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记者 王泽农)日前,第23届中国马铃薯大会在陕西榆林召开。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会长金黎平研究员作了题为“十三五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重要研发进展”的大会主题报告,介绍了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在“十三五”期间的研发工作任务、主要进展和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并分享了对“十四五”开展体系工作的思考。  在刚刚结束的脱贫攻坚战役中,马铃薯作为诸多贫困地区产业扶贫的主角,是名副其实的“温饱薯”“小康薯”。随着从“粮食安全”到“绿色发展”理念的变化,马铃薯将逐渐转变成为美丽中国绿色发展贡献力量的“健康薯”“文化薯”——金黎平研究员表示,正因为这个原因,2021年中国马铃薯大会主题确定为“马铃薯产业与绿色发展”。会议代表现场观摩陕西大地种业(集团)有限公司的马铃薯生产和草薯轮作生产模式。  金黎平说,我国马铃薯产业历经20余年的跨越式发展,产业链条逐渐完整,马铃薯已成为保障国家增粮、农民增收、产业增值、人民健康的重要作物。近年来种植总面积稳定在7200万亩左右,总产量稳定在9500万吨,单产提升的科技贡献率已达59%。马铃薯绿色生产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工作在各产区蓬勃发展,在绿色优质新品种选育、脱毒健康种薯繁育应用、水肥高效利用、病虫害综合精准防控、遥感数字化监测、全程机械化和主食产品加工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未来绿色高质量发展将是马铃薯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马铃薯这个曾经繁荣过印加帝国数千年,并彻底改变了欧洲与世界的古老作物,在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的新阶段必将继续贡献力量。  马铃薯绿色生产的核心是优质、安全、抗病抗逆和生态友好。优质是要满足民众对营养健康的消费需求,安全则要求在种植中采用新型肥料和生物防控产品,抗病抗逆品种的种植既可以减少化学肥料与农药的应用也能实现节水;生态友好则要求在生态资源综合利用的同时,实现马铃薯的丰产稳产,并且在加工过程中节约能源、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开发健康营养安全的产品,且不污染环境。她坦承马铃薯产业当下还面临着诸多挑战:总体附加值低,增值困难,种业创新存在短板,绿色发展的支撑力弱;生产成本持续上升,市场价格波动大,种植户收益极不稳定,产业抵御风险的能力不够;马铃薯生产立地条件差,自然灾害频发,水资源缺乏,生态脆弱,加工环保压力大,知识产权保护难。要实现马铃薯产业的绿色高质量发展,任重而道远。  论坛还特邀了6位国内外专家作主题报告,举办了遗传育种与生物技术、栽培技术与病虫害综合防治、种薯生产与产业发展、产后技术4个专题研讨会和马铃薯青年科技工作者研讨会。  与会代表观摩了陕西大地种业(集团)有限公司的马铃薯生产和草薯轮作生产模式示范、榆林市明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和病虫害防治航化作业示范、榆林市农科院的马铃薯脱毒种薯工厂化生产及马铃薯新品种田间展示。  会议期间,当地政府还举行了榆林马铃薯品牌发布暨榆林马铃薯首席专家工作站揭牌仪式,举办了马铃薯标准发布暨招商项目签约会、专家技术咨询会、陕北民俗主题文艺演出、马铃薯产业发展成果和产品展览展示等活动。  中国马铃薯大会是国内顶级马铃薯行业品牌会议。本次会议由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和榆林市人民政府主办,榆林市农业农村局和榆阳区人民政府承办。农业农村部、陕西省相关领导、特邀嘉宾和来自国内30个省(区、市)注册代表和当地人员1500余人参会。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8-06
(记者 王小川)每年的小龙虾上市季,很多“吃货”“老饕”都拒绝不了小龙虾的诱惑——五花八门的做法,鲜嫩弹牙的虾肉……看着球赛,喝着冰啤酒,吃着小龙虾成了不少人消夏的选择。  前不久,一段关于小龙虾的视频冲上热搜,视频中“只吃虾尾,不要吃虾黄”“食用死亡两小时以上小龙虾容易中毒”等说法引来许多网友关注。小龙虾,怎么吃才安全,健康?带着这个疑问,记者进行了多方求证。  焦点一:小龙虾的虾头能不能吃?最好不吃。  小龙虾虾头能不能吃,这个问题足以引发小龙虾拥趸们“唇枪舌剑”。  一些消费者认为,虾头内的“虾黄”是虾卵,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而据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教授顾泽茂介绍,小龙虾虾头内的“虾黄”,不论公虾、母虾都有,所以,“虾黄即虾卵”一说并不成立。其实,所谓的“虾黄”是小龙虾的肝胰腺,即小龙虾的解毒器官。如果小龙虾生活的水域中存在重金属、污染物、寄生虫等,往往会通过虾的摄食或呼吸活动进入其头部。  此外,小龙虾头部除了有肝胰腺,还有胃、鳃等,这些都是虾体吸收并处理毒素的器官,也是最易积聚重金属、病原菌和寄生虫的部分。因此,从食用安全的角度看,建议只吃虾尾,少吃、不吃“虾黄”。  焦点二:死亡的小龙虾能不能吃?要看其具体“死亡方式”。  很多消费者关注的另一个焦点是,小龙虾死亡超过2小时后到底能不能食用,会不会引起中毒?  记者采访多位专家后得出结论:死虾能不能吃,关键要看小龙虾是怎么死的。  要想吃得好,关键得食材好,挑选合格优质的小龙虾很重要。湖北省潜江市农业发展中心总工程师陶忠虎表示,小龙虾对生长环境要求很高,食用鲜活小龙虾一般是没问题的。  对于网上流传的“两小时”说法,陶忠虎认为,小龙虾是一种富含高蛋白的食物,夏季气温炎热,一旦死亡,虾体内的高蛋白物质经细菌分解后极易变质,人食用后极易出现食物中毒。所以,不建议食用死虾。  但是对于消费量很大的冷冻虾,则要看其具体“死亡方式”。顾泽茂解释,经正规加工冷冻死亡的小龙虾和从水池里捞上来的死虾,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陶忠虎表示:“对于正规加工而成的速冻小龙虾等,虽然其形态已经死亡,但是在小龙虾鲜活状态下加工、冷冻而成,可以食用。”  焦点三:小龙虾怎样烹饪才安全?煮熟,煮透。  消费者日常购买的冷冻虾、小龙虾预制菜等如何处理才能放心食用呢?  陶忠虎介绍,因为小龙虾体表和体内都含有污垢、寄生虫和病原菌,在加工之前要进行彻底清洗,虾头、虾线等部位可以直接去掉。如果不考虑美观,小龙虾的虾脚也可以去掉。市售的预包装小龙虾,通常是选新鲜小龙虾烹饪后速冻,只要保证冷链运输贮藏过程的低温,吃的时候重新加热至沸腾,就不必焦虑食品安全风险。  顾泽茂提醒,在小龙虾的烹饪过程中,一定要保持高温,高温才能将其体内的细菌或寄生虫杀死。通常,寄生虫在70摄氏度煮至10分钟左右就会死亡。如果是100摄氏度的高温,杀死寄生虫的时间会更短。“关键是一定要把小龙虾煮熟煮透,确保食用安全。”  比起将小龙虾煮熟煮透,更值得关注的是小龙虾配酒。专家提醒,小龙虾配酒不会“越喝越有”,反而容易引发痛风。其实不止小龙虾,其他一些鱼虾类产品也尽量不要与啤酒同时食用。  专家解释,痛风的形成与嘌呤代谢和血液中的尿酸排泄障碍有关。啤酒与含嘌呤较高的产品同时食用,会增加尿酸的生成和积聚,容易造成痛风,还可能造成痛风性关节炎,甚至肾功能损伤。尤其不建议体内尿酸水平较高的人群同时食用鱼虾类产品和啤酒。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8-06
    农业农村部联防联控机制会议强调    迅速把思想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上来 切实做好农业农村领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  (龙新)8月5日,农业农村部召开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李克强总理批示要求和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全国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对做好农业农村领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部长唐仁健提出工作要求。中央农办副主任,农业农村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刘焕鑫出席会议并讲话。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马有祥主持会议并传达有关会议精神。  会议指出,近期国内出现多点散发疫情,发展趋势具有不确定性。我国农村地区防疫条件和能力相对薄弱,防疫难度明显加大。联防联控机制各成员单位要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充分认识疫情防控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认真审视防控薄弱环节,毫不松懈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巩固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  会议强调,当前要把疫情防控工作当作重中之重。要强化农村地区防疫指导,督促各地农业农村部门配合做好疫情重点地区返乡人员的监测、筛查和联络服务,持续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倡导“少聚集、少流动”的生活方式。要强化远洋渔业输入性疫情防范,压实远洋渔业企业和渔船船长的疫情防控责任,对远洋渔船和船员状况实行每日报告制度,落实远端检测措施,切实防范发生输入性疫情。  会议要求,要充分发挥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和联防联控机制作用,层层压实责任,强化责任担当,坚决杜绝麻痹放松思想,把防控措施做实做细。强化协调配合,积极主动作为,协同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加强应急值守,实时调度重大动物疫情、农资供应保障、“菜篮子”产品生产销售等情况,及时协调解决实际问题,保障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供给平稳有序。  国家首席兽医师(官)李金祥出席会议,15家农业农村部联防联控机制组成单位有关负责人参加会议。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8-06
(记者 姚媛)“让我们继续弘扬‘义利兼顾、以义为先、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光彩精神,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踊跃投身到‘万企兴万村’行动中来,努力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和奉献者,用我们的实际行动感恩党、感恩国家、感恩乡村!”在7月16日召开的全国“万企兴万村”行动启动大会上,王均金、史贵禄、刘永好等10位企业家代表发出“让我们积极投身到‘万企兴万村’行动中来”的倡议书。  2015年至2020年底,全国累计组织动员12.7万家民营企业参与“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精准帮扶13.91万个村,共带动和惠及1803.85万贫困人口,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特殊而重要的贡献。今年,“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升级为“万企兴万村”行动,并被写入年初的“中央一号文件”。  从“帮”到“兴”,一字之差,是在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地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目标任务、思路观念、工作方式、帮扶举措等方面的全面转变。在全国各地,民营企业新一轮“上山下乡”的大幕已徐徐拉开。政府部门加强顶层设计、组织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业务模式、加大支持力度,协会、商会、联盟等社会组织搭建平台、凝聚合力,民营企业纷纷响应国家号召,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行动起来,投身乡村全面振兴的大潮中。  产业升级、延展带动各类主体协同发展  2021年1月8日,浏阳河集团牵头,联合83家龙头企业,组建了湖南省旱杂粮产业联盟。联盟以带动农民发展旱杂粮产业为帮扶重点,致力于打造1-2个“万企兴万村”国家和省级产业园、3-5个示范乡(镇)、20个示范村,帮扶带动约15万农民成为“现代农业产业工人”。联盟计划在3年内,将其覆盖范围拓展到60个县,企业成员发展到300家,带动18万户农民。在此基础上,发挥产业联盟资源和资金富集优势,推动联盟核心成员成立湖湘杂粮产业集团,以年产值超400亿元为目标,带动旱杂粮全产业链升级。  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横坡村地处丘陵山区,全村826人,人均山丘荒坡1.59亩,过去农业生产只能“靠天吃饭”。2011年,平遥煤化集团与横坡村成立峰威农民专业合作社,村集体以集体资产入股100万元,农户每户入股1万元。企业聘请上海同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专家对横坡村产业发展、乡村治理、古村落开发等进行科学规划。如今,横坡村项目每年旅游综合收入3600余万元,累计接待游客180余万人,横坡村民人均收入达17200元。企业结合各村实际,将“横坡模式”复制推广到周边14个村。截至目前,已累计投入1.9亿余元,每年季节性用工3000余人,土地流转费180余万元,劳务费1000多万元。农村面貌、农民收入、农业发展都有了显著提升。  民营企业进入乡村投资兴业,将先进的技术模式、先进的管理理念、现代生产要素等引入乡村,进一步延长产业链、供应链,开发出农业的多种功能、乡村的多元价值,催生出高效农业、乡村旅游、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现代物流等新产业、新业态。随着产业集群的规模优势不断增强,竞争力大大增强。此外,很多企业在巩固拓展原有结对帮扶项目的基础上,将帮扶项目向周边村复制、延展,惠及更多脱贫群众。  变短期帮扶为长期合作,关键在于构建企业与村集体、企业与村民利益密切联结的长效机制,将小农户与大市场有效衔接,带动产业链条上各类联农带农主体协同发展,走合作共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重庆餐饮商会积极推广“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对商会原有的40多个“万企帮万村”产业基地进行升级,从原材料直采转为精深加工,并纳入会员企业产业链。近年来,商会建设的彭水千吨紫薯粉、綦江万吨泡菜、忠县万亩竹笋、荣昌万头生猪等产业基地,都是由村民主导,会员企业提供技术培训、品牌塑造和消费采购。目前基地年产值超过8000万元,会员企业每年采购2000万元。  多元合作模式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走进山东省青州市的九龙峪景区,仿佛置身于森林的海洋。起伏的山岳间,精品民宿、游乐休闲、研究教育、观光农业、颐养康疗等多个版块,令人应接不暇。这个覆盖2个镇12个村的4A级景区,是由青州籍企业家陈欣良回报家乡,总投资50亿元建设而成。桐峪沟村原本是一个闭塞落后的小山村,企业将土地全部打包流转,并整体规划建设新村,打造102套鲁派民居,村民不花一分钱就搬入了新居。如今,景区年接待游客60万人次、拉动周边经济达1.5亿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由8900元提高到3.5万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由3万元增加到100多万元,新村先后获评山东省最宜居乡村、山东省美丽村庄示范村。  这是一个村企联建、合作共赢的典型例子。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到乡村建设中来,投资建设农田水利、农村路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等项目,既“扮靓”了村庄,让村民实实在在地受益,又为企业拓展了发展空间,也有效地促进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民营企业有着决策机制灵活、市场反应灵敏、配置资源高效的优势,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探索出了形式多样的帮扶模式。  “在二十多年扶贫开发过程中,我们感受最深刻的是,人才短缺是乡村发展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新希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永好感慨地说。2018年,新希望集团发起“十万绿领新农民培训”项目,计划用五年时间培训十万职业农民。截至去年底,已线下培训6.1万人,并总结形成“5+N”特色培训体系。  上海市复星集团开展的“乡村医生”公益项目,以帮扶乡村医生为切入口,开展乡村医生技能培训、村卫生改造升级、医疗保险保障等方面的建设,致力于解决贫困人口的基本医疗保障需求。  2012年,李士强辞去河南亿星实业集团董事长职务,回到家乡当选沈丘县李寨村党支部书记。在企业带动产业兴村、生态美村的同时,李士强和村“两委”着力抓好民风建设,在7个村民组和11个村集体产业设立党小组,为全村30名无职党员“设岗定职”。签约“百佳支部联盟”,与全国先进村开展支部联建。在党支部领导下,设立村民红白喜事管理小组等9个村民自治小组,努力形成组织完善、民心凝聚、村庄和谐、高效有序的治理效果。  相比之下,“万企兴万村”的涵义更加丰富。民营企业通过形式多样的合作模式,广泛参与到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的全面振兴中来。不仅要打造富民产业,还要注重乡村的整体发展。在吸纳群众就近就业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合作社负责人、致富带头人、乡村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在改善乡村人居环境的同时,还要用优秀的企业文化来影响帮扶村,改善乡村治理。企业广泛将参与到乡村医疗、教育、村民服务、养老助残、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事业发展中,为乡村振兴蓄势添力。  系统谋划引导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在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中,要保证企业有效参与,需要财政、金融、土地、人才、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多方面的支持,这就要求政府进行系统谋划、有力引导,确立坚实的组织保障,形成左右联动、上下贯通的支撑格局。  今年5月,四川省制定了《四川省关于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的实施意见》,统筹“十个结合”,实施“十个一批”任务,力争到2025年,组织动员1万家民营企业和商会,助力1万个行政村稳定巩固脱贫成果,为乡村全面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截至今年3月,江苏省已有近7000家民营企业、商会与5600多个村签订联建项目协议6000多个。江苏省建立健全了责任传导、部署推进、调研核查、宣传激励、信息使用、服务跟踪6项机制,推动组织动员、村企对接等基础性工作扎实开展。针对企业反映用地难等问题,明确“落地园区,利归乡村”“新增建设用地不少于5%用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项目”等举措。  湖北省多地已初步探索出切实可行的推进方法,武汉市全面开展“三乡工程”,襄阳市、黄冈市、随州市动员“能人回乡”,宜昌市推进“村企结对全覆盖”,荆门市推广土地流转、入股分红、电商消费等“六种模式”。  银企联动是重要支撑。中国农业银行与全国工商联共同推出“联企兴村贷”金融服务模式,专门为“万企兴万村”行动优质下乡企业和带动的整个乡村产业链条,提供有力的信贷支持和综合金融服务。  近期,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局签署了三方战略合作协议,与中国农业银行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通过在机制、行动、资源上协同,为民营企业参与行动创造良好环境;在政策、模式、担保上创新,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8-05
(龙新)日前,农业农村部发布2021年第二季度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风险监测)结果,监测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抽检蔬菜、水果、茶叶、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等5大类产品92个品种130项参数7596个样品,总体合格率为97.8%,同比上升0.7个百分点。资料图片  据介绍,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第二季度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工作,共监测了31个省份的109个大中城市的735个菜果茶生产基地、460辆蔬菜和水果运输车、245个屠宰场、166个养殖场、623辆(个)水产品运输车或暂养池、727个农产品批发(农贸)市场。监测结果显示,蔬菜、水果、茶叶、畜禽产品和水产品合格率分别为97.6%、95.4%、98%、99%和96.7%。  从监测品种看,抽检的蔬菜中,水生蔬菜全部合格,瓜类、甘蓝类、白菜类、根菜类和食用菌合格率分别为99.8%、99.7%、99.4%、98.9%和98.4%。抽检的畜禽产品中,猪肉、猪肝、牛肉、羊肉、禽肉和禽蛋的抽检合格率分别为99.5%、99.6%、98.5%、99.3%、98.7%和98.4%。抽检的大宗养殖水产品中,鳙鱼、鲢鱼、对虾、大菱鲆、鳜鱼和罗非鱼等6个品种全部合格。在监测的品种中,大葱、山药、鳊鱼、鲶鱼等合格率不够高。  农业农村部已及时将监测结果通报各地。针对发现的问题,要求地方农业农村部门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查处问题产品,防范问题隐患。组织开展监督抽查,在重点区域和重点环节查处并公布一批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案件,严厉打击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的违法违规行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8-05
(记者 韩啸)为进一步把握油菜籽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变化特征,寻求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融合发展之路,日前,由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郑州商品交易所等单位共同举办的第十届中国油菜籽产业发展大会在四川省成都市举行,国内外油脂行业和期货市场的专家学者、油脂企业代表共600多人参会。大会围绕“信息引领、经营创新、合作发展”主题,邀请18位业内专家和企业负责人进行主旨发言,共同分析研判市场形势,共商产业发展大计。  2020年下半年以来,国内外油脂油料价格大幅上涨,期货价格创下历史新高,我国油脂油料市场供给如何?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主任周冠华指出,我国油脂油料市场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开放市场,国内外油脂油料市场高度融合统一。2020年我国进口大豆首次突破1亿吨,达到1.003亿吨;进口植物油1170万吨,连续两年创历史纪录。今年1-5月进口食用植物油478万吨,同比增加148万吨;进口大豆3823万吨,同比增加435万吨。今后几个月,随着进口巴西大豆集中到港,油厂开工率提高,油粕市场供应充裕。  针对近年来国内油菜籽产量下降,油脂油料对外依存度高等情况,周冠华表示,今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将逐步增加国内油料供给能力,实施大豆振兴计划,多途径扩大种植面积;同时实施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立足国内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统筹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提质增效基础上巩固棉花、油料等生产能力;最后,加强“一带一路”农业国际合作,拓展多元化进口渠道。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市场信息处处长张立伟分析,国际市场油脂油料价格大幅上涨,有利于刺激主产国增加油脂油料种植面积。根据《油世界》预测,今年美国大豆种植面积同比增加3886万亩,加拿大油菜籽种植面积同比增加525万亩,欧洲油菜籽种植面积也将明显增加。此外,全球葵花籽主产区俄罗斯、乌克兰和欧盟将从上年的干旱减产恢复至正常年景水平,产量增加500万吨-600万吨。从目前情况看,今年全球油籽油料产量将明显增加,下半年全球油脂油料供应偏紧的局面将得到缓解。在植物油产量、进口量继续增加,国内消费增长放缓的情况下,预计2021年国内食用植物油供应继续保持充裕局面,保供稳市具有坚实的物质基础。  对于油脂所具有的天然的金融属性,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高级分析师郑祖庭认为,随着2020/2021年度全球油脂油料供应变化叠加疫情以及通胀等因素的影响,未来不确定性仍然较高。菜油、菜粕期货作用日益凸显,不仅国内菜系产业链上的主要参与主体均依托期货进行风险管理,国际出口商也越来越多地参照国内菜系期货价格进行报价。同时,菜系产业链下游的中小微企业众多,菜系期货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了风险管理的工具。  作为此次活动的主办方之一,郑州商品交易所长期致力于满足产业客户风险管理需求。郑商所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多年深耕细作,菜系期货市场日臻成熟,期现货市场逐步融合,产业企业运用期货工具不断深化。今年以来,菜油、菜粕期现价格相关性分别达到0.95和0.92,期现价格保持较好联动性,菜油、菜粕期货套期保值效率分别达到96.53%和97.6%,功能发挥效果显著。  据了解,菜油和菜粕期货分别于2007年6月和2012年12月在郑商所上市交易。经过多年培育,菜系产业对期货工具的参与度与利用率日益提升。2018年以来,菜油期货平均日成交26万手,菜粕期货平均日成交62万手。截至2021年5月末,菜油期货持仓量近18万手,菜粕期货持仓量接近53万手。投资者结构方面,菜油、菜粕期货法人日均持仓占比分别为73.47%、50.51%,达到国际成熟市场水平。  此次参会的企业代表表示,目前国内菜粕产业链企业已经广泛运用菜粕期货进行风险管理;现货贸易中,基差交易已逐渐取代传统的“一口价”交易模式,成为现货贸易的主流,行业内超过60%的菜油贸易和超过80%的菜粕贸易均采用基差交易。随着菜籽、菜油及菜粕全产业链风险管理工具的建立与完善,菜粕、菜油期货价格的影响力不断增强,行业上中下游主体之间的基差点价交易模式日趋成熟并得到广泛应用。此外,在菜粕国际贸易中,国外出口商已经普遍参照国内菜粕期货价格进行升贴水报价,国内的进口商也广泛接受这种报价方式。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8-04
(龙新)经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公告,公布推广虹鳟“水科1号”、禾花鲤“乳源1号”、翘嘴鳜“广清1号”、建鲤2号、半滑舌鳎“鳎优1号”、三角帆蚌“申浙3号”、菲律宾蛤仔“斑马蛤2号”、皱纹盘鲍“寻山1号”、文蛤“科浙2号”、海带“中宝1号”、全雌翘嘴鳜“鼎鳜1号”等11个水产新品种。据了解,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水产原、良种审定办法》等法律制度,国家鼓励和支持水产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水产新品种必须经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由国务院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公告后推广。截至目前,农业农村部已累计发布240个水产新品种,其中鲤、鲫、罗非鱼、中国对虾、栉孔扇贝和海带等已经用上了自主选育的新品种,自主培育的罗氏沼虾、斑点叉尾鮰、南美白对虾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超过60%、40%和30%。我国水产品种的不断创新,为水产养殖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种源保障。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8-04
(记者 王田)“草地贪夜蛾迁飞速度快、危害大,要加强警惕。”  “近期受强对流天气影响,草地贪夜蛾北迁速度加快,要预防其灾害发生,确保农作物生产安全。”  近日,农业农村部在河南省郑州市召开黄河流域9省份草地贪夜蛾防控现场会,各省市就防控情况、发生趋势以及防控工作安排进行了充分交流讨论。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前,黄河流域已进入草地贪夜蛾发生防控关键时期,要把草地贪夜蛾防控作为夺取秋粮丰收的重要任务来抓,确保防控措施落到实处,最大限度降低危害损失,全力赢取全年粮食丰收主动权。河南省“三区四带”布控中牟县草地贪夜蛾防控现场。  压实责任 做好防控部署  什么是草地贪夜蛾?其特点是什么?主要危害哪些作物?  据介绍,草地贪夜蛾是一种迁飞性害虫,具有适生区域广、迁飞能力强、繁殖倍数高、暴食危害大、防治难度大等特点。该虫害对玉米等秋粮作物具有极大威胁,玉米等秋粮作为受害后可造成减产20%-30%,被农业农村部列入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  草地贪夜蛾危害大,做好黄河流域防控工作尤为重要。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朱恩林指出,黄河流域是我国夏玉米主产区,也是草地贪夜蛾的重点防范区,做好草地贪夜蛾等病虫害防控,对夺取全年的粮食丰收、促进农民增收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做好技术和物资准备,严密防范草地贪夜蛾暴发危害。  做好防控工作需要层层落实责任,据了解,此次会议是农业农村部对草地贪夜蛾防控工作进行的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此前,农业农村部召开了长江流域10省市草地贪夜蛾防控现场会,已经分区域动员安排防控工作,要求压低北迁虫源,降低黄淮海夏玉米主产区重发危害风险。  记者了解到,《生物安全法》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规定,各地应坚持“政府主导、属地负责”的防控责任。“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和植保机构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意识,首先负起责任,同时要压实相关部门的责任,协同推进各项防控措施落细落地。”朱恩林说道。  责有所归,各地迅速强化责任落实,全面部署防控工作。河北各地加强风险责任意识,充分认识防控工作的紧迫性,落实“虫口夺粮”保丰收方案。  “我省召开了全省农业农村系统会议,通过工作会议,包括植保植检工作会议,对各项病虫害防控工作、特别是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控进行了全面部署,明确责任,充分传导压力。”河北省植保植检总站副站长王睿文说。  除了压实责任,还需部署培训工作,让广大农户了解如何防治草地贪夜蛾。河北省通过宣传广播、发放挂图手册、明白纸等多渠道进行宣传。此外,连续举办多期培训班,对全省技术人员和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进行全方面培训,做到应知尽知、应会尽会。  准确研判 做好监测预警  与会期间,参会人员冒雨观摩了河南省“三区四带”布控中牟县草地贪夜蛾防控现场。在现场,记者看到玉米田里安装了多台高空灯。工作人员介绍,中牟县以棋牌式和条带式布设了20台高空灯,可对全县玉米种植区进行监测防控。  除了布设高空灯等防控设施外,中牟县还建立了应急机制,成立应急指导小组,形成应急管理体系,确保在最短时间控制虫害发展蔓延,一旦发现害虫,可立即封锁扑灭。  压制害虫北上,科学研判是第一步。据了解,草地贪夜蛾入侵我国并在西南华南地区定殖已是第三个年份,今年西南、华南、江南地区草地贪夜蛾大部分发生程度重于上年。专家预计,随着今后雨带北移和向北气流增多,有利成虫继续向北迁飞扩散,黄淮海等北方玉米产区发生面积将继续增加。  全面掌握虫情是科学有效防控的前提,只有“底数清、情况明”,才能做到“措施实”。全国农技中心副主任王福祥表示,各地需加密布设智能化诱虫设备,提高自动化监测能力,严密监测虫源迁飞动态,开展网格化监测、拉网式排查,及时发布预报预警信息,精准防控。  河南省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二级研究员吕国强介绍,河南省强化监测点建设,下发了有关通知,提前启动了监测和信息报告制度,特别是利用已经建好的4个防控阻截带,充分利用800多台高空测报灯和20多万套诱捕器,全面加强虫情监测。  同时,增加田间调查频率,6月份以来一直在进行虫情调查,共统计了8万多块玉米田。“可以说比较准确地掌握了虫情,做到了早发现、早预警、早防治。”吕国强说。  宁夏在强化监测预警方面,不只是布设性诱捕器、自动虫情测报灯以及高空测报灯等设施,更是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把监测点放到农户家,全面培训农户,让农民成为测报员。  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技推广总站研究员刘媛介绍,宁夏植保人员教会农民识别草地贪夜蛾以及高空灯的使用方法,让农民成为监测虫情的重要人员,做到应知尽知,应防尽防。  科学防控 做好服务指导  据介绍,通过前两年的摸索与实践,防控草地贪夜蛾已有一套比较有效的策略和技术。分区治理,联防联控,统防统治,综合防治等经验已得到FAO(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肯定,将我国作为全球草地贪夜蛾防控行动的8个示范国家之一,并作为成功案例在全球推广。  朱恩林表示,我们要坚持并不断完善“三区四带”布防措施,同时要在综合治理上下功夫,重点在科学用药、生物防治、理化诱控、生态调控等方面发力,以生态为单位,以作物为主线,尽快完善协同配合的综合防治技术模式,既要保证效果,还要促进农药减量化。  山西省植保植检总站站长杨军介绍,山西全面落实科学防控措施,首先是加大资金投入,省级财政和县级财政积极整合资金用于落实防控,同时,调度全省各地库存药品,调度植保无人机以及统防统治队伍,积极准备应对草地贪夜蛾的入侵。  督查指导是保障防控措施落实落地的重要举措,各地正加大督导检查工作力度。甘肃省植保植检站副站长张晶东介绍,甘肃多次组织督导组深入田间开展巡回指导,督促各地严格落实监测防控责任和措施。各市州也成立督察组,到重点乡镇进行督导检查,现场督查工作落实情况,有力地推动了草地贪夜蛾防控措施的落实和落地。  朱恩林表示,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再组派防控工作督导组和防控技术指导组,分区指导、分片包干,对秋粮生产大省开展草地贪夜蛾、水稻“两迁”害虫等重大病虫害防控开展防控督导和防控技术指导,重点检查防控责任落实、资金物资准备、科学用药等情况,开展技术培训和巡回指导。  同时,还要强化农药市场监管,加大对假冒伪劣农药打击处罚力度,确保农民用上“放心药”。全力以赴打好防控阻击战,实现“虫口夺粮”保丰收。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8-03
  (施维 孟德才)今年2月份开始,不少消费者发现,持续高涨的猪肉价格终于降了下来。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到今年6月末,全国集贸市场猪肉的零售价格是24.6元/公斤,比2020年2月份的历史最高价59.64元/公斤降了一半还多。目前,我国生猪产能已从一度出现的严重滑坡较快恢复到正常年份水平。资料图片  猪肉价格下跌,从市场上看,老百姓又能吃上经济实惠的猪肉;从生产上看,我国加快恢复生猪生产的各项举措效果显著。这都是好事。但是,猪多了也有猪多了的问题:一方面,猪肉价格大幅下降,而养猪成本刚性上涨,养殖场(户)出现大面积亏损;另一方面,在产能恢复的同时,一些地方政策出现“急转弯”,对已审批复养的养殖场(户)进行清理,重新划定禁养区,还有部分金融机构开始限贷、抽贷。这不仅给当前生猪产业稳产保供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从更深层面对整个生猪产业提出了一个重要课题,那就是:当生猪产能下跌、价格快速上涨时,全社会高度关注,各地政府也都采取积极措施加大支持力度、稳定生猪生产;那么,当生猪产能恢复上来、甚至过剩时,如何有效压实地方政府的责任,继续保持生猪扶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前瞻性?这更加关系到生猪产业能否实现长期的高质量发展。  回过头去看,前期这一轮猪肉价格之所以出现大幅度上涨,既有非洲猪瘟疫情叠加“猪周期”的因素,也是缘于一些地方以改善生态环境为由搞层层加码、违法违规禁养限养,导致生猪产能受到了一定影响。也正因为此,自2019年9月以来,有关部门多次召开会议、下发文件,要求各地立即进行整改。各地也纷纷出台政策落实相关要求,妥善处理好环境保护和生猪养殖之间的关系,有效地稳住了养殖场(户)们的信心和预期,为实现生猪产能恢复发挥了积极作用。  而今形势好转,个别地方又出现了以环保为借口关停猪场的苗头,这种倾向是很危险的。表面上看来,现在猪不缺了,限制一下也没什么,这其实是对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短视,更是没有从讲政治的高度认清抓好生猪生产重大意义的表现。粮猪安天下。猪肉在中国人餐桌上占有重要分量,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不仅决定着群众的“肉盘子”,影响着农民的“钱袋子”,还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宏观经济运行。我国生猪基础产能来自于成千上万的养殖场(户)。地方政府生猪政策调整直接关系到养殖场(户)切身利益。切忌政策急转多变、大起大落,导致养殖场(户)信心受到挫伤,继而影响生猪产能。须知,信心泄下去容易,提起来难。政策不稳定,最终损害的是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影响的是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7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稳定生猪产能的措施,特别强调,“稳定财政、金融、用地等长效性支持政策,保护生猪养殖场(户)积极性。对养殖场(户)和屠宰加工企业不得随意限贷、抽贷、断贷。不得违法违规扩大禁养区范围。”可以说,这是从中央层面明确了稳定生猪扶持政策的主基调,释放了猪肉价格下跌时,更要抓好稳价保供的重要信号。  当前,我国生猪产能恢复成果并不稳定,生猪供应能力还比较脆弱。一方面,非洲猪瘟防控压力仍然较大,疫情对生猪产能的冲击随时可能出现。另一方面,9月份以后进入猪肉消费旺季,需求也将随之升高,供强需弱的形势极易逆转。因此,我们决不能存在产能恢复了就松懈麻痹的心理。特别是鉴于“猪周期”逢涨转跌、逢低转高的规律性特征,我们更需要居安思危、保持战略定力,不断增强猪肉安全供应保障能力。  产能要稳住。稳产能、稳预期,最根本的还是要稳政策。对此,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严格落实,关键是压实地方政府的主体责任,把省负总责的要求持续下去,真正让地方党委政府把生猪产业当回事,作为大事来抓,让养殖主体有一个稳定的预期。同时也要继续抓好非洲猪瘟等重大疫病防控,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提升生猪产业现代化水平,加快推进生猪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价格也要稳住。值得强调的是,猪肉价格不是越低越好。猪价下跌,看似老百姓买肉实惠了,但跌到一定程度,养殖场(户)赚不到钱,甚至不能保本,就会慢慢退出,继而引起新一轮的价格上涨,最后受伤的还是消费者。市民想要吃到真正健康安全价稳的猪肉,一定要给予养殖场(户)合理的利润空间和利益保障。既要避免“肉贵伤民”,还要防止“肉贱伤农”。针对当前生猪养殖亏损加大的不利局面,有关部门要加强市场监测预警,积极指导规模养殖场(户)调优生猪结构、施行节本增效措施,亏损严重时给予规模养殖场(户)一次性临时救助。加快建立生猪生产逆周期调控机制,谨防出现新一轮猪价大起大落。  相信只要提高认识、坚定信心、稳住政策,一手保产能、一手稳市场,一定能够守住来之不易的生猪生产恢复成果,有效缓解“猪周期”引起的价格震荡,早日实现“猪”事顺意,真正让市民有肉吃、农民有钱赚。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8-03
(记者 王澎)今年是打好种业翻身仗、推进种业振兴的起步之年,日前,记者从农业农村部了解到,今年国家和各省级品种登记部门紧紧围绕种业市场净化目标,聚焦品种登记管理,依法强化登记许可审查,严格规范品种命名,启动向日葵登记品种清理,大力提升品种登记许可质量,坚决守好农业生产“品种端”,为推进种业高质量发展发挥积极作用。按照农业农村部品种登记管理工作部署,各地、各相关单位坚持问题导向,细化老品种登记要求,落实向日葵品种登记差异性检测,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加强品种登记申请审查,确保登记材料合法性、完整性、规范性。目前,全国品种登记申请数量高速增长势头已经开始放缓,上半年申请登记品种2595个,通过省级审查品种1969个,部级审批公告品种4批次1320个,同期下降60%。山东、河南等省强化部门联动,加强登记办法宣贯,登记服务水平稳步提升。今年以来,各地、各相关单位严格执行品种登记办法和指南规定,积极落实《农业植物品种命名规定》要求,特别是针对品种名称夸大宣传、“傍大款”等混乱问题,做好与品种保护有效衔接,建立品种命名专家协查机制,遴选包含律师在内的15名专家,组建品种名称协查专家组,严格审查和规范品种登记名称,从源头上杜绝扰乱市场秩序行为的发生。此外,不少省份也因地制宜出台措施,自我加压提质量,如北京市建立品种登记审查周报制和公示制、黑龙江省开展田间试验现场指导服务。农业农村部以向日葵“仿种子”整治为切入点,启动29种非主要农作物登记品种三年清理行动,全力清理同质化品种。通过加快构建DNA指纹库,获取向日葵品种DNA指纹信息。通过筛查比对,对于没有DNA位点差异的269个品种,依法定程序撤销登记。农业农村部5月启动种业监管执法年活动,将品种登记管理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将向日葵、蔬菜纳入今年春季种子市场检查重点监管对象。以此为基础,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将进一步加强品种登记与市场监管衔接,融合品种与市场,坚持事前登记管理与事后市场监管两手抓、两手硬,加强与执法部门联合,以品种登记制度实施规范品种入市,以种子市场监管治理违法行为,释放市场净化的明显信号。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8-03
(记者 班娟娟)国家统计局7月26日消息,据对全国流通领域9大类50种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的监测显示,2021年7月中旬与7月上旬相比,生猪(外三元)价格为15.6元/千克,环比下降2.5%。《经济参考报》记者注意到,相关部门频频发声,多措并举稳猪价。业内人士认为,短期内生猪价格将处于震荡调整状态,稳猪价效果将逐步显现。  7月以来,我国陆续开展3次中央储备冻猪肉收储竞价交易。国家统计局此前公布数据显示,7月上旬,生猪(外三元)价 格 为 16 元/千 克 ,环 比 涨15.1%。近20多个交易日,生猪期货累计涨幅超过10%。  业内普遍认为,短期内生猪价格将处于震荡调整状态。随着下半年消费旺季来临之际,猪价有望温和反弹。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日前表示,从目前情况看,随着前期压栏大猪逐渐被市场消化,加之国家收储政策支撑,预计下半年生猪及猪肉价格以稳中盘整为主。  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司长万劲松指出,生猪价格过度下跌的势头得到了遏制,养殖户的信心有所恢复。预计7月至8月出栏量有所减少,加之收储托市的效果逐步显现,预计未来一段时间生猪价格持续呈阶段性的反弹态势。下一步将继续跟踪市场价格,及时发布预警信息,积极开展收储,必要时进一步加大调控调节的力度,防止生猪和猪肉价格大起大落。  “预计三季度生猪价格或将止跌反弹,消费回归、大猪出清、政策利好、进口收紧等多方面因素,将支持猪价有所回升,但是我国生猪产能持续恢复,生猪存栏及能繁母猪存栏已经逐步从供给偏紧恢复至正常年份水平,生猪价格重心已整体下移。”中金公司研报认为。
新华社 | 分享: 2021-08-03
(记者 李慧斌)日前,记者从民政部2021年度第三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最近发布的《最低生活保障审核确认办法》中删除了有关城市低保、农村低保的概念,统一规范为“最低生活保障”。民政部将指导地方逐步减少低保工作的城乡差异,推动低保制度城乡统筹发展。民政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最低生活保障审核确认办法》围绕切实兜住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的目标要求,适度扩大低保的保障范围,并对最低生活保障审核确认流程进行了优化和完善。其中低保边缘家庭中的重病、重残人员可以单独提出低保申请。对有条件的地方可按程序将最低生活保障审核确认权限下放至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并对整体办理时限和每个环节的发起或办理时限提出明确要求。不再将民主评议作为必须环节,仅提出对公示有异议的低保申请对象,可以开展民主评议。据介绍,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共有城乡低保对象4311.1万人,其中,城市低保对象773.1万人,农村低保对象3538万人。全国城市低保平均标准达到了每人每月694元,农村低保标准达到每人每年6150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6.4%、8.4%。今年1-6月累计支出低保资金915.8亿元。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8-02
  (记者 缪翼 梁冰清)纵览“十四五”规划,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条鲜明的逻辑主线。“三新”的核心是在新征程中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时间指针指向新的节点,发展足音踏出新的节拍。进入新发展阶段,三农功能定位有哪些新变化?贯彻新发展理念,应该如何抓好农业农村工作?构建新发展格局,乡村发展将迎来哪些新机遇?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  把握新发展阶段——  让乡村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党中央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对三农的政策支持力度、资金扶持力度、工作投入力度持续加大,未来公共资源将更多投向农村,农村的基础设施短板将加速补齐。“可以说,现在就是振兴乡村的最好时机。”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分析认为,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将迎来巨大政策红利,“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三农工作重心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历史性转移。“乡村振兴既是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又是扩大和释放农村需求的总开关。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更多的经济社会发展动能将被释放,农业农村也会发生深刻变化。”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原农业部常务副部长尹成杰说。  尹成杰提出,伴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三力”跃上新台阶,乡村的发展也进入到一个崭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的产业发展将从原料农业转变为产业农业和财富农业,以食品加工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将极大拉动国民消费需求,为乡村振兴农村发展提供新动能。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同样持此观点,“除了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应、保护生态和提供生态产品外,农业还具有景观、教育、休闲、康养等多元化功能。随着国家经济实力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产业功能需求的升级迫在眉睫,未来农业产业一定会向农业多维功能的全方位发展。”  “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发挥改革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关键作用。”魏后凯表示,现在我国农村改革已经进入了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新的阶段,通过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农村大量的资源将有可能转变为资产、转变为财富,这样就能够打通农村的资源变资本,资本变财富的渠道。  贯彻新发展理念——  新农人利用新工具经营乡村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农业带来了一系列颠覆性变化。  “95后”女孩胡杨是一名来自黑龙江伊春的返乡创业青年,她的家乡是小兴安岭脚下一座美丽的小城。毕业后,她选择用抖音记录真实的家乡、真实的生产生活以及丰饶的物产和四季流转。她的想法很简单,希望借助短视频,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小兴安岭那种宁静的美,“家乡伊春和小兴安岭有很多旅游风光和农作物特产,只不过一直缺少好的窗口让大家能够看到,而抖音就是展现这些区域资源很好的渠道。”受到关注后,胡杨开始尝试用抖音电商带货,靠着一条“小鸡炖蘑菇”的视频,她卖出了1000多斤榛蘑,给周边几十户人家带来了额外收入,也让乡亲们对短视频、直播这种新业态有了新认识。如今,胡杨已是一名在抖音上粉丝70万人的“大V”,乡亲们在她的带动下,也相继进行“触网”卖货的新尝试。  一如郑新立所提倡的“把农业嫁接到网络上去”。用现代技术武装起来的农业不再止于耕田养殖,以数字农业、电商销售、休闲观光农业、定制农业等为代表的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展现出了强大劲头与活力。其中,短视频、直播等农产品销售新模式的运用,推动了新型商业模式、消费习惯、生产链条和产业生态的发展,成为一种乡村经济新常态。  像胡杨这样的农村主题视频创作者不在少数,根据抖音发布的“首份三农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抖音农村视频总获赞量129亿次,农村视频创作者收入同比增长15倍。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和直播带货的应用,推动了本地乡村产业的现代化改造,已然成为新农人手中的新型生产工具。  “相较于传统电商,短视频和直播带货更直观展现了农作物生长过程、生态环境等信息,满足了人们对于购物场景、互动、情感的消费需求。”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市场研究中心主任韩一军认为,这场信息技术革命对于农村的改造、乡村产业形态的塑造,才刚刚拉开序幕,未来的短视频和直播电商的生命力将不可估量。  “这不仅是一种新业态,更是一种新的经营乡村的方式。”魏后凯提出,短视频、直播带货的形式打破了信息不对称,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经济,打通了农村资源变资本、资本变财富的渠道,应该做好宣传和转化,利用好这些平台和渠道打造乡村的区域品牌。  新技术、新机遇、新模式下,古老的非遗产业也得以重焕生机。截至今年6月10日,抖音平台上国家级非遗项目相关视频数量超过1.4亿个,非遗传承人带货总成交额较去年增长15倍,仅在浙江省东阳市就带动就业超5000人,形成了稳定而富有本地风情的乡土特色产业。  融入新发展格局——  怎么看怎么干才能走得更远  新发展格局下,如何把握好乡村发展新机遇?国家发改委产经所研究员蓝海涛认为,破题核心在于打通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堵点。“中国农业的堵点之一在于农产品有质无价,信息不对称,‘劣币驱逐良币’时有发生。而数字化技术正是破解优质优价难题的关键。”他建议要运用好短视频和直播等媒介,并做好后续追踪溯源等问题,“抓住并重视这个新机遇,乡村振兴很多堵点就迎刃而解,我们乡村振兴才有希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才能实现。”  加强新业态发展薄弱环节的建设,关乎其能否走得更远。  “不管是传统电商,还是短视频、直播电商这种新业态,接下来都不可避免地要朝‘后’走,即补齐物流、数据与信息化水平。”韩一军说。基于这样的推测,他和团队成员目前正致力于研究数字流通领域,为三大流通环节进行数字化技术设计,以解决包括产后损失率在内的整个流通环节的损耗问题,“我们的目标是在‘十四五’末把现在25%的产后损失率下降到10%。”  培育乡村产业新业态,还要注意共同发展的问题。“新业态的涌现对乡村的意义毋庸置疑,但是它的结果却可能是多维度的。”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照新举例,在电商影响下,传统社区便利店的生存受到挑战。因此,在乡村传统产业变革到新产业业态的过程中,从政策层面对传统产业结构进行结构调整援助,并对产业变革尝试失败的市场主体给予关注和支持,是一个值得思考并重视的话题。“只有实现市场主体的共同发展,才能最后实现我们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张照新说。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8-02
(记者 李琭璐)记者日前从商务部获悉,今年上半年,我国网络零售市场量质齐升,持续向好。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上半年全国网上零售额达6.11万亿元,同比增长23.2%,两年平均增长15.0%。据商务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农村电商较快发展,上半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9549.3亿元,同比增长21.6%;其中,农村实物商品网络零售额8663.1亿元,同比增长21.0%。农产品上行持续恢复,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2088.2亿元。据了解,上半年全国网络零售市场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消费升级势头不减。健康消费日益走红,游泳、足球、瑜伽等相关体育用品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128.9%、106.2%、55.1%。“新国潮”热度提升,有关电商平台“618”促销活动期间,国产品牌销售额占比超过70%。二是在线服务消费持续复苏。在线餐饮消费回暖,销售额同比增长48.2%,其中到店餐饮同比增长93.1%。在线旅游销售额同比增长71.6%。三是西部地区增长较快。上半年,西部地区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32.1%,增速连续5个月快于全国;中部、东部和东北地区网上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21.5%、20.3%和13.0%。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8-02
    ——农业农村部法规司、司法部普法与依法治理局有关负责人答记者问  (记者 李秀萍)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经中央批准,全国评比达标表彰工作协调小组同意,决定在全国开展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创建示范活动。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关于培育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的部署要求,近日农业农村部、司法部联合印发《培育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启动部署该项工作。农业农村部法规司、司法部普法与依法治理局有关负责人就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请介绍一下《实施方案》制定的背景和过程?  答: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是重要的引领和保障。相对于城市,农村法治基础、法治环境还比较薄弱,农民群众学法的积极性不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处理矛盾问题的能力不强,法治对乡村治理、乡村振兴的引领和保障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培育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就是着眼于解决这些问题,通过构建机制、搭建平台、畅通渠道,将法治理念、法律知识送到农村千家万户。在农村培育一批有引领带动作用的学法用法示范户,再通过示范户带动更广大的农民群众学习法律,提升他们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能力,为乡村全面振兴集聚力量、提供保障。这是我们推进这项工作的出发点。  在《实施方案》制定过程中,我们先后赴一些省份调研,了解农村法治建设的现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对示范户培育的思路定位、目标任务、原则方法、认定标准和保障措施等进行反复研究,注重听取各方意见,经过多轮次的修改完善,形成了目前的《实施方案》。  问:培育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答:示范户培育工作自今年起组织实施,力争用5年时间,实现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覆盖全国每个行政村,其中到2022年底实现50%的行政村有学法用法示范户,到2025年底实现全国每个行政村都有学法用法示范户。2035年,力争每个行政村的学法用法示范户数量和效果都符合当地法治工作要求。上述目标是在对全国情况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的,既保证预期效果,又尊重发展实际。  问:培育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培育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在实施过程中,重点把握五个方面的基本原则。一是坚持目标导向。重点针对解决普法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问题,着力打通普法通道,加强有针对性的普法,提升农民群众法治素养能力,为乡村振兴培养一批农村法律人才。二是坚持立足实际。引导各地充分利用现有法治宣传教育平台、人才培养项目等,开展示范户培训教育工作,凝聚整合一切可以利用的平台资源,为农民群众学法用法服务。三是坚持循序推进。要求各地尊重乡村发展规律和法治建设需要,制定符合实际的实施方案,可以全面推开、整体推进,也可以选择基础条件好的地方先行试点,再逐步推开。四是坚持探索创新。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创新示范户培育工作机制和方法,大力推进培育工作,及时总结提炼、宣传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加强交流互鉴。五是坚持注重效果。要求各地把示范户培育工作与农业农村法治新实践结合起来、与构建农业农村普法新格局结合起来,避免形式主义,真正落地见效。  问: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的认定标准是什么?  答: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将在农民群众学法用法中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因此需要具备一定条件,主要包括:拥护党的领导,热爱祖国,维护宪法法律权威,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庭主要成员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熟悉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法律知识,以及主要农业农村法律法规;能够自觉运用法治的方式参与社会经济活动,依法维护合法权益;能够带动本村及周边农民群众提高法治意识,帮助指导解决法律问题;积极协助并主动参与矛盾纠纷劝导、化解工作,防止矛盾激化、纠纷升级,维护基层社会和谐稳定。  示范户实行动态化管理,不符合标准的将予以清退。  问:怎样认定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  答:对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的认定,我们有一套严格的流程。从2022年开始,农业农村部将会同司法部每年组织一次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认定工作。省级农业农村部门对照示范户认定标准,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组织本省示范户的遴选、认定工作,以适当形式向社会公布,示范户的名单报农业农村部和司法部备案。  问:培育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的工作机制有哪些?  答:培育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需要多部门协同、上下联合。建立农业农村部牵头、司法部配合、省市县联动的工作推进机制,明确了各自分工和协同要求。要求各级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将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培育工作作为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的具体举措,构建县级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机构与示范户“结对子”机制。构建培育学法用法示范户、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培养法律明白人“三位一体”协同工作机制,合力推进法治乡村建设。构建跟踪调研和监测评估机制,及时掌握示范户学法用法和示范带动的情况与效果,定期开展总结评估工作。  问:培育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有哪些主要措施?  答:重点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开展农民学法用法培训。将农民学法用法内容纳入高素质农民培育课程,运用法治讲堂、田间课堂等多种方式开展法治培训。利用全国智慧普法平台、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崇农云讲堂和各省法律网络培训平台,开设在线学法用法课程,提供在线法律咨询服务。  二是开展执法机构与示范户“结对子”活动。县级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人员采取包区包片等方式,深入农村与学法用法示范户“结对子”,开展以案释法、以案说法,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育指导和跟踪服务。  三是建设一批农村法治教育基地。要求各地利用农村文化礼堂、法治文化长廊、农家书屋等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和职业院校等具备法治普及功能的单位机构,依托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农村法治教育基地,打造农民学法用法平台,更好地服务农民学法用法。  四是加强典型引领带动。组织讲好农村学法用法故事,宣传示范户典型案例,营造农村学法用法的浓厚氛围。总结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培育工作经验,探索推广一批可复制、可操作的培育模式,巩固拓展示范户培育工作成果,推动构建农村普法长效机制。  问:如何确保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培育工作取得实效?  答:《实施方案》要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司法行政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适应农业农村法治宣传教育的新形势新定位,多措并举推动示范户培育工作。要将培育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工作纳入本地农业农村“十四五”规划和“八五”普法规划,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分工责任,统筹部署安排,全力推动工作。强化激励约束,将培育工作纳入普法规划实施的考核范围,将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先进典型列入各级普法先进表彰范围,引导示范户主动参与乡村治理和乡村建设,在乡村振兴各项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8-02
(记者 冯克)7月31日,农业农村部召开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工作视频调度会议,总结工作进展情况,研究部署下一步工作。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部长唐仁健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长江禁渔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刻认识长江禁渔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坚定一禁十年的决心,持续强化执法监管能力建设,抓实抓细退捕渔民安置保障等重点工作,坚定不移打好“十年禁渔”持久战,为共抓长江大保护、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会议指出,长江“十年禁渔”是长江大保护的历史性、标志性、示范性工程,今年上半年,在各地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长江禁捕退捕扎实推进,退捕渔民稳定上岸,禁捕形势总体平稳,社会共识稳定凝聚,“十年禁渔”实现稳步开局。但长江生态恢复是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当前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刻,须臾不可放松,务必保持战略定力,按照“一年起好步、管得住,三年强基础、顶得住,十年练内功、稳得住”的思路,把长期工作阶段化、具体化,久久为功、扎实推进。沿江各省市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一个阶段一个阶段推进,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一个目标一个目标完成,慎终如始、善作善成,积小胜为大胜,促进“十年禁渔”行稳致远。会议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强化长江禁渔的制度保障,抓紧修订完善法律法规,搭建起长江禁渔“四梁八柱”,同时加强地方立法和政策创设,有针对性地解决好禁渔中出现的“花样”垂钓、变相捕捞等突出问题。要统筹用好各方面执法监管力量,切实加强沿江省市渔政机构队伍建设,开展好农业农村、公安和市场监管部门联合打击整治行动,积极吸收退捕渔民、志愿者等组建规模适宜的巡护队伍,整合运用视频监控、雷达等信息化执法资源,充分发挥社会公众力量作用,形成人防技防结合、专管群管互补的监管体系,确保禁渔令落实落地。要持续做好渔民安置保障工作,加强对渔民就业帮扶培训和创业扶持,全面落实退捕渔民养老保险缴费补贴政策,针对特殊困难退捕渔民建立“一对一”跟踪帮扶机制,坚决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要加强对长江水生生物资源的整体联动协同保护,建立长江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体系,实施好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划定并公布长江水生生物重要栖息地,严格涉渔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有效落实生态补偿措施,规范增殖放流活动,不断提升保护水平。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马有祥主持会议,总经济师、办公厅主任魏百刚,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出席。长江禁捕退捕工作专班、公安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通报工作情况。上海、江西、湖北、重庆四省市农业农村部门负责人作交流发言。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8-02
 (龙新)7月30日,农业农村部召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会议,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培育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电视电话会议要求,部署农业农村领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中央农办副主任,农业农村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刘焕鑫出席会议并讲话。国家首席兽医师(官)李金祥主持会议。会议指出,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党中央、国务院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部署要求,将其放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局中去思考和谋划,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要立足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勇于破除局部利益、部门利益,采取更有力的举措扎实推进各项改革任务落实落地。会议要求,要聚焦聚力、协同推进农业农村领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推动行政许可事项取消下放,落实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制度,加强政务服务信息化建设,探索实现全方位监管,创新提升审批服务水平。会议强调,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法治思维、大局观念、市场理念和服务意识,开拓进取、扎实工作,推动农业农村领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新成效。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8-02
  (记者 孙眉)“郭二叔,你这片玉米倒得不算狠,把歪的扶正再追点尿素,不会影响产量。”  “刘大哥呀,你临近河边的那些花生经过水冲沙压已经没指望了,你抓紧插种点晚红薯,只要管理好,一亩照样能收三四千斤……”  7月24日下午,连下了五六天大暴雨的河南省方城县博望镇刚刚放晴,博望镇农技中心主任郭德奎便带领农技人员来到郭老庄、郭街等村,实地指导农民抗灾自救,力保秋季粮食丰收。  近段时间,河南等多地出现罕见大范围持续降雨,给秋粮生产带来不利影响。秋粮约占全年粮食产量的3/4。7-9月三个月又是秋粮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旱涝、台风等灾害频发重发期,因此,秋粮能否丰收,做好防灾减灾工作至关重要。在这紧要关头,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已经迅速行动起来。  督导组在行动:包省包片落实  7月12日,农业农村部、水利部、应急管理部、中国气象局联合召开全国农业防灾减灾工作推进视频会,7月19日,农业农村部又召开农业防灾减灾会议细化安排抗灾举措,确保夺取全年粮食和农业丰收。目前,近百名农业农村部机关干部组成25个督导组奔赴25个省(区、市),入村、入组、入户,开展农业防灾减灾夺丰收包省包片督导工作,指导各地落实落细防灾减灾、稳产增收关键措施,千方百计夺取粮食和农业丰收。超过300名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协助督导组开展不同品种地区、不同区域的灾情研判和技术指导。  7月23日,在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芳华镇雍家村,农业农村部农业防灾减灾夺丰收云南督导组现场查看玉米苗情墒情,了解防灾减灾措施。雍家村党支部书记高石荣介绍,全村只分到20万立方米水,需要下一场透雨才能保证玉米丰产。同时,云南地形立体感明显,气候多变,“一山看四季,十里不同天”,玉米生长可能会碰到“插花旱”,需要后期重点关注。  在楚雄州禄丰县,督导组查看了水稻“两虫三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瘟病、水稻纹枯病、稻曲病),玉米草地贪夜蛾、黏虫、叶斑病常态化监测预报情况。“我们在村里设置了植保信息员,经过培训后上岗,在一个作物生长季给予每人2000元的补贴,随时进行田间观测,基本能够实现对重大病虫害的及时发现、及时上报、有效预诊、统防统治。”楚雄州农业推广站站长王贵斌说。  云南省气象局的同志表示,总体上秋粮面对的气象条件是利大于弊,他们将在关键农时对重点作物进行专题监测,面向全省有关农业专家、一线农技人员、种植大户及时推送气象预报信息,为农业防灾减灾提供有效对策和产品服务。  未雨绸缪,才能有备无患。督导组在云南省5个县、10个乡镇、20个村督导过程中,提出要强化党政同责,加强监测预警,加强对救灾种子、抗旱排涝机具、抗旱救灾水源、防灾减灾资金等救灾物资储备及早备灾;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制定分品种科学抗灾技术措施方案;严把“三关”(病虫害关、水旱关、风雹关)确保秋粮丰收。  专家组在行动:制定技术路线  河南不仅是粮食生产大省,还是芝麻种植大省,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的1/3,连日来的强降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芝麻生产。  7月23日,国家特色油料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团队一行22人紧急赶赴漯河、周口、驻马店主产区,开展芝麻抗灾减灾应急技术服务。在周口市淮阳区曹河乡淮阳原种场,专家们指导芝麻种植户高继富及时进行灾后田间管理,采用无人机喷洒高效绿色杀菌剂、生防菌剂、叶面肥以及生长调节剂,避免因渍害造成芝麻病害和发生严重早衰,尽量将损失降到最低。高继富看着无人机在自家芝麻田上快速作业,紧握着专家们的手激动地说:“感谢专家给我们带来了技术和药品,我们的芝麻有救了。我明年要用新技术生产出更多更好的芝麻。”  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在重要农时对农业生产的快速反应和指导作用由此可见。国家特色油料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海洋说,芝麻耐渍性差,要尽快疏通沟渠、排水散墒。目前芝麻已进入花期,根系渍水缺氧时吸收能力变差,雨后骤晴更易导致植株死亡。应及时喷施叶面肥,补充营养,提升抵抗力,促进受害植株恢复生长发育。另外,雨后田间湿度大、温度高,易导致芝麻青枯病、枯萎病和茎点枯病等多种病害发生,应及时防控。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面对灾情,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深入生产一线,做好抗灾减灾服务与技术支撑。航空植保科技创新联盟动员成员单位积极投入河南省抗洪抢险活动,成立了“全丰航空抗洪救灾应急队”,开展灾后施药和补救工作,发布了农业无人机洪涝灾后防疫消杀技术操作规范,免费为灾区农作物植保提供配套的无人机消杀服务,向汤阴县、安阳县、北关区、文峰区共计1万余亩过灾农作物喷洒价值50多万元的农药。  全国农业防灾减灾工作推进视频会召开后,7月15日,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积极部署相关技术防灾减灾措施,调动涉农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研专家力量,快速集成防灾减灾技术,编制技术手册,动员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开展防灾减灾科技服务,产业技术专家在深入一线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  同时,针对不同地区灾害类型编制有针对性的《农业防灾减灾手册》,手册里明确技术规程和操作流程,做到广大农民看得懂、会操作、有效果。在此基础上,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建立了按产业区划布局的防灾减灾对口联系机制,并将今年的防灾减灾任务列为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岗位考核内容,为全年防灾减灾确保秋粮丰产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农技员在行动:现场指导生产  在应对灾害的日子里,最辛苦的莫过于这些终年活跃在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农技员,他们观灾情、察苗情、看虫情,帮助种粮农民及时应对,解决技术难题,确保粮食丰收。  “近日,台风‘烟花’即将登陆我省,有强降水过程,请各园区、种植大户注意监测棚内温度、湿度,及时做好通风、排水,加固。”7月23日上午,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泉溪镇泉三村的种粮大户周凯彪在微信群里收到了当地农技员发布的信息。  “这些大棚的膜都需要放下来,否则台风一来,风灌入棚内,很有可能将大棚整个掀起。”“大棚外侧需要用绳子加固,先将钢管钉入大棚两侧地下,再将绳子越过棚顶,绑在钉好的钢管上。”……在桐庐县富春江镇芝厦村溪南蔬菜基地,农技推广中心工作人员在指导农户做好大棚加固的同时,劝导他们尽快将成熟作物采收,努力将可能产生的损失降至最低。  “连续暴雨过后,玉米苗现在已经发黄出现了脱肥,在县里和镇里农技人员指导下现在又组织了人员对田间重新施肥。”河南省宝丰县石桥镇兴隆村全盛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全义说。  宝丰县农业农村局农技站站长陈国良介绍:目前,正值秋粮作物生长发育重要阶段,玉米处于小喇叭口与大喇叭口生长期,为确保把受灾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当前秋田管理应做好以下几点:一是排查田间积水情况,及时排除积水避免秋苗窒息死亡;二是对倒伏严重的要进行培土扶正;三是对脱肥的地块要及时追肥,每亩可以施速效氮肥10公斤至15公斤;四是观察是否有病虫害,及时做好病虫害防治。  为了指导农民科技防灾减灾,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要求科技专家和技术推广人员及时与当地农业农村部门对接,针对不同灾害类型制定灾害预防预案和集成技术方案,利用信息化等各种方式做好生产经营主体和农民的防灾减灾技术培训。  记者从中国农技推广信息平台获悉,截至目前,技术防灾减灾专栏浏览量达6万人次,全国农技人员参与防灾救灾工作43403次,答复技术提问3万多条,发布服务日志1.3万条。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8-02
  (记者 颜旭)机收是甘蔗生产机械化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也一直是最难以突破的瓶颈。“十三五”期间,我国甘蔗机收率仅从0.75%提高到约5%。总体来说,近5个榨季我国甘蔗收获机械化发展缓慢,甘蔗收获仍然以人工砍蔗为主。但“十三五”期间甘蔗收获机的数量快速增加,且大部分为国产机具,为甘蔗机收的发展提供了机具保障。比如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相继出台多项政策,在农机购置补贴、社会化服务和机械作业补贴等方面向甘蔗生产机械化倾斜,取得了一些成效,联合收获机从2015/2016榨季的149台发展到2020/2021榨季的2000多台,联合机收率也从2015/2016榨季的1%增加到2020/2021榨季的5.6%。  但让人疑惑的是,为何收获机数量大大提升,机收率却提高缓慢?甘蔗机收的痛点有哪些?又该如何破解?针对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农业农村部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专家指导组甘蔗专业组组长、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区颖刚和国家糖料产业技术体系机械化研究室主任、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刘庆庭。  找准甘蔗机收痛点:糖厂、机艺融合、机具质量  “甘蔗收获机械化能否快速发展,主要取决于劳动力数量,土地条件是否宜机,机具是否适用和高效益,糖厂和农户接受程度,以及推动主体的态度等等。而这其中糖厂是制约甘蔗机收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区颖刚告诉记者,糖厂的压榨工艺适应整秆、干净的甘蔗,不适应清洁度较低的切段式甘蔗。而切段式因其高效率已经成为全世界甘蔗的主要机收方式。  目前,我国的大多数糖厂均用“一步法”制糖,即甘蔗收获后直接被送往糖厂榨出精糖。“因此糖厂要求低杂质的原料蔗入厂,一般总体要求含杂率不超过5%。而切段式联合收获作业夹杂的甘蔗嫩梢及原料蔗中夹带的碎叶、叶鞘、腐败茎段、根须、蔗蔸和泥沙等杂质入厂时的总含杂率,一般在5%-10%。遇到潮湿或下雨天气,以及机器状态不好、机手水平不高时,含杂率甚至会达到15%以上。”区颖刚说,因此大多数采用“一步法”的糖厂需要通过限制机收原料蔗入厂量来避免切段式机收蔗带来的成本增加。很多糖厂限制每天切段式机收进蔗量为100-200吨,个别糖厂曾经每天只允许50吨的机收原料蔗入厂。有的糖厂甚至采用不合理地加大扣杂率的方法来抵制机收蔗,极大地制约了甘蔗机收的发展。  “此外,影响甘蔗机收质量的主要因素是农机农艺的融合程度。”刘庆庭总结道,首先甘蔗种植行距要与收割机的轮距相匹配。我国人工栽培甘蔗的行距在0.9米左右;中型甘蔗收割机的轮距1.2米左右;大型收割机的轮距1.4-1.6米。收割机田间作业时,如果甘蔗的行距太小,收割机轮子容易碾压蔗垄,造成田间损失和蔗头碾压,并影响收获效率。  “其次,蔗垄的形状和尺寸很关键。”刘庆庭告诉记者,甘蔗种植的时候普遍采用深开沟、浅覆土的农艺,在甘蔗生长过程中需要通过培土将蔗沟填平,并使蔗垄呈龟背形。蔗垄高度以8-15公分为宜。这样有利于机收时的入土切割,可以得到好的根茬切割质量并减少收获损失。如果没有进行中耕培土,或者培土质量达不到要求,机收时甘蔗还长在沟里,甘蔗根茬就会破损很厉害,收获损失也高。  “收割机本身的质量对含杂率、根茬破损率和田间损失率影响都很大。收割机的可靠性影响着收割机的作业效率。”区颖刚补充道,近年来,甘蔗收获机,特别是100千瓦以上大型切段式甘蔗联合收获机数量持续增长,马力越来越大,但甘蔗机收水平仍然增长缓慢。单机作业量非常低,比如广西2019/2020榨季一台机器平均收获量才为1500吨,个别榨季甚至出现机收水平大幅下滑的局面。“这和机具本身的质量不高是有关系的。”区颖刚一针见血地指出。  据了解,近年来,由于国家重视,对甘蔗机械化收获给予各种支持,因此,大量厂家涌入,来分甘蔗收获机这块小小的“蛋糕”,造成数量上升。而如何提高机收质量和效益,努力打破糖厂拒收切段式机收蔗的障碍,反而没受到足够的重视。有的厂家甚至通过加大发动机马力来提高价格,采用劣质低价液压件来降低生产成本,搅乱了市场,造成恶劣的影响。  破解甘蔗机收痛点:推广“二步法”制糖、协助糖厂提高机收蔗入厂量、提高机具质量  为适应机械化收蔗的情况,降低高含杂机收蔗对糖厂压榨工艺和成本的影响,国外糖厂大都采用“二步法”制糖,即第一步将含杂较多的甘蔗榨成含杂较多的原糖,第二步再提炼成精糖。“具体做法就是将糖厂分为多数靠近各蔗区的原糖厂和少部分在中心区的精炼糖厂。因为国际上的通用标准是甘蔗收获后,必须在20个小时之内送到糖厂榨完,否则糖分会损失很大。另外,原糖远距离运输质量不易降低,因此部分榨成精糖,大部分用于国际贸易。”区颖刚说,“理论上‘二步法’对糖厂接受机收甘蔗是很有利的。”  “目前我国也有部分糖企采用了‘二步法’,但他们的主要目的还只是处理进口的原糖,还没有考虑如何通过‘二步法’来加大机收蔗的入榨量。有关部门应该考虑如何帮助糖企通过‘二步法’加大对机收蔗的接纳。”区颖刚认为,例如以糖企为中心,建立甘蔗机械化的联合体,改变目前糖厂—蔗农—服务组织三者之间以邻为壑、恶性竞争的局面,通过协商制定条约,共同发展,也是一条出路。  “切段式甘蔗,全世界的损失率水平都在7%、含杂率7%,这是我们要必须面对的现实。”区颖刚指出,但我们还是要协助糖厂制定提高机收蔗入厂量的措施,解决他们的需求,并适当转向发展一些整秆式收获机,也为进一步提升丘陵坡地的机收水平提供适用的机具。  “我们还是要继续研究和试验,提高切段式收割机的收获质量。特别是在目前人工还比较充裕的情况下,更需要生产厂家修炼内功,努力提高产品质量,特别是减少含杂率和损失率。”区颖刚告诉记者,比如研究用导航系统和信息设备,改善收割机和运输车的配合,减少掉地损失等。  此外,除购机补贴外,还应增大收割机作业补贴,和糖厂收机收蔗的补贴。同时继续投入资金,加大蔗地宜机化改造力度,全面提升宜机化水平。  甘蔗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糖料作物,但当前我国甘蔗种植面积有减少的趋势,食糖进口过快过猛导致糖价低迷固然是重要因素,但甘蔗生产成本过高却是主因。广西每吨甘蔗的生产成本普遍是巴西、泰国的一倍以上。而生产成本高是因为人力成本贵,甘蔗的人工收获费用能占收入的1/3以上。要破解这一困局,必须依靠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降本增效,其中的关键又在于突破机收环节。“因此,确保我国糖业安全必须破解甘蔗机收难题。”区颖刚呼吁道,“十四五”期间国家提出的目标是甘蔗机收率达到30%,要实现这一跨越,还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7-30
  记者 李丽颖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农业绿色发展,是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举措,对保障国家食物安全、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具有重大意义。本期围绕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做相关解读和案例分析,以飨读者。资料图片  2021年7月24日,由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指导,中国农业科学院和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会在北京联合发布《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报告2020》。报告系统反映了2019-2020年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总体水平、重大行动和重要进展,包括绿色理论、绿色评价、绿色生产、绿色生态、绿色生活、绿色技术、绿色增收和绿色范例等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领域,共12章。  中国农科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梅旭荣介绍说,报告主要特色亮点有三方面,一是强化报告的数据支撑,公布农业绿色发展定量评价结果,激发地方活力;二是增加了农业绿色发展的重大理论与技术成果、惠民兴村范例的梳理和推介;三是直面新情况、新挑战,提出了深入持续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战略构想与建议。  报告显示,2012-2019年间,全国农业绿色发展指数从73.46提升至77.14,提高了5.01%。其中,资源节约保育、生态环境安全、绿色产品供给和生活富裕美好四个维度的指数均呈现正向增长。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率先开展先行先试,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相对较高。  在农业生产绿色化方面,重点完善农业标准体系,推行标准化绿色生产和生态健康养殖,增强高品质农产品供给,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持续向好。截至2020年底,现行有效农业行业标准5479项,基本覆盖农业绿色发展重要领域,农产品生产基本实现有标可依。2019年,全国绿色食品产地环境监测面积达到2.08亿亩,比上年增加32.4%,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获证产品总数43504个,比2018年15.2%,农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为97.8%,同比上升0.3个百分点。  农业资源用养结合协调发展,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启动耕地酸化治理,开展耕地土壤盐碱化治理,发展节水农业,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逐步降低资源开发利用强度。耕地质量等级稳步提升,2019年全国耕地质量平均等级为4.76等,较2014年提升了0.35个等级。农业用水效率不断提高,2019年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9,比2012年提升了0.043,比2018年提升0.005。  农业产地环境保护成效明显,以农业投入品减量、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等为重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明显。2020年全国水稻、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和农药利用率分别达到40.2%、40.6%,较2015年分别提高了5个百分点和4个百分点;2020年,全国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6.72%,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地膜覆盖面积和使用量实现了负增长,农膜回收率达到80%,重点地区“白色污染”得到有效防控。  报告指出,到2020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目标任务基本完成。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65%,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已覆盖全国90%以上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已达25.5%,农村村容村貌明显改善,为再现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美丽乡村打下坚实基础。  此外,报告介绍了一批探索农业绿色发展富民兴村新模式,包括“湖南省屈原管理区实施三三工程,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吉林省舒兰市全链条推进水稻绿色生产,助力打造现代农业生态市”“山西省蒲县大力开展生态方建设,着力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河南省济源市发展减量化农业,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高效”“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强化科技引领,全域推进水稻病虫绿色防控”“上海市崇明区实行绿色农药封闭式管控,打造农业绿色发展新格局”“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实施植保粪污治理互联,探索农业绿色发展新路径”“云南省大理市全链条开展废弃物利用,协调推进农业发展和洱海保护”“内蒙古自治区科右前旗探索肥药包装处置机制,净化农田产地环境”“新疆兵团第八师石河子总场发展数字农业,提升农业绿色化水平”,为我国不同类型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7-30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