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记者 毛春燕 李弘)“资中和四川的血橙育种成效和熟期组合全国领先,资中和四川血橙栽培综合技术水平全国领先。”9月27日,在内江市科技创新大会上,中国柑橘学会副理事长、四川柑橘科技创新产业联盟首席专家、省农科院研究员刘建军介绍道。据了解,1992年,资中率先引进意大利优良品种塔罗科血橙,刘建军带领团队同步在资中设立试验基地,联合市县同行专家投入这项开创性产业发展。30年来,刘建军团队依靠科技创新不断推动品种改良和结构优化。多次赴血橙原产地意大利及西班牙考察进修和合作研究,引进血橙新品种、育种新材料和栽培新技术。如今,资中已成为除欧洲外世界最大的血橙基地县、中国血橙之乡、国家(内江)农业科技园区、血橙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资中血橙列为全国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在国内血橙品种最多,结构搭配最全,品牌全国最响。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09-28
(曾红 冯曦 记者 樊邦平 整理)川人爱吃泡菜,几乎家家户户都能做泡菜,但放眼四川,当下能把泡菜这一碟下饭小菜做成富民强区产业大菜的地区,或许只有眉山市东坡区。  截至目前,东坡区的泡菜企业达到了60家,泡菜产品跨出了国门,远销 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境外销售收入超2亿元。  东坡区有着1500多年制作泡菜的历史和传统,为了纪念苏东坡,眉山人把腌制的泡菜统称为“东坡泡菜”。  原眉山国营农场场长的陈德华是东坡区泡菜行业最早“吃螃蟹者”之一。1986年7月,具有敏锐商业嗅觉的陈德华决定办一个泡菜加工厂,他远赴重庆,邀请到西南农业大学教授刘兴恕来指导,将眉山苏轼饮料罐头食品厂改名“苏轼泡菜厂”,原料基地选在三苏乡,由此东坡区诞生了眉山首个商品性泡菜厂。  由于选料讲究、菌落优秀、加工精细、口感上乘、风味独特,“苏轼牌”泡菜很快便走俏北京及部分省会城市。  东坡泡菜的星星之火也由此被点燃,一批有识之士向泡菜产业聚拢。  1991年,眉山人李国斌在原眉山县松江镇扩大组建了“四川李记酱菜调味品有限公司”,他创新性地将酸菜鱼调料与淡水鱼烹调技术结合,研制出独具特色的东坡泡菜“酸菜鱼佐料”系列产品,销量迅速占据了国内同类产品市场份额的60%。  到2005年,东坡区泡菜企业便迅速发展到40余家,年加工鲜菜增加到20余万吨,销售收入近7亿元,解决了5000余农民的就业问题,并带动农民种植蔬菜10万亩。  2005年,眉山市在“十一五”规划中首次将东坡区确立为“以泡菜加工为特色的蔬菜产业化发展重点区县”,建园区,制标准,引人才,强产业……经过二十余年的高速发展,东坡泡菜实现了从下饭小菜到产业大菜的升级。2019年,东坡泡菜销售收入突破200亿元,市场份额占全国三分之一。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9-28
(韩建文)9月25日,为礼赞丰收,共铸“天府菜油”公共品牌,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四川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在成都宽窄巷子东广场策划开展了一场“发自内心”的快闪舞蹈,拉开了“丰收天府·由你精彩”2021天府菜油城市快闪系列活动的序幕。9月25日,成都宽窄巷子东广场一场“发自内心”的快闪活动让人们感受丰收的喜悦。(四川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供图)用年轻的方式演绎“家的味道”  当天下午3时30分,在宽窄巷子天府菜油城市快闪活动现场,一名演员从人群中翩然而出,他身穿围裙,用舞蹈演绎“丈夫”在家中做饭的场景。片刻后,“妻子”回来了,被烹饪的清香吸引,与“丈夫”一起共舞。  接着,又有几名舞者加入到表演中,用灵动的舞姿表达着烹制佳肴的愉悦心情。此时,广场四周已有不少游客驻足,纷纷用手机拍下这喜庆的瞬间。最后,舞者将天府菜油和定制围裙赠送给观众,一声“天府菜油,来自四川的好味道”为活动画上句号。“丰收”也能成为潮流与风尚  参与快闪的不仅有专业舞蹈演员,还有四川美食家。成都美食达人九吃表示:“这场快闪虽然只有5分钟,但表现出天府菜油的美味和与家人分享美好的喜悦,让在场的观众特别是年轻人有强烈的共鸣,有特色。”  主办方介绍,当下,一些都市人对农业发展的关注度不高,此次丰收节庆祝活动,正是想通过舞蹈来激发年轻人“遵循内心”的动机,引起共鸣,同时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让“丰收”成为一种潮流元素,呼吁更多年轻人关注道地四川粮油,关注四川自己的粮油品牌。天府菜油“由衷之选,C位出道”  又是一年丰收季,四川农业取得丰硕成果。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四川有25种农产品的产量在全国排名第一。其中“川油”取得了亮眼成绩:全国每10斤菜籽油,就有2斤来自四川的油菜籽。  事实上,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菜籽油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障菜籽油有效供给,加快推动川粮油产业振兴工作,四川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联合各级财政、农业等部门多向发力,于2018年开启“天府菜油”行动,全力塑造“天府菜油”公共品牌,提出打造千亿级产业的目标。  三年来,天府菜油品牌及产品实现跨越发展。2021年,天府菜油着力以由衷的“健康之选、良心之选、原料之选和匠心之选”价值标准在年轻群体中“C位出道”,通过举办快闪、跨界联名等方式对年轻人有所吸引和激励,为保障“天府菜油”行动三年计划高质量落实,打响“中国好粮油”招牌迈出关键一步。  据悉,“丰收天府·由你精彩”2021天府菜油城市快闪系列活动第二场将于10月举行。届时,欢迎更多年轻人加入丰收的风尚潮流中,参与感受天府菜油带来的魅力与精彩。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9-28
地里石头太多,影响耕作怎么办?【“英雄”名片】  捡石机被称为高原拓荒“神器”。甘孜州地形较复杂,耕地质量较低,沙石地较多,该机器可以自动识别直径30厘米-70厘米的石块,可以自动挖掘土下40厘米以内的石块,大大降低人工开耕难度,提高捡石效率。在理塘,捡石机还作为技术输出服务于甘孜州其他县,甚至扩大到广州、重庆等地。【丰收数据】  效率对比  人工捡石,一亩地10个人,1小时捡石半立方米,并且只能捡表层的石头;  “铁牛”捡石机捡石,一个小时捡10亩,每亩能捡近4立方米,效率是人工的100倍,并且能深入土下40厘米捡石。成果对比  以前土地石头多,白萝卜长成弯萝卜。因品相不好,弯萝卜市场价一斤3毛钱。耕地去石后,按市场要求种出的直萝卜,由盒马直采,折算下来平均 1 斤 2 元,价格增长近600%。2020年理塘萝卜产值达5000万元。【一线探访】  (叶强平 记者 兰珍)9月18日,在海拔3600多米的理塘县萝卜基地,农牧民正忙着采收分期分批成熟的高原产白萝卜。  拔出的萝卜十分均匀,品相好。理塘县康藏阳光农牧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组长苏永根很感慨:“还是捡石机管用,现在很少有弯萝卜了,价也卖得高。”  2021年,康藏阳光基地种植白萝卜4800亩,8、9、10月正是上市时节,预计产量达到3万吨。萝卜丰收了。叶强平 摄“铁牛”捡石1小时10亩地效率高效果好  说起弯萝卜,苏永根深有感触。2017年,公司从濯桑乡康呷等村流转6000多亩荒地种植高原果蔬,结果很多萝卜都长弯了。原来萝卜在生长过程中,被土中的石头压弯了。  2018年4月底,公司组织人工捡石,一亩地10个人,1个小时才捡半立方米,并且只能捡表层石头,弯萝卜还是不少,卖得也很惨淡。  2018年8月,公司花110万元从国外购回一台特纳格液压泵翻转式捡石机,这在当时的甘孜州是唯一一台,国内也仅有10多台。  “有了这个‘铁牛’捡石,一个小时捡10亩,每亩能捡石近4立方米,效率是人工的100倍,并且能深入土下40厘米。”农机部负责人罗超介绍。  经过“铁牛”连续3年捡石作业,当地萝卜的成品率也越来越高。  苏永根算了一笔账,虽然亩产8吨与以往差不多,但成品率提高了30%左右,务工的老百姓按成品计件算,实际收入相应也增加了。“以前的萝卜都是按斤卖,批发价1斤3毛钱。后来与盒马合作,按要求种出直萝卜后出售,折算下来均价2元一斤,价格增长近600%。”康藏阳光总经理杨帆介绍,“2020年公司萝卜产值达到5000万元。”捡石机在作业。村民买服务捡石省时省力还省心  “康藏阳光现代生态双创中心”作为理塘县“人才培训、科技示范”基地,通过搭建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机械化规模经营,致力于推动农业产区的发展。公司不但自身不断发展壮大,也吸引了周边大批农牧民“注意”。  在上木拉乡红龙村,耕地石块多、平整度差,严重影响农作物生长,小石块多的土地青稞亩产不到300斤。  2019年4月春耕开始,听说“康藏阳光现代生态双创中心”有捡石机,红龙村村民与中心签订农业社会化服务合同,出资7000元用捡石机和深耕机对25亩地进行捡石和深耕。村党支部书记四郎泽仁说:“一天就搞定了,靠人工20多人要干四五天,不但石头没捡干净,耕地的深度也达不到!”  上木拉乡格中村旋耕机土地碎土平整作业、土地翻耕作业570亩,中木拉乡乃沙村土地捡石作业15亩、旋耕机土地碎土平整作业609亩、土地翻耕作业120亩……像这样要求机械捡石、旋耕、翻耕的订单,2019年康藏阳光公司共接到20份。截至当年4月23日,该公司共完成近3000亩土地的捡石服务作业。  “捡石机搭配旋耕机,1个小时完成我开小四轮拖拉机4天的工作量。”濯桑乡易久村邓珠泽仁十分兴奋与期待,“虽然花了300多元,但深耕后青稞长势会更好,产量也会更高,还节约了种子,省时省力,很值!”  “老百姓出钱请机械耕地,以前不敢想。现代化农机让大家的观念也在不断转变。”杨帆深有感触。  不光在理塘县,2020年4月,该公司的捡石机到德格县进行1300亩土地的捡石作业。2021年,又到甘孜州内新龙县捡石平整土地300亩,到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万顷沙捡石作业1000亩,到重庆市南岸区广阳岛捡石作业1080亩。  如今,漫步在理塘县濯桑现代农业园区,处处可见现代农业的“黑科技”:果蔬种植、采收、清洗已实现全产业链机械化;智慧农业系统,实时监测环境数据和作物种植情况;播种车安装北斗导航系统,如同装上“眼睛”,设定工作区域、间距等参数后,株距误差不到2厘米……  “实践证明,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的实验示范,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组织程度,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理塘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局长翁登说,“理塘现代农业园区基本形成了‘政府引导帮扶+农户提需求+公司搞服务’带动小农户的模式,起到了‘联农、带农、帮农’的作用。”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9-28
(记者 史晓露)“这是粳稻品种,在四川盆地种植粳稻尚是首次。”前不久,在首届天府国际种业博览会的展览展示馆内,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所长蒋开锋抓起一把米向参观者介绍。  蒋开锋手中的米粒圆润粗短,和四川常见的细长米粒不一样。“这是我们最新研发的粳稻,好吃。”  水稻分籼稻和粳稻,从外形上就可简单区分:籼稻的米粒细长,粳稻的米粒粗短。不同的品种适宜生长的气候环境不同,一般来说,籼稻主要分布于南方稻区,粳稻主要分布于北方稻区。  长期以来,四川一直种植籼稻。近年来,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培育出“德粳4号”“德粳6号”两个粳稻品种,并在2019年通过四川审定,生育期短,只有130天左右,同时耐肥抗倒,平均亩产能达到550公斤至600公斤,今年已在成都平原推广种植。  为何要在四川种植粳稻?“粳稻打出来的是珍珠米,好吃。”蒋开锋说,除了食用口感好,这种米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只适合在土壤镉低中度污染区种植,因此很安全。  成都市农林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也带来最新研发的优质品种。“我们和种业公司合作选育的水稻品种‘荃优锦禾’,目前已在长江下游地区打开市场,是川种‘走出去’的代表。”成都市农林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水稻研究室副主任颜旭介绍,该品种于去年通过审定,目前在长江下游地区的亩产可达800多公斤。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9-28
四川农村日报讯 唐恨水川西大地正值秋粮收获 季节。在黑青稞种植基地,专家实地演示丈量面积,抽选样本、收割、脱粒、去杂和水分测量、样本称重等步骤……这是近日在阿坝县举行的阿坝州秋粮实割实测业务培训会上的一幕情景。  参加此次秋粮实割实测业务培训会的有阿坝州各县(市)统计调查部门负责人、农业统计业务骨干,以及农技站长、粮食统计业务人员。培训采用“理论+实践”的形式开展,授课人员通过 PPT 向参训人员介绍了无人机的应用和粮食产量实割实测流程及相关要求。  随后,参训人员前往黑青稞种植基地和马铃薯田间进行实割实测现场操作学习,专家向参训人员讲解并演示无人机对地遥感测量程序操作步骤,讲解青稞“直线法”、土豆“垄测法”等实割实测的测量方法,并进行现场测产。  参训人员纷纷表示这场培训来得及时,“通过培训,提高了我们对实割实测本领,掌握了实割实测的步骤和方法,使我们受益匪浅。”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28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阚莹莹近几年国内迅速兴起楼房养猪,目前我省楼房养殖在建和已建规模居全国第一。为使楼房养猪业主少走弯路、少“缴学费”,促进我省楼房养猪健康发展,近日由省畜牧总站和省畜牧业协会联合组织的全省楼房养猪技术研讨会在遂宁召开。  楼房养猪作为现代化、集约化、智能化养猪新模式,设计建设科学就具有省土地、易解决环保、便于预防疫病等优势,设计建设不科学则可能导致浪费资源、疫病更难防控、无法正常生产等问题。  研讨会上,四川省农业大学教授王印、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陶璇分别对楼房猪场的生物安全、猪舍建设技术要点,进行了技术讲解。齐全农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绵阳明兴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四川天兆猪业股份有限公司、成都旺江农牧、四川省巨星农牧企业代表就目前公司已有的楼房养猪设计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和重点注意事项等进行了交流。  参会专家和企业一致认为,楼房养猪作为一种养猪新模式很值得推广,但也需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间相互合作、协作,规范完善设计建设相关技术标准。  “楼房养猪作为未来养猪业发展的一种新模式,要经过科学的设计,全方位的考虑生物安全、环境控制、建设安全等因素。希望市州畜牧站把研讨会的成果及时传授给本地区在建或将建楼房养猪业主,充分发挥楼房养猪优势,努力做到少走弯路,尽量避免重大损失。”四川省畜牧总站站长徐旭强调。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28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杜铠兵 文/图  “平均亩产1000斤左右,最高达到1300斤。”近日,随着省内不同区域、多个品种的有机水稻陆续颗粒归仓,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吕世华研究员告诉了记者这个令他满意的数据。  亩产1000斤,对于水稻而言看似是一个很普通的表现。而此次数据的难得之处在于,这是有机种植取得的成绩。  由于不使用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有机稻在保障更高品质的同时,其生产环节的需肥、病虫草害防控等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往往生产效率低下,亩产300-400斤是普遍现象。高质与高产的矛盾,一直是有机稻生产背负的“鱼和熊掌”。  早在8月中旬,记者便跟随吕世华研究员前往达州、广安等地调研采访,发现这里的有机稻长势良好,与普通水稻相差无几。这又是如何做到的?吕世华(右二)正在田间查看水稻长势。种水稻也覆膜“多此一举”为哪般?  覆膜种植因其增温保湿的作用,在越冬作物和蔬菜生产上普遍应用。而种水稻也覆膜,似乎没有这个先例。  8月中旬,记者在广安市邻水县丰禾镇长滩社区首次见到了采用覆膜栽培技术的有机水稻。查看稻田可以发现,水稻叶片翠绿光亮,稻穗饱满,田间杂草也较少,和普通稻田并没有什么区别。  而向水稻根部看去,则可以看到一些残留在地表的黑色地膜。“丰禾镇是第一年试验推广有机水稻覆膜栽培技术,面积不大。全县目前也只有30多亩。”邻水县农技站站长代旭峰介绍,覆膜栽培水稻要多一道铺设地膜的工序,同时每亩增加了200余元的农膜成本,习惯了传统种植模式的农户在没有看到它的效益之前,很多人难以接受。  “最开始村里的老人都笑话我,不用农药化肥,就用一张地膜怎么可能种出稻谷来。”在达州市大竹县朝阳乡木鱼村,村支书秦学勇带领大家采用覆膜技术种植的水稻已经到了第三年,高产量和好米质的双重效果让他打破了村民的质疑。  “水稻覆膜种植土壤温度提高,有机肥料分解加快,稻田水分蒸发和肥料流失少。同时抑制了杂草生长,减少了水稻病害的发生。”多年来研究推广该技术的吕世华告诉记者,覆膜栽培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水稻有机种植用工多、产量低的难题。同等管理条件下有机稻覆膜(右)与不覆膜(左)对比。消失的农膜化身“稻田保姆”  “现在采用的全生物降解膜,就像‘稻田保姆’一样,悄无声息就帮你完成了许多日常工作。”走进大竹县永胜镇镜子村一片100多亩的稻田种植基地,吕世华告诉记者,由于种植的是有机稻,原先需要人工除草,劳动力成本大。覆盖全生物降解地膜后,抑草作用明显,不必再打除草剂,既节省了成本,又减轻了对环境的影响。  而在该种植模式研究之初,使用的传统塑料地膜需要人工回收,同时难以降解,容易形成“白色污染”。改进后的全生物降解地膜就像给土壤穿上了“环保衣”,仅需 2-3个月,覆盖的地膜就能自然降解。  据为该基地提供地膜的云南曲靖塑料公司四川区域销售负责人涂霞介绍,全生物降解膜主要成分是巴斯夫聚合物和聚乳酸,在作物生长后期被土壤中的细菌和真菌类微生物降解为水和二氧化碳及少量生物质,不会对环境产生污染。“公司也正在进行生产工艺改进和原料拓展,以降低农户用膜成本,服务更多的有机种植业主。”涂霞说。  对于一些人认为覆膜栽培增加了种植成本的看法,经营该基地的相关负责人秦瑜蔓则有不同的见解。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亩虽然增加了200元的地膜成本,但节约的农药化肥支出就有近150元,还节约了几百元的除草用工,同时产量增加了两三倍,稻米价格更是原来的好几倍。”据了解,该基地生产的有机稻米零售价可达30元每斤。  “我们积极引进优质抗病水稻品种,还举办了新米品鉴活动,采用覆膜栽培的有机水稻米质突出、口感细腻软弹,深受食客喜爱。”吕世华认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饮食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吃得好”的需求逐渐增加,有机水稻覆膜种植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可以让高品质有机稻米进入寻常百姓家,也能够促进生态环境保护。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28
四川农村日报讯 彭彬 特约通讯员 田明霞当前,正值大春玉米丰收季,梓潼县鼓励农民把玉米秸秆加工成青饲料,销售给各地的养牛大户。在宝石乡斑竹村的一家玉米秸秆回收加工厂里,伴随机器的轰鸣声,粉碎机把一根根秸秆,切割成一堆堆细渣。打包机飞转,胶带一圈圈缠绕在秸秆细渣上,一个个饲料包就生产出来了。该加工厂每天可加工40吨秸秆,制成的饲料由肉牛养殖户统一收购,既增收,又提高了秸秆利用率,减少污染,保护环境。  宝石乡今年种植玉米22000亩,当前正值玉米成熟收获期,玉米丰收了,产生的大量秸秆怎么办,一直是农村难以解决的问题。今年9月,斑竹村村民饶麟投资40万元,办了一个玉米秸秆加工厂,把秸秆加工成青饲料,销售给各地的肉牛养殖大户,做过冬的饲料贮备。  秸秆加工厂办起后,十里八村的村民都把玉米秸秆运来,卖给饶麟做青饲料原料。宝石乡阁楼村村民黄映红算了一笔账:“我今年种了12亩玉米,村上引进了秸秆加工厂,一吨秸秆可以卖130块钱,一亩地产生两吨秸秆,要卖260块钱,12亩地的玉米相当于增收了近3000块钱。”  饶麟介绍说:“这个秸秆加工厂,把周边五六个村的废弃秸秆全部回收回来,现在每亩地能让老百姓增收260元,秸秆回收生产成青贮饲料,很受甘孜、阿坝和陕西一带的养牛大户欢迎,销路不愁。”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28
【“英雄”名片】  白乌鱼种业。白乌鱼原产于内江市中区永安镇,身体呈棒形、少刺,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近年来内江持续提升白乌鱼种业,推动实现产业化经营,繁育出白乌鱼新品系“玉龙1号”,有望成为内江首个通过国家审定的特色水产新品种。【丰收数据】价格对比白乌鱼25元左右一斤是普通乌鱼的3倍左右养殖效率路基循环生态养殖系统让白乌鱼生长周期缩短到5个月【一线探访】  (记者 郑志浩)9月18日,内江市市中区凌家镇水口村,被村民称为“陈场长”的陈利伟在水塘边为水中养殖的白乌鱼投食。“这段时间正是上市的时候,要喂大颗粒的料,白乌鱼才吃得饱。”陈利伟边走边抓起桶中的饵料,大手一挥,白乌鱼纷纷抢食,水面激起一片水花。  原产于内江市中区永安镇的白乌鱼,是内江水产的一张耀眼的名片,正在从小镇游向全国。白乌鱼。图片来自内江市农科院5%的养殖面积撑起5成养殖收入白乌鱼为何身价高  陈利伟的白乌鱼养殖池塘正上方,罩着一层网眼很细的网。白乌鱼池塘旁边,是一块面积更大的普通鱼塘,正上方空空如也。  “对它特殊对待,还不是因为这个鱼价值高!”陈利伟介绍,白乌鱼喜欢露出水面呼吸,容易被水鸟叼走,所以他专门搭上了一层网。“几分地大小的池塘,光人工费用就要数千元。普通鱼没那么金贵,舍不得这么投入。”  临近国庆节,“陈场长”的第一批白乌鱼已上市。“已经卖了500斤,挣了14000元。”他介绍,去年试验性养了一小批白乌鱼就赚了3万元,今年养了4万尾白乌鱼,估计能挣15万元左右。“我的鱼塘一共70多亩,白乌鱼占的面积也就占5%,但收入能支撑起整个鱼塘的一半。”  今年,白乌鱼上市初期已经能卖到25元左右一斤,是普通乌鱼价格的3倍左右。由于民间认为其有滋补功效,白乌鱼论条卖可以达到20元一条。  白乌鱼为何身价高?  “物以稀为贵,白乌鱼的体态就占了优势。”内江市农科院水产所副所长苏建介绍,相比普通乌鱼而言,白乌鱼通体透白,体型呈长筒状,既有颜值优势,口感还鲜嫩爽滑,在内江市场备受青睐。  西南大学和内江市农科院联合得出的科研成果也验证了其营养价值。白乌鱼的不饱和脂肪酸等营养成分都多于普通乌鱼,也多于一般家鱼,对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有好处。  2020年,内江市白乌鱼年产量接近40万斤,市场占有率达80%。接下来,内江还将围绕白乌鱼新建良种场、保种场等,预计带动200户以上的养殖户参与其中,新增年产值上千万元。创新养殖模式选育出新品种内江白乌鱼将“游”向全国  “全国白乌鱼原种在尚腾新村,市场上绝大部分种苗来源于我们!”9月17日,在市中区永安镇尚腾新村,四川省浙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白乌鱼繁育基地内,公司负责人吴俊介绍。  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有人尝试人工养殖和繁殖白乌鱼,但将原本野生的白乌鱼驯化,并非一蹴而就。  尚处于水花阶段的白乌鱼,体型相当于跳蚤大小,其肉食秉性又需要捕食活物。选什么样的饵料,才能让跳蚤大小的白乌鱼吃得下去呢?繁育基地负责人周建平介绍,基地前前后后尝试了多种饵料组合,最终选择了轮虫、米虫等“小号肉食”组合,才让小白乌鱼填饱了肚子。  针对白乌鱼易受病毒细菌侵袭的情况,繁育基地采取了路基循环生态养殖系统。白乌鱼被养殖在繁育大棚内的园池里,池里废水排到繁育基地外围,大片的池塘内栽种着伊乐藻、苦草等水生植物用于净化水质,最终达到循环利用的标准,提灌设备将水再次注入园池。  “这样既能节水,又实现了养殖环境的可控性。”周建平介绍,工作人员可根据水体的温度、溶氧、亚硝酸盐等物质的实时监测数据,调整出适宜白乌鱼的环境。现在每立方米水体可养殖200尾白乌鱼苗,一批鱼苗从育苗到上市缩短至只需 5个月的时间。  品牌打造上也有突破。从2003年起,内江市农科院就开始进行白乌鱼的亲本收集、人工繁殖、苗种培育及成鱼养殖。经过10多年的培育,成功选育出生长、体色和形态良好、具有较强遗传稳定性的“玉龙1号”新品系白乌鱼。  内江市农科院水产研究所所长罗煜表示,“玉龙1号”白乌鱼有望成为内江市首个通过国家审定的特色水产新品种,为内江打造百亿水产强市提供品牌支撑。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9-27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杜铠兵 文/图  “没错,就是小时候在山上吃过的野果的味道!”9月14日,来自四川农业大学、四川旅游学院、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的多名专家及企业代表共同来到位于崇州市的八月瓜链产协同创新中心考察交流,藤架上成熟开裂的紫色果实引得大家纷纷拿出手机拍照。丰产期的八月瓜。  八月瓜又名三叶木通,因其细长绵软的果肉酷似香蕉,民间也称为“野香蕉”,其果实富含多种胶原蛋白、维生素、矿物质,尤其是以芳香族氨基酸为主体的游离氨基酸含量是普通水果的3-6 倍,属于优质的食疗保健水果,同时具有药用、油用等多重价值。  “最多两年时间,我们就能吃到少籽甚至是无籽的八月瓜了。”在交流会现场,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罗培高教授向大家宣布了一个令人兴奋的消息。罗培高教授多年来带领团队致力于四川八月瓜产业发展,现已实现优质新品种的选育、八月瓜产品开发、种质资源库的建立等。专家考察八月瓜基地。  在种植技术和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开发八月瓜价值,让更多人品尝到它的味道?“食品、旅游,这些方面都还有很大的空间。”四川旅游学院党委书记晏启鹏在考察了八月瓜基地后表示,可将八月瓜作为特色食材加以开发,利用该院在食品烹饪方面的优势,在鲜食的基础上创新出更加多样化的食品和加工产品,进一步提高其经济附加值。成熟的八月瓜。  八月瓜果实外观奇特,花穗形态优美,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近年来便一直在与罗培高教授团队合作,不断提升八月瓜栽培技术,并积极探索其在园林造景、观光采摘、研学体验等方面的发展。目前,八月瓜在我省人工种植面积已超10万亩,每亩产量可达6000斤,为山区特色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了重要动力。  在交流会现场,四川发展城市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宋应福对八月瓜种植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计划在城市周边农区大面积引种八月瓜,在完成土地整改的同时发展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一方面发展水果、粮油、中药材等规模化种植,一方面打造休闲观光‘网红打卡点’。”宋应福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26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阚莹莹  近日,中江县永太镇种植大户刘书林像往常一样来到田边查看水稻长势,看着沉甸甸的稻穗,喜上眉梢。今年,刘书林种水稻轻松了不少,他通过和中化 MAP(现代农业技术服务平台)合作,把300亩水稻交给了MAP农艺师进行精准管理。  不过,即便今年产量不如预期,刘书林也不会担心。通过和中化MAP合作,刘书林知道公司有一款针对小麦产量的保险,而且目前又在崇州市试点一个水稻品质险,接下来将在成都市甚至全省推广。刘书林越来越感觉到,有了“双保险”,粮食种植的未来大有可为。农艺师定期到刘书林田间巡查指导。  受访者供图保产量产量有兜底低于平均标准就赔付  在永太镇上,刘书林长期经营着一家农资店铺。两年前利用这一优势,刘书林开始了规模化种植水稻和小麦。  虽然积累了一定的种植经验,但因平时店铺事情多,加上手臂残疾,刘书林没法及时进行田间巡查和农事管理,往往错过最佳时间进行农事操作。这两年在种植过程中田间病虫草害时有发生,农资投入不少,但种植产量都不高,他的种粮收益只能算不亏本。  今年,通过朋友介绍,刘书林开始与中化MAP初步合作,除了 MAP中的品种筛选、植物保护、植物营养等服务,一款智农APP彻底解决了刘书林的管理问题。  记者了解到,智农APP可以利用CIS遥感实时了解田间的情况,一旦出现问题,农艺师可以随时进行干预。同时,有专门的农艺师定期巡田服务和技术指导,可以在最佳时间做最正确的农事操作。  依靠智农APP的遥感功能,此前刘书林种植的小麦投保了中化MAP与某保险公司联合推出的产量保险。“我们根据产地的平均产量制定相关标准,通过遥感技术对大户的产量进行实际测产,低于平均标准的即可赔付,每亩平均赔付金额在700元。”中化公司金融负责人蒋浩告诉记者。保品质抵御收获季天气风险种粮收益更高  不只是产量的保障,在崇州市,一款农产品品质保险彻底解决了不少大户的后顾之忧,品质有了明确的保障。  今年,成都市和某保险公司联合推出一款政策性稻谷品质保险。目前这款保险针对中化 MAP 服务的农户,参保亩数达到了 7000亩左右。  记者了解到,这款保险针对稻谷农药残留指标、重金属指标、真菌毒素指标、理化指标和营养指标,参保种植大户的稻谷如果未达到保单中所保证的指标值,就可以得到相应赔付。指标值依据食品国家安全标准。  此外,保险政策规定,种植大户所生产的稻谷必须达到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相关规定,才能投保。“投保之前,第三方机构会进行一次品质检测,达到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相关规定后可以投保。收获后,第三方机构会再次对投保大米的品质进行检测,若未达到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相关规定就可以赔付。”蒋浩解释,两次检测之间,投保大户面临的不可预测的天气风险,如四川9月常见的阴雨天气,以及烘干储藏不当造成的米质下降等风险,就有了保险兜底。  “保险的目的,就是依据品质导向,从而打造一个标准化的种植流程。依据这套标准化的种植流程,生产出更好品质的水稻,卖到更好的价钱,实现更高的收益。”蒋浩告诉记者。  “农户想要的并不是赔付,而是产量和品质。此前他们只有一个政府提供的自然灾害险,这是全国唯一 一个正在试点的水稻品质保险。目的就是制定一个优质水稻的种植标准。”中化公司负责人王文彬告诉记者。  “这代表了农业保险新的方向。”四川省乡村振兴战略研究智库首席专家郭晓鸣表示,“此举有助于解决现在农产品质量提升的一些短板制约,促进了多重要素的集成,聚焦于农产品质量的提高。由于农业本身的特殊性,导入政府的资源进行支持也是必要的。”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26
四川新闻网(通讯员 刘敬宗)“共产党帮助我们消除了绝对贫困,现在又派来农业技术员,为我们的乡村振兴再助一把力,太感谢啦!”9月下旬的一天,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鲁基乡中坝社区五组吉胡克哈高兴地说。今年9月,眉山市帮扶凉山工作正式入驻凉山。其中丹棱县农业农村局派出周加权、李安宁两位技术员,对口联系喜德县鲁基乡,该乡属典型的高海拔二半山地区,平均海拔高度2000米左右。针对幅员面积广、基础设施差、传统农作物收益不高等实际情况,他们利用自己所学种植业、养殖业技术的专业特长,迅速与当地干部群众打成一片,入组到户,深入田间、畜舍,了解生产、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商讨相应对策,提出以种、养殖业为基础,打好“生态环境、地方特色”两张牌等切实可行的措施,发展绿色富硒大米、生态肉牛羊殖等项目,逐步迈上乡村振兴的快速通道。农技专家周加权(右一)与吉胡克哈在田间查看水稻结实情况中坝社区的富硒水稻基地畜牧专家李安宁在查看肉牛养殖情况周加权向社区干部收集基本情况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1-09-24
(记者 粟新林 文/图)生姜叶子长得有半人高,种植的绿豆豆荚已经胀鼓鼓的,即将迎来丰收,旁边刚刚收割的一块空地上,正在准备小春作物的栽种……这里是崇州市三江街道宋桥村8组的一块普通耕地,俨然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这和之前被群众反映“非法占用农田硬化土地,非法拆解汽车,垃圾乱扔”的画面截然不同。“被压占的土地还耕后,村民就在地里种上了农作物,这样挺好的。”宋桥村村民言语间都是满意。垃圾清理了,种上了农作物群众反映问题 马上核查处理“之前这里是耕地,却停了几辆破旧的二手车,还散落了一些生活垃圾,这周遭环境着实有点脏乱差。”宋桥村村民赵大姐告诉记者,这里属于三江街道宋桥村8组,之前这个位置一直都是基本农田。今年3月,成都谨一再生资源回收有限公司提出租用场地的需求,村民便将这块耕地租赁给该公司。该公司占用这块耕地后,就用于停放收购的废旧机动车。4月30日,收到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交办的“崇州市三江街道宋桥村8组居民颜代金非法占用农田硬化土地,非法拆解汽车,垃圾乱扔”投诉案件,崇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赓即行动,由该市商务和投资促进局牵头办理,崇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三江街道办事处等单位进行核查。经调查,成都谨一再生资源回收有限公司租用宋桥村8组3位居民的耕地0.32亩,用于停放收购的机动车。为了便于车辆停放,该公司用建渣摊铺压占耕地,现场未见水泥硬化痕迹。“该公司仅占用该场地临时停放机动车,没有开展拆解经营活动。”三江街道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核查当天,该公司就将收购的两辆报废车、5辆二手车运至重庆市钦发报废汽车回收公司作报废处置。整改即时到位 土地还耕聚焦群众反映的、关心的生态环境问题,崇州市相关部门赓即行动,制定了具体解决方案。“非法占用的农田已经完成退耕,5月份就栽种了新一轮的农作物。现如今,正在陆续进入丰收期。”崇州市相关负责人表示,关于“非法占用农田硬化土地”问题,由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立即责令其15日内完成压占土地还耕,并达到耕种条件,三江规划和自然资源所负责监督指导。如今,这片土地已经恢复到耕种条件,栽种的芋头等农作物长势喜人。关于“垃圾乱扔”问题,据崇州市三江街道党工委委员、办事处副主任肖洪强介绍,街道办事处立即责令当事人及周边居民将生活垃圾分类清理投放到“四分类”垃圾桶;成都谨一再生资源回收有限公司2日内将压占土地的建筑垃圾清理完毕,交由本组建房居民作为回填材料使用。记者注意到,现场垃圾已清扫干净,无环境卫生死角。肖洪强表示,强化常态化管理,三江街道将督促居民,生活垃圾按垃圾分类要求投放“四分类”垃圾桶,由村社区统一转移到垃圾中转站。同时,广泛宣传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有关规定、整治措施、相关法律条款等,扩大群众知晓率,积极倡导群众共同维护公共环境卫生秩序。
成都日报 | 分享: 2021-09-24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袁宇君  “一只蜜蜂一生只能酿造一滴水体积的蜜,为此却要飞上约 800公里的路程呢!”听到这个故事,不少学生和家长对蜜蜂这种平常的小昆虫肃然起敬、发出惊叹。这是近日举行的邛崃蜜蜂科技小院蜜蜂亲子活动的一幕情景。  在邛崃蜜蜂科技小院,小朋友们迫不及待想感受小蜜蜂如何生活、采蜜,想要一探这神秘的蜜蜂王国。在四川农业大学相关专业学生、邛崃蜜蜂科技小院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小朋友们观察蜂箱,寻找蜂王,观看蜂箱里各种摆设,又参加了科普知识有奖问答,参与游戏与手工制作,直观感受了大自然中蜜蜂的神奇。  该院首席专家、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张社梅告诉记者,开展蜜蜂科普活动,让前来体验的家庭一道“与蜂共舞”,一方面希望更多的青少年了解蜜蜂、热爱农业、热爱自然,另一方面希望以绿色生态为主题,推进科普教育,促进蜜蜂商业化授粉、农事体验等发展,丰富乡村的新产业、新业态。  蜜蜂授粉对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促进农业提质增产具有重要作用,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蜜蜂产业。邛崃蜜蜂科技小院由四川农业大学与邛崃蟲鑫养蜂专业合作社合作共建,将助力推进高校学生深入生产一线,服务乡村建设。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24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袁宇君  秋天来了,四川人的朋友圈里卖攀枝花芒果的微商,又开始活跃了。他们涌进几乎全境坐落川滇金沙江流域干热河谷生态区的攀枝花市,将当地晚熟品种芒果“触网”“触电”送上全国各地消费者的餐桌。  坐拥省内优越光热条件,“干热河谷优质芒果”十年磨一剑,换来如今名满天下。村民采收芒果。受访者供图种植面积超百万亩  2021年的时间“进度条”已经拉过三分之二处,若用一款香气标记此时的攀枝花,当用芒果的馥郁果香。点开攀枝花卫星地图,可见规模化芒果种植基地盘踞仁和、米易、盐边3个农业县(区)。其中,盐边县桐子林镇、仁和区总发乡、米易县草场乡等18个乡镇的芒果种植面积均逾万亩。  据统计,去年该市芒果种植总面积103万亩,产量38万吨,芒果种植户超47000户,成立芒果(水果)专业合作社392家、企业78家,经营较具规模的龙头企业10余家,其中,锐华农业公司芒果年销售收入突破4亿元大关,成为国家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建成3个部级南亚热带作物名优基地、9个部级芒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9个省级现代芒果示范园区。填补冬季市场空白  放眼全国500多万亩芒果,攀枝花就占五分之一,形成了以晚熟芒果为主、早中晚熟搭配的品种结构。其中,晚熟芒果占全年产量80%。当前,国内水果市场上,凯特、吉禄、热品10号等攀枝花晚熟芒果,能占到市场份额总数七成。  “我国芒果基本实现周年供应,几大芒果优势产区果子按成熟时间顺序陆续成熟,老百姓全年都能吃上芒果。”攀枝花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果树研究院专家李贵利告诉记者,细数各地芒果的上市时间,每年1月至6月,海南、广西以及东南亚芒果集中“撞车”,“霸场王者”凯特则从9月延续到12月甚至次年春节,攀枝花晚熟芒果一定程度填补了冬季水果市场的空白。科技“撑腰”底气足  尽管面临新冠肺炎疫情等挑战,攀枝花市仍对此次芒果产业发展“绿色崛起”信心十足,底气来源于为产业“撑腰”的科技硬实力。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攀枝花市开始进行中早熟芒果试种,由于品种不统一、种植技术不足,芒果种植的经济效益并不明显。1997年,市农科所引进了凯特芒果等中晚熟芒果品种,开始进行品比试验,着力解决晚熟芒果培育过程中的种植技术问题。通过以晚熟芒果轮换修剪术和抹花延迟花期技术为代表的芒果控时成熟技术,有效解决了结果大小年、果实发芽、长根等影响品质的问题。  产业发展至今,除了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等“老牌”科研机构外,攀枝花又有了南亚热带作物科技创新中心、攀枝花市金沙阳光芒果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兴科研院所,从育种攻关、种植栽培等各个环节提升品质,这才有果品敢与国内其他地区、东南亚地区一较高下。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24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杨都 文/图  9月12日,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农业大学的20余位植保科研工作者齐聚绵阳,共同探讨交流植物线虫研究及防控工作。当天,四川植物病理学会理事长、四川农业大学水稻所研究员王文明宣布四川植物病理学会植物线虫专业委员会(下文简称“专委会”)成立。专委会成立现场。  什么是植物线虫?我省发生情况如何?“专委会”又将如何发挥作用?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线虫病害亟需防治  会上,省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员姬红丽简要介绍了我省植物线虫的发生、防治、科研等情况。“植物线虫病是由植物寄生线虫侵袭和寄生引起的植物病害。”姬红丽向记者介绍,受害植物可因侵入线虫吸收体内营养而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线虫代谢过程中的分泌物还会刺激寄主植物的细胞和组织,导致植株畸形等,进而使农作物减产及质量下降。  省农科院植保所助理研究员杨芳告诉记者,根据专家组近几年的调查,根结线虫在成都平原大面积发生,而且在设施园艺、设施蔬菜等方面造成了比较大的损失,对于蔬菜幼苗、水稻幼苗危害严重。旱育秧和节水灌溉等方式促使根结线虫发生越来越普遍,产生严重的经济损失。且凉山州近年也出现了马铃薯线虫病害。水稻根结线虫症状(受访者供图)  “植物线虫病的防治难点在于线虫病害隐秘性高,症状不易察觉,有时容易和其他病害混淆,所以不太引起种植户的重视。重视度不够,普及率更低。”姬红丽说,由于线虫病害鉴定和研究专业性比较强,周期也比较长,在科研队伍建设方面相对比较薄弱。  “基于这些原因,我省亟需成立一个专业的组织来集合各方力量,解决全省植物病原线虫为害问题。”谈及专委会的成立初衷,姬红丽告诉记者。联防平台将发挥大作用  此前,专家组根据全省的线虫发生情况进行了摸底、防治和宣传工作。  姬红丽介绍,在根结线虫方面,专家组调查了成都平原水旱轮作田根结线虫发生情况和种类,并对市售药剂和专家复配药剂进行了筛选和药效评估。此外,还对40余种作物进行了筛选,初步确定了5至8种可能适宜轮作的作物,并指导广汉水稻种植专业户对旱育秧田根结线虫进行了防治。马铃薯线虫方面,除了对相关情况进行普查、鉴定种类和危害外,专家组积极向省级及当地相关部门汇报并开展合作,在当地做了药剂防治示范。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方式,尽量把马铃薯线虫控制在已发区,防止蔓延。”对于植物线虫的防治,姬红丽说,在当前“双减”的背景下,减少农药的使用,通过生态工程、轮作作物等方式减少线虫的初始量也是重要举措之一。  会议期间,中国植物病理学会植物病原线虫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彭德良研究员通过网络连线,对专委会提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植病学的研究水平等要求。来自河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的6位专家学者,还通过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作了精彩纷呈的学术报告,共同探讨植物线虫的发生、防治等学术问题。  姬红丽研究员介绍,专委会成立后,将通过搭建四川省植物病原线虫联防联控的专业平台,集合全省线虫领域专家,促进整个四川地区水稻根结线虫、水稻干尖线虫、蔬菜根结线虫等常见线虫病害的防控,对检疫性线虫病害进行专业的预警防控,在提高各界对植物线虫病害的认识、重视的同时,为我省农业的绿色高效发展保驾护航。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24
(谢义 记者 杨颜铭)稻田泛黄、田野铺金,万物披上了沉甸甸的盛装。眼下,正是收获时节,资阳市乐至县金顺镇玉河沟村进入黄金收割期,金灿灿的稻谷随风舞动,空气中弥漫着沁人心脾的清香,田间地头到处是一片忙碌景象,收割机一路“高歌猛进”,奏响了丰收进行曲。 金灿灿的稻谷据资阳市乐至县金顺镇玉河沟村党总支书记罗莉介绍,今年初,村上整合撂荒地和闲散土地120亩种植优质水稻,首次采用无人机水稻直播技术,同时,从耕地、除虫、收割到下一步的烘干,全程机械化操作,增效提产的成效初步显现。 收割记者了解到,联合收割机一小时能收割6-8亩水稻,每亩可让农民节约成本200余元。“机收水稻,不仅速度快,效率高,还减少抛洒率,比起以前用人工来收更省时省力,节约成本,太好了。”玉河沟村村民倪金华说到。“我们现场进行了一个初步的测算,一亩水稻大概能产出1200斤干谷子,产量还是不错的,直播水稻的技术将逐步推广到全县各个村社。”乐至县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杨建文表示。丰收据了解,玉河沟村水稻种植品种主要为国家一二级优质米。这也是乐至县探索丘陵地区大面积无人机直播、施药等工序的前期试验阶段,将为乐至县丘陵片区的水稻直播技术提供技术样本支撑。今年乐至县共种植水稻21.3万亩,平均亩产达508公斤,高产田块达680公斤,预计全县水稻产量达10.8万吨,机收率达80%以上。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9-23
(余静 袁桂林 记者 常坚)近日,记者来到眉山市洪雅县“中保镇种养循环现代农业园区”内的雅吉乐种植专业合作社,只见社员正在忙碌,或采收茄子、或整理地膜、或进行人工除草。据悉,该合作社是洪雅县化肥、化学农药减量控害示范点之一。其利用园区种养循环管网,科学施用沼液。在菜地四周,分布着一些管道,拧开阀门,黑褐色的沼液就从管道里喷了出来。“沼液属于有机肥,这是替代化肥的宝贝。”该合作社负责人罗述勇介绍,社员种的240亩菜地,沼液输送管网实现了全覆盖,用起来非常方便。记者在现场看到,该合作社的菜地布满了黄板。这是实施化学农药减量技术的举措之一。此外,该合作社还采取人工除草、地膜覆盖等方式防虫。省农科院植保所为其提供技术支撑,根据不同作物病虫害发生情况,适时使用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相信采取这种‘零碳农业’模式,我们的绿色蔬菜更受市场欢迎,价格也会有所提高。”罗述勇表示。“零碳农业”是否比传统农业效益高?在洪雅有7000多亩水稻基地的“好味稻”水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相德有话说。“传统方式种水稻,一亩田有二三百元的利润就不错了。现在,合作社采取‘零碳农业’方式种水稻,再加工成精米销售,种一亩田能挣2000元左右。”李相德介绍。该合作社利用“稻鸭共生”种养循环模式进行水稻种植,鸭吃虫、粪变肥,不打农药、科学管控。据悉,这样种出来的绿色生态大米在市场上很受欢迎,价格卖到了每公斤20元左右。这些都是洪雅县探索“零碳农业”的缩影。近年来,洪雅县擦亮“国家生态县”“四川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金字招牌,推行化肥零使用、化学农药减量使用,在全县建立多个化肥化学农药零使用示范基地,茶叶、藤椒、蔬菜、牛奶等特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力度不断加强,生动体现了“好生态出好产品”。据洪雅县农业农村局相关研究表明,在化学化肥零使用试验区,产出的藤椒与对照区相比较,亩均增产46.6公斤,增产16.9%,亩均增收550元;麻度值提高0.11个百分点,根据市场行情反馈,可增加藤椒油收入500—600元/吨,产品品质明显占优。此外,该县还从政策上强化引导,全面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两大行动,重点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有机肥替代化肥、统防统治等农业技术,并依托专业公司开展社会化服务,使管理更专业、更科学、更有效,全方面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09-23
(记者 刘久锋)9月17日,贵州兴义水稻高产示范基地传来喜讯:经现场测产验收,该基地水稻最高亩产达1123.87公斤,创贵州水稻单产新纪录。本次测产验收专家组由贵州省农学会、四川省农科院、贵州省农科院、贵州大学、贵州省植保植检站等有关专家组成。贵州省水稻专家熊玉唐介绍,此次测产的示范田选用具有高产潜力的水稻品种,集成无纺布钵苗育秧、精确定量栽培、有机硅复合肥、绿色综合防控等技术。验收专家组组长、国家水稻产业体系岗位专家徐富贤介绍:“我们对4块水稻试验田进行测产,其中有两块田亩产超过1100公斤,第一块高产田亩产1123.87公斤,这个产量水平在全国也处于领先地位。”据了解,2021年,贵州省各级领导领办示范田8.9万亩,在全省开展粮食单产提升行动和粮食高产竞赛,以此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为全年粮食生产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和示范引领。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9-22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