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汉宣 记者 程强)8月3日,2022年汉源花椒开秤仪式在汉源县宜东镇新区广场举行。这是汉源县举办的第四届花椒开秤仪式。开秤仪式上,四川五丰黎红食品有限公司、永丰和食品厂、昊业食品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宣布汉源花椒鲜椒一等品的收购价格为12元/斤,二等品为11元/斤。     汉源花椒近年来,汉源县委、县政府将花椒产业作为名片产业,作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加强对花椒产业的扶持力度,目前全县建成花椒产业基地20.4万亩,2021年鲜花椒年产量5000万斤,一产产值6.86亿元,综合产值达31亿元。花椒开秤仪式的举办,打响了汉源花椒2022年度采收“第一炮”,进一步提升了汉源花椒的知名度。简短的花椒开秤仪式结束后,现场的8家企业和15家专合组织开启收购模式。宜东镇的椒农们陆续背着自家一上午采摘的成果来到了现场,验级、过秤、付账整个环节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作为当天汉源花椒开秤仪式上第一位成交的椒农,宜东镇富乡村的车海文很是激动。车海文家种植有30亩花椒,今年在一家人的精心管护下,花椒油重粒大、色泽丹红、香麻可口,在看货后,多家企业争着抢购。   开秤仪式现场车海文表示,“刚刚采摘了300斤花椒,今年的花椒相当漂亮,油质饱满,个头也不错,椒冠公司就看上了我们的花椒,准备以12元每斤的价格大量订购,心情相当好,感谢政府给我们大量支持,我们花椒也卖了个好价钱。”汉源县永丰和食品厂副总经理任然表示,“我们永丰和食品厂今年已经做好生产准备,预计鲜花椒的收购量为200万斤左右,今年凡是符合我们厂收购标准的鲜花椒收购价分别是10元、11元和12元,在此我代表我们永丰和食品厂,作如下承诺:严把花椒质量关,依法诚信经营。”现场收购花椒企业在努力,部门也丝毫不放松,对于今年的花椒销售也是早早制定了详细的计划,继续加强花椒营销工作,减缓新冠肺炎疫情对花椒市场的冲击和负面影响;应对今年花椒行情的总体下行,稳定汉源花椒鲜花椒销售价格;服务好汉源花椒营销工作,促进汉源花椒长足的发展;应对并解决花椒采摘销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当天,汉源县23家新型经营主体现场收购椒农运来的汉源花椒近2万斤。今年的汉源花椒采摘已经展开,8月上旬至9月上旬是汉源花椒集中采摘销售阶段,全县花椒产量预计将在5000—6000万斤左右,产地主要集中分布在汉源县宜东、富乡、清溪、唐家、乌斯河、马烈等乡镇。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8-04
四川农村日报讯 唐平8月3日,由汉源县农业农村局、汉源县花椒产业发展局主办的2022年暨第四届汉源花椒开秤仪式在汉源县宜东镇举行。  开秤仪式上,相关食品企业负责人宣布汉源花椒鲜椒一等品的收购价格为12元/斤,二等品为11元/斤。  近年来,汉源县委、县政府将花椒产业作为名片产业,作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加强对花椒产业的扶持力度,目前全县建成花椒产业基地20.4万亩,2021年鲜花椒年产量5000万斤,一产产值6.86亿元,综合产值达31亿元。  花椒开秤仪式的举办,打响了汉源花椒2022年度采收“第一炮”。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8-04
四川农村日报讯 黄强 何清海 记者 刘佳盛夏时节,阿坝州茂县青脆李陆续成熟,进入采摘季。7月28日,在茂县南新镇文攀村,只见李树上一颗颗饱满的李子挂满枝头,让人垂涎欲滴,来自各地的客商纷纷前来收购,村民们忙着采摘、装箱、装车……大家忙得不亦乐乎。农户收获青脆李。 茂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茂县青脆李每年7月成熟上市,采摘期从7月到9月底。当地的海拔、气温、光照、水源等独特的地理及气候条件造就了茂县青脆李优质的品质。  近年来茂县充分利用各项惠农政策,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同时,通过结合线下销售和网络直播平台、电子商务服务站、微信朋友圈等线上销售方式,不断扩宽销售渠道,将茂县青脆李销售至成都、广州、上海等地。  据悉,今年茂县青脆李种植面积达5.6万亩,预计产量达2.3亿斤,产值达7亿元,青脆李已成为全县农民持续增收的特色水果产业之一。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8-03
“今天已经卖出了500多斤李子。”7月31日,四川巴中市通江县毛浴镇迎春村驻村第一书记王忠正带着驻村工作队队员石成勇用自己的小车帮忙村里销售李子。  “李子丰收,多亏了驻村工作队的销售。”毛浴镇迎春村支部书记、村主任赵德宗说,村里发展了600多亩光雾蜜李,今年有300多亩初投产就迎来了大丰收,好日子越过越好。销售李子  地处大巴山深处的迎春村由原迎春村、赵塬村、川云村三村合并而成,辖区面积17.4平方公里,而人口只有538户1810人。地广人稀,村子如何发展?2018年开始,通江县省直帮扶单位中铁二局和中国石油四川巴中通江销售分公司、通江县第三小学等单位陆续对迎春村进行定点帮扶,组建驻村工作队,由中铁二局派驻迎春村第一书记王忠担任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带领工作队对村里发展进行全面规划。  “村子要发展,产业是关键。”王忠说,2019年,在党委政府和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下,争取到浙江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100万元,引进了四川蜜李天下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迎春村发展了300余亩蜜李产业。2021年,中铁二局又出资扩建300亩集体经济蜜李产业园,使园区更具规模,同时在村里还发展了富硒兔养殖、鹰嘴蜜桃、沃柑、皇冠梨等水果产业。  “今年李子预计产量2万斤,产值在8万元以上。”四川蜜李天下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通江负责人王文彬表示,今年气候适宜,蜜李初投产就丰收,为更好推广蜜李品牌,第一书记王忠与驻村工作队其他队员通过自家小车不断托运到县城等地邮寄销售。将李子进行邮寄销售  “下午带50斤李子到酒厂沟。”中铁二局派驻迎春村驻村工作队员石成勇一边接客户电话一边飞速地记录着关键信息。  “头一天统计需求量,第二天早上开始送货上门。”石成勇说,平均每天都有1000斤左右的订单,高峰期有2500余斤的订单。由于气温较高,村里只能采取早晨从李树上摘取,统一分拣、装袋,县域内中午和下午就能送到客户手中。  “他们的李子非常好吃,赶上了蜂糖李的品种。”家住通江县城的徐女士表示,她一次性购买了30斤蜜李,朋友都喜欢,1个小时内就吃完了。为此,她又购买了20斤,装成礼盒,通过快递邮寄给外地的亲戚。  “今年蜜李市场俏,销售得非常好。”说起今年迎春村的蜜李销售情况,毛浴镇党委书记刘永宪比划着手势,笑得合不拢嘴说,通江近几年变化非常大,先后修通了巴万高速、镇广高速王坪至通江段,交通的大发展带来了市场的大需求。  “通过快递把我们的蜜李销售到成都、重庆、西安、江西、甘肃等地。”王忠说,每天都有订单,工作队都会把包装好的蜜李按照地址当天送寄,保证尽快到达客户手中。  “每天都要摘几千斤蜜李。”迎春村7社68岁村民刘元香说,从蜜李成熟开始,她们每天早晨的活路就是把蜜李从树上摘取,然后分拣和打包。迎春村8社62岁村民赵田宗说:“蜜李丰收,老百姓乐开了怀。”  群众乐开怀,驻村工作队又有了新打算。据介绍,下一步,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将进一步加大对蜜李产业的帮扶指导,做好园区管护,提高品种口感质量,提升品牌附加值,并邀请农技专业人员持续开展实地培训,合理通过撂荒地综合治理等方式,进一步扩大蜜李种植范围,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让群众不断增加收入。(供稿 通江县委宣传部 程聪)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8-02
(李雨舟 记者 蒋培路)四月桃花遍地开,七月蜜桃满枝头。眼下正是蜜桃成熟时节,位于马边彝族自治县荍坝镇金华村的桃园,低矮粗壮的桃树上,密桃已沉甸甸挂满了枝头,空气中弥漫着蜜桃香,到处都是桃农们忙碌的身影,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荍小蜜”水蜜桃是金华村打造的村集体经济特色产业。春天踏青赏花,夏天避暑吃桃,依托该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生长在海拔1000米左右的“荍小蜜”,体硕饱满、娇艳欲滴,基本每个都能达到三百余克,高品质、好口感的“荍小蜜”深受当地和外地消费者们的喜爱,能带动周边20余名村民人均增收8000余元,桃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一项重要产业。马边邮政公司、马边税务局等领导实地考察看果子可今年在这正值蜜桃上市关键时期,受省内疫情影响,蜜桃销售遇到难题。办法总比困难多。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四川马边彝族自治县分公司了解到这一消息后,立刻联系两家党建共创单位马边县税务局、马边县烟草公司,组织三家单位志愿者共同开展“乡村振,邮你相伴”川工带川货主题直播活动,将“荍小蜜”展现在大家的视线中,创新开展了电商平台帮助蜜桃产业发展的新路径。川工带川货现场直播现场,志愿者一身彝族装扮,观看人数一路飙升,获赞3.4万余次,此起彼伏的叮咚提示音中,一单单蜜桃交易在直播间下单,支付交易总额9万余元,库存一售而空。据悉,为直播活动储备的1800余单鲜桃,均被全部售完。马边邮政、税务等部门志愿者“直播带货”现场“直播带货帮助我们打开了新的销路,有了稳定的销售渠道,村集体经济发展底气更足了。”金华村彭支书说道。“为保证蜜桃到广大客户手中的最佳口感,接单后,桃农们第一时间从果园里采摘新鲜蜜桃,经过套袋、保鲜和防撞包装后,通过邮政快车运输,第二天就到达了省内消费者的手中。连日来,“荍小蜜”蜜桃一路飙升,日发订单逐日增加。一场直播,蜜桃销路走俏,“甜蜜产业”风生水起,摘桃、包装……桃农们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喜悦。马边邮政公司表示,将继续积极融入地方经济发展,巩固脱贫成果,致力于打通乡村振兴“快车道”,让好产品插上“金翅膀”,为农户解决融资难、渠道难、销售难等问题,体现行业“国家队”责任担当,为推动马边乡村振兴工作贡献邮政力量!(图片来源:马边彝族自治县委宣传部)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8-01
(记者 毛春燕 李弘)盛夏时节,在内江市隆昌市响石镇桃园村的田间地头,成片的红高粱染红山野,一穗穗高粱压弯了腰,村民们正趁着晴好天气抢收高粱,现场一片忙碌景象。“以前种地收益不高,没多少人愿意种地,村里的土地撂荒严重。今年,郎酒集团免费提供种子,种出来的高粱直接卖给他们。”7月28日,桃园村党总支书记王纯华向记者介绍,今年村里的300多亩撂荒地全部种上了高粱,按照保底收购价3.55元/斤,有40多万元的收入。桃园村是隆昌市响石镇万亩酒用高粱基地的核心区,全村种植高粱1200余亩。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桃园村与隆昌市丰豪农业签订种植合作协议,发展郎酒集团订单农业。放眼整个隆昌市,全市高粱种植面积超过2万亩,预计产量7644吨。下一步,该市将以“大豆+高粱”复合种植再轮作油菜,建设隆昌市粮油现代农业园区,以“公司+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模式,发展订单农业,促农增收。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8-01
(陈绍海 康勇 记者 侯东)清点、打包、发货……7月27日一大早,在广元市旺苍县米仓山茶业集团公司仓库里,负责销售的副总经理樊丽丽正仔细核对发往成都的300公斤夏秋茶。“好喝不贵的夏秋茶在疫情期间受到线上买家的青睐,这说明我们县全面开发利用夏秋茶已初见成效。”樊丽丽说。“以前,我们都只摘春茶,一到5月就基本停止了茶叶采摘,造成了5月份以后茶叶资源的浪费。现在由公司实施夏秋季茶园科学管护,与我们本土企业合作开发夏秋茶产品,并按比例分配夏秋茶收益。”该县五权镇种茶大户何元泽承包了300亩茶园,预计今年夏秋茶收入可达180万元左右 。企业收益向好,离不开旺苍县相关部门的努力。今年,旺苍全面开发利用夏秋茶,该县相关部门走访企业,分片区、分乡镇大力宣传发动茶叶企业,鼓励企业进行夏秋茶生产,指导他们延长产业链。今年,旺苍县夏茶采摘应采尽采将达百吨以上。不仅如此,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杭州市萧山区积极推进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投资8000万元携手旺苍县开发“夏秋茶”,引进浙江开农贸易有限公司,与全县10余家龙头企业分批次合作开发5万亩标准化现代绿色有机茶园,通过高标准管护、机械化采摘、清洁化加工等项目实施,项目投产后将进一步延长茶叶的生产周期,有效提高鲜叶下树率,夏秋茶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实现茶园增产、茶企增效、茶农增收。经初步估算,5万亩标准化现代绿色有机茶园有望实现茶园亩产值达9000元以上,实现出口创汇和外贸自营“零突破”并达4000万美元,销售收入4.5亿元左右。如以此来,增加了茶叶企业的发展信心,也增加了当地茶农的收入。“我今年基本上每天都在茶园务工,一个月2000元到手没有问题。”旺苍县木门镇黄粱村脱贫户吴周兰说。“对于旺苍来说,这正是机会,一方面提高旺苍茶产业利用价值,另一方面也将降低广大茶农的管护成本,促进茶叶收入的增加。”旺苍县委常委、副县长黄灿久说。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8-01
(罗尹 记者 郑志浩)7月24日,内江市东兴区田家镇长江现代农业园区,内江农科院首个水产种业科技园正在建设。选育池里,100万尾白乌鱼鱼苗欢快畅游,未来这里将设立种质资源保存区、苗种繁育区、稻渔综合种养区等功能区。  白乌鱼,又叫白乌鳢,是乌鱼家族中的一个特殊品种。近日,农业农村部官网公布26个经审定通过的水产新品种,诞生在内江的乌鳢“玉龙1号”入选。  乌鳢“玉龙1号”这次通过审定,意味着四川省主持选育的水产新品种实现了零的突破,也将有力促进内江特色水产产业的长足发展。内江市东兴区田家镇,正在建设的内江农科院首个水产种业科技园。 唐广 摄历时近20年白乌鱼遗传特征逐渐稳定  内江是白乌鱼原产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内江农民就在乌龙河里发现了白乌鱼,并捕捞回鱼塘饲养。内江农科院水产研究所所长吴俊介绍,与普通乌鱼相比,白乌鱼通体透白,体型呈长筒状,不仅有颜值优势,肉质口感也很好,鲜嫩爽滑。  2003年开始,吴俊带领团队开始进行白乌鱼的亲本收集、人工繁殖、苗种培育及成鱼养殖等工作。数年时间里,他和团队成员先后在内江市市中区永安镇、东兴区田家镇等地建成水产科研示范基地和繁育基地,为白乌鱼养殖推广搭建科技支撑。  以白乌鱼的“住处”为例,针对白乌鱼易受病毒和细菌侵袭的情况,吴俊团队特别设计了一套生态循环养殖系统。白乌鱼被养殖在繁育大棚内的圆池里,池里废水排到繁育基地外围,在这里,大片的池塘内栽种着伊乐藻、苦草等可以净化水质的水生植物;等到池塘里的水最终达到循环利用的标准,提灌设备再将水注入园池,实现了养殖环境的可控性。  一个水产新品种必须具备较强的遗传稳定性。“白乌鱼2年为一代,前后历经了5代,遗传性状变得相对稳定,才具备申报新品种的资格。”吴俊介绍,2018年,他们繁育出的白乌鱼终于具有了生长速度较快、体表呈白色等稳定的特征,“玉龙1号”由此诞生。  2018年,内江农科院开始白乌鱼新品系的小规模试验性养殖。2020年,内江农科院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等育种单位携手,筹备国家水产新品种申报工作,最终于不久前成功获批,成为四川省主持选育的首个水产新品种。  “水产种业是现代渔业的‘芯片’,是渔业的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吴俊表示,目前内江白乌鱼产业发展以市中区永安镇、朝阳镇、凌家镇为核心区,已经辐射龙门镇、白马镇、全安镇3个镇的18个村。多元品牌开发白乌鱼“游”出复合产业链7月24日,内江市市中区永安镇糖房坳村,村民阴金友正在鱼塘里打捞白乌鱼。正是看到了白乌鱼养殖产业的前景,他于2019年回到了家乡,开始养殖白乌鱼。  “目前我们家庭农场养殖了100余亩白乌鱼,年产量5万余斤。”阴金友说,这里养的白乌鱼主要销往四川、重庆等地,年产值超过300万元,还带动本村5名农民就业,每年人均增收上万元。  目前,内江白乌鱼养殖规模已有1.5万亩,规模性生产企业20余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家,年产值约1.1亿元。  “通过国家水产新品种的审定,让白乌鱼产业有了走向全国的资本和底气。”内江农科院水产研究所副所长樊威介绍,有了“身份证”,白乌鱼可以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养殖,有利于开拓水产类的新市场,以地标类产品的形象走向全国。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内江正谋划进一步做大做强白乌鱼产业。  “做大产品系列,内江现已开发出多肽速溶粉、风味白乌鱼、白乌鱼面条等深加工产品。”樊威说,作为白乌鱼加工技术支撑单位,内江农科院正与成都大学开展合作,不仅要把白乌鱼特色餐饮推上全国消费者餐桌,还将推动一系列白乌鱼加工新产品陆续上市。  白乌鱼产业链的延伸,还需要更多的业态来支撑。吴俊表示,内江农科院将继续探索优化产业布局,选择产业适宜的承载地区,凸显白乌鱼强镇、强村、强农特点,建设一批苗种、产业聚集区,形成产业优势。  特色水产还将与文旅产业相互融合。内江计划把白乌鱼养殖与餐饮、垂钓、乡村旅游有机结合,以白乌鱼展示、博览为主导产业,打造白乌鱼观光旅游产业园区,进一步提升白乌鱼的品种知名度,挖掘产业潜力。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8-01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张闻亚 杨都  “玉米新品种正红507高产示范核心区面积125.7亩,专家组选择上中下三等田块进行挖方实收,最终平均亩产765.2公斤!”7月29日,在中江县辑庆镇文堂村的“四川正红生物—中江科技示范基地”,省农村科技发展中心邀请有关专家进行实收测产验收,验收组组长、省种子站副站长梁南山现场宣布了测产结果。品种抗性好 种起不累人  当天早上不到7点,10多户农民就开始在示范基地里收玉米,这些地也是他们自家的承包地。许明好是其中的一员,他家种了四亩玉米,其中正红507种了3.3亩,“这是我第一年种这个品种,从播种到收获就打了一次药,施了两次肥,其他时候基本不管,预计亩产700多公斤。”许明好告诉记者,他今年70岁了,在外面打工累不动了,已回家种地3年,“种点玉米和蔬菜,轻轻松松。每亩地的成本只有300 多元,现在玉米能卖 1.5元/斤,一亩地能赚 1000 多元。”  当天,根据专家组实收测产,许明好那块田达到717.4公斤/亩。如此轻松地种玉米,得益于正红507优异的抗性。“玉米到收获时,叶子还那么清秀,基本看不到什么病斑。”四川农业大学的玉米育种专家柯永培教授告诉记者,玉米新品种正红507是2021年审定的新品种,是由四川正红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和四川农业大学联合选育。“该品种除了抗病性强,抗倒性也很好。”在上百亩的示范基地里,记者在现场没有发现一株玉米倒伏。高产又耐旱 推广潜力大  一行、两行、三行……在田间,测产验收组的专家们纷纷剥开玉米数起来,“果穗普遍都能达到16—20行,每行 40 粒左右,单穗粒数 650粒左右。”“在高密度下还有这么高的粒数,实属难得!”专家们纷纷表示。  测产结果显示:三块实收田块,最高亩产量达到810.7公斤!“如果不是前期低温多雨影响苗期长势和灌浆期的高温干旱,应该能打破中江县的玉米高产纪录(亩产量830公斤)。”中江县农技站站长杨云飞遗憾地说,“不过今天的平均亩产量已是我省玉米平均亩产量的两倍。”  “前期的低温多雨会影响玉米苗期长势,而后期的高温干旱,则影响灌浆,两者对产量均有影响。能够在双重不利因素下取得这样的高产,也充分证明了正红507优良的丰产性和适应性。”省品种审定委员会杨元明研究员告诉记者,该品种耐旱性强,适应性广,综合性状优良。“同时通过了国审和四川省审定,在西南中高海拔和中低海拔区域均适应,在西南春玉米区域优势明显。而且,正红507株形紧凑,非常适合间套复合种植模式。”他预计,再过2—3年,正红507在四川的推广面积能达到50万亩,在西南地区的推广种植面积能上百万亩。  专家组建议,应加快该品种的推广应用速度,为“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做出积极贡献。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8-01
四川农村日报讯 陈露 记者 罗敏 文/图  走进绵阳市安州区塔水镇幸福村葡萄园。放眼望去,绿油油的藤架上挂满了等待采摘的葡萄,空气中弥漫着葡萄的甜香。7月25日,河南郑州的水果收购商张帅正忙着安排把一筐筐颗粒饱满、剔透芳香的葡萄抬到身后的冷链车上。幸福村巨峰葡萄果粒均匀紧凑,果实饱满。  今年幸福村全村种植300余亩巨峰葡萄,平均每亩产量5000斤。按今年行情3元一斤计算,今年全村葡萄产值就能达450万元。这几日,葡萄每天都要卖出2万多斤,其中60%以上销往省外。  之所以受外地客商青睐还源于好的品质和价格优势。张帅说,幸福村的巨峰葡萄味甜,皮易剥,水分充足,口感好,且价格比起夏黑等品种便宜了不少,拉到郑州的货很好卖。“通过冷链运输,我们早上收购,晚上就运达郑州,第二天一早就卖到批发市场。”  据了解,幸福村种植葡萄已有10多年,随着品质的提升和积淀下来的好口碑,一到葡萄成熟季收购商络绎不绝,不愁销路。有了乡村特色农业,村民就近干起修剪枝桠、梳果、摘果等农活,带动其每日增收百元以上,让老百姓实实在在体会到腰包鼓起来的幸福滋味。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8-01
(冯小珈 李全民)一颗颗饱满圆润、色泽诱人的红梨挂在枝头,果农穿梭于果林间正忙着采摘、分拣,游客们正踮着脚尖体验采摘的乐趣……7月26日,利州区龙潭乡金鼓村秦巴金梨园区种植的利州红梨喜获丰收,到处充满着果农们欢乐的笑声。“我第一次看见红色的梨子,咬一口,又甜又脆,比超市里买的好吃多了。”周末到带着孩子到龙潭乡进行农事体验的周女士说道。“今年入夏以来,雨水光照充足,产出的梨子甘甜多汁,水分饱满充足,预计产量达到9万斤,产值50万元。目前已相继发往成都、重庆等地2万余斤,实现收入17万元。”秦巴金梨园区负责人邓达高兴地说。据了解,秦巴金梨园区总面积800亩,采取“龙头企业+集体经济+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务工人员50人,实现人均年务工收入3万元。在园区带动下,金鼓村共种植梨树1000余亩,其中10亩以上的大户就有20户,红梨已成为该村主导产业之一。 秦巴金梨园区只是利州区龙潭乡种植红梨的一个缩影。“龙潭乡坚持以农业产业为根基,充分利用气候、土壤和近郊区位等优势,以发展集农家乐、采摘、观光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产业为依托,精心打造‘一村一品’,大力推广特色农产品种植,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龙潭乡党委书记李树勋介绍,今年,全乡种植的4600亩红梨,实现产量15万斤、产值120万元。同时,还建成15个特色水果产业园,总面积达3500余亩。下一步,龙潭乡将以“优化品类、提升效益”为原则,按照“连片发展、一村一品”的思路进行产业布局,在前期已种的4600亩红梨基础之上,再规划扩面种植红梨4000余亩,力争到2023年5月优质红梨规模达到万亩以上。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7-28
(朱映江 邹星雨 李全民)盛夏时节,广元市昭化区脆李迎来了成熟期。一颗颗硕大圆润的脆李坠在枝头,色泽鲜艳,让人垂涎欲滴。各地果农们抢抓天气晴好进行采摘销售。采摘、筛选、打包,装车……在昭化区红岩镇长梁村脆李产业园,果农们穿行在果林间,对成熟的脆李进行采收、销售,现场一派繁忙热闹的景象。“今年的李子又大又甜,而且产量高,每天可以摘1000多斤呢!”红岩镇长梁村果农杨菊华边忙着摘李子边说,“和去年相比,我们今年的产量更大了,每天都会有来自各地的经销商过来收购。”据了解,红岩镇栽种有五月脆、青脆李、蜂糖李等脆李品种,并通过“村集体经济+业主+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全镇200余人发展脆李2000余亩,有力地助推乡村产业振兴。广元市昭化区红岩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曹正介绍:“接下来,我们将在脆李园内开展施肥、清理杂草、防治病虫害等工作,同时做好林下养殖、林豆套种等工作,提高果园经济效益,促进果农增收。”近年来,昭化区因地制宜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按照统一销售品牌、统一技术管理、统一物资供应、统一采摘销售等举措,在全区5个镇发展脆李产业超6000亩,今年,预估可实现产量近5000吨,实现产值近4000万元。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7-28
(冉金鹭 记者 侯东)“夏草莓香甜可口,个大汁多,口感太好了!”“没想到来曾家山避暑,还能采摘新鲜草莓,这一趟值了。”7月26日,在广元市朝天区两河口镇老林村草莓种植示范基地内,十多名游客正在采摘成熟的夏草莓。游客采摘夏草莓 (张敏 摄)惬意自得的乡村生活,清凉舒适的天赋秀色。近年来,朝天区成功创建天府旅游名县,获评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绿水青山成为该区文旅产业发展的底气。目前,朝天区正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依托区域优势发展乡村旅游,做精做强产业集群,持续擦亮“天府旅游名县”金字招牌,老林村草莓种植示范基地就是该区特色产业之一。据了解,朝天区曾家山平均海拔1400米,常年平均气温12℃,且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培育出的夏草莓口感馥郁,非常受消费者欢迎。“基地内种植的夏草莓,正好在曾家山避暑旅游的高峰期成熟,不仅填补了夏、秋草莓市场的空缺,也让游客的旅游体验更加多元化。”该基地负责人介绍到。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7-28
(记者 李洋)7月21日,记者从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了解到,2022年,成都认真落实粮食扩面增产各项措施,夏收粮食再获丰收。据统计,今年成都市夏粮播种面积102.1万亩,比上年增长1.8%;单产 265.8公斤/亩,比上年增长0.5% ;总产27.1万吨,比上年增长2.3%。呈现播面、单产、总产“三增”良好态势。分品种看,夏粮主要品种产量一增两减。小麦播种面积达55.1万亩,同比增长6.1%,单产315.1公斤/亩,同比减少0.7%,产量5.4万吨,同比增长5.4%;豆类播种面积25.9万亩,同比减少2.8%,单产148.2公斤/亩,同比持平,产量3.8万吨,同比减少2.8%;马铃薯播种面积21.1万亩,同比减少2.9%,单产287.1公斤/亩,同比增长0.5%,产量6.1万吨,同比减少2.5%。分区域看,粮食扩面增产成效明显。今年环城生态公园加大土地整理,绿道公司小麦种植面积比上年增加1.4万亩。区(市)县粮食播种面积增加较多的还有彭州市(0.9万亩)、大邑县(0.4万亩)、新都区(0.4万亩)。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7-22
(唐堂)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地处三省交界之处,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孕育出富有特色的美食文化,古蔺面就是其中之一,这一传统特色手工挂面在川南地区已经流传上百年。  在古蔺,几乎人人都爱吃面,一日三餐都可以吃面;古蔺有个建国村,被称为“面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制作面条,每天晾晒在大街上的一排排面条成为当地最大的特色。随着古蔺面入选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保护,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点赞古蔺面:“耐煮、润滑,有很强的吸汤能力,是早餐首选”。  然而,古蔺面的名气打响了,外地“吃货”们却难以买到。由于过去古蔺面多以手工小作坊的形式生产,销售方式也很“原始”,大多是在自家门口支个摊卖给古蔺本地人,少量供应到商超的面条销售半径也超不过周边200公里的范围,产业规模难有突破。  2020年,古蔺面迎来了转型的契机,在以拼多多为代表的新电商平台助力之下,古蔺面搭上电商“快车”卖往全国各地。古蔺县全年晴天超过300天,适宜晾晒面条。 吴小川 摄手艺传承人返乡“重操旧业”  胡刚是古蔺面协会秘书长,同时也是古蔺面制作工艺非遗传承人,从小在古蔺“面村”长大的他,家里祖上三辈人都是以做面为生。1998年,高中毕业后的胡刚没有选择继承家业,而是独自前往广东闯荡,“在外打工的时候,最想念的就是家乡的那一碗面。”  2001年,在外闯荡3年的胡刚回到古蔺,开始跟父辈学习做面。“年轻人嘛,都想做点不一样的,哪怕是做面也想比过去有些创新。”胡刚说,尤其是在2010年之后,在外地打工的年轻人回到老家做面的人越来越多,在大城市见过世面之后,大家也都在想,能不能把古蔺面搬到网上去卖。  不过很快大家就发现这条路没有想象中那么好走,“那时候古蔺县共有180多家面条作坊,几乎每户人家就是一个生产面条的家庭小作坊,这种作坊式的生产方式,没有统一的生产标准,产量也低,做电商通不过。”  为了改变这样的局面,胡刚联合10多个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大家一起合伙干。2015年,包括胡刚在内的13家古蔺面作坊联合起来以股份制形式成立金芒面业,成为当地第一家规范化生产古蔺面的工厂。不仅如此,金芒面业在行业内率先建立起了古蔺面的生产标准,推动古蔺面在生产环境、卫生条件、产品质量上全面响应国家标准,产量也得以大幅提升,成为当地产量最大的面厂。在销售渠道的扩张上,金芒面业的网店也很快开业了。  但是事情的进展并非一帆风顺。在网店热热闹闹开业之后,胡刚和股东们却很快发现,自己的店铺流量低,有时候几天都卖不出一个订单。“我们中没有人懂电商。”胡刚说,无奈之下大家把目光重新放回线下,公司股东变身销售人员,到古蔺周边的商超去跑业务,争取让自己的面条进入更多的商超销售。胡刚是古蔺面制作工艺非遗传承人,从小在“面村”长大。 燕伟民 摄拼多多助力销量十倍增长  就在胡刚们为古蔺面的销路摸索的时候,在这座小县城的另一头,王宇的电商业务却做得越来越有声有色。  此前一直从事快递行业的王宇,接触电商很早,也在实践中渐渐摸索出一套自己的电商运营心得。此前,王宇和朋友合伙做快消品的线上代理,一年时间卖了1000多万元,这让他的信心也越来越足。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古蔺面产业遭遇打击,线下销售渠道一度停滞,唯一保持畅通的销售渠道就是线上电商。  “那个时候,我和合伙人都觉得这是古蔺面在线上渠道突破的机会,就主动联系上了古蔺最大的面厂金芒面业,由我们来运营店铺、打通物流渠道,他们负责生产和供货,一起去打开线上市场。”王宇说,双方一拍即合,很快就在拼多多开了一家名叫“明月寄乡思”的店铺,专门销售古蔺面,“一下就打开了局面,订单增长非常快。”  王宇说,当时之所以选择在拼多多开店,一方面是看中了拼多多对中小卖家非常友好,无论是开店门槛还是运营成本都比较低,不会给商家带来很大的资金压力。同时,拼多多本身就是做农产品、土特产起家的电商平台,聚集了全国各地数以亿计的精准用户,再加上疫情原因让消费集中到线上,多个因素助力让他们的店铺很快就打开了局面。  “那段时间,我们在拼多多上的订单真的就是井喷。”胡刚说,金芒面业那段时间加班加点地生产,但都来不及供应来自拼多多的订单,“为了满足大家的需求,我们的产能一直在持续扩大。”胡刚表示,过去金芒面业通过线上渠道,一年最多能卖出去30万元,2020年那一年线上销售额突破了400万元。  近日,古蔺面还登上了拼多多“寻鲜中国好农货”专区,该活动以节令为轴,在全国优选新鲜的当季蔬果食材和品质农货,通过尝鲜直播、专区推介、地标宣传等方式,精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升农产品品牌价值与效益。拼多多店铺运营者王宇与制面厂合作,通过电商平台将古蔺面销往全国。 燕伟民 摄古蔺面扩产能销往全国  搭上新电商“快车”,古蔺面真正走出了古蔺。“现在我们的拼多多订单中,不少来自上海、广东、北京、山东等地,真的是卖到了全国各地。”王宇说,许多身在外地的古蔺老乡网购古蔺面解乡愁,“外地古蔺老乡来买面,总喜欢跟我们的客服多聊几句,问问古蔺现在的情况、最近天气如何,我们也很乐意跟他们交流,有时候一聊居然发现,大家小时候就住在同一条街上。”王宇笑着说。  电商渠道的打开,带来的第一个变化就是收入增加了。“过去我们通过线下商超销售,都是走批发价,利润率在10%左右;现在通过电商渠道销售,可以直接面对终端消费者按零售价销售,利润率提升到了15%-20%。”利润的增加,也让胡刚有了底气去聘用更多的工人,解决更多就业。金芒面业已经聘用21个员工,带动过去的贫困户成功就业脱贫。  “得益于古蔺县政府对于本地电商产业的引导和规范,以及拼多多对于农产品的大力度扶持,预计2022年我们店铺的销量可以突破500万元。”王宇说,而从当地整个电商行业来看,古蔺面产品2022年的线上销售额预计能够突破3000万元,其中来自拼多多平台的订单量预计占比70%左右。  “当然,这还只是刚刚开始,到现在我们还没有在拼多多上真正打造出爆品。”王宇说,现在古蔺面的产业分布仍然比较零散,在古蔺当地有100多家面条厂,如果能把这些分散的力量整合起来,共同扩大产能、打响“古蔺面”品牌,再加上合适的契机,未来还会迎来更大的发展。  与此同时,胡刚作为古蔺面协会秘书长,也在积极推动行业做大做强。“我们目前已经规划了30亩地,正在筹备打造一个古蔺面产业基地,集古蔺的生产、观赏、旅游、文化打造为一体,让游客现场体验感受古蔺面的独特魅力,真正将古蔺的传统文化传播开去。”  酒香也怕巷子深,如今的古蔺面正在走出古蔺、走出四川,搭乘电商“快车”销往全国。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7-22
  (记者 余瑶 梁冰清)7月2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2年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市场与信息化司副司长刘涵,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刘莉华,畜牧兽医局副局长陈光华出席发布会并答记者问。  曾衍德介绍,今年以来,农业农村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高效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夏粮小麦实现增产,“菜篮子”产品供应充足,农村就业增收渠道不断拓宽,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稳中向好,为稳物价保民生、稳定经济大盘提供了坚实支撑。  “米袋子”“菜篮子”供应充足  夏粮小麦增产丰收是上半年三农乃至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亮点。曾衍德介绍,夏粮生产经受了去年罕见秋汛、新冠肺炎疫情散发、农资价格上涨等多重考验,在去年高基数上再夺丰收。夏粮产量2948亿斤、增加28.7亿斤,其中,小麦产量2715亿斤、增加25.7亿斤。同时,大豆油料扩种成效明显,夏收油菜籽面积超过1亿亩,单产创历史新高,产量是6年来增加最多的一年。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落实1500多万亩,预计大豆面积增加较多。  夏粮丰收、端牢“中国饭碗”,得益于进一步夯实了种子耕地农机基础。开展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首次审定一批绿色、专用和耐盐碱小麦品种;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推进,上半年建成和开工在建高标准农田7377万亩,占全年1亿亩任务量的74%;加快推进农机装备补短板,启动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推进机收减损,小麦机收损失率控制在2%以内。  “米袋子”愈发充实,“菜篮子”也越来越丰富。整体来看,生猪产能回归合理区间,肉类和水产品全面增产,蔬菜和水果市场供应充足。同时,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定向好,例行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7.5%以上,老百姓吃得安全、吃得放心。  作为“菜篮子”中的重要品种,肉蛋奶供给充足。陈光华介绍,上半年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生猪产能高位回调,牛羊存栏处于近年高位,家禽生产稳定增长,畜禽产品供应总体充足。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上半年猪牛羊禽肉产量4519万吨、同比增长5.3%,禽肉产量下降0.8%,牛奶产量增加8.4%,禽蛋产量增长3.5%。  大暑近、农事忙,当前各地正有序推进夏种夏管。“在中央政策支持和各地工作的推动下,从目前情况看,今年粮食生产形势总体还是不错的。”刘莉华介绍,夏粮已经丰收到手,早稻收获过六成、产量有望保持稳定,秋粮面积有望超过13亿亩、长势总体正常。  距今年秋粮收获还有两个多月,7月至9月既是秋粮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旱涝、台风等灾害多发重发的时期,还是病虫危害最严重的时候。刘莉华说,农业农村部将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一环不松、一招不落,全力抓好秋粮面积落实、田间管理、防灾减灾,确保全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重要农产品价格平稳  农业农村部在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的同时,持续加强农产品市场跟踪分析。刘涵说,上半年,我国“米袋子”“菜篮子”重点品种供应充足,价格总体波动幅度不大。据农业农村部监测,1-6月,“农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为127.96,同比高2.49个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上半年食品价格同比下降0.4%,影响CPI(消费者物价指数)下降约0.08个百分点。而分品种来看,三大主粮价格稳中有涨,大豆和食用植物油价格走势偏强,猪肉价格触底回升,“菜篮子”产品季节性波动。  猪价一头连着养殖户,一头连着消费者,格外受关注。今年6月下旬开始,猪价经历了一波上涨,近期有所回落。“总的看,这轮猪价上涨主要是恢复性、季节性上涨,叠加一些特殊因素的作用,但生产是充足的,后期猪价不具备持续大幅上涨的动力。”陈光华表示,目前,生猪产能处于正常合理水平,预计下半年生猪出栏量与去年同期相当。  刘涵认为,尽管面临诸多的内外部风险挑战,但我国农产品有望继续保持量足价稳的态势。从生产来看,夏粮再获丰收,秋粮面积稳中有增、长势良好,大豆油料扩种任务落地,能繁母猪存栏处于合理区间,肉蛋奶产能稳定,蔬菜在田面积和产量均有所增加,稳产保供的基础牢固。从库存来看,稻谷、小麦全社会库存处于历史较高水平,能够满足一年以上的口粮消费需求,玉米库存也有所增加。从进口看,1-6月累计进口粮食7978万吨,同比小幅下降,随着国际粮价下跌,预计粮食进口将稳中有增。从消费来看,食用植物油、食糖、畜产品、水产品等重要农产品消费将有所恢复,但总体保持平稳,对价格拉动有限。  农民就业增收形势向好  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是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任务。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散发、国内经济下行等多重因素影响,城市部分行业用工需求下降,一些农民工返乡就业。  曾衍德介绍,农业农村部主要通过发展产业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重点引导各地立足县域和特色优势资源,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等平台抓手,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一业一群、一县一园、一镇一特、一村一品的格局,让农民能够就地就近就业。  在这一政策指引下,上半年,乡村富民产业稳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乡村休闲旅游业恢复向好,农产品电子商务较快发展;建设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4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00个农业产业强镇,农村就业增收渠道不断拓宽。截至6月底,返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达到90.7%,同比提高两个百分点。在产业带动、就业创业拉动下,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87元,实际增长4.2%。  促进脱贫人口增收,关系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曾衍德介绍,上半年脱贫地区特色产业稳步发展,832个脱贫县每个县已初步培育两三个优势突出、带动能力强的主导产业,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提高到50%以上。就业帮扶超额完成,截至6月末,脱贫劳动力务工规模3223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6.7%。预计上半年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仍将继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农业农村部重点将从四个方面促进返乡农民工就业。一是发展富民产业稳岗。一方面,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通过促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业提档升级;发展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打造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业全产业链,把就业机会尽可能留在农村、留给农民。另一方面,发展新产业新业态。立足乡村资源,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发掘乡村多元价值,促进乡村休闲旅游和直播带货、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是支持农村创业增岗。深入实施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培育行动,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建设一批返乡入乡创业园、农村创业孵化实训基地,推进创业服务“一站式”办理,以创业带动就业。  三是加快项目建设拓岗。组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重大水利设施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项目,按照“应用尽用、能用尽用”的原则,吸纳更多返乡农民工参与建设,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四是壮大县域经济扩岗。县域是农民就地就近就业的蓄水池,目前有55%左右的农民工在县域内就业。要在县域大力发展家政服务、物流配送、养老托育等,引导具备条件的中心镇发展小微企业集聚区,培育形成带动力强、就业容量大的产业,为返乡农民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2-07-21
新华社北京7月20日电(记者 胡璐 于文静)猪肉供应和价格一头连着养殖户,一头连着消费者。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负责人陈光华20日说,下半年生猪供应有保障,后期猪价不具备持续大幅上涨的动力。陈光华是在2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作出上述表示的。他表示,上半年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畜禽产品供应总体充足。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上半年猪肉产量增长8.2%。根据对全国500个县集贸市场和采集点的监测,6月份猪肉价格每公斤26.55元,同比下降1.7%。他说,从6月下旬开始,猪价经历了一波上涨,近期已经有所回落。从过去的价格走势看,多数年份猪价都是从7月份开始季节性上涨。从养殖成本来看,玉米、豆粕等价格持续上涨,这对猪价上涨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总的看,这轮猪价上涨主要是恢复性、季节性上涨,叠加一些特殊因素的作用,但生产是充足的,后期猪价不具备持续大幅上涨的动力。”陈光华说。他解释说,目前生猪产能处于正常合理水平,预计下半年生猪出栏量与去年同期相当。从能繁母猪的数量看,今年以来,存栏量一直处于产能调控的绿色合理区域,目前已连续两个月回升。从新生仔猪数量看,上半年数量与去年同期相当,预示下半年生猪上市量不会比去年少。从中大猪数量来看,6月份规模猪场5月龄以上的中大猪存栏量同比增长8%,7、8月份生猪供应和猪肉产量将稳定增加。上述数据都表明,下半年生猪供应有保障。
新华社 | 分享: 2022-07-21
新华社北京7月20日电(记者 于文静 胡璐)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20日表示,今年早稻及秋粮丰收基础较好,预计早稻面积稳中有增,目前收获过六成、丰收在望,秋粮面积超过13亿亩,长势总体正常。  曾衍德是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作上述表示的。  他介绍说,我国夏粮生产经受了去年罕见秋汛、新冠肺炎疫情散发、农资价格上涨等多重考验,在去年高基数上再夺丰收。其中,小麦产量2715亿斤、增加25.7亿斤,优质专用品种占比38.5%、提高1.2个百分点。目前,早稻及秋粮丰收基础较好,大豆油料扩种成效明显。我国落实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1500多万亩,预计大豆面积增加较多。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负责人刘莉华表示,7月至9月既是秋粮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旱涝、台风等灾害多发重发时期,还是病虫危害严重的时候,夺取秋粮丰收要过多个关口。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全力抓好秋粮生产,确保全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据了解,农业农村部将重点抓好面积落实、田间管理和防灾减灾。确保晚稻和晚秋作物应种尽种,种在适播期,特别是指导“两季不足、一季有余”的地区努力发展再生稻。分作物、分区域制定完善秋粮田间管理技术意见,继续组织农业农村部包省包片工作组和科技小分队深入生产一线,指导农民搞好秋粮肥水管理,落实关键措施。做好洪涝、夏伏旱、高温热害、台风、早霜、寒露风等灾害的防范,实现“龙口夺粮”;加强草地贪夜蛾“三区四带”的布防、水稻“两迁”害虫等重大病虫害的防治,实现“虫口夺粮”。
新华社 | 分享: 2022-07-21
新华社北京7月20日电(记者 于文静 胡璐 欧立坤)大暑近、农事忙。大暑节气即将到来,各地正有序推进夏种夏管,全力夺取全年粮食和农业丰收。上半年我国“米袋子”“菜篮子”产品供给情况怎样,价格走势如何?如何保障农民增收势头?在国务院新闻办 20 日举行的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回答了公众关心的热点话题。  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介绍说,今年以来,农业农村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高效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向好。新闻发布会现场  “米袋子”产品方面,夏粮小麦实现增产,全年粮食丰收有基础。上半年,我国以超常超强的力度,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夏粮生产经受了去年罕见秋汛、新冠肺炎疫情散发、农资价格上涨等多重考验,在去年高基数上再夺丰收。夏粮产量2948亿斤、增加28.7亿斤。早稻及秋粮丰收基础较好。  “菜篮子”产品供应充足,市场运行总体平稳。上半年猪牛羊禽肉产量同比增长5.3%,牛奶产量增长8.4%,国内水产品产量小幅增长,蔬菜和水果市场供应充足。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7.5%以上,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数量累计达到6.2万个。  农产品价格是老百姓关心的话题。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负责人刘涵介绍说,从监测调度来看,上半年我国“米袋子”“菜篮子”重点品种供应充足,价格总体波动幅度不大,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保持物价基本稳定提供了重要支撑。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今年上半年食品价格同比下降0.4%,影响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下降约 0.08个百分点。  刘涵表示,我国农产品有望继续保持量足价稳的态势。从生产来看,夏粮再获丰收,秋粮面积稳中有增、长势良好,大豆油料扩种任务落地,能繁母猪存栏处于合理区间,肉蛋奶产能稳定,蔬菜在田面积和产量均有所增加;从库存来看,稻谷、小麦全社会库存处于历史较高水平,玉米库存也有所增加;从进口看,1月至6月累计进口粮食7978万吨,同比小幅下降,随着国际粮价下跌,预计粮食进口将稳中有增;从消费来看,食用植物油、食糖、畜产品、水产品等消费将有所恢复,但总体保持平稳,对价格拉动有限。  既要丰收,也要增收。曾衍德介绍说,上半年乡村富民产业稳定发展,农村就业增收渠道不断拓宽。截至6月末,返乡农民工就业率90.7%,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在产业带动、就业创业拉动下,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87元,实际增长4.2%。  他表示,农业农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为稳物价保民生、稳定经济大盘提供坚实支撑。但应看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还面临灾害威胁加大、农民就业增收压力增大、农业农村投资增速放缓等诸多挑战。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全力以赴夺取粮食丰收,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持续发力推进乡村振兴。
新华社 | 分享: 2022-07-21
(李玉琳 曹雪) 又到了吃桃的好时节,各个地区不同品种的桃子应季成熟,桃园里一派丰收景象。在泸州市古蔺县双沙镇东山村,850余亩晚熟“秋燕香桃”进入采摘期,甜蜜的香桃不仅鼓了果农的钱袋子,也甜了果农的心。果农采摘香桃“今年的香桃由于雨水、阳光比较充足,品质比较好,糖分比较高,深受新老客户的欢迎。”走进东山村香桃种植基地,桃香四溢,沁人心脾,稠密的绿叶下,一颗颗红彤彤的“秋燕香桃”缀满树梢,硕大而饱满的果实令人垂涎三尺。种植户周元卫一家人忙碌的身影穿梭在桃林间,采摘成熟的桃子,忙得不亦乐乎。周元卫2018年回乡发展香桃产业,几年的种植技术钻研使他从一个“门外汉”变为了“土专家”,种植出来的香桃一年比一年好。周元卫说,与一般的桃子相比,“秋燕香桃”要晚熟1个月左右,长达5个月的生长期让桃子的个头更大,甜味更足。今年自家种植了12亩桃子,每亩产量大概在2000斤左右,按照市场价能卖近8万元。“在东山村,像周元卫这样吃上香桃“产业饭”的农户还有100余户,甜蜜的“秋燕香桃”让果农们日子更有盼头。”双沙镇东山村第一书记王明杰告诉记者,今年村里对秋燕香桃进行了更加精细的管理,一是组织种桃户外出考察学习,同时邀请农技专家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二是加强统一管护,为种桃户统一购买果蔬套袋和盒子包装,提升果子品质,打响秋燕香桃品牌;三是拓宽销售渠道,积极对接各企事业单位、农超、电商、物流等企业,解决销路难题,切实提升种桃户收入水平。据悉,近年来,古蔺县双沙镇东山村围绕“旅游观赏+休闲采摘”的发展思路,逐步扩大香桃种植规模,优化果园经营管理,拓宽销售渠道,打响香桃品牌,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眼下,东山村发展“秋燕香桃”850余亩,预计产量17万斤,按照3元每斤的批发价格算,今年的香桃产值可达51万元。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7-20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