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唐福升 记者 李全民)5月9日,记者从广元市旺苍县农业农村局了解到,该县强化示范带动,全力抓好技术支持,扎实开展设施维护,多点发力,稳步推进大春粮油生产。据了解,该县以龙凤、木门现代粮油农业园区为核心,推进农艺农机深度融合,计划建立3.5万亩粮食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区、10个大春粮食生产核心示范片和23个大豆玉米复合种植示范点。优选300余名农技人员走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经营主体进行大春生产,通过召开培训会、现场教学等方式推广适宜本地种植的宜香优2115、康农玉868等优质水稻、玉米杂交品种,同步开展水稻节水节肥提质丰产高效栽培技术、稻田油菜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及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绿色生产技术等10类新型实用技术。全面开展农机具检查维护,及时清理维护库、塘、堰、渠等基础设施,完成20余座机电提灌站检修、15座水库维修养护工作,检修各类农机具400余台(套)。下一步,该县将进一步压实各级责任,持续加强对撂荒耕地排查治理,大力推广优质高产品种,加大稳产增产、绿色环保等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做好病虫害防控,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5-09
(刘旭  记者 侯东  文/图)5月7日,记者走进广元朝天区李家镇永乐村晓山青民宿,眼前独特的川北民居风格建筑格外引人注目,白墙青瓦、青石板、木栅栏等设计让人眼前一亮,不少游客在办理入住间隙拿着手机打卡拍照。“我们民宿以生态、休闲、度假、养生为主题,推出疗休养、亲子研学体验等不同种类的产品。近段时间,已经有许多游客打电话预订七八月份的客房。”晓山青民宿负责人介绍,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房间爆满。晓山青民宿只是朝天区曾家山特色系列民宿之一。近年来,朝天区立足生态优势,围绕康养主题,将民宿产业作为拉动经济消费的新引擎,以“民宿+旅游”带动全域旅游健康发展。晓山青民宿为了提升游客体验,朝天区坚持多元化发展,全力打造风格各异的特色民宿,构建“民宿+餐饮”“民宿+研学”“民宿+文化”“民宿+森林康养”“民宿+医疗健康”等新业态综合体的“民宿+”体系,为游客提供更多选择。目前,朝天区打造了云顶美宿、晓山青、畔云简舍等一批特色鲜明、配套完善、服务优质的中高端民宿,文化氛围浓郁,不仅是民宿,也是网红打卡点,具有较高的市场知名度。培育了地龙坝、滑石沟等农家乐集群,重点面向重庆、西安、兰州等老年市场群体,以夏季一个月以上长期租住为主,让游客享受曾家山清凉气候,体验田园休闲生活。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该区还打造了林家坝山庄、林海雪苑、镜湖山庄等一批特色森林民宿,配套森林拓展、森林瑜伽、森林露营、森林步道等体验产品,建成曾家山慢运动疗养基地,配套曾家中药养生馆、曾家养生苑民宿、门球中心、318房车营地等业态产品,推出中医理疗、汤池、按摩、养生膳食等中医药疗养产品。帐篷民宿“住宿业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也是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的关键领域。”朝天区文旅体局相关负责人说,朝天区制定出台了《朝天区促进旅游民宿高质量发展的奖励扶持办法》,对当地居民新建、改扩建民宿,民宿村落打造、民宿品牌创建、民宿专业人才、民宿企业上限入库等,分别给予不同额度的奖励,全面激发民宿产业发展活力。目前,朝天区建有民宿、酒店、农家乐共计1300余家,总床位数突破20000张。“民宿+旅游”的发展模式,不仅丰富了游客的体验,也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展现了全域旅游的巨大潜力和魅力。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5-09
(宋昕 李巧丽 记者李国富 文/图 )麦浪翻涌,遍地金黄,又是一年麦收时。5月7日,在位于南充市嘉陵区金凤镇程粮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种植基地内,四台收割机开足马力“奔跑”在金色的麦田中,小麦收割、麦穗脱粒、麦渣还田等步骤一气呵成,轰鸣的机械声奏响了小麦“丰收曲”。嘉陵区金凤镇的小麦机收现场在机械收割现场,收割机不停地“吞”下麦穗,尾部又不停地“吐”出麦秆麦壳等残渣。“今年合作社共种植小麦400余亩,此次抢收工作预计将在两天内完成。待小麦收割完,我们将采取轮作模式,种植水稻或高粱,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一地多收。”程粮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程洪介绍,从目前情况来看,今年该合作社小麦亩产可达800斤,比去年每亩增产100斤左右。小麦收割的效率大幅提升,得益于农业机械化作业的普及,不仅节省了人力,还降低了成本。“以前人工收割小麦,1亩地需4名劳动力忙碌1天,而现在1台收割机只需要10分钟就能完成。机械化收割不仅提高了效率、减少了小麦在收割过程中损失,每亩还能节约200到300元。”程洪介绍说。据了解,近年来,嘉陵区紧紧围绕农业高质量发展目标,全面推广耕、种、防、收全过程机械化作业,通过科技与土地的有机结合,稳步提升粮食生产力,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2024年,嘉陵区种植小麦22万亩,预计总产量65000余吨。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5-09
 (程欢悦 罗俊涵 记者 常艰)眼下,正是小春作物收割和大春作物种植的关键期,连日来,丹棱县各地陆续进入抢种抢收的紧张状态。5月7日,位于丹棱县仁美镇的退园还耕示范基地,5台杂粮收割机在成熟的油菜地里有序穿梭,田野里弥漫着油菜籽的清香。“这一片油菜约2000亩,预计产量在200吨左右,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基地负责人黎可学告诉记者,从5月4日开始,当地抢抓晴好天气收割油菜,今年引进了效率更高、损耗更小的杂粮收割机,每天一套机器能收割油菜400亩,整个基地将在一周内收割完毕。“往年我们没有配备烘干中心,收割油菜有很大局限性,基本只能依靠晴好天气作业,卖价也上不去。今年烘干中心投用以后,收割油菜就更方便了。”黎可学说,随着农业基础设施设备的不断健全,粮油种植的效益也越来越好。油菜收割现场(罗俊涵 摄)    记者在收割现场看到,杂粮收割机所到之处,油菜籽颗粒归仓,伴随着轰隆隆的发动机声,一块块油菜秆碎片又从其尾部排出,粉碎的秸秆整齐地铺在田野里,成为下一季农作物的天然有机肥。随后,旋耕机开始犁田,板结的土壤再次被翻耕打碎,只待注水即可插秧。“党仲水库一放水,我们就开始插秧。今年全县首个自动化育秧育苗中心在我们这里建成投产投运,秧苗早就准备好了。”在黎可学的带领下,记者在该县自动化育秧育苗中心看到,从嫩绿色到深绿色、从几厘米到十几厘米,分为不同批次的秧苗在秧母田中静静生长,这些秧苗将插满该县3000余亩秧田。在退园还耕示范基地紧张收割油菜的同时,位于丹棱县万亩粮油现代农业园区的核心区域——张场镇金峡村,已经拉开了水稻种植的序幕。“我在金峡村和河湾村共承包农田800亩,目前已经栽种水稻200余亩,还有500多亩农田正在抓紧时间进行改造。”方聪是当地的种粮大户,从4月中旬开始,他的承包地里便热闹了起来,先是每天两三百人采收川芎,然后是放水、浸泡、打田、插秧,收获后的田野里再次铺满了新绿。丹棱县在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罗俊涵 摄)     “现在有了插秧机,效率很高,省时省力省心。”据方聪介绍,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推进,自己的承包地具备了机械化作业的条件,今年自己租用了插秧机作业,每台机器每天能插秧50亩,几天时间就完成了往年一个月的工作量。不仅是金峡村,在丹棱县,大春备耕工作可谓遍地开花。在仁美镇金藏村,178亩农田改造正酣,一处处小田块变成了宽阔的连片田,往年已经改造的700余亩高标准农田已经完成打田、蓄水等工作,近期就将插满秧苗;在张场镇金峡村、大田坎村以及仁美镇桂香村、双桥社区,今年新腾退出的1500亩粮田正在加紧造型和整理,这些田块都会在5月底前实现满栽满插......据丹棱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丹棱县油菜种植面积66000余亩,预计总产量达8100余吨;新增水稻种植面积2000余亩达8.3万亩,预计产量近43000吨。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5-09
(谭皓 记者 张琳琪 文/图)初夏,油菜进入成熟期,眼下正是油菜抢收与水稻栽种的“双抢”关键时期。抢收油菜、搬运装车、水稻栽种备耕……近日,遂宁市蓬溪县高升乡田间地头一派繁忙,一幅美丽的丰收画卷正徐徐展开。油菜田里收割机来回穿梭收割油菜籽5月6日,在高升乡新建村的油菜田里,农机手正驾驶收割机来回穿梭。伴随机器的轰鸣声,一排排油菜被快速收割、脱粒和秸秆还田,不到1个小时,路边的卡车上就装满了刚收割的油菜籽。据悉,高升乡今年共种植油菜6000余亩,预计亩产可达300余斤。当下,高升乡党委、政府积极组织业主开展油菜抢收工作,通过成立油菜抢收小分队,联合村经济股份合作联合社以及高升乡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每日出动农机20余台,协助农户抢收油菜,为后续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及水稻及时栽种奠定坚实的基础。“收好的油菜籽晒干后由种植大户统一分销至外地和本市。收割完的油菜田使用耕地机整理后,继续用于水稻种植。”高升乡农业服务中心干部廖江涛说道。目前,高升乡1万余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也在如火如荼地推进中。在高升乡小东村、新建村,挖掘机正在刚腾出的油菜地里作业,放眼望去,一大片高标准农田已具雏形。近年来,高升乡积极推行“稻油轮作”种植生产模式,实现了稻、油两种作物无缝衔接,使“冬闲田”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大油田”,产量效益得到了双提升。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5-09
(张俊 王韬 记者 侯东 文/图)麦浪翻滚,金穗飘香,又是一年麦收时节。当前,苍溪县30余万亩小麦陆续进入收获季,全县各地正抢抓时节收割小麦,确保夏粮“颗粒归仓”。在苍溪县东青镇禅林社区卧云粮油专业合作社连片种植的广阔田地里,阳光照耀下的麦田熠熠生辉。农机手驾驶着收割机越过滚滚麦浪,割麦、脱粒一气呵成。收割小麦“我们合作社共种植小麦650余亩,亩产在700斤左右。这几天,我们投入2台收割机收割小麦,平均1台机械不到20分钟就能收割1亩小麦,所有小麦预计在5天左右就能全部收割完成。”东青镇卧云粮油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燎原介绍。金黄的麦粒直接“投喂”到运粮车中,随后被送到合作社的烘干中心,三台大型粮食烘干机组“火力全开”,24小时连续作业,烘干小麦。         “如果通过晾晒的方法降低含水量,可能需要花费近半个月的时间,既费时又费力。使用烘干机加热和通风,能将小麦中的水分逐渐蒸发,不怕风吹雨淋,差不多5天时间200余吨小麦就能完成烘干。”东青镇卧云粮油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燎原说。  为保障夏粮收获顺利进行,当地还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全程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帮助农户增产增收。 “今年东青镇共种植小麦2.6万余亩,当前已经成熟并进入全面抢收时节,预计在5月中下旬全部收割完成,其中我们机械化收割比例达95%以上,小麦生产耕、种、管、收、烘综合机械化率能够达到90%左右。”东青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王麒全说。 据悉,苍溪县共种植有小麦32.78万亩,将在5月底前全面收割完成,总产量预计在10.4万吨左右。同时,全县各乡镇在抓好抢收的同时做好抢种工作,力争小麦成熟一块、收获一块、播种一块,确保收获播种有效衔接、不误农时。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5-09
为做好今年的春耕生产保障工作,绵竹市坚持党建引领,以春灌用水工作为中心,以优质服务为宗旨,切实加强灌溉用水工作。检查现场抓实安全检查,做好供水准备。绵竹市科学分析,及早安排,落实专人负责,对全市20座水库和山坪塘进行了安全检查,严格检查坝体情况,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做好蓄、引、拦、提的工作准备。截至4月底,全市水利工程蓄水940万立方米,满足蓄水工程春灌供水需求。  做好清淤疏掏,确保输水畅通。按照2024年春耕备耕工作要求,为农业生产用水做好保障,去冬今春期间,绵竹市投入资金45万元,机具设备10余台/套,人工80余人次,对红岩渠分干渠绵竹段淤积重点地段进行疏掏,共计疏掏20公里,疏掏清淤总量28636立方米,保障了渠道畅通。健全用水组织,强化管理措施。绵竹市及时恢复支渠委员会,成立抗旱服务队,确保了大春用水组织机构健全、人员到岗、管理措施到位;全力加快今春农田水利建设进度,做好前期蓄保水工作,积极与人民渠一处协调,建立供用水机制,确保水源供给;严格执行用水管理制度、交接水制度,做到上、中、下游均衡受益,维护正常的用水秩序。在春灌供水期间,绵竹市水利系统干部职工将坚持工作在一线,把每一滴水及时送到“最后一公里”,及时上报灌区最真实准确的情况,让指挥部便于科学决策,全力做好2024年春灌供水保民生工作。(绵竹市水利局供稿)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5-09
5月6日—7日,由四川省畜牧总站组织召开的生猪高效生产关键技术协同推广项目培训班在德阳市中江县开班。本次培训的人员包括协同推广项目组成员,项目示范基地县畜牧站负责人,示范基地养殖场业主及德阳生猪生产养殖代表等共80余人。培训现场7日上午,四川省畜科院专家及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就生猪繁育、营养、疾病及畜禽粪污处理等相关方面在会上作了报告,并与参会人员进行了积极交流。7日下午,项目组成员对协同推广项目目前的工作进行了总结。随后,德阳及遂宁的代表就德遂生猪产业集群项目实施的情况进行了汇报总结和交流。(中江县农业农村局供稿)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5-09
(郭侨 刘润红 记者 常艰)“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近日,走进仁寿县文宫镇,漫山遍野的“黄金果”映入眼帘,果农们穿梭在果园里,忙着采摘、装筐、搬运,客商们则忙着分拣、称重、上车……丰收的乡村画卷里时时回荡着欢声笑语。在石家社区山林间的一处果园里,果农徐雪兵正忙着组织当地村民帮忙采摘和打包枇杷。“今天有客商预定了3000斤,我们天还没亮就开始采摘了。”徐雪兵高兴地说,由于今年雨水充足,枇杷产量高、果实大、味道甜,深受消费者喜爱,销量完全不用愁。枇杷丰收(潘帅 摄)除了客商直接来现场收购外,徐雪兵还积极拓展销售渠道,采用网络销售的方式,开设了自己的网络店铺。他家40亩枇杷,有40%是经过网络销售的。山上采摘忙,山下销售俏。在该镇专门设立的枇杷集市上,一筐筐金色的枇杷沿街铺开,前来购买的游客络绎不绝,市场内叫卖声、讨价还价声,热闹非凡。“我们每天在集市上能卖几千斤,还可以帮消费者打包后邮寄到外地。”张青华是集市上的一名商家,也是文宫镇飞跃村的一名果农,自家枇杷的好品质让他在售卖时底气十足。据了解,为了帮助当地果农更好地销售枇杷,文宫镇专门设立了24小时营业的枇杷集市。商贩们可以把自己的枇杷带到集市的空地上售卖,不收租金,只需要大家共同维护环境与秩序。集市上,还有一些临时设立的枇杷寄递代办点,每个点位上的工作人员都有序地忙碌着,将一盒盒承载着文宫味道的枇杷“送”向全国各地。“线下+线上”销售忙,各方力量齐发力。在果农和商贩忙碌之余,当地镇村(社区)干部还纷纷当起网络主播,走进果园,开着直播,让枇杷搭上“电商快车”,拓宽销售渠道,增加经济效益。据了解,由于良好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壤,使文宫枇杷具有果大肉厚、色泽艳丽、酸甜可口等特点。经过多年发展,文宫已种植枇杷5万余亩,被誉为“中国枇杷之乡”。 下一步,文宫镇还将通过扩规、提质、整合、创新等手段,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产业化发展枇杷产业,进一步擦亮“仁寿果”——文宫枇杷金字招牌,推动形成以枇杷为支撑点的吃、住、游融合发展新业态,助力乡村振兴,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5-09
(赵丹阳 记者 李柯雨)风吹麦浪穗飘香,小麦开镰收割忙。眼下,正值油菜和小麦丰收的季节。2024年“天府粮仓 百县千片”油菜千亩高产示范片、小麦千亩高产示范片实收测产均创示范片新高。5月7日,2024年“天府粮仓 百县千片”油菜千亩高产示范片实收测产在邛崃市高埂街道进行。测产结果显示,油菜亩产达206.2公斤,较去年增产明显。同日,在邛崃市固驿街道,成都市农业农村局组织有关专家对邛崃市小麦千亩高产示范片进行现场实收测产,结果显示亩产达558.7公斤,再创示范片新高。在高埂街道和平村油菜千亩高产示范片,成熟的油菜映入眼帘,植株挺立,菜籽颗粒饱满,轰鸣的收割机来回穿梭在油菜地里,一行行油菜齐刷刷地卷入机器,转眼变成黑黝黝的油菜籽。专家组经过实地考察,选取有代表性的田块,用久保田联合收割机实收、LDS-1S电脑谷物水分仪测定水分。实收面积11.2亩,实收产量2892.7公斤,折合亩产206.2公斤。王丹是油菜千亩高产示范片的种粮大户之一。“今年成都市农林科学院给我们提供了好的油菜品种和技术指导,去年产量150公斤,今年达到了206公斤,这个结果非常喜人。”王丹说道。在位于固驿街道开元村的“天府粮仓 百县千片”邛崃市小麦千亩高产示范片,3台收割机对专家组选定的田块开展作业。实收面积10.33亩,实收产量6750公斤,按标准含水量折合亩产558.7公斤。据了解,该示范片通过推广高产抗病小麦品种川麦104,采用开沟排湿、无人机直播、增播种量、强化绿色防控全程机械化生产等配套技术,实现了高产高效。
成都日报 | 分享: 2024-05-09
(记者 陈泳 新都融媒供图)这几日“中国大葱韩国进口量暴增760% 韩国人狂啃中国大葱”的话题成为网友讨论的热点。漂洋过海的葱里面,又怎么少得了咱们“成都造”的份儿呢?8日,记者在新都区军屯镇东林村的田间地头看到,农田里一垄垄排列整齐、连绵成片的火葱长势喜人,一群头戴草帽、手拿铁铲的村民正忙碌地工作着,还没走近就闻到空气中飘荡着一股生葱的辣味。火葱种植基地这幅热火朝天的景象,正是火葱收割准备送出国的画面。“我们合作社种的火葱每年出口量大概2000吨(400万斤),通过经销商出口,销往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以及韩国等。”成都市昊达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赖先明告诉记者。军屯镇作为传统农业大镇,村民种植的农作物基本是以油菜、蒜苗、水稻等为主。为进一步增加村民收入,2017年,军屯镇以党建引领为契机,引入了成都市昊达农业合作社。通过引进专业合作社,采取“村集体组织+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火葱种植产业,打造“火葱种植基地”,建设集生产、仓储、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打造“一村一品”特色农产品牌,用党建引领赋能特色产业发展,带动村民致富。合作社的参与改变了村里的现状,合作社流转了村上一千多亩耕地用于火葱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村民不仅每年可以拿到土地租金,还能在合作社劳动挣钱,一举两得。以前外出务工的村民纷纷返乡,不少村民在合作社的带领下也种上了火葱。
成都日报 | 分享: 2024-05-09
(记者 陈泳 文/图)一立方米的水,一年可以养出多少鱼?位于蒲江县的一座现代化养殖车间给出了答案:186斤,而且不用换水!国家的养殖标准是不超过3.0毫克/升,车间处理后的水仅有0.1毫克/升,水质远远高于国家养殖标准。8日,记者专程来到这家养殖场,看看这家神奇的养殖工厂是怎么做到的。研究人员进行采样分析循环处理后水质远高于国家标准来到蒲江县西来镇陈坝村,一个钢构厂房映入眼帘,这便是成都晟源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外面看上去似乎是一座现代化工厂,完全想不到竟是一个养殖基地。走进工厂,36个圆形的大鱼池整整齐齐地排列着,中间有一个增氧泵,大大小小的鱼儿在池里欢快地游动着,一眼看去,就觉得密度很高,但鱼都很健康。鱼池间有环境监测系统,上面闪烁着温度、湿度等实时数据,每个池子里都有循环水系统和水质监测设备,所有鱼池全部以水管相连,最后通向养殖区后面的处理车间。“这就是我们的‘秘密武器’。”晟源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带记者走进处理车间,只见从鱼池里出来的水首先进入物理处理池,经过沉淀、微孔过滤、微粒吸附,进入一个巨大的罐子里,“这里面有一些硝化细菌,可以通过微生物硝化和蛋白分离,使过滤后的水再次达到养殖标准,比如亚硝酸盐和氨氮,国家的养殖标准是不超过3.0毫克/升,我们处理后的水仅有0.1毫克/升,水质远远高于国家养殖标准。”据介绍,依托这套系统,养殖工厂的水每天都会循环6—7次,由于水体已实现全部循环,工厂只需每隔一段时间补充少量水就可以了,而过滤出来的鱼粪、固态有机物等,则免费提供给周边的柑橘养殖户作为天然生态有机肥。36个水池一年养出28万斤鱼鱼池间的一块空地上支起了一张小桌子,上面摆满了工具,几名身着实验服的研究人员正在全神贯注地工作。这几名研究人员来自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博士生导师杨淞团队。“工厂化养殖对于水质的要求非常高,我们一直在对这一科技成果进行跟踪监测和完善。”正在对大口黑鲈血液进行取样的宋凯歌告诉记者,1月份他们来采过一次样,今天是第二次,7月份还会再来一次,主要研究内容是工厂化养殖下鱼类的生长状况,通过监控分析鱼苗最初、中期及末期的动态变化,为四川渔业工厂化养殖加快发展提供科研支撑。据悉,目前共有36个养殖圆池,1500立方米养殖水体,主养品种为鲈鱼、马口鱼(俗称桃花鱼)等,年产量约28万斤,年产值可达300万元以上。
成都日报 | 分享: 2024-05-09
(记者 李菲菲)成都是全国6个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之一。随着林业改革不断深入,集体林权流转规模不断扩大、方式不断创新,推动了林业规模化经营,有力地促进了林业增效、农民增收。如何实现林权有序自由流转?如何保证林权流转后,林地使用得当?5月8日,记者从成都市公园城市局官网获悉,新修订的《成都市集体林权流转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将从2024年5月30日起正式实施。《办法》共七章五十二条,包含总则、流转方式与范围、流转管理、流转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流转支持政策措施、相关责任、附则等内容。其中提到,集体林权流转后,除合同另有约定外,森林管护、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珍贵、濒危或者具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野生动物,原生地天然生长的珍贵或者具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文化价值的野生植物以及经依法认定和公布的古树名木的保护义务同时转移。林权流转遵循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集体林权流转,是指在不改变林地所有权及林地用途的前提下,林权权利人将其拥有的集体林权依法全部或部分转移给其他公民、法人及非法人组织的行为。《办法》指出,集体林权流转应当遵循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或者阻碍集体林权流转。同时,促进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提高森林质量和效益;保护、培育森林资源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不损害国家、集体、个人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在集体林权流转后,不得改变林地用途,不得擅自改变公益林性质和保护等级。此外,根据《办法》,自留山可以流转。探索将自留山林地长期使用权分为使用权和经营权,赋予经营权流转和融资担保权能;区划界定为商品林的自留山以转让方式流转后,自留山性质不再保留。强化林权流转抛荒行为监管在流转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方面,《办法》提到, 流出方在流转有效期间,尊重流入方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不得干扰其依照合同开展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并督促流入方履行合同或协议,如发现违法违规行为及时报告当地林业主管部门。对于流入方而言,则需要依法按流转合同约定自主开展林业生产经营活动,并获得相应经营收益。并享有在流转期内允许依法继承;依法取得的林权,可依法进行再流转,并获得流转收益;依法以其经营的林地向金融机构融资担保并向发包方备案的权利。为强化集体林地资源利用,《办法》还对林权流转抛荒行为如何监管作出规定。据了解,流入方流转宜林地林权后抛荒2年以上,或因流入方未落实管护措施致使流转的有林地、灌木林地等连续抛荒2年以上的,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可督促流入方开展经营活动;对经督促仍不开展经营活动的,纳入林权流转失信黑名单,采取限制其继续流入林权、停止享受林业优惠政策等调控措施。
成都日报 | 分享: 2024-05-09
暮冬 (图片由四川省川茶品牌促进会提供)  连续三年综合产值突破千亿大关、产业规模持续扩张——这是川茶交出的奋斗答卷。  连续多年茶园面积、单位面积产值、品牌影响力稳步提升——这是川茶产业昂扬向上的奋进姿态。  奋斗与奋进,澎湃川茶继续前行的力量;奋斗与奋进,绘制川茶再攀高峰的蓝图。  时间回到2022年,这一年年底,在川茶产业提前一年撞线千亿产值之后,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精制川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富民增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30年川茶综合产值突破2000亿元的现代茶产业强省建设目标,勾勒出川茶全面崛起的“路线图”。  蓝图明确,“路线图”清晰。锚定目标,启动实施“做强基地、做优加工、做响品牌、做大龙头、提升效益”五大行动。新时代新征程上,川茶吹响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号角,激活“川字号”特色产业快速崛起的新动能。乐山市五通桥区万亩茶园。绘制全链条现代化“路线图”,推动川茶跑出产业发展“加速度”5月5日,立夏,眉山市洪雅县中山镇盛邦种养专业合作社门口,一年一度的春茶分红大会如期举行。当天,上百户入社农户共计分享总额300多万元的茶产业发展“蛋糕”,户均分红3万元以上。  此前一天,乐山市夹江县吴场镇三管村的茶业基地里,茶农李治伟和老伴正在为即将到来的出口季准备新茶。眼下,夹江出口茶备案基地超过10万亩、年出口茶叶2.6万吨以上,稳居全国前列。  立夏前后的两个场景,逐一回答川茶产业的时代考卷:作为又一个农业千亿产业,川茶如何助力推进乡村振兴?  答案在中央和省委的部署中:树立大食物观;做大做强“川字号”农业特色产业。  《意见》提出,到2025年,全省茶叶种植面积保持基本稳定,亩产值持续增加,毛茶产值达到400亿元,综合产值超过1300亿元,带动全省500万茶农增收、300万从业人员就业,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到2030年,毛茶产值达到600亿元,综合产值超过2000亿元,基本建成现代茶产业强省。  目标切实可行——自2014年以来,川茶综合产值连年保持10%以上增速。全省茶园面积稳步增加,多数已进入丰产期。数据显示,目前每年有400多万茶农和200多万从业人员从事种茶、采茶、制茶和销售等有关工作。  重点更加明确——围绕“做强基地、做优加工、做响品牌、做大龙头、提升效益”五大行动,促进全省茶产业质量效益稳步提高,加快推动四川农业农村现代化。  明确的路径,是对川茶产业补短板的精准施策,也是对既往措施的一以贯之——无论是提升茶园现代化水平,还是完善加工体系、擦亮品牌、培育龙头企业和提升综合效益,一系列措施针对性补强,行之有效。  按照《意见》要求,2022年以来,四川全面启动现代茶产业强省建设,聚焦全链条提质增效,先后推出茶产业基地建设、品牌打造、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市场建设、主体培育和金融支持等“硬举措”。  两年来,茶产业发展情况纳入实施乡村振兴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责任不断压实、“指挥棒”不断逗硬;茶产业领域食品生产经营许可和备案制度等市场准入制度不断完善建强,产品包装标识、鲜叶产地来源等标识管理系统化、规范化……在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省的新征程上,川茶散发出独特的清香。  数据为证,2022年,全省茶业综合产值达到1080亿元,位居全国第三;2023年,全省茶叶综合产值突破1200亿元,同比增长10%以上,跑出发展“加速度”;今年春茶产期,川内各地产销两旺。打出全链条提质增效“组合拳”,川茶走上高质量发展快车道3月27日,第二十届蒙顶山茶文化旅游节在雅安市名山区开幕。开幕式上,现场参展的数十个茶文旅融合特色村引人关注。  4月30日,宜宾市筠连县巡司镇银星村,川红工夫茶艺大师们正在现场斗茶。在他们的身旁,数百亩标准茶园生产出来的红茶,通过扫描二维码可追溯生产全过程。  2022年以来,锚定现代茶产业强省建设目标,四川持续强基地、优加工、亮品牌、育龙头、促融合。在蜀乡大地的茶园上,奏响了川茶崛起的协奏曲。  做强基地首当其冲。立足全省120多个产茶县等比较优势,以2021年起步建设的全国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项目——四川川西南早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为抓手,川西南名优绿茶、川东北高山生态茶产业带和川南工夫红茶、川中茉莉花茶集中发展区“两带两区”等加快打造。放眼全川,茶树新品种栽培、绿色生产等先进技术快速推广,全省标准化生态茶园、出口茶备案基地不断扩域。预计到明年底,全省优质红茶专用新品种面积将突破50万亩,川内标准化机采基地面积占比达到六成以上。  做优加工紧随其后。2022年以来,以四川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川茶集团”)等50家“天府龙芽”省级区域公用品牌授权使用企业为重点,协同推出用电、用地、加工机械购置补贴等优惠政策。进而,全省茶叶加快初加工、冷链能力布局和精深加工的设施设备改造升级,加工链自动化、专业化、数字化水平持续提升。在此基础上,川茶产业版图中的中高端名优茶比重持续提高。  川茶品牌不断擦亮。两年来,“天府龙芽”省级区域公用品牌及“峨眉山茶”“蒙顶山茶”“米仓山茶”“宜宾早茶”“川红工夫茶”等地方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力度不断加强,川茶“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体系不断完善,推进国家级、省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建设蹄疾步稳。以名优绿茶为主,工夫红茶、茉莉花茶、优质黑茶为辅的传统优势产品体系及对应品牌体系加快形成。  行业龙头趁势崛起。通过整合、兼并重组等方式,川茶集团的市场占有率和能级不断提升。龙头引领之下,“川茶兴千村”行动走向纵深,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茶农积极参与的茶产业化联合体层出不穷。目前,全省年销售额10亿元以上和亿元茶企已突破20户,全川茶企龙头方阵呼之欲出,不断改写全国茶企版图。  产业融合更深层次。在四川大部分茶叶产区,立足茶园生态优势,陆续探索“旅游+”“生态+”等深度融合发展模式,实现由“卖茶叶”向“卖风景”转变,一批特色鲜明的家庭茶庄、休闲茶庄、主题景区、主题茶城等加快发展。  全链条提质增效、产业链加快延伸,川茶加快驶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更多茶农种好茶鼓腰包4月底,达州市万源市固军镇三清庙村的蜀韵生态富硒生态茶基地万亩茶山上,春茶采收完毕。经初步核算,今年春茶产期,通过鲜叶收购、加工厂作业等方式,基地带动5000余户茶农户均增收万元以上。而相距不远的万源茶叶现代农业园区,则借1.2万余亩优质茶园引入8家龙头企业,帮助茶农足不出户就可将产品远销国外。  同一时间段,在自贡市荣县等茶叶产区,当地提前邀请参加第十三届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的采购商前来接洽,及时收购茶农手中的鲜茶。  在推动川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如何提高茶农收入水平?如何拓展川茶销售渠道?面对考卷,四川发力提高种植端质量效益,拓宽销售渠道。  提高茶农种茶效益。近两年,四川一手立足提高茶农技能,连续开展多轮茶农技术培训,培养一批种茶技术能手、职业农民;一手提高采收水平,推行机采机防等机械化作业,推进春茶、夏茶、秋茶应采尽采,实现省工节本增效,助力茶农鼓腰包。  创新利益联结机制。鲜明“优质优价”的导向,大范围推广“订单农业”“公司+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逐步建立保护价托底收购、以质定价分级收购等利益联结机制,引导茶区农户就近就地就业。特别是借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探索构建以集体经济组织为纽带、紧密联系龙头企业与种植农户的利益共同体。在乐山和宜宾等地,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户建立“流转有租金、务工挣薪金、经营赚现金、按股金分红”的茶产业发展利益联结机制,让茶农在种茶采茶卖茶中收获更多“真金白银”。  拓展农业多种功能。结合茶叶产区布局,因时应势推进茶旅康养一体化发展,鼓励茶区农民开办“茶家乐”、特色民宿等业态拓展关联产业增收。目前,雅安、宜宾、乐山和广元等传统绿茶主产区,旅游收入已成为茶农在茶叶销售之外的另一大收入来源。  构建市场营销网络。以区域性茶叶产品交易市场和“天府龙芽”等区域品牌展示展销平台建设为抓手,川茶特色交易中心等交易平台不断强化。连续十多年举办的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成功转型为四川乃至西南地区最大的茶叶交易展会。此外,在“天府龙芽”引领下,川茶先后集体进军国内外市场,不断不断加快出川、出国步伐。  方向明确、步伐坚定、举措清晰,四川正川正朝着现代茶产业强省加速迈进!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5-09
明亮 (图片由四川省川茶品牌促进会提供)  初夏时节,一场小雨过后,天气放晴。在乐山市夹江县的出口茶备案基地,茶树新叶已经蹿得老高,茶农正在抓紧采收鲜叶,送往附近的茶厂加工。夹江县忙碌的夏秋茶生产拉开了帷幕。“我们最近也在生产今年的第一批夏秋茶,这些都是准备出口的,近期省内的大型茶业展会我们也在积极参加。”四川省洪椿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所说的展会,正是即将开幕的第十三届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以下简称“本届茶博会”)。  5月9日至12日,以“茶源天府·共享未来”为主题的本届茶博会将在成都世纪城国际会展中心举办。首届茶博会创始于2012年,10多年来,通过“茶博会”这个高端平台的持续推介和各方努力,川茶影响力持续提升,川茶文化、川茶产品正更好地走出四川、走向全国、广销世界。通过往届与本届茶博会的对比,可以看到川茶“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全新变化。青神县罗波乡官斗山村引入龙头企业后,当地的茶园已打造成景区。参展规模更庞大:企业和品种创下历史新高,折射出川茶产业的成长与进步  茶博会已连续举办了12届,现已成为规模大、规格高、影响力强、国际化程度广的专业性茶展。举办这样的专业茶展,旨在为四川乃至全国茶界搭建一个开放合作、共赢共享的交流平台。  在前不久举行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向媒体透露,本届茶博会将为大家呈现许多新的特点和亮点。  首先是展会规模更大。本届茶博会参展省份新增6个,达到20个。统计显示,政府组团参展的有9个,展览面积达到7万平方米。此外,还有近2000家中外企业参展,集中展示六大茶类、新茶饮、茶生活、茶文化、茶科技、茶旅游等领域上万种新产品、新业态。这些,均为历届之最。  展场设计规划更新颖。本届茶博会设置达州主题馆、川茶品牌馆、全国名茶馆、茶器美学馆以及供销合作专区、新茶饮专区、茶机械包装专区、境外专区等主题展馆和特色展区。在此基础上,实现从单纯“卖茶”到综合性展会的蜕变。  2012年举行的首届茶博会,旨在为全力打造千亿茶产业、展示川茶品牌、扩大川茶知名度和影响力搭建一个专业有效的交流、贸易平台,当时邀请了四川、安徽、福建、浙江、广东、湖南、贵州等省份和印度、斯里兰卡、越南、韩国等国家的茶商参展,展销品种仅有绿、红、青、黄、白、黑六大茶类。2013年,第二届茶博会的规模略有提升,展出面积达到3万平方米,共展出绿、黄、红、白、黑、青六大茶类的2000多个品种,开始设有四川名茶馆、百家争鸣馆等六大展馆。  展会规模之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四川茶叶这十几年的成长与进步,特别是产业综合实力的大幅提升。  2011年,我省茶园面积仅为348.6万亩,总产量18.5万吨,总产值86亿元。当时,四川敏锐意识到,川茶要进一步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品质、做大品牌、做强市场,要将川茶做成品质过得硬、品牌叫得响、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茶。  截至目前,四川已培育建设8个国家级农业产业(茶叶)强镇、6个省级农业产业(茶叶)强镇。同期,全川建成茶产业省级现代农业园区22个,国省级省级优势特色产业(茶叶)集群各1个。去年,全省茶园面积稳定稳定在590万亩左右,毛茶产量42.4万吨、毛茶产值403亿元。同期,全省茶产业综合产值达到1200亿元。无论是面积、产量、效益,川茶的关键指标均位居全国一流水平。  效益还体现在更为具体的种植端。目前,全省千亩以上的专业村达到1090个,占全省茶园总面积的50%以上,茶产业已成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去年,四川茶农人均茶产业收入5000元以上。一片茶叶,泡出了四川乡村振兴支柱性新产业、致富新抓手。参展主体更多样:“朋友圈”更大、“供应链”更全,见证川茶“优中选优”的蝶变之路  报名企业太多,因此必须“优中选优”——这是本届茶博会组委会的一致感受。  数据显示,今年报名参展的企业热情高涨、数量巨大。但由于规模限制,必须精挑细选。尽管如此,本届茶博会仅参展的头部茶企就达到了600家。  纵向对比来看,首届茶博会销售企业多、采购商少。本届茶博会有大量国内外的采购商,也有省外的销售商。茶博会连续举办多年后的蝶变,背后是川茶和展会影响力的“双增”。  不仅是参展主体的规模数量,参展的质量也提升明显。以本届茶博会设立的川茶品牌馆为例,将汇聚四川名优绿茶、工夫红茶、茉莉花茶、藏茶等优势品类,以“天府龙芽”省级区域公用品牌为代表,全面推出“蒙顶山茶”“峨眉山茶”“米仓山茶”“宜宾早茶”“川红工夫红茶”等区域公用品牌和重点企业品牌,彰显川茶的深厚内涵。  2014年,省政府一号文件首次聚焦川茶,正式印发《关于加快川茶产业转型升级建设茶业强省的意见》,提出要把四川建成国内外知名的茶叶生产、加工和贸易、文化基地。同年,四川省川茶品牌促进会成立。经行业推举和省级业务主管部门核准,川茶集团在“叙府龙芽”主品牌基础上升级的“天府龙芽”,被确定为川茶省级区域公用品牌。从此,汇聚在“天府龙芽”的旗帜下,优质川茶抱团成势,共同育品牌、提品质、扩渠道。  经过近10年培育打造,川茶的品牌塑造也越发有力。以“天府龙芽”省级区域公用品牌为例,作为四川唯一列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的特色农产品品牌,经过积极培育、推介,目前已具有较大的引领效应、拓展空间和发展潜力。2023年,“天府龙芽”省级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到43.21亿元、排名全国茶业品牌前列,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幅提升。  除了省内外茶企积极参展,本届茶博会的全球化影响更加广泛。  据悉,本次展会将设置国际合作馆,展示斯里兰卡、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的特色茶叶、茶食品、茶餐具以及特色茶器。展会期间,还将充分利用“川行天下”契机,启动川茶出川出海(俄罗斯站、马来西亚站、中国香港站)活动。本次展会还特邀驻川、驻渝领事馆及涉外机构、亚太贸易协定工商会领导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及地区贸易组织、采购商、跨境电商参加。内容形式更丰富:跨界联动更新颖,展会线上线下的融合程度更高  4月底,在本届茶博会的新闻发布会上,一个特色亮点——“逛茶器,解锁千年名窑”也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  好茶要有好器配。茶与瓷器作为传统文化的两块瑰宝,相互关联密不可分。据了解,本届茶博会将有来自景德镇的数十家陶瓷企业组团参展,为茶友全方面展现“瓷都”景德镇千年陶瓷文化;还有来自宜兴的数十位紫砂大师携各自紫砂壶精品与广大壶友见面。  在茶器美学馆中,还汇集德化白瓷、汝瓷、禹州钧瓷、龙泉青瓷、钦州坭兴陶、建水紫陶、建阳建盏等各类名窑名品,以及琳琅满目的铁壶、银器、铜艺、煮茶器、茶人服、沉香、花艺等茶生活产品。参会者还有机会与百名工艺美术大师和非遗匠人面对面交流,提升美学鉴赏能力,满足对美好茶生活的精神追求。  从单纯售茶卖茶,仅与制茶售茶企业对接,到如今集品鉴、体验、文旅活动于一体,供应链企业齐聚,见证的是川茶崛起之路。  崛起,体现在一系列活动设置上。为让广大茶友充分领略中华茶文化的无穷魅力,本届茶博会期间还将举办推介、沙龙等活动30余场。首届全国绿茶产区发展大会和2024科技赋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的落户,将进一步巩固四川名优绿茶产区的形象和地位。首次聚焦重点帮扶县域的产茶县举办的茶主题产销对接活动,将为欠发达县域带来更多商机。更早之前,联动2024年成都世界园艺博览会,“天府龙芽”省级区域公用品牌授权使用系列产品向全球客商展示川茶形象。  本届茶博会主题市达州市也将“重磅出击”,专门设立总面积3000平方米的主题馆,用科技感满满的沉浸式氛围,生动展现“巴山青”“万源富硒茶”“大竹白茶”“宣汉漆碑茶”等达州茶叶的优良品质、茶旅相融的生态环境、和美乡村的美丽画卷,向观众传递“杯里乾坤大,茶中日月长”的共鸣理念。同时,还将举办2024年“巴山青”品牌推介暨《中国茶全书·四川达州卷》发布会,以及多场新品发布暨春茶品鉴会。  线上线下全方位互动。线上,搭建网络直播间,开展“茶博会百万流量免费送,带你一起上热搜”活动,开展在线推广、在线洽谈,营造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的逛展体验。线下,将先后举办成都老茶馆文化沙龙等活动,全面宣传川茶与茶馆的前世今生。  跨界与融合更加深入。展会之上,将多角度展示茶与茶具、茶与好水、茶与名窑名瓷、茶与文创、茶与数字、茶与金融,力求促进“茶+”“+茶”的融合发展。  更加丰富,更加活跃、更高规格,茶博会以一种全新的姿态,托举川茶更加美好的未来。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5-09
莹莹 (图片由四川省川茶品牌促进会提供)  初夏时节,四川近600万亩茶园冒出新一茬嫩芽,产值占据全省茶叶年产值40%的夏秋茶蓄势待发。根据产量和市场走向预判,今年川茶综合产值将再次迈过千亿元大关。回首2018年,锚定做大擦亮农业大省金字招牌和围绕冲刺千亿产值目标,四川启动精制川茶产业建设行动。一系列动作不断。2021年8月,全省精制川茶产业培育现场推进会议召开,总结精制川茶产业发展情况,加快川茶振兴步伐。2022年底,省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动精制川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富民增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全面推动精制川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项项成绩喜人。2021年全省川茶综合产值首次突破1000亿元,销售额位居全国第三,提前一年达成产业发展目标。2023年,引领宜宾早茶、蒙顶山茶、峨眉山茶、米仓山茶“三山一早”公共品牌的省级区域公用品牌——“天府龙芽”品牌价值增长到43.21亿元,品牌打造工作取得重大突破。  精制川茶,如何“泡出”千亿产业版图?俯瞰泸州市纳溪区梅岭村万亩茶园。谋篇布局 打造精制川茶加工区,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南至泸州、宜宾,北到广元、达州,数千年来,根植于蜀乡大地的茶园飘来阵阵茶香,向世人展示四川茶叶优势产区的底蕴。  四川是种茶、饮茶发源地之一,是茶树原产地、产业加工起源地、全国名优绿茶产区。2014年前后,四川产茶县(市、区)就达120多个,茶园面积和毛茶产量均位居全国前列。  得益于特殊的气候条件,川南等地的绿茶2月前后即可采摘,比其他产区提前15天至20天,“看着春晚品春茶”,全国同纬度最早、错峰上市的独特优势愈加凸显。  得益于先天优势,四川一度“千家万户种茶、千企万厂制茶”。2018年,全省175户规模以上茶加工企业完成产量11.1万吨,精制茶加工产业已有一定基础。  与此同时,一个难题长期困扰着川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四川产茶县多达120余个,茶叶商标超万件,但70%以上茶叶以原料、初加工形态外销,4000多家茶企中规模以上企业仅占4%。  企业“小、散、弱”,品牌缺失,川茶亟需打破发展障碍。2018年,锚定做大擦亮农业大省金字招牌和围绕冲刺千亿产值目标,四川启动精制川茶产业建设行动。  在此背景下,如何谋篇布局?  四川锚定全链条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聚焦种植、加工、经营主体培育等多个环节与关键领域协同发力,打响精制川茶的“发令枪”。  种植方面,借鉴成熟经验,锁定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个目标,四川提出以农业产业园区这个农业现代化的载体和平台建设为抓手,在重点茶区分级分批创建、扶持现代农业产业园。提升全省茶叶生产基地规模、产量,重点提高机采面积,培育茶产业重点县。  加工领域,立足资源禀赋,四川提出重点发展以名优绿茶为主,工夫红茶、茉莉花茶和藏茶为辅的“一主三辅”优势产业及产品,布局和打造川西名优绿茶、川南名优早茶、川东北富硒茶、川中茉莉花茶、工夫红茶和藏茶的6个精制川茶加工区,认定300家“精制川茶清洁化加工示范企业”,提升川茶整体加工水平。  培育经营主体,围绕形成以销售收入10亿元—50亿元的大企业大集团为引领和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小巨人”、成长型中小企业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四川全力打造引领川茶高质量发展和产业崛起的“领头羊”。  有目标也有路径,作为茶产业大省,四川坚定迈出精制川茶发展的新步伐。重点突破 围绕生产、加工着力点,加快川茶振兴步伐  3月,漫山茶树在薄雾包裹中抽出嫩绿的新芽,作为茶马古道途经地的攀枝花市盐边县国胜乡又热闹起来。  国胜茶叶现代农业园区是攀枝花市四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国胜乡共种植茶叶万余亩,年总产值达1亿元,主要品种有福鼎大白茶、名山213、名山131和云南大叶种,高品质的原生态高山有机绿茶广受茶叶爱好者和茶商关注,是当地群众致富增收的“金叶子”。  提升茶叶种植加工水平、培育经营主体、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在四川布局发展精制川茶产业后,当年川茶就收获惊喜。  2019年,川茶产业呈现出“基地规模逐步扩大、毛茶产量稳中有升、综合效益大幅提高”的良好发展态势,四川茶园面积达到575万亩、产量31.3万吨、毛茶产值27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6.3%和18.7%,综合实力跃居全国第2位。  如何持续提升川茶综合产值?答案是——找准突破口与着力点,加快川茶振兴步伐。  2021年,四川提出实施精制川茶产业培育“六大行动”,以茶园提升、茶企培育、单品突破、品牌打造、科技兴茶、川茶出川为抓手,改造低产低效茶园,提高茶叶加工自动化、清洁化水平,培育在全国叫得响的明星单品,加大川茶科研攻关力度,助推高端茶走出去。  2021年,全省川茶综合产值首次突破1000亿元,销售额位居全国第三,不仅提前一年达成产业发展目标,也让川茶成为继川猪、川粮油、川菜、川果、川牛羊之后,又一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的“川字号”优势特色农业产业。  2022年底,《意见》对精制川茶产业提出更高要求,围绕绿色基地建设、清洁化加工、科技服务等方面,四川重点在生产、加工等方面逐个突破。  建设绿色生产基地。充分发挥“两带两区”比较优势,以国家(省级)茶产业集群、产业强镇、现代农业园区等项目为抓手,推广种植特色优的新茶树种,应用“两个替代”绿色生产等先进实用技术,在适宜区推行水肥一体化设施、数字茶园等建设,推进产业基地向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良种化、数字化方向发展。  提升精制茶加工水平。支持龙头企业依托原料基地建设初加工厂,规范加工厂房建设,改造升级初加工设施设备,建设标准化“第一车间”。推广应用连续化、自动化、专业化加工设备,规范工艺流程,加强设备更新,完善仓储、保鲜等设施,提高分等分级、产品包装等能力。持续支持茶企、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入驻国家和四川省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保障茶产品质量安全。兴产富民 让更多农民共享产业发展成果  4月初,巴中市巴州区天马山镇茶叶种植基地内,几百名采茶工人身挎茶篓,手指翻飞,熟练地从茶树上摘下“一芽一叶”。  “今年春茶产量预计将达到6吨,茶厂生产效益将达到600万元,比去年增加效益50%,今年底村集体将张榜分红!”天马山镇狮子寨村党支部书记余安波介绍。  四川70%以上的茶园分布在盆周山区,茶产业是当地的主导产业,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如何让更多农民共享川茶产业发展成果?回答好这个问题,才能真正实现川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意见》提出目标,到2025年,全省茶叶种植面积保持基本稳定,亩产值持续增加,毛茶产值达到400亿元,综合产值超过1300亿元,带动全省500万茶农增收、300万从业人员就业。  种茶农民要提升收入水平。全面开展茶区农民技术培训,培养一批种茶技术能手、职业农民。鼓励企业采用“订单农业”“公司+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建立保护价托底收购、以质定价分级收购等密切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的收购方式。  在泸州市纳溪区,当地的茶叶专业合作社带领茶农了解茶叶市场信息、考察茶叶品种、学习茶叶管理技术、引进先进采茶设备,助力茶农增收致富。  “为保证茶叶质量,专业合作社举办茶叶种植、加工等专业培训,召集当地茶农参加,学习新技术、新知识。合作社还会提供加工服务或销售机会,以促进茶叶销售。”当地茶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周世庆说。  拓展产业功能助农增收。鼓励企业围绕加工、精选、包装等生产环节,与农户建立稳定的合作机制。支持发展生产型社会化服务组织,培养一批种子种苗、统防统治、机采机收、市场营销等专业化、社会化、职业化新型农民。推进茶旅康养一体化发展,鼓励茶区农民开办“茶家乐”、特色民宿,提供茶事体验等服务,鼓励农民开展电商直销,拓宽增收渠道。  壮大集体经济带动农民增收。支持村集体以土地资源、闲置资产、生产发展资金等为股本与茶企开展股份合作,推进农村集体资产增值增效,通过股权量化促进农民增收。鼓励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户建立“流转有租金、务工挣薪金、经营赚现金、按股金分红”的茶产业发展利益联结机制,增加农民收入。  新目标、新作为。放眼未来,精制川茶将“泡出泡出”更广阔的产业版图!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5-09
暮冬 (图片由四川省川茶品牌促进会提供)  5月9日—12日,第十三届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在成都世纪城国际会展中心举办。以“茶源天府·共享未来”为主题的本届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上,“天府龙芽”省级区域公用品牌携“蒙顶山茶”“峨眉山茶”“米仓山茶”“宜宾早茶”“川红工夫红茶”等区域公用品牌集体亮相。  视野放宽,今年3月30日,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举行的“2024川行天下·川茶出海(俄罗斯站)龙都香茗专场品鉴会”上,“天府龙芽”尊龙红茶等川茶单品引来争相品茗。时间再往前,2023年11月15日,在首届中国(黑龙江)国际绿色食品和全国大豆产业博览会上,开馆不到一小时的四川“天府龙芽”地标馆就人潮涌动。再次进军东北市场的川茶,在“天府龙芽”的带领下散发出独特的茶香。  放眼未来,“川茶出海”系列活动即将全面启动,在“天府龙芽”的引领下,助力更多川茶企业和产品走出去、拓展全球市场。从去冬到今春,在“天府龙芽”带领下,川茶动作频频,踏出“走出去”的鲜明节奏,不断拓宽川茶的销售渠道,改写川茶的销售版图和产业格局,从一个侧面印证着十年来“天府龙芽”引领川茶品牌崛起的历程。峨眉山市高桥镇寨子村茶园。锚定“川茶图强”目标,下好打造省级区域公用品牌“先手棋”茶马古道上,马蹄声声、驼铃阵阵——从历史深处飘来的茶香,见证着四川这个茶叶故乡的深厚底蕴。  巴蜀大地上,茶园连片、歌声起伏——加快发展的川茶产业,迎来又一轮全链条崛起的大好机遇。  历史与现实交汇,塑造了川茶独特的产业格局:全省茶园面积和毛茶产量均稳居全国前列。  多年来,川茶产量大,但加工端的“小、散、乱、弱”短板同样突出,“千家万户种茶、千企万厂制茶、千牌万品卖茶”,缺乏全国性品牌和龙头企业,川茶在品牌影响力、综合产值等方面均与产茶大省的地位不相匹配。  推进川茶高质量发展,这是从业者与行业主管部门的共识。  战鼓在2014年擂响——当年初,省政府印发出台川茶产业发展重磅文件——《关于加快川茶产业转型升级建设茶业强省的意见》。这是首次以省政府名义制定茶业强省“路线图”,提出强基地、搞加工、畅渠道等诸多川茶图强的举措。  这套“组合拳”中,品牌建设被摆在突出位置,被明确为引领茶业强省建设和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先手棋”,以加快川茶由“原料出川”转变为“品牌出川”。  方向明确,行动有力。2014年12月,四川省川茶品牌促进会成立,130多家茶业“川军”抱团启动大品牌培育。随后,川茶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办公室启动川茶品牌推选,经有关部门同意,川茶集团原创品牌“天府龙芽”被确定为川茶省级区域公用品牌。2016年5月5日,在第五届中国·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上,“天府龙芽”正式向全球发布。  作为覆盖面广、层级更高的川茶品牌,“天府龙芽”突出“天府”的地域和文化特色,符合四川名优茶以芽形茶为主的特点,又融绿、红、黑、青、白、黄六大茶类于一身,可以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并提供定制化服务。业内人士认为,“天府龙芽”是全国茶行业第一个省级区域公用品牌,不仅是川茶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更在中国茶叶发展史上首次实现“一壶香茗品尽六大茶类”的创新。自此,四川有了独具标志特征、见名知产地的茶叶“名片”。  在此基础上,建立“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川茶品牌体系,汇聚全省全行业的资源和力量,推动茶业强省建设迈出新步伐。品牌引领川茶崛起征程,带动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条转型升级  50家,这是2016年正式发布以来,全省获得“天府龙芽”品牌使用授权的企业数量。  1200亿元,这是2023年川茶综合产值,不仅连续三年突破千亿元大关,更跃居全国前列。  省级区域公用品牌打造究竟带来怎样的变化?答案是全链条转型升级。  品质是品牌的基础。严守底线、全链条提质,是“天府龙芽”品牌崛起的密码。自创立以来,省级层面就划定一条“红线”:并非所有的川茶都可以叫“天府龙芽”。唯有符合各项标准且实现全程可追溯的产品,在指定核心基地采摘的优质芽茶并通过独有的生产工艺和精选之后的茶叶,才具备申请“天府龙芽”区域公用品牌的使用资格。已获得使用授权的企业,如出现品质等方面的问题,也将采取“一票否决”,以此守牢“天府龙芽”产品质量安全的“防护网”。  2019年初,36家首批获准使用“天府龙芽”省级区域公用品牌的茶企名单出炉。随后,前述企业的产地、投入品、加工线等领域抽查走向制度化和常态化。严格的制度管理让“天府龙芽”品牌使用授权产品在生产端、制造端形成26个标准化工序。  在蒙顶山茶核心产区雅安市名山区,从2014年至今,借助入股、流转和托管等方式,实现茶园的规模化种植和新品种、新技术集成推广应用,同步构建茶园投入品监管体系,以及采摘加工的绿色化技术标准体系。同时,全区200多家加工茶企陆续向4个加工园区汇聚,并整合成约40家年销售额5000万元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在“块头”壮大的同时,加工端设备持续加快迭代更新,实现由过去的作坊化加工向标准化迈进。  在全国同纬度地区春茶上市最早的宜宾,借助“天府龙芽”核心产地建设,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加快推广,逐步实现产地周边茶园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良种化、数字化、宜机化。当地每亩茶园的产值由2013年的4000元左右提升至2023年的1.1万元左右,成为名副其实的乡村振兴支柱产业。  观一隅而知全貌,自“天府龙芽”省级区域公用品牌创立以来,川茶全链条步入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数据为证,2021年,四川茶叶综合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提前一年达成产业发展目标。2023年,全省茶园面积稳定在590万亩左右,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良种化、数字化和宜机化的种植水平持续提高,茶叶机械化采收水平再创历史新高,构筑起冲刺2000亿元综合产值的扎实底座。加快汇聚品牌力量,持续带动更多川茶产品出川、出国  在“天府龙芽”品牌发展的历程中,一个个精彩故事记录着品牌擦亮的轨迹——  2016年7月,2016年第三次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在成都举行,“天府龙芽”成为会议唯一指定用茶;  2016年9月,在“开放的中国:看四川·看世界”全球推介活动上,“天府龙芽”被赞为“川茶之精品”;  2017年,“天府龙芽”被国际茶叶委员会授予“世界名茶”称号;  2017年5月,在首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上,“天府龙芽”展区斩获8亿元意向订单,海外订单突破亿元;  2018年3月,“天府龙芽”宣传广告亮相美国纽约时代广场的“中国屏”,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同一年,“天府龙芽”获颁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设立10年来,“天府龙芽”频频亮相国内外高端舞台,展示出川茶精制与高端的全新形象。品质筑底、品牌擦亮,“天府龙芽”的影响力和好感度持续跃升。2023年,在全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选中,“天府龙芽”凭借品牌价值43.21亿元的成绩,位居全国前列。同期,“天府龙芽”品牌产品已覆盖我省11个市(州)32个县(市、区),成为四川辐射茶园和产区最大的茶叶品牌。  品牌擦亮,川茶加快“出圈”、出川。过去十年来,蒙顶山茶、峨眉山茶、米仓山茶、宜宾早茶等“三山一早”优势产区资源汇聚在“天府龙芽”旗下,抱团集体出川。仅去年,就陆续走进北京、乌鲁木齐和哈尔滨等目标销售区域,加快川茶出川的步伐。  更大的市场还在开拓。2023年以来,以“天府龙芽”品牌使用授权企业为主体,川茶加快开拓中亚、东南亚和欧美市场。在全国重点产茶县乐山市夹江县,2023年出口绿茶上亿元,成功在中亚等地设立茶叶海外仓。  更新的销售方式接踵而至。过去三届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上,参展的采购商数量迭创新高。值得称道的是,电商龙头参展数量越来越多,加快拓展川茶的销售渠道。  不仅有新渠道,更有新业态。依托茶园优势,全省各地纷纷加速农旅融合培育富民新业态。仅今年春茶开采期,各茶叶主产区的县(市、区)先后举办茶叶采摘节等重点文旅活动,集中推出茶叶旅游精品路线和研学游、农事体验新业态。  在“天府龙芽”引领下,川茶正在加快抢占发展发展的制高点。蜀乡大地上,产茶大省蝶变图强的愿景正在加快成为现实。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5-09
(记者 张敏)“大棚内温度有点高,需要马上降温。”4月27日,远在成都的川东北山地蔬菜大院的首席专家苗明军通过“朝天云蔬”平台,发现广元市朝天区两河口镇惠农蔬菜专业合作社温室大棚温度较高后,给出调整意见,合作社负责人蔡万平打开大棚通风降温。  “朝天云蔬”是朝天区高山蔬菜全产业链数字化平台,汇聚了温室大棚内气候观测站、物联网系统、风机等设备采集的数据。蔡万平说,平台可以对农作物、生产环境实时监控,通过数字模型对农业对象、环境和全过程进行可视化表达、数字化设计、信息化管理,“以前需要人经常巡查大棚情况,现在通过平台一键就能掌握,大大节约了成本。”  高山露地蔬菜是朝天区农业支柱产业之一。但以往缺乏标准化生产管理体系、产销统筹体系等,区域品牌打造不太顺利。为突破发展瓶颈,朝天区在蔬菜种植核心园区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200余万元,建设“朝天云蔬”数字化平台,依托数字化技术探索标准控制。  目前,朝天区已在曾家山11个蔬菜种植基地安装65套农业四情物联设备和数字化系统,构建起农业全产业链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农户可通过“朝天云蔬”数字化平台实现对农情监测、智能灌溉、温湿控制等日常工作在线管理,生产效率提升30%。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5-09
(记者 张敏)近日,广元市政府办印发《广元市支持食品饮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八条政策措施(试行)》(以下简称《措施》),支持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食品饮料产业,“真金白银”奖励产业发展,明确对表现优异的企业最高一次性奖励200万元。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发展特色产业,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广元目标明确:致力打造500亿级食品饮料产业集群,聚力打造川陕甘渝食品饮料及预制食材生产基地。  如何从好山好水里“吃”出“500亿”?广元市从聚集群、促投资、育企业、提能级上进行了探索。“五一”假期,广元市昭化区推出“通关文牒”探秘古城、国风快闪等沉浸式旅游方式,给游客提供更丰富的旅游体验。其间,昭化区共接待游客40余万人次、门票收入86.9万元,同比分别增长9.41%、16.3%。 广元观察 高志农 摄建强专业园区 突出差异化发展  4月28日,广元市利州区澄明产业园——广元川味预制食材产业园传来好消息,继月初首批4家企业组团签约入驻后,又有2家来自重庆的食品企业即将入驻园区。  而在剑阁县,铁骑力士集团投资剑阁县再加码,总投资10亿元建设川陕甘渝(剑门关)国际优食谷二期项目,包括食品产业园、生猪家禽养殖等。在苍溪县,总投资10.68亿元的苍溪县果汁果酒农文旅融合项目签约落地,将充分利用苍溪的水果资源进行果汁果酒的精深加工,打造农文旅融合项目。  “一县一特色园区”,广元各地集群发展态势向上向好。“利州区发展预制菜、剑阁县走‘食旅’融合之路……每个县(区)都有专业化园区。”在广元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罗凌云看来,要打造500亿产业,就要建强园区,承载更多更强的市场主体,同时依托资源禀赋,差异化发展,引导县(区)差别竞争、特色取胜。  差异化带来的是优势放大、区域协调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  目前,广元已建成食品饮料集中园区8个,建立起农特产品精深加工、饮料及饮用水、肉制品加工及预制食材“3+1”产业体系,形成茶叶、粮油、饮料、调味品等10余个产业链条,先后培育娃哈哈、中粮油脂等近150家规上企业,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授予“中国食品产业名城”“中国特色天然饮用水之乡”称号。实施五大行动 实现产业突破  基础之上谋突破,广元将着力点放在推动“农户+基地+企业+消费终端”全产业链贯通上。  落户广元4年来,广元市吉香居食品有限公司发展势头迅猛,全年产值约为2亿元。公司总经理助理秦莉介绍,公司对小叶芥、青菜等原材料有稳定的需求,通过“公司+基地+蔬菜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该公司已带动利州发展绿色蔬菜种植基地7000亩,“以前公司每年在外收菜的员工就有100多人,今年本地蔬菜基地供应,大大降低了原材料成本。”  此次出台的《措施》,明确鼓励“企业+基地+专合组织+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对在当地建立原材料基地的企业给予补助。  为企业带来切实利益的不只“真金白银”的奖励。目前,广元还在推进产业集聚、项目攻坚、企业提级、转型提能、品牌培育“五大行动”,推动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和数字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培育食品饮料产业集群。  以支持重点企业为例,广元将重点支持吉香居、君安天源等企业建设智能工厂,推动数字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广元造”产品美誉度,扩大“广元造”产品市场占有率,聚力打造川陕甘渝食品饮料及预制食材生产基地。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5-09
(记者 张敏)5月5日,记者从广元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获悉,这个“五一”假期,古蜀道游持续火爆。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广元市古蜀道沿线45家A级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151.89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1769.92万元。在不久前举行的2024年“古蜀道徒步游”活动上,来广元“邂逅”古驿、古树、古桥的游客超过万人,较去年同期增长超50%。  两组数据折射的是古蜀道游的“火热”程度。在2024年“古蜀道徒步游”新闻发布会上,广元市副市长刘素英介绍,蜀道徒步游、绿色生态游成为广元旅游新热点,自去年9月推出“古蜀道徒步游”活动以来,已吸引超20万人次参与。  古蜀道游火了,广元如何抢占文旅发展新风口?2024年“古蜀道徒步游”活动上,来广元“邂逅”古驿、古树、古桥的游客超过万人,同比增长超50%。 广元观察 高志农 摄以活动“代言” 古蜀道游再添一把火4月23日,2024年“古蜀道徒步游”活动在广元市昭化区昭化镇高庙铺和剑阁县普安镇拦马墙两地同时进行,超万名徒步游爱好者和本地干部群众参加。  这是广元第二次举办“徒步古蜀道,对话翠云廊”活动。自去年9月中旬解锁“徒步游”新玩法以来,广元在古蜀道游玩方式上持续创新。  从人员构成上看,本次活动吸引了更多文艺界、体育界人士,文化旅游、生态康养、户外运动等行业协会代表,以及网络短视频、旅游、徒步博主,还有海外游客也加入“讲古蜀道故事”的行列。  在演绎内容上,除了延续“张飞植柏”“点树交印”等沉浸式表演和“通关文牒”打卡等内容,今年新增了司马错入蜀、张飞战马超等蜀道历史故事,以及蜀道赋诗、三国群英cosplay等传统和流行相结合的内容。  以活动为古蜀道游“代言”,带动效果明显。据统计,古蜀道高庙铺至松宁桥段有2.2公里,近期每天有2000多人次来此游览。  广元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罗全生认为,古蜀道游的“火”,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资源的稀缺性,二是在保护前提下的活化利用,三是大力的宣传推介和配套服务。”  古蜀道在广元境内绵延近300公里,共有文化遗产点130余处,沿路古道、古关、古城等文化遗产保存完好,尤其是与古道相伴而生的古柏,仅剑阁县境内就有7778株。近年来广元落实“一树一策”“一树一码”等措施,并整修古蜀道个别地段,增加了指示牌、旅游厕所等配套设施,为徒步游客提供更完善的配套服务。同时,当地还推出3条精品徒步旅游路线,并走进重庆、西安等地推介,不到一年时间,就吸引超20万人次走进古蜀道。流量变“留量”还需培养更多“忠粉”先后四次徒步古蜀道的旅行家吴涛对徒步人数的变化感受直观。长期研究旅游,他对这一变化有着冷静的思考:要考虑如何把古蜀道当前的流量变成“留量”。  参与两次“古蜀道徒步游”活动前期准备工作,广元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规划指导与资源开发科负责人任玲认为,目前广元的“古蜀道徒步游”处于起步阶段,要吸引并留住更多游客,还得从完善配套设施设备做起。  任玲以公共交通配套为例作了解释:“徒步是单方向的,哪怕是自驾来的游客,徒步结束后也需要折返回停车场。”目前,广元开通了部分路段公交车等,但仍无法完全满足游客需要,要提升精准化服务水平,如定制出行服务等。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孙华认为,徒步游客是在蜀道上走着看,就必须解决“动观”和“静观”、走着看和站着看的矛盾,可以根据不同人群的兴趣爱好、体力情况、时间情况合理安排,设定不同的路线、路段和行走方式,同时做好道路畅通、导游等方面的服务。  采访中,不管是本地文旅工作者还是行业专家学者,都提到了让古蜀道游长火的举措:在加大古道、古树、古关、古桥等保护力度的同时,经常性举办蜀道文化旅游活动,让更多人关心蜀道、参观蜀道,直至培养出一批古蜀道游的“忠粉”。古道焕“新生”政策引导促破圈更新“让人走起来,古蜀道才能‘活起来’。”罗全生表示,在推动古蜀道游中,政府应该回到引导位置,积极做好蜀道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常态化运营等职责则应该交还市场。  具体而言,广元市一方面将积极配合国家、省级文物部门做好“蜀道金牛—蜀道(梓剑昭段)文物主题游径”规划建设;另一方面计划将古蜀道游与当前人们喜爱、热爱的活动结合起来,开展“古蜀道徒步游”常态化赛事等,持续不断吸引游客打卡,让古蜀道更有现代感,助力蜀道文化焕发新生机,规划打造世界级步游道。  近期,《广元市推动民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十条措施(试行)》出台,明确给予旅游民宿项目最高不超过100万元的补助,新修订公布的《广元市旅游营销奖励政策》也增加了研学旅行等奖励类型。日前,广元还邀请到全国34个省份的120余家旅行社走蜀道,借助旅行社的力量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介古蜀道游。  古蜀道游的内容还在不断更新。目前,剑阁县即将完成古蜀道龙源段和白龙段两条精品线路共11公里的整修工作,计划于今年下半年适时对外发布开放,届时广元的“古蜀道徒步游”精品线路将从3条增加至5条。  下一步,广元还将陆续推出古蜀道利阆道、米仓道、阴平道等徒步游线路,进一步延伸古蜀道的游览长度,挖掘古蜀道的文化深度。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5-09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