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唐兆权  7月18日,一位旅客在威远县严陵镇鸭子村的刘学州李子园里摘下一个李子,放到秤上一称,整3两。她咬下一口:“你这个李子又大又好吃,是该发财哈。”“发啥子财哟,一亩地就万把块钱,不过品种还可以。”刘学州说。  刘学州在一家企业上班。10 年前一双儿女在读书,爱人有病不能劳动,家里的老岳母需要供养,上班那点工资有些“力不从心”,于是想着如何增加些收入。2010年,他在街上见一个卖果苗的老板在那里“吹”,嫁接如何如何好。刘学州想:能不能用桃子嫁接李子呢?如果行的话,应该是又大个又好吃。于是他利用工余时间到处观察,也在网上寻找好桃苗做砧木,找好的李子品种做嫁接苗作实验。  由于初学嫁接,成活率极低,一季不行二季接着来,一年不行二年接着试,边学边练习,其间刘学州选定了一批优秀品种,三年过后,不仅成活率达到了90%以上,而且培植出了个大口感好的桃李品种。第四个年头上,眼看自己嫁接的新品种正式生产了,可偏又出现了烂果。他把果子拿去向县上的专家请教,拍照片在网上咨询同行,同时,用施用有机肥、科学修剪枝条来改善果树体质、提高抗病能力,第五年终于见到了高产好吃好看的李子,当年 40 多株桃李树就收入了1万多元。  刘学州边种边流转别人的荒地扩种,到第六年就增加到了4亩地,种了200株。果树多了,他也更累了,白天上班,全靠下班回来的黄昏和晚上管理果树,施肥、浇灌、修枝、疏果等所有工作都是加班完成。为了方便晚上劳动,他专门买来矿灯,常常干到深夜11点到12点才睡觉。有时刚刚进到果园,天突然下起雨来,哪怕已经是晚上9点了,雨停后他也还要到果园劳动两三小时才睡觉,因为“多延误一时就会给果子带来一时的影响,比如疏果,不及时把多余的摘掉,这些果子就会在树上白白消耗养分”。  一分付出一分收获。去年他的4亩地收入了4万元,今年已卖了1万多元,不出意外收入不会少于去年。因为他这(桃)李子一般单个重都有二到三两,外表像李子,口感像桃子香甜、像李子清脆,完全没了李子的苦涩,顾客非常喜欢,每斤卖6元到12元,虽然有几百米的泥巴路,可还是有不少游客、商家到地里采摘、购销。刘学州说,如果这段路将来硬化的话,他的李子根本不用自己挑到街上去卖,商贩进来也容易搬运。  现在,刘学州又增加了桃子、柑橘等品种,面积增加到了40多亩。他的理想是一年四季都有水果上市。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26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杜铠兵  “我们种植的羌活被一种虫吃掉根以后又钻入茎秆里,造成羌活大量死亡,产量一直上不去。”近日,在海拔2850米左右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雄山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里,种植了2000多亩羌活的唐剑很发愁。  “经过现场勘查,我们发现主要是钻心虫、地老虎为害造成的。”四川农业大学张利教授告诉记者,近期钻心虫、地老虎等虫害给像唐剑这样的羌活种植户的生产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羌活作为一种中药材,生长于海拔2000-4000米的林缘及灌丛内,在我省阿坝、甘孜等地广泛分布,已经成为当地药农重要的经济来源。而每当春季过后,当羌活开始发芽时,钻心虫、地老虎等虫害会吃掉羌活幼苗的嫩根,造成大量幼苗死亡。而针对成株植物,这些害虫会吃掉根部并钻入羌活茎秆,造成大量植株死亡。目前,虫害已经成为松潘县乃至整个阿坝州、甘孜州羌活种植亟待解决的生产问题。  针对这个问题,7月12日至14日,“科技下乡万里行”中药材产业技术服务55团首席专家、四川农业大学张利教授,带领团队成员杨瑞武教授、廖进秋副教授、丰先红高级农艺师赶往松潘县,为羌活种植户开展羌活种植技术服务工作。  “科学施用低毒、低残留的生物农药和生物肥料,是不会造成农药残留、质量检测不达标的,而且还可以提高产量。”服务团队与松潘县科学技术和农业畜牧局高级农艺师赵昌奎、罗云红一同考察了松潘县雄山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羌活种植情况后,提出了这样的建议。  此前,种植户们因担心使用病虫害农药、肥料等后会造成中药材的农药残留,质量检测时超标,无人收购,所以种植过程中不知道如何选择和使用农药。对此,服务团专家强调,绿色的生态栽培并不是完全的就不使用任何的农药和肥料,要科学、合理地施用适量的生物类农药和肥料才能获得优质高产的效果。而没有产量,种植户则会逐渐丧失信心,不利于羌活人工种植业的发展。只有在建立了标准化的绿色生态栽培技术规范、保证高产优质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促进松潘县羌活种植业的发展。  那么,如何做到科学地施用农药和肥料呢?专家们建议:每年在种植羌活前20天左右就应该翻土并混入苏云金杆菌生物农药杀灭地下害虫;根据种植羌活当地土壤的肥力,在适当的时候按比例施用羊粪、牛粪、鸡粪发酵的有机肥、油枯等;花期应该进行打薹以促进地下根部的生长。  张利教授告诉记者,此次专家组一行先后深入松潘县、汶川县、丹巴县、康定市多个羌活种植基地、种植业合作社,针对羌活病虫害问题进行了考察,示范推广了羌活的生态栽培技术。下一步,团队将在品种改良、病虫害防治、资源收集以及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技术服务工作,进一步提升当地羌活种植业的发展,助推高原地区乡村产业振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23
(记者 张艳玲)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国优质烟叶产区,烟叶已经成为该州30余万烟农增收的特色支撑产业。凉山州每年5月至10月强对流天气频繁,一场冰雹来袭,烟田里可能被砸得只剩下烟秆,烟农深受其害。为破解这一难题,凉山州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思路,全面构建完善烟叶生产精准防雹体系,年均冰雹灾害减损70%以上,有力增强了包括烟叶在内的农业生产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雹灾威胁不除,烟农心里没底,更可能成为凉山发展的“绊脚石”。为此,自2019年起,凉山在总结2018年冕宁县引入专业化气象服务开展防雹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确定由烟草行业和州、县(市)财政共同筹措资金,全面构建完善烟叶生产精准防雹体系。在协作联动机制上,气象、农业农村、烟草、保险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根据地形、气候特征,在10个产烟县(市)新增45处天气雷达,布局防雹作业点152个和防雹高炮152门、JFJ火箭架107架;在作业指挥上,建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系统”,统一协调指挥。  专业气象服务单位技术人员王磊向记者介绍了这套精准防雹体系的工作流程——天气雷达每20秒就可扫描整个区域,根据云体发展不同阶段的雷达回波指标,结合卫星、自动监测站发回的实况监测数据,综合分析确定作业云区,计算云体高度、强度、厚度等,确定作业方位、作业模式、用弹量后,通过“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系统”向各炮点发布作业指令。  凉山州相关负责人表示,凉山烟叶生产精准防雹体系不仅直接助力了烟农开展烟叶生产,还有效兼顾了同区域的水稻、石榴、苹果、葡萄等作物,为凉山整个农业生产撑起了“保护伞”,是凉山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力量。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7-22
(曾小芹 记者 程海英)“果子成熟前的一个月是质量高低的关键期,千万不能使用药物和化肥,要保证猕猴桃的口感。”7月20日,为确保猕猴桃高质量上市,泸州市纳溪区白节镇农业服务工作站邀请猕猴桃专家到兴桥村猕猴桃基地进行专业技术指导。8月份,白节镇1000余亩高山猕猴桃将成熟售卖,科学的管理直接关系产量的高低。为确保产量和口感,白节镇每个季度都邀请猕猴桃专家到基地开展技术指导,从用水、修枝、使用化肥等各方面详细指导季节管理方式。“产业振兴不仅仅体现在种植面积上,更多的是要看实现的产值,只有产值大了,农民的收入才会高,”白节镇农业服务工作站负责人黄鑫介绍:“因此,我们每年都会根据产业的实际情况,组织种养殖大户外出参观学习,邀请农业专家到现场指导管理,以此提高管理水平和产量。”据了解,白节镇现有挂果猕猴桃500亩,预计产量10万斤,按照市场价10元/斤,可实现产值约100万元。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7-22
(记者 唐子晴)“加强生草种植管理,有助于芒果林下产业绿色生态发展。”近日,米易县政协委员、基层一线农业“土专家”邓开明,顶着炎炎烈日,在该县撒莲镇马坪村村民邓再华家的芒果林里,现场指导芒果林下生草栽培。  果园生草栽培是生态循环农业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对攀西干热河谷地区果树生产具有重要作用。2017年以来,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研究院的大力支持下,米易县政协发动150余名政协委员,在全县11个乡镇持续开展林下种草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工作,引导种植养殖积极户大胆探索。  邓再华是马坪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也是林下种草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直接受益者。  马坪村曾是省级贫困村,土地砂夹石,保水性不好,导致土地干旱贫瘠,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如何破解这道难题,邓开明一边寻找对策,一边发动种植大户带头进行示范。  邓再华在自家60亩芒果林下试验种植了柱花草。一段时间后,试验的土地含水量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肥力明显增强,芒果树长势良好、叶片光亮,且杂草生长很少,果园病虫害和水土流失明显减少。  更让人惊喜的是,试验地种出来的芒果品质也得到提升,存放时间延长,便于储存运输。“经测算对比,芒果林下种植柱花草,每亩可少施农家肥20%至30%,芒果产量可增加30%至40%,每亩增值近2000元。”邓再华说。  在邓开明的技术指导和邓再华的示范带动下,如今的马坪村芒果林下不再是光溜溜的黄土地,而是一片片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生态循环的影响力也逐步扩大到其他村。  四年多来,邓开明与米易县农业农村局、县科协和农业界政协委员,深入25个村指导推广果树林下种植牧草480亩,开展各类技术培训,受益农户达万余人。同时,该县还在南厂、马坪、护林等3个村建立了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增加土壤有机质和节省除草剂使用,在减少农业投入的同时,每亩增加收入达1067元。  护林村村民李禄银带动本村果农在芒果林下种植柱花草180亩,并大力发展“果树种植+生猪养殖+修建沼气池+农家肥培育芒果产业”生态循环模式,去年出栏生猪400头,种植养殖收入达160多万元;南厂村村民周登芬、谢传银带动果农在核桃林下种植黑麦草、毛叶苕子350亩,在美化绿化荒山坡地、增加土壤肥力的同时,带动该村脱贫户大力发展畜牧产业,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今年,该县将进一步扩大示范面积,计划在新山傈僳族乡芒果现代农业示范区投资3万元,示范推广柱花草300亩,全力推广果园生草栽培技术,助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米易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陈华介绍。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7-22
四川农村日报讯 汪泽宇 特约通讯员 唐明平  7月17日,笔者来到仪陇县双胜镇,站在高坡远眺,连片的花椒树沐浴在夏日阳光中,花椒树绿叶葱葱,行垄间的大豆长势正盛。在双胜镇万亩花椒产业园里,村民们正忙着除杂草,希望今秋大豆有个好收成。  “通过引进企业采用‘双六尺’模式栽种花椒,树下套种大豆等经济作物,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企业与群众建立起利益联结机制,农民变为产业工人,企业与百姓‘双受益’。”仪陇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把老百姓撂荒的土地承包过来种植花椒,在花椒树下套种春季大豆、秋季榨菜,让百姓四季有活干、年年有增收。”四川千久发实业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吴迪说,为提高经济效益,他们创新采用花椒栽植间距六尺和作物套种间距六尺的“双六尺”模式,套种榨菜和大豆的面积达5000亩左右,有效利用花椒林下地,田间管护也取得一举两得之效。  据介绍,2019年,该县引进四川千久发实业有限公司,在双胜镇竞赛、玉龙、高升、群利等8个村流转土地1.2万多亩,建设标准化花椒种植基地,配套烘干、仓储等设施设备。双胜镇万亩花椒产业园总投资1.3亿元,目前产业园可实现年产花椒1.4万余吨,年产值达1.6亿元,双胜镇8个村的村民受益。  “开始栽花椒的时候,能够挣上几十块钱一天,但害怕栽种结束后没有活干。后来企业在花椒树下套种了榨菜、大豆,让我天天有活干、月月有钱领,打消了我活路接不上的顾虑。”务工村民张超说。一同务工的村民彭桂珍说:“之前我要外出打工,现在不需要了,家门口就能找到活干,在产业园里一个月可以挣两千多块钱,还有土地流转租金,日子越过越好。”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22
四川农村日报讯 王菲菲  “近来雨水充足,果树养分充足,旁枝疯长,如果不进行修枝,势必会影响明年挂果……”仲夏,随着气温越来越高,最后一批鲜桃销往外地后,广元市昭化区元坝镇普子村脆桃园正式进入了夏季管护时期。连日来,趁着天气晴好,普子村党支部书记向波带领村里的果技员给桃树进行修枝和整形,为新一年果树丰产做好准备。  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近年来,普子村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产业,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积极鼓励当地村民通过流转土地、务工收益、分红收益等方式增收,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为乡村振兴注入力量。  在探索产业发展经营模式上,普子村走出了自己的路子。  2017年,普子村开始发展脆桃产业,虽然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但是由于缺乏种植技术和专业管护措施,导致脆桃产量和品质都不尽如人意。  实地考察、走访调研、聘请专家开展培训……多年来,村“两委”在种植技术上狠下功夫。如今,果园共栽种脆桃300余亩、9000余株,品种以春雪、红玉等为主,2019年实现初挂果,2020年产量达到20万斤。然而由于销路单一,销售受阻,村“两委”又想方设法拓宽脆桃销路,四处寻求稳定的经销合作。  “成都凯峰种植专业合作社一开始只是在我村收购鲜桃,由于普子村桃树长势好,加之村干部的用心和细心,让其看到了脆桃发展前景,遂决定与我们开展长期合作。”向波告诉笔者,除了技术合作,双方还开展销售合作,最终构建长期稳定的销售渠道,彻底解决后顾之忧。  今年5月,普子村与成都凯峰种植专业合作社正式签订产销协议,脆桃园的桃产品全由专合社负责销售,并约定最低保底价。此外,该专合社还提供全套脆桃种植技术,根据脆桃不同生长时节的需求,选派专人到该村指导技术,实施全过程跟踪服务,保证桃园内商品果率达到80%以上、单果重量达到0.35斤,为此,该村向专合社支付每株20元的服务费。同时,专合社定期实行“线上+线下”授课,免费为园区培养一批脆桃种植能手,使其能独立按标准种植脆桃,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人才问题。  “成都龙泉驿有100多年的水蜜桃种植历史,种植经验丰富,与他们合作,放心!”向波说,今年的脆桃产量虽然未达到盛产,但是品质有所提高,平均每斤销售价格在3元左右,按照目前桃树树龄和长势,明年产量有望突破25万斤。  2021年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之年,为了进一步抓好猕猴桃、脆桃等产业的巩固与发展,元坝镇加快基地标准化建设,持续引进龙头企业和业主建设标准化种植园,并利用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的技术、市场资源优势,将个体种植户整合到产业链中,建立起企业与个人长期利益分配机制。同时,该镇不断加强技术服务,提高管理水平,流转盘活村集体经济,撬动美丽乡村发展,以多元化的绿色产业助力强村富民,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22
中国粮油学会近日组织专家在上海对“稻谷‘六步鲜米精控技术’创新体系开发及产业化”项目成果进行了评价。在当天同步举行的稻谷“六步鲜米精控技术”研讨会上,中国粮油学会首席专家、食品分会名誉会长、江南大学教授姚惠源代表专家组在会上宣布了评价结果:益海嘉里金龙鱼“稻谷‘六步鲜米精控技术’创新体系开发及产业化”技术为国内外首创,总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  姚惠源教授表示,益海嘉里金龙鱼“六步鲜米精控技术”创新体系研发及产业化团队致力于稻谷加工先进模式的探索,从全产业链的维度对鲜米的各项精控技术进行整合集成。该团队多年前首创了“水稻循环经济模式”,如今又开创了“六步鲜米精控技术”创新体系,把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理念始终贯穿于整个稻谷加工产业链中,实现了节粮减损、节能降耗。  参会专家建议将“六步鲜米精控技术”复制到整个行业,为粮食安全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  研讨会上,中国粮油学会张桂凤理事长表示,就大米而言,随着消费升级,对于“新鲜、好吃”的高品质大米的需求快速增长,希望更多的业内专家学者和企业共同聚焦粮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据介绍,“六步鲜米精控技术”创新体系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水稻图像色差识别技术、低温升碾米、稻谷品种纯度鉴定和香味物质的分析、虫卵检测、科学蒸煮等,这些技术在“鲜割、鲜谷、鲜存、鲜碾、鲜装、鲜食”六个关键环节得到应用,从技术和工艺上做到了全产业链呵护稻米的新鲜品质。  益海嘉里金龙鱼还建立了“六步鲜米精控技术创新、生产、检测、标准体系”,通过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生产体系的建设,在六步关键环节上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打通了鲜米加工全产业链,实现了从借鉴、学习、消化国际先进技术到自主创新的超越。
科技日报 | 分享: 2021-07-21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罗敏  伴着夏日的蝉鸣,玉米地里一派丰收景象。7月7日,记者在成都新津区天府农博园大田展区,邂逅玉米界的“傻白甜”和“黑珍珠”,走进了玉米新世界。  这傲立于秸秆上的一白一黑玉米棒,均为天府农博园大田展区引入的高甜型玉米新品种,目前已成熟上市。白的为“白超甜2号”,人送外号“傻白甜”,生食是水果,熟吃是粗粮;黑的为“黑甜玉”,号称玉米界的“黑珍珠”,填补了国际市场上水果玉米不含花青素的空白。这刚“上新”的玉米新贵,究竟有何特别之处?天府农博园大田展区新品种玉米——“白超甜2号”。  “白超甜2号”生食玉米 一口爆浆  天府农博园大田展区中,纯天然种植的“傻白甜”玉米棒傲然立于秸秆上,正奋力汲取土壤营养。四川天府农博园投资有限公司产业发展部部长袁周平介绍,“白超甜2号”玉米秆刚刚结出玉米时,就有专业人员进行疏果,保证每一株玉米秆只为一棵玉米供应养分。  对于其特性,袁周平“傲娇”地讲道:它生食是水果、熟吃是粗粮,皮薄汁多、鲜甜脆嫩,更会一口爆浆!此外,其特性还可以用“傻大个”“白嫩嫩”“甜丝丝”三个词来概括。一棵成熟的玉米接近一斤重,撕开薄薄的苞叶,呈象牙白的玉米籽粒排列整齐,可闻到浓郁又清甜的香味。  据专业机构评定,天府农博园“白超甜2号”玉米,水溶性总糖含量达 17%-20%,比普通甜玉米高出1倍以上;蛋白质含量比普通甜玉米高30%;此外,氨基酸、维生素C、维生素B1等较普通玉米均有更好表现。天府农博园大田展区新品种玉米——“黑甜玉”。  “黑甜玉”富含花青素 获风味金奖  相比于“傻白甜”的白嫩鲜甜,玉米界的“黑珍珠”则别具一番韵味。  撕开层层苞叶,颗颗晶莹饱满的玉米粒如黑玛瑙一般。袁周平告诉记者,“黑甜玉”品种是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和中国农大、山西省农科院共同研究出来的首款富含花青素水果玉米杂交新品种,具有颜值高、品质优、口感佳、营养保健、市场开发潜力大的特点。  据专业机构评定,与市场普通玉米相比,黑甜玉米颗粒饱满、外形鲜艳,属于“非转基因”玉米,鲜穗籽粒花青素含量为675毫克/千克,填补了国际市场上水果玉米不含花青素的空白;其花青素组分达到 17种,比蓝莓(15种)丰富,是普通甜玉米的3-4倍。此外,硒等元素含量高,营养健康,在国内鲜食玉米行业大会上多次获得风味金奖等。  记者了解到,在该片试验田,“白超甜2号”“黑甜玉”此茬种植有30余亩,第一批次7000斤的“黑甜玉”鲜食玉米6 月中旬上市后就被抢购一空,目前第二批次“黑甜玉”,以及“白超甜2号”接连上市中,采收期一直可延续至7月底。探索新技术展示新品种  实际上,“白超甜2号”“黑甜玉”只是天府农博园大田展示区创新试验品种的代表。  2019 年以来,天府农博园大胆引进国内外最新研发的优质新品种、广泛搜集民间超优质传统地方品种共400 多个,通过对品种和技术实行边收集、边试验、边总结、边推介,优选出适合四川推广的水稻、旱稻、小杂粮、油菜、花卉、蔬菜、红薯等超优质品种达60多个。  “目前,天府农博园优质品种种植面积超过 95%,一批批超优质大米、菜油、花生、红薯、玉米、食用茶用菊花等将会陆续面市。”袁周平介绍,作为我省打造的永不落幕的田园农博盛宴,待到 9 月丰收时,天府农博园里将会呈现出稻浪翻滚、花果飘香、层林尽染的大地景观,届时邀请市民漫步这片宝藏之地。(图片均由天府农博园提供)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21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杨都 文/图  盛夏七月,大凉山深处的上百亩蓝莓熟了,一颗颗“紫珍珠”镶嵌在绿叶间,这里是昭觉县火普村刚开园的高山蓝莓科技示范园区。7月12日至13日,省科技厅组织科技特派员和“三区”人才,到凉山彝族自治州开展科技服务,助力凉山特色产业发展。  自脱贫攻坚以来,在省农科院的科技帮扶下,火普村蓝莓产业从无到有,现已发展成当地的一个特色产业。在全面奔向小康生活的道路上,一颗颗“致富果”在悄然地改变这片土地,以及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董顺文指导火普村蓝莓生产。从无到有高山蓝莓科技示范园区开园  7月12日,在省农科院、四川大学、西华大学、攀枝花农林科学院等单位20 余位专家学者的见证下,昭觉县解放沟镇火普村党支部书记吉色次哈宣布该村高山蓝莓科技示范园区正式开园。  “2015 年,当我和同行的专家们一起走进凉山州考察扶贫的时候,被这里的丰富多样性地理条件吸引了。”蓝莓产业创新团队首席专家、省农科院经作所研究员董顺文介绍,“火普村自然、气候资源独特,外加光照充足,非常有利于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在此之前,昭觉县火普村的村民们从没见过蓝莓,更别说种植了。为了让老百姓听得懂、看得明白,团队把本来写好的《蓝莓技术方案》进行了重新改编。  “挖一个坑、放一袋营养袋,种下一棵树,盖上一块布,种上一亩地,亩产上一万,致富一家人……”在高山上,科技专家们把编好的“七个一”的技术顺口溜,传授给从四面八方赶过来的彝族村民。  “没想过大山里还能种出蓝莓这么‘洋气’的水果。”现年60岁的村民吉地尔子告诉记者,尽管已经到了花甲之年,但他这几年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干劲。  经过专家团队长期的实地考察和摸索,火普村蓝莓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在专家团的指导下,火普村2020年3月种下40亩蓝莓,期间由于基础设施没有修建完毕,蓝莓种植在4月份气候最干燥的时候遇到旱情,靠人工挑水灌溉和专家的指导,最后成活率依旧达到85%左右。从有到壮蓝莓产业将成火普村支柱产业  “火普村的高山蓝莓,果子香甜,口感风味好。”吉色次哈一边品尝蓝莓一边向专家们介绍道。当天,专家们还进入园区,实地考察调研品鉴蓝莓品种的生长和品质。  董顺文介绍说,火普村的蓝莓是高原蓝莓品种,比较耐寒,成熟季节是 7 至 8月,属于中晚熟,与其它地方错季。村里昼夜温差大,从去年第一批果子来看,口感非常好,果香味浓。董顺文还介绍,火普村种植蓝莓采用的是生态种植模式,没有破坏原有的生态。同时,施用有机肥,不用化肥和农药,实行智能化管理。  “去年村民看到蓝莓成熟后,信心大增,2020年9月在县科技局帮扶下我们又种了十多亩,今年还将扩大到500亩,已规划蓝莓作为火普村的支柱产业。”站在火普村高山蓝莓科技示范园前,吉色次哈说。根据董顺文的推算,火普村的蓝莓三年将进入丰产期,产 量 能 达 到 亩 产 1500 至2000斤,按每斤30元计算,一亩地产值在4万5千至6万元。  “现在可以说,火普村蓝莓产业发展初步的成效已经显现出来。”董顺文表示,将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21
(记者  钟正有)为切实抓好水稻、玉米等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保障粮食安全,近日,全省大春中后期病虫害及草地贪夜蛾防控现场会在中江县召开。来自全省21个市(州)植保站站长、有关县(市、区)植保站站长及种植大户等28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期间,参会代表先后参观了中江县永太镇多宝村的水稻绿色防控和辑庆镇文堂村的草地贪夜蛾绿色防控现场,观摩了来自全国各地37家农药、药械生产商的绿色防控产品和植保无人机防控演练,听取了与会商家绿色防控产品介绍,学习了推广应用生物农药、绿色农药和现代植保防控装置的先进理念。会议安排部署了全省近期及下一阶段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防控工作,要求各县(市、区)要抓好病虫害监测预报和防控,全力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加大中省项目实施进度,充分利用水稻、玉米病虫害防控的关键时期,应用植保无人机等现代高效植保机械,大力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要求各县(市、区)要通过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和微信、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滚动宣传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全面推进全省农药减量化工作。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07-20
(CICPHOTO/兰自涛 摄)7月19日,由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总工会主办的枳壳采摘劳动竞赛在石子镇七星村的千亩枳壳园中举行。来自方文种植专业合作社的60名参赛农民大显身手,比拼采摘技能。劳动竞赛设置采摘速度、质量和重量三项内容,旨在提高务农人员的技能水平。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07-20
四川农村日报讯 刘晓龙 特约通讯员 肖定怀  “老乡们!今年村上统一调回的茶苗分发给家家户户,大家都按时按质栽下去了,80%以上的茶苗都成活了。为了保证茶园尽快投产见效,大家务必把茶苗当作庄稼种,切实搞好幼林茶园补苗、除草等管理。”近日,在南江县东榆镇五星村,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茶叶栽培专家李明雍来到村民的幼林茶园,给村民们详细讲授了幼林茶园管理技术。老李说,幼林茶园管理要抓好以下几个关键:  及时补苗:茶苗种植后,一般不能全部成活,如发现死苗,宜在第二年春季或当年秋季选择壮苗补齐茶苗。第三年、第四年一般不再补苗,如有缺苗可进行移植。  除草和养草:1-2年生茶园须人工锄草,禁用化学除草剂,一般要求年除草4次。除草时尽可能先在苗际30厘米范围内用手拔草,防止松动茶苗,三年生以上茶园可采用适宜的除草剂除草,喷药时需防止药剂喷到茶苗叶片上,影响生长。夏季高温季节应适当养草遮阴保水,不宜除草过净。  灌溉和排涝:幼龄茶园有“三忌”。一是“忌旱害”。在夏季持续高温、茶园水分不足时,需要及时灌溉保苗,同时采取茶行间作、铺草等保墒措施,保持茶园水分;二是“忌涝害”。在梅雨季节或持续多天下雨导致茶园积水时,需要及时疏渠排涝,防治茶苗烂根和老苗;三是“忌寒害”。在冬季霜雪来临之前,要采取熏烟、蓬面盖草、行间铺草、灌水和选用抗寒品种等方式减轻寒害。  合理间作:1-2年生茶苗可在行间适当进行间作,种植萝卜、白菜、黄豆、花生等矮秆作物,忌种玉米、油菜等高秆作物。3-4年生茶园可在行间种植紫云英、苜蓿等绿肥。5龄以上茶园无需间作。  铺草遮阴:茶苗栽好后,应在茶行间铺秸秆等覆盖物,以保水、保温、保肥,减少杂草生长,提高茶苗成活率。有条件的地方可用遮阳网、树枝或作物秸秆进行插枝遮阴,遮阴度50%-60%,一般每亩需秸秆3000公斤。  科学施肥:幼年茶苗施肥需遵循四个原则:(1)少量多次。(2)重视基肥,分期追肥,追肥要求“前少后多”。(3)氮肥、磷肥、钾肥混合使用效果更佳。(4)以有机肥为主,有机肥与化学肥料相结合。  栽后第一年追肥次数可控制在3-4次。第一次追肥约在4-5月份茶苗开始长出新根后进行。5-9月份每两月追肥一次。追肥可以是三种肥料的混合(氮肥:磷肥:钾肥=2-3:1:1),也可以混施腐熟的人畜粪尿和少量的氮肥。10 月份后施基肥一次。二、三年栽茶苗,可在3月上旬追“催芽肥”一次,5月中下旬、7 月上旬、8 月下旬追肥,11 月上旬-12 月中旬施基肥。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20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阚莹莹  7月12日,在广汉市新协和农机专业合作社,由四川省农机化技术推广总站、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广汉市农业农村局、广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共建的四川省农业装备新技术推广示范基地正式揭牌。  智能农机装备制造是全省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中的三大先导性支撑产业之一,记者从现场了解到,接下来,这里将被打造为四川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载体,良种、良法、良制、良田、良机“五良”融合的集成基地,农业科技创新的孵化基地,农业新技术成果的促化基地,新技术人才的成长基地,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基地,现代农业装备的展示窗口。选址广汉引领高质量发展  为何将基地建设在广汉?记者了解到,广汉市是四川省重要粮食生产基地,现代新型农业装备广泛使用,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在广汉共建四川省农业装备新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对于进一步推进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农业机械化示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举措,是对广汉市农业装备新技术推广工作的肯定。今后,我们将继续本着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加强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共享多方人才培养资源,创造高技能人才就业环境,开展专业领域新技术示范更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为全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积累先进经验。”广汉市副市长梁筱萍表示。院校加持壮大人才队伍  在基地共建中,农机人才培养是一大关键,成都农业职业学院重点承担这项任务。  近年来,成都农业职业学院以农业创业青年、农机合作社骨干、家庭农场主、种植大户等为主要对象,培育了一批新时代农机工匠,不断壮大现代农业装备人才队伍,承办了2020年省农业农村厅、省人社厅、省总工会主办的植保无人机操作技能竞赛,两名“农机工匠班”学生入选省部级农机使用“土专家”名录,《微智农机》创业项目荣获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四川省金奖,“农机工匠培养创新与实践”被认定为四川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大项目。  “只要共建参与方资源共享、精诚合作、优势互补,培养更多有用、能用、实用的现代农机工匠,推广更多农业装备新技术,建设更多农业装备推广示范基地,就一定能够提升四川现代农业装备水平,擦亮四川农业金字招牌。”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副院长陈昌辉表示。区域领先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3%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实施以来,省农业农村厅农机化技术推广总站作为全省农机技术推广的负责机构,围绕推动全程全面机械化要求,聚焦粮油和特色农产品的稳产保供,聚力薄弱环节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技术集成配套和系统解决方案的研究,加快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数据统计,2020年底,全省农机总动力达4700多千瓦,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3%,处于全国同类地区领先水平,水稻、小麦、油菜等主要农作物生产实现由人畜力为主向机械化为主的重大跨越。  “我们将以基地的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职能资源优势,支持基地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加快农业科研成果转化运用,促进农机与农艺融合、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引领农业生产方式变革,与其他共建方一道,将基地打造为集科研开发、技术推广、教育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性平台。”省农机化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谷剑表示。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20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刘敬宗“往年3个人只能养6张纸,现在3个人可以养10张纸。”7 月 16日,丹棱县仁美镇高河村2 组村民彭建中说,应用省力化养蚕代替了过去的传统方法养蚕,不仅省工省力,而且提高了蚕茧质量,实现了经济增收。  彭建中共有16亩桑园,每年共育小蚕加上养蚕收入均超过十万元。仅在最忙的时候雇请过两个民工采桑叶,平时就家里两个人就够了,轻轻松松省去人工三分之一以上。彭建中说,省力化养蚕,要感谢合作社党支部书记范元金,是他带领蚕农到绵阳参观学习之后,回来才建起的升降式蚕台,纸板方格蔟回转上蔟。  “上一季8张纸卖了两万多元。”彭建中说。纸板方格蔟回转上蔟最大的优点是提高了蚕茧质量。今年收购商在收购鲜茧时,凡应用新方法养蚕的,平均每公斤高7元。纸板方格蔟回转上蔟一是吸湿性强;二是下脚茧少仅2%-3%,比篾折蔟下脚茧减少10%以上;三是蚕茧质量高,可大大提高茧舒。  一个自动升降蚕台,长3米、宽1.5米,共4层,每层养蚕2800头左右,可养半张纸。每层投放 80个纸板方格蔟,每个方格蔟是156个格,利用老蚕自动向上攀爬习性,爬上方格蔟之后,经过 12-24小时拉屎排尿,自动寻找营茧位置,自动上蔟率可达 80%以上。一格一个茧,而且是标准的横排,减少了人工逮老蚕的环节,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  丹棱县春来蚕业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蚕桑技术员范元金说:栽桑养蚕是一个短平快项目,一年可以养四季,下一步,合作社要充分利用该县优质的桑叶资源,大力发展栽桑养蚕,通过加强指导,引进新品种,推广省力化养蚕,提高蚕茧质量,实现优质优价,从而帮助蚕农实现经济增收。  丹棱县栽桑养蚕面积、产量、产值,多年来一直处于眉山市第一。1200 多户蚕农通过栽桑养蚕实现增收致富;今年发种15000张,预计产茧60万公斤左右,产值在3000万元以上。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20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周金泉  7月1日发布实施的新修订的农作物种子进出口审批办理指南,释放了鼓励引进种质资源信号,将引进种质资源申请主体由法人放宽到科研人员和育种家,明确可以以自然人身份引进农作物种质资源。连日来,这一利好消息在我省业界引发强烈反响。  荣县正紫镇农业服务中心正高级农艺师吴剑不无高兴地说:“第一是可以丰富我们育种材料,第二是可以利用和发挥业余队伍资源优势,第三是提高我们产品出口创汇的机会。”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丰富多彩的种质资源,就难以培育出突破性的新品种。”四川农业大学水稻所教授马均指出,近年来审定的农作物(水稻)品种虽然数量众多,但突破性品种(优质、高产、高抗、宜机化等)罕见,同质化现象严重,与种质资源缺乏和利用不够密切相关。  马均认为,新政策的出台,有利于多渠道引进国内外不同特性资源材料,有利于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引进新型种质资源的积极性,进一步规范种质资源引进工作,对育种专家们培育各具特色突破性新品种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川福乐种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郑天福高兴地说:“对于搞育种的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消息!引进差异较大的种质资源,肯定会选育出各具特色的新品种,可满足市场对新品的更高要求。只要引进材料是安全的,我认为没有不利的一面。”  大竹县益民玉米研究所所长张必胜评价道,“其实,这样才打破了垄断,给经营者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  “育成一个品种或配套系,必须要有资源和品系,如果资源和品系控制在少数人手中,发挥不出资源优势,或浪费,或毁掉,或形成大型育种公司垄断的格局。”绵阳市农科院畜禽水产研究所副所长王育伟认为,新政使资源和品系的使用主体更加宽泛和灵活,使有些资源可以共享,因而品种或资源的利用明显增高。如果同一个资源和品系很多人引进,资源和品系就会流动起来,形成育种资源和品系的大数据库,资源和品系由百里挑一变为万里挑一乃至亿里挑一,资源和品系就更有优势更有价值,有利于国家的种业战略和打赢种业翻身仗。同时,科研人员由之前的想育种但缺乏资料和育种材料,变得“有事可做”,更易实现育种的期望和价值。  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油菜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浩杰研究员认为,优化后的进出口审批系统的实施确实为我国农作物种子进出口审批减了负,同时为快速高效引进资源提供了很好的政策,对我国农业打好种业翻身仗及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施的过程中需强化监管,特别是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跟踪引进资源的动向,尤其是对农作物病虫害等的检验检疫,避免国外某些病害在我国爆发,确保我国农作物种子国际贸易健康发展。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20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袁宇君 文/图  “你看,这10亩紧挨着田块边缘始终保持一个方向成行生长的,是以人工栽插方式栽植的水稻。”又是一年大暑将如约而至,7月19日,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水稻栽培专家任万军指着大邑县现代农业(粮食)示范园区一片水稻告诉记者,这260多亩田块内,以人工栽插、机械化育插秧、机械直播三种方式栽植的水稻正上冲直立、努力拔节孕穗。  同样种着宜香优2115、川康优2115、晶两优534、川康优丝苗等主栽品种以及稻香杯遴选品种,同样的生长气候、管理条件,不同的栽植方式会对水稻造成什么影响呢?在田间地头,专家给记者上了一堂生动的对比课。任万军(左一)现场讲解不同栽植技术对水稻生产的影响。三种栽法“论剑”都有啥绝招?  谈到水稻栽植技术,任万军打开话匣子。人工栽插技术,由于实际运用历史最长,普及程度最广,也最为成熟,“种水稻的都会”。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工栽插技术面临着用工紧缺和工价高昂两大“痛点”。“一个工价高达一两百元,插一亩需要两个工,费时费力又费钱,而且非常累。”  伴随农业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水稻栽植步入机械化时代,用插秧机械代替人工栽插以及与之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体系——水稻机插秧技术应运而生。任万军指着与其一径之隔的200亩稻田,“与田埂保持20厘米左右距离、有两个方向成行生长。”这是以机械化育插秧方式栽植的特点,靠近田埂的地方,机器覆盖不了。  大邑县种植大户万富旭告诉记者,采用机械化育插秧,每亩投入的成本仅120元,具有节省人工、高产稳产、节本增效等优势,这种方式在省内得到大范围快速推广。以大邑县为例,近5年来,机械化育插秧的普及率从10%提高到了现在的90%以上。在省内,机械化育插秧的普及率已达约40%。  随后,任万军又指向不远处的另外一块田,有 50亩,这块田比前两者低矮瘦幼一些,且不成行,“这就是同期的机械直播水稻。”任万军告诉记者,这是最省事的机械直播技术,不进行育秧、移栽而直接将种子播于大田,一方面降低了稻农的劳动强度,另一方面节约了水稻栽植环节成本。  不过,任万军专家提醒,与“轻松”相伴的是风险。虽然从单一环节来看,机械直播省钱省力省事,但是增加了不可控因素,也将成本和风险摊进了整个水稻种植过程。专家温馨提示辩证看待不同技术  任万军告诉记者,试验表明,当机直播播期与插秧的栽期相同时,机直播水稻亩产将较机插、手插低80公斤左右,而机插、手插水稻亩产则差异不显著。群体颖花量和穗粒数差异,是造成不同栽植技术产量差异的主要原因。虽然大邑县现代农业(粮食)示范园区内的田块并非比较试验田,但同样让这个共识反复得到印证。  省农业农村厅农技推广总站水稻科科长周虹介绍,我省种植的 2800 万亩水稻中,50%以上采用手插秧,主要集中在丘陵地区等不利于展开机械化作业的区域;40%采用机械插秧,主要集中在成都平原等地;机械直播技术运用面积仅5%左右。  机械育插秧是最好的技术?对于这个问题,任万军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不同水稻栽植技术诞生于不同的历史背景条件下,具备各自的优势和问题,都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是死的,人是活的。”四川农业大学作物栽培与耕作学副教授陈勇以幽默的口吻告诉记者,不管是什么技术,实施者是否严格按照技术要点执行,才是能否发挥最大优势效力的关键所在。采用机械化育插秧,如不重视育秧环节,移栽时秧块质量不高的秧苗,后续产量也会受到影响。采用机械直播技术,如果不重视水肥和杂草管理,种子泡烂、杂草滋生、颗粒无收的前车之鉴也比比皆是。  任万军直言,农业科学技术发展进步,就是要助力农业从业者增强对生产过程中不确定因素的把控,降低农业生产“看天吃饭”的程度。任万军建议种植户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合理选择适宜的水稻栽植方式,向着丰产丰收这一亘古不变的农人目标持续发力。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20
(记者 刘一明 见习记者 杨惠)近日,农业农村部、市场监管总局、公安部等七部门在全国联合开展食用农产品“治违禁 控药残 促提升”三年行动。针对禁限用农药、食品动物禁止使用的药品及其他化合物、产蛋期不得使用兽药、停用兽药使用问题以及常规农兽药残留超标问题,全国集中治理11个问题突出品种。  生产方式进一步转型升级,兽药使用更加科学合理是大势所趋。与此同时,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对兽药的不当认识:认为用了兽药肉品就不安全了,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推进养殖业绿色发展,就不应该使用兽药。个别自媒体也推波助澜,致使人们“谈药色变”。为引导人们科学合理认识兽药,就当前社会上的一些误解和质疑,记者向业内权威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院长、教授沈建忠进行了求证。  焦点一:用了兽药就不是绿色养殖吗?并不是!  在养殖过程中,兽药的作用主要是预防、治疗、诊断动物疾病或者有目的地调节动物生理机能。  沈建忠告诉记者:“动物和人一样。人不能保证一辈子不生病,人生病了要用药来治疗。动物在它的生长过程中也会生病,用药才能让动物尽快恢复健康。养殖畜禽不用兽药是不可能的,现在有些人认为不用兽药是绿色养殖,这是错误的观念。我们应该倡导的是科学合理地使用兽药,而非不用兽药。”  他说,畜禽得了一些严重的疾病,不用药治疗很容易死亡。还有的畜禽得了一些急性病,不加以治疗,慢慢拖着就会变成慢性病,反而影响了最后产出肉的品质,我们最后就会吃到不健康的肉,这样反而更不安全。  对于大众最关心的兽用抗菌药,沈建忠向记者介绍,对于细菌引起的感染,抗菌药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抗菌药=抗生素+合成的抗菌化合物。抗生素是将细菌培养发酵后提取出的抗菌物质,比如我们经常听到的青霉素、红霉素都属于抗生素。而合成的抗菌化合物不是由细菌培养产生,而是通过化学手段合成,比如沙星类药物。“大肠杆菌感染会导致猪的腹泻,沙门氏菌感染会导致鸡的白痢病,抗菌药物在养殖中用来治疗动物由细菌感染引发的疾病。”  对于兽药减量与畜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关系,沈建忠认为,兽药乱用、滥用肯定不符合畜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要求,但是畜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不等于不使用兽药,想要做到畜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一定要科学减量用药、合理用药,要通过提升养殖水平、饲养管理水平和诊疗水平等多种方式,来减少兽药使用,保障动物的健康生长,达到畜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要求。  焦点二:目前,我国实施促生长类药物饲料添加剂退出、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等,减量化等于“零使用”吗?并不是!  “我国实施促生长类药物饲料添加剂退出,主要指的是具有促生长作用的抗菌类药物。”沈建忠对记者说。  据他介绍,长期以来,很多中小养殖户不考虑畜禽是否得了病、是否需要用药,而是习惯性地将抗菌药当作添加剂放在饲料里,长期低剂量地给畜禽饲喂。过量地、不科学地在饲料中添加抗菌药,不仅会造成饲料成本的极大提高,更严重的是,这种饲喂方式产生的副作用对人类和畜禽的健康都有害。  一方面,长期在饲料中添加抗菌药,会使畜禽体内出现一些耐药细菌,人类长期食用这种有安全风险的动物产品,耐药细菌可能会通过食物链传给人,人的肠道微生物也可能产生耐药性。同时,畜禽体内的耐药细菌可以和其他肠道菌群一起通过排泄物传递到外部环境中,人在接触后也有健康风险。  另一方面,动物身上产生细菌耐药性也会影响动物本身的健康。动物真正因细菌感染引发疾病时,使用抗菌药就很难达到治疗效果。  “停用促生长用抗菌药物饲料添加剂,是我国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的重要措施之一。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对于养殖业来说,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不等于零使用。”沈建忠告诉记者,治疗动物的细菌性感染,目前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依然是使用抗菌药。只要科学使用兽用抗菌药,检测残留量符合国家标准,对人的健康就是无害的。  在我国目前的养殖水平和条件下,完全不使用抗菌药物的无抗养殖还是不现实的,新研发的替抗产品也只能替代一部分抗菌药,即便放眼全球,养殖水平很高的发达国家也还没实现无抗养殖。如果畜禽细菌感染,却不使用抗菌药进行治疗,最后变成了病肉,反而会影响食品安全。  那么,如何实现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  想要实现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沈建忠认为,并非是单一环节少用抗菌药或寻找替代品,而是需要通过一个综合的工程来实现。  首先要改善养殖条件,提高饲养管理水平。畜禽的生活环境干净整洁,喝的水、吃的料没有细菌污染,从原来的散养、个体养殖到现在的规模化养殖、智慧养殖,提升饲养条件、饲养环境和管理水平,减少动物患病机会,从而减少兽药使用量。  其次,要加强兽医队伍建设,提高动物疾病的诊疗水平,通过专业的诊疗,做到对症用药、科学用药、精准用药。这样能有效减少养殖户因“病急乱投医”而过量使用兽用抗菌药。  另外,国家应进一步加大力度打击非法用药,有些小养殖场为了降低成本,私自通过一些途径购买抗菌的原料药,掺到饲料里长期喂食畜禽。如果不严厉打击这种行为,我国的减量化行动收效可能会大幅降低。  最后,研发出精确性更高、质量更好的兽药产品,同时,鼓励科研开发替抗产品,让新研发的替抗产品替代一部分兽用抗菌药物。  “兽药使用量减少,畜禽产量增高”是畜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沈建忠认为,“用药少、产得多”需要养殖业和兽药产业以及兽医等多方共同努力。  焦点三:有人认为养殖过程使用了兽药的肉品就不安全,是这样吗?并不是!  国家对兽药安全使用有严格的监管体系,兽药的用药剂量、休药期、用药后屠宰等都有相关的法规文件进行管控。  据了解,国家相关部门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兽药管理条例》《2021年兽药残留监控和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计划》等政策法规、通知公文,全方位监管兽药生产、使用等环节,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不定时对市场中的畜禽产品进行兽药残留抽查。  “排除剂量谈安全是没有根据的。目前大众对于药物残留存在普遍的认识误区,‘只要有药物残留,肉品就是不安全的’这种看法是错误的。食品中药物残留是有安全限量的,残留量低于安全限量的食品,公众可以放心食用,因为这是科学家们经过多次实验得出的安全数据,国家十分重视,我们也一定会保障食品安全。”沈建忠说。  记者从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了解到,2020年共完成畜禽产品兽药残留检测6683批,合格6649批,样品合格率99.49%。  沈建忠认为,畜禽产品兽药残留超标说明在兽药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不规范问题,要避免兽药残留超标,要从源头也就是养殖环节进行避免,通过合理用药、严格遵守休药期等方式控制兽药残留量。确保食品中兽药无残留,还要相关部门严厉打击非法使用兽药、滥用兽药的行为,从源头上切断兽药残留的来源。多措并举,确保老百姓吃到放心肉、安全肉。  焦点四:饲料“禁抗”后,一些抗球虫的兽药被保留可长期在商品饲料添加,这是必要的吗?很必要!  球虫病是一种发病率高、致死率高的疾病,主要在鸡、犊牛、仔猪、兔等畜禽中发生,目前动物球虫病发病后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所以为了预防球虫病,一些抗球虫的兽药被保留可长期在商品饲料添加,通过经常性持续性的饲料投喂,能够起到预防效果。  沈建忠介绍,目前畜禽预防或治疗寄生虫病主要通过两种给药方式,一种是将如抗球虫类兽药作为饲料添加剂添加在饲料中,长期用药;另一种是用药片、药剂等短期用药。  “长期使用驱虫药也会使寄生虫产生一定的耐药性,所以除非球虫病等必须要通过饲料添加长期预防的疾病外,其他寄生虫病预防建议使用短期给药方式,避免寄生虫产生耐药性,对人类健康安全造成威胁。”沈建忠说。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7-19
(张超 记者 薛维睿)7月初的一天,四川农业大学雅安校区机电学院一办公室里,农机系教授吕小荣紧盯电脑屏幕,监控着远在南部县的一块大豆田。“第一时间掌握前方‘新鲜’的数据,有助于我们及时调整相关参数,让试验更加合理。”吕小荣说。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四川省大豆种植面积预计将达到650万亩,且大都在丘陵地区。如何扎实推进大豆全程机械化播种进程、并科学进行田间管理,吕小荣牵头的四川省豆类杂粮创新—豆类机械化生产技术研究团队尝试着让农业机具成为农民们的最佳“帮手”。  目前,团队研发的“新农具”已在四川成都、眉山、南充、仁寿等地进行推广,超过1000亩丘区农田已在适用该项播种技术,明年将进行更大面积推广。调整机械适应农田条件  “机播大豆在提高了效率的同时,豆子前期出苗快而且很整齐。”7月13日,研究团队成员韩丹丹博士来到南部县益发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翻看着一个月前记录的出苗量,对应着查看大豆生长状况。  四川大豆种植区大部分都处于丘陵地区,“田块小、坡地多、深浅不一、土壤黏度大……导致全程机械化程度低,因此,之前四川全省几乎没有人使用大豆播种机。”韩丹丹介绍,不进行农田改造或调整播种机械,不仅会造成出苗质量不高,同时对机械还有损伤。  “首先是设计排种盘。”经过反复试验,该团队设计的四行机排种盘能够满足一穴播下2-4粒大豆种子,播种的穴距为8-12厘米,行距约60厘米。“在这些参数下,田间作业效果稳定,出苗率能够达到理想状态。”韩丹丹说,团队研发的种肥一体导种管能够实现种子和肥料同时“输出”,并且机械起伏度能随农田条件变化而变化,让土壤覆盖种子的深度基本保持一致,大大提升了播种效率。推广更多新技术助增产  “现在农业生产运用了大量的科技设备助力,通过无人机播种、喷雾也越来越常见。”7月15日,四川农大雅安农场,团队成员正在进行无人机喷药试验,加水、操作、采样、记录……大家配合默契。“此次试验内容主要是运用静电吸附水滴的原理,就好比在一粒粒水滴药剂外用静电形成一圈‘保护层’,让施药效果更好。”  在种植大豆的田地里,通常还会套作其他作物,比如玉米、小麦等。“无人机喷雾无疑会提高效率。”吕小荣说,通过静电吸附水滴的原理,让药剂能够快速准确喷施在大豆上,提高药效。  “在这个过程中,静电喷雾装置、喷头、喷洒效果都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吕小荣坦言,研发全新的农业机械辅助农业生产,有助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深入推进,也是促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手段。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7-19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阚莹莹 实习生 张远庆  “在柑橘果园,尤其是幼龄果园行间种植豆类粮食作物,将有效增加豆类粮食面积和总产,缓解经济作物与粮油作物争地矛盾,进而提高农民收入,提升全省和全国的豆类粮食自给率。”7月15日,在金堂县高板镇金钱寺村400多亩的柑橘种植基地内,一场由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豆类杂粮创新团队主办的柑橘绿豆间作模式示范现场会正在举行,面对当前如何稳定粮食面积的问题,团队首席专家、省农科院经济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所长叶鹏盛研究员,从自己的专业领域给出了肯定的回答。为何选择在果园种豆?每亩节本增效600-800元  推广柑橘和绿豆间作模式,增加豆类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增收粮食产量,从而为全省粮食总产和面积提升做贡献,这是团队正在进行的一项长期规划。在这项规划里,透露出团队成员的期许——2019年我省果园面积已达1164.8万亩,如果全省 50%的果园推广果—豆间作模式,每亩果园的豆类有效种植面积按照1/4~1/2 计算,每年将新增豆类净作面积 145~290万亩,相当于全省豆类种植面积在现有基础上增长了17.5~35%。这将对四川粮食增产做出重大贡献。  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发布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全省夏粮产量达到429.2万吨,比上年增长2.9万吨。其中豆类作物33.1万吨,增 长4.1%。作为“小作物”,豆类作物能够为全省粮食产量做出贡献,实属不易。  为何选择在果园种豆?为何要让柑橘绿豆组成 CP?叶鹏盛解释,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四川近年果园发展持续壮大,尤其是柑橘产业,不少基地内还是幼树。间作的豆类作物一般株型高度适中,种植后可充分利用光能,保证良好的通风透光,利用这些果园间的“缝隙”“角落”,达到增产效果。此外,在行间种植豆类作物,还可以防止杂草生长,从而减少人工除草、除草剂等多项成本。而对于果树来说,行间种植的豆类作物能有效固氮,增加土壤肥力。  具体到成本上,以绿豆为例,有数据统计,这一项技术在不影响柑橘产量和田间作业的同时,每亩柑橘园可间作增收绿豆60-80公斤,减少施用化肥8-10公斤,减少除草3-4次,扣除种子、农资和劳务成本,每亩节本增效600-800元。研发推广套作技术 充分挖掘土地资源  对于有着400亩柑橘基地的业主、成都市星和兴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刘顺利来说,果园种植绿豆的效益是实打实看得见的。“种植方便、管理不用太精细,节约了多项成本,在幼龄果园还没有投产的时候增加了收入。”刘顺利计划,明年果园将全面间作绿豆。  同样对这个模式有信心的,还有金堂县农业农村局粮油产业站站长杨洁淼,“金堂是产粮大县,有74万亩粮食面积,其中杂粮豆类4.5万亩、大豆9.5万亩。现在金堂县在大力推广柑橘间作豆类模式,以增加全县的粮食面积和提高总产。”  在示范会现场,一些第一次接触这种模式的种植户提出疑问,“现在种果园,人工成本投入确实很大,如果我间作绿豆,在种植和收获时候,尤其是收获期间,是否有机械化设备助力?”对此,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吕小荣表示,目前在四川丘陵区,农业机械化一直是一个较大难题,虽然已经有了一些适合丘陵区豆类作物的机械,但能否有效利用,这还要看果园是否按照适合机械化作物的条件进行规划等因素。  对于加快果树豆类间作模式的推广,叶鹏盛也提出了建议,“农业科研单位要提升自主科研创新能力,培育一批优质、高产、适宜间作的豆类新品种,研究配套的间套作种植技术,建立适宜不同区域、不同果树与不同豆类组合的果园间套作模式,为果树豆类间作技术和模式推广应用提供科技支撑。”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19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