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记者 阚莹莹)近日,农业农村厅制定《“天府粮仓·百县千片”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6年)》(以下简称《方案》),提出要推动全省100个以上县(市、区)(以下简称县)建设1000个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集中连片粮油千亩高产片,带动全省粮食总产量每年增加5亿斤以上。  《方案》的重点是增加单产。随着四川不断消除撂荒地和非粮化土地存量,通过扩面积来带动增产的难度越来越大。今年以来,四川全面启动实施粮食单产提升行动,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天府粮仓·百县千片”建设是接下来3年全省提高粮食单产的重要举措。  作为四川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行动方案中,一次促进粮食单产大面积提升的针对性行动,“天府粮仓·百县千片”将如何建设?重点任务将如何展开?布局四大片区,带动全省粮食单产提升  去年,四川粮食产量取得亮眼成绩。全年粮食总产718.8亿斤,全省粮食平均亩产增幅在13个粮食主产省份中排第一位。其中,四川建设的83个玉米、大豆百亩高标准示范片,9个“双高产”示范县,打造的40个“吨粮田”千亩示范片,为全省粮食产量增加发挥了重要作用,积累了丰富经验。  今年,四川提出力争全省粮食平均亩产增加3公斤。千亩高产片建设如何带动全省粮食平均亩产再“摸高”?  “要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点面结合、以点带面推动不同区域协调发展、不同作物协同增产、不同技术模式协作比拼,逐级引领、稳步提高全省粮油产量和品质。”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说。  为此,《方案》按照“相对固定县、滚动发展片”的思路布局,按照种植气候、条件差异,将全省分为成都平原区、盆地丘陵区、盆周山区、攀西和川西北高原四大片区,并确定每个片区粮油千亩高产片的建设总数量和不同作物建设数量。  成都平原区、盆地丘陵区和盆周山区将重点布局水稻、玉米、小麦、大豆、马铃薯和油菜六大作物千亩高产片,攀西和川西北高原重点布局水稻、玉米、小麦、青稞、马铃薯五大作物千亩高产片。  《方案》明确增产目标。2024—2026年,力争千亩高产片作物平均亩产每年高出本县平均水平10%以上。带动全省粮食平均亩产每年提高3公斤以上,总产每年增加5亿斤以上。油菜平均亩产高出本县平均水平5%以上,带动全省油菜产量保持稳定增长。  《方案》提出,力争小麦、马铃薯千亩高产片平均亩产每年高出本县平均水平15%以上。“目前小麦生产有丰富的先进技术储备,增产幅度大,规模化生产的整体产量高。只要技术到位率提高,就可大幅度提高单产,增产15%可以实现。”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汤永禄说。  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天府粮仓·百县千片”建设行动是一次对全省粮食高产典型的系统总结。“相比于之前的高产示范片建设,各项要求更加系统规范,目标任务也更加明确。”明确3项重点任务,启动一系列单产竞赛活动  《方案》明确了全力推进千亩高产片建设、开展百亩超高产技术攻关、鼓励发展规模化生产经营3项重点任务。  千亩高产片建设方面,要求各地优先选择生产基础好、主体积极性高、规模集中连片的区域为建设重点,整乡(镇)、整村推进建设工作。做到种植品种、物资供应、技术路线、指导服务、田间管理5个统一,提高千亩高产片规范化、标准化程度,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  百亩超高产技术攻关方面,支持市县农技推广单位、省市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有关企业等组成各作物组别超高产攻关团队,聚合农技、种子、植保、土肥、农机等各领域力量,针对当地气候、土壤等因素,开展优良品种和配套集成高产高效技术(模式)研究,形成分区域、分作物的超高产集成技术(模式)1—2套,为千亩高产片提供主推(储备)技术。  鼓励发展规模化生产经营方面,鼓励生产经营主体拓宽经营范围,大力开展代耕代种、代管代收、全程托管等服务,提高大面积生产轻简化、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水平,提升粮油生产综合效益。  为激发各地提高粮食增产的积极性,每项任务均明确将组织开展相关竞赛。“县域间,比建设力度、增产幅度;科研单位间,比模式创新、技术集成;种粮主体间,比产量效益、投入收入。通过系列工作举措,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向单产提升集聚集中,形成工作合力。”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说。  据介绍,今年四川将启动一系列单产竞赛活动,在全省评选10个高产竞赛先进县、20个科技增粮先进单位、50个四川“粮王”,对有关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进一步激发地方重农抓粮、科研单位兴粮、种粮主体务农种粮的积极性。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4-19
(记者 阚莹莹)4月18日,阿坝州马尔康市脚木足乡孔龙村,由科技厅、农业农村厅、省农科院、阿坝州政府等联合规划建设的天府夏繁(马尔康)现代种业园正式开园,并迎来省农科院专家团队集中入驻。首批200亩试验基地内,小麦、油菜、豆类、蔬菜、马铃薯等育种团队将陆续启动新一年的夏繁工作,按下育种进程“加速键”。  为了加快作物繁育进程,育种家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选择适合作物的气候区,进行品种加代繁育。例如,在海南省陵水县,由于优良的温光条件,一年内水稻、玉米等喜热作物在这里能收获多次,在这里进行品种培育就能加快进程。因此,陵水县成为全国各地育种家的南繁基地。  “但是,对于喜凉的小春作物,例如小麦、油菜、马铃薯、十字花科类蔬菜等作物,全国还没有形成集中的繁育基地。 一到夏季,育种家分散在云南、甘肃、四川等地的高海拔地区育种,环境条件有限,制约了种业发展。”省农科院副院长杨武云介绍,四川乃至全国,都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夏繁育种硅谷”。  天府夏繁(马尔康)现代种业园选址马尔康,不仅基于这里适宜的气候和地理环境,更因为这里有良好的育种基础。省农科院院长牟锦毅介绍,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省农科院科技人员就在马尔康等地开展小麦、油菜、马铃薯等作物的夏繁工作,在夏繁过程中育成一批重大突破性品种。  据了解,天府夏繁(马尔康)现代种业园将引进育种高能级平台,依托阿坝独特的地理和气候优势,把阿坝州建设成为中国种业发展的科技创新高地、人才聚集高地、种业繁育高地、成果转化高地,在全国形成知名的农作物育种品牌。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4-19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何璇 整理报道)4月18日上午,在阿坝州马尔康市脚木足乡孔龙村,天府夏繁(马尔康)现代种业园入驻暨播种现场会举行,“夏繁硅谷”从这里起步。“南繁(冬繁)三亚、夏繁阿坝”的农作物育种品牌蓝图将在全国铺开,为实现种业振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重要支撑。  提起南繁,大家应该并不陌生。袁隆平院士生前曾自述,他的一生,一半在湖南,一半在海南,他说:“杂交水稻的成功,一半功劳应该归功于南繁。”今日,让我们把目光从高原转向千里之外的海岛,一起回顾中国南繁育种征程。什么是南繁  南繁是利用我国南方特别是海南岛南部地区冬春季节气候温暖的优势条件,将夏季在北方种植的农作物育种材料,于冬春季节在南方再种植一季或者两季的农作物育种方式。南繁育种的自然优势  ●纬度低热量高 ●水分条件优越 ●四季都可播种●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周期可缩短1/3至1/2南繁育种的最佳时期  11月至次年4月四川南繁情况  南繁始于1956年,两年后的1958年,四川启动南繁,是全国最早开展南繁的省份之一。经过60多年的发展,四川南繁基地总面积已超过4000亩,常年有43家科研院所和种业企业、500余名科技人员在海南开展南繁工作。科研单位包括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农业大学、西南科技大学,以及绵阳、南充、宜宾、内江等市州农科院;种子企业则包括仲衍种业、川种种业等行业龙头。南繁历程阶段1探索实践●1956年到上世纪60年代,以丁颖、吴绍骙等为代表的老一代专家提出了南繁加代理论,辽宁、湖南、山东、河南、四川等省专家及技术人员开始了南繁的探索和实践阶段2逐步兴起  上世纪70年代,南繁进入兴起阶段。  ●1971年南繁制种面积超过25万亩,涉及28个省400多家单位7000多名南繁人员  ●为强化南繁管理,1972年国务院批转农林部《关于当前种子工作的报告》,明确“南繁种子原则上只限于科研项目”阶段3稳定发展  上世纪80年代到2008年,南繁进入稳定发展阶段。  ●1983年农牧渔业部颁布《南繁工作试行条例》  ●1995年农业部和海南省决定成立国家南繁工作领导小组  ●1997年农业部、海南省政府印发《农作物种子南繁工作管理办法(试行)》,南繁管理逐步规范阶段4全面提升  2009年以来,南繁进入全面提升的新阶段。  ●2009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建设南繁育制种基地,南繁基地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5年,《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海南)建设规划(2015—2025年)》印发实施,南繁基地建设成为重大基础性、战略性国家工程,南繁全面步入规范化、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建设南繁硅谷,海南南繁事业迈上新台阶  ●2024年1月,《国家南繁硅谷建设规划(2023—2030年)》发布,提出要努力把南繁硅谷建成国家级种业创新基地、种业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种业科技国际合作大平台和种业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根据规划,将于2030年全面建成集科研、生产、销售、科技交流、成果转化为一体的服务全国的南繁硅谷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19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灿红 张雪 文/图)随着第一把夏繁种子落地,马尔康“夏繁硅谷”在一场春雨中,开始了孕育的进程。4月18日上午,在马尔康市脚木足乡孔龙村,天府夏繁(马尔康)现代种业园(以下简称为“马尔康‘夏繁基地’”)入驻暨播种现场会如期召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省农科院)成为首家入驻马尔康“夏繁基地”的科研院所。  在100多位省、市农业主管部门相关负责人以及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见证下,省农科院和马尔康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天府夏繁(马尔康)现代种业园共建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马尔康市人民政府向省农科院郑重移交了“夏繁基地”入驻钥匙。  据悉,马尔康“夏繁基地”将依托阿坝独特的地理和气候优势,以打造“南繁三亚、夏繁阿坝”农作物育种品牌、全国性“夏繁硅谷”为目标进行建设。  夏繁之于夏粮油作物,正如南繁之于秋粮作物,对种业创新意义重大。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省农科院科研人员就在阿坝州的马尔康等地开展小麦、油菜、马铃薯、蔬菜等作物的夏繁育种工作,育成包括川麦42、川油36、川芋56和蜀萝13号在内的一批重大突破性品种,为充盈“天府粮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个稳定的“夏繁基地”是育种专家们多年的期盼。省农科院副院长、小麦育种专家杨武云表示,看到“夏繁基地”初步建成,心里很激动,希望未来3-5年内,可以建成与“南繁硅谷”相媲美的“夏繁硅谷”,补齐种业振兴的“关键拼图”。  省农科院党委书记、院长牟锦毅表示,在马尔康建立“夏繁基地”,就是要立足四川、面向全国,打造夏粮油作物的“夏繁硅谷”,彻底解决育种专家夏繁“打游击”的尴尬局面,整体提升夏粮油作物种业创新能力。  目前,“夏繁基地”建设的各项工作正顺利推进。其中,省农科院在“夏繁基地”一期用地为200亩,用于油菜、小麦、马铃薯、豆类、十字花科蔬菜等作物的夏繁加代。与此同时,“夏繁基地”上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也将回馈当地,推进马尔康市全面乡村振兴。平整土地。  什么是“夏繁”?  20世纪50年代,我国农业科技工作者提出南繁加代理论,也被称为“冬繁”,即在育种过程中,通过南方温暖的冬天,加快水稻等秋粮作物品种更新换代,缩短育种周期,为此,我国在海南建设了南繁基地。  而小麦等夏粮作物,则需要在夏季较为凉爽的育种地和季节进行异地加代繁育,简称“夏繁”,可将其育种周期缩短一半到三分之二,是加快夏粮作物育种的核心手段。几乎与建设南繁基地在同一时期,对夏繁加代的探索也在四川、云南等多地铺开。  在育种专家眼中,南繁、夏繁工作被形容成“大春作物下海,小春作物上山”。每年的特定时间,农业科技工作者们像候鸟一般,携带育种材料,跨越山海,如约奔赴他们眼中的“圣地”。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自2015年,南繁基地建设纳入国家规划以来,“南繁硅谷”逐步成为我国不可替代的战略资源。如今,历史的齿轮又开始转动。从去年以来,我省率先提出在阿坝州打造一个全国性的“夏繁硅谷”,形成“南繁三亚,夏繁阿坝”的格局。在今年的两会上,这一设想进入全国公众视野。这一天,育种专家们盼了很久……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灿红 张雪 文/图)4月18日上午,微雨过后,在马尔康市脚木足乡孔龙村,一场播种现场会被人群围得水泄不通。这是孔龙村村民巴桑怎么也想不到的。  马铃薯、小麦、油菜、萝卜、豌豆……这是这片土地第一次接纳这么多种作物的种子,在贵如油的春雨中,这些种子将带着众人的希望在这里扎根。  这里是马尔康“夏繁基地”的核心区——孔龙村。巴桑说,第一次见到地里这么热闹,虽然不懂这些专家种下的是什么,但相信村子会因此变得更美好。  巴桑不知道的是,这一天,夏繁作物育种专家们盼了很久……播下“夏繁基地”第一批种子。故事一块固定育种地 油菜专家20年的期盼在这个基地里,油菜育种专家、省农科院作物所研究员李浩杰和她的团队有了一块固定的育种地。今年,她的团队计划在这块育种地上,为上千份油菜育种材料夏繁加代。  “想到以后育种加代,做品种实验,都有一个固定的基地,心情就非常激动。”李浩杰说,把育种材料放在这里更安全,而且基地集中连片,有利于不同科研团队交流,促进科技创新。  在这之前,夏繁育种是李浩杰每年都要克服的困难。时间回到20年前,李浩杰刚加入省农科院作物所油菜团队。这一年,她被安排去马尔康开展夏繁工作。  选地,充满了不确定性,既包括科研结果,也包括科研以外的种种。“播种前需要确定好试验地,只能去找农户家里闲着的田。”李浩杰回忆,去到村里后,看到一块闲着的田就去农户家中问,能不能用来做试验田用。  “最后是在离马尔康城区十几分钟车程的邓家桥村找了一块地,村里有一条溪流,水流很急,声音大得吓人。”李浩杰至今记忆犹新,当时是和团队的另一位老师一同前往,到了马尔康后,分开行动,各自寻找育种地。  天微微亮,从马尔康城区出发。中午,凑合着吃一顿泡面。天黑忙完田间工作后,从村里走夜路到公路边等回城的车。这是20年前,李浩杰一天的夏繁工作。“干科研,这样的困难很常见,迟早都要面对。科研工作再难,总要有人来做。”  回首20年来的夏繁经历,李浩杰觉得很值得。“夏繁比传统育种的效率提升一倍,意味着这20年,相当于传统育种工作40多年的成果。相较传统育种工作者,自己是幸运的。”  每年,李浩杰的团队都带着上千份材料,到马尔康进行夏繁加代。至今,她的团队已育成30多个油菜品种,其中川油36同时通过国家长江上中下游审定,川油81入选农业部主导品种、省当家品种,川油101是我省首个抗根肿病品种。这些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超过5000万亩。  “解决了用地和吃住的问题,可以后顾无忧地安心育种了。”李浩杰说。展望有望提升小麦育种效率 加速实现品种突破在小麦育种专家、省农科院作物所小麦中心主任伍玲看来,建成马尔康“夏繁基地”,对于小麦育种相关技术的突破意义重大。  “建立稳定的夏繁基地,可以让小麦玉米DH(双单倍体育种体)系技术落地,从而构建起小麦工厂化育种体系,实现先进育种技术与常规育种的融合,将育种效率提升一倍以上,加速实现品种突破。”伍玲介绍,“小麦与玉米杂交,需要小麦、玉米在同一环境下进行授粉,在马尔康‘夏繁基地’的自然气候下就能实现。”  小麦育种周期长,通过夏繁加代,可以大大缩短育种周期。早在50多年前,省农科院小麦育种团队开始涉足夏繁。  由于基地不稳定,育种材料常常得不到保障。伍玲回忆,20多年前,一次在昆明夏繁,因水灾导致播下去的材料几乎绝收,白白浪费了一年时间。  1999年,伍玲的团队转回到马尔康开展夏繁。“与昆明相比,马尔康路程近了很多,关键是材料上更有保障。”  回到马尔康,夏繁基地并没有固定下来。“每年夏繁季,都要为了找地烦恼。每次与一个村民合作,建立起很好的合作关系,没几年时间又因为各种问题,只能重新找地。”伍玲说,20多年间,夏繁的试验地换了不下5次,就像是到处流浪。  川麦107在条锈病持久抗性上表现突出,川麦39是强筋品种,在品质上有大的突破……在马尔康夏繁育种20多年来,伍玲的团队育出川麦107、川麦39等一批突破性小麦品种。  在全新的马尔康“夏繁基地”里,李浩杰、伍玲等育种专家们,正从“芯”出发,在种业创新上结出更多硕果。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19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洪瑜)4月18日,2024年一季度四川经济形势新闻发布会在成都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2024年一季度四川地区生产总值为14142.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857.0亿元,增长2.7%;第二产业增加值为4766.3亿元,增长6.4%;第三产业增加值为8519.3亿元,增长6.4%。四川农业生产总体平稳。据初步统计,一季度,蔬菜产量同比增长4.1%,水果产量增长6.8%,茶叶产量增长5.8%,中草药材产量增长11.9%。猪肉产量122.5万吨,增长0.6%;生猪出栏1578.0万头,下降5.1%。水产品产量44.7万吨,增长4.5%。工业生产回升向好。一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1%。服务业增势良好。一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8.9%,住宿和餐饮业增长12.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10.1%,批发和零售业增长8.4%,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6.0%。消费品市场稳定增长。一季度,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50.7亿元,同比增长6.1%。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5486.7亿元,同比增长6.1%;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064.1亿元,增长6.0%。按消费形态分,餐饮收入977.5亿元,同比增长13.6%;商品零售5573.3亿元,增长4.9%。在商品零售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通过互联网实现商品零售额393.7亿元,增长2.5%。从热点商品看,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文化办公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30.8%,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16.2%,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15.7%,中西药品类增长11.2%,日用品类增长7.7%,汽车类增长6.1%。税电指数处于景气区间。一季度,全省税电指数为106.1,其中,生产指数为105.8,销售指数为106.4。省统计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曾俊林表示,总的来看,一季度全省经济延续恢复向好发展态势,实现良好开局,为实现全年目标任务打下了较好基础。但仍存在部分行业发展不均衡不充分、部分企业面临一定困难等问题,经济稳定向好基础尚不牢固。下一步,要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扎实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力实施“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积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激发市场活力,进一步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全省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19
四川三农新闻网泸州讯(通讯员 李玉林)“赵代表,我们村土地资源这么好,但要种些啥子,你要给我们想想办法啊。”合江县先滩镇文明村村民江慎辉在文明村人大代表联络站“115—代表在找我”活动上说道。眼下,正是春播的关键期,但耕地进出平衡整理出的土地该如何高效利用起来却让村民犯了愁。为切实解决这一发展难题,先滩镇人大代表带领全镇村民大力发展林下中药材产业,走出了一条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的生态致富路。因地制宜,助农致富出妙招先滩镇文明村山地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95%,林下可发展空间巨大,年平均气温18℃,空气负氧离子浓度高,生态环境优良,是中药材孕育生长的“黄金宝地”。基于良好的资源禀赋条件,镇人大代表认真开展调研视察,指导文明村积极盘活林下土地资源,锚定发展林下中药材产业目标,大力招引回乡创业人才,鼓励农户参与种植,积极盘活林下土地资源,流转林地面积1200亩,大力发展黄精、重楼、草珊瑚、白芨、金钗石斛等中药材。先滩镇人大代表赵洪表示:“全村中药材种植接近于野生且人工干预少,品质优良,深受重庆、贵州、眉山、雅安等地客商们的青睐。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绿了荒山、强了产业、富了村民钱袋子,助力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农企结对,抱团聚力增效益围绕“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的发展理念,在镇人大代表的指导和帮助下,文明村按照“一村一品”规划,主动认领中药材种植助力乡村振兴。成功引进四川佳美农业有限公司与文明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开展合作,联合社通过流转土地、组织务工等形式入股,与企业合作打造林下中药材育苗基地500余亩,种植示范园700余亩,吸纳周边150名群众就近务工。同时,带动22名农户发展林下中药材,由企业为农户提供种苗与种植技术,并统一回购,帮助村民解决销路问题。目前,文明村成功出售种苗100余万株,成 品药材1000公斤,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15万元,带动周边村民家门口就业150余人,实现农户人均增收2000余元。农旅互融,绿色发展惠民生如今,林下中药材种植已成为文明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主导产业。文明村在镇人大代表赵洪、王国平的带动下,坚持以林下中药材产业为立足点,厚植绿色生态底色,注重培育生态康养、休闲度假、药膳文化等相结合的“旅游+”业态,因地制宜发展餐饮、游乐、休闲等多元化、立体式乡村旅游,着力增强村集体经济发展“源动能”,不断拓宽农户增收渠道。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4-04-18
  (陈绍海 记者 张艳玲)每逢单数日,是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嘉川镇赶场的日子。附近的村民邱树兰早上5点多就赶到镇里摆摊卖货。“30元一件!”邱树兰忙着吆喝叫卖,不一会儿就被顾客里里外外围了两三层。  今年53岁的邱树兰因为肢体残疾,不能外出打工,靠种着3亩菜地维持生计。去年7月,她成为一名“帮帮摊”摊主,生活变得忙碌而充实,收入也水涨船高。“逢单赶嘉川镇,逢双赶张华镇,除去下雨天,每个月大概可以出摊20多天,现在一个月可以收入2000多元。”邱树兰说。  “帮帮摊”从何而来?“这是东西部协作‘碰’出来的‘火花’。”旺苍县残联理事长陈保全说,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是全国乃至全球有名的纺织基地,依托其产业龙头地位,结合主题教育走深走实要求,旺苍县和萧山区联合推出“帮帮摊”项目,由政府引进东部专业运营管理团队入驻,以乡镇为单位,组织残疾人等困难群众就近参与“帮帮摊”项目,有效增加群众收入。  邱树兰所卖的货物来自县城的“帮帮驿站”。在这里,记者看到,有各式袜子、帽子等畅销品,一旁还有培训室,没有销售经验的“帮帮摊”摊主在这里接受集中培训。“帮帮摊”项目团队负责人昝旭东介绍,这些货物来自萧山区品牌厂家,没有中间商,工厂清理库存时一次拿完货品,加上是公益性质项目,工厂给的价格非常低。  “我们在全县农村集市统一规划一定数量免摊位费、免管理费、免税收的摊位。困难群众免押金领取货物,完成销售后归还成本、留取利润,如果卖不掉可以直接退回来。”陈保全介绍,目前,全县已发展“帮帮摊”30个、“帮帮店”10家,吸纳133名残疾人及其家属就业,实现残疾人月增收2000元以上。  在“帮帮摊”项目的带动下,结合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旺苍县与萧山区不断创新,不久前又开设了“帮帮洗车行”。“帮帮洗车行”邀请成都洗车专业技术人员,免费现场对残疾人“一对一”进行洗车技术培训,使每名愿意参与洗车的残疾人都能学会至少一项洗车技能,现已免费培训12人,6名残疾人实现长期就业。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4-04-18
千亩沃野,“丰景”无限。五宝镇万亩冬马铃薯迎来收获时节!4月13日一大早,太阳还在山腰,五宝镇五宝村的田地里已热闹起来,村民们换上舒适耐脏的衣服,戴上遮阳帽、手套,开始一天的劳作。不一会儿,几辆农机陆续到达指定地点启动发动机。“早上从这块地收起,大家动作快点,眼睛也看仔细,不要有遗漏……”贡井区安捷农机专业合作社社长彭长明站在田垄上,一边叮嘱着大家、一边清点记录村民的名字。进入马铃薯收获时节以来,五宝镇的万亩马铃薯地里热火朝天,村民们抢抓晴好天气,利用“机械+人工”的方式,纷纷抢收地里的“金疙瘩”,田间地头呈现出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现在收获的是我们今年新引进的品种‘希森4号’,这是我们第一年尝试错峰上市,用4000亩土地提前一个月播种,目前看起来成效很不错。”贡井区安捷农机专业合作社社长彭长明说到,今年雨水好,五宝镇目前收获的土豆平均亩产6500斤,由于上市早,发往成都的订单农业均价1.5元/斤,比往年高0.5元/斤。据彭长明介绍,该种植基地和周边农户规模种植的第一批冬马铃薯,已经开始全面机械化收获。“一台马铃薯收获机一天作业下来,可收获马铃薯30亩,第一批4000亩冬马铃薯两个月就能采收完。”彭长明介绍,机械化收获马铃薯可一次完成挖掘、薯土分离作业,一方面破薯损薯的成本比人工低很多,另一方面也大幅度缩短了收获期,有效地缓解了用工成本不断上涨和农业生产季节性劳动力紧缺的问题。采收队伍中,罗琼干的十分起劲,分拣、装袋一气呵成,不一会儿,一大袋马铃薯在她的忙碌下就打包好了。罗琼是五宝镇王家村村民,自贡井区安捷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以来,需要人手时她都能随叫随到。播种、铺膜、除草、施肥、采收……马铃薯种植的每个环节她都十分熟练。“我已经在这里干了十多年了,每天能挣100块钱,加上流转土地,一年能有一万多呢,比自己种地强。”罗琼一边忙活着收拾马铃薯一边说到。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近年来,五宝镇充分利用当地秋冬气候特点、红紫砂土特性,通过开展了一系列马铃薯种植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实现了马铃薯秋播冬收、冬播春收‘一年收两季’,填补了来年1至4月市场上没有鲜薯供应的空档期,并引进筛选出品质优、抗性强、产量高、口感好、宜鲜销的秋冬马铃薯新品种“希森3号”“希森4号”,此外,马铃薯产业的发展也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极大地提高了村民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实现了兴一项产业、富一方百姓的目标。(供稿:贡井区委宣传部)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18
永安镇云龙村地处永安市街南,幅员面积5.3平方公里,耕地3580亩。全村现有11个村民小组,村民1101户3536人,其中脱贫户84户192人,截止2023年底,云龙村有60岁以上老人700余人,占比22%。今年以来,云龙村结合“家庭养老床位试点项目”,探索性让集体经济参与养老服务行业,构建起双赢的基层治理格局。创新资源整合,增强养老服务的专业水平。积极引导支持村集体经济积极参与农村养老服务,通过引进专业社工2人、与永安镇卫生院签订医护协议、组建家庭养老床位服务小组等方式,分片分组提供服务,每个小组配有护理人员、社工人员和保洁人员,切实保障服务的专业性。坚持个性化服务,开展助餐、保洁、代购、健康档案等20余项“菜单式”护理服务。同时,按照“先服务,后补贴”的原则,镇社事办每月、区民政局每季度、各相关单位不定期对家庭养老床位实施情况、服务效果进行抽查评价,最终根据抽查结果进行支付补贴。探索结对模式,提升养老服务的幸福指数。鼓励“小老结对”模式,宗旨是孤寡病残有依靠,对重病瘫痪卧床,需要年轻劳动力照顾的,采取由专业社工、卫生院专业人员来结对帮扶,有针对性地实施医养结合的照顾看护。探索“银龄互助”,宗旨是“我帮你,你帮他,老年朋友是一家”,遵循自愿原则,鼓励同龄或年龄相差不大的老人互助,一般由身体好、年龄相对小的与身体差、年龄较大的结对,分就近结对、志趣相投结对、亲友结对等多种形式。无人结对的老人,则由村组干部、党员结对关爱。开辟多元路径,增强养老服务的可持续性。在低于市场价,提供有偿服务的同时,依托“道德银行”平台,发布志愿服务需求,有效整合村内留守妇女、健康低龄老年人、返乡人员等闲置劳动力,用无形的公益服务换取日常生活用品,提高志愿者的积极性,提升他们劳有所获的成就感;将参与志愿服务的时间存入“道德银行”,参与的志愿者家庭可以共享累计的服务时间。同时,采取“政府补一点、集体出一点、社会捐一点、个人付一点”的资金筹措模式,保障运营可持续性。目前家庭养老床位试点项目已带动就业12人,服务老人300余人次,预计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4万余元。(供稿:沿滩区委宣传部)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18
连日来,绵阳市安州区河清镇以全面推进“绵州农房增信贷”工作为抓手,立足于“早”、着眼于“快”、落脚于“实”,不断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着力破解农村抵押物匮乏难题,为农民备足春耕备耕“钱袋子”,保障农业生产“开年稳”。“为破解群众对‘绵州农房增信贷’政策不了解、不会用等难题,我们整合镇、村、组三级力量组建宣传小分队,通过坝坝会、上门入户、微信、广播等多种方式,为群众讲细讲透‘绵州农房增信贷’产品内容、办理流程和注意事项。”河清镇财政所工作人员李春梅说。“我们对全镇现有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和主动申请农户进行逐个‘过筛’,并安排专人对拟办理农户提前进行资料预审,确保群众实实在在享受到改革红利。同时,联合农行安州支行提前制定好工作计划,高效、准确地为群众进行授信,做到‘应贷尽贷’。”河清镇副镇长张杰说。据了解,截至3月底,河清镇共完成授信71户,授信总额度达2309万元,信用额度637万元,其中授信总额度、户均授信额度均居安州区首位。据河清镇财政办主任王杰介绍,为确保每一笔贷款有效落实,财政所为群众提供免费咨询服务,指导授信农户做好贷款提取、延期还款、贷款归还等各项业务。同时,强化风险管控,动态掌握贷款农户生产经营情况,及时与农行安州支行沟通,严防贷款资金进入禁止性领域或挪作他用。截至目前,河清镇已有长兵粮油收购经营部、平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百姓尚品农资经营部等分别提取贷款,集中用于扩大规模、提高产量、采购原料、资金周转等,有力推动粮油、蔬菜等本地特色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我们主要从事农药、种子、化肥等农资产品的批发零售,每年春耕春种的时候,就是我们最忙的时候,因为备货量大,也是最缺资金的时候。”百姓尚品农资经营部负责人易吉勤开心地说,今年通过农房增信贷贷款50万元,解了他的燃眉之急,让其发展事业更有底气。河清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费翔洲表示,接下来,将继续向深化农村金融改革要红利,深入把握农业生产季节特点,把“绵州农房增信贷”作为生产经营的“源头活水”,持续浸润特色优势产业,不断擦亮“安州粮仓 百里蔬乡”金字招牌。(供稿:绵阳市安州区河清镇人民政府 王杰 贾焓堃)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18
“这个是专门放饲料的设备,这个是鸡喝水用的……”4月15日,在大安区何市镇黄桷村正在建设的肉鸡养殖基地内,村党支部书记蒋仁利向笔者介绍村里的肉鸡养殖产业和即将投产的新基地。笔者在现场看到,新基地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6栋双层平养全环控鸡舍已拔地而起,现代化的饲养设备正在安装调试。每栋鸡舍都配备了喷雾机和自动控温设备,安装了物料系统和饮水系统。该村把传统鸡舍改造成密闭环控鸡舍,让肉鸡住上了“楼房”。“以前我们村只有8个鸡棚,面积6000平方米,设备落后。新基地建好后,将拥有12个鸡棚,上下两层,面积达到14000平方米。规模扩大了一倍。预估投产后每年能够达到四十万羽肉鸡的养殖规模。”蒋仁利介绍。笔者了解到,黄桷村位于长滩河肉鸡现代农业园区内,肉鸡养殖一直是该村的主导产业。此次新建的肉鸡养殖基地是由当地政府和黄桷村经济联合社共同投资,并得到江苏立华牧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预计六月正式投产。“鸡苗、饲料、疫苗等都由江苏立华牧业提供,他们将回收全部合格的肉鸡,并有专人定期指导,减少了我们的养殖风险。基地建成后,村里年收入代养费150万元左右。”蒋仁利给笔者算起了账。村民曾晓勇长期在养鸡场工作。他告诉笔者:“在鸡场打工再加上土地流转的费用,一年有4万多元的收入。像我这种50多岁的年龄,不用出去打工,在家能挣这么多钱,还是很满意的。”除了肉鸡养殖,村里的柑橘种植也是一大产业。村里有2600亩水果种植基地,爱媛38号、冰糖桔……从每年11月到次年3月都是村里的水果丰收季。此外,村里还与水果初加工企业合作,将柑橘清洗、分拣、再套上包装后进行销售。目前,柑橘远销外省,每年产量可达375万公斤,年产值1500万元左右。近年来,村里引进大型业主或公司8个,土地流转总面积约3200亩,主要用于柑橘种植、一体化肉鸡养殖、大棚蔬菜基地、水产、林业、苗木、花卉等产业的发展。“流转土地的费用加上在村里就近务工,我们的村民年收入总计420万余元。” 蒋仁利自豪地说道。有了致富产业的加持,黄桷村也美起来了。近年来,全村大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现有黑化村级主道10.1公里、硬化村组路面8公里、生产道20公里,全村实现硬化路户户通。水、电、气、通讯网络均已全村覆盖,成功实施“厕所革命、污水处理、垃圾治理”三大行动,全村实施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470户,卫生厕所普及率95%以上;新建垃圾分类亭18个、垃圾收集点32个、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5处,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均得到有效处理,畜禽粪污基本实现零排放。村内建有活动广场5个、旅游公厕2座、长滩河河堤建设及彩色游步道建设8公里,围绕村主干道、河堤、广场等安装路灯300余盏。村民陈尚军告诉笔者:“现在村里环境好了,晚上村民都爱去沿河游步道散散步,到处路灯都是亮堂堂的,这在以前是想都想不到的。”站在村里制高处的观景平台上,笔者看到,绿色的田野里,一栋栋小洋楼错落有致地穿插其间,红瓦白墙,好一幅乡村和美人居图。(供稿:大安区委宣传部)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18
人间四月,春光正好,在龙马潭区水产现代农业园区稻虾基地里,双加镇乡贤郭昌亮正在虾塘边熟练地收虾网,一只只活蹦乱跳的小龙虾顺势滚落筐中,一旁的院坝内,妻子章燕正忙着将刚打捞上来的小龙虾按照个头大小进行分拣打包。“我们每天凌晨五点左右开始收网,再分拣龙虾、装车,赶在中午之前送往城里的市场。”郭昌亮介绍,分拣到太小的龙虾会转塘投放。“相比于冬季投放小龙虾,现在气温更高,龙虾生长周期短,20多天即可进行销售。”“现阶段正是小龙虾的上市旺季,大虾30多元一斤,中虾20多元一斤,小虾10多元一斤。”郭昌亮开心地说,“我每天能出产500多斤虾,预计今年春季能卖2-3万斤,收益相当可观!”小龙虾销量一路走俏,离不开良好的品质。据悉,该基地采用“稻虾共养”发展模式,虾可为稻田除草、松土、增肥,稻田则可为虾供饵、遮阴、避害,“稻虾共作”在田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绿色生态闭环,实现一田两用、一水双收。“以前我们单纯养虾,亩产值就是在2000多元左右,自从种了水稻,亩产值可达到3000多元,提高了1000多元。”郭昌亮介绍,目前虾塘面积有120亩,5月份小龙虾收完以后,就可以种水稻,水稻9月份收割以后马上养殖第二季龙虾,实现一田多收。不变的是那块田,变的是种田的理念。双加镇充分利用统一战线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探索建立“乡贤+农户”的发展模式,发挥本地乡贤引领作用,强化联动,凝聚合力。集乡贤之智,把好产业“思路关”,盘活本地资源要素,拓宽农户增收渠道,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今年,郭昌亮又有了一个新想法,计划将“稻虾共养”与休闲垂钓、乡村美食体验相结合,实现农旅融合发展,让“一田两用、一水双收”稻虾小产业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大产业”。(供稿:龙马潭区委统战部 唐千越)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18
樱花散尽挂红桃,粒粒玉珠满树梢。随着天气转暖,宜宾市叙州区的樱桃长势喜人,已进入采摘期。在叙州区安边镇黄江林村石柱坪樱桃种植地里,一棵棵樱桃树排列整齐,绿叶相映间点缀着一串串火红的樱桃,犹如繁星点点,散发着晶莹的光芒,让人垂涎欲滴。游客们在樱桃树下细心挑选,边摘边吃,尽享乐趣。“我和朋友每年都到这里来摘樱桃,从柏溪过来十多分钟就到了,这家的樱桃口感、品质都比较好。”游客文慧已经是这家采摘园的老顾客了。杨家富是樱桃种植大户,家里种植了3亩多土地300多棵樱桃树,今年预计可收2000斤左右的樱桃,产值约4万元。“今天开园采摘第一天,我们除了接到的36篮的订单外,刚刚就已经卖出去10多篮了,销售还是可以,第一天就有一个开门红。”安边镇黄江林村农户杨家富一边忙着采摘樱桃一边开心地说道。黄江林村的樱桃品种大都是果甜、个大、肉质饱满的黑珍珠,目前每斤售价25元到30元,但仍然供不应求。近年来,依托优越的区域优势和优美的生态环境,黄江林村积极打造农业特色产业基地,除了有200亩的樱桃基地,还种植了200余亩的黄金梨、黄花梨。2023年,全村樱桃产量7万斤左右,销售150余万元;梨子产量30万多斤,销售100万元左右。集休闲观光、游玩采摘于一体的产业链,不仅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供稿:叙州区融媒体中心 钟晓梅 韦秋莎 高蕊杨)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18
“请问近年来您享受过哪些惠民惠农政策?村集体资金的使用情况有没有向你们公开?工作人员是否存在故意刁难或者吃拿卡要等行为?”这是近日宜宾市翠屏区纪委监委深入菜坝镇菜坝村开展乡村振兴专项监督检查的一幕场景。翠屏区纪委监委聚焦惠民惠农政策落实,组织纪检监察干部下沉一线,围绕农村“三资”管理、乡村振兴项目建设、特色产业发展等情况跟进监督,以有力监督护航乡村振兴。乡村振兴关系农民群众的生计和幸福,紧盯群众身边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加强基层纪检监察监督,是翠屏区纪委监委近年工作的重点。2023年以来,翠屏区纪委监委通过实地走访、入户调查、查阅资料、座谈交流等方式,围绕涉农资金使用、惠农补贴发放、村级项目发展等关键领域开展全方位监督,严肃查处吃卡拿要、优亲厚友、贪污侵占等民生领域“微腐败”的问题,清除妨碍乡村振兴的“绊脚石”。翠屏区纪委监委持续强化“委领导+室组地”工作机制,由班子成员牵头,充分发挥纪检监察室熟悉执纪业务的优势、派驻纪检监察组在驻在部门深度融入的优势、乡镇纪委近距离监督的优势,推进日常监督一体联动、案件线索协同查办。同时拓宽监督渠道,成立乡村振兴专项监督检查专班,分片区联动协作,组织纪检监察干部深入一线开展信访举报宣传和流动接访,广泛收集乡村振兴领域相关问题线索。“我们到部分乡镇入户走访了解惠农补助资金发放情况时,有村民反映没有收到土地流转费……”翠屏区纪委监委专项监督检查组在永兴镇王庙村核查时,发现周某某在任永兴镇王庙村副书记期间,为帮助亲属偿还贷款,利用职务便利,涉嫌挪用该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100余户群众土地流转费9.96万元,造成部分群众未能及时收到土地流转费。针对该问题,专项监督检查组立即采取行动,核实相关情况,采取措施督促将被挪用的土地流转费及时归还王庙村联合社账户并兑现给村民。周某某等3人也因此受到相应党纪处分。自专项行动开展以来,翠屏区纪委监委通过“委领导+室组地”联动,全面梳理日常监督检查、审查调查、信访举报、巡视巡察反馈中发现的问题,精准发力、协同推进,严肃查处了一批典型问题,给予党纪政务处分89人,组织处理58人,追缴、责令退赔、及时兑现各类违纪违法款和补助资金共计148万元,从而以精准有效监督保障民生福祉。“下一步,翠屏区各级纪检监察组织将一以贯之站稳人民立场,继续紧盯农户‘钱袋子’、农村集体经济的‘家底子’、耕地保护‘命根子’,努力让农民过上‘好日子’,长效护航乡村振兴,切实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翠屏区纪委监委主要负责同志说。(供稿:宜宾市翠屏区纪委监委 邹梦蓝)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18
眼下,正值高粱移栽好时节。4月16日,在宜宾市高县百花村的高粱集中育苗点,嫩绿的高粱秧苗长势喜人,村民们抢抓雨后天气按需起苗,开展移栽工作。一株株刚栽好的高粱苗在微风下轻轻摇曳,勾勒出一幅生机盎然的春种画卷。一大早,村民杨万珍就在地里忙碌了起来,打窝、栽苗、覆土一气呵成。“现在种高粱省心,不仅有免费的秧苗发放,连种植技术都有农技人员上门手把手教,高粱成熟后还有企业上门收购,不用担心销路。”杨万珍说,有了政策和技术的双重加持,种销不愁,今年计划种5亩地的高粱,趁着下雨后的天气抓紧移栽,希望今年能有一个好收成。近年来,百花村因地制宜,通过与相关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带动农户发展“订单”农业,种植酿酒专用高粱,通过推广“高粱+大豆”“高粱+蔬菜”的套种、轮作模式,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实现助农增收。“今年我们村集中育苗示范点培育了优质高粱秧苗10亩,全部免费提供给周边村民,预计可移栽300余亩土地。”百花村相关负责人介绍,集中育秧不仅有利于新品种的推广,也能保障秧苗质量,降低农户生产成本,加上有了“订单”撑腰,极大提高了农户种植高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今年,全村计划种植“订单”高粱200亩,将采取统一育苗移栽、统一田间管理的方式,确保种好粮、稳增收。在该县的庆岭镇、复兴镇、胜天镇等核心种植区域,高粱移栽工作也正如火如荼地开展。据悉,今年,高县计划种植酿酒专用高粱2.1万亩,通过推广集中育秧、合理密植、科学套种、绿色防控、适期早收等关键技术,为高粱丰产丰收打下坚实基础。同时,该县还主动与当地以及周边龙头酒企、粮食收储企业对接高粱产销合作事宜,按“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将2.1万亩高粱全部纳入订单收购,给种植户吃下了“定心丸”,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供稿:高县融媒 罗景萍 阳净)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18
(杨秀玲 杨舾然 记者 刘佳慧 文/图)青山竹林雾攀云,百里竹海笋飘香。近日,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通泉镇西羌神木寨第九届采笋节开幕。现场举行了进寨仪式,迎接四面八方的来客。为了让远道而来的游客体验羌族文化,在开幕式上,当地群众展示羌族民俗节目,邀请游客一起舞龙、跳沙朗。“我们从成都温江过来,在这里感受别样的风土人情,当地人十分好客。”游客陈建波说。开幕式后,游客们拿上锄头跟随工作人员到竹林里采挖竹笋,体验劳动和收获的快乐。游客付建明说:“特地带小朋友来体验挖笋子,这里的竹林长得很茂盛,春笋很嫩很新鲜,采摘后带回家给亲人朋友品尝一下。”据悉,通泉镇依托1万余亩的原生态竹林等生态环境优势,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产业,探索强村共富新路径,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社会经济发展优势,每到竹笋采挖时节,周边的游客络绎不绝。近年来,北川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文旅兴县、工业富县、开放活县、城乡融合”发展战略,将发展农业产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以竹为媒,以节兴旅,通过举办采笋节、庖汤会、羌历年等农旅文旅赛事,构建“春踏青、夏避暑、秋赏叶、冬看雪”的乡村旅游服务模式,延伸“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全产业链,不仅让当地村民鼓了腰包,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活力。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18
(董云巧 张延 记者 刘佳慧 文/图)“你们污水处理厂最近进水量大不大?处理效果怎么样?出水水质达不达标?”近日,绵阳市北川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走进曲山镇邓家污水处理厂查看处理设施运行、进出水水质等情况,排查管网破损情况及污水收集情况。经走访排查61处污水处理设施,发现存在问题2个,现已及时开展整改工作。“针对部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维管理水平不高的问题,我们会邀请专业运维公司对聘请的运维人员分批次、全覆盖开展培训,提升运维人员能力水平。”绵阳市北川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孔佳说。排查污水治理设施运行情况是开展大排查大整治大曝光专项行动工作之一,是推进水环境治理的重要一环。此外,北川加快建设石椅片区联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解决石椅片区内村庄污水收集和处理,进一步改善农村环境质量,不断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持续推进开茂水库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工程,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环境综合整治、水源地监管能力建设等,加强饮用水源保护,确保饮水安全。“现在我们的生活污水都收集在一起集中处理,没有污水乱排乱放的情况,生活环境越来越好了。”石椅村村民陈继述说。据悉,近年来,北川坚持“生态立县”发展思路不动摇,坚决推进水污染综合防治工作,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累计投入3亿元,建成污水处理厂(站)22个、管网约222公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39处,日处理规模总量达3万余吨,实现乡镇场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72.3%的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2024年2月地表水环境质量在全省183个县(市、区)和4个经济技术开发区中排名第三。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18
(唐巾 记者 常艰)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安。粮食安全是一个国家稳定的根基,粮油储存则是粮食安全的一大保障。去年9月27日,眉山市洪雅县粮油仓储设施建设项目正式开工建设。目前,项目建设进展如何?4月16日,记者进行了实地采访。项目现场(唐巾 摄)在洪雅县粮油仓储设施建设项目现场,记者看到,该项目质检楼主体已经完工,工人们在塔吊的配合下,正在进行外墙装饰和平整“提升塔”地面,现场焊接声、切割声、机器轰鸣声此起彼伏,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项目总投资1.2亿元,占地约17亩,浅圆仓项目共有6个仓间,仓容量达3万吨。”据洪雅县双天粮油储备有限公司董事长黄伟介绍,现阶段正在进行主体结构施工,计划2025年一季度建成投用。据介绍,洪雅县粮油仓储项目建成后,仓内温度常年保持在18摄氏度以下,浅圆仓占地面积小、存储量大,成型后整体性、气密性较好,利于粮食储存,有利于进一步提升粮食仓容量和库存规模,守护全县粮食安全,助力“天府粮仓”建设。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4-18
(符理 杜文龙 记者 何菊)山川披绿,茶海生金。连日来,巴中市通江县7.6万亩富硒茶园绿意盎然、茶芽肥硕,空气中弥漫着淡淡茶香,茶农、采茶工和参与观光体验的游客们穿梭其间采摘新茶,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近年来,巴中市通江县立足绿色生态资源禀赋,大力发展“高山高香、生态富硒”山地高效茶叶特色农业产业,采取“党政发动、行业推动、企业带动、品牌拉动”的发展思路,谱好茶产业“金叶曲”,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能量。做优“茶品牌”“春茶采摘很珍贵,一芽一叶地采,一天能采两斤左右,有180元的收入,还是很不错的……”一场春雨后,在烟溪镇钟凤村的茶山上,穿过层层浓雾,一排排茶树郁郁葱葱,绿意盎然;一芽芽茶尖嫩绿微黄,生机勃勃。茶树间,茶农们腰挎竹篓,穿梭在一垄垄的青绿之间,随着指尖不断翻转舞动,一个个嫩芽被轻轻采摘并放入小茶篓里,将春天的“绿意”收入囊中。自古高山云雾出好茶,烟溪镇钟凤村海拔在680米至1200米间,年最高气温33℃,最低气温-4℃,年降水量在1500毫米至1700毫米之间,非常适宜高山茶种植。自2005年以来,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钟凤村茶叶面积已经发展到9800余亩,年产量可达270余吨,茶叶成为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叶子”。“我家有12亩茶地,因为种植管理技术的改善,茶叶长势越来越好,品质得到提升,春茶每亩能达到3000元的收入。”烟溪镇钟凤村村民陈帮国说,茶叶是他们家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山上茶农采茶忙,山下茶厂制茶香。随着春茶的开采,在茶园不远处的罗村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加工车间,刚采摘下来的鲜叶就被送到这里进行加工处理。一排排制茶机械不停运转,鲜叶通过摊青、杀青、理条(揉捻)、烘焙、提香等几道工艺,浓郁的茶香扑鼻而来。“我们春茶生产工作已全面启动,辐射带动了烟溪、永安、铁溪三个乡镇,目前我们每天可收购单芽600余斤,收购单价平均在90元左右。”罗村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经理杨宇介绍,该公司已经和两家商贸公司、两家销售公司签订了220万元的春茶采购合同。目前,通江县拥有国家级茶叶专业合作社1个,省级龙头企业1家,省著名商标2个,形成“罗村”“火天岗”“三生道”“馨金山”等重点品牌10余个,茶产业已成为当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势特色产业和山区农民收入的稳定来源。做活“茶市场”碧野梯田春耕处,满山春茶吐芬芳。在海拔约800米的民胜镇贾家梁村茶园中,茶农李亚萍用手指夹住一簇鲜叶,指尖稍微用力便将茶叶轻松摘下,不多时,茶篓中就铺满一层翠绿的鲜茶。“相较往年,今年春茶采摘提前了一周左右,我们采的是一芽一芯,手脚快的每天收入接近200元左右。”李亚萍表示,去年她靠种茶、采茶收入1万多元,今年估计还能增加一些。远远望去,民胜镇贾家梁村一片片茶园镶嵌在青山绿水之间,采茶工人在茶园里忙着采茶,村民贾迎春和爱人就在其中。贾迎春介绍,单靠采茶,他们夫妻俩每天最高有300多元收入。在四川壁州茶叶有限公司,这样的采茶工还有很多,闲时几十人,忙时几百人,都是周边村里的村民。如今,他们靠茶走上了致富路。“我们每天收购鲜叶大约有1000多斤,按照正常的出茶数是5斤鲜叶加工1斤干茶。从生产到现在,我们的芽茶有6000多斤。” 四川壁州茶叶有限公司技术总监谢兴田介绍说。近年来,贾家梁村充分利用本土茶园广阔、茶叶品质优良等特点,采取“合作社+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园区标准化、产业规模化发展起1300余亩茶园,带动全村600多户村民致富增收。“我家有两亩多土地入股村里的合作社,按照入股分红标准,一年能得到3000块钱分红。”贾迎春高兴地说。如今,依托产业发展,贾家梁村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与“百姓富”的融合发展之路。下一步,该村还将持续打好产业发展“组合拳”,谋划产业发展新路子,确保产业发展落到实处,进一步助力群众致富增收。“我们继续采取长短结合的方式,发展茶叶、蓝莓、肉兔等产业,改变村里过去单一的种植模式,让大家的收益逐步提升起来。”贾家梁村党总支书记贾茂森表示。做深“茶文旅”“这款春茶,清香四溢,口感醇厚,回味无穷。”每年的三四月份,兴隆镇翰林村成片的茶园就成为周边市民踏青的好去处。在通江雪鸿堂茶业有限公司,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他们喜欢在这里泡上一杯新出的春茶,惬意地品味生活。当茶树抽芽,翰林村从山顶到山腰再到山麓,连绵起伏的茶山蜿蜒叠翠,一畦畦茶树抽芽吐绿。每当清风袭来,茶香萦绕山间,让到访之人的心情随之舒畅。“在这里,游客们可以亲身体验采茶、制茶,再品茶香、可以深度了解通江的茶文化。”通江雪鸿堂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李燕生表示,公司将茶事和旅游相结合,既加大了茶园资源的利用率,又能提高茶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通江县地处北纬31°、大巴山南麓,高海拔、日照足、富含硒,是四川省优质富硒茶重要产区和20个产茶重点县之一。2021年5月,乘着省内对口帮扶的东风,一支来自川南内江的帮扶队,跨越千山万水,从九曲十一弯的沱江之滨到素有“一府三乡”美誉的诺水之畔,开启了一场通江茶叶产业改天换地的新征程。“我们围绕‘通江所需,内江所能’的帮扶原则,先后投入4700万元,连片改造管护茶园1.5万亩,帮扶罗村、巴蜀白茶、馨金山、七岗等茶企实施技改扩能,新增加工面积6000平方米、生产线6条,新增茶叶加工设备75套,内通茶叶加工厂(一期)建成投产,实现产值2400余万元,带动群众增收300余万元。”内江市结对帮扶通江县工作队副领队、通江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李卫介绍道。在内江对口帮扶通江工作队的帮助支持下,2021年10月1日,通江县雪岭乡村旅游有限公司通过充分挖掘“三李文化”,在兴隆镇相继打造了翰林花海、巴蜀民歌风情园以及翰林湖水上演艺等,走出了以茶兴旅、以旅促茶的“茶旅融合”新路子,累计实现年接待游客量 60 万人次,旅游收入达3000万元。截至目前,通江县茶旅融合现代农业园入驻企业9家,累计用工4万余人次,带动周边800余户脱贫户年均增收 1 万元以上。如今,连绵起伏的群山中,连片的茶园不断延伸、铺向远方,伴随着清晨的缭绕云雾,越来越多的茶叶产业园区成了名副其实的旅游景区。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4-18
(衡欢 记者 李国富)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耕开好局、起好步,对全年粮食生产和农业丰收具有重要作用。近日,记者踏访西充广袤田野,各地抢抓农时、辛勤劳作,处处呈现出一幅人勤春来早、春耕备耕忙的生动图景。仁和镇莲花台村,村民在旱育秧田内除草。衡欢摄在西充县仁和镇莲花台村,新建的“自动化育秧工厂”流水线正有序运转,经撒土、浇水、撒种、盖土、叠盘等自动化工序,一个个育秧盘很快就制作完成。“整条流水线只需两名工人,每小时可生产育秧盘2400盘,一天的生产量可满足1000余亩大田的秧苗需求。”现场负责人、四川丰粮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冯羽翔介绍,目前该育秧工厂设智能化水稻育秧生产线两条、蔬菜育秧生产线一条,配备智能化育秧暗化室、智能化循环育秧温室、智能农机和农资服务中心等,实现浸种、催芽、繁育全过程生产标准化。农业增产稳产,科技是关键。在该县槐树镇双坝岭村,近2000亩绿意盎然的麦田,顺着宝马河两岸不断延伸,微风拂过,麦浪起伏。田坎边,机手正操控植保无人机进行小麦田间管理,伴随螺旋桨的轰鸣声,一阵阵“薄雾”轻洒,无人机匀速从低空掠过田间,干净利落地完成植保工作。鸣龙镇猫儿山社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衡欢摄在太平镇小磨井社区“西充县诗和远方农业专业合作社”油菜基地,300余亩油菜郁郁葱葱、籽粒饱满,在春日的阳光下洋溢着丰收的希望。基地负责人王安伟行走在田坎上观察油菜长势,难掩喜悦,“我们从播种、管护到收获全程采用机械化, 预计5月中旬就可以开始收割了,油菜收获后又种上水稻,进行轮作,实现一田多收。”王安伟说。“近期正值水稻育秧、小麦抽穗和油菜结籽的关键期,同时也是防治病虫害的重要节点。”该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赵建平介绍,连日来,该局组织农技专家深入生产一线,面对面、手把手开展技术指导和现场服务,推动科技服务到户、良机到田。广袤田野上,植保无人机、北斗导航播种机等各种高科技、智能化农业机具纷纷“上岗”,“科技范儿”十足,用新质生产力赋能春耕“加速跑”,全力保障春耕、春管、春播需求。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好“良田”是基础。日前,在西充县鸣龙镇猫儿山社区、晋城街道燕子山村等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现场,一块块初现雏形的农田错落有致,挖掘机等大型机械穿梭在田间地头,土地平整、田埂修整等工作有序进行,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仁和镇莲花台村,村民在旱育秧田内除草。衡欢摄“高标准农田建设将田地化零为整,升级为‘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高产稳产良田。既可提升土壤肥力,也为机械化生产、规模化种植创造了条件。”赵建平说,该县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着力优化田块布局,坚持小并大、短并长、弯变直,提升机械作业能力;比照丘区农机作业条件,新建产业路、机耕路;完善田间渠系,配套蓄水设施,推广节水灌溉等。截至目前,全县建成高标准农田54.13万亩,2024年将新(改)扩建高标准农田5.8万亩。建成区域内,农田排灌能力达80%、农机作业能力达70%,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全县粮食安全打下坚实基础。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4-18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