高标准农田规划建设。”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王清平说。  包括土地平整、田间排灌渠、机耕道、节水灌溉等项目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提高全县农业生产能力,助推现代农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剑阁县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2万余亩,耕地质量平均提升1个等级,粮食产能亩均提升100公斤以上,高标准农田作为农业生产的压舱石作用不断凸显。  “但农田建设不是一劳永逸的事,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仍然需要加强管理,才能长久持续发挥作用。”县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蒲文勇说,为确保“良田粮用”,切实提升“两区”农业生产能力,剑阁县逐步探索,建立起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利用机制,着力破解重建轻管的突出问题。  比如,“四责协同”破解建后谁来管的问题,明确了县农业农村局监督指导、项目乡镇属地监管、村民委员会负责管护、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体管护的“四级”管护责任。  “四方共投”探索推行“农业部门统筹项目补一点、乡镇政府争取资金支持一点、村级公共运行经费挤一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投一点”,有效破解了高标准农田管护资金不足的困境。  为确保“良田粮用”,一方面,剑阁县通过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另一方面,通过落实惠农政策推动“良田粮用”,统筹优质水稻结构调整、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鱼米之乡建设、产油大县、提灌站配套、农机购置补贴等项目,向高标准农田项目实施区集聚。同时,用活招商引资政策和粮油产业支持政策,在粮油产业优势区大力培育从事粮油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在“良田粮用”示范基地——剑南现代粮油园区,发展起东山生态农业公司、顶尖农业专业合作社、助农粮油种植专业合作社、新虹农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05家,粮食生产轻简化、专业化、规模化、效益化水平反过来又保障了粮食种植面积的稳定。  “四代一包” 有好田更要“有人种”  “两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实施,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民传统的耕种方式,从而提升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不过,在蒲文勇看来,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水平和效率,仅仅增强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是远远不够的,“有了好的高标准的农田,就需要解决传统农民向新型经营主体的转变以及传统种植向现代种植管理模式的转变。”  为破解耕地谁来种的问题,剑阁县在“两区”建设管理中,一方面通过新型粮油经营主体推进了规模经营,在白龙、杨村、东宝、武连等乡镇种植国家二级以上的优质水稻12万亩,培育粮油经营主体110个,粮油规模经营面积36万亩以上。另一方面,通过村级农机服务组织的粮油(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培育,提升农业的社会化服务水平。目前,全县各类专业合作社达969个,其中专业从事粮油类的有65个。  在此基础上,县农业农村局引导东山生态农业、剑雄农投、顶尖农业和助农粮油种植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粮食生产基地,开展代耕、代种、代管、代收、包产量“四代一包”农业社会化服务,并借助益农社等农村电商平台,开展直播带货及网络直销等活动,加大产品营销,解决种难、卖难和多业态融合难等问题。  目前,顶尖农业专业合作社、绿源种植专业合作社、助农粮油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展代耕、代种等社会化服务面积分别达到0.8万亩、0.21万亩、0.42万亩。项目区农民专业合作社与8500余户签订“四代一包”服务协议,社会化服务覆盖面达88%,种粮效率高出全县平均水平约26%。  通过农田建设,实施“四代一包”,不仅提高了种田的效率,也为广大农民带来切实的好处。“以前这里都是小块田地,靠的是肩扛人挑;现在通过高标准农田整治,成了大田大地,既能排能灌,又适宜大型机械作业。”杨村镇官店村六组村民王扶说,“以前我这块地只收得到800多斤;现在能收1300斤以上,产量增长了50%还多。”  “四新示范” 有人种更要种好田  “‘两区’规划,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全县粮食的产量和效益。”王清平说,为通过“藏粮于技”切实种好田,夯实粮食基础,剑阁县还全面开展了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和新机制“四新”示范,并辅以良种、良法、良壤、良制、良灌、良机“六良”配套,推动农业新技术落地落实。  比如,推广了旱地小麦抗逆丰产栽培、水稻全程机械化栽培等9项技术,大力推广适宜当地种植的“稻香杯”优质杂交水稻品种8个,引导农民发展稻鱼综合种养,在持续做好病虫害防治的基础上,将普通肥料换成更高效优质的水溶性肥料。  据了解,稻渔综合种养亩产生态稻鱼100公斤,优质水稻550公斤,综合亩产值超过5000元。  “我们还强化了‘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科学植保’的理念,通过16个现代农业园区、285个特色产业园,全面推行生态绿色、低碳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化肥,采取病虫害绿色防控与专业统防统治相结合,实现农药减量控害。”蒲文勇说。  新技术和新模式既要做好示范,也要让更多的农民学习到、掌握好。为此,剑阁县与四川省农科院建立合作关系,形成优质水稻和油菜种植、精深加工、品牌建设等方面专家深入田间,对技术人员、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进行培训的机制。  同时,县农业农村局分阶段组织基层农技人员、粮油种植大户现场观摩,让全县基层农技人员和粮油种植大户逐步掌握粮油生产“四新”技术,提高种植技能,推进粮油产业向品种优质化、生产双减化、营销订单化全产业链发展,促进全县粮油作物单产提高,品质提升,效益增加。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11-02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张守帅11月1日,统筹推进全省乡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省委书记彭清华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大政方针和省委决策部署,统筹发展与安全、开发与保护,紧扣“按实际划分片区,按片区编制规划,按规划优化布局、配置资源”的方向路径,科学编制乡村国土空间规划,做深做实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大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新型城镇化奠定重要基础,不断提升全省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强主持会议,省政协主席柯尊平出席。  彭清华在讲话中指出,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是我省结合实际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强和改进乡村发展治理的一项重大基础性原创性改革,省委将其作为事关乡村振兴和治蜀兴川全局的大事要事来抓,稳慎决策、压茬推进,顺利完成改革前半篇任务。两项改革是一篇前后相续的大文章,前半篇重在调优减量、激发物理变化,后半篇重在提质增效、催生化学反应,二者共同指向于优化乡村发展格局、夯实基层治理根基这一目标任务。今年正值“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央要求全面启动乡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这为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提供了总牵引和主抓手。抓住这个“牛鼻子”,可以引导相关专项方案优化政策指向、资金投向和着力方向,推动重大布局、重点项目、重要政策全面落地,形成更强综合效应、释放更大改革红利。省委经反复研究,决定打破县域内行政区划和建制界限,以片区为单元编制乡村国土空间规划。这一决策部署,具有充分的理论遵循、政策依据和实践基础,既是做深做实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的现实之需和实现乡村国土空间规划全覆盖的创新之举,更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长远之计,有利于引导公共资源和市场要素充分流动、合理集聚、优化配置,在县域内培育更多具有较强支撑力和带动力的新引擎,为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提供更大承载空间,也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底部支撑。全省各地各部门要深化思想认识,准确把握省委作出这一决策部署的深刻战略考量和重要实践要求,切实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  彭清华指出,以片区为单元编制乡村国土空间规划牵涉范围广、工作头绪多,需要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形成整体推进之势。要划分好片区,准确把握城乡结构演变新趋势、产业集聚发展新要求和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积极顺应自然地理走向、经济发展趋向、人口迁移动向和人文情感倾向,按照宜大则大、宜小则小的原则,科学确定片区规模和覆盖范围,切实做到顺向优化、分类施策。要确定好中心镇(村),从促进县域高水平协同发展的需要出发,优先选择承载空间足、辐射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乡镇作为中心镇,统筹考虑交通物流条件、生态协同保护、历史文化联系等因素确定中心村,着力构建规模适度、功能错位、带动有力的片区发展格局。要编制好片区规划,全面摸清本片区人口现状,科学划定农业、生态、城镇空间,做好与上位规划、其他专项规划的衔接,合理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更好满足人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需求。要布局好产业,结合片区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与现代农业园区扩面提质结合起来,科学明晰产业发展定位,规划布局特色优势产业,引导发展新产业新业态,着力延长片区内产业链条,推动形成“一片区一主业一特色”的新格局。要配置好资源,推动片区内教育、医疗、养老以及应急救援力量等公共资源集中布局、精准投放,引导市场要素合理分布、有序流动,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好的效益,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改革获得感。  彭清华指出,以片区为单元编制乡村国土空间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坚持系统观念,强化全局性谋划和整体性部署。具体推进中,要注意把握中心镇与其他建制镇的关系,中心镇是带动片区发展的龙头,其他建制镇是片区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可根据条件和需要适当提高中心镇建设水平,但不能搞大拆大建、无序扩张。要注意把握底线约束与发展导向的关系,坚持集约适度、绿色发展,统筹当下和长远,保持规划适度弹性。要注意把握盘活存量与做优增量的关系,通过集中调剂、统一置换、打包租赁等多种方式在更大范围盘活用好剩余闲置资产,对新增投放的各类资源要素严格按照片区规划优化结构和投向,切实提升综合使用效益。  彭清华强调,以片区为单元编制乡村国土空间规划时间紧、任务重,需要掌握好时序步骤,根据各方面力量和条件,统筹安排、压茬推进。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省上指导、市(州)统筹、县为主体、乡镇配合的推进机制。要强化政策支持,突出规划的权威性和约束力,围绕片区规划实施管理制定工作措施,推动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要讲究方式方法,注重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鼓励因地制宜积极推进,确保各项工作契合发展所需、符合当地实际、达成广泛共识。  会上,彭清华还结合编制乡村国土空间规划、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对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重点工作作出进一步安排部署。  会议以电视电话会议形式召开,各市(州)、县(市、区)设分会场,并组织进行了专题培训。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领导,省法院院长、省检察院检察长,省直有关部门(单位)、部分中央在川单位和各市(州)、县(市、区)负责同志等在主会场参加。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11-02
(记者 高文)为进一步做好秋粮收购工作,切实保护好种粮农民利益,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发出通知要求各地进一步做好秋粮收购为农服务工作。  通知指出,秋粮丰收已成定局,收购工作正由南向北陆续展开,各地各有关单位认真落实国家粮食收购政策,收购资金、仓容、人员等准备较为充分。近期北方持续阴雨对秋收秋播带来不利影响,部分地区已收获粮食水分偏高,品质存在下降风险。各地要积极做好粮食烘干收储。要着力强化产后服务,充分发挥粮食收储企业和各类社会资源作用,帮助农民开展清理、干燥、储存、加工、销售等工作,促进农民减损增收。针对今年部分地区已收获粮食水分偏高的现象,要科学合理利用烘干设施,协调有关部门做好粮食烘干所需电力等供应,保障烘干设施运行,避免出现霉粮坏粮。  通知指出,要优化收购现场服务,督促收购库点在醒目位置公示收购品种、质量要求和价格标准,必要时早开门晚收秤,做到随到随收。要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开展预约收购,让售粮农民少排队、快售粮。要发挥好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作用,加大人员、设备投入力度,鼓励开展预约检验和上门检验,做到粮食质量安全监测关口前移,切实把好收购粮食质量关。要继续扎实做好收购期间疫情防控,开展常态化消杀工作,改善收购场所环境卫生,做到疫情防控和粮食收购两不误。  通知要求,要密切跟踪粮食市场形势,随时调度和了解掌握收购情况,加大对重点地区、重点品种、重点时段的监测力度,增加监测的频次和范围,及时发现和妥善解决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要定期发布收购进度、市场价格等信息,引导农民适时适价售粮、企业均衡有序收粮。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11-01
  (记者 赵新宁)近日,《粮食节约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公开发布,中央农办负责人就有关情况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方案》出台有何背景和意义?  答: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节粮减损工作,强调要采取综合措施降低粮食损耗浪费,坚决刹住浪费粮食的不良风气。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推进节粮减损、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指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强调“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不断加大厉行节约、反对食品浪费工作力度,取得积极成效。但要看到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消费国,全产业链节粮减损的任务仍相当繁重,空间还很大。  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但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当前,我国粮食需求刚性增长,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粮食增面积、提产量的难度越来越大。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气候变化影响日益加剧,保障粮食供应链稳定难度加大,全球濒临严重粮食危机。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开展粮食节约行动,减少粮食损失浪费,具有重大意义。一是节粮减损有助于稳产保供,强化粮食安全。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每年全球粮食从生产到零售全环节损失约占世界粮食产量的14%。这个损失降低1个百分点,就相当于增产2700多万吨粮食,够7000万人吃一年。《方案》聚焦全链条多环节开展节粮减损行动,相当于增加了粮食有效供给的“无形良田”,为进一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开辟了重要途径。二是节粮减损有助于减排降碳,实现绿色发展。粮食生产背后是大量耕地、水、农资等要素的投入。粮食产量的增加是通过增加耕地、化肥、水资源等消耗,增加环保负担换来的。因此,开展节粮减损不仅可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还能保护生态、减排降碳,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三是节粮减损有助于传承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节约是永不过时的美德。节粮减损,这件事切口虽小但社会影响面广,牵动效应强,是引领社会风尚的重要抓手,不仅对传承中华民族的勤俭节约美德具有重要意义,还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问:《方案》的目标要求是什么?  答:《方案》强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长效治理,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行业引导、公众参与,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强化刚性制度约束,推动粮食全产业链各环节节约减损取得实效,为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结合“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方案》明确提出到2025年,粮食全产业链各环节节粮减损举措更加硬化实化细化,推动节粮减损取得更加明显成效,节粮减损制度体系、标准体系和监测体系基本建立,常态长效治理机制基本健全,“光盘行动”深入开展,食品浪费问题得到有效遏制,节约粮食、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问:《方案》制定了哪些创新性的措施?  答:《方案》在充分吸收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厉行节约反对食品浪费的意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等政策法规文件精神基础上,重点强化全链条、行动感和科技创新三个方面的创新性措施。一是突出全链条,强化综合施策。瞄准粮食生产、储存、运输、加工、消费等各环节,综合施策配套衔接。从生产源头管控、储运环节减损、加工利用水平提升到餐饮消费遏制等方面作出系统安排,构建了“产储运加消”全链条减损体系。二是突出行动感,强化执行落地。《方案》明确了节粮减损的目标,提出了一系列更加扎实的硬举措和新任务,以开展粮食节约行动的方式促进节粮减损工作落实落细落地。三是突出科技创新,强化技术减损。《方案》将“大力推进节粮减损科技创新”单独成节,从生产技术支撑、储运减损关键技术提质升级、粮食加工技术与装备研发水平提升等方面部署了更加具体、更加细化的举措,使节粮减损工作从“软要求”向“硬支撑”转变。  问:《方案》提出了哪些针对性举措?  答:《方案》重点围绕粮食生产、储存、运输、加工、消费等环节存在的损失浪费问题,提出了节粮减损的针对性举措。  生产环节。针对播种粗放、收割机械精细化程度不够、农机农艺不配套、机手操作不规范等问题,《方案》提出两个方面举措。一方面要推进农业节约用种,加快选育节种宜机品种,加大先进适用精量播种机等研发推广力度,集成推广水稻工厂化集中育秧、玉米单粒精播、小麦精量半精量播种等关键技术;另一方面要推进粮食精细收获,制定修订水稻、玉米、小麦、大豆机收减损技术指导规范,提升应急抢种抢收装备和应急服务供给能力,提高机手规范操作能力,减少田间地头收获损耗。  储存环节。针对仓储设施老化陈旧、仓容缺口大、仓储设施不足以及农户储粮损失大等问题,《方案》明确了三个方面的举措。一要改善粮食产后烘干条件,将粮食烘干成套设施装备纳入农机新产品补贴试点范围,鼓励产粮大县推进环保烘干设施应用,并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粮食企业、粮食产后服务中心等为农户提供粮食烘干服务。二要支持引导农户科学储粮,加强农户科学储粮技术培训和服务,开展不同规模、不同区域农户储粮装具选型及示范应用。三要推进仓储设施节约减损,鼓励开展绿色仓储提升行动和绿色储粮标准化试点,升级修缮老旧仓房,推动粮仓设施分类分级和规范管理等。  运输环节。针对专业化粮食运输车辆装备应用不足、标准化运输程度不高、抛洒遗漏等问题,《方案》明确了三个方面的举措。一要完善运输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铁路专用线、专用码头、散粮中转及配套设施,推广粮食“四散化”设备,发展粮食集装箱公铁水多式联运。二要健全农村粮食物流服务网络,完善农村交通运输网络。三要开展物流标准化示范,发展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散粮运输服务体系,开展多式联运高效物流衔接技术示范。  加工环节。针对粮食过度加工造成的出品率降低、营养成分损失和浪费问题,《方案》明确了三个方面的举措。一要提高粮油加工转化率,如制定修订口粮、食用油加工标准,提升粮食加工行业数字化管理水平。二要加强饲料粮减量替代。三要加强粮食资源综合利用,有效利用粮油加工副产物生产食用产品、功能物质及工业制品。  餐饮消费环节。针对商业餐饮、公共食堂和家庭饮食等领域浪费问题,《方案》从餐饮行业、单位食堂、公务活动、学校、家庭以及个人等不同环节不同主体分别进行制度规范约束、强化监督检查力度,开展消费理念引导,坚决遏制“舌尖上的浪费”。  问:有效遏制餐饮消费环节浪费应如何发力?  答: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采取出台相关文件、开展“光盘行动”等措施,大力整治浪费之风,“舌尖上的浪费”现象有所改观,公款餐饮浪费行为得到有效遏制。但是,一些地方餐饮浪费现象仍然存在,持续推进制止餐饮浪费工作仍需加强。为将消费环节减少浪费工作落实落细,巩固好遏制餐饮浪费的良好势头,《方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基础上,分环节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具体部署。一是加强餐饮行业经营行为管理。完善餐饮行业反食品浪费制度规范,鼓励引导餐饮服务经营者主动提示消费者适量点餐,主动提供“小份菜”“小份饭”等服务。二是落实单位食堂反食品浪费管理责任。鼓励采取预约用餐、按量配餐、小份供餐、按需补餐等方式,科学采购和使用食材。抓好机关食堂用餐节约,实施机关食堂反食品浪费工作成效评估和通报制度。三是加强公务活动用餐节约。切实加强公务接待、会议、培训等公务活动用餐管理。按照健康、节约要求,科学合理安排饭菜数量,原则上实行自助餐。四是建立健全学校餐饮节约管理长效机制。落实中小学、幼儿园集中用餐陪餐制度,培养学生勤俭节约、杜绝浪费的良好饮食习惯。五是减少家庭和个人食品浪费。加强公众营养膳食科普知识宣传,倡导营养均衡、科学文明的饮食习惯。六是推进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企业发行绿色债券等方式,支持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  问:如何开展国际节粮减损合作?  答:零饥饿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美好愿景,作为发展中国家和负责任大国,中国愿与世界各国携手同行、通力合作,努力实现2030年减少粮食损失和浪费的目标,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2021年9月,国际粮食减损大会在山东省济南市举办,大会以“减少粮食损失浪费促进世界粮食安全”为主题,发布了《国际粮食减损济南倡议》。本《方案》在开展国际节粮减损方面也提出具体的安排,一是积极参加联合国粮食系统峰会、减少食物浪费全球行动等活动,向国际社会分享粮食减损经验。二是推动多双边渠道开展节粮减损的联合研究、技术示范和人员培训等合作交流。三是推动国际粮食减损大会机制化。  问:如何确保节粮减损落到实处,见到成效?  答:节粮减损,重在行动。《方案》从组织领导、制度建设、评估机制、执行监管上协同发力,确保节粮减损落到实处、见到成效。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将节粮减损工作纳入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坚持党政同责。各牵头部门要结合自身职责,提出年度节粮减损目标任务和落实措施。二是完善制度标准。强化依法管粮节粮,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制定粮食安全保障法。构建符合节粮减损要求、促进粮食节约的粮食全产业链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三是建立调查评估机制。探索粮食损失浪费调查评估方法,建立粮食损失浪费评价标准。研究建立全链条粮食损失浪费评估指标体系,定期开展数据汇总和分析评估。四是加强监督管理。研究建立减少粮食损耗浪费的成效评估、通报、奖惩制度。建立部门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等相结合的监管体系,综合运用自查、抽查、核查等方式,持续开展常态化监管。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11-01
(记者 王晓英)如何做好农民工返乡入乡创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10月29日,记者从达州召开的第三场解读和贯彻达州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新闻发布会获悉,达州市除开展返乡创业培训和创业比赛外,还将部署多项实质性措施帮助农民工返乡创业。其措施包括返乡创业者可获得个1万元补贴和20万元贷款。返乡创业者面临最大的瓶颈是资金的需求。据达州市人社局副局长李斌介绍,达州将对首次创业且正常经营1年以上的返乡农民工,将按每人1万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农民工返乡创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或创办企业的,返乡下乡创业者符合担保贷款条件的,可申请最高不超过20万元、期限不超过3年的创业担保贷款。此外,达州将鼓励、支持和引导城乡劳动力不拘形式、不限规模自主创业,创办经济实体,大力扶持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各类人员创新创业。实施“达州英才计划”,聚焦重点产业领域,大力引进产业发展前沿、科技创新领先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以高端人才推动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更高质量和更有效益发展。引导和鼓励高校院所科技人员走进企业,与企业开展科研项目、人才培养、知识产权、技术专利等方面的务实合作。同时,加大劳务品牌培训和返乡创业培训,培育一批享誉全省、全国知名“巴山字号”劳务品牌,力争5年内开展农民工劳务品牌培训5万人次,返乡创业培训1.5万人次。开展优秀农民工创新创业评比评选活动,选塑一批优秀农民工和返乡创业明星企业,5年内培育100名返乡创业明星。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11-01
新华社北京10月31日电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粮食节约行动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节粮减损工作,强调要采取综合措施降低粮食损耗浪费,坚决刹住浪费粮食的不良风气。《粮食节约行动方案》明确,到2025年,粮食全产业链各环节节粮减损举措更加硬化实化细化,推动节粮减损取得更加明显成效,节粮减损制度体系、标准体系和监测体系基本建立,常态长效治理机制基本健全,“光盘行动”深入开展,食品浪费问题得到有效遏制,节约粮食、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粮食节约行动方案》在“强化农业生产环节节约减损”“加强粮食储存环节减损”“加强粮食运输环节减损保障”“加快推进粮食加工环节节粮减损”“坚决遏制餐饮消费环节浪费”“大力推进节粮减损科技创新”“加强节粮减损宣传教育引导”“强化保障措施”等方面对粮食节约行动作出共二十八项安排。  《粮食节约行动方案》明确,要加强餐饮行业经营行为管理。完善餐饮行业反食品浪费制度,健全行业标准、服务规范。鼓励引导餐饮服务经营者主动提示消费者适量点餐,主动提供“小份菜”“小份饭”等服务。要落实单位食堂反食品浪费管理责任。单位食堂要加强食品采购、储存、加工动态管理,推行荤素搭配、少油少盐等健康饮食方式,制定实施防止食品浪费措施。鼓励采取预约用餐、按量配餐、小份供餐、按需补餐等方式,科学采购和使用食材。抓好机关食堂用餐节约,实施机关食堂反食品浪费工作成效评估和通报制度。要加强公务活动用餐节约。各级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要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切实加强公务接待、会议、培训等公务活动用餐管理。按照健康、节约要求,科学合理安排饭菜数量,原则上实行自助餐。严禁以会议、培训等名义组织宴请或大吃大喝。《粮食节约行动方案》全文如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节粮减损工作,强调要采取综合措施降低粮食损耗浪费,坚决刹住浪费粮食的不良风气。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有关决策部署,不断加大厉行节约、反对食品浪费工作力度,取得积极成效,但浪费问题仍不容忽视,加强粮食全产业链各环节节约减损的任务繁重。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开展粮食节约行动”的部署要求,推动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制定本方案。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长效治理,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行业引导、公众参与,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强化刚性制度约束,推动粮食全产业链各环节节约减损取得实效,为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奠定坚实基础。到2025年,粮食全产业链各环节节粮减损举措更加硬化实化细化,推动节粮减损取得更加明显成效,节粮减损制度体系、标准体系和监测体系基本建立,常态长效治理机制基本健全,“光盘行动”深入开展,食品浪费问题得到有效遏制,节约粮食、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二、强化农业生产环节节约减损(一)推进农业节约用种。完善主要粮食作物品种审定标准,突出高产高效、多抗广适、低损收获的品种特性,加快选育节种宜机品种。编制推进节种减损机械研发导向目录,加大先进适用精量播种机等研发推广力度。集成推广水稻工厂化集中育秧、玉米单粒精播、小麦精量半精量播种,以及种肥同播等关键技术。(二)减少田间地头收获损耗。着力推进粮食精细收获,强化农机、农艺、品种集成配套,提高关键技术到位率和覆盖率。制定修订水稻、玉米、小麦、大豆机收减损技术指导规范,引导农户适时择机收获。鼓励地方提升应急抢种抢收装备和应急服务供给能力。加快推广应用智能绿色高效收获机械。将农机手培训纳入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提高机手规范操作能力。三、加强粮食储存环节减损(三)改善粮食产后烘干条件。将粮食烘干成套设施装备纳入农机新产品补贴试点范围,提升烘干能力。鼓励产粮大县推进环保烘干设施应用,加大绿色热源烘干设备推广力度。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粮食企业、粮食产后服务中心等为农户提供粮食烘干服务,烘干用地用电统一按农用标准管理。(四)支持引导农户科学储粮。加强农户科学储粮技术培训和服务。开展不同规模农户储粮装具选型及示范应用。在东北地区推广农户节约简捷高效储粮装具,逐步解决“地趴粮”问题。(五)推进仓储设施节约减损。鼓励开展绿色仓储提升行动和绿色储粮标准化试点。升级修缮老旧仓房,推进粮食仓储信息化。推动粮仓设施分类分级和规范管理,提高用仓质量和效能。四、加强粮食运输环节减损保障(六)完善运输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铁路专用线、专用码头、散粮中转及配套设施,减少运输环节粮食损耗。推广粮食专用散装运输车、铁路散粮车、散装运输船、敞顶集装箱、港口专用装卸机械和回收设备。加强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发展粮食集装箱公铁水多式联运。(七)健全农村粮食物流服务网络。结合“四好农村路”建设,完善农村交通运输网络,提升粮食运输服务水平。(八)开展物流标准化示范。发展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散粮运输服务体系,探索应用粮食高效减损物流模式,推动散粮运输设备无缝对接。在“北粮南运”重点线路、关键节点,开展多式联运高效物流衔接技术示范。五、加快推进粮食加工环节节粮减损(九)提高粮油加工转化率。制定修订小麦粉等口粮、食用油加工标准,完善适度加工标准,合理确定加工精度等指标,引导消费者逐步走出过度追求“精米白面”的饮食误区,提高粮油出品率。提升粮食加工行业数字化管理水平。推进面粉加工设备智能化改造,推广低温升碾米设备,鼓励应用柔性大米加工设备,引导油料油脂适度加工。发展全谷物产业,启动“国家全谷物行动计划”。创新食品加工配送模式,支持餐饮单位充分利用中央厨房,加快主食配送中心和冷链配套体系建设。(十)加强饲料粮减量替代。推广猪鸡饲料中玉米、豆粕减量替代技术,充分挖掘利用杂粮、杂粕、粮食加工副产物等替代资源。改进制油工艺,提高杂粕质量。完善国家饲料原料营养价值数据库,引导饲料企业建立多元化饲料配方结构,推广饲料精准配方技术和精准配制工艺。加快推广低蛋白日粮技术,提高蛋白饲料利用效率,降低豆粕添加比例。增加优质饲草供应,降低牛羊养殖中精饲料用量。(十一)加强粮食资源综合利用。有效利用米糠、麸皮、胚芽、油料粕、薯渣薯液等粮油加工副产物,生产食用产品、功能物质及工业制品。对以粮食为原料的生物质能源加工业发展进行调控。六、坚决遏制餐饮消费环节浪费(十二)加强餐饮行业经营行为管理。完善餐饮行业反食品浪费制度,健全行业标准、服务规范。鼓励引导餐饮服务经营者主动提示消费者适量点餐,主动提供“小份菜”、“小份饭”等服务,在菜单或网络餐饮服务平台的展示页面上向消费者提供食品分量、规格或者建议消费人数等信息。充分发挥媒体、消费者等社会监督作用,鼓励通过服务热线反映举报餐饮服务经营者浪费行为。对餐饮服务经营者食品浪费违法行为,依法严肃查处。(十三)落实单位食堂反食品浪费管理责任。单位食堂要加强食品采购、储存、加工动态管理,推行荤素搭配、少油少盐等健康饮食方式,制定实施防止食品浪费措施。鼓励采取预约用餐、按量配餐、小份供餐、按需补餐等方式,科学采购和使用食材。抓好机关食堂用餐节约,实施机关食堂反食品浪费工作成效评估和通报制度。开展单位食堂检查,纠正浪费行为。(十四)加强公务活动用餐节约。各级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要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切实加强公务接待、会议、培训等公务活动用餐管理。按照健康、节约要求,科学合理安排饭菜数量,原则上实行自助餐。严禁以会议、培训等名义组织宴请或大吃大喝。(十五)建立健全学校餐饮节约管理长效机制。强化学校就餐现场管理,加大就餐检查力度,落实中小学、幼儿园集中用餐陪餐制度。加强家校合作,强化家庭教育,培养学生勤俭节约、杜绝浪费的良好饮食习惯。广泛开展劳动教育,积极组织多种形式的粮食节约实践教育活动。(十六)减少家庭和个人食品浪费。加强公众营养膳食科普知识宣传,倡导营养均衡、科学文明的饮食习惯,鼓励家庭科学制定膳食计划,按需采买食品,充分利用食材。提倡采用小分量、多样化、营养搭配的烹饪方式。(十七)推进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指导地方建立厨余垃圾收集、投放、运输、处理体系,推动源头减量。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企业发行绿色债券等方式,支持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做好厨余垃圾分类收集。探索推进餐桌剩余食物饲料化利用。七、大力推进节粮减损科技创新(十八)强化粮食生产技术支撑。推动气吸排种、低损喂入、高效清选、作业监测等播种收获环节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突破地形匹配技术,研发与丘陵山区农业生产模式配套的先进适用技术装备,抓好关键零部件精密制造,减少丘陵山区粮食机械收获损耗。加强对倒伏等受灾作物收获机械的研发。引导企业开展粮食高效低损收获机械攻关,优化割台、脱粒、分离、清选能力。(十九)推进储运减损关键技术提质升级。发展安全低温高效节能储粮智能化技术。提升仓储虫霉防控水平,研制新药剂。推广粮食安全储藏新仓型,推进横向通风储粮技术等应用。研发移动式烘干设备,加快试验验证。研究运输工具标准化技术,开发散粮多式联运衔接和接卸技术装备、粮食防分级防破碎入仓装置和设备。(二十)提升粮食加工技术与装备研发水平。发展全谷物原料质量稳定控制、食用品质改良、活性保持等技术,开发营养保全型全谷物食品。研究原粮增值加工等关键技术,发展杂粮食品生产品质控制、营养均衡调配、生物加工等关键技术。布局以粮食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变,提升副产物利用技术水平。八、加强节粮减损宣传教育引导(二十一)开展节粮减损文明创建。把节粮减损要求融入市民公约、村规民约、行业规范等,推进粮食节约宣传教育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进军营。将文明餐桌、“光盘行动”等要求纳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内容,切实发挥各类创建的导向和示范作用。(二十二)强化节粮舆论宣传。深入宣传阐释节粮减损法律法规、政策措施,普及节粮减损技术和相关知识。深化公益宣传,精心制作播出节约粮食、反对浪费公益广告。在用餐场所明显位置张贴宣传标语或宣传画,增强反食品浪费意识。充分利用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等重要时间节点,广泛宣传报道节粮减损经验做法和典型事例。加强粮食安全舆情监测,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做好舆论监督,对粮食浪费行为进行曝光。禁止制作、发布、传播宣扬暴饮暴食等浪费行为的节目或者音视频信息。(二十三)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倡导文明节俭办婚丧,鼓励城乡居民“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严格控制酒席规模和标准,遏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二十四)开展国际节粮减损合作。积极参加联合国粮食系统峰会、减少食物浪费全球行动等活动,向国际社会分享粮食减损经验。推动多双边渠道开展节粮减损的联合研究、技术示范和人员培训等合作交流。推动国际粮食减损大会机制化。九、强化保障措施(二十五)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区各部门要站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高度,切实增强做好节粮减损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将节粮减损工作纳入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坚持党政同责,压实工作责任。各牵头部门要结合自身职责,紧盯粮食全产业链各环节,提出年度节粮减损目标任务和落实措施。各有关部门要结合自身职责,密切配合、主动作为、形成合力,确保节粮减损工作取得扎实成效。(二十六)完善制度标准。强化依法管粮节粮,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制定粮食安全保障法。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加快建立符合节粮减损要求的粮食全产业链标准,制定促进粮食节约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行业协会要制定发布全链条减损降耗的团体标准,对不执行团体标准、造成粮食过度损耗的企业和行为按规定进行严格约束。(二十七)建立调查评估机制。探索粮食损失浪费调查评估方法,建立粮食损失浪费评价标准。研究建立全链条粮食损失浪费评估指标体系,定期开展数据汇总和分析评估。开展食品浪费统计研究。(二十八)加强监督管理。研究建立减少粮食损耗浪费的成效评估、通报、奖惩制度。建立部门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等相结合的监管体系,综合运用自查、抽查、核查等方式,持续开展常态化监管。
新华社 | 分享: 2021-11-01
新华社北京10月27日电(记者 姜琳)记者27日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获悉,截至目前,今年全国已有16省份提高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省级基础养老金,最高每月上涨100元,惠及上海、北京、西藏、浙江、江苏、广西、内蒙古、宁夏、新疆(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江西、甘肃、吉林、山东、湖北、安徽、海南等地的7209万城乡老人。  据人社部农村社会保险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城乡居民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构成,其中,基础养老金来自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补贴。在参保人个人缴费水平不下降的情况下,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意味着每个月能拿到手的养老金一定上涨。  截至2020年末,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人数超过5.42亿人,绝大部分是农村居民。  另据记者了解,除城乡居民养老金上调外,今年职工基本养老金也实现了连续上调,且新增部分已全部发放到位,1.27亿退休人员受惠。今年两项养老金上调合计惠及近2亿人。  保障百姓基本待遇,坚决兜牢民生底线。按照“十四五”规划纲要部署,未来五年,我国还将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合理调整机制,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
新华社 | 分享: 2021-10-28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