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吴建频 李嘉嘉 记者 程海英)为进一步加强村农村残疾人的就业能力,近日,江阳区通滩镇积极开展“农村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工作、携手残疾人提高劳动技能”助力活动。通过产业到户、帮扶到人的方式,将致富资源直接送到农村残疾人手中,引导残疾人朋友就业增收。培训现场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进一步解决农村残疾人的养殖难题,通滩镇残联将2400只鸭苗苗、360只土鸡、3200斤饲料以及80套喂具发放到80位农村残疾人手中,鼓励他们积极发展养殖业,并组织了养殖能手对他们进行养殖技术培训,通过技术培训和指导,有效增强了残疾人朋友养殖知识和我发展能力,拓宽了就业和增收渠道,为提高农村残疾人生活质量提供了强劲的助力。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7-14
  (杨春 赵乃喜)今年4月,国家出台了《推进肉牛肉羊生产发展五年行动方案》,提出在2025年牛肉自给率保持85%左右。当前,中国牛肉供给呈紧平衡态势,2020年牛肉产量为672万吨,牛肉自给率约76%。要想助推肉牛产业稳定发展,未来需通过多路径发展,逐步提升牛肉自给率。  牛肉供给呈紧平衡  生产逐步增加。近年来,产业扶贫、“粮改饲”持续推动肉牛产业发展。2020年,全国肉牛出栏4565万头,比上年增加0.7%,牛肉产量672万吨,比上年增加0.8%,年末肉牛存栏9562万头,比上年增加4.6%。2021年,肉牛养殖继续保持增长,尤其是一、二季度为新生犊牛的高峰期,肉牛存栏数量持续增加。  消费持续增长。2020年全国牛肉消费量约883万吨,比上年增加6.0%。牛肉消费量增长主要是在居民膳食消费结构升级、肉类消费结构优化背景下,牛肉消费增加已成必然;牛肉消费形式趋向多元,特别是线上消费快速增加;同时在非洲猪瘟疫情影响下,牛肉替代消费作用显著。2021年,牛肉消费继续保持增长,据相关市场跟踪数据显示,1-4月牛肉交易量同比增幅超10%以上。  进口保持增加。2020年中国牛肉累计进口211.83万吨,比上年增加27.7%,进口额101.79亿美元,比上年增加23.8%。主要进口来源国为巴西(占进口总量的40%)、阿根廷(占23%)、澳大利亚(占12%)、乌拉圭(占11%)、新西兰(占8%)。2021年1-3月,中国牛肉进口量为61.70万吨,同比增加20.0%。  供给呈紧平衡。总体来看,中国牛肉生产增速低于消费,2015-2020年,中国牛肉产量、消费量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7%、5.8%,供应呈趋紧态势,价格高位运行。2020年,牛肉市场价格为84.10元/公斤,比上年涨14.9%。2021年6月,牛肉市场零售价格为88.96元/公斤,同比上涨4.2%。  多路径助推发展  重品种,高质量发展。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打好种业翻身仗。据相关测算,中国肉牛种源自给率约为70%,优质肉牛品种对牛肉产量及品质均有明显影响。建议要借助国家高度重视种业发展的契机,加强肉牛品种选育,既要兼顾国外的安格斯等优良品种引进,又要充分挖掘夏南牛、鲁西黄牛、晋南牛、云岭牛等本土优良品种选育。同时要加强品种测评,精准补缺提优,实现优种更优。  扩规模,深挖潜力区。基础母牛方面,增加母牛养殖基地建设,充分挖掘牧区、农牧交错带、山区等地的母牛养殖优势。肉牛养殖方面,巩固原有山东、内蒙古、河北、黑龙江、吉林等主产区的肉牛养殖发展,同时充分利用南方草山草坡优势,带动南方肉牛养殖发展。目前,南方牛羊产业体系联盟已成立,包括广东、广西、江西,云南已出台具体的发展措施。云南出台相关措施,对新增肉牛存栏3万头以上的县、国外新引进优质育龄母牛均给予补贴;江西对肉牛存栏5万头以上县(市、区)进行奖励。  增单产,提升生产效率。肉牛产业发展急需提升个体生产能力。首先是母牛繁殖效率的提升,提高部分传统区域母牛繁殖三年两胎为一年一胎,增加犊牛供应量;其次是出栏活重的提高,通过品种改良及育肥技术提升,增加肉牛日增重,提高头均出栏活重,提升肉牛养殖单产。同时,建议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科研院所及大学,要加大相关技术的研发,并进行示范推广,重视科学饲养管理,逐步提升生产效率与竞争力。  优模式,高效持续发展。优化母牛养殖模式,充分发挥草场资源优势,利用地方农副产品等,探索联户养殖、人工草场放牧等节本增效模式;推进牧繁农育、种养结合、“企业+农户”、家庭牧场等发展模式;探索智慧牧场、数字化养殖基地等现代化模式。结合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大环境,借助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加大肉牛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强政策,完善保障机制。肉牛养殖周期长、资金占用量大,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建议国家扩大牛羊调出大县奖励、标准化规模养殖场补贴等政策涉及的县与养殖场;重视育种和母牛扩繁,落实肉牛基础母牛扩群增量项目,对母牛存栏10头及以上养殖场给予一定补贴;创新肉牛养殖信贷模式,加大贷款资金支持;进一步完善肉牛养殖保险制度。  (杨春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赵乃喜 山西省和顺县科学技术协会)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7-14
  (段忠意 郭江鹏 见习记者 杨惠)近日,全国羊遗传改良计划(2021-2035年)培训班在宁夏银川举办。本次培训聚焦羊的种业现状和发展趋势,围绕关键技术的集成配套、示范推广、应用途径、项目工作推进等方面,政策性、指导性和针对性强,为新形势下全面实施羊遗传改良计划,解决我国羊种业发展的短板弱项、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抓机遇 找方向 多方保障羊种业  全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全国畜牧总站党委书记时建忠指出,农业农村部新一轮畜禽遗传改良计划的发布,为我国畜禽种业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全行业必须抓住此次机遇,扎实推进新一轮遗传改良计划实施,利用15年左右的时间,做强做优我国羊种业。一要明确羊种业发展方向。要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加快建设完善商业化育种体系,显著提升种羊生产性能和品质水平,确保核心种源自主可控,性能水平优质、高效。二要夯实羊种业发展基础。今年会启动新一轮羊的核心育种场遴选工作,希望基础条件好、育种意识强、管理理念先进、生产经营优良、市场辐射范围大而广的羊种业企业尽早对标全国羊遗传改良计划,做精做细育种基础工作。三要实施种业科技创新行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研究,推进基因组选育等技术的应用。四要加强管理,以管理促发展。以国家羊核心育种场建设为抓手,加强核心育种场管理,贯彻落实核心育种场管理办法和技术性规范文件,实行动态管理,存优弃劣。五要压实核心育种场责任。规范育种工作,做好羊遗传改良计划与本场育种方案的衔接,实施实质性联合育种,扩大遗传交流,切实做好性能测定,统一进行遗传评估,促进优秀遗传资源共享利用。六要强化疫病净化工作。要加快推进核心育种场疫病净化相关工作,创建无疫区、无疫小区或净化示范场。  补短板 强基础 遗传改良亮点多  “良种是保障羊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提升羊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羊种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良种供给能力的增强,是羊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全国畜牧总站畜禽种业处处长刘丑生说。2008年以来,第一轮猪牛鸡羊等主要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实施取得显著成效,遴选建设了一批核心育种场、扩繁推广基地和种公畜站,育种国家队持续壮大。但是,目前我国羊种业仍然存在基础工作薄弱,育种基础设施和装备较差、选育手段落后、性能测定及遗传评估等基础工作不系统、部分地方品种选育目标不明确、企业育种技术力量较弱、联合育种机制不完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针对羊种业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新一期全国羊遗传改良计划首先是扩大了涵盖范围,由以前的肉羊扩充至肉羊、毛(绒)羊、乳用羊,丰富了羊品种类型。其次是优化遗传改良机制,重点开展主导品种的联合育种,支持联合体、协作组、联盟等联合育种组织发展,推进建立联合育种创新实体。然后是建立高效育种服务平台,提出建设国家羊遗传评估中心,支持国家羊核心育种场建设场内生产性能测定站等,更加强调种羊遗传评估和生产性能测定的重要性。同时强化疫病净化,对繁育体系的生物安全防控提出更高要求,切实从源头提高种源健康水平。  同时,刘丑生还对《全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实施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实施管理办法》)进行解读。他指出,制定《实施管理办法》的出发点有三方面、六个字,分别是衔接、规范和并行。将新一轮全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2021-2035年)的切实落地与国家畜禽核心育种场的建设有机地衔接起来,达到切实落地、抓出实效的目的。对国家畜禽核心育种场的遴选与核验、职责与权利、监督管理等的过程管理进行规范,进一步明确各级部门应承担的保障任务、内容和措施,尽可能体现公正、公平。使生猪、奶牛、肉牛、羊、蛋鸡、肉鸡、水禽等主要畜禽国家畜禽核心育种场、良种扩繁推广基地等的建设、管理、遗传改良工作等尽可能处于同一管理、发展平台之上,达到全面推进的目的。刘丑生强调,衔接、规范和并行三个出发点不是各自为战,而是互相联系,只有将三方面紧密联系,才能促进我国畜禽遗传改良工作稳步推进。  根据解读,记者注意到本次《实施管理办法》规定国家核心场资格有效期为5年,有效期内对国家核心场实行动态管理,参照核验程序对核心育种场进行不定期检查。同时,刘丑生还对核心育种场种羊生产性能测定项目的实施,明确提出了“七要”的具体要求。全国畜牧总站段忠意博士从“总则、遴选、核验、职责与权力、监督与管理”等五个方面对《国家羊核心育种场管理办法》进行解读,使与会的种羊企业对国家羊核心育种场的遴选、核验和日常管理要求有了明确的认识。  全国羊遗传改良计划专家委员会4位专家和2位羊核心育种场技术专家就羊的种业现状、性能测定、遗传评估、联合育种、生物安全等进行技术培训。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7-14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杜铠兵  植物研究领域中一直有一个热点假说——植食性昆虫及其天敌的存在驱动了植物叶片挥发物发生自然选择进化,从而具备了不同的防御能力。也就是说,聪明的植物会随身携带“驱虫剂”用来驱散想要咬食自己的昆虫,或者在被咬时拿出“引诱剂”吸引这种昆虫的天敌来“救驾”。  “之前这一直是个假说,直到我们在一种植物——千里光身上得到了实证。”四川农业大学林学院副教授林恬恬告诉记者,通过与国内外专家团队合作研究,这个假说终于得到了证明。林恬恬在用昆虫嗅觉仪开展昆虫行为测定。 受访者供图  自带“驱虫剂”植物也会自我保护  近日,林恬恬副教授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国际生物学领域 权 威 期 刊 《Current Biology》上在线发表了名为《一种入侵植物的进化证明了植物叶片挥发物的防御功能》的研究论文。这篇论文的关注点,就在于植物叶片挥发物的自我防御功能以及进化。  林恬恬告诉记者,植物叶片在正常情况下通常会释放两种不同类型的挥发物。一种是随时都在释放的组成型挥发物,另一种是在被植食性昆虫取食叶片后释放的昆虫诱导型挥发物,也就是它们的“驱虫剂”和“引诱剂”。  科学家前期研究发现,在未受昆虫为害时,植物往往只释放少量的组成型挥发物直接趋避普食性昆虫;而当受到专食性昆虫为害时,则会大量释放诱导型挥发物,以引诱该昆虫的天敌前来捕食,达到“搬救兵”的目的。而且研究还发现,这两种挥发物的释放与取食叶片的植食昆虫种类具有高度专一性,可以说是为其“量身定制”。  于是,有专家认为植食性昆虫及其天敌应该参与驱动了叶片挥发物的进化从而使植物具备上述防御功能。虽然这种现象在植物研究领域中被普遍观测到,然而其背后的机制和实证案例一直缺少印证。  随机应变不断进化“对虫下药”  为了证明这一观点,该团队对本地和外来入侵不同种群的植物千里光、这种植物的专食性昆虫朱砂夜蛾及其寄生蜂、广食性昆虫甘蓝夜蛾展开了研究。  据介绍,千里光是多年生植物,原产于欧亚大陆,大约在150年前入侵了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研究也就在这些地方开展。在这些入侵领域,不存在入侵千里光种群的专食性昆虫及其天敌,便于与本地种群做对比。  有趣的是,研究发现与本地种群相比,入侵千里光种群释放的组成型挥发物含量更高,而被专食性昆虫为害后释放的诱导型挥发物含量则显著降低。这也就说明了,植物会根据昆虫情况而调整自己应该多用“驱虫剂”还是“引诱剂”,进行自我防御功能的进化。  为了进一步搞清楚昆虫与千里光叶片挥发物之间的关系,研究人员通过昆虫嗅觉及产卵实验发现,与本地千里光种群相比,入侵种群释放的组成型挥发物对专食性昆虫具有更强的引诱作用,而对广食性昆虫则有更强的驱避作用。  同时,专食性昆虫为害后本地种群释放的诱导型挥发物比入侵种群对寄生蜂具有更强的吸引作用,并且得到了田间自然寄生率实验的佐证。这一研究结果首次揭示了叶片挥发物介导的对植食性昆虫的直接和间接防御驱动了植物挥发物的进化,证实了植物挥发物的重要防御功能。  “这项研究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了植物叶片挥发物的抗虫功能,在此基础上,有望研究出提高植物自我保护能力的方法,达到生物防治害虫的效果。”林恬恬告诉记者。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14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周金泉  仲夏时节,蜀乡各地的稻田绿意盎然,水稻陆续抽穗了。此时,亦进入水稻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期,种粮人起早贪黑、奋战田间,展开了与水稻病虫害的博弈。  如何才能有效防治水稻病虫害?多年来,我省已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应对之策。监测病虫手段多病虫情报指方向  6月29日一大早,德阳市旌阳区黄许镇三合村种粮大户龚富华就起床,来到田间,勾兑好药水、发动柴油机,手持喷雾器展开了水稻病虫害防治。“我从水稻移栽后一周就开始打药了,到今天已经打了10天了。”对于水稻病虫害的防治,龚富华颇有心得。  在龚富华看来,水稻病虫害防治的另一个重要节点是7月下旬,此时利用无人机植保作业可有效防治叶瘟病、稻曲病、纹枯病、二代螟虫等水稻病虫害。  德阳市旌阳区富鹏农业科技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冯桂申介绍说,目前他的440亩水稻已紧锣密鼓展开了病虫害防治,“我们根据每年的病虫情报,酌量用药。在我稻田附近还有一个病虫害测报点,测报得非常准确。”  记者了解到,这个测报点配有病虫测报仪、小气候观测仪,24小时运行。测报员邓波说:“我往往一周或者每隔两三天就要花1个小时时间,采集一次数据:一是螟蛾数据,要从诱虫灯诱捕的很多种虫子中,把螟蛾识别并统计出来;二是风向、温度、湿度的数据;三是降雨量的数据。然后将收集的数据交区植保站进行分析。同时,我每天还要开展田间调查,随机抽查病株率、虫株率。”  “全区25万亩水稻,常年有6个基层测报点和基层测报员开展水稻病虫调查、监测,测报员都是请的当地懂得田间管理的大户或合作社工作人员。”德阳市旌阳区植保站站长李听介绍,“测报员收集的数据,经区、镇两级农技员进行综合会商后,我们将出一个病虫情报和病虫防治通知,宣传到每个种植户。种植面积不大的散户,一般自防;大户则需请专业植保队伍统防统治。”  据了解,在今年的水稻抽穗期,旌阳区将利用项目开展10万亩水稻的专业化统防统治,确保统一施药、精准施药,节省时间和成本,提高防治效果。巧抓时机治病虫肥水管理要得法  旌阳区的防治工作只是一个缩影,当前,我省各地都陆续进入了水稻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期。  “全省目前有64个重点省级测报站,针对相应监测结果发布水稻从苗期到中后期的病虫害及时预警。”省农业农村厅植保站测报科科长张梅介绍说。  据省农科院植保所副所长、四川省水稻病虫害防控岗位专家卢代华研究员介绍,水稻病虫害在我省常年发生,而且发生期长,从播种后的秧田期至大田收获期,全程都可能遭受病虫危害。根据我省各地近年来水稻病虫害防治的实践,卢代华认为,水稻病虫害防治前移技术应大力应用推广。这一技术有三大关键、三大好处:首先,水稻播种前进行种子处理,包括晒种、浸种或包衣等,从而有效防止稻种带菌及苗期病害;其次,在秧田期及时运用绿色防控技术,包括杀虫灯、性诱剂等理化诱控技术,可有效遏制早期虫害的发生;第三,带药移栽,在水稻移栽前3-5天,用药处理秧苗,带药移栽,可有效防止本田前期的主要病虫害。  卢代华认为,在水稻分蘖、拔节、孕穗、破口阶段,肥水不宜过多,要“浅水勤灌”、均衡施肥,尤其不宜偏施迟施氮肥,这样可减轻病害发生。在孕穗末期至破口期,是病虫害的关键防治点,要根据各地植保站的预测预报,及时掌握主要病虫害发生高峰期和防控节点,及时有效防治水稻穗期病虫害,从而保障粮食安全。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14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阚莹莹 实习生 张远庆  这是一粒生长在四川盆地的稻种,它占据了这里2800多万亩良田。尽管四川盆地的气候条件并不十分理想,但好在土壤肥沃、排灌条件好,它的任务,就是和祖辈一样,在5月左右下田,直至9月,可收获一串串颗粒饱满、香味十足的稻谷。  连续5个月的生长期,这粒稻谷需要经过干旱、洪水、寡照、阴雨、大风等多重考验,征途漫漫,但对于它来说,只需要抓住育秧、移栽、拔节、抽穗四个关键时期,就能够一路通关,最终完成任务。  眼下正值7月,这一粒稻种已经熬过了育秧、移栽前两段关键时期,它稍微缓了口气,正积蓄能量,为后期的成长做好准备。资料图片拔节期:急需能量补充  经过移栽后的短暂修整,近段时间,四川稻田陆续进入拔节至抽穗期。所谓拔节,就是让主干快速生长,为后续稻穗孕育打下基础。此时的秧苗,已经明显感到自身动力不足,急需能量补充。  “此时是农民施肥的关键期。“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水稻栽培专家任万军介绍,通常,氮肥能够帮助其快速补充能量。进行肥料的补充,秧苗可以重新获取能量,诞生越来越多的分支,这在学术上被称为分蘖。但是,随着叶片增多,多数稻种却呈现出“披头散发”的状态,毫无准备抽穗的精气神。  “这是因为平原弱光高湿区,杂交籼稻叶片宽大,水肥配合不当导致叶片披垂,这会导致后期抗倒伏能力弱。”任万军解释道。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任万军总结出来一套干湿交替的灌溉方式,在灌水增加湿度、干透增加氧气的同时,提高根系活力,保障灌浆物质供应。经过多次交替,直至收获前十天开始排水,最终采用机械收割。抽穗期:防治关键窗口  完成了前三阶段,秧苗已经不再是“少年”,正式来到了“青壮年”。  “就像木已成舟,此时已无能为力。”任万军解释说,“抽穗后的水稻,能否顺利收获几乎已成定局,多余的管理手段已无法发挥作用,此时就要做好螟虫、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等病虫害防治。”  防治也需要在一段关键的窗口期进行,这个窗口期就是在病虫害导致经济损失之前。比如:分蘖期,虫卵孵化并开始为害;幼穗破口期——水稻的穗子正要从最后一片叶的叶鞘中伸出;等到了齐穗期,也就是大部分穗子抽出后,是病虫害化学防治的最后关口。为了避免农药残留,齐穗期后不能再施农药。  完成了四个阶段,一粒稻种已经变成了亭亭玉立的水稻。接下来,孕穗、抽穗、扬花、灌浆,直至成熟,一切都将顺利完成。最终,一粒粒稻谷完成了最终任务——收获、晾晒、脱粒,端上餐桌,成为一碗晶莹的米饭。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14
四川农村日报讯 伍排勇 孟正凯 文/图眼下,正是甜樱桃夏管的关键时节,7月7日,汶川县科农局牵头邀请四川农业大学龚荣高教授,为全县部分农村党员进行了甜樱桃修枝整形技术培训。  培训会上,龚荣高教授结合前期走访调研,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从专业的角度分析了该县甜樱桃在修枝整形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详细地介绍了汶川甜樱桃果树修剪中的几种常见树形,以及每种树形的优势劣势、如何对劣势树形进行修剪等。龚荣高(左一)讲解甜樱桃的后期修枝剪枝要领。  “别人家的樱桃不仅产量多质量好,还能卖出高价,果树的修剪和田间管理很重要。樱桃树每个季节都要进行相应的田间管理,这样才能继续提高汶川甜樱桃的品质。”龚荣高教授在充分调研了汶川甜樱桃种植中存在的问题后,通过实地对比的方式让参加培训的人员受益匪浅。大家边听边记,并不时拿出手机拍摄记录重点内容。  绵虒镇涂禹山村党支部书记白天云参加完培训后兴奋地说道:“经过今天这个培训后,我认识到我们村上甜樱桃的管理方式还不够成熟。我回去后将带领我们村上的党员干部,对大樱桃的修枝管理技术进行推广,让我们果农的技术继续成熟,从而提高我们甜樱桃的品质和产量。”  在进行完上午的理论知识培训后,龚荣高教授率领学员们进到田间地里,通过指导操作的方式,展示了甜樱桃的后期修枝剪枝方式。在听过专家的讲授后,学员们纷纷亲自动手进行实际操作,一时间,修枝的,讨论的,樱桃地里呈现一派忙碌的景象。通过近两个小时的讲解,实地培训活动在学员们的欢声笑语中结束。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13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杨都 文/图  园区的管理人员检查调试好水肥一体机后,只需打开手机APP,就可以实现随时随地进行“精准灌溉”。这是7月3日,记者在资阳市雁江区小院镇七贤坳村双柏树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看到的情景。当天,省科技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农业科学院的专家来到当地,对建设四川丘陵区现代农业园技术创新模式构建与示范项目进行现场指导。  省农科院园艺所研究员、设施农业专家唐丽介绍,我省丘陵地区耕地面积约为6000万亩,而丘陵地区农业由于地形起伏大、灌溉条件差等问题发展较为落后。因此,研究构建丘陵地区现代农业园区技术创新模式示范具体措施,将园区打造成丘陵区果蔬轻简高效现代农业园区示范样板,成为了打开丘陵区农业绿色高效发展的钥匙。唐丽(中)在向专家介绍园区建设情况。基础建设修路打通园区“生命线”  园区内,数条硬化道路连接起各个分散的小山地,数个摄像头立在田边。唐丽介绍道,丘陵山地因为地形起伏,为了采摘、运输、农机操作等生产方便,需要在道路规划和种植区规划方面下很大功夫,“其中,种植区要考虑坡度和种植行向,道路规划还需要考虑把每个种植区连接起来。”  “丘陵区现代农业建设与平原区相比难度更大。”唐丽坦言,地块小、坡度大、不适合机械化、灌溉精细化程度低等都是丘陵区农业发展的瓶颈,他们的团队之所以要在当地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就是要解决我省丘陵区发展的难点、痛点,摸索建立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丘陵区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为了解决道路的问题,园区新建了15条4.5米宽道路和9条2米宽作业道。“目前,园区90%的土地能够使用拖拉机、翻耕机、除草机等农业机械设备。”四川双柏树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黄勇告诉记者,结合园区地形地貌实际,省农科院园艺所的专家与公司一同规划设计了园区土地整理、产业道路体系和适合机械通行的沟渠等技术方案,用科学化规范化的设计保障园区的高质量长远发展。水肥一体化精准滴灌技术。科技引领“水肥一体化”精准滴灌  在示范园区,400余亩坡地上的幼龄柑橘果树长势良好。园区管理人员张德拨开柑橘树下的地膜,柑橘树的“生命血脉”展现在面前,而一根根黑色的管道最后汇聚到示范园区一侧的控制室里。“这是‘水肥一体化’精准滴灌技术。”张德说。  省农科院园艺所副研究员张泽锦介绍,在水肥灌溉方面,有些坡地太大,需要进行等高线布置滴灌管网,有些地方坡度较小,则采用压力补偿滴灌进行灌溉,不同滴灌设计的目的就是保证每株作物得到的肥水一致。此外,在滴灌方面由于有坡度,还需考虑不同种植地块灌溉管网的压力调整。“在平原区,该技术实施难度要低很多。”  “有了这项技术,一个人就能管理园区上百亩土地,非常简单、方便、快捷。”张德说,在施行水肥一体化之前,总用工量每天达到15至20个人,水肥一体化开展后,平均一天可以施500多亩地,而且只需一个人在手机上就可以操作。  除了减少人力物力的成本,该技术在生态上的效益同样引人关注。张泽锦告诉记者,该技术在减少用水、用工、农药化肥施用量上分别达到50%、70%、30%以上。创新理念资金、销售、培训关键在人  据省蔬菜创新团队顾问李跃建介绍,该示范园区由丘陵区现代农业园技术创新模式构建与示范项目打造,园区致力于探索把农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企业投资与农民土地股权相结合,把传统农业改造与现代农业发展相结合,探索丘区现代农业创新模式。  “我们探索创新的亮点之一便是经营模式的创新。”唐丽告诉记者,当地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资阳市雁江区雨台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土地租金收入每亩400元/年+每年产品收入5%分红,构建农民与园区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农户变股东参与农业园区建设与管理,农户打工有工资收入,并分享到土地流转经营带来的增值收益。“这一模式极大地激励了农户的积极性。此外,园区吸收社会资本参股园区建设,按资本投资比例分红,保障了园区建设投入资金。”  目前园区已建成了160平方米专家工作站、培训室。“我们为农户制定了集中培训与现场实训相结合,线上培训与线下培训相结合的培育模式。”资阳市雁江区雨台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菊华告诉记者,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内容围绕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综合素质、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三个方面,从而帮助农民成为一名合格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  省科技厅农业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丘陵区域是我省重要的果蔬产区,在该地区开展现代农业技术研究与示范有着重要的作用,探寻以科技为主要支撑,特别是“智慧农业”的引入,对我省丘陵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13
四川农村日报讯 唐杰  记者 左杉 文/图  近日,由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与巴中市通江银耳科学技术研究所联合申请的两个银耳新菌株,正式通过专家组的田间技术鉴定。  通江银耳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品牌价值估值达40亿元,是当地农民收入和产业发展的重要经济来源,优质的银耳品种,对该产业发展至关重要。野生4号  “与现有栽培品种‘川银2号’相比,新品种的干耳产量分别增产11.3%、11.9%。”四川农业大学资源学院党委书记、教授陈强是这次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专家组的成员之一。专家组深入陈河镇裕德源银耳种植基地,通过现场考察、听取课题组汇报、查阅相关资料后,经过充分讨论,一致认为,此次选育的两个银耳新菌株亲本来源和选育过程清楚,遗传性状稳定,农艺性状和品质优良,均不同于现有栽培品种的银耳新菌株。  除了产量提高,优质也是品种选育的另一大特点。“通江银耳之所以被市场认可,是因为富含较高的银耳多糖、黄酮,具有增强人体免疫力、提高抗病毒能力等功效。而这次新品种的多糖含量提高了62.8%,生育期也提前一周,这对提高银耳的品质、增加农民收入都是非常有利的。”通江县银耳所所长赵树海激动地表示。  为打赢种业翻身仗,解决种源“卡脖子”技术难题,省农科院联合通江银耳科研所开展了银耳新品种选育工作。此次审定的银耳新菌株“20—1”“野生4号”均是从野生采集驯化而来的银耳新菌株,2019—2021年,分别在陈河、诺水河、唱歌、涪阳等乡(镇)12个点梯次试验种植。通过试验对比结果,两个新品种均有出耳整齐、耳片致密、泡发率高、胶质含量重、生育期短等明显特性。新品种的认定,为银耳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优良品种,也为农业特色产业优质高效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种源基础。  “下一步,我们将按程序报批申请认定为新品种。预计今年下半年新的银耳品种将会在通江种植推广。“赵树海表示。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12
四川农村日报讯 张国盛 程海奎 肖芝格“以前我凭个人经验管理果树,自从参加了区农业农村局组织的首批高素质农民专业培训,学到了系统的果管理技术,发展产业的信心更足了。”7月10日,广安市广安区大安镇回龙村黄桃种植大户李正清告诉笔者。像李正清一样,广安区首批走进高素质农民培训班的种植大户共有72人。  据悉,今年来,广安区统筹推进新型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能力提升、种养加能手技能培训、农村创新创业者培养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示范培训等行动,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首批培训从6月18日开始至7月8日结束。为期15天的培训重点讲解产业发展政策法规、果树栽培管理技术及市场销售等内容,培训中既有课堂理论讲解、线上专家授课,还组织学员到成都、南充等地参观考察,让学员真正做到学有所获。预计今年广安区将培训高素质农民700人。  另外,该区还组织参培人员登录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高素质农民培育申报系统”或手机下载“云上智农”APP报名参加培训。通过集中培训、网络授课、现场指导、技术服务多位一体措施,使学员掌握从事主导产业所需的实用技术,确保高素质农民成为农业生产的技术骨干和农村致富带头人。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12
    (记者 李丽颖)马铃薯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块茎类粮食作物,全球有13亿人口以马铃薯为主食,是全球第三大主粮,也是中国的第四大主粮。但是千百年来,它的生产都依靠薯块进行无性繁殖,导致繁殖系数低、储运成本高、易携带病虫害……近年来,我国科学家正在开展一项“优薯计划”来改变这一状况。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简称基因组所)黄三文团队最新研究成果实现了颠覆性创新,第一代基因组设计的杂交马铃薯问世,用二倍体育种替代四倍体育种,用杂交种子繁殖替代薯块繁殖。6月24日,国际学术期刊《细胞》在线发表了题为“Genome design of hybrid potato(杂交马铃薯的基因组设计)”的研究成果。这标志着“优薯计划”实施以来取得了里程碑式的突破。基因组所所长黄三文(左)指导学生开展基因组设计有关实验。  与其他粮食作物不同,马铃薯是进行无性繁殖的同源四倍体物种。什么是四倍体呢?论文第一作者、基因组所张春芝研究员告诉记者:“通俗地说,就是有四套基因组。我们人类是二倍体物种,遗传比较简单,而四倍体物种就比较复杂,无论是做育种还是做研究,挑战都非常大。”  马铃薯遗传的复杂性,导致育种过程非常缓慢,全世界还有上百年的老品种仍在大面积种植。比如,美国的薯条加工型品种Russet Burbank,是1902年育成的,至今仍是美国的第一大品种。中国栽培面积最大的品种“克新1号”是1958年育成的,至今已经种植了60多年。此外,马铃薯不靠种子繁殖,而是靠薯块进行无性繁殖,也导致了产业面临着更多难题。  为了彻底解决马铃薯产业面临的问题,在农业农村部、中国农科院和深圳市的支持下,基因组所黄三文研究员联合云南师范大学等国内外优势单位发起了“优薯计划”,即运用“基因组设计”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培育杂交马铃薯,用二倍体育种替代四倍体育种,并用杂交种子繁殖替代薯块繁殖。这是马铃薯育种和繁殖的新底层技术,是对马铃薯产业的颠覆性创新。  二倍体育种已经成为全球马铃薯界的研究热点,各国科学家纷纷呼吁开展二倍体的研究和育种工作。基因组所所长黄三文研究员告诉记者,要实现二倍体杂交马铃薯育种,需克服两个关键障碍:自交不亲和与自交衰退。  黄三文说:“马铃薯自交不亲和,也就是马铃薯自花授粉后不会产生种子的问题。我们通过材料筛选和基因编辑,彻底解决了马铃薯靠种子自身繁育的问题。同时我们又发现了导致植株长势弱、产量降低等表现的有害突变位点。我们通过‘基因组设计’,淘汰有害突变、聚合优良基因,最终解决了自交衰退的问题,选育出具有显著杂种优势的‘优薯1号’品系。”  2020年11月,在云南省德宏州盈江县,“优薯1号”进行了小区试验。今年2月,马铃薯成熟采收后测产,第一代新品种马铃薯的种植效果远超预期。张春芝表示:“当地最好的马铃薯品种每亩产量也就3吨左右,10多年来产量没有明显提升。而第一代杂交的马铃薯亩产就接近了3吨。以前种植一亩马铃薯需要200公斤种薯,而现在用种子只需要2克,种植成本大大降低。”除了种植成本降低外,“优薯1号”的品质也很好,具有高干物质含量和高类胡萝卜素含量的特点。  张春芝说:“以前在四倍体水平上进行的马铃薯育种,每一次杂交都是对四套基因组的重排,育种结果不可预测。现在利用杂交马铃薯育种体系,育种家可以利用现代育种技术在已有自交系的基础上进行定向改良,选择配制最佳的组合。”“优薯1号”选育的成功,证明了杂交马铃薯育种的体系是可行的,预示着马铃薯育种即将进入一个快速迭代的过程。据介绍,目前,“优薯1号”的抗病性还较差,但利用杂交育种技术,可以实现品种的快速迭代,在较短时间内提高“优薯1号”的抗病性。下一步,科研团队还将加强大规模杂交制种、种子育苗移栽等技术研发,为马铃薯种子的产业化推广做准备。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7-09
(张乃文 张敏 记者 李全民)智能终端监测系统、山地轨道运输车、植保无人机……7月8日,行走朝天核桃现代林业示范区,记者发现,郁郁葱葱的核桃林里,竟然隐藏了不少“核科技”。前段时间,收到示范区内罗圈岩村核桃基地十个智能终端监测系统发出的病(虫)害情报警后,该区林业局及时组织技术人员精准灭杀核桃病虫害,为村里万亩核桃丰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过山车”融入丰收图景朝天区是典型的四川盆周山区,地形起伏大,坡陡峭,谷幽深,“山高摔死鸡,有马不能骑”曾生动地描述了当地生活生产条件的艰苦。在这里发展山地核桃产业,运送化肥上山、核桃下山一直是让群众头疼的事。可如今,难事不再难。7月6日,在朝天核桃现代林业示范区沙河核桃园区罗圈岩村,首条山地单轨运输车的开通使用,让背扛肩挑的传统管护、采收核桃模式悄然发生改变。山地轨道运输车“核桃基地引进这套山地轨道运输系统,实现了肥料、核桃等物资的机械化运输。节约了很多人力物力!超过40度以上的陡坡,单次运输超过150公斤的鲜核桃没一点问题!”生产便道上,沙河林业站职员杨清淮正向群众讲解单轨运输车的安全操作事项。杨清淮介绍,山地单轨运输系统是由传动装置、单线双运轨道、运货斗车和主机架等构成,具有爬坡、转弯、前进、倒退稳定及随时制动等功能。目前,罗圈岩村核桃基地山地单轨运输项目一期规划投资36万元,将建成山地单轨4条,总长度达2000余米。全部建成投入运营后,每天可转运鲜核桃超过45吨。无人机展现科技魅力“今年,村里还购买了2台无人机喷药。比起往年人工防治核桃病虫害节约了很多人工!”欣喜地望着在桃林里前行的“过山车”,一旁的群众候明堂打开了话匣子。据介绍,在村级建制调整改革中,三个村合并成为了新的罗圈岩村,村集体经济力量得到了壮大。为提高当地核桃病虫害防治效率,村里购买了两台大疆植保无人机,并派送了4名村干部进行专业驾驶培训,取得了驾驶资格。调试植保无人机“以这台载药30公斤的无人机为例,每天可以喷洒300多亩核桃林,而传统人工一天不到20亩。”林业科技特派员向德群介绍,无人机旋转气流喷洒不仅更均匀,还能做到从树冠到树干、根部全覆盖,这是传统核桃病虫害防治难以实现的。此外,无人机远程遥控防治,也有效避免了中毒事件发生,更加安全!运用无人机进行核桃病虫害防治不仅效率更高,还能省水、省药。据了解,朝天区目前拥有植保无人机驾驶人员超过40人,今年植保无人机进行核桃病虫害防治面积近2万亩。创新驱动“三个变革” 山地轨道运输车、无人植保机的应用推广,仅仅是朝天核桃现代林业示范区建设在“十四五”开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朝天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推进秦巴山区核桃品种繁育中心建设,收集市内外核桃优良品种28个,选育培育出 “硕星”“夏早”“蜀朝2号”“广丰”等“朝字号”种业品牌4个。核桃青皮机截至目前,培育国家级核桃专业合作社2家,省级6家,社会化服务不断优化。培育建成核桃初加工点98个。引进培训核桃精深加工企业8家,年产值达2.5亿元。发展核桃有机转换(续)认证基地达11个,面积2万亩,有机推广15万亩,培育核桃技术明白人1万余名等。2020年,全区核桃产业综合产值达30亿元。“我们将进一步实施创新驱动核桃产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持续擦亮朝天核桃金字招牌,持续做强朝天核桃名片。”朝天区林业局负责人表示,这既是实现核桃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长期着力的关键,也是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持续发力的重点。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7-09
新华社贵阳7月7日电(记者 刘阳 于文静)“这一小桶‘水’就能‘激活’茶树?”“一亩茶园一年投入价值20多元的生物激活剂,夏秋茶采摘次数能增加一次,产量增加40%,而且芽头更嫩、持绿性更好!”在贵州省石阡县聚凤乡指甲坪村的示范茶园里,来自全国多地的植保专家围绕绿色防控技术成果展开热烈交流。这是6日在贵州召开的全国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培训班的现场教学场景。为了帮助各地积极转变病虫防控方式、大力推进绿色防控工作、促进茶叶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面向10余个茶叶生产重点省份的植保工作人员组织了这次培训班。记者从培训班了解到,我国绿色防控技术从当初的一盏“灯”、一个“板”、一张“网”起步,目前已在生态调控、健康栽培、生物农药、昆虫天敌、“四诱”技术、免疫诱抗、干扰交配等10多个领域实现突破。全国农技中心主任魏启文在培训班上说,举办这个培训班,就是要提高各级植保技术人员,特别是基层植保技术人员的指导服务能力,进而提升农民的绿色防控技术操作能力。据悉,未来全国农技中心将加强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理化诱控和科学用药等各项技术的组装配套,按作物、按病虫、按产品集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成本适当、农民欢迎的全程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并逐步形成技术规程,进一步推动绿色防控标准化、规范化。
新华社 | 分享: 2021-07-09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杜铠兵 文/图  “你看我这个豆子和玉米长得好吧?”在眉山市仁寿县粮食产业示范园区,种植户周文均自豪地对记者说,“都是按照专家们的建议来种的。”  今年,2021年农业农村部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试点项目——四川省大豆绿色高效生产技术推广应用,在我省多点启动。7月2日,大豆重大技术协同推广服务团专家一行走进简阳、荣县、仁寿大豆生产现场,展示我省大豆生产研发的重大突破,推广先进生产技术,探索四川粮油奋“豆”之路。雍太文在田间查看大豆长势。  全程机械化“好吃嘴”吃上“资格”毛豆  “目前大家在市场上消费的毛豆,绝大部分都不是鲜食专用品种。”鲜食大豆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推广专家、成都市农林科学院大豆专家龚万灼告诉记者,鲜食大豆相较于普通籽粒型大豆,具有颗粒更大、豆荚饱满、口感软糯、没有豆腥味的特点。  那么为什么成都的“好吃嘴”不容易吃上鲜食品种的毛豆?“鲜食大豆机收的技术难度要比普通大豆高得多。”同为该技术推广专家的成都市农林科学院农机专家史志明说道,鲜食大豆采收时间短,同时采收过程中稍有破损,就会影响其保存时间和口感,因此农户多选择种植传统的籽粒型大豆。  在简阳市禾丰镇慧超家庭农场内,记者看到十余个鲜食大豆品种在田间依次排开,收割机沿着绿色的大豆带行驶而过,翠绿的豆荚被通通“收入囊中”。据龚万灼介绍,通过筛选宜机收品种,能够更好地发挥鲜食大豆收获的效率优势,他们已经筛选出川豆155、浙鲜12等品种。同时,通过优化生产技术,改进农机设备,目前已经可以实现鲜食大豆全程机械化生产。  “以前大豆每亩采收的人工成本就要1000元左右,现在通过全程机械化,每亩300元就搞定。”该农场主樊河钦对于这项技术的应用效果十分满意。大豆重大技术协同推广服务团。  1+1>2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  “今年气候条件好,加上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应用和改进,预计玉米产量可以达到550 公斤/亩,大豆 150 公斤/亩。”在荣县高山镇的高产示范田间,荣县农业农村局农技站站长邓榆千向现场观摩人员介绍道。  “这个是玉米净作模式不施氮肥的效果,这是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不施氮肥的效果。”在仁寿县粮食产业示范园区,顺着四川省大豆重大技术协同推广技术首席、四川农业大学雍太文教授所指的两片玉米望去,同样在不施氮肥的前提下,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的玉米长势明显好于净作。  据雍太文介绍,通过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可以使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 20%,同时利用大豆的固氮功能,每亩可减施纯氮 4 公斤以上。经过多年来在全省多地试验推广,该模式已经实现了在增产增收的同时,有效做到减肥减药,充分发挥了其绿色种植的生态价值。  近年来,在不与大宗粮食作物争地的情况下,我省大豆面积已由 2005 年全国第 13位提升到前4位,跻身全国大豆主产省行列。“从目前来看,我省的大豆生产技术已经处于国内领先的水平。”四川省农学会副秘书长李映福认为,大豆作为川粮油的重要内容,受到了农业主管部门和科研单位的极大重视,以项目为依托成立的协同推广专家服务团,不断攻克关键技术难题,确保技术到位和高效绿色,通过农机与农艺相结合,不断研发推广重大技术,为四川大豆振兴保驾护航。链接大豆田间管理技术要点(四川省大豆重大技术协同推广技术首席 雍太文)  随着近日全省降雨量增多,我省大豆播种工作普遍结束,正值出苗及苗期管理关键之际,在管理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及时间苗补种。对人工播种大豆实施间苗,窝留2-3株,株距10-12厘米;对机播产生断垄地块进行雨后补种,确保亩植密度7500-8500株。  第二,烯效唑降高控旺。对采取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的田块及时喷施5%烯效唑可湿性粉剂,如用四川省兰月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优康(按推荐剂量)在大豆分枝期前后(3-5片复叶)喷施。  第三,玉米压叶去雄。在农户种植地块和有劳动条件的地方,对玉米除棒三叶外的其它叶片进行按压,减轻对大豆的光照遮挡;对个别玉米长势特旺(株高2.8米以上)田块可进行人工去除雄穗。  第四,注意苗期虫害防治。加强对豆秆黑潜蝇、红蜘蛛、蚜虫及根腐病等病虫害的监测与防治,可在分枝期前后进行“套餐”防治,如“2.5%高效氯氟氰菊酯+5%虱螨脲+12%甲维虫螨腈+10%已唑醇+5%烯效唑”五合一统防一次。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09
四川农村日报讯 袁乙戈 特约通讯员 陶广汉弯腰挥镰、除杂拴把、打捆背扛、装车外运……6月27日,天气炎热难耐,在眉山市东坡区尚义镇观音村翠绿一片的蔺草田里,数十名工人正热汗满面地抢收蔺草。现场忙活的种植业主李志春面露喜色地对笔者说:“我就用这120亩土地,收了蔺草种水稻,水稻收后种蔬菜,实行三季作物轮作,每亩可获纯利4600元,算是田里刨出了‘金娃娃’。”  蔺草加工产品是出口日本的外贸特色产品,东坡区农民历来有种植蔺草(又称席草)的传统习惯。“全镇光我种植蔺草的时间就有10多年了。”李志春介绍,依托东坡区内的华腾、华升、和新等蔺草加工企业,他从2010年起步以来,坚持按照“公司+业主”的订单生产模式,利用流转的120亩土地,以发展蔺草产业为主,连年种植蔺草,亩平产鲜草约6000斤,公司按平均等级每斤1.2元的均价收购,每亩销售收入7200元,扣除种苗、肥料、农药、桩网、人工以及运输等所有成本,实际获纯利2300余元。  7月上旬收完蔺草,下茬赶紧抢栽水稻。李志春介绍,为了不误农时季节,他采取蔺草收割与腾田栽秧两手抓,做到边腾田边栽秧,最近两天已栽水稻秧苗10多亩了。他说,从往年收割的情况来看,每亩产稻谷1000斤,以每斤1.1元的价格销售,增加粮食收入1100元。秋季水稻收完了,便与附近的泡菜加工企业签订订单合同,按照公司收购标准要求,大种订单青菜,每亩稳赚1200元。  就这样,经过蔺草、水稻、蔬菜三季轮作,从每亩田里共获纯利4600元。不仅“露天工厂”增效,还解决部分村民就业。“从蔺草成熟收割以来,每天在我这里务工的村民有30人左右,最多时达到 40 人以上,每人每天能挣工钱200余元。”李志春坦言。  来自宜宾市屏山县中都镇的农民工安小华边忙活边对笔者说:“我们来这里当田间工人,虽然有些辛苦劳累,但每天能挣到200块钱的工资,感觉收入还不错。”  尚义镇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镇种植蔺草的地方主要集中在观音、舒林等村,总计面积700余亩。种植业主和散种农户通过订单模式从事蔺草生产,实行三季轮作,普遍提高了种田经济效益,成为当地产业振兴的一个特色亮点。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08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张闻亚 文/图  6月28日,在位于绵竹市广济镇的四川华胜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简称“华胜农业“)的猕猴桃园里,有机肥撒施、农药喷洒、猕猴桃枝条粉碎、除草以及松土……数台机械在行间操作,来自全国的猕猴桃、机械领域的专家在旁仔细观看和检查机械操作的效果。  原来,这是省农村科技发展中心聘请的专家,正在对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等多家单位共同完成的“猕猴桃农机农艺融合高效生产技术创新与应用”成果进行评价。  “这项技术全国领先。”“这项成果破解了猕猴桃规模化生产的瓶颈。”……对于这项经过5年时间创新集成,凝聚多家单位辛勤付出的科技成果,与会专家给予了高度评价。碎枝机。痛点和难点机械化率<30%  适度规模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但在猕猴桃产业上,却出现了一个怪圈:大规模种植也不赚钱。“这个现象在我省乃至我国都普遍存在。”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的猕猴桃首席专家、猕猴桃育种专家李明章告诉记者,究其原因,“机械化程度低,人工成本高,是主要原因之一。”  我国水果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但与农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果园综合机械化作业水平较低。据我省猕猴桃栽培专家、省农科院园艺所副研究员涂美艳介绍,我国果园的平均综合机械化率不到30%,猕猴桃种植的平均水平还低于这个数字。很多规模化园区劳动力依赖度高,而农村用工难问题极为突出,果园效益难以提升。  我省有猕猴桃种植面积75万亩,是我省“10+3”产业川果中的一张靓丽名片。面对日益增长的人工成本以及农村用工难问题,我省要实现猕猴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农机农艺融合、实现猕猴桃生产全程机械化是必由之路。创新与成果农机农艺融合  当日,在绵竹市广济镇的猕猴桃千亩园区里,记者看到,猕猴桃已挂满枝条,丰收在望。  众所周知,猕猴桃在修剪、施肥、除草、松土、制粉、授粉、喷药、兑药等生产环节人工依赖度高,市场上适宜南方猕猴桃园的管理机械较少,现有栽培技术体系与机械化生产的匹配性差。  怎么办呢?科研人员通过引进、创新研发系列小型装置、农机具及设施设备和智能管控系统,为全程机械化生产提供设备(装置)保障。“包括有机肥撒施机、农药喷洒机、碎枝机、松土机等,都是我们根据四川的土壤环境和建园条 件 研 制 的 ,有 46 台(套)。”涂美艳告诉记者,科研人员还集成了果园智慧化管理与决策平台1个,基本实现了南方猕猴桃生产管理全程机械化。  通过在都江堰、苍溪、绵竹、蒲江、巴中等我省猕猴桃主产区多个点的示范显示,该项成果节本提质增效显著,提高授粉、施肥、喷药等关键环节管理效率3~5倍,化肥农药减量30%以上,商品果率提高10%以上,肥料利用率提升30%。“猕猴桃有机肥用量大,前几年请人施有机肥,有两个70多岁的老人还摔伤了。”成果参与单位华胜农业总经理白峰告诉记者,现在用机械,效率提升了几十倍,而且比人工施肥更均匀。  在果园,记者发现,部分猕猴桃枝蔓被一根根细柱牵引到6米左右的高空。“这些枝蔓都是第二年的结果母枝,以前,它们会垂掉在果园里,一是影响机械进园,二是影响光合作用,三是不利于其增长增粗生长。”涂美艳告诉记者,通过这种农艺上的改变,为机械化和持续丰产提供了条件。  在该项成果中,农机农艺的融合随处可见,足足有20余项农机农艺融合技术。“该项成果针对南方地区果园生产实际,全面、系统、科学、规范地研究了全园机械化生产关键技术,实现了农机农艺相结合并高效融合应用,为猕猴桃轻简高效生产提供了支撑,创新性突出,总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专家组这样评价。  国家桃产业技术体系成都综合试验站站长、省农科院园艺所书记江国良研究员表示,该项成果针对性强,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对其他果树种类栽培管理机械化有借鉴作用。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08
    (记者 祖祎祎)制种基地是保障良种供应的基础。打好种业翻身仗,种子基地是关键战场。  今年,为落实中央打好种业翻身仗的重要部署,加快提升种子基地建设水平,中央财政进一步加大了制种大县的支持力度,支持资金从10亿元提高到20亿元,并对实施制种大县奖励政策进行了优化调整。日前,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优化调整实施制种大县奖励政策的通知》,创新性提出了优势基地与龙头企业共建的实施模式,将工作重点转向提升基地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促进种业发展转型升级。  为推动奖励政策落实落地,6月25-26日,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在甘肃张掖举办全国制种大县奖励政策实施工作推进会,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计划财务司相关负责人,各有关省种业处、计财处负责人以及部分制种大县、种业企业代表现场参会,51个制种大县相关负责人线上参会。  会议对制种大县政策调整方向、资金使用规范、制种大县发展规划编制等内容进行了系统解读;甘肃、四川农业农村厅负责人,福建建宁、宁夏青铜峡、黑龙江五大连池等制种大县负责人,隆平高科相关负责人分别作为“县企合作共建”代表作典型发言;福建建宁、甘肃甘州、贵州岑巩等9个重点制种大县与共建龙头企业进行现场签约仪式。会前,与会人员一同观摩了张掖国家制种基地种子检测中心以及甘州区、临泽县玉米制种基地建设情况。与会人员现场观摩自动化绿色防控、水肥一体化、玉米去雄无人机、智能化灌溉系统等现代化玉米制种技术和设施设备。  聚焦短板弱项  支持基地做优、企业做强  自2015年制种大县奖励政策实施至今,支持范围涉及玉米、水稻、油菜、大豆等7大作物领域,有力提升了我国供种保障能力。6年间已累计支持34亿元,实施奖励280个县次。  “6年来,制种大县奖励政策已成为巩固种业发展基础,提升种子产能的一项有力举措,为我国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了保障。”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二级巡视员谢焱指出,制种大县奖励推动基地成为集种子生产加工、科研选育、展示示范、成果转化为一体的大平台,制种大县年产种子满足了全国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主要粮食作物用种70%以上,其中玉米、杂交稻供种量分别占全国的85%和75%,并推动打造了“张掖玉米”“建宁水稻”“酒泉蔬菜”“张北马铃薯”等标志性种业品牌,累计带动1418个制种村、19.9万户农户、99.5万名农民实现产业脱贫,为实现粮食生产“十七连丰”、农民脱贫致富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1年,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打好种业翻身仗要求,政策进行了优化和调整,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农业农村部计划财务司农业补贴处处长黄兵海指出,在政策目标上,加大基地支持的同时突出强调支持龙头企业。在支持方式上,将积极推进基地企业合作共建。在支持内容上,进一步延伸扩展,加大企业的种育加环节、基地的田间基础设施、管理能力提升等支持力度。在支持期限上,3年调整为5年。在资金规模上,资金总量与单个基地资金规模均大幅增加,奖励资金由原来的10亿元提高到20亿元,单个基地大县年度奖励资金最高达到5000万元。  “建设种子基地的根本任务是保证种源供给,保障粮食安全。保障种源供给安全是各相关省份、各制种大县的政治责任,今年,在保供基础上,又增加了新的目标和要求。”谢焱指出,要聚焦种子生产、加工短板弱项,强化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应用,创新种子基地建设和发展模式,推动优势基地与龙头企业合作共建,推动基础设施高级化、产业链条现代化,实现种业高质量发展。  “在切实助力基地做优、企业做强方面,要推动一个结合、强化三个建设、优化四个服务。”谢焱指出,“推动一个结合”,就是全力推进制种大县和龙头企业结合,实施县企共建。“强化三个建设”,就是企业竞争力、基地设施、管理手段三大建设。“优化四个服务”,就是优化品种推广、品牌塑造、专业化生产、检验检测四个服务能力。同时,各地要厘清建设思路,全面谋划推进工作。以五年为周期,系统谋划、科学制定本县种子基地建设规划,合理合法合规使用好大县奖励资金。  各地妙招频出  为基地建设“添砖加瓦”  会上,作为政策落实的三大主体,制种大省、制种大县及龙头企业代表及负责人分别对各自制种产业发展、下一步工作计划作交流分享。  作为全国三大制种基地之一,甘肃在保障国家良种供应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梁仲科指出,近年来,甘肃加强政策支持,加大企业引育,加快基地建设,标准化生产水平显著提升。下一步,甘肃将不断提升供种保障、育种创新、企业竞争等能力水平,加速由制种大省向种业强省转变。  除了中央财政的投入,各省也纷纷立足自身实际,在推动制种基地建设方面“添砖加瓦”。“紧跟国家政策,四川聚焦基地建设,今年省财政安排种业专项资金2.4亿元,比去年翻了近一番,近期计划再新增财政投入1.5亿元。”四川省农业农村厅总农艺师徐斌指出,近年来,四川针对基地规模化程度低、基础设施不完善、机械化水平低、制种成本升高等问题,突出制种基地关键环节重点支持,着力补齐短板,基地“五化”水平不断提高。  作为支持政策的奖补主体,近年来,制种基地县在与龙头企业紧密结合、开展优势基地共建、全面提高制种稳产高产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十三五”期间,福建建宁县围绕基地建设标准化、制种全程机械化、基地发展产业化、基地管理信息化、制种农民职业化目标,制种基地设施日趋完善、产业发展后劲增强、产业融合初见成效、联农带农机制不断完善;宁夏青铜峡全市建成玉米制种保护区24个,划定保护面积20万亩,建成高标准制种基地10万亩,“耕、种、防、抽、收”等关键环节服务覆盖率达90%;黑龙江五大连池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和制种大县奖励资金实施为契机,全力推动良繁基地与龙头企业深度融合发展,良繁基地建设水平得到明显提升。目前,年产良种可供3200万亩以上大豆生产。  突出企业主体是此次政策调整的重点和关键。下一步,龙头企业将如何在基地共建中发挥作用?对此,隆平高科总裁马德华表示,结合制种大县奖励政策及县企合作的经验,计划通过制种基地高标准农田建设、规模化、机械化、信息化及生产技术攻关,并通过培训与服务,将主要农作物制种基地平均单产提升20%,争取达到杂交水稻225公斤/亩,玉米500公斤/亩,小麦600公斤/亩的目标,产量提升的同时大幅降低制种成本,提高种子质量,搭乘此次政策的春风,实现跨越式发展。  把钱花在“刀刃”上  确保政策落实落地  今年,制种大县奖励政策已成为制种环节中规模、力度最大的一项支持政策,确保政策不“走过场”,落到实处,是守好种业翻身仗阵地的关键。  对此,农业农村部计划财务司副司长王衍强调,在政策实施过程中,要准确把握政策要领和目标,明确发展模式,重点推动制种大县向制种强县转变,提升竞争力和质量效益。对于财政支持的落实,要注重在买能力、建机制上,着力提升基地生产能力、企业育种能力,建立让制种基地与企业共同发展提升的良性机制。同时,充分整合地方财政资金资源,形成制种基地建设合力。在遵循市场规则、维护农民利益的基础上,创新合作机制,充分带动企业发展积极性。健全政策实施的考核指标体系,确保支持政策落到实处。  如何保障政策实施落实到位?王衍强调,一要做好国家层面、制种大省、制种基地县、企业发展“四本规划”,做好四个衔接,坚持整体一盘棋谋划,确保工作有的放矢。同时,要建立调度制度,做好基地布局匹配,避免同质化竞争,省级要加强组织保障,统筹各方资源,加强调度,确保工作顺利推进。  资金花在哪里?如何管好用好?财政部经济建设司粮食处副处长赵婷婷表示,“十四五”期间,制种大县要以促进种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科学技术突破、良种应用推广、产业链上下畅通、种粮农民的收益等作为关注重点,进一步提升资金使用效益,真正把钱花在“刀刃”上。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7-06
    (记者 王田)瓜果飘香,蔬菜满地,茶香诱人。如今我们日常食用的果菜茶已经做到了时不分四季、供应不断,地不分南北、想买就有。这都离不开多年来园艺作物技术的不断推广和应用。  什么是园艺作物?园艺作物包含哪些种类?园艺作物生产技术又有哪些创新?近日,记者在河南郑州召开的全国园艺作物技术推广工作研讨会上找到了答案。原来在日常生活中,补充人体必需营养、调节膳食结构、丰富百姓餐桌、提高生活质量水平的水果、蔬菜、茶叶、花卉、中药材、蚕桑、食用菌等都属于园艺作物,是几大类重要的农产品。  在研讨会上,与会代表就“十三五”园艺产业发展成效和技术推广工作进行了充分交流,对“十四五”技术推广工作进行了深入研讨。近年来,各地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推进园艺作物生产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促进产业绿色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产业竞争力为目标,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河南欧兰德种业有限公司蔬菜种植基地内的辣椒。  稳产保供能力显著提高 市场供给更加均衡  近年来,园艺作物产业发展持续保持良好态势,稳定的种植、高水平的栽培、充足的供给是保障农民收益、稳住市场供应的重要基础。  全国农技中心园艺处处长周泽宇介绍,为推动产业有序发展,全国各地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园艺特色培育、技术集成示范、产业链条衔接等方面下功夫。在科技的驱动、市场的拉动和技术的推动下,园艺作物优势区域逐渐形成、产品结构持续优化、质量水平稳步提升、市场供给更加均衡。  苗好半成收,种子种苗是农业丰收的关键要害。炎炎夏日,在河南欧兰德种业有限公司的蔬菜种植基地,记者看到豇豆、辣椒、番茄等不同品种示范区,各作物长势良好,丰收在望。  “我公司在郑州建有占地200亩的育种农场,专注于优质蔬菜新品种选育、生产、销售以及农业技术开发。在技术层面,要感谢农技部门的服务和指导。”欧兰德种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主要开展茄果类、豆类、叶菜类蔬菜的育种,已经先后育成了300多个品种,在技术部门的精心指导服务下,年平均推广超过120万亩。品种的更新换代和性状优化,为园艺产品的稳产保供打下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福建园艺产业发展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发展道路,特别是蔬菜供应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福建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管理处四级调研员王昕介绍,福建通过调优优势产区,提高自给能力,夏秋季利用高海拔地区冷凉气候,发展喜冷凉蔬菜,实现夏秋淡季不淡。同时,推进产销衔接,改善冷链条件,完善市场供应,自给率稳步提高的同时部分蔬菜还外调出省。  山东是传统的蔬菜大省,是世界“三大菜园”之一。“近年来,我省蔬菜面积保持基本稳定,蔬菜播种面积保持在2200万亩左右”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刘延生说。近年来,山东“菜篮子”品种更加丰富,除了发展好传统菜园,在特色果园和优品茶园建设上也加大力度,全面保障了园艺产品市场供应。并且,通过国家级和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园艺作物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了让老百姓买得更放心、吃得更安心。  绿色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科技支撑更加有力  绿色是农业的底色,科技是绿色的支撑。在河南省新郑市观音寺镇闫庄村,记者来到了河南祥致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现代农业观光园。园区内苹果、鲜桃、樱桃、葡萄等各类水果种植面积超过一千亩,“五一”至“十一”期间采摘观光人群络绎不绝。  园区负责人介绍,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和河南农业大学果树系专家教授把他们的成果试验田建在了这里,当地的农技推广人员把他们的技术示范区也建在了这里。大批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在这片园区落地生根,转化集成和开花结果,强大的技术依托,持续的技术指导,不仅解决了园区自身生产的技术瓶颈问题,实现了绿色发展,而且通过观摩展示和技术培训,做给周边农民看,带着他们干,取得了良好的示范带动效果。  “近年来,我省园艺产业发展成效显著,科技水平不断加强。”河南省经济作物推广站站长郑乃福表示,绿色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既要敢于创新也要因地制宜。目前全省基本形成了以日光温室和大中塑料棚为主,小拱棚、连栋温室为辅的格局,集约化育苗技术日趋成熟,水肥一体化技术逐步推广,设施环境调控水平不断提升。  与河南一样,甘肃也加大了绿色高产优质高效技术的推广应用,不断提升经济作物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甘肃省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站长李向东介绍,“我省坚持把品种更新作为绿色发展的基础,提高良种的覆盖率,全省蔬菜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水果良种覆盖率近85%,其中苹果达到98%”。  周泽宇表示,“十三五”期间,各地园艺生产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和《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方案》,在绿色基地建设、绿色模式集成、绿色产品生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增收致富能力显著提高 产业地位更加突出  一直以来,园艺产业是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富民产业,产业的稳定发展吸纳了数量众多的城乡劳动力,稳就业、保民生、促脱贫作用明显。  在增收致富方面,园艺产业属于高附加值产业,比较效益突出,据统计,产业年产值约4.3万亿元,2018年苹果、蔬菜亩净利润分别为2614元、2126元,带动农民增收作用明显。辽宁省绿色农业技术中心主任宋国柱表示,全面推动特色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在培育特色产业中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近年来以水果、花卉、中药材、食用菌、山野菜为主打的地方特色产业集群初具雏形。  在产业带动方面,据调查,全国园艺产业可直接带动与种植相关的劳动力1亿多人。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副处长李文彪介绍,内蒙古自治区通过发展园艺产业带动农户就业,全区累计创建国家级园艺标准园88个,北方城市冬春淡季设施蔬菜开发试点4个,带动农户3.23万户,涉及6.3万亩,辐射达13.75万亩,平均亩增效益1000-1200元,示范带动作用明显。  在脱贫攻坚方面,全国通过发展茶产业脱贫的县102个,发展中药材脱贫的101个,发展水果脱贫的县220余个。其中,广西果业的发展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全区54个贫困县有38个县将水果列为“5+2”特色扶贫主导产业,占比约70%。广西壮族自治区水果技术指导站研究员李德安说,通过产业扶贫形成了田东县、田阳县、右江区的芒果,融安县的金橘,天峨县的珍珠李等优势特色水果产业带,为下一步乡村振兴、产业兴旺奠定了坚实基础。  全国农技中心副主任王戈表示,近年来,我国园艺产业迎来良好的内外发展环境和机遇,在政策扶持、科技支撑、技术进步和市场流通等方面实现了良性发展。但同时,也要看到园艺产业缺乏高质量发展的基础、缺乏全产业链技术集成、缺乏高素质劳动力、缺乏技术推广手段等问题和挑战。  王戈表示,园艺技术推广部门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凝心聚力、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强化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切实推动关键模式、先进技术和社会化服务入户到田,为“十四五”园艺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支撑。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7-06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袁宇君 文/图  6月29日,成都市新都区军屯镇文昌社区8组田间,一排排玉米在初夏骄阳下更显挺拔。随手扒开一个棒子的“金缕玉衣”,只见淡乳黄色的“珍珠”间,随机点缀着淡紫色“玛瑙”——这种“颜值”超高的鲜食玉米,就是我省今年审定的新品种,也是我省首个自主选育甜糯比1:3的带色“彩甜糯”鲜食玉米品种:锦甜糯198。杨跃华向记者展示锦甜糯198。    “含金量”高  如今市面上,同时具备彩色、甜、糯三大重要特性的玉米,似乎并不少见。看起来都是“彩、甜、糯”玉米,锦甜糯 198 跟它们有啥不一样?带着疑问,记者采访了该品种的选育团队领军人物、鲜食玉米专家,省农科院水稻高粱所研究员杨跃华。  杨老师告诉记者,这还得从玉米新品种选育说起。要想得到同时具备甜籽粒和糯籽粒的玉米,需要选用糯玉米母本和甜玉米父本进行杂交,最终使甜玉米基因和糯玉米基因融合。  市场上除省外引进的外,部分带色“甜加糯”玉米,同一个玉米果穗上,除了具备甜籽粒、糯籽粒外,还多出了一种“粉籽粒”,极大影响了玉米的口感与价值。这是父本甜玉米基因为非双隐性甜玉米基因导致的。  而杨跃华团队用携带双隐性甜玉米基因的父本与糯玉米母本杂交,选育出来的锦甜糯198玉米品种,玉米果穗上按照1:3的比例随机分配排列着甜、糯两种玉米籽粒。这一选育,花费了八年时间。  “大家可不要小看这个1:3的甜糯比!以平常对玉米的标准,这个比例既不会过于甜,也不会特别糯,口感细腻柔软、香味浓郁。”杨跃华告诉记者,为了让“好吃嘴儿”们吃上这样甜糯比适中的玉米,科研人员可没少下功夫。同时,他也骄傲地提到,这是我省首个自主选育甜糯比1:3的“彩甜糯”玉米品种。    上市时间早  “实测面积0.48亩,实测产 量587.2 公斤,折合亩产1223.33 公斤鲜玉米……”近日,省农科院水稻高粱所对锦甜糯198示范田进行了测产验收。  据统计,我省鲜食玉米播种面积达120万亩,2020年鲜穗产量120万吨,产值24亿元,近年来产业发展速度快、劲头强。但我省鲜食玉米上市时间主要集中在6至7月,其余时间主要由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等地供应,自给率不足50%,巨大市场缺口亟待填补。  锦甜糯198的出现,为拉长四川鲜食玉米产业发展“时间线”带来了新机遇。“2月底播种,5月20日左右,锦甜糯198就可陆续上市销售。”杨跃华翻看去年的统计数据告诉记者,打出早市时间差,该品种初上市收购价可以达到1.5至2元一斤,市场零售价可以达到5至6元一斤,“配合超常早播技术,甚至可以实现5月1日就上市,抢占劳动节黄金周市场。”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06
    (叶强平 记者 杨琦 摄影报道)7月2日,在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禾尼乡禾然尼巴村牧草基地,该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党员服务队采取“机械+人工”方式种植燕麦草,预计7月中旬将完成全县5万亩牧草基地建设。村民正在撒播草种    据了解,地处高寒牧区的理塘县,随着毒杂草和沙石地增多,部分草场出现退化,给牦牛吃草带来困难。通过在禾尼、曲登、奔戈等乡镇集体牧场等大力开展牧草种植、草原改良、人工饲草地建设,可有效缓解20多万头牦牛冬春季补饲问题。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07-05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