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袁宇君  “明天生产安排,东方村水稻田病虫害防控扫尾25亩……”“明天开始,沙坝村9-10队水稻田病虫害防控……”“明天的生产人员计划和安排稍后上传……”这是7月5日,邻水县盛世种植专业合作社生产农机部工作群的聊天内容。该专合社负责人、广安市返乡创业共产党员方智勇接打电话、回复消息、实操无人机,在田间来回奔忙。  放眼望去,飞机嗡鸣作响往来,稻田碧株风中摇曳。眼下,他和同事们正忙着给广安市邻水县、华蓥市等地全程托管的水稻田进行病虫害无人机飞防。“目前我们安排出四台无人机,每天9时开始作业至19时,随后进行机械检修。每台无人机每天大约飞200亩水稻田。不下雨的天气,基本天天都有预约的。”方智勇说。  从单纯回乡探亲、感慨地里的活无人干的外出务工人员,到当地颇有名气的80后“田保姆”,方智勇用了近10年时间。17岁外出打拼,先后从事电器维修、酒店管理、航空服务等行业,在外地干出了一番事业。但作为党员,方智勇一直牵挂着故乡的亲人、故乡的土地。  他观察,农资成本年年涨,碰到年成不好,几乎等于一年白干。村里劳动力转移流失,地里的活,老人们干不动了。能不能换个种法种地,把成本降下来呢?方智勇捕捉到了一丝商机。2014年,方智勇回到家乡,利用在外务工学到的经验和技术,成立了邻水县盛世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始种植水稻,为留守的农户提供社会化服务。  从流转土地规模经营,再到购置农机搞托管服务,方智勇从门外汉成功升级为“新农人”“田保姆”。村民们靠着合作社的托管服务,种粮面积轻松扩大。买种子化肥,合作社送上门;整地插秧,农机下田,啥都不耽误。大家都很服气这个小年轻。为了更好地给乡亲们提供服务,方智勇“招兵买马”,一边招聘大学生,一边培养“土专家”,提高专合社服务队伍专业素质。  为了帮助乡亲们把粮食卖得更远,方智勇专门申请微信公众号进行宣传、销售,同时,通过朋友到重庆、贵阳、成都等各大市场去联系客户,开拓更为广阔的市场,为以后深加工做好准备。  这些年,邻水县盛世种植专业合作社为广安市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发展做出不少贡献,方智勇也成长为全国优秀农民工、广安市人大代表。“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回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提高机械化率、提高种田的科学技术含量,把农业和粮食生产做成朝阳产业。”站在如画田间,方智勇语气坚定。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7-12
王伶俐崇州市杨柳农民专业合作社职业经理人,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四川省农业丰收奖先进个人。  (记者 蒋君芳)6月25日下午,正在崇州市杨柳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的王伶俐接到一通电话,得知自己成了成都大运会宜宾站的火炬手,她有些惊讶和兴奋,“很荣幸能参与到这样一场青春盛会,我一定要以最好的姿态,跑好这段传递之路。‘火炬手’的经历也一定会激励我自己,‘跑’出属于我的精彩人生。希望各国大学生运动员能通过大运会这个舞台,认识这里、爱上这里。”王伶俐正在操作无人机,进行病虫害防治。  1.6米的身高,体重却不足90斤的王伶俐,看起来“弱不禁风”,和农业似乎不沾边——这也是她最初回乡担任农业职业经理人时,得到的最多评价。但实际上,身为“90后”的她,已经是一位有着8年工作经验、管理着6000多亩土地的农业职业经理人。  “反差感”背后,是一名“90后”新农人,将青春汗水挥洒在田间地头的青春故事。  2015年,大学毕业后的王伶俐在父亲的影响下,回到家乡崇州,跟着父亲学起了农田管理,当时,王伶俐的父亲是崇州最早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管理着崇州当地几个农业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几千亩土地。  “我就想把田种好,在种田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价值。”8年时间过去了,朝着这个目标,王伶俐将管理的土地面积从父亲手中的3000亩扩展到了6000亩,管理范围也从崇州市拓展到了周边区(市)县。  扩张的一个秘诀,就是引入机械化操作。在王伶俐看来,机械化是节省成本最有效的方式。在过去的8年时间里,王伶俐说服了父亲,成立了农机合作社,逐步实现了从育秧、插秧、施肥、植保、收割、运输、烘干的全机械化操作。  就在今年5月,天府粮仓智慧育秧中心正式投入使用,该中心由王伶俐带领的团队具体负责运营,“新生产线培育的秧苗成苗率达到95%以上,高出传统育秧20%,漏秧率降低10%;以前1亩地需要4斤种子,现在只要2.5斤,每亩地节约50元左右。”  王伶俐种田的另一个思路是走高端品质路线,“我喜欢不断去尝试新品种,找到产量和品质同样优秀的种子,提高每一斤水稻的价值。”去年,王伶俐管理的土地,卖得好的水稻,一斤1元6角多,高出水稻收购价三角多,“别小看这几角钱,在大田里,一分钱都是钱,算上粮食总产量,这就是一笔大收入,直接影响着老百姓的年底分红。”  平时闲来无事,爱打上几场乒乓球的王伶俐,很喜欢运动场上的奋斗精神和拼搏精神。在她看来,种田是值得自己奋斗和拼搏一生的事业。同时,她也希望自己能够影响和带动更多年轻人,认可种田这份职业,认可农村这个广阔舞台。  王伶俐刚回到崇州时,周围全是种田的老长辈,无论走哪,自己都是最年轻的。但如今,王伶俐的团队里早就来了新人,“80后”和“90后”有十余名,最年轻的是一名1999年出生的小伙子。“我相信我们年轻一代可以从老一辈手中接过‘种田’这份事业,并且干得更加出色。”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7-11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李小波 赵康明 邱艳茹 文/图  “水泥路到家门口,沃柑年年满枝头,庭院欢声笑语,河渠宽敞通畅……”盛夏时节,泸州市纳溪区丰乐镇马村村呈现一幅村美民富、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的画卷。“马村村能有这些变化,多亏了我们小张书记呀!”今年78岁的王大爷见证了村上的可喜变化,逢人便夸小张书记。  王大爷口中的小张书记,叫张林,现任马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自2015年他任村上“一把手”以来,主动担当作为,出实招破难题,谋发展惠民生。他以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诠释担当,以实际行动激活山村乡村振兴的一江春水。近日,张林(右)在龙虾基地收集民意。小事当大事功夫不负有心人  以前的马村村,基础设施落后,道路不通、环境脏乱差,村集体经济为零。村组干部老龄化严重,老支书希望张林以退伍军人的本色和年轻人的朝气,带领大家在马村村打个“翻身仗”。  “二十多岁的小伙子能干啥?”“这个小青年,家庭条件好,干不了好久就会撂挑子走人。”面对村民的质疑,张林拿出在部队时“勇争第一”的劲头,从办好群众所需所盼所急每一件小事入手。他一家一户走访,大大小小500多场“坝坝会”,村里谁家有个难事、邻里有点纠纷、哪条路需要修整、哪个孩子上学需要资助……张林心中有了一本账。此外,他还给自己定下规矩:事关3200多名村民利益的每一件“小事”都作为“大事”抓。  行则将至,做则必成。功夫不负有心人,张林终于赢得民心。2015年他被选为村委会主任,2019年被选为“一肩挑”党组织书记。下好产业棋拓宽村民致富路  2017年,张林按照“一村一品、产业为重、合作共赢”理念,通过商会、乡贤会等平台,引进企业和业主,以“党支部+村集体公司+企业+农户”的模式,流转土地2500余亩发展特色沃柑产业。为引导村民敢于第一个“吃螃蟹”,他动员农户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将土地交付给村集体公司,由村集体公司统一进行沃柑的栽种、管理、售卖,农户在前三年不收任何土地流转费用,第四年起以入股土地比例进行收益分红。  该方案推行后,得到村内农户的大力支持,312户农户交地2000亩发展沃柑。2019年春,第一批投产果树为村集体公司增收达130万元,入股村民户均增收3000元。  2018年,张林通过向上争取资金300余万元,新建党群服务中心、返乡人才服务中心、电子商务中心、旅游集散中心和特色农产品展销中心。截至目前,马村村已经吸引32名外出人员返村创办农业公司。天骄雷竹、蔬菜基地、生态渔场、葡萄园、龙虾基地等产业纷纷落地,年总产值突破5000万元,带动村民就近就业513人。探四治融合造和谐文明乡风  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如何健全马村村治理体系?  马村村推行“四议两公开”制度,以“自治”形式健全并完善清洁卫生、环境保护、民风民俗等村规民约,发动德高望众的老干部、乡贤创新“桂花树下说乡理”的矛盾纠纷化解模式。  付出总有回报。8年时间,张林调解各类村民矛盾300余起,成功率达到100%。马村村先后荣获“2021年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等荣誉称号。张林获评纳溪区优秀共产党员、纳溪区乡村振兴优秀村干部、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和四川省乡村振兴“担当作为好支书”等。  “我不是马村村的‘过客’,作为村上的‘领头人’,权为民用,利为民谋,视群众为亲人,建设更美更富更和谐的马村村,将永远奔波在路上。”张林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7-11
盛夏时节,走进泸州市纳溪区朱坪村智越服装有限公司,一排厂房在绿树掩映中额外耀眼,厂房的车间里不时传出欢声笑语,织布电机嗒嗒嗒的响声不绝于耳,几十个员工忙而有序,构成了一曲文明和谐的交响乐,一幅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美丽画卷呈现在眼前。“姐妹们,大家加把劲儿,一定要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这批订单。”易堂智正一边指导工人裁剪布料制服装,一边不忘叮嘱大家要保证产品质量。“易总,你放心,我们会把握好的……”40多岁的残疾妇女余登会一边缝纫衣服,一边回答说。易堂智1974年1月出生在纳溪区永宁街道朱坪村,现有家庭人员4人,大女儿徐妍秘在成都市中和职业中学工作,二女儿徐瑞霖在四川旅游学院读书,婆婆李德珍朱坪村村民。易堂智现任纳溪区政协委员、泸州市纳溪区智越服装有限公司法人。近日,易堂智家庭被授予四川省2023年度“最美家庭”称号。易堂智身残志坚,始终坚守初心,不向残酷的命运低头,她创办制衣厂,带领30多个家庭脱贫奔小康,用真爱书写新时代最美女性的传奇故事……20年多来,易堂智在经历车祸身患残疾、公爹癌症去世、弟弟患癌去世、丈夫去世等重大不幸之后,在最困难的时候仍然坚守承诺,按时还清几十万的债务。在创业中,她没有忘记曾经帮助过她的姐妹,带领家乡留守妇女、残疾邻里共同办起服装厂,为残疾乡亲和留守妇女创造就业岗位40余个。坚持诚信经营,易堂志始终不忘利之根本,不忘回馈社会。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自发组织员工募捐寄往灾区,疫情的3年,她先后出资数万元,购买口罩、消毒水、体温枪等防疫物资捐赠永宁街道,全力支持冲锋在一线的自愿者抗“疫”。近几年,易堂智支助龙车、丰乐等偏远乡镇脱贫户家的困难学生,赠送“爱心服装”200余套,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尽一份绵薄之力。“这是连续6次植皮后的腿,钢板都还在里面,站立久了会痛……”易堂智一边指导制衣厂工人赶制订单,一边聊了自己的艰辛道路。易堂智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村家庭,14岁便进入服装厂成了学徒,刻苦勤奋的她很快成了裁缝行业中的能手。凭借一台机器一把尺子,学有所成后回到家中为邻里乡亲缝制衣服,一干就是6年。20岁那年,农村的孩子早当家,易堂智做了新娘,并把制衣技术也“嫁”到了婆家。于是,婆家布置的新房很快成了易堂智的“制衣店”,东家的阿姨制件新衣,西家的小孩撕破了裤子,这些制作缝补的活很快让易堂智又忙了起来。21岁那年,易堂智出了车祸,车轮从易堂智的小腿上碾过。“小腿上都没得肉了,只剩下骨头。”当易堂智醒来的时候,整个人一动不动地躺在医院。这一躺就是2年零7个月,先后进行了六次植皮,欠下7万多元的债务。22岁那年,不愿向命运低头的易堂智只身来到深圳,很快在服装厂谋得一份管理的工作,带着一个小组缝制衣服。这一个阶段,易堂智熟悉了沿海制衣厂先进的制衣款式和流程。30岁那年,带着在沿海学习的制衣技术和管理经验,易堂智离开了深圳,回到了泸州老家。没有资金,易堂智就利用闲暇时间,帮小区的大姨大妈缝缝补补,制作点简单的衣物,来赚取自己和孩子的生活费。37岁那年,在街道和社区的关心下,易堂智八方借钱,新建了属于的专门的服装厂,起了个名字叫“智越”,意思是不服输的易堂智不向命运低头,要超越。没想到,厂房建好了,易堂智却累趴下了,想起10多万的负债和10多个一直支持自己的姐妹,易堂智又站在了机器前。39岁那年,噩耗再度降临,易堂智患骨癌的弟弟离开了人世,只留下因治病欠下的几十万的债务和弟媳的肚子里还有未出生的孩子。同样是这一年,还没从悲痛中缓过来,命运再次同易堂智开起了玩笑,因为家里的猪掉到沼气池了,丈夫下去捞猪——这一捞,再也没有上来。当时,距离易堂智女儿高考只有20多天,她强忍住内心的悲痛,没敢告诉女儿,独自一人承受着命运的不公。身带四级残疾,公爹癌症去世,弟弟去世,丈夫去世,弟弟几十万的债务待偿,幼小的孩子嗷嗷待哺,新建的厂房迟迟走不上正轨……当所有的这些灾难都强加到一个人头上时,照理说,无论她有多么强大,都该绝望了。但易堂智没有,“这是我和我丈夫结婚20年的心血,也是姐妹们的希望。”易堂智经常自我安慰。在当地政府和亲友的大力支持下,她顽强不屈,挺起脊梁,站了起来。申请专利、注册品牌、依托电商平台进一步扩大产品影响力,易堂智对未来有明确的规划。她说,只有努力把公司做大做强,才能带动更多留守妇女和残疾妇女就业。“易姐姐,现在你自己都欠了10多万元的债,你每天起早贪黑的工作会把身体累垮的,你弟弟治病欠的几十万债不是你欠的,你不用着找钱去偿还吧?”“弟弟治病欠的债虽说不是我欠的,这些欠债都是向亲朋好友借的“血汗钱”呀,我们做人要讲良心讲诚信啊!虽然弟弟走了,但易家女儿还在,不管我以后有多困难,我都要把这些欠债偿还完,这样才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不负亲朋好友的信任。”易堂智说。20多年来,易堂智不等不靠,不屈不挠,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凭着多年在外打工积累的经验和资源,建起了自己的服装加工厂,走上创业路。“晚上加班晚了,易堂智就租面包车送我们回家;双休日,孩子没人照顾,易堂智就叫我们带到厂里来,不收生活费。”纳溪区合面镇脱贫户李仲泉一边制作服装一边说。在这里上班,她可以照顾老人和小孩,每月还有2000余元收入。易堂智制作的衣服主要涉及校服、工装、舞蹈服装等品种,因做工精致、古朴典雅,产品走俏泸州、成都、重庆、深圳、广东等地,还出口到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家,年收入50余万元。2020年9月,泸州某企业负责人来电话找易堂智,愿意出高价请智越服装有限公司赶制120套服装,员工们参加国庆节庆典活动,叫易堂智退一个价格比他低的订单,此事当场被易堂智婉言谢绝了。“不管价格低与高,量多还是量少,只要是给我公司定的单子,我们就会保质保量做好,诚信经营是我们的立身之本,做忧服务让客户放心才对得起客户对我公司的信任和支持。”易堂智说。“我的公司地方偏僻,没有规模和品牌优势,只有做得更好,讲诚信,才能赢得更多的客户。”易堂智说,她一直秉承“以质量求生存、以诚信求发展”的经营理念,用心做出来的服装赢得了许多学校、企业的认可,一传十十传百,全国各地的订单纷纷找上门来,目前,订单量排到8月之后。“从带孩子到带孙子,我从来就没有出过远门,最开始在城区附近打零工,易妹子办厂后我就成了有‘固定工作’的人,在这里上班多年,对易妹子比较了解,她坚强不屈,精明能干、诚实守信,帮助他人的精神着实让我佩服,值得为她点攒!”56岁的刘朝鲜看着易堂智办厂,一直陪伴着走到今天。“不仅照顾了家庭,还能料理庄稼不丢荒土地。”“我对母亲的不仅是爱,更多的是敬仰,在遇到困难时她总能坦然地面对,在企业发展经营中恪守承诺,在言传身教中更教会了我们做人的道理……”谈起自己的母亲,易堂智的女儿,现就读于四川旅游学院的徐瑞霖说。她屡遭不幸,凭着坚强、勤劳、诚信顽强地跨过每一道坎,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大道。她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凭着多年在外打工积累的经验和资源,建起了自己的服装加工厂,走上创业路,最终偿还了所有的债务,还帮助解决周边50余名留守妇女就业。2018年,她创办的智越服装有限公司被评为2018度“泸州市巾帼脱贫示范基地”,2018年、2021年她分别被评为“四川好人”和“中国好人”。“这次获评四川省‘最美家庭’,是各级领导给我的鼓励和信任,我作为一名区政协委员,要以优秀的政协委员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为民代言服务民生,感恩党的好政策,让我在最艰难的时候重树信心站起来,我始终将‘重义守信’作为人生的第一信条,这些年尽自己所能做了我应该做的一些‘小事’来回馈社会。我要以这次获得的荣誉为新起点,努力做最好的自己,让这个社会充满爱,让人情更有温度。”易堂智表示。“命途多舛的农家女易堂智家庭,困境面前顽强不屈信守承诺,按时还清了几十万的债务,用羸弱的双肩挑起两个家庭的悲欢和工人们的梦想。她的真情故事,创造着美,传递着美、播撒着美,将家庭美德、良好家风吹向千家万户、滋润永宁儿女的心灵,必将使纳溪大地盛开文明和谐之花。”纳溪区永宁街道党工委书记黄陈说。(供稿:泸州市纳溪区永宁街道 周超华 雷生)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07-10
“乡亲们,待会叫到谁的名字,就请上台签字领钱!”2023年1月,临近春节前夕,遂宁市安居区会龙镇粉房村村委会门口的坝子上坐满了人,每当叫出一个名字,坝子里便是一片叫好声,这里正在举办安居永丰绿色524红苕专业合作社年终总结分红大会。自粉房村成立524红苕专业合作社以来,年终总结分红大会已成为当地村民春节前的“固定节目”。村民们不仅可利用此次聚会交流种植心得、分享种植经验,同时还可领取当年种植红苕后的成果分红,享受辛勤劳作所换来的这份喜悦。“感谢李总让我们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要是没有李总,我娃娃读大学的钱还不晓得到哪儿去凑……”村民口中所说的“李总”,正是安居永丰绿色524红苕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远林。李远林(中)在筛选524红苕   儿时“救命苕” 蕴藏大商机“红苕对我而言是‘救命苕’。”李远林回忆说,他是上世纪40年代出生的人,彼时对于人口较多且家中条件不太宽裕的家庭来说,红苕显得极其珍贵。参加工作后,李远林的生活条件虽有所改变,但儿时的那口“救命苕”,却始终念念不忘。周末空闲时,李远林到处走访调查,了解到安居区白马镇的红苕品种好、易种植、口感佳,而且其地势及土壤也拥有先天优势,但红苕种植面积小、产量低,村民们的经济收入始终未见增长。“根本原因还是老百姓手里没有掌握规模化种植红苕的成熟技术和稳定的销售渠道。”李远林当即决定,退休后要带领这帮一辈子都“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苕农们走上致富之路。2006年,李远林从遂宁市税务系统退休,怀揣着对农村这片热土的眷念,经与家人商议后,他决定回到农村种红苕。通过召集同村的几位村民对周边村镇的红苕种植情况考察调研,最终发现本土524红苕这个品牌具有极大的商业价值和发展前景。随即,李远林迅速组织苕农成立遂宁市安居永丰绿色524红苕专业合作社,并组织村民们连夜通过走访6个乡镇百余户农家,最终收集苗种1千余斤,正式开始了对524红苕进行培育和研发。专家来助力 “芯片”手中握524红苕因“5月栽种、2两一根、4寸种植间距”而得名,具有块根均匀、香甜软糯、营养丰富等特点。2007年,合作社成立一周年,也是524红苕收获的第一年。为验证524红苕的种植方法和经济价值,李远林背了一袋524红苕专程赶到四川省农科院,登门拜访全国著名薯类专家王大一研究员,请教育种、栽插、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储藏等专业技术,并邀约王大一及农科院薯类专家到合作社基地进行实地考察。从此,合作社正式开启“科技兴农、院地合作”之路。“目前,我们已掌握了524红苕的种植‘芯片’,也就是红薯的脱青快繁技术。”李远林介绍,红苕种植长久以来都存在饱受病毒侵害、品种退化的问题,这将直接导致红苕的品质、产量逐年下降。为攻破此项难题,四川省农科院生物技术核技术研究所和安居永丰绿色524红苕专业合作社共建了遂宁524红苕脱毒快繁组培室。在专家的指导帮助下,组培室先后培养出5名脱毒快繁组培技术员,培育出近百万株脱毒苗,为524红苕的科学栽种、品质提升和产量扩增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正是因为有专家的指导和技术的支持,我更加确信只有将发展主动权、创新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524红苕才会有更长远的未来。”李远林说。十余年来,李远林先后与国家甘薯改良中心、省农业科学院签订科技合作协议,专家对社员进行课堂、田间、坝坝培训百余次,2000余人次接受到培训,创新种植新技术,研发红苕新品种30余个。其创新研发的小型甘薯栽培方法和第二次生根法获得科技成果奖,一种原生态储藏窖获得国家专利证书及市科技成果奖,参与的“优质专用甘薯关键技术创新与运用”获得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21年获得农业部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村民尝甜头 种植成“热潮”自合作社成立后,524红苕先后通过了绿色有机食品、质量管理的体系认证,同年产量也在稳步提升,信心倍增的李远林开启了他的第二计划:带动周边村民共同种植红苕。但是,如何能让村民们了解并愿意种524红苕呢?为了让村民们接受并种植524红苕,李远林一睁眼便是带着524红苕种苗及有关资料,徒步奔走于各乡镇之间,逢人就介绍524红苕的种植方法和经济效益。几个月下来,李远林的足迹覆盖周边十几个乡镇,宣讲的村民达到近千人次。“这年头种红苕还能挣到钱,以前想都不敢想。”家住安居区劳动村(现已划归为梧桐街道)村民谭其英说,在没接触524红苕之前,自家地里常年种植的除普通红苕品种外,就是一些玉米、土豆以及花生等农作物,地里所产的粮食也只够自家食用,根本无法变成额外的收入。“自从李总到我们这里进行宣讲后,我们这儿好多村民都开始种524红苕了。”谭其英回忆说,从分发种苗到种苗栽下后期间的施肥、除虫等环节,李远林都是亲力亲为。不仅如此,李远林还定期邀请专家来到田间地头为村民手把手传授种植经验,纾解村民种植的难点、疑点。“以前红苕卖三块都还看买家脸色,如今我们种的524红苕卖到十几块都有人抢着预定!”尝到甜头的谭其英也开始主动号召自己的亲戚朋友种植524红苕,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种植524红苕在劳动村及周边几个乡镇竟形成了一股“热潮”。种植问题解决了,还需要成熟的销售渠道才能真正让土疙瘩变成增收致富的“香饽饽”。“盯着市场转、做给社员看、带着社员干、帮助社员赚”这是李远林一直以来坚持的信念。近年来,李远林带着524红苕前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全国20余个一线城市闯市场、寻商机、谋发展,参加各类大型农产品展销活动,524红苕承受住了消费者的百般挑剔和市场洗礼,凭借超凡脱俗的品质和独特的口感,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和欢迎。据统计,合作社2018年至2020年实现销售收入5823万元,利润443.12万元,社员返利266万元。合作社从社员30人发展到462人,注册资金从2.5万元到680万元。524红苕种植“热潮”先后带动和辐射遂宁辖内两县、两区,覆盖21个乡镇68个村,涉及1.86万户农户,种植面积达3.86万余亩。不仅是带动社员增收致富,李远林领导下的合作社还积极发挥产业扶贫作用,先后为23个贫困村赠送脱毒524红苕原种23万余公斤,脱毒524苕藤7万余公斤,带动农户4106户、贫困户1377户发展种植面积达6860亩,实现户均增收2800元以上。合作社里建支部,乡亲致富有门路。前几年,已经72岁的李远林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感谢安居区委对自己长期以来工作的肯定和认可。”他说:“相信在党委、政府的带领下,我们能够把524红苕这块招牌打得更响、擦得更亮。”(供稿:安居区委人才办)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07-07
(周超文 邓建刚 记者 庞玉宇 文/图)“8年前我来到古纯村流转30亩土地发展葡萄种植后,年年都卖上好价钱,从不为销售犯愁。今年能采摘6万来斤葡萄,预计将收入48万元。”7月4日,走进泸州市纳溪区打古镇古纯村的“明均葡萄”种植基地,新农人杨明均接单销售,生意红火。采摘葡萄走进葡萄种植基地,只见藤蔓上结出一串串沉甸甸的黑紫色葡萄,果实饱满圆润,晶莹剔透,让人垂涎欲滴。生意火爆的“秘诀”是什么?杨明均坦言,秘诀就是种有道,卖有方。据杨明均介绍,我的葡萄虽然只有8个品种,但销售时间从6月可以持续到12月。草莓香7月上市,醉贵妃、美人指7月中下旬销售,蓝宝石8月初销售,秋天王子10月销售,克伦生可以摘到12月……这种“错时销售”方式主要是规避集中上市对葡萄价格带来的冲击。除了“错时上市”,杨明均还同时控制产量,对葡萄挂果量实行减果,每亩葡萄产量严格控制在2000斤左右,保证葡萄粒大、形状均匀。葡萄品质好,但也要卖得脱卖上好价钱才是王道。杨明均说,除了线下销售,线上销售依托纳溪邮政快递公司的电商平台‘邮乐购’,将葡萄完好无损地送达客户手中。有了邮政快递公司的扶助,泸州市区和各县城区客户下单4个小时就能送到家中。“现在每天都接到20多个订货电话,能配送400来斤葡萄。”杨明均表示,葡萄园相对偏远些,若没有邮政电商帮忙,销售上肯定会受影响,电商切实帮我解决了葡萄销售“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7-06
(郭侨 潘建勇 记者 常艰)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农村广阔天地蕴藏着无限的机遇,返乡创业、逐梦乡村,成为更多人的选择。在涌动着创业热潮的仁寿县,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回到家乡,开启了充满挑战的创业之路。他们品尝着创业的艰辛,也收获着成功的喜悦,与家乡共同成长。眉山市仁寿县是全国首批农民工返乡创业试点县,常年外出务工人数达37万余人。近年来,该县着力搭建平台,专门设立了农民工服务中心,通过政策、资金和智力支持,营造宽松环境,破解融资瓶颈,以精准高效为着力点,大力支持、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涌现了一大批返乡创业典型,为促进仁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电商搭桥  逐梦前行6月28日,记者在仁寿县新店镇黄祠村的电商基地见到董晓勇时,他正在和村民一起打包李子。一箱箱包装精美的李子堆积如山,即将被发往全国各地的消费者手中。“这段时间我们到全县各乡镇收购李子,最多的时候一天要发货600多件。”董晓勇说,要保障一年四季都有优质的农副产品销售,新店镇的体量远远不够,必须从周边乡镇“进货”。董晓勇正在查看订单今年48岁的董晓勇先后在成都、北京从事物流工作,2014年回乡投资50万元成立了仁寿乡镇通物流有限公司。2016年,他又回到老家新店镇黄祠村发展农村电商,打开了当地通过网络销售柑橘的新局面,带领村民通过电商实现持续增收。2020年,他被选为黄祠村党总支副书记。“家乡柑橘种植面积大、果农多,一直以来,如何拓展销路,成为摆在村民们面前的难题。”董晓勇介绍,在镇党委的支持下,他当起了村里的“电商导师”,开办了(电商)网络创业培训班,助力乡村构建电商平台,影响并带动了一批年轻人积极发展电商经济。同时,董晓勇还利用物流工作经验,通过淘宝、京东、抖音等电商平台销售柑橘,开启了新店镇柑橘“线上”销售新模式,2021年实现电商销售额150万元。为破解快递进村“最后一公里”难题,他积极与中国邮政沟通并达成合作,统一为村民进行柑橘包装和发货,每件柑橘比以前节约4至5元,有效降低了村民的物流成本。如今,当地的土特产通过电商正源源不断地销往全国各地,助推群众增收致富的道路越走越宽。绿色生态  种养结合炎热夏天,走进位于仁寿县曹家镇勤劳社区的一家养兔场内,只见整齐排列的兔笼干净整洁,通过风扇和水帘降温,场内凉意悠悠,一只只兔子长势良好。“高温天气,特别要注意为兔子防暑降温,可以在饮用水中加入维生素,减少应激反应。”养殖户宋加明说。在外务工时,宋加明从事的是饲料行业,家乡良好的自然环境、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自身发家致富的热情与梦想,促使他下定决心返乡创业。2007年,在认真考察和掌握了相关情况后,宋加明回到家乡曹家镇,采用“公司+农户”模式发展养殖业,即由公司负责集中育苗与产品销售、生长鸡委托周边农户代为放养,这样有利于鸡场分散、规模适度,既能保证产品的田园生态特征,又能快速实现规模化生产,提高市场竞争力。宋加明(右一)和养殖户分享养兔经验但随着市场日渐低迷,养鸡业一日不如一日。为此,凭借积累的养殖经验和销售渠道,宋加明便立即调整思路,把目光瞄准了养兔。2013年,通过多方学习后,他在勤劳社区建起了养兔场。目前,养兔场共存栏种兔1400只,每年出栏6万余只兔子。以前,每天早上7点,宋加明夫妻俩就要去兔场巡视、清扫,然后做配种、繁育、产箱清洗、照顾幼兔等繁琐的事情。现在,他对兔场进行了现代化改造,购入了全自动喂料机,只需要在控制面板上提前设置好参数,就能进行自动喂养,大大节省了人力成本。“我现在还种植了40亩李子。”宋加明说,一直以来,他都在积极探索种养结合模式,兔粪可以作为肥料为李子树提供养分,而李子树下的青草是兔子的补充食物,这样就实现了双赢。优化产业  带富乡邻“‘六月雪’梨的亩产量虽然只有2000公斤,但销量一年比一年好,梨子还没有成熟就早已被预订完了。目前刚刚开启采摘模式,每天都忙着打包发货,希望让消费者尝到最新鲜的曹家味道。”6月30日,在仁寿县曹家镇水星村一个梨子种植基地里,返乡创业的陈凯进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刻。2019年,看好家乡良好的发展前景,在外务工多年的陈凯用自己的积蓄,回乡流转土地300余亩,开始了“曹家梨”的种植,并牵头成立合作社,实现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管理和统一销售,带动周边群众抱团发展。陈凯正在梨园查看梨子“在种植的梨树之间,我们一般利用剩余空间,春天播种大豆,秋天种植萝卜、青菜等。”按照传统的果树种植模式,发展前期只有投入,没有收获,陈凯在多方走访学习后,决定打破传统,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创新开展林间套种,在果园里套种粮食作物和蔬菜,实现“以短养长”。目前,合作社共种植了梨树1100余亩、年产梨子300余吨,套种模式下年产优质大豆20余万斤、优质萝卜超过3000吨,在梨子还未投产之前,纯利润就已经超过100万元。同时,合作社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理念,在扩大种植面积、吸纳社员的同时,常年与仁寿国贸超市、乐山家家乐集团、成都伊藤洋华堂等建立了果蔬产品供给合作,并和市内多家泡菜企业签订了订购合同,每年为其提供2000多吨的泡菜原料。除此之外,合作社还不定期邀请农技专家来到田间地头,为社员提供技术指导。“我将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努力将‘曹家梨’及曹家农副产品推广到更远的市场,为曹家梨产业和家乡群众增收贡献自己的力量。”陈凯表示。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7-05
(记者 庞玉宇 文/图)“今天,新工厂终于开业了,带动父老乡亲们在家门口就业增收,我们又迈出了新的一步。”7月1日上午,位于泸州新经济产业经济园的四川思尧食品有限公司新工厂开业,作为出资人之一的“新农人”川香秋月(吴秋月)登台发言,回首这些年返乡创业的艰辛,吴秋月展望未来仍信心满满。“新农人”川香秋月据了解,四川思尧食品有限公司总投资3000万元,占地面积约20亩,新建办公厂房5000平方米、无菌车间5000平方米,是一家集食品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食品企业。旗下拥有萝卜干、糍粑、钵钵鸡等5个系列15种产品。完整的产销结构,可以带动当地农业、运输、加工及贸易等多行业的发展,解决就业问题的同时,也可以促进当地农业产业经济发展。据了解,思尧食品以“绿色农业循环”和“新经济”为主要发展方向,布局“思尧+种植基地”“思尧+生产工厂”“思尧+网红直播”等三大业务板块,实现“绿蓝红”三产融合、齐头并进。高山萝卜种植何为“绿蓝红”?据公司执行董事杨晓兵介绍,他们将始终坚守源头“绿”,依靠生态种植促进产业增收。目前,他们已在甘孜州理塘县投资建设了万亩高山萝卜种植基地,充分运用其海拔高、昼夜温差大、无病虫害等自然优势,实现年产萝卜近亿斤。同时,采取公司+农户合作模式,带动了当地500多个农民增收,为乡村振兴助力。而“蓝”就是在生产方面,通过科技保障提产量。杨晓兵说:“公司建立了自动化生产线5条,实现日产10万瓶、产量翻10番;拥有产品研发中心和质量检验中心,聘请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食品安全高级工程师团队研发新产品,质检中心定期对产品进行安全检测,确保安全高质高产。”生产线“红”则是在营销方面,通过直播带货拓销路。据了解,思尧食品依托“网红直播”等新经济产业业态,签约川香秋月、盐太婆、川哥哥等网红22名,合作铁岭浪姐、美食三三等网红500余名,覆盖粉丝近2亿人,预计2023年实现产值3亿元,2025年突破7亿元,年纳税额超过1000万元,解决就业300人。“我希望把‘川香秋月’做成一个有温度的人格化品牌,用新理念、新技术来做好新农人,服务农村产业,拉近和消费者的距离。我想把家乡的特产推介好,借助互联网,把家乡的好物带出大山,给乡亲们带来长期的稳增收,为乡村振兴出力。”未来的日子,将会有越来越多像吴秋月一样的“新农人”为乡村振兴助力。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7-03
近年来,在纳溪的乡村田野,活跃着一群正值青春时光的“新农人”,他们怀揣梦想,从热闹的城市步入“寂静”的田园,用专业知识和技能改变着乡村“旧模样”,拓宽了村民致富增收的新渠道,在广阔天地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乡村振兴故事。硕士生返乡种植猕猴桃6月24日清晨,在丰乐镇保安村猕匠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猕猴桃种植基地,杨刚驾驶着拖拉机将农家肥运送到猕猴桃架下。“正是猕猴桃果子膨大期,必须要保证猕猴桃养分充足。”杨刚说。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果树学专业的研究生杨刚,在丰乐镇保安村是个“特别的存在”。到村上流转土地创业种猕猴桃那段时间,乡亲们都说,小伙子学历高,放弃“铁饭碗”回来种猕猴桃可惜了。“我的专业就是果树种植研究,只要攻克了国内猕猴桃亩产低、价格低的行业现状,猕猴桃种植潜力巨大,值得拼一把。”杨刚说。在杨刚看来,作为“新农人”的核心就是要懂技术和经营。杨刚将流转的50亩土地作为猕猴桃种植、研究实践基地,在种植技艺上持续用功、潜心钻研,突破多项技术难关,新型打药设备链接方式、猕猴桃高藤牵引技术获得了实用新型专利;包沙嫁接技术,把大树猕猴桃伤流期嫁接成活率从60%提高到95%以上;水杨桃抗水淹砧木研究,解决了多雨地区死树问题。同样的土地,杨刚用专业技能提升土地产出率和果品质量,杨刚研发的猕猴桃种植技术实现亩产突破5千斤,果实含糖量和货架期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杨刚也获得2022年度中国创翼大赛“创翼之星”、泸州市“酒城英才”、纳溪区“云溪工匠”等荣誉。“技术是我的,也是大家的。只有分享,才能实现其价值。”杨刚说。为在乡村振兴中实现共同富裕目的,杨刚与村党组织合作,共同探索出“1+N”发展模式,以开班培训讲、手把手操作教等形式传授果树种植技术。创业5年来,杨刚开展技术培训30余期,带动82户农户种植猕猴桃1900多亩,产值达2000多万元。“乡村女”当上城市品牌宣传官从山村打工仔到拥有1000多万粉丝的短视频达人、泸州城市品牌宣传官,“川香秋月”历经十年磨剑。“川香秋月”本名吴秋月,纳溪区白节镇竹海村人。为了生计,吴秋月和丈夫黄中平像多数乡亲一样,选择外出务工。在深圳、宁波等地漂泊了三年之后,两人选择了回家,在电商平台创业。从代充话费、代发女鞋到代销特色小吃,吴秋月在传统电商的赛道上并非一帆风顺。但她屡败屡战,善于从失败中积累丰富经验,凝聚厚积薄发的力量。吴秋月的转机来自于她记录、直播竹海人家的优美环境、真实生活和不懈努力过程。推豆花、挖竹笋、包粽子、种萝卜、做美食……一条条记录真实农村生活的短视频,激起很多异乡网友的无限乡愁。2020年2月,一条磨豆花的短视频涨粉50万+。“看到你发的视频,就好像回到了家一样,想念家乡的味道!”“希望每天更新,看你们在田间地头挖菜,捉泥鳅,勾起了我儿时的记忆。”一条青菜煮腊肉的视频更让吴秋月在抖音上爆红,很多粉丝“盯”上了视频中的腊肉。一个月时间,吴秋月囤的十几头猪的腊肉在抖音全部卖完。随着粉丝越来越多,视频的播放量也越来越高。吴秋月夫妇通过市场调研,选定了高山萝卜直播带货创业。“泸州人对萝卜干情有独钟,首次带货,四、五个小时就卖了一万多单萝卜干。”回想起第一次直播,吴秋月仍显激动。有了目标受众,吴秋月和丈夫决定自产自销。他们在理塘县建立高山萝卜种植基地,为100多户种植户提供技术支持和销路,形成种植、加工、销售高山萝卜一条龙的全产业链,每年在抖音直播间卖出高山萝卜干上千万斤,解决了泸州当地200多人的就业。科技带头人、抖音带货达人、特聘村主任、家庭农场主……乡村振兴,产业是“硬核”,人才是关键。纳溪区以“产业+人才+项目”模式,回引一批纳溪籍成功人士投身乡村振兴大舞台,建立创新创业院士(专家)工作站、众创空间、创新创业孵化园等人才平台,帮助他们完善发展规划、找准发展路径,走出一条“人才有舞台、乡村得振兴、企业获发展、村民享实惠”的“四赢”之路。目前,纳溪区已回引、培育“新农人”180余名,招引对接项目200余个,撬动社会投资45亿元。(供稿:纳溪区宣传部 赵康明 邱滟茹 梁隆宇)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06-30
(记者 曹凘源)6月16日,广汉市金鱼镇上岺村,上千亩的农田已栽下秧苗,登高远望,满眼都是绿油油的生机。水稻的“新生”接替了小麦的“丰收”,那小麦卖得如何?要聊这个话题,上岺村党委书记王明军找来“村里最有发言权”的村民李辅长。  “今年所有小麦都是从我这里统一卖出去的,我们卖到了当时市场的最高价。”一听记者问小麦销售情况,李辅长的脸上是止不住的笑意。  因为有一副热心肠,土生土长在上岺村的李辅长被邻里喊“火哥”。作为村上的种粮大户,李辅长积极带动周边的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自己原先流转了1000多亩土地,后来慢慢将流转的土地面积减少到500余亩,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提供农业专业服务上。  村上也经常组织专家来讲课,提高生产技术的同时也进行一些经营管理方面的培训,帮他们链接资源。现在,他既是广汉市金菱长丰家庭农场的农场主,又是阳阳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社的理事长,还是上岺村鼎鼎有名的农民职业经理人。  今年小麦卖得好,李辅长说,跟卖粮方式变化有关。“过去粮食储存晾晒完全靠天吃饭,天气不好,粮食品质就会受影响。大家为了尽快卖出去,经常会打‘价格战’,一斤少卖个几分钱,总体算下来要少赚万儿八千的,划不着(不划算)嘛!”李辅长说,现在合作社可以做烘干,比自然晾晒效率高,不受天气影响,还能保证粮食品质。  李辅长说,他只按照市场价格收取烘干等加工费用,代卖粮食这些都是无偿服务,“更重要的是,通过合作社跟收购商谈价格,我们能把价格提高一些,让村民多挣一点。”  “火哥,我前几天想了下,今年底卖水稻,我们还是可以提前观望下价格趋势……”采访快结束时,村民李晓明一路小跑来找李辅长,商量“水稻销售的事”。看来,几个月后“火哥”又要为卖粮忙碌起来……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6-29
(刘玉明 记者 杨宗友)盛夏时节,三台县建平镇四季村的刘哎呀家庭农场里,色彩斑斓的七彩菊开得正艳,农户们挎着篮子,穿行在花海中,小心又熟练地采摘着一朵朵菊花。“今年因干旱,菊花产量受到影响,但山坡下的水稻长势还是非常好。”家庭农场负责人刘小英笑着说。放弃高收入返乡创业,今年38岁的刘小英让昔日的荒山坡开满鲜花,让产值低下的土地变成致富田,成了当地有名的致富能人。七彩菊花海里的刘小英 刘玉明 摄放弃高收入 返乡创业刨土地2019年,在三台县城从事水产生意的刘小英为帮扶弟弟,毅然放弃了高收益返乡创业。“做了多年水产生意,已经有许多客户了,年收入也不低。”刘小英说。当做出返乡发展农业决定的时候,毫无意外的刘小英受到了亲人和朋友们的反对。“大家说我一年挣几十万还想回家搞农业,是不是傻掉了。”在刘小英看来,返乡发展农业对自己是一个新的契机。“我出身农村,对家乡很有感情。”她说,选择返乡创业最大的底气不仅是国家对农业的大力扶持,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而且当地青壮年外出务工较多,农村劳动力越来越少,一些土地撂荒,让她感觉可以“大干一场”。刘小英返乡创业的这一做法得到当地党委政府和村“两委”的支持,经过协调,她陆续流转了100余亩山坡地、240多亩土地,成立家庭农场,以七彩菊、刺梨、川芎为主,通过粮经轮作的方式种植粮油作物,在有限的土地上建立起了经济作物和传统农作物共同发展的新型农场。如今,刘小英通过直播带货及与相关购物平台合作,实现了线上线下同步销售,让更多人知道了三台建平镇四季村,村里逐渐热闹起来,每年都会有很多游客慕名前来游玩,置身于花海拍照、品尝跑山鸡……领略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美丽图景。刘小英种植的刺梨 刘玉明 摄昔日荒坡地变花海 悦景更悦人走进刘哎呀家庭农场的七彩菊种植基地,漫山花海让人心旷神怡。微风拂过,清新淡雅的花香沁人心脾,“这里以前是荒坡,开垦过后,全部种上七彩菊,既美观还能增收。”刘小英说。万事开头难。刚回到村里,如何发展产业,发展什么,成了摆在刘小英眼前的大问题。“虽然我从小在农村长大,但对如何种植基本上不懂。”刘小英说,特别是花费无数经历开垦出来的山坡地上种植什么更是让她感到头疼。正在“头疼”的时候,朋友给刘小英带的七彩菊让她品尝,浓香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价值,让她豁然开朗,找到了发展方向,“七彩菊耐旱,适宜于坡地种植。”刘小英说,在考察七彩菊的同时,她对刺梨的发展前景也充满了希望。为了不蛮干,刘小英先后前往西藏、贵州等地学习种植技术,随后回来试种。通过反复摸索,七彩菊和刺梨第一年就有了好的收成,这让她坚定了发展信心。由于七彩菊和刺梨是外来品种,当地少有种植。为此,刘小英查阅了大量资料,并利用闲置林地养殖跑山鸡,将鸡粪发酵制作有机肥,取得良好效果。“鸡粪发酵后用来种植七彩菊和刺梨,提高了品质,也提高了产量。”刘小英说。“目前七彩菊亩产可达150公斤,亩收入在5000元左右,除去成本,有3000多元的利润。”据了解,刘小英种植的七彩菊已通过农业农村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无公害农产品标准检验,制作的七彩菊花茶远销上海、合肥等地。七彩菊和刺梨采摘期间,在农场务工的村民达40多人,月收入在1500元左右。如今,昔日的荒山成了一片七彩斑斓的乡村花海,刘小英的家庭农场也成了集生态观光、绿色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家庭农场,吸引众多摄影爱好者前来打卡,同时开发出七彩菊花茶、刺梨果酒等产品,创建了“梓州知南”品牌,辐射带动了建平镇农旅融合产业发展。刘小英正在晾晒七彩菊 刘玉明 摄科学种田 她成了种庄稼的行家里手作为新农人,刘小英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技能和经营水平,从一个种庄稼的门外汉成长为新型“农把式”。“传统的种植费力不说,粮食亩产还不高。”刘小英说,自己一开始就实施科学种田。比如,她改变“一炮轰”的传统施肥方式,既重施底肥,又巧施返青肥,保证了作物生长的营养需求。由于当地长期施肥不当,一些耕地的质量下降,刘小英采取深耕细耙、增施有机肥等方式,恢复耕地肥力。同时,邀请本地“土专家”参与田间管理,采用稻鸭共育的方式培育水稻,水稻单产量明显提高,养殖的生态鸭也卖出了好价钱。为了提高耕地利用率和种植收益,近年来,刘小英主动实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项目。“以前种了大豆就种不了玉米,种了玉米就种不了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解决了这一问题,可以实现玉米基本稳产,又多收一季大豆。”刘小英说。“花团锦簇展希望,笑语声声诉明天”,这是刘小英的家庭农场的日常写照。依托山林花海和秀美田园,刘小英坚持绿色生产理念,打造天蓝、地绿、水清、人和,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美丽幸福新乡村,带动40多名村民实现在家门口上班的愿望。“部分土地流转给农场,我们两口子都在这里上班,年收入有六万多元。”在农场务工的村民杜召晴说。去年3月,刘小英被四川省人民政府表扬为“四川省首批乡村振兴致富带头人”。如今已是县人大代表的刘小英在土地上耕耘梦想的同时,积极帮助其他农户发展生产,为他们寻找好项目,帮助申请发展资金,销售产品,受到周边农户的好评。“回村创业这么多年,虽然辛苦,但每当看到漫山遍野的花海和绿油油的田野,就特别开心。”刘小英说,接下来,她准备通过农旅融合发展,拓宽乡亲们增收致富渠道,继续用汗水“浇灌”七彩梦。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06-27
(记者 徐昭磊)6月26日,自贡市2023年度农村建筑带头工匠培训班开班,旨在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决策部署,大力弘扬新时期的工匠精神,培养一支懂技术、会管理、专业化乡村建设工匠队伍,在村民建房中发挥主导和引领作用,提升农房建设品质,塑造自贡农村特色建筑新风貌。培训班现场参加本次乡村建设工匠及乡村建设带头工匠培训班学员共计99人,为期5天。培训将按照理论教学和现场教学相结合,采取专题辅导、实际操作、专业技能讲授与案例分析等方式。培训结束后,向考核鉴定合格的学员颁发《四川省农村建筑工匠培训合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已经取得农村建筑工匠证书的学员,颁发《自贡市乡村建设带头工匠结业证书》。据悉,农村建筑工匠培训既是加强自贡农村住房建设质量安全的需要,又是提升农村建筑工匠知识技能和镇乡村乡村建设干部管理水平的需要,也是开展主题教育办实事、育人材、送教上门、乡村振兴的重要行动,它将有力地推动自贡乡村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农房施工、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中心镇培育壮大、中央环保督查问题整改等多项农村建设工作的落实和完成。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06-27
 (张华 记者 侯云春 赵旭东)“没想到这次参加‘筠州茶匠’的培训,我不仅取得了合格证,还被评为优秀学员,回村里后我一定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将村里的茶产业搞得更好。”近日,参加筠连县“筠州茶匠”第3期培训的学员张琴说。学员正在参观学习张琴所在的团林苗族乡是川南少有的苗族、彝族、汉族三个民族聚居乡。早在几年前网络直播带货兴起后,已经结婚安家到巡司镇的张琴就利用抖音、微信等平台搞起了茶叶销售。在抖音等网络平台上,张琴通过彝族歌舞进行茶叶销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今年初,为了使家乡变得更好,张琴回到了团林苗族乡香樟村担任综合专干,成为了一名彝族村干部。今年6月19日至21日,张琴参加了由筠连县茶叶(红茶)产业专班牵头,筠连县农业农村局、筠连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筠连县农民工服务中心联合举办的2023年度第3期“筠州茶匠”特色劳务品牌培训班。培训授课的老师既有来自宜宾学院、市茶研院的专家,也有长期在田间地头从事农业的专家。培训既在课堂里,也在茶园里,还在制茶车间里。培训内容包括茶文化历史、茶叶加工理论、茶叶加工实操技能、网络直播销售、茶艺等,旨在将传统茶农、茶商培育成懂技术、懂市场、有文化的“筠州茶匠”。苗彝姑娘在巡司镇银星茶山上采茶“学到了知识还不算好‘茶匠’,要运用好知识才是好‘茶匠’,下一期的茶艺培训,我还想来参加。”张琴说,她回去后将把自己的所学教授给茶农,带领茶农建立茶叶加工家庭作坊,实现从种茶到制茶再到营销的链条式发展,并利用苗族、彝族的文化,包装设计好一款具有民族风格的茶,提升茶叶附加值增加收入,同时还要带领茶农发展200亩茶叶。据了解,自2019年起到现在,宜宾市特色劳务品牌——“筠州茶匠”已培训了3500余人,已学成的学员多数在茶叶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茶企、茶楼等领域就业。截至5月30日,全县产茶13605吨,茶农收入10.5亿元,二产产值达13.66亿元,综合产值45.2亿元。其中,筠连红茶4356吨,产值5.54亿元。预计到6月底,全县产茶能达16800吨,茶农收入将达12亿元,二产产值达16亿元,综合产值51亿元。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6-26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杨正宇 胡飞 文/图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支撑。“珠芽金魔芋是一个引进的新品种,投入比较大,种植效益高,我们村干部就带头试种,今年全村已经发展380亩。”6月19日,看着地里金黄色的魔芋茁壮成长,盐边县永兴镇箐河村党总支副书记陈正华心里乐开了花,“我们要用实际行动来带动乡亲们一起发展、一起增收致富。”  盐边县作为攀枝花市共同富裕试验区,正在广袤乡村积极探索共同富裕实现路径,而返乡创业的济济人才,作为“探路先锋”积极为路径探索创造经验、提供样本。箐河村成为盐边珠芽金魔芋种植示范村。陈正华:“要带头承担试验风险”  青山与溪流之间,绿荫掩映着的正华农庄,为陈正华 2016 年返乡创业开办,地处盐边到盐源的交通要道,生意一直不错。  “你们稍等,一定要品尝一下省级非遗项目浑浆豆花和本店特色菜炒黄竹笋。”从军八年,退役十八载,陈正华行事依然雷厉风行。  不一会儿,陈正华就端上热气腾腾的两道菜,正是这两道特色菜,成为他带头试种新品种的坚强后盾。  “浑浆豆花最佳情况是6斤豆子做19.5斤豆花,这样做出的豆花嫩、汤浓淡适宜。黄竹笋是我们山上的一个野生品种,又嫩又脆,是非常好的食材。我通过研究已经实现盐渍保鲜,可以周年供应。两道菜售价均为 20元,很受客人欢迎,这里很多都是回头客。”美味实惠的菜品、真诚服务的态度,让陈正华的生意越来越兴隆,2019年他还在攀枝花购买了新房。  同时作为一名党员、村干部,如何带领村民共同发展致富?陈正华思路清晰,“作为村‘两委’干部,发现的商机,要同乡亲们一起分享;试种新品种的风险,自己要勇于承担,以打破村上产业单一的局面,形成发展的凝聚力和合力,把高收益的产业迅速发展起来。”  陈正华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当他发现当地特色品种黄竹笋是优良食材后,就订单发展一些农户在撂荒地进行种植,同时积极研究盐渍保鲜技术,已经取得初步成功,“一个农户发展了13亩,初投产一年就卖了3万多元。我们这里完全可以发展1500亩,建盐渍加工厂,对外输出这道美味。”  当永兴镇 2021 年推广林下种植珠芽金魔芋这个新品种时,种植成本每亩高达3600元,陈正华带头种植了6亩。在摸清新品种抗病能力强、产量高、售价高等优点后,第二年开始他在林下和河滩地种植了30多亩。在陈正华等村党员干部的带动下,今年全村种植380亩,成为全县的示范村。刘富杰:“一起做好桑椹主题宴”  在惠民镇民主村太兴组河边,环境优美,坐落着四星级乡村酒店蜀云居。  这个有一栋七层楼房的院落像一个小型田园综合体,有餐厅、超市、住宿等,节假日生意兴隆,客人来可以下河耍水,也可以沿着河边漫步,听稻田里的蛙鸣鸟语。  蜀云居的主 人 是 刘 富杰,三十出头,大学毕业后当过篮球教练、去矿山做过采购、与人合伙开过商贸公司等,由于喜欢故乡的山水田园,就回来创业 做 餐 饮 康养,“要自己每天有事做,生活才有意义。”  生意逐渐理顺后,帅气阳光的刘富杰与村民的联结也越来越深,“本村我们固定请了4个人,节假日还会临时请四五个人来帮忙。我们做菜用的鸡和鱼都是当地农户养的桑果鸡、桑果鱼,蔬菜都是应季的,主要自己种,也会就近采购。”  让刘富杰在盐边声名鹊起的是他带领培养的本村厨师团队,研制出盐边五大主题宴之一的桑椹主题宴——椹时美宴,原创出桑椹豆花、凉拌桑尖、桑叶凉粉、桑根炖鸡、香酥桑叶等16道菜,这让他颇感自豪:“桑叶要喂蚕,不可能打药,因此桑叶是纯天然的优良食材,做菜时一定要保证新鲜。我们一起慢慢琢磨,没想到就成功了,大家都很高兴。现在不少远道而来的客人,专门来体验桑椹主题宴。周边乡亲摆生日宴等,也是来我这里。”  一花独放不是春。刘富杰的厨师团队还多次给其他餐饮店老板、厨师培训椹时美宴制作工艺,另外他们研制的吐司酸辣肘、蜜寇豆花、惠风和畅等菜品已成为网红美食。舒坤龙:“一个人永远都做不大”  巨大的石山下是茂密的松林和果园。  新婚后的第二天一早,渔门镇的舒坤龙就冒着细雨开车来到位于永兴镇强胜村窝凼组的鹌鹑养殖基地,在检查了鹌鹑的生长情况后,准备把新鲜的鹌鹑蛋运下山给客户送去。  小伙子正青春,却经历丰富,干过厨师,做过销售,包过工地,开过货车,还做过水果生意,由于喜欢养殖,就买了8只种鹌鹑来试养,虽然最后只剩下一公三母,却慢慢摸清了养殖技术的关键。  “风险与技术成正比。”舒坤龙特别强调,他第一次上规模孵化育苗,就死了 3000 只,可以说全军覆没,“第二次高度重视,我就睡在里面,床挨着孵化床,每天晚上守着,每两个小时看一次,时间久了,鹌鹑声音有点小变化我都知道咋回事。鹌鹑才孵出来,抗病差,温差不能大,不能让人参观,根据实际情况做好防护,就解决了问题的关键。”  2021年9月开始舒坤龙在渔门镇规模养殖,并迅速达到1万只的养殖规模,成为盐边 县 第 一 个 鹌 鹑 养 殖 户 。2022年9月,他把鹌鹑养殖场全部搬到当地,并扩大了规模,通过滚动发展,目前存栏4万只,并请了当地两个村民为他管理,每人每月工资3000元,同时还养了一些跑山土鸡、土猪。  由于亲自跑销售,现在舒坤龙对攀枝花、西昌、昆明等地的鹌鹑蛋销售行情了如指掌,客户也越来越多,“现在已经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我肯定要先保证老客户,一些新客户,一次要10件,我现在最多只能提供2件。”在跑营销的过程中,小伙子也收获了甜美的爱情。  “一个人永远都做不大。”在锁定养殖规模发展到存栏10万只的目标后,舒坤龙计划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发展鹌鹑养殖,在养殖形成更大规模后,做淘宝网销,做烟熏鹌鹑、鹌鹑皮蛋等加工,发展种养循环,带领更多的农户同奔养殖致富路。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6-21
(李春梅 刘玉明 记者 杨宗友)近日,在三台县古井镇古井村琵琶嘴藏香猪养殖基地,随着饲养员一声呼唤,一头头黑乎乎圆滚滚的藏香猪从山坡、树林、果园里跑出来,非常喜人。看着茁壮成长的藏香猪,基地负责人曲晓丽露出开心的笑容。从事藏香猪养殖3年多来,曲晓丽靠着勤劳的双手,凭借着不怕吃苦的韧劲,走出了一条致富路。三台县古井镇古井村琵琶嘴藏香猪养殖基地负责人曲晓丽 李春梅 摄返乡创业 生态养殖谋出路2019年,在外务工的曲晓丽回到古井镇创业。“看了许多项目,结合本地实际选择了养殖。”曲晓丽说,通过多次考察,她和丈夫商量,养殖肉猪。修建了猪舍,配置了设备,曲晓丽购回了猪苗,准备大干一场。“随着非洲猪瘟和猪周期的到来,养殖普通白猪已经赚不到钱了。”曲晓丽说,为了减少损失,她流转了古井村琵琶嘴这片山林,购进了藏香猪进行养殖。据介绍,藏香猪又名“人参猪”,是川西高原、云南、四川阿坝州、西藏、甘肃甘南和岷县特有的一种古老畜种资源,是西藏原始的瘦肉型猪种,其脂肪含量最低,猪肠最长,猪皮最薄,鬃毛最长,是西藏的传统民族美食。“藏香猪很受市场欢迎,但养殖条件较高,我们这里山地较多,适合藏香猪养殖。”曲晓丽说,要想藏香猪长得好,就要保证足够的运动量。为了养殖藏香猪,她和丈夫多次考察,选择了三面环水的山林进行养殖。到了喂养时间,曲晓丽端出豆渣盛在盆里,一头头体型矮小,嘴长而尖,毛色偏黝黑的藏香猪闻香而来。曲晓丽说,藏香猪采食范围广,采食能力很强,草木和根茎叶果都是它们喜欢的食物,“主要喂玉米、豆渣、牧草等粗粮,不喂饲料。因此,藏香猪的饲养成本不高,但是饲养时间较长,需要15个月以上。”肉质细嫩 产品远销省内外据介绍,藏香猪肉质营养价值高,脂肪含量低,皮薄肉鲜不油腻。“藏香猪香鲜细嫩,烧烤、小炒或是做腊肉都非常可口。” 曲晓丽说,藏香猪体形瘦小,成年猪平均体重在50公斤左右,但由于它们被长期放养在野外,体格健壮,肉质紧实却很细嫩,并且肥而不腻,很受人们喜爱。据曲晓丽介绍,基地养殖的藏香猪除了本地散卖外,主要销往成都、重庆、绵阳等多个城市,每公斤售价80元以上,今年出栏百余头,收入在30多万元。“目前,我们主要是利用微信、抖音等平台进行销售,多是回头客前来购买。”曲晓丽的藏香猪不仅养得好,在售卖方式上也有其独特之处,通过微信、抖音直播进行销售,用视频记录藏香猪养殖的全过程,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让客户体验“云养殖”。据了解,自养殖藏香猪以来,曲晓丽不断在网上学习、查找资料了解藏香猪的生活习性,探索学习养殖技术与管理经验,并结合自己养殖的实际情况不断咨询专业技术人员解决养殖管理难题,现在曲晓丽在藏香猪饲养、卫生管理、疾病防治、繁殖等方面有了一些经验。“等养殖技术成熟后,我打算逐步扩大养殖规模,带动更多的农户从事藏香猪养殖,带动大家一起致富。”谈到未来,曲晓丽的眼睛里充满了信心与憧憬。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06-20
人物名片李秀雄  83岁,曾经的伐木工,1998年起,响应国家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号召,带领儿子、女儿、孙女、外孙一家三代,在自贡市荣县东兴镇长兴林场承包下3000亩荒山,聘用当地村民一起种树。如今,已种下40多万棵松树、杉树、桂花树和油茶树等,荒山秃岭开始变成青山。(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影报道)在位于四川省自贡市荣县东兴镇长兴林场的山坡上,83岁的老人李秀雄和儿子、女儿、孙女、外孙,还有从当地聘用的工人一起,拿着铁锹,把一棵棵油茶树苗种上。从今年2月开始,他们已经栽种树苗2万多株,在他们身后,连绵的山埂郁郁葱葱。李秀雄(中)和工人在苗圃中观测树苗生长情况。  看着莽莽青山,李秀雄说:“我的账现在已经还完了。”老人一直有本欠了森林的“账”,为了还账,他们一家三代接力25年植树造林,让3000亩荒山变林海。  为了养家糊口,李秀雄18岁就当上了墨林乡(今东兴镇)林场的伐木工,后又做起木材生意,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山上的树被砍得差不多了,能买卖的木材越来越少,青山开始变成荒山秃岭。李秀雄一家和工人走在四川省荣县东兴镇长兴林场。(无人机照片)  1998年,国家启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李秀雄决心放下“斧头”转向种树,58岁的李秀雄承包下3000亩荒山,带着老伴和儿女上山住进土坯房,聘用当地村民一起种树。25年来,李秀雄一家通过银行贷款和自筹资金在林场陆续投入1000多万元,修好了4.5公里出山路,14公里林间作业路,建了2个水塘、20多个水池,在3000亩荒山上种下40多万棵松树、杉树、桂花树和油茶树等。近十年来,李秀雄家有计划地间伐、出售部分长成的经济林木,接着栽种新的树苗“以树养树”,5年前终于把600多万元贷款还清。  “银行的账是还清了,但是欠森林的账还要慢慢还。”李秀雄说,除了5个儿女跟着自己在林场种了20多年树,孙子辈还要继续种树。孙女李欣说:“我们从小在林场长大,爷爷就像一棵大树,为我们遮风挡雨。在他的影响下,我们读书之余都回来种树,我和堂姐大学还选择林业、园林专业,爷爷的绿色梦想会传承下去。”
新华社 | 分享: 2023-06-20
“塔坝香米全程实施无公害栽培,通过机械化设备进行自动烘干、初加工、二级筛选、成品精选、打包包装等一系列流程后,全流程保证高质量,口感、营养大获市场好评,欢迎大家来塔坝游玩,吃塔坝香米,喝塔坝泉水,赏塔坝美景。”6月13日,川煤集团驻宣汉县天生镇塔坝村第一书记周越为自己村里的塔坝香米直播代言。周越等驻村干部驻村后,通过帮扶实现规划发展,新修产业便道、饮水工程,安装太阳能路灯,组建村志愿服务队,常态化整治环境,还打造了一村一项目“塔坝香米”品牌,实现年产值约140万元、集体经济收益30余万元。像周越这样的驻村干部,宣汉全县有693名。乡村振兴路上,宣汉县坚持党建引领,持续加强驻村干部队伍建设,着力打造作风优、素质高、能力强、敢担当的“帮扶铁军”,努力书写驻村干部建功新时代新篇章。强化队伍管理  当好党建引领“指南针”宣汉制定了《从严从实对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队员管理监督的十条措施》《宣汉县2023年驻村帮扶工作重点任务》等文件,从履职尽责、组织保障、激励约束、纪律要求等对驻村干部进行日常监督管理考核。统筹干部自身经历和各村实际情况,供需对接、精准选派,严把选派“第一关口”,做好新一轮驻村帮扶干部轮换调整。驻村帮扶干部下田指导村民统管农作物该县还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等重点内容,先后举办驻村干部业务培训班3期1800余人次。峰城镇仁义村第一书记廖杰充分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采取支委成员包组、党员结户的形式,开展乡风文明教育,全村文明户达95%以上。仁义村党支部连续2年获得市级“先进党组织”称号。聚力示范引领  激发驻村队伍“领跑力”驻村干部还挖掘驻村帮扶典型经验、创新做法,印发了资料“帮扶情况交流”6期,充分利用宣汉电视台和宣汉先锋等载体,积极开展“第一书记喊你来打卡”“驻村帮扶拉链现场会”等系列活动,挖掘一批叫得响、立得住、群众公认的先进典型,为驻村帮扶工作树标杆、作样板,营造比学赶超、干事创业浓厚氛围。驻村干部走访农村,了解村情民情宣汉县厂溪镇梨子社区第一书记韩泽红巾帼不让须眉,采取“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散种+公司订单收购”模式,大力发展魔芋产业,争取魔芋项目资金30万元,实现集体经济增长2万元,农户增收5万元,其典型经验做法被中央、省、市、县主流媒体宣传报道。注重帮扶实效  奏响乡村振兴“协作曲”宣汉县石铁乡白果村驻村第一书记袁书平积极发展一村一项目——烧烤露营地,实现月营收5万元左右,集体经济年增收10万元左右。修订村规民约,发挥红白理事会和“村规民约”效用,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每月召开村民小组院坝会,宣讲重要会议精神、解读政策等,代办群众急难愁盼事项384件。宣汉县引导驻村干部抓好驻村特色产业发展、乡风文明建设、村情民意调查、矛盾纠纷化解、组织生活开展、上传下达联络。驻村干部通过政策宣传、沟通协调、答疑解惑,把群众关心的“急难盼事”办成“实事”,增强帮扶实效、解决实际困难,增进感情交流。特别是结合“一村一项目·党建引振兴”行动,引导发展一村一产业一特色,全力推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6-15
(张明云 钟正有)近日,在德阳市罗江区调元镇顺河村连绵起伏、一望无际的花椒山上,人头攒动、人声鼎沸。举目四望,漫山遍野的花椒树上,一簇簇颗粒饱满的花椒缀满枝头,微风拂过,椒香四溢。在枝繁叶茂的花椒林里,几十名椒农各司其职,或剪枝切段,或抬椒转运,或进行装车,而一旁英俊帅气的小伙也妙语连珠、声情并茂地直播丰收与繁忙收获的景象。郁郁葱葱的花椒树绿满山头,大家挥汗如雨,脸上却洋溢着喜悦。“洪军小子真的有出息,种了这么多花椒,乡亲们托他的福,不用东奔西跑,就能在家里找到挣钱的行当。像我这把年纪,每年在这里剪个花椒,就能挣个5000元。”顺河村年过六旬的脱贫户向大爷如是说。采摘花椒老人赞不绝口的洪军是顺河村土生土长的返乡创业致富带头人杨洪军。1996年,贫瘠的家乡让不安于现状的杨洪军激发了外出闯荡、改变命运的想法。在这之后的16年打拼中,杨洪军凭着吃苦耐劳、永不服输的劲儿,通过务工、做生意,积累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从一位普通农民成长为远近皆知的知名企业家。2012年,杨洪军带着资金,带着发展家乡、改变家乡的想法回到顺河村,投资800余万元,成立了四川泰丰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创业的道路艰辛而漫长,杨洪军却满怀激情,斗志昂扬。因为他深知,带动家乡的群众致富是一件幸福而有意义的事。立足当地旱地作物收成低、荒山荒坡多的实际,他多次外出考察学习,请来专家现场咨询,分析市场信息。上山看土质、到处看苗子、到处找水源,天天扎在田间地头和泥巴打交道。几经周折,杨洪军了解到种植九叶青花椒具有管理粗放、病虫害少、牛羊不啃食、适宜大面积种植的优点和特性,通过流转闲置土地和开发荒山荒坡,他启动了青花椒基地建设。爬坡上坎,汗珠子摔成八瓣,脚下的土地踩过千遍万遍。披星戴月、早出晚归,总有做不完的活。创业路上不容有丝毫懈怠、马虎与放松,杨洪军甩开膀子、迈出步子,拉开了顺河村强村富民、脱贫兴业的序曲。村民抬椒装车从门外汉逐渐成为懂农业、爱农业、善经营的农业领军人物、专业技术人才,杨洪军通过规模化种植、科学化管护,把青花椒基地打理得井井有条、蔚然成林。2014年,杨洪军的青花椒树开始挂果,那年底,1500亩青花椒总产量达10万公斤,杨洪军年收入近百万元。心血与汗水没有白费,那一年,他成立了三麻子青花椒专业合作社。杨洪军和村民在一起情系桑梓的杨洪军返乡创业初见成效后,他又采用“土地入股,固定分红”的模式把土地承包费和固定分红每年按时支付给村民。“前三年300元/亩,第四年400元/亩,从第五年开始就是500元/亩。”该村的200余户村民都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加入了专合社,每年光土地承包费和固定分红就会给村民带来300余万元的收入。同时,他每年固定聘用约80名村民、脱贫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参与花椒园产前、产中、产后的各项生产管理事务,让他们足不出村就挣了钱。一人富了不算富,为了把产业做大做强,带动乡亲们共同富裕,他决定激发村民种植青花椒的积极性,希望通过自己的经历和成功之道,做给村民看、教会村民干、引导村民变、帮助村民赚,推动更多的村民“动”起来,让村民的腰包和村集体经济有持续的动力。杨洪军不辞辛劳,挨家挨户做宣传动员,发动有意向的村民加入青花椒种植协会。他手把手讲习指导,毫无保留地教给村民减少成本、提高成活率的种植方法,帮助大家扩散优良品种,联系销售市场,形成品种统一、技术统一、销售统一的“三统一”模式。椒农所需的种苗、苗款均由公司垫付,种植户所需的种植技术、管理经验、营销信息也由公司提供。可以说,为了发展青花椒种植业,为了带动乡亲们共同脱贫致富奔小康,他把一切都豁出去了。现如今,顺河村周边280余农户都加入到青花椒种植队伍中,靠着青花椒产业的发展改变了以前靠天吃饭的日子,人均年收入增加1000元左右。村民们不仅仅是收入增加了,因为产业园的联农、带农作用,顺河村的基础设施也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不断完善,现在,村子里的道路比以前宽了,山坡上还修起了观光道,新建的提灌站、整治的沟渠也满足了产业园和村民农业生产的需要。除了青花椒一业引领大家增收致富,杨洪军还常常关心村民,用点滴真情温暖了弱势群体的心。他建起了扶贫车间,生产足浴包、花椒香囊、花椒枕头,长期聘请30余名脱贫户、低保户、残疾人等困难人群就业。家乡嬗变,荒山变“金山”,群众尽开颜。杨洪军用勇气、智慧蹚出了青花椒产业蓬勃发展的成功之路,让青花椒成为罗江的一张新名片和金字招牌。依托产业园,罗江区创新农旅融合,举办多届“罗江油菜花节”,文艺演出、农耕体验、新村畅游、休闲垂钓、登高踏青、祈福庙会、定制菜花宴、评选最美“椒娘”等多元化活动,年均吸引游客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益30余万元。一米高的青花椒树,不但带活了百业兴旺的产业,更带动了调元镇乡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推进了调元镇农业农村现代化。如今,杨洪军的青花椒种植规模已达到6000余亩,据他介绍,烘干后麻味十足、醇厚浓郁、品质优良的干花椒销往成都、重庆等地。2023年,产量预计达1000多吨,实现产值1000余万元。致富需要带头人。选好带头人,产业才会有活力,村民才能有盼头。谈及今后的想法与打算,杨洪军坦言:“我在顺河这片熟悉又亲切的土地上,挥洒了自己的另一段青春,作为农民的儿子,脚下的这片沃土给我敞开了温暖的怀抱,为我提供了尽情发挥的舞台,加上父老乡亲们的信任,镇村和相关部门的鼎力支持,今后,我一定不辱使命,把青花椒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改变顺河村以前农业产业完全靠天吃饭、粗放经营、种植技术一片空白、农户与市场脱节的状况与历史。要以带农入市、为农服务、助农增收为目的,通过规范引导、示范带动、创新发展、高效服务,让联农带农助农富农作用不断增强,真正当好新时代农村致富的带头人,推动乡村振兴迈步向前,这是我的初心,也必将是我重任在肩的使命。”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6-14
(记者 江芸涵)6月13日,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教授马均又来到眉山市东坡区永丰村,参加以“牢记总书记嘱托,建设天府粮仓”为主题的2023年永丰村“党员开会了”主题党日活动。  “去年1500亩基地水稻平均亩产超过700公斤,比前一年增加20公斤;从106个水稻新品种中筛选出适合本地种植的优质新品种3个,今年已扩大示范。”在永丰村示范田,马均说,“今年产量可期。”  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永丰村高标准水稻种植基地考察,了解水稻试验育种和种植推广情况。马均向总书记汇报了所采用的水稻新品种和生产新技术。  牢记嘱托,马均和团队切实把全面服务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与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结合起来,全力推进水稻生产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在“天府粮仓”建设中彰显川农人的使命担当。马均(左)在田间指导种粮大户育秧。 受访者供图入驻科技小院,把田间地头作为课堂和实验室  今年4月以来,四川农业大学把深入学习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学生重要回信精神与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全面服务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紧密结合,创新关键技术,提升服务质效。而推进科技小院建设就是服务强农兴农的生动实践。  6月6日,中国农技协四川东坡永丰水稻科技小院挂牌运行,马均教授团队正式入驻。在科技小院,建立了临时党支部,成立“乡村振兴党员服务先锋队”“科技小院支农助农党员先锋队”,创建“小院+政府+基层协会+农民”推广模式,着力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在实践中厚植爱农情怀、学农热情、强农责任。  科技小院由农房改造建成,分为办公区、展示区和生活区三部分,具备完善的生活学习和科学实验功能。“有了这个平台,研究生能够长期驻扎在村上,把田间地头作为课堂和实验室。”按照马均的设想,团队每年将在此工作5—6个月,解决从实验室到试验田再到大田的技术问题,通过试验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探索新模式、培训新人才、解决新问题,实现“千斤粮万元钱”的目标。  就在5月底,川农大与东坡区政府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携手共建“马均教授水稻集成创新中心”,助力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示范区。马均表示,将从突破性水稻新品种筛选、全程机械化精准增效技术、绿色高效生产技术、水稻绿色安全生产技术、智能化农机装备及其技术更新等方面发力,打造产量更高、品质更优、效能更大、食用安全、环境更美的新基地,让“天府粮仓”装满优质粮、放心粮。加强科研创新,全力实现品种和技术的突破  3月以来,马均和团队每周都要到永丰村跑个两三趟,从播种、插秧到田间管理,实施全过程的技术服务。“‘最后一公里’是关键,我们想把服务做得更细更到位。”马均说。  一年来,团队加强科研创新,全力实现品种和技术的突破,并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推进水稻生产提质增效。他们在永丰村基地先后开展5项关键创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动水稻平均亩产增至711公斤;累计推广绿色生态高效新技术新模式20余项,推动亩均产值最高增至9000元,粮食产量增长7%。  “新品种不管是产量、品质还是抗性,都比以前的品种有所突破。我们去年在生产上已进行小面积应用,市场表现很不错。今年我们将开展大面积的市场应用。”马均表示,首先从品种上看,川农大主持的水稻生物育种重大项目通过多学科多行业联合攻关,已有不少品种获四川省“稻香杯”奖励,品质、产量达农业农村部超级稻标准,投入生产应用。其次从技术上看,团队大力发展和应用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多目标平衡的核心生产技术。“比如精准调拨技术,去年亩产量差不多850公斤,且用种量可降低30%—40%,为农民大幅度地节约生产成本,下一步还要进一步完善这些技术。”将主题教育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四川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张雨  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坚持在学中干、干中学,把主题教育融入日常、抓在经常——这是马均及其团队告诉我们的道理。  学贵有常,要在做实。开展主题教育,必须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若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教育一阵风、雨过地皮湿,就起不到主题教育应有的作用。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我省在破难题促发展、拼经济搞建设、办实事解民忧等三个方面取得系列成效。然而,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仍然艰巨繁重,一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未从根本上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还有待不断满足……形势反复提醒,必须把主题教育融入日常、抓在经常,时刻对标对表,继续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扎实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巴蜀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主题教育越往后走,时间越紧,任务越重,要保持好的势头、不松劲的态势,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把“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贯穿全过程,聚焦“凝心铸魂筑牢根本、锤炼品格强化忠诚、实干担当促进发展、践行宗旨为民造福、廉洁奉公树立新风”5项目标任务,持之以恒把学习理论同推动中心工作结合起来,同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结合起来,同本地区本部门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结合起来,敢字为先、干字当头,勇于担当、善于作为,扎实抓好各项重点措施落实,在学思践悟、真信笃行中不断打开工作新局面,确保治蜀兴川各项事业始终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坚定前行。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6-14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林巧 记者 洪瑜 文/图  5月29日,隆昌市龙市镇福庆村,占地600余亩的高标准柑橘种植产业示范园内,工人们正忙着疏果,鹌鹑蛋大小的青果挂满枝头。  当天,身穿白色衬衫、脚蹬皮鞋的徐飞匆匆赶来。“刚去开了会,平时‘泡’在果园里,这样穿可不方便。”说话间,徐飞掏出荣誉证书,原来,内江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刚刚给他颁发了2023年度“甜城英才计划”甜城乡村振兴人才荣誉证书。这让他激动又自豪:“这是对我的认可,要好好干!”  出生于1982年的徐飞,是一名退役军人,现任隆昌皓天水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作为一名“80后”,他为何选中“三农”赛道?这些年,他与“三农”擦出了怎样的火花?我们从他的身上以小见大,感受服务“三农”、助力乡村振兴的“头雁”力量。徐飞(右)指导工人疏果。受邀返乡创业 困难重重仍愿尝试  徐飞与“三农”缘自何起?2017年,在外打拼多年的徐飞,因返乡探亲的缘分,受家乡邀请在当地发展产业,这让他“初心萌动”。但徐飞有自己的思考:“创业最忌头脑发热,尤其是‘三农’行业,除了热爱,还要理性预判将会遇到的重重困难。”  贫困村、基础设施差、产业发展薄弱、通村公路只有一条机耕道……考察的结果与他预想的一样,条件较为艰苦。“我是农村娃,家乡抛来了橄榄枝,也想回到家乡干一番事业,帮助别人也是成就自己。”于是,出于对三农的热爱和家乡情感,徐飞抱着“干好了一起换车,干不好一起卖车”的决心,跟两个合伙人一起在当地承包了100亩地种植柑橘“试水”。这成为福庆村第一个落地的产业项目。  “隔行如隔山,交些‘学费’很正常,如果遭遇病虫害,或是遇到霜冻、干旱等极端天气,果园动辄损失数万元。”回忆起种植水果的坎坷历程,徐飞谈起了“三农”的不易,但多年的一线经验也让他有所成长:“果园更新了金秋砂糖橘、爱媛等早熟品种,避开了打霜期。我们还自制了红糖、油枯、生物菌混合的水溶肥,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让水果口感更好……”经过几年发展,徐飞俨然成了一个“土专家”。“交学费”练成“土专家” 受到广泛认可  “要当‘新农人’就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今年就能拿到四川农业大学农学专业的本科文凭。”肯学习是他成功的秘籍之一,最近几年,农业职业经理人证、新型农民证、绿色食品内检员证等多个证书都被徐飞收入囊中。  如今,再看徐飞的果园,新建成30亩自动收缩大棚、可自动调温保鲜300吨水果的“大冰箱”、操作简单的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前不久,四川省退役军人事务厅还授予他“退役军人就业创业之星”荣誉称号。  “我在这儿工资待遇不错,还能照顾家人,挺满足。”皮肤黝黑的黄刚金在这个果园做了3年了,他对自己的老板“飞哥”非常认可,果园中的其他农户也满是感激:“飞哥让我到果园打工,能脱贫多谢他。”“飞哥人实诚。那年春节,飞哥四处找亲朋好友借钱,按时给我们发了工资。”“疫情期间,飞哥捐了好多水果。”打造绿色优质产品 返乡梦照进现实  “果园就像自己一手带大的孩子。”对于这个孩子如何健康茁壮成长,徐飞有自己的想法,“走绿色生态种植的路线,向市场提供安全绿色优质水果。”  采用杀虫灯、以虫治虫等生物防治法,减少农药的使用;引入二维码溯源系统,让生产过程更加直观透明;申报“皓天福”地理标志商标;种植蜂糖李、明日见等高端水果,打造精品农业……徐飞正一步步将绿色种植的梦想变为现实。  从100亩到600余亩,从栽植“小白”到行家里手,经过不懈的努力,徐飞的果园在2019年初步达到经营目标,有了“造血”能力。到2022年,果园全面挂果,进入盛果期,亩产达到2000公斤以上,产值达到600余万元。  记者获悉,从2017年以来,徐飞的果园里先后吸纳了2名退役伤残军人、3名建档立卡贫困户、13名农民工就业,高峰时期每天用工量能达60人左右。如今,作为四川省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导师的徐飞,还为退役军人、果树种植业主和农户提供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累计带动周边村民发展果树种植8000余亩,解决了500余人的就业问题。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6-09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