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四川农村日报讯 唐静 特约通讯员 周汉兵眼下正值再生稻播种生产的关键时期,南充市高坪区农业农村局安排农技人员到田间地头,进行再生稻种植技术指导。  “留桩高度在40厘米左右,注意保持田里的湿润度,要浅水,施肥一定要均匀,大田中间要扒开路子,保证每株水稻都能吸收到营养,这样更利于再生芽萌发和生长。”8月24日,在高坪区走马镇权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的200余亩稻田里,高坪区农业农村局农牧农机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姜田英在田间手把手指导农户进行再生稻增施追肥,为村民送上再生稻的种植技术,并现场答疑解惑,为农户解决种植技术上遇到的问题。  “我们合作社在高坪区农业农村局技术员的精心指导下,今年的再生稻种植已启动,施肥工作基本完成,预计今年再生稻收入每亩可增产200公斤。”高坪区权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古军章高兴地说。  所谓再生稻,就是种一茬收获两回的水稻,头季水稻收割后,利用稻桩重新发苗、长穗,再收一季。  “再生稻管理简单,省工、省种、省水、省肥且经济效益更高,每亩可增收400元以上,而且可以节约人工20%以上。”古军章说。  姜田英介绍说,为合理利用土地,发展绿色优质高效农业,高坪区积极鼓励和引导种粮大户种植再生稻,全区今年计划蓄留再生稻1.5万亩。区农业农村局派出三个技术指导小组,分片区进行技术指导,目前已完成1.5万亩再生稻增施追肥工作。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31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唐明平  “秋冬季是许多中药材特别是根类、果实和种子类中药材的收获季节,也是许多中药材的种植季节。怎样根据中药材种类和药用部位的不同,选择适宜的采收期,保证中药材的产量和质量?”8月20日,在仪陇县义路镇佛国庵村中药材种植基地,县农业农村局农业特色产业站站长邓声彬为广大种植户支招。中药材采收应注意哪些问题?  中药材采收期采收中药材,一定要根据产量和品质形成的规律,按照药典的要求,确定某种中药材合适的采收年限和采收时间。  根类:桔梗以9月下旬至10月上中旬采挖为宜。采收时要除去泥土和无用部分,如残茎、叶、须根等,有的需要趁鲜除皮,如北沙参、桔梗、半夏、天南星等,有的需要趁鲜加工,如山药、红参等。花类:菊花在花瓣平直、80%的花心散开、花色洁白时采收,一般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西红花在开花第一天至第二天的上午10时左右采收,取花内的雌蕊柱头及花柱的红色部分供药用,一般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中旬。全草类和叶类:半枝莲可在栽种当年的9至10月收割1次,以后每年的5、7、9月都可收割1次;薄荷一般每年收割1至2次。此外,秋季收获的皮类中药材在我省主要是牡丹皮,药用牡丹移栽3至4年,于10月上旬将根挖起。各种中药材适宜的种植时间是什么时候?  许多中药材春、秋两季都可播种或移栽,除有特殊要求不能秋种的(板蓝根秋种第二年春季开花,影响药材质量)外,一般都以秋种为好。  桔梗以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播种为宜,种子成熟后,越早播种越好;白芷于8月下旬至9月初种子采收后播种;黄芪于9月中下旬播种;白芍以9月中下旬播种为宜,分株栽种时间一般在10月上旬,但以早栽为好;党参在土壤封冻前播种,育苗的于10月上中旬移栽;丹参于10月移栽;天麻于10月下旬至11月栽种;百合9至10月播种,用鳞片育苗,小鳞茎栽种;白术于12月下旬至翌年2月下旬栽种为宜;射干于10月上旬播种,根状茎秋季收获时分开栽种;薄荷于10月上旬至下旬栽种;金银花于9月初至10月中旬新芽萌发前扦插繁殖;山茱萸于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秋冬季种植中药材有哪些注意事项?  秋季种植中药材时,应充分考虑每种中药材的生长习性和对栽培环境的要求,如一般根类中药材怕积水,半夏需遮阳,白芍忌连作,党参忌高温等,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中药材进行种植。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31
(刘玉明 记者 李传君)为开发四川本土黑猪的优质基因,打造川系种猪品牌,今年6月,四川省三台县在枣林村举行了国家区域生猪种业创新中心项目暨1200头共享公猪站开工仪式。该项目的开工建设也标志着三台打造中国西部生猪种业高地取得新突破。  近年来,三台县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培育壮大种业龙头,全县品种创新能力、企业竞争能力、供种保障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本土黑猪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8月16日,记者来到位于枣林村的生猪养殖龙头企业——明兴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进行走访。资料图片  强强联手 打造优质川猪“芯片”  “虽然外头太阳晒得很,但猪舍里一整天都在控温控湿,黑猪住在里头安逸得很哦!”在明兴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生猪养殖小区,大屏幕正实时“直播”着猪儿们的幸福生活:住着整洁的“星级”房间、吹着降温的“空调”、喝着卫生的“直饮水”。看着屏幕,公司负责人邹中友风趣地说。  围绕解决种业卡脖子的问题,三台县高起点规划建设现代生猪种业产业园,园区实施国家生猪良种工程建设项目,生猪良种繁育向高端迈进。位于产业园里的明兴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借助科技的力量,推动本土黑猪产业发展是一大亮点。  据介绍,该公司采用智能液态精准饲喂系统、AI环控检测评估系统,确保了猪群舒适、健康、安全的饲喂环境,完成每一栏的精确饲喂;AI猪只盘估重系统完成猪只采食情况,生长环境的实施反馈,辅助修正饲喂参数,迅速判断猪只异常。  “这几年我们与科研院所合作,承担了‘川黑I号’、‘川黑Ⅱ号’配套系推广项目,实现了国外优质瘦肉型配套系和风味黑猪配套系的共同发展。”邹中友说,目前公司以“1+7+N”模式引进川农大育种团队、聚集川内7家育种龙头,创新联合育种机制,聚焦生猪新品种(品系)培育、种猪性能测定、生猪种源疫病防控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开展深入研究,着力打造优质川猪“芯片”,并取得丰硕成果。  规范养殖 生猪产能提质增效  养殖小区里,绿树成荫,池水泛波;坡地上,万余株优质柑橘长势茂盛,生机盎然;麦冬地里,绿油油一片……行走在明兴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看到的俨然是一个循环农业的生态园。  据邹中友介绍,养殖小区大力发展生态立体农业,通过粪污循环利用模式,将养殖产生的猪粪、污水经过沼气发酵利用、固体粪渣利用以及沼液综合利用等多道工序,形成“猪—沼—肥—林、菜—沼气发电”的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养殖小区变成了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绿色工厂,既给公司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经济效益,美化了环境,又带动周边农民致富增收。  “到我们这里来,所有车辆需消毒才能进入;工人也要经过严格消毒,才能进入圈舍工作。”经过层层防疫,记者才得以进入养殖小区范围。为彻底阻断非洲猪瘟疫病传播,该公司所有养殖小区的防护级别堪比军事基地。  在养殖小区,每头猪从生下来需要过出生关、断奶关、育肥关等,每道关的检疫都至关重要。“做好外部防护的同时,每半个月检测一次抗体,保证小猪整个生长过程不发生疫病。”邹中友说,正是凭着严格的管理,规范化的养殖,生猪产能不断提质增效。  “通过不断完善设施和流程,现在养殖小区的防疫水平越来越高,可以说苍蝇蚊子都进不来。”邹中友表示,虽然养殖成本增加了,但猪肉的品质提上去了,本土黑猪的品牌也打出来了,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三产融合 全产业链促高质量发展  每天一大早,位于三台县恒昌路的“忆乡”冷鲜肉店里,顾客盈门。“忆乡”牌冷鲜风味黑猪肉是明兴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近年来发展的重要产品之一,以农超对接、门店直销、电商平台销售等方式已深入三台、绵阳等地周边猪肉市场,受到市场青睐。  “本土黑猪具有皮薄、肉嫩、味香等特点,很受食客的喜欢,市场前景广阔。”“忆乡”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邹莹蓓介绍,公司以生产鲜肉和腌腊制品为主,年销售量达1200吨左右。  和普通猪肉相比,本土黑猪肉要贵一些,但前来购买的市民依然很多,不到两个小时,该门店的猪肉和排骨销售一空。“生意最好的时候,分切好的猪肉品种,几十分钟就卖完了,许多客户都提前一天来订货。”邹莹蓓说,逢年过节的时候,黑猪肉制品供不应求,许多客户提前下单,通常是整块购买。一些市民还将腌腊制品打包寄送给外省的亲朋好友。  近年来,三台县在加大生猪养殖特别是本土黑猪基地建设的同时,大力延伸生猪产业链条,以集中屠宰、品牌经营、冷链流通、冷鲜上市为主攻方向,推动全县定点屠宰企业标准化改造升级。同时,修建猪文化主题公园,将周边镇乡的油橄榄、樱花、巫家沟大蒜、麦冬、特色果蔬等种植基地打造成循环农业示范园,形成“游生态福地、橄榄之乡,品生态美食、特色水果,春赏桃花樱花,夏赏荷花,秋观橄榄,冬备年货(猪肉、鸡肉)”的旅游盛景。  “现代种业发展是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首要任务,也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三台县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李霞介绍,下一步,三台县将继续集中力量,建立创新联合体,推动科技创新,通过现代生猪种业园区及生猪种业创新中心建设,构建起“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监管为保障、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为提升川内乃至全国生猪种业作出积极贡献。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8-30
(降初泽郎  记者  杨琦)8月28日,记者从丹巴县获悉,为培养实用技术人才,以更优质、高效的农业科技服务乡村振兴。丹巴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采取“基地+人才+农户”联动模式,将理论知识化为田间地头的实践,培养特色蔬菜育苗、种植、节水滴灌技术应用等多方面技术人才。目前,已培育出本土“田秀才”237名。据了解,丹巴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牵头流转10亩土地,在丹巴县扎科村创建蔬菜种植科技示范基地,搭建产业技术人才培训、实践锻炼平台。在示范种植基地,青翠欲滴的辣椒缀满了枝头,红彤彤、粉嘟嘟的番茄,掩映在绿叶中。大棚里,工作人员正忙着采摘番茄和辣椒。丹巴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高级农艺师车秀琼说:“我们每个农技师在田间随时可以给老百姓讲解种植技术,起到了技术指导的作用,老百姓只要肯干,一个棚一年至少有1万多的收入。”近年来,丹巴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将课堂搬到蔬菜种植示范基地作为“练兵场”,采取“1+N”传帮带模式,以包地块、包技术、包成效,划分责任田的方式,安排8名高级农艺师全程技术指导88名农牧农村系统干部职工,承包种植了4个大棚,约3亩地,每周定期到基地指导矮化密植、果蔬园生草、水肥一体化等系列高效栽培技术,从铺膜、育苗、移栽、除草、病虫害绿色防控和采摘等各环节,实行“面对面、手把手”田间教学。目前,通过示范带动群众种植美人脆苹果、樱桃番茄、夏之宝石番茄和辣秀106辣椒等8类水果、蔬菜新品种,带动引领当地50余户群众户均增收4000元,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激发了群众致富增收活力。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08-30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范莉  8月21日,四川农业大学水稻所所长李仕贵在广汉市西高镇的稻田边,随手抓起一株稻穗,捏捏数数,就作出基本判断:“结实率超过90%,颗粒饱满,应该能收700公斤/亩。”  他手里的这株稻穗有着不一样的“身世”,它的母本为川康606A,来自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它的父本则是恢复系蜀恢 308,来自四川农业大学。两个名门结合,新品种川康优6308就诞生了。后来,品种的拥有者又为它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贵妃香”。选育十余载,优品终诞生  “近年来,育种方向已从过去的以产量为主,转变为品质和产量并重。”当天,在广汉举行的水稻新品种川康优6308现场观摩会上,面对来自全省主要粮食主产区的近百名种植大户和种子经销商,李仕贵这样说。川康优6308这个品种,正是这个育种方向的最好体现。  “恢复系蜀恢308的选育是从 2009 年开始的,直到2017年才完成技术鉴定。”川康优6308的选育者、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教授王玉平介绍了品种的选育过程,“利用这个优质的恢复系与省农科院的优质不育系川康606A搭配,就有了川康优6308。”  川康优6308在2016年开始初测和抗性鉴定,2018年-2020年在四川和长江上游经过三年区试,今年将通过四川和国家审定。“从区试情况看,在四川省区试对照宜香优2115,两年区试17点、生产试验5点,增产点率均为100%。”王玉平介绍说,除了产量高,品质也好,四川省区试、长江上游区试,均为二级优质稻。  该品种也得到了现场的种植户和经销商的高度认可。经过近两三年的试种,他们纷纷对川康优6308的分蘖能力、米质等竖起大拇指。  广安农业农村局农艺师文茂柏去年就试种了2亩,发现这个品种从产量到品质都表现不错,今年一口气试种了1000多亩。“这个品种跟其它品种比较,突出的表现就是分蘖力强,结实率高,没得好多空壳壳。去年试种的两亩水稻,亩产达到了1300多斤。”品种打得粗,还适应机械化  “广适、耐粗放种植、提高生产效率,是对好种的必然要求。”王玉平这样定义一个好品种。  川康优6308的抗病性、耐低温和高温能力、耐肥性等均表现优异。文茂柏说:“去年水稻抽穗扬花期间遭遇高温,结实基本上没受到影响,每亩还增产10%左右,增收100元/亩左右。今年前期遭遇低温,基本上也没有坐蔸现象发生。”来自荣县的种植户李财去年种了5亩,他对川康优6308的耐肥性和抗倒伏能力也给予了肯定。  王玉平教授介绍,在这几年的区试中,川康优6308表现优异,“它分蘖力强,适合多种栽插方式;株高略矮,抗倒力强,适合机收;抗病性、耐高温和低温均较强,适应性广。”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朱从桦博士这两年一直在对川康优6308的栽培技术进行摸索,分别采用人工宽窄行移栽、机械化插秧、无人机精量条直播。“川康优6308早生快发能力强,株型紧凑,冠层叶片挺立,抽穗后基部通风透光性能好,茎秆粗壮,具备较强的抗倒伏能力。在我们这三种栽培方式下,这个品种表现都很不错,特别是在机插秧方式上,利用优质基质培育壮秧,搭配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2020年西高镇生产示范田实收亩产达 705.3公斤。”朱从桦告诉记者。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30
(杨黎明 朱映江 记者 李全民)分穗、收割、装袋……8月25日,搭载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遨游太空的“王家贡米”开镰收割,这也是该太空育种材料继去年首次试种成功后的又一次采收。王家贡米一号、二号作为王家贡米培育的重点品种,具有口感好、基因稳定等特性。去年5月,这两个品种从全国参选的上千品种中脱颖而出,入选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搭载实验项目,10月,首批“太空种子”试种成功。“大获丰收!”广元市昭化区特优粮油首席专家陈定全喜笑颜开。他介绍,今年4月“王家贡米”一号、二号品种1650个株系下田播种,这批种子是在去年收获的株系中选育的颗粒饱满、基因稳定的主穗,当天采收的为长势良好且自然成熟的300多个株系。“今天采收的这300多株稻穗,全是‘王家’贡米二号,它是一个早熟品种,预计最近几天可把贡米二号采收完。王家贡米一号品种抽穗已经结束,现在处于散枝状态。”陈定全站在卫子镇新荣村一社的王家贡米品种选育基地试验田边,一边指导群众采收,一边介绍。当前,王家贡米品种选育基地试验田2486个育种材料均长势喜人。“我一直在航天贡米的实验田做工,今年试验田的稻谷都长势非常好,我也感到很开心。”卫子镇新荣村四组村民陈定银笑着说,“期待航天种子经过我们的细心培育,有一个好的转变,让老百姓实现大面积种植。”据了解,王家贡米的品种选育一般要经历三到五年的周期,经过不断的选育和改良,等待王家贡米一号、二号这两种“太空种子”在抗病性能、穗株大小、产量等方面达到预期后,便可投入量产。近年来,广元市昭化区通过品种改良、优质育种,不断改善王家贡米的品质。2015年,“王家贡米”被评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19年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获全国稻渔综合种养优质渔米评比金奖等多个荣誉。目前,通过人工杂交配置成熟的王家贡米品种已在昭化全区种植五万亩,今年预计亩产500公斤,比去年增产10%,预计近两年还将再出两到三个新品种。通过不断发展,“王家贡米”已成为当地一张靓丽的农业金字招牌。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8-27
新华社成都8月23日电(记者 肖林 谢佼)川西北牧区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但祖祖辈辈在黄河上游放牧的尕让交深知,随着牛羊的增加,再富饶的草原,总有一天承载不起“牦牛野放”式的“原始放牧”。  如今,四川省阿坝州推广科学养殖,以保障像尕让交这样的牧民减牧不减收,防止生态环境恶性循环。  尕让交家在若尔盖县的索格藏村,近几年,他每天晌午才把牛放出去,下午5点就把牛赶回了牛圈,可这个“懒牛倌”的收入却年年增加。在若尔盖县唐克镇索格藏村,牧民尕让交将牦牛赶回牛圈(8月1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尹恒 摄  他的“秘诀”,是名为“三结合顺势养殖集成技术”的高原牲畜标准化养殖模式——“适度放牧、科学补饲、适时圈养”,配套“暖棚、巷道圈、电子秤”,顺应“生态保护、气温光照、牛羊生长”规律,集成“养殖防病、人工种草、牛粪发酵还草、幼畜繁殖”等技术……  尕让交向记者解释:“比如过去养牛,基本上一年到头都‘野放’在山上,算上被牛群踩踏浪费掉三成左右的草,要20多亩草地才能养活一头牛。现在气温低时把吃完草的牛赶回圈里的暖棚,每天补7斤饲料,不到10亩草地就能养一头牛。”  “扣除饲料成本,每头牛要多挣2000元。”尕让交的“徒弟”向秋尼玛说,前年他贷款30多万元建暖棚、买设备,养了160头待长膘的“架子牛”,出栏后当年收回投资。身边的榜样力量无穷,牧民们纷纷学习“养牛新法”,2020年索格藏村人均收入1.6万元。  若尔盖县从2019年开始通过财政补贴,推广这种新的养殖技术,到去年底建成示范牧场142个,今年还要新推广300个牧场。“饲料钱会不会亏本?牛肉肉质会不会受影响?”辖曼镇河拉村的牧民向木科说,刚开始大家都有顾虑,结果牛提前两年半出栏,肉质更好、价格高了近一成。“多放牛才能多挣钱”的老思路也变了,尕让交今年只计划出栏56头牛,比去年少了30头。他说:“适量养、管理好,效益才好。”  “科学养殖极大减轻了草场压力,促进了草原保护、牧民增收、产业升级。”阿坝州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研究员张大维说,高原冬季最低气温零下二三十摄氏度,春天新草长出前牛羊难以觅食,传统养殖存在“夏壮、秋肥、冬瘦、春死亡”的问题。比如2019年以前,黑河畜牧合作社50户牧民的5000头牦牛,每年冬春季节死亡高达300余头。  当地还探索了“牧繁农育”等新招,进一步减轻草原的承载压力。据阿坝州相关部门测算,全州6000余万亩天然草地,已实施禁牧2000万亩左右、草畜平衡3000多万亩。去年鲜草亩产量较2015年增加10%以上,草原生态得到改善。
新华社 | 分享: 2021-08-26
新华社记者讯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植物工厂创新团队与中国水稻研究所钱前团队合作,在植物工厂环境下成功实现水稻种植60天左右收获的重要突破,将传统大田环境下120天以上的水稻生长周期缩短了一半。这为加速作物育种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  据团队首席科学家、都市所研究员杨其长介绍,这次试验的水稻是由钱前团队提供的矮秆品种,其株型较矮,空间利用率高,适合在植物工厂环境下进行多层立体栽培。水稻抽穗(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据了解,这次水稻种植试验是在有四层栽培架的全人工光植物工厂进行的,采用定制光谱的LED光源为水稻不同生育期提供最佳的光环境,将水稻种植在营养液栽培槽中,根据不同时期的营养需求精准供给养分。同时,植物工厂内部的环境要素,如光照、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都受到精准调控,为各生育阶段提供最佳生长环境。  在供试的6个矮秆品种中,2个品种表现出较高的产量潜力,定植后45天抽穗,63天收获,单株分蘖数达89个,单层栽培架的综合产量为每平方米0.98公斤,相当于亩产650多公斤。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钱前表示,高效的育种产业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使用传统育种方法,通常一年只能产生1至2代,即使在温室环境下或在热带地区,一年也只能产生2至3代。  “对于大多数作物来说,要想培育出新的优良种质,需要经过若干代繁殖,通常需要几年甚至数十年时间。依靠植物工厂技术,打破了这个时空瓶颈。”钱前说。  据悉,在植物工厂里,通过调控环境与营养要素,能够显著提升作物的光合作用速率,诱导早期开花和促进作物快速生长,大幅缩短作物生育周期,实现“快速育种”。植物工厂育种加速系统可不受土地、空间和气候条件的约束,建在实验楼或育种单位附近,一年四季均可进行加代育种。  杨其长表示,未来有望实现每年6茬以上的“快速育种”,栽培层数可以达到10层以上。这一技术的突破为水稻与其他作物的加代育种和高效栽培提供了新思路。下一步,研究团队将针对植物工厂环境可控以及多层立体栽培的特征,选育出适宜植物工厂种植的水稻品种,提高产量水平。  “目前这项研究刚起步,我们期待未来水稻可以实现精准营养供给和光温调控,可以实现无菌空间和立体栽培、全程机械化,农民可以到工厂进行操作。”钱前说,这项研究不仅改变了传统的育种与栽培方法,而且为未来工厂化栽培奠定基础。
新华社 | 分享: 2021-08-26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唐明平  “秋季是水产品生长、育肥和收获的重要季节,也是水产养殖生产管理的关键季节,要加强这一时期的饲养管理。秋季水产养殖管理应该注意哪些事项?”8月21日,在仪陇县三蛟镇兴隆村水产养殖基地,县农业农村局水产站站长刘昭军为广大养殖户支招。  水质调控。首先要加强池塘水质调控。一要及时换水,少量多次,要吸取中上层水,以增加浮游生物种类,防止和减少蓝绿藻的滋生形成“蓝淀水”。养殖池塘应每隔 15 天左右泼洒一次生石灰,增加池水钙质,用量每米水深10 公斤/亩;二是施用芽孢杆菌、光合细菌、硝化细菌等微生物制剂调控水质,以降低亚硝酸盐、氨氮、硫化氢、pH 值过高等因素对水体造成的危害,使养殖水体始终保持肥、活、嫩、爽状态;三是配备增氧机的塘口,养殖户在这一时期要根据天气、养殖动物的活动等情况适时合理地开启增氧机,促进表层水和底层水的循环,使水体溶氧均匀合理,增加鱼类食欲和抗病能力。  科学投喂。秋季前期水温适中,是鱼类生长的第二个高峰期。此时要实行“定时、定位、定质、定量”的“四定”投饵原则。投饵量要根据天气、水质和鱼摄食情况灵活掌握。饵料要营养全面,适口性好,新鲜不变质,保证鱼吃饱吃好不浪费,以免污染水质。同时,还要根据不同鱼类的食性及营养需求合理投喂饵料,日投喂量为池鱼体重的3%-4%。  做好病害防治。预防病害发生,应每隔20天左右用消毒制剂全池泼洒杀菌消毒一次,在饲料中添加大蒜头(按100千克饲料加0.5千克大蒜头的量)、食盐(按100千克饲料加1千克食盐的量)来防治鱼类细菌性疾病。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26
(记者 钟正有)8月以来,广汉市暴雨天气频繁,导致水稻稻飞虱大面积迁入该市,为确保“虫口夺粮”保丰收,广汉市“三步走”切实加强水稻稻飞虱防控。严格把好监测关口,组织植保力量分小组分区域深入田间地头,调查稻飞虱发生情况。尤其是暴雨过后第一时间查看稻飞虱迁入动态,及时召开技术培训会,落实镇(街道)防控责任,宣传培训动员开展水稻稻飞虱防控等相关工作。6月以来,该局通过微信公众号、QQ工作群、抖音平台等自媒体发布广汉市植保病虫动态8条,召开各种培训会15次。指导镇(街道)结合当地实际,根据稻飞虱的严重程度因地制宜采取生物生态控制、理化诱控、应急防治等综合措施,强化统防统治、群防群治、联防联控,及时控制害虫扩散危害。提供用药建议,到田查看用药效果,严格落实农药减量增效,农药包装废弃物及时回收处理。广汉市农业农村局组成4个小组到11个涉农镇(街道)督导农业服务中心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及广大农户的宣传培训力度,引导农户正确认识稻飞虱的危害,掌握防控方法,形成群查群防群治的联防联控合力。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08-25
(唐静 记者 李国富)眼下正值再生稻播种生产的关键时期,南充市高坪区农业农村局安排农技人员到田间地头,进行再生稻种植技术指导。“留桩高度在40厘米左右,注意保留田里的湿润度,要浅水,施肥一定要均匀,大田中间要扒开路子,保证每株水稻都能吸收到营养,这样更利于再生芽萌发和生长。”8月24日,在高坪区走马镇权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的200余亩稻田里,高坪区农业农村局农牧农机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姜田英在田间手把手指导农户进行再生稻增施追肥,并现场答疑解惑,为农户解决种植技术上遇到的问题。“我们合作社在高坪区农业农村局技术员的精心指导下,今年的再生稻工程基本启动,施肥工程基本完成,预计在今年再生稻收入每亩可增产达200公斤。”高坪区权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古军章高兴地说。据姜田英介绍,为合理利用土地,发展绿色优质高效农业,高坪区积极鼓励和引导种粮大户种植再生稻,全区今年计划蓄留再生稻1.5万亩。区农业农村局派出三个技术指导小组,分片区进行技术指导,目前已完成1.5万亩再生稻增施追肥工作。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08-25
(黎涛  陈淳  记者  李国富  文/图)8月24日,在南充市顺庆区渔溪镇渔溪桥村的稻田里,伴随着阵阵轰鸣声,收割机在金色的稻田里来回穿梭,一串串饱满的稻穗卷入收割机中,切碎的秸秆从收割机尾部排出,一粒粒金黄的稻谷尽收“囊中”。种植户张荣快看着眼前的丰收景象,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没闲着,趁着天晴,将收割回来的稻谷在院子里晾晒。收获的喜悦“我种植了4亩水稻,亩产量在800斤以上。以前4个人要两天才能收割完,现在不到半小时就全部收完了,省时省力,价格也划算。”张荣快笑着说,这些年村里有了农机专合社,机收水稻很受欢迎,只要到了收割季节,顺庆区农业农村局和村委会都会主动帮忙协调机器,实施水稻生产全程服务,并组织农技员下村指导机收作业,帮助农户减劳力、省费用,保证农户的水稻颗粒归仓。何友文是收割机手,有着6年的操作经验。“像这种地一般我们负责收割、旋耕等,工钱大概260元一亩,农户很轻松就能将谷子运回家。”何友文说,2014年,他与当地村民李太平共同出资成立了南充市顺庆区太平农业专业合作社,经营范围包括农作物种植、为本村成员提供农业技术服务、农机服务等。目前,两人每年仅仅收割水稻就能挣5万多元。此外,二人还种植了500多亩水稻。记者了解到,顺庆区多个乡镇的水稻已“开镰”。据介绍,今年,顺庆区主要种植的水稻品种有宜香优2115、千优531、野香优2998等,种植面积为11.9万亩,预计9月中旬可全部收割归仓,预计产量将达到6.4万吨。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08-25
新华社成都8月24日电  (记者  陈健)在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大龙潭彝族乡混撒拉村,眼下正是芒果成熟的时节。这里是仁和区芒果现代农业园区的核心区域,只见漫山遍野的芒果树,被沉甸甸的果实压弯了枝条。在数字化的智能控制室里,工作人员在触摸屏上点了几下,就能远程精准控制喷灌、滴灌。这是四川将“数字经济”融入农业的一个缩影。在混撒拉村的田间地头,类似这样充满“科技感”的东西还有不少。就拿灭虫来说,过去农民戴着口罩、背着药罐喷农药的景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外形与“路灯”相似的装置,上面还有几块太阳能电池板。混撒拉村党总支书记邹胜洪介绍,这是太阳能杀虫灯,属于自动化虫情测报系统的一部分。这套虫情测报系统利用光、电、数控等技术,对虫体实现远红外自动处理。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太阳能杀虫灯就能自动完成诱虫、杀虫等作业。更让人感到新奇的是一种孢子捕捉仪,这种仪器看上去就像一个小亭子。“芒果上的白粉病等,会产生病害孢子。”攀枝花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水利与农机所副所长虎海波说,“孢子捕捉仪通过捕捉空气中的病害孢子,并利用物联网技术传输数据,我们就能知道空气中的孢子数量有多少,从而起到预测预报作用。”记者了解到,农业大省四川正在加快发展数字农业,释放数字经济对农业经济的放大、叠加、倍增效应,重点是推动物联网、地理信息系统、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精准监控土壤墒情、作物苗情、病虫害情、自然灾情等。混撒拉村周围干旱缺水、山地地形复杂,果农及时掌握气象情况非常重要。为此,当地专门建立2个气象站,又在各处布置28个土壤墒情传感器,监测风速、雨量、温度、湿度等,将这些数据实时传送到仁和区农业大数据中心,进行汇总分析,从而让田间管理有了精准参考。庄稼种得好,更要卖得好。在农产品销售端,数字经济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四川眉山市,20多万户农民以订单方式为泡菜企业种植原料,“不值钱”的萝卜、青菜经过发酵变成泡菜,立即身价倍增。四川老坛子食品有限公司是眉山一家泡菜企业,入驻当地数字经济产业园之后,园区为企业提供市场大数据分析报告,助力企业生产更畅销的特色产品。在数字经济助力下,“老坛子”近两年的销售额不断创新高。“我们推动郫县豆瓣、眉山泡菜等特色食品产业数字化转型,利用大数据实现从‘以产定销’向‘以销定产’转变。”四川省委网信办副主任宁方伟表示,四川还将加快推动川猪、川茶、川酒等优势农产品全产业链数据资源整合,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新华社 | 分享: 2021-08-25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袁宇君 文/图  8月15日,大邑新场镇沐果家庭农场,20多个工人完成着一场接力:采摘工躬身阳光玫瑰葡萄架下,将串串葡萄剪下装筐,运输工驾驶摩托三轮车往来大棚与包装车间,包装工人称重、套袋、装箱流水线作业一气呵成。“接力赛场”果香醉人。  农场负责人肖义福喜望丰收,心里倍儿甜。上海米荣果业有限公司采购经理朱传胜到园区考察一次就看上了肖总的果,计划全园采收,但因为还有其他果商也强烈要求采果,肖总只同意出售园区一半约15万斤的葡萄给米荣果业,收购价定在13元每斤,比其他果园高出2元左右。  朱传胜透露,该公司仅挑选川滇等地精品化生产基地作为供应商。这批果子将进入北、上、广、深高端超市,还将出口至东南亚地区。  究竟是什么技术,能把西南腹地的农产品,送到千里外的东南亚市场呢?当天,记者采访了向沐果家庭农场提供技术支持的省农科院生物技术核技术研究所夏中梅副研究员及团队。沐果家庭农场里,工人在包装阳光玫瑰。化控措施+栽培技术  早在2015年,肖义福就开始在西岭雪山附近的生产基地种植阳光玫瑰这种网红“贵族”水果。那时阳光玫瑰少有人种,即使果子从串型、大小、甜度、硬度、脆度、香味等方面不达最佳品质,也能因“物以稀为贵”卖出几十乃至百元每斤的销售价。  随着越来越多“对手”加入竞争,我省阳光玫瑰种植面积在短短几年间扩大至原来10倍以上。走进市场,质量参差不齐的阳光玫瑰,商品价从3元到60元每斤不等。“原来的果品放在现在卖,只能卖6元一斤。”肖义福坦言,要“杀出重围”、卖出好价,只能在品质上下功夫。  2019年,肖义福在夏中梅副研究员及团队的技术支持下,在新场镇龙桥社区建起了沐果家庭农场这一阳光玫瑰化控栽培技术集成模式示范点,深耕植物生理活性新物质、新剂型、新产品、新用途和关键工艺研究开发领域的团队专家给他“支招”:打化控措施与栽培技术“组合拳”。  “针对阳光玫瑰葡萄品种特性,我们将土壤微生态改良、肥水管理、修剪等栽培手段与化控技术紧密结合,形成了一整套化控措施与栽培措施相结合的化学调控技术规程。”夏中梅解释道。  栽培手段大家都能理解,而化控技术简单来说指的是合理利用外源植物生理活性物质,按需调节控制作物生育阶段和生育状况,以达到高效丰产目的的先进技术。化控栽培,能对作物生长发育进行外部条件加内部激素水平的双重调控。  肖义福在生产管理中也特别强调不追求高产量、不做特大果、特大串,一定要生产品质好、消费者吃了还想吃的阳光玫瑰。今年是严格执行化控措施与栽培技术相结合的沐果家庭农场阳光玫瑰葡萄投产的第一年,从花期开始就严格疏花,花后精准疏果,将亩产控制在3500斤左右,单串重量750-800克,平均单颗果重15克左右。果子从串型、大小、甜度、硬度、脆度、香味等多个方面,都达到收购商标准。品质不同的两串葡萄,右边一串的价格可能是左边一串的两倍。精品化管理 打下基调  阳光玫瑰葡萄的价值,很大程度取决于外观的美丽程度,串型不好看、色泽不亮丽、颗粒不均匀饱满,都会让价格大打折扣。为了让葡萄的颜值“赢在起跑线”,在疏花阶段,沐果家庭农场从规模化种植阳光玫瑰的云南特聘专业疏花疏果工。葡萄初花期和幼果期,工人们起早贪黑,夜里加班打着头灯进行疏花疏果作业,让葡萄串型定下“美人胚子”基调。  阳光玫瑰葡萄自然坐果率低,很“娇气”,如不人为干预,葡萄长成“稀拉串”照样没人要。这时候,植物生长调节剂就派上用场了。  花前通过栽培管理和中微量元素的补充,将花序生长进程控制在同步的节奏,避免后续分批次管理、采摘等工作,省力省工。花后分别在葡萄果子长成绿豆大小(谢花后48小时内)和花生大小(约两周后)的时候,将整串葡萄幼穗在装有2-3ppm氯吡脲和10-15ppm赤霉酸的杯中轻轻浸蘸,就能起到有效保果、提高产量、改善果实商品性的作用。  夏中梅随手抬起一串葡萄指出,外源植物生长调节剂并不能代替肥水促进果实的生长发育。如果肥水供应不足,果实依然不能正常生长发育。因此在葡萄全程管理中更重要的是要重视土壤的改良、根系的养护,通过增施生物有机肥、矿物源腐植酸以保证土壤有机质含量,施用微生物菌剂,改善土壤微生态,提高土壤有益微生物的数量。同时加强中微量元素营养尤其是钙、镁、硼、硫的补充。在后期,使用微生物制剂进行霉斑病、炭疽病的生物防治,保证果品的安全。  肖义福告诉记者,如果没有严格按照专家的指导,采用化控技术与栽培措施相结合的模式种植阳光玫瑰葡萄,一定无法实现种植基地投产首年就达到3500斤优质果的成绩,也种不出让收购商“一见钟情”的果子品质,更谈不上出口东南亚了。肖义福真诚地说:“希望更多种植户能够体会到先进技术带来的便利!”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25
新华社记者 陈健  又到水稻开镰收割时节,连日来,在农业大省四川,各地克服疫情影响抢收稻谷,确保颗粒归仓。  在四川眉山市青神县西龙镇观金社区,成片的稻田泛起金黄色的稻浪。在观金社区流转了1200亩土地种植水稻的程伟,是一名返乡投身农业的大学生。前几天,他在电话中经过一阵紧张联系,确定了收割机来田里作业的时间。  四川水稻秋收已从过去的“人收”向“机收”转变。水稻成熟后,各地农户纷纷雇请收割机,到自家田里收割。而这些收割机来自河南、江苏、湖南等全国各地,一到秋收时节,便由稻谷成熟较早的川南渐次转战川中、川北。↑图为四川青神县罗波乡宝镜村,志愿者帮助家中缺乏劳动力的村民葛玉莲收割水稻。青神县委宣传部供图  眉山市好味稻水稻专业合作社拥有大型农机160余台,今年种了5.2万亩水稻。“过去种田全靠人力,除去人工费,种粮基本不挣钱。”合作社理事长李相德说,现在不同了,种粮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成本大幅降低,粮食产量也稳步提升,合作社种粮年年挣钱,每亩田的利润可达800多元。  “现在我26岁的女儿也加入种粮大军,成为一名农机操作手。一方面是受我的熏陶,另一方面是因为咱们国家农业前景越来越好。”李相德高兴地说。  受高温天气影响,今年当地水稻收割的时间比往年略有提前。但是,今年7月底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因为“德尔塔”毒株影响,来自外省的收割机很多没能按期上路。常年,大约有三四百台收割机来到青神县,而目前到青神县的收割机只有100多台。  “眼看稻谷已经熟了,家里没有劳动力,又联系不上收割机,这可咋办哟?”青神县罗波乡宝镜村村民葛玉莲十分着急。  了解到葛玉莲的困难,县、乡妇联组织巾帼志愿者,来到宝镜村帮她抢收水稻。当地几名村民忙完自家田地的活,也加入志愿者的队伍中,不到2个小时就把葛玉莲家的2亩水稻收完了。  丰收的喜悦洋溢在川蜀大地,收割的形式也不拘一格。在乐山市井研县宝五镇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借助一场集趣味性、竞技性于一体的收割比赛,就把大片稻谷收割完了。选手们由宝五镇各村种田好手、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社员等组成。在热火朝天的加油声中,5支参赛队伍采用人工和机械相结合的方式抢收水稻,看谁收得又快又好。  稻谷抢收上来,还要抓紧晾晒、烘干,才好入仓。过去农户在院坝里晾晒,遇上下雨就犯愁。今年,青神县青竹街道新光村种粮大户游德祥购置了烘干机,建起了烘干房,每天可以烘干100吨稻谷。不但能满足自家稻谷烘干需求,还能为周边农户提供服务。“这下好了,碰上晴雨交替的天气,再也不会耽搁收获了。”游德祥喜悦地说。
新华社 | 分享: 2021-08-25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李永安 特约通讯员 陶广汉  “强降雨天气影响,一些低洼地带果园积水较多,田间不同程度出现内涝,不及时采取措施,会给果树带来灾害损失”眉山市东坡区农业农村局技术专家针对近日在思蒙、松江等镇实地检查,着力从避减自然灾害损失入手,及时提出“四条”果树秋管措施,以确保全区38.5万亩晚熟柑橘丰产增收。  该区通过官方渠道、相关会议、微信公众号以及果技员现场指导等方式,积极向广大果农传递雨季天气信息,提前落实应对暴雨灾害生产技术,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  强化开沟排水措施。要求抓住被淹果园洪水消退时机,及时冲洗树叶淤泥,并且对低洼果园或排水不畅的果园,应在四周开挖围沟、疏通腰沟、理好行间沟,以此降低厢沟水位,消除湿害影响,促进土壤疏松透气,以此避免土壤因饱和渍水而缺氧、影响果树根系呼吸而出现烂根现象。此外,待天气放晴后适当浅翻土壤,以防板结和减少地表水分过度蒸发,加速根系恢复生长。  平衡果树营养。针对强降雨后果园土壤水分较充足,容易导致果树某种营养供应过旺,或者出现某些营养元素供应缺乏的问题,要求适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补施速效氮、磷、钾元素肥或增施腐殖酸类有机肥等方式,促使其尽快恢复树势,避免或减轻黄叶衰退现象发生。此外,采取剪掉因雨水过多抽发而影响果树生殖生长的背上枝、旺长枝、无效枝以及扭枝拉枝,改变树梢生长方向的方式,既平衡协调果树营养供给,又避免枝芽分化受阻。  一抓疏果,摘除树上密度过大的小果、弱果、多余果、灼伤果,以保果子品优个大;二抓修枝,及时剪除病枝、残枝、徒长枝,便于果树通风透光,减少营养损耗。在加强病虫害防治上,根据夏秋病虫害特点,采用高效低残留农药或采取生物防治方法,控制病虫害危害。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24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潘建勇 文/图“这一株稻穗有180粒,预计这块田稻谷亩产可达到700公斤。”8月16日一早,在仁寿县方家镇武通村9组的水稻配方施肥试验田里,59岁的高级农艺师邹朝文正和同事一起,进行水稻测产工作(如图)。  两亩地的试验田里共划分有NP区(氮磷区)、NPK区(氮磷钾区)、PK区(磷钾区)、NK区(氮钾区)、无肥区等15个区域,长势良好的水稻迎风飘扬,展示出勃勃生机。  据悉,邹朝文等人在今年3月进行水稻育秧,随后,栽种的时候采用“大三围”薄膜覆盖技术进行培育。“盖上薄膜有利于抗旱,同时能提高土壤温度,促进水稻生育进程,扬花期正好躲过高温天气,这样可以提高结实率。”邹朝文说,15个区域,分别用不同的配方进行施肥管理,其中还设置了无肥区,等明确哪种配方施肥水稻的产量高、品质好,再进行推广。水稻早期生长时,邹朝文每个星期自己至少要去查看水稻长势2至3次,进入成熟期后,每天都要去观察。  “从目前测产的结果来看,氮磷钾区的水稻产量最高,能达到700公斤。”邹朝文说,以前,当地的水稻亩产平均只能达到500公斤左右,通过这个试验,摸索水稻最佳配方施肥方案,有利于提高产量,增加效益。  下一步,方家镇还将继续探索试验水稻配方施肥工作,力争做到减量增效,助力减少面源污染,使水稻产量提升,确保粮食安全。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24
四川农村日报讯 吕黄梅 记者 罗敏  “开始养羊的时候缺少技术,繁殖成活率非常低。后来,畜牧部门、专家提供技术指导,加上学习别人的养殖经验,我们的白山羊长势才会这么好!”8月16日,在北川羌族自治县白什乡星河村,金富家庭农场负责人李国彩正忙碌着给白山羊喂食。通过发展本地特色肉羊生态养殖,如今她家的白山羊存栏量达700余只。  北川白山羊是四川省特色白山羊品种,2009年被农业部纳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名录》。近年来,在县级有关部门支持和绵阳市农科院开展提纯复壮和后期杂交改良研究下,北川大力繁殖优质种羊,推广白山羊养殖新技术,提高白山羊养殖效益,带动当地老百姓脱贫增收。金富家庭农场现养殖有北川白山羊700余只。 赵涔怡 摄改良本地品种 促增值增收  北川白山羊具有颜值高、身体强健、繁殖能力强,且肉质鲜美、膻味小等优良特性,是北川山区群众主要的生活和经济来源。  “因遭受‘5·12’特大地震,北川白山羊数量骤减、品种质量大幅降低,我们本着改变地区经济和产业发展现状的目的,开展提纯复壮和后期杂交改良的研究,从而带动更多当地老百姓脱贫增收。”绵阳市农科院畜禽水产研究所副所长王育伟告诉记者,从2014年开始,他们通过创建良种繁育体系、创新现代山羊圈舍设计、全面革新现代科学养殖技术,实现了北川白山羊群体规模大幅增加。  据介绍,经改良的白山羊最高日增重提高了30%以上,羔羊成活率提高20%以上,每只成年羊增重可达7公斤、增收200元到300元。  “让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我们计划深入乡镇建立工作站,让技术与生产无缝对接,育种与育肥相结合,不断扩大白山羊产业。”王育伟说。养殖场一角。赵涔怡 摄高山生态养殖 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北川全面推进白山羊特色养殖及白山羊品种保种繁育基地建设,以家庭农场为依托,与中羌药材种植有机结合,大力培养高山生态白山羊养殖。  在白什乡,这里海拔高,森林覆盖率广。李国彩告诉记者,之前一直在家种厚朴、重楼等中药材。2012年,她看到养殖白山羊前景好,便自己花了6万元修圈舍购买白山羊,开始发展生态养殖。  “我们白山羊是老品种,吃的是中药材,喝的是山泉水,肉质更细、更嫩,羊肉味也更浓一些,但长势慢。”李国彩说,在有关部门和技术人员的帮助下,新品种的白山羊出肉率更高,提高了养殖积极性,目前存栏白山羊700余只,累计吸纳周边50多个村民在农场就业,每年还为村集体经济分红3万余元,真正成了乡亲们发展致富的“领头羊”。  45岁的贾会容是白什乡星河村村民,因要照顾老人、小孩,不便外出务工,现在就近在农场上班,一年能挣2万多块钱。“我每天的工作就是喂羊、收草、除粪,家也照顾了,钱也挣到了。”贾会容开心地告诉记者。  据悉,截至今年6月底,北川共出栏白山羊5.58万只,存栏6.98万只。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24
四川农村日报讯 苟安胜 记者 刘佳  8月,正是汶川青脆李上市的时节。“哒哒哒……”近日,在绵虒镇玉龙村半坡组,伴随着一阵阵柴油发动机的轰鸣声响起,沿着山坡迎面驶来了一辆无人驾驶的“小轻轨”运输车,满载着刚采摘好的水果,不到几分钟就稳稳当当停靠在了村里的选果棚,果农们随即将李子卸下后开始二次分拣和筛选,再就近销售给特地来村里采收鲜果的外地客商。  这是村民们首次在田间地头铺设山地专用钢轨、装上运输车,一道道专门运送水果的“小轻轨”专线,既方便了青脆李运输,又节省劳动成本、提升采收效率。  近年来,玉龙村在各级帮扶部门大力支持下,青脆李等水果产业得到大力发展。从水果下树到大路边的“最初一公里”,只能靠肩挑背磨。  水果发展起来以后,下树“最初一公里”是关键。然而,青脆李产量高、上市期集中,肩挑背磨费时费力,雇人又增加开销。玉龙村副主任李玉勤说,加上现在村里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农忙时节村民互帮互助,但农村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依然凸显。  大量水果短时间内运不出去,如果错过了最佳销售期,果农们只能望果兴叹。今年,在州县两级乡村振兴局和县检察院等单位部门大力帮扶下,玉龙村结合坡地地形,因地制宜引进了山地“小轻轨”,出资150万元在当地搭建6公里运输水果轻轨并购买8台柴油发动机,配备山地牵引机头8个,专门用于村民运送农资和水果。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当地依托帮扶力量,让“小轻轨”成了当地果农巩固脱贫成果通往乡村产业振兴的桥梁。  “这个田间‘小轻轨’太方便了,只需要一个人在果园上货,少数人在棚子里卸货就够了,单次载重可达500斤,真的太方便了!家里人手不够,有了这台机器真的让我省了很多工夫。”正在选果棚忙碌的果农杨树兵激动地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23
四川农村日报讯 张静 文良旭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今年,我们集体公司在适宜套种的300亩晚熟柑橘地里套种了一季冬豆,虽然现在距离收获还有两个月时间,但这些天就被泸州的两家豆腐乳厂以每公斤10元的价格全部预购了,每亩按200公斤计算就有2000元的收入 ,真正实现了‘ 一地双收’。”8月15日,看着套种在柑橘地头长势喜人的冬豆,泸州市纳溪区合面镇马桥村党支部书记李道容高兴得合不拢嘴。  马桥村曾是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2017 年整村摘帽。为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马桥村“两委”一班人经过一番考察论证后,针对大部分脱贫户因病因残或年老体弱有返贫风险的情况,当年由村集体资产公司集中将这些脱贫户以及周边群众的近500亩土地和残次林进行流转并整体改造后,按照“集体公司流转土地、统一规划、连片种植”的发展模式,全部发展优质晚熟柑橘。  “我们引进的是塔罗科血橙这个晚熟柑橘品种。虽然引种的柑橘已经种植3年了,且已开始陆续挂果,但要长成林进入盛果期至少还有2—3年时间,而每年的土地租金加除草、施肥、打药等管护成本都在600元左右。”李道容介绍说,为了解决柑橘成林进入盛果期前的投入压力,今年,马桥村集体资产公司就采取在柑橘园套种经济效益高且短平快的冬豆来“以短养长”促增收,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并率先利用200亩柑橘园套种了一季病虫害少、易于管理的冬豆,既增加了土地收入,又增加了柑橘土地的肥力。  李道容告诉笔者,在晚熟柑橘地头套种冬豆类是一种很好的生态立体种植模式。一是能增加土地经济收入。根据测算,每亩柑橘地套种冬豆可产200公斤,可实现收入2000元,扣除全年柑橘园的600元管护成本,村集体公司 可增收1400元。二是能提高土地肥力。冬豆根部有根瘤菌,可固氮肥土;冬豆秸秆中空、多汁,翻入土壤中易腐解,是优质绿肥;冬豆收获后,每亩还有500斤左右的鲜豆秆,压青还园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为生产优质无公害晚熟柑橘提供良好的土壤基础。  “在柑橘园套种冬豆除了增加收入,还可减少水分的流失,减少其他杂草的生长,实现了一地两收、一举多得。”李道容说,接下来,马桥村集体资产公司将在今年晚熟柑橘园套种冬豆获得丰收的基础上,立足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围绕生态建设目标,积极探索套种模式,利用集体公司的晚熟柑橘园套种早春海椒和冬豆等农作物,提高土地利用率,拓宽致富增收新路子,让村集体“家底”厚起来、村民的钱包鼓起来。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23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