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新华社北京9月7日电(记者 张泉)记者从国家知识产权局获悉,我国地理标志保护水平持续提升。截至2021年8月底,我国累计批准地理标志产品2482个,累计核准地理标志作为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6381件,核准使用地理标志专用标志市场主体14315家。  安吉白茶、山西老陈醋、烟台苹果、南京盐水鸭……地理标志是保护特定地区产品的特性、声誉和其他特征的重要知识产权,对于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农民收入、保障消费者权益、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等具有重要作用。  2019年以来,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实施21个国家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项目,当地政府已配套投入逾1.2亿元,涉及地理标志产业产值超过210亿元,相关产品加工、商业物流、旅游业等产值40亿元。
新华社 | 分享: 2021-09-09
新华社北京9月8日电(记者 于文静)我国首部农业绿色发展专项规划——《“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近日由农业农村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  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8日表示,“十四五”时期农业绿色发展将重点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利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生态保护修复和打造绿色低碳农业产业链。  规划提出,到2025年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达到4.58,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7,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均达到43%,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数量达到6万个,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达到98%。
新华社 | 分享: 2021-09-09
(记者 丁乐坤)今年7月,全国政协在天津市召开提案办理协商会,提出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三大战略区要在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方面先行先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探索,三大区域在推进区域一体化农产品追溯体系建设方面已取得积极成效,进一步扩大先行先试范围,有助于巩固和推广追溯工作成果,为全国范围内实现农产品可追溯助力。  建立区域协调推进机制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三大主要城市群和都市圈。目前,三大区域拥有人口4.72亿,占到全国的33.4%,人口规模大,市场需求旺盛。在区域内实施农产品追溯先行先试意义重大。  据了解,三大区域农产品追溯先行先试已有一定基础,初步建立了区域协调推进机制。例如,京津冀地区签署了《京津冀食品领域全产业链追溯模式示范工作协议》,正在研究制定进口冷链食品信息化追溯标准。长三角地区2014年起实施食品安全区域联动合作,签订了《长三角地区食品安全信息追溯体系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广州市“菜篮子”追溯平台、深圳市“圳品”追溯平台已经将国内诸多产地的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纳入其中。  促进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有效衔接  食用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批发市场是关键一环。有统计显示,70%的食用农产品经由批发市场进入市场流通,进而流入千家万户。因此,探索建立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相衔接的机制十分必要。  在江苏省常州市,当地通过启动搭建食用农产品追溯系统“一票通”,构建“互联网+”食品安全监管系统。“一票通”将分为两部分:一是以凌家塘市场为主的批发市场为中心,探索实施基于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电子信息化、二维码为载体的“一票通”追溯模式;二是探索“批发市场—配送企业—餐饮单位”经营链的追溯信息公共服务查询,最终实现监管部门、市场经营户、消费者三方都可追根溯源。  天津市则以食用农产品合格证为核心内容,在产地准出方面,督促生产者主动规范出具合格证,截至目前已发放纸质和电子合格证391万张;在市场准入方面,坚持“源头原票、批发出票、下游凭票、终端存票”,落实对入场销售者“索证索票”的法定要求。  构建校园食品安全保障平台  校园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据了解,全国现有在校生2.89亿人,学校食堂每年消费农产品1.2万亿元以上。学校食堂是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实践的重要场景。在这一方面,三大区域的探索实践走在了前列。  深圳市2019年起全面推进“深圳市食品安全追溯信用管理系统”,全市10个区、新区的公办民办幼儿园、中小学食堂以及500平方米以上的商超均纳入追溯系统应用范围。截至2020年5月底,已有2.3万余家食品生产经营主体注册深圳市食品安全追溯信用管理系统,共采集53万余商品条数据信息,有效证照17万余张。食品追溯系统的应用实现深圳4400余家商超全覆盖,全市2570家幼儿园、中小学学校食堂100%使用该系统,共上传有效台账148万余条,为校园食品安全追溯建立了严密的一张网。  江苏省宿迁市2020年以来在全市范围开展校园食堂“阳光采购”工程,充分发挥食用农产品合格证作用,将农产品可追溯平台与学校阳光采购平台有效衔接,推动本地放心农产品校园直供。该采购平台向上可对接农业农村部门的种植养殖和屠宰信息,向下可连接食品生产加工、物流配送、学校食堂、生鲜电商等环节信息,横向可对接“阳光食堂”、食品安全监管等系统,实现“互联网+大数据+智慧监管+电子商务+智能物流”的一云多端智慧系统,实现食材配送全程监管。  食材来源可追溯,质量安全监控全方位,为校园食品安全提供了有效保障,更为其他场景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提供参考和思路。  推动追溯管理建章立制  经过多年探索,我国已建成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截至今年6月,平台上已注册监管、检测、执法机构7783家,登记生产经营主体26.03万家。国家平台与28个省级平台和农垦行业平台实现了对接,基本实现业务互融、数据共享,年底计划达到40万家注册规模。今年以来,国家平台生产经营主体月均增加5000多个,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农产品追溯工作虽已取得相当进展,但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政策的推广和项目的落地还存在诸多不足。在全面推进追溯平台推广应用之前,推进重点区域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先行先试,树立一批追溯标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则十分必要,有利于总结实践经验,及时归纳解决试点过程中的痛点和难点。  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积极推动三大区域农产品追溯先行先试取得成功。下一步,将继续与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区域,特别是牵头城市保持紧密联系,协调三大区域对照中央统一部署,细化农产品追溯先行先试任务方案,推动农产品批发市场、连锁超市、学校食堂普遍开展全程追溯试点,推动重要农产品率先开展全程追溯管理。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9-08
(见习记者 欧阳靖雯)9月2日的鸡蛋批发均价为5.11元/斤,8月的鸡蛋批发均价为5.01元/斤,7月的鸡蛋批发均价为4.51元/斤,而去年同期批发价仅为3.75元/斤。这是记者从北京新发地市场了解到的近期蛋价变化情况。  7月以来,“鸡蛋价格涨了不少”不仅是很多消费者的直观感受,蛋鸡养殖户、经销商批发商等生产和流通端主体对此也深有体会。  这轮涨价正常吗、涨价还会持续多久、涨价对鸡蛋产销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多位蛋鸡养殖场(户)和经销商。北京新发地市场禽蛋交易区一角。  这轮涨价正常吗?  本轮鸡蛋涨价“还算正常”,成本上涨推高蛋价  多位采访对象都认为今年蛋价波动“相比往年还算正常”“在预期中”。他们均提到鸡蛋价格具有周期性变化规律,早春蛋价往往较低,进入夏季价格会逐渐走高,现在这段时间本身就是一年中鸡蛋价格较高的时期。  “虽然今年确实比往年夏季的价格还要高一些,但我觉得挺正常的,我挣的钱基本没啥变化。”北京新发地市场一位蛋类批发商告诉记者,这段时间不仅批发价高,自己的成本包括进货价等也跟着涨,所以算下来并没有因为鸡蛋涨价而比之前赚得多。  批发商进货价高最直接的原因是7月以来养殖户报价走高。在河北赵县养殖户郑文波看来,此次涨价与鸡饲料成本达到“前所未有的价格高度”有关。据了解,作为蛋鸡主饲料的玉米今年最高已涨到1.5元/斤,这是养鸡30年的郑文波“几乎没怎么见过的”。郑文波的养殖场目前存栏蛋鸡为30万只,每天鸡蛋的产量大概15吨左右,属于中型养殖场。据他介绍,今年的成本达到了3.7元/斤,而往年很少超过3元/斤。  这段时间鸡蛋涨价确实给郑文波带来了一些利润,但因今年早春鸡蛋价格接近成本价,低于4元/斤的时段较多,“有一段时间基本没有利润。”在他看来,近期的利润弥补了春季的亏空,预计整年的效益仍属于正常范围。  湖北黄冈知名鸡蛋经销商闫铁山认为,此轮鸡蛋涨价与供需、成本和疫情都有关。疫情对饲料成本的增加和整体产能都有一定影响。“虽然部分养殖大户可能产能不受影响甚至还有上升,但综合来看,整体上存栏蛋鸡和产能是受到一定影响的。”  蛋价还会持续上涨吗?  上涨空间有限,产需相对稳定且市场信息透明  “很难再一直涨了。”接受采访的养殖户、经销商和批发商均对鸡蛋持续涨价持谨慎态度。  九月是新一波时令蔬菜集中上市的时间,蔬菜供应量的增加可能会影响消费者对鸡蛋的需求。再加上此时正是养殖户淘汰老鸡、售卖冷库蛋的“传统”时期,去产能还需要一定时间。也就是说,未来短期需求或将减少,同时供给暂时较稳定。根据这些信息来判断,闫铁山预计鸡蛋价格在11月前将会下降,“但也不会猛降,估计降幅在5%-15%之间。”  特殊的节假日也会对短期鸡蛋价格造成一定影响。中秋节、国庆节会使礼盒和食品加工的需求增加,但闫铁山估计这个刺激对鲜鸡蛋的价格影响较小。参照往年的情况,养殖户们比较看好11月后的鸡蛋价格,“11月估计不会出现这种幅度的上涨,但行情应该不会太差。”河北邯郸的蛋鸡养殖户李小芳说。  过去“蛋贱伤农”的事件常常是因养殖户对市场判断失误、盲目扩大生产导致的。早些年不少养殖户获取信息手段单一,对市场行情缺乏作出正确判断的能力。“那种主要是散户,现在规模化程度挺高,市场信息和价格透明多了。”郑文波认为,像自己这种中小型养殖户对市场走势的判断已经有一套了,“大家都在努力避免那种情况。”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各地养殖户、经销商沟通更紧密,也让市场信息更透明。除了会时刻关注官方发布的市场信息,他们还通过自建平台或微信群来互通有无分享信息。郑文波手机里有几十个同行微信群,群成员都是全国各地的养殖户和经销商,“我们现在基本上到了上午10点的时候,全国比如北上广甚至新疆鸡蛋价格都能看到,卖得快慢情况也知道。”  这轮涨价会影响未来的产销计划吗?  产销计划受短期行情影响不大,与养殖主体自身实力和意愿相关  此番蛋价短期内快速上涨似乎很难影响养殖户、经销商和批发商的未来产销计划。面对记者提出的是否有扩大养殖规模的问题,多位养殖户予以否定。成本上升挤压利润和未来风险的不确定性让养殖户们理性了不少,他们纷纷表示不会因为短期的行情而改变自己的养殖规模。  “不会影响到我的养殖规模。不只我家,今年养鸡行业在这一两年内应该都不会去扩张,现在都比较冷静。”郑文波说,“毕竟要是扩张,比如说建厂上机,都要有一年左右的时间,那时候的价格可不是一年前的价格了。”  记者了解到,是否扩大养殖规模主要与养殖户自身的“实力”强弱有关,与短期行情关系并不大。李小芳说:“像我们长期养殖蛋鸡的,很难说就因为短期市场行情去冒险,主要是看自己有没有这个条件去扩张去运营。”禽蛋经销商闫铁山也表示,长期投资并不会只看一两年的行情,还是看长期的发展。  鸡蛋是日常的消费品,也是重要的加工原料,除非极特殊的情况发生,一般来说,需求随着季节有变动但整体还是稳定的。“鸡蛋特别能引流,你看大商场或者电商啥的,一般都是拿鸡蛋搞活动。”北京新发地市场常年做禽蛋批发生意的李女士向记者介绍,每年自己的订单里有不少是用于各类营销活动。  只要生产端和流通端都能稳住,长期来看蛋鸡养殖是一个比较稳定的行业。“绝对不是暴利行业,而是一个消费需求一直在的行业。”闫铁山说。  “我们也怕暴涨暴跌,像这次正常的季节性波动是可以接受的。”郑文波说。如果鸡蛋价格低于成本价,很多养殖户熬不过一两年就要改行从而影响到整体鸡蛋供应量,最终反映在价格变化上。而鸡蛋价格暴涨,短时间的暴利可能会引来大批投机者。等到供应量急剧过剩后,接着就是价格暴跌,短期的大幅度波动不利于鸡蛋行业长期发展,行业从业者需要保持理性,灵活应变。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9-08
预计后市涨幅收窄,养殖场(户)应适时调整产销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朱宁    鸡蛋作为重要的农副产品,社会各方对价格变化关注度很高。今年7月份以来,鸡蛋价格呈快速上涨的趋势,引发市场关注。其实,每年三季度蛋价上涨是正常的季节性规律性波动。总体看,虽然今年暑期蛋价环比涨幅明显,但仍符合常年季节性波动规律,主要是受市场供需的阶段性变化影响,预计后期鸡蛋需求保持旺盛、供给平稳增长,蛋价9月底之前仍将呈总体上涨走势,涨幅有望收窄。资料图片  蛋价走势仍符合常年季节性变化规律  据农业农村部监测,鸡蛋批发价连续2个月上涨,7月份、8月份鸡蛋批发价分别为每公斤9.21元、10.45元,环比分别涨1.5%、13.5%,比前5年同期均价高1元以上。尤其是进入7月中旬以后,鸡蛋价格持续走高、涨幅较大,8月15日批发价达到全年最高每公斤10.87元,比上月同期涨19.7%。  由于鸡蛋生产和消费的季节性规律,我国鸡蛋价格一般在每年三季度出现较为明显上涨,9月份达到全年鸡蛋价格高点。从前5年(2016-2020年)月度均价看,7月份、8月份、9月份鸡蛋批发均价分别为每公斤8.03元、9.13元、9.85元,环比涨幅分别为3.2%、13.7%、7.9%。因此,虽然今年暑期蛋价环比上涨明显,但总体上仍然符合常年季节性变化规律,涨幅与常年同期相比变化不大。  市场供应阶段性下降是蛋价走高的主因  近期鸡蛋价格上涨既有供需基本面因素,也有成本、疫情等新增因素,主导原因在供需,是市场机制调节作用的结果。供给方面,主要是高温天气导致蛋鸡产蛋性能有所下降,鸡蛋市场供应阶段性下降;需求方面,中秋节、国庆节临近,食品加工厂鸡蛋采购量增加。此外,蛋鸡饲料及其原料价格近半年高位运行,对鸡蛋价格形成支撑;鸡蛋主产区河南遭遇洪涝灾害以及新冠肺炎疫情也影响了蛋鸡养殖、鸡蛋外运及市场销售,在一定程度上拉高了短期蛋价。  蛋价走高,支持了养殖效益持续改善。据北京市华都峪口禽业有限责任公司反映,蛋鸡养殖自4月份扭亏为盈,已连续第5个月盈利,4-7月份平均每公斤鸡蛋可盈利0.76元。进入8月份,蛋鸡养殖效益大幅增长,养殖场平均每公斤鸡蛋可盈利2.27元,较7月份增加1.2倍,同比增加2.4倍。往年8月份也大都是蛋鸡养殖场的盈利期,2019年、2020年养殖场同期平均每公斤鸡蛋可盈利3.76元、0.67元。  后期蛋价涨幅有望收窄  按照往年规律,9月份是鸡蛋消费传统旺季,预计后期鸡蛋价格仍有上涨空间,但考虑到天气转凉后供给稳中有增,月均蛋价环比涨幅将缩小至8月份的一半左右。  从供给方面看,由于4月份蛋鸡养殖扭亏为盈,部分养殖场补栏积极性略有提升,使得7月份及以后新开产蛋鸡数量呈缓慢增加之势,预计9月份产蛋鸡存栏量小幅增加至11.8亿只,加之前期高温天气对蛋鸡产蛋性能的影响减弱,鸡蛋短期供应会有所恢复。  从需求方面看,9月份是食品加工厂的集中生产期以及学校的集中开学期,鸡蛋消费处于季节性高峰,而且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控制,餐饮业和旅游业逐步恢复,对鸡蛋消费拉动增强。  建议养殖场(户)理性生产  三季度蛋价保持高位运行,蛋鸡养殖盈利明显,部分养殖场(户)会产生惜售心理。由于鸡蛋有保质期,而且鸡蛋价格短期波动频率高,建议养殖场(户)理性销售鸡蛋,不要囤积鸡蛋,以免影响应获利润。  鸡蛋价格波动具有规律性、周期性,建议蛋鸡养殖场(户)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渠道获取鸡蛋市场预警信息,及时关注相关部门发布的预警信息以及指导意见,理性看待蛋价涨跌,适时调整蛋鸡养殖,规避市场风险的冲击。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9-08
(记者 王小川)多雨的8月,阳光玫瑰葡萄同样在立秋后察觉到凉意。  作为从日本引进的明星品种,阳光玫瑰曾经在国内葡萄届一度“封神”,每斤售价高达300元,坊间称之为“葡萄中的爱马仕”。  短短几年时间,面积爆发式增长的阳光玫瑰,坐上了价格“过山车”,十几元的售价已然是“泯然众人”。车厘子之后,又一个网红水果走下神坛。  阳光玫瑰背后,嗅觉灵敏获利颇丰的工商资本,提前布局赚得盆满钵满的育苗企业,心情复杂褒贬不一的消费者,交织讲述着一个明星水果的浮沉故事。阳光玫瑰葡萄价格今年有较大幅度下降。  价格跌幅惊人  阳光玫瑰能造富,这在云南、四川等地不是秘密。  作为日本的舶来品种,糖度高、香味足、颜色鲜,以口感细腻果实饱满著称的阳光玫瑰甫一登场,迅速在国内聚拢大批拥趸。  高品质背后是高价格,这种葡萄在日本一串售价曾高达500元人民币,平均一颗10元,2015年左右大批量登陆国内市场时,价格同样高得让人咋舌。  高价、美味、舶来品,诸多标签令追捧阳光玫瑰成为消费风尚,作为果业界的新宠,阳光玫瑰风头一时无两。  前期入场的部分种植户,一亩阳光玫瑰葡萄除去人工、肥料等成本,收入能近10万元。  超高的经济收益刺激着国内果品市场。大量采购商在田间地头守株待“果”,工商资本、种植大户纷纷入局一掷千金,大量苗木企业涌现出来分享行业红利。  对于很多人来说,种植阳光玫瑰,仿佛就是种下了一棵棵“摇钱树”。一个个造富神话之下,阳光玫瑰的种植面积迅速由几万亩膨胀至上百万亩。  历史总是在不断重复地上演,阳光玫瑰同样难以跳脱。葡萄园的不断扩张,必然带来高供应量。葡萄不耐储存的特性,不可避免在集中上市时发生“价格踩踏”。  相比云南、四川等阳光玫瑰优质产区,部分“不那么适宜种植”的产地,阳光玫瑰的市场表现更是“愁云惨淡”。  进入八月下旬之后,全国各地的阳光玫瑰陆续上市,价格跌幅也更明显,部分地区价格降至冰点,预计今年的收购价会砸下每斤5至10元的深坑。  “目前价格属于回归理性,从产品的内在价值而言,数百元的价格确实存在高估的情况。”中国果品流通协会会长鲁芳校表示,阳光玫瑰价格的调整属于正常的市场行为,主要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市场对高品质精品水果依然有强烈的需求。  放不住却又卖不上价,大甩卖心里又舍不得,阳光玫瑰葡萄成了经销商和种植户的“烫手山芋”。  不断扩张的果园  网红水果价格频频遭遇“暴跌”,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跟市场供应量变化、价格“虚火”、市场接受度等密切相关。  阳光玫瑰价格走下“神坛”,与国内种植面积爆发式增长也有很大的关系。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阳光玫瑰种植面积已达80万亩,预计2021年将突破100万亩。  “从种植上来讲,阳光玫瑰管理难度不大,所以种植规模迅速增加。”广西水果技术指导站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甚至连东北都有人开始种植阳光玫瑰,“量是上来了,品质的事情就难说了。”  一位种植户告诉记者,正常葡萄亩产能到万斤以上,但为了确保品质必须疏果,控制在4000斤左右。“量大了,糖度、香度就难以保证,消费者是尝得出来的。”  传统优势果品产区的果农,对品质和产量的关系拿捏得比较到位,但对很多跟风进入的新种植户来说,疏果无疑是割肉。追产量、赚快钱成为诸多种植户面对风口时的选择。  在盲目扩产之后,大量品质大不如前的阳光玫瑰葡萄甚至假冒产品也混迹入市,拉低了整体售价,造成了口碑的下滑。  记者调查发现,各产区“阳光玫瑰”的价格行情差异较大,两极分化严重,每斤从几元至几十元价格不等。而在一些大型的电商平台上,阳光玫瑰的价格大多为每斤十多元,主打低价。  多位消费者对记者表示,阳光玫瑰价格虽然亲民了,但品质参差不齐,没有了过去阳光玫瑰的香味。  面对低质葡萄对阳光玫瑰品牌的损害,一位经销商痛心疾首地表示,问题不在市场,该反思的应该是那些把持不住自己的从业人员。  品质的严重下滑,对阳光玫瑰的品牌号召力已然造成了损伤。  “品种一定要品牌化,才能在市场发展中持续前行。”中国人民大学品牌农业课题组组长、福来战略品牌咨询董事长娄向鹏表示,品种、品质、品牌应该是三位一体的,好品种缺乏好品牌的保驾护航,往往在一哄而起、急功近利中受到伤害。  但市场对优质果无疑是向往的。在部分销售平台,来自优质产区的阳光玫瑰售价依然高达每斤四五十元。“精品、优质永远是果品最有竞争力的部分,价值终会得到市场的高认可度。”鲁芳校表示。  提质是盈利的出路  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疫情正深刻地改变着中国果业。  一年多来,作为非必需品的水果消费需求持续转冷,并直接反映在了传统批发市场中。北京新发地市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相比往年,今年水果的出货量下降40%左右。诸多线下连锁零售店水果出货量下降也是不争的事实。  与之相对的,生产端热度不减。根据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提供的数据,今年国内水果总产量2.84亿吨,园林水果产量首次突破2亿吨。这意味着,国人每人每天需消耗近一斤水果,才能完成果业去库存的任务。  在业内人士看来,如今水果销售进度整体缓慢,更多是结构性的原因。水果品类丰富,消费者选择余地大。二十年前扛着麻袋买苹果的景象不再,水果消费的个性化、精品化、品牌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大环境如此,阳光玫瑰自然难以独善其身。  6年时间,从每斤300元跌到十几元,阳光玫瑰葡萄的前景还会“阳光”吗?  多位种植大户和经销商表示,对前景依然看好。阳光玫瑰近期价格降幅虽大,主要是因为前期价格比较高。但应考虑市场饱和度安排种植,切忌盲目跟风。  “总的来看,我国水果目前总供应量有余,结构性矛盾突出,大路货遍地,缺乏高品质的水果。”鲁芳校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果业的问题,关键要杜绝生产端无序扩张。只有坚持高质量发展,持续加快改良品种、根据市场需求不断优化种植结构,培育出更具影响力、知名度的品牌,才能真正满足消费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针对消费者反映的“阳光玫瑰味道感觉像是退化了一样”,业内人士认为,价格波动是由市场决定,但品质却能自己决定。与其盲目追求产量,不如控产提质,品质才是市场竞争的核心。  “现在全国各地都在种,但种出一流品质的不多。”上述广西水果技术指导站人士表示,各地的气候、地理环境和栽培技术不同,因而果粒大小、糖度和香味不同,不是所有阳光玫瑰都能卖出高价。  “要坚守品质主义、长期主义,形成比较成熟完善的经营理念。”娄向鹏表示,只有不盲从不盲目,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只有坚持自己的特色和品质,才能最终赢得市场的认可。  多位企业负责人表示,虽然阳光玫瑰总体产量上去了,但整个市场精品率依旧很低,应该坚持精品化种植,持续提升果品市场竞争力。“如果能种出好品质的果子,相信依然能够卖出好价钱。”  事实上,即使正在经历低谷,果业人的感受也不尽相同。云南、四川西昌等地的高品质阳光玫瑰,每斤售价依然处在五十元以上的高位,国内市场对高品质水果的需求还是能够支撑精品果的价值实现。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9-08
(盘和林)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2014年,国务院提出要大力发展农村普惠金融,促使农村金融改革创新。一方面传统的金融机构向数字化转型升级,金融产品、金融服务数字化,另一方面,一些数字化金融服务形式兴起,各种借贷平台问世,数字金融市场活跃起来。  什么是农村数字普惠金融?  2016年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将数字普惠金融定义为,一切通过使用数字金融服务以促进普惠金融的行为。《中国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报告2017》界定数字普惠金融是以数字信息技术、移动通讯中断基础的普惠金融方式。因此,数字普惠金融可以理解为数字技术方式下的普惠金融,其目的仍是通过数字技术实现金融普惠的目标。  农村金融需求数额小、周期短、分散化等特征,使得农村传统的金融服务与需求不匹配,产生产品的逆向选择、行业发展的滞后、农民收入水平增加缓慢等多种问题,因此通过“数字+金融”,实现数字普惠金融,为三农问题服务,对打通“最后一公里通道”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背景下的数字普惠金融,颠覆了传统金融的“二八定律”,具有网络外部性,可以从可得性、成本等方面弥补传统金融服务的缺陷,助力三农问题的解决,催生数字金融市场的长尾效应。  目前数字普惠金融在三农问题上,主要有以下几个切口:数字平台、数字产品、服务模式。例如:中国建设银行的“裕农通”、中国农业银行的“惠农e付”等围绕日常消费支付、便民生活缴费和投资理财的金融服务要求,所搭建的平台汇聚了支付、融资和消费等多种功能。个体网络借贷机构也为农业原料购置和农业生产经营放款金额提供了金融服务。通过数字金融服务三农,可以更好地体现数字金融的普惠性、公平性和共享性。  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提升农民幸福感  当前,改变收入不平衡状况,缩小地区收入差距,一个重要的议题就是消除“金融排斥”。数字普惠金融应用基于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网络技术,可以跨越金融机构的实体网点,突破金融服务的空间限制,不仅节省时间更节省成本,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帮助小微企业、个体获得平等机会。同时大数据的应用有利于对金融主体进行风险评估,并设计不同风险产品,不仅降低了金融服务的门槛,更践行了金融服务的普惠性目标,为普惠金融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是农村当前金融体系的一个有益补充,有助于缓解“精英俘获”带来的不平等问题,有助于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资金供求的有效匹配和农业规模化智慧化发展。  因此,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对农业、农村经济融合,可以提高农村普惠金融使用广度和深度,在农民问题上,对农民收入、消费、就业、创业都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通过数字普惠金融,提升资本的流通,降低资本成本的同时,促进机会均等化,促进创业和就业,促进农村经济产业的发展,进而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增加农民的幸福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贫困发生率。  数字普惠金融将促进农业发展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数字普惠金融的应用,有助于推动农业产业链模式整合,突破农产品产销的限制,推动产业数字化升级。依托数字技术和信息数据精准发展农业,创新三农金融服务模式,建立基于云计算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智慧农业,不仅能有效提升农业的生产管理水平,并且可以带动农业转型升级。通过信息技术和农业的结合,降低信息不对称现状,促进农业生产规模效应的形成,提高农村资本、土地、劳动力生产要素的流通和生产效率的提升,降低交易成本,降低风险。  河南省光山县青龙河农业机械化专业合作社的“产、学、研、推”的智慧农业发展模式,就形成了农业生态良好内循环,依托数据、云计算等现代化数字技术,对农业生产进行赋能,同时形成数据反馈,不仅推动相关科研发展创新,更为农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促进信息共享,比如“一田两用、一稻两虾”的养殖模式的推广,对周边农业形成示范,吸引社会资本进入,促进农业规模效应的形成。除此之外,山西省祁县万牧安格斯肉牛养殖基地、黑龙江北大荒等都通过智慧农业模式,实现了精准、高效、环保作物作业,提升作物产量、品质的同时,提高了土地的集约效率,提升了农业产值。  数字普惠金融有助于乡村振兴  数字金融的普惠性、共享性能更好地满足乡镇小微企业分散化和小额的资金需求,实现服务对象的下沉和多元化。以某金融科技公司为例,其与政府和金融机构建立的数据金融平台,面对的对象主要是农户、返乡创业大学生、小微企业,并与村淘、农信等机构合作提供支付、借贷、保险等多种金融服务,截至2018年年末其惠农服务已经为280余万农村用户提供了超过2500亿元的经营贷款。  同时,目前我国供给侧改革正在进行中,政府对三农领域的数字化基础设施投入,为农村数字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通过数字化产业链,可以发挥数字经济的长尾效应,降低成本,打破促进信息共享,带动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增值,增加产业链的活力,助力乡村振兴。比如,江苏武进区利用互联网电子商务,将翠冠梨的生产标准化,节省冷冻费用的同时,压缩了中间商赚取差价的空间。四川成都的“农贷通”,通过简化流程,实现了快捷的销售模式。  农村数字普惠金融面临的困难  虽然数字普惠产品呈现百家齐放的场景,但是各类农村数字金融产品使用率并不高,一方面居民数字金融素养不高,通过数字金融服务平台获取贷款、支付、理财等金融服务的意识不足,互联网参与度低,另一方面,真正对口三农的金融产品比较稀少,许多平台都是从“城里”直接搬回“乡镇”,适用性不高,反而浪费资源,阻碍数字普惠金融产品的创新和推广。  数字素养是数字农业、数字农村建设的基础。就目前而言,农村、农民、农业来看,数字基础知识、数字金融知识尚未普及,乡镇居民的数字素养仍有待提高。因而数字人才的培育和引进,是智慧农村实现“内部造血”的关键。这就需要农村教育的投入。但是,仍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产学研跨界人才培养机制仍不成熟,智慧农村、智慧农业的建设、发展、成熟仍需要时间。  同时,我国目前互联网覆盖范围不断提升,金融产品也不断推陈出新,但是金融服务、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建设等仍不够完善,不利于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农民或者农村中小微企业进行评估并提供匹配的金融服务。比如传统银行机构在有些乡镇并没有设置分点、京东、淘宝的物流平台网点匮乏,并不能真正的“便民”,数字支付、消费等体系建设仍然不完善。  除此之外,与城市相比、乡镇的金融需求呈现出碎片化、小额化、周期短的特点,一直以来相关金融制度的建设都不够完善,因此增加了基于数字技术的数字普惠金融监管的难度。比如不少P2P平台看到了机会,躲过政府的监管从事农村金融活动,发生了多起非法集资、诈骗的时间,严重损害了乡镇民众的权益,并且削弱了民众对普惠金融的信任,不利于拓展数字普惠金融广度和深度。  数字经济发展处于发展上升阶段,市场秩序建设、数字经济法律法规建设不完善,都将对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形成一定限制。比如智慧农业平台、农业物联网、农业信息库等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农业生产数字化水平建设的举措,便会涉及到信息安全问题,何种数据应该共享,何种数据不能共享,这不仅涉及到市场公平、信息保护问题,更涉及到粮食安全的问题,因此法律桎梏必须加以突破。  农村普惠金融将普惠金融与三农问题融合,有助于提升农民幸福感、促进农业发展,振兴乡村经济,但若想提高农村普惠金融的使用广度和深度,仍有许多困难需要突破,不仅包括金融产品的创新、市场秩序、信用体系、基础设施的建立,更重要的是数字素养的养成,这是智慧农村实现内部造血的关键。  (作者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9-08
(严国进)现阶段,各地城市社区健康养老服务机构已越来越多,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城市老年人晚年幸福生活需求。但据调查了解,农村健康养老服务还有待完善。  其实,农村老年人更需要健康养老服务,更应让医养融合“平民化”“农村化”。这是因为,一是相当一部分子女在外打工,无暇照顾老年人;二是不少农村老年人罹患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支气管哮喘等慢性疾病以及老年心理疾患,亟需诊治,实施规范健康管理。  时下,各地相当一部分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还没有很好地开发、利用农村老年人医疗卫生保健资源。主要表现在:一是有些地区没有明确专门医护人员、生活护理人员,也没有开设专门老年病区收治老年人,负责提供老年人一日三餐,并专门聘请护工照料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二是对辖区内养老福利机构关爱不够,不能定期安排医护人员到养老福利机构为老年人义诊、健康讲座、健康检查。三是对辖区内居家老年人,特别是有病的孤寡老人、“空巢”老人上门健康服务不到位。  近年来,一些地方也在积极探索医养结合工作,推进养老院和乡镇卫生院“两院合一”,通过合理配置民生资源,探索医疗康护与养老深度融合、“互联网﹢健康养老”,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  一是在医养康护一体方面,探索“两院一体”的新型医养结合模式,由敬老院和卫生院组成联合体,实行医疗机构托管敬老院,整合卫生、民政、慈善、医保、企业等多方面资源,实现医疗、养老、康复、护理无缝对接。卫生院医养中心内部区域设置上突出功能分区,设有治疗区、护理区、康复区、安宁疗护区,对不同身体状况的老年人实现分区管理,疾病加重时转入治疗区,病情稳定后又可转入康养区。  二是在互联网助力养老方面,面对不少农村老年人青睐居家养老状况,充分利用“互联网﹢健康养老”手段,由政府搭建智慧健康养老云平台,配备智慧随访箱,打通居家养老的“最后一公里”。老年人在家通过智能手环、智能手表、远程心电监测设备、智能血压监测仪、床头一键呼叫器等智能终端,可享受紧急救援、健康监测、健康管理、生活照料、远程访问、上门诊疗等服务。  三是在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方面,一些地方建成多处口袋公园、小广场,方便老年人开展广场舞、健身秧歌、太极拳等文体活动。当地卫生健康部门还举办健康大课堂,帮助老年人了解健康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特定节日,志愿者服务队还会来到老年人身边,开展助老服务。此外,各医养结合机构与胶州市心理康复医院签订心理专科联盟协议书,设置心灵港湾,提供针对老年人的心理咨询服务。  这些医养融合的举措,无疑让农村老年人生活更舒心,让农村老年人享受温暖的健康养老服务,拓展了农村老年人健康服务内涵,彰显了关爱农村老年人的正能量,为各地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样本。  为了更好地激活农村老年人医疗保健卫生资源,为农村老年人打造最短健康服务圈,做活、做新医养融合这篇文章,让农村老年人健健康康地安度晚年,各地都应多向医养发达的地区学习创新思维,在试点农村医养融合的基础上,尽快让医养融合在农村遍地开花。  当然,各地各级政府要唱好“主角”,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出台政策,加大投入,确保人、财、物、机构到位,更好地统筹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资源,让更多的农村养老院设立定点卫生室,并通过互联网助力农村养老服务,确保农村老年人随时享受便捷低廉的医疗保健及生活照料服务。  同时,各乡镇卫生院也要充分正视现有病床利用率不高、有闲置病床的实际情况,开辟新的医疗服务市场,增设养老保健科室,设置老年病区、老年人家庭化病房,“院中有院”,实施医疗养老,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还能缓解养老机构供不应求,老年患者赖在大中医院不愿出院的现状。对辖区内养老福利院不能不闻不问,要主动上门与其建立业务协作机制,随时为其提供医疗保健及健康检查服务,为农村老年人增加健康管理服务项目及健康随访次数。  另外,要调动现有农村家庭医生健康管理团队力量,在村(居)干部的配合下,调查、掌握、登记各村(居)需要“家庭病床服务”的农村老年人清单,然后视病情分类实施“家庭病床服务”,并与其签订协议,定时上门实施零距离医疗、护理、康复治疗服务。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台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9-08
聚焦“减少粮食损失浪费,促进世界粮食安全”主题(记者 余瑶 梁冰清)9月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即将召开的国际粮食减损大会相关情况。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马有祥、山东省副省长李猛、农业农村部国际合作司司长隋鹏飞、山东省济南市副市长吕涛出席发布会并答记者问。  马有祥介绍,为落实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五次峰会上的重要倡议,经国务院批准,农业农村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山东省人民政府,于9月9日至11日在山东省济南市举办国际粮食减损大会。大会以“减少粮食损失浪费,促进世界粮食安全”为主题,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在农业领域举办的最大的一场国际盛会。  凝聚国际共识,构建节粮减损的良好氛围  粮食减损和减少浪费是国际社会的共同关切。马有祥介绍,粮食损失浪费现象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2019年粮食及农业状况》显示,全球在收获后到零售前的供应链环节内损失的粮食约占到总产量的14%。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国际粮食供应链遭受冲击、价格上涨、供给趋紧,世界粮食安全状况不断恶化,减少粮食损失浪费对保障世界粮食安全的意义更加凸显。同时,节粮减损又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国际性工程,既涉及国内产业链、供应链,又涉及国际贸易,需要多方合作。在此背景下,中国倡议并首次召开国际粮食减损大会,探讨国际粮食减损挑战、合作、责任和治理等重大议题,将有助于凝聚国际社会在粮食减损方面的共识,构建全球共同节粮减损的良好氛围,增强疫情下世界粮食安全韧性。  马有祥介绍,大会将为二十国集团成员、各区域国家代表、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学界等多方搭建参与对话的平台,目前已经邀请到了包括意大利、美国、英国、法国、印尼等二十国集团国家农业部长,联合国粮食峰会特使、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等国际机构负责人,以及乌拉圭、塞尔维亚、斐济、非盟等国家和地区代表线上发言。同时,澳大利亚、加拿大、爱尔兰、智利等15国驻华大使、50多个国家代表、40多位国际知名专家,以及多家跨国企业负责人将出席大会。  山东是农业大省、产粮大省,本次国际粮食减损大会落地山东济南,筹备工作进展顺利。李猛介绍,大会将采用“线下+线上”形式召开,围绕生产过程减损、产后减损、减少消费浪费,精心策划多场主题论坛;同时,组织现场观摩活动,围绕粮食耕、种、管、收、储等环节积极展示减损成果。会议期间,还将宣布《国际粮食减损大会济南倡议》。吕涛表示,济南将科学谋划、精心组织,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地做好大会筹备工作,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指示精神。  开展节粮减损合作,促进世界粮食安全  珍惜粮食、反对浪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马有祥介绍,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减少粮食损失浪费问题,近年来在保障粮食安全和节粮减损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设施减损。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减损基础,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努力做到旱涝保收,力争实现每亩年产吨粮。开展田间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加强粮食仓储和流通设施建设,减少农产品的产后损失。二是技术减损。推广粮食减损技术,降低各环节损耗。研发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推进粮食生产的良田、良种、良制、良机、良法“五良融合”,促进生产全程的增粮减损。大力推进机收提质减损,倡导适度合理加工提高综合利用水平。三是防灾减损。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气象灾害、病虫害监测网络,加强监测预警、综合防控和灾后恢复生产,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四是制度减损。加强节粮减损宣传和立法,减少“舌尖上的浪费”,开展“光盘行动”,树立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社会风尚。实施《反食品浪费法》,推动形成长效机制。  减少全球粮食损失浪费,对缓解当前疫情下世界粮食安全严峻形势具有重要意义。中国非常重视与世界各国开展节粮减损方面合作,在联合国粮农组织、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等框架下推动开展了信息共享、技术交流、人员培训等合作,特别是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粮食减损和安全保障能力。隋鹏飞介绍,一是加强人力资源合作,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中国通过实施对外援助和农业“南南合作”等,已经向非洲、亚洲、南太平洋、加勒比海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派出了2000多名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近10万名所在国农民受到了培训。在华举办将近500多期培训班,培训国外专家、专业人员1.1万名。在作物生产、畜牧业水产养殖、农田水利、农产品加工等各个领域,向需要的国家进行了1500多项技术推广和示范,带动项目区平均增产40%-70%,超过150万户小农从中受益。二是加强农业科技合作,推动提升国际粮食减损技术支撑能力。多年来,中国已经与14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际组织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与80多个国家的科研机构以及21个国际组织签署了500多份合作协议和备忘录,共建了170多个联合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在育种、农机、植保等领域持续有效地开展了大量工作。三是加强政策协调,推动提高全球粮农治理能力。从全球层面推动粮农治理能力,加强与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等国际组织合作,围绕保障全球粮食安全、提高粮食减损能力设置议题,推动各国在粮食安全治理方面形成共识,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国际植保公约等国际标准和规则的制定,推动在粮食减损、运输、检疫、进出口贸易等方面形成合理的国际规则。  当然,减少粮食损失和浪费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世界各国在减少粮食损失与浪费方面也有很多经验做法值得学习借鉴,我们拟在山东潍坊设立国际粮食减损研发交流平台。”马有祥说,“我们将通过潍坊这个平台开展国际节粮减损技术经验交流、创新和试验,欢迎国际社会积极参与、共享共建。”  强化农业经贸合作,促进全球粮食市场稳定  除了粮食损失和浪费,在全球气候变化和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背景下,全球粮食市场还面临着震荡加剧、供应链不稳、政策多变等挑战。作为全球主要粮食生产国、贸易国,中国如何为促进全球粮食市场稳定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马有祥介绍,中国通过夯实国内粮食生产,端牢自己的饭碗,本身就是为世界粮食安全作贡献;同时,中国坚持深化农业对外开放,分享发展红利,促进全球粮食市场稳定。  一是深化农业贸易合作。中国是全球第二大农产品贸易国和最大农产品进口国,农产品贸易规模连续四年稳定在2000亿美元以上。今年前7个月,中国农产品贸易同比增长25.8%,进口增长33.3%,中国农产品市场的开放为全球农业的稳定发展作出了贡献。  二是加强农业投资合作。目前,中国已经与100多个国家建立了农业投资合作关系,今后将以实现互利共赢、促进合作国民生改善为目标,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重点区域,以提高当地的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能力为重要内容,稳步扩大农业投资,开展基础设施、农资农机、仓储物流等全产业链合作,推进农业服务贸易发展,共同提升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水平。  三是强化农业科技合作。加强与各国在良种培育、土壤健康、高产栽培技术、疫病防控、设施农业等方面的合作,提升科技对农业的支撑力度。  四是开展农业政策交流。推动粮食生产、消费、贸易,在国家间开展广泛对话、加强交流,支持世界贸易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以及有关多双边机制发挥作用,推动减少不合理的粮食贸易限制,为促进全球粮食和农业贸易创造稳定、可预期的外部环境。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9-08
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部长 唐仁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种业振兴。习近平总书记7月9日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种业振兴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强调保障种源自主可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必须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李克强总理要求,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优良品种选育推广。胡春华副总理多次专题研究种业振兴工作并作出有关部署。今天召开全国推进种业振兴电视电话会议,标志着种业振兴由研究谋划为主转向全面实施阶段。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按照《行动方案》部署要求,周密安排、强化举措、抓紧行动,加力推进种业振兴开好局起好步。  一、结合实际突出特色,认真抓好实施方案制定  中央即将下发《行动方案》,这是继1962年出台《关于加强种子工作的决定》后,再次对种业发展作出重要部署,是我国种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行动方案》明确了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的总目标,提出了种业振兴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等一揽子安排,为打好种业翻身仗、推动我国由种业大国向种业强国迈进提供了路线图、任务书。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充分认识新阶段推进种业振兴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准确把握种业振兴的方向路径、目标任务和措施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结合实际抓紧研究制定细化具体实施方案。  我国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物种类型丰富,有的地区种质资源多、研发能力强,有的是制种大省、用种大省,有的以大宗作物为主导,有的是畜禽水产占优势。制定实施方案,首先要搞清楚本地种业发展现状、资源要素家底,哪些有基础有优势,哪些有需求有潜力,明确本地种业发展定位,找准主攻方向和重点领域,方案要符合实际、体现特色。要充分听取吸收相关部门、科研院所、企业和农户意见建议,遵循育种创新规律,确保方案可操作、能落地。要紧扣农牧渔业发展需要和优势,合理规划产业区域布局,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衔接好,不要贪大求全、重复建设,脱离实际盲目建“种都”、造“硅谷”。  二、紧盯目标任务,狠抓重点工作落实  《行动方案》明确了分物种、分阶段的具体目标任务,提出了实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创新攻关、企业扶优、基地提升、市场净化等五大行动,各地农业农村部门要抓紧部署实施。  一要全面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目前种质资源普查进展总体符合预期,但受疫情灾情等因素影响,一些地区普查进度偏慢。要对标目标任务,进一步加大资源普查力度,今年年内农作物要完成最后707个县普查征集任务,畜禽要完成所有行政村的面上普查,水产要以县为单位查清基本情况,及时将新发现的资源保护起来,统筹布局种质资源库圃(场区)建设,打牢种业振兴的种质资源基础。  二要大力推进种业创新攻关。国家将启动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生物育种重大项目,有序推进产业化应用。农业农村部强化部省协同,推进育种联合攻关,重要大宗品种以国家为主、省级配合,地方特色品种以省为主、国家统筹,实施好新一轮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各地要组建一批育种攻关联合体,推进科企合作,推动要素聚合、技术集成、机制创新,促进种质资源、数据信息、人才技术交流共享,加快突破一批重大新品种。  三要扶持优势种业企业发展。全面研究梳理种业企业阵型,分类型拉出重点龙头企业名单,强化具体指导、重点支持,促进种业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种业基地紧密对接。要以企业为主体,一体化配置资金、项目、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搭建规模化技术集成应用平台,建立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要让更多优势企业牵头承担种业科研攻关任务,鼓励金融机构创设品种权、土地经营权、养殖设施、机械设备等抵押质押贷款,提高企业融资可及性、便利性。要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研发能力、产业带动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种业重点龙头企业,发展一批具有差异化竞争优势、专业化服务能力强的“专精特新”企业。  四要提升种业基地建设水平。持续推进海南南繁、甘肃玉米、四川水稻等育制种基地建设,启动建设黑龙江大豆种子基地,抓好100个区域性作物良种繁育基地,支持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和专业服务。要以生猪、奶牛、肉牛、肉羊、蛋鸡、肉鸡、水禽为重点,遴选建设一批国家核心育种场、种公畜站和扩繁基地,支持国家级水产供种繁育基地建设。各地要优先保障国家级种业基地设施用地、融资等需求,改善生物安全防护设施条件,推进重点动物疫病净化,建设一批省级育制种、供种育苗基地,满足地方特色产业发展需要。  五要严厉打击套牌侵权等违法行为。前不久农业农村部和最高人民法院已经作出相应部署。各地要扎实推进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专项整治,强化全链条、全流程监管,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健全区域联动响应和案件联查联办机制,推动农业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有机衔接,对套牌侵权、制假售假等违法行为重拳出击,加强转基因非法种植监管,让侵权违法者付出沉重代价。  三、落实主体责任,强化行动支撑保障  打好种业翻身仗,加快推进种业振兴,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上下联动、部门协同,加快建立健全覆盖范围更广、支持力度更大的种业政策支持体系,努力形成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的工作局面。  一要落实党政同责要求。种子是保障粮食安全的要害。《行动方案》提出,将种业振兴行动纳入粮食安全责任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一同考核监督,建立中央统一部署、部门统筹协调、地方党委和政府组织抓落实工作机制。农业农村部正在推动将种业振兴相关任务,纳入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粮食安全责任制规定范围。各地要加强组织领导,党委政府一起抓,把种业振兴列入地方党委政府重要督导考核事项,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体系。要强化基层种业管理队伍建设,有专门机构的要进一步配强力量,没有的要明确主责主抓机构,完善设施装备条件,落实必要的运行经费,有专门力量来抓种质资源普查保护、良种试验示范、检验检测和执法监管等工作。  二要建立工作推进机制。种业振兴涉及到多领域多部门。《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建立种业振兴行动部际工作协调机制,农业农村部将设立种业振兴办公室。各地也要建立党委政府领导下的部门工作协调机制,农业农村部门牵头抓总,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跟踪调度落实进展,细化实化规划审批、用地保障、人才激励、执法监管等工作措施,协调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督促指导行动方案各项部署有力有序推进。  三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今年中央财政加大了制种大县奖励支持力度,新增种质资源普查保护、生产性能测定等经费,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印发了“十四五”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规划,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出台了投贷联动金融支持种业政策。国家还将启动实施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生物育种等重大项目。各地要在落实好这些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积极创设出台更多更有力度的政策举措,对地方品种资源保护开发、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企业主体培育、良种推广应用、种子储备救灾等方面给予持续稳定的财政支持,通过税费减免、贷款贴息等措施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吸引社会和金融资本参与。重庆、福建等地正在探索重大品种研发与推广后补助政策,对突破性绿色新品种和推广效益突出的品种给予一次性补助,其它地方也要积极探索,农业农村部将在总结地方经验的基础上,研究推动出台后补助政策。  四要做好宣传引导。《行动方案》公布以后,农业农村部将通过新闻发布会、专家访谈等方式进行全面解读。各地也要结合实际加强种业发展宣传,让公众更多关注和支持种业振兴。加强舆情跟踪和分析研判,对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及时回应,对不实报道、网络谣言及时澄清。要支持基层大胆创新探索,总结推广典型经验范例,为推进种业振兴营造良好氛围。  (内容系2021年8月27日在全国推进种业振兴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9-08
新华社北京9月7日电(记者 罗沙)最高人民法院7日发布第一批人民法院种业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典型案例,体现人民法院严厉打击种子套牌侵权行为的司法导向,传递加强种业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的强烈信号。新闻发布会现场  这批10个典型案例包括民事案件7件、行政案件1件、刑事案件2件。案件所涉的品种既包括玉米、水稻、小麦等主要农作物,又包括辣椒、梨树等经济作物。  据介绍,在这些案例中,人民法院切实加大种业知识产权侵权赔偿力度,依法保障种业创新者获得经济利益;依法加大刑事制裁力度,严惩涉种子犯罪行为;秉持有利于权利保护的司法理念,破解品种权侵权认定难问题;规范植物新品种申请行为,促进提高品种授权质量。  其中,人民法院严惩危害种业安全违法犯罪行为,保持对农资制假、售假犯罪的高压态势和打击力度。在酒泉某豫公司生产、销售伪劣产品案中,对未经品种登记进行加工、销售伪劣“豫椒王”辣椒种,给种植农户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行为,人民法院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判处有期徒刑11年,并处罚金123万元。  最高法知识产权法庭副庭长郃中林表示,人民法院将进一步加大种业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依法加大惩罚性赔偿适用力度,针对套牌侵权行为重拳出击,在法定幅度内从重判处惩罚性赔偿。严厉震慑危害种业安全违法犯罪行为,用好用足现行刑事法律制度,保持对农资制假、售假犯罪的高压态势和打击力度,营造不敢侵权、不愿侵权的法治环境。
新华社 | 分享: 2021-09-08
新华社北京9月7日电(记者 于文静)2021年中国农民丰收节金秋消费季活动7日在北京启动。  启动活动上,贵州剑河、湖南永顺、浙江象山等7县农民代表以视频形式感念党恩、共话丰收;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发布了产销对接倡议书,呼吁全社会共助产销对接、共推乡村振兴。现场还设置了乡村振兴促进法宣传展台、特色农产品展区等。  据了解,此次金秋消费季活动将持续3个月,以营销助农、消费惠农、品牌强农为重点,推动各类市场主体开展展示展销、直播带货、专场推介等营销促销活动,覆盖超过150个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涵盖60余万种农副产品,超30万商家参与。阿里巴巴、拼多多、京东、美团等电商平台以及批发市场、商超企业等将通过发放消费券、打折让利、流量倾斜等方式,吸引广大城乡居民购物过节。  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充分发挥丰收节的节庆效应,持续举办金秋消费季活动,组织多领域、多层次、多元化的产销对接和促消费活动,有利于帮助农民既丰收又增收。在各大电商、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等踊跃参与、大力支持和各地各部门积极组织、共同推进下,金秋消费季已经成为中国农民丰收节的响亮品牌。
新华社 | 分享: 2021-09-08
新华社北京9月2日电 《经济参考报》9月2日刊发记者李志勇采写的文章《种业高质量发展加速落实 各地具体行动方案密集出台》。文章称,全国推进种业振兴电视电话会议日前召开,强调围绕保障优良品种的自主可控,加快培育一批新的突破性优良品种,持续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攻关。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前提,种业高质量发展成为三农的焦点。近期,发改委、农业农村部、财政部等部门连续出台措施,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加速落地。各地也在加快出台各种规划方案,聚焦全面优化种业市场环境、加快现代化育种体系等方面,加快补齐种质资源保存能力不足、核心种质资源匮乏、重大品种创新滞后等短板。加大推进种业高质量发展力度  全国推进种业振兴电视电话会议强调,种子是农业生产的源头,近年来我国种业发展有了很大进步,但发展基础仍不牢固,推进种业振兴、保障种源自主可控十分重要和紧迫。  对此,中央和地方连续出台政策,不断加大推进种业高质量发展的力度。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近日联合印发了“十四五”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规划,对“十四五”期间我国种业基础设施建设布局的总体思路、框架体系、重点项目等作出了全面安排部署。  根据规划,到2025年,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将进一步完善,收集保存、鉴定评价、分发共享能力大幅度提高。同时,打造一批育种创新平台,建成一批现代化种养业良种生产基地,选育推广一批种养业新品种,形成保、育、测、繁分工合作、紧密衔接的现代种业发展格局,全面提升种业现代化水平。  不仅中央层面,各地近期也陆续出台政策,加大种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天津、安徽、甘肃、宁夏等地也都纷纷出台种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包括重点推进水果、牧草等种子资源研发和攻关,加大种质资源收集和保护力度,推进种业知识产权保护等。构建种业发展良好环境  种业处于农业整个产业链的源头,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标志性、先导性工程,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而要打好“种业翻身仗”,良好的发展环境是首要条件。  近日,种子法修正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审议,拟建立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从源头上解决种子同质化严重的问题。 当前,国内主要粮食作物品种中修饰性品种比较多,一些品种繁育停留在对主要推广品种和核心亲本的修饰改良上,导致品种遗传基础窄,审定品种多,但突破性品种少,难以适应加强植物新品种知识产权保护、激励育种原始创新、保障粮食安全的新形势。  为激励育种原始创新,从源头上解决种子同质化严重的问题,种子法修正草案拟建立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明确实质性派生品种可以申请植物新品种权,并可以获得授权。  据了解,目前我国主要农作物主导品种中70%以上是保护品种,良种对我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超过45%。没有严格的品种保护,就没有良种创新的好成果和连年丰收的好局面。  农业农村部与最高人民法院签署了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备忘录,从行政执法、司法保护、行业自律等环节完善保护体系,构建全链条保护格局,严厉打击侵害种业知识产权行为,鼓励支持原始创新。最高人民法院也加大种业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抓紧出台相关司法解释,明确司法裁判规则,依法惩治各类种业侵权行为,推动解决举证难、侵权赔偿额低等问题。  与此同时,农业农村部开展了为期三年的全国种业监管执法年活动,加大品种权保护力度,提高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开展非主要农作物登记品种清理,支持原始创新,严打种业领域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持久发力补短板强弱项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照新表示,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增强我国种业发展的竞争力,既需要通过增加投入,开展重大技术的联合攻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种业技术差距,更需要完善科研保障,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为种业长期持续发展奠定制度基础。  目前,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总体方案已确定,计划用3年时间全面完成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实现对全国2323个农业县(市、区)的全覆盖。第二轮畜禽遗传改良计划也已经启动,力争用15年左右的时间,提升我国畜禽遗传资源研发能力。  据了解,未来将着力夯实种质资源基础,全面摸清种质资源家底,加快培育一批新的突破性优良品种,持续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攻关。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培育壮大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现代种业企业,加快建立以种业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商业化育种体系,并切实提高种业基地建设水平,增强良种稳定供应能力。同时,全面优化种业市场环境,完善种业市场法律制度,加大市场监管处罚力度。
新华社 | 分享: 2021-09-08
(记者 李琭璐)近日,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部署,强化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投入保障,加快破解农村金融发展的痛点、难点和瓶颈制约,更好撬动和引导金融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农业农村部决定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开展2021年度金融支农创新试点。针对农村金融运行过程中地方反映较多、需求较为迫切的强化信息共享、提高农民获得感等问题,通过选取部分条件较好的地区进行先导性、创新性试验,探索丰富农业领域重大金融政策储备和工具箱,优化农村金融保险运行机制,夯实农村金融保险高质量发展基础,为更好满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求的多样化、多层次金融需求提供有力支撑。据了解,试点任务包括聚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体系建设和农业保险精准承保理赔,探索开展农村金融保险体制机制创新。其中,在探索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体系方面,支持金融机构与地方农业农村等相关部门加强合作,立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特点和金融监管要求,研究确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体系的核心评价指标,围绕主体评级、项目授信、风险管控等强化信息共享、建设信用体系、构建信贷模型,探索运用农业农村大数据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缺合格抵质押物、缺便捷信贷渠道,金融机构缺信用信息、缺评价体系等问题,强化评价成果转化运用,通过机制创新、信息共享、数据增信,提升金融服务的便利度和满意度。同时,注重推动农业保险精准承保理赔机制创新,支持保险机构与地方农业农村等相关部门加强合作,探索利用物联网、卫星遥感、人工智能、远程视频等科技手段,开展农业生产风险监测、灾损评估等相关工作,以此为基础创新农业保险查勘定损和承保理赔模式,建立完善涉农信息共享机制,加强涉农信息共享应用,提高农业保险定损理赔的精准性、及时性和便捷度。鼓励试点县区依法依规共享农村土地确权数据、流转数据和农业遥感数据,为农业保险精准承保理赔提供支持。据悉,金融支农创新试点将在全国范围选取,重点向工作基础好、创新意愿强、可以提供配套支持的地区倾斜。其中,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体系选取不超过4个县,重点支持政府协调力度较大、具备涉农信息共享条件、金融信贷与农业农村大数据结合运用较为紧密的地区;农业保险精准承保理赔机制创新,围绕三大粮食作物(水稻、玉米、小麦)和一个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选取不超过4个县,重点支持纳入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试点的地区。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9-06
●要学讲话、悟思想,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上下功夫  ●要守初心、担使命,在持续推动解决群众身边急难愁盼问题上下功夫  ●要敢担当、勇作为,在着力破解“硬骨头”问题上下功夫  ●要强组织、重合力,在推动实践活动出成果见实效上下功夫  新华社北京9月5日电 近日,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印发《关于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通知》,就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提出明确要求。  通知指出,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开展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部署要求,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深入了解群众需求,集中解决突出问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  通知强调,要以更加有力的举措解决群众身边各类急难愁盼问题,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取得新进展新成效。要学讲话、悟思想,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上下功夫,对照“九个必须”根本要求,充实完善重点民生项目清单,确保问题准、措施实、效果好,进一步提升为群众办实事的质量水平。要守初心、担使命,在持续推动解决群众身边急难愁盼问题上下功夫,聚焦助力乡村振兴、服务“一老一小”、帮扶生活困难群众、推动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抓住用好国庆节等重要时间节点,集中推出一批惠民利民的政策措施,让广大群众切身感受到实践活动效果。要敢担当、勇作为,在着力破解“硬骨头”问题上下功夫。对群众反映集中的共性需求和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发展亟待解决的痛点难点问题、长期未能解决的民生历史遗留问题,各级领导班子成员要带头领办,拿出实招硬招,争取在今年有所突破。要强组织、重合力,在推动实践活动出成果见实效上下功夫。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党支部与村(社区)党支部结对共建要真帮、真建、真解决问题,广大党员要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更好解决基层困难事、群众烦心事。  通知要求,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注意给基层减负,通过实践活动建强组织、锻炼党员、凝聚群众,不断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加强宣传引导,及时反映基层经验做法和实际成效,在全社会积极营造凝心聚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良好氛围。
新华社 | 分享: 2021-09-06
农业农村节能降碳是农业绿色发展、乡村生态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十三五”以来,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聚焦农村生物质能开发利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等重点工作,深入推进农业农村节能降碳,取得显著成效。  一、推动农村生物质能开发利用  农村沼气基本形成“上游原料收集—中游沼气生产—终端产品应用”的产业链条,全国大型沼气工程保有量达到7395处,年产气14亿立方米。建设万吨级生物质成型燃料生产示范基地,形成一批生物质锅炉生产安装、成型燃料供应和热力服务的市场主体。推动清洁采暖炉具热效率超过80%,颗粒物、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排放指标达到《清洁采暖炉具技术条件》1级指标要求。形成秸秆打捆直燃、沼气集中供气、生物天然气分布式门站等市场化运营机制,为农村地区提供清洁用能。据统计,2020年全国生物质发电替代约7000万吨标准煤,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1.5亿吨、二氧化硫570万吨、氮氧化物300万吨。  二、推动化肥减量增效  制定实施《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在300个县开展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在233个重点县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重点推广智能配肥、侧深施肥、种肥同播、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同时加大微生物肥、缓释肥、水溶肥等新型肥料推广应用。2020年,有机肥施用面积超过5.5亿亩次、测土配方施肥19.3亿亩次、机械施肥超过7亿亩次、水肥一体化1.4亿亩次、配方肥占三大粮食作物施用总量的60%以上。  三、推动农药减量控害  印发实施《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将农药减量控害的主要任务细化到重点区域和主要作物。大力推进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在600个县建设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示范基地,在150个县开展果菜茶全程绿色防控试点,重点推广生物防治、理化诱控、科学用药等绿色防控技术。2020年,全国绿色防控面积近10亿亩,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9.3万个,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41.5%。  四、推动秸秆综合利用  因地制宜推进秸秆覆盖还田、翻埋还田、碎混还田和有机肥还田等技术,年度秸秆还田量达到5.8亿吨,有力推动了土壤增碳和耕地质量提升。大力推广秸秆固化成型燃料、打捆直燃、沼气/生物天然气、热解气化等技术,全国秸秆燃料化年利用量5700万吨,相当于替代2850万吨标准煤,可减排二氧化碳7100万吨。截至2020年底,全国秸秆总量8.56亿吨,可收集量7.22亿吨,已利用量6.33亿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超过87%,形成了农用为主、多元为辅的发展格局。  五、推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  推动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意见》和《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构建资源化利用长效机制。总结推广9种粪污处理技术模式,开展多种形式试点示范。截至2020年底,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6%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7%以上,大型畜禽规模养殖场实现配套粪污处理设施全覆盖。  六、推动农机节能减排  大力推广节能低耗农机装备,积极推动拖拉机配备动力换挡变速箱、负荷传感式液压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等装置,有效改善了大中型拖拉机的油耗、牵引效率和作业精度。积极推进农机报废并更新,印发《农业机械报废更新补贴实施指导意见》,进一步加大耗能高、损失大、污染重的老旧农机淘汰力度。  七、推动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印发《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改革方案》《关于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指导意见》《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工程建设规划》等文件,强化对生态循环农业的政策指引。2016年以来,在全国建设了80多个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制订《生态农场评价技术规范》,推动在长三角地区先期开展一批生态农场评价试点。  据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资料整理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9-03
 (记者 孙眉)“吃”掉秸秆、垃圾、粪污等农业废弃物,“吐”出绿色生态新能源。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农村能源主动融入现代农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中,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新贡献。  有统计显示,我国农业农村温室气体综合排放量占全国排放总量的15%左右,实现农业农村低碳发展,推动农村能源低碳转型,对于落实我国“双碳”目标意义重大。农村能源低碳转型应该怎么“转”?在8月23日至29日的全国节能宣传周期间,这一话题引发专家热议。  可再生能源迎来发展机遇  “全国碳达峰、碳中和最大的难点在化石能源,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很大的潜力在可再生能源。”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长李波说。  农村能源是农业农村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业生产和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能源保障,其绿色低碳发展主要依托能源效率提升与低碳能源替代两个路径,需要从供给侧和用户侧两个角度去落实实施。近年来,在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和社会大众的共同努力和参与下,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各地发挥可再生能源在解决农村地区清洁用气、供暖、用电等方面的多种功能,大力推进沼气生物天然气、秸秆清洁供暖供热、热解燃气、炭基功能性材料等高值化产品的规模化应用,把可再生能源产业培育成农村产业升级新的经济增长点。  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系统性变革,将给我国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能源结构带来重大变化,为我国农村地区的能源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与环境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卫权表示,在农村地区发展可再生能源,可以实现多赢:一是为我国农村地区提供清洁能源,实现能源的清洁化;二是减少农村地区的温室气体排放,实现农村地区低碳化发展;三是促进就业为农民增加收入,为共同富裕和美丽乡村做出贡献。  当前农村进入了建设美丽乡村、实施乡村振兴的新时代,农村能源建设肩负的任务已不只是单一的农村用能问题,而是在发展绿色循环农业、综合利用农作物废弃物、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等方面担负了更多的责任和使命。  打造农村能源互联互济生态圈  我国农村不同地区气候条件、能源资源禀赋、能源供应和消费现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情况不同,生活习惯和住宅类型不尽相同。如何根据当地资源条件和生活习惯,因地制宜推广应用不同的能源技术,是农村能源转型发展的关键。  从节能降碳这个角度,现在农村有一部分还在用散煤取暖,发展一些洁净的新能源替代散煤正当时,要用现代化的手段把生物质能利用起来。例如,要充分发挥沼气在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方面的重要功能,盘活改造现有户用沼气设施和中小型沼气工程,推动解决城乡环境卫生问题,为农村居民炊事和北方冬季清洁取暖提供绿色燃气,为农业农村减排做出贡献。  太阳能是可再生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次投入和设备后期维护费用以外,后期能源的使用是免费的。当前新农村建设中采用“太阳能+”方式,协同光伏、空气能、生物质能、跨季节储能等清洁能源,协同电能及天然气,形成清洁能源多能互补联供系统,可以实现冬季采暖、夏季制冷、全年供应热水和电力。  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研究员王久臣认为,用双碳战略思想、现代能源技术,引领零碳村镇建设,通过采用先进的节能、储能技术和能源综合管理模式,实现区域绿色能源的充分可持续供给,达成区域内碳的零排放目标。同时要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建立区域能源综合控制中心和服务平台,横向实现“电、热、冷、气、水”能源多品种之间和纵向实现“源、网、荷、储”能源多供给环节之间的协同以及能源生产与消费之间的互动。从而实现多种能源互联互济、源网荷储深度融合,实现清洁低碳、安全可靠、智慧灵活、经济高效的目标。  为促进农业农村生产生活节能降碳,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还计划于明年3月在天津召开以“农村能源新生态 低碳发展新格局”为主题的中国农村能源低碳发展大会,聚焦农业农村生产生活节能降碳和农村能源开发利用,荟萃各方人士,围绕农村能源体系建设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进行研讨交流,为实现农村能源低碳发展建言献策,为助力农村实现双碳目标贡献智慧。  生物质能有望成为碳中和利器  目前,生物质能在我国可再生能源消费总量中占比不到10%。当前的“小产业”若政策得当,方向正确,未来则是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巨人”。每年若对城乡各类有机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将对我国环境、能源和粮食安全发挥巨大作用。  “农村能源低碳转型要结合农村自身特点,充分利用农村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关键是要做好生物质能源化的清洁利用,要找到可实现低碳、高效燃烧以及清洁排放的生物质技术和商业模式,从而推动农村能源系统从高碳向低碳转变。”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能源经济室主任朱彤说。  生物质能集化学态能、作为燃料的可再生能源、能够取代化石能源的可再生能源于一体。兼具绿色、低碳、清洁、可再生等特点,在广大农村地区具有分布广、供应稳定的优势,既能让农村垃圾变废为宝,又能节能降碳,综合效益显著。以沼气应用为例,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首席专家李景明算了一笔账:我国畜禽粪污每年产生量大约30亿吨,农作物秸秆则为8亿多吨,按照原料可获得性和用途可行性研究与分析,畜禽粪污的80%和农作物秸秆的25%可用来作为沼气厌氧消化原料,每年可产生沼气的潜力约1500亿立方米,可替代1.1亿吨标煤的化石能源;可实现温室气体减排近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  近年来,北方农村地区生物质清洁取暖大有可为。我国目前生物质清洁供暖已经初见成效,形成了秸秆打捆直燃集中供暖供热、生物质成型燃料+专用锅炉集中供暖供热、生物质成型燃料+清洁炉具分散炊事取暖三种主要模式的清洁供暖路径,并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北等地进行了大规模推广。据检测,生物质集中供热工程环保监测指标低于《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14)。与燃煤相比,二氧化硫排放减少90%以上,二氧化碳实现了零排放。生物质供暖运行成本低于电采暖与天然气采暖。  在全球碳中和大背景下,在农村地区推广生物质清洁供暖,预期减排十分显著,并且拥有较强的经济适应性,有助于推动我国农村地区节能减排与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9-03
(记者 孙眉)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的重要指示精神,8月30日,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召开视频会议,全面部署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共建工作。  会议指出,开展先行县共建工作主要是探索农业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新机制新模式,在实践中明确农业科技现代化的内涵、外延、标志和特征,明确“藏粮于技”的四梁八柱,回答好“什么是农业科技现代化”这个重大命题,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和源源不断的新动能。县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单元,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战场,在全国共建一批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就是要走出一条县域创新驱动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会议强调,推进先行县共建工作,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是基础,对口技术单位主动支撑、积极行动是关键,部省联络的协同支持是保障。抓好共建工作要防止短期化、项目化、单一化和平常化“四个倾向”,建立有共建规划引领、有优质主体带动、有专门团队推进、有专家团队联合支撑、有考核激励机制的“五有标准”。共建工作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要努力构建运转高效支撑有力的组织保障机制。  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农村部门代表,72个共建先行县有关负责人,62个对口技术单位、农业农村部部属有关单位负责人参加会议。安徽省庐江县人民政府、河南省邓州市人民政府、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山西省农业农村厅、湖北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作了交流发言。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负责人参加会议并讲话。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9-03
重点围绕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进行探索新华社北京9月1日电 农业农村部8月31日表示,下一步将组织和指导各地有序开展新一轮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重点围绕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进行探索。同时,坚决守住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的底线。据介绍,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事关农民切身利益,事关农村社会稳定和发展大局,是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2015年以来,全国33个县(市、区)开展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围绕保障农户住有所居、建立宅基地有偿使用和退出机制、下放宅基地审批权限、完善宅基地管理制度等进行了探索并取得明显成效。  2020年6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方案》。2020年9月,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在北京召开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电视电话会议,探索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和退出机制等。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完善宅基地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陆续对农民住宅建设用地从空间规划、用地指标、耕地占补平衡、申请审批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增加了宅基地户有所居、允许进城落户的农村村民有偿退出宅基地、下放宅基地审批权限等政策。另外,结合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村庄规划编制、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工作,探索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的有效途径和政策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为激发乡村发展活力、促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农业农村部表示,未来,将继续探索完善宅基地退出和使用等制度的方法路径,指导各地因地制宜完善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政策,做好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工作,坚决遏制新增农村乱占耕地建房行为,分类分步处置存量问题。  同时,鼓励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依规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发展符合乡村特点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探索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实施的规范化管理办法,推动建立以维护农民权益和促进乡村振兴为导向的利益分配机制。
新华社 | 分享: 2021-09-03
(盘和林)用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一直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政府工作报告和“十四五”规划中,均提出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用数字技术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  早在2018年1月2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做好整体规划设计,加快农村地区宽带网络和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覆盖步伐,开发适应“三农”特点的信息技术、产品、应用和服务,推动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应用普及,弥合城乡数字鸿沟。这开启了数字乡村建设的序幕。之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等一系列文件更是进一步对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进行了具体部署。在国家战略的推动下,各地纷纷相继出台数字乡村发展政策文件,统筹推进,多点开花的数字乡村振兴的政策格局正在逐步形成。资料图片  数字乡村四步走,循序渐进步步为营  第一步是到2020年,数字乡村建设取得初步成就。在这一阶段,笔者认为关键词是“基础”。简单而言,在这个阶段中,重要的任务是让数字经济在乡村中“从无到有”,具体主要体现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和相关数字服务的普及。一系列的数字技术都需要相关新基建的扶持,比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都需要互联网覆盖率的全面提升,一系列机械化、智能化生产也需要充足的电力供应和传感器体系,基建的完善度是未来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客观基础。这一阶段通常成果比较明显,也更容易量化衡量,一般速度较快,成果较多。  第二步是到2025年,数字乡村建设要取得一定的重要进展。该阶段笔者设置的关键词是“产业”。如果说第一阶段是在打基础,那么从第二阶段开始,就是在逐步建立数字乡村的上层建筑。农业生产是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农村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场域,数字乡村振兴必须要从数字与农业的结合入手,实现农业的数字化转型,并从农业出发辐射和衍生其他相关产业,在产业层面广泛融合,多元发展;在地理层面连点成片,形成集聚效应。数字经济赋能乡村建设,要在乡村互联网和基础设施充分普及的基础上,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用数字经济孵化新农业业态,调动农业生产积极性,依托农产品和区域特点,打造乡村品牌,形成具有全国甚至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带,以数字促生产,以生产促发展。  第三步是到2035年,数字乡村建设取得长足进展。该阶段的关键词是“服务”。当基础设施已经基本完善,乡村相关产业也均完成数字化转型升级,此时的工作重点就在于促进城乡基本功能公共服务的实现,这同样还需要配合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在数字化技术的帮助下实现现代化、智能化,一个真正宜居、发达的美丽乡村蓝图才得以呈现在人们面前。生产服务化是当前产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农村作为将这一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的场景,农业生产服务化变得更加的必要,之后以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特点为基础,借助移动终端和数字化技术实现乡村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比如打造乡村治理平台,乡村事务平台,让农民参与居民自治体系,便捷化新农合等一系列办事程序等等。  最后一步就是到21世纪中叶,在我国迈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的同时,数字乡村全面建成,农业生产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农村生态化建设取得突出成就,农民收入水平达到较高水平,城乡之间生活品质、公共服务水平、收入水平等存在的鸿沟被逐步抹平。  我国正处于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关键衔接处  当前我国在农村基建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数据显示,当前全国行政村通光纤和通4G的比例超过98%,农村宽带接入用户数已经达到1.42亿户,许多乡村均建立了自己的物流站点,乡村物流网开始渐渐成型。在农村基建不断完善的条件下,我们也积极探索在数字产业方面取得突破,许多地区积极拥抱电商等新兴模式,实现农业生产数字化、农业管理数字化、农业销售数字化。  现存的许多数字乡村衡量机制仍然是以更容易量化的基础设施为依据,这种方式的确在数字乡村的第一阶段建设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在中央出台战略文件之后,各地纷纷开始吹响数字乡村振兴的号角,通过给下级单位设定考核指标,下级单位有方向可循,有目标可追,因而上下一心共同加紧推进农村新基建进程,促成了当前农村基建较好的局面。  然而,当数字乡村振兴逐步走到第二阶段,现存的第一阶段评估方式就稍显“表面功夫”,如何进一步利用好这些建设完成的基础设施,如何更好地发挥基建为数字化提供的支撑作用,如何做好数字化赋能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的工作是从“表面功夫”向纵深推进的关键。笔者与政府相关部门和业内人士进行了一些交流和调研,发现一些乡村管理机构的思想认识仍然还停留在数字经济就是建几个快递站,修几个信号塔的层面,其实,建设数字农村,绝不是这么简单的事情。  数字乡村建设向纵深推进,笔者认为首要任务就是要从顶层设计开始,从一体化管理出发,从思想出发。相关管理部门和乡村治理部门要转变原有的政绩思想和成果思想,要不拘泥于客观上的基建建设,更要深入贯彻落实数字经济与产业的融合,让数字技术走入农民生活,走进农业生产。  数字经济需要一个完整多元的生态作为支撑,而在农村实现数字生态“从无到有,从有到精”是一个长期、深入的过程,一蹴而就只是一个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短期办法,管理者一定要将眼光放长远,要敢于做成果回报时间长,但正外部性巨大的工作。同时,对于数字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要有顶层设计意识,对于数字经济与产业的融合要有全局观,针对临近的乡村要根据各自比较优势形成产业互补、协同创新的合力,优化资源配置,做好科学合理的规划。  融合生产,从多个环节重塑农业  那么,在此之后,数字乡村振兴工作就要将这些科学合理的规划落地实施,充分发挥基础设施的作用,借助数字化手段推动农业农村生产的转型升级。  一直以来,笔者都在强调,数字经济最大的魅力是融合,而真正借助数字经济为乡村振兴赋能需要做的事情,是要让数字技术与实体生产相融合,与现实产品相融合,与农民需求相融合。  先说农业生产,数字化农业生产需要对土地等资源实现一定的整合,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规模经济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积极探索与当地企业的合作,研讨出与农民诉求和企业发展目标相一致的合作方案,共同推进农业生产的数字化进程。比如河南伊川县的岭上硒薯产业就是将许多村镇的土地统筹管理,规模化种植,借助数字化的管理体系提高了红薯的生产效率,树立产品形象,打造产品品牌,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除了田间地头的生产,还有销售物流网络的建立。笔者发现,目前许多乡村的数字农业建设仍然还是停留在对传统模式的改良,还没有真正走上数字经济的道路。笔者调查了一些地区的农业特色淘宝店,许多地方店铺虽然产品种类多,但只有一张图片介绍,缺少借助数字化手段让消费者了解产品生产的一系列流程和产品的优势。而且,笔者与一些政府管理人员交流发现,目前许多村镇虽然在建数字乡村,然而他们的农产品仍然是传统的经销商渠道模式,而缺少电商到户,产品直抵消费者的数字化网络,这一点我们需要借鉴阿里巴巴的“热土计划”,让企业和数字化模式真正走进农村,彻底改变农业生产和销售的传统模式。  同时,在建设数字乡村过程中,虽然我们的重点在农业生产,但也不能“画地为牢”,将眼光仅仅限制在农业这一块,融合的含义不仅仅是数字与实体的融合,还有不同产业间的融合,不同主体间的融合。比如要积极尝试设立数字化生态基地,将旅游业和农产品种植业联系在一起,探索建立乡村产业带和产业中心,将农产品种植和食品药品深加工行业联系在一起,拉长产品价值链,提高附加值等等。  综上,笔者以为,当前我国的数字乡村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这些更多的是停留在完善基础设施的方面,要想进一步发挥数字经济的作用,要想进一步实现农业数字化和农村现代化,就需要基于“表面功夫”而进一步纵深推进数字经济建设,包括管理层面的转变思想、顶层设计;还有农业生产方面的智能化生产、数字化产品网络、信息化宣传渠道等;再就是农业与其他产业的有机融合等。数字乡村振兴不是一锤子买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不断推进的工作,需要各部门、各组织、各个体有耐心、有毅力地去下功夫,敢于突破,勇于创新,不仅仅做表面功夫,更要把工作做实,做深。  (作者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9-02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