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记者 陈泳 受访单位供图)连日高温,对菜篮子供应是个不小的考验,昨日,记者走访了成都市城市“菜篮子”——成都农产品批发中心市场发现,市场交易有序,供应充足。据悉,结合高温天城市供应需求,市场积极号召商户加大货源组织力度,积极对接各个物流运输资源,进一步拓展场内生鲜产品来货量,切实保障城市生鲜农产品供应充足。目前市场内蔬菜日均可供应量约3500吨,肉类日均供应量500吨,水产海鲜日均可供应量约1000吨。成都农产品批发中心市场货品充足昨日8点,记者来到位于双流白家的成都农产品批发中心市场,只见市场周边的主干道上车水马龙,满载着鲜活农产品的货车有序入场,再由一辆辆小货车将各类产品运到城市的每个角落。“你再早些来更热闹。”在蔬菜交易区,商家林光全告诉记者,由于新鲜蔬菜的特性,每日凌晨5点左右是蔬菜批发最集中的时段,加上这几日天气炎热,大家纷纷将交易时间提前,“这样才能保证市民一早去农贸市场买到的都是新鲜蔬菜。”他说。新鲜的番茄、还沾着露水的丝瓜、头天傍晚刚采摘的各种叶菜、鲜食玉米……记者在市场逛了一圈,发现各类蔬菜种类齐全,而且价格相对稳定,波动不大。“这批甜糯玉米是从楚雄运过来的,价格比我们本地产的还要低。”商家刘文告诉记者,近段时间的高温主要在成渝地区,虽然本地蔬菜产量略有下降,但现在市场跟周边许多地方建立了直供渠道,对整体市场基本没有影响。“现在本来也是夏季茄瓜类、叶菜类大量上市的时期,供应很丰富,市民不用担心。”“面对这段时间的高温,我们与相关部门多方协调,同时引导商家积极应对,首先保障了冻库的用电以及经营基本用电,同时多方为商家疏通渠道,保障蔬菜的平稳供应。”据市场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承担了成都市区80%生鲜农产品的“城市菜篮子”,市场近年来还在不断加大建设农产品保供基地以及直采直供的力度,同时全面加强对商品价格的跟踪监测和分析研判,落实“日监测、日分析、日研判”动态监测和预警机制,进一步畅通从批发环节到零售终端的信息化渠道,保障农产品量足价稳。
成都日报 | 分享: 2022-08-22
(李全民 唐福升  樊陈 何浩东)在广元市旺苍县三江镇厚坝村中福葡萄种植园里,一串串葡萄早已挂满枝头,长势喜人。果农彭中福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2017年前,彭中福回乡创业,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建设起中福葡萄种植园。如今,他靠着种植葡萄摇身一变成为村里的致富能手,不仅带动了周边村民共同发展,还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游玩采摘。据了解,旺苍县三江镇因地制宜种植了草莓、葡萄、脆红李等多个特色水果品种,发展成立了农业专业合作社20个,家庭农场51个,通过产业助力,让当地老百姓走上了增收致富路。旺苍县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该县将扛牢政治责任,大力发展绿色优质农产品,加快推进农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全面开展农业种质资源普查保护,进一步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不断提升畜禽粪污、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推动农业高质高效和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为全县农业产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8-19
 (陈梦颖 吴敏 记者  常坚)当前正值水稻成熟季节,眉山市青神县各地绷紧弦、加油干,确保夏粮归仓。一望无垠的金色稻田里,收割机来回驰骋,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层层水稻被卷入机械中,一粒粒谷子被收入“囊”中……“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今年,连续晴好天气使水稻的成熟期比往年提前了一周左右,从8月初开始,青神便陆续进入了水稻收割期,青衣大地上奏响了一曲曲丰收的“乐章”。8月17日上午,趁着天气晴好,该县青竹街道程家嘴村的业主干平华正在抢收水稻。不到一会儿,几十口袋谷子已整齐摆放在他面前,每袋谷子重50公斤左右。干平华告诉记者,他在青竹街道总共流转了220亩土地,通过“水稻+川芎”的模式种植,这片土地实现了最大的产能,今年预计可收获水稻24万斤。收割现场在程家嘴村,大多数村民的土地都流转给了业主。每到丰收季节,大家便来田里务工。“我们把土地流转出去,可以拿租金、工资加分红,这样挺好的。种植户开展机械化作业,提供了土地利用率,这是双赢。”忙着盛装谷子的村民宋巧荣说道。为了抢抓农时,确保颗粒归仓,种植户们纷纷开展水稻机械化收割。“机械化收割不仅提高了效率,还节约了成本,机收每亩只需100元左右,一台机器半天就能收20多亩。”干平华看着田里来回运作的收割机,露出满意的笑容。据悉,近年来,青神县加快高标准农田地建设,落实各项粮食补贴政策,深入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组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良种推广、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等科技增粮措施,优化品种结构,推广良种良法,提高品质,增加总量,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8-19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 中国饲料工业协会据样本企业数据测算,2022年7月,全国工业饲料产量2458万吨,环比增长5.4%,同比下降6.8%。分品种来看,猪饲料产量983万吨,环比增长4%,同比下降11.1%。蛋禽饲料产量246万吨,环比下降1.1%,同比下降8.7%。肉禽饲料产量743万吨,环比增长6%,同比下降9%。水产饲料产量344万吨,环比增长16.6%,同比增长11.8%。反刍动物饲料产量116万吨,环比下降0.3%,同比增长4.5%。  2022年1-7月,全国工业饲料总产量16111万吨,同比下降4.7%。其中,猪、蛋禽、肉禽饲料产量分别为7014万吨、1792万吨、4857万吨,同比分别下降7.4%、4.7%、7.1%。水产、反刍动物饲料产量分别为1434万吨、841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8.7%、3.1%。  从饲料产品价格情况来看,2022年7月,主要配合饲料、浓缩饲料产品出厂价格环比以降为主,添加剂预混合饲料产品出厂价格环比以增为主。主要原料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仍处高位,推动配合饲料、浓缩饲料产品出厂价格同比继续增长。  从玉米和豆粕饲用消费情况来看,2022年7月,饲料企业生产的配合饲料中玉米用量占比为30.3%,同比增长7.4个百分点;配合饲料和浓缩饲料中豆粕用量占比15.6%,同比增长1.6个百分点。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2-08-18
(陈星宇 杨松林 记者 庞玉宇 文/图)“感谢大家来帮我家摘桂圆,趁着早上这阵凉快,摘完桂圆我们就拿到场镇上去卖。”近日,在泸州龙马潭区胡市镇三教村的桂圆林里,村民刘汉飞正在邻居的帮助下,采摘自家的早熟桂圆,准备打包送往市场售卖。“今年的雨水少,桂圆有所减产,但口感非常好,今天采摘的早熟桂圆要比往年更甜。”刘汉飞笑着告诉记者,早熟桂圆卖价更高,虽然天气炎热,但他们采摘干劲十足。摘桂圆泸州桂圆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以肉厚鲜嫩、色泽晶莹、果汁香甜、风味隽美、富含多种维生素享有盛誉,而较其他品种提前成熟半个月以上的泸州早桂圆,更是因其产量少、上市早成为水果届的宠儿,备受消费者的追捧。“这两天的桂圆,批发价在5元,零售价在7元,大量上市后,桂圆价格就只有3元左右,整体来说,早熟桂圆占了全村桂圆总产量的10%左右,收益却占桂圆总产值的30%-40%。”胡市镇三教村监委会主任王佐说。“下一步,我们计划把品质较差的桂圆树进行高换,引进新品种,提升桂圆的产量,从而提升村民的收益。”胡市镇三教村党总支副书记曾天容介绍。据了解,龙马潭区桂圆种植面积共有4万亩,平均年产桂圆6000吨,产值约4000万元。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8-18
(记者 燕巧)红心猕猴桃还未下树,便成了各地经销商热衷的“抢手货”。8月12日,广元市苍溪县举行红心猕猴桃采摘季订货会,现场16家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作为代表,签订苍溪红心猕猴桃订购协议。全县目前已有一半以上的红心猕猴桃被订购。  苍溪县是全国最大的红心猕猴桃生产基地,也是“全国生态农业建设先进县”。2013年,“苍溪红心猕猴桃”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签订苍溪红心猕猴桃订购协议(徐竞瑜 摄)  如何监管好苍溪红心猕猴桃质量、保护好“苍溪红心猕猴桃”品牌?订货会上,苍溪县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猕猴桃协会等发布相关举措。  “在猕猴桃采摘、销售季节,将苍溪红心猕猴桃纳入全县食品安全和食用农产品日常监管重点,督促各类市场主体切实履行品牌保护主体责任,建立苍溪红心猕猴桃入市登记、质量查验、购销台账、产品检测、信息公示、不合格产品退市等制度,严格明码标价、产地标注、质量等级区分,严禁以次充好、以假充真、虚假宣传。”苍溪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苍溪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县推行“合格证+二维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推行县、乡、村、经营主体四级网格化建设,配备乡镇监管员95人、村级协管员464人,建设了50个猕猴桃产业重点村村级农产品检测室,在13个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农残快速检测室。  订货会上,苍溪县还发布猕猴桃优质优价自律公约,对“苍溪红心猕猴桃”品牌、采收、地理标志使用等作了规定,重点强调不早采、不早售。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8-18
(杨鹏 记者 常坚)“这个新品种,去年我试种了100多窝,获得了成功。今年,我听取了专家的建议,采取适时播种、合理密植的办法,丰收在望。”这段时间,丹棱县顺龙乡幸福村村民陈瑞亮望着田里金灿灿的稻穗满心欢喜,在眉山市丹棱县农业农村局农技人员的指导下,他利用家里两块闲置梯形田,从云南引种了优质粳稻新品种——云粳37号,经过去年的试种和今年的示范种植,再过几天即将迎来丰收。农技人员对新品种的经济性状进行实地考察“新品种的引进一定要本着先试验、再示范、后推广的原则积极稳妥进行,在别的地方表现好,引回来之后不一定就好,因为受当地的温度、光照、土壤及农民的生产管理水平的影响,一定要从中筛选出适合本地栽培的品种才算是成功的。”这几天虽然都是高温天气,但该县农业农村局84岁的退休人员陈学奇仍然坚持和局里的一群年轻志愿者以及农技人员一起来到幸福村,共同见证优质粳稻新品种的科学测产。“作为一名老农技人,虽然退休很多年了,我仍然十分关注丹棱的粮食种植,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以及对农业农村工作的热情没有变。”陈学奇说。测行窝距、算亩窝数、查上林穗、数结实数……当天上午,陈学奇和几名农技人员一起下到陈瑞亮的稻田里,对云粳37号的经济性状进行了实地考察和测产。经过科学测算,云粳37号亩产量可以达到421公斤,作为示范种植,引种获得成功。新品种优质粳稻云粳37号“今年,陈瑞亮种植的秧苗密度还不算最优化,通过改良提升之后,亩产达到500公斤以上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丹棱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刘敬宗介绍说,云粳37号是他牵头引进并参与技术指导的新尝试,前期分别在不同海拔的坝、丘、山区种植,结果表明,在丹棱境内以高海拔地区种植的效果较好。“农业新品种给农民带来的经济效益有目共睹,爱媛、春见、不知火等特色水果火遍全国,尝到甜头后的丹棱农民对新品种的渴求与日俱增,这个时候我们就要贡献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和力量,帮助他们增产增收。”刘敬宗说,之所以选择在幸福村试验示范,相对全县来说,这里的海拔高,生态环境好,同时土壤富含硒元素。“云粳37号最大的优点是生育期短,很适合我们这儿种植。今年我只种了几分田,早就被朋友订购完了,明年我要扩大种植规模。”陈瑞亮表示。据了解,云粳37号是粳型常规水稻,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选育。今年在海拔1000米左右的幸福村示范种植成功,为丹棱高海拔地区扩大优质水稻种植提供了科学依据。“下一步,我们将通过进一步的科学考察后,再稳步扩大种植面积。”丹棱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云粳37号引种试种成功的背后,是丹棱县在筑牢县域粮食安全上的全面发力。近年来,丹棱县通过腾退低效经果园改种粮食、提高复种指数、全面推广粮经套种模式、发展鱼塘浮板增种等措施,深入开展粮油稳面扩面三年行动。截至目前,全县已完成复耕复种2415亩,完成幼果林玉米、大豆套(间)种2.6万亩。“丹棱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坚定不移推进粮食稳面扩面三年行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农业高质高效发展。”丹棱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对做好全县粮食安全工作充满了信心。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8-17
(记者 李倩薇)山高云低,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美兴镇下马厂村麻足寨的山顶,村民唐裕龙正给养殖场的牦牛喂饲草、铲牛粪。阿坝州远龙养殖有限公司的这个养殖场养了400多头牦牛,产生的牛粪被收集起来,再运到旁边的一个大棚。在大棚里,牛粪底下生活着密密麻麻的蚯蚓。与牛粪大棚扑鼻的异味相比,记者在蚯蚓大棚里却闻不到异味。阿坝州远龙养殖有限公司的养牛场。(受访对象供图)“牛粪可以养蚯蚓,而蚯蚓消化牛粪后剩下的残渣和排泄物又成为有机肥,有机肥可以用来种蔬果。”阿坝州远龙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光波说,该养殖场每年约产生1000吨牛粪,共养殖6亩蚯蚓,大部分牛粪被改造成有机肥。马光波介绍,牛粪、蚯蚓、有机肥之间形成的种养循环立体农业模式,不仅大大减少了高原环境污染,还能变废为宝、产生效益。此前,这块属于下马厂村集体的场地闲置了6年。现在,村集体每年有7万元租金收入,养殖场还吸纳20多名村民务工。同时,公司将牛粪养蚯蚓的技术传授给当地村民,与村民签订有机肥、蚯蚓收购合同,村民每亩年均有2万余元的收入。“现在每个月有5000多元的务工收入。”唐裕龙告诉记者,自己还在学习养殖技术,下一步准备在家里用牛粪养蚯蚓,增加收入。按照四川省内对口帮扶政策,成都市新津区对口帮扶小金县。阿坝州远龙养殖有限公司就是由新津区引进1800万元社会资本与小金县国有资产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合资成立的。“下一步,这种种养循环模式将在小金县进一步推广,盘活更多闲置农场,带动更多村民增收。”新津区对口支援工作队领队周振林说。在海拔3100米的美兴镇大坝村饲草种植基地,种植着150亩饲草。在小金县,像这样的基地还有不少,全县饲草种植面积达4000多亩,年均产出约2400吨干草。小金县畜牧中心主任潘朝勇说,小金县地处川西北高原,山多地少,牦牛养殖产业是高半山上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但冬春季草场资源缺乏。为解决这一难题,小金县和新津区对口支援工作队在全县盘活高半山撂荒土地资源,今年增加饲草种植面积近3000亩,同时,加大饲草加工点建设和移动式小型加工机械配备。饲草是前端,养殖和销售是中后端。今年5月,在相关部门的推动下,小金县70多个养牛大户联合成立“牦牛健康养殖协会”,成立疫病防治、养殖、选牛3个技术组,带动全县牦牛产业发展。目前,小金县牦牛存栏量10万余头,已建成牦牛标准化养殖场及合作社76个,牦牛适度规模养殖覆盖农户460余户,每年户均增收1.2万元。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8-17
扩改面积从哪儿来?  截至2021年底,全省油茶种植面积58万亩,油茶籽产量2.8万吨,茶油产量3800余吨,产值7.2亿元。  到2025年,四川要新增油茶林72万亩以上,改造低产低效油茶林11万亩以上。提质增效从何发力?  支持建设10个油茶保障性苗圃,进一步加强全省油茶种苗生产供应和质量管理,通过强有力的措施提高良种壮苗的产能。  鼓励油茶产区招引孵化精深加工企业,支持油茶加工企业申报省级以上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就近布设初加工点,建设配套设施。  拟培育形成“一核多点”发展格局,“一核”,即川南油茶产业核心发展区,“多点”,即油茶产业集中发展区。  (记者 王代强)“抱歉,接不了。”8月3日,四川乌蒙山雨阳油茶科技公司董事长龙梅拒绝了一批山茶油加工订单,原因是缺少原料油茶籽。原料供不应求,是当前四川不少油茶加工企业面临的难题。“按照国家有关部门要求,到2025年四川要新增油茶林72万亩以上,改造低产低效油茶林11万亩以上。”省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说,四川油茶产业发展的关键是提质扩面。泸州市叙永县叙永镇金桂村,农户将采摘的油茶果实翻铲晾晒。 李欣 摄(视觉四川资料图片)家底种植面积58万亩,扩种意愿强烈  8月上旬,自贡市荣县油茶现代林业园区,漫山遍野的油茶树硕果压枝。“再过两个月就能采果子了。”荣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教授级高工侯学勇说。  油茶被誉为“东方橄榄油”,其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90%以上,远高于菜油和花生油,长期食用有助于防治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等。油茶树一次种植、多年受益,稳定收获期可达80年。  荣县是四川“油茶之乡”,把油茶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重点打造,面积已达17万亩,约占全省的30%。去年全县油茶产值4.2亿元,约占全省的58%。  不只是荣县,全省有油茶分布或拟发展的县已达68个,核心区域在川南。“最近几年发展很快。”省林科院油茶专家殷国兰说,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四川大面积种植油茶,1976年种植面积为6万余亩。此后因价格走低,导致大量弃种,油茶林自生自灭。近年来林业产业越发受到重视,食用油观念更新,油茶产业发展逐渐步入快车道。截至2021年底,全省油茶种植面积58万亩,油茶籽产量2.8万吨,茶油产量3800余吨,产值7.2亿元。  “从全国看,四川算不上油茶大省,但种植积极性和扩种意愿越来越强烈,产业势头良好。”省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说。侯学勇查看油茶新种培育情况。记者 王代强 摄育种合格苗缺口大,亟须建设保障性苗圃  8月9日,位于宜宾市翠屏区李庄镇中和村的国家油茶良种基地里,油茶种苗长势良好。“基地建于2009年,是第三批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基地技术负责人廖玉春说,经过十来年的发展,基地现有翠屏分圃和江安分圃,总面积2562亩,其中采穗圃有1253亩。  “翠屏分圃有翠屏15号和翠屏16号,是通过省上审定的油茶良种。基地繁育能力每年可达100多万株。”翠屏区国有林场场长童关云说。  “我们配置的轻基质营养土,由泥炭土、蛭石、肥料和我们筛选出来的沙土配制而成。”廖玉春抓起一把泥土说,这种营养土能将苗木成活率提升至90%以上。  良种壮苗是基础,苗木供应如何保障?省林草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省有油茶良种9个;采穗圃5个,年产能2100余万芽;苗圃5个,共370亩,年苗木产能460万株。  四川今明两年还将有部分品种通过良种审(认)定和引种备案,到时即可在川南、川东、川西、川北的部分区域推广。现有部分采穗圃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管理、果穗兼用,四川将进一步强化管理,采取疏花疏果、修枝整形等集约经营措施提升年产能,届时可达3000万芽以上。  “油茶育苗从穗条嫁接、培育大苗到两年生合格苗出圃,预计出圃率约50%。”省林草局相关负责人坦言,四川油茶苗最大年出圃合格苗需达2000万株,加上品改对穗条的需求,年需穗条要在4000万芽以上。“至2025年,要完成国家下达四川油茶产业发展的任务,需要油茶合格苗共计约4500万株,以现有生产能力,缺口非常大。”上述省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按照国家要求,油茶造林必须100%使用良种,且以2年生以上嫁接容器苗为主,实行“定点采穗、定点育苗、定单生产、定向供应”,确保“品种清楚、种源清楚、销售去向清楚”。为此,四川迫切需要建设一批油茶保障性苗圃和定点采穗圃,提高生产能力,保障油茶良种种苗供给。  今年财政已下拨资金1500万元,支持建设10个油茶保障性苗圃,下一步计划确定公布一批定点采穗圃,出台相关文件措施,进一步加强全省油茶种苗生产供应和质量管理,通过强有力的措施提高良种壮苗的产能,全力保障油茶产业发展任务的完成。扩面发展套种,加大低产林地改造  顶着烈日,雅安市雨城区碧峰峡镇八家村4组村民彭怀军来到自家茶园里查看生长情况。茶园内套种的油茶树上,挂满了鸽子蛋大小的油茶果。彭怀军的茶园套种了两亩油茶,2016年开始挂果,去年产出约800公斤油茶鲜果,按4元一公斤计算,增收3200元。  雨城区林业局工作人员说,油茶和茶叶套种能充分利用光能和土地资源。油茶抗污染能力强,还可增强绿茶抗病虫害能力,“平时管理茶叶的时候顺便打整一下就行了,不影响茶叶产量。”  油茶扩面,扩在哪里?荣县谋定到2025年新增8.8万亩、改造3万亩,向良法、良壤要面积。侯学勇说,全县有5万到8万亩茶叶基地可套种油茶,还将在现有宜林地栽种油茶。此外,还有超过20万亩马尾松林,可将低产低效林地换种油茶。  四川支持年度营造林计划优先安排新造油茶林任务,在森林资源“一张图”以外的荒山、荒坡、园地、矿山修复地新造油茶林的,按照新增林地认定上图后,可以申请使用同等面积的林地定额指标。  拓面积,也要提质量。在荣县油茶现代林业园区,不少树上挂着害虫诱捕灯,还有京东农场等物联网设施。  从2012年开始,荣县将园区7000多亩宜林地和马尾松低产林改造栽植油茶优良品种,良种油茶丰产时,亩均产鲜果在1000公斤左右,病虫害发生率降到了3%以下。  从2015年开始,荣县对园区3000多亩低产低效油茶树进行改造。一是砍掉上层乔木、中层灌木,铲除底层杂草,对油茶树进行修枝、整形、施肥,并进行密度调整;二是对低效油茶树采用嫁接等方式更新改造,每亩改造成本2000元左右。此外,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对土壤进行改良。多方努力下,油茶含油率均值从2016年的47.5%上升到2021年的55%,最高亩产鲜果量从2016年的145公斤增长到2021年的1100公斤。  记者了解到,四川部分地方存在落后的作坊式油茶压榨,一些农户、专合社管理粗放。对此,殷国兰建议,大力建设示范基地样板,开展更多技术下乡培训。加工支持企业延链,建设配套设施  8月1日,泸州市叙永县龙凤工业园区粮油仓储中心,四川乌蒙山雨阳油茶科技公司油茶加工车间机器轰鸣,这里建成了全省最大的精炼油茶加工基地,年产3000吨精炼茶。油生产线已于去年10月投产,产能过剩。“全县有10万亩油茶基地,但大部分是近年种的,近两年才陆续挂果,去年只收了2400多吨鲜果。”叙永县林业和竹业局相关负责人说。  原料不足,是川内多家油茶加工企业面临的问题。“全省有油茶加工企业约50家。”殷国兰说,多数油茶加工企业及专业合作社注册有自己的商标与品牌,依靠外加工或自产自销,在油质鉴别、特色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等产业链延伸方面还不足。  发力油茶加工,四川鼓励油茶产区招引孵化精深加工企业,支持油茶加工企业申报省级以上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下一步,四川将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就近布设初加工点,建设油茶鲜果、干油茶籽和初榨毛油的烘干脱壳、冷链、物流、仓储等配套设施。”省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说,四川拟对精深加工项目给予贷款贴息、品牌创优、示范创建等支持。  根据规划,四川拟培育形成“一核多点”发展格局。“一核”,即川南油茶产业核心发展区,以自贡荣县、富顺县,内江隆昌市,泸州叙永县、泸县,乐山沐川县和宜宾市叙州区、翠屏区等为重点,大力推进建设要素集聚、三产融合、优势突出的油茶产业核心发展区;“多点”,即在达州达川区、宣汉县,绵阳江油市,广元朝天区等秦巴山区,凉山州会理市、普格县、喜德县等安宁河—金沙江流域培育油茶产业集中发展区。  “发展油茶产业已纳入林长制、乡村振兴等工作考核。”省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说,四川支持以油茶标准化种植基地为依托,围绕精深加工、“油”旅融合,打造“万亩林亿元钱”油茶产业园区,建设油茶高质量发展县。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8-17
四川农村日报讯 刘磊 记者 刘佳8月12日,蒲江县大兴镇炉坪村艳阳高照,天气炎热。记者来到炉坪村8组“猕猴桃采果队”领队卢天勇的家,他说,当天凌晨2点起床,然后带着采果队下地,6点多基本上已经采摘完4到5户果农、8亩地近2.5万斤的猕猴桃。上午6:50采果队休整一会儿后,又背上背篼骑着摩托车,赶往下一家。  “每名采果队员的装备就是一个大背篼、一顶帽子、一套旧衣服、一个小篮子。猕猴桃采摘期在夏秋季,只要答应了当天采摘完,不管有多晚都必须完成!”卢天勇说。  蒲江红心猕猴桃最近上市,据统计,蒲江猕猴桃标准化种植面积共计10万亩,独特的地理、气候、土壤条件和优良的生态环境成就了猕猴桃独特品质和良好口感,其中大兴镇猕猴桃种植面积约2.3万亩,炉坪村6000亩。  炉坪村党支部副书记刘文军介绍,因为猕猴桃成熟后采摘时间紧,且受天气原因影响大,须尽快采下入冷库,一旦变软农户一年辛苦差不多就没有了,所以每支采果队每天工作时间基本都在15至16个小时以上。  “采果队把猕猴桃从地里采摘回家后,还要把果袋撕掉,按猕猴桃的大小来做好分装上车。这群乡亲年龄普遍都50多岁,能在家门口打工就能把钱挣了,辛苦的同时,大家都很开心。”炉坪村6组牟志雄果农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8-17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袁宇君据农业农村部监测,8月15日“农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为121.68,比上周五上升0.54个点,截至当天14:00,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猪肉平均价格为29.25元/公斤,比上周五上升0.1%。7月,全国瘦肉型白条猪肉出厂价平均达到28.89元/公斤,比6月的22.01元/公斤上涨30%以上。  四川的猪价也和全国同步。据新出炉的 7 月我省主要畜产品集市价格统计数据,7月我省仔猪、活猪、猪肉价格继续呈现环比上涨,活猪、猪肉价格已赶超去年同期,同时猪肉价格已连续4个月上涨;饲料价格则保持高位、小幅波动。  据农业农村部直联直报系统监测,畜产品方面,四川7月仔猪均价34.87元/公斤,仅比去年同期低3.94%,环比 上涨16.04%;活猪均价20.90元/公斤,高于去年同期36.69%,环比上涨31.45%;猪肉均价30.70元/公斤,同比上涨23%,环比上涨23.19%。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8-17
  (记者 杨梦帆)8月1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2年7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表示,7月份,各地区各部门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力实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生产供给继续恢复,就业物价总体平稳,对外贸易增势良好,民生保障有力有效,经济延续恢复态势。  付凌晖介绍,从今年的情况来看,当前各地早稻陆续完成收获。根据调查,今年早稻播种面积总体稳定,但是由于受洪涝灾害影响,局部地区早稻生产略微受到了一点影响。初步预计,今年早稻产量和上年比基本相当。秋粮是全年粮食生产的大头,目前各地晚稻等秋粮作物已基本完成了播种,江西、湖南、湖北等地晚稻基本栽在适播期。根据初步调查,今年秋粮播种面积有所增加,稳定全年粮食生产有较好基础。从长势来看,根据遥感长势监测显示,当前玉米、中稻、大豆等主要秋粮作物长势和去年基本持平。  但也要看到,南方持续高温导致部分丘陵岗地和“望天田”等灌溉条件较差的地块受旱,华北、东北降雨导致局部作物倒伏和农田积水。根据中国气象局预测,今年我国汛期气候状况总体偏差,极端天气事件偏多,旱涝灾害较重,呈现出“两头涝、中间旱”的态势。8、9月份是秋粮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要密切关注自然灾害、病虫害等对粮食生产的影响,重点要抓好农业防灾减灾,加强田间管理,扎实开展病虫害防控,确保秋粮稳产丰收,全年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针对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帮扶政策持续发力,农民工失业率继续回落。7月份,外来农业户籍人口失业率为5.1%,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继续低于整体失业率水平。在4月份的时候,由于疫情冲击,外来农业户籍人口失业率高于整体失业率,随着经济逐步恢复,外来农业户籍人口失业率快速下行,目前已连续两个月低于整体失业率水平。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2-08-16
(杨玉红 刘文佳 记者 徐中成 文/图)“早上5点多就开始摘,经过散热、分拣、称重、包装后,脆李将被运到浙江。”8月13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黑水县木苏镇罗窝村青红脆李种植基地,成片的李子林郁郁葱葱,一颗颗脆李缀满枝头。罗窝村村民、58岁的基地负责人东生和其他十来位村民忙着将采摘的脆李装车。东生正将收获的脆李称重、包装。  装满脆李的货车驶过一条泥石小路,来到半山一处现代农业冷链仓储库。库里是成堆的脆李,村民正忙着分拣、称重、包装等。“千万记住,称重的时候一定要去皮清零。”“脆李没有放凉不能装箱,要不然装箱就要烂。”来自浙江的公益人士李静谊在一旁提醒村民。  东生是第一批返乡创业的黑水人,“很早就外出务工,开过茶楼、做过餐饮。年龄越大越想念家乡。”  2016年,东生在当地政府支持下成立巴热果蔬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每亩260元的价格流转土地种植青红脆李,成为当地第一个带头创业种植青红脆李的人。  刚开始,荒废的土地长满了草,他整整打理了一个月。很快,种下的青红脆李果树长了起来,合作社还吸纳罗窝村30余户村民加入。  去年,青红脆李逐步上市零售,卖了10万余元,合作社开始有部分收益。“相比去年,今年收成更好,预估能收6.5万多公斤。”产量提升本是好事,东生却发起愁来,“这么大的产量,不晓得该去哪里找买家。”  “我们在下乡走访中发现,黑水本地种植的一些水果滞销。”李静谊说,他们一边通过网红孵化基地进行网络宣传,一边发挥浙江社会力量,鼓励批量预订。  李静谊口中的网红孵化基地,于6月18日在黑水揭牌成立。在浙江海宁对口支援黑水过程中,海宁发挥主播人才、供应链、运营、物流等方面的优势,帮助黑水县孵化本土直播电商人才,提升运营能力,建立农产品供应链。  “3年内,我们要推动黑水县网红孵化基地实现农特产品销售额2000万元。”浙江援川干部、黑水县委常委、副县长沈晓冬说,希望未来,网红孵化基地不仅能让优质农产品走出大山,更能吸引越来越多外地游客“走进来”,为地处高山峡谷的黑水乡村振兴蹚出一条发展之路。罗窝村青红脆李种植基地中,村民正在摘李子。  通过宣传推介,黑水脆李迎来浙江政府部门、爱心企业等的采购订单。8月14日上午11时,这批脆李起运,将于16日到达浙江省海宁市。本次发货还有几个新尝试,首先是冷链车运输,其次是使用纳米保鲜袋和定制礼盒包装。  数据显示,浙江海宁已帮助黑水县各乡镇销售脆李1.3万公斤左右,加上本次运到浙江的脆李,一共2万公斤左右。李静谊表示,下一步,要继续发挥浙江援建力量,打通供应链、提升农民收益,真正发挥对口支援、消费助农的力量。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8-16
(记者 刘佳)8月3日,成都国际商贸城花椒集散交易中心。李界文带着自己在绵阳市盐亭县鹅溪镇种植、采摘的青花椒,摆了几天摊,心里踏实了不少。“干椒24元/斤,比起地头收购价高出3元左右。”  像李界文这样临时来摆摊的农户,在这个花椒集散交易中心被称为“游商”。今年,这里“游商”特别多,交易中心对他们也特别友好。四川青花椒自6月上市,目前已近尾声;红花椒正接力进入销售旺季。然而,今年花椒市场普遍反映供大于求,价格走跌,呈现历史低位。“椒”虑声中,找寻希望。四川作为花椒主产区和消费“代言人”,花椒行情和产业走向备受各界关注。7月23日,内江市东兴区双桥镇上塘坊村,村民在采收青花椒。黄正华摄(视觉四川)不如往年的行情花椒市场价格低迷,成本倒挂,陷入基本不赚钱的“椒”虑中  近一个多月来,四川玉润木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花椒初加工工厂里,每天都是机器轰鸣、椒香扑鼻。一粒粒新鲜饱满的青花椒,经脱粒、筛选、烘干后,被打包成袋,然后或送上货车或放入冻库……  目前,该公司在南充市高坪区擦耳镇投产的青花椒品种“九月青”有2000余亩。“筛分、色选之后,我们的干椒精选率可达95%以上,价格比未加工前提高2元/斤,但应对今年的行情变化,还是有点无力。”该公司负责人王令说,今年,当地干椒地头收购价21—22元/斤,较去年同期约下跌6元/斤。  这6元钱,意味着什么?王令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通常5至6斤鲜椒制1斤干椒,今年按亩产900斤鲜椒算,每亩产值最高不超过4000元。但从投入看,农资和人工不断涨价,算上土地流转费、运费等成本,一亩花椒的前期投入超过4000元,成本倒挂已成不争的现实。  和“九月青”相比,同为青花椒的藤椒,价格会高一些。位于绵阳市三台县的四川梓州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种有1500亩藤椒,经初加工后,公司的干椒可卖到25元/斤。“抛开购买机器和其他成本,我们也基本不赚钱。”公司负责人李军说。  地处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带的凉山州金阳县,孕育出全国品质最佳的青花椒。7月下旬,金阳青花椒大量上市,但从目前来看,行情也不如往年。  “一方面受总体行情的影响;另一方面,今年前期持续干旱,影响了花椒的品相。”金阳县顺凯青花椒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凯告诉记者,合作社在金阳共种植青花椒3000亩,今年的干椒价格21—32元/斤,部分品相差点的较往年价格几近腰斩。8月3日,在成都国际商贸城花椒集散交易中心,商家在售卖青花椒。记者 刘佳 摄椒农为自救当“游商”走出产地,主动对接一级批发市场,打造花椒原产地销售“窗口”  成都国际商贸城花椒集散交易中心占地约3万平方米,这里云集了400余户花椒商户,其中近九成销售四川花椒。  从6月上旬迄今,像李界文这样的“游商”,从绵阳、南充、遂宁等地陆续赶来,将30余吨四川青花椒销往全国。  “我们已经接待了6拨‘游商’。”该交易中心总经理陈晓东说,他们帮“游商”对接商家、联系住宿,并安排千余平方米的交易场地,“并不收取分毫费用。”  “我们这里是一级批发市场,今年青花椒干椒价格大都22—24元/斤;只有极个别品相好的,例如开口、颜色不错的金阳青花椒能卖到30元/斤以上,行情不大好。”陈晓东认为,在影响青花椒价格的众多因素中,种植户信息不对称、不了解市场是重要因素之一。  支持“游商”主动对接市场,打造花椒原产地销售“窗口”,正是省花椒产业发展促进会和成都国际商贸城花椒集散交易中心携手推行的应对举措。  “2018年时,南充、广安等地的青花椒干椒可卖到40元/斤左右,金阳青花椒可卖到60元/斤,效益明显。但近年来,行情不断波动并呈下跌态势,今年的价格更是低于市场预期。”省花椒产业发展促进会执行会长王明珏说。为此,他们决定一起帮助椒农走出产地,主动“游动”起来找市场。  “种植户来到我们交易中心交易,价格不能保证一定比产地高,但是可以进一步了解市场需求,知道自己种植的花椒到底能卖多少,有效避免压货。同时,可帮助他们进行品种改良、产业升级,从而种出更优质的花椒。”陈晓东说。行情跌落的分析与青花椒产能迅速攀升、餐饮和调味品消费疲软相关  花椒,是可“药食同源”的香辛料植物,亦是川菜“麻辣鲜香”中“麻”的唯一来源。其中,青花椒因其香气独特,麻味略淡,更易被不喜麻味的人群所接受。  每年,花椒销售季要持续近半年左右。5月,重庆江津青花椒率先开秤。随后,四川青花椒在6月初开采,盆地青花椒主产县由于采用“大枝采收”,通常会赶在7月20日之前结束采摘,以确保下一季产量。金阳等盆周主产县采摘期则晚一些,约7月中下旬开采,一直持续到10月下旬。  针对今年青花椒行情跌落,四川农业大学林学院教授叶萌认为原因有两个。  一是产能迅速提升。青花椒在四川盆地及盆周丘陵均有种植,推广区域普遍干旱缺水,而相比其他经济作物,花椒耐旱且适应性较强,种植技术也相对简单。“花椒的投产期为2—3年,可以说种植后很快可见效益。所以这几年在云贵川等地种植面积不断攀升。与之相比,红花椒主产区域调整不大,且多以散户种植,市场波动相对较小。”叶萌分析称。  从单产看,管理技术的提高和暖冬效应带来的挂果增加,也为今年青花椒丰产奠定基础。但与之相比,花椒的消纳却成了问题。“当下,餐饮和调味品消费比较疲软,是影响花椒行情的另一个主因。”叶萌说。  “以火锅店为例。今年以来,很多火锅店都经历过闭店;商圈店因客流减少,对花椒、辣椒等原料的采购也下降不少。”四川省火锅协会执行会长严龙说。  大龙燚联合创始人王文军介绍,今年大龙燚在成都的直营店从之前的10家缩减到7家,对于调味品的总体采购量也减少50%左右。  “今年以来,我们的6家商圈店总体营业额只有过去的40%左右。所以在原料上也只能按之前的40%采购。”巴蜀大将创始人毛晓佩表示,针对消费现状,他们在原料采购上更加谨慎。  餐饮不振,也影响到调味品的生产和加工。“以前,我们每年都要找江津的代工厂生产20吨左右花椒油,今年没这么干。”营山椒宝宝花椒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杨华忠表示,今年只会在收到订单后,才会组织生产,“以需定产”避免亏损。整个行业都在积极寻路抗“椒”虑走出困境,应对行情变化并思考推动产业转型  “由于青花椒价格低,一些种植户会将椒园休眠、弃管甚至改种其他。”省花椒产业发展促进会调研后发现,虽然总种植面积增加,但自2018年以来,因行情持续下行,青花椒传统产区种植面积不增反减。  面对今年普遍出现的“椒”虑,王明珏表示,鼓励种植户走出产地当“游商”只是应对策略之一。如何应对行情变化并思考推动产业转型,整个行业都在积极寻路。  为提振种植户信心,今年省花椒产业发展促进会协调金融机构推出“花椒贷”,由协会推荐,为信用良好的椒农提供两年期200万元无抵押贷款。同时协会还协调物流企业,通过降低快递费,帮助椒农扩大花椒销售半径。  “对很多人而言,花椒是调味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自带的挥发油和麻味素,可留下味觉记忆,使之从某种程度上成为生活中的‘刚需’。”王明珏表示,虽然现实问题不少,但依然看好花椒产业发展。她建议种植户苦练“内功”,积极提升品质,开拓市场。“要了解市场,知道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产品,从而指导生产前端进一步提高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  “农资和人工是花椒的主要成本,优化人工管理、梳理相关种植环节、实行机械化替代等,都是应思考和实践的。”叶萌建议。  “今年,我们计划调减一部分单产低、效益差的椒园。”李军说,花椒所需劳动力相对密集,关闭一些低产椒园,有助于工人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管护好品质佳的椒园,从而种出好花椒。  “绿色、健康的食品,更能为市场接受。”近两年来,中江县永太镇种椒大户唐道德一直和洪雅县一家藤椒加工企业合作,出口干椒、保鲜椒和藤椒油等产品到欧洲。“今年我们种的400亩藤椒,全部严控施药,尽可能减少农残,所以订单早就定下,也不愁销。”  “过去是只走线下,现在是线上线下都要抓。”四川椒冠农业董事长余海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因传统线下销售渠道收窄,他们积极开拓新的销售通路,不仅打入河北、天津等空白市场,还针对餐饮连锁店客户增加了品牌定制服务,针对家庭主妇和年轻群体的线上平台进行了升级。“总体来看,全年销售额有望实现逆势增长。”  “未来,随着越来越多的新培花椒进入盛果期,价格下跌的风险会更大,只有保证品质才能立于不败之地。”金阳县花椒产业发展中心主任保格只窝表示,为了让金阳青花椒保持优质优价,当地正积极打造青花椒冷链物流综合加工与三产融合示范园区,力争到2025年,当地青花椒产品产地加工转化率达60%。其中,现代园区产地加工转化率达100%。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8-16
(记者 李强)近日,四川天府新区太平街道“葡萄采摘季”系列活动在太平街道前进村举行。活动在前进村党委书记蒋贵全精彩的致辞中拉开了序幕,活泼的舞蹈辉映出欣欣向荣的气象,斑斓的画卷渲染出丰收的喜悦。太平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纪工委书记谢启文及相关领导参加了“葡萄采摘季”启动仪式,并为参与品鉴会的获奖选手颁发了获奖证书和奖金。前进村党委副书记陶坤现场发布了青年摄影活动征集令,号召群众踊跃参与。当日,不仅节目表演精彩纷呈,前来品尝和采摘葡萄的群众更是络绎不绝。记者走进前进村占地3100亩的“超级葡萄园”,仿佛置身晶莹剔透的翡翠世界,透明的果肉飘香四溢,让人垂涎欲滴,甜润的汁水沁人心脾,回味无穷。据悉,近年来,中国邮储银行、成都农商银行也对前进村的“产业赋能 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大力支持。成都农商银行太平支行与前进村强化基层党建引领、发挥联动效应,深入开展“金融助理进村入社”工作,进一步拓展“整村授信”普惠金融,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全面金融保障。在当日的活动中,该支行金融助理一早带领党员志愿服务队赶赴葡萄基地,帮助村民采摘葡萄。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8-15
四川农村日报讯 朱思雨 记者 杜铠兵  眼下正值高粱收获期。8月3日,在宜宾市翠屏区白花镇坝上村,村民们扛着一袋袋新鲜红高粱、拿着一张张订单卡,在村内的糯红高粱收粮点前排起了长龙。过磅、记录、装车……这些本地糯红高粱即将被运送至粮食储存点,未来它们将“摇身一变”,酿成一杯杯精品佳酿。  “今年五粮液和区里的农投公司合作,来收购我们的高粱,收购价格比市场价高,大家积极性高涨!”种植户王玉春家里有两亩半高粱地,预计今年能收上1600斤红高粱,按照每斤4.6元的收购价,这些红高粱可以为家里带来7000余元的收入。  粮食要“好卖”,“质优”是一大关键。宜宾糯红高粱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也是酿造高品质白酒的优质原料。在今年高粱播种期内,白花镇向高粱种植户免费发放糯红高粱种子和肥料,并统一技术标准、规范种植模式,农业专家还定期到各村各户进行农业指导和农产品跟踪监测,让广大农户种出更加优质的高粱,助力产业健康发展。  “今年五粮液定制粮在白花镇有2万亩订单,预计将收购5千吨,涉及到全镇21个村、6671户。”白花镇副镇长凌惠强表示,白花镇下一步将加大粮食种植规模,积极探索“宜机化”种植模式,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时深化与粮食采购方的合作,切实提升农户种粮积极性,预计未来全镇将达到5万亩粮食种植面积。  翠屏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翠屏区持续推进酿酒专用粮订单生产与收购模式,畅通高粱产销渠道,实现农户与企业间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正向反馈机制。翠屏区将坚持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促进农民种粮增收为动力,聚焦“优粮名酒”产业集群化发展目标,着力构建糯红高粱产业经营体系和发展机制,实现粮食安全生产、白酒提质增效、农民种粮增收、环境生态安全等方面协同发展。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8-15
立秋之后,合江县白米镇向阳村的大白姜开始大量上市。向阳村大白姜产量高、销路好,农民们喜上眉梢。向阳村位于长江边上,受长江河谷温湿气候滋润,适合种植大白姜,因此经过近些年的摸索实践,大白姜已经成为了向阳村的主导产业。由于近段时间高温天气来袭,村民们每天很早就开始在地里挖姜、装框、洗姜,鲜嫩的大白姜散发着浓郁的清香,这些大白姜在地里就已经找到了买方。白米镇向阳村七队王芳说:“我种了十亩姜,自己也在挖来卖,村上也帮我们卖,基本上挖出来的全部都卖完了。”大白姜的管护是一门很强的技术活,向阳村村两委组织种姜户先后去到重庆、宜宾、乐山等地考察学习大白姜的种植技术,不断总结经验和大胆尝试,向阳村的大白姜以其独特的口感和品质在市场上站稳了一席之地。白米镇向阳村七社村民税丕桃说:“今年的价钱是八元一斤,还可以,我明年要多种点。”今年,向阳村大白姜种植面积100余亩,亩产预计在4000斤以上,亩产值可达到3万元。村两委通过微信、抖音等方式帮助农户线上线下销售大白姜。白米镇向阳村党委书记曾大英说:“今年我们还准备把农产品深加工,做成泡菜来拓宽产业链,促进农产品增收、农户增收。”(供稿:合江县融媒体中心)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8-12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8月11日,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发布统计数据显示,7月,四川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1%,涨幅比上月扩大0.5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3.1%,农村上涨3.0%;食品价格上涨7.4%,非食品价格上涨2.1%;消费品价格上涨4.5%,服务价格上涨0.9%。1-7月平均,四川居民消费价格比去年上涨1.6%。  7月,四川居民消费价格环比由上月的持平转为上涨0.8%。其中,城市上涨0.8%,农村上涨0.8%;食品价格上涨4.0%,非食品价格上涨0.1%;消费品价格上涨1.0%,服务价格上涨0.5%。  从同比看,食品烟酒价格上涨5.2%,影响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约1.51个百分点。食品中,鲜菜价格上涨13.3%,鲜果价格上涨13.2%;畜肉类价格上涨13.2%,其中猪肉价格上涨26.4%。  从环比看,食品烟酒价格上涨2.5%,影响CPI上涨约0.74个百分点。食品中,畜肉类价格上涨15.0%,其中猪肉价格上涨28.5%;鲜菜价格上涨7.4%,水产品价格上涨0.8%,鲜果价格下降2.1%。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8-12
(网见习记者 刘趁)曾记否?烈日下,农民背着农药喷桶打药,声音吱呀作响;丰收时刻,人们在田间弯腰收割,时不时起身捶捶腰板……  看今朝,农用无人植保机从农田上空轻灵飞过,每小时均匀喷防上百亩;大型收割机一字排开,齐刷刷驰骋在田野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取得重大突破,为加快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绿色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2年的54.5%提高到2021年的61.5%,增长了7个百分点。  这7个百分点沉甸甸的,分量十足。它意味着我国农业科技整体水平在世界上已经从第二方阵跨入第一方阵,意味着我们度过了不寻常的十年。这十年,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金色十年,也是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收获满仓的十年。从山川平原到江河湖泊,时光流淌中,中国农业的科技创新印记一笔一画镌刻进农产品的枝叶纹理,创新成果在辽阔土地上开花结果。  生物育种取得实质性突破,“中国饭碗”端得更稳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标志性、先导性工程,也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产业。近年来,我国全面实施种业振兴,着力夯实种质资源这个育种的战略性基础,农作物、畜禽、水产和农业微生物等农业种质资源家底日趋丰厚。  十年来,我国现代种业创新体系不断完善提升,农业用种得到有力保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95%,粮食产量连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超优千号”超级稻——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指导的第五期超级杂交稻,多次创造水稻高产世界纪录,闻名遐迩。它创造了中国水稻的超级神话,让我们的“中国饭碗”端得更稳,还有助于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济麦22”“新麦26”等一批优质小麦品种近20年平均单产增幅全球领先。此外,节水抗旱小麦、机收籽粒玉米、耐除草剂大豆等一大批优良品种陆续涌现,大幅提升了我国种业科技竞争力;“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与应用”解决了杂交水稻高产与优质、早熟难协调的技术难题,突破了两系杂交粳稻育种与种子生产技术瓶颈……一颗颗中国好种子,从根本上保障了中国粮食安全。  目前,良种对我国粮食增产贡献率达45%以上,水稻、小麦等作物功能基因组研究保持国际领先水平,水稻亩产较世界平均水平高70%;国家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基本健全,保存种质资源总量突破52万份;成功克隆调控作物高产优质、营养高效以及抗赤霉病、抗稻瘟病、抗稻飞虱等等一批具有重要育种价值的自主知识产权新基因。作物育种研发实现了由局部创新向“自主基因、自主技术、自主品种”的整体跨越。  随着生活条件稳步提高,人民群众对食物消费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十年间,我国畜禽、水产、蔬菜等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主要农产品人均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重要农产品供应充足、种类丰富,肉蛋菜果鱼等产量稳居世界第一。  北京冬奥会期间,北京烤鸭成为外国运动员最喜爱的中国特色美食之一。作为制作这道著名菜肴的唯一原料鸭——北京鸭生长速度、饲料报酬、胸腿肉率、出肉率等指标均达到或优于目前控制我国市场的外国品种。  去年底,我国自主培育的“圣泽901”等3个白羽肉鸡新品种通过审定,白羽肉鸡自主育种从此实现零的突破,攻破“卡脖子”技术难题。具有自主产权的“京红”“京粉”蛋鸡,“京海黄鸡”“华西牛”等系列商业品种也相继培育成功,推动我国主要畜种核心种源自给率达75%,打破了国外畜禽品种长期垄断格局。  “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华海1号”“长丰鲫”“绿盘鲍”等水产养殖新品种,口感软糯的世界第一个二倍体马铃薯概念性品种“优薯1号”,味浓甜、品质佳、商品性好、较耐贮运的油桃新品种“中油桃4号”……从家家户户的餐桌上,可以洞见农业科技成果的高速发展。  从“汗水农业”到“智慧农业”,绿色兴农唱响主旋律  近年来,我国成功研制小麦、水稻、玉米等主要农作物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作业装备,量产200马力级拖拉机,广泛应用10公斤/秒大喂入量谷物联合收割机;设施大棚、智能温室等不断改建,高效节能型日光温室、智能植物工厂、集装箱生态养鱼、工厂化循环水水产养殖等越来越常见。“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场景不复存在,科技赋能推动了“汗水农业”向“智慧农业”的历史性转变。到2020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1.25%,较“十二五”末提高7.43个百分点。  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北斗导航支持下的无人耕地整地、小麦无人播种收获、水稻无人机插等技术广泛应用;农业遥感技术成功应用于灾害监测预警、产量评估、农业环境要素监测。如今,智能农业让手机种田、云端种地屡见不鲜,农业农村现代化插上了腾飞的“科技翅膀”。  智能农业装备长足发展,特种装备也发展迅猛。田地上空飞行的植保无人机早已见怪不怪,超低容量喷头及精准施药技术、撒施天敌昆虫专用载具及自控释放技术等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绿色始终是农业的底色。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围绕农业的绿色变革徐徐展开,“绿色兴农”的主旋律在祖国的田间沃野唱响。  《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报告2021》显示,2012至2020年全国农业绿色发展指数从73.46提升至76.91。农业污染防治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集成示范应用,为农业转型升级提供了“绿色引擎”。  秸秆综合利用率87.6%,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76%,农膜回收率80%……现在,农业废弃物的“地位”翻天覆地,成了家家户户抢着资源化利用的宝。精准变量施肥、水肥一体化、农药高效低风险利用等先进技术推广应用,BT农药、绿僵菌等高效低风险农药的研发,使化学农药利用率提高到45%,化学农药减施30%,农作物平均增产3%,实现作物生产提质、节本、增效。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围绕东北黑土地保护、华北地下水超采“漏斗区”治理等重大问题,我们构建了黑土地有机质恢复与地力提升、旱区雨水集蓄利用与节水灌溉等技术体系,全国建成高标准农田8亿亩,推广保护性耕作7000余万亩,耕地保育成效十分显著。  十年间,我国绿色增产增效模式蓬勃发展,集成作物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发展了园艺作物标准化生产、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稻渔综合种养、“猪-沼-果”等绿色生态循环模式,示范区增产显著,最高可达44.7%。  从“吃得饱”到“吃得好”,百姓餐桌更安全、更营养  民以食为天。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要营养、要健康、要均衡,从传统“粮食观”到“大食物观”的转变,也折射出人民群众对食物“优质安全”的更高追求。  如今,农产品质量安全限量标准更加完善,质量安全实现全程控制,典型化学污染物、黄曲霉毒素等重要污染物可实现精准识别、高灵敏检测和定性筛查。此外,农药微量分析理论、检测技术和残留风险溯源等方面取得了原创性成果,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和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了技术支撑和能力保障。  在满足优质营养产品需求方面,我国创新优质乳生产的奶牛营养调控、奶及奶制品安全控制与质量提升关键技术,集成优质蜂产品安全生产加工与质量控制技术,研发了主要农产品营养品质评价与调控技术,功能食品原料品质也有了严格的评价体系,为满足人民对于优质营养农产品的需求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相比十年前,百姓餐桌上更安全、更营养,也更琳琅满目。中式传统风味腌腊肉制品现代加工工艺的研发将南方农家特色美味推向天南海北;花生低温压榨制油与饼粕蛋白粉联产技术破解了传统高温压榨工艺存在的油营养损失重、原料浪费严重及附加值偏低等突出问题;冷鲜肉精准保鲜数字物流关键技术等农产品数字物流模式的创新,使“抱着火炉吃西瓜”成为寻常事……  农产品加工储运技术瓶颈的突破为促进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作出巨大贡献,也托起了人民群众的“舌尖幸福”。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这十年犹如弹指一挥间,虽短暂却极不平凡。农业科技的“硬核”支撑让我们拥有端稳“中国饭碗”的底气,更多农业科技由“跟跑”向“并行”“领跑”转变。现在,新征程的号角已然吹响,期待下一个十年,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迸发更绚烂的火花。在世界的东方,创新的“中国种子”已悄然种下,静待发芽……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2-08-11
(郑涛 记者 袁城霖)8月2日,第二届“巴山食荟”达州脆李电商节在达州市通川区凤北街道双鱼湖社区启动。启动活动上,双鱼湖社区党委书记金家忠带来了消息:新栽植的500亩脆李正式挂果,今年整个社区脆李投产面积达4000亩,“预计收成8000吨,产值将突破1亿元。”一条产业环线 带动村民增收  双鱼湖社区位于达州城区北郊凤凰山上。这里脆李种植历史悠久。  金家忠回忆,上世纪90年代初,专家、学者来到双鱼湖,从一棵当时已有40多年树龄、果子口感好的老树上取枝,进行育苗选种。后来,他们优选优育出的“巴山脆李”被鉴定为新品种。这个为凤凰山“量身定制”的新品种,品质好、便于储运、病虫害风险小,还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和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证书。  经过多年的发展,双鱼湖社区已发展脆李4000亩,与旁边罗江镇金凤村3000亩脆李一起,形成了一条“环凤脆李产业发展环线”。每年7月上旬到9月中旬,这里的早熟、中熟、晚熟脆李陆续上市,给当地村民带来了可观的收益。  为保障脆李品质,双鱼湖社区一方面注册成立达州市环凤脆李种植专业合作社,编制栽培管理标准化实施方案;另一方面召集专合社、种植大户和部分商贩举行定价会,按果实的品质分规格确定价格。“比如今年就确定大果每公斤16元至20元,中果每公斤12元至16元,小果每公斤4元至6元。”多个驻点快递 改变脆李销售模式  近年来,有意到双鱼湖社区驻点的快递竞争愈发激烈。脆李上市前夕,双鱼湖社区和物流快递公司对接洽谈,比较服务和价格,尽可能降低物流成本。  电商节当天,记者在双鱼湖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看到,快递物流公司搭起多个帐篷驻点,村民则在一旁排队等待发货。“以前主要是商贩的大卡车来收购,现在又多了快递公司发货,更方便了。”村民张光碧说。  不止这里,行走在凤凰山上,记者看到多个驻点快递。  销售模式也在变。给脆李套上泡沫袋、码整齐、密封好装箱……“90后”村民袁国庆正忙着打包脆李。今年,袁国庆注册了营业执照,为自己的网店取名“‘袁小妹’脆李”,并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推广。“5公斤一箱,一天要寄出四五十箱,下午3点快递上门来收件。”  数据显示,通川全区4万亩脆李的电商销售占比超35%。2021年,双鱼湖社区人均年收入达到26700余元。凤北街道党工委书记高俊表示,正考虑新建冷藏库,延长鲜果上市周期,并开发李子酒、饮料、果干等产品,延长脆李产业链。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8-11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