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记者 杨梦帆)近日,记者从财政部获悉,为加强农村环境整治资金使用管理,财政部于近日制定并印发《农村环境整治资金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办法》明确,整治资金支持范围包括以下事项:(一)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二)农村生活污水、黑臭水体治理;(三)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和水源涵养;(四)其他需要支持的事项。用于农村环境整治工作能力建设方面的资金不得纳入整治资金支持范围。  据介绍,整治资金实施期限至2025年,期满后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有关规定及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形势的需要评估确定是否继续实施和延续期限。整治资金由财政部会同生态环境部管理。财政部负责制定资金分配标准、审核整治资金分配建议方案、编制整治资金预算草案并下达预算,组织实施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加强资金使用管理监督,指导地方预算管理等工作。生态环境部负责指导实施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研究提出工作任务及资金分配建议方案,组织开展农村环境整治项目储备,开展日常监管和评估,推动开展整治资金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指导地方做好预算绩效管理等工作。  《办法》要求,各省应当按照国家关于过渡期内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要求和中央文件精神,管好用好整治资金,加强对脱贫县和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支持力度。安排给脱贫县的整治资金使用管理,按照财政部等11部门《关于继续支持脱贫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工作的通知》(财农〔2021〕22号)有关规定执行。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7-19
(记者 刘一明 见习记者 杨惠)近日,农业农村部、市场监管总局、公安部等七部门在全国联合开展食用农产品“治违禁 控药残 促提升”三年行动。针对禁限用农药、食品动物禁止使用的药品及其他化合物、产蛋期不得使用兽药、停用兽药使用问题以及常规农兽药残留超标问题,全国集中治理11个问题突出品种。  生产方式进一步转型升级,兽药使用更加科学合理是大势所趋。与此同时,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对兽药的不当认识:认为用了兽药肉品就不安全了,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推进养殖业绿色发展,就不应该使用兽药。个别自媒体也推波助澜,致使人们“谈药色变”。为引导人们科学合理认识兽药,就当前社会上的一些误解和质疑,记者向业内权威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院长、教授沈建忠进行了求证。  焦点一:用了兽药就不是绿色养殖吗?并不是!  在养殖过程中,兽药的作用主要是预防、治疗、诊断动物疾病或者有目的地调节动物生理机能。  沈建忠告诉记者:“动物和人一样。人不能保证一辈子不生病,人生病了要用药来治疗。动物在它的生长过程中也会生病,用药才能让动物尽快恢复健康。养殖畜禽不用兽药是不可能的,现在有些人认为不用兽药是绿色养殖,这是错误的观念。我们应该倡导的是科学合理地使用兽药,而非不用兽药。”  他说,畜禽得了一些严重的疾病,不用药治疗很容易死亡。还有的畜禽得了一些急性病,不加以治疗,慢慢拖着就会变成慢性病,反而影响了最后产出肉的品质,我们最后就会吃到不健康的肉,这样反而更不安全。  对于大众最关心的兽用抗菌药,沈建忠向记者介绍,对于细菌引起的感染,抗菌药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抗菌药=抗生素+合成的抗菌化合物。抗生素是将细菌培养发酵后提取出的抗菌物质,比如我们经常听到的青霉素、红霉素都属于抗生素。而合成的抗菌化合物不是由细菌培养产生,而是通过化学手段合成,比如沙星类药物。“大肠杆菌感染会导致猪的腹泻,沙门氏菌感染会导致鸡的白痢病,抗菌药物在养殖中用来治疗动物由细菌感染引发的疾病。”  对于兽药减量与畜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关系,沈建忠认为,兽药乱用、滥用肯定不符合畜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要求,但是畜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不等于不使用兽药,想要做到畜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一定要科学减量用药、合理用药,要通过提升养殖水平、饲养管理水平和诊疗水平等多种方式,来减少兽药使用,保障动物的健康生长,达到畜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要求。  焦点二:目前,我国实施促生长类药物饲料添加剂退出、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等,减量化等于“零使用”吗?并不是!  “我国实施促生长类药物饲料添加剂退出,主要指的是具有促生长作用的抗菌类药物。”沈建忠对记者说。  据他介绍,长期以来,很多中小养殖户不考虑畜禽是否得了病、是否需要用药,而是习惯性地将抗菌药当作添加剂放在饲料里,长期低剂量地给畜禽饲喂。过量地、不科学地在饲料中添加抗菌药,不仅会造成饲料成本的极大提高,更严重的是,这种饲喂方式产生的副作用对人类和畜禽的健康都有害。  一方面,长期在饲料中添加抗菌药,会使畜禽体内出现一些耐药细菌,人类长期食用这种有安全风险的动物产品,耐药细菌可能会通过食物链传给人,人的肠道微生物也可能产生耐药性。同时,畜禽体内的耐药细菌可以和其他肠道菌群一起通过排泄物传递到外部环境中,人在接触后也有健康风险。  另一方面,动物身上产生细菌耐药性也会影响动物本身的健康。动物真正因细菌感染引发疾病时,使用抗菌药就很难达到治疗效果。  “停用促生长用抗菌药物饲料添加剂,是我国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的重要措施之一。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对于养殖业来说,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不等于零使用。”沈建忠告诉记者,治疗动物的细菌性感染,目前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依然是使用抗菌药。只要科学使用兽用抗菌药,检测残留量符合国家标准,对人的健康就是无害的。  在我国目前的养殖水平和条件下,完全不使用抗菌药物的无抗养殖还是不现实的,新研发的替抗产品也只能替代一部分抗菌药,即便放眼全球,养殖水平很高的发达国家也还没实现无抗养殖。如果畜禽细菌感染,却不使用抗菌药进行治疗,最后变成了病肉,反而会影响食品安全。  那么,如何实现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  想要实现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沈建忠认为,并非是单一环节少用抗菌药或寻找替代品,而是需要通过一个综合的工程来实现。  首先要改善养殖条件,提高饲养管理水平。畜禽的生活环境干净整洁,喝的水、吃的料没有细菌污染,从原来的散养、个体养殖到现在的规模化养殖、智慧养殖,提升饲养条件、饲养环境和管理水平,减少动物患病机会,从而减少兽药使用量。  其次,要加强兽医队伍建设,提高动物疾病的诊疗水平,通过专业的诊疗,做到对症用药、科学用药、精准用药。这样能有效减少养殖户因“病急乱投医”而过量使用兽用抗菌药。  另外,国家应进一步加大力度打击非法用药,有些小养殖场为了降低成本,私自通过一些途径购买抗菌的原料药,掺到饲料里长期喂食畜禽。如果不严厉打击这种行为,我国的减量化行动收效可能会大幅降低。  最后,研发出精确性更高、质量更好的兽药产品,同时,鼓励科研开发替抗产品,让新研发的替抗产品替代一部分兽用抗菌药物。  “兽药使用量减少,畜禽产量增高”是畜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沈建忠认为,“用药少、产得多”需要养殖业和兽药产业以及兽医等多方共同努力。  焦点三:有人认为养殖过程使用了兽药的肉品就不安全,是这样吗?并不是!  国家对兽药安全使用有严格的监管体系,兽药的用药剂量、休药期、用药后屠宰等都有相关的法规文件进行管控。  据了解,国家相关部门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兽药管理条例》《2021年兽药残留监控和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计划》等政策法规、通知公文,全方位监管兽药生产、使用等环节,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不定时对市场中的畜禽产品进行兽药残留抽查。  “排除剂量谈安全是没有根据的。目前大众对于药物残留存在普遍的认识误区,‘只要有药物残留,肉品就是不安全的’这种看法是错误的。食品中药物残留是有安全限量的,残留量低于安全限量的食品,公众可以放心食用,因为这是科学家们经过多次实验得出的安全数据,国家十分重视,我们也一定会保障食品安全。”沈建忠说。  记者从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了解到,2020年共完成畜禽产品兽药残留检测6683批,合格6649批,样品合格率99.49%。  沈建忠认为,畜禽产品兽药残留超标说明在兽药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不规范问题,要避免兽药残留超标,要从源头也就是养殖环节进行避免,通过合理用药、严格遵守休药期等方式控制兽药残留量。确保食品中兽药无残留,还要相关部门严厉打击非法使用兽药、滥用兽药的行为,从源头上切断兽药残留的来源。多措并举,确保老百姓吃到放心肉、安全肉。  焦点四:饲料“禁抗”后,一些抗球虫的兽药被保留可长期在商品饲料添加,这是必要的吗?很必要!  球虫病是一种发病率高、致死率高的疾病,主要在鸡、犊牛、仔猪、兔等畜禽中发生,目前动物球虫病发病后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所以为了预防球虫病,一些抗球虫的兽药被保留可长期在商品饲料添加,通过经常性持续性的饲料投喂,能够起到预防效果。  沈建忠介绍,目前畜禽预防或治疗寄生虫病主要通过两种给药方式,一种是将如抗球虫类兽药作为饲料添加剂添加在饲料中,长期用药;另一种是用药片、药剂等短期用药。  “长期使用驱虫药也会使寄生虫产生一定的耐药性,所以除非球虫病等必须要通过饲料添加长期预防的疾病外,其他寄生虫病预防建议使用短期给药方式,避免寄生虫产生耐药性,对人类健康安全造成威胁。”沈建忠说。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7-19
新华社重庆7月18日电(记者 李松 柯高阳)记者18日从重庆市水利局获悉,14日以来,四川盆地西北部、西南部降下大到暴雨。受强降雨影响,嘉陵江、涪江洪水来势凶猛。重庆、四川科学调度流域水库群,全力应对嘉陵江、涪江洪水。  据介绍,为应对此轮嘉陵江、涪江洪水,重庆、四川防汛部门实时共享雨情水情,并开展远程会商协调联动。四川遂宁市水利局将其境内涪江三星水电站调度方案通报重庆潼南区,潼南区计算分析调度方案可能造成潼南城区超过保证水位1.5米。重庆市水利局远程会商四川省水利厅和遂宁市水利局,决定将三星水电站调度方案的最大下泄流量不超过1.3万立方米/秒,调整为不超过1.1万立方米/秒。  同时,科学开展流域水库群联合调度。四川调度嘉陵江干流亭子口水库、涪江上游武都水库等,尽力拦洪削峰。重庆调度潼南区航电枢纽工程敞泄,以减少电站尾水对潼南城区水位的顶托。在洪水过程中,重庆又及时调度嘉陵江草街水电站拦蓄洪水,降低下游重庆北碚城区及沙坪坝区磁器口洪水位。  截至18日8时,此轮嘉陵江、涪江洪水通过川渝两地,重庆涪江沿线潼南、铜梁及嘉陵江沿线合川、北碚、沙坪坝等主要站点未超警。由于三星水电站有序削峰,减少下泄流量,使重庆潼南城区涪江实际最高水位较预计水位约低3米左右,减轻了灾害损失。
新华社 | 分享: 2021-07-19
(记者 李锐)为切实做好“十四五”时期农村金融服务工作,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持续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能力和水平,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财政部、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局于近日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提出,金融机构要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大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金融资源倾斜、强化对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融资保障、建立健全种业发展融资支持体系、支持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增加对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的资金投入、研究支持乡村建设行动的有效模式、做好城乡融合发展的综合金融服务等八个重点领域,加大金融资源投入。  《意见》对原金融精准扶贫产品和金融支农产品、民生领域贷款产品等进行整合优化,以小额信用贷款、产业带动贷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民生领域贷款、农村资产抵押质押贷款、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保险产品等十类金融产品为重点,充分发挥信贷、债券、股权、期货、保险等金融子市场合力,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意见》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提升服务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改进内部资源配置和政策安排、强化金融科技赋能。同时,将通过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推动储蓄国债下乡、开展金融知识宣传教育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持续完善农村基础金融服务,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并通过资金支持、财税奖补和风险分担、考核评价和监管约束等措施,强化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激励约束。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7-16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评论员      当前,在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农业社会化服务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甫一出现,就以朝气蓬勃的活力,在中华大地广袤田野上迅速铺开,逐步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为进一步指导推动好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业农村部近日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指导意见》,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  强大的生命力在于其适应我国的国情农情。大国小农是我国农业发展需要长期面对的基本现实。据统计,全国小农户数量约有2.03亿,占各类农业经营户总数的98.1%,经营耕地面积约占耕地总面积的70%。在很长一段时期,我国农业生产仍将以小农户为主。这决定了我国不可能在短期内通过流转土地搞大规模集中经营。如何在分散的小农经营基础上发展现代农业大生产,社会化服务是被实践证明最有效、最现实的路径。农业社会化服务已成为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这是农民的选择,实践的必然。  强大的生命力在于其无可比拟的优势。帮农民之不能——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农村人口大量转移进城,村里大多是留守老人和妇女,难以应对繁重的农事劳动,导致部分土地撂荒。农业社会化服务解决了“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的现实之问,不仅能帮农民种地,还能以其专业、高效、精准的服务种好地。解新型主体之困——以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为代表的新型经营主体,是现代农业主战场上的骨干力量。然而,不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由于经营规模较大,亟须社会化服务的有力支撑,服务主体提供的专业化、规模化服务,能够帮助新型经营主体弥补自身不足,增强对抗自然灾害、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强大的生命力在于其引领着现代农业的方向。在产前环节,通过服务主体统一购置农资装备等,降低农业物化成本。在产中环节,社会化服务集成应用先进技术装备,实现集中连片标准化生产,促进农业技术推广落地,摆脱传统生产方式。在产后环节,通过烘干仓储、冷链物流、产品销售等服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经营效益。总之,农业社会化服务,可以将现代生产要素有效导入农业生产全过程,更好地引领小农户进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已成为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基本途径和主要机制。  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契合我国国情农情、具有深厚群众基础和丰富实践效果的现实选择,是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路径选择,是遵循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规律的战略选择。与此同时,农业社会化服务还存在着规模不大、领域不宽、质量不高等问题,有待进一步引导和推动。  坚持市场导向是基础。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唯有形成完善的市场机制,才能行稳致远。同时,政府要发挥好引导、推动、扶持作用,综合运用政策手段对市场机制形成必要补充,让社会化服务始终沿着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走,始终惠及亿万小农户。  尊重基层创造是关键。实践中农业社会化服务涌现出很多成功的模式和路径,要及时总结有价值的基层探索,形成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模式。鼓励服务主体多元化发展,提供多层次、多类型的专业化服务,不断延伸服务链条,拓宽服务领域,努力把农业服务业打造成为具有竞争力的现代农业大产业。  提升科技水平是支撑。充分发挥农业社会化服务在集成推广应用先进适用品种、技术和现代物质装备中的优势,鼓励服务主体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推动农业生产向信息化、智能化转型升级,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推进资源整合是手段。要盘活利用好存量设施、装备、技术、人才及各类主体,探索建设多种类型的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围绕农业全产业链提供生产经营综合解决方案,在更大范围实现资源共享、优化整合、高效利用。  路径已明,奋斗在途。要抓住当前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的大好机遇,锚定目标,乘势而上,再助一把力、再添一柴薪,让农业社会化服务铺就我国农业通向现代化的坦途。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7-16
——农业农村部总畜牧师、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司长张天佐就《关于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指导意见》答记者问  (记者 孙莹)近日,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农业农村部总畜牧师、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司长张天佐就《意见》相关情况回答记者提问。  问:《意见》出台的背景是什么?是基于什么考虑?  答:大国小农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情。当前,全国小农户数量约占各类农业经营户总数的98%,经营耕地面积约占耕地总面积的近七成。人均一亩三分地、户均不过十亩田的小农生产方式,是我国农业发展需要长期面对的基本现实,农业在相当长时期仍将是我国几亿农民生存和就业的基础产业。  我国国情决定了我们不能学欧美的模式,短期内不应该、也不可能把农民的土地集中到少数主体手上搞大规模集中经营。同时也不可能走日韩高投入高成本、家家户户设施装备小而全的路子。现阶段,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把一家一户干不了、干不好、干起来不划算的生产环节集中起来,统一委托给服务主体去完成,将先进适用的品种、技术、装备、组织形式等现代生产要素有效导入农业,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  实际上,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过程,就是推广应用先进技术装备、改善资源要素投入结构的过程,也是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的过程。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实践表明,农户家庭经营加上完备的社会化服务,更符合我国的国情农情,更适合我国现代农业特别是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农业社会化服务已成为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基本途径和主要机制,成为发展农业生产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举措。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各级各部门深入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加强引导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在探索创新中蓬勃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规模不大、领域不宽、质量不高等不足,工作中还面临认识不够到位、思想不够统一的问题。为此,农业农村部研究制定《意见》,旨在明确发展的思路方向和目标任务,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为推动各地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提供指导。  问:当前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具备哪些有利条件?  答:随着我国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广大小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对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农业社会化服务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正处于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  第一,市场需求日益旺盛。当前,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兼业化现象日益凸显。要确保14亿多人口的农产品有效供给,解决好“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问题,迫切需要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满足多样化的生产服务需求,这为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第二,发展条件已经具备。经过多年的引导扶持,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技术力量、设施装备、服务主体等方面都已具备了有利条件。目前,全国已培育各类新型经营主体600多万家,具备一定规模的烘干、仓储、冷链等设施装备,社会上拥有大量的涉农专业人才。  第三,支持政策不断完善。2017年开始,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用于支持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同时,各级政府农业支持政策逐步从补主体、补装备、补技术,向补服务转变。这些措施有效扶持引导小农户接受社会化服务,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第四,模式探索富有成效。近年来,一些市场主体纷纷进入农业服务领域,在实践中探索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模式,为加快发展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提供了有益经验。  问: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的总体情况如何?  答:截至2020年底,全国各类社会化服务主体超过90万个,服务面积超过16亿亩次,其中服务粮食作物超过9亿亩次,服务带动小农户超过7000万户。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长足发展,为农业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突出亮点。  一是服务主体多元化发展。按照主体多元、形式多样、服务专业、竞争充分的要求,持续加大培育力度,引导专业服务公司、农民合作社、服务专业户等各类服务主体发挥各自功能,实现优势互补、竞相发展。在去年新冠肺炎疫情和今年春耕备耕、“三夏”生产期间,积极动员组织服务主体担当作为,及时为农户提供“保姆式”生产托管服务,减少了农民集中下地的风险,有力保障了春耕和“三夏”生产顺利开展。  二是服务机制创新完善。推动各地因地制宜发展多种形式的服务机制,探索出一大批行之有效的服务模式和组织形式。如黑龙江在全省推广“生产托管+金融保险+粮食银行”的“兰西模式”,广东探索发展“县级服务中心+乡镇托管员+村托管员”的三级服务协办体系。  三是行业发展逐步规范。推动各地强化行业指导,完善服务标准,开展试点示范,促进行业规范发展。如山西在全国率先发布《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规范》地方标准;河北评选100个省级示范托管服务组织和20个托管服务品牌,树立行业标杆;山东遴选23个县开展社会化服务规范化创新试点,示范推动区域服务市场规范运行。  问:为什么要加快培育多元服务主体?怎样进行培育?  答:目前,农业服务主体主要有专业服务公司、农民合作社、供销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服务专业户等类型,从实践看,这些主体各具优势、各有所长。要针对不同服务主体的特点,明确功能定位,加强分类指导,推动各尽其能、共同发展。专业服务公司和服务型农民合作社数量超过服务主体总数的1/3,服务能力较强,服务规模较大,服务小农户数量最多。要将这两类主体作为社会化服务的骨干力量,推进其专业化、规模化,不断拓展服务半径。开展社会化服务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数量占服务主体总数的近一成,大多以提供“居间”服务为主,要将其作为组织小农户接受社会化服务的重要力量,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服务专业户最贴近小农户,数量约占服务主体总数的一半,要将其作为重要补充力量,弥补其他服务主体的不足。供销、农垦、邮政等系统具有组织优势,要着力完善服务机制,增强服务能力。同时,要鼓励各类服务主体之间加强联合合作,推动服务主体与银行、保险、邮政等机构深度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问:《意见》提出要积极拓展服务领域,目前农业社会化服务有哪些重点领域?下一步向哪些领域拓展?  答: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当前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点领域主要在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作物。这些大宗农作物种植相对集中,生产设施装备相对成熟,但由于比较效益较低,导致生产主体积极性不高,因此对服务的需求更加迫切。近年来,农业农村部积极指导各地聚焦粮食生产关键薄弱环节,通过完善支持政策、强化项目推动、典型示范引领等一系列举措,不断加大对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的引导支持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据典型调查,通过服务主体集中采购生产资料、统一进行机械化作业、集成应用先进品种和技术、订单溢价收购农产品等服务,单季粮食作物生产亩均节本增效150元左右,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有效稳定了粮食等大宗农作物生产。随着农产品区域布局不断优化,一些经济作物、特色产品生产集中度逐步提高,为拓展服务领域创造了有利条件。  下一步,要把握趋势、因势利导,推动社会化服务范围从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作物向果菜茶等经济作物拓展,从种植业向养殖业等领域推进,从产中向产前、产后等环节及金融保险等配套服务延伸,不断提升社会化服务对农业全产业链及农林牧渔各产业的覆盖率和支撑作用。  问:《意见》指出要创新服务机制,在实践中农业社会化服务都有哪些有效的服务模式和组织形式?  答:近年来,各地立足不同产业、不同主体、不同环节的生产需要,积极引导和鼓励服务主体创新服务模式和组织形式,大力发展多层次、多类型的专业化服务,有效满足多样化服务需求。  一是创新多种服务模式。各地坚持需求导向,因地制宜发展单环节、多环节、全程生产托管等服务模式,让农民集中精力从事自己做得了、做得好的生产环节,把自己做不了、做不好、做了不划算的事交给服务主体去做,逐步转变小农户的生产经营方式,着力解决耕地撂荒和“谁来种地”的难题。  二是完善与其他主体的组织形式。各地大力推广“服务主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服务主体+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农户”等组织形式,以服务为纽带,促进各主体形成紧密联结、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如安徽在产粮大县依托村集体大力推进整村托管模式,山东推广“服务主体+小店长+小农户”模式等。  三是引导各类涉农组织向农业服务业延伸。各地鼓励农资企业、农业科技公司、互联网平台等各类涉农组织依托原有的技术、装备、渠道、市场、信息化等优势,采取“农资+服务”“科技+服务”“互联网+服务”等方式,积极向农业服务业拓展,开展农资供应、技术集成、农机作业、线上线下对接等综合农事服务,促进技物结合、技服结合。如供销社系统、中化农业等农资农化企业围绕农业全产业链,着力打造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提供农业生产经营综合解决方案,有效破解农业生产主体的共性难题。  问:《意见》在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方面明确了哪些政策?  答:根据当前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的实际情况,《意见》主要对现有政策举措进行了梳理,对各地的经验做法作了归纳提炼,进一步明确了财政、税收、金融、保险等方面的支持政策。需要强调的是,《意见》提出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实施好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支持政策,强化绩效评价,确保实施效果。自2017年开始,中央安排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财政专项,重点支持各类服务主体面向小农户和产粮大县,聚焦农业生产关键薄弱环节,开展以生产托管为主的社会化服务,有效解决了小农户和农业生产的难题,发挥了财政资金的示范引导作用。下一步,要按照中央要求,继续实施好这项财政政策,切实强化项目管理,确保财政资金充分发挥效用。同时,还要用好用足其他支持政策,落实好税收、金融、保险、设施用地等方面政策,有效解决服务主体的实际困难。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7-16
新华社北京 7 月 15 日电(记者 魏玉坤 邹多为)“十四五”开局之年经济半年报亮相!国家统计局15日发布数据,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5321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2.7%;两年平均增长5.3%,比一季度加快0.3个百分点,经济发展呈现稳中加固、稳中向好态势。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在当天举行的国新办发布会上说,上半年国民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18.3%,两年平均增长5.0%;二季度增长7.9%,两年平均增长5.5%。  生产需求继续回升。从生产来看,夏粮再获丰收,畜牧业生产稳定增长。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9%,两年平均增长7.0%,比一季度加快0.2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3%,比一季度提高 2.1 个百分点。  从需求来看,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1904亿元,同 比增长23.0%,两年平均增长4.4%,比一季度加快0.2个百分点;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55900亿元,同比增长12.6%,两年平均增长4.4%,其中,高技术产业投资、社会领域投资两年平均增速较高;货物进出口总额180651亿元,同比增长27.1%。  就业物价总体稳定。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69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63.5%;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5%。  居民收入继续增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缩小。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42元,同比名义增长12.6%,两年平均增长7.4%。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值2.61,比上年同期缩小0.07。  “但也要看到,全球疫情持续演变,外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国内经济恢复不均衡,巩固稳定恢复发展的基础仍需努力。”刘爱华说,下一步,要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改革开放,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新华社 | 分享: 2021-07-16
  (杨春 赵乃喜)今年4月,国家出台了《推进肉牛肉羊生产发展五年行动方案》,提出在2025年牛肉自给率保持85%左右。当前,中国牛肉供给呈紧平衡态势,2020年牛肉产量为672万吨,牛肉自给率约76%。要想助推肉牛产业稳定发展,未来需通过多路径发展,逐步提升牛肉自给率。  牛肉供给呈紧平衡  生产逐步增加。近年来,产业扶贫、“粮改饲”持续推动肉牛产业发展。2020年,全国肉牛出栏4565万头,比上年增加0.7%,牛肉产量672万吨,比上年增加0.8%,年末肉牛存栏9562万头,比上年增加4.6%。2021年,肉牛养殖继续保持增长,尤其是一、二季度为新生犊牛的高峰期,肉牛存栏数量持续增加。  消费持续增长。2020年全国牛肉消费量约883万吨,比上年增加6.0%。牛肉消费量增长主要是在居民膳食消费结构升级、肉类消费结构优化背景下,牛肉消费增加已成必然;牛肉消费形式趋向多元,特别是线上消费快速增加;同时在非洲猪瘟疫情影响下,牛肉替代消费作用显著。2021年,牛肉消费继续保持增长,据相关市场跟踪数据显示,1-4月牛肉交易量同比增幅超10%以上。  进口保持增加。2020年中国牛肉累计进口211.83万吨,比上年增加27.7%,进口额101.79亿美元,比上年增加23.8%。主要进口来源国为巴西(占进口总量的40%)、阿根廷(占23%)、澳大利亚(占12%)、乌拉圭(占11%)、新西兰(占8%)。2021年1-3月,中国牛肉进口量为61.70万吨,同比增加20.0%。  供给呈紧平衡。总体来看,中国牛肉生产增速低于消费,2015-2020年,中国牛肉产量、消费量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7%、5.8%,供应呈趋紧态势,价格高位运行。2020年,牛肉市场价格为84.10元/公斤,比上年涨14.9%。2021年6月,牛肉市场零售价格为88.96元/公斤,同比上涨4.2%。  多路径助推发展  重品种,高质量发展。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打好种业翻身仗。据相关测算,中国肉牛种源自给率约为70%,优质肉牛品种对牛肉产量及品质均有明显影响。建议要借助国家高度重视种业发展的契机,加强肉牛品种选育,既要兼顾国外的安格斯等优良品种引进,又要充分挖掘夏南牛、鲁西黄牛、晋南牛、云岭牛等本土优良品种选育。同时要加强品种测评,精准补缺提优,实现优种更优。  扩规模,深挖潜力区。基础母牛方面,增加母牛养殖基地建设,充分挖掘牧区、农牧交错带、山区等地的母牛养殖优势。肉牛养殖方面,巩固原有山东、内蒙古、河北、黑龙江、吉林等主产区的肉牛养殖发展,同时充分利用南方草山草坡优势,带动南方肉牛养殖发展。目前,南方牛羊产业体系联盟已成立,包括广东、广西、江西,云南已出台具体的发展措施。云南出台相关措施,对新增肉牛存栏3万头以上的县、国外新引进优质育龄母牛均给予补贴;江西对肉牛存栏5万头以上县(市、区)进行奖励。  增单产,提升生产效率。肉牛产业发展急需提升个体生产能力。首先是母牛繁殖效率的提升,提高部分传统区域母牛繁殖三年两胎为一年一胎,增加犊牛供应量;其次是出栏活重的提高,通过品种改良及育肥技术提升,增加肉牛日增重,提高头均出栏活重,提升肉牛养殖单产。同时,建议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科研院所及大学,要加大相关技术的研发,并进行示范推广,重视科学饲养管理,逐步提升生产效率与竞争力。  优模式,高效持续发展。优化母牛养殖模式,充分发挥草场资源优势,利用地方农副产品等,探索联户养殖、人工草场放牧等节本增效模式;推进牧繁农育、种养结合、“企业+农户”、家庭牧场等发展模式;探索智慧牧场、数字化养殖基地等现代化模式。结合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大环境,借助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加大肉牛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强政策,完善保障机制。肉牛养殖周期长、资金占用量大,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建议国家扩大牛羊调出大县奖励、标准化规模养殖场补贴等政策涉及的县与养殖场;重视育种和母牛扩繁,落实肉牛基础母牛扩群增量项目,对母牛存栏10头及以上养殖场给予一定补贴;创新肉牛养殖信贷模式,加大贷款资金支持;进一步完善肉牛养殖保险制度。  (杨春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赵乃喜 山西省和顺县科学技术协会)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7-14
(记者 郑惊鸿)7月11日,中储粮集团公司2021年仓储设施建设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在河北唐山海港经济开发区中央储粮唐山直属库举行。此次集中开工项目共20个,今年全年建设项目120个,总投资150亿元,分布在18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建设仓容1085万吨。中储粮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邓亦武说,经过21年建设,中储粮建立起了网络覆盖全国的储备体系,仓容规模超过1亿吨,成为国内最大的农产品储备集团,发挥着粮食安全“压舱石”、服务调控“主力军”作用。邓亦武表示,这次集中开工,是中储粮集团公司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建设与新形势新任务相适应的仓储基础设施,全面提升服务保障国家安全战略能力的一次集中动员部署。今年是建党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中储粮公司全体干部员工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激发的信心信念、焕发的热情激情、汲取的智慧力量,转化为推动仓储设施建设的强大动力,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推进项目建设,努力打造“阳光工程、优质工程、廉洁工程”,为服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新贡献。据悉,为进一步提升储备保障能力,中储粮集团公司计划在三年内通过建设一批、购置一批、股权合作一批方式,持续加大粮食仓储设施投资强度,加快推进中央储备粮库建设。建仓项目重点布局在东北、长江中下游、环渤海、南方沿海等粮食主产区、加工带和集散通道,增强服务保障粮食安全能力;全面融入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把通江达海重要节点的扩容布点作为重中之重,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港等主体功能区建设,进一步提高服务国家粮食宏观调控效率;创新投资模式,充分发挥中储粮资源吸附和聚集作用,吸引上下游企业参与,打造粮食生态平台,促进粮食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以有效服务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中储粮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邓亦武,中储粮集团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周维现,与河北省委常委、唐山市委书记张古江,唐山市委副书记、代市长田国良,以及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有关司局负责同志和嘉宾共同启动了2021年建设项目集中开工仪式。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7-14
(记者 刘凤羽 实习生 彭书慧)截至6月末,全国涉农贷款余额41.66万亿元,同比增长10.1%。7月13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情况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相关负责人作出上述表示。据介绍,脱贫攻坚战以来,人民银行动员金融系统不断加大对贫困地区支持力度,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7100多亿元,扶贫再贷款累计发放6688亿元,金融精准扶贫贷款发放9.2万亿元,有力支持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今年以来,人民银行牵头印发了《关于金融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意见》,出台《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办法》等多项政策措施,强化考核激励作用,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投入三农领域,扎实做好金融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相关工作。下一步,人民银行将推动已出台的措施落地落实,聚焦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等重点地区,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做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工作,强化对粮食安全、种业发展等领域的金融支持,做好风险防范,努力形成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7-14
(记者 李飞 王田)7月12日,农业农村部、水利部、应急管理部、中国气象局联合召开全国农业防灾减灾工作推进视频会,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部长唐仁健,水利部副部长刘伟平,应急管理部副部长周学文,中国气象局副局长余勇出席会议并讲话,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主持会议。会议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把农业防灾减灾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早研判、早谋划、早动手,全力以赴做好防灾减灾各项工作,千方百计夺取全年粮食和农业丰收。  会议指出,全年粮食生产大头在秋粮,目前秋粮生产基础较好,面积稳中有增,能否丰收关键看防灾减灾。7-9月是秋粮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据气象部门预测,下半年气候状况整体偏差,极端天气可能多发频发,区域性暴雨洪涝和干旱重于常年。秋粮生产到了最紧迫、最关键、最重要的时期,成败在此一刻、成败在此一举。要把气象灾害的不利影响估计得很足很足,把防灾减灾这根弦绷得很紧很紧,把应对方案做得更完备,把准备工作做得更扎实,以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的确定性,应对灾害的不确定性,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会议强调,我国地域辽阔,各种灾害类型、发生时间、危害程度、应对措施不尽相同,做好农业防灾减灾工作必须因地制宜、精准施策。要立足于防、着眼于早,分区域、分作物、分灾种、分环节把情况摸清楚,把预案定出来,把工作落下去。东北地区要防汛抗旱两手抓,重点做好防夏伏旱的各项准备,黄淮海地区要重点防局部内涝,长江中下游地区要防好高温热害。同时要抓好华南地区防台风保安全、西南西北地区防汛抗旱等工作。  会议要求,各地要立足抗大旱、防大汛、救大灾,一个品种一个品种、一个区域一个区域、一个季节一个季节、一个环节一个环节,抓紧抓实防灾减灾工作。把防灾减灾作为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的重要内容,把责任层层压下去,落实到市县乡、落实到人、落实到田,农业农村部将建立部领导包省包片工作机制,调度推进工作落实,年底对粮食生产特别是防灾减灾工作进行专项考核。进一步完善农业农村、水利、应急、气象等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加强沟通会商,做好灾害监测预警。按照《当前农业防灾减灾保丰收预案》,结合本地实际制定针对性、技术性、操作性更强的预案。调度储备好救灾种子、抗旱排涝机具等物资,预判发生旱情的地区要积极储备抗旱水源,改善引水条件,保障抗旱应急用水。充分发挥专家和农技人员作用,加强抗灾救灾指导,落实好关键技术。着眼长远加强防灾减灾设施和队伍建设,健全机制体系,提升抗灾能力。  农业农村部总经济师、办公厅主任魏百刚,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应急管理部、国家统计局、中国气象局有关司局单位负责人参加会议。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河南省水利厅、安徽省应急管理厅、湖北省气象局负责人在会上作交流发言。会议在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设立分会场。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7-13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姜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近日在网站公布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规划对完善社保制度,深化企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作出了全方位部署,有不少政策性突破,社保、养老金、工资收入等方面未来5年将发生一系列变化。【变化一】社保:待遇水平将稳步提高社保待遇连着老百姓的救命钱、养老钱。规划将“社会保障待遇水平稳步提高”定为“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之一。规划明确,推进社会保险待遇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动调整,综合考虑物价变动、职工平均工资增长、基金承受能力以及财力状况等因素,完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待遇水平调整机制,完善失业保险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人社部数据显示,从2012年至2020年,企业职工月人均养老金由1686元增长到2900元左右,全国月平均失业保险金水平由686元提高到1506元。今年职工基本养老金实现“17连涨”,上涨待遇近期发放到位,按照规划要求未来有望继续上涨。此次规划还提出,全面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企业年金覆盖率,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一系列新举措,都将持续提升社保的“含金量”,让民生保障的底线兜得更牢。【变化二】收入分配:“提低扩中”缩小差距围绕“十四五”期间更加积极有为地促进共同富裕这一要求,规划分类别、分情况作出一揽子政策安排。例如,以非公有制企业为重点,提高工资集体协商的实效性,着力增加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强化对不同行业、不同群体工资分配的事前指导,探索发布体现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特征的薪酬分配指引。事业单位逐步实现绩效工资总量正常调整,实行高层次人才绩效工资总量单列,探索主要领导收入分配激励约束机制,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推进高校、科研院所薪酬制度改革,完善消防员工资福利政策。国有企业普遍实行全员绩效管理,建立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核心关键人才薪酬制度,推动分配向作出突出贡献人才和一线关键岗位倾斜等等。规划还部署,以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技能型劳动者、小微创业者、农民工等为重点,不断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专家表示,这些安排体现了一个总趋势,即未来几年政府将加强对企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的调控和指导,并通过“提低扩中”缩小收入差距,让更多普通人的“钱袋子”鼓起来。【变化三】养老金:逐步提高最低缴费年限根据社会保险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满十五年的,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这一规定将在“十四五”期间有所调整。规划提出,逐步提高领取基本养老金最低缴费年限,修订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计发月数。“这些都是国家为了确保养老金收支平衡打出的‘组合拳’,是我国老龄化背景下的必然举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表示。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估算,“十四五”期间新退休人数将超过4000万人,劳动年龄人口将净减少3500万人。郑秉文说,适当提高最低缴费年限,缴得多,退休金领得多,对提高个人养老金替代率、制度的可持续性都有利。专家表示,最低缴费年限提高对企事业单位职工影响不大,主要影响的是灵活就业人员。后者完全由自己缴费,按最低年限缴纳很常见。最终提高几年,还需根据我国劳动者的平均就业年限等研究确定。【变化四】灵活就业人员工伤保险:外卖骑手等将不再“裸奔”权威数据显示,我国灵活就业人员已达2亿人,近年来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数量大幅增长。2020年,共享经济提供服务人数约8400万人。但是按照现行规定,灵活就业人员与从业单位之间属于非稳定劳动关系,无法获得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等制度保障。针对这些痛点、难点问题,规划提出,建立健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权益保障机制;制定职业伤害保障试行办法,推进平台灵活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放开灵活就业人员在就业地参加社会保险的户籍限制。“及时补齐保障短板,健全就业、劳动报酬、社会保险、技能培训等方面的制度,既有助于维护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劳动权益,也有利于促进灵活就业、增加就业岗位和群众收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张成刚表示。按照相关部门部署,下一步将明确互联网平台企业保障劳动者权益的责任,为平台灵活就业人员提供与工伤保险待遇总体一致的公平保障,让外卖骑手等不再“裸奔”。【变化五】公务员和参公人员工伤保险:实现广覆盖全部纳入实现工伤保险政策向职业劳动者的广覆盖,将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工作人员全部纳入工伤保险制度,这是此次规划提出的又一新要求。据了解,我国工伤保险制度是在上世纪90年代《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基础上逐渐建立起来的,公务员及参公人员最初并不包括在其中,如果因工作原因受到伤害,主要由民政部门参照相应条例给予抚恤和优待。不过,抚恤和优待的保障情形相较工伤保障范围更窄。公务员及参公人员上下班途中遭遇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在工作岗位猝死或者患职业病等,工伤待遇可能得不到有效保障。为推动公务员依法参加社会保险,按照国家规定享受保险待遇,近年来人社部积极支持鼓励各地将公务员纳入工伤保险范围。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0多个省份将公务员整体纳入了工伤保险制度,其余省份的部分地市也开展了公务员参加工伤保险试点工作。按照规划,除实现公务员和参公人员全覆盖,我国还将研究完善工伤保险相关制度及配套办法,以高危行业为重点,持续扩大工伤保险覆盖范围,使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从2020年末的2.68亿人提高到2025年的2.8亿人。【变化六】劳动者休息权益保障:完善工时、休息休假制度针对企业超时加班、恶劣天气强制出工等问题,规划回应社会关切,提出完善工时、休息休假制度,并专门部署开展对重点行业的突出用工问题进行治理。“随着非标准劳动关系越来越多,亟需针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劳动时间等作出更加周密科学的安排,维护劳动者权益。”中国劳动学会特约研究员苏海南说。多位专家认为,应督促互联网平台企业按规定合理确定日最长在线时长或者工作时长,安排工间休息。同时加强劳动监察执法力度,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基本权益保障。交通运输部等部门近日联合发布《关于做好快递员群体合法权益保障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有关方面研究制定快递员劳动定额标准,确定快递员最低劳动报酬标准和年度劳动报酬增幅,快递企业落实带薪休假制度。
新华社 | 分享: 2021-07-13
新华社北京7月9日电(记者 魏玉坤 邹多为 陈爱平)国家统计局7月9日发布数据,6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1%,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8.8%,涨幅均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  一个关系居民生活成本,一个关系企业生产成本,上半年两条价格曲线传递哪些信号?下半年价格走势如何?CPI和PPI同比涨幅双双回落  “我国CPI构成中,食品价格占比较大,6月食品价格稳中有降是推动CPI涨幅收窄的主要原因。”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郭丽岩说,6 月猪肉价格同比下降36.5%,降幅比上月扩大12.7个百分点,食品价格由上月同比上涨0.3%转为下降1.7%。  除猪肉外,其他重要民生商品价格同比涨幅有升有落。如鸡蛋和食用植物油价格分别上涨21.7%和9.5%,涨幅均扩大;淡水鱼价格虽然上涨33.5%,但涨幅回落0.2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董莉娟说,6月份,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9%,涨幅与上月相同,表明居民消费价格运行平稳。  与CPI的温和上涨不同,受大宗商品价格持续高涨影响,上半年PPI涨幅持续走高,并在5月创下9.0%的近年新高。数据显示,虽然6月同比涨幅比5月回落0.2个百分点,但8.8%的涨幅仍处在高位。  值得注意的是,6月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同比涨幅扩至37.4%,扩大7.7个百分点;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上涨36.1%,扩大1.8个百分点。  业内人士提醒,当前需重点关注部分出厂价格高企的行业,适时采取多种措施,引导行业出厂价格回归合理水平,尽可能避免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向中下游产业链传导。CPI同比涨幅下半年或有所回升  从统计数据看,上半年,CPI同比上涨0.5%。业内人士分析,受翘尾因素影响,预计下半年CPI同比涨幅或将有所回升,但仍保持在合理区间运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王立坤分析,当前,饲料价格高企和猪肉价格低迷,推动生猪养殖利润大幅下滑,养殖场户亏损面有所扩大,受此影响,预计下半年生猪存栏量有所回落,随着四季度需求回升,猪肉价格或将温和上涨。  针对近期猪肉价格持续下行,国家相关部门已启动猪肉收储工作,并加强信息发布,稳定市场预期。  此外,因大量上市,6月鲜菜、鲜果价格环比分别下降2.3%和4.5%。  “在没有大范围灾害性天气的情况下,预计三季度菜价将继续保持低位小幅波动,四季度将出现季节性上涨。”王立坤说。  记者了解到,当前,全国多地菜市场、商超持续发力,采取多种措施,确保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  “菜市场根据上海市有关部门指导,每天做好肉禽蛋菜等老百姓日常消费品价格变化统计和监测,若市场内商贩定价出现较大波动,会采取相应措施,确保价格平稳。”上海市广元菜市场经理翟士平说。  北京某大型商超工作人员介绍,依靠产地直采和自采销售模式,蔬果肉类等农产品价格受市场影响较小。此外,借助大数据管理平台,超市可以发出预警、快速调控、及时补货,从而保证市场农产品供应。PPI同比涨幅或将进一步收窄  从全球看,大宗商品价格在经历前期暴涨后,近期涨势有所放缓。业内人士认为,受去年基数影响,下半年我国PPI有望保持震荡回落走势。  据悉,近期有关部门已开始投放铜、铝和锌等国家储备,还将继续组织投放。  “6月份,41个工业行业中有18个行业出厂价格环比下跌,下跌范围创去年11月份以来环比最大,反映出主要大宗商品价格正向供求基本面加速回归,PPI继续上涨动能已明显减弱。”郭丽岩分析。  不过,专家指出,虽然下半年PPI同比涨幅或将收窄,但部分行业价格仍将高位震荡,各地各部门以及有关企业应提前部署应对之策。  “虽然全球经济持续复苏,但前期矿产投资不足,预计下半年大宗商品供给仍然以偏紧为主,尤其铁矿石、螺纹钢、铜等主要工业原材料以高位震荡为主,原油价格仍可能小幅波动上行。”王立坤说。  为应对原材料价格上涨,下游企业正积极“自我减压”。创维集团一边通过长期战略合作、产业链分摊等多种方式缓解原材料价格上涨压力,一边采用数字化、智能化等精细管理方式降成本,适时推出创新产品,拉动电视、冰箱、空调等家电产品消费。  本周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针对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要在坚持不搞大水漫灌的基础上,保持货币政策稳定性、增强有效性,适时运用降准等货币政策工具,进一步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支持,促进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新华社 | 分享: 2021-07-13
新华社北京 7 月 12日电(记者 于文静)根据气象部门预测,下半年我国气候状况整体偏差,极端天气事件偏多,旱涝灾害较重。农业农村部、水利部、应急管理部、中国气象局12日联合召开会议,分区部署农业防灾减灾。  会议强调,气象灾害是造成粮食减产最重要的因素,今年气候反常性明显,不能盲目乐观,要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稳定性应对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  全年粮食大头在秋粮。7月至9月是秋粮生产的关键时期。据了解,目前除双季晚稻外,玉米、中稻、大豆面积都已落地,秋粮面积稳中有增,作物长势总体正常。秋粮能否丰收,关键看防灾减灾。  会议要求,必须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立足于防、着眼于早,分区域、分作物、分灾种、分环节把情况摸清楚,把预案定出来,把工作落下去。要分区域做好以下五方面:  ——东北地区防汛抗旱两手抓。气象部门预测,7月至 8 月局部洪涝可能偏重,要做好防大汛准备。同时要注意防范夏伏旱,要提早调度储备水源,在西部易旱区多打抗旱机井,检修灌溉设施,多备拉水送水设备。  ——黄淮海地区重点防局部内涝。黄淮海是夏玉米主产区。气象部门预计,7月至8月黄河流域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局部可能发生较强洪涝灾害。要做好防洪预案,备足排涝机具,及时抢排积水。同时也要做好局部抗旱的准备。  ——长江中下游地区防好高温热害,防汛抗洪不能放松。长江中下游是水稻主产区,气象部门预计7月至8月高温日数偏多。要采取浅水勤灌、日灌夜排等措施,以水调温减轻损失。当前正值水稻“双抢”季节,要加快早稻收获、抢栽抢插晚稻。同时,做好防汛抗洪准备。  ——华南地区重点防台风保安全。保人员安全和保农业生产并重,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动员相关海域做到渔船进港、渔民上岸,提前修整加固种养设施。灾后及时抢排积水,促进倒伏作物恢复生长。  ——西南西北地区防汛抗旱不能松懈。针对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薄弱,提前做好防汛抗旱的准备。这一区域山区多、地质隐患分布广,要配合有关部门组织农村居民有效避险。
新华社 | 分享: 2021-07-13
    (张韧 记者 王紫)今年,我国农垦小麦主产区总播种面积258.4万亩,其中江苏、安徽、宁夏等垦区因种植结构调整夏粮播种面积略有降低,河南、上海、河北等大部分垦区的夏粮播种面积较往年略有增加;预计全国农垦小麦平均亩产450.8公斤、总产量115.9万吨,面积和产量与去年基本持平,继续维持在历史高位。  在实现稳产高产的背后,今年农垦夏粮生产有许多看点。学党史、办实事、战“三夏”、保丰收,江苏农垦黄海农场广大党员干部把学党史激发的干事创业热情在“三夏”中发挥出实效,全场21万亩大小麦颗粒归仓。 庞建兵 韩先春 摄  眼睛盯着市场变  “目前在龙亢农场现代化农业科技园已选育出5个酿酒专用软质品种。在与古井的合作中,双方已经开展了3年的酿酒实验,今年龙亢农场种植的酿酒专用小麦就是我们与古井集团合作开发的软麦新品种。从今年的种植情况来看,小麦质量非常好,品质方面符合古井贡酒酿酒专用小麦的标准。”目前,位于安徽省龙亢农场有限公司的古井贡酒年份原浆5万亩专用小麦生产基地,已经完成全部收割作业。安徽农垦集团小麦研究院院长王永玖表示,这是安徽农垦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专用优质粮食生产取得的成果之一。2020年,安徽垦区实现了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达100%,各农场公司根据生产需求,按照生态优先的原则,兼顾丰产性和综合抗性,根据小麦品种特性、气候条件、土壤类型和栽培模式等,认真筛选适合本场生产的小麦品种,逐步形成在适宜生态区内规模种植单一类型的优质专用小麦的区域规模优势。  湖北农垦2021年小麦种植面积59.90万亩,主产区是鄂北的襄阳垦区、江汉平原的荆州、荆门、宜昌等垦区。垦区积极推行种植品种调整,在北纬31度以北地区发展优质专用小麦,选取襄阳垦区的清河农场推广有机小麦种植,与贵州茅台酿酒原料供应商鑫航粮油购销有限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发展酿酒企业专用小麦订单面积3万亩,收购价是市场价的2倍,实现了绿色高质高效发展。  种业是农垦的优势产业之一。今年河南农垦小麦播种面积30.45万亩,预计单产550公斤,其中小麦良种占比过半。民权农场是河南省唯一的国家级原种场,承担着农业农村部及本省下达的原原种和原种繁育、生产、提纯、复壮的任务,同时还承担新品种试验、示范及配套的科研任务。每年筛选出一批适合豫东地区种植的小麦、花生品种,为农业生产良种选择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今年农场小麦种子繁育田5000亩,平均亩产达1100斤。农场还依托农业农村部“小麦大豆周年两熟栽培管理技术集成模式”的试验示范工作,对小麦大豆进行联合育种,力争实现育种技术和专利技术的双突破。  脑子围着高产转  今年夏粮主产垦区充分发挥规模优势、装备优势、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克服阴雨、冰雹、暴雨、大风等极端天气影响以及小麦赤霉病和条锈病呈现偏重发生的不利因素,努力把灾害和病虫害的影响降到最低。  粮食要高产,品种是关键。河北农垦在2020年秋播前,就良种供应专门召集有关供种企业落实了责任,要求企业保质保量送到示范片所在分场。垦区还在小麦高产创建田推广了一批具有600公斤以上高产潜力的小麦品种,大田表现出优质、高产、抗病等特性,为小麦高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山东农垦的多数农场已完成原种更新,2020年种植的品种主要是济麦22号和44号、烟农19号和2415号等抗病性、适应性强的优质良种。国营兰陵农场还种植了临麦4号、垦星5号、垦星8号、垦星1号等适应本地种植的高产品种。其中“垦星”系列小麦品种是兰陵农场种子研究所小麦育种团队历经十几年繁育的自主品种,在当地得到广泛推广种植,市场占有率达80%以上。  “种”好,还要种好。上海农垦强化麦子丰产“七分靠种”的理念,抢水稻收割进度,及时为麦子播种腾茬。全面推广应用麦种浸种催芽技术,加快播种出苗进度,使得小麦早出苗、早分蘖,避免播种后因干旱失墒、不出苗或出苗迟。安徽农垦按照“适期、适量、适墒、适法”的要求,坚持适墒播种,控制播量,遇旱要及时灌水,坚持抗旱立苗,基本实现了一播全苗。  江苏农垦2020年的“三秋”工作紧紧围绕“三高一控”的总体要求,充分利用秋收、秋种期间晴好天气,抢进度、保质量,在当年11月10日前高质量完成了秋播工作任务,同期播种进度是历史上最快的一年。大面积适期争早和高质量播种为今年夏粮丰产丰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人勤地不懒,庄家全靠管”。河南农垦集成绿色高质高效技术栽培模式,构建“全过程”社会化服务体系,打造“全链条”产业融合模式,围绕“控肥增效、控药减害、控水降耗”,带动垦区小麦绿色发展。  湖北农垦全面落实机械深耕、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精播精种等农艺措施,深入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稳定提高耕地地力水平,夯实生产基础。集成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有机肥替代化肥、新型肥料施用等高效施肥技术,测土配方施肥实现全覆盖,构建绿色高效旱作水肥协同技术体系。  腿脚撵着节气跑  5月下旬以来,夏粮主产垦区从南至北进入收获期。麦浪锦绣,沃野流金,大型收割机穿梭来往,又是一年好收成。  自5月20日河南省黄泛区农场进入收割季以来,16个农业分场严阵以待,志在打赢三夏麦收会战。今年天气低温寡照,小麦较往年成熟稍晚。农场坚持成熟一块收割一块的原则,于5月31日在一分场首发两台收割机进地试收,挥起了麦收第一镰。随后几日,天公作美,在烈日劲风下,麦田哗哗作响,归仓心切。6月4日冲锋号吹响,200多台收割机如钢铁巨兽在金色麦田中驰骋,运粮车穿梭于田间和晒场,卸下一斗斗希望。风吹麦浪声、机车轰鸣声、麦子亲吻晒场声、职工发自内心的笑声,共同奏响了激动人心的麦收交响乐。截至6月8日,黄泛区农场10万亩小麦已全部安全收割完毕。  今年“三夏”,苏垦农发黄海分公司广大党员干部把学党史激发的干事创业热情在“三夏”中发挥出实效。为确保“三夏”生产安全,实现颗粒归仓,黄海加强组织领导,重点对“三夏”所需农机、配件、运输车辆、技术人员等作出统筹安排;制定完善工作预案,成立“三夏”指挥部,千方百计保障“三夏”;抽调精干力量组成督导组,对15个生产区进行“三夏”督导,确保质量进度;同时由农业中心、农机中心组成的巡查组,对“三夏”生产进行不间断巡查;定时召开推进会,分析形势、查找问题、周密部署、精准推进。全场一盘棋,全力围绕“三夏”、全力服务“三夏”、全力保障“三夏”。公司领导慰问奋战在一线的员工和来场支援机驾人员;供电公司24小时值班,昼夜保障生产用电安全;分公司组建8个支援机车服务组,全力保障支援机驾人员就餐、饮水、住宿;农场公司制定秸秆综合利用宣传横幅、派出流动宣传车,确保“三夏”期间不燃一把火、不冒一处烟,谱写了最美的“丰收赞歌”。  自5月30日小麦开镰收割以来,上海农场抢抓天气晴好有利时机,突出抓好小麦抢收,统筹协调收割、晒场、烘干,赶时间、抢进度,打了一场漂亮的麦收攻坚战。截至6月9日,随着最后一辆收割机驶出大田,上海农场7万余亩小麦颗粒归仓,首战告捷!  6月初,陕西省农垦集团13万亩优质小麦全面开镰收割。垦区各农场精心组织、扎实部署,田间里大型收割机来回奔忙,道路上运输车辆往来穿梭,晒场上广大职工认真组织粮食晾晒……放眼望去,到处呈现出一派繁忙有序的丰收景象。预计垦区13万亩优质小麦可收获6.5万多吨,总产量将再创历史新高。  在高质量完成自身夏粮收割任务的同时,各垦区和农垦企业还充分发挥装备优势开展社会化服务,在“三夏”大忙之际彰显农垦担当。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7-12
  (记者 王紫)为贯彻落实中央农垦改革发展文件精神,深化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创新农业经营管理体制,推动垦区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做强做优农垦经济,促进农垦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新成效,按照安排部署,近日,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在陕西西安举办了2021年农垦区域性企业集团发展研讨会,共有来自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和陕西等16个垦区的40余名代表参加。陕西省农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马青奇到会致辞,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副主任陈忠毅作会议总结。中心经济研究处处长李红梅主持研讨会。  马青奇在致辞中表示,在举国欢庆建党一百周年和全党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日子里,非常欢迎各垦区农场代表来到西安。他谈到,近年陕西农垦围绕“开放办垦、产业立垦、园区兴垦、科技富垦、人才强垦”的战略路径,持续推进优质粮食产业、放心畜牧产业、特色果蔬产业、诚信供应链产业、休闲农旅产业五大板块建设,成效显著。  陈忠毅在总结发言中谈到,近年农垦区域性企业集团建设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农垦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不断深入,内生发展动力和市场竞争力持续增强。下一步要主动入位,把握农业农村发展的重点和有关支持政策,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方面积极作为、主动担当,以重大项目支持主导产业发展和提升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在推进农垦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强化科技的支撑作用。加强农垦区域性企业集团建设,既要统筹国家战略需要和自身高质量发展,也要统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农垦现代农业建设,要特别注重把握农场企业化改革与职工群众承受能力,做强垦区主导产业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与会代表纷纷表示,本次研讨很有意义,进一步增进了垦区之间的横向交流与经验互鉴,凝心聚力。研讨会取得了圆满成功。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7-12
  (记者 王紫)近日,2021年度农垦系统财务管理能力提升培训班在甘肃省兰州市举办。本次培训班的任务是贯彻落实2021年农业农村部一号文件精神,围绕农业农村部农垦局重点工作部署,针对农垦财务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旨在进一步提升农垦财务管理水平,为深化农垦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副主任秦福增出席开班式并讲话。秦福增指出,“十三五”期间,财务工作为完成农垦既定改革任务发挥了重要作用。围绕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创新土地利用方式改革及创新国有资产监管机制等,在制定改革方案、落实改革措施、巩固改革成果的每一环节中,财务部门均发挥了极为重要的基础性、全局性、支柱性保障作用。面向“十四五”,财务人员需要切实增强提升财务管理能力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作为由国有企业组成、农工商运建服并举的产业群体,农垦财务管理既要遵从相关法律法规、财务准则通则,又需要了解相关行业管理制度、产业发展政策。既要遵从适用于一般性企业的法规制度,又要兼顾国有企业的特殊性要求。要把提高财务管理能力与深化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紧密联系起来,加强学习,增强财务管理政策水平、业务水平、工作水平,更好地服务于新时期农垦改革发展。  甘肃农垦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谢天德出席开班式并致辞。谢天德介绍了甘肃农垦近年来改革发展情况,表示希望通过本次培训班进一步提高农垦财务人员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全面提升财务管理在服务决策、管控成本、提升效益、配置资源、防控风险等方面的支撑能力,助力农垦高质量发展。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7-12
(记者 刘强)近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明确,要突出加强农村义务教育薄弱环节这个事关全局的重点,采取有效措施缩小城乡、区域差距,逐步实现义务教育资源均等化,巩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成果,加快推进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  《意见》提出,要持续改善农村基本办学条件。各地要以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薄弱环节为重点,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按照“实用、够用、安全、节俭”的要求,优先规划、持续改善影响正常教育教学和生活的基本办学条件,切实加强未达标学校建设。因地制宜加强农村学校教室、宿舍、食堂等设施建设,配齐洗浴、饮水等学生生活必需的设施设备,推动清洁取暖进校园和卫生厕所改造。改善学校寄宿条件,重点满足偏远地区学生和留守儿童的寄宿需求,根据需要建设心理咨询室、图书室等功能教室,打造乡村温馨校园。继续改善规划保留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条件,支持乡村学校因地制宜开好音体美等课程,保障教育教学需要。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完善教育配套设施,保障适龄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就近入学。  《意见》明确,“十四五”期间,中央财政继续安排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补助资金,重点支持中西部和东部部分困难地区义务教育发展。中央基本建设投资重点支持欠发达地区。省级发展改革、财政部门要加强中央相关补助资金统筹使用,增加省级投入,优化支出结构,同时做好各渠道资金的统筹衔接,防止资金、项目安排重复交叉或缺位。地市和县级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加大投入力度,切实加强预算绩效管理,科学制定绩效目标,强化项目管理,做好绩效运行监控和绩效评价,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7-12
(记者 孙莹)根据《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1年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工作的通知》,经各省(区、市)推荐、农业农村部研究,确定河北省高邑县等236个县(市、区、旗、团、场)、北京市昌平区等12个市辖区为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地区推进试点单位。资料图片  坚持服务成员。试点工作要求把握农民合作社“姓农属农为农”属性,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为农民合作社成员提供低成本便利化服务,切实解决小农户生产经营面临的困难;坚持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工作要求遵循农民合作社基本原则,鼓励地方先行先试,着力在农民合作社规范运行、创新发展的关键环节、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探索可复制、能推广、服水土的范例经验;坚持因地制宜。试点工作要求充分考虑各地自然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文化习俗传统的差异,加强分类指导,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不同的专业合作社模式;坚持统筹协调。试点工作要求更好地发挥政策引导扶持作用,农民合作社指导部门依法依规履行职责,建立健全工作综合协调机制,形成支持发展合力。  为探索整县提升农民合作社发展质量的路径方法,树立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的县域样板,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工作自2018年10月启动,先后确定2批158个试点单位,试点工作进展顺利,聚焦发展壮大单体农民合作社、促进联合与合作、提升县域指导扶持服务能力三方面任务,取得了初步成效。本轮试点期限为2年,自2021年8月起至2023年7月止。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7-12
  (记者 杨梦帆)近日,在湖北武汉市供销合作总社的山绿农产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刚投入使用的新型“高频流转+仓配一体化”冷库中,工人师傅正在把整箱的小龙虾进行拆箱,然后按照客户订单需求进行分拣,重新打包装箱后进行集中配送。公司董事长孟宪良说:“不同于传统‘蓄水池’式的大密度仓储冷库,这种新型冷库就像是‘中转站’,更加灵活,可以实现货品在低温可控环境下进行分拣、包装、打码,确保货品全程不脱冷、不断链,提高了配送效率,节约配送成本,有助于确保货品品质。”  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是供销社系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一个重要着力点。今年5月20日,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下发《关于促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全国供销系统未来重点发力方向。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党组书记、理事会副主任韩立平表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供销合作社是党领导下的为农服务的综合性合作经济组织,要更好为三农服务,必须紧紧围绕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研究问题、谋划举措、推动工作,找准服务大局的切入点、发挥作用的着力点,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伟大实践,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继续强化产业帮扶  产业兴则乡村兴,供销社系统近年来已开始培育富民乡村产业。陕西省合阳县富通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于2014年成立,通过“政府+供销社+合作社+农户”模式,以股权投资形式,先后投放扶贫专项资金2600万元,带动15个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苹果、红提葡萄、富硒小米、有机红薯等特色产业。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中国农业生产资料集团公司在对江西寻乌县等地实施对口支援工作中,投资96万元建设“中国农资高布现代农业服务中心”,促进当地蜜橘、脐橙等特色产业发展;同时,还向寻乌县高布村拨付175万元,帮助村里发展光伏项目和苗木基地。  “全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中半数以上选择发展食用菌产业,通过种植各类食用菌实现脱贫致富。”总社主管的中国食用菌协会会长高茂林介绍,协会将聚焦加快发展食用菌产业,倡导“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积极做好“供销社+食用菌”这篇大文章,为脱贫地区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咨询与服务,引导其将发展食用菌产业列入当地长远发展规划,协助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  “无论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还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根本目的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共同富裕。”韩立平建议,各地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依托地方优势资源,加快培育壮大带动能力强、与农民利益联结紧的特色产业,拓展产业增值增效空间,促进脱贫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各地积极探索创新 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在武汉蔡甸区的春惠江南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分拣中心,工作人员正在把早上新鲜采摘的蔬菜水果统一进行打包,准备统一发送。该合作社是蔡甸区永安街供销合作社创办领办,为农民提供“五统一”的社会化服务(统一种苗提供、统一农资采购、统一技术服务、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产品销售),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数据显示,2020年,供销社系统土地流转面积3900多万亩,土地全托管面积3700多万亩,配方施肥、统防统治、农机作业等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达3.2亿亩次,有效避免了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倾向,初步实现由单纯商贸流通服务向农民生产生活综合服务的转变。  目前,各地在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方面都有一些探索和创新。河北供销系统探索线上线下融合、农资农机农技融合、生产供销信用融合等服务模式,重点打造30家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3000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站。全系统已建设庄稼医院2968个、为农服务中心781家,完成土地托管1574.6万亩。福建福州市供销合作社的供销雪美农业服务公司为周边农户提供育苗育秧、农机作业、农技咨询、农产品收购等社会化服务,服务面积达两万亩。  “大力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是我们为农服务的一张名片,要打响这个品牌。”韩立平介绍,供销系统将深入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惠农工程”,加大生产性为农服务中心建设力度,完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针对各地不同地理条件、种植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为小农户和各类新型经营主体提供土地托管和配方施肥、统防统治、农机作业等社会化服务,今年全系统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要力争超过3.5亿亩次。  加强冷链物流体系建设 让农产品卖出好价钱  农产品流通是确保农民增产又增收的重要环节,也是供销合作社传统主业。去年,面对因新冠肺炎疫情导致“菜压田、鱼压塘、禽压棚、猪压栏”的严峻形势,湖北省供销合作社系统立即行动起来,仅用一个月时间就建成96家县级应急储备中心,春茶、香菇等滞销农产品销售量分别占全省实物销售量的83%和36%。这离不开供销社冷链物流体系的建设。  韩立平介绍,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的突出短板是冷链物流,导致果蔬等生鲜农产品流通损耗率达20%至30%,是发达国家的5至8倍,“‘十四五’期间,国家将加大对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这对供销合作社来说是一个重大机遇,抓住了,就能成为一个新的增长点。”  建好冷链物流体系,供销社系统充满信心。山绿农产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全国首批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是湖北省首家入选企业,也是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的第一家;江西省供销合作社牵头建设的全省冷链物流骨干网,目前已建成冷冻冷藏库容15.5万吨,预计到“十四五”末,建设50个冷链物流园、50个农批市场,购置2000辆冷藏车,累计建成冷冻冷藏库容200万吨;广东省依托供销合作社,建设广东供销公共型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骨干网,预计到2022年,骨干网运营管理的冷库库容将达到160万吨……  据介绍,下一步,全国供销系统将积极推进“供销合作社农产品冷链物流和市场建设工程”,争取地方政府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快建设供销合作社农产品冷链物流骨干网,加快形成布局合理、高效顺畅,产地市场、集散地市场和销地市场有机联结的供销合作社农产品市场体系,让更多农产品通过供销合作社卖出去、卖个好价钱。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7-12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